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3:02: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87号 【发布日期】2007-10-18 【生效日期】2007-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粤府办〔2007〕8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广东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5〕50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着力控制债务规模,积极消化历史债务,努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个别地方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存在较大漏洞,违规举债和超规模举债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较快增长的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过快,管理无序,扰乱了地方经济秩序,影响政府正常运作,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清醒认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按照粤府办〔2005〕50号文的要求,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控制债务增长,逐步化解历史债务,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范围内。

二、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一)严禁违规举借地方政府性债务。各级政府举借债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以地方政府或财政作担保举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财金〔2005〕7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等有关规定,不得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新的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的规定,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对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的,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二)不准超规模举债。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年度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政府性综合财力,或者年度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不准再直接或变相举债。

(三)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政府专门成立的基础设施性企业,为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直接借入或提供担保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管理,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财力和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合理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报同级政府审批后执行,并抄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在本级政府批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前,各有关部门(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借新债。计划执行中如需调整,应按规定程序报本级政府批准,严禁在计划外举债。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按时偿还债务,并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对下级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编制与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超规模制订债务收支计划,随意变更债务收支计划,不按计划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的,要督促其及时纠正,必要时报请同级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和偿还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工作,全面清理核实债权债务关系、借贷时间、借款数额及用途、还款期限、利率约定、偿还情况等,确认债权债务主体,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对清理认定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要登记造册,设置明细台账,建立债务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于2008年6月30日前,将清理情况报省财政厅。

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逾期债务的偿还力度。年度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每年政府预算必须按不低于新增预算内财力的10%安排还债支出,重点用于偿还应由政府直接偿还的债务。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快明确具体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监控和预警。要制订完善债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债务管理机制,组织编制和执行债务收支计划,监督债务资金使用,按期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

(二)制订化解旧债措施,建立偿债机制。按照“谁借债、谁受益、谁偿还、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举借债务的各级政府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主体。各地要在债务清理的基础上,对现有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要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债务重组转债、资产变现还债和财政安排资金还债等多种方式消化旧债,切实降低和消除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凡旧债偿债措施不明确、偿债机制不落实、偿债效果不明显的,不得再举借新债。

(三)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制订债务监控指标体系,对当地债务规模进行跟踪监控,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发生债务危机。同时,要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和各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合作,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工作纳入金融风险预警管理,严格贷款审查,密切跟踪监测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健全信息共享分析制度,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省财政厅要在各地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统筹研究制订全省性的债务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各地债务风险苗头,指导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当地财政和经济稳定。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对债务规模、新增债务、债务偿还额、资金使用绩效等制订管理目标,明确债务管理责任,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跟踪问效和考核。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考评制度,重点对下级政府债务的清理核实、债务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债务管理目标和责任落实、建立偿债机制以及债务规模控制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给予财政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研究制订,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五)把控制债务规模和化解旧债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为本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建立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并立足自身,努力化解现有债务。要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建立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对成绩显著者,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甚至违规举债造成债务过度扩张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债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在财政部门制订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督促各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和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地方政府性债务核算和统计管理,建立完善有关操作规范。要切实做好账务登记和会计核算工作,按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原始凭证和资料;已遗失的资料,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关于严格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的通知

关于严格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的通知

各街道工委、办事处,经济开发区工委、管委,区直各部门,驻区各单位:

为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逐步消除村级债务造成的严重影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39号)和省、市有关控制村级不良债务的有关规定,现对控制村级新增不良

债务作出如下规定。

一、严格执行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村民委员会必须编制财务收支预算和重大项目预决算方案。支出必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已经预收的各种承包款要按使用,不得寅吃卯粮。

重大项目预决算方案可以跨编制,方案必须明确资金来源计划、支出计划安排和项目应达到的目标。按照“村财民理乡监管”的要求,预算方案由村“两委”会讨论提出,民主理财小组审议,报街道、开发区“委托代理”领导小组审核,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并在公开栏中公布。超出预算收支或需增加预算项目,也必须按上述规定程序办理。预算实施和决算情况要于公开日一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二、严格实行村级日常开支备用金制度。村级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村级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委托代理结算中心,严格实行日常支出备用金制度,备用金制度和日常开支按照纪发〔〕8号文件执行。

三、严格实行重大项目支出监督制度。村级需进行重大项目支出的,经村“两委”成员、民主理财小组研究,报街道、开发区审核批准,然后提交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按照纪发〔〕9号文件实施。重大项目在实施之前必须足额落实好资金。街道、开发区要全程参与对村级重大项目的监督管理。

四、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村集体发生的非生产性开支必须取得税务发票或合法凭证,对违反规定报销入帐的,由审批人、入帐人员共同承担相应责任。村干部报酬发放标准由街道、开发区根据村里实际核定,以当年实际发生数额为准,一年一清,不得超额发放,不足部分不准挂账。以往拖欠村干部报酬已经挂账的,一律纳入“应付工资”科目内核算,不准计息。严格控制村集体管理费用,对能够实行指标量化管理的费用必须确定限量指标,实行总量控制。

五、严禁举债用于非生产性支出。村民委员会一律不准通过借、贷、集等途径弥补管理费、福利费等非生产性开支资金缺口。村级报刊订阅要严格执行小村500元、大村800元的限额标准,不得举债订阅。

六、严禁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兴办公益事业必须坚持量资而行,先筹资后干事,不得举债兴办,严禁村干部先垫支后挂账。凡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兴办公益事业的,必须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公益事业项目必须按照实施重大项目的有关规定审批办理。

七、严格实行不良债务增长责任追究制。各街道、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控制村级新增不良债务工作,把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严加控制。对违反规定新增不良债务的村,要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处分处罚。在村级新增不良债务未化解前,街道、开发区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得交流任职。对在规定期限内不能化解新增不良债务的街道、开发区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村改居”后,原村集体资产尚未进行股份化改造、仍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的社区,按照本意见执行。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切实解决当前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工作目标。力争到2010年,省、市、县三级基本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并稳定在90%以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二、主要任务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依法研究制订产地环境保护与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测、应急事件处理及安全信息发布等制度,积极推动出台《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明确各级农业、渔业、工商、环保、质监、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产品生产、检测等相关标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加强推广和指导。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镇)建设,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

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

5.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建设,确保各级特别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检测工作必要的经费。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并组织实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计划,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监测检测,按规定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及相关指引。

6.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管。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禁止在有害、有毒物质超标的区域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抽查检测制度,实行主导产品包装标识上市;指导和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进出货档案以及产品检测、检查验收和报告制度。

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7.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支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9.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10.分工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各地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执法监管、检验

检测和技术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

第四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保护的通知

【发布单位】山西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0-11-21 【生效日期】2000-11-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地下水保护的通知

各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近年来,由于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面积逐年扩大,地下水位下降,水环境进一步恶化,使我省大中城市及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供水矛盾。为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保证我省有限的水资源永续利用,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就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进一步做好地下水保护工作做如下通知:

一、认真做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

开发利用地下水,必须在水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实行统一规划。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建设、环保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基本依据。各地要结合当地水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实行分区分层开发,不允许擅自违背规划,盲目开发或过量开采。

二、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

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工作。省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协同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有关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在水资源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批和发放取水许可证,不得以任何借口擅自违背程序或越权审批。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在申请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之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有地表水可供利用的地区,应优先利用地表水;在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详见附件)、城市规划确定的公共供水水源地和城市公共供水管网到达的地区,一律不准审批新井增加地下水取水量;并要根据当地生产、生活情况,制定地下水恢复性措施,调配核减取水量,逐步达到采补平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不批准取水许可申请,已发放取水许可的,应予以收回。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取水许可的监督管理,对擅自凿井、转让取水许可证、取水权和私自买卖水资源的,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坚决查处;要结合取水许可年审,核定取水定额,下达取水计划。在地下水超采区和严重超采区以及城市规划区内公共供水管网到达地区的地下水取水户必须严格按照取水计划取水,严禁超计划、超定额取水;要调整水资源费,对在上述范围内取用地下水的水资源费,参照城市商品水价格,使之同商品水价格相统一;对超计划取水的,要加价征收水费,具体标准由省物价部门核定。

需要取用城市规划区地下水的,须经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并签署意见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开展城市地下水取水专项治理整顿工作

为切实贯彻国务院《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山西省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强化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近期要在全省开展一次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专项治理整顿工作。治理整顿的主要内容是:

(一)对在地下水超采区、严重超采区及其城市规划确定的公共供水水源地取水的水井,在有替代水源(如城市自来水、地表水、污水处理水等)的条件下,要根据实际,在保证用水需要的情况下,依法限期封井或吊销取水许可证;在替代水源供水不足的情况下,要通过强化节水措施,逐渐减少地下水井取水量。

(二)对影响城市总体规划和功能布局,严重影响地面沉降和建筑物安全的水井,要结合供水取水布局调整并依法限期封井。

(三)对于擅自转让取水许可证或转供水的,要依法吊销取水许可证。

治理整顿工作,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会同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进行。要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政策界限,周密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各城市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与配合。此次治理整顿结束后,要向省人民政府进行专题报告。

四、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防治污染,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

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在开发利用水资源时,充分注意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对城乡生活和工农业集中取水水源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提出划定生活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要在水源保护区建立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监测网络,制定保护措施,实施重点保护。

各级计划、水、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协同配合,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在水源地禁止新建无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法律规定。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水污染环境的治理,保证所有向水体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单位都要做到达标排放。

在防治水污染的同时,各级人民政府要保护自然植被,特别是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大力植树造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五、坚决贯彻开源节流的方针,加大节水力度,加快污水治理

在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同时,必须把节约用水作为解决山西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战略问题来抓,加强节水工作政策调研,建立健全各项节水制度,推行各种先进节水技术,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大节水工作的力度,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各城市人民政府必须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

六、切实加强对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列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任期目标责任制。各级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调配合。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政务公开,对取水许可审批、水污染防治等工作要做到公开透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加强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检查、规范工作,对一切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查处,使各项法律、法规真正贯彻到实处,保障山西有限的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O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小汽车定编办公室文件

粤府车编办[1998]7号

关于小汽车定编管理工作 一些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市小汽车定编办公室:

我省在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小汽车管理规定的工作中,一些地方在执行标准方面不够一致,以及原有的规定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够明确,不仅影响了定编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增加了有关部门的执行难度,为进一步规范小汽车的定编管理,现将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全省小汽车定编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已开发配备完毕,各市小汽车定编办要尽快配备电脑操作人员,按省办的统一要求和标准开展计算机程序管理工作。今后,全省按统一规定程序办理定编管理业务。

二、由省定编办委托签发《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的市,从1998年10月1日起,一律按省统一规定的程序打印《许可证》和《定编小汽车的通知》指标使用情况表),不具备按统一程序操作的市,暂收回签发权。在签发《许可证》时,车种名称统一为:小轿车、旅行车、吉普车;车辆型号全称指的是车架号码前面的全部内容,不准使用车型简称签发《许可证》。《许可证》签发后,原则上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没有特殊情况(如国家临时取消或限制拟购车型上牌等)逾期不用者,不予更换。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的,其准购车型不能超过原车型档次且购车限额不准超过原批准限额。

企业使用原有定编指标(含过户、报废更新,但不含当批准定编数)购车,必须呈报上的会计报表,经审核确认属盈利企业才能办理定编购车手续。

使用“生产业务用车”指标(含过户,报废原“生产业务用车”)不准购买进口小汽车。

三、在编车辆过户更新(不含过户不更新部分)必须从严掌握,原则上新购车辆5年内不予办理。使用期超过10年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规定不准办理过户手续。未经办理过户审批手续擅自将在编车辆转让的,各级定编管理部门不准补办手续更新车辆。今后,在办理定编小汽车过户更新审批时,须附上申请过户车辆行驶证复印件。

四、未列编小汽车需要过户时,由地级以上市小汽车定编办在申请单位呈报的《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复印件上签署意见,同时收回“使用证”上缴发证机关,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部门签署的意见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五、已定编单位,原则上不再受理增编业务,确因机构调整、人员增加、职能改变或赋有特殊业务的单位,可酌情办理增编,但必须从严掌握。各市在受理增编业务时,必须认真审核确认申请单位原有定编指标已用完,并附上原定编批文正本才能上报审批。已发有《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的定编管理单位,不能再申请增编,其在编车辆需要过户、报废更新时也不准使用空编指标新购车辆,待其原有的“未列编”车全部列入定编管理后,才能申请增编或过户、报废更新车辆。

六、租赁小汽车纳入定编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凡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经营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一次投入营运租赁车20辆以上),经营效益佳、管理制度完善且信誉好并有小汽车租赁经营权的企业均可申请。租赁单位不准将车长期(超过30天)租赁给小汽车定编管理单位使用,租赁合同(约)要抄送一份给主管小汽车定编办备案。各市小汽车定编办要加强对小汽车租赁的监督管理,防止定编单位变相购车和逃避定编管理的现象出现。违反规定的租赁公司,一律不予办理租赁小汽车“定编证件”的年检工作。

七、凡国有资产占股51%以上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购买自用小汽车,均须办理定编审批手续,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手续办理车辆牌照(含外籍牌照)。

八、按粤府车编办[1998]2号文件规定,各市要尽快完成更换“97式”《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情况登记表》(车编表-11)并将96至97的定编批文输入数据库,然后将软盘和原定编批文(原批文有更改的,重填“呈批表”附上)以及由各定编单位填写上报的《广东省小汽车定编管理卡申领表》,送省小汽车定编办更换“97式”《定编小汽车的通知》,今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更换批文的市,从1999年1月1日起,暂停办理其申请定编业务。

九、办理定编业务实行管理卡管理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各级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凭《广东省小汽车定编管理卡》和经办人身份证(或工作证)受理定编业务,不准其他单位,特别是汽车经营或中介公司代办定编手续。一经发现,从严查处。

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