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恭城历史文化古县
恭城历史文化古县
大火难烧江底草,大水难淹高山亭。
瑶家吃尽千般苦,难变创业一片心。
——瑶家山歌
恭城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俯拾皆是,文化源远流长,以汉族的中原文化与本地瑶族文化互相交融渗透为其特点,文物古迹甚多,古建筑有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孔庙、武庙、周渭祠、湖南会馆,其整体建筑气势恢弘,文化蕴涵丰富。特别是文、武两庙并存一地,相互辉映;湖南会馆、周渭祠携手相邻,彼此烘托,可谓匠心独具。世人有“山水秀美在桂林,古建精华在恭城”之说。
恭城的人文景观主要是“三庙一馆”,即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周渭祠(当地人俗称之为周王庙)和湖南会馆。
县城的太和街,有周渭祠,为纪念宋朝清官、恭城人周渭而建的。明代成化十四年(公元l478年)始建,清代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全祠有戏台、门楼、正殿、后殿和左右厢房,占地1600多平方米。其中门楼是主体建筑,是全祠的精华。它两层屋面之间饰有斗拱,分为坐斗、交互斗、鸳鸯交手斗,以坐斗为基础,交互斗垂直于坐斗,并受坐斗的依托,以“一斗三升’’为一组,门楼共有300组,上下层半拱与下层斗构成一副完美的图案,由干余根坚木为榫,互相衔接吻合,彼此扶持,严谨而有规律,形如蜂房,所以人们又叫“蜜蜂楼”。檐口是绿色寿字纹图案的方形瓦当和瓦滴,重檐歇山,泥塑花饰,花鸟虫鱼,飞走兽,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两层屋的四角,各悬一个大铜铃,在风中悦耳作响,像清官周渭不朽的英灵在歌唱。整个周渭祠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周渭祠精心运用了五层斗拱逐层外挑,危檐叠生,险象万千,造型顺畅,脊饰华美,窗棂精致。有气流自然穿过,可发出呜呜之声,令燕雀不敢在此安家,使门楼免遭虫鸟侵害,实为构思独特之处。周渭祠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在后殿展示的一幅长500余米,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梅山图》。该图有各种人物1000余,生动地再现了千年前瑶民先人耕织渔猎等生产、生活情景及祭祀场景,被称为“国家一绝”。
关于周渭(公元922年——公元999年),字得臣,恭城炉口(今路口)人,深受家乡人民爱戴。死后,被宋朝封为忠佑惠王,为他立庙崇祀,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为恭城人民纪念周王的诞辰日。
周渭祠楹联甚多,其中一联为:
茶水毓英才一代勋名留宋史
疏言除弊政千秋遗惠在黎民 还有一联赞日:
百代相传周御史
千秋怀念古乡贤
当年桂系军阀统治广西时,曾令省内各地除孔庙、关帝庙外所有其它庙宇统统拆除。恭城纪念周渭的周王庙,也在劫难逃。恭城人民为了保护周渭的神像,将其移驾关帝庙内,故有“迎銮依武圣”之联:
想当年泥马渡康王百代相传周御史
喜此日迎銮依武圣千秋崇拜古乡贤
与周王庙毗邻的另一古建筑是湖南会馆。建于清朝同治11年(公元l872年)。恭城自古是商贾云集之地。来自他乡的商人,常成立商会,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恭城的湖南会馆就由三湘同乡会于清朝同治年间集资兴建而成。至今保存完好的湖南会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恭城在古代商贾如云、货畅其流的场面。
当年,瑶乡恭城有“小梧州”的美誉。
湖南会馆的大门有石刻对联一幅:
客馆可停骖七泽三湘久矣同联梓里
仙都堪得地千秋百世遐哉共镇茶城
从对联上看到,即使是清朝,湖南人仍然习惯把恭城称为茶城。有当地人认为“三湘”仅仅指“湘东、湘西、湘北”,其实这是个误解,湖南人习惯称湖南为“三湘四水”(对联中的“七泽三湘”亦为湖南俗称)所以三湘泛指湖南,而且到广西的湘人恰恰却是湘南人最多。恭城当时的“三湘同乡会”其实就是“湖南同乡会”。在明清两代,恭城有过经济繁荣时期。恭城由于水运交通发达,而古代是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模式,路通财通,恭城河(古名乐川水、又叫茶江)流至平乐,与桂林的漓江、荔蒲的荔江汇合,称桂江,入珠江水系,(漓江上游的兴安紧挨着渔米之乡的湖南,而珠江三角洲是富庶之地)可至广州乃至港澳,所以许多外乡人到恭城做买卖。同理,古时桂林漓江沿岸的大圩镇、平乐镇、兴坪镇等都是这样繁荣起来的。湘南与桂北紧邻,来去一水之便,湖南人在异地他乡,为了联谊同乡,共谋发展,成立同乡会,于是建立一个公共场所——会馆,方便聚会与公布事宜。几乎同时在恭城建立会馆的还有福建、广东、江西各自的同乡会建立的福建会馆、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这些会馆有的豪华气派,有的颇具地方特色,可惜已毁。惟有湖南会馆硕果仅存。
过去,恭城民间流传着民谣:
广东会馆一枝花,湖南会馆赛过它。
福建会馆平平过,江西会馆烂冬瓜。
湖南会馆坐西朝东,总面积为21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门楼、戏台、左右厢房、正殿和后殿。会馆的整个布局严谨,红墙黄瓦,泛翠流金,飞檐挽天,勾心斗角。门楼和戏台是主体建筑。门楼与戏台一前一后,互为一体,这在岭南古戏台建筑中实属罕见。门楼互檐栏板,雕刻有虫鱼鸟兽、奇花异草、鲜艳夺目。大殿装修华丽,壁画花饰繁多,前后风檐镂雕细致,檐墙彩绘构画新颖。馆内有戏台矗立,呈凸字形,l05平方米,青石垒砌台基,台底浅埋水缸36口,传声共鸣,音响效果极佳,起到类似于如今大音箱的作用。看台能容纳l000余人。曾几何时,恭城人在此酬神、庙会敬演梨园,人头攒动,观众络绎不绝,是何等热闹的场所!
与周渭祠、文庙、武庙一样,近几年来,为了保护当地文物,恭城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湖南会馆也进行了维修,使其恢复了历史原貌,重现当年飞扬的英姿神采。
除了三庙一馆古迹之外,恭城境内还有分布于莲花乡与巨塘村一带的晋代古墓群。这些古墓群同样也见证了恭城往日的繁荣和久远的历史文化。
莲花古墓群在莲花桥新圩村的牛行岭上,l931年修筑公路时,曾出土了墓砖和陶制品。1960年和l970年分别出土陶屋、陶仓、陶俑等文物。经文物工作者鉴定,这些出土文物为晋代物品。
巨塘古墓群在巨塘村周围方圆15里的范围内,l946年、l974年分别在仙人塘、新街大茶地出土了晋代的各类陶制品和弩机、矛、刀剑等文物。l983年又出土了晋代盘口罐、壶等文物。这些古墓群为研究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经济等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恭城的风光名胜主要在燕岩山、凤凰山、龙虎关、银殿山等地。
燕岩山,又叫燕子岩,山与县城仅隔一条茶江,山上有一长约200米,高3米,深10米的石岩,常有燕子栖息,故名燕子岩。岩口直吞江水,深不可测。岩顶林木繁茂,岩下潭深水清,沿河岸边翠竹茂林,垂柳依依,岩群怪石嶙峋。河中常有渔舟载鱼鹰捕鱼,一巨石突出,人们常到巨石上垂钓。前人有诗,绘出“燕岩垂钓”的美景和怡然自得的心境:
燕语呢喃傍水隅,岩滩鱼队啜新蒲。
垂杨深处一竿静,钓罢归来酒半壶。
凤凰山,在县城1公里处的公路旁,因为两峰开豁,中峰昂耸,形状很像展翅的凤凰,而得山名。山的北麓有个石岩,修建有一座石角庵。岩前有一块钟乳石,敲起来声音如钟,于是“石角鸣钟”成为恭城的名胜。山的东麓有个御史台,台面平整,中间有--IJ'TL,吹起来会产生号角声。在山南麓的一个天然石洞内,原有始建于南宋绍定四年(公元l231年)的金芝寺,因洞内一钟乳石好像灵芝而得名。金芝寺位于半山的天然洞中,茶江环绕,碧水潆洄,山峰耸峙,石径嵯峨。前人有诗咏此恭城名胜“露滴金芝”日:
岩腰透漏敞禅关,露滴金芝月一弯。
宫殿如银尘不到,楼台似水鹤初还。
风传清磬松杉外,云锁闲门翠黛间。
玉镜高悬天不夜,老僧林塌对青山。
银殿山,位于平安乡东部,是恭城最高的山,海拔l885米,主峰直插云霄,冬季积雪银光闪耀,常年白云缭绕,似银色宫殿,故而得名。又因山峰似银锭,有人叫它银锭山。顶有天姆庙,山腰有仙姑庙,相传是刘三姐成仙的地方。“雪飞银殿”是恭城旧八景之一。宋代恭城人周渭登银殿山作诗:
扦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
一路接天连楚赛,两峰拔地镇南夷。
泉飞石涧游魂冷,风卷松涛匹马嘶。
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恭城的龙虎关位于龙虎乡东侧,距县城35公里。龙虎关地处湘桂边陲,一关跨两省,南有龙头岭、北有虎头岭,两峰雄峙;关前有宝塔岭、犬牙岭相错,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不少战争都在此地发生。龙虎关周围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下有龙虎河,河边有著名的九牛井。据恭城县志载,“九牛井在龙虎关里许,其水酿酒香异它泉”。九牛井又叫酒泉,发源于龙山之麓,水质清冽,天然自有酒味,据说用酒尺来量,此水竟有二度之高,难怪用它来做酒,其味香醇,恭城特产“龙虎双料”,就是取九牛井水做成。酷暑时节,当地人多取此水做清凉饮料。
九牛井的来历,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虎岭下曾有一座李子园。有天晚上,园主看见龙虎河中有九头牛在洗澡,他以为是村里的牛群贪凉恋水不肯归栏,就好心地将他们赶上了岸。谁知这九头牛,走到井边,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原来它们都是住在这口井里的神牛。后来,人们就把这井叫做九牛井了。
推荐酒店:新华都酒店 “温馨提示”: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还为你提供诸多自驾车旅游的线路,一边驾车一边欣赏怡人的桂林山水,欢迎各地朋友驾车到桂林来探幽、取胜。桂林探索旅游为您提供中国出境旅游、欧洲旅游、美洲旅游、澳洲旅游、马尔代夫旅游、新加坡旅游、越南旅游等出国旅游安详细的策划方案和优质服务。
桂林美食在全国有口皆碑,如漓江虾、阳朔啤酒鱼、灵川狗肉等,让你来桂林旅游既可饱览秀美的风光又可品尝独具风味的桂林美食。
桂林是一座具有光辉灿烂的桂林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山水之美天下皆知,使桂林旅游文化又多了一张世界注目的品牌。桂林山水甲天下,芦笛岩,漓江,象鼻山等景点世界闻名,阿诗玛为您奉上桂林旅游景点精彩介绍
第二篇: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
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佛山市碧江古村
我一向喜欢古村落,喜欢它的质朴,向往它的原生态,陶醉于它的历史沉淀。但是由于城市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与发展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我的家乡佛山存在的古村不算多,现在想要介绍一下我们漂亮的碧江古村。
碧江村位于广东省东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大规模建村始于南宋初年,古称“迫岗”,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属顺德四大圩镇之一。从古至今,碧江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
碧江保留了泥楼、职方第等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民居,以及慕勤堂苏公祠、肖岩苏公祠、五间祠等岭南祠堂建筑。村心街、泰兴大街更集中了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金楼等16处保存较好的明清历史建筑。为珠江三角洲民居、祠堂标本部落、传统宗族文化、近代工商文化等,提供了完整、重要的物证。
碧江村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岗称碧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称碧江。最鼎盛时期曾有3万多人口。该村人才辈出,据《顺德县志》载,自明景泰三年建县至清代中叶,碧江村出了17名进士,而中举仕子更达106名以上。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国各地,他们告老还乡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园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现存的祠堂、宅第、民居、书塾、园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万多平方米。由于经济与科名、文化的发达,碧江给后代留下了丰厚的古建筑资源。祠堂、书塾、古桥等处处可见。清咸丰《顺德县志》留下“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费数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记载。现在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较完好。其中金楼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楼、泥楼、见龙门、慕堂苏公祠、砖雕大照壁、苏三兴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泰兴大街祠堂群、村心祠堂群、德云桥等古迹成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它是我省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审核,正式获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碧江金楼,其原名赋鹤楼,为碧江苏氏望族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所建。这座楼原为职方第中的藏书楼,楼体为三间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式建筑,屏门、门坊、檐板、厅壁、天花藻井的木质雕饰均以真金镶贴,因而得名。
楼底层门枋,由一屏宽近4米的大型博古花罩镶嵌而成,上面的花鸟禽兽,瓜果蝶蜂,无不呼之欲出,点睛可破壁。楼上一片金碧辉煌,雕饰更为精美。正厅前的葡萄花罩与上檐连接,融为一体,但见上面葡萄连串,藤蔓交绕,甚为逼真。上檐浮雕,有“寒岁三友”、“松鹤延年”、“兰桂腾芳”、“犀牛望月”等寓有吉祥如意的图案,有一种富丽堂皇,祥和雍肃之感。另外,天花板中央藻井的雕刻为“云蝠灯影”,一只只蝙蝠在灯光下金光四射,蔚为壮观。金楼内还雕刻着刘墉、王文治、宋湘、张岳崧等众多名家的珍贵墨迹,极具历史价值,楼内陈列的原套清造红木家具,也是广式古家具的代表作,身临其境,更令人不禁神往于它昔日的尊荣。
金楼附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和极具岭南水乡风格的园林,让人在步移景换中展现出来。难得一见的干打垒,蚝壳墙,水磨青砖,镬耳山墙等明清建筑,在此也随处可见。各款精美传神的木雕、灰雕、砖雕,在此处也俯仰可拾,而祠 堂、大宅、家塾、书斋、园林等各种功能的古代建筑,通过一条条极具岭南特色的“耙齿巷”次第相连,折射出当时碧江的富庶难匹与人们安闲富逸的生活。碧江的祠堂更让人叹为观止,“慕堂苏公祠”等皆一时之选,充分体现了史书所说的:“俗以祠堂为重大,其宏丽者莫过于碧江”的说法。漫步碧江,仿佛回到书声悠扬,鸟鸣花艳,商贾如云的景象之中。
碧江金楼除了雕刻难得一见外,还保存有清朝大学士刘墉、湖北督粮道宋湘、云南临安太守王文治、翰林学士张岳崧、军机大臣戴鸿慈等众多名人的真迹墨宝。此外,清代官轿,千工床、梳妆台等古董家□同样一应俱全,保存完好。曾到过金楼的多位国家级、省级古建专家均给予极高的评价,碧江金楼现已列入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再者,佛山是“美食之乡”,因此这里也有许多风格各异的美食菜点,小吃包括:佛山盲公饼、扎蹄、大良野鸡卷、炸牛奶、蹦沙、双皮奶、小凤饼、南海鱼生、大福饼、九江煎堆、三水狗仔鸭等等。佛山的柱侯食品和顺德的“凤城炒卖”也是声名远播,值得一尝。佛山金牌菜式包括:燕奶金丝球、荷香豉蒜肉、佛宾清香鸡、金菊蟠龙鳝、煎焗钳鱼、鸳鸯彩虾彩、玉兰吉品鲍等……试想想,走在美丽宁静的碧江古村,领略这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人文风光,品尝佛山的特色美味佳肴,是多么写意和享受!
目前,碧江的街巷格局整体保存较为完整,但由于新建建筑数量较多,使部分街巷的完整性和空间尺度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损毁,主要表现在建筑层数过高破坏街区尺度,建筑材质的现代化与传统街区氛围的不协调,建筑外挑占用街巷空间,建筑封堵街巷,石板路面损毁等,这些都对街巷的传统尺度、色彩等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并且,虽然大多居民都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深层次保护管理,如何在具体的日常行为和生活工作中去切实保护利用好文化资源,还缺乏相当的认识。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好碧江村。
对于碧江村的风貌:对整体风貌的保护,应结合碧江古村落的现状特点和保护要求,通过划定环境协调区、历史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和文保的保护范围等,规定各个保护层次内的保护内容和保护要素,以实现整体风貌的保护;对于街巷机理和尺度的保护是古村落保护中的重要部分,应该通过建筑的退线控制、高度控制、环境要素保护等来实现;重点保护与一般保护相结合往往是村落保护的有效措施。一般而言,重要历史走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保护建筑周围是重点保护的范围,它往往集中着村落的精华和价值所在,对重点地段的严格保护是必要的。在碧江古村落的保护中,划定重点地区并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措施来实现保护的目标。
对于文化保护,我们要注意继承地方文化特色、传承当地精神,在保护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护环境。
第三篇:恭城文武庙导游词
儒家美学古建筑--恭城文庙
恭城是桂林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历史悠久,为桂林旅游名城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其主要人文景观是“三庙一馆”,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
恭城文庙以山东曲阜文庙为蓝本,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偏远的瑶乡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可以搜寻到历史发展的踪迹,可以欣赏到多姿多彩的宫廷文化和民间风俗及传统艺术,可以享受到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之美。总而言之,恭城文庙建筑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恭城文庙的建筑,不仅以恢宏的气势、巧妙的构思、神奇的地理环境和阴阳八卦结构展示着孔子的儒家文化(儒、释、道三家合一)的显赫地位,而且以因地制宜的多变手法,瑶族和汉族文化相结合的多采风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侧面。巧夺天工的布局艺术,精湛细致的雕刻艺术,出神入化的书法绘画艺术,美伦美奂的建筑艺术都在此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发挥。
恭城文庙以建筑艺术之高,结构布局之精巧,质量之上乘,只有帝王的宫殿和朝廷修建的寺庙才能相比,这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现象,因为孔子的威望和地位以及历代皇帝对孔子的追封,把文庙提高到了皇权贵室一样的至高无上的地步。
历代封建统治者利用孔子学说中的“礼”作为强化其统治地位和巩固宗法制度的重要手段。既为了渲染真龙天子的君权受命于天,又约束在礼教规定的范围内,所以不惜重金建筑文庙,以树碑立传,百世流芳。
恭城的文庙建筑,在风水学说的理念中,在阴阳八卦的构思里,在封建礼教的框架下,形成了一套合乎儒家审美标准的美学观建筑。这美学观可以说是它的建筑上的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讲究“序”。
孔子对秩序是非常看重的,他主张封建礼教,讲究的就是恢复社会秩序。
从第一级平台封闭的照壁状元门、第二级棂星门、第三级平台泮池、第四级平台大成门、第五级平台大成殿、直到第六级平台供奉孔子祖先的崇圣祠,一级高于一级的平台,其实体现了严谨有序封建等级观念。等级观念要求建筑有稳定的秩序感和级别的高低有致。造成这种效果的方法,就是在空间环境的布置、体量、体形的组合,装修、装饰的处理,还有比例尺度的分寸等方面,运用对比、衬托等使整个建筑群相对地由卑到尊、由低到高、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铺垫到高潮,形成一个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等级森严的整体建筑。
到恭城文庙的人都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这里的孔子似乎比曲阜文庙里的孔子更伟大。其实一点不奇怪,因为曲阜文庙建筑在平原之地,恭城的文庙却是依山而筑,这里的孔子“须仰视才见”。
文庙,在空间环境的布局运用了沿轴线。由低至高延伸组成的层层建筑序列,向着主体建筑大成殿引导展开,从空间的转换,前后左右的衬托、自然环境的氛围等鲜明地突出了大成殿这一主体建筑的崇高地位。
二是讲究“正”。
儒家思想强调正心、正名、正位、正物,这种求正的理念和情感,体现在建筑布局上,就是方正、方整、严正、严整、对称、工整和直线形象的追求,摒弃歪斜、弯曲的图象和方位。文庙采取严格的对称,方整的图形,可以作为这种观念的一个突出例证。中轴线为孔庙,左右为东西二学,由三组建筑组合而成。庙前东西南牌坊三座,庙内四进院落,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主体建筑,顺序排列在中轴线上,或西廊庑以及宿所、省(读“弥”)牲斋等,以对称的格局配属两旁。其实,由于孔子的至尊地位,盖庙宇跟宫廷建筑的要求皆为同一。
正,还包括正中的地位。正者,中也。
正,也含有正直的含义。孔子的儒家学说中,正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孔子说:“政者,正也。”又说:“见利而思义,见危而献身,安贫而乐道,不食诺言者,是为正直之人。”他主张人生在世要“直道而行”。儒家学说强调为人处世要正直,要讲信用,要“言必信,行必果”,这些传统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规范,也是有十分必要的。
三是讲究“和”。
和,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和”就是适中,不偏不倚,不温不火,不过不及。为人处世,讲究和为贵,亲和力,和颜悦色,和蔼可亲;做生意,讲究和气生财;行政方面,要求政通人和;对自然界,希望风和日丽、和风细雨等;在处理邻国关系、对待友邦问题方面,讲究和而不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避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等等,都是以和为贵、以和为美。
和,反映在哲学上,便是一种朴素的辨证法,一种对立统一、综合平衡的关系。宋代的理学家、《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说:“礼,理也;乐,和也。礼,阴也;乐,阳也。”
和,反映到美学上,则是追求和谐、协调、敦厚、温良的美,这就是中庸之道。
和的观念表现在文庙建筑布局上则是各部分之间的形象、比例、尺度、质感、细节、装饰都能够互相协调、互相衬托、互相比照,渐变多于突变,过渡多于突兀,联系多于对立。例如,文庙的整座建筑群座落在印山之麓、茶江之畔,掩映在绿树丛中,室内与室外互相渗透,各座建筑之问,细部与整体之间,既有变化,又互相协调、和谐。文庙建筑群可以称得上是体现“和”的建筑美学观的一个杰出作品。
在当时科学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在偏远落后、物质匮乏的瑶乡,能够建造出这么一座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光芒的伟岸文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创造力和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亲和力。
宋代大书画家米芾《孔子赞》日: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孔子以前,既无孔子;
孔子之后,更无孔子。
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恭城文庙有一副楹联:
天下文官祖
古代帝王师
第四篇:黄埔历史文化古村6-22古建新闻通稿
黄埔古村古建筑修缮工程即将启动
历经千年的创造传承,黄埔村不论从整体布局、建筑型制或建筑用材,工艺制作水平等方面都可以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的上乘之作,它是出色的岭南特色古村落的活博物馆。继立面整饰工程进场施工后,古村内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程也将于近日启动,第一期工程施工主要修复9个古建筑。
一、古建筑基本情况
黄埔村尚存大量历史建筑,目前查明的共有文物建筑51处,其中祠堂16处,家塾2处、宫庙1处,园林建筑1处,民居29处,商业街2处。2002年黄埔古村历史建筑群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本次要修复的9个古建筑分别为梁氏宗祠、胡氏宗祠、潮江胡公祠、左垣家塾、端生家塾、日本楼、子牙居、姑婆屋、梁询故居,其基本情况如下:
1.梁氏宗祠(阜康里7号东侧):清代建筑。据梁氏族谱记载,梁家祠始创年代久远无考,选址原在黄埔村东隅,乾隆四年(1739年)曾经进行修葺;至道光元年(1821年)在该村选现址重建,如今仅剩首进。黄埔村人和梁氏后人都加大了保护宗祠遗物的力度。梁氏旅港传人梁广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捐资对家族宗祠进行了有效维护。在馆前楼梯入口旁,收集了黄埔村一些景点的遗物。如石狮﹑天后宫的石柱门框﹑以及刻有“惇庸街”等
字样的道光年间所使用的石匾等文物。
2.胡氏宗祠(黄埔村埠康里8号):清代建筑。胡氏宗祠为黄埔村胡姓开基祖祠堂,据胡氏族人胡永湛先生介绍,胡氏宗祠原来只有正中的三进三间,两侧青云里旁的房屋原来分别属于梁氏和胡氏族人,后来在胡栋朝的推动下,胡氏族人经过内部协商,与梁氏族人友好协商,最终把青云里两侧的房子买下来,扩建而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胡氏宗祠的规模。
3.潮江胡公祠:黄埔村得时里1号,据黄埔村民介绍,潮江胡公祠为黄埔村胡姓分支祠堂,长期是族人聚会议事之所。曾用作托儿所和商业游戏机室。今空臵,祠堂内部结构有改动,已相当破旧。
4.左垣家塾(夏阳大街荣西里7号):左垣家塾为清代书塾,“左垣家塾”由梁经国开办,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梁经国于清乾隆年间入广州十三行冯氏洋行做伙计,至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创立天宝行,至嘉庆末年已发展为鼎盛一方的十三行行商之一。在梁经国时代及以后,梁家一共出现七代名人。该家塾1990年—2002年11月为电影放映厅。
5.端生家塾:吉辰大街3号,清代建筑。三间两进一院,坐东朝西。整体建筑为砖﹑木﹑石结构。据村民介绍,端生家塾乃胡氏三杰之一的胡耀庭之子所建,原为胡氏后人宗族聚会之所,现空臵。
6.日本楼(冯佐平故居:位于黄埔村惇慵街10号):俗称:“日本楼”。建于1925年。楼高两层,平面为倒“凹”字形,两边各有狭小天井。青砖、木结构,1900年黄埔村冯佐平到日本求学期间认识了日本天皇裕仁的侄女,不久结为夫妇。1924年,四十岁的冯佐平携妻儿一家四人回黄埔村定居,翌年兴建了这座富有日本风格的小洋楼。
7.子牙居(位于黄埔村惇慵街4号):为三间二进二层砖木结构,分前厅、中庭、正厅及后院。建于清代。为冯氏族人大型宅第产业。曾被作为百花社使用,现保存完整,一直空臵。
8.姑婆屋(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1号):建于清代。为古黄埔村姑婆(即终身不嫁的单身妇女)聚居之所。建筑规模三间二层一院,坐西南向东北。总面阔17.07米,总进深12.7米,总高8.78米,占地面积220平方米。
9.梁询故居(位于黄埔村吉辰大街5号之一):梁询故居建于清代,坐北向南,三间两廊二层砖木结构。梁询又名梁恒,曾任职清政府驻墨西哥领事,回国后出任广东省汕头银行行长。清末驻美公使梁成是其胞兄。其兄弟二人的祖父梁韬早年游历美国,为中国引进牛痘第一人。
二、修缮基本情况
(一)修缮内容
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计划对黄埔村进行保护性修缮,经过
多次的反复研究和论证,保护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了胡氏宗祠、梁氏宗祠、姑婆屋等9栋古建筑需要在第一期进行修缮,并由设计单位出具了9栋古建筑的修缮方案,交由专家审定。第一期工程施工面积约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600平方米,配套工程1600平方米,这些历史建筑具有独特的岭南建筑风格,充分显示了广州二千多年历史文化特点。
(二)修缮指导思想
此次修缮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第二十一条: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护好这一文物古迹,以展示后人。
以《文物法》“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建筑的原真性为指导思想。考虑到建筑的耐久性及使用上的要求,对于残损的结构构件及功能构件,详细考证后进行复原。对于残缺的建筑装饰部分,视情况而定:若残存部分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且不影响结构和安全,则保留或只做简单的加固,尽可能地保存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韵味,以见证建筑饱经风霜的历史;若装饰部分的缺失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效果,且根据现状可以复原,则对其进行修复。
(三)修缮原则
1.保存较好的建筑遵循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则,以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2.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原则: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3.慎重重建原则: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作为博物馆,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及防止被破坏。
(四)修缮工程施工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主要按照以下方法进行:
1.前期筹备工作,首先对图纸认真贯彻、领会,对整体结构材料进行勘察,并对各种构件进行编号、登记、拍照和录像,准备所需材料并加工。
2.搭排栅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揭瓦件时对瓦件进行量尺、记录、编号,检修安装方便,防止同类构件错乱,放在指定位臵妥善保存。
4.恢复屋盖时根据每幢建筑物各部位构件破损程度及其数量进行修复或更换,在此过程中应对各构件的损坏程度、数量、尺寸进行详细记录,并按照设计图纸及现场实物加工制作。对于正脊、垂脊上的灰塑,损坏或残缺部分原样修复。现场需要复原时,按照设计图纸或参照本村内其它同时期建筑的风格。
5.墙体、墙面及地面的修复:对于墙体开裂情况,我们一般分两种情况处理,裂缝在5mm以下情况,直接将砂浆压入缝中,随手抹平即可;裂缝在5mm以上则拆除裂缝两侧各一块青砖,再用扁铁做成连墙件放入其中,然后将青砖原样砌回,抹平灰缝。对于墙体倾斜情况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对麻石地面,先将石块编号、拍照、拆除归堆,重做基础垫层,原位复铺,缺失的原样添配。
6.木门窗的修复:对于现场原有构件损坏、糟朽的,我们将按照设计图纸及现场实物更换残损构件原样恢复,对于现场已缺失的,将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恢复。
7.木构件油漆:对原有木构件先清理后刷熟桐油两遍,新构件先满刮桐油腻子一遍,待干后用砂布全面打磨,再用腻子填补缝隙、打磨,然后刷熟桐油两遍。
8.清理、清洗,进入验收程序。
(五)推进情况
黄埔历史文化古村保护建设范围约18.60公顷(279亩),建设范围约6公顷(90亩)。本次修缮内容包括有梁氏宗祠、胡氏宗祠、左垣家塾、日本楼、子牙居、潮江胡公祠、姑婆屋、梁询故居、端生家塾等9栋古建筑及仿古南门楼,梁氏宗祠第一进作为施工工程样板,计划7月底前完成,由设计和文管专家确认并总结经验后,再对胡氏宗祠、左垣家塾等8个建筑物进行修复,其中新建仿古南门楼和古建筑梁氏宗祠、胡氏宗祠计划9月底前完成,其他六项古建筑计划在今年底前完成。
在修缮过程中,项目组将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遵循“尊重历史,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文物”等原则,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四保存”原则进行修复,同时将尊重村民,做到文明、安全施工,尽好责任,让黄埔古村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第五篇:恭城、荔浦学习总结
恭城、荔浦两县教育教学经验学习总结
————崔家中学
尊敬的各们领导:
大家上午好!
本月11月16日至18日县教研室组织全县高完中、初中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主任赴恭城、荔浦考察学习,我有幸参加。
第一站到恭城,站至恭城民族中学学校门前,感觉到这样一
所小县城能有这样一所大学校,简直不可以思议;跨入民族中学,更感觉到恭城县政府对教育教学的重视,也更感觉到做一名恭城民族中学老师的荣耀,恭城民族中学是淳朴的恭城人民仅用10年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
第二站至荔浦,行走观摩学习了荔浦民族中学、大塘初级中
学。荔浦民族中学是一所在桂林市一直保持教学质量领先的初级中学学校,大塘初级中学则一所正在向上发展的学校。他们虽然没有恭城民族中学的新式教学楼房,建全的教学设施,但他们同样拥有政府的突出重视,老师的无私奉献。因而,荔浦民族中学、大塘中学则是智慧荔浦人民用他们朴实的态度培养出来的小家碧玉。
两天时间过得很快,恭城、荔浦两县供我们参观学习的每一
所学校都让我们觉得如走入了一所蕴藏丰富的金山,大家认真听,认真记,认真看;时间安排也很紧,大家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有更多的体会,更多的感悟,更多的收获。
回想这两天的行程,耳际有几个声音时时在响起。
“我们的政府对我们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体现在教育资金的投入,也体现在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话表明,办好教
育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诚然,这几年政府对学校的建设投入了很多,学生受益匪浅,可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住宿条件,办公条件非常简陋。教师们几乎都是走教,不愿意住在学校,嫌学校的住宿条件差。
可转念回想一下,在以前10年的学校,条件不比现在好啊,为什么教师们能安贫乐道?是不是社会的经济浪潮冲垮了教师的坚贞教育思想?由条件再差也能安贫乐道到条件已经较好却不能安心教学,我想不仅仅是经济的问题,也有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的缺失。
教师们无需用思考,只用眼看,就形成了一致的观点:我们
是弱势群体。且不提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话广为传播,流毒甚广,成为攻击教师无能的一句经典。只要你去网上百度一下“教师学生”,会有大量的鲜活事例警戒你。悲叹:如今的教育怎么了?!我们还敢教吗?我们还敢管吗?我想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想过硬的,我们舍弃不下我们的教育,我们更放不下我们的每一个学生。你不信?只有教师在一起谈论,你听到的就是对教育的担心,对学生的忧虑-----我们放不下啊。所以,满足我们教师最需要的是不钱,是社会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在口头上,口号上,标语上。
“一个学校能有一群积极向上教师是幸运的,能有一套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好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制度是幸运的,然而,能有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好校长是更幸运的”。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首先与我们的教师有直接的关系。怎么样用好我们的教师,怎么样让我们的教师教学得开心,怎么样让我们的教师安守我们的教育教学,怎么样让我们的教师以我们的教育教书为荣,怎么样让懈怠的教师有所顾忌、不敢懈怠,需要有学校这一级管理的探究,也需有上级对教育的重视,上级人事管理的思考。
上级单位及学校如不能解决教师乐于教育教学的问题,教师们就会人浮于事,消极怠工,软抵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如何能上去?
其实,说真的,每一位农村初级学校的领导都不容易,不管他是校长也好,还是主任也罢。每学期班主任的任用,教师课程的安排,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让领导们焦头烂额----学校的教师,我们不一定派得动他。
“中考备考是一个提升中考成绩的重要环节,需要有序的进行,需要有重点的突出,需要学校各级的配合落实,让毕业班教师成为中考备考工作的发者,备考工作的自觉执行者”。
我在想:大家都做了中考备考,为何恭城民族中学,荔浦民族中学他们的效果显著,我们学校的效果不明显?经过听他们的经验交流,反省自己,一是我们真的缺少经验,没有方法;二是我们仅有的备考方法,我们的教师也不屑于去做,各自为战;三是我们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来保证我们的中考备考方案的实施,不能让教师们成为中考备考工作的发者,备考工作的自觉执行者。这三种情况,也就让我们学校的中考备考流如形式,效果不佳。
参观一所好学校,大家的赞赏肯定是相同的;反省总结自己的学校,各人的看法一定不是相同的,所以,以上只是我个人工作过程中的体会,算不上经验交流。
唐拥军
201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