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群众文艺活动为切入点,优化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精)(范文)
以群众文艺活动为切入点,优化社区教育培训模式。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社区教育中心 郭垂松
——“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的 研究”课题研究中的探索 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的社区教育,关注人与社会的全面 发展,满足社区所有人的学习需要。让社区各类人能够不断 学习、终生学习,从而提高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是 社区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我们社会教育工作者的工作, 就是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对社区居民进行各种培训。应该说, 二十多年来,我们许多社区教育工作者,就如何搞好社区教 育培训工作, 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东台市许河镇在群众文艺活动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几代 社区教育工作者,利用这方面的特色,对如何搞好教育培训 工作,用什么方法,能更好的达到培训效果,进行着不断的 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社区教育培训,我们曾经面临的困境
我们东台市许河镇是一个苏北偏远乡村小镇,社区教育 培训工作的开展,与大多数乡村小镇一样,经历了一个曲折 的过程。我们的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大约是从 2006年开始。
2006年以前, 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工作, 可以用两个字来表 达,就是“尴尬”。笔者对之前的困境,进行了小结,觉得 主要是以下方面: 1, 领导不重视社区教育工作。
在当时的不少领导眼里, 社区教育工作似乎比其他教育工 作低一点,没有其他教育工作重要。比如相对于基础教育而 言,社区教育工作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看到效果,而 基础教育,则是可能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就可以看到学生学习的成绩。社区教育工作的成果,是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看 到效果的,这是由其工作的特性决定的。
2, 对社区教育的投入不足。
由于领导没有给与社区教育足够的重视, 对社区教育的投 入也不足。首先,我们的办公室是一间低矮的平房,至于现 代教学设备,那就不用谈了。其次,我们的社区教育的教师 配备,平均年龄达到五十岁开外,教师老年化现象严重,不 能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步伐。
3, 缺乏实用、高效、有特色的教材。
社区教育开展的初期, 我们的教材很有限, 只有一些上级 配给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些是照搬照抄一些成人大中专教 材,有些是全国性的技能培训教材,也有些是文化素养方面 的教材,总的来说,虽说都是一些不错的教材,但是,它们 都与我们本地的社区教育现状有不少的差距。在社区教育培
训活动中, 一些教师直接用它们来教学, 会出现 “水土不服” 的问题。4, 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呆板,参与率低。
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困境。2012年, 我们培训的参与 率不到整个居民的 1/3。这个原因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上面 三个原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由于我们培训的手段单一,培 训的形式不够鲜艳。
总之,在社区教育培训活动中,我们曾经面临的这些困 境,导致了我们的工作效果不够明显,成绩不为突出。
二、以“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的研 究”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社区教育培训渐入正轨。
面对社区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 社区教育投入不足, 以及 缺乏实用、高效、有特色的教材的种种困境,我们的社区教 育工作者,没有退缩,没有等待,而是迎着困难而上,认真 思考这些问题,积极寻找对策,为搞好社区教育工作,为社 区教育工作走上正轨,一直努力着。
首先, 对于领导不重视社区教育工作, 我们利用种种机会, 和领导探讨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与领导一起研究全国各 地社区教育的形势,就这样,久而久之,我们的领导群认识 到了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了社区教育和其他教育
一样, 具有同等的地位, 也应该受到重视, 也应该不断发展。其次, 领导对社区教育工作重视了, 投入不足的问题, 也 就迎刃而解了。现在,我们的社区教育中心,办公条件得到 了极大的改善,也拥有了各种先进的教学设备。
对于教师建设问题,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方面, 对于现有的教师,我们加强管理,要求他们多学习,多适应 自己的工作,也对他们进行多方面的考核,加强他们的责任 心。另一方面,我们聘请了相关单位的专职人员为我们的兼 职教师,让这些兼职的专职人员进行一些社区教育中的专业 培训,被培训人员对于培训的知识会更加容易接受。同时, 在实践中,在社区中,有一些“土专家” ,他们懂得也很多, 我们也让他们参加到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中。有时, 这些 “土 专家”讲得浅显易懂,很容易让人能够接受。这样,我们就 很好的解决了社区教育培训中的教师问题。
对于教材问题, 我们既看到了统编教材的优点, 又意识到 它没有与我们地区结合起来的局限性,我们就组织相关人 员,结合我们当地的政治、经济、风土人情、习俗习惯等, 编订了具有我们地方特色的地区教材。
其实, 我们所做的这一切, 都是抱着实事求是地态度, 对 社区教育培训工作进行的一种研究,虽说目的是为了搞好我 们自己的本职工作, 但与教育课题有着 “殊途同归” 的效果。为了这一类的目的,我们社区教育工作的一帮人,与 2014 年向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申报了课题研究项目,课 题名称为“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 , 并于同年得到立项。可以说,我们现在正以“群众文艺活动 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为契机,促进 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渐入正轨。
三,务实求真,开拓创新,在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我们搞 活了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社区教育活动的生命线, 是社区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加 到培训活动中来,没有社区居民的参与,或者参与率较低, 都不能达到我们社区教育培训的结果。怎么才能够让社区居 民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培训活动中来呢?我们经过认真探讨、分析后认为,只有依据地方特色、挖掘地方现有资源,才能 达到此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培训活动才有生命力,才 能有效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效果。
我们许河镇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文艺之乡, 一大批土生土长 的民间艺人几乎在全国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特别是许河杂 技甚至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这样就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 了深厚的人文基础、独特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基础。我 们把我们的这种地方文艺特色作为我们课题活动的载体,把 社区教育培训活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拓展和创新,同时
又为传承我们的传统文艺做出一定的贡献。在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务实求真,不断探讨,从创新基层社区教育工作方法出发,不断丰富社区教育的内 容和形式,一方面,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有步骤、有目的、有顺序的推进和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 工作也变成了有源之水。每一次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我们都能够精心准备,利用 群众文艺活动,聚拢社区居民,努力提高社区教育培训的参 与率。每一次的活动,我们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和音响设备,播放音、视频文件。有时候,我们也组织一些有才艺的人员 和一些歌舞来一些精彩的表演,这些表演让人们驻足观看,提高人们的兴奋点。在课题研究的活动中,我们也很重视培训活动的效果。在 活动中,我们不时的进行一些测评、考试、有奖竞猜活动等,这些活动,与群众文艺活动一样,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也 很吸引人,同时又能让我们掌握培训的效果。我们以这种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的培训活动,在社区法制 教育中,也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以前我们的社区法制教 育,都是请相关单位的同志作为老师到前面讲,社区居民坐 在下面听。这种课堂式的报告,真正听的人不多,大多是任 务式的,能来的就不错了。现在,我们“用节目说话”,把 教育内容变成文艺节目内容,寓教于乐,受教育者能够乐于
接受,从而提升了教育效果。自课题研究的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社区教育培训活动的最 大变化,仍然是社区居民参与培训的参与率的变化。据统计,2012 年,我们全年受社区教育培训的总人数为 18345 人次,占我们社区总人数的大约 1/3。2014 年,我们全年受社区教 育培训的总人数上升为 33469 人,已经占到我们社区总人数 的 2/3 以上。另外,我们开展的课题活动,也为我们的群众文艺活动的 发扬光大,做了不少的贡献。2014 年 9 月,杨静同志的小品 《训徒》,获得盐城市第三届“金菊杯”小品小戏曲艺比赛 二等奖,快板《胡二悲喜录》,获三等奖。四,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的一些思考。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把我们 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而努力着。但是,在活动 中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很值得我们去思考。1,我们是以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来进行社区教育培训 模式的优化,那么,群众文艺活动是以娱乐为主,在社区教 育培训中,我们如何把握这个“娱乐”的度呢? 我们知道,社区教育培训活动,首先是一种教育的活动,是一种改变人思想的活动,那么,我们绝不能是单单的娱乐,不能因为我们的娱乐掩盖了主题,在娱乐中,我们的教育活 动,应该对我们的受教育者有所教育,有所启迪。不能是我 们乐了,而后却什么也没有得到。2,我们的社区教育活动如何为我们的群众文艺活动的传 播、发展光大与传承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我们许河地区的群众文艺活动有着深厚的历史 沉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 司令员,传奇将军许世友在南京观看了许河群众文艺宣传队 的回报演出后,走上舞台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 “这是我许 世友看到的最精彩的文艺演出。”。但是,现在新一代的年轻 人则有所淡化。我认为,我们社区教育中心在搞好教育培训 活动的同时,应该也有义务在这方面作一定的贡献。3,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如何关注社区每一个居民,特别是一些特殊群体? 可以说,我们的社区教育培训工作,正在走向正轨,正 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居民。但是,在实践中,笔者认为,我们 的社区教育培训活动应该关注社区每一个居民,特别是一些 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他们是我们中的弱势群体,更应该值 得我们关注。结论:我们东台市许河镇社区教育中心正在研究的课题 是:群众文艺活动为载体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我们
正在扎扎实实的努力工作,向着我们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我们 距离更高的要求还有差距。(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社区教育中心.224232)
第二篇:以社会需求为社区教育切入点
以社会需求为社区教育的工作切入点
厦门市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张万帆
由社区教育而至学习型社会,教育和学习是主题。教育为师者业,其使命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学习者不但是教育受众,更兼主动进取之属性。何谓社区教育,就我之理解,即正规教育之补充。正规教育是指社会通常为公民成长所提供的常规性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高中及普通高等教育等,如今义务教育大有向学龄前延伸之势,故学龄前教育也应列入其中。除此之外的其他教育,均可纳入社区教育之范畴。
正规教育之所以成为社会的教育制度,乃社会需求使然。社区教育要充盈活力而持续发展,同样必须顺应社会需求。正规教育能够满足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需求,但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原因显而易见。正规教育是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其科系分类、课目设臵、教材内容及学制管理必然相对稳定。而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层出不穷,将其总结整理成为教育教学范本却需假以时日,有的需经较为长期的实践检验,所以必须在教育内容上及时加以补充更新,在办学形式上有所调整、有所增补,方能适应需求,与时俱进。在教育经历相似的人群中,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及生活环境各不相同,必将导致学业发展和专业素养的发展产生诸多差异,故而因材施教成为教育的重要原则。社会教育资源分布及分配的不均衡,致使不同个体得到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相差悬殊,对此政府有责任进行补救和均衡,为弱势文化教育群体提供额外的受教育机会。
社会教育需求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必须有其他形式的教育作为正规教育的必要补充。既为补充,这种教育形式就应具有空间开放性、时间灵活性、受众广泛性、形式多样性及内容适宜、实用、前卫的特点。正是社会的多元需求催生了社区教育这一新兴教育形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区教育概念之外延不断拓展,进而升华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理念。社区教育受众的参与具有自主选择性,其动机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知识需求及对知识意义的理解,所以教育内容成为其选择的第一考量标准。如若教育内容贴近受众的需求,可以使之学有所用,从中受益,则其参与的积极性必然高涨且能持之以恒,也才能学有所成。反之即使动用行政资源或经济手段强行组织学习,其巩固率和教育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更难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因此,社区教育要深入、持久、健康发展,必须着眼于社会需求并以其为开展工作的切入点。
作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厦门市思明区,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从成人业余教育起步发展至今的种种社会实践经历,无不说明社区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是决定其发展的生命线。下面以社区教育的活动形式为条目,就近几年思明区的社区教育实践,向各位同行作一简介,请批评指正。
一、文化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老年大学是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优质社区教育及社会活动形式。厦门的市、区、街道三级老年大学业已兴办多年,开设有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工艺、医疗保健、歌咏、健身操舞、计算机应用等多个课目。入学者数以千计,班班爆满。每逢开学之际,不少老年人清晨四五点争相排队报名,部分热门课目供不应求。厦门的老年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由于个人就学费用低廉、内容贴近老年人的需求和兴趣爱好,故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强大的生命力和蓬勃活力。
在思明区,其他形式的文化教育活动还有社区讲堂、街道市民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等。这些活动的组织主体是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活动形式主要为讲座、辅导培训。主题为科普文化、专题时事、就业培训及在岗培训等。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与非政府公益组织厦门绿十字环保志愿者中心联手,举办了《耕与芽绿色环保训练营》,参与者是社会热心环保人士,举办者无偿提供场地设备、师资等培训资源,参加者志愿无酬。这些活动或配合党政中心任务,或贴近市民生活实际,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或满足就业技能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思明区条件较好的社区都建立了设施齐全的社区活动中心,其中的图书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歌舞厅等场所均免费或低收费向社区居民开放。如滨海街道上李社区的社区活动中心总面积就达800多平方米,各种活动设施齐全。
思明区于2006年启动了“终身学习周”大型广场活动,每年一度,至今已升格为“终身学习月”活动,其主旨为宣传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区、街道常设社区教育机构及专职人员负责策划筹办此项活动。为扩大影响,轮换选择在明发商业广场、中山路商业步行街、环岛路音乐广场等闹市区或风景区举办。活动期间,市、区、街道、教育局、文化局的有关领导出席致词,来往群众踊跃参与。以生活技能、人口计生、科普知识为主线的竞赛、演讲比赛和文艺体育展演活动丰富多彩,各个街道和团体的社区活动展板集中展示,起到宣传发动、交流互动,扩大社会影响的作用。
二、社区休闲活动
社区休闲活动的主体是老年退休人群,他们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生活品位及养生健身上。适合这一群体的社区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提高老百姓幸福感,提升全民族素质。当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激增,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日趋加重。开展有益身心的老年文体活动和适宜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及科普活动,旨在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其社会效益在于一方面通过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来提高健康水平,从而延长老年人的生活自理年限,减轻社会及家庭的养老成本和负担。另一方面,老年人若拥有健康的身体及现代化的生活和育儿理念,则可助其为家庭就业成员提供有力的生活支撑,间接为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在思明区的各个社区广场和公园,老年群体丰富多彩的晨练活动普遍开展,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健美操、扇舞等群体活动随处可见,悠扬的乐曲声不绝于耳。入夜,广场上仍活跃着居民文体活动的身影,许多上班族也加入其中。广场排舞和健身操等活动遍布辖区。双休日,各种广场活动更是如火如荼,由区、街道、社区居委会组织的中大型文化及宣传教育活动频频举办。这些活动有的是居民自发兴起,更多的则是社区居委会牵头策划组织。因为顺应了社区居民的需求,故而这些活动持久而富有活力。上星期思明区筼筜街道育秀社区居委会举办的老体协健身体育活动展示活动,编排了腰鼓表演、太极拳、太极剑、柔力球、广场排舞等九个节目,历时近2小时。区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有关部门领导亲临观摩指导,群众踊跃参与,居民驻足争睹,场面隆重热烈。
三、形式多样的成人学历教育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厦门市的成人文化补课学习机构就已遍地开花,主体是以原思明区、开元区、鼓浪屿区(现三区区划整合为现思明区)和湖里区、同安区、杏林区的成人教育部门,主要教育受众为社会青年和在职职工,可以通过业余学习取得初中或高中学历证书。同期各区相继成立了电大分校、电大工作站、电大学习点和职工业余中专,以业余学历教育形式为社会培养了数千名大中专毕业生。在当时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招生规模极其有限的状况下成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补充,其历史功绩不应低估。随着国家正规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成人学历教育的社会需求逐年降低,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年要求通过业余学习的形式圆其高等教育梦。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所属电大工作站现在仍有上千名在校本、专科学员。此外中心还与华东师大联合办学,开办了本科远程网络教育,面向教育系统提供学历提升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根据社会受众的学习需求,从2007年春季起面向向社会招收学员。
思明区社区指导服务中心着眼社会效益,开办的业余高中坚持常年招生,以人均850元的学杂费和课本费用,为社会青年和外来务工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主动满足辖区驻军的教育需求,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与武警消防部队结成共建对子,免费接收部队学员入学。在部队院校招生期间送教上门,为报考军校的战士举办考前辅导班。根据国家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布署,中心举办了两期扫盲教学班班,每期半年。结业时全区脱盲测试通过率达94%以上。厦门市的脱盲率在福建省率先达标,成为全省扫盲工作排头兵。
四、幼儿早期教育
社区教育应该在顺应社会需求的基点上,紧跟世界文化教育发展潮流,进一步开拓工作领域。我认为幼儿早期教育有必要纳入社区教育范畴。目前,义务教育有向学龄前教育延伸的极大可能,然而入园前幼儿教育尚属正规教育的空白点。作为补充教育,社区教育应该也能够在这一领域大有作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的受众不仅是幼儿本身,更重要的是幼儿家长。当代关于幼儿的动作发展规律、行为习惯培养、智力启蒙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先进理念,不但对于大多数幼儿家长是认识盲区,许多幼教和小学从教人员也未必全面了解,亟待通过普及教育向全社会推介和推广,对此社区教育无疑是最佳教育形式。如果说老年群体的健康活动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乐章,我们期望夕阳似火、晚霞绚丽,那么着力于幼儿早期教育则是在托起祖国未来的朝阳,其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素质至关重要。随着当代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基于脑、适于脑、促进脑的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教育科研和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应该紧抓幼儿早期教育的科研和教学实践,在教育起跑线上抢占先机。思明区区政府和区教育局对思明区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筹办极为重视,斥资近二百万投入场所改造装修和硬件设施建设。早教中心的科研教学工作起步较早,正在努力通过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成果,以期对辖区内的社会早教机构起到指导示范作用。早教中心于2006年1月成为早期教育示范点,2008年7月被评为思明区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基地,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可以预期这一领域将很快成为教育热点并成长为广大幼儿家长的常态化社会需求。
荆楚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当我得知将往江城武汉开会时,不由地想起两个人。一位是武汉大学资深教授萧静宁老师,一位是著名早教专家、我国早教事业开拓者和带头人冯德全老师。我拜读过萧老师的论著《论人脑潜力的开发》,萧老师在脑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等领域见解深刻、颇有建树,在上世纪末便立于国内认知心理学的学科前沿。冯德全老师在早期教育领域开拓进取,著述甚丰。当今世界右脑革命潮流方兴未艾,在国际脑研究组织的的倡导下,自1990年开始的十年被命名为“脑的10年”并使之成为了全球性行动。以脑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而较有影响者,日本有七田真,中国有冯德全。以萧静宁、冯德全老师为代表的我国脑科学家、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们在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丰硕理论成果是社区教育的宝贵资源,亟待我们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研究,消化整理,以科普形式向社会宣传、宣讲和传授。这项工作不但将极大地满足广大家长掌握当代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理论的需求,而且有利于促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从根基上提升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此举利国利民,意义深远。
社区教育领域是一个受众广泛、涉及面广阔而大有可为的天地,极具挑战性且充满机遇,期待着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锐意开拓,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谨以此文与各位同行共勉。
第三篇: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
把“实践的德育”落到实处
—吉林省白山市师院附小德育课题经验汇报材料
多年来,师院附小德育工作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平台”三位一体的和谐德育体系。自2007年以来,在市教育局提出的“实践的德育”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扎实践行“实践的德育”,注重德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感恩教育在附小德育的沃土中全面开花,硕果累累。
下面我就把我校德育课题实施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做以汇报。
一、以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载体,着重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品德,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如何让孩子知恩、感恩、报恩、施恩是“实践的德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1、爱心培育,在主题活动中渗透知恩的内涵
做人一定要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我们以“感谢有你”为主题设计了“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小伙伴”、“感谢大自然”、“感谢社会”五项内容。2008年5月,针对这些内容进行了全校的主题班队会观摩活动;6月,召开了感恩故事会、演讲会,同时举办了感恩书画展;平日,利用每天课前一支歌时间歌唱感恩歌曲„„通过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伙伴的帮助之恩、自然的赐予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
2、爱心浇灌,在实践体验中激发感恩的情怀
大自然的无私与博爱滋养着万物,但人们却越来越忽视了对它的呵护与感恩。在“感谢有你——我的大自然”中,同学们与大自然牵手,用心感受着山川的博大,树木的秀美。“护绿队”的同学给校园里的每一棵小树挂上精美的认领卡,每天给小树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体会着小树茁壮成长的快乐;“环保小队”的同学与社区居民一起清理白色垃圾,让环境更洁净;“变废为宝”兴趣活动小组的同学们用废旧的布头、毛线、塑料绳、一次性纸杯(餐盒)、纸碟、易拉罐、汽水瓶等,制作出精美的装饰品来装点生活,让生活更靓丽„„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社会公共意识、合作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热爱劳动,懂得珍惜事物,感恩生活。
3、爱心倾注,在感动和泪水中释放报恩的真情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老师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爱,而现在的独生子女却把这些爱视为理所当然。在“感谢有你——我的父母”、“感谢有你——我的老师”和“感谢有你——我的社会”行动中,我们倡议学生“记录自己的成长账单”,为父母做一道“孝子菜”,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捶一次背,过母亲节、父亲节时陪爸爸、妈妈做她们最想做的事;每年隆重的毕业典礼是我校感恩教育的靓丽风景,学生在一次次触动心灵的感动和真诚流淌的泪水中感受到师恩难忘;每年的“快乐体育节”、“快乐艺术节”、“快乐科技节”我们都邀请热心教育的家长参加,在活动中,家长不仅积极献计献策,而且以饱满的激情参与到活动中,拉近了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充分体验到被老师
和父母关爱的快乐;在关爱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活动中,学生自发成立了“感恩志愿服务社团”,为红星社区和民中社区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并在网上发出倡议为他们寻求更多的帮助;当孩子们看到一封封表扬信和感谢信时,体会到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
4、爱心储蓄,在勤俭奉献中体验施恩的快乐
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伙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在“感谢有你——我的小伙伴”活动中,学生自发成立“变废为爱”资助特困学生活动小组,热情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把家里的旧报纸、空塑料瓶、易拉罐捐献到班级,仅两天时间,就积攒了681元钱,孩子们把自己卖废品的钱买来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交给30名特困学生的时候,一种神圣的情感在彼此心中流淌,那是得到关爱的温暖,也是付出真情的快乐;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让人痛心疾首,我校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压岁钱和零花钱向灾区人民表达自己的心意,全校共捐款77557元,学生在真情的付出中增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责任,体会到了施恩于人的快乐。
二、以家庭教育援助行动为途径,拓展感恩教育渠道
家庭教育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智发展。因此,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号召,于2008年10月隆重地启动了“师院附小家庭教育援助行动”,营造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感恩教育的大环境。
1、问卷调查,解答家长教子困惑
今年3月,我们向所有家长发放了关于家庭教育情况的问卷调查。通过调
查发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大多数教育方法不当,要么简单、粗暴,要么溺爱、偏执。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开设了家长心理咨询热线,由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对亲子沟通不畅的家庭进行单独指导,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借助外力,提升家长教子水平
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在“家庭教育援助行动”中,我校借助各种专题讲座和活动引领教师和家长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2008年6月,由专职心理教师为全体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怎样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专题讲座;10月,全体教师听了全国激励大师翟鸿森的讲座《高品质的沟通》;今年3月,全体教师听了著名心理导师——王淇的演讲《天下良师的责任》,全体家长参加了王淇老师的《幸福家庭与亲子关系》的演讲报告会,通过系列讲座唤醒了教师和家长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提升了教师和家长的文化素养,解决了教师和家长教育方法的困惑,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4月,我校的部分家长和学生参加了王淇老师组织的三天两夜的“青少年领袖”训练营活动,通过以“感恩的心”为主题的训练营活动,家长和学生在泪水和感动中深受教育,寻找到了做人的大根大本,懂得了如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生活。
3、深入家访,教师家长通力合作
2008年,利用两个假期,班主任老师对95%以上的学生进行了一轮家访,每次家访都写下“家访日记”。通过家访增进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和家长对共同教育好孩子达成了更多的共识。
三、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丰富感恩教育内容
2008年至今,我校的感恩活动深入人心,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了感恩之心和感恩之举,为使教师、家长和学生把懂得感恩内化成一种做人的修养,我们利用去年寒假和今年开学初,从《弟子规》、《唐诗》、《宋词》、《论语》、《三字经》、《笠翁对韵》等启蒙教育读本里,精心挑选、整理,出版了《润泽生命——小学生经典诗文选编》学生读物,使学生在经典诵读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会做人的道理。
1、经典诵读,营造书香校园氛围
学校为每位学生提供了一本《弟子规》,我们利用每天早晨课前10分钟时间,全校进行经典诗文和《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这时只要你走进师院附小就会听到学生朗朗的诵读声,听到教师对经典诗文绘声绘色的讲解,感受到附小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2、学习实践,提升师生文化修养
学校为师生和家长提供了《弟子规》、《父母恩重难报》、《母慈子孝》、《让世界充满爱》、《如何落实德行教育》、知心姐姐卢勤的《新世纪我们怎样做父母》等书籍和碟片,教会大家如何感恩、如何做人。为了达到知行统一,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故事会”、“经典诗文书画展”、“情景模拟”等活动,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传承中华文明,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今年4月,校长亲自带领骨干教师远赴牡丹江、吉林学习传统文化教法,听专家讲授教学经验,开阔了教师视野,提升了教师内涵,为学校进一步开展感恩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利用传统节日,弘扬祖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个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就是对祖国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弘扬。因此,我们利用传统节日精心设计了不同课程内容,清明节召开“红色追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端午节进行“端午大揭秘”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中秋节设计“畅谈中秋佳节——民族文化知多少”沙龙活动;国庆节进行“中国文化我传承”等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总之,我们师院附小以感恩教育为突破口,不断更新观念,丰富德育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优化教育手段,增强了“实践的德育”的实效性。2008年10月,在我校召开了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由学生设计的“感恩阶梯”和“爱心中转站”给与会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学校荣获白山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六年二班被评为先进班级,程显娟老师被评为先进个人。
感恩教育进校园,和谐德育谱新篇。今后我们师院附小将在市教育局和德育办的正确指导下,怀着感恩的心创造和谐德育辉煌的明天!
2009年5月6日
第四篇: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的美术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切入点的美术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丰富美术课堂教学
鸡西市和平小学 王凡
所谓阅读,一般指读书,而在美术教学中,可称之为“读画”。这里所指的阅读就是要求学生把共享的资料,如景物、构图、色彩等通通“阅读”一遍。再通过“阅读”促使学生加深对艺术的感受,并由感受深入理解,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俗话说:“文理不分家,文史不分家”。我们这里有句话叫:“文艺不分家”。在课堂中,我把“阅读”有机地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经常借助阅读来丰满学生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感,利用艺术创作交流思想、开启心智,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运用两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是对美术教材的阅读,二是读名画、赏名画。
一、美术教材阅读:
美术是一门综合性科目,“读教材”就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展开“教与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中学生通过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理念、基本思路、结构、特色等目的。美术学科的特点是:篇幅不大,内容丰富,弹性较大;图片较多,直观性强;文字较少,言简意赅;注重体系,更注重课目。因而在让学生阅读美术教材时,我采取“速读”和“品读”两个方式进行。
(一)速读:也就是预习,首先是整体翻阅教材,了解本课课题、内容、图片、文字等。其次是读学习要求,“学习要求”往往体现了一课的重难点,通过“学习要求”可以大致了解本课的知识要点、结构线索等信息。另外,为了保证速读所获得的“第一印象”比较准确,应配合知识窗、技法点击等内容来完成。总之,速读时虽不可能深入细致,但要做到全方位,多角度。
(二)品读:也就是理解地阅读、细致地阅读,其目的是读出每一节课的若干基本信息,比如细品文字,美术教材中的文字很少,但都很有“份量”,包含的内容很丰富,需要逐字逐句仔细体会。在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生命元气。我在讲解“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0课《诗情画意》”时,课的主旨是给古诗配画,课应以画为主,但是我从阅读入手,让学生们先理解,后作画,首先指导学生读王昌龄的《从军行》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诗句,让同学们首先理解诗中的含义:前一句只有短短的七个字,却概括了边关将士们的战斗生活,将士们在枪林箭雨中拼死冲杀,写出了战斗的激烈程度。“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壮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誓不还乡,忠勇报国的英雄气慨跃然纸上。然后我让学生们带着战士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来读《从军行》,之后完成配画任务,配画水平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好多学生不但深刻理解了诗意,还能就当时的情景进行拓展创作,意境深远,令人叫绝。
二、读名画、赏名画: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每节美术课的前5分钟进行名画赏析活动。活动通过两种阅读方法来进行,一种是立体阅读,一种是艺术阅读。
(一)立体阅读:是通过提前预习让学生了解名画的作者、创作背景、创作风格、当时的大环境、及表现内容等,再把熟悉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受到经典的熏陶,启迪内心的道德感受,体验艺术价值,提高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
(二)艺术阅读:是看构图、色彩、表现形式、笔法等。
例如在欣赏名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首先通过“立体阅读”让学生阅读本幅画的作者及创作背景:列宾是一位出色的肖像画家和风景画家,他为了创作这幅描绘沙皇统治下人民痛苦生活的作品,他两度到伏尔加去,深入观察纤夫生活,使画面上的纤夫既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的人,又是具有坚强毅力的生活的强者,表现了人民的强大力量和精神美。画面内容展示的是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其次通过“艺术阅读”了解这幅画在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是那样地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
美术与阅读密不可分,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美术与阅读应该发挥共振效应。借美术,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可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阅读既是独特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灵活的运用阅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它可以使美术课堂教学产生无穷的魅力,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乐趣。
美术课堂中的阅读正在进行中,阅读之路任重而道远。今后我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学习,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学校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的美术教学必将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班主任论文:以激励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后进生健康成长(潘哲枫)
以激励教育为切入点,促进后进生健康成长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进生教育管理对策研究
潘哲枫
(常州冶金技师学院)
内容摘要:开展激励教育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是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以激励教育为切入点,是促进后进生体验成功和超越自我不断发展,提高的良好途径。目前,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对后进生的转化在存在着环境激励氛围不浓郁、激励制度不完善、激励艺术不高及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搞好中职学校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要充分认识激励教育的意义,协调激励教育的力量,营造激励氛围,掌握激励艺术,以激励教育为切入点,让后进生在激励中健康地成长,向明天的成功迈进。
关键词:后进生;素质教育;激励教育;健康成长 正文:
所谓后进生,一种表现为成绩差,一种表现为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后进生和一般学生相比,都有一些突出缺点: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自制力不强,纪律观念淡薄,自律意识不强;教育环境激励性不强等。转化后进生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难点,但也是其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首先,转化后进生是中职学校落实素质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其次,转化后进生是中职学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把后进生教育好不仅是教育质量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确保教育效益的重要条件。再次,转化后进生是中职学校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要求。作为后进生,虽然其背景和原因各不一样,但他们也同样渴望成人和成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积极教育好后进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激励教育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途径
激励教育是一种激发人的动机和行为的心理过程的教育。在班级工作中有效地使用激励教育,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使后进生产生良好的心理动力。作为生命的个体,后进生更迫切需要被认同和被赏识,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缺乏激励这个阳光雨露。
首先,激励教育能够开启后进生封闭的心扉。激励教育是一把能开启后进生心灵的钥匙,是使后进生将自身能力发展至极限的最好方法。教师通过正确地激励教育可以打开后进生封闭的心扉。其次,教师通过激励教育能够充分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我们教师要以尊重信任理解鼓励的原则来对待后进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能激发后进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再次,激励教育能够刺激后进生的创造精神。我们教师要以激励、表扬为手段,积极鼓励后进生不断追求成功,充分刺激后进生潜在的创造精神,并在他们不断进步地过程中挖掘其更大的潜能。来增强后进生对学习的信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努力使他们也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二、缺乏”激励”——中等职业学校后进生”后进”的重要原因
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周围人的批评,讽刺,挖苦,甚至斥责。这给他们心理上或多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一)激励教育意识不到位,热情较低
后进生在群体中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各课教师对后进生的教学热情普遍较低。笔者在常州冶金技师学院调查显示:虽然在各班的后进生中,有80℅的后进生对学习丧失了信心;但是也有20℅的教师对后进生的教学热情偏低,甚至放任他们厌学等等现状。
(二)激励教育氛围不浓厚,感染力较小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后进生不仅是管理对象,同时是管理的主体,要实现班级管理的预期目的,必须通过后进生的积极参与,建立激励教育的氛围,并通过调动后进生的积极性,来提高激励教育对后进生的感染力。后进生的积极性是指后进生在教育活动和班级管理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后进生的内部心理的兴奋和外部行为的努力上。后进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一方面会产生内心的兴奋,出现一种乐于接受教育、积极参与管理的迫切需要和强烈动机,另一方面会出现外部的行为努力,使后进生行为朝向班级目标,并在班级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更足的干劲、更新的思路。
(三)激励教育艺术不高超,效果不佳
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主要是通过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来鼓动和激励的,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成员——班主任,要善于运用语言激励技巧,激发后进生的内在动因,开发后进生的潜在能量,以提高后进生的行为效率,促进后进生的全面发展。每个人都需要激励,喜欢被赞美被肯定,由此生活而变得积极,后进生更亦如此。尤其是后进生由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常常遭到批评,讽刺,挖苦,斥责。在心理上或多 或少留有阴影,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由此产生自我评价降低,没有自信,逆反情绪严重,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身心的发展。
(四)激励教育力量不一致,整合性不高
后进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周围的同学对他们嘲笑;任课老师对他们漠不关心,甚至放任他们的自由散漫;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已失去信心,只要在学校不惹事,能毕业就行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后进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因。我们教师要高度地整合后进生的同学、任课老师、家长通过激励的方式来共同教育和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后进生健康地成长。
三、加强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进生进行激励教育的对策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后进生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对后进生进行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应当采取积极的对策,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一)明确激励教育的意义,提高对后进生激励教育意识
激励教育的意义是在于教育者要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关爱后进生, 尊重差异 ,才能让他们感到心灵的温暖,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并对后进生逐渐形成的良好思想和行为作出肯定、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以激励、表扬为手段,鼓励他们不断追求成功。而提高对后进生激励教育意识,也是我们教师管理和教育好后进生的方法之一。后进生形成激励教育意识,能使后进生在被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接受教师的管理,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使后进生受到更大的精神鼓舞,焕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尤其是在中职学校的后进生中,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有它独特的艺术技巧,了解之,把握之,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营造激励教育氛围,为后进生提供健康向上的成长空间
营造出激励教育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后进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为此,首先要在学校中建立催人奋进、陶冶人的校园环境。例如,可以通过校训、校园广播、学习兴趣小组等等途径,号召全校全体师生形成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校风。
其次,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善待学习困难的后进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形成良好的教风。世界上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后进生也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他们再差,也有长处。正如:”寸有所短,亦有所长。”作为教师,笔者坚信后进生,他们有自己特别的才能,存在着不可估量的潜在能力。例如,有些学生学习思考能力欠佳,但动手能力很强,学技术悟性很高。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学校是很普遍的。教师只要抛弃错误的教育方法,用心的全面地看待他们,抓住他们 的闪光点,随时捕捉并巧妙地创造教育情境使其发展,注重有意识的为学生搭建被激励的舞台,就会潜移默化的激发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教育也应运而生的发挥其功效了。因此,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创设教育情境,为后进生搭建被激励的舞台,尤为重要。不仅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且使后进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在被激励的过程中,不断从敞开心灵,接受,以至不断成长、发展、提高、切实达到成效逐步完善的品质。
例如:笔者班上有一个后进生,由于说话能力,表达能力极差,在写就业自荐书时,文章前言不搭后语,没有一句完整的话。面对他的自荐书,笔者没有批评反而用红笔将他写得比较好的词圈出来,并在全班同学的面前读,表扬用词的准确。教师的”鼓励”给了他精神上的滋润,使他产生积极争取成功的心态,笔者不断地鼓励他。正是在这激励的氛围中,使他由此点燃了学习热情,其他学科的成绩也迅速提高。
最后,教师要为后进生在同学之间营造激励氛围,构成良好的学风。同学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怪,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批评。在内心深处对他们真正的了解和尊重。教师要理解并打开他们的心扉使他们处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环境里,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爱和乐观,才能敢于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适度为后进生提供一个理解的学习氛围,宽容学生的一些”错误”,创造轻松和谐的时空,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进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是学生的行为和期望之间的桥梁,提高后进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增强后进生奋进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另外,创设群赏氛围,帮助学生巩固自信。后进生常易被他人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因此他们渴望受到赏识。面对这些学生,仅仅依教师”孤军作战”去激励和赏识,是不容易奏效的。这就需要以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校风作为大环境;以教师为主导,多方面开展班集体的活动,创设群体赏识情境,发挥学生群体“群策群力”的作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集体的活动是班级的生命。在活动中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有利于集体观念的形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在学校,利用群体赏识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不乏其例。如: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写作比赛、体育运动比赛、技能操作比赛等等形式。除此之外,还可组织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班队活动。如“畅谈理想”“我的目标”“作为班级的一份子”等活动,在活动中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后进生也得到感情的体验,懂得自我的价值,人生的价值。增强热爱班集体的良好情感,激发自信心,把赏识的力 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体会成功的滋味,激励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让后进生在群体赏识中体验成功创造条件,都是学生自信心产生的重要源泉。
(三)讲究激励教育艺术,提升激励教育实效。
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激励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用心把握,用爱交融,这些具体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等激励的艺术上。教师要努力提高教育教学素质,正确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后进生。同时激励的艺术要建立在保护他们自尊的基础上,后进生在人格上与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从维护学生的自尊开始考虑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能面对失败,积极的对待自己,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不自卑。因此在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善于运用肯定性的言语和鼓励性的言语进行激励。
激励性语言可使后进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愿望,让后进生在尊重和信任中保护自尊,找回自信。以激励语言赏识学生,极大的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教师应运用语言激励的艺术,如:“你认为你做得如何?”“老师期待你的进步。”“这一遍比前一次做得好多了,继续坚持下去相信你会更棒!”……这样以激励语言给学生以期待的鼓励,提高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运用语言的艺术,教师还可以利用动作和体态语来传达对学生激励和鼓舞,信任的目光;赞许的微笑、爱抚的摸头,拍肩、拉手;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深情的拥抱都传达了一种情绪交流了一种情感,从而深入学生的心灵,使后进生心里得到安慰,内心产生愉快和安宁的情绪体验,使后进生主体有成功感,成为再次进步的动力,这无疑是莫大的精神激励。由此,行为的艺术成为一种心灵上的激励,教师要会用激励的艺术,会用激励的目光、语言、动作、心态去演绎它,保护后进生的自尊。
从另一个角度看,激励艺术又是一种赏识、一种唤醒、一种鼓舞,教师是教育和管理后进生的主导力量,讲求激励艺术,保护后进生自尊。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中等职业技能培训类学校,为企业输送技术人才的摇篮。每位学生入学分数都不是很高。当然每个班上都会有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其实他们对老师的话还是能听懂,但就是不想按照教师说的学习方法去做。有这样一位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讲,课余时间也很努力的做好预复习工作,同学跟他都和合的来,人家有吵架或发生了争执,他只要一两句话就能阻止,就是成绩跟不上去。父母知道成绩事后,也只是批评孩子。时间长了,孩子觉得自己无所谓了,也和老师皮了。例如,在笔者教的学生中有一位名叫周丽强就是这样的,和笔者一起带班的钱老师一提到他就是成绩很差,无上进心,作业题马马虎虎、字迹不端正,为了他的学习多次教育并无好转,只有跟班主任“告状”。笔者得知情况后,也知道周丽强平时不是不努力,只是没有一个好一点的学习方法。督促一下好一点。于是跟以往一样去找他“谈心”。那次是中午休息时,笔者走到了教室门口,看到了一件事,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在笔者的心中引起了震撼。
有两位学生不知因一点怎样的小事大打出手,桌子上的书籍已经飞满地,纪律委员只敢在旁边说”不要吵”之类的话。但不见起效,周丽强挺身而出拉住两人说:“芝麻点大的小事有必要两位大打出手吵个没完吗?不为自己想,也要为咱们班想想!亏你们还是一个班的呢!”这才使两人放下心中的恼火,各自捡起地上的书。这时的周丽强也去帮助他们一起捡地上的书,看到这笔者喊了一声周丽强,其余学生也注意到了笔者,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笔者说:“周丽强,你马上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还有,有件事我宣布一下,从今天起,纪律委员这个位置由周丽强来代做两周„„”
事后,笔者在班里作了个调查支持周丽强做班委的学生占到20%,还有4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40%的同学认为他不能胜任。原因很简单,他成绩不怎么理想,那成绩差就不能做班委了吗?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假设:如果一个所谓的后进生,也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的闪光点,那么他还是不是所谓的差生呢?如果你们能给他一次机会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让大家看到他的闪光点不是很好吗?要让周丽强有个体现自己能力的舞台。
他上任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班级做贡献,在班级管理上处处做着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为同学们当好榜样,通过点点滴滴的小事,为同学为班级持续不断地奉献出自己的爱,同时也树立起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部分学生也开始认可他的工作能力。当笔者再次在班级内做调查的时,支持周丽强做班委的同学高达80%左右。这样笔者用赏识的眼光欣赏他,用激励的语言提醒暗示他,不仅保护了自尊,激发了兴趣,而且使他体尝了成功的喜悦。
悦纳自我,赏识自我,是帮助后进生形成自信心的重要手段;而因材施教多方引导,则是培养后进生自赏能力、形成自尊自信促进向上积极的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多方引导,使后进生能在赏识力量的促动下,感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增强责任感。孩子们把“让同学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在互敬互励中不断地吸取他人之长来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例如:在班会上笔者让学生写写自己有哪些长处,学会自己赞赏自己。笔者发现竟有一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只字未写,学习上的劣势让他失去了自信。他感觉到自己不如别人没有长处。于是,笔者让全班同学帮他找优点。有的说:“他爱班集体,主动给班级带来了花,美化教室。” 有的说:“他常自己做清洁区的卫生。”还有的说:“他帮助同学修理课桌椅。” 6 听到同学们热烈的赞扬,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他感动了。他沉浸在受人尊重的气氛中,体会到受人赞赏的喜悦。
帮助后进生认识自我,感到自己在集体里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因而,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此外,还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等多种方式,让后进生能客观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发挥所长,积极参与。如:采用具体的动手操作的实践方式,让后进生动手动脑,善思考;创设和谐愉快的合作,使后进生找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发挥合作精神,会交往;创设机会,来促进后进生进步。多方引导不仅培养了后进生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及欣赏自己,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从而促进了后进生自信心的形成。
(四)积极协调教育的力量,齐心协力激励好后进生
花蕾渴望阳光,嫩芽渴望雨露,学生心灵的成长更需要呵护。激励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阳光、雨露。而后进生,他们得到的认同是微乎其微的。在他们心灵深处多么强烈的渴求被赏识,这是对爱的呼唤。由此教师要把对后进生的激励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用真情,用充满爱的眼光去欣赏生命。透过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并创造条件让父母参与激励教育,是促使孩子形成自信、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股力量拧在一起,形成共同合力,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可行办法。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举办家长会、家长联系卡、开办家校通与所有家长进行联系,而且还特别为后进生的家长开办了咨询室、联系卡、并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建立起由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连心纽带。通过帮助家长掌握学生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让他们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以及一些现代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学会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不斥责孩子、理解孩子、赏识孩子,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而进一步激励后进生的上进心。引导家长用赏识的目光发掘孩子的优点,使家长明白,为人父母,应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都应该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更要激励他。由此学习表扬孩子、鼓励孩子,掌握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艺术。由此与学校形成一股合力,透过激励教育,帮助后进生增强自信。
结束语
实践证明,成功的教育并不是在于对学生的呵斥、责备、训诫,而是要对学生的激励、唤醒、鼓舞,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励和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和误解导致失败。激励是对后进生的一种正确的理解,更是一种打开后进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激励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后进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对被教育者最好的奖赏;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为学生将 来拥有终生幸福的必要精神力量;是使后进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激励他们,就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懂得自尊、自强。从而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赢得了社会与家长的肯定与信任。拿出真诚的心,用爱的心雨去浇灌,给那些艰难跋涉的暂时后进的学生一份激励,一份真情,用“你能行,你也可以”这样的甘霖,滋润他们的心灵,笔者想:即使是后进生,在爱的沐浴下也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开出自己朵朵与众不同的的繁花,使其得到健康、快乐地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文铸 《学校管理研究专题》 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7年版
2、马建富 《职业教育学》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2年2月第二版
3、张向葵 《教育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第一版
4、张金梅 《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学前教育研究》 2002年10月
5、王景英:《教育评价》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一版.6、王昆 《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班主任之友 2007年第2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