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如何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实践与研究
上海市崇明中学 英语组 2012/4/18
一、活动背景与意图
1.现实背景:
众所周知,写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语言技能。新课程标准对写的技能要求非常明确,要求学生学会整理写作思路,组织语言素材,规划文章结构,懂得列提纲、遣词造句、修改文章以及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和字母的大小写等。写作教学的地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我们的写作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重结果,轻过程;2.缺少阶段侧重的写作教学;3.应试的写作教学;4.缺少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
值得令人欣慰的是从上学期开始我们组内的几位青年骨干教师带头尝试了写作公开课的教学,并且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索写作教学的主动、有效性课堂。梅(记叙文),钮(应用文),林(supporting details),杨(polishing articles), 而今天高一、三两个年级的课堂教学又和写作指导想结合,高一年级尝试了课文的改写,高三年级则利用教材的文本资源对学生的写作思路(How to write an outline)和语言的积累进行了有效的指导。不仅为我们今天的教研活动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也为我们今后的有效写作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确实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摆在广大高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上次何亚男老师在她的讲座中提到,我们其实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进,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1。写作兴趣的培养;2。写作习惯的培养;3。过程写作与结果写作相结合;4。泛读教学的写作教学;5.结合教材课本的写作教学
那么我们今天的教研活动,就选取其中的一个方面,着重探讨一下如何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希望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思考和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教材、利用教材、活用教材,从而真正提高我校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2.教研重点:如何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写作教学有效性 3.期望目标
1)通过老师们结合课堂与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主讲人的专题发言,提高我校英语教师对写作教学有效性的认识,力争探索出一条立足牛津教材来提高我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让老师们明白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一种积累,更是一种理念。
二、活动设计与实施 1.活动设计
1)活动主题:如何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2)活动时间:2012年4月18日 3)活动地点:崇明中学
4)活动形式: “三主式”主题研讨(主题:写作教学;主线:围绕牛津英语教材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主讲人:梅瑛老师)
5)参与人员:崇明中学英语组全体教师、教研员、视导专家
6)基本流程:写作教学的现状和困惑→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主题发言→教研员和专家点评 2.实施过程 1)准备阶段:
反思:每位老师总结并反思自己的基于牛津教材的写作教学 课堂:高
一、高三的写作指导课
忽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这也是让学生在高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中对英语作文恐惧的主要原因。4)缺乏写作指导
本人的同事很多在高中前两年,只是让学生在摘抄本上记录好词好句,做得好点的是让同学们写日记或周记。定期收上来,检查一下,写个日期,就发下去了,没有点评,长此以往,学生没有兴趣写。学生一次成稿,教师一次评定的训练方式比较普遍。5)缺少系统教授
高中前两年,没有指导,更谈不上教授;高三期间,会让同学们写试卷中出现的作文题目,为了考试而写,为了考试而讲。欠缺系统的作文讲授。6)不均时间分配
就本人的听课和观课及和同事的教研活动的观察和了解而言,大部分教师将课时用于教授语法,教授词汇,教授课文。分配时间给作文教学的行为很少发生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前两年。高三英语教学应该分配的时间也是不够的。
7)缺乏多样教学
教师在组织作文教学的形式上比较单一。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学生回家写作文----教师收和批改作文 8)轻过程重结果
教师只是关注同学们最后的产出的怎么样,很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过程进行关注。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很普遍。教师讲评中更多的是针对一次性成品作文进行综合评价。忽视过程中的指导。9)欠缺评价系统
评价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全批全改,这使得教师每次都精疲力竭,但是效果甚微。。教师密密斜织,煞费苦心,学生我行我素,依然故我,收效较低。
(四)、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和案例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基本达成共识。(沈春泉、杨晓丹、纪云森等)问题
写作教学的问题及思考(沈春泉)1)在设计作文题目时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
2)作文教学如何有效避免拔苗助长
3)作文教学应该遵循的规律——句-段-篇 下面是对于三个问题的看法:
1)设计作文题目时,注意2点:一为题目要小、要具体,如 The reason why i prefer blue就比较小;但My opinions on honesty就较大、较泛,不易把握。二为要切合学生生活或兴趣,如 Talyor Swift, my favorite singer 比较贴近学生的口味,但如 How to solve financial problems 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了。
2)所谓拔苗助长,就是作文教学未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即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篇章,而是直接让学生从语篇开始。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活囵吞枣,或是首位颠倒,对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极为不利,而且有一部分学生会就此失去自信。
有效避免此种现象的做法就是:一为从长计议,长远规划。从高一开始就开始规划三年的写作计划,从最简单的句子着手,一直到篇章的谋篇布局。二为沉下心来,甘于寂寞。一开始,也许觉得简单的训练太枯燥、太乏味,似乎看不到学生精彩的产出。其实,积累了足够的砖瓦,还怕砌不出漂亮的房子?按照规律,循序渐进,水到渠成,这是一种态度,也是写作教学的真谛。
3)作文教学一般的规律是句-段-篇,这个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由浅入深、由易
celebrations 一文中,学生们学会了怎样用英语来表达How to plan for the perfect wedding.教师应利用这个话题,把与婚姻相关的重要短语搜集一下,例如:Marriage topic ①become acquainted with somebody
②make friends with somebody ③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somebody ④fall in love with somebody ⑤be engaged to somebody ⑥be married to somebody ⑦get divorced/divorce sb 总之,以话题为中心,围绕相关的话题搜集和整理相关话题常用的短语,句式,表达法和谚语,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相关话题的作文。这样也正好符合牛津教材以话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模式。只是老师们要非常辛苦,需要大家协作,共同合作完成。
围绕牛津教材进行农村高中英语写作指导的教学思考(杨晓丹)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进行思维和交流的重要工具,是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而在当今社会写和说是人类主要的途径。虽然英语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交际功能,可是由于受到成长环境的局限,对于这门需要文化渗透和语言交流的学科,多数学生在学习上总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其实,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于新课程标准八级写作目标是这样描述的:“能根据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而上海卷考试手册中也有明确的写作测试目标,即“能根据题意正确、连贯、贴切地进行书面表达”。这些教学目标并非高不可攀,却在我们的实际英语教与学的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的困惑和难关。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在写作时常词不达义,逻辑混乱,甚至出现严重的语言语法错误。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学生词汇贫乏、用词单调,这是大多数高三学生作文的最突出弱点。另一方面,学生始终难以摆脱用汉语的思维方式遣词造句,使得句式雷同,不伦不类;此外,学生的谋篇布局与上下句衔接能力也非常薄弱。面对诸多难题,要在朝夕间提高我们的英语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如果我们在高中三年的日常写作指导中勤思考、多实践、重反思、常累积,那么我想我们一定能逐步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攻克眼前的写作难关。
高中三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我们的牛津教材为载体来实现的。所以,如果我们围绕我们的教材,在充分研读、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及时有效的写作指导,那么一来可以将我们的教材得以拓展延伸、深化渗透,二来可以将写作教学时时渗透于现有的教材,将听说读写融会贯通,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
在利用教材的写作指导中,有两则案例令我印象深刻,它们分别是高一年级的Balancing World Diets(S1A Oxford),和高三的“Have you ever thought about volunteer work?”(S3B Unit 3)。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使用水平不同,所以在仔细分析了教材之后,当制定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教案,以适应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高一的那篇文章主要通过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中西方的饮食差异及发展趋势。此文有着非常典型的议论文脉络,其谋篇布局清晰明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因此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可以用来让高一的学生学习议论文是如何铺开深入的。这样的教材,对于刚刚开始动笔学习议论文写作的高一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一个“葫芦”,有了这个葫芦在眼前,经过学习和研究之后,学生才可以画出像样儿的“瓢”来。
到了高三,学生的英语综合使用能力自然有了一定的提升。高三的那篇文章围绕着学生
第二篇:随课文进行片断写作训练课题研究
随课文进行片断写作训练课题研究
联合小学 张帆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即: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一般的理解是阅读课用来训练理解和积累语言,作文课用来训练表达和运用语言。而小学语文在课程安排上,作文教学的时间是明显少于阅读教学的。因此学生书面表达训练的机会就比较少。而三四年级又是学生习作从句到篇的过渡阶段,写好片断对高年级的成篇作文写作能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中年级即三四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片断写作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依托课文的教学进行片断写作训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三四年级学生的写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教师是“为迁移而教”,学生“为迁移而学”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认知心理学认为:迁移是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响。随文练笔既有写作兴趣的横向迁移,又有从说到写的纵向迁移。它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了学和用的同步性,符合阅读教学的学用迁移性原则。
三、预期目标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通过创设写作的情境,让学生有话可写,组织学生边读边写,先读后写,有针对性地写。使学生逐步做到写得真实,写出个性,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2.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课堂教学的对话。创设写作的情境,使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从口头互动到用心写作。从而使“对话”的参与面更广,层次更深入。
3.完成三、四年级随课文进行片断写作训练的体系编写。将每篇课文的训练点,训练设计以及学生的习作例文汇编成册,供以后教学借鉴与使用。
4.通过课题的实施,提高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片断写作的能力。
四、课题的实施
(一)“随文练笔”课堂实施现状调查
1.在小练笔的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2.小练笔的时间安排上偏重于课堂的结束时和课文的结束时,没有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进行练笔,在离下课只有四五分钟的时间时,匆匆布置学生进行小练笔。
3.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没有交流与评价。
根据调查的结果分析,我们应该在以下方面作改进:
1.精心设计练笔题,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练笔欲望;2.练笔的时间不一定都选在课文的结束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切入点小随时都可以进行的小练笔;3.要给足学生进行小练笔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当中完成小练笔,并且能够得到老师的点评,真正提高练笔的效益。
(二)组织教师潜心会文,罗列合适的切入点
让学生进行片断练笔,必须要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要有一定的层次,只有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才能使训练点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们确定了以下类型的切入点,供教师潜心会文后,进行罗列。1.模仿点2.交流点3.想像点4.放大点5.空白点6.推理点7.延伸点
(三)筛选确定与课文相关的片断写作的题目与形式
针对各篇课文的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组织教师进行“头脑风暴”,罗列出每篇课文中所安排的有针对性的训练点并列出相关的目录。这些训练点都可供教师选择与实施,教师可根据自己课堂教学的实际选择需要的训练点进行训练。训练的形式包括:模仿式练笔、理解式练笔、想像式练笔、转换式练笔、巩固式练笔等等。
(四)片断写作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课堂实施是本课题取得实效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一边做,一边反思修改完善,我们认为要落实好小练笔的训练,取得实效,应当遵循以下几点要求。1.引领学生,潜心会文 2.好中选优,优化练题
(1)选择能够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的小练笔。(2)切口小,可以纵向延伸的小练笔。(3)多元化,可以横向辐射的小练笔。(4)联系实际的记叙性小练笔。3.由说到写,循序渐进 4.及时反馈,交流评价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了发展。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书写作双赢
(二)真实个性共生
(三)句子篇章互促
(四)练题例文可鉴
六、讨论
虽然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感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1.作为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小学,平行班少,在设计的诸多小练笔练题中,有些练笔点是不能在课堂上进行实施,只是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实践出真知,所以这些练笔训练,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实施,并作进一步修改。
2.小练笔案例的编写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我们对资料进行了一次次取舍,看看这个资料——好,看看那个资料——更需要。但我们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照用,我们需要精益求精,虽然我们对练笔训练题、学生例文做了一定的选择,但肯定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弥补。
第三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麻线中心校张鹏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
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班实施“感
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 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 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
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
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
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
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向父母表示“您辛苦了”的时候,父母往往会说“你把书读好就行了”,孩子自发的感恩得不到表扬和鼓励。
4、家长对孩子的溺爱
现在家庭孩子少,几个大人看护一个或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在情感上被动的获取,不知道回报,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
应该的,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长此以往,孩子们自然就缺少爱心,缺少责任感。
5、家长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学校、读名牌大学、成大业为头等要事,却忽略了对孩子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久而
久之,孩子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应当,丝
毫没有内疚之感,也根本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
6、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少
二、基于以上的情况,我采用了一下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了感恩 教育。经常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种活动
1、我们经常学习、讨论有关感恩的专题文章,并以国旗下讲话、黑板报、橱窗等为阵地,全方位地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发动。
2、我班定期召开 “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我班的每次班队会,我都与学生共同策划、准备。在课题刚刚立项不久(2007、10),我班的主题队会——《礼仪花香满校园》曾经作为全镇的主题教研观摩课在全校集中汇报展示。领导给予好评。
3、有效地开展其他活动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意识。
我班的“亲近父母 感恩情深”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收到了领导的好评,本次活动课,曾经作为镇级的观摩课,为全真教师做了汇报展示。来到现
场的家长也对这样的活动给予了肯定,也希望这样的活动
多搞一些。
我班的“体验真情 学会感恩”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展示课,曾 经荣获“吉林市学苑杯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等奖。
其他活动我也能精心指导。每次学校组织的“感恩教师”“迎十一 颂祖国”方面的文艺活动和演讲活动,在每次活动中我班参加的人数最多,获奖人数最多。同时也受到了领导的好评。我班的马骏同学曾经多次代表我校参加桦甸市演讲比赛,并获一等奖。我班的王铎、王铭伟合演的情景
剧《母爱无求》曾经荣获市校外办举办的情景剧表
演赛“一等奖”
我还经常要求学生利用周日或其他在家时间,实践自己的感恩活动,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了为父母做事,对父母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了一次“为生鸡蛋当一天妈妈”的体验活动。等活动,体会和感受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弘扬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传统美德。
3、我还鼓励孩子阅读有关学会“感恩”的书籍。据统计我班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过《感悟父爱母爱》,百分之百读过《爱的教育》。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充分利用礼仪课学习了《三字经》。有组织地背诵我校德育处编写的《三字歌》、《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
4、充分利用作文的机会表达学生对父母的爱。利用作文课以《父爱》或《母爱》或《妈妈我爱你》等为题写作文,要求细心观察父母每天的的言行后,写出真情实感,再选择学生中的优秀作文由作者朗读并由教师讲评,从而使学生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我还能激发孩子参加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而且我也能积极参赛,一次来鼓励孩子。我自己的“我的父亲”在今年的继续教育网举办的“盛世华章六十载 笔墨丹青绘今昔”新中国成立60年活动的征文比赛中获一
等奖。我班李昊东同学的“大难面前显大爱”曾获“群英杯”征文一等奖;我班有六名同学以“感恩”为主题的作为在“全国优秀作文选”发表。
为了让孩子们了解父母的一片良苦用心,我们还组织召开了一期“感恩父母”的主题家长会!在这个家长会上好多家长走上讲台给孩子们讲了在外打工、为生活奔波的经历、见闻、感受、希望!孩子们明白了父母的不容易、发誓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4、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通过举行演讲比赛、举行作文比赛、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问好,遇见年长者(不管是校内职工、教师家属,还是校外来校办事人员)自觉问好。教师节,帮老师做一件有意义的事,道一声“老师辛苦了”。组织“感谢师恩”感恩贺卡制作大赛。
5、开展下列活动以感激同学的帮助之恩。
(1)、每周“我为同学做一事”。
(2)、“今天我值日”活动。
(3)、写一篇你受挫折的故事。
(4)、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人,然后写日记。
6、这两年来,我坚持不懈地与学生共同搜集了与“感恩”有关的名言、警句、故事文,并背诵。
在语文课上,我还相机指导与学生共同来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编“名言“例如在学完《唯一的听众》这一课,学生就编写了很多自己的“名言”关爱,会使人走向成功。激励是攀登者的力量。
关爱,是成功者进步的阶梯。得到了关爱,等于努力进取的人拿到了迈进成功彼岸的金钥匙。
记得教学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我的孩子们也积极地创编了自己的“名言”: “妈妈的鼓励像春风、细雨”;““母爱如春雨”“我不会因为‘糟糕透了’而停滞不前”;“‘糟糕透了’‘精彩极了’都会是我走向成功的动力!”“我不会因为爸爸的‘糟糕透了’而使我的理想搁浅,因为,我懂得那是爸爸对我的爱”„„
记得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我还组织了一场辩论会,学生深深体会到:无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的评价,都是父母表达对我们“爱”的方式。
7、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挖掘感恩教育的因素,自觉地、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见我上交的“随笔”和“论文”
8、我还能抓住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契机,对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
在2008年10月我校举办语文教研课,我的镇级观摩课“遨游汉字王国”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汇报展示,受到了领导和全镇老师的好评
8、这两年来,我坚持在我班每学期都评选一次“小孝星”“礼仪之星”“文明标兵”“感恩之星”,确实起到了辐射作用。
三、通过对我班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现在学生有以下明显的变化:
1、学生对老师有礼貌了,当犯错误后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在课堂说话的少了。
2、大多数学生知道关心父母并主动帮大人做家务,和过去相比,独生子女家长们普遍反映学生们开始变得懂事了,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也开始懂得了家长的爱不是理所当然的;和父母顶嘴的次数少了,沟通交流的多了。可以看出我校开展的感恩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对学习较差的同学和遇到困难的同学,学生会主动帮助。过去粗言烂语,爱打闹的学生,如今待人有礼貌讲话也文明了。
四、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课题组在实施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课题组也发现实施阶段存在一些问题:社会、家庭环境给学生的某些负效应,宜重视。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使本课题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下去。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虽然感恩教育课题研究接近尾声,(我们六年一班将在12月末在结题汇报上做课)但感恩教育还有必要按以下方式长此进行下去。
(1)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充分认识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开展感恩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2)明确目标,扎实推进。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各部门、各班级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宣传栏、征文、演讲等形式,寓教于活动之中,增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采取多种形式,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4)在各学科中渗透感恩教育,特别是要在语文课堂上做到“情满课堂!”“情系语文课堂 与感恩同行!”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写作的实践与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习作实际,符合学生的习作心理。这是因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阅读教学中提供了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随文练笔的“中介”;根据儿童的“表现欲”特点,借助于大量写片断的形式,及时运用阅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习作,满足了儿童学习心理的需求;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由于学生的习作束缚少,自然也就容易动笔,乐于动笔,“心动”而至“笔动”,学生则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因此,目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势在必行。
(二)本研究问题的现状
目前,我校的阅读教学有一种倾向,就是重视讲读,忽视运用。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弄成讲课是讲课,习作是习作两张皮的现象。老师们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许多学生厌读怕写,一提到写习作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每单元进行一次习作训练间隔时间长,学生习作训练次数少。写出的习作言之无物,言之无序。学生学了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很多好词佳句,但习作时仍词汇贫乏,病句较多,学生习作水平较低。因此本课题旨在解决以下问题:
1、解决学生厌读怕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解决阅读教学与习作相脱节的问题,有机融合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
(三)本研究问题的国内相关述评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同志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农村教学实践中,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杂、乱、华、死”,读写严重脱节的弊病,先后进行了八轮“读写结合”教学改革实验,使农村学生从厌读怕写变为喜读爱写,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成功地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途径。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涉及到教材、教法和学法,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二、研究目标
1、通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有效实现在语文阅读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提高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方面的指导能力。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叙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
调查研究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问卷、访谈等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指对含有问题或疑难情景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的研究,作为一线教师开展的案例研究包含教育案例研究和教学课例研究。
叙事研究:指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通过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的讲述,启发读者去体验教育的内涵与本质,懂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行动研究:将模式预设、措施投放和信息的及时反馈紧密结合,根据实施效果验证研究设计,边实验,边修正,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升研究时效和成果的科学性。
四、研究设计
(一)课题界定
1、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用上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在书本或习作本上写一写,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材角度小,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把写的训练有机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2、相关理论依据
(1)“随机习作”符合学习迁移规律。
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有以下几方面的迁移:①“随机习作”注重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强化兴趣的迁移,这是一种横向迁移。②从说到写是小学习作必须遵循的程序,“随机习作”强调由说再到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纵向迁移。③阅读向习作迁移,阅读中发现习作方法,总结习作规律,习作时,学习借鉴,创造性运用习作方法,这是一种知能转化的交互迁移。(2)“随机习作”符合阅读心理过程。
就阅读的心理机制而言,存在着两个心理“回合”: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的心理过程,前一个“回合”是基础,后一个“回合”是提高,特别是后一个“回合”又恰好与习作的心理过程相吻合。
(二)本研究的基本理论主张
1、于洪彬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写的训练,不应游离于课文之外,要使它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很显然,如果我们能以课文为习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习作训练有机地揉进阅读教学,就能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以求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和创新能力,激发习作兴趣,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2、心理学研究还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习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习作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因此我认为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习作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所以说,阅读与习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读与写,确实存在着有机结合的客观依据。
3、随机习作紧随阅读教学,捕捉课文中的习作训练点,让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或联想,由此进行随机的习作,这种习作“小”、“活”、“巧”,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巩固写作方法、强化训练目标,又因为其训练密度大、方法多、内容活,能表达学生真实心理,因而深受学生喜欢,是有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
因此结合这几年的语文教学,我反复地琢磨叶圣陶先生说的这样一句话:“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我体会到教材是例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更是开发学生写作的重要资源,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三)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切入点的研究。
2、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方式的研究。
五、本研究预期的具体研究措施
(一)课题的前、中、后期调查
1、前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等方法,深入了解我校目前学生的习作水平及教师的习作教学现状,分析其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的成因,为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措施的拟定提供现实的依据,加强预设的针对性,为课题研究的成效做好前提准备。
2、中期,视研究的实际需要,在各研究措施开展后及时进行多样形式的调查,提供实验真实的效果数据,以评估相关教育教学措施的有效性,及时和准确地把握问题所在,并进行相应措施调整,确保课题研究的效果和成果价值。
3、后期,在课题研究周期的总结阶段,针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效果进行中介性调查,全面衡量课题的成效,为课题检测和成果鉴定提供事实论据。
(二)具体实施阶段措施
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同时提高习作水平,获得有效的随机习作训练途径,在研究中将采取以下措施: 1、2007年9月,对学生目前的写作兴趣、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写作现状,发现问题及成因。实验班教师在开学后第一周对学生习作情况从中心是否明确,语句是否通顺,错别字多少等反面做好全面深入的调查汇总及其分析,以便在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调整并为实验后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2、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对照新课标,反思目前的阅读和习作现状,罗列出存在的问题,以“警示”“随机习作”时的教学。3、2007年9月开学前,研究人员认真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习作训练点及训练方式,主要把握以下几方面:
(1)把握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教学方法。
①在研究中,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进行“随机习作”,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阅读教学中,对习作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随机习作打下基础;在习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机习作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习作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习作,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机习作过程,由“理解 —— 口述—— 练写——反馈”四步构成。
②研究中确定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机习作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根据 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习作要求:中年级以写“段”为主,高年级以写“篇(或片断)”为主。各级的训练除强调侧重点以外,还应注意内容之间的连贯和年级之间的衔接。
③在研究中将随机习作与大习作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习作训练序列。教师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两种习作结合起来,使两种训练互相渗透,融为一体。随机式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习作”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随机习作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2)确定阅读教学中随机习作的训练点。
从课文中精选出一个或几个“训练点”,在每个训练点上组织有层次的一系列听说读写训练。在一个训练点上,可以采用以下的操作程序:
①“疏通文意”,给学生提供质疑问难的机会,帮助解决难点,点明重点,了解文脉,概括内容等等。
②“重点导读”,主要指有助于学生习作的部分。要求词求其义,充分理解,熟读成诵。
③“体会表达”,在充分理解、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紧扣课文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学习习作方法。
④“课堂练写”,围绕随机习作训练目的要求,抓住“训练点”,让学生进行课堂随机习作。
⑤“交流反馈”,学生习作结束后,争取当堂交流、讲评,欣赏优点,修改不足。并逐步由教师评价和反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自我评价,养成完成自我检查、自我修改的好习惯。(3)设计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①模仿式
A、单项模仿式。即仿照课文某一个方面来写,或者练写的一件事,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个人的面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B、片断模仿式。这种局部模仿,范文较多,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
C、全文模仿式。着眼于整篇文章,进行随机习作,要抓住课文某方面特点进行随文练笔训练。如,表达中心、选择材料、突出重点、安排顺序、真情实感等方面。全文模仿式训练,一般安排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最后一课时进 行。
②想象式
A、结尾续写式。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此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写,可以进行想象式习作练习。
B、情节扩展式。课文中有些内容作者仅用简短的词句带过,具体内容要由读者去领会。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随机习作的方式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情和理解。
C、填补空白式。课文作者运用“空白”的艺术,把内容留给读者去体会。教学这样的课文,要找准“空白”,可以让学生去填补。
D、插图解说式。在教材中,许多文章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这些插图除了有直观理解、形象教育、激趣诱情、美感熏陶等功能外,还是进行随机习作的极好媒体。
③理解式
A、中心突破式。课文中常常有提纲挈领的中心句,它往往是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着眼点和着力点,我们称之为“文眼”。抓住文眼,作为主线,整体把握,进行随机习作。
B、读文有感式。有些课文的内容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力,学文后,引导学生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自己的体会,学生乐于表达,愿意动笔,让学生在情绪亢奋状态写写体会。
④转换式
A、体裁改变式。同一题材,换一换表现手法,进行合理的创造性表述,与原作比比谁棒。
B、词语联珠式。课文中一些重要词语的教学,可以把它集中在一块,一线串珠,能运用即是理解。如教《田忌赛马》时,让学生认读词语“扫兴”、“垂头丧气”、“胸有成竹”、“转败为胜”、“目瞪口呆”之后,不必让学生逐个解释词义,而是要他们用这些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交流的基础上写下来,一位学生写道:“田忌与齐威王赛马,第一次三场全输了,他很扫兴,垂头丧气地准备离开。孙膑胸有成竹,要田忌调换马的出场次序,再赛一次,田忌听了孙膑的话,果然转败为胜,齐威王惊得目瞪口呆。”
C、移花接木式。将课文中的有些句子摘录下来,然后加上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⑤巩固式。
通常一堂课快结束时,都要进行全文总结,让学生梳理知识时进行随机习作达到巩固的目的。
(4)新颖的呈现方式
运用小卡片辅助教学,小卡片主要是最后的习作呈现时使用,每次随机习作时,改变传统写在作文本上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小卡片,限时不限量的习作,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评价之后。教师在收集后再进行评改、反馈及归类,最终也便于形成学生的随机习作集。4、2007年9月开学后第一周,组织研究人员对本期教材进行细致分析,把握每次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训练点及教学方法,并在备课时形成书面材料。5、2007年10月正式进入“随机习作”教学,到2008年7月研究人员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随机习作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收集好每一次的随机习作“小卡片”,每期对学生进行一次习作兴趣、水平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措施,并形成书面材料。
6、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进展情况不断完善实验方案。
研究人员结合课堂实例不断总结、反思,写好心得,课堂案例、教育故事等,尽可能形成有一定质量的经验论文。
7、随时查阅资料,了解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8、定时做好实验班学的纵向分析,并确保效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9、学校为实验人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随时组织理论学习,随时请教省、市、区级专家。10、2008年2月集中课题组成员反思开题以来的工作情况和效果,探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训练对于达成学生培养目标的效果。研究教学方式、习作训练点在每节阅读教学课中的可操作性。
11、在研究过程中,根据进展情况请示上级领导和专家到课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到2008年5月,请上级领导和专家对实验班课堂教学的规范进行全面的指导。13、2008年8月清理、整理实验过程中收集的资料,完成工作报告,接受检查、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学生习作集。
六、研究对象及周期
(一)研究对象:
总发校区中心校四年级、五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周期:
2007年 9月—— 2008 年9月,为期一年。
七、研究步骤
本研究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 年7月—2007年9月)。
1、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状。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反复论证,求得共识,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以读为本、读中悟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理论。
第二阶段(2007年10月—2008年6月)为具体实施阶段。
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方案进行研究,投放研究措施,观察和验证措施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设计,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在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并提炼研究成果,按时进行研究汇报。
第三阶段(2008年7月——2008年9月)为总结阶段。
完善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学模式。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整理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检测与成果鉴定准备,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结题验收工作。
八、实验条件分析
1、我校区老、中、青各年龄段的教师,均具有相应层次的学历和从事教学的经验、精力、热情,受过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的培训,有参加实验的对象和时间及愿望。
2、学校设有教科室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有省、市、区各级专家的指导。
3、市内有图书馆和多家书店以及友邻单位可提供资料查询,校内征订了大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刊物供教师学习参考。
4、学校已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微机室、演播室、远程教育系统,经历过市级“探究式学习”课题的实验,并有在研课题:小学语文“学导式”教法的应用研究。
5、我校历年“普九”验收合格,目前面对的是质量提高,正是开展旨在提 高课堂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课改实验的大好时机。
因此,我校完全具备完成该实验研究的软、硬条件。
九、研究人员分工
1、课题主管部门: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攀枝花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仁和区教师进修校
2、课题承担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校区
3、学校课题主管:
徐文俊:小学高级教师,校长,负责课题管理、协调和经费。
4、课题组组长:
苏丽亚:小学一级教师,负责实验方案、报告的撰写;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训练研究;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一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后期实验成果整理。
5、主研人员:
冉梦琼: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二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曾新明: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五年级三班课堂设计及其教学。倪永菊:小学高级教师,负责中心校实验班四年级课堂设计及其教学。
5、一般研究人员:
校区语文教师,参与课题论证,到实验班听课、观测、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评价。
十、预期研究效果和成果
1、通过的研究,找到随机习作教材的最佳切入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能熟练掌握并运用“随机习作”的训练方式,提高教师在学生读写方面的指导能力,使指导学生进行随机习作行之有效。
3、带动学校其他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形成我校教师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
以上预期研究效果将以以下形态呈现:
1、《学生阅读及习作现状调查报告》(报告)
2、《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应用研究实验报告》(报告)
3、《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随机习作的教材切入指导范例》(校本性教学参考集子)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利用“小卡片”进行随机习作的习作集》(集子)
十二、经费预算
主要用作购置相关研究的图书资料、档案资料、研究时A4纸使用费用、外出学习车旅费、会议费用、结题费用,共计1万元。
参考文献:《语文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
《一线教师教育科研指南》
第五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 (最终版)
自我校课题立项这两年来,我们这些一线的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按照课题申报书的预定目标,积极制定了自己的子课题以及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条不紊的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截止目前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基本进入结题、成果汇报、总结阶段。现把在我班实施“感恩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的情况及阶段性成果汇报如下: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将近30名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报告http://www.xiexiebang.com/gzbg/gzb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工作汇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