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现状解读
国际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现状
在全球能源供应清洁化、低碳化趋势的背景下,太阳能热发电(简称“光热”)因兼具环保性、稳定性、可调节性和易于并网等特点,近年来发展步伐迅速。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掀起了新的光热投资和建设热潮,光热发电总装机规模持续上升,光热发电行业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
国际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全球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发展状况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呈现出美国、西班牙装机总量领跑,新兴市场装机开始释放,整个产业全球范围蓬勃发展的局面。粗略算来,截至2015年12月底,全球已建成投运的光热电站装机容量已接近5吉瓦。
(二)世界各国太阳能热发电发展状况
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是发展太阳能热发电的首要条件。太阳能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最佳的区域包括北非、中东地区、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南欧、澳大利亚、南非、南美洲东、西海岸和中国西部地区等,目前全球在运、在建和规划发展的光热发电站都位于上述国家和地区。
1.各国在运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规模截
至2015年12月底,西班牙在运光热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300兆瓦,占全球总装机容量近一半,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第二,总装机量为1777兆瓦;两者合计光热装机超过4吉瓦,约占全球光热装机的88%。其后是印度、南非、阿联酋、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中国截至2015年底已建成光热装机约14兆瓦,其中最大为青海中控德令哈50兆瓦太阳能热发电一期1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其他项目多不足1兆瓦。
2015年,全球太阳能热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主要来自于摩洛哥、南非和美国,新兴市场的装机增长首次超过美国和西班牙两大传统市场。
2.各国在建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规模
截至2016年2月底,全球在建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容量约1.4吉瓦。其中摩洛哥在建装机容量最高,达350兆瓦;中国在建装机容量位居第二位,为300兆瓦(与国内统计数据略有出入);印度在建项目的装机容量达278兆瓦,位居第三位;其后是南非、以色列、智利等国。3.各国规划建设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规模
南非:到2030年,将实现1200兆瓦光热发电的装机目标。摩洛哥:计划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吉瓦,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总用电量的14%。印度:2022年达到175吉瓦,其中100吉瓦为太阳能。沙特:2032年实现41吉瓦太阳能发电装机的发展规划。阿尔及利亚:计划到2030年完成5吉瓦风电和2吉瓦光热发电、13.5吉瓦光伏装机。埃及:2008年规划到2020年实现2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目标,其中2.2%来自光伏和光热发电。
太阳能热发电主要技术和代表性电站介绍
(一)太阳能热发电主要技术
太阳能热发电,通常叫做聚光式太阳能发电,通过聚集太阳辐射获得热能,将热能转化成高温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按照太阳能采集方式主要可划分为槽式发电、塔式发电和碟式发电。粗略统计,截至2016年2月,在全球建成和在建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中,槽式电站数量最多,约占建成和在建光热电站总数的80%,塔式电站占比超过11%,碟式电站最少,占比不足9%。
(二)代表性电站
1.西班牙Andasol太阳能光热发电站。Andasol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是欧洲第一个商业运行的太阳能槽式导热油电站,由三个50兆瓦装机的项目组成。Andasol1号电站开建于2006年7月,2009年3月实现并网投运。Andasol槽式电站是全球首个配置了大规模熔盐储热系统的商业化光热电站,增加了7.5小时的储热系统,此后西班牙很多槽式电站的储热容量设置都为7.5小时。
2.西班牙Gemasolar太阳能光热发电站。Gemasolar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容量达19.9兆瓦,于2011年5月开始试运行。作为全球首个将塔式系统和熔盐传热储热介质结合的商业化光热电站,Gemasolar储热系统可在没有阳光的情况下持续发电15小时,成为熔盐型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美国Solana太阳能光热发电站。Solana太阳能光热发电站于2010年底开始建设,2013年完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槽式电站,也是美国第一个带熔盐储热的太阳能光热发电站。
4.美国Ivanpah太阳能光热发电站。Ivanpah太阳能光热发电站2014年2月投产,总规划容量为392兆瓦,由三座塔式电站构成,占当时美国总投运光热电站装机容量的30%左右,也是全球目前最大规模装机的光热电站。
5.美国CrescentDunes太阳能光热发电站。CrescentDunes太阳能光热发电站装机容量110兆瓦,是全球第一个大规模采用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的电站。该项目的投运证明塔式熔盐技术在100兆瓦级大型电站上应用的可靠性,是熔盐型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发展中跨越性的一步。
6.摩洛哥Noor系列太阳能光热发电站。Noor系列太阳能光热发电站是摩洛哥首个大型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高达510兆瓦。装机160兆瓦的一期工程Noor1槽式电站已于2016年2月正式投运。
国际典型太阳能热发电政策形势分析
不同国家和政府采取各种扶持政策,快速推动了太阳能热发电行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上网电价补贴(即FIT,给予每度可再生能源上网电力以特定的价格补贴额度)、购电协议(即PPA,规定电力公司以何种价格和规则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即RPS,政府给电力公司分配任务指标,要求电力中必须有一定比例来自于可再生能源)或可再生能源投资比例限定、贷款担保、税收优惠等。
(一)西班牙:FIT补贴政策
西班牙是第一个采用FIT补贴机制促进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国家,2002年曾对光热发电上网电价补贴0.12欧元/千瓦时,但由于补贴力度不够,成效甚微。2007年西班牙政府颁布《对可再生能源的FIT补贴》,提供了两种补贴方式供国内光热电站运营商选择,即固定的上网电价补贴,或者市场电价加上额外补贴,补贴期限为25年。由于经济危机和电力过剩,2009年,西班牙政府对《对可再生能源的FIT补贴》进行了修订,“市场电价+额外补贴”被取消。2012年西班牙政府迫于财政危机取消了对新建光热电站和原有电站辅助燃气发电部分的电价补贴,同时加征7%的能源税。2013年,FIT补贴被废除。2014年5月,《关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皇家法令413/2014》发布,因为新法案被指进一步损害到太阳能行业利益,西班牙的光热产业发展情势急转直下。2012年西班牙新增装机容量为1吉瓦,2014年新增装机仅为150兆瓦,2015年已基本没有新开工的光热电站。
较高的FIT补贴虽然带动了西班牙光热发电装机跨越式增长,但未能引导产业向更低电价成本的方向发展。这也是该补贴机制缺陷之所在,即难以促进光热发电技术进步和成本持续下跌,因为如果现有技术水平已经可以保障项目显著收益的话,开发商推动技术革新的动力就相对减弱。
(二)美国:贷款担保和投资税收减免
美国采用强制性产业推动政策RPS,规定电力公司必须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公司签署PPA,保证按照PPA价格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美国还围绕着RPS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包括能源部贷款担保计划和太阳能投资税收减免(ITC)等,以推动光热产业发展。
据统计,美国能源部贷款担保计划共支持了5个光热发电项目,总计获支持额度为58.35亿美元,总支持装机容量达1282兆瓦。但是只有少量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才能获得贷款担保支持;同时贷款担保计划也存在无法追回债务的风险。ITC政策是美国2005年出台的意向支持太阳能发展的核心政策,投资太阳能发电可享受最高相当于其投资额30%的联邦税收减免。由于ITC政策以项目实际投运日期核算,政策终止期限为2016年年底,而美国光热电站的建设周期通常在两年左右,并且100兆瓦级以上电站的耗时更长,因此2014年后美国几乎无新的大规模光热电站开建。
美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光热发电能够实现无补贴上网。美国能源部规划到2020年将光热项目的度电成本由2010年的21美分/千瓦时下降至6美分/千瓦时。截至2015年,美国带储热的光热项目的度电成本已被削减至13美分/千瓦时。
(三)以南非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竞争性项目投标制
新兴市场在发展光热发电产业时大多采用的是竞争性项目投标制,即根据中标电价的高低来决定各个项目最终的上网电价。竞争性投标带来竞争加剧,随之带来更低的LCOE和更优惠的融资支持,这无疑会驱动光热发电产业进一步发展。
以南非为例,2011年南非能源部发布可再生能源独立电力生产采购计划(REIPPPP),实质就是竞争性项目招标制。招标过程中,投标电价的高低是决定开发商能否中标的主要标准,所占权重高达70%;但非价格评价标准仍占30%的权重,包括国产化率、技术水平、项目开发商的过往业绩等。
随着技术进步和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竞争,南非光热项目的中标电价呈逐步下降的趋势。第1轮光热发电项目平均中标电价为22美分/千瓦时,第2轮光热发电项目平均中标电价约为21美分/千瓦时。第三轮招标中,由美国SolarReserve和沙特ACWA领衔组成的联合体获得了装机100兆瓦的Redstone塔式光热发电项目的开发权,该项目的投标电价为第一年12.4美分/千瓦时,剩余合同期内收购电价为15美分/千瓦时,几乎只是上两轮光热发电项目招标电价的一半。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前景展望
IRENA预测,至2025年,槽式光热发电技术LCOE将下降至90美元/兆瓦时,塔式光热发电技术的成本将下降至80美元/兆瓦时。国际能源署2014年发布的《光热技术发展路线图》预测,到2050年全球光热装机将达982吉瓦,贡献全球11%的电量供应。2016年2月,由欧洲太阳能热发电协会、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和SolarPACES三方共同发布的《全球光热发电市场2016年展望报告》预测,光热发电到2030年将可满足全球6%的电力需求,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12%。
多方预测的数据尽管存在差异,但基本已向我们展现出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以其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必将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应用的重点,并将在未来能源革命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近日,国内主要电力企业与煤矿企业签订了2010年电煤供应合同价格协议,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较2009年上调了约30元至50元/吨。受冬季消费高峰、天气因素以及节日储备等阶段性需求因素影响,近期国内煤炭需求持续上升。尽管山西等煤炭主产地产量逐日增加,但短期内不足以改变可供煤炭偏紧的局面,煤炭价格还将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剩余探明可采资源储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
近几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也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有关专家认为,煤炭工业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破坏浪费严重。我国煤矿企业资质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在资源价格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不具备办矿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利用其经济实力上的优势参与矿业权竞争,通过炒卖资源牟利,对行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先进与落后生产能力并存,整体技术水平低。我国煤炭行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4.2%,不但低于全国29.5%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美国、英国、日本平均60%以上的水平,煤炭行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
安全基础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我国许多国有重点煤矿相继进入了衰老报废高峰期,抵御事故灾害的能力不足。此外,数量众多的乡镇小煤矿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安全方面投入少,煤矿事故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矿区生态环境亟须改善。“十五”以来,全国煤炭产量大幅增长,高强度的资源开发加剧矿区生态环境恶化,而治理力度却落后于开采强度,加重了环境破坏程度。此外,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泥、劣质煤、与煤伴生矿物以及矿井水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煤炭生产过程中资源的综合利用潜力巨大。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对能源的需求必然会随之增加。《报告》认为,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煤炭工业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增强煤炭供应能力。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煤炭需求情况,按照“上大关小、产能置换、优化结构”的原则,加快大型煤炭矿区总体规划工作,优化煤炭开发布局。
抓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加快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我国应继续大力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早日形成以大兴煤矿企业为主体的煤炭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实力。
做好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加工转化项目管理,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我国要不断加大煤制油、煤气化等项目的研发力度,尽量降低煤炭作为终端能源使用的比例,推动煤炭资源清洁化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调研报告2011-目录
内容简介:
太阳能热发电是利用集热器将太阳辐射能转换成热能,并通过热力循环过程进行发电,是太阳能热利用的重要方面。作为太阳能大规模发电的重要方式,太阳能热发电具有一系列明显优点。首先,其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非常低,根据国外研究仅有18g/kWh。另外,该技术在现有太阳能发电技术中成本最低,更易于迅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此外,太阳能热发电还具有非常强的与现有火电站及电网系统的相容性优势。
目前,太阳能热发电正成为世界范围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翻开世界太阳能热发电版图可以发现,目前太阳能热发电站遍布美国、西班牙、德国、法国、阿联酋、印度、埃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起步较晚,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光热发电产业的发展迅猛。“十五”期间,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工程热物理所等科研机构和一些太阳能企业,已开始了光热发电技术的项目研究。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对碟式发电系统、塔式发电系统以及槽式聚光单元进行研究,掌握了一批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核心技术,如高反射率高精度反射镜、高精密度双轴跟踪控制系统、高热流密度下的传热、太阳能热电转换等。
2011年,内蒙古50兆瓦槽式太阳能项目开标,这是我国首个光热发电特许权招标项目,这次招标是“零的突破”,对我国发展光热电站来说意义重大。
太阳能发电在我国的战略地位正在变得愈加重要。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2011年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再次明确了要重点发展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和光伏光热发电在内的新能源产业。
2011年6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新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正式实施。纵观最新版的指导目录,国家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已经出现调整:“十一五”期间距产业化尚有距离的光伏、光热发电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在产业政策方面大力推进光热发电及与其有关的设备制造。太阳能光热发电或将迎来黄金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调研报告2011》从太阳能光热发电基本概念、全球产业进展、国内发展现状、技术进展、建设项目、主要企业、面临的障碍及对策、价格及投资成本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太阳能光热发电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太阳能光热发电的前景。
报告目录:
最新光伏周刊欢迎下载!>>
第一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基本概况
1.1 太阳能热发电的概念
1.2 太阳能热发电原理
1.3 太阳能热发电的优势
1.4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的种类
1.4.1 槽式线聚焦系统
1.4.2 塔式系统
1.4.3 碟式系统
1.4.4 三种系统性能比较
第二章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产业进展
2.1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发展历程
2.2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装机规模及行业格局现状
2.3 国外各种形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建设情况
2.4 全球太阳能热发电市场前景展望
第三章 中国太阳能光热发电发展现状
3.1 我国光热发电产业日渐崛起
3.2 我国光热发电企业发展形势剖析
3.3 我国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标准制定情况
3.4 光热发电与光伏发电的竞争关系分析
3.5 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推进情况
第四章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进展
4.1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概述
4.2 国内外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概况
4.3 “模块定日阵”太阳能热发电技术
4.4 世界首台太阳能热发电站仿真机在中国问世
4.5 中国各类型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
4.5.1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系统
4.5.2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
4.5.3 碟式太阳能聚光发电
第五章 国内外太阳能热发电建成、在建及拟建项目
5.1 国外太阳能热发电项目
5.2 国内太阳能热发电项目
第六章 国内主要太阳能热发电企业及研究机构
6.1 皇明太阳能
6.2 华电集团
6.3 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6.4 常州龙腾太阳能热电设备有限公司
6.5 北京智慧剑科技公司
6.6 华能西藏发电有限公司
6.7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第七章 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7.1 主要瓶颈
7.2 限制条件
7.3 产业转化问题
7.4 发展思路及建议
7.5 尚须政策助力
第八章 太阳能热发电的价格及投资预算
8.1 太阳能热发电的电价
8.2 太阳能热发电的投资预算
第九章 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前景分析
9.1 太阳能热发电渐成投资热点
9.2 光热发电产业前景分析
9.3 受益政策鼓励光热发电业或将迈入快速发展期
9.4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产业长期规划
图表目录:
图表1 三种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性能比较
第四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十三五”重点项目-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 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 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议书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申请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资金申请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节能评估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市场研究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商业计划书 太阳能光热发电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太阳能光热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第一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总论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概况 1.1.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名称
1.1.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单位
1.1.3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拟建设地点
1.1.4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1.5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性质
1.1.6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1.1.7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期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编辑依据
1.2.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编制原则
1.3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4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第二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背景
2.1.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产品背景
2.1.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提出理由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必要性
2.2.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是国家战略意义的需要
2.2.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是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2.2.3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是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和增加就业的需要 第三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市场分析与预测
第一节 产品市场现状
第二节 市场形势分析预测
第三节 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第四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规模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产品方案
第三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设计产能及产值预测
第五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选址
5.1.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地点
5.1.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用地性质及权属
5.1.3土地现状 5.1.4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选址意见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5.2.1交通、能源供应条件 5.2.2政策及用工条件
5.2.3施工条件
5.2.4公用设施条件
第三节 原材料及燃动力供应
5.3.1原材料 5.3.2燃动力供应
第六章 技术方案、设备方案与工程方案 第一节 项目技术方案
6.1.1项目工艺设计原则
6.1.2生产工艺
第二节 设备方案
6.2.1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6.2.2主要生产设备 6.2.3设备配置方案 6.2.4设备采购方式 第三节 工程方案
6.3.1工程设计原则
6.3.2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方案
6.3.3建筑功能布局
6.3.4建筑结构
第七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第一节 总图布置
7.1.1总平面布置原则
7.1.2总平面布置
7.1.3竖向布置
7.1.4规划用地规模与建设指标
第二节 给排水系统 7.2.1给水情况
7.2.2排水情况
第三节 供电系统
第四节 空调采暖
第五节 通风采光系统
第六节 总图运输
第八章 资源利用与节能措施
第一节 资源利用分析
8.1.1土地资源利用分析
8.1.2水资源利用分析
8.1.3电能源利用分析
第二节 能耗指标及分析
第三节 节能措施分析
8.3.1土地资源节约措施
8.3.2水资源节约措施
8.3.3电能源节约措施
第九章 生态与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项目自然环境
9.1.1基本概况
9.1.2气候特点
9.1.3矿产资源
第二节 社会环境现状
9.2.1行政划区及人口构成 9.2.2经济建设
第三节 项目主要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
9.3.1施工期 9.3.2使用期
第四节 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标准
9.4.1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9.4.2地方环保法律法规
9.4.3技术规范
第五节 环境保护措施
9.5.1施工期污染减缓措施 9.5.2使用期污染减缓措施
9.5.3其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措施
第六节 环境影响结论 第十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劳动安全卫生及消防
第一节 劳动保护与安全卫生
10.1.1安全防护 10.1.2劳动保护 10.1.3安全卫生 第二节 消防
10.2.1建筑防火设计依据
10.2.2总面积布置与建筑消防设计
10.2.3消防给水及灭火设备
10.2.4消防电气
第三节 地震安全
第十一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第一节 组织机构
11.1.1组织机构设置因素分析 11.1.2项目组织管理模式
11.1.3组织机构图
第二节 人员配置
11.2.1人力资源配置因素分析 11.2.2生产班制 11.2.3劳动定员
表11-1劳动定员一览表
11.2.4职工工资及福利成本分析 表11-2工资及福利估算表 第三节 人员来源与培训
第十二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招投标方式及内容
第十三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实施进度方案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工程总进度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实施进度表 第十四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 投资估算依据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总投资估算
表14-1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建设投资估算
表14-2建设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基础建设投资估算
表14-3基建总投资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设备投资估算
表14-4设备总投资估算单位:万元
第六节 流动资金估算
表14-5计算期内流动资金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七节 资金筹措
第八节 资产形成第十五章 财务分析
第一节 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第二节 营业收入、经营税金及附加估算
表15-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三节 总成本费用估算
表15-2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四节 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预测
表15-3利润、利润分配及纳税总额估算表单位:万元 第五节 现金流量预测
表15-4现金流量表单位:万元 第六节 赢利能力分析
15.6.1动态盈利能力分析
16.6.2静态盈利能力分析
第七节 盈亏平衡分析
第八节 财务评价
表15-5财务指标汇总表
第十六章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风险分析 第一节 风险影响因素
16.1.1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
16.1.2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第二节 风险影响程度及规避措施 16.2.1风险影响程度评价
16.2.2风险规避措施
第十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结论 第二节 太阳能光热发电项目建议
第五篇: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状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粤发〔2008〕7号),特编制《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2015年,展望到2020年。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凭借在全国先行一步的政策优势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了门类齐全、规模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服务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推动我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82亿元,约占全国的1/8,连续21年居全国第一位,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其中服务业增加值17805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5315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455.8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双轮驱动”初步形成。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29.8∶46.6∶23.6调整为2009年的5.1∶49.3∶45.6.产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技术制造业产值约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3%,轻重工业比重从1978年52.6∶47.4调整为2009年40.7∶59.3,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2%。电子信息、电气机械、汽车、石化等产业已成为制造业支柱产业,新电子、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高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形成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模组生产基地。商贸服务、房地产、金融、物流已成为四大重要服务业行业。优势传统产业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快速提升。
——集聚发展趋势明显,协作配套不断深化。截至2009年底,全省形成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33个,省级产业集群示范区61个,形成深莞惠电子产业集群,广州及周边地区汽车产业集群,汕头玩具产业集群,江门摩托车产业集群,以及佛山家电和建材、东莞服装、中山五金灯饰、揭阳五金不锈钢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目前,全省欠发达地区已设立省产业转移园34个,2009年共吸纳劳动力约3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32.3亿元。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09年,我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专利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公共研发平台等总数居全国前列。科技投入逐年提高,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625亿元,比2005年增长1.5倍。数控、核电、风电、农机等领域装备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截至2009年底,我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8.5万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3亿吨;省内电源装机达6300多万千瓦,西电东送最大输电能力达2000
多万千瓦,清洁能源占总装机容量约52%,核电装机容量居全国首位;油气管道里程达2300公里。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深入实施。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必须看到,我省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二)发展环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服务业知识化趋势;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对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为现代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机遇。目前我省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省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广东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以构建六大主体产业和八大载体为主要任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实现“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广东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心、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为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新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现代产业500强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鼓励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
——坚持节能节地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气候友好技术,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省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基础。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统筹产业发展。加快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提升珠三角产业发展层次,壮大粤东西北地区产业规模。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三)发展目标。
到2012年,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中服务业增加值达24000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下简称比重)达到4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到2015年,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达33000亿元,比重超过50%;培育形成3-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0%、22%、11.5%,研究与开发投入比重达到2.3%。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服务业比重达到55%;珠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带动全国发展更为强大的引擎;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和亚太地区重要的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