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

时间:2019-05-15 03:3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

第一篇: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

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

流行音乐中国风出现与盛行的背景

所谓流行音乐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得来,指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久远的器乐曲与歌曲。中国流行音乐始于本世纪20年代左右,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90年代的中国内地流行乐坛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虽然唱片公司对流行音乐的商业化属性有很大的提高,但音乐创作在形态上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正是此时,流行乐坛出现了所谓“中国风”歌曲。中国风流行歌曲,是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发展的结果。

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采用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歌词和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唱法及编曲技巧,达到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完美结合,从而产生出含蓄、忧愁、幽雅氛围的歌曲风格。自流行乐坛中国风出现后,21世纪初期,也就现今,中国风歌曲开始盛行。如今的流行音乐中国风的主要代表歌手与作品有有周杰伦的《青花瓷》、《兰亭序》、《东风破》、《菊花台》、《烟花易冷》、《发如雪》《千里之外》、《本草纲目》、《霍元甲》,费玉清的《一剪梅》、许嵩的《清明雨上》、《半城烟沙》、《庐州月》、《南山忆》,李宇春的《蜀绣》,林俊杰的《江南》、《曹操》、《醉赤壁》,胡彦斌的《红颜》等等。

本文主要以《青花瓷》为主要研究对象,看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

流行音乐中国风元素分析

旋律

中国风歌曲的曲调全部都是只有五个音的,就是“宫商角徵羽”,在《青花瓷》中使用了鼓、古筝、竖琴、木鱼、笛子、电吉他、贝斯、小提琴、响板、钹、串铃等多种富含民族特色的乐器,使其旋律成串而不显单调。乐器之间,又有主次之分。曲子开头之处,以琴声为主,注重渲染气氛,而后听起来淡淡的感觉,犹如微风中静静流淌石上的山泉溪涧,清泠透亮而又蜿蜒回环多有不尽之意,又犹如一片烟雨中乘船过江,朦胧之美隐约在眼前,又像是听人诉说一个有些忧愁,有些含蓄,又有些许优雅不至于大过于直白,情愫翻滚如潮隐隐约约道来。

《青花瓷》与其他中国风流行歌曲相比可以得出,中国风歌曲是其音调相差不大,旋律都较稳定,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并且注重渲染感情。

歌词

《青花瓷》是根据周杰伦先谱写的曲,再有方文山填的词,所以,词永远是跟着曲走,完美的曲和完美的词一起结合更是完美之极。在《青花瓷》中,阐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本在为青花瓷素胚上色的“我”,心神不宁,若有所思,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烟雨朦胧的女子,在心中频频回想,但想见却不能见,叹息花瓶上画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的心情。

方文山使用了大量具有特色的词语,如“素胚”、“仕女”、“初妆”、“宣纸”、“烟雨”、“月色”、“绣花针”、“芭蕉”、“泼墨山水”、“江南小镇”、“汉隶”等这类词语,是古代文人常酷爱使用在古诗中常用的词语之一,并且在歌词中,语言简略简洁。加上使用了譬喻、转化、夸饰、倒装、排比、类迭的修辞,例如,:“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就是用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法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显现出句子的节奏感与律动,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如此多的修辞,表达的隐约又强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歌曲更是美不胜收。

歌词在另一个方面看,又是文中主人公“我”的心事的真实写照,歌词中的“等”是点睛之语,“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主人公在等与那天一样的有着烟雨朦胧的日子,再次与伊人相遇。但是,“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又似等待遥遥无期,充满了无限的希望,又蕴含着不可能的事实。

总结所有中国风的歌曲的歌词,一是它们一贯带有特色诗韵、充满意象,带给人无限意境的词语,再如,许嵩的《清明雨上》亦是如此;而是歌曲表达上讲述的情感都偏向朦胧、含蓄,感伤,但又带给人强烈共鸣。

歌手

《青花瓷》的原唱周杰伦,是80后实力派歌手,其曲虽不是成名曲,但广受好评,自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后,在全国盛行,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周杰伦其朦胧,较不清晰的唱词配合起来跟是韵味无穷。此后周杰伦创作的众多中国风歌曲,一如既往受到追捧和喜爱。以周杰伦为代表的歌手开创中国风歌曲后,流行乐坛也有其他的歌手也加进中国风的行列来,如李宇春的作品,《蜀绣》。归结起来,中国风流行歌曲的歌手主要80后的年青一代为主,歌曲以原创为主,并广受大众喜爱。

流行音乐中国风的文化发展意义

流行音乐中国风歌曲的出现,有力的冲击了传统西方流行音乐,是流行乐坛上的又一次创新浪潮,给流行乐坛但来了一股春风。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的弘扬了本国的文化精华,使得其价值又一次在21世纪的时期绽放了强大的魅力,是流行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时下的青少年,总是喜爱追逐年轻美丽的偶像,流行音乐的歌手也包含在内。如今,这些歌手和歌曲深受他们的喜爱,当今的青年一代,也可借此来弘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可以研究词风,词曲作风,其中国的古典诗词,中国的特色和鲜明的个性和意境,都可以拿来分析,学以致用。2009年时,教育部就尝试用周杰伦《青花瓷》流行歌曲推广古典诗文,国家语委称从周杰伦《青花瓷》得到启示,将让明星演唱经典名篇,并鼓励大家用流行的曲风诠释经典诗词,如此一来,流行音乐中国的的创造与发展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更是功不可没。

第二篇:当代流行音乐中的_中国风

168

参江学术2010・3

当代流行音乎巾的66中国风99

吴高园

当代华语流行乐坛的发展,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港台歌曲的一统天下,到80年代中期大陆地 区流行音乐开始潜滋暗长蓬勃发展,直至90年代流行歌曲呈铺天盖地之势,到了新世纪的今天,华语乐坛迎 来了百花齐放、各竞异彩的春天。而其间流行乐坛经历的各种主要流变包括:清新淡雅的台湾校园民谣风,优 美甜腻的邓丽君,大红大紫的四大天王,黄沙扑面高亢粗犷的“西北风”,都市怀乡的城市民谣,中国摇滚新势

力的崛起,蓝调、节奏布鲁斯(R&B)、嘻哈说唱(Hip-Hop)等异域音乐风格的进入,“中国风”的悄然流行等。终 于,流行音乐在新世纪成为了一种名副其实的引领时尚的流行文化。在流行乐发展日益多元化的时候,周杰 伦的横空出世不啻为一件跨世纪的乐坛盛事,而随着周杰伦在整个华语世界的风靡,一种融合了中国古典意

象和现代流行因素的音乐风格——“中国风”也开始在华语乐坛广为传唱。

华语流行歌曲对于古典意象、传统乐器等中国因素的运用由来已久。80年代刘欢《弯弯的月亮》下静谧 的“小桥流水”所流淌的忧愁,徐小风《天涯歌女》中用琵琶弹奏的“天涯沦落”的感慨,黄沾《沧海一声啸》古筝 短笛声中大畅人怀的“清风晚照”,毛宁《涛声依旧》中“月落乌啼”时的“千年风霜”,……在这些歌曲中,中国经

典、东方韵味一直都在延续。不过严格说来,这些歌曲都不能称为“中国风”。按照流行乐界约定俗成的定义,“所谓的„中国风‟需包括六大因素:„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和声)。歌词具有

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的结合,产生含

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砌真正的“中国风”是在接触了R&B之后才确定其整体风格框架的,此前的

尝试,只能说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酝酿和积累,在音乐形式上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变革。流行音乐界向来把 2003年7月周杰伦专辑《叶惠美》中的《东风破》视作是第一首完全符合“三古三新”六大标准的中国风歌曲。该曲全方位地带出了古色古香的中国味道,周杰伦在曲中也奠定了“中国风”的基本唱法,由此,这阵流行风才 开始真正刮遍大江南北。此后,越来越多的歌手开始诠释“中国风”,譬如有代表性的:陶拮{Susan说》,王力 宏《花田错》,陈升《北京一夜》。胡彦斌《红颜》,后弦《西厢》,李字春《蜀绣》等,但是能将以此种曲风类型化风格 化的非周杰伦莫属。

周杰伦的巨大成功固然与其开创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和演唱风格有关,同时与其“御用词人”方文山的歌词

创作也密不可分。“周杰伦+方文山”已被公认为是原创“中国风”的一对经典组合,周杰伦兼收并蓄的作曲天

赋、嘻哈饶舌的演唱风格,以及方文山才华横溢的填词功底,共同创作出了传唱度极高的《东风破》、《青花瓷》、《发如雪》等歌曲。而词人方文山在“中国风”歌词创作中的古意新填,“不仅在内容上,更在艺术风格上,一改 华语流行词坛长期落后保守的整体艺术形象,从而使歌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精神境界”,以其独特的古 典意象和艺术内涵引领着新的审美潮流。

方文山在“中国风”歌词创作中大量引入了中国古典诗词和东方意象,使得其作品充满了唐诗宋词含蓄蕴 藉的韵味,氤氲着怀旧朦胧的古典情怀,如其代表作《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

①黄晓亮:《周杰伦是第一个唱中国风的歌手97》,见黄晓亮新浪博客。

②王生宁:《天青色等烟雨——解读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古典情怀》,《词刊》2008年10期。

万方数据

当代泷盼音乐中的“中国凤”

169

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卜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

念瘦/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花开就一次成熟我却错过/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候

……”独具中国元素的古典意象被方文山信手拈来,营造出一个充满凄美哀叹、伤感孤独的意境,将游子漂泊 的离愁,伊人已逝的哀伤,物是人非的惆怅,孤灯独坐的冷清演绎得淋漓尽致。在方文山的歌词作品中,类似

风格的还有《发如雪》、《菊花台》、《兰亭序》等。这些作品都是将古典诗词、东方意象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元素 或背景,同时“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在对现代人的生存现况与状态有着深刻理解的前提下,运用现代艺 术手法,将古典与时尚,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水乳交融”①,从而收到了雅俗共赏的审美功效,表现出含蓄蕴藉 的古典情怀。

在这种古典情怀中,本身就包含了周杰伦和方文山“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成功因子。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周杰伦的曲和方文山的词的叙事策略鲜明地体现了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理念,即“夸示性消费”。“夸

示性消费”是社会学家维布伦于20世纪初提出,主要指涉的是当时社会上一些“有闲阶层”奢侈的生活方式。

这些阶层的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甚至进行财富的夸示性的攀比与挥 霍,以此为自己博取名望,彰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身份价值”,这也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符号消费”。按照鲍

氏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商品,无论是一辆汽车、一款时装、一瓶香水都具有这种彰显社会等级和进 行阶层区分的功能,此谓商品的符号价值。“符号消费”或“夸示性消费”概念同样适用于音乐、艺术等文化产

品。对于周杰伦音乐消费群体的定位,主要集中于关注时尚、追求流行的年轻人,这也是流行音乐消费群的普

遍定位。而一首流行歌曲如何才能在选择面众多的流行市场上脱颖而出,吸引大众的目光,除了必须符合曲 调优美朗朗上口等基本条件外,还须“使受众有一种引领时尚和彰显流行身份的感觉,而这种感觉的获得就需 要歌曲具备大众流行音乐非必需的却又可以带来声望,突显优越身份的文化因素,也就是一种夸示性因素”,从而引起受众消费的冲动,并将消费冲动付诸现实,周杰伦方文山的“中国风”曲词中正隐含了这种夸示性因素。

流行歌曲作为一种面向大众,并只有通过大众的广为传唱才获得其存在意义的音乐形式,爱情永远是其 中长唱不衰的主旋律。但是当大众流行音乐还停留在早期爱恨情仇的泥潭中无病呻吟,还在“酒精”、“麻木”、“失恋”、“孤独”中叫嚣宣泄的时候,周杰伦方文山并没有延续那种恶俗煽情的一般性表达,而是向古典诗词歌

赋中寻找灵感和突破口,以独具匠心的风格表达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和坚守,由此构成了作品的夸 示性因素。当后现代风潮席卷中华大地,恶搞、酷评、碎片化、无厘头等文化现象,借助网络影像资源大肆流 行,年轻一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漠视,并近乎遗忘之际,周杰伦方文山的“中国风”歌曲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以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回归并超越了传统。

一首以宋代名贵的艺术品“青花瓷”为主题意象创作而成的同名歌曲,就弥漫着这种古色吉香的传统气

息,《青花瓷》词风清新淡雅,含蓄俊逸又韵昧别生,婉约又不失雍容,可谓是周方二人“中国风”歌曲中的巅峰

之作:“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

此搁一半/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俪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厌

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天青色 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如同一幅意境深远的写意泼 墨山水在眼前慢慢铺开一样,中国古代锦绣的文化,飘逸的书法,淡婉的爱情,悠远的人生,在其中得到了点睛 式的体现。这种如诗如画的古典意蕴显然给爱情主题的表达加入了超凡的魅力,再对比现下市面上流行的一 些粗制滥造的口水情歌,两者的意境高下立判。《青花瓷》中对传统的心仪和向往溢于言表,像这样的叙事策 略还体现于《兰亭序》、《娘子》等作品。而在《霍元甲》一曲中,周杰伦甚至加入了中国功夫的铿锵节奏和传统 戏曲的伊伊清唱。当一些传统文化的意象开始淡出当代青年人的视线和记忆时,周杰伦方文山联袂演绎的中

①王生宁:《天青色等烟雨——解读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古典情怀》,《词刊》2008年10期。

②索尔斯坦・维布伦:《夸示性消费》,转引自罗钢、王中忱编《消费文化读本》22页,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3年版。

③佚名:《周杰伦曲词叙事策略的大众文化学研究》,北大中文论坛・中国现当代文学版。

万方数据

170

毒知芋豢2010.3

国意象就显得弥足珍贵,此时对于传统的吟唱成为了一种“符号消费”,彰显出歌者与受众独特的消费品位和 个人层次。因此,周杰伦的歌受人追捧,甚至成为一些高档消费场所的背景音乐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个性成为当今时代年轻人最为时尚的标榜,“与众不同”就具有了一种夸示性的特别意义。周杰伦和方 文山的“中国风”歌曲正是在时代的风向中显示出了这种符号价值。曲调是欧美流行的R&B、Hip-Hop,填上 的却是古意盎然诗情画意的传统歌词,编曲中悠扬古朴的丝竹管弦,桥段加入了婷婷袅袅的青衣念白,副歌混 合着气势如虹的中国功夫,这一切都让周杰伦方文山的“中国风”创作既能跟上流行的最前沿,又能在时尚的 大潮中保持个性,既有着深广的大众性,又有着超越大众性的独特性,在千姿百态的华语流行乐坛,成为一朵

温婉淡雅却馥郁醇远的奇葩。

“中国风”歌曲的流行固然与音乐的发展规律有关,但是更离不开时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回归和走向世 界的趋势。正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华语流行音乐开始从中国文化的根源寻找自己的风格,同时博 采众长引入世界最流行的音乐元素,这都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文化的逐渐成熟。当各种传统因素在历经新变 后以更纯粹的中国印象惊艳世界时,这种难以破解的中国情结正是源于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07级博士生)

责任编辑:於可训

小人书的前世今生

蔡小容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俗名,据1999年版《辞海》的定义,连环画是“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

展过程的绘画形式,兴起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根据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 本,再绘制小型画幅而成。因主要读者为少年儿童,民间俗称„小人书‟。”小人书只巴掌大小,内容却包罗万 象,事实上它的读者不只是少年儿童,在物质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成年人也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小人书在 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地上风行了几十年,它衰落在八十年代中期,此后一蹶不振。

到了九十年代末,小人书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但它进入的是收藏领域,并吸引了眼球:1998年,上海某位

经营连环画的人士对一套1927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24册本《连环图画三国志》开价20万元。——这套书

由著名画家陈丹旭绘,出版时首次在封面上冠以“连环图画”字样,正是中国连环画正式定名的标志。仿若一 声惊雷,人们重新认识到传统连环画的魅力和价值,此后连环画拍卖会频繁举行,出自名家之手的连环画以及

各种珍本、罕本,都身价百倍:贺友直六十年代初的作品《山乡巨变》,1999年在武汉拍到4900元;刘继卣五十

年代画的第一版《鸡毛信》,2002年也有人出19500元买走。连环画成为继字画、古玩、钱币、邮票之后的第五

大收藏品。

从逻辑上讲,小人书进入收藏领域,恰好是它在市场绝迹的一个反证。小人书之所以在八十年代末迅速 退出了市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的连环画繁荣在物质匮乏、生活单调的年代,看小人书是重要的娱乐活 动,不论男女老幼,亿万心灵都从小人书里得到滋养,连环画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文化传播 媒介日渐多元化,在电影、电视、VCD等进入大众生活之后,连环画的表现方式便显得陈旧单一。八十年代中 期,一是来自日本、美国的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卡通动画片,二是来自港台的以言情、武打为内容的电视连续剧,这二者的引进,使得电视荧屏牢牢地控制住了青少年和成年人的目光。人们的注意力先是被分流,很快就完 全被吸引过去。同时,连环画自身的问题也恰好在这个时段暴露,成为它衰落的内因。出版发行量过大,一年

万方数据 当代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吴高园 武汉大学文学院 长江学术

YANGTZE RIVER ACADEMIC 2010(3)年,卷(期):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jxs201003027.aspx

第三篇:浅谈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

浅谈流行音乐中的“中国风”

摘要

近几年,中国流行乐坛上兴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有不少原创音乐人开始创作带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古诗词、古文化、传统民族乐器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的大量运用,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音乐元素的使用方式,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人把这股音乐潮流叫“中国风”。正是这一股“中国风”的来袭,使流行音乐焕然一新,所以“中国风”的产生和发展,是这种创作手法进一步的发展,而且这种创作的手法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一直延续下去。若我们不再仅仅吸附于其古色古香的歌词与新鲜的曲调,而是在情感上真正放开一切隔阂,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音乐”的体现。

关键词 流行音乐

民族音乐元素

中国风

一 什么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一词是根据英语“popularmusic”(有时简称为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对流行音乐的解释,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与不同的研究者那里经常各不相同。我国一般把“popular music”翻译为“流行音乐”或“通俗音乐”,但在实际的音乐生活中,“流行音乐”的称谓更普遍些。流行音乐等于通俗音乐,一切形式简洁、曲调流畅,易于被大众接受的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包括在内,它可以是民间小调,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古典音乐。同时呢,流行音乐是相对于严肃音乐而言所产生的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欣赏交响乐或古典乐等一些严肃音乐,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与丰富的音乐知识,才能够真正地听懂大师们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内容。但是,聆听流行音乐却没有如此高的要求,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很简单,并且朗朗上口,很容易被人记住。正是流行音乐在社会中这种平民化和大众化,才会让听众听起来觉得离自己很近,似乎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诉说着自己的心声,是自己心中的独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感情去解读自己喜欢的歌曲。无论是进行过专门的音乐训练的人还是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训练的人都能够唱歌或听歌,这完全是由于流行音乐通俗易懂、易学易唱、旋律清新优美、风格多样的大众性的特征。如今,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能够听到流行音乐从耳边想起。可以说,流行音乐无处不在。二 “中国风音乐”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流行乐坛出现了多元化发展,各种形式不同、内容迥异的歌曲以铺天盖地之势席卷而来。一大批具有中国风特色的歌曲萦绕在大家耳边,涌动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中华文化浪潮——中国风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中国风”正吹拂着流行乐坛

(一)中国风音乐的产生。

1989年,由阎肃作词,姚明作曲,著名歌唱家李谷一所演唱的一首歌曲《故乡是北京》,在听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这种似戏非戏似歌非歌的歌曲让许多人都产生了兴趣。作曲家姚明所创作的《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天桥梦》等一批广为人知的京味歌曲,让我国古老的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又进行了一种演变、发展和传扬,这些作品中有着浓厚的京剧戏曲音乐的特色,但又绝不属于戏曲音乐。专家给这种崭新的歌曲形式定了一个特别的名称——“戏歌” 1994年由香港歌手周慧敏演唱的粤语歌曲《红颜知己》(作词:向雪怀,作曲:朱德荣,编曲:林广培)中,京剧的运用则与《北京一夜》又有所不同,前奏中使用了京胡演奏盼京刷曲脾《夜深沉》的旋律,但歌手的演唱却是通俗唱法,主旋律也具有香港流行乐的特点,但间奏“天安门,紫禁城,永乐大铮千古鸣”穗“十三陵,大前门,香山红透枫叶林”这两段,展现了京剧的唱腔特色,只是在咬字上使用的是普通话的音麓,不隧类型的费乐泼对蹴静形式进行了展现。

(二)什么是“中国风”音乐

近几年来,中国流行乐坛上兴起了一股引人注目的潮流,有不少原创音乐人开始创作带中国古典音乐风味的流行音乐作品,其中古诗词、古文化、传统民族乐器乃至戏曲音乐等各种民族元素的大量运用,无论是音乐的文化内涵还是音乐元素的使用方式,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有人把这股音乐潮流叫“中国风”。对于“中国风”的内涵,不同身份“中国风”的参与者和爱好者,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在一些流行音乐人看来,最近所提到的“中国风”一般指的是近几年来,比如从周杰伦他们开始,有一批新生代的创作人和创作歌手.他们自觉地把中国一些民族元索和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在自己的歌里。此外,在互联网上有人把“中国风”的概念界定为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的中国独特乐种。针对这一概念,笔者认为,它对“中国风”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形态的层面,而缺少了从观念形态方面对“中国风”特点的总结。在上述相关认识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风”的理解如下。“中国风”指的是于2005年开始兴起的,以周杰伦、王力宏、陶喆为代表的,以R&B音乐风格为主,在创作手法上强调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作品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能引起听众民族审美心理的共鸣。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符号”指的是所有能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中国风”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包含有鲜明的民族符号;而隐性的“中国风”指的是作品中虽然没有鲜明的民族符号,但整个作品却营造出了一股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而此时,民族审美心理就成了衡量这首作品是否属于“中国风”的标准。

(三)“中国风”音乐的发展 1.古今相参的辞赋

古文化背景,文言文,古诗词在以往的中国风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看这首《东风破》的词“„„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夜圆更寂寞„„”我们发现,由于阅读习惯的改变,现代人写出来的辞赋,已经古今掺杂了,如“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若出于古人之手可能会变成:吾立门后忆,闺中人依依。但我们发现“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更能言简意赅表达出立意矛盾。古今相掺杂并不是一件坏事,我们继承的是辞赋的意境,而不是语言习惯。总体来说,中国风对辞赋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怀古的意境和古文风情操。

2.中古文化的渗透

比如中国风作品《苏三说》的词作者借用了古代典故,将《苏三起解》的这段戏展开并描述了戏曲细节,那些古今人物的情感,对真爱追求的执着,相互间是很有联系的,歌曲立意也在于此。加上歌手陶喆本人的歌词技巧也很出色,内敛而不张扬,很自然地将花腔带出来,而不是刻意地用花腔去套歌曲。《苏三说》这首歌曲,在以前叫R&B改唱,现在我们给他一个正名——中国风。原因在于它和古文化的联系,词作者巧妙的古今联系,配上精彩绝伦的一段花腔,让整首歌曲富有立体感。

3.中古旋律的融入(戏曲的加入)

有些“中国风”流行歌曲,从中汲取了中国旋律的精髓。另外,我们惊奇的发现戏曲中的长转音与现代R&B转音唱法可以很好地融合。比如,王力宏演唱的《花田错》,其中有经典的一句: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大家印象很深刻的是“请”字绕了十几个弯,一个字足足顶了很长时间。《盖世英雄》一开始京剧净角念喊声“哇呀呀”和那段京剧净角浑厚的唱腔“霸气傲中原,王者扬烽烟,力拔山河天,宏威征凯旋”和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段奇妙的对比。在他的另外一首作品《在梅边》里,则采用了昆曲元素,剧情和部分唱词旋律取自昆曲名段《牡丹亭》,“这厢是梦梅恋上的仙,那厢是丽娘为爱消香殒碎”,尤其是请了昆曲演员张军演唱其中的昆曲唱段,“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细腻的唱功和表演,使这个昆曲是很原汁原味的,而不是通俗歌手模仿的“昆曲”。优美细致的昆曲和急速绕舌的歌词,营造出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突显了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下追求一方宁静与纯美的心理,进而表现了昆曲艺术的精致、高雅、脱俗。又比如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ijing》这首歌。前面部分还是很正常的现代歌曲旋律,但到了高潮部分就选用了戏曲的腔调——“人说百花地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除此之外,古旋律还可以是中国民乐。4.现代性的编曲

编曲体现出的“中国风”流行歌曲的现代性,分为节奏和配器两个方面。首先,从“中国风”流行歌曲的节奏上看,其流行的节奏,能够把古老的旋律变得更加现代。现代节奏讲究低音,而中国音乐“戏曲、民乐”历来是没有“低音”这个概念的,就算节奏乐器也是高音的“滴滴嗒嗒”声。现在加入了低音的节奏点,让歌曲显得更加富有张力和融合性。新的节奏,新的低音点,算是中国流行歌曲的新包装吧。

5.中西乐器的配合

中国音乐应该起源于中国乐器,一个娱乐性的说法是“有了好听的乐器,人的声音才能从说话变成歌唱”。中国乐器种类繁多,单一乐器的使用技巧也博大精深,中国乐器都是一般作为主旋律运用,在旋律的编写上要花更多的时间,要请老师录制真乐器;中国乐器要用得精,要跟西方乐器融合在一起。如吉他,钢琴,弦乐等,在中国风作品里面是不排斥的,但是不能成为主角。

如:羽泉的《辛弃疾》。这首歌里大量尝试了西洋乐器和中国古典民乐结合编配,一些在流行音乐中极其罕见的乐器也天马行空地组合在一起。摘选辛弃疾的词,用摇滚乐的方式来表现,整首歌显得更加气势磅礴,加上中华民族音乐的前奏,使整首歌显得很“中国”,另外间奏中的那一声宝剑出鞘也使得整首歌更有中国味道。6.新唱法的加入

陶喆演唱的《望春风》,歌曲演绎上用灵歌的形式表现,给“中国风”音乐带来了新思路。而《月亮代表谁的心》在原歌曲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半的新旋律,成为一首新的原创作品,陶喆演唱时展现的是新唱法,当时对这样尝试的反应是震撼的。这些旋律的处理方法在以前的流行歌曲中是很少见的,如今结合R&B转音,中国戏曲旋律又有了新的市场。

(三)“中国风”音乐的影响

1.“中国风”本身存在的文化谬误及其社会反应

2008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整场晚会的一大亮点.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却指出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曾见过。”当然,方文山虽然贯通古今诗词,但依旧属于非专业人事,出现这种错误应当“纯属正常”,毕竟歌词属于艺术创作,从某方面而言,创作不可能与生活甚至历史完全一致。因此,在周杰伦的《龙战骑士》专辑中,方文山作词的《兰亭序》,内容与中国书法无任何关联,只是借中国书法名篇为歌曲增添“中国风”。但吴克群拍摄《老子说》MV却使用孔子的画像;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不仅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现代媒介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即使存在语言区别,流行音乐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即“可视音乐”(原称“电视音乐”简称MTV或MV,即MusicVideo)仍能达到“音乐无国界”的传播效果。以镜头的组接配合电脑绘画、视觉特技等现代科技手段,加上服装道具等精心布局,将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直接转化为视觉符号。为观众制造出切合音乐内容的情景世界,加速了受众对于流行歌曲本身的认知与接受。“中国风”的文化韵味正是通过这种手段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华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受众也可能通过“中国风”音乐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人为的疏失却造成了受众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谬误。特别是年轻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抱持尊崇的态度,很可能因此以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正常传播,这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

周杰伦的新歌屡屡入选爱国歌曲、小学教材,甚至成为中学考题等等。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风”对文化传播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谬误也令我们担忧其一旦进入教育系统对整个文化教育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风”音乐浪潮的双向效应,值得我们警惕。2.流行歌手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流行歌手是流行音乐的领军人物,人们通过歌曲认识一位歌手,在感兴趣之后即会对这位歌手的作品有所期待,这也是为什么提到“中国风”我们会想到周杰伦,看到“方文山作词”这几个字同样会想到“中国风”的原因。让受众领略到“中国风”魅力的是流行歌手,但流行歌手自身的文化水平常常使“中国风”带上一片阴影。其实流行歌手文化素质低已经是个老问题了。只是在“中国风”这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音乐面前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例如何洁在沈阳故宫拍摄“超女”的宣传片,却不知道历史上的清太祖清太宗是谁;蔡依林不知道三国是哪三国等等。流行歌手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优美。带领这种风潮的流行歌手应该以身作则,从正面促进受众对中国古文学、古文化的再现与学习,但从以上现象来看,他们往往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误导,如果没有人纠正,很可能造成恶性循环。2.商业运作导致“中国风”音乐作品的良莠不齐等。

从社会背景与传播途径来看,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同属于大众文化,但又存在差异。古典诗词的创作以文人为主,演唱者多为当时的名伶歌姬,通过口耳传唱流行于社会,其传播速度、范围与受众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流行的词曲以书籍文本形式流传于世。从根本上将其限制为所谓的“阳春白雪”文化。当代大众文化亦可称为“文化商品”。流行歌曲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作词、作曲、录制CD、拍摄MV、CD发行等等形成了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即我们所说的“文化工业”,其目的是缩短时间、减少成本、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凭借现代媒介,流行音乐的发行速度、范围、受众群体又实现了最大化。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利益,这种两级特性抹掉了以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的差别,类似、矫揉造作的作品成为了现代文化的新的特征。上文提到的文化谬误与歌手素质两个方面仅凸显了“中国风”音乐流行所带来的社会文化问题的表面,究其根本,正是现代社会对文化进行工业生产的结果。同质性、标准化、复制是文化商品的特征。“中国风”的盛行即意味着模仿的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的词作家都如方文山一般,具有深厚的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创作基础。千篇一律的“中国风”音乐作品由此诞生。例如林俊杰的《曹操》,胡彦斌的《红颜》,TANK的《三国恋》均以“三国”为题材;“红颜、情、英雄”是流行歌曲的主旋律。相同的题材和主线,歌词的优劣通过比较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相应的古典文化基础,出现了重复使用名家名作的现象,李白、杜牧、李商隐等的诗词作品更是现代词作家的最爱,“撞车”在所难免。由于现代商业运转的需要,常出现不同歌手在同一时期内发布新专辑,“中国风”的风靡很容易产生同性质的歌曲“碰撞”,更避免不了“抄袭”这一文化现象。马天宇的《青衣》就曾被网友质疑抄袭周杰伦的《东风破》,F.I.R乐队的《月牙湾》、后弦的《西厢记》等等也一度被认为抄袭周杰伦而在网络上掀起争论。单调、重复的内容使“中国风”局限在了很小的范围内。中国的古文化何其壮阔?而这种重复,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文化商品所具有的局限性展露无遗。四.总结

如今,随处都可以听见音乐。的确,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快乐的时候可以听音乐,悲伤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可以说,音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那么,对于这段“中国风音乐”的潮流,我们在欣赏感动之余,或许该思考其中时髦有余,真诚欠缺的不足。这些歌曲在商业动机的操控下,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内涵被那些流于表面的歌词拆解得略显破碎,中国文化被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符号,仿佛只为招来听众的注意,而其本身却成为了掩盖流行音乐自身苍白的幌子。事实上,“中国风音乐”不是对中国元素的简单拼贴,它与符号无关,与时尚无关,却是与中国人的精神源流和现实苦乐密切相关。何时,若我们不再仅仅吸附与其古色古香的歌词与新鲜的曲调,而是在情感上真正放开一切隔阂被震撼,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音乐”的体现。

第四篇:由流行音乐“中国风”引发的思考

由流行音乐“中国风”引发的思考

纵观当今流行乐坛可谓百花齐放,尤其是以“中国风”歌曲在中国大陆及华人区的盛行为其主流。但是也有人对流行音乐“中国风”歌曲的流行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著名乐评人王小峰就指出“我们本身就是中国人,所以唱的当然是‘中国风’歌曲。只是在中西文化融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过于自卑,过于盲目地去相信外来文化。”。对此,笔者也有自己的看法。

流行音乐“中国风”是指翱蕴含中国文化内涵的歌词,谱以现代流行音乐的旋律及唱腔,从而体现出中华文化意境的一类歌曲。比如周杰伦的《东风破》:全曲采用G宫清乐调式。配器上使用了民族乐器二胡、琵琶。歌词中融入宋词元曲式的”词牌”,使得歌曲古意盎然。类似的还有《青花瓷》、《千里之外》;王力宏的《在梅边》、《花田错》;陶?吹摹端杖?说》等歌曲,它们通常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歌曲多采用民族五声调式的主旋律:

音乐的编曲上大量运用中国乐器:如二胡、古筝、箫、琵琶等;

唱腔上运用了中国民歌或戏曲方式,但相对来讲,戏曲声腔的运用较为普遍:

题材上运用了中国的古诗或者传说故事。

但是在此范围内,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中华文化圈,为什么以上几位流行音乐“中国风”的代表人物均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呢?这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流行音乐“中国风”的盛行首先出现在台湾呢?为此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华语流行音乐”?

华语流行音乐,为现代标准汉语演唱的流行音乐,或称国语流行音乐。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其他华人聚居区。一般而言,台湾才是华语流行音乐的中心。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亚洲歌后邓丽君即来自台湾,尔后,随台湾社会自由化、民主化,大量民歌、流行音乐享有无限的创作空间,再结合成熟的包装、服装、设计、编舞、音乐录像带、媒体宣传,形成庞大的音乐产业。享誉华语或国际的重要歌手、作词、作曲创作人几乎均出身台湾,其多元的音乐环境亦吸引来自欧美、日韩、新马、香港、大陆音乐人,因而被誉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发源地”。但是台湾为什么能够在自身的传统中融入大量的诸多新元素,形成自己的流行音乐“中国风”,从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甚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呢?这就需要谈及台湾的文化内涵。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以及不同时代背景而有多面性的呈现,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兼具有最早的南岛文化,以及后来的日本、欧美文化等的特色。而汉文化进入台湾有二种途径。一是官方所为,以维护统治秩序、宣扬儒学等统治伦理、主办官学和科举考试为主;一是移民的到来,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间技艺,加快台湾的开发。有文献记载的台湾文化历史,历经:史前文化、荷西殖民文化、明清闽南移民文化、日本殖民文化、大陆移民(1949年移民)文化等多元融合,也可以说多元文化的大熔炉,但台湾民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习俗仍均以中国的儒家道德标准为主。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是人们普遍的素养。正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所以他们能够创作出“中国风”的歌曲并非偶然,而是自身传统文化发展到一定高度所进发出的结果。

流行音乐起初在台湾兴起,可以说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文化氛围所带给自身的心灵撞击,而在对各种文化进行狂热的吸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就会冷却下来,反思自身的行为,通过比较与思考,发现在此之前人们似乎忽视了一种固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他们的音乐也在适应这种经济基础的同时有所新的突破,由此形成了影响世界的“中国风”歌曲,从而进一步证明了它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例如创作型歌手王力宏,通过去西藏采风并受到当地民族音乐的影响,创作出了广大青年人喜爱的歌曲《心中的日月》。又如陶?创醋鞯摹端杖?说》,曲作者就是将传统京剧《苏三起解》的故事加以重新创作,结合了一些现代流行音乐的作曲技巧而成。他们创作出的“中国风”歌曲对中国大陆及华人圈甚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因为他们创作的歌曲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气息,也正因此“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流行音乐“中国风”的流行正是传统文化自由发展的结果。但不要因为是自由发展就使其肆意泛化。对于那些本身具有一定历史意义并适于现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传统文化,我们还是有义务对其进行保护的。因为传统是从历史中延留至今的一种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要求广大群众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与老一辈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相异的,这就需要政府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来向群众传授具有现代意义的传统文化知识。

其次,各文化机构要保护好存在于各城、乡、镇的高龄艺人,同时派遣有关专家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这些艺人的艺术技艺进行及时抢救。

第三,对身怀绝技的各位艺人国家应拨款资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温饱,才能保证他们有余力去发展、传承那些技艺。

第四,各地政府要经常举办一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使百姓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到具有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各种技艺,从而更好地重视、发展、研究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流行音乐“中国风”之所以能在中国大陆及世界华人圈引发共鸣,这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化熏陶的结果。由此充分说明,中国的流行音乐大都具有民族文化的传承,因此我们想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优秀的流行音乐,绝不能忘却民族的传统音乐。可喜的是,我国音乐界人士已经在大力挖掘各民族的原生态唱法。由此看出,我国的音乐界人士一定会在风起云涌的文化大潮中开辟出自己的一片广阔天地,从而开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奇葩。

第五篇:浅议电视节目中盛行的短信互动现象

浅议电视节目中盛行的短信互动现象

2011影视制片陈丹霞20110431301

42005年,当我跟许多人一样,作为一名超级女声的粉丝守候在电视机前,为了最后一场总决赛选手的命运而热血沸腾、纠结不已时,这档节目的幕后制作方却在精确计算节目的利益与盈亏。观众的感性情绪被转化为一种理性的数字计量,而这其中,就包含了对观众用热情在手机短信中投下的票的计量。有数据现实,2005年超级女声仅长沙赛区总决选阶段几场比赛的短信选票分别为200万、300万和500万,全国冠军决选一场更是创下了814万条的记录。节目方在整个节目中获取约3000万元的短信收入。

不难感受到,时下的电视节目短信互动现象盛行,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通常是以字幕或者主持人播报的方式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并且这样的短信动作与一定的利益好处挂钩,例如竞猜中奖、为喜爱选手投票等。一般而言,观众通过短信互动进行节目内容的竞猜、评论,或者作为投票行为出现在电视节目中。

在互动传播的信息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力量日益壮大,观众不再仅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信息制造、传播者。这使得观众与电视媒介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强烈的需求,观众对参与电视节目内容展现出极大积极性与欲求心。诚然,电视节目短信互动行为事实上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受关系,观众能够真正参与电视节目,产生巨大体验性与互动性。它有效地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一方面观众参与节目表达意见的欲求可通过这一途径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观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另一方面节目方可根据观众的需要及时调整节目,丰富节目形式,改进节目质量,使之更加贴近大众需要。风靡全国的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中的短信互动行为的基础,就是观众对于参与到左右选手命运进程中去的强烈需求,而这样表达情绪与意见的行为却成为了电视节目媒介产品的盈利模式。不仅电视节目制作方,服务提供商,营运商都从中获益。其中制片方获益最大。

这就会产生一个困境。溯源追根,电视节目本身具有社会喉舌、公共服务、信息提供等基本职能。而现在在媒体行业生存环境压迫下,以及短信互动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面前,电视节目制片方往往模糊了电视的公共职能,使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与不利之处。例如,作为个体,观众容易受一些具有夸大嫌疑、游说性质的短信互动言辞影响,他们将难以辨别,失去是非判断。作为社会群体,受众在拥有日益浩大的媒介话语权的电视媒介面前,属于弱势方。假若电视媒介罔顾自身的社会责任,而持着自身巨大的话语权与煽动力,忘记初衷,制作只为了赚取金钱、博得利益的电视节目内容,这将很大程度损害受众的利益,从而败坏社会风气。

一些学者将这般泛滥的电视节目短信互动行为斥为“真赚钱,伪互动”,认为其是一种电视媒介赚取利益的手段。事实上我觉得,短信互动在出现之处,其初心或多或少是为了提高观众与电视媒介产品的互动性。这样的初心在现今互动传播时代、媒体逐利手段五花八门的环境下,显得日益重要而必不可少。而一方面,电视节目方一旦坚守了这样的初衷,时刻从受众的利益出发,在此之上的逐利行为是无可非议的。但始终要记得的是伴随日益浩大的媒介话语权而来的对于社会责任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坚守。另一方面,这一短信互动行为涉及的相关行业部门要加快制定合理的行为规则与管理系统,使得这样的行为不会在“市场之手”之下失控,而丢失了最初的意义。

下载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歌曲《青花瓷》分析流行音乐中国风盛行的现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古诗词韵味 摘要:当今乐坛,在摇滚等重金属音乐充斥人们耳膜的大环境下,中国风歌曲清新脱俗的风格,让人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舒缓柔和的音乐,清新雅致的歌词......

    为当代艺术的“中国风”现象助燃

    为当代艺术的“中国风”现象助燃 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保持自己作品的独特品格?这是所有中国艺术家都在探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目追随西方强势文化而是开辟出一条真正属......

    流行歌曲词研究--中国风歌曲 歌词赏析

    流行歌曲词研究------中国风歌曲 典型歌词研究赏析 东风破笔墨伺候 作词:后弦 作曲:后弦 专辑:东方不败 快快笔墨伺候 握运顿抖提悬 龙飞凤舞 顺转起回落逆 挥笔任意 去密行收......

    浅析中国风歌曲中的文学内涵(大全5篇)

    浅析中国风歌曲的文学内涵 摘要:近年来,中国元素走向世界,中国流行音乐不断发展,中国风歌曲作为一道彩色风景闯入乐坛,成为一道清新的风景线,为大众所喜爱。本文着重于分析流行中......

    高中流行音乐《从歌声中感悟人生 》教案

    从歌声中感悟人生教学目标:1、欣赏励志歌曲《蜗牛》和《水手》,让学生领悟歌曲中蕴涵的积极进取和不懈追求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感悟人生的真谛。2、尝试进行歌曲创编活动,培养学......

    从精神分析角度分析网络自拍现象

    现在,网络上到处都可以看见网友们上传的自拍照片,网络自拍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如今在社会上十分流行。自拍是一种个人行为,然而自拍者为什么如此之多?对他们来说,自拍是不是一种很好......

    《流行歌曲词研究---中国风歌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流行歌曲词研究--中国风歌曲》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白小燕 分工:各种调查,搜集资料及总结 组员:宋丽瑛 分工:搜集资料,总结 丁晶 分工:调查取证,搜集......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1230190088 赵梦月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