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意见
(代拟稿)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按照我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围绕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新机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恢复并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引导居民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为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2016年,在全省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在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计生特殊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糖 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到年底,88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4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二、明确签约服务主体
(三)壮大家庭医生队伍。家庭医生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的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其他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具备相应服务能力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以及退休医务人员,均可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申请,作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享受同样的收付费待遇,根据承担任务和考核结果获取相应财政补助。随着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
(四)实行区域签约服务。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委托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调管理职责。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双方权利和义务。签约周期原则上为一年,期满后居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 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建立有序竞争机制。
(五)转变签约服务模式。建立以全科医生(含专科医生、乡村医生)为主体,服务团队(含公卫医生、注册护士)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二级以上医院协作为支撑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其他各类医务人员经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与服务范围内负责签约服务管理的基层机构签订协议后,具备临床和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的,可采取独立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或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团队等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其他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可以视情况加入基层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团队成员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任务。鼓励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和一所三级医院为转诊就医医院,构建“1+1+1”的组合签约模式,在确保基层首诊的基础上,签约居民可在组合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
三、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
(六)优化签约服务内涵。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并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满足多元化健康需求。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 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内容,可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
(七)增强签约居民获得感。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免收门诊挂号费(一般诊疗费),签约居民因病情需要,由低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转往高级别的定点医疗机构,只补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差额,并可根据基本医保基金情况提高5-10%的住院报销比例;由高级别定点医疗机构转往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不再另计统筹基金起付标准。通过给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优化药品配备,可使用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处方药品,并按规定报销。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35%—40%非基本药物的政策,满足患者需求。将开展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机构纳入门诊特殊疾病定点机构,药品按照零差率销售。签约居民享受连续处方优待政策,对于签约的慢性病患者,可酌情延长单 次配药量,并可享受家庭医生团队送药上门服务和每月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
四、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
(八)明确签约服务经费渠道。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医保基金支付比例和签约服务收费标准由各市(州)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九)发挥家庭医生控费作用。严格执行分级诊疗制度,认真落实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规定。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一定比例或额度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未经签约服务团队医生转诊的,扣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不符合转诊要求进行转诊的扣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费。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中的作用,合理引导双向转诊,发挥守门人作用。
五、强化签约服务动力机制
(十)实行薪酬激励政策。建立完善签约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等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加强签约服务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签约服务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作为家庭医生提供有效服务的报酬,可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奖励基金总额。各地可结合实际确定签约服务费对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护士)、乡村医生的分配比例。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二级以上医院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有条件的地方可对通过相应评价考核的家庭医生团队和参与签约服务的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予以资金支持引导。
(十一)实行综合激励政策。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重点向全科医生倾斜,合理设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对成绩突出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表扬。
(十二)加强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各地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要健全签约服务管理规范。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为核心的签约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对家庭医生团 队开展评价考核,鼓励家庭医生代表、签约居民代表以及社会代表参与。综合考虑家庭医生工作强度、服务质量等,合理控制家庭医生团队的签约服务人数,原则上每名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人数不超过2000人。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以及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群众意见突出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相应惩处机制。
六、强化签约服务技术支撑
(十三)整合优质资源。在二级以上医院建立区域医学检验、影像、心电、病理等检查检验中心,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签约服务质量。
(十四)加快信息化建设。依托省、市、县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居民健康卡和网上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查检验报告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充分发挥二级以上医疗医师对家庭医生的技术指导作用,完善远程指导、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的服务体系。积极推广智能穿戴设备和掌上医疗APP, 探索建立公众一键预约、医疗资源精准匹配、医患线上线下互动的“家庭-社区-三级医院”多级联动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新模式。
七、组织实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领导,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统筹推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与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等改革工作有机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和改革合力。县(市、区)行政部门要结合辖区内开展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取得的经验,在2016年12月底前出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具体方案。
(十六)强化部门联动。
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职尽责,加强配合,共同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发展改革(价格)部门要积极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配备,做好签约服务价格的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要统筹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补偿资金,并建立与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相挂钩的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签约服务收入分配等政策。卫生计生、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职能,科学配备家庭医生及服务团队,加强家庭医生培训,合理配置、统一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加 快制定监管办法,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行为监管。
(十七)加强督导评估。
各地医改办要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督导评估工作,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大力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每年要会同有关部门对照工作规划、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抓好督促检查。要建立工作通报机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强化工作督查督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认真总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表彰表扬在签约服务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家庭医生和服务团队。(十八)做好舆论宣传。
各地要拓展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面广的优势,创新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与内容。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利用门户网站、政务微信和报刊、电视等多种宣传载体,重点突出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特点,引导群众提高认知度和认可度。要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先进典型,增强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玉林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玉林市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医改办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医改办发〔2016〕1号)、《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意见》(桂政办发〔2016〕1号)和《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桂医改办〔2017〕19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加快推进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按照自治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围绕推进“健康广西”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新机制,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居民的契约服务关系,使居民获得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逐步恢复并增强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引导形成以家庭医生首诊为基础的有序就医格局,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坚持城乡同步、分类实施。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和贫困县为重点,在城市和乡村同步推开,以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为突破点,分类有序推进。坚持确保基本、循序渐进。以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立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中西医并重,不断完善签约服务内涵,逐步扩大签约服务内容,积极稳妥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坚持明确职责、强化考核。明确相关部门和机构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内在激励与外部考核机制,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全面推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2017年,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贫困人口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由重点人群扩大到全人群,以健康为中心,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全市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二、明确签约服务主体
(四)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家庭医生是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城市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中医类别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等组成;在农村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医师(含助理公共卫生医师),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和乡村医生等组成。有条件的县(市、区)可吸收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社(义)工等加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五)明确家庭医生团队职责分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采取团队服务的形式向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第一责任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领导下,负责与居民或家庭签约,原则上每个家庭医生团队,在城市负责不超过800户、居民人数2000人以内的签约服务对象;在农村负责不超过400户、居民人数1000人以内的签约服务对象,并以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人群和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等疾病为服务重点,优先覆盖、优先签约、优先服务。同时,根据团队成员构成特点,科学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和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分工不分家、分工又合作,形成团队服务能力,确保签约服务协议得到全面有效执行。
(六)实行区域签约服务。县(市、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合理划分签约服务责任区域,由居民或家庭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服务协议,明确签约服务内容、方式、期限和双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及其他有关事项。签约周期原则上为1年,期满后民民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鼓励和引导居民就近签约,有条件的地区,也可跨区域签约,逐步建立有序竞争机制。无偿签约服务协议样本,由市卫生计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制定。有偿签约服务协议样本,由各县(市、区)卫生计生部门(社会事务局)会同有关部门统一制定。
(七)转变签约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团队要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二级以上医院为技术支撑,提供全程、连续、上门、有效的服务。其它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个体诊所)医务人员经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同意、与服务范围内负责签约服务管理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协议后,具备临床和中医类执业医师资格的,可采取独立组建家庭医生团队,或加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有团队等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其他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可以视情况加入基层机构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团队成员承担与其能力相适应的任务。鼓励居民或家庭在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一所二级医院和一所三级医院为转诊就医医院,构建“1+1+1”的组合签约模式,在确保基层首诊的基础上,签约居民可在组合内自由选择就医机构。
三、规范签约服务内容
(八)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家庭医生团队主要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用药、就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涵盖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远程健康监测等。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丰富和充实签约服务内容。
(九)完善和规范签约服务项目。完善和规范签约服务包。各县(市、区)根据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居民健康需求,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有机结合,遴选基层能开展、针对性强、群众认可度高的项目,组成单一或复合型的签约服务包,供居民或家庭自主选择。原则上,签约服务项目可分三种类型:即面向全体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提供;面向特殊疾病居民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有偿提供,由医保基金和个人付费;面向健康或亚健康居民提供的健康管理项目(医保规定的项目除外),双方约定项目内容和收费标准,由个人付费。
四、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
(十)完善居民签约激励机制。各县(市、区)要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引导居民有效利用签约服务。签约居民在家庭医生处就诊免收门诊挂号费(一般诊疗费),已参保的签约居民因病情需要转诊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支付。通过给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方式,方便签约居民优先就诊和住院。二级以上医院的全科医学科或指定科室对接家庭医生转诊服务,为转诊患者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开展家庭医生签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优化药品配备,可使用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处方药品,并按规定报销。对经家庭医生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的签约居民,如其确需延续上级医疗机构长期用药医嘱以维持治疗的,在回到签约家庭医生处就诊时,家庭医生可根据上级医院用药医嘱开具相同药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除外),政府办(含公立医院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上述药品实行零差率,形成“基本+补充”的药品使用联动机制。签约居民享受连续处方优待政策,对诊断准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药的签约慢性病患者,可一次开具治疗性药物1-2月药量,并可享受家庭医生团队送药上门服务和每月一次的上门访视服务。
(十一)因地制宜设立家庭病床。签约居民或家庭中有病情适合在家庭治疗的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出院后恢复期仍需治疗、康复患者;老弱病残到医院连续就诊困难的患者;适合家庭治疗的部分职业病、精神病患者;肿瘤晚期需要支持治疗和减轻痛苦的患者等,可向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申请设置家庭病床。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备案同意后,提供家庭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服务。
五、健全完善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
(十二)合理确定签约服务费。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自治区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将制定签约服务收付费的指导意见。市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制定具体签约服务收付费方案,这是保证签约服务工作正常开展的关键。其中,服务包内的基本医疗服务和个性化延伸的医疗服务项目费用,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由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个人按规定予以支付;服务包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支付;服务包内个性化健康管理项目费用,由签约居民自行支付。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
(十三)规范其他诊疗服务收费。家庭医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报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有偿服务包签约居民提供约定服务过程中不另行收取其他费用和门诊一般诊疗费;向签约居民提供非约定服务,可以在物价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基础上给予一定比例的优惠。向非签约居民提供诊疗服务按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
(十四)发挥签约服务控费作用。将医保门诊报销政策重点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向签约居民倾斜。要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引导作用,实行差异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引导居民到基层就诊。有条件的县(市、区)可探索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发挥家庭医生在医保付费控制作用。
六、建立签约服务激励和考核机制
(十五)完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制度。要综合考虑社会公益目标、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家庭医生团队工作特点等因素,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团队特别是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提高合理收入水平,增强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单位收支结余部分可按规定提取奖励基金。二级以上医院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
(十六)逐步健全综合激励政策。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逐步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制定倾斜政策,将优秀人员纳入各县(市、区)政府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围,增强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继续开展全科医生特岗和转岗培训计划。加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继续教育,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师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严格落实城市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的政策。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政策,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高、中级岗位的比例,扩大职称晋升空间,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人员倾斜。对成绩突出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给予表彰表扬,大力宣传先进典型。
(十七)加快建立定期考核制度。要根据签约服务对象的数量与构成、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居民满意度、医药费用控制、签约居民基层就诊比例等综合因素,建立签约服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评价考核,鼓励家庭医生代表、签约居民代表和社会代表参与。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以及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居民意见突出的家庭医生团队,建立退出、扣减补助经费等相应惩处机制。
(十八)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特别是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公开公众监督手段和畅通监督渠道,建立以签约居民为主体的反馈评价体系,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汇总、分析反馈意见,并将反馈评价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开,作为家庭医生团队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和居民选择家庭医生团队的重要参考。
七、强化约签约服务支撑和保障
(十九)健全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要认真按照每个乡镇建有1所政府办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3-10万居民建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建有1所政府办村卫生室的要求,严格标准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强化家庭医生团队建设。各县(市、区)应加大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力度,通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医疗联合体业务协作等项目,多渠道培养培训全科医生。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社区护士、乡村医生等岗位的技能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学历层次,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临床或中医类别医师按规定增加全科医学专业执业范围;鼓励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和农村县级医院(包括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的临床或中医类别医师(主要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康复医学、预防保健、中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的医师)参加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和自治区中医药局认可的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并取得培训合格证的或取得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可按规定申请或变更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专业。
(二十一)加强业务技术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创造条件,提供签约服务必需的出诊装备、交通工具等设施设备配备和业务技术,支持家庭医生团队开展工作。整合二级以上医院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探素设置独立的区域医学检验机构、病理诊断机构、医学影像检查机构等,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城市二级以上医院可在社区建立“医生工作室”,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可通过医联体、乡村一体化等形式,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二十二)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加快建立健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签约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报告、健康管理等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依托“互联网+”现代科技优势,通过远程医疗、即时通讯等方式,加强二级以上医院医师与家庭医生团队的技术交流;通过移动客户端可穿戴设备等方式,搭建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信息咨询、互动交流、患者反馈、健康管理、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和健康信息收集等平台,为签约居民提供直接有效的便民服务。
(二十三)提升特色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中医壮瑶医服务能力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具有中医壮瑶医特色和优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中医壮瑶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壮瑶医服务的医师。开展对基层从业人员的中医壮瑶医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推广和应用中医壮瑶医适宜技术方法,充分发展中医壮瑶医在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生要作用,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
(二十四)完善投入保障政策。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进一步整合和放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政策,建立健全稳健的财政补偿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使用和支付方式改革,重点向签约服务倾斜。按不增加签约居民负担为原则,调整医保支持服务包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健全价格政策,规范签约居民付费的收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取的签约服务费应纳入单位统一管理,重点向家庭医生团队倾倒分配使用。同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八、统筹组织实施(二十五)加强签约工作领导。市医改领导小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围绕目标任务,组织协调有关部门,整合人力、财力和政策资源,制定实施方案,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改革工作的衔接,形成叠加效应和改革合力,统筹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二十六)明确部门分工合作。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和权限,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市医改办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绩效考核工作开展;市卫生计生部门负责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组建家庭医生团队、组织签约工作和业务指导;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规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市物价主管部门负责确定服务包的基本医疗项目和个性化健康管理项目收费标准,包括家庭病床建床费、床日费、出诊费等收费标准;市民政部门负责医疗救助对象的基本医疗自付费用符合规定部分的结算工作;财政部门要统筹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补偿资金,并建立与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相挂钩的补偿机制;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服务包的基本医疗项目的医保基金支付比例测算和结算办法;市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服务包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的界定和业务指导。
(二十七)强化经常督导评估。市医改办要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立定期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制度和层级督查制度,并加强督导评估,认真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向面上推广,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第三方评估。各县(市、区)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定期调研督导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深入发展。同时,要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关监测、评估、培训等工作,不断规范签约服务和诊疗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有效控制医药费用,为建立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二十八)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各县(市、区)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微博、宣传栏、宣传手册等传媒,多层次、多形式向全社会特别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目的、内容和优惠政策,重点突出签约服务便民、利民、惠民的特点,引导城乡居民的合理预期,并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家庭医生团队和适宜服务包进行签约。要大力宣传家庭医生先进典型,提高社会认可度,增强职业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关于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
关于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17-07-03 15:10:54]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豫医改〔2017〕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医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厅字〔2016〕36号)和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精神,全面推进我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及我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以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导,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围绕推进健康中原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综合、连续、协同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服务,努力实现“平时健康有人管,需要服务有人帮”的签约愿景。
(二)目标任务。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统筹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从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入手,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重点人群。2017年底,全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困难群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实现全覆盖。2020年,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力争每个家庭拥有1名家庭医生、每个居民拥有1份电子健康档案。
二、服务模式
推行“家庭签约、分类管理、团队服务”的运行模式,组建以二、三级医院(包括中医、专科医院,下同)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支撑平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主体、乡村或社区医生为一线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支撑平台”的层级化团队服务。
(三)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是签约服务的第一责任人,负有维护群众健康和医保基金守门人的责任。现阶段,家庭医生主要包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册全科医生(含助理全科医生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以及具备能力的乡镇卫生院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和乡村医生等。随着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的深入推进、全科医生人才队伍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全科医生为主体的签约服务队伍。
(四)服务团队。由家庭医生代表家庭医生团队与签约居民签订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并提供团队服务。城市签约服务团队主要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或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师与公卫医生、护士、妇幼保健人员等组成。农村签约服务团队主要由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或具备相应资质的医师与公卫医生、护士、妇幼保健人员和乡村医生等组成。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药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社(义)工等加入团队。二级以上医院应选派医师(含中医类别医师)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
(五)家庭签约。根据服务半径和人口划分签约服务区域,以家庭为单位自愿选择1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引导居民就近签约,也可跨区域签约。签约周期原则上不少于1年,期满后可续约或选择其他团队签约。每个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户数不宜超过1000户。
(六)支撑平台。整合共享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依托二、三级公立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加强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构建定位明确、分工协作和防、治、管“三位一体”的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情况和地理位置与2家以上的二级以上医院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建立纵向协作和双向转诊关系,为签约服务提供技术保障。
(七)分类管理。家庭医生团队根据签约对象人员构成和健康状况分类管理,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健康需求。
(八)推动组合式签约。引导居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的同时,自愿选择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的二、三级医院,建立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在组合内医疗机构就医的,可享受优先预约挂号、优先住院等服务,并逐步过渡到基层首诊;在组合外就医的,应当按规定程序转诊。
三、签约内容
(九)服务项目。主要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约定的健康管理服务。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和就医路径指导、转诊预约等;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是为签约居民提供健康咨询、健康监测、健康评估以及康复指导等,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注重发挥中医药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的作用,基本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中应包括一定比例的中医药服务。
(十)“服务包”设置。研究制定“基础性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基础性服务包”面向全人群,包含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并提供预约就诊、便捷转诊、慢病长处方等服务;“个性化服务包”面向个性化需求的人群,是在开展“基础性服务包”的基础上拓展的服务,包含健康评估、康复指导、中医“治未病”、家庭病床、居家护理、远程监测以及特定人群和特殊疾病健康管理等内容,满足个性化健康需求。“服务包”设置的服务项目、内涵、流程、规范、标准和费用,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结合实际协商确定。
四、付费机制
(十一)签约服务费。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具体标准和分担比例由各地卫生计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价格等部门根据签约服务内容、签约居民结构以及基本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经费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确定。收取签约服务费用的不再另外收取一般诊疗费。符合医疗救助政策的按规定实施救助。签约服务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费用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中列支。
五、激励措施
(十二)调动“需方”积极性。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主动向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让签约居民享有预约转诊、用药衔接、医保支付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群众主动签约的意愿。
(十三)调动“供方”积极性。根据国家部署和我省实际,研究制定中、高级职称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补贴政策。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医院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在编制、人员聘用、职称晋升、收入分配、在职培训、评奖推优等方面向全科医生倾斜,将优秀人员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范围,增强全科医生的职业吸引力,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提升签约服务水平。逐步扩大、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使家庭医生通过提供优质签约服务合理提高收入水平,增强开展签约服务的积极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医生津贴等方式,向承担签约服务等临床一线任务的人员倾斜。二级以上医院要在绩效工资分配上向参与签约服务的医师倾斜。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的意见》(豫政办〔2014〕161号),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结构比例,重点向签约服务考核优秀的人员倾斜,扩大家庭医生团队职称晋升空间。将签约服务评价考核结果作为相关人员职称晋升的重要因素。对成绩突出的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表彰表扬,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定期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与家庭医生定期到临床教学基地进修制度,拓展培训渠道。加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的继续医学教育,提高签约服务质量。落实《卫生部关于通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转岗培训或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变更执业范围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94号)和《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下发〈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卫医发〔2001〕169号)精神,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的临床医师“全科医学专业”注册和加注工作,做到应注尽注。
六、管理方式
(十四)职责划分。家庭医生团队负责向签约居民提供服务。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团队组建和任务分配。区域内二级以上医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
(十五)监管考评。建立以签约对象数量与结构、服务质量、健康管理效果、群众满意度、费用控制、基层就诊比例、中医药服务比例等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对家庭医生团队开展评价考核,考核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并与医保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拨付以及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挂钩。鼓励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估考核。
七、配套政策
(十六)医保支付。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引导作用,拉开基层医疗机构与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对签约服务对象实行差异化政策,鼓励参保人参与签约服务。对符合规定通过家庭医生转诊的住院患者,向上转诊时可以连续计算起付线,向下转诊时不再另设基层住院起付线。有条件的地区可将签约居民的门诊基金按人头打包支付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家庭医生团队,对经基层向医院转诊的患者,由基层或家庭医生团队支付一定的转诊费用。对符合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非政府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允许慢病门诊统筹患者在签约基层就诊。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优先纳入医保定点。
(十七)用药衔接。合理配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目录,有效衔接基层与二、三级医院医保用药目录,基层可备案采购二、三级医院医保目录内非基本药物。慢性病签约患者在基层就诊时,可一次性开具1-2个月药量的长处方。
(十八)协作联动。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区域联动。县域按照“县带乡、乡管村、县联市”的办法开展协作医疗,城市市区探索建立紧密型医疗联合。通过上级医院专家下沉会诊、驻点服务等方式,带教家庭医生团队。二级以上医院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预留专家号,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十九)人才培养。通过基层卫生人才工程,拓宽基层全科医生培养渠道,加大在职人员转岗培训力度,落实全科医生双注册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成立全科医学科,扩充和稳定全科医生队伍。加强乡村一体化建设,对无人执业的村卫生室,可以统筹调剂或由乡镇卫生院派驻具备执业资格人员在村卫生室执业。鼓励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师(含中医专科医师)以及退休医务人员参与家庭医生团队。
(二十)机构建设。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认真落实政府办医责任,加大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力度,每个街道办事处或每3—10万居民范围内有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支持符合条件的非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签约服务,并享受同样的收付费政策。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必需设施设备配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为家庭医生配备统一的着装、出诊装备、交通工具等。
(二十一)信息化建设。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签约服务信息化支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基础数据库,实现基本医疗、基本医保、基本公卫等信息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
八、组织实施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联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各级医改办要加强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合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确保政策落地,群众受益。发展改革(价格)部门要积极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配备,做好签约服务价格的相关工作;财政部门要统筹核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各项补偿资金,建立与签约服务数量和质量相挂钩的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人事政策;卫生计生部门要切实承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统一调配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对签约服务行为的监管。
(二十三)突出示范带动。按照“搞好试点、抓住重点、破解难点”的要求,持续推动焦作市、新密市和县域综合医改试点县(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践创新。选择中牟县、郏县、息县和郑州市金水区、许昌市魏都区作为县域和城市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省示范联系点,重点在服务模式、“服务包”设计、医保支付、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制度性探索,为全省深入推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省、市各部门要加强对示范联系点的指导支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二十四)做好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政策,重点突出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好处,增强签约服务的吸引力,营造全社会尊重、信任、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良好氛围。
河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省医改办代章)
2017年6月29日
第四篇: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工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
实 施 意 见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逐步完善以家庭责任医生为服务与管理主体,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依托,基层医疗机构为平台,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协作为支撑,部门与社区各方力量协同为保障的家庭医生制度。通过推行健康签约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与城乡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根据市××办公室、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医管理局《××××××××××》,现就推进我县城乡居民健康签约服务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在我县现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础上,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成为政府履行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职能的平台,建立基层首诊和分级医疗制度,使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慢性病的基本诊疗需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分配与利用。通过健康签约服务,达到以下工作目标:
(一)按照服务400户家庭,2000居民配备1个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团队的标准。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签约实、服务好”标准,签约服务覆盖所有居民。
(三)全科医生对重点人群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普通医生对普通人群以家庭为单位实现签约服务全覆盖。乡村医生做好本村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诊疗、配合乡镇卫生院做好分诊及本村居民签约工作。
(四)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构建县、乡、村协同服务体系,提供就诊、预约导医、双向转诊医疗服务,实现综合、连续、全程性的健康管理。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家庭责任医生制度框架。
家庭责任医生(包括全科医生、普通医生、乡村医生)制度以家庭医生为主体、团队为依托、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技术与资源为支撑、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全面健康管理为目标,由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对象提供全程的健康管理。
1.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全科医生+团队+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依托团队(护士、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和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指导医生等组成)和服务平台(乡、县医疗卫生机构),以重点人群为切入点,以困难群众为优先,积极引导居民与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建立签约关系,逐步提高签约居民的依从性,引导居民优先利用家庭医生诊疗服务,使家庭医生切实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普通医生+团队+平台:在全科医生配备不足的情况下,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通医生依托团队和服务平台,面对全人群将基本医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整合,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指导帮助签约服务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完善健康管理模式和规范,充分发挥自我管理在健康管理中的特色与优势,提供综合性、防治结合、全程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农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乡镇卫生院的全科医生(普通医生)、乡村医生依托团队和服务平台,面对本村全人群指导帮助签约服务对象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及分诊指导。
2.配强家庭医生队伍。按照每个团队服务400户家庭,2000人标准,每万人配备有5个团队的要求,采取引进、培养等方式加快家庭医生队伍建设,为城乡居民配备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通过团队合作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根据我县实际,在现有家庭医生不足的现状下,可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医师通过对口帮扶、多点执业等形式参加服务团队,满足服务需求。
(二)推行居民健康网格化管理和医疗协同。
实行“四级平台、四级服务”的模式,按照400户家庭,2000人为单位,设置一个服务网格,每个网格区域配备1个“3+X”签约服务责任团队(3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护士和预防保健人员;X指二级以上医院专科指导医生、计生专干等人员)。具体的网格设置街道+社区+团队+居民模式,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参照,设置网格。签约服务团队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为目的,全面掌握本网格内的人口、家庭、单位、年龄谱、疾病谱等情况,做好居民健康管理,与网格内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按照签约居民所在地选择一家县级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疗机构)签约,按照居民自身健康需求与就医习惯等因素选择一家市级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
1.县级平台。县级医疗机构要设立基层卫生服务管理组织,负责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同对接,负责本辖区家庭责任医生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帮扶等工作,要在预约转诊、技术共享、业务培训和指导帮扶等方面全面支持签约服务工作。
2.乡级平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签约服务的工作平台,负责本单位和辖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组建,明确家庭医生的目标责任,全力支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
3.村(社区)级平台。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村(社区)计生专干、社工、志愿者组成团队和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干预、基本医疗、分诊导医服务。
(三)实行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
为规范开展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家庭责任医生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特色健康服务等以“契约”形式作进一步明确,通过签约式服务,以“预约门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为主要路径,有效实现“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
1.建立补偿机制。签约服务费用主要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渠道解决。签约医生或签约医生团队向签约居民提供约定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按规定收取签约服务费外,不得另行收取其他费用。
健康管理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医保门诊统筹资金(含新农合)构成;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费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资金构成。可根据签约居民申请提供非约定的医疗卫生服务,并按规定收取费用。在充分利用基本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基础上,探索签约居民个人付费机制,确保健康签约和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工作稳步实施。
2.签约服务内容。
(1)健康管理签约服务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契约对象需求为导向,以居民健康档案为基础,实施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中医药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婚前保健十四项内容。
基本医疗服务:按需求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服务,签约居民首诊服务,如遇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院诊疗的病例,签约团队要及时提供转诊服务,并履行转诊手续。
健康管理服务: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中西医健康咨询、健康监测、健康评估等综合、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个性化服务:签约服务团队可以和居民自行签约个性化服务项目,辖区签约居民有特需卫生服务的,签约服务团队可通过双方约定提供个性化服务。
(2)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内容。在健康管理签约内容基础上,增加签约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包”。即提供家庭控烟指导、家庭就诊咨询、家庭药箱服务、家庭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导宣传、家庭康复指导、家庭健康教育、居家环境健康指导、家庭护理指导、0-6岁建立儿童成长档案、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指导等十项健康管理服务。
3.建立竞争机制。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各乡镇要结合辖区工作进展,建立有序竞争机制,居民可以跨区域可自主选择签约服务团队,服务协议期满后,可续约或另选其他服务团队签约,实行“经费伴随任务走”的经费拨付方式。
三、构建支撑体系
(一)加强队伍管理。卫生计生部门要成立以主管领导牵头的家庭医生管理委员会,医改办、基层科负责具体实施,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科,指派专人负责管理家庭医生。2017年底前,县级要成立家庭医生协会,加强行业管理,依法维护会员、医疗机构及其管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发挥行业管理指导、自律、协调和监督作用。
(二)加强业务培训。依托县级医疗机构针对辖区内家庭医生特需技能进行培训;加快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转岗、兼职培训工作。
(三)建立协作机制。家庭医生服务应与街道、社区行政管理机构建立协作联动机制,从街道、社区、网格、楼院到每户居民形成卫生与行政有机结合的服务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能。
(四)建立激励机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签约服务团队津贴等方式,向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团队倾斜,体现家庭医生合理劳动价值,激发家庭医生活力。
(五)强化信息共享。建设以家庭医生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工作平台,逐步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家庭医生联动的预约挂号、预约床位及绿色转诊通道机制,缩短基层病人到大医院就诊时间。发挥信息化技术在家庭医生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支撑作用,逐步建立家庭医生与所负责的家庭电话、微信、咨询、救助呼叫、定位、网络联系系统,实现患者全程转诊和疾病治疗流程有效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主体,开展居民健康签约服务工作是整合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资源、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巩固扩大医改成效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分级诊疗、实现有序就医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健康修武、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满足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要把居民健康签约和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纳入医改重点任务,加强政府领导,强化部门协作,明确责任分工,结合本辖区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统筹安排,重点突出,认真组织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公共媒体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宣传开展城乡居民签约服务的重大意义,广泛动员基层医务人员和居民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和签约服务模式的宣传,增强群众对签约服务团队的认知度,转变就医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导有序就医,促进分级诊疗。
(三)加强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不降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要加强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中医、康复、特色专科等医疗科室建设。
(四)完善相关政策。按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的居民人数,将门诊统筹基金预拨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并被鉴定为门诊重症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按病种打包支付医疗费用。按照县、乡、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分级诊疗要求,对签约对象在就医、转诊、用药、康复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签约慢性病患者“长处方”政策,满足居民常用药品需求,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下转患者病情需要和医嘱备案采购非基本药物,保证下转病人在上级医院使用的部分非基本药物能够继续使用,确保签约服务对象治疗性用药。
(五)加强绩效考核。卫生计生部门负责规范签约服务标准,建立以签约服务数量质量、健康管理效果、居民满意度等为核心的评价考核体系,定期考核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与经费拨付挂钩。鼓励开展第三方机构评估考核。同时,加强对签约服务的技术指导,为签约服务提供临床知识技能培训和医技检查等技术支持。对“重形式、轻服务”、“重进度、轻质量”、“重签约、轻履约”等问题,要及时纠正。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考核细则,根据签约率(困难群众签约率不低于95%)、履约率、完成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数量及质量、首诊率、预约转诊率等指标,严格绩效考核,确保全科医生签约服务专项经费用于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修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6月16日印发
第五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领导小组工作制度
一、加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管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运作程序。
二、按上级文件要求组建若干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可根据辖区人口情况和服务特色,在团队中配备专科医师作为家庭医生助理,协助家庭医生工作。
三、将辖区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明确责任团队,团队以门诊作为服务供给点,将服务覆盖至所有社区。
四、为家庭医生开展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负责对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的管理和协调。
五、要求家庭医生在掌握签约居民健康状况与基本健康需求的基础上,对签约居民进行分类管理,对不同分类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防治结合、持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
六、从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对家庭医生团队工作进行绩效考核,每季度组织对家庭医生服务进行考核1次,每月进行督导1次。
七、加强对服务团队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的业务技术、服务理念等内容的业务培训。
XXXXX卫生院 二X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