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

时间:2019-05-15 03:2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

第一篇: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

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

——正确认识当前两岸关系形势,全面理解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教学目的: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一是让大学生掌握两岸互信基础是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共同维护的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二是让大学生了解现阶段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体形势;三是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央对台方针政策。

主要内容:

1.两岸交流成果丰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入人心 2.“九二共识”获得广泛认同,两岸关系经受住了考验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4.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

5.两岸关系中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展现和平发展的新局面。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两会商谈达成16项协议,两岸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签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各界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两岸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积极变化。今年1月两岸关系经受住了严峻考验,继续呈现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4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获得了哪些经验?面临哪些问题?发展前景怎样?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与决策部署?这些都是大家关心的问题。要解答这些问题,追根溯源,需要理解4年来两岸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台湾民意变化。

一、4年来两岸交流成果丰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深入人心

1.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政治互信,保持良性互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并举行了历史性会谈,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确立了两党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2008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这一共同政治基础上,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问题,保持良性互动,不断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先后在上海、长沙、广州、成都、哈尔滨成功举办了5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并达成一系列共识,对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发挥了先导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等中央领导同志,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等多种场合会见连战、吴伯雄等国民党高层人士,对增进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沿着正确方向迈进,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9年10月,中国国民党十八大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继续列入其政纲。马英九多次公开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公开提出“振兴中华”。今年1月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束后,两岸双方都表示了在已有的政治基础上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意愿。今年3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在与胡锦涛总书记会谈时表示,海峡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根据双方现行体制和相关规定,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两岸同属一中”。这次会谈达成的许多重要共识,对于增进两岸双方政治互信,巩固共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两岸恢复协商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一个重大突破。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了中断9年的商谈。4年来,两会先后在北京、台北、南京、台中、重庆、台北、天津举行七次会谈,签署了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邮政合作、食品安全、共同打击犯罪和司法互助、金融、渔业劳务、农产品检验与检疫、产品标准计量检测与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经济合作、医药卫生合作、核电安全合作等16项协议,形成大陆企业向台湾投资等多项共识,成果斐然,它为两岸交流合作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化安排,同时也给台湾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2010年6月两会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成果。协议的签订推动了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明确了两岸贸易自由化的目标,搭建了两岸经济合作的机制化平台,将两岸经济合作推进到新阶段,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1年元旦,ECFA早期收获计划开始实施。货物贸易方面,大陆向台湾开放539项产品,包括18项农产品,台湾向大陆开放267项产品。根据降税安排,这些产品将分两年三阶段降至零关税。服务贸易方面,大陆向台湾开放会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银行等11项服务业,台湾向大陆开放会计等9项服务业。此后,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成立,下设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6个工作小组,并全面启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争端解决等ECFA后续协商。ECFA实施一年多来,为两岸基层民众带来明显利益,效果逐步显现。(见资料1)

2011年3月,大陆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专章阐述加强两岸经济合作问题,对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台湾提出的“黄金十年”政策蓝图,也将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作为重要一环。ECFA把两岸经济长远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有效衔接。只要两岸同胞紧抓机遇,凝聚共识,积极行动,两岸经济合作将获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强劲的动力,开创更美好的前景。(见资料2)

3.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济合作不断深化。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期对两岸经济交流设置各种障碍,两岸直接双向“三通”无法实现。两岸关系新形势下,全面“三通”很快得以实现。2008年12月,两岸启动空运、海运直接通航和全面直接通邮。2009年8月底,两岸航班由平日包机转为定期航班。2009年7月1日,台湾有关方面开始受理大陆资本向台湾投资,两岸投资从单向发展为双向。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以及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多年的全面直接双向“三通”终于实现。目前,两岸航空客运班次增至每周558班,货运班次增至每周56班;大陆对台航点增至41个,台方增至9个。大陆对台海上直航港口达71个。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全面深化,成果丰硕。两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扩大。2011年新增5家、总计已有10家台资银行获准在大陆设立分行,首家两岸合资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新增6家台湾金融机构获得投资大陆资本市场的许可,新增3家、总计已有20家台资企业获准在大陆A股市场上市。两岸就台湾地区人民币供应与回流建立合作机制,在大陆双向兑换新台币的范围扩大到上海、福建和广东。大陆银联卡在台刷卡、取现等业务陆续开通。两岸产业合作进入机制化、制度化新阶段。两岸新型产业合作持续推进,两岸选定的LED照明、无线城市、冷链物流、TFT-LCD(液晶面板)、电动汽车5大产业试点项目顺利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不断深化。2011年新批准设立4家、累计已有29家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农产品贸易品种和数量增加,常态化、市场化的对台农产品采购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针对台商在大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各地各有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台资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增强台商在大陆发展的信心。(见资料3)

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 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两岸贸易投资进一步扩大。2011年两岸贸易额达到1600.3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大陆稳居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是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以及台湾农产品最大的销售市场。当年大陆新批准台资项目2639个,台湾有关部门核准企业投资大陆金额达131亿美元。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项目共47个,投资金额6819.05万美元,累计金额约为2.2亿美元。

两岸各界交往空前活跃,文化教育交流蓬勃开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一是两岸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2009年两岸人员往来首次超过500万人次,2010年超过600万人次,2011年达到710万人次。2008年7月大陆居民开始赴台旅游,2009年达到60多万人次,2010年达120多万人次,大陆已成为台湾第一大旅游客源地。2011年6月,北京、上海、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实施,7月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试点实施。全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达125.1万人次,其中团队旅游122.3万人次,个人旅游2.8万人次。

今年4月1日,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与台湾海峡两岸观光旅游协会达成共识,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成都、济南、西安、福州、深圳等10个试点城市将于年内分批开放赴台个人游。未来,随着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的增加,大陆居民赴台游人数还会增长,更多大陆同胞将赴台领略宝岛的美丽风光。二是两岸文教交流内涵更加丰富,层次进一步提高。大陆各地在岛内举办的一系列特色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台湾各界欢迎。2010年,四川的“成都大庙会”、广西的大型歌舞剧《刘三姐》、河北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展、陕西的民俗艺术节等,向台湾民众展现了大陆各地独特的文化魅力。2011年,分藏两岸的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吸引了80多万两岸民众前往观赏。沈阳故宫文物展、东北民间歌舞表演和民间艺术展演、黄梅戏专场演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孔子文化宝岛行、广西少数民族艺术节等,都在岛内受到民众热烈欢迎。大陆高校免试招收台生的条件放宽至“前标级”,大陆学生赴台接受学历教育启动。今年2月,两岸文教界历经3年合作共同完成的中华语文工具书——《两岸常用词典》编纂完成,两岸共同建设的“中华语文知识库”网站正式向全球免费开通。三是两岸基层民众和青少年交流更为活跃。2009年开始在福建举办的海峡论坛,每届参加的台湾基层民众来自30多个界别,超过1万人,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台湾基层民众参与最广泛的两岸民间交流盛会。2011年7月,两岸万名青年联欢活动在北京举行,成为迄今最大规模的两岸青年交流活动。胡锦涛总书记会见两岸青年代表,与他们亲切互动,深受台湾青年的欢迎和台湾舆论的肯定。2008年以来,大陆近20位省(区、市)主要领导同志率团访问台湾,他们深入民间、走进基层,与台湾普通民众广泛交流,对增进两岸同胞相互了解,融洽两岸民众的感情,推动两岸互利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四是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开展。两岸工会、妇女、宗教、宗亲和民间信仰等各领域、各界别交流持续热络。两岸工会论坛、妇女论坛、客家高峰论坛、大学校长论坛、青年论坛、佛教论坛等各界交流活动在两岸接连举办,对两岸各界各领域加强联系,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赞成两岸平等协商、开展交流合作,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岛内民意主流。4年来,两岸交流合作的丰硕成果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千家万户。两岸实现直接通航,大大缩短了两岸间的交通距离,构筑了人员便捷往来和货畅其流的“黄金交通网”和“一日生活圈”。(见资料4)

两岸经济密切合作,贸易投资不断创出新高,对台湾经济渡过金融风暴、较快实现复苏产生了重要作用。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广泛增进了两岸民众的直接交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愈发明显。据台湾方面统计,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大陆赴台游客达305万人次,给台湾带来50.59亿美元的观光收益,众多旅行社、饭店、旅馆的经营者和开夜市摊、卖凤梨酥、卖茶叶蛋的小商家都从中受惠。2011年是实施ECFA早收计划的第一年,据海关总署统计,全年大陆自台进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的产品共30312票,货值42.21亿美元,关税优 惠7.83亿元人民币。据台湾方面统计,出口大陆的ECFA早收清单产品中,超过一半的厂商是首次对大陆出口。早收清单项下的农产品对大陆出口快速增长,全年出口20317吨,同比增长88%;出口值12564万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又以冷冻秋刀鱼、文心兰、石斑鱼、茶叶等增长最为显著。两岸合作打击电信诈骗和毒品犯罪成效显著,有效维护了两岸交往秩序和同胞权益。4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给台湾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受到台湾民众的普遍欢迎。岛内民调显示,近七成台湾民众赞成两岸交流合作和平等协商,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4年来,两岸基层民众的交流大幅增加,台湾民众对大陆了解增多,对大陆的负面印象开始改变。台湾媒体民调显示,台湾民众对大陆印象变好的比例明显上升,认为两岸关系友善的比例明显上升。例如TVBS民调显示,以2008年11月后的6次民调与此前的6次民调平均数比较,认为两岸关系友善的比例从23%升至42%,上升19个百分点;认为两岸关系敌对的比例从49%降为33%,下降16个百分点。

同时,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氛围下,两岸互相帮助,同胞感情加深。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台湾同胞共向大陆同胞捐款6.7亿元人民币。2009年大陆同胞为遭受“莫拉克”台风袭击的台湾同胞捐款9.8亿元人民币,占外界对台捐款的90%以上。2010年面对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以及台风“鲇鱼”造成大陆游客在台遇险遇难事件,两岸各界相互支持,携手救助,再次书写了同胞手足血浓于水的感人篇章。

两岸在涉外领域的冲突和内耗明显减少,国际社会一个中国格局巩固。马英九上台后,终止了陈水扁执政时期推行的“烽火外交”。两岸双方都赞同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我们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稳妥地处理了中华台北卫生署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世界卫生大会(WHA),台湾与新加坡、新西兰启动商签经济协议等一系列问题。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欢迎两岸进行接触和对话。在2011年1月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表示“奉行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美方赞扬台湾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欢迎两岸间新的沟通渠道。美方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期待两岸加强经济、政治及其他领域的对话与互动,建立更加积极稳定的关系”。国际社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格局持续稳固。

二、“九二共识”获得台湾各界广泛认同,两岸关系经受住了重大考验

2012年1月14日,台湾地区举行新一届领导人和民意机构代表选举。这场选举不只关系台湾政局发展变化,而且关系两岸关系发展前景。2011年春夏以后,选情起伏多变、错综复杂。最终,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689万票、51.6%的得票率获得连任,国民党赢得民意代表机构113个席次中的64席。

这次选举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自1996年台湾地区实行领导人直选以来,岛内“大选”首次在两岸关系明显改善的历史背景下举行,两岸议题首次成为台湾选举中的正面因素。回顾过去,台湾的选举中充斥着对大陆极力污名化的攻击,充溢着蓄意煽动下对大陆的敌意。2004年3月选举前,陈水扁发起所谓“防御性公投”,在2月28日当天举行百万人“牵手护台湾”活动,选前最后一天,发生了“3·19”枪击案,然后传出大陆加害陈水扁的谣言,“台独”势力始终都在煽动岛内民众的“仇中”心理。2007年初开始,陈水扁声称一定要“公投加入联合国”,推动举办所谓“入联公投”,谋求“台湾法理独立”;同时也为了掩盖自身贪腐,故技重演,执意要在2008年3月选举时举办所谓“入联公投”,把两岸关系推向紧张动荡的边缘。可以说,每逢“大选”,“台独”势力都把挑动仇视大陆、制造两岸冲突,作为自己获取选票的法宝,食髓知味,百般操弄。但2012年这次选举是在两岸关系历经四 年和平发展之后,台湾民众普遍关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局能否继续维护、良好发展势头能否继续保持,参选各方都需向选民表明,其有条件、有能力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保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势头,这是与以往相比最大的不同。

国民党和马英九竞选团队不断宣传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成果,明确表示认同“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强调在“九二共识”基础上恢复两岸商谈,改善了两岸关系,带给台海地区前所未有的和平;一旦舍弃这些,两岸关系将重陷紧张和不确定状态,台湾经济发展和民众福祉都会受到影响。大陆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坚持“九二共识”对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性。2011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表示,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同年12月,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大陆海协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上表示,否定“九二共识”,两岸协商就难以为继,已有的协商成果也将难以落实,两岸关系势将重现以往曾有过的动荡不安,最终伤害两岸同胞的利益。

蔡英文和民进党面对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压力,一方面极力渲染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分配不公、失业率增加、房价升高等社会民生问题,攻击马英九执政无能、图利财团,试图将选战主轴拉到社会民生议题;另一方面收敛以往那套挑衅大陆、操弄“悲情”的手法,转而重新包装“台独”主张,声称其一旦上台也有能力维护两岸关系稳定。蔡英文提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政策主张,声称上台后“不会采取极端或激进路线”,会“延续前朝政策”、“概括承受ECFA”,保证“两岸关系只会持续前进,不会停滞或倒退”。但民进党仍然坚持“台独”立场,极力否认“九二共识”,它对社会民生议题的炒作、宣称上台执政将保持两岸关系稳定,仍难以消除台湾民众对其执政能否延续“两岸和平红利”的质疑。在选战的最后关头,两岸政策成为核心议题,承不承认“九二共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台湾各界一大批代表性人士和基层民众纷纷公开表态支持“九二共识”,使岛内形成了“没有‘九二共识’就没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氛围。

这场选举的结果表明,在事关两岸关系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面前,台湾同胞最终选择了继续支持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认识到坚持“九二共识”对于稳定台海局势的重要意义,明确表达了期盼两岸持续推进协商、扩大交流合作的愿望。事实再次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一条正确道路,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和根本利益。而“台独”主张罔顾现实,违背民意,无论怎样改头换面,都是行不通的。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巩固交流合作成果,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越来越成为两岸民意的主流。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推动力

回顾4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促成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对台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成果,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这一重要思想孕育于反“台独”斗争尖锐之时,形成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头。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30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确立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八项主张指引下两岸关系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总结了30年来对台工作的基本经验,在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基础上,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政策主张,为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两岸关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成为新形势下对台工作的指导方针。随着对台工作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将 日益显现出强大生命力和推动力,这是因为:

首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反映了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总揽全局的战略思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其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论断,强调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应当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把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作为重要途径,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强大动力,把继续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作为必要条件,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反映了对两岸关系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打开了奋力开拓两岸关系的前进道路。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提出的政策主张,从政治基础、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人民往来、协商涉外事务和解决政治军事问题等六个方面,指明了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努力方向,符合推进两岸关系的实际需要,既展现了大陆方面的诚意和善意,又回应了台湾方面的合理诉求。

第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突出了两岸同胞的主人翁地位,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要靠两岸同胞共同推动,成果要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明确了以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为宗旨,体现了“以人为本、为民谋利”的基本理念。

最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我们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明确宣示要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下决心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强国之路。其核心是以发展的成果增强维护和平的能力,又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问题。这一理念同样体现在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实践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成果将不断为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推进增添新的内涵。

四、4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启示

回顾4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重要启示。实践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对不断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我们在今后对台工作中应坚决贯彻这一思想。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经验和做法,在今后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仍应继续坚持下去。

1.两岸双方一定要维护好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的“九二共识”,核心内涵是两岸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就意味着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国家分裂。在这一基础上发展两岸关系,就有理由相信两岸关系不会朝向“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发展,两岸双方就有了互信的基础。4年来,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两岸协商成果斐然,交流合作的局面焕然一新,都是在这一重要基础上实现的。维护好这一基础,两岸协商谈判才能顺利开展,两岸交流合作才会稳步推进。失去这一基础,两岸关系就会偏离正确方向,丧失已有成果,台海局势也将重新陷入动荡不安。两岸同胞应当共同维护、巩固这一政治基础,保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2.深化交流合作、推进协商谈判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4年来,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开展平等协商,达成16项协议,解决了事关民生的一系列问题,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也为两岸关系发展搭建起一系列机制化平台,构建起制度化保障。两岸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保持良性互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蓬勃发展。今天,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两 岸同胞在互利双赢的经济交流合作中厚植共同利益,在丰富多彩的文教交流中增进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认同,在密切频繁的交流往来中增加了解、消除隔阂、加深感情,都在为两岸关系发展奠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3.两岸同胞共同奋斗是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广大台湾同胞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依靠力量。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要靠两岸同胞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由两岸同胞共同享有。只有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来,不断凝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意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4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参与两岸交流合作,分享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成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才会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和欢迎,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为台湾同胞多办好事、多办实事,让和平发展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台湾基层民众,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更强大的民意支撑。

4.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要条件。4年来,“台独”势力虽然失去了利用政权推动“台独”的能力,但仍在煽动对大陆的仇恨敌意,不断制造事端,阻挠两岸关系发展,并伺机卷土重来。20多年来“台独”思想在岛内肆虐至今仍遗害台湾社会思想意识,台湾社会仍有“台独”势力生存的土壤。对此,两岸同胞应共同努力,不断清除“台独”思想的影响,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5.要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处理两岸关系中的问题。两岸关系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但也面临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争吵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扩大分歧,削弱互信。两岸双方应建立互信、搁置争议,保持良性互动,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求双方之同,存分歧之异,通过协商对话、交流合作,逐步扩大共识、增进互信,积累成果,不断聚同化异,从而为最终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条件。4年来,正是秉持这一精神,两岸双方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敏感问题,推动两岸关系保持积极态势并取得一系列成果。

6.要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步骤推动两岸关系循序渐进发展。两岸关系发展经纬万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又面临难易程度各不相同的各种问题。在推进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分清轻重缓急,把握节奏时机,从解决两岸民众最需要、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做起,从两岸双方有共同意愿、有合作条件的领域着手,这样才能推动两岸关系顺利向前发展,不断取得成果。4年来,正是按照这一步骤,两岸协商谈判、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在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也为两岸关系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打下坚实基础。

五、两岸关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4年来,两岸关系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台海局势发生了重大深刻变化。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时间不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些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然会制约两岸关系深入发展。我们要对两岸关系的复杂性保持清醒头脑。

1.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民进党去年以来为应对选举对其两岸政策有所调整,作出了维护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姿态,但并未放弃“台独”立场,仍然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选后,民进党尽管声称要检讨其两岸政策,但仍然坚持“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在实际行动中仍然抱持仇视大陆的心态,极力干扰破坏两岸关系发展。民进党等“台独”势力诬称ECFA独厚财团、拉大贫富差距,利用各种事件煽动民众“仇中”情绪,肆意丑化大陆形象,诬蔑大陆惠台政策,继续联合反华势力给两岸关系发展及两岸交流制造障碍。民进党的这些行径尽管阻挡不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势头,但是 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然产生很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2.两岸双方仍存在固有矛盾和政治分歧。两岸之间长期存在着一些基本矛盾和政治分歧,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难题,这些矛盾分歧和难题短时期内不易化解,处理不好将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速度、水平和前景。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妥善处理了一系列复杂问题,保持良性互动。但是,随着两岸关系继续深入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触及一些政治、军事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就会影响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和发展,这就需要两岸双方为破解两岸政治难题预作准备,创造条件。

3.台湾部分民众对大陆仍有较深疑虑,对两岸关系重大政治问题的看法仍较混乱。4年来,由于两岸同胞共同分享和平发展成果,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彼此理解增多,感情加深,台湾民众包括部分泛绿民众对两岸交流合作、协商谈判的认识以及对大陆看法都在发生积极变化。但是,由于历史上的长期隔阂和对抗,李登辉、陈水扁长达20年宣传“台独”和推行“去中国化”,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心态比较复杂,主张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占大多数,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主张和平统一的声音还很弱小。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并长期受“反共”教育和“台独”宣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存在误解和隔阂,对两岸关系重大问题存在错误看法。这种状况目前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4.外部势力仍在干扰和牵制两岸关系发展。一些外国势力坚持“以台制华”战略,将台湾作为阻挠牵制中国发展的棋子。美日均有一些人强调两岸力量对比已严重失衡,担心两岸关系发展损害其利益,主张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美国奥巴马政府仍然以执行“与台湾关系法”为名,坚持对台军售。继2008年、2010年后,2011年美国政府又宣布总额为58.52亿美元的对台军售案,4年来军售额累计已近190亿美元,超过国民党重新执政之前10年美对台军售总额。美坚持对台售武始终是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的主要干扰因素。

六、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决策部署,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当前,两岸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两岸同胞普遍肯定与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双方有继续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意愿;过去几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两岸关系继续改善发展,这些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开创新局打下了良好基础。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望迎来新的机遇,迈出新的步伐,开创新的局面。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要坚持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继续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以持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为主线,进一步扎实有效做好各项对台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创造有利条件。为此:

1.要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深化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知。实践证明,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基础上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是推动两岸关系稳定发展的关键。两岸关系越往前发展,双方就越要珍视互信,越要加强和扩大互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管控分歧,更好地聚同化异,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干扰,始终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双方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即求一个中国之同,存政治分歧之异。坚持一个中国,是指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反对和抵制国家分裂。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更为清晰的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更为明确地树立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观 念,就能为再创两岸关系新局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为解决两岸之间的各种难题开辟更加明朗的前景,为扩大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的福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2.巩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成果,深化互利合作。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我们要继续优先推动的领域。ECFA的启动和实施,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率先在经济领域取得突破,意义重大。当前的重点是要不断推进ECFA的后续商谈,力争取得实质进展,尽快达成协议。应加快推进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包括尽快商谈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两岸产业合作已初见成效,应当明确合作目标,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两岸企业的优势集成,增强两岸经济的竞争力。我们积极支持和鼓励两岸双向投资,期待台湾方面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进一步放宽限制,提供必要环境和公平条件。对于在大陆的台资企业,各地各部门应继续给予关心和支持,依法维护他们的正当与合法权益,并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尤其是协助台资企业抓住大陆经济转型之机,加快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大力拓展大陆内需市场。同时,要继续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鼓励平潭实验区为建设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3.巩固两岸各界大交流局面,深化文化教育领域交流。两岸各领域交流方兴未艾,蓬勃发展。在此基础上,应更加注重交流的规范化和机制化,更加注重提高交流的质量与水平,更加注重交流的实际效应与具体成果,更加注重与台湾基层之间的接触与互动。交流的目的是增进了解、融洽感情;效果是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方式要平等尊重、入乡随俗。两岸有关方面应积极考虑进一步简化两岸人民往来的手续,让两岸同胞更加快捷便利地走亲访友、参访交流,增进一家人的感情。要继续鼓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促进两岸同胞开展更多直接的接触交往。要适应两岸同胞对于扩大各界交流合作的期待,不断加大两岸文化交流的力度,争取在两岸文化领域建立起一批有广泛影响、能够持续发挥作用的交流平台,鼓励两岸同胞不断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两岸双方还应积极考虑适时商签相关协议,以推动两岸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和更加机制化。

4.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与两岸每一位同胞息息相关。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民众既是主要的促进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今后,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进一步鼓励更多的台湾同胞尤其是基层民众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两岸交流合作之中,把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事业发展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促进两岸基层交流更加深入、持久和常态化地进行下去,不断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与同胞感情。要多了解包括中小企业和农渔业者在内的台湾基层民众的需求,为他们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使更多的台湾民众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受益。在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要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聚拢一切支持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台湾各界人士,不断强化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形成沛然莫之能御的浩荡潮流。

4年来,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给台海地区带来了安定祥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福祉,也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展望未来,两岸关系有望继往开来,开创新的局面,谱写新的篇章。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共同维护两岸关系发展成果,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加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意基础,努力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势头。只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不断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第二篇: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传承创新,继往开来

——浅议“疾控精神”

疾控精神是疾控之魂,是所有疾控人的共同信念凝聚而成。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 疾控精神,自疾控的一点一滴凝聚而成,同时又指引所有疾控人前行的方向,更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推动疾控事业顺着时代潮流一并前行。

曾经的防疫站

中国的疾控事业始于1949年,中长铁路设立中国首个卫生防疫站,紧接着各地区按行政区划建立卫生防疫站,这标志着中国公共卫生体系正式建立。随着防疫事业的发展,疾控人的队伍逐渐壮大,但是开展工作的条件却艰苦。当时有一首打油诗深入人心:有女莫嫁防疫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转,捧回一堆破衣裳。短短四句话,生动刻画出当时防疫人员收入少、工作累、社会地位低下的窘迫形象。人们常说,吃一行恨一行。期盼好的生活,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捱不住艰苦的同志纷纷转行,留下的同志组成一支“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的防疫队伍。他们的工作琐碎繁杂,大肚能容天下事,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大气。经费不足,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旁人不解甚至嘲讽。面对种种困境,这支坚韧的队伍紧咬“累得、饿得、说得、忍得”的“四得”精神,要求自己吃得起苦,捱得住饿,说得动人心,忍得住寂寞。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在意旁人眼光,扛起了新中国的卫生防疫工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日益增长。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公共卫生逐渐为政府所重视。度过痛苦的转型期后,曾经的防疫站已经脱胎换骨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经的“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是否已陷落在记忆长河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现在的疾控中心

2003年,SARS疫情,造成危机四伏。

2004~2005年,人禽流感危机,让人闻鸡色变。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防疫刻不容缓。

2009年,甲流爆发,竭尽全力将灾祸拒之门外。

此外,严重威胁幼儿健康的手足口病数度来袭,以及2011年日本核辐射事件给民众造成巨大的恐慌„„

细细数来,自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经历的磨难着实不少,只靠双腿走天下的防疫队伍已不能应对日益严苛的突发卫生事件,迫切需要一支装备精良、快速响应的应急队伍作为公共卫生应急工作的核心力量。讲究苦干狠干硬干的“四得”精神攻不破新世纪变幻莫测的种种疫情。在SARS、人禽流感和甲流等重大传染病流行和地震、各种极端气候的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疾控队员随时随地即刻出击。他们在行动中磨练自己,在磨练中提升队伍,时刻以“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准则要求自己。

曾经,人们对公共卫生的全部认识仅停留在定期灭鼠灭蝇,核发健康证,给孩子打预防针之类的闲杂琐事。长期以来,由于疾控工作不能立竿见影,即使耗尽心力,疾控人也只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民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度亦随之下降,但是作为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安然得当着幕后健康卫士,而要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我们需要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更要学会反思,钻研外国的先进理念,汲取其中的精华,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并将其化为自身特色。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大背景下,服务意识正是其核心价值观组成。经过几年的努力,疾控中心改变服务模式,注重服务的实效性,强化自身的品牌特色,开展各类宣传活动,例如在社区分发控盐勺,编制以预防肿瘤为主题的“肿瘤宣传周专刊”,及时跟进“核辐射”、“塑化剂”事件相关的食品监测项目,积极推行控烟日活动等。这一系列的目的都归于一处,即将民众“有病治病,大病大治,小病小治”的陈旧观念,改造成“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新理念。中心内部则开展对“预防为主”方针的研究学习。我们不再等着疫情找上门,而是面对疫情主动出击,力争将大病治于未病。同一张铮铮铁嘴,从“劝人治病”转为“劝人防病”,真可谓是一种质的飞跃。

在公共卫生的范畴内,并不尽然是蛇虫鼠蚁痛苦病痛,让我们将时间拨回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骄傲,更是世界人民的节日。对于疾控人来说,亦是一次甜蜜的“危机”。试想一次活动历时184天,涉及246个国家和地区参展,更需面对7300万参观人员。整个疾控中心组成一支超规模的应急队伍,参与到世博保障这项宏大的工程中。多少次错过饭点,随手泡碗方便面充饥;多少次困得和衣而眠,醒来后只是拢住衣裳继续工作;多少次„„ 新时代的疾控人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喊出“舍小家,顾大家”,“5+2,白加黑”的口号,渴望着为公共卫生事业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对于闻所未闻的世博安保工作,上海的疾控队员们全无头绪,但是他们不畏惧不守旧。利用头脑风暴等新形式,调动每一个队员的聪明才智,集众人之长,合群体之力,最终力保世博顺利闭幕。世博会7300万的参观人流来自五湖四海各个群体,中外语言、文化、观念的差异对世博保障工作造成极大的阻碍。上海疾控中心通过四轮风险评估,开创了国内大型活动健康干预的新模式,10万余册中英文对照《履行健康提示手册》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三星级及以上宾馆,确保将所有中外人士在进入上海的刹那,已经被纳入世博保障的监测体系。未发生一起急性传染病流行事件。首次推出的世博双语健康指示手册,得到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可见,公卫事业的核心亦是创新,与中国发展的潮流一致。唯有创新才能前进,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辈们的“四得”精神,继承先辈的关荣传统,但不被前人规划所局限。新时代的疾控人欣然接受之余,更要有“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的风范。

疾控中心的未来„„

近十年来,我国各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公共卫生方面,从被人们淡忘的角落里走到台前,唤起人们对“治未病”的意识。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的差距还不小。早在80年代初,美国就对疾病预防控制引起重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建立起一个相当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相较之下,我国的疾控事业起步晚,投入少,重视度也不够。若我们一叶障目不知窗外事,盲目自大的享受发展成果,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最终从世界这个大舞台上黯然落幕。

如今的上海正处于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机遇期,疾病预防控制及城市发展对公共卫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身处第一线的疾控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疾控的发展势在必行,但是我国的财力物力有限,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花在最紧要的刀尖上?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问题。套用时下流行的一句话“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论述的“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的道理,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唯有人才开创事业,而事业亦能造就人才,事在人为,业在人创;人是成事之基,人是发展之础。如何求发展求创新?先储备人才方为上策。

对于人才的把握,上海市疾控中心主任吴凡自有她独特的见地。她深知科研力量的创新发展,学科体系的建设完善和合格公共卫生人才梯队的培养是实现政府公共卫生职责,创建一流疾病预防队伍的保证。过去几年中,吴凡主任鼓励科技工作者们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在她的牵头带领下,上海市疾控中心与美国CDC开展双边合作,建立现场流行病学上海中心,先后执行20余个合作项目;与WHO合作开展EXPO、老龄化、气候变化等项目;与欧盟CDC合作开展舆情监测;与美国Hamner中心签约共建SCDC-Hamner国际健康与安全研究院„„这些科技成果化成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

在这种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中心的科技力量得到大幅提升。交流过程中,西方国家的超前意识和完善制度更是让疾控队员们受益匪浅,卯足劲要将国外的先进理念运用在自身的常规监测工作中。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我们不能循着前辈的足迹原地踏步,必须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准方向主动出击,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加强我们的学术修养,为将来更艰巨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学习,要学得好,更要学得精。将所学到的先进科研知识与现有的技术能力融会贯通,形成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知识体系。

在公共卫生领域里,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疾控人的身影,我们始终奋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前线;在灾后防病防疫的工作中,这支疾控队伍抢时间抢进度,不顾小家顾大家日日夜夜得奋斗着;在疾病控制这片战场上,疾控人凭借满腔热血,运用所有的智慧披荆斩棘,为民众筑起一道生命的防线。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疾控人,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在传承老一辈疾控人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新时代的疾控人要把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行动准则,新时代的疾控人更要 “学得精”才能踏进中国发展的步伐,跟上世界前进的规律。做一个“来得快,战得动,赢得酣,学得精”的“新四得”人才,为明天的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出一份绵薄之力,是每个疾控人永恒的追求。

第三篇:杨楼乡管理机制再创新

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领导干部双向选择

今年初,为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严肃干部纪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调动全乡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机关效能建设,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杨楼乡创新管理机制,实行机关干部双向选择工作岗位。

我们的做法是:

一、明确各自分工,责任落实到岗到人。杨楼乡根据中央关于转变基层乡镇政府工作职能的相关精神,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分工,全乡机关干部划分到各办室、站所分别负责对应工作。以人员配备倾向于 “三化”开展工作这一目标,此次分工后,各自工作目标更明确,落实责任更有力,工作成效更显著。

二、创新用人机制,干部双向选择。领导与干部之间的双向选择是指各办室、站所负责人可以根据本工作组的工作性质、特点选择具有符合本组工作突出能力的干部到本组工作;同样,干部个人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与个人个性素质能力等综合因素考虑自己具有哪方面的优势,更适合哪方面的工作,从而做出选择。通过双向选择,领导可以选择到自己比较中意的干部充实到自己的工作组,机关同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从而达到领导干部间的选优配强,实现全乡领导干部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三、落选人员待岗,激发干部工作积极性。为激发干部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杨楼乡在双向选择中还确定了落选待岗的制度,待

岗人员只发放基本生活费。即如果有干部没有被领导选上,而干部本

人又没有主动选择去哪个工作组并且获得负责人认可的干部将按照

待岗处理。落选待岗制度的确立,增加了干部工作中的压力,也变成了激发干部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动力。

通过实行机关干部双向选择工作岗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增

强了全体机关干部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

因素,为全力打造“三个杨楼”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杨楼乡:董水阳)

第四篇:十年磨一剑,再创新辉煌

十年磨一剑,再创新辉煌

--在夏都水利成立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丽水的号码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衷心地祝贺夏都水利公司成立十周年,非常感谢 陈(合安)部长、徐(凤翔)主席、武(岗)县长、郭(维峰)主席、程(大庆)主席在百忙之中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同样也非常感谢市水务局有关领导、县委办局有关领导、区县友好单位、以及长期关心帮助夏都水利发展的社会各界友人,能够光临会场,与我们共同分享夏都水利这十年创业的喜悦,共商下一步发展大计。

我们看到,夏都水利创业的这十年,公司总资产由当初的十几万元跃升到了现在的上亿元,企业资质从水利水电工程总承包三级晋升到二级并增加了市政工程总承包三级资质,工程设计领域得到了拓展,新办公楼也拔地而起,作为县水务局下属唯一实施股份制改革的一个企业,能有今天的成绩,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

刚才我们看了企业的宣传片,回顾了风雨创业的十年;大家也非常关心企业未来的发展,纷纷建言献策。我想,这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再认真总结自己走过的这十年,有哪些经验值得继续运用,哪些又是走过的弯路,在谋划下一个十年发展的时候,摸清自己的底数和细数过往的成败得失,尤其变得重要。

回顾过去,我想概括成三句话:一是夏都水利走到今天,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我们处在国家重视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得益于市、县领导的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二是企业经历了艰难的转制,能从改革的阵痛中崛起,从当年的人心惶惶到现在的众志成城,得益于我们夏都水利全体员工的精诚团结、辛勤付出。三是企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关口,在面对选择时没有走错方向,得益于我们夏都水利领导层,对形势正确的把握和判断,做出的正确的决定。

刚才,杨书全总经理用4个“靠的是”,道出了他作为企业第一代创业者的艰辛,相信在座的各位也能感受到夏都水利一路走来的坚持和坚定。在谈到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夏都水利也有了自己的想法、思路非常清晰,就是“一个提升、三个迈进”,提的非常好,我完全同意。我也由衷地希望夏都水利在当前国家重视水利建设的大好形势下,继续改革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面向大市场、不断提高经营策略,拓展经营范围,以一流的技术和服务,奉献社会、回报股东。

我再提几点希望: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实现新的飞跃。改革是永恒的动力,要不断进行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探索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二是要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要不断探索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学习借鉴新的管理经验,增强服务意识,完善服务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力求为社会各界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水利建设服务。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着眼长远发展,建立一支作风正,业务精的优秀团队。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的希望,要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内部流动机制,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同时要建设学习型企业,及时掌握新技术,整体提高员工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为企业长远发展注入后劲。

同志们,朋友们,十年风雨砥砺,十年硕果盈枝。今天的夏都水利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衷心地希望夏都水利能够发展成为具有雄厚实力、强大竞争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大型现代水务企业,让夏都水利这面改革旗帜更加鲜艳夺目,让夏都水利这一品牌更加深入人心,能够为延庆水务事业发展谱写更华美的篇章,为延庆建设绿色北京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的农历春节马上就要到了,我在这里也说几句过年话,祝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龙腾虎跃新气象,新年新景节节高!谢谢大家。

第五篇: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在兵改工二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王振江

2003年12月31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好!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我们满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兵改工二十周年这个难忘的日子。今天,我们大家集聚在一起,在这里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在此,我代表一公司党政领导班子及广大职工,向原师级老领导、退休老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向荣获为“企业功臣”的二十名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我们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而英勇献身的战友们表示深深的怀念!向亲临大会采访的新闻媒体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二十年前的场景油然而生。那就是1984年1月1日,随着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一声令下,我们这支队伍齐刷刷地站在了军旗面前,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极不情愿地摘掉了那心爱的领章和帽徽。接下来,下面的议论声,唉叹声不绝于耳,有的甚至流出了久不轻弹的伤心的泪水,这一切,充分表达了对铁道兵的挚爱,对这支队伍的眷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此情此景,与其说是庄严的场面,还不如说是悲壮的一幕。是啊,当兵少则两年,多则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新的征程、新的考验、新的挑战开始了。

同志们,二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我们在这里隆重纪念属于我们自己心目中的节日的时候,我们便情不自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思绪万千。现在,我以“昨天、今天、明天”为时段划分,以“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为主题,来回顾我们铁道兵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军魂与风采,来展示我们二十年搏击市场风浪的智慧与辉煌,展望我们今后漫漫征程中的奋进与希望。

——回顾昨天,我们倍感光荣和自豪。

诞生于1948年解放战争硝烟中的铁三师,历经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洗礼,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1951年2月,随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嘹亮军歌,奉命担负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在朝鲜整整三十个月坚苦卓绝地战斗和三个月的复旧工程施工中,广大指战员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凭着顽强的斗志和智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与兄弟部队共同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创造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著名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中是这样概括的:“他们的品德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电影《激战无名川》,就是铁三师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生动写照。1953年班师回国后,我们这支队伍身背一顶帐篷,手牵两根钢轨,哪里需要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充分展现了铁道兵“艰苦奋斗、志在四方、无私奉献、不屈不挠”的革命情怀和峥峥风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后参加了鹰厦、漳龙、湘黔、襄渝、京通、嫩林等铁路建设的施工会战,以实际行动谱写出“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的动人诗篇。1964年,我们奉命开进祖国北部边陲——大兴安岭,担

负着绿色宝库的开发任务。那里无霜期不到100天,最低温度达零下52℃,被人们称为高寒禁区,地方一些队伍三进三出站不住脚,而铁道兵却以“高寒禁区脚下踩,人间奇迹我来创”的顽强毅力,战林海,踏雪原,在大兴安岭20年如一日,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惊天动地的伟业,把铁三师的身影和英名永远刻在了大兴安岭的崇山密林中,使铁道兵的军魂至今仍在大兴安岭的山谷间回荡,如今,当人们一提起大兴安岭就自然联想起铁道兵。这就是我们的光荣,这就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面对今天,我们饱尝成功的喜悦。

今天的十三局一公司,已抖落了夕日的硝烟与征尘,展露出搏击市场风浪的雄风与睿智,跻身于建筑企业的百强行列,走上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之路。兵改工后的二十年中,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市场竞争和生死存亡三大考验;实现了由军队生产型向企业生产经营型、由单一修铁路向多领域施工、由劳务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三大转变。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制定了“立足大连、竞争广揽、发挥优势、外向发展”的经营策略和“抢抓竞争机遇、坚持科技领先、争创行业一流、奉献精品工程”的经营理念,同时培育出“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和“市场第一、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并确定了“强企富工”的企业宗旨,形成了“说到做到”的企业作风。

二十年中,我们发扬铁道兵的优良传统,迎着困难上,顶着风浪行,自强不息,开拓进取,施工能力越来越强,承揽任务越来越多,技术、管理水平越来越高,企业的经营领域和地域越来越宽。2003年,我公司承揽工程已突破14亿大关,为改工初期的140倍,为2000年的3.7倍;完成施工产值10多亿元,为改工初期100倍;专业技术干部已达800名,其中,高级专业人才44名,已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施工领域从铁路、公路、桥梁、隧道工程扩大到机场、码头、水电、核电、高层建筑。同时,在桥梁领域又攻克了钢管拱桥、钢栈桥、斜拉桥、悬索桥等难度大、科技含量高的施工项目。施工地域以沈阳公司、西北公司、道桥公司为先行的具有地域优势的根据地业已形成,其他公司星罗棋布,遍布全国12个省区。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从大兴安岭到呼伦贝尔大草原,从辽东半岛到黄河两岸,从长江三角洲到乌江天险,从黄土高坡到戈壁沙滩,到处都展示出我们这支队伍的风采,到处都闪耀着我们铁军塑造的丰碑灿烂。

这里,我仅采拮一组镜头,请大家回味:

1985年5月,我们首次中标承建的大连市富丽华大酒店基础工程,提前工期88天,被评定为优质工程。

1985年10月,我们在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会战中,以劈开南关岭、韩家岭、转头山、玛子山、那屯山,筑路26公里的佳绩,在辽东半岛留下了“善打硬仗的筑路铁军”的美名,并被国家评定为优质工程,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施工先进单位”和“省级先进企业”称号。

1987年5月,我们参与施工的大连市香炉礁高架立交桥工程,被评定为省级优质工程,并获国家银质奖章。

1989年6月,在沈大高速公路重中之重的难点工程——普兰店海湾大桥建设中,荣获交通部优质工程奖牌,并被大连市政府授予“施工先进单位”。1991年7月,我们在铁岭发电厂取水头部工程施工中,在柴河水库50多米的深水建成双钢壳沉井取水塔,创出“亚洲之最”,并被中铁建总公司评定为优质工程。

1990年10月以来,我们挺进西北,先后在宁夏建成了宝中铁路中卫黄河特大桥、灵武铁路黄河特大桥、包兰铁路复线三盛公黄河特大桥、石中高速公路吴忠黄河特大桥。在四跨黄河中,首次采用的桥梁架设多点顶推新技术一举成功,打破了桥梁界“十顶九裂”的断言,填补了我国桥梁建设史上的一页空白。成功地实施了连续梁多点顶推新技术,利用移动支架造桥机架设简支梁和悬臂挂篮灌注桥梁新工艺,获得国家级工法,并获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在辽宁,可以这样讲,有高速公路修建,就有我们的队伍参战,我们先后在沈大、沈本、丹本、沈山、海盘、锦朝、锦阜高速公路建设中,专啃硬骨头,被誉为“善打硬仗的筑路铁军”,总经理关兴华被辽宁省政府授予“筑路功臣”,我公司被省政府授予“先进施工单位”。

在宁夏,我们在古王、银古、中宁等高速公路施工中,以施工速度快,质量精良闻名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盛赞我们为宁夏交通事业和西北的开发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副总经理张日洲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授予“筑路功臣”称号。

1990年以来,我们在宝中、灵武、丰准、梅坎、包兰、西康、内昆、神延、达万、京

九、横南、秦沈、渝怀、宣杭等十多条铁路建设中大显身手,连获殊荣,彰显了企业的雄厚实力。其中,京九铁路赣南段工程被评为“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和“首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秦沈客运专线辽河特大桥采用ZQJ800型移动支架造桥机架梁,该项科技成果被评为“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渝怀铁路黄草乌江特大桥,堪称“中国铁路第一跨”,我们攻克了正线大跨度,大直径桩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基础灌注的技术难关,使我公司的桥梁施工技术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十年来,我们一公司不但在国家铁路、公路、水电等重点工程建设会战中屡建奇功,而且在市政工程建设中也崭露锋芒。

大连市疏港路、东北路、振兴路、旅顺南路、大连新港,北良港、大连快轨、天津轻轨及武汉绕城公路、太原滨河路、内蒙呼和浩特机场路、沈阳桃仙机场、银川河东机场、浙江金华义乌江自铆式悬索桥、浙江余饶兰墅大桥等市政工程建设中,也留下了我们“铁军”的美名。

二十年来,我公司取得局级以上科技进步奖41顶,优秀工法32项,获局级以上优秀工程60项。并已成为“辽宁省先进企业”、“重合同守信誉单位”、“AAA级信用企业”和“百强企业”。公司领导班子被集团公司评为“好班子”和“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二十年风雨兼程,我们共同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二十年耕耘收获,我们共同分享着成功的快乐。回首二十年,真可谓是一路坎坷一路搏,一路建设一路歌;真可谓是前进的二十年!创业的二十年!胜利的二十年!在这里,我代表公司党委向二十年来为企业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展望明天,我们充满信心与希望。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1世纪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生许多新变化。我们企业既面临着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加入WTO,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我们推上了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这与兵改工相比,所不同的是挑战和考验将更加严峻,生存和发展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但是,我们坚信,我们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拼搏,能征善战的铁道兵的优良传统,有20年来积累起来的企业经济、物质、文化基础,有在全国建筑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建桥名片,有一大批效忠企业的技术、管理人才,有广大职工追求小康

渴望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有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坚强领导班子,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企业做优做强,我们就一定能够把广大职工带向全面小康,我们企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同志们,“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回溯源头,传承使命,朝着“实力雄厚、信誉卓著、效益一流、强企富工”的现代优秀施工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各位老领导身体健康,晚年幸福!天天有个好心情!祝广大职工及家属新年快乐,事事如意!一年更比一年好!

谢谢大家!

下载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继往开来 再创新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继往开来演讲稿

    缅怀历史 继往开来 九十一年前,在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青年运动中,爱国主义精神同民主科学精神凝聚为一体,共同创造了既有深刻内涵、又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五四”精神。爱国、进步......

    继往开来观后感

    《复兴之路之继往开来》观后感 ——走进新时代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

    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谈我的十八大学习体会 2012年11月8日上午9时,党的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校校领导及在校教师认真收看了胡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委员......

    继往开来绘新图,扬帆奋进再出发(5篇可选)

    开栏的话:继往开来绘新图,扬帆奋进再出发。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十八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确立了新的坐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巨轮开始新的起航。 在全党全国掀......

    十年风雨铸辉煌继往开来谋新篇(延边州局)

    十年风雨铸辉煌继往开来谋新篇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成立10周年 座谈会9月16日上午,延边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白山大厦召开成立1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前,高勇、臧友维、李......

    启航新时代再创新业绩

    启航新时代再创新业绩 推动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兴盛 ——在2018年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玉林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 梁卫东 (2......

    跨上新平台 再创新辉煌

    跨上新平台 再创新辉煌 邓州市邮政局 陈伯勇 1998年9月22日,邓州市邮政局正式挂牌成立。当时,邓州邮政只分得邮电企业13%的资产,却接受了47%的人员。同时邓州邮政债台高筑,而邮......

    感恩共产党 再创新辉煌

    感恩共产党 再创新辉煌 敬爱的中国共产党: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关怀下成长起来的我,常常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而心怀感恩之心:感恩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恩党组织的温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