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D打印技术导论[大全]
3D打印技术
引言
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最新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电脑连接后,通过电脑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3D打印的确更适合一些小规模制造,尤其是高端的定制化产品,比如汽车零部件制造。虽然主要材料还是塑料,但未来金属材料肯定会被运用到3D打印中来,”克伦普说,3D打印技术先后进入了牙医、珠宝、医疗行业,未来可应用的范围会越来越广。[11]2014年11月末,3D打印技术被《时代》周刊为2014年25项年度最佳发明。对消费者和企业而言,这是个福音。仅在过去一年中,中学生们3D打印了用于物理课实验的火车车厢,科学家们3D打印了人类器官组织,通用电气公司则使用3D打印技术改进了其喷气引擎的效率。美国三维系统公司的3D打印机能打印糖果和乐器等,该公司首席执行官阿维·赖兴塔尔说:“这的确是一种巧夺天工的技术。
1.打印过程编辑
三维设计
英国工程师“打印”出无人飞机
三维打印的设计过程是:先通过计算机建模软件建模,再将建成的三维模型“分区”成逐层的截面,即切片,从而指导打印机逐层打印。
设计软件和打印机之间协作的标准文件格式是STL文件格式。一个STL文件使用三角面来近似模拟物体的表面。三角面越小其生成的表面分辨率越高。PLY是一种通过扫描产生
[6]的三维文件的扫描器,其生成的VRML或者WRL文件经常被用作全彩打印的输入文件。
切片处理
打印机通过读取文件中的横截面信息,用液体状、粉状或片状的材料将这些截面逐层地打印出来,再将各层截面以各种方式粘合起来从而制造出一个实体。这种技术的特点在于其几乎可以造出任何形状的物品。
打印机打出的截面的厚度以及平面方向即X-Y方向的分辨率是以像素每英寸或者微米来计算的。一般的厚度为100微米,即0.1毫米,也有部分打印机如ObjetConnex 系列还有三维 Systems' ProJet 系列可以打印出16微米薄的一层。而平面方向则可以打印出跟激光打印机相近的分辨率。打印出来的“墨水滴”的直径通常为50到100个微米。用传统方法制造出一个模型通常需要数小时到数天,根据模型的尺寸以及复杂程度而定。而用三维打印的技术则可以将时间缩短为数个小时,当然其是由打印机的性能以及模型的尺寸和复杂程度而定的。
传统的制造技术如注塑法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大量制造聚合物产品,而三维打印技术则可以以更快,更有弹性以及更低成本的办法生产数量相对较少的产品。一个桌面尺寸的三维打印机就可以满足设计者或概念开发小组制造模型的需要。完成打印
[8]三维打印机的分辨率对大多数应用来说已经足够(在弯曲的表面可能会比较粗糙,像图像上的锯齿一样),要获得更高分辨率的物品可以通过如下方法:先用当前的三维打印机打出稍大一点的物体,再稍微经过表面打磨即可得到表面光滑的“高分辨率”物品。
有些技术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材料进行打印。有些技术在打印的过程中还会用到支撑物,比如在打印出一些有倒挂状的物体时就需要用到一些易于除去的东西(如可溶的东西)作为支撑物。
2.限制因素编辑
材料的限制
虽然高端工业印刷可以实现塑料、某些金属或者陶瓷打印,但无法实现打印胚胎干细胞。打印的材料都是比较昂贵和稀缺的。另外,打印机也还没有达到成熟的水平,无法支持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各样的材料。
研究者们在多材料打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除非这些进展达到成熟并有效,否则材料依然会是3D打印的一大障碍。机器的限制
3D打印技术在重建物体的几何形状和机能上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水平,几乎任何静态的形状都可以被打印出来,但是那些运动的物体和它们的清晰度就难 以实现了。这个困难对于制造商来说也许是可以解决的,但是3D打印技术想要进入普通家庭,每个人都能随意打印想要的东西,那么机器的限制就必须得到解决才行。知识产权的忧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音乐、电影和电视产业中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变得越来越多。3D打印技术也会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现实中的很多东西都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人们可以随意复制任何东西,并且数量不限。如何制定3D打印的法律法规用来保护知识产权,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否则就会出现泛滥的现象。花费的承担
3D打印技术需要承担的花费是高昂的。第一台3D打印机的售价为1万5。如果想要普及到大众,降价是必须的,但又会与成本形成冲突。
每一种新技术诞生初期都会面临着这些类似的障碍,但相信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3D打印技术的发展将会更加迅速,就如同任何渲染软件一样,不断地更新才能达到最终的完
3.最新技术
2014年8月24日,上海,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交付使用,作为当地动迁工程的办公用房。这些“打印”出来的建筑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按照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的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10幢小屋的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房子不大,最高不过两层,面积也就十来个平方,上上下下看不到一片砖瓦,墙体呈现出年轮蛋糕的结构,由一层层水泥材料堆叠而成,每层大约2厘米高。墙体是用一种特殊的“油墨”,根据电脑设计图纸和方案,在现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至于打印过程中的玄机,这项技术的发明者,上海盈创装饰集团的董事长马义和说,这是他们眼下的最高机密。不过他却大方地展示了现场打印拍摄的视频片段,只见一只巨大喷头像奶油裱花一样源源不断喷出灰色油墨,油墨呈“Z”字形排列,层层叠加,很快便砌起了一面高墙。之后,墙与墙之间还可像搭积木一样垒起来,再用钢筋水泥进行二次“打印”灌注,连成一体。
整个打印过程,只需要一张图纸、一台电脑、就地取材制造的足够“油墨”,就可以在24小时内打印出10幢200平方米建筑。4.结束语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以其固有的优势受各国重视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它一定会在产品的开发,研制等方面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无疑,它会给传统的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带来一次新的革命。
第二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
一、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1、2、3、4、公元2世纪,专门的学校和专职教师出现,教育的责任从家族转变为教师,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家庭教育开始让位于学校教育。(语言,学校和教师)
由人类文字体系的出现引起文字出现后,教学除了口耳相传外,还有了书写的训练,教育活动效率大大提高,教育方式又引起了一次重大变革。(文字)
由于印刷术的出现,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成熟,使书籍可以大量印刷,教育有了教科书,并被大量应用,知识不再被少数人垄断,教育方式又引起了一次重大变革。(印刷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引用,使教育方式再次发生重大变革,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化教育。这次教育革命,其普及速度之快、反应之强烈、影响之深远,都是前三次无法比拟的。
二、技术如何影响教育:
1、技术的使用能够有力地改变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教育观念和教育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定时期科学发展的水平。尤其是在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它们采取了科学的形态,形成了教育科学这一庞大的科学领域。具体地说,科学发展水平会影响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数育工其的使用,也会影响他们对教育规律和教有过程中的教育机制的认识。
2、技术的使用能够影响教育对象。一方面,科学的发展目益揭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更符合这种规律,并使学习者扩展自己的受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能够使教育对象的视野和实践经验得以扩大。
3、技术还会渗透到教育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技术迅速发展迫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课程体系不断变化。学校类型与规模的扩展、教育设施的兴建、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技术的作用。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技术发展与教育的发展在总体上是同步的。有什么样的技术发展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水平。技术一旦有了某种进,教育迟早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三、AECT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1、2、3、4、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扩展教师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开展多形式的教师教育。现代教育技术有助于 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
五、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1、2、3、以教师为中心的媒体传播教学实践领域。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实践领域。
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践领域。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2、3、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而不是说明世界的真理。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或随心所欲。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七、“经验之塔”理论:
1946出版的《视听教学法》提出经验之塔理论。戴尔根据各种经验的抽象程度,将经验分为三大类:
① 做的经验。有目的的直接经验、设计的经验、参与活动的经验。
② 观察的经验。观摩示范、野外旅行、参观展览、电影电视、静态画面、广播。③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言语符号。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经验之塔最底层的经验是最具体的,越往上层经验越抽象,但不是说获得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
八、媒体的概念:媒体既媒介,指载有信息的物体,是链接传者与受者双方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是载有教育、教学信息的物体,是连接教育者与学习者的中介物,是人们用来传递和取得教育、教学信息的工具。
九、麦克卢汉的媒体观(论述题):
加拿大传播学家,代表作《媒体就是信息》 ①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在麦克卢汉看来,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而计算机则是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麦克卢汉的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这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性和指导意义,但它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③ 媒体就是信息
“媒体就是信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麦克卢汉强调了媒介本身的作用,过分强调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而忽视了信息内容的作用。④ 媒体有冷热之分
冷媒介需要受传者具有很大程度想象力的参与,如电视。热媒介只须用一种感官,而无需多大想象力的参与,就能完成接受信息的活动,如报纸、书籍、广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照片与漫画:照片不需要人的太多的想象力,一看就懂,属于热媒介;漫画需要人很多想象力的参与,属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而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属于冷媒介。这两个概念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煤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⑤ 提出了地球村
麦克卢汉认为电子媒介出现以后,人类的时空距离相对缩短,电视、卫星等技术的应用使信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传遍全球各地,地球就变成了一个村庄。因特网的普遍应用验证了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
十、教学媒体的分类: 1.2.3.4.视觉媒体: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视屏展示台等 视听觉媒体:电影、电视机、摄像机等
听觉媒体:录音机、CD机、广播、MP3播放器等
交互媒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电子白板
十一、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与选择的基本原理: ① 最大价值律 ② 共同经验原理 ③ 抽象层次原理
④ 媒体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原则
十二、多媒体技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处理、存储及表示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链接,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
十三、图像文件格式: ①BMP格式②GIF格式
③JPEC/JPG格式④PNG格式 ⑤TIFF格式⑥PSD格式 ⑦EPS/AL格式 视频文件格式: ①AVI格式 ②MOV格式
③MPEG/MPG/DAT格式 ④RM/RMVB格式 ⑤ASF格式 ⑥WMV格式 ⑦3GP格式 ⑧FLV格式
十四、教学设计的内涵:
①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
②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层次的教与学的系统。③教学设计研究方法强调运用系统方法。④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者特征为出发点。⑤教学设计要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⑥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十五、教学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学设计是一门桥梁性学科,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②有利于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③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与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④有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十六、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十七、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是指教有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它既是师生运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的教学活动,也是基于信息技术在师生间开展的教学活动。信息化教学与一般的教学没有本质区别,其显著特色体现在“信息化”上,即重视教育媒体、信息技术等在教学中的作用,强调从技术角度来认识、研究教学活动。
具体表现在:①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信息化;②教学过程的信息化;③数学过程、学习过程的信息化;④评价过程信息化。
十八、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征: ①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②以学生为本
③学习环境创设和学习资源的利用 ④学习内容强调综合性、生活性 ⑤教学评价更注重过程评价
十九、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①强调以“学”为中心
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工具支持“学” ③注重“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 ④强调“协作学习”
⑤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二十、三维目标: 第一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第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第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
十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内涵与作用:
内涵: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与超文本结构展现教学内容,并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记录、存储和运行的一种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就是通过计算机将教师要传授的知识生动、形象、智能地表现出来,使学习者轻松有效地接受知识。作用:
①清晰的呈现教学内容
②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③提高学习效率,突出重点、难点
④丰富了教学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⑤提供多种学习路径,适合个别化学习二
十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定义:
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二十三、有效整合的基本原则:
①有效的技术整合要由有价值的学习共同体支持
②有效的技术整合要联系学生真正的生活和社会文化背景 ③有效的技术整合应该发生在支持性和挑战性的环境中 ④有效的技术整合需要采取多种正式或非正式的评估方法 ⑤有效的技术整合需要教师提高学习策略指导 二
十四、“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含义:
所谓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称“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或“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在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将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全新教学模式。
二十五、教师需要具备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1、教师能够正确的传递信息
2、教师能够规范合理的使用信息
3、教师要能够分析和辨别信息 二
十六、网络环境下信息行为的自律:
1、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
2、遵守网络协议,履行网络职责
3、加强道德修养,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第三篇:现代教育技术导论
第一章
1.教育技术94定义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理论与实践。
2.教育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
(1)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2)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开发(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5)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3.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和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4.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主要应用
(1)课堂教学领域
现代教育技术参与课堂,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教学过程的实质,仅仅是改变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方式,改变了课堂教学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处理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2)远程教学领域
在远程教学中,尽管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分离,但这种分离并不意味着学生和教师间完全丧失了联系,只是这种联系改变了形式,它需要通过通信技术来保证信息的传送,保证对教学和学习的支持。
5.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化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模式(1)以试听技术为基础的集体教学模式(2)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个别化教学模式(3)以过程技术为基础的小组学习模式(4)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远程教学模式
6.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指在教育和教学领域的各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
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特征:教育信息化具有技术和教育双重属性。
(1)从技术属性来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媒体化;
(2)从教育属性来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
7.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1)教材多媒化(2)资源全球化(3)教学个性化(4)学习自主化(5)任务合作化(6)管理自动化(7)环境虚拟化(8)系统开放化
8.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内涵: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的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感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特点:专业发展的自主性、阶段性和连续性、情境性、多样性
9.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1)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角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教研的协作者、课程的开发者、资源的设计者、终生的学习者
(2)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意识、道德和伦理;信息基础理论;灵活使用信息工具;有效利用信息资源。10.高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内涵: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也指教
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上设计和创新,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特点:多维性、动态性、阶段性、差异性
11.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层次结构
(1)工具与应用:知识技能与操作应用
(2)资源与管理:资源获取、知识管理、专业素养
(3)教学与设计:教学设计、资源开发、教学实践
(4)绩效与发展:评价反思、发展创新
12.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教师专业发展是以教师个人成长为导向、以专业化或成熟为目标、以教师的知识、技能、信念、态度、情感等专业素质提高为内容的教师个体专业内在动态持续的终生发展过程。教师个体在此过程中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实现。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寻求到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师专业发展平稳而迅速。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和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渗透教师专业发展各个层面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在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实践的运用,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特色和作用,才能更好的发展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第二章
3.数字声音文件的格式有哪些:wavemp3wmamidi 录音编辑软件有:
wave studioauditionwaveCN 4.数字图像的格式有哪些:bmpgifjpegpngwmfsvg 7.数字视频的格式有哪些:asfaviwmv 视频编辑软件有:
Movie Maker、绘声绘影Premiere 8.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天空教室、LanStar、课堂录播系统、数字化校园
13.虚拟现实的类型:沉浸的虚拟现实、桌面虚拟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
14.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虚拟实验、虚拟远程教育
12.数字化校园有哪些特点?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哪些帮助? 特点:
(1)资源数字化(2)管理自动化(3)教学网络化(4)决策智能化(5)校园信息化
帮助: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建立电子校务、电子教育、远程教育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班级,最终形成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信息体系,从而逐步实现校内育人环境和部分社区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拓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与效率的目的。
第三章
1.什么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在信息化教学中有哪些优势?常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哪些?
含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经过数字化处理,可用于信息化环境学习或教学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以及多媒体集成软件或支持系统等。
优势:可用于学习者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也可用于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学或辅助教学。常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媒体素材、课件、教案、文献资料、试题、试卷、问题解答、网络课程等数字化资源
2.数字资源建设分为几个层次
四个层次: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资源建设的评价和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3.简述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或网络上自主操作调用,实现人机交互或个别化学习或训练。
4.简述搜索引擎的类型和功能(1)全文搜索引擎
功能:通过从互联网上提取的各个网站的信息建立的数据库中,检索与用户查询条件匹配的相关记录,然后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将结果返回给用户。
优点:信息量大、更新及时、无需人工干预;缺点:返回信息过多,有很多无关信息,用户须从结果中进行筛选。
(2)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
功能:将网站分门别类的存放在相应的目录中,用户在查询信息时,可选择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按目录逐层查找。
优点:信息准确、导航质量高;缺点:需要人工介入,维护信息量大,信息量少,信息更新不及时。(3)元搜索引擎
功能:元搜索引擎在接受用户查询请求时,同时调用多个预先选定的独立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然后将所有查询结果集中起来处理,再返回给用户。
9.简述网络课件的类型和特点 类型:按照应用目的和环境的不同,可以分成自主学习型课件、自测辅导型课件和互动教学型课件。特点:网络课件在网络环境中运行,具有很强的共享性、交互性和开放性。
10.网络课件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网络课件是基于网络的对一门课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的教学的软件,是网络课程中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包括网络课件和教学活动两个组成部分,网络课件是教学活动的内容基础。可见,网络课程的内涵要比网络课件广的多。网络课程的社会要求、课程规划等内涵都是网络课件所不包括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是重要的网络学习资源,都是基于网络教育的特点设计、制作的,都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增强自主学习。
17.简述教育博客的概念、类型、特点和功能
概念:教育博客是博客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一种博客式的个人教育网站。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随笔、教学心得、教案设计、教学课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等上传到博客上,以便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和学习互动等。类型:(1)以教师为主的博客(2)以学生为主的博客(3)师生共同参与的博客 特点:(1)真实性(2)人物性(3)情节性(4)可读性(5)感悟性(6)共享性
功能:(1)教育博客能过滤和管理教育信息(2)教育博客加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3)教育博客加强了师生的沟通和教学中的反馈(4)教育博客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环境
第四章
1.简述教学设计的概念并说明教学设计的内涵
概念: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简述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1)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系统化方法模式(目标模式,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
被公认为是当代最完整、最具系统性的模式;该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
迪克-凯瑞模式的基本观点:强调教师建立学习目标和和创建教学策略去实现教学目的,用评价工具去测量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再与预先的教学目标相比较,反馈环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为教学设计活动提供控制机制。(2)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受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在迪克-凯瑞模式基础上,吸取加涅对学生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史密斯-雷根模式把赖格卢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设计模式中,这点是体现“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3)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即CLEs模式)
乔纳森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提出了一种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框架,这
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
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包含六个基本要素:问题/项目、相关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交流与写作工具、社会/情境支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能够通过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和概念的发展,并让他们以领域内实践共同体成员的学习方式学习某一领域的知识。该模式将目标知识和技能融于问题解决中,学生要做的是解释、解决问题或完成一个项目,而不是去学习情境化的抽象知识。
3.阐释学习需要的概念,用自己的体会学习需要分析的现实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确定教学目的。
确定教学目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领域专家方法,一种是绩效技术方法。
概念:学习需要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是指学生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就是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意义:学习需要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就是揭示学习需要,发现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并判断教学是否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同时,它还分析现有的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所以学习需要分析的实质就是分析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是提供“差距”的有效资料和数据,从而帮助形成教学设计项目的目的。
4.举例说明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的作用和区别 以不同的期望值作参照系分析学习需要,形成两种不同的确定学习需要的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生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期望和学生学习现状作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鉴别学习需要的一种方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根据社会(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学生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常是将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与外部参照学要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即根据外部社会要求调整已有的教学目标,并以修改后目标提出的期望值与学生现状相比找出差距。
5.结合自己熟悉的具体实例进行学习目标编写和学习内容分析。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教育目标分成三类:
(1)认知领域的目标。将学习分成了六个级别水平: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领域目标。将情感水平分成了五类: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动作技能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反射动作、基础动作、感知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沟通
马杰的教学目标编写模式:ABCD编写模式:
A(Audience)对象——指需要完成行为的学生、学习者或教学对象。B(Behavior)行为——指通过学习以后,学生应能做什么。
C(Condition)条件——指上述行为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
D(Degree)标准——指行为完成质量的可接受的最低衡量依据。
学习内容分析是以总的教学目的为基础,用以规定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及用于后续学生特征分析中确定起点能力提供分析的依据。
6.常用的教学程序有哪些
(1)赫尔巴特的教学程序(五阶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2)凯洛夫五阶段教学程序: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3)杜威的程序教学:疑难或问题的发现、确定疑难所在和性质、提出假设作为可能的解决办法、演绎假设所适用的事例、假设经试验验证而成立为结论
(4)加涅的教学程序(九段教学程序):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发学生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行为、促进记忆和迁移
7.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讲授法(2)演示法(3)实验法(4)实习作业法(5)示范-模仿法
(6)直接强化法和间接强化法
8.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有哪些?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选择合适的媒体表达教学内容? 教学媒体选择依据:(1)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教学对象(4)依据教学条件
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面对的各门课程的性质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要有所区别,同一课程各章节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要求,教师是否选择利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要依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的特
点来设计。
9.简述教学设计中标准参照评价的主要类型和常用工具
主要类型: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测试、后测
常用工具:试题、量表、10.阐述形成性评价中各个阶段的实施过程
形成性评价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一对一评价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小群体评价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实地试验阶段(1)一对一评价
一对一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第一个阶段,其目的是从单个学生那里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最初使用数据和反馈,并修正教学材料中存在的明显错误。
教师进行一对一评价要用前测挑选三名或三名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师要挑选能够代表目标人群的学生,可以挑选一个能力高的,一个处于中等水平的和一个能力低的。高能力的学生定位于已经了解部分内容的学习者,中等水平的学生具备入门能力但是不了解要学的知识和技能,低能力的学生缺乏部分或全部内容。
一对一评价的过程是通过教师和单个学生的直接交流来完成的。教师先向学生说明评价须知,如告知学生试用教学材料的目的是了解教学设计成果的质量,而非评估学生的能力,消除其疑虑和紧张等;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阅读教学材料,评价教学材料的教学清晰度、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学可行性,然后在预定设计好的时机,和学生讨论材料中呈现的内容;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建议和意见都记录下来,并总结评价的过程。学生学习结果后要及时进
行后测,评价学生使用学习材料后取得的成绩,以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2)小群体评价
小群体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第二个阶段,其主要目的是确定一对一评价后所做的改动是否有效。如果是自主学习材料,还要确定学生是否可以不与教师交流便能独立的使用教学材料。
根据小群体评价的特点,要选取8-20名学生组成评价小组,这样所得到的数据既具有代表性,又不会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上给教师带来不便。
在小群体评价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参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向他们获取改进教学材料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提供如何改进教学材料的建议。教师安排学生按照教学材料所涉及的实际使用方式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和学习活动。(3)实地试验
实地试验要求教师在一个与教学材料最终使用环境尽可能相像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评价,其目的是确定在小群里评价后所做的改动是否有效,以及要看在预设的环境下实施该教学的可能性。
实地实验阶段需要大约30名学生,确保这些学生为教学材料所针对的目标人群的代表。理想状态下应挑选几个不同的群体来参加实地实验,以确保收集所有目标环境下的数据的可能性。
实地试验的过程和小群体评价的过程类似,教学由一个典型的教师实施和传递,主要的变化是考试题的使用减少了,这个阶段是基于小群里评价的经验进行的,要对前测和后测进行修改,这个阶段主要关心的是教学在预期的环境下的可行性。
决教学研究在强调信息加工内在心理机制的基础上,吸收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利用真实世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与问题解11.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经历,阐述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取向。知识经济时代是一种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不同的社会发展形态,它表现出了一系列显著的特征,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最显著的特点,智力资本是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适应变化和创新是生命线等。这些显著特征映射的教育和教学领域,必然引发价值观、人才观和教学观等方面的变革。
围绕适应知识时代需求的人才素质结构变化,国内外不少学者和研究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钟志贤教授根据哲学研究的结果,经过整合构建了一个“高阶能力结构模型”。高阶能力结构模型图说明,知识时代对人才结构的要求有相对的偏重,教学设计要注重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就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西方国家在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都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在大学教育阶段有更明显的体现。到20世纪80年代,转向了在具体学科中利用问题解决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沉浸方法。国内外问题解决教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而真正对目前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产生影响的教学方法是从20世纪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开始的。行为主义的问题解决理论只能解释低级的、简单的问题解决行为;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理论所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强调与学科教学进行结合,但他是以知识贫乏领域中有明确结构的问题为学习对象,主要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步骤作为学习结果,缺乏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进入20世纪80年代,问题解
决的教学方法渐渐融为一体,西方提出了“以问题解决学习”为核心的改革思路,强调用具体学科内容创建学习环境,运用探索、发现和研究型学习方法,实现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目的。
12.阐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描述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结构(p178),阐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基本特征:
(1)以高阶学习目标为引领(2)以真实的问题/任务为驱动(3)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4)走向有意义的学习方式(5)与具体的教学相融合
(6)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环境
(7)以评价促发展 基本过程:
(1)单元目标分析
(2)学习任务与问题设计(3)学习资源与技术工具设计(4)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5)学习案例与作品范例设计(6)学习评价量规设计(7)单元教学计划实施(8)评价与反思
13.结合自己讲授的课程,编写一节
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p181
第四篇: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让我们先从通信开始,信息传递(通信)是信息过程的基本环节,因而是信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谈谈它的任务,信息最宝贵的性质之一是可以实现共享,共享的范围越大,共享越是及时,共享的内容越是丰富,它所发挥的作用越大。为此就必须设法扩展人类远距离高速度的信息传递能力。
在古代,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烽火通信的方式:从边关到京城两两相望的各个山头上都修筑了烽火台,一旦发现敌人入侵,边关烽火台的士兵便点燃烽火,相邻的烽火台士兵看到后便点燃烽火。这样一站一站的把信息传递到京城。这是一种二进制的光通讯系统,它所传递的信息只要两种符号——有和无;学习的载体是可见光;传递的方式是逐站接力。它是现代微波接力和现代光通信的原始雏形。
今天人类已跨入信息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更是离不开爱能信息的传递和交流,通信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必须建设和发展现代通信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传输和交换的要求。
那人类对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是:信息传递速度快,效率高,安全。即整个通讯技术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些基本要求展开的。
至此我们可能会问:“那信息究竟是什么?” 对信息最初的理解,就是音信消息的意思。据《新词源》考证,远在一千多一年前,我国唐代诗人李白在他的《暮春怀故人》诗中就使用信息一辞:“梦断美人沉信息,日穿长路倚楼台”。其中信息是消息的同义词,同样,在西方的早期文献中,信息(information)和消息(message)也是互相通用的。
世界各国科学家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对信息都有不同的理解。美国数学家、控制论奠基人维纳(Wiener)在他的《控制论:动物与机器中的通信与控制问题》(1948年)一书中指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这是对信息本质最具原则性和最为深刻的宣示,也是把信息,物质,能量放在同样地位上等量齐观的最早科学论断。
其后又有法裔科学家布里渊(Brillouin),M.Tribes等人分别在《科学与信息论》,《科学的美国人》上发表自己对信息的观点与见解。
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信息的定义数以百计,真可谓百花争艳,众说纷坛,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在定义时应该注意定义的约束条件,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区分不同的层次来给出信息的定义。于是,根据,引入条件不同就可以给出不同层次和不同适用范围的信息定义,这些信息定义的系列就构成信息定义的自恰体系。
一、自恰体系 1. 本体论层次的信息定义:某个事物的本体论层次信息,是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自我表达(自我呈现)。
2. 认识论层次信息定义:主体关于某个事物的认识层次的信息,是指主体所表述的关于该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包括这种状态、方式的形式、含义及效用。
二、我们所说的信息有其特有的表现,即信息的特征: 第一特征:信息来源于物质,但又不是物质本身,因此,它从物质的运动中产生出来,又可以脱离物质而寄生于它物质(媒体),相对独立而存在。
第二特征:信息也来源于精神世界,但又不局限于精神领域。
第三特征:信息与能量紧密相关,但又与能量有质的区别。
第四特征:信息可以被提炼成为知识,但信息本身不等于知识。
第五特征:信息是具体地,可以被主体所感知、处理和利用。
第六特征:信息可以被复制,可以被共享。
第七特征:语法信息在传递和处理过程中永不增值。
第八特征:在封闭系统中,语法信息的最大值不变。
三、由信息的特征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是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理念,应而它也具有它独特性质。即
性质一 普遍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性质二 无限性:在整个宇宙时空中,信息是无限的,即使是在有限空间中,信息是无限的。
性质三 相对性: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观察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可能不同。
性质四 传递性:信息可以在在时空中从一点传递到另一点。
性质五 变换性;信息是可变换的,可以由不同载体用不同方法来载荷。
性质六 有序性:相信可以用来消除系统的不定性,增加系统的有序性。
性质七 动态性:信息具有动态性,一切活的信息都随时间而变化。因此,信息也是有时效性、有寿命的。性质八 转化性:从潜在的意义上讲,信息可以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能量、及其它。
四、信息的功能
信息具有许多功能。它是一切生物的导向资源。
1.信息是知识的来源,信息又是决策的依据,因为信息可以被提炼为知识,而知识与决策目标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合理的策略。
2.信息是控制的灵魂控制是依据策略信息来干预和调节被控制对象的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方式,没有策略信息,控制系统便会不知所措。
3.信息是思维的材料,因为思维的材料只能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而不可能是事物的本身。
4.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也是一切系统实现自组织的保证。
总而言之,信息与物质和能量一起,构成人类可以可以利用的三类基本的战略资源:物质资源可以被加工成材料,为一切工具提供“实体”;能量资源可以被加工成动力,为各种工具提供“活力”;信息资源则可以被加工成知识和智能策略,为各种工具注入“智慧和灵魂”。物质、能量、信息,这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战略资源的三位一体;实体、活力、智慧,则是一切智能工具要素的三位一体。
以上我们讨论了通信与信息的概念与其特有的性质和重要性。
当我们熟知信息的定义与意义,那我们就要将它用于社会的实践中,那么我们很容易想到——科学技术。
下面我们来讨论科学技术与通信(信息)的联系。
我们先看一个定义:科学,是人类创建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因而也包括人类自身)的本质以及它们的运动规律的开放性理论知识体系,它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人们逐渐发现、提炼和抽象出来,又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经验而的得到确立和更新。
由此我们不难知道科学是一个抽象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描述体系。它从事物抽象出来,但又不等同于事物本身。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知识体系。
有了科学人类在不断的实践中创造出一系列工具,当人类多次使用工具时,会形成“熟练”这种概念,这便有了技术的由来。
技术:技术,也叫工艺学,是人类创造出关于如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艺方法体系,它从实践过程中逐渐被人类总结出来,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被人们发明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而逐渐得到确认和应用。
人类在数千年的进化中,经历了体质能力的增强、体力能力的增强、智力能力的增强。
科技的发展造就了人类前所未有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巨大产生力,现代人类的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体质的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智力能力终于登上历史的舞台,开始成为人类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人类开始学会利用一种崭新的的资源——信息。从两种资源(物质和能量)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进步到三种资源(资源、能量和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个更加伟大的进步,可以制造不仅具有动力,而且具有智能的高级工具——智能工具,如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和智能机器人等。智能工具不但不需要人的驱动,也不需要人的驾驭,是一类自主的类似人的机器,因而被称为“智能工具”或者“聪明的工具”。正应只能工具综合扩展了人类的体质、体力和智力能力,因此,与动力工具相比,它不但可以大大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更好的劳动质量,还可以自行开拓各种新的产品。例如,人们熟悉的CIMS(计算机集成生产系统),就可以可以根据产品市场销售的情况,提出新的产品设计,完成新产品的加工、制造、装配、调测、包装、和上市,整个过程自行完成,只在决策层次上需要人的判断和干预。可以预见,智能工具必将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工具的主导,现代人类将利用智能工具创造出前所为有的信息时代的辉煌文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产生和迅速成长,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人类正在越来越充分的学会可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把它们转换为相应的知识,进一步把知识转换为智能,并与卓越的材料和高效的动力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奇妙的智能工具。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决定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特殊使命。
在信息时代,信息科学技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从而激发我们对信息科学技术专业的热爱,我在此希望以本篇论文增强“学习信息科学技术”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参考书籍:《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
2011年 10月 24日
第五篇:《教育技术导论》学习心得
《教育技术导论》学习心得
[摘要]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实验教学。本文分析了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育技术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的价值和作用。[关键词]教育技术,安全工程,实验教学
1.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教育技术学在电子技术、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影响下,已成为正在崛起的现代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教师而言,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趋势[1]。
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利用多种媒体组合,优化教学过程,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参与和学习积极主动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成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给学生提供自学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学校14期教师培训自5月23日开始至今我已经连续学习了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里,教育技术导论培训给我带来了一次与现代技术接触的机会,通过学习我收获颇多。一是掌握了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学科的定义及其特点;二是了解了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三是了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思想及技术学研究的方法;四是了解了教育技术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框架;五是认清了学习教育技术学的使命。
(1)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技术学是应用技术学的概念、观点、方法以及方法论,研究教育、教学过程及其管理过程的优化的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和方法论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是根据教育理论和科技知识,开发和使用各种媒体及其他学习资源,优化教与学的一种实践和研究[2-4]。
广义的教育技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的总和。包括有形的技术和无形的技术。
有形的教育技术——是教育中所采用的工具和设备; 无形的教育技术——是根据相关的科学原理和经验开发的具体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狭义的教育技术:是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一般存在两种认识。狭义的现代教育技术,其对应的英译术语应为Modern,表示着新兴的或比较时髦的各种教育技术。广义的现代教育技术,其对应的英译术语应为Contemporary,意为现行的或曰当前同时存在并应用着的各种教育技术。
(2)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我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第二阶为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阶段(1978—1996)。
①电化教育的出现
幻灯、电影、无线电等教育媒体在我国教育中的应用,大约始于20世纪20年代,它揭开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序幕。
1919年,国内已有人开始幻灯教学的实验。1922年,南京金陵大学中应用视听媒体来进行教学。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在南京成立。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
1940年,当时的教育部将电影教育委员会和播音教育委员会合并,成立了电化教育委员会。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电化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②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我国的教育工作逐步得到恢复。
197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和同意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并将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的援助款100万美元拨给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其目的是为在我国推广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1985年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成立,至1993年已先后召开6届年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论文集一本。
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为90年代我国教育技术的重要实践领域。1978年我国创办了中央电视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通了卫星教育的两个专题频道,建立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我国的分支学科。
1992年将《电化教育概论》改为《教育技术学导论》。
1993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确定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
①教育技术学中常用的几种研究方法: ②实验研究方法 ③案例(case)研究方法 ④质的研究方法
⑤人种志(ethnography)研究方法 ⑥开发性研究方法 ⑦对话分析研究方法 ⑧行动研究方法 ⑨调查研究方法
2.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实验教学是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都需要进入现场工作,动手操作能力格外重要。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安全工程专业也开设了相应的实验课程。然而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时间,其专业科学技术知识体系结构不够健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尚未普及,实验教学环节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5-8]。
(1)没有专门的实验网站。部分实验设备老化,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2)实验课程依附于理论课,由于实验课程不独立,实验指导没有明确的分工,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很多学生实验课积极性不强,不愿意动手,甚至缺课,导致实验课效果不好。
(3)有的实验教学以模型参观为主,或是简单的演示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不到要求。大部分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步骤和方法都是由老师设计好的,学生只是盲目的按照教师讲解的实验步骤操作,缺乏思考的过程。
(4)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授课比例低,未能将实验原理图片分析、投影教学与实物讲解有机结合。
3.教育技术在安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价值和作用
(1)鼓励教师开发多媒体课件,最好能将板书、多媒体投影教学与实物讲解有机结合。实验教师在课前亲自将实验完整的做完一遍,录制成为视频文件,实验课开课前在理论课上播放,尤其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这样既能解决实验过程中时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动手能力,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的时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
(2)搭建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
搭建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集信息、管理、服务、交流和网上意见反馈等多功能于一体,提供丰富的网上教学资源和相关实验教学管理信息,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多方位学习与交流的平台。
①网上发布教学信息、网上成绩录入和成绩查询;
②学生网上选课、网上预约和自选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 ③通过网络公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提供实验教学中所需仪器和软件的使用说明书及用户指南的电子文档、参考文献和相关网站,作为实验教学的辅助材料,供学生下载使用;教师根据实验设备的更新及新实验项目的开发情况,随时修改、完善课件。
④网上虚拟实验。对于危险性较大的实验,为学生提供新的实验手段,学生可随时访问实验教学网站,在线虚拟完成实验项目。⑤师生网上交流以及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等。跟踪仪器设备的运行和使用情况,学生通过查询设备的使用情况来合理安排自己的实验课程,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⑥网上答疑。实验教师在线解答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常见问题。开设学生交流的网络论坛,鼓励学生发表个人在教学实验、科研及发明创造过程中的体会和掌握的技术、技能,与同学共享实验经验。鼓励学生提出完善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3)尽量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安排到低年级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此类实验放到网络教学环节,提供演示视频、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软件等来辅助教学。
(4)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实验作为独立课程单独设立学分,单独考核,根据具体情况,可分为安全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验、综合实验等。一方面提高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克服学生不愿意动手的惰性,改变学生不重视实验的态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8]。
4.结论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然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不断学习。教师要上好课,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在教学中应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运用教育技术不断丰富学习资源,关注新技术并将新技术应用于教学。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重视,加强管理,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验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培养高素质和特色安全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将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于实验教学中,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学习心得.www.xiexiebang.com.
[2]《教育技术学》何克抗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3]《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4]《教育技术理论导读——信息时代的教学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编写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
[5]窦培谦,胡广霞.安全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安全,2008,(8):55-57. [6]聂百胜,张金锋,胡铁柱,翟盛锐,刘文波.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实验课程设置[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7):14-16.
[7]李素康,韩锟.关于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205-208.
[8]朱顺兵,蒋军成.安全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6):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