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

时间:2019-05-15 03:40: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

第一篇: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

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

摘要:李渔创作的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跳出了明末清初时期兴盛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窠臼,有一定的新意,其创新主要表现在:

一、主人公形象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二、爱情婚姻观念理想化转为世俗化;

三、李渔小说的情节戏剧化;

四、及第团圆转化为团圆后及第。

关键词:李渔 才子佳人 模式 创新

明末清初时期,反宋明理学思潮高涨,思想激进的文人敢于冲破传统,开始创作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才子佳人小说,另外,明末党争复杂,清初异族统治,“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无法实现政治愿望,而才子佳人小说的内容、情节模式和审美理想正好又契合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心态,于是他们都喜欢看理想的及第团圆的才子佳人小说聊以慰藉一下,恰巧以赚钱为目的的书商只愿意刊刻畅销书,他们大量出版十分受欢迎的才子佳人小说,于是,才子佳人小说崛起并兴盛起来了。其中,截至清顺治时期,被称为才子佳人小说的作品约有七部,即明末两种《章台柳》和《山水情传》,顺治年间五种《平山冷燕》、《玉娇梨》、《玉支玑》、《春柳莺》、《好逑传》。

虽然,才子佳人小说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刚开始时也有一定的新意,但随之过于固定的模式则让人觉得乏味。如《玉娇梨》中的苏有白和白红玉,彼此均因诗相慕,因貌相倾,但因小人从中作梗,如:御史杨廷诏因求亲不成(娶红玉为儿媳妇)而导致红玉父女分离;苏有德和张轨如的无赖假扮导致苏有白暂时与佳人失之交臂,后来,苏有白金榜题名,才子佳人则欢聚一堂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和冷绛雪,山黛和燕白颔这两对金童玉女互见彼此之诗即生爱慕之情,但中间出现张寅等小人的阻挠和中伤,后来皇上赐婚,结局完满。因此,曹雪芹曾说:“至若才子佳人等书,则有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健,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①;鲁迅也说:“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风流缀其间,功名遇合为之主,始或乖违,终多如意。”②;而刘坎龙先生则更具体地指出才子佳人小说必有的三种“核心场面”—“因诗相慕,排除障碍,夫妻团圆。”③,也就是说,才子佳人小说的模式不外乎就是男女郎才女貌,刚开始时因为双方的才情而互相钦慕,待到初见面时就钟情于对方,在恋爱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小人出来干

扰使他们无法早日相聚,等到男子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也就随之而来了。

而处与同一时期的李渔其创作的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却跳出了才子佳人小说的窠臼,具有一定的新意,其创新主要表现在:

一、主人公形象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二、爱情婚姻观念理想化转为世俗化;

三、李渔小说的情节戏剧化;

四、及第团圆转化为团圆后及第。

一、主人公形象由单一化转为多元化

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几乎是千篇一律,可以说都是完美无瑕的。顾名思义,才子佳人则应是郎才女貌,所谓“男慕女色,非才不韵,女慕男才,非色不名,二者俱焉,方称佳话。”④。郭昌鹤先生也曾对才子佳人作过比较全面的概括:“一般来说,才子皆是文弱美貌,极超等的天资,长于诗文,好色而风流,多妻,生于江苏或浙江,是达官贵人的独养子;而佳人一般是貌美,超等的天分,长于诗词,博学,足智多谋,性情幽柔贞顺,不妒,生于浙江及江苏,是达官贵人的独生女,多半没有母亲。”⑤

而李渔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形象是各有特点,形象万千的,李渔曾自称“不效美妇一颦,不拾名流一唾”⑥,“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如候虫宵犬,有触机鸣,非有摹仿,希翼于其中也。”⑦。因此,他所创造的人物是崭新的,其所创作的人物形象不再如才子佳人小说一样,形象单一化,而是转化为多元化。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才子佳人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相貌非凡之人,如《玉娇梨》中的苏友白“美如冠玉,润如明珠,山川秀气,直萃其躬,锦绣文心,有如其面,宛卫阶之清癯,俨潘安之妙丽,并无纨绔行藏,自是风流人物。”,而白红玉也是“自有百分姿色”;《平山冷燕》中的山黛“生得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烟云。”,冷绛雪“生得如花似玉”;《玉支玑》中的管彤秀美貌非常,长孙肖年轻俊美;《春柳莺》中的石液“生得眉清目秀”。而李渔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娇艳无比,或是丑陋非常,甚至是男女主人公可以拥有相同的相貌,总之,形象不再单一化。如《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藐姑“可称绝世佳人,说不尽她一身的娇媚,有古语四句,竟是她的定评:“施粉则太白,施朱则太红,加之一寸则太长,减之一寸则太短。”;《十二楼》中的《夏宜楼》的小姐娴娴“既有浓桃艳李之姿,又有璞玉浑金之度。”,而男主人公吉人也是“俊俏不过之人”;《连城壁》中的《美女同遭花烛冤•村浪偏享温柔福》的男主人公阙不全是一位极丑无比的人,书中是如此

描述的:“眼不叫做全瞎,微有白花;面不叫做全疤,但多紫印;手不叫做全秃,指甲寥寥;足不叫做全翘,脚跟点点;鼻不全赤,依稀略见酒糟痕;发不全黄,朦胧稍有沉香色;口不全吃,急中言带双声;背不全驼,颈后肉但高一寸;还有一张歪不全之口,忽动忽静,暗中似有人提;更余两道出不全之眉,或断或续,眼上如经樵采。”⑧ ;《十二楼》中的《合影楼》,其男女主人公屠珍生与管玉娟两人的面貌“竟像一副印板印下来的”,“卸去冠裳,认不出谁男谁女”。

第二、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皆是满腹才情,行为合乎礼仪的才子才女。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八九岁时,便学得女工针黹件件过人,到得十四五岁时,便知书能文,竟已成为一个女学士”,苏有白“人才俊秀,诗思清新”;《平山冷燕》中的燕白颔“是个天姿高旷的奇才”,冷绛雪“赋情敏捷”,山黛曾受天子赐予“弘文才女”四字。;《玉支玑》中的管彤秀“是一位女中儒士”,卜红丝“能诗擅文”,长孙肖年轻有为;《春柳莺》中的石液“才思敏捷”,而凌春和毕临莺都能写出颇有才情的诗句。另外,这些男女主人公虽然都很积极地去争取自己的爱情,但他们都是合乎情而止于礼仪的。所以,当时的官僚文人刘廷玑说:“近日之小说,若《平山冷燕》、《玉娇梨》、《玉支玑》等类佳人才子慕才慕色,已出之非正,犹不至于大伤风俗。”⑨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和卢梦梨虽钟情于苏有白,但听到红玉的父亲为她们觅了一婿刘秀才之后也只是面面相觑,甚是不快,而没有做出过激的行为;《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和冷绛雪,山黛和燕白颔是由皇上赐婚的,在此之前山黛和燕白颔虽然彼此倾慕,但直到洞房花烛之夜才能将人和姓名对号,可见,在阁下见面时大家的行为都是合乎礼仪的。

而李渔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或是满腹才情但行为不合乎礼仪之人,如《十二楼》中的《合影楼》,珍生是一个有才情的风流人物,但“意气多而涵养少”。第一次看到玉娟的影子时便说:“为什么不合在一处做了夫妻?”“说话的时节,又把一双玉臂对着水中,却象要捞起影子,拿来备用一样。”⑩,俨然一位纨绔子弟,全然不像才子佳人小说中那些风度翩翩的雅士;《十二楼·夏宜楼》中的男主人公吉人是一个忽而小人忽而君子的风流才子,当小姐病倒时即派媒人前来问候,并声称一定可以高中而娶佳人,当他娶了佳人之后又时常调戏女仆,全然不像一位正人君子;《十二楼·拂云楼》中的能红是一个聪明伶俐但又颇有私心的小女人,一方面竭尽全力去撮合裴远和韦小姐,成为两家的恩人,一方面也制造机会实现自己的婚姻理想,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或是徒有相貌而无才情之人,如《十二楼·拂云楼》的韦小姐一切都深信能红,听从能红的摆布。或是既无才情,行为也不合乎礼仪之人,如《连城壁》

中的《美女同遭花烛冤•村浪偏享温柔福》中的男主人公阙里候“自六岁上学,读到十七八岁,刚刚只会记帐,连拜帖也要央人替写”,但是却连娶三位美女,何夫人是用钱买回来的,而吴氏则是骗回来的。

第三、才子佳人小说的男女主人公皆是上流社会之人,如《玉娇梨》中的白红玉是太常正卿的独生女,苏有白是御史苏渊的侄子;《平山冷燕》中的山黛是礼部大学士山显仁的女儿,燕白颔是都御史之子,《玉支玑》中的卜红丝是吏部尚书之女,管彤秀是礼部侍郎的独生女;《春柳莺》中的石液是甲科进士石昆之子,凌春是梅翰林的女儿。

而李渔笔下之人既有上流社会之人,也有处于百姓阶层之人。如《十二楼•拂云楼》的女主人公娴娴是一位乡绅的女儿,其兄弟在朝当官;《十二楼•十卺楼》的男主人公姚子瞽是一位秀才,父亲是本县的库吏;《十二楼•合影楼》男主人公屠珍生是一个闲住的缙绅的儿子;而《连城壁》中的《美女同遭花烛冤•村浪偏享温柔福》中的男主人公阙里候是一个丑陋无比的富翁;《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中的吕旭是一个杂货铺老板之子,其妻子们不是妓女,便是寡妇或是寡妇的女儿;《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藐姑也只是一个貌美伶官而已。

二、爱情、婚姻观念理想化转为世俗化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讲述的是一个个高度理想化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美貌的迷惑,才思的倾慕,心灵的沟通的结晶。《玉娇梨》中的苏友白曾说:“有才无色,算不得佳人;有色无才,算不得佳人;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有白的佳人。”⑾由此可见,这样的爱情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浪漫的,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

而李渔的爱情故事则不再理想化,而是逐步转为世俗化。在他的爱情故事中,有些是赞美中下层百姓的忠贞爱情,如《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谭楚玉与刘藐姑真心相爱,但藐姑其母却贪图钱财而把藐姑嫁给一富翁做姨太太,于是双双投江殉情以表心迹。有些是描述同性之爱。在我国南方,南风曾经十分流行,于是,李渔就把这一世俗的现象写进了他的小说中,从中赞美了同性之间纯真的爱情。如《连城壁》中的《婴众怒舍命殉龙阳•抚孤茕全身报知己》许季芳和尤瑞郎皆为出类拔萃的龙阳,两人初次见面时许季芳即以汗巾、扇子相赠,而尤瑞郎也暗自心许于季芳,这与男女之幽会相思之情无异,后来许季芳愿倾产聘

娶瑞郎可谓情真意切,而瑞郎为了终身不弃季芳而自毁人道也是爱人胜于爱己,许季芳疼爱瑞郎而替其受罪,瑞郎男扮女装终身为季芳养孤,俨然一对真夫妻,让人读起来不但没有丑陋之感,而且还能细嚼出浓郁的爱情的味道。两男之爱情有之,三男之爱情的短篇小说也不缺乏。如《十二楼》中的《雅萃楼》讲述的是两位男子金仲雨与刘敏叔以及一位面似何郎、腰同沈约的龙阳权汝修共同生活的故事。书中写道:“金、刘二人各有家小,都另在一处,独有权汝修未娶,常宿店中(三人合开了打通为一间的书铺、香铺、花铺和古董铺),当了两人的家小,各人轮伴一夜,名为守店,实是赏玩后庭花,日间趁钱,夜间行乐。”⑿,彼此间的缠绵悱恻不亚于男欢女爱。爱情是美好的,然而美好的东西总是令人垂涎,美满的生活总是遭人嫉妒。权汝修这个标准的龙阳引来了达官仕宦的垂青,也带来了祸害—好色酷吏严世藩想把他占为己有,而权汝修断然不肯,说:“烈女不更二夫,贞男岂易三主?除你二位之外,决不再去滥交一人。”虽然此话包含着强烈的封建意识,但也体现了汝修对金刘二人的忠贞。有些则是叙写肤浅的、不完美的、重色轻情的爱情。在这些篇章中,男女主人公结合的大多动机皆因美色。《夏宜楼》的吉人从望远镜中看到娴娴貌美如花,遂起央媒求亲之心;娴娴听说吉人俊俏不过、真是风流才子时就有终身委托之意。待其两人结为夫妻后,吉人还调戏小姐的女伴,既占花王,又收尽了群芳众艳。这一切皆因色欲而起。《拂云楼》的裴远因妻子貌丑而诅咒其早生早化,当看到原有婚约的娇艳的韦家小姐和侍女能红后就千方百计地欲娶这两位妻妾,书中人物重返食色本性。李渔在小说中表现的这一观念与晚明文学的表现自我,个性解放,率直浅俗的理论观念不无关系。另外,他还深受李贽的“童心说”的影响。李贽的“童心说”肯定“最初一念之本心”,即肯定人生固有的私欲,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⒀因而李渔对人好色的本性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还自称有“登徒子之好”,这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可以体现出来。除上面所提到的两篇小说《夏宜楼》和《拂云楼》外,《连城壁•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写一个貌美赛妇的俏男子被多位佳人争夺的故事可谓是把重色轻情推到了极致。传统的才子佳人已突出了美色那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这一则叙写众多佳人追求一位美男子,更体现了美貌的颠覆地位。再之,李渔也自觉地把丑妇从小说中剔除出去。如《拂云楼》的裴远的前妻,一个丑到极处的妇人,“犯了造物之忌,不消丈夫咒得,那些魑魅魍魉要寻她去做伴侣,早已送下邀帖了”;《连城壁•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吕哉正的正妻,“像个极丑的男子”,但不上一年,就得暴病而死。在李渔的小说中,丑女可以嫁给美男,但命却不长,料想皆是色在作怪罢了。

才子佳人小说的爱情理想化,婚姻同样是理想化。一般来说,明末清初的才子佳人小说都是一夫一妻或一夫二妻的,夫妻皆是才貌双全,又处于上流社会,男的金榜题名、达官显贵,女的一般也是显赫人家之千金,两或三人终日谈诗论赋,陶冶才情。而两位妻子也能姐妹相称,和睦相处,生活如神仙侠侣般快活,没有生活气息。

而李渔在其小说中所表现的婚姻观念则是世俗化的,有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真实的一面。他说:“天公局法乱如麻,十对夫妻九配差。常使娇莺栖老树,惯教顽石伴奇花。”⒁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婚姻错配者也多,这就难免会产生怨恨之心。然而,对于错配的婚姻,男女之间又有不同的结果,美男子娶了丑妇人可以向别人诉苦甚至还可以有个娶妾讨婢的后门,而美妻嫁了丑夫却无半条生路,这里就使妇女地位低下之事实跃然纸上。自古以来,红颜薄命都是如此理解的:红颜为因,薄命为果。而李渔却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红颜是薄命的根由,姿色绝美的妇人只配第一等的丑夫,这美与丑的鲜明对照,无不透露着世上的不公和作者对命运的嘲讽。《连城壁》中的《美女同遭花烛冤•村浪偏享温柔福》把这一滑稽之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邹、何、吴都是有才有貌的尤物,偏偏却合着一个极丑无比的阙不全,小说以戏谑的口吻道出令人难以忍受的丑物,就如同以欢笑的方式说出最痛苦的事情一样,更让人感受到三位美妇的悲戚。不过,作者对婚姻的宿命论却是肯定的,他劝说姿色非常的女子应该心安理得地嫁给一个丑男,这又大大削弱了其对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之心。

另外,李渔的爱情婚姻小说中还融入了他的影子,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李渔的小说多写一夫二妻或一夫多妻式的故事,这与他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李渔妻妾成群,夫妻和睦友爱,妻子们也能真诚相待。他的小说也常出现这类情形,《夏宜楼》中的吉人娶了小姐娴娴,还纳了娴娴身边的众多女伴,并点明“当初刻意求亲,也就为此,不是单羡牡丹,置水面荷花于不顾。”;《连城壁》中的《美女同遭花烛冤•村浪偏享温柔福》阙不全连娶了三位貌美如花的夫人;《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中的黄隐公大小妻室共有二十多房,正夫人不倡酸风,众姬妾莫知醋味;《妻妾败纲常•梅香完节操》的马麟如也有一妻一妾一梅香(通房);《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的吕哉正坐享五美女之福。还有,李渔在组织家庭剧院时得到了两个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的妾侍乔姬和王姬,三人经常外出演戏,感情浓厚,二位妾侍死后他作了《断肠诗》二十首和《后断肠诗》十首以表示自己的哀痛,可以想象这三人生前时的幸福生活。所以,李渔的短篇小说也常出现一夫二妻式的如鱼得水的生活,如《合影楼》中的珍生共携玉娟和锦云白头到老;《夺锦楼》的袁士骏娶一对亲姐

妹;《拂云楼》中的裴远娶了韦小姐兼收侍女能红;《萃雅楼》中三位少年金仲雨和刘敏叔合着一个龙阳权汝修组成三人夫妻。

才子佳人小说寄寓了作者理想的爱情追求,美满的婚姻愿望。而李渔的短篇小说则表现了世俗化的爱情观、婚姻观,另外,还融入了他的个人生活体验,这无疑比才子佳人更高一筹。

三、李渔小说的情节戏剧化

从微观上来看,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是曲折离奇的,这主要是通过巧合和偶然的方式进行的,如《玉娇梨》,苏有白错把无艳当成无娇而回绝了与无娇结合的亲事,张轨如盗用苏有白的诗句而使苏有白被拒于红玉的大门之外,诸如此类的巧合和偶然延迟结局的到来。而从宏观上来看,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则是模式化的,前面已提到。

而李渔所创作的小说,其情节是独特的,他融入了戏剧的表现手法。在李渔眼中,戏剧与小说是共通的。他把小说看成是无声戏。他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连城壁》又称为《无声戏》。另外,他在《十二楼》中的《拂云楼》的第四回末尾写道:“各洗尊眸,看演这出无声戏。”按此道理来说,他的戏剧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着他的小说创作。他认为,“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⒂,因此,他的小说的情节奇异,而不像才子佳人小说那样按模型进展。譬如,才子佳人或是因倾慕双方才情而见面或是见面时互赠诗文以试探彼此才情。而李渔的爱情故事则不然,如《十二楼》中的《合影楼》,珍生与玉娟的爱情是从影子开始的,情人间恋爱可以以眉目传情,诗文传情,而珍生与玉娟又另创一传情方式,即对影传情。无怪乎睡乡祭酒称赞道:“影儿里情郎,画儿里受宠,此传奇野史中两个绝对题目。作画中宠爱者,不止十部传奇,百回野史,迩来遂成恶套,观者厌之。独有影儿里情郎,自关汉卿出题之后,几五百年并无一人交卷。不期今日始读异书,但恨出题者不得一见;若得一见,必于《西厢》之外,又增一部填词,不但相思害得稀希,团圆做得热闹,即“捏臂”之关目比传书递柬者更好看十倍也。”⒃《夏宜楼》的吉人借助一件新兴事物西洋望远镜窥探娴娴闺房而知会娴娴(一个终日淡扫娥眉,坐在兰房,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小姐)的一切,令人疑心其是先知先觉的神仙,成就了一桩美满的婚姻。这样,通过望远镜作为吉人与娴娴的爱情媒介,岂不又是一桩奇事。《连城壁》的《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中的谭楚玉与刘藐姑真心相爱却不能互倾心事,于是通过演戏来眉目传情,做一对戏里的真夫妻。当刘藐姑被迫要嫁富翁时,两人又借演《荆钗记》而双双投江自

尽,假戏真做。通过演戏来演绎爱情,这一场“戏中戏”也是新颖别致的。

四、及第团圆转化为团圆后及第

才子佳人小说千篇一律都是大团圆结局,如《平山冷燕》中的平如衡和冷绛雪,山黛和燕白颔这两对金童玉女最终过上幸福的生活;《好逑传》中的铁中玉与水冰心结果成为夫妇。而李渔的爱情、婚姻小说也是喜剧收场,均是团圆结局。如《谭楚玉戏里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的谭楚玉与刘藐姑双双殉情,本来是无生还机会的,但作者却借助仙人的力量让二人生还,最终过上好日子。乍看起来,二者的结局似乎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希奇。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表象而已,李渔所创作的大团圆结局与才子佳人小说的及第团圆是大不一样的。才子佳人小说的结局是及第团圆,及第是通向团圆的途径,没有及第恐怕是难以团圆的。这里面隐含着才子佳人的结合除了才貌情之外,还涉及到身份、地位问题,还是脱离不了“门当户对”的拘囿。而李渔的小说其男主人公或有及第或无及第,这并不影响其与佳人的团聚。及第只是一个点缀,充其量让才子佳人团圆得锦上添花而已。这样,彼此的结合的意义则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了,“门当户对”才是美满婚姻的前提在李渔的小说中已不再成立,只要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地结合为夫妻就可以成为美满的婚姻了。如《连城壁》中的《寡妇设计赘新郎•众美齐心夺才子》的吕哉生娶了五位美女之后,心满意足不再想佳人,于是埋头苦读,科举高中,从此做起官来。《十二楼·拂云楼》中的裴远设计娶了韦小姐和能红后,才联掇高魁,由县官做起,屡迁至京兆之职。

结语

李渔创作小说力求新奇、不落窠臼。因此,他的小说内容新鲜刺激,绝无雷同,往往令人耳目一新。但是,“砚田以糊其口”的创作目的以及一定程度上遵循戏剧理论的指导而创作限制了他的小说水平,其小说的思想深度不够,只能充当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品。另外,他的小说还涉及色情,有些低级趣味。可以说,李渔的短篇小说是一种尝试品,有创新的地方,也存在着缺陷。但总的来说,李渔的短篇小说是不可抹煞的,其创作的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短篇小说确实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注释:

①〔清〕曹雪芹,红楼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一回第2页。

②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2页。

③ 刘坎龙,《才子佳人类型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化透视之二》,《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④ 吴门拼饮潜夫,《春柳莺·序》,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⑤ 郭昌鹤,《才子佳人小说研究》,文学季刊(第1卷1-2期),1934年。引自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说形象特征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8卷,第2期。

⑥ 李渔,《与陈学山少宰》,《李渔全集》卷一,〈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64页。

⑦⒀ 李渔,《一家言》释义,《李渔全集》卷一,〈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页,第187页。

⑧⑩⑿⒁ 李渔,《十二楼·连城壁》,〈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第67页,第71页,第229页,第4页。

⑨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08页。⑾〔清〕荑秋散人,《玉娇梨》,〈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37页。⒂李渔,《闲情偶寄卷一·词曲部上》,《李渔全集》卷三,〈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第4页。

⒃ 李渔,《十二楼·合影楼》回末评,《李渔全集》卷九,〈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95页。

参考文献:

[1] 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2] 邱江宁,《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三联文博论丛,2005年。[3] 张兵主编,《五百种明清小说博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4]〔清〕荑秋散人,《玉娇梨》,〈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5] 李渔,《李渔全集》,〈浙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6] 李渔,《十二楼·连城壁》,〈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年。

[7] 扬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第二篇: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统论

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统论

朱涛

【内容提要】教学模式是指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科学、适宜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保证。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在成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也极大地丰富了成人教育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关 键 词】成人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创新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改革中发展,在开拓中前进,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必须的智力、人才支持。同时,我国成人教育也初步形成了理论建树、实践运作的中国特色,在世界成人教育事业发展中独树一帜。

30年来,成人教育的创新成果聚沙成塔、滴水成河,涉及成人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更是硕果累累。

一、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所谓“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1](P894)所谓“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2]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在成人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成人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标准样式。它对成人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指导价值、示范价值,科学、适宜的成人教学模式是成人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教育质量有效提高的重要保证。

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指导涉及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有其综合的、多维的理论体系。不过,以科学发展观来透视成人教学模式创新的理论指导,简而言之,便是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教学模式创新活动中实施全新的“三中心”原则:教学关系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成人学习者的发展需求为中心,教学方式以适宜成人学习者学习为中心。

(一)教学关系以学习者为中心

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在教学活动的教——学关系中,“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矛盾方面,能否使教学变得有意义,关键取决于新知识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实现“同化”。而学习的同化过程是学习者自身积极主动学习、理解、吸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只能影响,却无法参与这一过程”(奥苏贝尔,1978年)。所以,在成人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和学的关系中,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教”的行为都应该为帮助学习者实现自我发展目标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

(二)教学内容以发展需求为中心

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证明,要想使教学活动有意义,教学内容的选择便应该以学习者的需求为标准。如果教学活动传授的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关联程度不高,与学习者生存、发展需求的关联程度不高,那么,“教学的结果是或者没有意义,或者可能有害”(罗杰斯,1966年)。所以,在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尊重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意愿,必须满足学习者或紧迫、或长远的生存、发展需求。这便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习者学习意愿、需求认真调查、深入分析、准确归纳、科学选择的基础之上。

(三)教学方式以适宜学习为中心

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习者来说,一方面,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这使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的学习者又有不同的生存环境、生活条件,有不同的从业方式、生活方式,这又决定着学习者学习条件、学习方式的不同。而学习者“在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里”,“他就能从容地”“以一种适合自己的”(罗杰斯,1966年)方式、速度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所以,在成人教育教学模式中,必须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条件,设计多种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学习方式,让学习者从中选择最适宜的环境、方式以实现“从容”的学习,追求学习实效的最大化。

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正是有意无意按照上述“三中心”原则,不断构建着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创造出了多种多样适宜成人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成人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成果

成人教育是一个大系统,按基本属性的不同,成人教育中包含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等教育类型。30年来,成人教育在各类教育中都创造出了崭新的教学模式——

(一)成人正规教育教学模式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正规教育是由教育机构进行的结构性教育,包括一般的学术性学习,也包括专业性的专业培训活动。”[3]就是说,正规教育是由以学校为主体的专门教育机构进行的有明确教学目的、严格教学计划、规范教学运作和统一教学评价的学科性教育或专业培训活动。

成人正规教育主要由各级各类成人学校(包括普通学校成人教育部门)承担,主要教育对象是成人劳动群体,包括从扫盲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种层次,从脱产、半脱产到不脱产等各种类型,从日校、夜校、双休日班到函授、网校、电大等各种形式的正规教育。

成人正规教育因为“正规”,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运作、教学考核一般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标准,特别是教学完成后经考核合格需要颁发各种证书(学历的、学科的、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的等等)的教育、培训,其教学规范、考核标准往往是国家、行业规定的,学校不能随意变更。

30年来,成人正规教育除采用普通正规教育常用的“课堂讲授模式”外,还根据成人学员学习要求创造出“开放课堂模式”、“模拟教学模式”、“双轨教学模式”等成人正规教育模式。“课堂讲授模式”,主要用于系统性知识的传授与学习。教学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在课堂进行,学员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近些年经过不断改革,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增强了讲授的形象性、生动性;又注意强化了师生互动环节,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使学员能较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传授过程中来,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不少,教学效果也有一些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优长是能够使学员在较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因此,它仍是成人正规教育常用的模式之一。

“开放课堂模式”,也称作“设计教学模式”。它以学员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主要发挥提示、帮助作用。教学过程或由学员根据教学计划要求自行设计学习课题,或根据教材单元要求自行组织教学内容、资料,或根据教学目的自行设计学习方式并予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充分利用学员已有的知能储备,十分有利于学员自由发表个人意见,根据自身理解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也可以锻炼学员的组织能力,增强其学习自信心。这种模式在技能性学习过程中更加多用。

“模拟教学模式”,是在课堂或校园内创设社会或工作场所的模拟环境,让学员“扮演”特定角色,通过在模拟环境中的“实演活动”,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多方面素质。在这种模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设计、引导、指正、评价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发掘学员的潜能,引导学员在模拟环境中进行自主发挥;能够促进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巧妙结合,变“纸上谈兵”为“校场演兵”,明显提高了学员的行动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学员学习过程中以及未来实际工作中的失误。这种模式已在多种知识、技能教学中普遍使用。

“双轨教学模式”,原本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惯用的教学模式。它采用分段教学方法,分别在学校、工厂(或实习基地)完成理论教学、技能教学任务。其教学过程设计有“学校教学——工厂实习”、“学校教学——工厂实习——学校教学”和“工厂见习——学校教学——工厂实习”等多种形式。学校教学学习基础的、系统的知识和专门的技能,然后到工厂进行技能掌握训练直到顶岗工作,或者实习结束后再回到学校进行针对性补缺学习或强化训练。这种模式在学校与工厂间轮流教学,强化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术素质,培养合格的操作型人才。所以,在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人正规教育中,这种模式已渐成为主导型教学模式。

(二)成人非正规教育教学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正规教育基本上被理解为正规教育体系以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它有同一类型的学生和具体的学习目标。”[3](P59)就是说,一切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机构之外的部门、机构、团体甚至个人组织的“有组织的”、“有同一类型的学生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教育活动都属于非正规教育活动。

由此看来,除各类学校开展的正规教育活动之外,凡由各级政府、部门,各类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各种组织甚至个人组织的教育活动,都属于非正规教育活动,甚至由政府、部门、机构、团体、个人委托学校开展的,或由学校自己组织的一些没有国家、行业等严格规范、标准要求的教育活动,也都属于非正规教育范畴。所以,非正规教育实际是成人教育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教育类型,也是促进成人学习者全面发展最有实效的、最能彰显成人教育特色的教育类型。

成人非正规教育因为“非正规”,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运作、教学考核便没有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标准,就是说,其教学过程的自由度、灵活度比较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成人学习者的素质基础、从业状况、学习需求、学习条件,确定非正规教育的目标、形式、内容、方法,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高效地开展各种教育、学习活动。30年来,我国针对不同层次成人学习者创造的非正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有“实训式模式”、“研修式模式”和“攻关式模式”。

“实训式模式”,是以实际动手操作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教学模式,它主要用于初级、中级技能培训的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不强调知识讲授的系统性,而强调技术、技能的操作性;不要求学员通晓“懂什么”、“为什么”,只要求学员知道“是什么”、“怎么做”。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讲最基本的、尽可能少的必备知识,而重视在生产现场“手把手”地教,指导学员亲自动手做,在“做”的过程中实现“会做”的教学目标。初等培训与中等培训的区别:一则在于技术、技能科技含量、技艺难度的不同;二则在于知识学习比重的不同。二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却是相通的,都偏重于技术、技能的实际操作、掌握。近年来,我国城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操作工人的培训,对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农村对农业实用种植、养殖技术的培训,对农村输出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等,主要采用“实训式”教学模式。

“研修式模式”,是研讨、进修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根据特定培养目标、学习内容,集中相关部门、单位、企业、学校等某一层次的管理人员或科技人员,以对某一专题或某项科技成果的理解、消化、掌握、创新为内容,加宽加深相关理论、技能修养,进行研讨式学习。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只有组织者、引导者,没有“教师”,参与研讨的全体学员和组织者是“教学活动”的共同主体。这种模式追求的目标有二:一是通过研修培养足够数量基础扎实、理解力强、工作能力强或技能高超的新思想、新技术传播者,管理一线、生产一线的带头人;二是通过研修学员促进先进思想、先进科技成果的快捷、有效、大面积推广,促进各部门、各机构、各单位的同步发展。譬如,近年一些城市组织的“科学发展观与发展实践研修班”、“e政务处理培训班”(“e”指电子信息技术——笔者注)等,便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培训学习。

“攻关式模式”,是以解决社会发展、生产发展等难题为主要目的的培训教学模式,主要用于高层次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培训学习活动。这种模式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或企业科技开发、生产发展的重大、急需课题,集中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在高水平专家的引导、协助下,进行专门针对性集体攻关。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集教学、科研、工作、生产于一体,追求的目标有二:一是造就素质全面、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攻坚克难的高素质领导人才或创新型科技开发人才;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或企业科技创新、生产发展急需的研究成果,解决急需解决的难题。譬如,近年一些城市集中相关部门负责人组织的“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学习班”,我国摩托车行业组织全国几十家企业工程师举办的“摩托车消声减排技术攻关班”等,便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

(三)成人非正式教育教学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非正式学习可以被描绘为终生过程,即所有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日常经验和他所处环境中的教育影响和教育资源获得态度、价值、知识和技能。”[3]就是说,“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主地在日常活动、周边环境中进行学习的行为,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似乎认为这已不属于“教育”范畴,便用“非正式学习”来命名之。

实际上,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的传递活动,是促进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知识、经验传承活动。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实践证明,漫无目的的、不受约束的、不讲方法的、缺乏支持的学习只会导致无意义学习、低效率学习。而成人非正式教育恰恰可以给学习者的学习以多方面影响,如果将这些影响视为“教”的话,那么,成人非正式教育也便有了其“教学过程”。

在非正式教育“教学过程”中,成人教育至少可以在六个方面发挥“教”的作用:(1)成人学习者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2)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3)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向的提示;(4)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方法的辅导;(5)成人学习者学习资源的供给;(6)成人学习者学习成效的激励。成人教育在上述方面“教”的作用的充分发挥,将使成人非正式教育落到实处,真正有效促进成人学习者的全面发展。

为了使成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方向明确、内容恰当、方法科学、富有实效,成人教育可以采取一定方式对其学习进行引导。30年来,我国创造的对成人进行学习引导的非正式教育“教学模式”有“自学引导模式”、“分组辅导模式”、“网络指导模式”、“交流促进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在我国不少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机关以及城乡社区已有较普遍的运用。“自学引导模式”,是通过明确的定向引导帮助成人学习者实现高效率自学的模式。自学引导首先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生存状态、发展目标、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习条件等为学习者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提供或指示学习资源,指明学习路径,传授较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定期检查其学习进程、学习效果,再给予进一步的学习引导。自学引导的理想境界是实现针对具体学习者“度身定制”的个别性引导。在指导力量难以达到这种境界时,可以对学习者采取分类、分批学习引导。

“分组辅导模式”,是定期、不定期针对成人学习者自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辅导,以帮助学习者顺利自学的模式。这种模式常用于专门知识、专项技能的大面积自学活动,譬如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活动,计算机上网技能、网页制作技能学习等等。教师在为学习者自学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学习重点、难点、疑点或学习方法等问题后,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智能水平、学习进度,或职业、年龄等特点分组进行学习辅导,帮助学习者及时排除自学障碍。

“网络指导模式”,是通过电子信息局域网对成人学习者自学进行指导的模式。网络指导具有覆盖面广、指导及时、留存时间长、方便学习者查询等优点。成人教育教师、辅导员可以在局域网上开设网站、制作网页,开辟解难、释疑、方法指导等学习园地;可以通过电子信箱开展咨询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即时视频通讯技术对学习者进行“面对面”的学习指导等等。目前,这种指导模式运用还不太普遍,但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成人非正式教育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教学模式”。

“交流促进模式”,是组织成人学习者通过集体交流以促进分散的自主学习的模式。在学习交流活动中,学习者可以介绍自主学习的状况,展示学习进程、学习成果,交流学习方法、经验体会,坦诚学习困难、障碍、问题。通过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在一定范围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弘扬通过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素质、促进自我发展的正气,形成你追我赶、齐头并进的良好学习局面。(四)高适宜性成人教学模式

除上述各类成人教育基本教学模式外,30年来,成人教育还创造出多种顺应成人学习特点,采用集中学习、集体活动方式开展教育、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适宜性和灵活性,可以在成人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中普遍运用。这类“教学模式”主要有“专题讲座模式”、“讨论交流模式”、“互助学习模式”、“活动学习模式”、“才艺展示模式”、“竞争比赛模式”等。

“专题讲座模式”,是目的明确、内容单

一、时间短暂,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专题讲座聘请专家、学者或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实际工作者,就成人学习者工作、生活、学习中急需的知识、技能,亟须解决的困难、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教授、辅导、答疑,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教学实效。“专题讲座模式”是成人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在成人教育中得到广泛运用。

“讨论交流模式”,是组织学习者充分讨论、交流,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答难释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成人学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者的知能储备是主要的学习资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交流能力是教学活动的“引擎”。由于成人学习者乐于、善于群聚交流,所以这种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常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助学习模式”,是组织学习者相互帮助、先进帮后进以求得共同进步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成人学习者学习基础的优劣、学习能力的强弱、人际关系的密疏,将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或“帮扶对子”,引导学习者开展互帮互学,以克服困难共同进步。由于成人大多具有真诚热情、乐于助人的优点,所以,“互助学习模式”是成人教学活动经常采用的模式。

“活动学习模式”,是通过各种公共社会活动进行知识、技能学习的教学模式。学校、职场、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专题活动,宣介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传授新方式新技术新技巧;可以组织大型公共法制、文艺、体育、社会公益等活动,让成人学习者通过参与活动进行知识学习、能力提高。譬如,通过组织“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开展“红飘带在舞动”活动,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通过“119在行动”活动传授防火、灭火知识技能等。一般来说,成人学习者参与此类活动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也比较显著。

“才艺展示模式”,是通过学习者工作、生活技能、特长的展演、显示,促进相互学习的教学模式。由于成人劳动者乐于展示个人的独具特长,所以,在劳动者技术、技能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在生产、生活技术、技能学习,休闲技艺、窍门学习等方面,这种教学模式都非常有效。譬如,棋琴书画、歌舞戏曲、缝纫编织、烹饪、护理等技能技艺的教学过程,都是“才艺展示模式”的用武之地。

“竞争比赛模式”,是与“才艺展示模式”相类似但运用范围更广、激励作用更强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用于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也可以运用于知识学习过程,通过演讲、辩论、竞技、考试等形式以比高低、论优劣、评胜负、争荣誉来促发学习动力,强化学习效果。“好胜之心,人皆有之”,荣誉是劳动者、劳动集体、工作团队普遍重视的精神激励,所以,通过“竞争比赛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成人学习者个人以及学习集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收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教育、学习效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成人教育锐意进取,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不但为成人教育活动有声有色的开展、为成人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提供了重要支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成人教育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我国成人教育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篇: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从《呐喊》《彷徨》论鲁迅小说的叙述模式

摘要: 鲁迅,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文学界无法跨越的高山。他的眼光独到又深邃,他的思想先进,他的语言尖锐又发人深省。追寻鲁迅的脚步,学习鲁迅的精神,使我们对20世纪初期的中国,又更加广阔,更加深远的认识。从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探寻鲁迅小说的写作模式,诸如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从叙述模式,观鲁迅笔下国民的思想,以观20世纪初期整个国民的精神面貌。

关键词:《呐喊》;《彷徨》;看客模式;吃人模式;还乡模式

i On the Narration Style in Luxun's Novel of

Nahan and Panghuang

Abstract: Luxun,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greatest literati in the 20th.Nobody can reach the same height in literature but him, just because he has special and deep feeling, developed mind and his sharp words.By following his steps and learning his spirit, we can get a wider an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20th.By exploring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his novels in Panghuang and Nahan, such as the style of lookers, eating people and returning to hometown, from those all styles we can see people’s mind in the literature, so we can see the whole Chinese’s appearance in the 20 centry.Key words: Nahan;Panghuang;mode of tourist;mode of killing and being killed;mode of returning

致谢

首先,我要对我的指导老师某某和某某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给与我学术上的指导以及一直以来热情的鼓励。他们耐心谨慎的看完我的论文稿并指出其错误。所以,这篇论文的全部长处都是得益于我的指导老师。当然,我深知此篇论文不免疏漏之处,对此,我有责任。

真诚的感谢某某学院的全体老师们,在大学里的那些有趣而又增进知识的课程让我受益颇丰。从他们的渊博的知识,突出的技能及学术的造诣中,我所学到的对我未来事业与生活具有持续的重要性。

同样,也感谢我的同学们,是他们在我大学期间和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与信心。

最后,对我的家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他们分担了我的焦虑,沮丧以及共同期待我在最后完成论文时的幸福与快乐。

作者:某某

2011年4月30日

目录

导论………………………………………………..…………………………...1 1 看客模式..…………………………………………………………………..1 1.1 看客的呈现方式与爱好………………..……………………………….1 1.1.1 看客的呈现方式…………………………………………………......1 1.1.2 看客的爱好…………………………….…………………………….1 1.2 鲁迅描写看客的原因……………….…………….……………….…….2 1.3 分析鲁迅作品《示众》,剖析看客形象…………………………………3 2 “吃”与“被吃”的模式……………………………………………………5 2.1 看客和“吃”与“被吃”的关系………………………………………….5 2.2 环境吃人………………...…………………………………………….....5 2.2..1 封建礼教吃人 《狂人日记》……….………………………………5 2.2.2 儒释道吃人 《祝福》…………………………………………………7 2.3 学问吃人《孔乙己》………………….……………………………….....11 3 还乡模式…………………..…………………………………….…………14 3.1 归乡的过客“我” …....……………………………………………...14 3.2 理想与现实的割裂之二重故乡……...…….……..……………………15 3.3 儿时美好的记忆《社戏》……….……………….………………………16 结语…………………………………………………………………………….18 看客模式

1.1 看客的呈现方式与爱好

1.1.1呈现方式

“看客”无疑是鲁迅小说中经典的人物,他们偶尔以个人方式呈现,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时常以集体的方式呈现,他们是一群人。有时候他们是纯粹的观众,他们喜欢冷眼旁观,喜欢喝彩喜欢鼓掌。有时候他们又像是群众演员,但他们永远只是配角,而主角,往往是作者心中的勇士,看客眼中的“逆反者”。他们一边看,一边听,还一边说。

1.1.2 看客的爱好

在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人们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毫无疑问,是犯人,游街,示众,杀头。每每有斩首的片段,人们总是忘不了从十里之外赶过来,就怕错过这些“好戏”。阿Q曾经也是一个爱看热闹的人,他进城看革命者被杀头,也跟着喝彩,回到未庄还得意的问那些乡下人,“你们看过杀头吗?”十分的自豪的语气,看过杀头,似乎是他人生颇具色彩,颇具意义的经历。只是想不到自己也稀里糊涂的被杀头了,待到他走向刑场的时候,他醒悟了,这是绕倒法场的路,这一定是‘嚓’的去杀头。他惘惘的向左向右看,全跟着蚂蚁似的人,而在无意之中,却在路旁的人群中发现了一个吴妈。

看的人,不仅最后被看,还被杀了头。稀里糊涂的阿Q,稀里糊涂的中国人。

1.2 鲁迅描写看客的原因

为什么在鲁迅笔下会有那么多看客,鲁迅对这些看客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在鲁迅的回忆散文有一段写到: 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片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右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少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生却特别听得刺耳。刺激回到中国看,我看见那些先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是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日本学医无意中看的那一段视频,被杀头的有中国人,看杀头的也有中国人,大声叫好的还是有中国人,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中国人,鲁迅感到惋惜,大声叫好的中国人们,鲁迅感到痛惜,医治了身体又怎么样呢?神经不是一样还是麻木不仁吗?这也是鲁迅弃文从医的原因之一吧。

他要从精神的高度去拯救这群中国人。那怎么才能从精神的高度呢?鲁迅正是通过他笔下的看客来治疗广大的中国看客。

1.3 分析鲁迅作品《示众》,剖析看客形象

《示众》是鲁迅经典的小说之一。鲁迅有两篇小说是代表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的艺术最高水平的,其一就是《示众》。《示众》也鲁迅描写看客形象的众多作品中最有代表性,最为含蓄的一篇。“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去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去的鲈鱼”。这些看客夸张扭曲的表情,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示众》采取现代小说的空间形式叙事,最大限度地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用时间流程和因果逻辑所编制的情节。而填充这些空间的,正是一层一层的看客。作者一开始着力描写环境,火焰焰的太阳,酷热满和的空气,到处充满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热得伸出舌头,老乌鸦也张着嘴喘气。

即使在这么炎热的环境下,人们依然可以很镇定的站在烈日下,熙熙攘攘的人群,比肩接踵,还不断地想往前面挤。

应该说,每一篇小说都应该又一个思想明确的中心人物,可是,在这篇小说中,没有第一人物,只有无数看客,就连他们都不关注自己的思想,因此作者也没有必要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变成了一群没有思想的躯壳。这群人,有不同的职业,车夫,小商贩,巡警,无论何时都不忘研究文字的迂腐的八股文人,老妈子,工人,农民,小学生。作者没有细致着笔去刻画每一个人,只是对他们中的某些人进行粗鲁的形象描写,他们只有男女老少的大致区别,和高矮胖瘦的大体类别。

可是,他们都固守一个动作,那就是看,当然,他们在看的时候,也免不了被别人看。例如,秃头研究白背心的文字,白背心研究发亮的秃头,胖孩子也跟着研究起秃头来。小说的整篇叙述也是在这群人的看与被看的二元结构中

发展起来的,中国人的看客心态正是通过这种二元结构得到艺术的显现。

但是对于这一群看客,作者却没有任何明显的情感流露。只是在外貌上,动作上,写尽了他们的丑态。

似乎在鲁迅笔下,最典型的中国人是看客,看客最典型的形象是无知,爱热闹,缺乏理性,没有人格观念,没有同情心,甚至可以抛弃民族意识,他们不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只是愚昧的好奇。

2“吃”和“被吃”模式

2.1看客与“吃”和“被吃”的关系

“吃”与“被吃”,无疑是鲁迅小说最深刻的思想主题。鲁迅想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改变国民麻木不仁的情深状态。一方面,他们又是弱者,可是无知的他们只知道欺负更弱者或者谄媚他们眼中的强者。他们被时代的大毒瘤蚕食,最后成为那个时代的陪葬品。另一方面,他们又常常扮演看客的角色,要么看更勇敢的人,要么就是看更懦弱的人,对于勇敢的人,他们不会仰望,看客只会不屑一顾,更不会理解他们的行为。对于懦弱者,看客又是高高在上,俯看懦弱者被戏谑刁难后的丑态,只是他们不知,此刻,拍掌叫好的看客,他们的丑态淋漓尽致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不得不说,看客既是配角,也是帮凶,很多时候,主人公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才被慢慢的吃掉。

2.2 环境吃人

2.2.1 封建礼教吃人——《狂人日记》

最早提出礼教吃人的不是鲁迅,而是被胡适称为是吴虞。1919年11月1日,吴虞在《新青年》第6卷第六号上发表了《吃人与礼教》一文,对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主题做出了精辟的揭示。他说:“我们如今应该明白了!吃人的就是讲礼教的!讲礼教的就是吃人的呀!” [1]他直接把礼教和吃人画上了等号。

到底是什么样的礼教才能造就吃人的局面呢?我苦思不得其解。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为什么是仔细找了半天,狂人才在字缝里面才找出“吃人”这两个字呢?鲁迅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了之四》中提到,中国正史“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查小底细来。正如透过密叶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2]

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就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是鲁迅对封建思想的定

义,也是他对中国社会多年思考得出的结论。作品借狂人的眼睛,观察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可他们那个时候的脸上,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3】他们不但没有反抗吃人的人,反而也要吃人。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狂人的哥哥)起头;要劝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到后来,狂人无意之中,发现自己竟也食了自己妹妹的肉。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的主题十分明显,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端”。鲁迅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棠的信中说道:“《狂人日记》实力拙作„„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司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知者尚寥寥也。” 【4】

《狂人日记》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开端,但是作者在小序中却用的是标准的文言文。因为“我”是一个传统的读书人,也是正常人,当然是要用文言文写作。也只有狂人,用白话文,颇有满纸荒唐言的意味。当时的人看不懂白话文就像现在的我们看不懂文言文。

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症的精神特征,“赵家的狗,何以多看我两眼”,“今天全然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颜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等等,但是作品的深层含义却一步步的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前吃人的社会现象。大哥亲口说过的“易子而食”、“食肉寝皮”,狂人由此联想到前几天佃户告诉大哥吃心肝的事情,哥哥也毫不奇怪,不住的点头。大哥请来医生,狂人怀疑是侩子手,因为医生得祖师爷李时珍也明明说过人肉可以煎吃,医生叫他静养,他认为是他们要把自己养肥,可以多分一点肉吃„„作品虽然满是狂人非逻辑心理特征,但是始终围绕着中过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可考或者不可考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

2.2.2 儒释道吃人——《祝福》

从《呐喊》的儒礼教吃人,到《彷徨》里,已经上升为儒释道吃人。从铁屋中的“呐喊”到荷戟独“彷徨”,作者以更加深邃的目光洞悉整个社会,对病态的社会进行全面的剖析,得出了更深刻更残酷的结论,其表现风格也由激情的呐喊变得更加深沉和富于理性色彩。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过儒教,释教,道教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当儒释道会吃人时,不禁令人毛骨悚然,是不是,大家都逃脱

不了这样的厄运?还是仅仅是可怜的祥林嫂?

据周作人考证,祝福,作为一个节日可能是综合了吴“过年”和越“谢神祖”的内容而来,而二者又都是古代祭百神“腊”的遗风。范寅《越谚》卷“风俗”门下云;“祝福,岁暮谢年,谢神祖,名此,开春至祭曰‘作春福’。”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过年”项下云:“择日选神轴,供佛马,具牲醴糕果之属,以祭春福。神前开炉积炭,锣鼓敲动,街巷相闻。送神之时,多放爆竹,谓之过年,云答一岁之安。” 【5】

这些材料中反映的风俗意图和具体操作过程与小说的“祝福”仪式中的“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等描写无疑是有相同之处的。通过鲁镇风俗对福神的供奉,不难理解它与儒释道的关系。尤其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鲁镇风俗的主体,那些认真履行并恪守其风俗信仰和禁忌的人——其中既有“讲理学的老监生”鲁老四爷,又有“善女人”柳妈,那么“鲁镇文化”儒释道杂糅的性质就更容易理解了。

“鲁镇文化”的秘密之一就是其风俗,信仰,禁忌等都建立在“巫鬼”的基础上,因而它与祥林嫂之间的关系始终带有一种类似原始文化的愚昧性和野蛮性。祥林嫂对于“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政权,族权,夫权,没有形成任何实在的威胁。她能干,勤劳,驯服,无须以孔孟之道教化就甘于其奴隶地位;她尽管有逃婚的反抗举动,其意图却是为 守节,遵从正统的贞节观念;婚后,也未受到贺老六的责难,相反倒因此过上了“交了好运”的幸福生活。可是,她依旧不被“鲁镇文化”所接纳。由此看来只有“由阎罗天子,城隍庙王以至土地菩萨的阴间系统以及有玉皇大帝以至各种神怪的神仙系统——总称为鬼神系统”的神权收到了真正的威胁。确切的说,祥林嫂之所以不为“鲁镇文化”所接纳,是由于她无意识的触犯乃至亵渎了其植根于“巫鬼”的关于妇女的观念和其风俗中关于寡妇的禁忌。

鲁镇的风俗,有更多道教——包括道家,阴阳家,神仙家,巫等——的色彩。在这里,人们遵守各种奇怪的禁忌,如“临近祝福,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拜请福神享用福礼的“自然只限于男人”等等。祥林嫂刚进鲁家时,“四叔便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个寡妇。当她由于丧父失子第二次进入鲁家时,便被进一步视为“不干不净”和“败坏风俗”,禁止参与祭祀事务。在这里,决定鲁四老爷视闲林嫂为不祥的观念至关重要,它是导致其“被吃”的关键原因。

“鲁镇文化”的秘密之二就是人际关系具有一种审美性,正是它促成其文化表现的冷酷形态。从鲁迅笔下的看客就可以知道,“看客”现象的实质正是把实际生活艺术化,把理应引起者正常伦理情感的自然反应扭曲为一种审美的反

应。在“看客效应”中,除了自身以外的任何痛苦和灾难都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和体验。正是如此,当鲁镇的人们知道祥林嫂交了好运的时候,有些扫兴。可是,当祥林嫂带着巨大的悲痛再次回到鲁镇的时候,人们开始津津乐道听她的故事,甚至有些老女人是特意寻来,要来听她的故事,还颇有同情的陪出几滴眼泪来,最后满意的离开。她们总是习惯性的欣赏别人悲惨的遭遇。可是当她们厌倦的时候,就换成了鄙夷的目光,祥林嫂的故事犹如陈旧的玩物,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道教式人生态度,不讲究修身齐家,而是以实现个体人格、满足其身心愉悦为主要追求的审美人格。也正是这种在现实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寻找满足的含混价值取向,才塑造了表满上麻木,混沌,实际上精明,残忍的情感和行为方式,它使人心安理得的咀嚼悲剧,喜剧,欣赏丑恶,残忍。

根源于“巫鬼”的文化禁忌和道教式人生态度分别造成和加剧了祥林嫂的不幸。但是它们并没有使她认识到自己在其如信仰和禁忌等意义结构中的真正含义,也就是说,祥林嫂的内心没有所谓的罪恶感和恐惧感。直到她遇到善女人柳妈时。

“„„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打望只好把你锯开,分给他们。我想这真是„„。”

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她非常苦闷,第二天早上两眼上便都是围着大黑圈„„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黑暗,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就呆坐着,只是一个木偶人„„。

鲁迅以相当严峻的态度对待被分尸的图景给她带来的精神恐惧。鲁迅说:“我常常感叹,印度小乘佛教的方法是何等厉害:它立了地狱之说,借着和尚、尼姑、念佛老妪的嘴来宣扬,恐吓异端,使心志不坚者害怕。那诀窍是说报应并非在眼前,却在将来百年之后。” 【6】因果报应,唤醒了祥林嫂潜意识里的迷信思想。佛教成为一种被强制推行的代表儒教意志的力量,“死鬼丈夫”、“阎罗大王”成为一种威慑手段,对死人的恐惧的迎合,在鲁镇一年中极重视的“冬至的祭祖”中叶闪烁着这一文化情结。祥林嫂只有一死,才能回复“鲁镇文化”的既定秩序和安全。

祥林嫂之死是一个文化的悲剧,是从风俗制定到思想信仰整体的悲剧。鲁迅不但抛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且彻底否定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并为我们清醒地把握其文化的根源和内部运行机制,从文化最深层摧毁“吃人”的文化提供了模式和规范。

2.3 学问吃人——《孔乙己》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样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这便是孔乙己名字的由来吧,细观鲁迅的作品,很多人物都没有用自己的本名,像阿Q,大概姓赵吧,却被赵大爷打了耳光。祥林嫂呢,她是随夫姓吧,九斤老太呢,出生时候刚好九斤,便唤作此名,而她的孙女六斤,足足比她少了三斤,果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看似简单的名字,却有鲁迅深层次的思考。为什么不叫“丘乙己”,“丙乙己”,其实很简单,从张志公考证“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也”,【7】就想到中国是怎么样教育儿童的,用孔子来训化童蒙,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具体为何意,而且还要配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就足以见“孔教文化”之獠牙了。

孔乙己的儿童时代,无疑也是这样的,如今,他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他又是怎么样一步步走向没落呢?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且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身材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是长衫,可以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是一个自命清高的文人,同时,他可以是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可是他又穷又懒,于是偶尔偷盗,因此脸上时常添些新伤疤。

在咸亨酒店里,被笑的只有他一个,其余全是笑他的,就连“我”,最开始是同情他,最后也毫不客气的去嘲笑他。人们笑他的思想和语言,其实就是文言和那种教人半懂不懂得异化的了孔教言论,取笑的源头却又不是其语言和思想,而总是偷,这正是给那道貌岸然的孔教最沉重的打击。他生活在夹层里,颇有些双面胶的难堪,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看似矛盾对立的两个层次,孔乙己似乎都占了一席之地,但是他却是两边受排挤,颇有些“腹背受敌”的滋味,无论是坐着慢慢喝酒的长衫帮,还是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在这个时候,都喜欢“团结”起来,嘲笑他一人。长衫和语言,那是他的自我标榜,他始终不肯丢弃,除了给他带来嘲讽之外,一无所用。

孔乙己,在落魄的文人时代艰难的挣扎。第二次看见他的时候,已经是中秋过后: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的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从破衣服

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手走过来的。【8】此刻的他,已经因为窃书,被人打折了腿,他已经丧失劳动能力,现在,他连站着喝酒的资本都没有了,穿的不是长衫,也不是短衣,而是破夹袄。脸上又黑又瘦此刻的他,已经完全成了个乞丐。

以前还能言善辩,现在已经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只是用眼色恳请掌柜,不要再提他被打断腿的往事。他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惦记着,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可是直到第二年中秋,还不见他,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清白是他的幼稚期,迂腐的学问,把他异化得异常清高,异常清贫,最后确实是潦倒不堪,那就是大约的确已经走向死亡。

鲁迅的小说创造主题是一以贯之,并一步步深化,越往后,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就越为峻急和严厉。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制度及国民性的怀疑否定态度也越为彻底而坚决。还乡模式

3.1 归乡的过客“我”

冷眼看尽了看客的麻木,吃人的悲凉,是不是应该寻找一个心灵的栖息地,让我,尚且能喘息一下,或者,当人在外面的世界,看多了,看烦了,看透了,总会想起自己的故乡,自己的家。

儿时的故乡,有淳朴的风气,率真的儿童,朴质的农民。无论是谁,对于故乡,总有一种美好的希冀。我以为,故乡会和记忆中一样美好,可是当现实无情粉碎我们对故乡的完美记忆时,故乡,已经全然陌生的地方。当我们重返故乡时,颇有一种“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无奈和悲哀。

鲁迅的笔下,总有很多人,是看客。但是总有一个人,是归乡的过客,那就是“我”。“我”常常回到我的故乡,原因很多,可能不是真的因为想家。《狂人日记》里,“适归故乡”;《故乡》里,“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祝福》里,“我正是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在酒楼上》里,“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总是有一个归乡的“我”。

“我”明明已经回到了故乡,为什么故乡还会离我那么远?

3.2 理想与现实的割离——二重故乡

说到故乡,最忘不了的就是儿时的记忆。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

在“我”的脑海里,少年闰土的形象活泼又鲜明。

时代在变,故乡在变,人也不断在成长,当我们忽略时间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时,回到故地,见到故人,故人的改变有些让人猝不及防:

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的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是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9】

【10】那手也不是我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而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此刻,“我”依然觉得和他很亲近,依然可以像小时候一样,叫他一声“闰土哥”。而他的态度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们之间,彻底隔了一层后障壁,不仅没有了共同语言,而且有了等级之分。杨二嫂也不是把“我”当成城里的“贵人”了吗?不仅我和闰土,“我”和故乡,都有了一层厚障壁,使“我”,再也无法和故乡亲近。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鲁迅为首的一些作家流派纷纷开始了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鲁迅在《呐喊》和《彷徨》中收录了如《故乡》,《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等作品,对东南沿海乡镇的人事都有出色的描写。鲁迅笔下的故乡,似乎很少找到温馨,宁静,优美,田园牧歌式的风情,他笔下的故乡,总是显得异常的寒冷,人情也异常淡薄。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中就透露过他对故乡的情感:“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为寻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 【10】鲁迅对于故乡是如此决绝,这也是鲁迅文学作品中,思想如此深远,情感如此叛逆的原因。鲁迅在他的故乡,看见了深渊,看见了分裂。每次回到故乡,都不是因为思念故乡,而是总有些事情要办,办完之后,就匆忙离开,似乎,从来没有在这里停留过。

对于《故乡》中的两个故乡,一个遥远而美好,一个现实而又残忍,两个完全分裂的故乡,形成强烈的对比,亲切的情感荡然无存,原来,自己只是一个陌生人,在故乡,找不到能容纳“我”的寸土。故乡的气氛总是让人觉得压抑。

3.3 遥远的记忆——《社戏》

其实,故乡以前不是这样的,到底是故乡变了,还是心态变了?为什么儿时的“我”,总是觉得,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人情,单纯又可爱。

忽然想到《社戏》,那里有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他们热情,好动,善良,淳朴,还有许多长辈,他们一样是好客又慷慨。在儿童眼里,只有善的美的简单的,没有恶的丑的复杂的。儿童没有那么丰富的情感,也没有深邃的思考方式,他们总是用喜爱的眼光观察整个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故乡》(节选),《社戏》(节选),都选入了初中语文的课本,文中,我们感受到的,都是令人欢快的节奏。百草园本是一座荒园,在“我”眼里,却是一个美丽的小世界;阿长给“我”买了一本《山海经》,“我”好高兴,以至于至今记得书的内容;闰土哥一起捕鸟,天天盼望下雪,又盼望

夏天去闰土哥家和他一起捡贝壳;一群小鬼去看戏,去偷罗汉豆,那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戏,吃过的最好吃的豆。

那时,读到这些,总是给我一种美好的想象,向往这种快乐,无拘无束的生活。家乡,就是一片快乐的土地,有天真的孩童。我宁愿相信,是“我”在变,而不是故乡在变。宏儿和水生,不是已经成为好朋友了吗?儿童的天真,至少得以延续下去。

结语

无论是看客模式,“吃”与“被吃”模式,鲁迅带给我们的,都是20世纪初中国残酷而又冷漠的社会现状。对于鲁迅还乡题材的小说,从鲁迅开始,有了乡土小说的创作,可是鲁迅却没有用过多的描画乡村生活的美好,也没有像其他乡土小说一样,过多的去描画乡村的美景,即使有那些美好,都只是儿时的记忆罢了。鲁迅总会把现实社会摆在我们面前,由不得我们过多的去遐想。鲁迅不善于写浪漫题材,就连他关于爱情的作品也只有一部,起主题也并不是要歌颂爱情。

鲁迅,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对整个时代振臂高呼,他的呐喊如此强烈,如此振聋发聩,他的呐喊,深入我们的心灵深处,即使是一个世纪以后,我们仍然能感受他那不息的力量。可是他的灵魂依旧孤独,他想对整个民族大声呼喊,说出他的心声。犹如他狂人,他发出“救救孩子”的阵阵呼喊,可是人们却把他看做痴人。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深化,他们是麻木不仁的听众和看客,纵使你喊破了嗓子,那些愚昧的人,也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荷戟独彷徨,正好印证了鲁迅观念的转变,文人观念的转变必然表露在笔下,言为心声。对于救治国民的方式,从最开始想医治身体到医治心灵,这是鲁迅人生最大的转变,他深刻的认识到,只有医治心灵,才能使国民真正健康起来。可是,面对越来越冷峻的现实,鲁迅有些犹豫了,呐喊,是不是最好了方式?他犹豫,他踟蹰,他彷徨。可是,无论如何,他都没有停止过他想医治国民的初衷。

注释

[1] 吴虞.吴虞文录[J].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2][3][4][6][8][9] 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5] 王建华.越谚点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7] 张志公.张志公文集[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0] 鲁迅.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参考文献

鲁迅.《鲁迅全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程凯.《民众的精神世界在鲁迅思想中的位置与存在方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

鲁迅.《鲁迅论创作》.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

高远东.《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王吉鹏 于九涛 荆亚平.《鲁迅民族性的定位》.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石一哥.《鲁迅的故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平心.《人民文豪鲁迅》.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鲁迅.《鲁迅书信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倪墨炎.《鲁迅的社会活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

第四篇: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

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创新模式

摘要:如何把少数民族地区的潜在优势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和旅游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关键词:乡村旅游 民族地区 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

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五、结论

以旅游发展农村经济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目标。发展乡村旅游是是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乡村旅游开发要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强的特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引导他们做长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使乡村旅游成为农民致富的好载体、结构调整的好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好途径、农民增收的好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我国民族地区自然人文景观秀美,旅游资源丰富,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有利条件。因此民族地区要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各种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乡村旅游是一种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传统的农业资源借助这种产品能够实现更高的附加值。重庆自古就是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之地,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人文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从田园风光、乡村聚落、乡村建筑到农耕文化、民风民俗、节庆文化;从农业观光到农产品品尝、购物;从传统农业生产到现代化高效农业等等,均有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景观,为重庆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二、重庆乡村旅游市场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挑战

乡村旅游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带动、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辐射功能,也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重庆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大致有五种:(1)农家乐及乡村饭店发展模式。重庆乡村旅游发展主要以农家乐作为载体,全市的“农家乐”数量已多达3650余个,年接待游客量达到1000余万人次,占重庆乡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还有部分乡村饭店在传统农家乐基础上发展起来,主要分布在“一小时经济圈”区域。(2)生态及高科技农业园模式。该模式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发展势头良好,是重庆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园区(渝北)、重庆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北碚)、重庆市农业科技博物馆、巴南区百里生态农业经济长廊、万州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等。(3)森林公园模式。该模式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原始形态。主要分布于南岸区南山、沙坪坝歌乐山、北碚缙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万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园等。(4)古镇民俗节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级历史文化古镇和民族风情村,如重庆美丽乡村嘉年华、土家族摆手舞节、垫江牡丹节、三峡柑桔节、永川茶竹文化节、北碚静观腊梅节等。(5)景区带动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剥离出来,吸纳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形成旅游景区和社区经济的互动发展。如南岸南山片区、长寿户片区、武隆仙女山片区、金佛山片区、东温泉片区等均属这种模式。

三、重庆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建议

首先,因地制宜地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以市场导向配置资源,引导乡村旅游向优势地区集中。加强“一圈两翼”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分类指导和协调,架构“一环四走廊”的都市田园型乡村旅游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渝西经济走廊”乡村旅游发展,加速推进渝东南“乌江画廊/武陵山区”新农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旅游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升级。

其次,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体验性内涵,创造差异化的特色品牌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上的参与性特点,在乡村田园风光景观意象和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展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上的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设立民俗风情区,开展一系列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民俗文化体验恬动。

第三,维护乡村景观的原真性,避免出现围城效应,确保重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者参与乡村旅游活动,贪图乡村特有的乡土文化,他们所荷载的异域文化会与乡土文化产生互动过程,有时在很大程度上会诱发乡村固有文化的演化与变迁。这会破坏乡村的原真性意象,从而降低乡村吸引力,最终导致乡村旅游根基的动摇。因此,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规来维护乡村特色景观的传统性和原真性;必须认真贯彻“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旅游业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五篇:初中小说教学模式

初中小说“五步教学法”教学模式

罗山县教研室

彭新初中语文组

感悟、品味与欣赏能力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较为宽泛也极其重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散、不断整合、不断创新的过程。把这一思想精髓运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中,就产生了“五步教学法”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课堂基本环节:

(一)默读:整体感知,交流预习;

(二)朗读: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三)寻读:赏析人物,理解主题;

(四)精读:研习片段,感悟特色;

(五)深读:总结升华,反馈拓展。

二、课堂环节说明

(一)默读:整体感知,交流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个基本印象,也就是从文章中感知、归纳、概括文中的显性信息。思考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对重点字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等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文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的几部分内容。概括提炼可采用直引原词原句,利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等几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理出小说线索。这样,在平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文本;考场上,它可以帮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为后面的答题铺路搭桥。

(三)寻读:赏析人物,理解主题

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妈妈、爸爸、叔叔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他们时什么样的人?在反复的提问和探讨中,学生走进了情节熟悉了人物,与作品相融。

教师要通过寻读引导学生圈点摘要找出文中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或其他细节的典型语句,由此推敲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即理解小说的主题。这样做到分析课文调动生活经验,学习课文以后再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培养学生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社会人生一课的基础。

(四)精读:研习片段,感悟特色

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指导学生细细研读。如《最后一课》中的“放学”部分,《范进中举》中“因喜发疯”部分等等,通过仔细阅读,或感悟形象,或理解主题,或推敲意蕴,或分析环境描写,或品味语言。如品味语言,就是通过感受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意思,悟出文章的词语句子文段的深层含义,品味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句义,品出词、句、段的表达作用,有时候还要细察文句的话外音、潜台词。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味”可“品”,那是因为它的文章“味”正,“味”美,“味”鲜。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的语言、神态。

《故乡》中闰土、豆腐西施的语言、肖像描写无不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上下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品析语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文章渲染勒气氛,推进了主题的表现力。如《故乡》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悲凉心情、内心苦楚,为全文典定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3、明了有关含蓄、幽默、讽刺、夸张、象征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也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4、摘录句子谈启发。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五)深读:总结升华,反馈拓展

总结可以教师或学生总结,也可二者相结合。总结内容可以是主题、写作意图、写作特色等,亦可兼顾知识、方法和情感等。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应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检查学生当堂掌握情况。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拓展方法内容尽量灵活多样,可另拟标题或补写副标题,可畅谈阅读个性体验收获,可续写故事,可写读后感,可开展辩论,可转换叙事角度,重写故事,可改编剧本,自导自演等等。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下载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李渔的“才子佳人”小说模式的创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一·简单介绍小说的界说,特点与分类 1. 小说的界说与特点 2. 小说的分类: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 二·小说的写作过程 1. 充分准备,打好基础 2. 认......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浅谈小说的写作技巧 肇州县教师进修学校 赵春梅 小说从理论上讲,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地反......

    论路遥小说《人生》(精选)

    论路遥小说《人生》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创作了许多风格独特、主题鲜明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路遥的小说文本大多呈现的是 “城乡交叉地带”的变迁与冲突,路遥......

    福克纳小说创作主题论

    福克纳小说创作主题论 李予军 (北京城市学院 国际语言文化部 北京100083) 内容摘要: 福克纳是一位极为重视小说艺术手法实验的现代派作家,然而在他不断变化的小说创作技巧之......

    模式创新材料

    “三助式”教学模式 三、模式概括 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暂定为“三助式”,即自助(自主学习)、生助(合作学习)、师助(教师提点)。这一概括体现了现今教学过程的根本特点,也是对学生......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创新 电子商务模式创新日益活跃。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商务不仅仅局限为企业与企业的交易模式,更多的企业为了实现节约成本、减少流通环节......

    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典型材料实施科技示范工程创新扶贫开发模式邯郸市人民政府2005年6月我市根据新时期扶贫工作新形势新特点,把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贯穿于......

    创新学习模式

    创新学习模式,提高业务素质 2014年是我校抢抓机遇,不断扩大、规范、完善,加速发展的关键年。我们财务科的工作异常繁重,要求也是精益求精,需掌握的知识也更广。为满足我校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