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时间:2019-05-15 03: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第一篇: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

报告总结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段永侯(二○○五年十二月七日 海口市)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6~10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会议得到了全国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与会代表262人,是近年来水工环地质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性会议。会议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讨论热烈,学术气氛浓厚。它既是广大水文地质工作者近十年来在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领域取得成果的一次大检阅,也是为明年在我国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的一次预演。

一、会议规模宏大,论文内容丰富,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会共收到论文全文和摘要275篇:其中关于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特征分析的44篇;地热资源分布和勘探开发的14篇;模型研究的9篇;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的9篇;同位素研究的4篇;矿区水文地质勘查研究的4篇;技术方法方面的3篇,其它均为专题论述和探讨的文章。大会特邀学术报告4篇,大会学术报告8篇,分组学术报告57篇。这些成果都是近十年来在各个领域探索实践的结晶,会议论文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应用研究,大量的是应用方面的勘查研究。历史上类似的学术会议1987年在杭州开过一次,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2000年在巴西里约召开的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2004年在意大利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都不同程度地反映过我国水文地质的勘查研究成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多为中小型的和专题的会议,2004年先后召开过海岸带地质环境与城市发展(天津)会议、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勘查与可持续利用(西安)会议。所以说,这次会议及明年将召开的第34届国际水文地质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新一轮水资源评价结果集中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重大成果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科学认识和掌握水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持生态平衡,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地表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根据2000~2002年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多年平均为3527亿m。地下水供水份额约占全国供水量的18~19%,这一点和美国有点相似,美国地下淡水占全部淡水的22%,但它提供了62%的饮用水,大约50%的美国人口和97%的农村人口以地下水供水作为其主要的饮用水源。当我国1995年完成了全国范围的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700多个县市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130多万平方公里的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数千个城镇和工矿供水水源地勘查及50多年的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之后,水文地质工作如何部署,是摆在我国水文地质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北方11个平原和盆地、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四川盆地红层地区进行区域水资源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启动了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打井示范工作,以解决群众饮水的燃眉之急。这次学术研讨会全面反映了近几年取得的显着成效,这说明我们的工作方向是正确的,工作部署是合理的,是贯彻“两个更加”和“以人为本,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实践。

三、大会特邀报告和大会学术报告,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水文地质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袁道先先生的《中国岩溶动力系统与碳循环》是与国际接轨的项目,是IGCP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驱动岩溶形成、调节大气温室气体、缓解环境酸化、驱动元素迁移、影响生命、形成有用矿产和纪录环境变化的岩溶动力系统功能划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王广才教授介绍了“十一五”水工环地质优先资助领域,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按照国土资源大调查“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文冬光处长介绍了近期地质大调查水文地质工作:

1、全国地下水

3资源及其环境调查评价;

2、全国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

3、全国地方病严重区地下水调查与供水安全示范;

4、西南岩溶重点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开发示范,为我们申报立项指出了方向。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不能一蹴而就,一次完成,而是一个需要动态调查评价的过程。美国在过去30年里(1978~1995年)进行了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计划(RASA),对美国最重要的25个含水层系统的地下水数据进行汇总,并建立了数值模型,区域含水层系统分析计划于1995年结束后演化为地下水资源计划(GWRP)。随着自然条件及管理观念的变化,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5~10年为周期的重新评价。美国正在执行20年为周期的全国水质评价计划(NAWQA)。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现状与防治对策和浅层地下水中的砷异常环境地球化学控制,对全国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具有探索和示范意义。跨界含水层问题和地热资源开发模式与可持续利用、矿井突水类型和分布、矿井突水系数理论的改进,从当前国内需求和国际研究的热点,提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地面沉降模型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我国地面沉降是平原区一种很严重的地质灾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八五”)以来,我国一直沿用准三维流和一维沉降模型的耦合求解沉降过程和发展机理。根据上海不同土层具有不同的变形特征,即土层不同地点或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变形差异比较大的特点,建立了弹性、弹塑性和粘弹性变形条件下的沉降模型,而且得到了初步验证,这是对我国沿用十多年沉降模型的重大改进和提高,得到了国内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五、在区域水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查评价中,重视了地质基础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赋存规律与利用前景”,是新一轮水资源评价和环境调查评价的典型代表。其它如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银川平原、山西六盆地、西辽河平原、松嫩平原,都广泛应用了同位素技术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华北平原利用已往大量钻孔,编制了32条控制全区的水文地质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含水层组划分,利用长系列监测资料对多年地下水(浅层水、深层水)流场和化学特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为建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环渤海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环境调查评价项目,费了很大功夫,统一了华北地区第四系划分。鄂尔多斯盆地利用已往地震剖面资料和1520个钻孔资料,运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建立了全盆地三维的地质结构模型和白垩系砂体模型,建立了基于ArcGIS的模型信息管理、查询和交换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并进行了大量岩相古地理研究。根据水动力场的分析,以盆地中部的白于山地表分水岭为界,划分为北部沙漠高原地下水系统和南部黄土高原两个地下水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为5个相对独立的地下水亚系统,为白垩系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地质基础。他们在与法国地调局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鄂尔多斯盆地可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进行国际对比研究,大自流盆地的面积170万km,占整个澳大利亚国土面积的1/5,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盆地的地下水由多层承压含水层组成,含水岩组是三迭、侏罗和白垩系的多层陆相石英砂岩、盆地内有4700个自流井,一般深度500m,最深可达2000m,最大单井涌水量10000m/d,从1880~1970年,由于大规模开发,水位明显下降,一些地区停止了自流。他们在同位素的应用和数值模拟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六、新技术新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

环境同位素的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地下水成因、形成年龄和循环交替研究的应用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鄂尔多斯盆地项目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通过环境同位素的测定,揭示了白垩系地下水的成因和形成年龄。在论文摘要汇编中有一篇“利用放射性氚估算太行山前地下水更新速率”(陈京生、陈宗宇等)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论文。地下水更新速率越大,表明地下水获得新水补给的可能性越大,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也越大。根据研究结果,太行山前浅层地下水的平均更新速率是1~33%a-1,石家庄市区相应的更新时间为20~50年,地下水降落漏斗更新时间大于50年。我国水文地质图的编图原则与方法已沿用30多年,它的根本缺陷是以钻孔的涌水量作为评价富水性的指标,钻孔涌水量只反映钻孔的导水能力,它的大小取决于钻孔口径、过滤网的孔隙率、填砾厚度、水跃值等。富水性又和水资源量的大小不直接挂勾,如何探讨水文地质图能直接反映水资源量的大小和其更新速率则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其它如水文物探EH4、核磁共振等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七、开展了深层承压水形成机理的研究工作

深层承压水在我国分布广泛,是工农业与生活、生态用水开发的32主要含水层。经多年勘查研究,对各地区深层承压水的埋藏条件及水文地质结构,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其形成特征及资源属性仍有一些尚待深入讨论的问题,对过去沿用几十年的资源评价方法需重新审视。深层承压水大多数情况下与潜水为同源补给,为具有统一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连续水流。法国水文地质学家P.J.Margat指出:“封存”这一术语通常被用来描述这种在含水层存留了数千年的水,这并不意味着水停滞不动,也不是说这种分布广的深层含水层不能再生,只不过再生的速度非常缓慢而已,……。年流量通常仅相当于储水量的极小部分,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为4×10-5,撒哈拉北部盆地为1.5×10。”

深层承压水大部分是晚于地层沉积年代、循环交替缓慢、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水体,一般是埋藏越深,年龄(贮留时间)越老,径流途径越长,年龄越老,总体看,资源再生能力弱。再生能力(更新率)的大小,决定于不同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靠近山前地区,或埋藏较浅的再生能力大,远离山前地区,或埋藏较深的再生能力弱,因而需要建立水资源的专门概念和评价方法。在这方面天津、华北、鄂尔多斯进行了一些专门性研究。水环所、天津所、西安所、中国地质大学都在从事这方面的专题研究工作。

有几个问题,建议适当考虑:

1、调整地下水开发利用思路,实施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后地下水资源评价重点是评价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某一地区若实现年度抽取量与天然和人工补给量之间的持续均衡,就认为该地区实现了地下水的可持续开采(采补均衡,持续利用原则)。

2、浅层为主,深层适度,咸淡结合。在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后又不产生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地区,可有计划地适度开发深层水资源。在地下咸水分布区,可应用抽咸补淡,咸淡混合等技术,合理利用咸水资源,河北沧州已有实例。

3、重视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蓄。水资源调蓄要实现从以地表调蓄为主,向地表、地下联合调蓄转变,充分发挥地下水库的优势,综合利用水资源,重视含水层的修复工作,水文地质工作要从勘查评价传统发展模式转变为合理保护、科学管理的轨道上来。北京在联合调蓄方面已有成功经验。

4、加强全国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的力度。切实做好饮用-5水安全保护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积极防治农村面污染,特别要保护好饮用水源。”为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5、在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同时,应有计划地建立城市应急水源地,保障供水安全,这次松花江水遭受污染,更向人们敲起了警钟。

6、进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参数最重要,对大面积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因此建议在我国不同气候带,不同地质、地貌单元,不同水文地质单元,以均衡试验场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的科学实验基地,进行水文地质专题研究。

7、贯彻自主创新精神,重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获取和积累。

第二篇: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水资源与能源、人口、生态环境等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水资源已成为城市建设规划、工农业生产布局及国土整治规划的制约条件之一。建国以来,国家有关部门一直重视我国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以期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数据保证。

一、我国地下水资源及开发情况

地下水资源在我国水资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分布广、水质好、不易被污染、调蓄能力强、供水保证程度高,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开发利用。尤其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许多地区和城市,地下水成为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水源。据计算我国可更新地下淡水资源总量为8700亿方,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31%,其中地下淡水开采资源为2900亿方。微咸水开采资源130′108m3/a(见表1)。平原区(含盆地)地下水储存量约23万亿立方米,10米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储存量相当于840毫米,水层厚度,略大于全国平均降水量648毫米,这个比例与世界地下水储存量的平均值相近似。

目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主要是以孔隙水、岩溶水、裂隙水三类为主,其中以孔隙水的分布最广,资源量最大,开发利用的最多,岩溶水在分布,数量开发均居其次,而裂隙水则最小。在以往调查的1243个水源地中,孔隙水类型的有846个占68%,岩溶水类型的有315处,占25%,而裂隙水类型的只有82处,仅占7%。

从目前的供水情况看,全国地下水的利用量占全国水资源利用总量的16%,其中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是华北地区,其地下水供水量占全区总用水量的52%。预计在21世纪,我国淡水资源供水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仍是华北、西北、辽中南地区及部分沿海城市。

受我国水资源及人口分布、经济发达程度、开采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对于区域我国城市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全国有近400个城市开采地下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300多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每年水资源缺口大约为1000万方,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以地下水水源地做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城市超过60个,如: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沈阳、济南、海口、西安、西宁、银川、乌鲁木齐、拉萨等;以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供水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大连、哈尔滨、南京、杭州、南昌、青岛、郑州、武汉、广州、成都、贵阳、昆明、兰州、长春、上海等。

目前城市地下水资源遭受污染的情况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36个大中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比较严重的有包头、长春、郑州、鞍山、太原、沈阳、哈尔滨、北京、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上海、无锡、常州、杭州、合肥、武汉等城市。主要污染源均为工业和生活污染,局部农业区地下水

也受到污染,主要分布在城近郊区的污灌区,目前有污水灌溉农田2000多万亩,直接污染了地下水,也有的还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

二、城市开发利用分布特征

1、地下水水资源分布及人均占有量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南方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约占全国地下水资源总量的71%,而占全国国土面积60%的北方地区仅占到29%,尤其是约占全国三分之一面积的西北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分别为1100′108m3/a和300′108m3/a,只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但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却分别为2600′108m3/a和800′108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的30%。

此外,受各地人口、耕地和经济发达程度的不一,各地的人均、亩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有较大的差异。其中以华北片、东北片占有量最小,人均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占有量分别为351 m3和545 m3,亩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228 m3和219 m3。东南和中南片地下水占有量仅高于华北、东北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最高的是西南和西北片,西南片的人均地下水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亩均地下水天然资源占有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人均、亩均地下水资源平均占有量的差异对各地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

2、北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首先,地下水是北方地区的重要供水水源,在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中,地下水占80-90%,农业用水中,地下水平均占38%左右,其中河北省占75%,山西和河南省都在50%以上。

其次,在城市供水结构上,北方地区地下水所占份额较大,如山东省城镇工业及生活用水中地下水供水比例高达95%,在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有14个城市地下水的供水比例超过50%。在北方17省以地下水作为主要供水水源的大中城市中,呼和浩特市的地下水是城市的唯一供水水源,而铁岭、锦州等城市的地下水的供水比例也超过80%。

此外,北方地区的城市地下水开采强度也普遍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华北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最高,河北省高达126%,北京109.38%,其它省(区、市)都在70%以上,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处于超采或严重超采状态,(据统计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大于1的城市已超过百余个,如山东省的淄博、烟台、潍坊等城市其地下水的实际开采量与允许开采量之比均已大于

1),其中,呼和浩特是以地下水为唯一供水水源的城市,该市开采总量为18351万方/年,而该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为9478万方/年,开采量占可采量的193.6%,区内已严重超采。

3、南方地区地下水开采程度较低,开发利用的潜力较大。

南方地区雨量充沛,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区内的大中城市多以地表水为主要供水水源或以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供水,除个别城市外,地下水供水比重较低,如长沙、岳阳、昆明、南宁等其地下水供水比例均在20%以下。同时,目前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一般较低,地下水资源可采余量较大,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如广西的南宁、玉林等城市,地下水的开采量仅占其可采量的15%左右。

4、因地区间开采程度不平衡,引起局部超采的现象较为普遍。

在许多地区和城市,虽然总体上地下水资源的开采量并未超过允许开采量,但由于地区间开采程度不平衡造成,导致局部开采强度分布不均,特别是城区及局部地段过量集中开采,开采强度过大,导致过量开采,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例如,在北方地区虽然有37个地市处于严重超采,但仍有1027.1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剩余量,尚有较大潜力可挖。而在城市中这种现象也极为普遍,如济宁地下水资源相对比较充沛,但在建城区水源地由于日开采34.5万方/天,超过允许开采量22万/天,从而造成局部地区严重超采,产生地面沉降及水质污染问题。

5、地下水使用中城市生活用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目前城市地下水的使用主要包括为工业、农业及生活用水三个方面。以往工农业用水往往占据主要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许多地表水饮用水源容易遭受外界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居民对饮用优质地下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使得城镇用水中生活用水的比例正逐步增大的趋势。如福建省福州市及浙江省的部分城市等都出现类似现象。

三、城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农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将逐年增加,这对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大中城市本已十分严峻的水资源的供需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如甘肃省天水市目前地下水可采量仅为

8957′104m3/a,而其城市发展规划预测城市总需水量达33154′104m3/a,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水资源已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

2、不合理的开采布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

部分城市由于缺乏科学合理开采布局和调蓄,各地区开采程度很不平衡,使得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有些地区严重超采,而有些地区则尚未合理开发。

3、持续过量开采,降水漏斗不断扩大

由于持续高强度的过量开采,使得地下水资源不能得到及时补充,使得降落漏斗不断扩大,甚至造成含水层的疏干。石家庄市由于长年过量开采地下水降落漏斗逐年扩大,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9年为36.06m,99年已发展到为39.98m,并形成区域性水位下降。西峰市的十里湾水源地超采极为严重,其允许开采量为24.7′104m3/a,而实际开采量达到206′104m3/a,是可采资源量的7倍,其开采是不断清耗静储量的疏干式开采,如不控制,含水层面临疏干的危险。

4、地下水资源浪费严重

城市远近郊区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问题最为突出,北方地区每年灌溉用水约1400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80%左右。多数地区保持传统的灌溉方式,灌溉定额居高不下,华北还有许多地区毛灌溉定额维持在400—600立方米/亩.年,西北内陆盆地有的高达700—1000立方米/亩.年,大水漫灌,有效利用率平均只有30—40%。我国工业用水量的浪费也很大,大部分城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平均在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5、地下水污染较为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大,而这些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源。而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客观上为废污水的加速入渗创造了有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现水质污染的地区及城市已有136座,其中污染较为严重的有包头、沈阳、兰州、西安等城市。

四、过量开采引发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

由于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不仅加剧了供需矛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

(1)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由于超量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含水介质压密所至,在我国地面沉降比较严重的有北方的天津、沧州、西安、太原、南方有上海、阜阳市以及苏锡常地区。

(2)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岩溶水分布地区,特别是城市地下水集中开采局部地段较为多见。地面塌陷问题在我国分布较广,但受岩溶水分布的控制,南方的发生率高于北方,在南方地面塌陷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有水城、遵义、咸宁、黄石、湘潭等地,北方有临沂、泰安、枣庄等。

(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我国沿海城市地区,主要是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后,引起海入回灌,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有辽宁的大连市、河北的秦始岛市,山东的青岛市、福建的厦门市以及广西的北海等。

此外,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的环境地质问题还有地裂缝、矿区地质灾害等。

王 露

2012年7月2日

第三篇:第三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第三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The Third 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会议通知及征文启事

2011-03-08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与对外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社会对高素质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在国际交流中,外语除了作为沟通工具,还承担着沟通不同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使命。为推动我国外语教学与人才培养,作为一门综合素质课程的英语演讲课在国内高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英语演讲,既体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与精神,也已成为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文化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自2005年起,外研社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和三期“高等学校英语演讲的艺术与演讲课教学研修班”,吸引了全国上百所高校教师的热情参与,有力推动了国内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的深化和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全国高校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加强英语演讲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实践交流,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定于2011年12月(“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期间)举办“第三届全国英语演讲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英语语言教学及演讲教学知名专家做主旨发言,其中包括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总校交流艺术系教授、国际演讲学知名学者Stephen E.Lucas教授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辩论系主任Peter Pober教授。同时,研讨会将结合主题安排相关专题论坛以及论文宣读,探讨与交流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论文将择优结集出版,或向相关期刊推荐发表。

大会主题:Public Speaking in Progress: On Campus and Beyond

不断发展中的英语演讲教学——立足校园,放眼世界

主要议题:英语演讲与人才培养、英语演讲教学研究与实践、实用英语演讲教学(旅游、法律、商务等)、英语演讲的语言学研究、英汉语演讲对比与研究、英语演讲比赛与演讲技巧、其他相关课题

会议形式:主旨发言(Keynote Speech)、分组发言(Paper Presentation)、专题研讨(Panel Discussion)、现场示范课(Demo Class)、录像观摩讨论(Video Presentation & Discussion)

会议语言:英语(会议讨论可用汉语)

会议规模:200人

会议时间:2011年12月

会议地点:北京或南京(5月中旬确定)

会议费用:

(一)800元/人,2011“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决赛选手指导老师600元/人,研究生400元/人(凭有效证件)。

(二)交通及住宿费用自理。

参会程序:

请登录 http://heep.fltrp.com/conferences 注册报名并交纳会议费。在线报名及会议费交纳截止时间:2011年11月30日。

一、论文提交者:

(一)请将论文摘要(英文,300单词)和作者信息(包括单位、地址、电话及电子邮箱等)发送至:publicspeaking2011@163.com。论文摘要提交截止时间:2011年9月30日。

(二)论文摘要入选后,主办方将于2011年10月31日之前发出会议邀请函。

二、教学录像提交者:

研讨会专设“英语演讲课堂教学录像观摩研讨”。欢迎开设英语演讲课的教师提交英语演讲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供大会观摩研讨。

(一)录像长度为30分钟,DVD格式。录像内容可涵盖(但不局限于)以下任一教学环节: 1)英语演讲入门课; 2)学生演讲与教师点评; 3)学生课堂讨论; 4)学生互评与问答等。

(二)请将教学录像寄至: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李思宇,邮编:210097。教学录像提交截止时间:2011年9月30日。

(三)录像资料入选后,主办方将于2011年10月31日之前发出会议邀请函。

三、专题研讨发言提纲提交者:

研讨会开设“英语演讲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和“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两个专题研讨。欢迎相关学者和教师提交专题研讨发言提纲。发言提纲可涵盖(但不局限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角色、教学方法等内容。

(一)请将发言提纲(英文,300单词)和作者信息(包括单位、地址、电话及邮箱等)发送至:publicspeaking2011@163.com。发言提纲提交截止时间:2011年9月30日。

(二)发言提纲入选后,主办方将于2011年10月31日之前发出会议邀请函。

四、非论文提交者:(如报名人数超出,则根据报名先后顺序邀请参会)

(一)请登录 http://heep.fltrp.com/conferences 注册报名并交纳会议费。

(二)主办方确认在线报名后,将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发出会议邀请函。

会议联系:

李思宇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电话:025-85891343,***;E-mail: lisiyu_nj@163.com

田朝霞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E-mail:zhaoxiat@gmail.com

陈 静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电话:010-88819578;E-mail: chenj@fltrp.com

查询网址:http://,http:///eps/

报名及交费网址:http://heep.fltrp.com/conferences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年3月

第四篇: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总结

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总结

12月5日各省代表在浙江省湖州市狄港渔庄召开了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大会由上午8:30开始,首先是各级领导对大会致辞,9:10各省代表逐个汇报研究成果,从内容中看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各省农业局如何将蚕桑更好的商品化、商业化的研究,另一个则是学院教授或研究生做的一些目前和商业生产无关的研究。整个报告会持续了3个小时,十四位代表上台发言,从报告的内容中可以看出目前各省企业都在追寻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追求循环经济;首先提出桑园的循环利用,主要内容有: ①桑园间作、②蚕桑农畜兼营、③桑基鱼塘、④桑树防护林等

第二部分则是蚕桑资源的循环利用,主要形式有: ①桑树-桑枝-食用菌-菌糠-桑园的循环利用,②蚕-桑-蛹-峰-桑园的循环利用,③桑树-桑枝-板材等产品的循环利用,④桑-蚕-食品(药品)及其他产品的循环利用

未来的蚕丝业,已不仅仅停留在满足现在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制衣领域,而是向生物、医药、高分子等更宽广、更深远的领域拓展,积极开展桑业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则可为养蚕业和茧丝绸工业增添新的活力,促进蚕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下午则首先进行了参观,随后由各省代表进行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进展报告,总体而言各省都在逐步进行多元化利用的脚步,部分也已有成效,有些成效也很高;但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各省企事业单位所研究的项目千篇一律,同一个内容有多家单位在研究,资源浪费;

其次,所研究的课题大多都还在实验阶段,未能投入生产;部分虽已有成型产品,但大多还未有投入市场;

第三,某些研究内容未从商业生产角度出发,仅仅是作为学术课题在进行研究,目前而言不切合实际;

第四,多元化与循环利用的目的虽好,但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不能攻克这些问题,则蚕桑的多元化利用就是空谈;

第五,各省、各企事业单位未能联合,且都在闭门造车,研究进展缓慢,收效也不高;

第六,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试点地点目前还不多,该构想的经济效益具体如何我们犹未可知,是否真如预期还有待考证。

总体而言,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是一项要求高、涵盖面广的系统工程,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用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相结合的经营理念,将蚕桑多元化利用的诸多环节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经济效益高的产业链。

高新技术的应用为蚕桑资源的多元化利用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提高了其应用价值,扩大了使用范围,拓宽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在蚕业生产中可对蚕桑资源进行系统、广泛地研究与开发,达到物尽其用,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学术报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报告总结

学术报告总结

报告题目: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

主讲人:曹新宇

时间:2014.12.29

学术报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观后感 对报告会的认识和概述

2014年12月29号曹新宇教授在建大就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他的研究方向为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的关系、电信技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低碳城市。从上研到现在有接触过交通方面的知识,可能由于对这方面接触的较少,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点片面。通过这次报告会的学习,对交通相关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学到了一些比较好的学术研究方法,可能因为知识积累的不够,对有些内容的理解还是不到位。也渐渐的认识到,学习是一个不断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次讲座主要目的是要让我们用国际化的视角去研究问题,眼光要放长远。

下面先说说对报告内容的理解:

首先曹新宇教授通过相关文献的引用做了对建成环境的概述,所谓建成环境是指为包括大型城市环境在内的人类活动而提供的人造环境。纵观历史,大部分的建成环境采用了乡土建筑的形式。在工业社会,大量建造了许多建筑,但却离最终使用者越来越远。在景观设计中,建成环境被定义成自然环境的反义词,但要承认,比如中央公园是完全人造的,却会有对自然环境质量的视觉、触觉和供给,这就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城市规划中,该术语意味着大量人造人类环境的含义,这些人造环境既有广阔性又有聚集性,其功能就如消耗资源、处理废物、促进企业生产的生物体一样。总的来说,建成环境就是人们所处环境中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设计、交通系统等所处状况。人们对环境的反应过程,整体——细节,感情——评估。环境可视作教学媒介,一旦被认识到了,就会成为提醒人们采取恰当行为的记忆方式。交通行为与人们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做选择与发生事件的频率、目的地与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因为人的行为是一连串的,所以交通行为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它还与人们所拥有的汽车和自行车的状况有关。目前,人们注重生活效率的同时,也开始注重生活的品质,由于出行目的的不同,选择出行方式也增多了。“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与很多因素都有关系,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出行方式,最后出现不同的交通现象。

近些年来,由于出行量的增加,汽车使用率的增加,道路容量的不足,交通的供应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如个人旅游(VMT),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这种出行行为也在逐年递增。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交通的堵塞带来的不便,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有的采用车道的分流;有的对人口和商业进行合理的分散。在美国,扩展车道为23条用来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其实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也有些学者提出停止高速公路的修建,因为高额的税收、高价的成本,要与当地的税收,修路的养护费等相关联,才有可能缓解交通,一味的建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蔓延式发展的今天,空间发展远远大于人口流速,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得到了进步一发展,即精明增长。所谓精明增长就是土地的混合利用,用足城市存量空间,减少盲目扩张;加强对现有社区的重建,重新开发废弃、污染工业用地,以节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建设相对集中,密集组团,生活和就业单元尽量拉近距离,减少基础设施、房屋建设和使用成本。研究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主流的话题。从1990年起,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在中国很少有学者发表相关的论文。通过在google scholar上搜索发现相关的论文仅仅有十篇左右。当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有种悠然的高兴,觉得这个可以成为研究的方向。报告会内容详细解读

曹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的研究进行了讲述,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结果、就国际上前沿的学术研究给予的建议,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第三个方面。2.1 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的发展

总结前人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的研究,对二者相互关系研究的方法主要有模拟仿真、即计研究和非即计研究。模拟仿真是一种假设的方法,假设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建立一个模型,用模型模拟来代替真实系统进行实验和研究,对不同建成环境下的人的交通行为进行评估。因为模型参数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所以模型可行度有待于科学的分析。比如,道路状况的不同带来的人们的交通行为会不同,道路通畅,公交便利,那么很有可能人们会选择公交,如果公交不便,路途遥远则有可能会选择自驾。这种方法是一种预测性的方法,不能解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影响建成环境的因素有许多,影响交通行为的因素也有很多,并且因素和因素之间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个方法的应用也是比较广的,可以应用到土地利用和交通模型发展中,也可以用到其他的研究中。我个人觉得模拟仿真作为研究问题的方法显得直观、明显,如果能够对原信息有一个比较好的处理过程,模型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高;即计研究就是单元分析法,包括个人(最常见),团体,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效应,就是在个人层面上来研究一个区域,从个人数据得出领域特征,这是一种比较有用而普遍的方法。如以一个街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建成环境和街区中人的交通行为,通过对一定区域的建成环境中人的交通行为的研究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这种方法也有局限性,可以解释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有关联性,但是解释不了为何有关系,无明显因果关系;非即计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个人行为的研究来研究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GPS定位个人的交通行为,GIS分析相关地区的建成环境。这种方法与前一种相比区域性不强。

理论发展方面主要是因果推断,因果推断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预测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对需求预测目标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因素的分析找出其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变化规律来确定预测值。因果推断法有单回归预测法,多元回归预测法;也可以是联合分析法、时序法、因果机制,联合分析法就是将所有相关的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研究;时序法就是以时间为变量对同一建成环境下不同的交通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因果机制就是研究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理论基础主要是交通经济和交通行为,交通经济是指行为人在进行交通选择后所承担的经济费用。交通行为与人们的选择密切相关,而做选择与发生事件的频率、目的地与出发点之间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等因素有关。在交通行为理论中,建成环境会影响活动的地点。2.2 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成果

下面是对相关研究提出的疑问和对前人成果的总结:城市空间在不断的蔓延,科学技术在不断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变化,人们出行的多选择性有没有降低小汽车使用呢?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下面是一些具体的研究内容:

1)“在90年代初,与城市扩张相比,出现了代替开发减少汽车使用模式、鼓励使用代替模式,建成环境的那些因素会影响交通行为?”通过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优化建成环境的规划实践,用6 个元素描述了其影响的程度,分别为:密度、多样性、设计、目标可访问性、运输距离和距离城市中心。密度可以理解为人口聚居密度,不同数量的人对旅游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人数越多越会刺激消费,当地的建成环境也会进一步提升,从而影响都旅游行为;多样性,即旅游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交通工具的不同也会有不一样的旅游行为;设计可以理解为路线的设计,是短途还是长途路线,每一个不同的路线设计都有可能影响到旅游行为;目标可访问性,即旅游的目的地的确定,不一样的终点将会有不一样的旅游环境;运输距离,在不同的旅游方式中,选择长途可能需要不同的换乘节点,每一次运输都会产生一定的距离,那么也会产生一定的建成环境对旅游行为的影响;距离城市中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住在中心城市的人在交通方面的压力往往比交通的还要大,很多城市容易出现,进城难,出城更难的现象,所以这一点也影响着旅游行为。通过以上这些不同的元素,构成了影响旅游行为的建成环境。

2)“哪个更重要,人口还是建成环境?”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学者就这一个问题得出的答案不同。我们都知道,居民的自主选择是建立在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基础之上的,与自身的喜好有一定的联系。有的学者就建成环境对人的交通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对比,发现与居住环境中的频率有关,即主要人口统计。在频率方面来说,不同的人口数量会带来不同的交通压力,形成不同的居住环境,因此认为人口比较重要;在行程长度方面来说,建成环境比较重要,不同的旅行长度对环境的要求不同吗,人口不应该算是重要的因素;在模式的选择方面来说:二者都很重要,但是建成环境更比较重要一点,因为在不同人们对不同的建成环境的喜好度不同,建成环境会刺激人的大脑,通过人本身的认知,结构方程,而反推到出一些列的模式选择方式,更为精准,虽然没有过多的强调因果关系,但是也有一定的联系。

3)“是观察式的影响效应大还是自己选择(RSS)的影响大?众所周知,出行选择、住宅的选择是两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首先,RSS影响着交通行为,只有控制了RSS,才能使建成环境与交通行为有一个良性的关系。例如某些公司早上9点上班,但是人们为了出行方面在7点多便开始出行,那么8点多上班的人们也会出现在这个时刻,那么就会出现早高峰的现象,因此要特别强调RSS的重要性。人们的主观认识总是位于客观之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出了RSS的重要性。但是建成环境的影响仍是大与RSS,所以需要相互之间的进一步探讨,不能忽略其任何一方而单方面考虑。

4)“主观的建成环境、人的感知、交通行为三者之间的机制是什么呢?有些学者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感知等同于人的主观行动,也就是说人的意识决定人的活动。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环境具有不同的感觉,这一点将不利于规划的实行,因为规划是为大众服务的,满足的是大众的需求。感知=客观的认知+观察,相同环境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现实很难指导规划实践,这个机制应该是通过“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的方式一步步的进行反馈的,耶就是人们先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根据外界的环境刺激在进行组织,最后在对其作出具体的反应。也有的学者对人的主观和客观之间做了比较,得出客观环境的影响还是比较大些。也有些学者对人的心理进行了研究。通过不同的心理达到一定的饱和度要求,得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来平衡措施、感知和交通行为之间的种种机制。

2.3 就国际上前沿学术研究给予的建议

一项研究的贡献不能只局限于某个国家而应该是某个领域。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学术研究时可以尝试将某个其他学科的方法应用在另一个学科上,寻求新的方法,要有创新性的意识;在学术研究的范围上,某个学科领域在发达国家是成熟的并不意味着在发展中国也发展成熟的,应该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研究问题,国际和国内对比进行研究。中国和西方国家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生活习惯的不同,公交利用率的不同对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关系的研究可以对中国和西方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具有比较大的实践意义;在学术研究的成果的应用上,时间在飞逝,社会在进步,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可能直接拿来用。要学会纵向研究,尤其是学科之间有交叉的部分,这个交叉部分往往会有新的突破点,其次是要学会应用时间序列法,对不同时间段不同的人对某些问题的研究进行总结,查出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时,有的应用变量控制法,有的对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在研究的过程中最好有一个好的理论框架,更具有说服力。当前国际上土地利用和交通政策的整体影响研究不是很多,停车位问题、弱势人群的问题都是值得当前关注的重点。

总结

步入研究生学习后,陆续听了几次报告,相比第一次听报告的感受,这一次受益匪浅。记得在刚开始接触交通方面的知识时,心里有些胆怯,总担心自己对某些内容会掌握不好。但是随着对这方面接触的增多,渐渐发现以前的胆怯是多余的,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自信。通过听学术报告,在态度方面的转变是最大的,变得更加积极向上,每当看到那些学术方面的大师在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对某些知识的理解时,他们都表现出的豁达、积极、乐观的态度无不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也充满了期待,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向他们那样对不同的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术报告也让我增长了不少见识,眼界更加宽阔;通过听报告会,学习的方法方面,尤其对是学术研究的方法思路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纵向研究法,时间序列法,综合分析法,控制变量法等,对这些方法理解的更加深了一点,以后的学习中也会考虑这些方法的应用,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尤其是自己在提出问题之后,曹教授解答之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突然意识到自己思考问题还是太片面了,思维不够活跃。通过这次报告会的听讲,以及曹教授对问题的解答更透彻的认识到事情是在曲折中发展的。

总之,现在的状态就像是在一个漆黑的夜里,在大海上乘着帆在寻找着自己想要的那个灯塔,通过不断的对报告会的学习以及平时的学习,自己想要的那个灯塔也在渐渐出现,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慢慢有了方向和目标,同时听报告会收获了一些人生的道理。这次报告会也是一个综述性的讲解,他就建成环境和交通行为的研究从不同的文献并结合国内外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个总结,研究的某些方法值得借鉴。

下载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通知

    第二届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学术研讨会通知 会议通知 为进一步推 动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领域的发展,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全国岩土多场相互作用及环境土工......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第八届全国音乐美学学术研讨会与第三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述评 由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发起,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承办的第八届......

    2003年全国微创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

    ·会议纪要·2003年全国微创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中图分类号:R61文献标识:B文章编号:1009-6604(2003)06-0547-03《中国微创外科杂志》编辑部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联......

    新西兰水资源管理与环境政策改革(下)

    (三)重建地方政府及其环境行政 地方政府的建制可以溯源到1852年宪法,依照该宪法设置了6 个省(后扩展为9个)。省制实行了20年后被废除,原因有二, 一是省政府规模太小不能很好地集中......

    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在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胡四一 (2009年2月15日) 同志们: 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即将结束。现在,我就会议......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考试总结

    第一章 1.简述水资源含义、分类及特征 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狭义上:指人类在......

    全国《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及学术研讨会(5篇材料)

    2010年高等学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及学术研讨会通知(第二轮)受“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托,高等学校《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教学及学术研讨会将......

    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学术报告总结(12月7日)

    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学术报告总结 12月7日晚7:00,福州大学校宣传部副部长黄建顺副教授做客材料学院,在教学楼东3-307为我院副部长以上级干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做了一场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