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2P向消费金融靠近,是喜是忧?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P2P向消费金融靠近,是喜是忧?
欲望的魔盒——消费金融
人们赚钱是为了什么呢?
维持基本生活,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将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变故做准备......总之,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离不开钱——这些,都属于消费。
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互联网渐渐地改变了太多人们以往的理财、社交、甚至生活方式,从睁开眼睛,互联网便无所不在,金融、理财,这些围绕着我们,不可抗拒。
过去,一般手头资金有了结余,第一个想到的理财方式就是存银行。
然而,这种单一的储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财需求,尤其是近年的通货膨胀,银行实行负利率政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把钱存到银行不如用掉”——消费理念的改变,致使消费市场与日俱增,消费金融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消费金融就是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在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适时地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是适应客观经济形势的趋势和需要的。
从金融产品创新看,个人信贷业务是传统银行难以全面惠及的领域,建立专业化的个人消费金融系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居民个体。
消费金融业务可以分为有场景和无场景两大类。
现今场景基本覆盖了网上零售、家装、租房、婚庆、教育、旅游、助业等场景;无场景就是现今非常火爆的现金贷,以其低门槛、方便快捷等优点发展迅猛。
同其他新兴的金融、类金融行业同样,消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校园贷、裸条等非常严重的问题,其实校园贷发展到如此地步,虽然各方面都有责任,但初始责任却是平台应该要负的。
校园贷进入校园之前,大学里可没有那么多想着提前消费的学生,即使想要提前消费也没有筹资渠道,而校园贷大举进入校园后,一方面是提供了渠道,一方面经过这些分期机构的狂轰乱炸,无疑是撬动了人性里的消费欲望,打开了一个魔盒,其他的原因就不说了,各种分析已经说的很全面了。
而监管方面校园贷已被禁止多时,4月10银监会发布《关于银行业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有关于网贷平台参与现金贷的指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导意见:
(二十九)做好“现金贷”业务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依法合规开展业务,确保出借人资金来源合法,禁止欺诈、虚假宣传。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预期利率 的有关规定,不得违法高利放贷及暴力催收。
火爆的P2P变得靠谱了!
在消费金融兴起之前,P2P已经火爆得人尽皆知。
客观的讲,P2P一度在普通大众心中名声非常不好,在以前基本属于诈骗的代名词,闻之令人色变,对于不了解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可怕的行业,是能令人倾家荡产的行业。
这是因为14、15年P2P实在是太火了,看起来太诱人了,好像金融一下子就没有门槛了,大量的创业者不管自己有没有金融经验,也不管自己有多大能力,呼啦啦就都开始做P2P了。
一大群老资格的骗子和一大群新入行的骗子就趁着这股热潮,在行业里掀起了血雨腥风,众多投资人被洗劫一空,行业美誉度从天堂掉进了地狱,一时间人人喊打,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P2P至今在中国已经10年了,行业初期发展的不温不火,平台不多,投资人、借款人也少——但是!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从2015年开始,行业步入了高速发展期,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平台数急剧增加,2015年整年平均每月新增平台数为183家,行业成交额、行业人气也是飙升!
长久贷成立的就是在这时候,可谓赶上了一个好时机,自成立后发展也是十分迅速,风头强劲,很快在行业内崭露头角。
截止到今年3月底,P2P行业总成交额突破4万亿,而在2016年3月底行业成交额才1.7万亿,一年的时间增长了2万多亿,而今年3月份成交额更是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508亿。
虽然行业有诸多不完善,也有一些诈骗分子浑水摸鱼,给行业声誉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但节节攀升的成交数据证明了投资人对行业的信任,而现在国家监管越来越严格,对于投资人来说是越来越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行业发展,也是为了保护投资人的利益。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止到今年3月份正常运营平台数为2281家,问题平台总数3629家,然而由于行业监管的愈发严格,在今年还将有大量的平台被淘汰,最终通过合规、竞争大考的平台只能是很少一部分平台,这已成业内共识。
这次合规大考是对行业的一次大洗牌,是真正的去芜存菁,剩下的平台中认真做事、好好做事的平台比例将大大增加,这对行业、投资人、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借款人都是好消息。
只要行业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具有强力的监管,再想出什么大问题就基本没可能了,即使出问题,监管也有准备,不会像上两年那样不知所措、无能为力,而且经过这几年的风险集中爆发,监管、平台、投资人真的都极大地成熟了,这真是大好事!
简单的说,就是P2P从不靠谱变得靠谱了!
那些打着高收益却难以兑现的P2P平台都要被惩治,都要被淘汰了!
我们可以放心的,不再如履薄冰、心惊肉跳、辗转难眠的在P2P投资和借款了!
尽管和前几年相比,P2P的投资收益有所下滑,但是平均收益仍然是存款利息的N倍!
与其在拿着银行负利率的微薄利息,或者在熊了10年牛1年的股市中跌宕起伏,还不如买一个靠谱的理财产品,稳稳的坐收收益——当然,投资都有风险,可是不是所有的风险你都经得起、熬得住,不是吗?
选择一个安全、稳健、积极向上的P2P平台,是广大投资者时下关心的问题。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长久贷严格遵循行业规范,对于这轮大洗牌整装上阵,做好充分准备。用4月10日和广东华兴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的实际行动,证明自自己披荆斩棘、积极向上的决心。
P2P向消费金融靠拢,是喜是忧?
首先,两者都属于互联网金融服务范围,但是服务对象并不相同,也就是资产端不同,P2P平台进行投资理财的资金,一般是借给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是为了企业运营为主而设立的。
而互联网金融消费,主要是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前面提过,这里不包括个人购房和购车。
严格来讲,两者原本是“桥归桥路归路”,虽然P2P产品涵盖了一部分消费金融产品,但并不是主要的营收,除了受众不同,毕竟,两者的资金规模相差也甚远。
但是,随着上层对P2P网贷的监管日益严厉,比如银监会等四部委近期联合发布《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最具杀伤力的贷款上限掐住P2P的命门。
一些P2P平台开始考虑转型,或增加消费类业务,消费金融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方面,消费金融符合小额分散的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政策导向
专业投资理财网站
www.xiexiebang.com 也鼓励消费金融发展。
有机构预测,在排除掉房贷后,2017年消费金融行业的规模将达到7万亿的水平,这是一个完全可期的市场。
P2P依靠着轻资产加上资金的优势,如果能够在消费金融这方面有所作为,可以说,即使在监管相当严苛的大环境下,P2P会不仅会走得很长远,而且走得会非常精彩!
因为——消费金融这条路太宽了,每个人都有消费的需求!
需求决定市场。
如何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如何成为一个抓准时机,运营良好的平台,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市场,服务于人,才是一个企业、一个平台、一种金融形态欣欣向荣、不停向前的动力和资本。
只有每个平台自己做好了,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投资者才能更加安心,才能让投资者真正受益!
来源:长久贷
第二篇:实习感受:是喜是忧?
实习感受:是喜是忧?
今天周四,很特殊的一天。
今天早起太阳还是没有露面,不过上午时已经隐约看见了一线阳光。今天一天没课,在办公室准备录课的内容。上午第四节时手机突然响了,拿起一看:钱主任!顿时紧张起来,镇定了一下按下了接通键,电话中钱主任只说让我和则沛去一下教务处,具体什么事情也没说。心想:这下完了,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做的不好要挨批呢!没办法,我们两个怀着忐忑的心走进了教务处.......刚进了教务处就看见钱出任笑眯眯地看着我们俩,这让我们心里更加发毛。我们以为钱主任要说月考的事情,原来是另有它事。由于高三一个女老师请了病假,所以高三临时缺老师,就把我们的指导老师安老师调到高二去了,高二(1)、(2)班的课就空下了,钱主任的意思是让我们两个的其中一个去高二。没办法,只能是我。这个消息不知道是喜是忧,心里怀着一份激动,因为终于可以教我喜欢的区域地理了;可是心里又多了一份担忧,害怕高二两个班会受安老师先入为主的影响。
上午接到通知,下午高二两个班就有课,时间特别紧,都没时间备课。中午吃了饭赶紧把学案做了出来,课备的也不是很充分就赶紧去上课了,心里很没底。结果两节课上下来,一班反应还可以,但是二班效果不太好,而且二班情绪很大,可能是刚换老师不太适应吧。中途接一个班最容易产生这种状况,只能慢慢习惯了,尽快让他们适应我的讲课方式!
“你们”还是“我们”
有人曾经做过调查,学生喜欢或讨厌一个老师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项,学生都喜欢经常说“我们”“我们班”的老师,不喜欢总指着学生说“你们”“你们班”的老师。这一潜规则我牢牢记在心里,说话时也经常注意措辞。但是,就在今天晚自习,我犯错了。
晚自习时,我安排大家做习题,这时候有学生向我请教问题,我很耐心地给她讲,可能是太投入了以至于忘了管后排调皮的男生,没多久,后边乱了。我一时生气,随口说了句“班长,管好你们班纪律!”当时我也没太在意,只是埋头继续给那个同学讲解习题。
等我走到后边,忽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三班不是你们班吗?”我愣住了,他见我一脸迷惑说:“老师你刚才怎么说‘你们’班?”我的心一下提到嗓子眼,心想这下完了,出丑了,只能道歉了。我说:“我心直口快,有时候不注意说话方式,三班当然是我的班,是我们班。这也可能是个人习惯问题,因为我在家时就经常和我妹妹说‘你爸’‘你妈’,我把你们当成自家人,顺口就这么说了。”说完全班都笑了,我倒吸一口凉气,虽然感觉有点对不起老爸老妈,但总算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也没有引起学生的不满。
教师真是个“高危职业”,说不定哪堂课、哪个学生会提出哪个怪异的问题,在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态度的基础上还要锻炼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啊!
意料花,开在情理枝
有心栽花花不开
周二晚大失所望
有些时候,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今天晚上四节政治课,早已通知他们要上公开课,原定四节课中两节准备公开课,两节做题,自由复习。似乎事情总是事与愿违。第一节课,给了他们一节课时间分小组讨论,既有组间讨论,又有组内讨论,讨论气氛还不错。第二节课准不备让他们分组展示讨论结果,以有充足的准备来应对今天的公开课,实行起来才知道,理想过于丰满,现实着实骨感。懒散的状态,缓慢的上台步伐,以及轻弱的声音让我对明天的公开课担忧。预演难以进行下去,算了,就这样讲吧,我对自己说。后两节课的时间,拿来给他们做习题,当做考试检测最近的学习状况。而我心里的气,却是鼓鼓的。
无心插柳柳成荫
周三早始料未及
有些时候,不抱希望,真的会带来意外的惊喜。
一早,我来到教室,昨晚沮丧的心情经过夜的洗礼,依旧没有好转。看着学生们在黑板上板书昨晚讨论的结果,时不时有学生过来问我,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该怎么讲。我回应,看着讲吧。实话说,我还沉浸在昨晚的失望中,没敢对今天早上的公开课抱太大的希望。我害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教室后面站了一排人,而我不紧不慢的依旧按照平时上课的状态程序进行授课,由学生分组进行展示。只是没想到今天,我还未把“下一组”三个字习惯性的说出口,下一组的学生已经主动上台去展示讲解了,让我很吃惊,而且讲解时还自己转换角色充当老师,点名由底下学生回答问题。课堂上时不时传来笑声,引得听课教师也哄然大笑。整节课下来,总体气氛甚是活跃,和他们平常的表现南辕北辙。让我始料未及。
听课教师反馈: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表现积极,讲解很是到位,展现了艺术生的活力。并且课堂上学生展示的人数几乎涵盖了全班。学生讲解很有范,并且语言幽默,风趣,带动了整个课堂气氛。教师的讲解很到位,补充很及时,课堂把握也做得不错。总的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自我反思:
有时,或许是我们对事物抱得希望过高,导致失望来得过快。把目标定低些,要求少些,幸福感便会近些,对于学生同样适用。作为教师,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目标不能定太高,接近地气,才会换来希望后的幸福。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进一步看到了这群孩子的可爱之处,以及发展的空间还很广,潜力还很大,给我很大的意外惊喜。同时,静心分析,会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是高二的学生,已经适应和熟悉了问题教学,公开课对于他们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无论怎么讲,我还是由衷的感谢这群孩子。
后记:
我们学会期待,用心守候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事物,时刻怀揣希望。感谢生命中每一次意料之外的惊喜,铭记每一次情理之中的安然。
第三篇:群众争当贫困户,是喜还是忧
近年农村出了一种怪事:群众争当贫困户。这并不是我在瞎说,有些第一书记是这么说的,不少村组干部也是这么说的,就连进村帮扶的机关干部还是这么说的。听说老百姓为了争当贫困户,有的胡搅蛮缠,有的威胁干部,有的不择手段,闹得乌烟瘴气,沸沸扬扬。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天我就接到一个电话,是朋友打来的,他让我给包村干部说情,让他当上贫困户。我感到很为难,因为这位朋友是村上的矿老板,比较富有,与贫困户沾不着边。我劝他不要胡闹,趁早放弃。他却振振有词,说自己是村上的一个人物,当不上贫困户多没面子,非让我帮忙不可。
无独有偶,某天晚上我又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她是我的亲戚,让我给她帮忙争当贫困户。我思来想去,实在想不起这位亲戚是谁。道是她说的情况我听明白了:她的丈夫有车有房,户口迁到了集镇,她的户口还在村里,要让村上将她列入贫困户。我向她耐心解释:“九条红线”讲得清楚,家里有车有房,不能定为贫困户。没想到她竟然说出这样的道理:车子和房子是丈夫的,丈夫的户口已经迁走,与她有何关系?听到这样的逻辑,真是开了眼界。
去年某日,我到联系村走访贫困户。发现有人站在路边指手画脚,气势汹汹,骂骂咧咧,声言要用斧子把村支书劈了。我走上前去问个究竟,只见那人吹胡子瞪眼,说支书是个坏东西,没有让他当上贫困户,今天专门前来找其算账。一场闹剧过后,支书感到十分委屈,说这户有粮有房有钱,根本不符合贫困户条件,但这人却不讲道理,多次纠缠,苦不堪言。
说到贫困户,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我的童年。那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当时父母有病,我们还小,家中没有劳力,成了村里的贫困户。那年月的中国农村,沦为贫困户是不光彩的事情,于是父母在人前抬不起头,我们也时刻感到低人一等。记得母亲经常教导我们:人穷志不穷,再穷也要公私分明,千万不能贪占集体便宜,受到别人的帮助,一定要记住感恩。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很早就埋下了“立志和感恩”的种子,多少年来,我们兄弟姐妹正是靠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幸福生活。
回想过去,说谁贫困,谁就脸红,好多身处贫困线上的人们,就像我家一样,不甘贫穷,终日与命运抗争,与自然抗争,与饥饿抗争,正是这种抗争精神,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我们的祖国勇往直前。看看现在,国家这么好,政策这么好,环境这么好,可是我们的某些群众不知为什么?思想观念却发生了如此匪夷所思的变化,本来并不困难,却去争当贫困户,丧失了同情心,忘记了感恩心,丢掉了自信心,辱没了中国人的精气神。
在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我丝毫没有贬低和讽刺贫困户的意思。天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因病因灾因智致贫,这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事情,无可厚非。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真正贫困了,就应当受到帮扶和救助。目前国家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各级政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派驻第一书记和扶贫工作队进村,安排机关干部联户帮扶,就是要集中人财物帮助这部分人尽快脱贫致富,使全国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多好啊!
当然,形成目前这种群众争当贫困户的现象,不能只怪百姓,也有干部工作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贫困户识别不精准,不公平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话题。我着重想说的是,农村那些贫困户,不要沾沾自喜,心存等靠要思想,而要理解国家的良苦用心,支持配合地方政府的脱贫攻坚工作,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借帮扶东风,凭勤劳双手,实干苦干,立志脱贫。我还想奉劝农村那些非贫困户,不要等着“天上掉馅饼”,害着“红眼病”,没有出息地去争当贫困户,而要发扬风格,增长骨气,带头致富,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
第四篇:老板加员工微信 是喜还是忧
老板加员工微信 是喜还是忧
微信,是我们生活中都很爱玩的一个应用,我们可以和朋友在微信聊聊天,也可以将自己的生活晒到微信朋友圈中和大家来分享,微信的魅力就在于增进了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陌生人之间的交流,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人都玩的应用,有时候却带给了我们这些上班族难以言喻的烦恼。
近日有媒体报道,90后女孩小杜,因为拒绝加领导微信被公司辞退了,理由是不加领导微信,无法安排工作。
6月初小杜在广州天河找了一份工作,做业务类文员,部门男领导要求加微信,说有工作安排就在微信群里通知,小杜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就一直没有通过男领导的认证,小杜认为微信是比较私人的,她不愿意带到工作中来,没想到8月初,公司人力资源部以不愿意配合领导工作为由,辞退了小杜。
有网友表示这位男领导“太任性”,有些小题大做,可能是觉得小杜不尊重他,但是毕竟是否同意领导加好友属于个人自由,公司因为这个炒员工鱿鱼是不合理的,也有网友表示“人在江湖飘,哪能不弯腰“,况且领导提出来了,也不好拒绝,为了生活也是没有办法,再说也没有什么秘密,此外加领导微信也可以更多的了解领导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和领导进一步的沟通,甚至是成为朋友。
另一些网友表示站在小杜这一立场,表示微信本来就是展现一些私人生活的社交软件,有权利不让其他人过多的了解,而一些朋友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发发工作上的牢骚,更是担心如果让公司的同事或是老板看见了怎么办。
之前有一位河北的网友李小姐表示,去年稀里糊涂的就被加入到了老板的微信朋友圈,只是领导从未发过朋友圈或是微信聊天,李小姐就逐渐的淡忘了这件事。
有一天,领导突然通知周六加班,然而李小姐在事先就约好了和朋友出去玩,于是给领导电话,以生病为由没去加班,然而喜欢在朋友圈晒照片的李小姐,将自己出去潇洒的照片都放到了朋友圈里,照片里的李小姐根本就就是个身体健康的人,这些照片被领导一览无余。周一上班李小姐被老板叫了过去,直接以旷工为由进行了处罚,并且部门通报,李小姐连争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照片被老板看了个真真切切,从那以后,李小姐就开始在微信里潜水了,只看不说。
一些企业老板则表示,只要心里没鬼,加微信又怕什么呢。通过微信布置工作,既方便又快捷,除了帮企业节省电话费之外,还能了解员工的个人生活,从而更好的做到管理企业,这又何乐而不为呢。针对这一情况,重庆大学的人力资源研究所专家表示,如果处于工作目的,老板加员工可以光明正大的加,比如在申请的过程中表明自己的身份,而员工也有权利拒绝,老板应该尊重员工的选择,此外身为企业领导也应该宽容大度,即使员工在微信朋友圈里聊到与工作相关的事情,也不应该迁怒于员工。
不过笔者觉得,不论是否加公司领导的微信或是公司微信群,说话还是应该谨慎,毕竟有句老话说的很有道理,祸从口出。
此外,如果遇到了上述小杜所遇到的情况,朋友们也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在于单位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和诉诸法院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领导的微信,你加还是不加
晒照片、玩游戏、吐槽生活和工作„„因为趣味和方便,微信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如果某天打开微信看到自己的领导发来好友申请,你会马上通过还是直接忽略?微信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乐趣,也给一些职场人士带来了烦恼。
现象:大部分人不愿加领导微信
“顶头上司要加我微信,我要不要加?”3月23日,在玉林一家外贸公司上班的小陈向微信群里的朋友求助。“假装没看到!”“不加就是不给领导面子,以后工作不好做。”“可以加,但是朋友圈必须屏蔽领导。”„„微信群里的朋友们纷纷给小陈“出主意”。最后,小陈犹豫再三,先把自己朋友圈里的自拍照、对工作的抱怨、负面话语全部删除,觉得“安全”了,然后才添加领导为好友。
“和我的大部分朋友一样,我是不太愿意加领导为微信好友的。主要是因为自己在朋友圈的行事风格比较活泼,与工作要求的形象不太相符,加了领导后就必须处处小心,不能随意在朋友圈发布消息了。”小陈说。
“小刘,上次的广告文案你今晚再修改一下,我明早开会要用。”近期下班后,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小刘总是在微信上收到领导安排的任务。“自从加了领导微信后,常常要额外加班,自己也很后悔加了领导的微信。”小刘说。
疑问:加了领导微信会很不方便?
“加了领导肯定不方便,我的朋友圈原创内容,不希望领导知道自己的‘小心思’。”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大哥表示,他的微信里加有许多其他单位的领导,却唯独不敢加本单位的领导。
领导的微信真如“洪水猛兽”?在玉林一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李也遇到了领导要加微信的难题,思前想后,小李加了领导。“一开始也比较拘束,再也不敢在朋友圈发布太隐私的信息,只敢分享一些美食、旅游照片,并且分享信息时绝对不能在上班时间。后来发现领导会‘赞’自己的照片,偶尔还会评论。在单位遇到领导,领导还主动聊起微信分享的图片,比如‘你上次旅游好不好玩’之类,总之话题变多不少。后来,领导去游玩也会在微信给我发图片,我在工作上有什么问题也直接在微信上向他请示,工作上沟通更加顺畅了。”小李表示,领导的微信其实没那么可怕,大可大大方方添加好友。
“加员工微信就是想要多和员工沟通交流,方便工作的开展。”玉林一家私企的一位中层领导表示,加员工的微信主要是为了方便工作,但也发现不少员工在朋友圈屏蔽了自己,虽然心里会有些不舒服,但也能理解员工的行为。
观点:微信不应牵扯太多工作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不少职场人对领导的微信感到有压力,主要是怕自己的朋友圈影响领导对自己的印象,还产生一种被领导盯梢的感觉,此外下班后可能会在微信上收到领导的任务。
“不希望领导主动加员工的微信,因为会让员工左右为难。更不应该在下班时间安排工作,这会使员工产生不良的工作情绪。”广告公司的小刘认为,微信本来就属于一种十分个人化的社交工具,个人的朋友圈更是具有隐秘性,所以微信不应该过多的牵扯上工作,领导不宜主动添加员工的微信,更不能用微信来“监督”员工,或通过微信让员工加班。
“如果是以单位领导的身份来加微信,用微信盯梢、布置工作,那么我会很有压力。但如果领导带着交朋友或是关心员工的诚心来加微信,那么我十分欢迎。”事业单位的小李表示,如果员工的微信加了领导,员工也没有必要在朋友圈屏蔽领导,一是领导发现了会尴尬,二是在朋友圈里大大方方的表现自己,更能增加与领导的互动,增加与领导之间的话题。
第五篇:80%以上培训机构打包就业 就业型培训是喜是忧
80%以上培训机构“打包就业” 就业型培训是喜是忧?
2009年11月18日 15:55东方早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就业型培训,是喜还是忧?
在铺天盖地的培训广告中,笔者发现有很多培训公司打出了“培训百分百包就业”的王牌,和学员们玩起了“承诺就业”的游戏。根据报纸、杂志、网络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这样“打包就业”的培训竟占到了所有培训的80%以上!面对公司的信誓旦旦,学员们当然是乐不可支。这样的利好消息,无疑是使原本不温不火的培训市场又活跃了起来。那么“就业政策”如何施行?结果又落实得怎样呢?
一看广告“培训+就业”如沐春风
虽然都是打着“就业”的招牌,但是广告形式还是多种多样,就业的承诺也各有侧重,这里我们把它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委婉含蓄型:
一般来说,依托于某些高校办学的机构,开设如管理、语言、制图、设计等方面的培训多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培训广告措辞比较含蓄,一般不向学员保证一定能取得就业机会,但是会强调“培训机构和多家知名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成绩优秀的学员,能重点定向推荐实习或者就业,并且推荐就业的公司都是行业内前50名的大公司。虽然没有保证书和违约单,但是从报名处老师的口气中听出,只要学得好,推荐学员到一个公司工作,培训机构是很有把握的,这样的“口头承诺”能不让学员动心吗?
斩钉截铁型:
这种类型的广告在培训广告中占据的比例最高。一般有关IT方面的培训,如软件工程师、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多归于这种类型。我们都知道,现在市场竞争激烈,特别是IT类的培训班更是铺天盖地,而且虽然号称IT人才非常紧缺,但是业内人士都知道,我国紧缺的还是高端的IT人才,中低端的IT人才若找工作要求稍微高点的,就很吃力了。基于这样激烈的市场和学员心理,因此培训机构不再遮遮掩掩,索性打出“100%包推荐、实习和就业,并在报名同时签订就业协议书”的硬政策。超值诱惑型:
知道近年来职业规划在各大城市非常火热,于是聪明的培训机构索性打出了“培训+考证+职业规划+就业”四重优惠服务的旗帜。只要一次报名参加,就能享受人力资源专家提
供的专业职业生涯规划和立体化的就业推荐服务。给予个性化的,从学习、职业规划,到包找工作的“一站式”超值服务。这样一来,培训机构又招揽学生又能多赚钱,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甚至,一些培训机构还制定了“套餐任你选”的活动,ABC三种套餐由不同的培训项目搭配不同的服务,让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无微不至的“关怀”又更进了一步。当然,如此复杂多样的内容由报名处老师向学员们一个个解释起来还挺麻烦,因此,大多机构会在开课前期举办大型免费讲座,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的讲解,给成功招生多添了一分把握。
广告背后大有猫腻
以上三种类型的“培训宣言”体贴入微,无懈可击,若被正想充电的读者看到,肯定跃跃欲试。然而过来人一句话给我们敲响了警种:“报名培训只需3秒,而顺利就业则需要3年。”以下是笔者发现广告后三大问题:
一、混淆概念:
1.某个日语培训机构,广告标语上清楚标明“日语就业班”,其实,只有其中的全日制班才保证就业,而双休日班级是不保证就业的。难道这两个班级在培训水平上有所差异?
2.学员要看清楚承诺字样,弄清概念。比如“就业推荐”不等于“包就业”。学校只要有安排的行为就算履行了承诺,而是否能真正就业,还要看学员自身的运气和能力。
3.另一家室内设计培训班也在广告上标明“室内设计就业班”,可是当学员咨询到关于就业的环节时,培训方表示对表现好的学员会予以推荐就业,可是当问及如何才算是“表现好”时,报名老师一时语塞,继而表示:“凡在我们这里参加学习的学员都能学到真本事,他们都能给自己找到一份工作,这也就是'就业班'的意思。”如此“光打雷不下雨”式的就业班,真让学员大跌眼镜。
二、巧言辞令:
有少数培训机构劝学员“不要签订协议”。培训方的理由是,就业协议有时候对学员来说是一种束缚。比如我们的学习分前后几个阶段,若签订协议,则根据协议要求,要几阶段全部学成后,才能推荐就业,而且推荐的公司,学员若没有特殊情况,就一定要去。如果不签协议的话,就自由多了。如果你经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我们考试的标准,就可免去后阶段的学习,尽早工作。
三、暗度陈仓:
包就业操作起来是一个繁琐的过程。比如,与培训方合作的公司有高、中、低三个档次。学员要选择好的公司,但同时,公司也会对推荐的学生有要求。因此要进入公司,你首先要符合公司的需求。比如你的学习成绩、先前工作经验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都会成为到时候的就业参考,然后经历一段实习期和试用期(少数人也可直接就业),最后决定是否录用。当然,如果培训学员太多的话也不敢保证推荐的都是大中型公司。
此外,企业用人会达到饱和,而招人季节也有一定的周期,这就给就业打了一个问号--企业给予的薪酬如何?虽然具体薪酬的确很难事先承诺,但几乎没有一个机构给出大致的薪酬范围。招聘后就业合同一般签订多少年?是否会借故辞退?记得外地有某职业学校因包就业薪酬问题被诉诸法庭,学校为学员找的工作要么是不给工资(仅200元生活费)的学徒工,要么是推荐后公司不愿接收(接收后又找理由辞退)。
早报点评:
以前我们就呼吁过,培训应该和考证分开,如今,我们发现培训又和就业牢牢地绑在一起了,可见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培训就业的概念,从某些角度来说是有益的。因为它既然把培养学员的就业技能放在了首位,就能改变原本空洞无用的概念教学,转为实用性强、针对性强的课程。学员可以通过针对工作岗位的培训,立即上手操作,真正做到教学工作“零距离”接轨,降低社会成本。然而,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这就给很多不良机构有机可乘,最后利益受损的还是学员。因此一方面,我们提醒求职者要“货比三家”,不要被就业的幌子迷花了眼。要知道培训主要是为了学习技能,如果培训变成了“花钱买工作”,这样的后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专家也呼吁,建议以民间和政府结合的方式设立有一定权威性的培训认证机构来规范培训市场,给培训市场塑造一个稳定的健康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