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订情况说明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司启动《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评定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经过专项研究和专题调研,并广泛征求专家和地方的意见,形成本征求意见稿。修订的主要情况说明如下。
一、《办法》修订的背景、目标与思路
(一)修订背景
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4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19个,边境经济合作区17个,保税区31个,出口加工区63个等,以技术开发、经济合作等为特色的园区竞相发展。在上述各类园区基础上,我局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2012年,《管理办法》发布施行,园区试点示范工作逐步规范化和体系化。经过几年的稳步发展,共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80家,其中,示范园区24家,试点园区56家,包括:高新区48家(含苏州工业园区、广州开发区等享受多重园区政策的园区),经开区25家,创意产业园区1家,工业设计园区1家,保税区1家,其他园区4家。
但现行的《管理办法》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评定、轻管理、重程序、轻实体”的问题,试点示范园区的层级关系不清、管理要求不细,造成一些管理措施和业务要求于“法”无据的局面,比如:仅要求示范园区报送年度工作总结和计划,对试点园区没有要求;对于示范园区如何复核缺少细化规定等。此外,随着园区试点示范工作不断深入,保税区、创意设计等一些新的园区进入试点队伍,但试点示范园区的考核指标较为单一,对这些新类型的园区难以适用,亟需结合园区的类型特点,进行分类指导与管理考核。
(二)修订目标与思路
修订目标。针对目前园区试点示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已有经验和地方实践,通过修订管理办法,做好园区试点示范工作的顶层设计,提高管理办法的规范性、协调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管理优化促工作升级,推动园区知识产权工作迈上新台阶。
修订思路。建立园区分层分类的工作格局,按照园区类型,明确试点园区与示范园区建设任务;加大业务指导、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的保障力度,建立国家局与省局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优化完善考核指标,聚焦产业和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突出运用导向和园区特点;严格园区申报、验收、复核等程序,强化管理约束,建立退出机制,促进试点示范园区工作形成品牌。
二、修订的主要内容
按照修订目标与思路,《管理办法》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修订后的管理办法共6章35条,条款增加了14条。章节编排上,将第二至四章试点园区评定、示范园区评定、试点示范园区管理,修改为试点园区评定,试点园区管理、示范园区评定和示范园区管理等四章,尽量克服“重评定、轻管理”的问题;附件内容上,删除原附件1和2关于试点示范园区方案和规划的要求,将对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凝练后写入新办法第十条,保留考核指标作为附件。
总体而言,修订的内容主要包括分类管理、严格程序和优化指标三个方面。下面逐一对修订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一)分类管理
一是第四条将园区分为技术开发类、贸易合作类和创意设计类,并对每类包含的细分园区类型做了列举。之所以分成技术开发、贸易合作和创意设计这三类园区,一方面是从现有试点示范园区归类出发,并综合考虑国家相关部门推动建设的各类园区,这三类园区基本能够涵盖现有和今后可以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的园区;另一方面是从知识产权工作嵌入园区发展的不同着力点出发,这三类园区在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内涵上具有较大的区分度。三类园区中,高新区、经开区等技术开发类园区是我国园区的主力军,也占了现有试点示范园区的大多数,新增贸易合作和创意设计类园区契合了知识产权深度融入经贸往来和创意产业的新方向。围绕三类园区,第五条、第十三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特色试点任务,体现了分类管理与分类指导。
二是对试点园区和示范园区进行分层,从建设任务、管理措施、政策支持等不同方面体现两者明确的层级关系。总则部分第二条明确规定“国家知识产权局面向省级以上各类园区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分为试点、示范两个层级”,作为具体条款的依据。第十三条与第二十四条分别规定了试点园区、示范园区的主要任务,试点园区更多是打基础、建体系的任务,示范园区主要是聚焦产业、深化改革,着力保护和运用等关键环节,且第二十四条规定示范园区的首要任务是“巩固试点期间所取得各项成果”,体现了试点与示范的工作延续和升级。第十六条规定了省局和国家局对试点园区的扶持措施,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国家局和省局对示范园区的扶持措施,指出“在试点园区享受政策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明确增加了专利奖、专利导航、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方面的支持。
(二)严格程序
一是试点园区的申报程序。按照第八至十一条的规定,申报条件更严格,由原来的“建设环境良好、工作条件具备”,改为环境良好、基础扎实、条件具备三方面要求,并设定了量化指标,对试点工作方案也提出了明确导向和具体要求。申报程序更优化,近两年试点园区申报评定工作中,已逐步规范了方案报送和正式申报的行文,做实了试点工作方案论证工作。在吸纳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为体现分级管理的原则,发挥省级知识产权局对试点园区的管理主体责任,提高方案论证工作的效率和可操作性,将试点工作方案论证环节改由省局完成。同时,为便于集中评比,试点园区集中评定改为一年一次,申报受理时间安排在上半年。
二是试点园区的验收程序。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试点园区验收工作均委托省级知识产权局承担。为体现分级管理的原则,程序上,第十七条进一步明确委托省知识产权局进行考核验收,使试点验收权限的授权更有文件依据,并细化了验收时间和报送验收材料的要求。第十八条对不予通过验收的情形进行细化,增加了“试点期间未按要求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部署的年度工作两次以上的”情形,有利于国家局的年度工作部署发挥指挥棒的作用。第十九条对于未通过考核验收的试点园区开展新一周期试点工作,也作出细化规定,明确制定新的试点工作方案时限,避免再次申报评定的程序,改为备案制。
三是示范园区的申报程序。参见第二十至二十二条的规定,将原《管理办法》第十二条四个方面的申报条件整合为“试点成效显著、条件保障到位、建设环境良好”等三个方面,相关表述和指标体现出与试点园区的衔接与提升。申报和推荐程序有所优化,将原《管理办法》规定的省局测评改为园区自评、省局把关,并明确要求进行申报资格审查和申报材料审核,强化省局的推荐责任;将《管理办法》规定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改为向省知识产权局提出申报,使行文关系更顺畅。
四是示范园区的复核程序。原《管理办法》第十六条仅规定三年复核一次,对于复核的具体形式和要求,以及未通过复核的后果缺少规定。第二十八和二十九条参照试点验收的规定,按照示范园区工作规划的目标、年度工作部署等完成情况和考核指标进行复核;不同的是示范园区复核改为依申请启动,给予园区选择权,可以不提出验收申请。此外,第三十条针对未通过复核的示范园区,明确给予1年的整改期。
五是日常管理相关的程序。《管理办法》增加了较多日常管理要求的程序性规定,一方面是工作方案或规划的报送,如第十二条对试点批复后,三个月内印发试点工作方案并备案的规定;第十九条、二十三条对新一周期试点和新批示范园区,规定6个月内报送试点工作方案或示范工作规划。另一方面是工作计划、信息统计等报送,如第十五、二十六条,分别对试点园区和示范园区报送时间、逾期未报的后果等做出规定。
(三)优化指标
整体上,按照园区分类和试点任务,将指标分为基础工作指标和特色工作指标,其中,基础工作指标75分,特色工作指标25分。原考核指标分为100分基础指标、20分特色指标和10分加分指标,类型结构相对复杂,部分指标数据获取困难,修订后整合为100分的指标,原加分指标中的中国专利奖纳入基础指标,原特色指标考察的创新举措与突出成效,纳入新的特色工作指标,缩减为10分的分值。
1.基础指标。保留知识产权管理、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等5个一级指标,共分22个二级指标。5个一级指标的总分分别为15、15、18、12、15分,分值比重有所调整,体现了突出运用的导向。知识产权管理部分,对有关指标进行整合,根据工作实际,对工作体系和经费有关的专职人数、经费比例作了小幅下调。知识产权创造部分,将原“向国外申请专利的企业比例”、“拥有有效专利的企业比例”等难以获取的指标删除,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级经开区最新考核要求,增加PCT专利申请的指标,并根据最新工作进展,将考察企业培育情况的指标改为贯标和优势示范企业情况。知识产权运用部分,增加专利导航、知识产权运营等最新工作内容,删除“专利产品销售额”等难以获取的指标,由于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情况缺乏统一的统计口径,改为专家审核打分的指标。知识产权保护部分,删除行业保护的内容,将其作为特色工作中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发挥的职能。知识产权服务部分,删除难以统计的从业人员密度指标,结合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工作,增加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指标。上述22个指标中,发明专利、PCT申请、专利导航、专利奖等相关的6个指标对于贸易合作类和创意设计类园区缺乏适用性,不予考核,对总分进行折算处理。
2.特色指标。针对技术开发类、贸易合作类和创意设计类等三类园区的工作特点,分别设计了3个特色工作的指标,共15分。技术开发类园区包括知识产权创新创业、专利协同运用机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内容;贸易合作类园区包括涉外风险预警与纠纷应对、商标品牌战略、国际合作等内容;创意设计类园区包括外观设计、商标品牌、版权保护等内容。
第二篇: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
附件1 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
为了摸清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分布,推动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宏观管理向精细化转型,探索知识产权资源与区域科教、产业、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并实现创新资源的区域集聚,制定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方案。
一、试点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处于调整关键时期,各地普遍面临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知识产权作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智力资本,已成为间接或直接作用于生产的重要资源,并被国际社会普遍看作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空间地理依赖,高端知识产权资源向少数区域集聚的趋势日益增强,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引导科教、产业等创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集聚,有利于转变区域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提高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产业资源、经济资源的匹配度,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转化等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整合;有利于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实现支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促进创新体系与市场经济的深度融合。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的目的是,摸清包括专利、商标、版权等在内的各类知识产权资源的区域和产业分布规律;识别区域科教、产业资源潜力与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之间的匹配关系,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与产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关系;提出以知识产权资源为导向,引导其他资源优化配置的导向目录;以分类指导为原则,提出有利于区域发展的知识产权及相关政策的优化和调整方案,实现区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形成科学合理的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布局。
二、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一)总体目标。探索形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机制和模式,为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工作提供实践基础和工作规范;发挥知识产权资源属性,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引导创新资源在区域和产业集聚;探索知识产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方式,提高政府知识产权宏观管理能力和服务支撑作用。
(二)工作思路。选择部分省(区、市)或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作为国家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试点区域,实行一年一评估的滚动工作机制。
摸清试点区域知识产权资源与科教等创新资源基本情况,识别试点区域知识产权密集区域、知识产权密集产业、知识产权与相关资源匹配关系,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创新型区域的情况,提出本地区知识产权导向目录,以及知识产权及相关资源政策调整和完善的建议。通过试点工作,完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工作基础理论、研究分析方法、技术规范、操作手册、支撑平台等,探索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总结工作经验,培养工作队伍,推动工作全面开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专利、商标、版权等主要类别知识产权资源纳入试点工作范围,也可从专利资源分析入手,待条件成熟,逐步扩展到主要类别知识产权资源分析。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知识产权(或专利,下同)资源分析。摸清知识产权资源在区域和产业层面的分布现状;研究知识产权资源与创新资源的匹配度,了解知识产权资源对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的支撑情况;梳理区域内知识产权政策,以及与科技、经济、产业等政策间的衔接性。
(二)开展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综合评价。探索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探索综合评价工具、空间分析方法和可视化表达方法等,绘制知识产权布局地图,确定知识产权发展区域类型和发展导向。
(三)探索区域知识产权分类指导工作模式。在区域层面形成以知识产权资源为中心的相关资源配置引导目录,指导区域相关政策的调整完善,实现知识产权资源区域布局政策优化。
(四)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研究知识产权资源数据采集标准,探索构建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标准化模型。形成知识产权资源基础数据库和知识产权相关资源数据库。拓展完善现有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建立基于国民经济产业标准分类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查询服务体系。
(五)建立知识产权布局支撑服务体系。编制知识产权资源分析工作指导性材料。培养形成涵盖知识产权、区域、产业、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工作团队和专家支撑团队。
四、试点成果
(一)形成区域知识产权布局工作规范文件。形成区域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报告、知识产权资源分析手册、知识产权资源导向目录及编制规范、知识产权政策与区域相关政策调整建议稿(政策调整集)等系列文件。
(二)形成区域知识产权布局工作推进机制。形成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政府联动的知识产权区域布局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政府指导、各方参与的研究支撑体系和专家咨询体系。形成宣传示范与工作推进的配合机制。
(三)形成知识产权区域布局信息服务标准及体系。建立资源数据标准化采集制度。建立信息平台建设标准。形成基于国民经济产业标准分类的知识产权布局信息检索查询服务体系。
五、计划进度
试点时间为2015—2019年,分三个阶段开展。
第一阶段 基础搭建(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工作重点为搭建工作推进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资源分析和区域布局综合评价,探索区域知识产权分类指导工作模式和初步的工作规范文件。形成基础工作成果。
1.试点启动(2015年6—7月)。启动申报工作,准备并提交试点方案。组织评审,确定试点单位,确定并印发地方试点方案。2.试点推进(2015年7月—2016年10月)。建立试点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工作团队,开展试点推进。我局会同有关机构进行跟踪指导。
3.阶段总结(2016年11—12月)。对试点工作进行总结,检查试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并形成总结报告和初步成果。
第二阶段 重点推进(2017—2018年)。工作重点为建设知识产权资源布局信息平台,优化调整知识产权及区域相关政策,形成较为全面、规范的工作指导性材料等。在重点工作方面取得一批成果。
2017年开展中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调整。第三阶段 验收推广(2019年)。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效,进行全面推广。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试点省(区、市)人民政府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支持配合做好试点工作。保护协调司和试点省(区、市)知识产权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做好落实配合工作,加强试点工作的信息沟通,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具体问题。
(二)营造试点环境,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试点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发挥各方积极性。加强对试点工作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撑。加强试点工作进展和成果的宣传报道。
第三篇:2008年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要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8年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要点
2008年,是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志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8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过去的30年里,知识产权事业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要求真务实,锐意进取,抓住时机,把握导向,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强化手段,拓宽领域,加大力度,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努力开创新局面。
一、确定2008年为“知识产权战略宣传年”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放在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因而,宣传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此,将2008年确定为“知识产权战略宣传年”。
知识产权制度是实现国家经济技术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度保障,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手段和措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确立合理的政策目标和科学的价值取向,根据我国国情,恰当地设计和配置有关制度资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支撑,使知识产权事业切实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利于调动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应用能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建设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总体要求、宣传目标和着力点
(一)总体要求
2008年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结合对改革开放30年的回顾和思考,以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为着力点,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二)宣传目标
结合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在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的基础上,大力宣传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将对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良好文化氛围,全面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贯彻落实。
(三)着力点
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性工作。
第一,积极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的过程也是一个营造知识产权文化的过程。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普及工作,从而提升全社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使社会公众对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对自主创新积极鼓励、对他人知识产权充分尊重、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严加惩罚”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二,不断提高全社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教育和培训活动,大力开展贯穿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意识与能力的教育,形成不同层次、各有侧重、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知识产权社会培训模式。促进社会公众主动学习和了解知识产权的有关知识,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强大的智力资源和保障。
第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战略宣传活动。面向领导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科研人员、高校学生、青少年儿童和社会公众举办不同层次和内容的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研讨会、文艺演出等;制作公益广告,并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在全社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
三、宣传工作要点
(一)借助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出台及实施的有利时机,策划筹备知识产权战略宣传普及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文化氛围
要抓住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出台的契机,重点宣传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要深刻阐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积极应对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变革挑战、维护我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的紧迫任务。要通过举办大型战略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举办各类讲座和培训班、新闻采访报道、编发印刷品、刊登专栏、专版等各种形式的活动,面向各级领导、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公众做好有关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以“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联合相关部委,宣传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第30个年头。可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正是伴随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运而生,并乘改革开放浪潮高歌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大量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建立并施行了知识产权制度,为经济技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律保护环境。中国知识产权事业近30年的发展,恰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要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精心策划选题和宣传报道形式,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媒体集中宣传报道等大型活动,大力宣传知识产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以“4·26世界知识产权日”为契机,精心策划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推进我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要充分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这一有利时机,将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工作推向高潮,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同时也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世界知识产权日是全世界知识创造者和知识产权工作者的节日,也是在全社会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的有利时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精心策划、组织好各地“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活动。加强与中央电视台以及有关部门合作,把“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的活动办出特色。同时,联合有关部委认真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的各项活动。
(四)做好全国各地对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新闻报道,以及战略实施优秀典型事迹的评选报道活动,积极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
2008年的宣传工作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在全社会全面、深入、广泛的展开。要做好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战略的新闻宣传报道工作,配合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联合中央、地方主流媒体深入典型地区、企业,开展采访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战略优秀事迹、先进单位、成功经验的典型宣传报道工作。在全社会宣传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进一步推动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工作。
(五)积极开展以奥运知识产权为题材的系列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立我国知识产权良好形象
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时机,面向国际社会着力宣传我国知识产权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制作策划以奥运知识产权为题材的宣传片以及其他宣传资料。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奥运知识产权法制宣传教育,使全社会了解奥运知识产权、尊重奥运知识产权,并真正参与到奥运知识产权的维权行动中。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奥运知识产权大型城市宣传活动,对外展示我国知识产权良好的国际形象。
(六)加强新闻发布会和媒体舆情监督工作的开展,及时准确地掌握媒体报道动态,并积极引导媒体专业化报道
要进一步做好新闻发布工作,及时、准确、全面的传递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最新进展,进一步推进知识产权政务公开。要精心安排、组织策划每一场新闻发布会,努力提高发布会的针对性、时效性、权威性和宣传效果。同时,努力做好新闻发布会的评估工作,使知识产权新闻发布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专业化。
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的舆情收集与分析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内外媒体对我国知识产权工作的新闻报道,及时了解当前的国内外知识产权新闻热点,供领导决策参考。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舆情的跟踪和有效监督,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提高我国知识产权领域新闻报道的水平和质量。
(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局系统政府网站、报社和杂志社的宣传功能,完善知识产权宣传平台,提高整体宣传效果
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局系统政府网站建设工作,利用这一便捷的宣传窗口及时、准确、快速地传递知识产权的最新工作动态。网站建设要围绕整个知识产权事业的中心工作开展,重点做好知识产权政策信息和服务信息的传播工作。要不断丰富网上内容,创新表现形式,提高信息质量,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要进一步整合宣传资源,完善全国知识产权局系统新闻宣传平台,发挥网站、报纸、杂志、影视等媒体的各自优势,提高整体宣传效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局系统新闻媒体的管理,明确网站、报纸、杂志、影视等各宣传窗口的职能,加强统筹安排,统一管理、统一口径,使其在引导社会舆论、唱好唱响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主旋律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媒体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对外宣传渠道,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形象
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舆论氛围。通过召开媒体记者座谈会、通气会等方式,及时与媒体沟通有关知识产权工作的宣传重点。同时,要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精心策划、组织各种采访、报道活动,通过开设知识产权战略专栏、专访、专版以及开展战略实施典型报道、案例报道、现场报道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要加强对媒体记者、编辑的培训工作,并在媒体中培养更多熟悉、擅长知识产权新闻报道的记者、编辑,提高媒体对知识产权新闻报道的质量、水平和力度。
在对外宣传方面,要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利用知识产权战略出台、“4·26世界知识产权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有利时机,面向国际社会重点介绍我国政府在知识产权领域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积极引导国际社会客观、公正、历史地看待中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要积极发挥《中国知识产权报》双语周刊、我局政府网站(英文版)、《中国日报》知识产权周刊以及各种外宣品的宣传作用,扩大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对外影响。通过开展以“尊重、合作、共赢”为特色的文化交流,为构建和谐世界做出贡献。
(九)充分借助各种社会资源,创新宣传形式和内容,努力打造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品牌宣传活动
做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要充分借助社会力量。要利用各种资源,敢于创新,精心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品牌宣传活动,以此推动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对象,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特别是要积极策划、组织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活动,创出品牌,造出声势。
要精心策划、组织“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开放日,使其成为向全社会展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重要窗口。要精心筹备,精细策划,继续做好“第四届巾帼发明家评选活动”等已经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热爱发明创造、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十)进一步加强对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规划和部署,加强宣传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整体宣传水平
要加强对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工作的统一规划部署,实现上下联动,走好走活全国知识产权宣传“一盘棋”。要把整个知识产权系统对宣传工作的思想认识和工作热情,统一到共同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轨道上来,统一到为知识产权战略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上来。各地知识产权局要制定、部署具有地方特色、突出知识产权战略的宣传计划,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活动。在实施重大宣传活动过程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地方知识产权局要统一协调、相互配合、造出声势。
要重视和加强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宣传队伍建设,加大对宣传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宣传工作整体水平。各级知识产权部门的领导要把本部门的宣传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对知识产权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实用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宣传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要努力在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素质高的宣传队伍,一支活跃在全国各地知识产权宣传战线上置身于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充满活力的战斗队伍。
第四篇: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促进示范园区企事业单位积极向国外申请专利、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和积极开展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工作,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工作实施方案》(国知发管字【2003】50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包括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专利创业专项资金、实施专利战略专项资金,由北京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统筹安排。
第三条 专项资金坚持严格管理、科学评估、合理安排、择优资助的使用原则,通过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健全的工作体系以及完善的工作机制,全方位促进示范园区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
第四条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对示范园区内的重点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第五条 向国外申请专利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由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根据本办法另行制定《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申请国外专利资助办法》。第六条 专利创业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用于构建示范园区专利技术产业化平台和社会服务体系;
(二)用于促进示范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利技术向企业转移;
(三)用于促进示范园区个人非职务发明专利技术向企业转移;
(四)资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成熟、市场前景良好和具有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专利产业化项目;资助额度根据项目技术水平、实施规模等情况核定,原则上每项资助不超过50万元。第七条 专利产业化项目申请资助程序:
(一)申请单位提交《专利产业化项目申报书》,并附以下材料: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证书复印件;
(3)有效专利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4)专利三性检索报告;(5)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报告;(6)专利实施可行性分析报告;(7)实施专利项目的财务预算;
(8)如实施他人专利的,应提供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备案的实施许可合同副本。
以上材料一式三份,均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二)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三)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公布资助名单。
(四)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受资助企业签署相关协议。
(五)申请单位开具正式发票领取资助资金。第八条 实施专利战略专项资金使用范围:
(一)用于示范园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包括开展示范园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建立专利创新检索机制、建立技术标准专利评价体系、建立自主知识产权评价体系等等;
(二)帮助示范园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知识产权制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
(三)开展知识产权理念传播活动,在示范园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产权宣传、交流与培训活动,全面提升示范园区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
(四)资助示范园区具有一定专利战略研究基础的企业,开展行业领域内的企业专利战略研究;资助额度根据项目情况核定,原则上每项资助不超过10万元。第九条 企业专利战略研究申请资助程序:
(一)申请单位提交《企业专利战略研究申报书》,并附以下材料:
(1)营业执照复印件;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证书复印件;(3)企业专利战略研究实施方案;(4)企业专利战略研究财务预算。
以上材料一式三份,均需加盖申请单位公章。
(二)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三)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公布资助名单。
(四)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受资助企业签署相关协议。
(五)申请单位开具正式发票领取资助资金。第十条 申请专项资金资助的单位须提供真实的资料和凭证,并确保专款专用,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半年汇报一次资金使用情况以及项目实施情况,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将定期组织检查,发现弄虚作假情况的,将追回资助资金,并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
第十一条 严格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实行专款专用;当年资助资金不足时,采取择优资助和先后顺序相结合的办法予以资助。
第十二条 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必须公开、公正,接受社会监督。负责专项资金的工作人员,在申请资助项目公告之前负有保密的责任。
第十三条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负责将每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上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作为专项资金的监督部门,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联合共建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五篇: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
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
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暂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以下简称示范园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根据《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工作实施方案》(国知发管字[2003]50号),设立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示范园区企业开展专利战略研究、促进专利技术创业和专利质押贷款贴息,对示范园区内的重点行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支持。
第三条
专项资金纳入北京市财政预算,由北京市财政局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监管。
第四条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是专项资金的组织实施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第五条
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严格管理、科学评估、合理安排、择优资助的使用原则。第二章
支持范围、条件和方式
第六条
专利战略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示范园区企业建设专题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竞争情报研究、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健全和完善企业专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运用能力。资助额度根据项目情况核定,分为8万、10万、15万三个等级。
第七条
专利创业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示范园区中小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项目。资助额度根据项目具体情况核定,分为8万、10万、15万三个等级。
第八条
专利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补贴示范园区中小企业以发明专利质押方式向银行贷款所需的贷款利息,同时鼓励金融机构面向示范园区中小企业开展发明专利质押贷款业务。
贴息额度一般不高于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50%,每个企业每年贴息不超过20万元。
第九条 申报单位条件:
1、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无不良信用记录;
2、企业具有较强研发实力,拥有一定数量的授权发明专利;
其中申报建设专题专利数据库、开展专利竞争情报研究的企业,专利申请量应在10件以上,且拥有一定比例的发明专利申请;
申报建立专利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专利管理体系的企业,专利申请量应在20件以上,且拥有一定比例的发明专利申请;
3、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机构健全、制度完善,配有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每年有相应的资金用于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和保护;
4、企业财务状况良好。
第十条
申报项目条件:
(一)项目的实施方案科学合理,实施内容明确,预期目标具体,经费预算合理,便于过程管理与考核;
(二)项目必须由申报单位匹配相应资金,且配套资金占总预算的比例不低于50%;
(三)项目需于申报次年12月31日前执行且完成;
(四)申报专利战略资金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负责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施项目所需的相关经验、组织与管理协调能力;
2.项目实施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3.项目承担单位的专利数据以及相关软件资源等项目所需资源来源正当合法,有能力承担项目涉及的各项工作;
4.项目承担单位具备从事项目相关工作且经验丰富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以及相关软硬件设施,实施项目的技术力量雄厚;
5.项目承担单位具备较好的项目相关经验,具备5个以上同类项目的成功案例;
6.项目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申报专利创业专项资金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项目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应包含一定数量有效授权发明专利;
2、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成熟、具备较好产业化基础,已经开始商用化生产,可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
3、项目市场前景良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4、项目可以带动社会就业,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六)申报专利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还需满足以下条件:
1.用于质押的专利需权属清晰,法律状态明确;
2.申报项目已获得银行贷款。
第三章
项目申报和受理
第十一条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每年公布当年的专项资金申报指南,明确项目重点支持范围和具体要求。
第十二条
园区企业申请专项资金,应按照每年公布的申报指南准备和提供相应的申请材料,并保证申请材料真实可靠。
第十三条
申报专项资金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一)项目申报书;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仅限于专利战略资金和专利创业资金);
(三)申报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四)项目承担单位营业执照(副本);
(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资格证书;
(六)项目负责人及主要工作人员身份证明材料;
(七)专利处于申请阶段的,提交专利受理通知书;专利已获得授权的,提交专利权登记簿副本;
(八)银行贷款协议书(仅限于专利质押贷款贴息);
(九)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如行业许可证、生产许可证、检测报告、质量认证、环保证明等)。
第(一)、(二)项材料提交原件,其他材料均需提交原件及复印件,且加盖申请单位公章,原件审核后退回。
第十四条
专项资金申报、审批程序:
(一)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每年7月份受理下一的项目申请,企业根据本办法提交项目申报书以及其他材料;
(二)对申报项目进行初步审查,具体包括:申报材料形式审查、申报主体资格审查、申报项目内容审查等;
(三)组织专家对初审合格项目进行评审;
(四)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确定资助项目名单,并对外公示两周时间;
(五)通过公示无异议的项目,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选择并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与申报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签订《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资助协议书》。
第十五条
资金拨付:
(一)专利战略专项资金,根据项目具体情况分期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
(二)专利创业专项资金,一次性拨付到项目申报单位。
(三)专利质押贷款贴息专项资金,一次性划入项目申报单位在银行设立的贴息资金专管帐户,由银行予以暂时冻结。
申报单位按照与贷款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约定如期足额清偿贷款本息的、申报单位享有对专项贴息资金及其孳息的所有权;
申报单位不能如期足额清偿贷款本息,若与贷款银行约定有宽限期,并在宽限期内清偿贷款本息的,申报单位享有专项贴息资金的所有权,贷款银行享有专项贴息资金孳息的所有权;
申报单位未能还本付息的,专项贴息资金充抵贷款利息,贷款银行享有专项贴息资金孳息的所有权。
划拨专项资金后,若贷款利率调整的,贴息额度不作调整。
申报单位提前还本付息的,以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为基数参照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的贴息标准予以资助。
第十六条
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负责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项目验收工作。
第十七条
项目管理主要内容:
(一)项目资金的到位与使用情况;
(二)资助协议的进度执行情况;
(三)项目达到的技术、经济、质量指标情况;
(四)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十八条
项目管理的主要方式:
(一)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中期检查报告;
(二)根据需要对项目进行实地检查,并提出项目执行情况意见;
(三)项目实施期满后,项目承担单位提交项目验收报告;
(四)组织项目验收,并委托社会专业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
第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专项资金;对于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等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责令限期整改,同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项目计划进度执行情况;
(二)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三)项目实施取得的成果情况;
(四)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五)项目实施前后企业的整体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十一条
根据项目验收报告书,以及审计机构出具的专项审计报告,对项目验收情况提出验收结论。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