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筋保护层施工的几个改进措施
钢筋保护层施工的几个改进措施
王皓平
(中铁二十一局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项目 重庆璧山 402760)
摘 要:针对桥梁墩柱施工时钢筋保护层的不规范性,提出了控制钢筋保护层的重要意义及施工时的控制措施,并在施工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词:墩柱施工 钢筋笼 保护层
引言
近年来,在工程实践中,由于钢筋保护层厚度未按规范要求进行设计与施工,尤其在施工方面,出现钢筋保护层厚度或大或小的现象,导致混凝土构件或结构质量问题出现较多。因此,应加强对,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控制。控制钢筋保护层的意义
钢筋保护层简单说来就是指包裹在钢筋外面的一定厚度的混凝土,其厚度为钢筋边缘至混凝土边缘之间最小的距离,当图纸中未注明时,保护层厚度一般指主筋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外面的粉刷不作为保护层厚度。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按环境类别、构件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做出了规定,以及现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对涉及混凝土结构安全的重要部位应进行结构实体检验并对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也专门做出了规定。归纳起来,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1.1对结构的承载力的影响
在结构计算中,钢筋混凝土构件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的。由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为了简化计算,一般只考虑混凝土承受压应力,而拉应力全部由钢筋来承担。对于受力构件截面设计来讲,受拉钢筋离受压区越远,其单位面积钢筋所承受的外部弯矩也越大,这样钢筋发挥的效率也就越高;如果受拉钢筋离受压区越近,即钢筋保护层越大,截面有效高度减小,其单位面积钢筋所承受的外部弯矩也就越小,不但不能充分发挥钢筋的力学性能,而且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也将大大地降低,重者会发生重大事故。2.2对维持受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力的影响
混凝土与钢筋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整体来承受外力,关键在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粘结锚固强度。粘结锚固是钢筋与混凝土这两种性质不同的材料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抵抗外力作用的基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依靠粘结锚固力来传递应力,协调变形。如果要保证受力钢筋与握裹层混凝土之间有必要的粘结锚固强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混凝土握裹层的厚度,混凝土握裹层越厚,则握裹力越大,反之越小。一般情况下,受力钢筋到构件中性轴间的距离容易满足,但受力钢筋的外边缘到混凝土构件表面之间的距离(亦称之为钢筋保护层)则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证。试验研究表明,钢筋保护层可保证钢筋与混凝土之间 1
有足够的粘结强度,防止相对滑动,如果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太薄,可能使钢筋外围混凝土产生径向劈裂,使粘结强度降低,将影响结构安全。所以必要的厚度可以保证砼对钢筋的握裹力,使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
3.3保护钢筋不发生危及结构安全的锈蚀,保证结构在设计年限内的安全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结构应是非常耐久的。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根据一项调查表明,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普遍较差,不少混凝土结构不能保证在50年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有的使用功能和承载能力。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室外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强度偏低、抗碳化能力不强、保护层厚度偏小和一般使用单位缺乏合理的维护检修等。
为了确保钢筋在设计年限内不发生危及结构安全的锈蚀现象发生,从结构设计角度来讲,除了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外,适当地设计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值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试验研究表明,混凝土的碱性环境使包裹在其中的钢筋表面形成钝化膜而不宜锈蚀。但是,由于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离析、泌水、而形成的毛细孔道和裂隙,以及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或受力后引起的裂缝使大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或其他酸性介质得以渗入混凝土内部,中和了混凝土的碱性而使其变成中性的碳酸钙,这个过程称为碳化。碳化随时间由混凝土表面向混凝土内部发展,其速度与混凝土的质量及环境有关。
当碳化到达钢筋表面以后,钢筋的保护膜发生破坏,失去钝化膜的保护。钢筋会逐渐开始锈蚀,锈蚀产物铁锈的体积大于相应钢筋的体积,因而会向四周膨胀;而钢筋周围的混凝土会限制它的膨胀,产生交界面上的压力,这种压力就称为钢筋锈胀力。随着钢筋锈蚀深度的增加,钢筋锈胀力将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受拉而开裂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失去粘结力,构件整体性受到破坏,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钢筋保护层这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等闲视之,我们要在正确了解钢筋及混凝土的受力机理的前提下,充分认识到合理的钢筋保护层对工程结构的重要性。认真对待,才能使确保构件的正常使用,提高工程质量 钢筋保护层不合格的原因分析
2.1桩基及桩基钢筋笼的偏位
一般情况下墩柱都是建立在桩基础之上的结构物,要保证墩柱的准确施工就必须先保证桩基桩位及钢筋笼定位的准确性。保护层厚度在施工过程中反映为钢筋与模板的距离,因此,墩柱钢筋的骨架几何尺寸直接影响成型后墩柱的保护层厚度。在模板几何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墩柱骨架钢筋尺寸愈大,则相应的保护层厚度愈小,反之亦然。其次由于墩柱的平面位
置要求比较严格,《公路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规定墩柱的轴线偏位为10mm,桩基桩位要求在桥涵施工规范上是50mm,而墩柱保护层厚度为±5mm,这就意味着墩柱钢筋笼安装位置必须控制在±5mm内,否则墩柱的平面位置与保护层无法同时满足标准要求,出现这种情况时一般以牺牲墩柱保护层来保证平面位置的准确,这也是目前的通病。2.2钢筋加工安装原因
1、作为钢筋笼定型措施的加强钢筋,其尺寸小于或大于设计值,加强箍筋在焊接过程中支撑不牢固,钢筋受热导致箍圈变形呈椭圆状;
2、钢筋笼加工时,加强钢筋与主筋纵向不垂直,导致钢筋笼横截面变形 2.3钢筋笼吊装原因
1、钢筋笼在吊装过程中,与地面或其他结构物碰撞造成钢筋笼变形。
2、墩柱钢筋笼在与桩基钢筋笼吊装对接时,没有精确对中导致墩柱钢筋笼发生偏斜; 2.4钢筋笼保护层垫块原因
1、钢筋保护层垫块绑扎的间距过大,且与墩柱模板的贴合情况不佳。
2、钢筋保护层垫块强度不够,立模后容易变形。2.5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工艺直接影响到已经调整并加固完毕的钢筋及模板,如入模方式不当容易造成钢筋与模板间垫块脱离位置,振捣人员上下容易引起钢筋整体晃动并导致位置偏移,振动棒插入位置不当容易导致钢筋偏位。控制钢筋保护层的措施
控制保护层的总体思路在严格控制钢筋及模板平面位置、几何尺寸的基础上控制钢筋与模板的距离,并使钢筋、模板及相应的固定设施(垫块、模板固定支架及拉索)形成一个整体,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避免破坏钢筋、模板的整体性,从而保证钢筋保护层在控制范围内。3.1桩基础钢筋笼准确定位
3.1.1 桩基定位要准确并做好护桩
在挖孔桩开挖前,首先要进行桩基位置的定位,测量员要对桩位准确的放样,桩位的准确是保证桩基及钢筋笼子位置准确的前提条件,施工员不仅要把桩基的位置找准,而且一定要做好对桩位的保护工作,也就是说要做好临时护桩,以备桩基开挖后对挖孔桩锁口的准确定位。护桩要达到既能保护桩位又能不被破坏的目的
3.1.2 挖孔桩锁口的要求
锁口的直径应比桩基的直径大约200~300毫米左右即可,锁口中心必须与桩位的中心重合,(规范中规定误差不能超过50毫米,实际操作中要控制在10毫米内),因为锁口是保证钢筋笼位置准确的第一个屏障,到时候钢筋笼子要通过锁口安装定位。锁口做好后一定要及 3
时通知测量员再次对桩位进行放样,检验桩位是否准确,同时用钢锭将护桩引到锁口上作为永久护桩,以便灌装前对钢筋笼准确定位。
3.1.3 控制钢筋笼子的位置准确的方法
成孔后,为了保证安装后的钢筋笼能在挖孔灌注桩的中心位置,通常在安装钢筋笼之前,要对桩孔进行验孔,首先要保证桩孔垂直度在规范以内,其次桩底沉渣情况及是否平整,以保证钢筋笼的垂直,才能开始安装钢筋笼子。安装完后用永久护桩拉出桩基中心,检查钢筋笼中心与桩基中心是否重合,若重合对钢筋笼直接定位,将其用20cm-30cm长Ф28钢筋支撑在锁口上,保证其在浇筑过程不发生偏位,必要时在锁口上打眼定位。若钢筋笼不与桩中心重合则需要适当调整钢筋笼位置,使其与桩中心重合后再对其定位。
3.1.4 控制挖孔灌注桩中钢筋笼上浮
在浇注桩基混凝土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钢筋笼子上浮,导致钢筋笼偏位,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所以在灌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1)在灌注桩基混凝土时,当浇筑的混凝土接触到钢筋时,要将浇注混凝土的速度适当放缓,待浇筑的混凝土高度高出钢筋笼子底面1~2米时,再加快混凝土的浇注速度,这时桩中的混凝土已经将钢筋笼子裹住,钢筋笼子将不会再上浮。
(2)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与连续性浇筑,要根据搅拌机的规格、型号,满足规定的搅拌时间要求,搅拌的混凝土不能太“生”,塌落度也要满足桩基施工的要求;如果是商品混凝土,则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出厂时间不能过长,尤其在夏季天热的时候,混凝土在运输途中不能过长,这些都是造成混凝土流动性与和易性丧失的原因等。
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要格外注意的是:当钢筋笼子顶面距离孔口较深时,在浇筑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3.2墩柱钢筋加工安装控制
墩柱钢筋均设计为竖向受力主筋按照一定间距焊接固定到环向骨架筋上,在主筋外侧按照一定间距盘绕螺旋箍筋。因此控制墩柱钢筋笼的几何尺寸关键在于控制环向加强箍筋的几何尺寸。具体采用以下措施:
3.2.1加强箍筋的制作
有图纸提供的环形加强箍筋中心轴线尺寸,无法直接用于生产控制。经过多次调整,发现如下关系:
环形骨架筋的模具直径=环形骨架直径-环形骨架钢筋直径-10mm,模具采用12mm钢板作为面板,采用长10-12cm的Ф22钢筋为齿,间距10cm布置垂直焊接与面板上形成一个标准 的不同直径的圆。在环形骨架的弯制过程中,采用专门的钢筋钳,一点一点地将钢筋贴靠在模具上,最后在接头处预留足够的焊接搭接长度,先点焊,然后取下加焊,加焊时箍圈内需作支撑,确保骨架不变形,对制作好的箍圈应妥善保管,并按主筋间距在钢筋上做好等分点,以便于绑扎。
3.2.2现场绑扎
受地形的限制,大部分钢筋笼需要现场绑扎,所以对绑扎场地的要求比较高。钢筋笼加工的场地要平整且压实,长度必须长于钢筋笼至少3m,宽度要大于钢筋笼直径至少2m,选取500cm×15cm×15cm的方木作为钢筋垫枕,在两端的方木顶面拉线,使所有方木垫枕顶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绑扎时,采用直角尺控制环形骨架钢筋的垂直度。所有主筋必须点焊在骨架钢筋上事先画好的等分点上,以保证钢筋笼主筋的顺直度。
主筋与螺旋形箍筋交叉点采用点焊或扎丝梅花形绑扎固定,即间隔一个交叉点固定,绑扎完后注意扎丝头不予模板抵触。另外螺旋筋使用前必须先调直,在与半径相近的圆形构建件上弯曲成相近环形备用,保证螺旋箍筋与主筋密贴。
3.2.3 钢筋笼吊装
钢筋笼吊装定位时应先确定墩位或桩位中心点,按照图纸设计半径±5mm在现场用墨线标出,再将桩柱连接部分钢筋调整到合适角度,保证墩柱钢筋安装时全部主筋都落在墨线形成环内可固定,完成钢筋的安装工作。在钢筋笼的起吊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拖动、滚动和碰撞。同时钢丝绳一定要居中保持钢筋笼的垂直度。3.3保护层垫块布置
1、保护层垫块应采用高强度砂浆垫块代替塑料垫块,以保证立模后垫块不变形。
2、严格控制保护层垫块间距,按照80-100cm间距布置。3.4模板定位安装
在吊装模板的过程中必须轻起轻放,尽量避免模板与钢筋笼的碰撞。圆柱模板安装时,必须保证模板的圆心与墩柱中心重合,偏差按设计半径的±5mm采用吊线锤控制。模板安装完成后,应从上至下检查垫块与模板的贴合情况,对于偏差较大的情况应及时调整。3.5混凝土浇筑
为减轻混凝土入模冲击力对钢筋与模板间垫块的影响,混凝土高度落差大于2m时采用串筒,必要时设置减速板。
另外人员上下要通过专用软梯,禁止通过攀爬固定完毕的钢筋。振捣时严格控制振捣棒的落点位置在距离钢筋10cm-15cm处,禁止振捣棒碰触钢筋。结语
通过在成渝高速公路复线(重庆境)项目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桩基桩位准确控制及桩基钢筋笼准确定位的控制,有效的防止了钢筋笼的偏位,对保证墩柱钢筋笼的准确定位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通过采用对墩柱钢筋笼加工及安装、保护层垫块、模板定位安装、混凝土浇筑这四个环节的控制,在墩柱施工过程有效地将保护层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且不合格的点偏差10mm之内的目的。同时,也起到了对墩柱偏位的控制,为桥墩的整体受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二篇: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措施
提高钢筋保护层厚度措施
(一)管理措施
1.认真做好图纸核查和技术交底
施工前,针对不同的工程部位,根据设计图纸及现行施工技术规范,确定正确的保护层厚度,报监理工程师审核。对钢筋加工、模板安装、砼浇筑等相关班组操作人员都全员、详细交底到位,开展现场讲解和操作示范,明确施工工艺和合格率控制要求。
2.严格执行检验制度,落实改进措施
强调保护层的重要性,提高作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每道工序完成后,施工单位按照班组自检、上下道工序班组交接检、项目质检员专检的检查程序实施质量检验,合格后报监理工程师检验。每一个构件浇筑结束后,及时进行保护层检查,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并整改完善:
3.严格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
每类构件施工前应上报首件施工方案,经监理工程师批复后实施,首件工程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对需完善的工艺、注意的事项等进行讨论、交底、明确,确保后续施工的工程质量。
4.严格落实经济奖惩措施
项目部制定保护层厚度目标控制奖惩制度, 及时开展检查考核:对工程实体总体保护层厚度达到95%以上的予以适当奖励,对低于85%的予以处罚。
(二)技术措施 1.控制钢筋绑扎及焊接的质量
加强钢筋制作工艺控制,保证钢筋骨架定位准确,必要时增加架立筋,确保钢筋骨架的稳固性。单层钢筋应具有足够的刚度,双层或多层钢筋间必须采取可靠支撑,对易于偏位的钢筋应作有效的固定,防止在混凝土浇筑时发生移位。骨架安装工艺要合理、科学,骨架安装完成后,要对骨架位置尺寸进行认真检查,不符合要求的要进行纠正处理。对结构复杂的构件,合理安插主、次筋的位置,并注意施工顺序,避免出现钢筋挤占保护层的情况。
2.控制模板制作、安装质量
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必要时进行专项设计验算),无明显变形,模板平整度应符合要求,确保模板制作规范,安装位置准确,固定及限位措施到位,避免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出现涨模、移位现象。
3.控制垫块制作、安装质量
(1)垫块采用专业厂家生产的标准混凝土垫块,强度要求不低于主体混凝土强度,形状要求与模板应成“点接触”。
(2)根据构件情况合理布置垫块,分层、交错布置,纵、横向布置间距一般不大于100cm,现场根据情况垫块的间距适当加密。
垫块设置采取专人负责和专人检查验收制度。要避免垫块设置的数量不够,导致钢筋移位变形或垫块被压坏的情况。垫块应合理、准确地绑扎在受力钢筋上,固定要牢固,不得出现垫块倾斜、下垂现象,防止在浇筑过程中发生位移和滑落;垫块绑扎尾丝一律朝钢筋骨架内侧按倒,严禁向外伸入保护层内。混凝土浇筑前全面检查垫块,如有缺失或损坏,及时补充更换。
(3)垫块用量做如下要求:桥梁立柱每断面不少于6个;预制板梁箱梁、现浇箱梁、桥梁墩帽、桥面调平层、挡墙等构件每平米不少于4个;
4.控制混凝土浇筑质量
混凝土浇筑过程设置专人指挥。安排专人检查固定模板的风缆、支撑以及钢筋移位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整。不得随意在安装好的钢筋上踩踏,严禁混凝土输送泵管直接放在钢筋骨架或网片上进行浇筑,杜绝振捣无序或振捣棒触及钢筋、模板及垫块。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和配合比,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振捣密实并加强后期养护,确保混凝土强度。
第三篇: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钢筋保护层必须符合设计要求,保护层宜采用定型塑料卡具,保证砼在允许偏差范围内,使之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具体执行下列可靠措施以保证钢筋的位置:
一、钢筋制作:
必须严格按照GB50300-2001和GB50204-2002的验收统一标准和质量验收规范施工,做到钢筋调直、钢筋切断、钢筋弯钩、箍筋、钢筋连接、钢筋的下料长度、钢筋加工的允许偏差都要符合规范要求。各钢筋检验批符合验收统一标准达到合格,这是保证钢筋位置的首要条件。
二、钢筋安装:
1、构造柱:要使构造柱的钢筋切断位置准确,在砌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500mm设置二根φ6mm水平拉结钢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连接;砌完砖墙后,应对构造柱钢筋进行整修,以确保钢筋位置及间距正确,然后即可支模浇筑。
2、圈梁:圈梁钢筋绑扎完后应加垫水泥执块@1000mm左右,以控制保护层厚度。
3、为避免钢筋骨架外尺寸不准,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变形。
4、基础钢筋绑扎:基础四周两根钢筋交叉点应每点绑扎,中间部分每隔一根,呈梅花绑扎牢,双向主筋的钢筋网,则需将全部钢筋相交点扎牢。绑扎时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铁丝要成“八”字形(或左右扣绑扎),以免网片歪斜变形。基础配有双层钢筋网时,应在上层钢筋下面设置钢筋撑脚式混凝土撑脚,以保证上下层钢筋间距和位置的正确。现浇基础柱与基础连接用的插筋缩小一个柱筋直径,以便连接后保证柱筋位置正确。
5、柱子钢筋绑扎:下柱柱的主筋露出楼面部分,宜用工具或柱箍将其收进一个柱筋直径,以便和上层柱钢筋搭接后能保证上层柱的钢筋位置。柱筋控制保护层可用水泥砂浆垫块(或塑料卡)绑在柱立筋外皮上,间距一般为@1000mm,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以确保主筋保护层厚度的正确。
6、墙钢筋绑扎:墙钢筋应逐点绑扎,于四周对称进行,避免墙钢筋向一个方向歪斜,水平的绑扎接头要错开,在钢筋外皮绑扎垫块或塑料卡,以控制保护层厚度。当墙配有双排钢筋时,在双排钢筋之间应绑@8~10mm拉筋或撑铁,其中纵横间距不大于600mm,以保证两排钢筋间距正确。墙模板合模后应对伸出的钢筋进行一次整修,宜在搭接处绑一道临时定位横筋,浇筑砼时应有人随时抽查和修整,以保证竖筋位置正确。
7、梁钢筋绑扎:弯起钢筋与负弯矩钢筋位置要正确,主梁与次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相遇处,因一般钢筋直径通常比较大,梁顶面钢筋保护层不易控制,故可将梁的上部纵向筋下压20~30mm,但不能超过30mm。梁底水泥垫块间距@600~800mm。梁侧壁用带铁丝的水泥垫块或塑料卡绑在梁筋外皮上,间距@1000mm。
8、板钢筋绑扎:面层钢筋之间须设钢筋支架,以保证上层钢筋的位置正确。对板的负弯矩筋,每个扣均要绑扎,并在主筋下垫砂浆垫块,以防止被踩下。特别对雨蓬,挑沿,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的位置,在砼浇筑前进行检查、整修保持不变形。着重在混凝土浇筑中设专人看管并负责整修钢筋。
9、楼梯钢筋绑扎:底板钢筋绑扎完,待踏步模板支好后,再绑扎踏步钢筋,并垫好砂浆块。
钢筋保护层通常采用制水泥垫块垫在钢筋与模板之间,可以控制保护层的厚度。预制水泥垫块必须用1:2水泥砂浆制作,厚度为板15mm,梁25mm,柱25mm,而且垫块必须有足够的强度方可使用,确保保护层的厚度。垫块应布置梅花形,其相互间距不大于1m,上下双层钢筋之间的尺寸,可绑扎短钢筋或设置撑脚来控制。
三、模板安装:
必须严格按照GB50300-2001和GB50204-2002的验收统一标准的质量验收规范,做到模板用料、模板及支架的承载力、稳定性、刚度的设计及施工方案符合施工规范、模板各检验批必须符合验收统一标准,达到合格。模板安装尺寸达到要求,才能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尺寸符合施工图的要求。如构件尺寸超标,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钢筋骨架尺寸不准,保护层厚度也不能满足要求。
四、混凝土浇捣:
浇筑砼时应注意钢筋的位置,随时检查模板是否位移,螺栓拉线是否松动、脱落,是否胀模、漏浆,浇筑砼时应有专人值班,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浇筑砼应注意振捣密实,防止振动使钢筋位移。浇筑悬臂板时,应注意不使上部负弯矩筋下移,当铺完底层混凝土后,应随时将钢筋提到设计位置,再继续浇筑。根据混凝土浇筑方案,在板面上搭设马道和浇筑平台,防止施工人员站在负弯矩筋上,破坏了钢筋的正确位置。操作人员也不得直接站在模板或支撑上,以免踩塌,使钢筋发生位移。采用手推车运送砼时,倾倒砼时不要用力过猛,避免重压和碰撞,造成钢筋位移或歪斜。在整个砼浇筑中,各工种都要设专人加强对钢筋、模板、螺栓、预埋件的看管、修复,防止走动。
浇筑砼时,对于板筋特别是负筋的保护层,严禁劳动车和人在上面行走,同时派专人监护,对于在施工中造成有负筋位置发生变化,必须在浇筑砼前修复好,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加大检查力度,在浇筑砼前,检查保护层是否符合要求;在浇筑砼时,要进行旁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钢筋保护层的检测按下列方案进行:在基础工程验收,结构工程分层段验收及主体工程的验收时,由项目部提出检测申请,填写申请表,在监理单位的见证下由县建筑材料试验室现场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项目部根据检测报告的内容进行需要整改或不整改的决定。
钢筋保护层控制施工方案
第四篇: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够处理措施
板底钢筋保护层不够处理措施
1、对此部位混凝土进行清洗,钢丝刷拉毛;
2、挂钢丝网,网丝直径0.5~2mm、网格尺寸5~25mm,网格形状为正方形或矩形;
3、抹灰前刷一道结构胶,避免抹灰层空鼓和开裂;
4、用1:2水泥砂浆进行抹灰处理;
5、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喷壶养护)。
山西四建五分公司
晋中万科项目部
第五篇: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钢筋保护层控制措施
混凝土结构中受力钢筋的位置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和耐久性,钢筋保护层过大或过小都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现行的砼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砼结构设计规范,为确保砼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把保护层厚度提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要求在结构验收时必须提供保护层厚度实体检测结果,作为结构验收的依据之一。从我站监督工程的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检测情况来看,钢筋保护层控制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现浇板负弯矩筋及墙、柱纵向受力筋的保护层合格率较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一、管理措施:
1.仔细审图,准确掌握各个构件的保护层数值;
2.对施工人员加强教育和管理,加强技术交底、钢筋制作安装的检查工作; 3.制定控制每类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有效措施;
4.加强成品保护,合理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减少钢筋绑扎完成后工作面作业人员数量;
5.监理单位加强验收及旁站,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二、技术措施:
(一)楼板负弯矩钢筋保护层控制:
1.应在负弯矩钢筋端部设置直径不小于A12的通长钢筋马凳,中间部分设置纵横间距不大于800mm的小马凳,马凳高度应根据板厚加工准确,马凳支腿应焊接牢固; 2.为防止钢筋跑位及弯钩朝向不一致,在弯钩下方应绑扎A6钢筋一道;
3.在楼梯通道等频繁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简易通道,砼浇筑时应铺设临时性施工活动跳板,避免钢筋受到踩踏变形;4.浇筑砼采用“后退法”,严禁采用“前进法”,倾倒砼时要尽量减少对钢筋的冲击;5.在浇筑砼时,派专职钢筋工进行护筋,发现钢筋被踩踏或支撑件移位时,及时进行修整;6.严格控制板厚尺寸偏差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二)墙、柱钢筋保护层控制:
1.检查墙、柱纵向受力钢筋的位置是否准确,如有位移应及时校正; 2.柱、墙的箍筋、拉钩的加工尺寸应准确且应绑扎牢固;
3.柱、墙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纵横向间距不大于1m的垫块控制保护层(一般采用环形塑料垫块); 4.墙、柱纵向受力钢筋均应采用直径不小于A12的限位钢筋防止钢筋位移(每层宜在中部和端部设置2行,间距不大于1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