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土地整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方向[大全]
我国土地整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方向
摘要:土地整治是指对利用率低下、利用不合理、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同时也是是盘活存量土地、强化节约集约用地、适时补充耕地和提升土地产能的重要手段。土地整治作为国家土地利用的一种发展趋势,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本问通过搜集到的关于我国土地整治情况的资料,以及某些地区的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对我国目前土地整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实际和前文所做分析的结果分析我国在未来对于土地整治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土地整治;现状;问题;未来
Present, China land remediation problems and future directions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is refers to the inefficient utilization, unreasonable use, not use and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disaster damage land remediatio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nd use activities.At the same time also is the important means to revitalize the stock of land, strengthening the land saving and intensiv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timely supplement and improve land productivity.Land consolidation as a kind of development trend of national land use, come very natur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Asked by collected about the regulation of land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example in some area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to our country present land remediation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and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direction in China for land remediation problems in the future.Key words:Land consolidation;present situation;problem;future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目 录
引言............................................................1 研究目的......................................................2 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2.1国内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2.2国外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3 我国土地整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3.1 我国土地整治的进程及实例..................................3.2 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4 国外土地整治的先进经验........................................5 结合国内外探讨我国土地整治问题的解决方案......................6 我国土地整治的展望..................................参考文献........................................................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引言
土地整治作为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无论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在如今都已经成为社会中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鲜明,土地整治的问题也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能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1 研究目的
农业资源的主要包括:土地资源与水资源,还有生物,气候资源等,这都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所要针对的对象,在人们进行生产或者扩展的时候。并且还作为当前农业,林业以及牧业和渔业等的物质基础和人类目前当今非常需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对这些资源进行管理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土地整治问题。
就我国当地土地整治的主要针对对象或者目标进行分析,然后再展开相关的工作,并且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能够高效的对土地进行整治。2 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2.1 国内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所谓的土地整治,就是对那些利用效率较低或者不合理的土地或者灾害以及人类活动等进行后的土地开始进行整治。作为对土地存量的盘活,集约用地的强化以及对耕地方面的即使补充和土地产能的提高,土地整治是最主要的手段。只有将土地整治与当前我国的农村发展相结合,根据其形式以发展当地经济来保护耕地,保证城乡土地的配置工作顺利进行,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策略。
《我国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早在2003年的3月份就已经由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局颁发并实行了,其中详细说明了关于土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且还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定义和概念:所谓土地整理就是利用一定措施如工程或者生物等对田地,水地以及相关河道,农林等进行的综合方面的整治措施,以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效率和耕地面积的最高使用率,以改善当地的工作和生产环境。土地复垦也是采取一定措施,然后对那些由于一定因素如生产过程中对土地造成的破坏或者自然灾害造成土地的破坏等进行整治,以恢复其土地的利用价值。而土地开发则是对未利用的土地资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工程活动,当然这是在对环境保护和对土地资源进行治理的前提下实施的。
国务院在2012年的3月份也正式批准并颁布实施了《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其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土地整治方面要进行的5项主要任务:1对土地整治进行整体的统筹规划。2要对农用地进行大力的支持其整治活动。3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对农村的建设用地进行规范的整治。4对城镇工矿建设用地进行严厉的整治工作。5要有序的展开土地的开垦工作。
我国学术界对于目前的土地整治进行了很多研究和分析,并且也有着很多各自的观点,不过集中表现一下三个方面:1土地整治一般都分为了个主要 内容:第一项就是由于土地权属单位间出现的互相插花或者对生产管理不力的因素而必须对其进行治理的手段和措施。第二项就是土地关系进行调整以及对土地利用进行组织。2所谓的土地整治就是要对土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整以及相关治理以能够很好的利用土地资源。3土地整治就是主要针对那些不合理和较为混乱的土地利用现象进行治理以及相关权属关系进行的调整等,这样以有效的利用土地资源。
前面是大陆学者的观点,而对于台湾的学者却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1土地的重划就是对于以前那些地区较为紊乱或者狭小的地方对其有关土地的利用进行废除,然后再依据需要对其土地进行相关的开发和开垦。不过要以较好条件与土地所有权的人进行相互交换为原则。2土地重划要分为两方面,及农地地重划和市地重划,前一项是指为了提高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发挥其潜在价值,对其进行的单位产量的提高等综合性的土地改良方面的措施和方法。不过其也有广义,侠义和最狭义三个方面的农地重划。后者则是根据当地城镇的发展规模和未来走势,对其中一些对城市发展不利或者较为杂乱的地形土地等进行范围划定,然后开始对其进行科学的整理和规划,建造公共设施等对人民生活有益的建筑。使其土地能够有较好的利用,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价值。这样一来也就能够将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进行合理的使用,也对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关于重划费用或者其他相关费用,则可以联系原来的土地所有权的归属人与其联合付出,最后双方互利的对土地进行改良的措施。
虽然各种观点都有着自己相对独特的特点,但是也有着共同的联系,都是对我国当前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讨论和治理的措施的提出,这也对土地整理的概念进行了深度解析和展开。
2.2 国外土地整治的概念及内容
由于当前我国的城市土地整治情况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要很多要想土地整治的措施和策略进行学习和借鉴,研究起发展过程和结果。土地整治是在德国并于19世纪末才开始发展起来的,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所以几乎短时间内就在其他诸如澳大利亚,法国,日嗯以及韩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实行起来了,土地整治措施瞬间传遍全球。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土地整治也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最早的德国和瑞士将其称为土地整改,然后又在法国俄国等地也开始对其定义为土地整改,但是在亚洲地区诸如日本韩国则将其称为土地整治,也有叫土地整备或者耕地整理。不过在匈牙利和前南斯拉夫等地则命名为土地调整。
国外的有关土地整治方面的内容和定义一般有以下4个国家的五种观点:其中有两种观点主要都是在德国提出的,1 城市土地整治和农村土地整治这两项内容。对土地进行整治就是为达到对土地进行开发和改良的目的而改进农业和林业方面的生产条件来对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和调整,以对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行提高。2所谓的农地整改就是对村庄的土地进行规划和划分,改变其地貌,并重新将较小的耕地进行规划和整治,将其农村环境进行改造和完善,进而对农村的整体水平起到推动作用。无论怎样都是主要为了村民们的利益和收入着想,为了提高其生活水平,尽量减小对于农业生产而所需的成本投入和劳动程序的减轻。
而土地整治在前苏联的定义则是,为了对土地法令的维护以及政府对题第利用的组织和保护的决议进行实施,然后对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而在加拿大队土地整治的定义和理解就是对土地进行的一系列的调整和治理,不过在一定范围内实施的措施。主要是为了对土地的利用进行调整已符合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还对生态平衡的调节和维护起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控制城市的过度扩张,并且要对土地进行合理利用,以使得各地区都能够有较好的发展。
土地整治在韩国则被称为是土地调整措施,通过对土地进行调整和改革措施以实现带动相邻地段的相关地价的增值的目的。最主要是调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润获取方的分配方式的一系列措施。我国土地整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土地整治的进程及实例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得大国,人口、土地面积、物产资源,等等都位居世界前列。由于,扬州市位置特殊,在此,特别以扬州市为例,来说明我国的土地整治的进程。
扬州市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它还是一座具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称,在中华整个历史上都有这特殊的意义。它位于整个江苏省的中心,它的南边是滚滚长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江,北面是著名的淮安市和盐城,他的东面和泰州相邻,西边是南京淮安及安徽省得天长市。历史上得京杭大运河横穿扬州市,全长80.5公里,从南至北联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最终汇入长江。全市有多个开发区,例如,邗江、广陵、维扬、经济开发区等,下辖89个乡镇街道,1183个村委会,全市大约总人口有459万人。扬州曾在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这一殊荣。紧接着在06年,由联合国亲自下发“人居奖”。
扬州市有着高品质的土地,而且更是有着大量的人居种植面积。扬州市总共有663406.6公顷的土地,其中的种植面积有3166400.6公顷,人居耕地面积能达到0.07公顷。曾在98年的时候,扬州市全市展开土地整理项目,共同组织并实施了省级以上土地整治项目43个,整治好的土地已达24300公顷。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靠着海峡两岸的农业合作实验区,建成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规模化生产基地、高效实施农业区和高产农田。
06年,联合为扬州市颁发了“人居奖”,而扬州更是发展这一优点,将土地整治规划的目标放在了土地邮箱的多重利用上,并对土地整理做出了布置,更重要的是强调城乡用地的统筹。扬州市在提供广阔农业的农业生产空间、支持农业生产的同时,还需要在土地的节约方面多下功夫,还应该加强对文化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并且应该保护好当地的历史特征,在坚持这些方面的同时,还要照顾好生态发展,以实现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综合发展的这一目标。
扬州市曾在规划原则中提出过四项原则。第一原则为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这一原则着重生明,要突出扬州市的生态基础建设用地和科学合理的土地方案,并且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从而达到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治理。从而达到整个扬州市的规划,统筹考虑城乡共同发展。第二项原则为科学论证,合理安排。扬州市会通过土地局的深入调查,对本市的土地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通过国土、农业、环境、景观、村镇规划、农村问题等多方面的专家来共同完善与补充,从而提出整治措施。第三项原则为找准典型先行先试。扬州市有一些较为突出的村镇,以他们为重点进行试点工作,从而可以从实践中获取经验,便可以更好的实施措施和制度计划,为土地做贡献。第四项原则为为精心设计, 注重实效。各方面的专家积极咨询,与广大农民积极探讨,并研究出多种研究方法,专家们全面的调查与典型研究相结合,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紧接着,扬州市在规划内容中,以自身的特点从而确立了城区土地要以什么方向为主要路线,并着重解决土地不足这一严重问题。维持现有的优良生态格局,并坚持保护生态文化和保护传统文化。扬州市为此提出4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方面为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科学家利用土地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照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自然环境发展要求,分析土地利用的问题,并且根据历年土地调查的数据结果明确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第二方面为开展重大专题研究。扬州市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现有资料,展开各种专题报告,例如扬州市的发展定位研究、城镇乡村的规划格局、扬州市各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前景、扬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的农田规划格局研究、还有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性和未来重大建设规划研究等等方面,扬州市都会分析出其原因,并且深度研究探讨。第三方面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方案研究。在对土地的调查分析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扬州市通过对土地的进一步深化研究,制订了一套针对其现状的土地综合整治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并且在扬州市各个乡镇的土地治理方面已经有了初步落实,确定了不同类型土地综合整治的规模与布局。最后一方面则是制定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扬州市按照各位专家提出的各项整治方案,做出各种安排,并制定出来了各项措施,推动各项方案的发展,制定出促进土地整治的综合治理方案,为土地的综合治理突出很好的、很有效的建议。
扬州市对于乡村土地整治问题,本着“全面探索,局部试点”和“整村整镇推进”的思路,选择了典型村镇。这其中主要进行了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为对村镇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查。扬州市设立了“典型村”,并对“典型村”进行一系列的研究与调查,对“典型村”的土地利用条件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慢慢找出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原因。专家们还根据村镇的自然条件、历史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状况、相关规划和标准等基础资料,为扬州市土地整体规划做出调查和有用评价。第二方面为对村镇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进行研究。扬州市每一个地区都有这自己的不同特点,扬州市对其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各个地方提出了土地综合整治具体目标和任务,并且按照当地的基本条件设施,拟定了土地综合整治方案。为当地发展提供有效措施。第三方面为对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进行组织执行。扬州市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那就是“封闭运行、结果可控”选择良好的土地进行局部的尝试,然后再对整体规划提出实施措施,与此同时,加强对这些土地的检测,并及时的进行总结研究,形成了土地整治制度成果。
3.2 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
通过对资料的搜索、分类整理,对于我国土地智力的问题,总结如下几点。
国土整治的过程程序混乱,缺乏相关的法律以及整治标准。我国国土整治缺乏法律和整治标准致使国土整治工作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许多工作人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员有机可乘,导致我国现在的整治工作十分混乱。尤其是西北、西南诸如宁夏地区,就缺乏相关的法律对土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在整治过程中,根据具体要求和目标和国家出台的宁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土地治理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停止不前。我国没有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的用途等,使用原则做出规定。还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造成了大量的土地使用变得无效和混乱。
政府的监督作用没有做到位,未能实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在国土利用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对土地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等问题,这些不负责任的行为都被置之不理。还有,由于各个部门没有责权分配问题,导致我国在城管、土地、交通、林业、渔牧、等部门的设置,导致土地资源和环境管理的矛盾冲突频发!
我国因为土地污染严重,土地质量越来越差,由于我们的土地整治工作的大意,再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药的使用过多,减少了大量的土地肥力程度,致使农业用地造成土地退化,从而降低了粮食产量,限制了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中国有部分土地污染的法律规定,但大规模污染现象没有限制和约束的严格法律规定,造成严重污染我们的土地的现象频发,土地质量在逐渐下降。
4.规划微调影响项目的规格和进度。基层国土部门和施工单位在某些地区整治中遇到一些问题:工程的进度常常被规划微调所影响。例如,土地平整会对作物产生一系列影响,使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但没有项目规划对其进行补偿。再如,农田旁边灌溉节水点的间距相对固定可是农田的长宽却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农户接水点被灌溉的数目不定。这些情况出现,想要解决就的经过一系列的流程,需要对规划设计调整,上级部门逐级提交规划修改申请,而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很长。此外,规划起点较低、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例如,重型农业机械会对道路的寿命产生十分巨大的影响,这与新农村建设产生矛盾点。而一些整治不到位的问题,会给群众留下不良印象,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之处,有悖于整治的最终目的。当前的整治项目工程规划要与时俱进,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提高,内涵要不断丰富,项目设计规格要不断提高。
5.基层干部群众认识不一影响施工进程。有些干部出现了在项目实施不同的态度!施工开始前, 干劲十足,个个热血沸腾;而项目中却斤斤计较, 使得工作无法正常快速的进行;项目完成后,虽然工程让群众们得到了许多好处,但是基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层干部却对维护缺乏责任心。当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时候,基层干部不顾为了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受益的根本目的,毫不让步,甚至变本加厉,提出难以兑现的要求。此外还有的基层干部干预信访,推波助澜,使事态加剧。此外,基层干部整治热情不高,有些项目区私拿建筑材料,这些现象的发生暴露出许多问题来,而这些问题不能被积极化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治。
6.地方政府积极性不高造成项目实施和管护的难度加大。在地方由于关于实施土地整治的项目及其它的管理和维护的质量优劣都没有被纳入县级政府对乡镇政府的考核当中去,并且政府的积极性不高涨,使得项目的管理维护的难度大大增大。在项目开始,当遇到问题时,乡镇干部还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积极调节,可是又因为有些乡镇干部对于很不容易争取到的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不够重视。所以,在当遇到一些繁琐、相当麻烦、不好处理的问题时,他们的积极性就大幅度降低了。他们对这类工程没有支配权,不能通过项目实施带来指标。因此,土地整治项目已成为该县国土部门的事情,步履维艰实施这将是难以避免的。更为严重的是,这个问题是管理和保护项目后的直接延续,导致在后期有部分项目效益不能持久。例如,一些农民用稻草,肥料堆放在U形排水受阻而形成堵塞,无人问津遭受严重损害后,一些农民建道路,沟渠两侧的各类农作物,破坏水灌溉点堤岸和河床等。国外土地整治的先进经验
我国的土地整治正处于正发展的阶段,其中有许多国家在土地方面对经济发展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日本就是典型的例子,通过土地整治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从而在土地方面进入了世界的前列。
日本国土地面积并不多,总面积仅为37.78万平方公里,只有516万公顷的耕地,只占国土总面积的13.6%。在2010年,日本全国全国到1.25亿,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公顷,由于其人多而地面积却非常少,缺少耕地资源,是一个人均土面积少的国家,其情况与我们的国家非常的相似,但日本却在土地资源缺乏下,经济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是日本进入了国家的首列。
对日本土地改革的分析,日本土地整治总结出下列几点,1.以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是土地能够正常的运行。日本非常注重土地整治是与土地法律相同步的,日本在土地方面的法律颁布有200天之多,比如《农地法》、《农业振兴地域法》、《农业经营基础强化促进法》、《水利资源开发促进法》、《森林开发公团法》、《土地改良法》等。在这些法律的实施与推动下,造成日本的经济得到了发展,推动了日本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使优质的土地资源的到了保护,而且使农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根据需求的不同,日本的法律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例如,比如《土地改良法》,为了扩大土地改良种类和完善实施程序就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而被修改了11次,这是日本修改最多的一部法律这可以看出日本对土地改革的重视程度。2.注重土地权属和地块调整,促进农地规模经营与中国有相同的情况,日本特别注重农用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其利用土地改革,利用土地权属调整和地块置换手段解决了他们的土地比较零碎和分布比较分散的缺点,还建立了专用农户,使农地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能够成功突破,而农业的生产能够很高效的完成和农民收入有一定的保证,完备的工作程序的土地整治,是许多的农民积极的参加,土地整治过程是土地相关利益主体权利重新分配的过程,在直接的农户在较容易产生利益冲突,而冲突的产生使
土地整治无法正常的进行,所以日本在土地整治方面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并且严格的执行,使公众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在进行土地整治前,由土地整治区域中各村的村民代表和指导人员组成的委员对方案进行规划、土地权属和地块调整方案等进行讨论和表决,经委员会2/3以上的成员同意后,土地整治工程才能够正常的实施。而进行土地改革前。要想个人进行土地改良,则其必须经过2/3以上参加人同意后才能够进行土地改良的资格。所以从各方面来说,日本的土地改革既是政府的行为,也是公民自觉遵守的标准。其建立在农民之上,从而确保里项目准备和实施能够有序的进行。4.重视科技,工程设计和建设标准高工程设计和建设标准是土地整治效果实现的根本保证。日本在进行土地整治工作时,最看重工程质量和科技手段的运用,土地整治规划分3级进行:一是国家级规划,其主要划分出一个时期土地整治的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二是都、道、府、县级规划,主要是确定区域、规模、投资、权属的登记与管理;三是町、村级规划,主要是提出项目、实施项目和运营管护。日本土地整治制度规定5年组织进行一次的评估,涉及每个町、村,调查评估结果要汇总上报,从而为制定出一个5年土地整治计划提供技术支撑。日本法律规定,进行过土地改革的农业地域,7年内不受理该地域的农地转用申请。
这几点是总结出日本土地改革的经验。5 结合国内外探讨我国土地整治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数量质量两手抓,土地改革是应保持耕地总量保持平衡,不仅要注重耕地数量的增长,耕地质量也要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在耕地质量与耕地质量上要做到双重的提高,两手硬一一是要注重对抛荒地、零散地再次的开垦与整理,二是要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对新增长的耕地对其质量要保证增强。
2确权登记优配置。在土地整治前要对每一个需要整治的土地进行确认与登记。土地整治后按照依法、自愿以及稳定性原则,对土地进行,是分散的土地实现聚集化,规模经营合理化,是土地资源能够优先配置。其土地在每个村内部、村与村之间的土地、工矿用地等均可进行置换。与此同时,其对拥有者的土地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使用”的原则,是土地拥有者具有使用权与处置权,从而增大使用者利益增长,并协调所有者与开发者之间的关系
3.优质高效成规模,通过土地整治使“小田向大田”集中。是土地的规模经营适度化。对其整治出的土地发展大棚养殖,特种养殖等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在优质高效的路线下,才能够有更高效的收益。土地整治者应开发与研究在整治土地上应生产与种植什么作物及如何进行生产以及经营等问题。尤其应关心土地整治尤其是农地整治开发的土地必须从事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才能够取得高效的收益。
4.集约利用挖潜力。根据土地资源与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
我国应该走土地集约利用的道路。这就需要对存量土地进行挖掘与开垦的能力。则对城市而言,借助土地整治使高建成区内的土地利用率和产率得到提高将在城市中心占地面积大、地产出率低的工厂搬迁到适合发展的地方,实行“优二兴”,将第二产业坐落于占地面积大的城市中心,并将第三产业运用于适合其发展盘活开发区的闲置土地,把其他的投资项目转入于开发区内,比如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等;而对旧城区进行整治与建设,把不合理的住房进行拆迁与改造,并增大道路两侧的宽度以此来缓解交通拥挤堵塞的交通问题。对农村来说,应彻底贯彻“集中”的原则,即“农民住宅逐步向中兴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在过程实施中。我们应严格按照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在规定的建设用地区内选址。并且新址面积应少于旧址面积,来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化,不的占有农田的土地,但必须占有土地的。则必须县级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调奁核实和批准,则可以与就址整治后的面积相置换,要做到耕地面积不减少,还会有所增加的新标准。实施这种方式置换的,其建设用地可以不占用年度建设占用耕地汁划指标旧。
5.保护生态美环境。我们应把生态、景观作为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来考虑。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将人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以及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协调他们的关系与考虑他们的处境。对于村镇、工业园区、农田等,根据专业的村镇规划方案,来进行美化环境,改变布局,是农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提高。从而推动农村的发展与建设,加快城镇化的步伐,而对于城市土地的整治,首先应符合城市规划,应尽可能的保护我们的原生态,人文环境的同时,使绿地的面积能够增加。与我们的原有绿化带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网络系统,美化我们的城市环境,农用土地的整治,应增加土地肥力,保持水土,绿化环境,涵养水源的生态功能。与此同时,林、牧业的发展应于农业发展相协调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丰收。我国土地整治的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与论述,和明确的看出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国土地整治工作牵涉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国土资源有效并合理的提高和有效利用程度,也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应进行土地整治来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并且,我们要改变落后的土地利用观,改变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绿色经济得不到发展落后观念。我们的国家才能取得国家与个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土地整治工作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实践中,进行土地质量的提高,且土地开发与经济相协调,利用我们现在的高科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置换等方式挖掘存量土地、重视整理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相平衡的原则,并与公民为中心,公众为基础的理念更好地促进土地整理工作,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把我们的国家创造为一个农业大国。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宁宁。日本土地资源管理一瞥。中国土地科学,1999 【2】王珺。日本的土地区划整理及对中国合理用地的启示。国土资源情报,2009 【3】王缓玲,赵庚星,史娟。我国土地整理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郭洪泉。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法律思考。中国土地科学,2001 【5】陶镕,栾友刚。我国土地整理法律制度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唯实,2007 【6】潘红卫。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国城市经济,2011 【7】张建仁。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湖北社会科学, 1999 【8】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9】吴迪。我国国土资源规划与治理法律制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2010 【10】李洪良。当前我国国土整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河学刊,2007
本文来自中国论文发表中心(http://),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论文发表中心
第二篇: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保现状、成因及对策
欧映忠
19世纪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建立。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建立。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国务院前身)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对职工的医疗、生育、养老、病假、伤残、死亡、失业等待遇都作了最低标准的规定,从而解除或减轻了职工因生、老、病、死、伤、残、失业等造成的特殊困难,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建立起社会保险的雏形。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已经成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坚实基础之一,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赞同。同时,要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全面的发展,必须加强包括社保档案管理在内的众多基础工作的建设力度。
一、我国社保档案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部分组成,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它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生育保险等各项内容。社保档案即社会保障档案,是指社会保障工作部门实际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及电子文件的历史记录。目前,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档案部门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和开展社保档案工作,形成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住房公积金等七项档案管理体系。随着社保档案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不少部门和经办机构的社保档案管理与业务工作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陈旧的管理模式逐步被信息化所取代,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缴费的征收、保费的支付和免费查询,通过网络轻松完成曾经冗杂的事务。但是,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中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无论从组织管理机构建设,还是从立法规定上来讲,都是分散型的,分散到政府中的许多部门。具体情况是:社保中心管理着养老、医疗、工伤等法定的基本保障档案;民政局管理着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商业保险公司管理着公民个人补充保障的一系列保险金。这种现状造成多头经办,政出多门,业务交叉,资源浪费,政令难以统一的局面。由于管理机构分散、不集中,使人们在利用公民个人社保档案时,存在着许多不便。例如,我们如果需要了解公民个人就业及保险金交纳情况,需要到几个不同的管理机构去了解,这样就给公民个人和组织在查询工作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且这种分散的管理,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出现了许多漏洞,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涉保”人死亡以后,其所涉及的个人保险账户并未随之终结,仍有人代领保险金。又如,职工下岗后,政府为了解决生活困难,每日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下岗者通过努力,再次就业后,因为没有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仍继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诸如此类现象如不及时制止,就会给国家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发展。
2、行业主管部门社保档案意识淡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我国一些地区,尤其在农村社会保障的首要任务现在还是健全社会保障项目,扩大覆盖面,至于社保档案还无暇顾及。此外,由于社保档案数量巨大,工作环节繁琐,相对于社会保障工作,社保档案工作没有硬指标来考核,也没有全国统一的管理办法和标准,因此让部分档案工作者放松了对工作的要求;另外由于社保档案意识淡薄,一些社会保障经办单位只注意抓社会保障业务,忽视社保档案资料的管理;这些都使社保档案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保档案作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还有些社会保障部门档案机构不健全,没有专职或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即使有专兼职档案人员,也是临时抽调,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严重影响社保档案的质量。而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只将“红头”文件视为档案,对这些产生于“业务”部门的“涉保”档案,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上多由形成社保档案的业务部门自行保管,无论从这些档案管理的方式、方法,还是从制度上均不符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产生这些档案的业务部门,为了使用方便,不愿意将这些记录移交给档案部门;二是上级主管部门还没有相应的规章和要求;三是个别档案人员兼职多、工作量大,不愿“多管闲事”。
3、社保档案管理还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要求
目前的网络技术日趋成熟,资料保存手段多样,信息贮存量巨大,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和查阅速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为社保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和实现手段。由于社会保险的五个险种档案并非一个部门管理,进而导致不同的开发商参与系统建设,相互之间的互不信任以及人为设置壁垒,或者同一家系统开发商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和技术架构,导致系统割裂。数据只能采用共享或交换的形式,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基本信息的共用。许多地方和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着社保档案联网工作的进行:各个区域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化水平不
一、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数据入口、没有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整个系统的开放性、扩展性、兼容性不尽如人意等问题仍较严重。比如2008年1月央视报道深圳农民工的“退保潮”现象,就是因为不同的省市之间不能共享社保缴费信息,从而导致社保对于“候鸟型”的打工者来说只是带不走、挪不动的“地方粮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社保这块原本可口的奶酪,变得与鸡肋一般食之无味。此外,信息持有者过高看重了信息的价值,将原本可以公开的信息封闭起来。对于有些确实有价值的信息,共享时会牵涉到利益分割。还有就是统计数据不准确,担心业务数据和统计数据的矛盾暴露出来。上述这些不利因素如果不加以解决,将极不利于社会保障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更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缺乏专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
社保档案管理缺乏国家标准,职工档案管理仍在执行1992年劳动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制定的《企业职工档案管理规定》,而该项制度中的部分条款如适用范围、归档范围、管理形式、交接流转等规定已经不适应现实工作的需要,亟须修改。在没有国家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有些地方制订了一些社保档案的地方标准,如有的地﹑市制定和公布了医疗保险档案管理办法、低保档案管理办法②,而全国许多地﹑市则没有建立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造成社保档案的各地管理方法不统一。在社保档案的不同专业类别中,管理的规范和水平也不一致。
二、我国社保档案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1、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
进一步完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对社保档案实行集中管理,加强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的五险合一的管理机制,以避免部门间的交叉重复,实现社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为社保档案管理实现电子化、进而实现全国联网奠定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以电子政务标准体系和劳动及社会保障标准体系为指导,以投融资与运营模式和项目实施监理模式为依托,按照多层架构的模式将系统自上而下构架成为组件与业务组件、业务运作支撑平台、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树立以监控及管理、信息安全为主的贯穿三大层次的两大体系模式。为适应劳动者的流动和工资收入的变动,对每个劳动者按号码设立档案卡,并用计算机储存,记录公民个人历年的工资收入情况。在全国设立计算机网络,对每个劳动者的情况进行追踪记录;并建立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网络查询接口,允许公民定期查询,同时也可替他们预测,比如说到退休时可拿到多少养老金,以提高工作的透明度。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体系可以为社会保障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奠定重要的基础。
2、对全国社保档案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首先要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领导下成立一个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结束社保档案管理分散问题,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改变目前政出多门、决策分散、管理混乱的局面,使其成为统一管理全国社保档案的领导和决策机构,负责拟订社保档案的发展规划、改革计划、重大决策和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参与制定社保档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其次,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管理中心还可以在全国各地设置分支机构,包括地区局、地方办事处、数据处理中心和项目服务中心。负责公民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并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
3、建立终生一致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号码
实行对每个公民发放社会保障号码的制度,让公民个人档案号码与本人身份证号码、劳动保险号码统一起来,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分支机构负责公民个人社保档案内容的定期增加和更新,送交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保管。从发放的号码上就可以反映出从什么时候起、在什么地方发的,便于记录公民的工资收入和保障费的缴纳情况,同时便于投保者本人的查询。
4、加大社保档案知识的宣传
社保档案是社会保障事业中的一个分支,可社保档案的作用常被社会大众忽视。然而随着社保体系的逐步完善,社保档案显得越来越重要,它是记录社保工作的重要载体,对社会保障事业现阶段或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它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社保档案工作要发展,要实现其社会价值,首先要让社会大众从思想上认识到社保档案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社保档案为社会大众了解和认识。如可以通过编写社保档案利用实例汇编成册分发给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的作用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网络,借助社保中心的网站,介绍社保档案工作情况以及社保档案的相关知识;或者利用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种宣传媒介等形式,及时进行有关社保档案的宣传,使社会大众对社保档案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加深,从而提高每一位公民的社会保障意识。
5、建立社保档案管理法规与标准,为社保档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参考标准 尽管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已经颁布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规章和相关文件,但一直没有一部统一的基础性立法。基本法律的缺位,各种规定层级无序、规范分散,导致我国社会保险制度难以定型,缺乏权威性、稳定性,全国各地的制度也不统一。中国社会保障曾出现过混乱的情况,如2006年上海社保基金挪用案,这都与没有法密切相关,可喜的是在2007年底,社会各界期盼已久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历经13年反复酝酿后,终于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一次审议,确立社会保险制度基本法律框架,使公民的社保权益得到保障。一些地区和部门都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出台了社保档案管理规则与实施办法,但建立全国统筹、联网的公民个人社保档案体系后也应尽快出台一部统一完整的社保档案管理法律法规,为社保档案的管理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
除了有法律保障外还要建立和健全社保档案管理的标准体系,统一社保档案格式,规范社保档案记载内容,使社保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要制订出案卷质量标准、分类标准、著录标准等立卷标准,制订出档案保管、交接、利用等规定。将社保档案管理标准贯穿于社保档案收集、整理、保管、使用、销毁全过程,达到社保档案从形成到最后销毁等一系列工作都有章可循。
6、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由于社保档案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动态性,而且需要对其进行分析、评估和信息化管理,这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保障工作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肩负起组织社保档案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专业社保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为社保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建立健全用人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现有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使其达到应有的资质,提高他们爱岗敬业、钻研业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保档案工作的需要。
总之,每个劳动者从参加工作,办理社会保障手续之日起,到退休直至死亡,这几十年的参保、享受待遇的过程,都要由社保档案来记录。由此可见,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社保档案,如果全国统筹的社保档案体系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必将惠及全体社会参保成员特别是其弱势群体成员。
第三篇:我国广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国广告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摘要:我国的广告事业经过千年的积累直到近代才被真正认识到,由于不是一脉单传在文化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有所变动,因而使我国的广告事业的发展呈现出曲折而复杂的景象。但在社会大坏境的驱使下必将向着统一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广告现状,未来广告,展望
正文:
自197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广告业整体复苏,广告媒体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飞跃式发展,广告公司呈现出雨后春笋般的增长态势,广告代理制度逐步推进,广告管理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广告的社会教育和院校教育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起来。
尽管刚开始广告经营单位仅有13家,且都是国企,营业额约1000万元,广告从业人员1000人左右;到了1981年广告经营单位达到1160户家,都是国营和集体企业,营业额为1.18亿,广告从业人员达到了1.6万人;广告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024﹪。但广告活动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广告的发布主要依靠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从广告投放的商品类别来看,主要是服饰﹑以洗涤为主日用化妆品﹑手表﹑烟草和酒类。许多厂家和商品利用各种媒介大做广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人们觉察到广告独特的作用,逐渐把它提上了议程。1983年12月,中国广告协会在北京成立,标志着全国性的广告行业组织的建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各种行会不断召开,很大程度上丰富其内涵。经过了二十余载,到了2006年我国广告营业额达到1573亿。在此期间,我国广告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有一段时间广告的增长率远远超过GDP的增长。同时广告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广告的制作开始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装备,并以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为中心,开始注重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理念的树立和企业商标的创立。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全面推广广告代理机制,使得广告业更加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另外,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得广告突破了固有的形式;比如电子技术﹑激光等。从而在经济大潮中,广告业被确定为人才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
总之,广告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目的还是为了在商品经济中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带动生产链,促成良性循环。但从马克思唯物主义来讲,事物必有其两面性有好有坏。况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必定有不合理的地方,矛盾聚集到一定程度就会表现出来。就像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多少企业破产,尽管说对我国影响不大,但又有谁调查过,了解其背后的秘密。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发展模式。当然广告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其整顿范围内。首先,这几年的打假活动没停过,有些大企业就是因为一招不慎而破产,还连累了不少名人。其次,对消费者的误导,在购买后才发现相差甚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唉,假广告害人不浅哪!去年,李长春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意见》中提到广告行业需要规范。在今年的广告治理专项行动中强调:媒体发布环节是关键。
虚假违法广告的存在,不但危害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更会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是影响广告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以及互联网是主要的广告发布传播媒介,严把广告发布前的审查关,是这些广告经营单位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也是提升媒体公信力的关键。
需要引起各类媒体单位重视的是,今年的专项行动特别强调“强化对广告发布环节的监管,构建虚假违法广告防范机制”,要求“加大对地市级以上都市类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媒体广告的监管检查力度,严格管理电视购物广告,依法治理以新闻报道形式和健康咨询类节目名义变相发布广告的行为,严厉查处虚假违法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美容服务﹑化妆品广告以及收藏品,招商加盟等广告”。
近期也查处了一些媒体发布的严重违法广告。比如:甘肃卫视发布的“北京京都医院医疗广告”; 《扬子晚报》﹑《羊城晚报》发布的“速比欣抗栓胶囊药品广告”; 《解放日报》发布了“梦之蓝”违反了“酒类广告不得在报刊媒体头版发布”的规定。这一切看起来难免会让广告从业人员有些灰心,但智慧的人们总相信挑战与机遇并存,他们会努力去变通。就在刚刚过去的戛纳广告节中,突显了一些新颖的想法。比如:睿狮广告公司为宝马汽车设计的一款冒险游戏,主题是:有一种生存叫冒险。通过网络游戏让玩家深切体会了宝马汽车的各种优势,进行了很好的宣传。同样,小熊电器也采用了网络营销,他抓住了网络中的热点和经典案例﹝杜甫很忙,老酸奶事件﹞以漫画的形式通过微博疯狂转发,造成了巨大的声势。腾讯汽车今年将打造一站式购车平台,将一切所需要的服务均在网上进行。同时还可在线搞活动如:今日微博转播降价等,这将极大的促进网民的参与,对产品留下深刻印象,这体现了社会化营销的一面。另外,视频贴片CPM的运用如在暴风影音中,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会有规律地跳出一些广告,以加深人们对它的印象。
看着广告行业发展趋势,可作出以下猜想: ①植入式广告大行其道。形如央视春晚中的国窖1573、鲁花花生油;《男人帮》和《婚姻保卫战》中的特仑苏;②广告剧“广告即内容”,将企业的形象品牌通过剧情来表现出来。如《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和联合利华﹑《一芯一意爱上你》和英特尔;③综艺节目欣欣向荣,由于大众对娱乐的渴求出现了一批常青树节目如:《快乐大本营》﹑《对话》﹑《天下足球》﹑《非常6+1》﹑《饭没了秀》﹑《故事传奇》﹑《行者》﹑《我爱记歌词》;④广告“无限”创意;4A的广告创意并不完全奏效,60,70作为社会的支柱对广告的欣赏能力有限;80,90后则提出了较高的创意和审美要求。广告在内容和形式上势必“无限”创意。⑤新媒体“权倾”广告业;其中机顶盒,随着数字电视的逐渐普及,高清交互式机顶盒也走进了千家万户,电视机顶盒广告的价值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竞争也愈发激烈。因为在2015年中国全面停止模拟信号的大背景下,数字电视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千家万户,其中形成了以开机广告,换台导航条广告,菜单主页广告和VOD点播前贴片等四种形式为主的统一广告产品平台,并且以上广告形式能做到100﹪到达,100﹪覆盖。网络微博用户在去年增加了1.88亿;在移动营销方面,与人关系密切的手机营销增长态势迅猛;另外,3D看奥运的呼声也相当高,很多商家看好这片市场,届时全景式的品牌传播会让观众耳目一新。变革是必然的,外部的施压可缩短时间。一方面促进了国内广告业的整体水品,另一方面可能会缩小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提升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文化竞争力。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9个广告创意园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吉林和青岛等。到了2015年届时每个园区内将汇聚500家大中型广告公司,各公司之间将通力合作和规范化管理。使广告业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真正打造创意产业集群。
总之技术和数字叠加来势迅猛,推动了代理公司对不同人才和技能的需
求。具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跨媒介购买能力,社交,移动专家,游戏制作和内容创作者等都是雇主正在寻求的热门岗位。
备注:参考资料有《中国广告》﹑《现代广告》﹑《中外广告史新编 》
115062209
李玉成
第四篇:我国的绿色物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物流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现状与问题:
中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方面,中国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更何况面向的是更进一步的绿色物流..仅有物流的思想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还缺乏发展的前瞻性,与时代的步伐存在差距。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谁也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因此在发展物流的同时,要尽快提高认识,更新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确认和面向绿色物流的未来。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中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由此可见,中国的绿色物流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物流绿色化对我们来说,还有相当漫长的一段路途。
发展与未来:
如今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进入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因此,大力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政策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物流系统目标、物流设施设备和物流活动组织等进行改进与调整,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中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第五篇: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
经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的建设,物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快速成长,我国流通业呈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主体和业态多样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融合升级加快的趋势特点。
1.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2009年底,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95468个,从业人员749万人,其中批发法人企业52853个,从业人员312.3万人,零售法人企业42615个,从业人员436.7万。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购进额179202.9亿元,销售额201166.2亿元,相对2009年增长15.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再次保持高速增长,达到15.7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突破了36万亿元,这些发展规模都比2005年翻一番以上。可见,无论是从流通能力、流通从业人员和流通规模来看,我国流通产业日益状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2.我国流通主体多元化
经过30多年改革和调整,物别是加入WTO十年来,我国相继推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和对外资从事商贸流通限制的解除等政策,我国商贸流通国有垄断的格局进一步被打破。2009年我国限额以下批发零售企业中国有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已分别下降到7.08%和13.13%,集体法人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比仅为3.82%和3.02%,私营法人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高达55.47%和30.27%,外商投资企业和就业人员占有比分别提高到2.47%和7.33。在登记注册类型上,我国流通主体呈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和港澳台公司及外资企业等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3.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截止2010年底,运输线路中铁路运营里程达9.1万公里,路网密度达每万平方公里95.0公里。公路网“五纵七横”主干线全部建立,总里程突破400万公里(400.82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41.75公里。农村公路里程达350.66万公里,通硬化路面的乡(镇)和建制村分别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6.64%和建制村总数的81.7%。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42万公里,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316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661个。随着铁路网、公路网、内河航道和码头泊位的快速发展与专业化、规模化升级,我国流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随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流通能力也不断提升。2010年,全国铁路货运总发送量(含行包运量)364271万吨,货运总周转量(含行包周转量)27644.13亿吨公里,其中货物发送量362929万吨。货物周转量27332.68亿吨公里。全国营业性货运车辆的货运量244.8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89.67亿吨公里。水路货运量37.89亿吨,货物周转量68427.53亿吨公里。在水路货运中,内河运输货运量18.86亿吨,货物周转量5535.74亿吨公里;沿海运输货运量13.23亿吨,货物周转量16892.63亿吨公里。
4.我国流通业态多样化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伴随着原有流通格局的打破和流通主体多元化的形成,流通业态也由过去比较单一的百货业逐步向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厂家直销中心等多业态转变,呈现出流通业态多样化态势。从业态整体看,2009年连锁零售企业各业态总店数2536个,门店总数205022个,从业人员近237万人。从业态分布看,专业店无论是总店数、门店数还是就业人员占比都远远高于其他业态,分别为47.44%、403.4%、2.59%和10.07%。我国流通业业态单调的状态已经改变。商业错位经营、多样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
5.我国流通产业链融合化
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和业态的多样化致使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正逐步由单一企业的竞争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变化,零售商与生产商由原来的零和博奕开始走向合作共赢,推动生产、流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产业融合。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流通企业为合作生产企业提供生产决策参考;掌握货源的生产企业依据流通企业提供的市场需求信息及时生产、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减少库存,加快商业周转。生产和流通企业通过合作,整合供应链,降低流通通和交易本本,提高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我国流通业在与上游生产企业融合的同时,还与现代金融服务业开始融保,如从2010年开始,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标志着流通业开启与生产、消费和金融产业融合的时代。
6.我国流通产业升级快速化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欧美债务危机的扩散,加大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压力,促使我国经济加快升级转型。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和互联网的普及,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和调整经济结构政策的指引下,特别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政策推动下,2005年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升级加速,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由2006年的1.3万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4.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50%,增速迅猛。其中,B2B交易额达到3.8万亿元,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5131亿元,几乎呈倍速增长态势,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3.32%。在电子商务应用的促进下,我国流通业转型升级加速,呈现出实体市场和虚拟市场加快融合的趋势。
7.我国流通业的综合贡献不断提高
在国内外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在国内贸易业就业的人数突破1亿人大关,比2005年增加了2770万人,这是不应被忽视的重大贡献。我国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9.8%上升到2010年的1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三产业首位。2010年国内贸易的税收约1.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18.6%,在“十一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1.5%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年均增速。
一、我国流通产业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我国流通业发展滞后和存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综合来看,我国流通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高层重视不够,缺乏产业定位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流通业发展重视不够,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长期以来,在理论上流通业被看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处于社会再生产的“终端环节”,流通过程不创造价值,仅具有价值实现的功能。在“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价值创造思想指导下,“重工轻商”,“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导向政策盛行。各级政付奉行GDP考核指标体系,追求发展高产值的制造业,而基础性、低产值的流通业被放在次要地位。由于思想上的重视不足,引致流通业的发展在政策上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尽管学者们相继提出“先导产业论”、“基础产业论”和“战略产业论”的观点,但直到目前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依然没有得到明确的体现,包括商务部推动流通业纳入振兴规划的努力也未能得到政策采纳,这说明国家对流通业的价值和功能认识依然不到位,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因此,我国流通业亟需高层重视,需要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流通业进行整体规划,彰显流通业的核心定位。
2.政策歧视,市场分割
在流通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明确战略定位,在政策制定与实
施上一直存在歧视。对流通业的政策歧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中央和地方预算中,政府历年来对流通业的资金支持相对其他行业明显不足。二是在对待外贸与内贸政策中,存在着重视外贸、轻视内贸的政策导向,同时,内外贸体制存在隔离,导致内外贸长期无法一体化。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在某些地方盛行,导致国内市场分割,无法实现“大市场,大流通”,流通效率有待提高。四是在基础资源使用中,商业企业用水、用电的代价和成本相对于工业企业都要提高,增加了商业企业的运行成本。五是在对国内流通业实行产业政策歧视的同时,却对外资流通企业实行或明或暗的“超国民优惠待遇”,使国内流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即使2008年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实行两税合一后,地方政府招商引准则政策依然“内外有别”,对引进入资提供相应扶持和资源使用优惠政策,对内资的激励则相对较弱。无论是产业政策上的产业歧视,还是“内外有别”的对待政策歧视,这些都是对我国流通业发展起着明显的抑制作用。
在流通业政策歧视以及管理体制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制约下,目前我国流通业市场分割严重,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市场分割主要表现为内外贸市场分割、区域市场分割、城乡市场分割和条块市场分割。内外市场分割导致外部市场受FOB条款的制约,对外流通很难发展;同时,外贸企业因缺乏内部了市场通路,无法支付高额的“通路费”,结果无法进入国内庞大的市场。其结果是我国外向型企业像是被斩掉手足的生产巨人,一方面受制于掌握知识产权的外国企业,另一方面受制于掌握流通渠道的外国企业,只能赚取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较低的附加值。特别是这些外向型制造企业对内失去庞大市场的流通能力,无法应对外来风险,一旦受到外来的冲击则只能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尽管内部市场经过多年的改革推进,但在区域保护和条块利益的驱动下,内部流通市场区域和条块分割依然严重,成为内部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制约因素,不利于内部市场资 源和产品优化配置,国内统一大市场很难形成,最终导致流通长期滞后于生产、价值实现落后于价值创造,生产相对过剩,消费相对不足,陷入了产品积压的困境。
3.我国流通企业散小,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
流通企业散小、流通业市场集中度低和竞争不强可以通过在零售百强销售规模及其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占比来体现。2010年,在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千亿元规模,而沃尔玛的销售额在2009年高达4082.14亿美元,2010年进一步提高到4210亿美元,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也高达1010亿欧元,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划总体达到16641.2亿元人民币,占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2年代初就高达60%。可见,我国流通企业规模整体呈现散小、微弱的状态,流通主体之间关联度低,现代化、信息化、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流通业集团化、规模化程度偏低,流通组织结构松散,流通效率较低,竞争力不强问题依然严重。
4.流通理论研究滞后,无法满足实践需要
我国有着悠久的“轻商、抑商和贱商”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经历了很长的“无流通和半流通”阶段,直到改革开放时期,为了解决流通体制和建立市场机制问题的流通理论才开始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被广泛接受后,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通渠道和流通组织等问题上。进入新世纪以后,理论界相继提出流通业先导产业论的流通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完善以及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流通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现代化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如何推动流通理化与实践创新是摆在流通理论界面前的重大课题,曾遭受到“无用”和“取消”观点的流通理论被赋予特殊的使命和地位。尽管流通理论伴随经济社会
和进代的变化得到相应的发展,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化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再加上西方经济学不断强化,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流通经济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满足流通业进一步发展的实践需要。
5.科学发展滞后,人才队伍培养有待提高
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能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制度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复杂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理论指导,因而流通理论研究应该得到重视,流通应该得到大发展。然而,流通经济学并未能向其他科学一样随着形势发展和变化进入一个繁荣时期,反而日益走向边缘化。198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调整,将流通经济学划为应用经济学下的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学科在很多高校被砍提或都转成其他学科。尽管最近调整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专业,但是过去的十多年时间里,保留流通经济学专来(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经济学博士点吸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几个单位。流通学科的发展滞后致使流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是当前扩大内需政策背景下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促进我国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流通业存在的上述重大问题,对于促进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重视流通产业,明确产业地位
在市场经济制和体制下,作为相对独立环节的流通业上通生产、下接消费,是国民经济顺利运行的桥梁和纽带,被比喻为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目前,在我国“流通是生产的瓶颈,流通是中国企业家的困惑,流通是生产企业不可逾越的门槛。”怎样认识流通问题,不仅关系到生产企业产品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深化流通体制改芏、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作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功能越来越重要。流通业不仅具有价值实现功能,更具有创造价值的增值功能;不但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对外交往的基础,更是城市的基础和国民生活的基础。我国流通业已经具备了学者位提出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的基本特征或特点,因此,无论是从产业功能,还是从产业价值及重要性上,流通业在国家层面都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给予明确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或战略产业定位,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依次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业定位,引导流通业的有序发展。
2.消除政策歧视,促进市场统一
政策歧视源于认识的偏见、理论的误导或与追求目标定位的偏高。长期以来,在流通不创造价值、不属于生产性劳动观点的影响下,形成流通不是产业,更谈不上受到重视,引致其发展滞后的现实。事实上,流通产业既通过交易实现价值,又通过自身服务创造价值增值。它不仅通过创造有形的价值提供有形的产品,还通过创造无形的价值提供无形产品以满足社会生产和生活多层次的需要。因此,流通产业是具有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本不应该受到产业政策的歧视对待。
同样,“内外有别”的歧视政策首先源于国内崇洋媚外的思想以及对外资的高估和盲目信任。在外资管理理念领先、技术先进和经营模式领先等认识误导下,产生对外资的盲目信任和饥渴式的需求,进而通过各种或明或隐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破坏了原有的商业生态,对内资商业造成一定的打击。事实上,所有商业的本质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睥,只要商业环境好,资本都会不请自来。伤已利人的“内外有别”引资政策可以休矣。
内外贸市场分割既具有体制性的历史成因,也是“内外有别”歧视政策的结果,虽然这种体制曾经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但是,内外贸市场的分割已经造成我国外贸企业对外流通受制于人、对内流通没有发展、渠道阻塞不通的局面。尽管外贸企业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但它却像一个手脚已经被斩掉的巨人,失去了机动应对能力;面对外来风险只能苦苦受煎熬,别无良策。而区域分割和条块分别是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保护的结果,成国为内统一市场的羁绊,制约了大市场、大流通的形成。
政策歧视的流通是业发展滞后、内外部市场分割、区域市场、部门市场分割和城乡分割的主要根源。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流通业是构建内部统一大市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途径。据此,针对国内目前对流通业存在的产业歧视政策(包括税收、水、电、土地资源使用等)、外贸优惠政策、“内外有别”的引资政策以及由于部门利益和区域利益存在的部门保护与区域保护政策,建议在“十二五”期间,从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对国家及各部门、各区域存在的歧视政策进行清理,彻底消除政策上对流通业的歧视,特别是对内资流通企业的歧视政策;同时,制定支持流通业大展的战略政策、促进流通业快速升级发展,加快构建城乡统一、区域统一、国内统一大市场和内外贸一体的大市场。
3.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流通竞争力
流通内已经成为现代国民经济的晴雨表,流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份,没有强大的流通不可能造就经济大国,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流通业已经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在一定程度上,谁控制了一国的流通业,谁就控制了该国发展的命脉。
流通业在现代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但是,在内部全部开放的情况下,国内零售百强(包括外资零售巨头在内地的销售额)整体销售规模仅为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60%。同内零售市场分散,集中度低,我国流通企业在内外部市场竞争力都不强是无法辩驳的事实。因此,我们建议制定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的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流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鉴于流通的桥梁和纽带功能,建议在提高市场集中度和增加流通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制定中小型社区流通企业的发展。因为中小流通企业是流通的血管和神经的末梢,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和经济良好的运转基础。因此,在提高市场集中度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中小流通企业的健康发展,更不能以中小流通企业的损害为代价,否则,将得其反,影响居民的生活便利,破坏我国的流通生态,恶化我国的就业状况。
4.加强理论研究支持,引导流通企业健康发展
21世纪,流通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提升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率、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流通市场的繁荣,为流通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质和肥沃的土壤。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致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流通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低谷状态。直到目前,流通研究方向分散,研究力量薄弱,研究缺乏系统性。在实践中,流通业已经成为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遇到的很多问题急需流通理论进行研究,对流通理论有着迫切需求。可是,现有贫乏的流通理论不足以解释流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当前,快速发展的流通实践与相对滞后的流通理论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流通业进一步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政策上加强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通过理论的创新引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培养流通人才队伍
客观上,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为流通业发展和流通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上重视并加强流通学科建设,借这次学科调整之际恢复贸易经济学二级学科的地位;鼓励高校恢复流通经济学的学科设置;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加设立流通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培养点。同时,加大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研投入和期刊杂志增设,提高流通经济学学科在经济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向流通企业提供高层次的流通人才,为流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流通理论研究,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促进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