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管理的营利模式及体系构建
健康管理的营利模式及体系构建引 言
在80年代,跟随西方工业发展的脚步,中国喊出了“管理出效益”的口号。从此,中国企业管理开始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时代。90年代,一些高科技公司提出了“管理出技术”的理念,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由此身价百倍,技术创新走出了神秘的“黑匣子”首度和管理联姻。21世纪伊始,一个新的声音从美国破空而来,“管理出健康!”于是,健康管理的理念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开始了漫漫的探索之路。
美国的研究认为,健康是可以管理的,只要对诱发疾病的风险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那么得病的概率将大大降低。根据我对健康管理的理解,它的内涵可以表达为10个字,那就是健康、个性、过程、科学、管理。
健康是对服务领域界定;个性化是指根据客户个人特殊的健康状况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方案,它一般有量身定制的内涵;过程是指管理的重点在健康演变的过程,揭示生活中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管理。健康管理的重点是在疾病产生前进行有效的控制,期待的结果是健康而不是疾病。一旦患病,其结果就属于医疗的范畴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服务的连贯性,有些健康管理机构也提供医疗等延伸服务;科学是指健康管理利用疾病预防学、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IT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手段,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所谓管理,它提供的就不是某个单一的服务项目,而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由不同的管理服务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可分解可量化,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健康管理的理念传入中国后,众多有识之士纷纷看好这个新兴的市场,一时风起云涌,在短短数年间迅速使健康管理成为发展一个产业。仅以杭州为例,三年间就冒出十五家健康管理机构,这还不包括那些三甲医院、疗养院正在筹建的国际保健中心和衍生服务机构。但奇怪的是经过五年的发展以后,很多健康管理机构开始进入调整期,目前杭州的健康管理公司已经先后有三家倒闭,四家调整了业务方向,还有三家业务基本属于停顿状态。据了解,这一地方性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那么为什么一个朝阳产业在短短五年间,会出现这么惊心动魄的潮起潮落呢?这里面,应该有许多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的经验教训。
本文试图对健康管理业的营利模式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就健康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大家分享。
健康管理公司的主要营利模式
要了解健康管理业的现状,就有必要对健康管理公司的营利模式和业务构架进行分类。目前国内的健康管理公司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一、体检主导型
体检是目前健康服务领域最成熟的营利模式,也是客户接受度最高的健康服务品种。由于其客户基数大,利润率高、现金流稳定,各地体检中心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为了充分挖掘客户资源的消费潜力,部分体检中心开始介入健康管理服务。但是由于体检中心的初始团队架构设置和工作重心的调整没有及时跟上,目前还没有发现特别成功的案例。但是由于体检中心拥有大量客户资源,具有最合适的服务切入点,只要操作得当,在体检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健康管理公司将将垄断健康管理行业的半壁江山。
目前很多健康管理公司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没有能力自己投资建设体检中心。从目前的浙江的情况来看,健康管理公司已经成为体检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是体检中心客户源的重要输送者。杭州是国内著名的体检疗养胜地,体检疗养机构规模大,市场基础好,设施先进,年体检额在千万元左右的就有近十家。由于缺乏强势的品牌和自有体检基地,健康管理公司仅能获得体检产业链中10%到30%的毛利,除去返回客户的业务费用和业务员的提成,利润非常微薄。尽管如此,许多健康管理公司仍旧把这块鸡肋作为最重要的业务之一。
二、中药调理型 健康管理的重要特点在于对疾病的前瞻和预防,但是亚健康相对西医来说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位的模糊概念。而中医理论却能很好得诠释亚健康的形成发展,并迅速提供解决方案。中医作为国粹,首先在群众中有大批的拥护者,具有深厚的市场基础。其次中药方具有针对性强,效果好,副作用小的特点,第三中医拥有针灸、推拿、膏药等传统的内病外治方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健康管理的有效工具。
但是由于中医是一门经验型的学科,不能定标定量,因此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很高。其次,中医是着重临床的学科,用于健康管理的营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杭州著名的百年老字号红顶商人胡雪岩一手创办的胡庆余堂曾经成立过一家会员制的中药调理型健康管理中心,但是由于中医费用传统定价较低,没有核心的服务产品,客户定位不准,市场拓展不力,很快基本停顿了,胡庆余堂的总经理目前反而成了休普的VIP客户。
三、资源整和型
当前各地的健康管理公司的实力都不是特别强,为了生存和发展,有些健康管理公司充分利用和整合当地的资源,以最小的代价,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例如杭州有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就充分整合医大和医大附属三甲医院的稀缺的人力资源及高端仪器设备,以连锁加盟的方式,为各大私人诊所和中小医院提供检验、检查、会诊等服务,在实现多方共赢的同时,提高了当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自我服务型
浙江有些健康管理公司是依托大集团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它的前身类似医务室。这个诉求和功能与国外的健康管理方式已经非常接近了。一些大的民营集团公司出于降低医药费,提高员工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考虑,把最初的医务室改造成为独立核算的健康管理公司。这类健康管理公司依托集团的需求就能解决生存问题,然后借助集团的无形资产如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丰富的客户资源进行市场拓展。
五、技术服务型
这类公司从宏观需求着眼,从技术研发着手,为健康管理公司和体检机构提供一些标准化的服务工具或服务。目前北京、深圳等多家软件、电子商务、医疗器械企业开始介入这种服务模式。提供诸如标准化的体检报告、体检过程控制及数据电子化、导医挂号、慢性病评估、心理素质评估、亚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疾病在线或无线管理等服务。由于这种服务具有标准化和网络化的特性,使它们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为众多客户提供同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如果能够真正符合消费者及健康服务商的市场需求,成功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如北京的KYN,休普的基因图谱检测。
六、私人医生型
这是一类诉求非常明确的公司,他们将客户目标锁定在中高端,广泛整合医疗资源尤其是稀缺的医生资源,通过精细入微的服务来赢得市场,运用各种增值服务来获得商业利润。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健康管理公司在走的一条路。但是由于私人医生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它的运营规模和服务人数。同时增值服务产品的开发滞后也严重阻碍了对客户消费能力的深度挖掘。要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式是进行连锁或加盟特许经营。休普在这方面有不少有益的探索。
健康管理公司的困惑
与创业者高涨的热情相比,健康管理公司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健康理念先进但响应者寥寥,投入较大但产出的现金流很小,目标客户群庞大但客户贫乏,用心深化服务但服务工具和产品单一等。这些表象的下面其实蕴含者管理者很多深层的困惑。
一、营利模式的困惑
所有从事健康管理的公司都看好健康服务巨大的市场,都知道在未来十年,这个市场会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在美国,健康服务业甚至占到GDP的10%以上,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然而在美国,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是健康管理业的最大买单者。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很多健康公司主要依靠私人或部分企业来买单,消费群体过小制约了健康服务和健康研发机构的积极性,也使这个产业发展很慢。为了摆脱单一服务产品和客户贫乏的困境,获得更多的现金流,有些公司卖起了保健品,有些公司甚至伦为医托。如何尽快获得较大的、稳定的现金流,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营利模式是健康管理公司的困惑之一。
二、创业团队的困惑
从浙江市场来看,大多数健康管理的创业团队都具有深厚的医学背景。他们有的是医大的硕士博士,有的是离职的医生教授,至少也是医大的本科生。正是在这些深刻理解健康管理的专业人士的领导下,很多公司都在困境中挣扎。究其原因,创业团队人力资源结构失衡是重要因素。创业不是坐堂看病,专业人士决不能是创业团队的全部,服务产业有其自身的市场规律,作为一个商业机构,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从客户服务到销售培训,都需要相对专业的人材。而事实上很多陷入困境的公司,正是创业团队结构失衡的公司。
三、核心竞争力的困惑
在网络时代,物理空间再也不是资讯传播的障碍。行业内的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都会被飞快地模仿剽窃。尤其对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的抄袭更是举手之劳。因此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尽快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没有核心竞争力,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如果大家都在较低服务层面争夺有限的高端客户资源,最后谁都吃不饱。这里,技术服务型公司的出现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怎样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依旧是大家心中的困惑。
打造优秀的健康管理体系
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打造依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在三年的服务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完善人力资源结构,整合最优秀的专家团队和营销管理团队。作为专业的健康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主体必须是业内专家,具有可信度和权威性。在这一点上,很多机构做得是不错的。例如我公司是以中华医学会各专业分会在浙江的骨干专家为核心,以《浙江临床医学》杂志社的评审专家为班底,以各大医院副主任以上的医师和医大保健及运动研究的学者为主要成员,在浙江组建了一个超豪华阵容的专家团队伍。它的权威性本身就能吸引众多有需求的客户。
在组织形式上,我们以签约专家的形式来确认专家们的归属感,定期开会交流;在报酬方式上,以次数和时间为计酬依据。当然,要这些专家抽出宝贵时间专门为一个客户上门服务,代价也是比较大的,但通过计次计酬的模式,公司基本不会有任何负担。
管理营销团队的架构直接决定公司的存亡。目前很多健康管理公司举步唯艰,人力资源的架构失衡是重要原因。专业的医学背景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成为优秀的管理人员和营销专家。在健康服务业,医学专家可以外聘或者加盟,但是营销专家和管理人员则必须是自己的,稳定的。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客户的定位、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媒体的运作、服务的精致度、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休普经过失败和反思后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于是花较高的代价聘请了一位曾经创造过优秀业绩的商务职业经理人,尽管他不是学医的,但是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的业绩和形象在三个月内就上了一个台阶。
二、工夫在诗外,重视服务产品的设计。
在锁定客户目标之后,就必须要了解目标客户的现实需求,这个需求的获得是建立在大量调研基础上的,然后才能设计针对性的、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产品,这里会有很多定制的内涵在里面,闭门造车很可能南辕北辙。休普公司通过三年的经营,从基因检测服务起步,发展到现在八大服务项目(基因检测项目、健康体检项目、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健康促进服务项目、健康增值服务项目、企业健康管理项目、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免费赠送服务),二十八种服务套餐,五十多项服务内容。精心设计服务项目,为VIP客户量身定制服务套餐是赢得客户得关键。正如古人所说,磨刀不误砍柴功。
三、决胜在魔鬼的细节中。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来说,健康管理的技术工具开发滞后,模仿没有任何门槛,金字塔顶的客户资源有限,竞争对手蜂拥而起,在这种情况下,让人想起一位管理大师的话,决胜在魔鬼的细节中。在服务细节的设计上,我们堪称殚精竭虑。上门服务一般都提供一辆专车,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一个服务小组。每一次服务的约定时间、到达时间、离开时间、服务内容、客户评价在护士写完后都需要客户签字,事后由专门的内勤人员做回访;
上门服务要有规范的程序,如进门必须换鞋套,雨伞套,标准服务用语,不能收受客户馈赠,咨询内容及解答内容事后有文字记录等;所有客户的网络化电子健康档案、医生的电话回访记录及提醒系统、电话咨询虚拟网转接、客户短信及Email交流系统等的都需要建设和完善。总之,细节决定成败,尤其在健康服务行业。这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四、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也是迅速摆脱同化服务内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但是如何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却仁者见仁。
根据哈佛商业评论,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对于健康管理公司来说,除了先进的服务体系和优秀的管理营销团队外,应当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保证企业在较长的时间内稳定地持续成长。北京有个慢性病的评估系统被许多健康管理公司广泛采用,成为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我公司的基因预测健康的技术,由于它对基因遗传引发的疾病如高血压、老年痴呆等具有前瞻性的预测功能,对早期基因突变引发的肿瘤能提前近半年预警,成为健康管理服务的有效工具,被多家健康管理公司被广泛采用。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早一夕能完成的,但是如果我们的健康管理公司都能密切跟踪生命科学领域的科技进展,有意识地增加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促进各项科技成果在健康管理领域的转化,不仅能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将大大促进中国的健康管理业的发展和成熟。
五、巧用“借”字诀,加强营销策划。
在诸葛亮火烧赤壁中,处处能看见“借”字诀的威力,舌战群儒,联吴抗曹借的是曹兵压境的势;草船借剑借的是天时;而蒋干盗书是借刀杀人,庞统献连环计则是借用外脑,属于空降外援了。最后借东风火烧曹营更是借尽天时地利人和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我们的目标客户对健康管理并不十分了解,对没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企业缺乏信任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巧用“借”字诀,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推广我们的品牌、理念和服务。休普公司成立初期巧“借”非典疫情之势大力宣传健康管理一举成名;“借”中国银行长城卡以及建设银行龙卡的良好金融形象,通过发行联名卡确立强势品牌,“借”高尔夫俱乐部、大众汽车俱乐部、移动通信VIP俱乐部的客户资源,通过系列活动策划,迅速占领高端市场。
此外,借新闻策划来进行市场营销也是降低宣传成本,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经验。我们可以看到的新闻策划如:石塘镇借2000年第一缕阳光成为旅游热点;光明首推“无抗奶”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给里根治病,杭康药业“喜恩开”一举成名等。这些品牌的炒作后面,都能看见策划的影子。这些策划具有花钱少,轰动性强的特点。休普公司从开业至今,市场费用不足万元,但是见诸媒体和网络的报道有近两百篇,在国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这是因为公司专门聘请了资深媒体策划人兼任媒体总监,里面还是有很多策划的因素在里面。
尾声
慧、财富、社会地位等都是“为前提,后面的“康的“个理念代表了中国人在健康意识上的觉醒。地平线升起。会怀疑太阳是金色的。愿与会的企业同样能以“健康康地发展,快快乐乐地收获““1”不存在了,后面所有的“”和“尽管它的热力还不能让每个人感受到,0”的哲学思考0 ”越多,代表这个人的物质和精神越富有。一旦这个代表健 0” ,有这样一种理念,认为事业、爱情、家庭、智唯独健康可以称为“00”都失去了意义,回归到“”的喜悦。也代表了一个金灿灿的朝阳从遥远的1”的形象站在产业的前沿,健但是所有健康管理业者都不1”。只有以健康的“0”的本意。这1”
第二篇:健康管理教学模式构建初探论文
摘要: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也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参考文献:
[1]闵静.高职病理学“理实一体化”教学中促进师生交流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1):59-60.[2]王艳霞.浅析病理学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16-17.
第三篇: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浅谈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提高。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仍有疑问的知识点、要求每个考点逐一过关。二轮复习则是建立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复习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只满足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一轮复习下来,各知识点仍是孤立的、零散的,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要用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这也是由于对所学知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类整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这就要求在二轮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和推理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点”连接成“面”,并在二轮收尾时将“面”变为知识体系,以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察。怎样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呢?
建立知识体系就是要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构建体系时,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以章为单位梳理知识,注意内在联系和规律,也可以将几册书中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每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然后用分枝法、辐射法、图表法等形成知识网络图。例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的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也要注意总结在哪些交汇的知识点上容易出考题,进而进行综合性训练。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师生一起构建,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此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所学生物知识的联系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后课上展示,或课下张贴展览。
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时,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现代生物技术都是必考考点;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免疫等知识点,也不可忽视。对于一些难点,在知识点掌握到位的基础上,还应再找
一、两道典型例题练习一下,以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四篇:构建执法管理服务模式
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
“把执法纳入管理之中,把管理纳入执法轨道,将服务贯穿于管理执法全过程”是滨州市探索城管执法改革的工作思路,加强“服务”功能,是改革的重点所在。目前,滨州市已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初步构建了“大城管”格局,形成了以执法促管理,以管理促执法,以服务促和谐的良好局面,为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城市环境。
一、“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城市管理改革的新路径
当前,城市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城管执法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全国仍然没有一部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城管执法只能参照其他相关法律,而且部分法律、法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二是城管执法体制不健全。大多数城市管理与执法分离,仅行使单一的处罚权,由于城管执法涉及的职能部门众多,造成城市管理领域长期存在职能交叉、管理缺位等问题,难于真正形成“齐抓共管”局面。三是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停车场、便民市场等设施数量不足,影响了市民正常生活,也加大了管理难度。
城市管理,顾名思义是为了管理好城市,管理是方式,执法是手段,服务是目的,只有管理、执法、服务三者有机结合,相互统一,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良性发展。构建“服务、管理、执法”三位一体大城管便是滨州城管执法的新思路。
2004年5月,滨州市城管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主要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管理等9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同时负责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的审批工作。2007年8月,经市长办公会研究,按照职能相近、建管分开、科学高效、管理执法相对集中与分散结合的原则,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负责的城市规划管理行政处罚权划归市规划局行使,将市建设局负责的指导、管理园林、市容和环境卫生、路灯及城市规划区绿化、亮化工作职能划归滨州市城管执法局行使,逐步建立了一套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即:一是负责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路灯亮化及管理三大管理任务。二是负责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城市绿化、市政、环保、工商行政、公安交通、文化市场、食品卫生管理等8个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和临时占道、设置商亭(棚、厦)摊点、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临街面的装修改建、依附于建筑物户外广告设置许可等4项行政许可权。三是在管理、执法工作中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执法,把人性化、精细化、柔性化贯穿于管理、执法活动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这套城市管理模式,完全符合滨州实际。
二、精细化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的方向
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通过对城市管理目标量化、管理标准细化、管理手段具体化、职责分工明晰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质量。为切实做到精细化管理,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从城市管理标准、制度入手,建立了五项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
建立环卫保洁、垃圾清运、处理一体化运作模式,精细到每段路。一是全面推行路段包保责任制。按照定人、定责、定岗、定区域、定路段的原则,对城区各保洁路段进行标示划分,严格清扫保洁标准,严格考核奖惩,切实提高了保洁质量。二是全面启动了垃圾移动收集中转系统,实现了垃圾清运收集公交化。使用垃圾中转车代替固定中转站和垃圾桶,采取循环式定时定点垃圾收集方式,有效解决了垃圾中转站周围难清理、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目前滨州市有9部垃圾中转车和2部餐饮垃圾收集车满负荷运转,日收集垃圾100余吨,清运率达100%。三是建成滨州市首座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启用了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系统,增设垃圾处理除臭、除尘设备,实现了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规范化”。四是对城区公厕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公厕条件及管理情况,分别将公厕的星级标准分为一到五星级,佩挂星级标志。同时,对星级公厕实行动态化管理,每月进行考核评定,经考评达不到管理标准的,将被摘“星”,达到了上一级标准的,也可以加“星”。通过公厕的星级管理,使滨州的公厕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服务设施,还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五是全面实施了加油站、洗车场、公厕三位一体改造,既弥补了城区基础设施滞后,也满足了市民生活需求。
建立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养护新机制,精细到每棵树。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加绿、加密、加花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迅速掀起了春季、秋冬季城市绿化新高潮,先后打造了春花秋实园、知春园、红叶川等一批人文景观,使城区“绿量”明显增加。对单位、小区、庭院绿化,积极开展了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活动。加大了街头绿化、停车场绿化、加油站绿化力度,拓展了整个城市绿化的地域和空间。对广场、公园进行了升级改造,加强了节日期间的摆花工作,在新滨公园举行了滨州市第三届“园林城市杯”菊花展,进一步提高了景观档次。对沿街行道树实施了挂牌身份标示管理,为每棵树都办理了“身份证”,明确了责任人。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积极做好绿地防护管理,有效维护了绿化成果。
建立路灯建设、管理、维护及城市亮化新机制,精细到每一盏灯。一是对市区每盏路灯都进行了标号管理,对全市路灯供电线路的走向和埋深进行了标示,并利用GPRS分组数据传输技术,对全市路灯运行状况实施24小时监控,进一步提高了路灯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二是进一步加大了对路灯设施的维护力度,针对路灯设施屡屡被盗的情况,安装了防盗监控系统,确保了道路照明设施完好、正常和安全使用。目前,市区路灯总数近20000盏,好灯率和亮灯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三是对城区亮化工程进行了初步规划,进一步加强了对景观路、风景区、城市出入口的亮化、美化力度,增加了城市夜景魅力。
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积极推行数字化城管模式,精细到每个人。按照“一人一网格、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的要求,将市区分为85个网格,每个网格指定一名执法人员为巡查责任人,具体负责网格内的巡查任务,对网格内乱设广告、占道经营、乱倒垃圾、破坏绿化、破坏公共设施等市容市貌、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市政、路灯等方面的违法违章行为进行定期检查,做好工作日志,凡发现问题属职责范围内的,能自身解决的自身解决,不能自身解决的逐级上报;不属于管理职责范围的,填写城市管理有关问题汇总表,上报法制科抄送有关单位处理,切实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城市管理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该中心利用公安视频系统的现代化技术,配合网格化管理,将摄像头编入城管网络,编号与网格负责人对应,可同时显示22路视频图像,对城管执法、市政设施、环卫保洁、城市照明、园林绿化等实施多元化视频监控。视频中心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全天候监控城区重点路段和重点区域,能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反馈结果,形成了投诉、监控、指挥调度、快速处置、反馈的城管运行机制,实现了“监控中心”、“指挥中心”和“投诉举报中心”、“12319城市服务热线”、“12345市长公开电话转办”五位一体,做到了人机结合、资源共享,迈出了数字化城管的关键一步。
建立城管执法长效机制,牢固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精细到每一天。一是全面树立24小时城市管理意识。做到8小时之内尽职尽责,8小时之外也要警钟长鸣、责无旁贷、首见负责,实现了城市管理的“全天候、全覆盖、精细化”。二是严格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制定了《滨州市市区“门前五包”责任制管理办法》,明确了“门前五包”的内容、标准以及市区各单位“门前五包”的责任范围、考核标准,实现了市区环境卫生管理的无缝隙覆盖。三是扎实开展了城市管理集中月和周六集中整治日活动。确定每年的四月份和九月份为城市管理集中活动月,在城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各项集中整治活动,使城市净化、美化、亮化、绿化水平每年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把每周六作为集中整治日,局领导带队,沿街步行,对乱摆乱放、乱贴乱画等行为进行一条路一条路地整治,效果明显。四是在治理占道经营方面,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教育在先、处罚在后的原则,对市区各个路段的占道摊点、露天烧烤业户以及市场冒尖现象进行了科学疏导、规范管理。对经营项目、经营时限、设置区域和管理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五是在户外广告管理方面,按照“上不遮窗、下不挡门”和“高、平、齐一致”的要求,对城区广告、牌匾进行了多次拉网式整治;对户外广告经营权实施招标拍卖,加强了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的征收管理、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建设——“人性化”城管执法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滨州市城管执法局以“人性化”执法为切入点,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正派、纪律严明、执法公正”的要求,不断强化形象建设、制度建设、载体建设,逐步打造了一支“钢铁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仁义之师”。其中,形象建设、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是滨州市城管执法队伍建设改革的三个切入点:
突出形象建设,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一是积极推行人性化执法,建立了“初次违法教育、轻微问题告诫、突出问题约见、管理责任建议、重大案件回访、典型案例披露”六项人性化执法流程,有效改善了执法机关与执法对象的关系,实现了良好的执法效果。二是成立了女子执法中队,利用女性特有的柔情和温和的执法态度,改变了城管给人缺乏亲和力的“习惯”印象,使城管工作由“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推进。三是制定发布了全市城管系统文明执法公约,适时开展了“思想、纪律、作风”三整顿活动,对执法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自查自纠和全面整改,使全体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四是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到省内外先进城市进行考察学习,看到了差距和不足,坚定了做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先后聘请了扬州大学法学专家王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应松年教授就如何做到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作了专题报告会,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突出制度建设,队伍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一是制定了严格的学习培训制度。做到了日常培训有落实,系统培训有目标,培训有计划,全面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二是建立了严密的内部规章制度。对执法人员行为规范、廉洁自律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做到了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激励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三是制定了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按照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对中队长以上职位全部实行竞争上岗,有效激发了内部活力,调动了工作积极性,形成了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制定出《聘请社会监督员实施方案》,从社会各界聘请了38名社会监督员,定期召开例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提高了工作的透明度。对社会监督员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要按照特事特办的要求,认真及时优质地办理,办理时限要按照一般咨询的2天、需协调的5天、复杂问题7天的要求反馈结果,市局将把各单位接受监督的情况纳入年终考核评比。进一步规范了城市管理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水平和服务效能,保障城管执法、环卫、园林绿化及路灯管理等城市管理工作始终沿着健康的轨道有序发展。
突出载体建设,队伍战斗力显著提高。一是积极开展了“五项十佳”评选活动。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等六部门在全市城管系统开展了十佳城管执法队员、十佳环卫工人、十佳园艺工人、十佳路灯管理员、十佳市政管理员等“五项十佳”评选活动,并组织十佳环卫工人赴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考察学习。通过这一活动,真正选树了一批专业人才、行业标兵,全面提高了队伍的综合素质。二是扎实开展了劳动技能大比武。联合市总工会、市建设局根据城市管理工作的特点,采取闭卷考试、现场操作等比武形式在全市城管系统扎实开展了岗位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在干中学、在学中练、在练中比、在比中创,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城管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三是设立了城市管理贡献奖。对在城市管理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经营业户和市民进行隆重表彰,动员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城市管理。2008年,通过网络、新闻媒体投票,共评选出10名对城市管理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市民,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促使每一位市民从自身做起,理解支持参与城市管理工作,形成“政府主导,专业管理,群众参与”的城管模式,全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推进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以属地为中心,市、区、办事处配合联动——高效率、高水平城市管理的突破口
城市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各级、各部门的作用,以属地为中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才能形成综合效应,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滨州市探索出一条以属地管理为突破口,市为主导、区为重点、办事处为基础、社区为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首先,健全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明确了市、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职权,突出区、办事处、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载体作用,建立了分工科学、权责明确、务实高效、运行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调动了各级管理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成立了城市管理委员会作为全市城市管理工作的统一协调机构,协调处理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对城市综合整治、大型节会以及创建活动中的城市管理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城市管理委员会由市长任主任、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市直各相关部门、两区及城区各办事处主要领导担任委员,其办公室设在市城管执法局。城市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切实加强了城市管理,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参与、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城管执法联动机制,为“大城管”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城管执法局按照属地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积极向两区及办事处派驻队伍。在滨城区、开发区设立了执法分局,在各办事处设立了执法中队,充分发挥属地党委政府的作用,既弥补了城管执法力量不足,也扩大了城市管理的覆盖面,有效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城管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家活动。印制了城管便民手册,以社区、学校、企业、商家为单位进行了集中发放,对城市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法律法规及便民措施进行了广泛宣传,为城管执法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城管局广泛征求市民、商户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黑板报以及学校课堂“小手拉大手”等形式,大力宣传城管法规,以增强市民、商户、学生及家长守法意识。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组织功能,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学生关心城市环境的自觉性,形成上下互动、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切实解决好乱设摊点、无照经营、乱倒垃圾等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违法行为。
当前,城市管理已经进入“大城管”时代,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模式的“滨州经验”是构建“大城管”时代的有效载体和宝贵经验,对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现代化城市以及实现“建设和管理并重”的现代城市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五篇: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体系构建
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内控体系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全面内控管理意识在各个行业和企业内的推广和进入实践,企业的内控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成为了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国内市场经济体制和过敏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近年来建筑企业在发展上同时面临着来自经济快速发展对企业推动力增大的机遇和资本市场与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带来的挑战。文章从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构建两个角度出发,对建筑企业的在今后发展中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
由于近两年建筑行业招标项目不断减少,减幅曾一度增大到了30%以上。建筑企业普遍面临着工程接单难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目前国家积极和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求胜的发展,就要从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出发。其中,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和内控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实现进步与完善的决定性因素。
一、风险管理与全面内控的管理
(一)全面内控是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的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管理办法的土壤与基础环境。随着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管理办法在我国建筑行业企业中的推广,内部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发展成为了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拓展的基础。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健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规范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行为,有效地对企业的各个生产和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从而及时、高效地找出经营和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予以妥善的处理和解决。也就是说,在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与规范下,建筑企业在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上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与敏感性,在涉及到招投标管理、企业融资、建筑施工、大宗材料与设备购进、竣工审核与结算等多个方面,内部控制管理将成为企业风险方法的核心环节。建筑企业的内控体系的确立与完善,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与基础。
(二)风险管理与内控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风险管理概念的出现是在COSO内控框架上增加的管理概念。风险管理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承受的风险程度、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应对方法三个重要方面的概括。建筑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下通过设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机构,来进行集中、全面、有效的企业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上,企业风险管理理念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进而拓展了COSO关于风险要素的评估理论。目前,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导致了大部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为了不断提高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就要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两个方面人手,综合发展,共同建设,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建筑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
目前,建筑企业面临的市场和政策性的风险不断在增大,在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等会议的内容上,建筑行业“去库存,去产能”的说法一再被提及。同时,由于财税改革上全面“营改增”谁知改革在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全面试点推行,导致了不少建筑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企业的生存开始面临巨大的风险。
(一)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成
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要从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入手,在企业中设立拥有独立管理权限的风险管理部门及业务管理单位。其中,建筑企业的董事、高管、各级业务部门在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中均有其各自的作用和职责。建筑企业在设立风险管理部门的时候,要能够保证原来各部门在实施风险监控及管理时的相互合作,共同推进企业风险管理进程,从而发挥各方的重要作用。随着企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深化,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和部门需要起到为管理提供相应的风险控制决策信息,从传统的规避风险带来的损失发展到企业风险控制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并将企业的风险信息进行汇总与汇报,及时同各部门做好沟通,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二)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在企?I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上,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建筑企业在建筑施工等项目建设中起到风险预测、监测、预警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现代科技和通讯技术之上的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并通过专业风险关系信息系统对所收集到的风险信息进行过滤、整理、整合、分类和管理,才合算风险管理的投入与效率,并结合建筑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阶段,同企业的管理与财务信息系统相结合,为企业的风险控制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决策。风险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在大部分建筑企业管理中还处于开发和实验的阶段,但是要想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借助现代科技成果成为了重要的手段之一。
(三)风险管理控制活动
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层风险控制管理办法得以实施的保障。建筑企业可以通过各项风险控制活动,诸如招投标资金核准、企业经营授权、现金流的验证与调节、项目工程业务的绩效审核等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并对其中风险因素采取必要的控制。建筑企业的风险控制活动需要贯穿于整个建设项目的组织和运作过程之中,针对企业当前项目的风险关键控制点所在的业务流程,对建筑企业当前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活动进行划分与确定,保证风险控制活动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整体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三、建筑企业全面内控体系构建
(一)确立企业内控原则
根据建筑企业工程建设项目的周期长、资金多、规模大的特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在建设中需要秉持全程性、整体性和独立性的原则。建筑企业的项目工程建设从招投标开始前的项目策划。到施工建设的项目管理再到竣工后的资金结算,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了问题都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可扭转的严重后果。企业的内部控制环节要保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控制,就要遵守上述三个原则,才能保障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牢不可破,防止一旦建筑企业的经营出现巨额的资金亏损导致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二)发展企业文化环境
企业的文化环境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形象和凝聚力。建筑企业的工程项目一般周期长、工作量大、劳动条件艰苦。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生存的土壤。企业内控体系的建设要结合企业的整体文化环境,从企业的风土人情、市场观念、发展历史出发,结合企业精神,与企业的物质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办法统一融合起来。在这个基础上,企业才是真正实现对于经营环节和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让内控理念变成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
(三)完善企业组织结构
内控制度的建设要从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出发,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各个管理层和各环节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建筑企业来讲内部控制体系的组织结构基础需要有企业董事会、监理会和内控管理部门组成。内控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与手段的实施:企业的董事会掌握着企业的决策和审计权利,是内部控制度实行的保障:企业的监理会负责对内控制度执行状况进行监督。这三个部门独立于彼此执行各部门的职责,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关系。从而为建筑企业内控的有效运行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目前,虽然建筑业的增长率在持续减慢,给建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政策的开放,建筑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之下要想抓住发展的机遇就要从完善自身的管理开始。因此,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秉持不断学习的精神,从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市场核心竞争能力,才是建筑企业今后发展的最终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