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名词解释[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4:3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理学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篇: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理学:研究药物的学科之一,主要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机制。

2.药物代谢动力学:定量研究药物(包括外来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体内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3.首过效应:口服给药后,药物经胃肠道和肝脏代谢分解,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降低。

4.血脑屏障:是位于血-脑,血-脑脊液,脑脊液-脑三者之间的屏障,它可限制某些物质由血进入脑组织。

5.再分布:药物首先分布到血流丰富的组织器官,然后再向分布容积大的组织转移。

6.房室模型:该数学模型视身体为一个系统,按动力学特点分若干房室。房室为假设空间,与解剖部位或生理功能无关,转运速率相同的部位均视为同一房室。

7.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以时间为横坐标,血浆中药物浓度为纵坐标,得到反映血药浓度动态变化的曲线。8.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时间。

9.消除率Cl:单位时间内多少体积血浆中药物从体内被清除。10.表观分布容积Vd:体内药量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的比值

11.AUC: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作图,所得曲线下面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药物吸收程度)12.生物利用度: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到吸收进入体内循环的速度和程度。13.稳态血药浓度css: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平衡时的血药浓度。(坪浓度)。

14.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使动因素。

15.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是药物作用的结果。16.局部作用: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17.全身作用: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吸收作用)。

18.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19.对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20.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

21.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22.药源性疾病: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23.副作用:治疗剂量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24.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

25.变态反应:药物(或者药物的杂质)作为抗原或者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的反应。26.后遗反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药理效应。27.继发反应:由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治疗矛盾)28.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菌受抑制,不敏感菌过量增殖,而引起的新的感染。

29.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反跳反应)。

30.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31.药物不良事件: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但该事件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

32.量效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同一药物的剂量(或浓度)增加或减少时,其效应随之增强或减弱,两者间有相关性。33.效价强度:用于作用性质相同的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的比较,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剂量或浓度。34.效能: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其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效应增至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能再上升,此效应为一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35.量反应:药理效应强弱呈连续性量的变化,可用数量和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36.质反应:药理效应不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为反应的性质变化。

37.LD50:可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的药物剂量。(半数致死量)38.ED50:指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浓度或剂量。(半数有效量)

39.最小有效量:药物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阈剂量)40.最小有效浓度:指引起药物效应的最低药物浓度。(阈浓度)41.治疗指数:以药物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42.安全界限:药物的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43.药物作用的靶点:药物与机体结合的部位。

44.受体:能够与药物结合产生相互作用,发动细胞反应的大分子或者大分子复合物。

45.配体: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6.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能与受体结合并激活受体而产生效应。

47.部分激动药:在受体占领时仅能产生较小的反应。48.负性激动药:引起与原来的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49.拮抗药:虽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但缺乏内在活性(α=0),故不能产生效应,但由于占据了一定数量受体,反而可拮抗激动剂的作用。

50.快速耐受性:少数药物在短时间内应用几次后很快产生耐受,称为快速耐受性。

51.交叉耐受性:机体对某药产生耐受性后,又对另一药物的敏感性也降低,称为交叉耐受性。

52.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耐药性或抗药性。(抗药性)53.多药耐药: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他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致使化疗失败。

54.身体依赖性:药物的生理反应,是由于反复用药所造成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后可产生一种强烈的躯体方面的损害。(生理依赖性)

55.精神依赖性:由于生理依赖而使人产生一种周期性连续性的用药欲望,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满足或避免不适感,也称成瘾。(心理依赖性)

56.药物相互作用: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时,甲药作用受到乙药影响而发生明显的改变。

57.协同作用:两药同时或先后使用,可使原有的药效增强,称为协同作用。

58.拮抗作用:联合用药使原有的效应减弱,小于它们分别作用的效应之和。

59.化学治疗:对细菌和其他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治疗。

60.化疗药物:包括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和抗恶性肿瘤药。61.抗菌药: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能力的化学物质,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物。

62.抗生素: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和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

63.抗菌谱: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64.抗菌活性: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65.最低抑菌浓度(MIC):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66.最低杀菌浓度(MBC):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即杀死99.9%供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67.抑菌药: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能力的药物。68.杀菌药:能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69.化疗指数:评价药物的安全性,一般以动物半数致死量(LD50)和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

70.抗菌后效应(PAE):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低于最小抑菌浓度或药物全部排出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继续有抑制作用。

71.耐药性:在常规剂量下,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导致药物对耐药菌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72.固有(天然)耐药性: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73.获得耐药性:多由质粒介导,也可由染色体介导,当微生物接触抗菌药物后,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从而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

第二篇: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科学。

2.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是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治疗作用:是指符合用药目的,并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的作用。

4.不良反应:是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5.副作用:是由于药物作用选择性低,作用范围广,在治疗剂量引起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6.毒性反应:是由于用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7.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下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巴比妥类)8.变态反应: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

9.继发反应:是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10.二重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使敏感细菌被杀灭,而耐药菌株大量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1.停药反应:是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发生病情恶化的现象。(苯妥英钠、可乐定)

12.特异质反应:指少数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对某些药物的反应性发生了改变。

13.依赖性: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状态,表现为强迫要求连续或定期使用该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由于停药造成身体不适应。14.最小有效量:是指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低药物浓度,亦称阈剂量或阈浓度。

15.最大效应: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强度随之增加。但当效应增强到最大时,继续增加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增强。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又称效能。16.半数有效量E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的药量。17.半数致死量LD50:是指在质反应中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死亡的药量。18.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与ED50的比值表示药物的安全性,称为治疗指数。19.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20.首关效应: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门静脉进入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致使进入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

21.分布:是指吸收入血的药物随血流转运至组织器官的过程。22.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结构改变,又称生物转化。

23.排泄:是指体内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它与生物转化统称为药物消除。

※24.肠肝循环: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的药物有的直接随粪便排出,但较多的药物可由小肠上皮吸收,并经肝脏重新进入全身循环,这种小肠、肝脏、胆汁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25.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某制剂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和速度。26.一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一次方成正比。

2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指血中药物消除速率与血中药物浓度的零次方成正比。即血中药物浓度按恒定消除速度进行消除,与血中药物浓度无关,也成定量消除。

※28.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消除半衰期,是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平衡状态后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是表述药物在体内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

※29.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激动睫状肌上的M受体,使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变凸,折光度增加,造成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称为调节痉挛。※30.调节麻痹(阿托品)

张玉鹏

第 1 页

2016/1/17

药理学名词解释

31.胆碱能危象:使用新斯的明治疗重症肌无力时,应避免过度用药,以免导致持久除极化,反而加重神经肌肉传递功能障碍,导致“胆碱能危象”。

※32.首剂效应:首次用药可导致严重低血压、晕厥、心悸等,称为首剂效应。(哌唑嗪)33.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MAC: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使50%的患者或动物对伤害性刺激不再产生体动反应时呼气末潮气内麻醉药浓度。(吸入麻醉药)

※34.分离麻醉:单独使用氯胺酮进行麻醉时,患者意识丧失但眼睛睁开凝视,眼球震颤,角膜反射、对光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存在,出现镇静、木僵、镇痛和记忆力缺失,肌张力增加,少数患者出现牙关紧闭和四肢不自主活动,这种麻醉现在称为麻醉分离。

35.开-关现象: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不良反应,即突然发生少动,此现象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后,又突然自动恢复为良好状态,但常伴有运动障碍。

36.人工冬眠:氯丙嗪与其他中枢抑制药合用,则可使患者深睡,体温、基础代谢及组织耗氧量均降低,增强患者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并使植物神经传导阻滞及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机体处于这种状态。称为“人工冬眠”。

※37.水杨酸反应:阿司匹林剂量过大可致中毒反应,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以及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统称为水杨酸反应。

38.三重反应:小剂量组胺皮内注射,可出现红斑、丘疹、红晕,三重反应。可作为麻风病的辅助诊断。

39.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40后除极化:是指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化后所发生的除极,其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易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引起触发活动。

41.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2、3相复极中,因膜电位不稳定而产生的振荡。

42.迟后除极:在细胞内钙超载情况下,发生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43.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形通折回路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起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44.金鸡纳反应:长期服用奎尼丁会出现金鸡纳反应,表现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

※45.甲状腺危象:甲亢患者由于精神刺激、感染、手术、外伤等诱因,使甲状腺激素突然大量释放入血,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出现高热、心力衰竭、肺水肿、电解质紊乱等而危及生命,称甲状腺危象。

※46.“红人”综合征: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时,可出现面部、颈部、上肢、上身皮肤潮红、瘙痒、血压下降等“红人”现象。

※47.“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及早产儿用药剂量过大时,常于用药后四天发生循环衰竭,患儿出现呕吐、呼吸急促、发绀、代谢性酸中毒等,称灰婴综合征。

张玉鹏 第 2 页 2016/1/17

第三篇:药理学名词解释

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3、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药物作用的机体反应的表现,即药物作用的结果。

4、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如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5、副反应(side raction):也称副作用,指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如阿托品用于治疗胃肠痉挛引起的口干、心悸、便秘等作用。

6、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作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如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等反应。

7、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晨出现乏力、困倦等现象。

8、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9、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药理性拮抗剂救治可能有效,对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发生的特异质反应是由于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所致。

10、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 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

11、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

12、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13、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or all-or-none response):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质反应以阳性、阴性,全或无的方式表现。

14、最小有效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刚能引起效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15、效能(efficacy,maximal effect,Emax):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浓度或剂量而其效应不再继续增加,这一药理效应的极限称为最大效应,也称效能。

16、药物效价强度(potency):能引起等效反应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17、半数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18、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o dose,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亡时的药物剂量。

19、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通常将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20、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些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21、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药物与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能力,决定药物与受体结合时产生效应大小的性质。

22、激动药(agonist):为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而产生效应。

23、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较强亲和力,但内在活性不强(a<1),与激动药并用还可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的药物。

24、拮抗药(antagonist):能与受体结合,具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25、竞争性拮抗药(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其结合是可逆的,通过增加激动药的剂量与拮抗药竞争结合部位,可使量效曲线平行右移,但最大效能不变。

26、拮抗参数(pA2):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的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摩尔浓度的负对数值为pA2,表示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强度。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27、非竞争性拮抗药(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与激动药并用时,可使激动药亲和力与内在活性均降低,不仅使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而且也降低其最大效能。

28、受体脱敏(receptor desensitization):在长期使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29、受体增敏(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30、上调(up-regulation):若受体的数目增多或对配体的结合力增强,导致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增强的现象。

31、下调(down-regulation):若受体的数目减少或对配体的结合力降低与失效,导致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应性下降的现象。

32、离子障(ion trapping):离子状态的药物极性高,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的现象。

33、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34、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effect/metabolism):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

35、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36、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中的循环称肠肝循环。

37、半衰期(half life):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8、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是药-时曲线下所覆盖的面积。其大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39、生物利用度(bioabailability):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生物利用度。

40、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41、零级消除动力学(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42、清除率(clearance,CL):是机体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机体清除。

43、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当血浆和组织内药物分布达到平衡后,体内药物按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分布时所需体液容积称表观分布容积。

4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药物在体外配伍直接发生物理或化学的相互作用而影响药物疗效或应用后发生毒性反应。

45、安慰剂(placebo):本身无特殊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淀粉、胶囊等制成的外形和口味似药的制剂。

46、依赖性(dependence):在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了生理性或是精神性的依赖和需求,分为生理依赖性和心理依赖性。

47、耐受性(tolerance):指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

48、急性耐受性(acute tolerance/tachyphylaxis):有的药物仅在应用很少几个剂量后就可迅速产生耐受性。

49、交叉耐受性(cross tolerance):对一种药物产生耐受后,在应用同一类药物时也会产生耐受性。50、反跳现象(rebound reaction):长时间使用某些药物治疗疾病,因患者对药物产生了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造成的疾病复发或恶化。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51、停药综合征/戒断症状(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反复用药,促使机体不断调整新陈代谢水平,以适应在外源性物质作用下进行生理活动,维持机体基本功能,一旦停药,代谢活动发生改变,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难以忍受的症状。

52、协同作用(synergism):指两个药物合用后的效应大于两药单独应用的和。

53、拮抗作用(antagonism):指两个药物合用后的效应几乎与各药单独应用效果相同或减弱。

54、药物滥用(drug abuse):与医疗目的无关的反复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

55、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

56、抗生素(antibiotics):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它病原微生物。

5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等。

58、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59、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60、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对所有病原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甚至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的预防和治疗统称为化学治疗。6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是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与安全性的指标,常以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或者用LD5与ED95之比来表示。化疗指数越大,表明该药物的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62、细菌耐药性(bacterial resistance):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63、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s):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长期口服或注射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64、抗菌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在去除抗菌药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PAE。65、抗菌活性(antibaterial activity):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6、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67、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68、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迅速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间隙中,不能到达作用靶位—PBPs发挥抗菌作用。此非水解机制的耐药性又称为“陷阱机制”或“牵制机制”。

69、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CCNSA):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等。)70、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CCSA):仅对增殖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往往作用较弱。如抗代谢药物、长春碱类药物。71、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肿瘤细胞在接触一种抗恶性肿瘤药后,产生了对多种结果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它抗恶性肿瘤药的耐药性。72、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adrenaline reversal):α受体阻断药能选择性的与α肾上腺素受体结合,其本身不激动或较弱激动肾上腺素受体,却能妨碍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与α受体结合,从而产生抗肾上腺素作用,它能将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73、翻转使用依赖性(reverse use-dependence):当心率快时,药物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作用不明显,而当心率慢时,却使动作电位时程明显延长,此作用易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74、调节痉挛(spasms of accomodation):动眼神经兴奋时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睫状体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悬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于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这种作用叫调节痉挛。

75、调节麻痹(paralysis of accomodation):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折光度减低,只适合看远物,而不能将近物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造成视近物模糊不清,此即为调节麻痹。

Drug,drug action,pharmacological effect,adverse reaction,side raction,toxic reaction,residual effect,withdrawal reaction,idiosyncratic reaction,dose-effect relationship,dose-effect curve,graded response,quantal response or all-or-none response,minimal effective dose,maximal effect,Emax,potency,median effective dose,ED50,median lethao dose,LD50,therapeutic index,TI,receptor,intrinsic activity,agonist,partial agonist,antagonist,competitive antagonist,pA2,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receptor desensitization,receptor hypersensitization,up-regulation,down-regulation,ion trapping,absorption,first pass elimination/effect/metabolism,distribution,enterohepatic cycle,half life,area under curve,AUC,bioabailability,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clearance,CL,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Vd,incompatibility,placebo,dependence,tolerance,acute tolerance/tachyphylaxis,cross tolerance,rebound reaction,withdrawal/abstinence syndrome,synergism,antagonism,drug abuse,antibacterial drugs,antibiotics,bacteriostatic drugs,bactericidal drugs,antibacterial spectrum,chemotherapy,chemotherapeutic index,CI,bacterial resistance,superinfections,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antibaterial activity,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trapping mechanism,cell cycle nonspecific agents,CCNSA,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CCSA,multidrug resistance,MDR,adrenaline reversal,reverse use-dependence,spasms of accomodation,paralysis of accomodation

附录

1、胆碱能危象(cholinergic crisis):新斯的明用量过大,可使运动终板附近乙酰胆碱大量堆积,导致突触后膜持久除极化而阻断神经肌肉传递,使肌无力症状加重。

2、内在拟交感活性(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ISA):有些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β受体亦具有部分激动作用。

3、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reaction):长期大量服用氯丙嗪,由于氯丙嗪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的D2样受体,使纹状体中的DA功能减弱、Ach的功能增强而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等反应。

4、阿司匹林哮喘(aspirin asthma):某些哮喘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后可诱发哮喘,与PG合成受阻有关,主要由于阿司匹林抑制环氧酶,使PGs合成受阻,而由AA生成的LTs等其它脂氧酶代谢产物增多,导致支气管痉挛而发生哮喘。

5、瑞夷综合征(Reye’s syndrome):在儿童感染病毒性疾病如流感、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等使用阿司匹林退热时,偶可引起急性肝脂肪变性-脑病综合证,以肝衰竭合并脑病为突出表现,预后恶劣。

6、折返(reentry):一次冲动下传后,又顺着另一环形通路折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分为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

7、后除极(afterdepolarization):某些情况下,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可触发异常节律,发生心律失常,分早后除极和滞后除极。

8、早后除极(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生在2、3相复极中,APD过度延长时易发生。

9、滞后除极(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是细胞内钙超载时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震荡性除极。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

10、金鸡钠反应(cinchonism):由于长时间应用奎尼丁,而引起的头痛、头晕、耳鸣、腹泻、恶心、视力模糊等现象。

11、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糖皮质激素对某些组织细胞虽无直接活性,但可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12、灰婴综合征(gray syndrome):早产儿和新生儿肝脏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肾排泄功能不完善,对氯霉素解毒能力差;药物剂量过大可致中毒,表现为循环衰竭、呼吸困难、进行性血压下降、皮肤苍白和发绀,故称灰婴综合征。

13、赫氏反应(herheimer reation):应用青霉素G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等感染时,可有症状加剧现象,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心跳加速等症状。cholinergic crisis,intrinsic sympathomimetic activity,ISA,extrapyramidal reaction,aspirin asthma,Reye’s syndrome,reentry,afterdepolarization,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delayed afterdepolarization,DAD,cinchonism,permissive action,gray syndrome,herheimer reation

第四篇: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指作用于机体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或用于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制的一门学科。

3、药效学:指研究药物与机体作用和作用机制。

4、药动学:指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影响,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包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5、兴奋作用:指功能活动加强的作用。

6、抑制作用:指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7、局部作用:指未被吸收的药物在用药部位所呈现的作用.8、吸收作用:指药物被吸收之后,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组织器官所呈现的作用。

9、选择作用:指药物在一定剂量下对某组织器官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组织器官的作用不明显。

10、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量是出现的与用药目的不符的作用。

11、毒性反应: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久,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对机体有明显损害反应。

12、亲和力: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13、内在活性:指药物与受体结合时能激动受体的能力。

14、受体激活药:又称受体兴奋剂,指对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在活性的药物。

15、受体阻断药:又称受体拮抗剂,指与受体具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16、极量:最大治疗量,指治疗量的最大限度。

17、安全范围:指最小有限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18、LD50:指半数动物出现死亡的药物剂量。

19、ED50:指半数动物出现疗效指标的药物剂量。20、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21、血浆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22、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剂能被机体吸收的程度。

23、首次通关效应:有些口服的药物在首次通过肝对即发生转化关系,促使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

24、药物诱导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增强或合成加速的药物。

25、药物抑制剂:指凡能使肝药霉的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26、药物消除:指药物经生物转化和排泄使药物活性消失的过程。

27、耐受性:指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8、耐药性:指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29、习惯性:指由于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精神上的依赖。30、成瘾性:连续用药后,病人对药物产生物质依赖性,当停药后会产生成断定装。

31、麻醉药品:指能使病人产生成瘾性是毒药或剧药。

32、毒药:指作用强大,毒性极大,极量与致死量很接近,超过极量即可能引起中毒或死亡的药物。

33、剧药:指作用强烈,毒性较大,极量与致死量比较接近,超过极量时,科研中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引起死亡的药物。

34、麻醉药:指能引起麻醉状态的药物。

35、局部麻醉药:指能抑制周围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局部麻醉的药物。

36、全身麻醉药:指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全身麻醉状态的药物。

37、吸入麻醉药:指采用吸入法给药的挥发性液体或气体状态麻醉药。

38、静脉麻醉药:指由静脉给药的非挥发性的全麻药。

39、复合麻醉药:指为了克服全麻药的特点,使麻醉安全有效,而联合用药进行麻醉。

40、分离静脉:指感觉和意识的分离现象。

41、诱导麻醉:指为了缩短诱导期,用作用快的全麻药是病人迅速进入外科麻醉期。

42、基础麻醉:指使达到浅麻醉或深睡状态。

43、麻醉前给药:指为了消除病人紧张情绪,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用药量或防止不良反应,而于麻醉前应用一定药物。

44、药物的基本作用: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45、药物效应:指机体对药物发生反应的能力。

46、不良反应:指不符合用药目地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常见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发反应。

第五篇: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2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学科。

3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和治疗作用同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4副反应:由于药物选择性低,药理效应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治疗目的时其他区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5毒性反应:药理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对机体的危害反应

6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方可保持原有药物效应。

7有效量:即介于最小有效量和极量之间的量,又称为治疗量。

8安全范围:一般将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剂量范围,范围越大,药越安全。

9特价强度:指能引导起等效反应的剂量,其值越小,则效价强度越大。10激动药: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具有较强内在活性药物。

11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12拮抗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13首过消除:某种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经过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随之减弱。

14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5生物利用度:指肺血管给药时,药物制剂实际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与所给总药量的百分率。F表示F=A/D×100% 16恒比消除:即单位时间内体内药量以恒定比例消除,又称一级动力学消除。17抗生素:由某些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物质,也包括一些半合成衍生物。

18抗菌谱:抗菌药的抗菌范围反对单一菌种或某一菌属致病菌,有效的药物称为窄谱抗菌药。

19抗菌活性: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菌的能力。

20化疗指数:一般可用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治疗感染药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之比来表示。

21大剂量冲击疗法:适用于急性,重度,危及生命疾病的抢救。

下载药理学名词解释[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理学名词解释[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等专业期末复习考试《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药理学常用名词解释 1.药物(drug):凡能够影响生物机体的生理功能和生化过程,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化学物质。 在理论上说,影响机......

    药理学总结(名词解释)5篇

    药理学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言 1. 药物(drug) 用于治疗、预防、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2. 药理学(pharmacology) 研究药物与机体or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3.......

    药理学完整英文名词解释范文

    1. Drugs are chemicals that alter the function of living systems by interactions 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can be used to prevent, diagnose and treat disease.......

    药理学_名词解释_简答题_论述题_免费

    药学 首过效应)指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使进入全身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半衰期: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或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是决定临床给药......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小编整理)

    1.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

    药理学口诀

    拟胆碱药拟胆碱药分两类,兴奋受体抑制酶; 匹罗卡品作用眼,外用治疗青光眼; 新斯的明抗酯酶,主治重症肌无力; 毒扁豆碱毒性大,作用眼科降眼压。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药,肾上腺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