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国际论坛
会议日程
2003年10月13日 星期一
8:00―24:00:与会代表报到的 地点:乐乎新楼大厅注册处 14:00:理事长会议,沈士团理事长主持; 地点:乐乎新楼二楼会议室 19:00:常务理事会议,羌 笛副理事长主持 地点:乐乎新楼二楼大会议厅 19:00-22:00:娱乐活动(体育馆)
2003年10月14日 星期二
8:30-11:30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大会
主持人:羌 笛常务副理事长; 地 点:J楼二楼方润华讲堂
1.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工作报告 2.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财务报告 3.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候选人介绍 4.选举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
5.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
6.宣布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六届常务理事研究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各委员会正、副主任名单
11:30至13:00:午餐
13:00-14:30: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
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开幕式
主持人:陶鑫良副理事长; 地点:图书馆大厅
(一)开幕式
1.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方明伦教授致辞(≤5分钟)2.国家知识产权局田力普副局长致辞(≤5分钟)3.国家版权局许超司长致辞(≤5分钟)
4.教育部科技管理中心金 涛处长致辞(≤5分钟)5.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美章教授致辞(≤5分钟)6.上海市教委蒋红副秘书长致辞(≤5分钟)7.上海市知识产权局陈志兴局长致辞(≤5分钟)
8.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沈士团教授宣读倡议书(≤5分钟)9.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教授讲话(≤5分钟)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教授讲话(≤5分钟)11.西北大学副校长朱恪孝教授讲话(≤5分钟)
(二)与会代表在倡议书上自愿签字仪式
(三)合影(图书馆门前)
下午14:30-15:50: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之一
主持人:朱启超教授; 地点:图书馆演讲厅)
1.郑胜利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论知识产权的法定主义”(20分钟)2.吴汉东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冲突交叉与协调”(20分钟)3.张乃根教授(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论基因技术及其产业化与知识产权保护”(20分钟)4.提问(20分钟)
15:50-16:00 休息
16:00- 17:20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之二
主持人:吴汉东教授; 地点:图书馆演讲厅
1.Paul.c.Liu教授(中国台湾政治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最新发展”(20分钟)2.Richard Nader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现状评析”(20分钟)3.Mark Holzapple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由大学到新型企业: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20分钟)4.提问(20分钟)
18:30:上海大学欢迎宴会(乐乎新楼一楼餐厅)
20:00-22:00:娱乐活动(体育馆)与自由活动
2003年10月15日 星期三
8:30-9:50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之三
主持人:陈美章教授 地点:图书馆演讲厅
1.许超教授(国家版权局)
“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案例的立法研究”(20分钟)2.Andy Sun教授(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当前美国的知识产权保护”(20分钟)3.刘华源教授(泰国如诺大学法学院)“泰国的知识产权制度”(20分钟)4.提问(20分钟)
9:50-10:00 休息
10:00-11:20 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之四
主持人:刘江彬教授 地点:图书馆演讲厅
1.马 军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处)
“知识产权转移风险的测度方法研究”(20分)2.刘 华教授(华中师范大学)
“论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中的政府管制”(20 分钟)3.张平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
“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存在的问题”(20分钟)
4.提问(20分钟)
11:20至14:00:午餐,午休
14:00至15:45: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交流
(一)专题一: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
(主持人:陆 飞教授,地点:体育馆第一会议室)
(二)专题二:大学技术转移及其知识产权管理
(主持人:刘春茂教授,地点:体育馆第二会议室)
(三)专题三: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
(主持人:温旭教授,地点:体育馆第三会议室)
16:00至17:00:闭幕式
主持人:温 旭副理事长 地点:乐乎新楼二楼会议厅)
1.郑胜利教授总结讲话 2.学术委员会主任工作发言 3.技术转移委员会主任工作发言 4.人才培养委员会主任工作发言 5.代表发言 6.闭幕
18:30-20:00: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宴会
(浦东国际会议中心一侧的海鸥舫饭店)
20:00后:浦东滨江大道上海夜景游览
22:00:海鸥舫饭店门口第一辆车发车返回乐乎新楼
23:00:海鸥舫饭店门口第二辆车发车返回乐乎新楼
2003年10月16日 星期四
8:00 乐乎新楼大厅集合,上车赴苏州太湖西山岛考察并自由学术讨论。
当晚住宿西山宾馆
2003年10月17日 星期五
9:00:西山宾馆大厅集中上车,返回上海
约11:00左右:车抵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解散,会议服务结束。
各位代表自由活动。
第二篇: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 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纪要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于2003年10月14日至15日在上海大学新校区隆重召开。
在2003年10月14日上午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五届理事大会上,选举产生了新的第六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顺利完成换届。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原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长沈士团当选第六届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大学副校长吴志攀当选理事长,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秘书长郑胜利当选常务副理事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清华大学副校长龚克、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等15人当选副理事长。为应对入世后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大力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本届理事会增设了“人才培养委员会”的机构,并提出了“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倡议书”,呼吁全国高校关注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
此次论坛的召开得到国内众多院校的热烈响应。来自国内数所知名大学的校长及百余位知识产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并为大学技术转移、中国入世后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以及知识产权战略建言献策。
在论坛开幕式上,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方明伦首先发言,他向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他在致辞中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已经成为当代国际科技交流、经济贸易、文化交往中的重要“游戏规则"。他指出,近来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的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其中一个关键就是培养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高等院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源头之一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知识产权法律与管理人才的时代重任。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田力普在发言中指出,高等院校是我国知识产权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三个方面使高校成为知识产权工作的一大亮点:首先,百年大计树人为本,高校肩负着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任;其次,高校众多的知识产权专家和教学科研机构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知识产权立法、执法等方面的发展;再次,高校本身也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的源泉,是知识产权产出的重要源头,应该也能够在知识产权工作中有所作为。但是,田力普副局长也举出实例,指出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缺陷,知识产权业务能力尚待提高。
国家版权局许超司长在发言中表示了对从事版权工作人才匮乏的担忧。他指出版权局“职权不少,但是人才缺乏”。他还提出了版权界应当关注的四个实践性问题: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问题;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问题;广播电台、电视台付费标准问题;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权问题。他指出,在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学界应当关注现实,努力为国家的立法和执法的改善出谋献策。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美章教授在她富有感情的致词中回顾了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历程,并积极展望了未来,鼓励年轻一代开拓进取。
上海市教委副秘书长蒋红立足于上海现实,指出一地知识产权的发展直接源自一地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指出,上海已经出台了关于高校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应法规,例如《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一步推进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意见》。他表示,上海将积极为高校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名誉理事长沈士团在论坛上还宣读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该倡议书提出六点倡议:1,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将知识产权法列为所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开设更多与知识产权相关课程;2,增设知识产权法为法学二级学科,增加硕士与博士学位授予点,注重培养交叉学科研究生;3,加强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的建设;4,加强高校之间知识产权教学合作;5,组建中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训中心,制定和实施中国高等院校知识产权师资培养行动计划;6,推动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以多种形式合作培养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开展多元化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及其实务培训。
新一届理事长吴志攀在发言中首先回顾了1993年、1994年北京大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相继成立。接着他指出,时代的发展已经使得知识产权与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科等其他学科结合到一起,因此,综合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要。他指出,中国面临的知识产权保护压力日增,仅仅去年一年,国内企业面对的来自外国的知识产权诉讼就增加了不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的出台意义重大。但是,人才的培养非朝夕之功,必须稳步扎实进行,在这点上“倡议书”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他最后号召:“中国是一个大国,是一个技术大国,也将成为一个知识产权的大国!”
此外,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陈志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吴汉东、西北大学副校长朱恪孝等人也在开幕式上做了精彩的发言。在论坛开幕式之后,与会的代表在“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倡议书”上自愿签字并合照留念。
在接下来为期两天的论坛上,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张乃根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刘江彬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郑胜利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汉东教授、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的Richard Nader教授和Mark Holzapple博士、国家版权局许超教授、美国亚太法学研究院Andy Sun教授、泰国如诺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华源教授、清华大学科技处马军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华教授、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张平教授等知识产权专家对基因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保护与运用,美国大学技术转移的现状评析, 泰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案例的立法,知识产权制度运行中的政府管制,知识产权与人权的冲突交叉与协调,知识产权法定主义,知识产权转移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转移风险的测度方法,国家技术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存在的问题等许多课题发表了精彩演讲。这些演讲的主题既涉及知识产权制度的基础理论,也关注知识产权制度的前沿问题,尤其突出了“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这一主题,因此引发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在论坛的闭幕式上,学术委员会主任朱启超教授、人才培养委员会主任陶鑫良教授分别发言。朱启超教授指出,研究会的生命在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我们研究会应当致力于提高高校知识产权研究的学术水平,紧跟时代脉搏,选择切合我国实际的研究课题。陶鑫良教授指出,为配合研究会的宗旨,响应和落实倡议书的号召,服务高校的技术创新和转引,我们应当逐步实现如下目标:1,以每个参与的高校为网眼,建立一张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网络;2,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知识产权师资;3,推动一套知识产权教材的建设;4,致力于培养知识产权交叉学科人才,重视知识产权人才的管理学、经济学、理工学科素养;等等。陶鑫良教授最后呼吁与会的高校群策群力,为国家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高新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与大学技术转移论坛至此圆满结束。
第三篇:同济大学法学研究会暨知识产权研究会章程 (2012年2月27日研究会
同济大学法学研究会暨知识产权研究会章程
(2012年2月27日研究会会员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性质
同济大学法学研究会(TongjiUniversity Law Society)暨知识产权研究会
(TongjiUniversity IP Society)(以下简称“研究会”,英文分别简称TLS∕TIPS)是由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共同策划建立的一个法学与知识产权研究的全新学术社团,隶属于同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由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直接领导和管理并提供支持和指导。
第二条宗旨与目标
研究会秉持“团结,思辩,卓越”的理念,以团结学院科研力量,链接校外学术资源,锻炼学生学术思辩能力,提高同济法学影响力为宗旨。研究会志存高远,致力于发展成为同济大学最为优秀和卓越的学术社团,力求高效、创新,倾力为同学们提供“思”与“辩”的素材、机会、资源和平台,并努力推动研究会学术成果与学术声誉走出校园,成为沪上一流法学院之优秀学术研究会。
第三条任务
研究会专心于思考和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更好地团结、整合和获取学院现有的学术资源,以奉献、服务于学生;如何更好地将学院建设成果转化为有益于学生学术建设和个人发展的素材、机会、资源和平台;如何更好地通过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团结、启发和提高学生,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塑造同济法学人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些,我们的任务是:
(一)策划、组织和开展对内各项学术活动;
(二)承接、组织和开展对外学术交流;
(三)协调、帮助和启发会员参加校内外各项学术活动;
(四)加强会员交流,增进会员团结,提高会员学术能力;
(五)开展知识产权与法律事务咨询、培训;
(六)协助法学院暨知识产权学院、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开展日常科研工作;
(七)策划、组织和开展公益服务;
(八)接受委托进行法学及知识产权课题研究;
(九)研究会宗旨所及的其他各项任务。
第二章 会员
第四条 会员制度
研究会实行会员制度。
第五条加入研究会的条件(一)同济大学法学院暨知识产权学院、中德学院法律系在校本科、硕士及博士生;
(二)热爱法学或知识产权专业;
(三)承认本章程,愿意为研究会服务和奉献;
(四)能够积极参加研究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
(五)不存在研究会执行委员会认为不宜接纳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会员权利
(一)表决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参与策划、组织和开展研究会的各种活动;
(三)优先于非会员参加、获取研究会提供的各种机会、资源;
(四)对研究会工作进行监督、提出批评和建议;
(五)提交书面报告并完成会员义务后退出研究会。
第七条会员义务
(一)遵守本章程,执行研究会的决议;
(二)协助研究会开展各项工作;
(三)积极参加研究会的各项活动;
(四)维护研究会的独立地位和学术形象。
(五)研究会宗旨所及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组织
第八条 部门设置
研究会设有六个部门:会长、秘书处、学术部、宣传部、策划部、外联部;
第九条 会长
(一)会长是研究会的负责人,主持研究会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研究会设会长1名,副会长1名;
(三)会长每届任期为1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四)会长须为研究会会员,采取自荐或由研究会执行委员会2名以上成员推荐后,经研究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审核通过,交研究会会员会议表决,过半数且得票高者当选;
(五)会长对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和研究会会员会议负责。
第十条 研究会执行委员会
(一)研究会执行委员会由会长、副会长、秘书处秘书长、学术部长、宣传部部长、策划部部长、外联部部长组成,在研究会会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必要时研究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可以邀请学术部各组组长参加;
(三)研究会秘书及各部长由会长提名,经研究会会员会议过半数通过;
(四)研究会执行委员会应当确保研究会沿着筹建之初的理念、定位和宗旨正确发展;
(五)研究会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会重大事项的讨论和决议。
第十一条 部门职能
(一)会长
1.主持研究会日常工作;
2.主持制定研究会工作规划,并经研究会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
3.依据工作规划,协助各部门制定部门工作计划;
4.其他应当由会长负责的工作。
(二)副会长
1.协助会长开展工作;
2.协调研究会各部开展工作;
3.其他应当由副会长负责的工作。
(三)秘书处
1.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
2.研究会执行委员会会议及会员会议的召集及记录工作;
3.研究会的财务会计工作;
4.研究会会员建档、管理工作;
5.研究会办公物品的购置和管理;
6.协助会长处理研究会日常工作;
7.负责研究会的日常接待和校内联络事务;
8.妥善处理研究会发生的紧急事务;
9.接受、回复师生的咨询、批评和建议;
10.其他应当由秘书处负责的工作。
(四)学术部
1.研究会各项活动的学术性审查与建议;
2.具研究会各项活动的学术协调和指导;
3.指导老师、讲座老师以及其他师资的联络和邀请;
4.跟进、指导研究会各项活动中学生提出的学术问题;
5.配合策划部等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学术活动;
6.其他应当属于学术研究的相关工作。
(五)宣传部
1.研究会各类活动的新闻宣传和报道;
2.研究会各类学术文件的起草、整理和保管;
3.研究会各类《研究会快讯》及文集的编辑;
4.网站、微博等网络宣传渠道的维护;
5.联络校内外新闻渠道,及时更新报导研究会的各项优秀工作成果;
6.其他应当属于新闻及编辑的工作。
(六)策划部
1.具体策划、运行、实施和管理研究会规划内的各类活动;
2.组织具体活动,包括前期宣传、项目申报、中期评审、结题等各个阶段;
3.应会员的要求,开展各种项目交流、讨论活动;
4.创新管理研究会活动,提高研究会的工作效率;
5.配合学术部等其他部门做好各项学术活动;
6.其他应当属于策划及管理的工作。
(七)外联部
1.统筹负责研究会一切对外学术、项目和培训工作;
2.校外老师、资源的联络、获取;
3.校外赞助经费的筹集;
4.知识产权培训的市场与公关;
5.其他部门所涉及的对外联络;
6.其他应当属于外联及培训范围内的工作。
第四章 会员会议
第十二条研究会会员会议
(一)研究会会员会议为研究会的最高决策和议事机构,与执行委员会共同肩负研究会重大事项的审议、决定;
(二)会员会议分为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每年9月召开定期会议,定期会议选举会长,会长或者执行委员会认为有必要时,可召开临时会议;
(三)全体会员应当出席会员会议,会议表决需过半数会员出席方为有效,会员会议采取举手方式表决事项,一般事项过半数同意通过;
(四)会员定期会议可以修改研究会章程,须过半数会员出席且出席会议会员三分之二以上多数同意通过。
第五章 财务
第十三条经费
(一)研究会日常运行费用由同济大学法学院暨知识产权学院承担;
(二)同济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中心以及各法学各科教学与研究中心提供部分资助;
(三)为争取更多资金将研究会办好,研究会将积极引进校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和律所赞助、政府社团支持、公益基金资助、校友捐助、培训收入等。
第十四条使用
(一)研究会的经费使用遵循独立原则,不得用于非研究会策划之各项活动;
(二)研究会经费主要用于聘请老师、组织宣传、开展活动、发放资料、购置办公用品等;
(三)研究会与其他学术及社团组织联合开展学术活动须经学术部审查其学术性且经研究会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费用由合作他方承担;
(四)秘书处应当制定经费使用预算报研究会执行委员会讨论通过;
(五)经费使用必须由秘书处详细记录存档,并接受会员监督。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实施
本章程所述研究会各项任务之实施,由研究会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予以明确和规范。第十六条解释
本章程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解释权归同济大学法学研究会暨知识产权研究会所有。第十七条 生效
本章程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2016年学前教育研究会年会
儿童的素养,儿童的课程,儿童的学习-----“2016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年会”综述
2016-12-13圣贤学前教育研究杂志
2016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主办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在古城南京顺利召开。李季湄教授、冯晓霞教授、虞永平教授、刘占兰研究员、华爱华教授、Nimala Rao 教授及Rhian Evans Allvin 博士、Robert Scherpbier 先生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学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一、学术报告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方向性与反思性
会议主题报告聚焦儿童的素养,关注儿童的深度学习,凸显幼儿园课程的特质,注重游戏的发展价值,重视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和成长,探讨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的途径和方式。这些报告反映了学前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一些核心问题,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李季湄教授作了题为《核心素养体系与幼教质量》的主题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即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个主要维度,共18个基本要点组成。核心素养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更明确的方向、更清晰的目标、更整体的视野,促进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优化,并能够助推《指南》的进一步落实与深化。
来自香港大学的Nimala Rao 女士结合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迅速变革的大背景,在其报告《面向21世纪技能》中谈到,社会与科技的不断变化发展要求我们成为终身学习者。她认为,当前的儿童已逐渐成为已成为数码原生代(是第一代能里流使用数字技术语言的儿童)。早期教育也应在课程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估等方面做出调整,帮助孩子形成包括“创造力”“评判性思维”“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在内的面向21世纪的技能。她还谈到,能力导向教育并不代表对知识性内容的抛弃,孩子需要综合把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全美幼教协会首席执行官Rhian Evans Allvin 女士的报告围绕学前教育质量评价展开。她介绍了全美幼教协会建立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该体系由“家庭支持”“健康、心理健康与教育”“特殊需求及早期干预”“幼儿早期学习”这四个重要领域组成。她认为高质量的学前保育教育应该包括发展适宜的课程,有能力有知识的师资,一系列复杂的能支持儿童健康幸福的服务,能支持并尊重多样性的环境。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卫生、营养及水与环境卫生处处长Robert Scherpbier 先生关注的是中国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他介绍了“中国贫困地区0-3岁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项目”。该项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看护人抑郁、不规律睡眠是贫困地区早期儿童发展危险因素,良好营养、早期刺激、适宜的图书和玩具等是保护性因素。该项目还建立起了涵盖健康、营养、回应性照护、安全与保障、早期学习的早期干预模式——IECD。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在其报告《区域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中介绍,对幼儿而言深度学习是在建立在情境当中、以理解为基础、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的,有意义和长远效果的学习,而非超越儿童理解能力的高难度内容的学习。在游戏中,低结构、高开放性的材料和不确定的情景充满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给予了幼儿自主探究、思考创造的机会,能够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冯晓霞教授认为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创设包含问题的游戏情境;提供能够持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引进“主题”,在教学与游戏之间搭建桥梁;尊重幼儿的兴趣,激发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的探索与深入思考。
中国教育科学院刘占兰研究员在会上介绍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与促进项目。该项目始于2014年,截止2015年12月已得出初步调查结果:当前农村留守幼儿主要由文化水平较低的祖父母照料,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情绪识别与调节能力也低于非留守儿童,更易出现情绪问题;留守儿童的亲子关系存在疏离、淡漠的倾向。基于此,该项目试图利用“综合主题活动”“亲情图书角”“集体生日会”“家书传递活动”等形式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在会上就游戏与教学做了主题报告。华教授指出,幼儿园教育秉承的是大课程观,课程包括幼儿的游戏活动、生活活动,教师的教学活动三大类。这三类都承载着五大领域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游戏既是课程的活动形态之一,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游戏与教学需要从两者并列走向相互生成,这是游戏与教学相融合的关键。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很好地处理游戏与教学的关系。教师要放手幼儿的游戏,在游戏中学习解读幼儿的行为及行为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寻找幼儿行为与教学目标的连接点。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作了题为《课程在哪里》的主题报告。他认为幼儿园课程是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我们的课程改革卓有成效,但课程领域还存在很多混乱现象。课程计划需实现转身,先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儿童能得到的是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什么。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里,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甚至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成效和幼儿发展的水平。因此,要把重点放在关注环境材料和活动空间上,而不是老师讲解过程的作用上。教师需要感受儿童的需要和能力,要具有形成综合性活动的能力,提升利用资源的能力,发现课程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术交流凸显了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多元性与务实性
本次会议共设10个分会场,分别围绕“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学前教育管理与事业发展”“儿童健康教育”“游戏与玩具”“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家庭与社区教育”“幼儿园环境”“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等十个议题进行交流分享。
(1)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 目前随着脑科学、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了解到儿童早期是其大脑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如研究人员使用神经影像技术,发现大脑神经网络发展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贺永,2016)这就使得我们日益关注儿童早期发展。有研究者就我国实际,从医护人员、学校、国家政策和立法三个层面提出了婴幼儿时期医教结合的设想。(鲍秀兰,2016)也有研究者借鉴英国0-5岁儿童早期教育政策与实践,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易凌云,2016)目前针对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的实践形式多样,利用“利用互联网+”技术,以手机周报的形式向薄弱群体提供儿童早期发展相关信息(江帆,2016);针对家庭进行入户指导(蔡建华,2016);基于社区的早期干预(杨彩霞,2016);倡导家长与教师协商共育(茅红美,2016)以及以家庭为主导的早期干预(穆汗买提艾提,2016)。总体而言,保障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要将医学、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生态学等学科结合,让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努力。
(2)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是学前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在课程建设方面,不少幼儿园在建设园本课程,但存在园本课程建设能力参差不齐;园本课程建设机制不全;外部支持系统不完善;园本课程建设中顶层设计有偏差,具体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刘敏,2016)在课程实施方面,“弹性作息”能够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贴近幼儿,让幼儿园的一日作息安排更加顺应幼儿的发展。(黄菲,2016)在教研方面,对云平台的探索利用(李乾,2016)为园本教研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在课程质量监控方面,拟通过外部监控助推园所内部监控(他评促自评),并要继续培育园所、教师的质量意识及加强实证性研究。(陈胜宇,2016)此外,图画书和重大节庆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刘雪(2016)就从PCK的视角对图画书的选择、及阅读指导策略展开探讨;吴宇泓(2016)认为儿童立场下“游戏节”课程,其宗旨在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性,实现儿童的可塑性,让儿童去发现和创新自己的生活,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适合的成长。(3)学前教育管理与事业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备受关注。有研究者剖析了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的现状和自身诉求。(郝萌萌,2016)有人提出“以乡村小学为中心平台,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地;以农村幼儿教师为中心主体,形成城乡教师思想多元互动机制;以乡村生活为中心内容,推动学前教育迈向生活化、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来践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话语权。(郭丹,2016)有研究者提出“有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广覆盖”和“保基本”,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基本与基础的部分必须依靠补偿性政策的调控与平衡作用。(尹坚勤,2016)。
在教师发展领域,有人关注到幼儿园教师招考(韩慧菲,2016)、非编幼儿教师专业发展(严辉,2016)等问题。此外还有人从研究中得出生均成本与幼儿园教育质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呼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成本投入。(李克建,2016)
(4)儿童健康教育
关于健康教育的交流话题大多是幼儿园一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真问题,涉及到卫生防治、儿童动作发展、活动区设置等多个方面。陈玉英(2016),就幼儿园传染病防治问题做了详细阐述。总结了幼儿园常见传染病发病的时间、状态、还分享了防治传染病的做法。邱玉敏(2016)提出了幼儿性教育要遵循科学、适度、循序渐进、家园共育的原则。张万玲(2016)从创设适宜的、情境性的环境,细化管理,采用合适的指导策略,借助多种媒介及恰当的评价等发面就优化幼儿园的运动区域活动提出策略。吴霞(2016)强调体育活动中的挑战性游戏要关注儿童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丁静娴(2016)关注循环游戏对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积极影响。郎晓津(2016)提出了“微运动”的概念,指出可以利用教室、走廊、门厅楼梯等室内环境为幼儿提供锻炼大肌肉、平衡、身体协调等各式各样的微运动活动,既保证了幼儿的活动量也能不受天气和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田原(2016)则从幼儿就餐环节入手,提出了通过园本教研、制度跟进、灵活调整等策略提高保健质量。田腾(2016)从美国《关照我们的孩子:国家健康与安全标准》得到启示,认为可以通过多学科的结合来改善我国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5)游戏与玩具
在对儿童游戏的探究中,不少一线教师都关注到了教师的角色。金红芳(2016)付欣悦(2016)尤舒玥(2016)都关注到了教师观察对于儿童游戏的支持性作用,并分别就户外活动、创造性活动以及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曾向阳(2016)探讨了在数学活动当中创设游戏情境的实践。唐姣(2016)关注的是游戏中的重要部分——玩具,并就家中的玩具选择与使用提出建议。刘利红(2016)阐发了她对于整个儿童游戏的思考,她认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离我们并不远,幼儿园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体现游戏的特征。李旭(2016)则以田野调查和情感唤起式自传民族志的方法对儿童的游戏生活进行研究,他认为电子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劫持了他们的童年,使得他们越来越远离室外、远离自然、远离共同的游戏活动。
(6)学前教育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
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方面陈乐乐(2016)分享了杜威的的具身哲学与具身儿童观,强调儿童教育是身体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体化进程。姚秀点(2016)介绍了玉置哲淳的活动关系模,并认为玉置哲淳理论作为维果斯基的观察渗透理论第四代理论传承,将其应用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李好(2016)则从摇滚乐切入,分析摇滚乐的特质、音乐性和原始性,发现其内核与儿童相同,并从儿童的摇滚特质思考对学前教育的启发。
在教师教育方面,李岚(2016)运用“swot”的方法分析教师团队的现状。确定幼儿教师分层培养的新标准。然后采用教师自主申报,定向培养,多方考核的模式进行实施。建立教研部、管理分工等手段充实方案,以更好的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欧美燕(2016)认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投入可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使命感,并为其人生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和组织帮助。秦旭芳(2016)则关注幼儿园教师E因子(工作动力的源泉)的寻找与激活。(7)家庭与社区教育
家庭教育引导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大家的关注。刘利(2016)认为忽略了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了一个孩子的教育,要把亲职教育工作更好地向前推进。夏凌(2016)针对家长教育活动存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建议缺乏操作性,形式缺少互动性等问题提出了“家长互助团”提升幼儿家庭教养水平。姚炯(2016)提出了引领家长走进幼儿游戏“三段式引领”策略,即理论式引领、体验式引领、互动式引领,从而帮助家长理解幼儿游戏。
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孔颖(2016)分享了依托“微平台”推进家长义工社团的实践经验。钱玉娴(2016)提出通过图书馆建设满足儿童的阅读权益。于冬青(2016)眼于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并指出幼儿园应认识到社区的价值,建立家园社区合作共同体,进而建立儿童好友社区,由家庭参与督导与评估。
(8)幼儿园环境
幼儿学习发展离不开良好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一线老师们就幼儿园环境创设和材料提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徽(2016)基于自然主义思想提出办阳光幼儿园,享健康快乐童年的办园理念。赵萌萌(2016)则基于地域特色,提出将海洋文化渗透到幼儿园当中。吴欲晓(2016)指出通过创设生态种植园实现了教师更接地气、幼儿更爱自然、幼儿园更加温馨的效果。潘婷(2016)结合其实践指出了创设自然区角,能让孩子成为主人,得到经验发展。
在材料提供方面,罗海亚(2016)提出辅助材料在建构游戏中能为幼儿提供支持,创造更多可能。沈超超(2016)针对表演区,提出了游戏前的材料优化、游戏过程中的材料调整和游戏后的材料跟进三个观点。王宁怡(2016)认为角色游戏中低结构材料的有效利用对孩子的自我学习、自我调控以及社会交际关系的发展等有很多的帮助,并认为应当让孩子“多通道”感知低结构材料。一个主动学习环境应包括的五大要素:材料、操作、选择、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以及成人的支持。(谢蓉、阳睿,2016)(9)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
在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方面,大家的关注涉及儿童的认知、情感、行为诸方面。王健(2016)就促进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的实践进行了分享。王莉(2016)分享幼儿亲自然情感培养策略的实践。应莉(2016)分享了她对于动感回应区域活动中师幼互动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思考。虞芳(2016)关注儿童生命认知的美术化表征及其特点。周静熙(2016)着眼于师幼互动水平。陈世联(2016)的研究显示幼儿对不同班级规则内容的认同程度存在着差异。邓进红(2016)分享行为和分享动机
(10)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保证教育公平,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不容忽视。
从杨华(2016)、何浩(2016)的分享中,可以得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曹娅春(2016)、章兰(2016)等的实践经验揭示出幼儿园课程改革需要因地制宜,要优质课程的建设离不开专业指导和教师的学习。同时,儿童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无论是幼儿园环境创设还是课程改革,都应当紧紧围绕儿童展开,为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本次会议中论文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工作在学前教育领域的管理者、研究者、一线教师对于学前教育理论思考与实践的探索,也体现了他们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上的转变。相信通过对于儿童、教师、课程、幼儿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够助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三、幼儿园现场观摩展示了幼儿园教育实践的探索性与创新性 本次年会还为代表们展示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等19家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各个幼儿园的现场活动观摩、园所经验介绍、专家点评与代表互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幼儿园多年专注于综合课程的研究、鼓楼幼儿园对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继承与创新,太平巷幼儿园走进幼儿心灵的田野课程,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对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成长的探索、南京市第一幼儿园用快乐游戏促幼儿幸福成长、梅花山庄幼儿园和小天鹅幼儿园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香山路幼儿园关注幼儿的学习方式„„,南京幼儿园全方位的教育探索行动与实践反思,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真正凸显了本次年会的主题——“探索﹒反思﹒超越”。
南京师范大学
孔起英
张婷婷
第五篇:高校人事处长会议暨人事管理研究会年会讲话稿
高校人事处长会议暨人事管理
研究会年会讲话稿
春风微拂,绿柳轻扬。2007年4月13日上午,“2007年安徽省高校人事处长会议暨人事管理研究会年会”在美丽的滁州学院拉开帷幕,滁州学院领导、省教育厅人事处、安徽省高师培训中心及全省70余所高校人事部门的领导及工作人员90多人出席了会议。
此次会议围绕人才强校——“十一五”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与实施主题,就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及梯队建设,中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建设与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使用及师资队伍“十一五”规划的组织实施等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在会议开幕式上,滁州学院党委书记余在岁、分管人事工作的副院长倪阳分别致辞,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滁州学院总体情况、人事人才工作现状与“十一五”期间的工作目标,也就有关新建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推进和人才队伍建设做了专题发言。
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吴金辉从全省的角度对高校2006年师资队伍建设和人事管理工作进行了总结。他在讲话中指出,2006年,我省高校在学术梯队建设、教师培训、高校人才引进、职称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他包括编制、高校教师资格认定、高校师德建设等各项工作也得到有力推进。同时,他也指出了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
1、高校教师数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师生比偏高问题没有大的缓解;
2、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高校教师结构有所改善,但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3、高校高层次人才的聚集能力依然不强,拔尖人才匮乏、教学科研领军人物不足的问题依然严重;
4、教师队伍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促进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中青年学术骨干快速成长的机制还不够完善,同时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 性、创造力尚未得到充分调动和激发。
关于2007年全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吴金辉处长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术梯队建设;二是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扎实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三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为突破口,切实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四是立足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深化教师职务评聘制度改革;五是着眼于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入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安徽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理事长、安徽大学人事处处长夏福英介绍说,研究会于今年3月获得省民政厅颁发的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及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组织机构代码证,正式成立。会上,她对研究会2006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07年的各项工作作了具体说明与部署。
会议期间,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就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岗位设置与聘任工作、名师建设工程与“双师型”教师建设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获得与会代表好评。13日下午,与会代表还分成三组分别就相关议题进行了小组讨论与交流。
本次会议的特色可以概括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省教育厅人事处副处长罗敬军作会议总结时如是说,同时他就今后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会议加强学术研讨成分提出了工作设想和要求。
安徽省高校人事管理研究会供稿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