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全县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和转化利用研究
浅谈我县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开发利用
“文以地生辉,山以文益秀”。
自古以来,文化和旅游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旅游,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识文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离开了文化,旅游就失去了灵魂。为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推进我县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笔者针对我县文化资源现状,结合我县旅游产业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好我县宝贵的文化资源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县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天全地处四川盆地西缘,二郎山东麓,邛崃山脉南段,康巴文化线东端。古为斯榆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即为人类聚居之所。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臵徙县,是昔日“三十六番朝贡出入之地”和“汉番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素有“康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
1935年,红军北上进入天全,抒写了一首不朽的史诗。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为打通进藏道路,中国人民解放军修筑二郎山公路,一首雄壮激越的《歌唱二郎山》把天全唱遍了大江南北,二郎山精神永载史册。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臵造就了独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的以徙族文化、茶马文化、土司文化、汉藏佛教文化和红军文化为主体的二郎山文化。留下了城西苦蒿山新石器时期遗址,碉门茶马互市、甘溪坡茶马古道、紫石关古关隘、长河坝茶马驿站等茶马古道文化遗址,破磷石头寨、老场乡杨家祠堂等土司文化遗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总政治部、红军大学、红军总医院以及大岗山战役、老船头战役等红色文化遗址,全县现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
二、我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地方历史文化是特色旅游之魂,为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文化在旅游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发展。近几年来,我县充分利用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锁定“文化兴旅”战略,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深入实际,挖掘、整理地方历史文化,着力打造历史文化景观,强力推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1、打造茶马文化景观
天全是古氐羌地,是历史上汉番茶马互市的重要通道,作为茶马古道的发源地和茶马重镇,境内茶马古道——二郎山茶马古道全长约100余公里。有碉门茶马互市、甘溪坡茶马古道、紫石关古关隘、长河坝茶马驿站等遗址,为把天全打造成茶马文化发祥地。投资130余万元,对紫石关茶马古驿、文笔山茶马古道和甘溪坡茶马古道等茶马文化景点进行深度开发和包装,推出了破磷石头寨至两路乡长河坝茶马古道文化之旅。
2、打造土司文化景观
天全是土司文化之乡,唐末,江南临江府人高卜锡和太原人杨端先后率部西征进入天全,便开始了高、杨土司统治天全790多年的历史。现有大坪乡破磷村石头寨、老场乡土司等土司文化遗址,为把天全包装成土司文化的故乡。我县对破磷村石头寨土司文化遗址进行了包装、宣传和恢复,启动了石头寨建设的相关前期工作,深入挖掘土司文化,提出了建设方案,设臵了景点指示牌,恢复了破磷至文笔山的茶马古道。同时加强对石头寨的保护,“西湖胜景”石牌坊、白君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头寨土司文化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打造红色文化景观
天全是长征路上的红色故里,是红军曾经浴血奋战的红土地,1935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途经天全,有红军总部、红军总医院、红军大学以及大岗山战役、伏龙桥战役、三谷庄战役和老船头战役等红军战斗遗址,为使红军精神永垂不朽,不断激励着一代代天全人民,我县深入推进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投资3200万元,新建红军广场、红军纪念馆、仁义乡红军村、爱雪图书馆,扩建红军烈士陵园等红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打造城市文化景观
天全是雅安、成都的后花园,为把天全打造成休闲度假的重要驿站,我县坚持“开发新城、改造旧城、还原老城”的思路,着力建设“城景合一、山水相依、功能齐全”的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相继建成文笔山公园、托普生态广场、音乐广场、天漏园等城市文化休闲景观,扩建了慈朗寺,启动滨河公园建设,以河、沟、路、桥为骨架,以街、楼、场、景为重点,山、水、园、林浑然一体的城市休闲旅游区初具规模。
5、打造国道318线历史文化景观
天全是西环线上的重要驿站,国道318线天全段是进入藏区通往西环线的重要通道,为把国道318线天全段打造成西环线上的一道靓丽风景,我县先后投入资金2300余万元,对沿线乡镇民房进行改造,突出川西民居人文特色,着力打造318沿线的历史文化景观,建成张大千咏二郎山、红军桥、仙人桥、老虎嘴隧道、红灵山、安乐宫、象鼻秋岚、龙尾峡、惠我民田、烈羊背等历史文化景观。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大量历史文化景观的相继建成,提升了我县文化品位,推进了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严重制约了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
我县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域上分布较广、规模不大、布点分散,由于没有制订统一的规划,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布局和发展没有明确的定位,导致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同时,各文化旅游景观的建设也缺乏统一的规划,修建的一些人文景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严重破坏了山林秀色的自然美与和谐美。
2、缺乏精品景观
我县虽然打造很不少的文化旅游景观,但是,具有一定规模、较高品位和档次的文化旅游景观不多见,部份文化旅游景观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精品意识,全凭个人经验、能力和水平,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导致无序开发、低层次和重复建设,不仅严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破坏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造成档次较低、品位不高,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留下遗憾和败笔。
3、缺乏特色旅游纪念品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具有巨大的潜力,对带动一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益处。但是,我县在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还没有跟上市场的步伐,根雕产品缺乏文化底蕴和内涵,而且大多笨重不便携带,开发的茶马古道旅游纪念品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
4、缺乏资金投入
目前,资金“瓶颈”仍然制约着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初步建成的文笔山公园、甘溪坡茶马古道、石头寨、红军村等文化遗址,由于缺乏资金的注入,导致这些景点的建设着力不多,浅辄即止,同时,由于建设的点多、面广,导致资金分散,大多数景点处于初级和单项开发阶段,缺乏深度开发和综合开发。
四、对策建议
为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针对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强化领导
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转化和利用必须坚持地方政府的主导,才能够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应成立以县委、政府相关领导为组长,文化、旅游、城建、交通、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县历史文化遗产转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明确工作时间,强力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
2、科学规划
要科学、合理、有效开发我县文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必须充分考虑历史渊源、文化特色、客源市场、发展潜力等因素,坚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重,高起点、高标准制订我县历史文化遗产转化利用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以规划引领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有序发展。
3、加大投入
为有效推进文化遗产的转化利用,政府每年应拨付一定的建设资金,不断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资金扶持,制定有效的招商引资政策,鼓励优势行业、优势企业、民间资金和外资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并借助现代资本市场,盘活有形和无形资产,通过依法转让历史文化资源的经营权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开发建设资金。
4、打造精品
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必须坚持精品原则,高起点、大手笔进行历史文化景观的打造。我县历史文化资源主要有红军文化、土司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佛教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址,从特色和规模上来说,茶马古道文化和土司文化最有潜力,也最能够做大。为此,应确立以建设茶马古道和土司文化旅游区为主,以建设红军文化、佛教文化景观为辅,以城市景观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高起点、大手笔建设茶马古道和土司文化景区,近期内,应集中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重点打造茶马重镇——碉门茶马互市以及土司文化遗址——破磷石头寨两个景点,同时,要加大茶马古道文化、土司文化等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开发便于携带、具有纪念价值的根雕、石雕产品,力争把天全打造成茶马古道的重镇,土司文化的故乡,建成西部一流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第二篇: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历史教学的教材资源开发和利用
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教材资源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翔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图片资料、再现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直观的实物资源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依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除课本正文外,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图片、动脑筋、活动探究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切磋探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让才能闪出光辉。新版历史教
材在结构和体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课之前都有导言部分,其内容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图文结合,新颖、生动,其主旨是对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引导。在设计课前导入时如能合理利用导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材导言部分,一幅“斐迪南大公遇刺”图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一段故事性的文字叙述,悬念迭生,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会遇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有什么样的矛盾?而这件事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将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本资料,补充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首先,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养成。新教材在正文之外,还设计编排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楷体小字资料。这些补充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能充实说明正文大字的内容观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有时其内容,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大字内容,一般不作要求;另一方面,课本中补充的大量史料,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提升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以世界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为例,在讲到电气时代到来一目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看过课本正文及小字资料后,都能找到相应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你能从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特点吗?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者多是熟练工人,科技含量小,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这段小字资料的挖掘利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肖川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最高层级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由此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补充文字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刊中所选取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还是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讲到“发明大王”爱迪生,教材补充了大段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及电灯问世 3 的艰难历程,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用非常醒目的黑体字展示了爱迪生的一段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些补充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找出爱迪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其巨大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课本插图,情境再现;以图说史,以图引思。
新教材中各种图片在教材中约占2/5的篇幅,“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生动直观,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图片资料,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课本有这样一幅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学生翻看这一课时,还没接触到课本正文内容,图中大腹便便的人物形象就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哑然失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这幅漫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地讨论并评价,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图说史,以图思史,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
其次,教材中还有各种人物肖像、历史场面等图片,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好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世界史上册有两幅关于明治维新的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东京街头有了电灯》的插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观察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堂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装束有何变化?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社会生活,文明开化)(2)东京街头为什么会有电灯?仔细观察,还有些什么变化?(经济方面改革,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化工业)。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四、活动探究,补充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设置了一些“动脑筋”题和活动探究题。应该说这些思考题和活动探究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弹性教学内容,源于教学基础和基本教学方法,又略高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世界史上册讲到汽车的问世时,课本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筋题: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认他们谁说得对?你认为究竟应当怎么办?此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汽车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时设置的,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动脑筋”题成为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
五、课题引领,画龙点睛,扩展标题,提升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对于学生整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很有帮助的。如世界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在学习小结本单元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日本的改革,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构建一个完
整的知识网络。同样,在每一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课的标题及小标题,如,世界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本课第一个小标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第二个小标题是“日不落帝国”在印度――殖民掠夺,在小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归纳,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从中可以看到早期资本积累的“血腥性质――残酷、贪婪。通过对课题及小标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提升了学生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教材是各种教学资源的核心,是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在教学中决不能抛弃教材,也不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而是要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对教材中的各类信息灵活处理和巧妙地运用,结合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静态教材为自己的“活”教材,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素质,进一步优化中学历史教学。
第三篇: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城市规划概论》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
告
姓名:康一林
班级:规132 学号:201301020223 成绩:————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北京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调研报告
北京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位于华北平原北端,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早在周朝时期,就是燕国和蓟国所在地,北京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北京拥有的名胜古迹有: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是中国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是明长城的一个隘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该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爱,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故宫东西款750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米,南北长960米,面积达到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城墙上开有四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还耸立着四座角楼,角楼有三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是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他利用昆明湖和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天安门位于中华人民共和或首都北京市区中心,面临长安街,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造型威严庄重,气势宏大,天安门原是明清两朝皇城的正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举行了开国大典并被设计入国徽,墩台上的城楼大殿东西宽9间,南北深5间,用95之数,是取帝王为“9”,“5”至尊,至高无上的含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我国名胜古迹的破损, 它们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八达岭长城是中国长城的杰出代表,明代长城的精华地段。虽经受几百年来风霜雨雪的侵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今仍显雄风,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多年来,八达岭长城景区的历任管理者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使八达岭长城焕发出其独有的魅力。一:八达岭长城 1.维修长城 保护长城
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从此,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罗哲文等专家多次到八达岭长城实地考证、勘测,提出了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开始了解放后长城的保护维修工作。1984年在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掀开了长城保护修缮新的一页。特别是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后,特区投巨资对长城进行抢修和对关城进行复建。按照《威尼斯宪章》的要求,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持文物的真实性,使之完整地传给后代,从1953年至今,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八达岭长城进行多次修复。到目前为止八达岭长城对外开放的长度为3741米,游览面积由原来618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9348平方米。附墙台及空心敌楼21座,垛口1252座。修
复后的八达岭长城及关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从而也使长城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2.加强宣传 提高认识 在遗产的宣传上,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专门设立宣传科和对外联络中心,通过媒体,以大旅行社、大学校、大企业工会为重点对象,以公路和城市公交车辆为重点流动广告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八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达岭的品牌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八达岭长城。对内在景区职工和从业人员中广泛宣传并组织认真学习《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威尼斯宪章》等法律、法规和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举办知识竞赛和保护遗产征文演讲等普及遗产保护知识的活动。从而增强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3.发展旅游 促进保护
自1981年成立延庆县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以来,特区办事处在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一直致力于长城文物保护工作。为加强和做好遗产保护工作,由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文物遗产管理工作,设立文物管理科,负责辖区内长城的保护和管理,日常工作也都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对长城进行定期巡查,及时维修出现险情的墙体、敌楼、更换磨损的马道砖,对破坏文物保护标志和乱刻乱画等行为进行制止。专职管理机构的设立,使遗产保护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健康轨道。
近几年,他们对长城两侧建控区域进行严格控制。拆除了长城附近大型商业设施22个、长城沿线设置的商业摊点60余个、大型构筑物2处、违章建筑6处,为此,八达岭特区每年直接经济损失1300余万元。同时,他们还通过引进人才、开展业务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管理队伍、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更好地、科学地保护管理八达岭长城打下基础。
保护是核心,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遗产的保护。只讲保护,不讲利用,保护就失去了为人类社会造福的意义。因此,只要合理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将会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发挥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八达岭旅游观光的国内外游人与日俱增,旅游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是依托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发展壮大起来的。他们在积极恢复长城原貌的同时不断加强文物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和景区环境建设。长期以来,一直控制长城两侧建控区域内不允许有任何建筑。为保护和宣传八达岭长城,挖掘长城文化内涵,满足游客在游览长城的同时了解更多的长城知识。1990年和1994年,特区在景区内远离核心保护区的地方,先后建成开放了展示长城历史和风貌的“中国长城博物馆”、“长城全国影院”、水关长城、夜长城、残长城自然风景区等长城文化旅游景点,更丰富和突出了长城文化和特色。4.制定规划 持续发展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结合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北京市长城保护管理办法》,在1992年八达岭——十三陵特区总体规划和1998年八达岭特区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规划的基础上,对景区进行规划,制定出八达岭大景区总体规划,突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的保护目标和商业区外迁、突出文化氛围、过境路改线、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多项措施。
在规划中,对商业区、办公区、游览区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并以奥运为契机,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新理念体现于八达岭长城的发展之中。现位于商业区的办公楼已迁至景区以外,腾出核心区的土地,用于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进而将重点文物核心保护区的商业、服务业设施迁移到建控地带以外,实现文物保护区内的高度净化,突出长城的历史文化氛围。计划用5年的时间在八达岭长城景区,按照植树种草、间缝插绿的原则,实施立体绿化、美化,为游人创造优质、舒适的旅游生态环境。
今天的八达岭长城已经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会的舞台,成为联络中国与世界的友谊之桥,成为中外游人了解长城历史和文化的课堂,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新的时期,长城有了新的内容,握手和平,传承友谊,世界瞩目八达岭。长城、和平、友谊的和谐乐章在八达岭长城上奏响。
二:颐和园
1.颐和园保护管理的基本原则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颐和园是对中国风景园林造园艺术的的一种杰出表现,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谐地融为一体,颐和园是中国的噪音源思想实践的集中体现,而这种思想和实践对整个东方园林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用世界几大文明的象征代表来描述颐和园的价值,使人们对颐和园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让颐和园的管理者从新审视自身的责任,加强管理与研究提出了颐和园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2.延续历史文脉
颐和园原名清漪圆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是一座以万寿山合昆明湖为主题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模仿杭州西湖而建。
一个民族存在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皇家园林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涵纳了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而这些内容皆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景手法在三维立体空间中给予了生动的展现,颐和园的保护活动,就是要注重发挥传承中国传统园林文脉的作用,遵循一切实践活动均有出处的原则。
并且,颐和园是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我们要尊重历史,更要保护历史,这无疑要求我们要保护这些文化古迹。3.与历史环境不可分割
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国博物馆式的皇家园林,内涵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文物,建筑,宗教,民俗,戏曲等诸多方面,堪称中国文化精粹的一个立体锦集,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颐和园的保护措施及原则,高大伟)。历史地区及其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体现在颐和园方面就是可视性景观环境的保护,北京市政府严格控制了颐和园的周边的建设规划,颐和园在保护,管理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中,也极力避免对环境视觉的破坏。4.文物的保护
颐和园的所有物质实体均可视为文物,其中古建筑3000余间,面积7.59万平方米,为实现古建的可持续利用颐和园建立周期性维修制度,投资额度超过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千万元,为保护古建,削减核心景区70%的商业网点,撤除了园内所有外设商业摊点。改革开放后,颐和园严格按照传统的设计施工程序,传统的建筑材料,加大了古建筑的修缮力度,恢复东宫门广场,北宫门广场,长廊沿线,动地沿线等处的青砖甬道及路面,丰富 和完善了园林古迹景观。
颐和园园藏文物四万余件,品类包括铜,瓷,玉器,家具,杂项等,以晚清工艺为特色,其中也不乏历代文物之精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颐和园先后举办了清华轩和文昌院“园藏文物精品展”,澹宁堂“园藏宫庭家居精品展”,开辟了德和园“慈禧生活用品展”,永寿斋“中国太监历史展”,“赅春园遗址展”等展览。
颐和园内碑碣,石刻以及露天陈设的铜器等文物众多,颐和园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加以保护。为减轻酸雨等环境污染对露天陈设,石质文物的损坏,持续开展防腐蚀实验研究,1999年投入80万元全面整修了环湖望柱,修复破损栏杆。5.与社会发展协调
保护的目的是更长久的利用,把当代的成就,过去的珍贵遗产和自然美景结合起来,“适当利用已失去原有用途”的遗产满足“社会和文化的需要”,颐和园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的园林代表作,以旅游为手段,通过系列文化活动,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外围周边则找出保护地带,控制,统一各种工程措施在造型,时代感,材质,色彩上的谐同,甚至园林绿化也尽量使用传统造园的手法以自然群落方式进行配置,增强社会配置,增强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相互融合。6.以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保护
保护遗产及所处环境,不能简单地保持原始和传统,要利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成果给予有力的促进,颐和园加大科研力量,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分析,研究,考察,检测颐和园保护的各个内容,制定科学有效的保存,维护和管理方法。7.旅游适度开发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颐和园的文化旅游活动是一项文化-经济事业,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要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检验,衡量,确定颐和园的旅游发展规模和速度,以保护好颐和园文化-风景自愿为前提,发展适度的文化旅游。
8.可持续利用
颐和园的管理实践在原真性实体保护的前提下,重视遗产与历史环境,社会发展,园林旅游的关系,坚持规划,推动政府借助科技手段促进园中的山水,建筑,植物,文物以及园外借景环境的保护,构建出完整的文化管理服务体系,是这个人类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并能传承后代,永续利用。三.文物保护的方法
众所周知,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破坏文物即意味着抛弃历史,抹杀城市的特色,也意味着,城市除了变成一个拔地而起的钢筋水泥丛林外,最终只能
是一片丧失历史文化内涵,没有人文北京的现代都市沙漠。
无论是中国的文物,还是外国的名胜古迹;无论是北京的古建筑园林,还是其他地区的文化瑰宝;无论是雄伟壮丽的八达岭长城,还是闻名中外的颐和园。都是我们现如今应当重视与保护的东西。并且,在保护之中我们有应当合理的利用它,当然,我们现如今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很丰富、很有价值。遗憾的是在经济开发中遭到了建设性的破坏。从八达岭长城和颐和园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名胜古迹基本的保护方式就是静态保护,并且多数古迹都以修复为原貌为基础,实行适度开发旅游的政策。以一个较低的姿态让人们进行参观,但同时又保证其环境效益不
《城市规划概论》课程结课作业
受伤害,保持旅游效益和古迹保护平衡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毫无疑问是城市的雄厚的发展资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也是旅游资产。因此,在保护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经营中,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有意识地、特别重视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化,造福子孙后代。
[1]百度文库,八达岭长城的保护与利用 [2]《中外造园史》,张健
[3]《颐和园的保护原则及其实践》,高大伟
第四篇: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
一.选题来源: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之际,全国掀起唱红歌,歌颂红色文化的高潮。使外媒也高度关注,并称其为红色文化的复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
二.选题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通过对抗战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能够使我们更好的了解红色文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将其有效利用,发挥其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
实践意义:红色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对新形势下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研究,不仅能够发扬其优良的革命传统,也能通过研究怎样发挥其更好的经济价值。
三.研究现状综述:
现今对红色文化研究的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研究也是很少。所以对红色文化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
四.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对其有大体的了解。然后再由整体到部分,分析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一些实例,分析其好的部分和缺陷的部分,找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五:选题研究重点:
红色文化的历史,传播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当今状况以及利用
难点:
红色文化资源范围很广,在祖国的各处都有,全面的研究会有些难。只能通过 研究个案来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创新点:
现今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不是很多,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研究更是不多。所以本论文 会对红色文化资源有一个深度广度的研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而有效利用提出一些意 见。
六:研究内容,结构:
(一)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历史意义,现实影响。
(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方式,传播影响。
(三)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个案,好的与不好的方面。
(四)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
(五)应该如何有效的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其最大价值。
第五篇: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专题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赵金春1,王志霞
2(1.遵化市水务局,遵化064200;2.遵化市防汛办公室,遵化064200)
摘要: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持续的干旱和水资源的匮乏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和防洪减灾的思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即减轻洪水灾害,又增加水资源量,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1.遵化市雨洪水资源概况
1.1雨洪水资源可利用量
遵化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多年平均降雨量74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9.6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235毫米,水资源总量4.29亿立方米,可供水量5281.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495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406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9741.26万立方米。
1.2雨洪资源特点
遵化市属海滦河流域蓟运河水系,共有大小河流37条,多为汛期排泄洪水、汛后断流的季节性河道。整个流域东北高、西南低,因处燕山迎风暴雨中心区,汛期暴雨多,多形成较大洪峰,源流短急,洪水暴涨暴落,极易成灾。同时受水气补充条件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影响,年内降水量有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发生等特点。年降水量最低年份发生在2002年,为335.23毫米,最高年份发生在1978年1124毫米。年降水的80%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稀少。
2.雨洪资源拦蓄工程现状及拦蓄能力
遵化市现有较大的拦蓄水工程有三座中型水库,即般若院水库、上关水库和2006年续建完成的龙门口水库,两座小
(一)型水库,(大河局水库和接官厅水库),十七座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13651万立方米,塘坝25座,库容120万立方米,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 49万立方米。
3.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重防洪保安,轻蓄水兴利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洪水为猛兽,一旦发生洪水,忘却了持续干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遵化市,处于北部山区,发生暴雨洪水的机会多,而那些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拦洪为主的水库工程,除工程质量、安全等级偏低外,又由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用,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成为病险水库。因此,每年汛期,水库的防洪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上级要求,为腾空库容,主汛前只好把存余的水弃掉,而这时农业灌溉需水极少,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的关系,从而使可贵的洪水资源白白流失。
3.2蓄水工程蓄水有限,调节能力差,由于山高流急,降雨集中,大部分径流流入境外,调蓄能力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5%。这些蓄水工程,大部分是年调节的,由于蓄水能力的限制,造成遵化市的雨洪资源利用率极低。
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主要对策
4.1转变洪灾及防洪减灾观念,把水多水少结合起来。特别是象遵化市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水资源的特点是十年九旱,极少数年份水多,稀遇大水年的短期高强度暴雨。所以应该置自己正处于一个干旱缺水的大环境之下,把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发挥洪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4.2采用科学的调度方式,按客观规律运用蓄水工程。
遵化市较大的蓄水工程是般若院和上关两座水库,是遵化市现有的主要水源,也是对防洪和径流调节起决定作用的中型水库,供水能力能否进一步挖潜,通过优化调度能否更多地增加蓄水量,是能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重要措施。
4.2.1流域概况
般若院水库和上关水库同属沙河水系,沙河水系起源于兴隆县大青山南侧,主河全长70公里,在遵化境内流域面积山区272.7平方公里,平原28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5亿立方米,丰水年为6.5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92亿立方米。建有上关水库的魏进河,属于沙河最大一个支流,总流域面积为348平方公里,主河道长48.5公里,平均坡降22.6‰,其中,长城口以上河道坡陡流急,河谷狭长。
4.2.2工程概况
般若院水库位于沙河上游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包括大河局水库29.2平方公里)。该库建成于1972年7月,总库容5457万立米,兴利库容2685万立米(包括死库容100万立米)。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输水洞为圆形隧洞,最大泄量为70立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最大泄量2250立米/秒。
上关水库坝址位于魏进河长城口南一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也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水位为148.09米(黄海),总库容为369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42万立方米,死库容120万立方米,放水洞为压力隧洞最大泄量为96秒立米;正常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37米,闸门顶高程为143米,设四扇平卧式10×6米钢制闸门,最大泄量为2878秒立米。
4.2.3防洪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水库在汛期进行洪水调度时严格遵守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经过多年防洪中的实际应用,尤其在处于枯水周期的近几年,原有的调度运用计划已经明显地偏离实际,从而造成汛期弃水增多,而汛后又蓄不满,甚至半库的现象,特别在主汛期到来之前,防洪与蓄水的矛盾在水库防洪调度中十分突出。如1998年,汛期,上关水库在7月15日以前的一场暴雨就使水位猛涨到139米,按照上级调度方式必须泄洪以后,汛后水位仅为140米左右,而后汛水位为143米。无形之中2米多深近600万立方米的水量人为丢弃。
4.2.4科学调度,保安全,多蓄水。
4.2.4.1汛限水位变为动态控制。由于不同流域的特性不尽相同,来水条件也不尽然,应该根据
水库多年来水的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整汛限水位。特别是上关水库,流域面积大,库容相对较小,集水迅速,如果在水库调度管理上改变固定时间、固定限制水位的做法,结合采用动态水位,适时对汛限水位进行调整,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是完全可行的。
4.2.4.2搞好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抬高汛限水位。般若院水库是1959年开始兴建,1973年建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运用,水库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目前除险加固工作即将开工,完工消除病险因素后,再根据水库多年实测洪水资料和多年暴雨形成规律以及水文系列插补延长,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分期调度、分期蓄水、逐步抬高汛限水位是完全可能的。
4.2.4.3加强洪水预报,制定预泄、预蓄方案。
2004年汛前,遵化市在上关和般若院水库分别建立了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上关水库上游流域范围内增设了3处遥测雨量站,而般若院水库巨暴雨中心约20公里,汇流时间需6至9小时,目前只能靠观测水位变化来反推入库洪水,难以准确掌握汇流时间和入库流量及洪峰,对水库防洪调度极为不利。所以,应在般若院水库上游东西支流上各再增设一处雨量站,并分别在两个水库安装洪水测报系统,不仅能及时准确分析汇流时间和入库洪峰,为水库的防汛决策调度提供前提和保障。
4.3增建河库渠串联工程调蓄洪水。由于本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把上关水库的弃水引到般若院水库,或引入沙河,从而实现一库多水、多库串用,一河有水,多河串流联合调度进行拦蓄,以回补地下水,也可使般若院水库在平水年蓄满或枯水年蓄水成为可能。
4.4充分利用山区集雨工程拦蓄洪水。
2000年至2007年,遵化市已建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达49万立方米。通过修建水池水窖、谷坊坝及鱼鳞坑等多种水保工程来调蓄汛期雨水,力争洪水不下山,清水缓出川。
[作者简介]赵金春(1971—)男(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Tel)***;王志霞(1969—)女(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汛管理工作,(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