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利用》学习心得
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心得体会
2014年5月27、28日,我有幸能到本溪市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我先后聆听了课题项目介绍、课题开题报告、英国专家报告、台湾专家报告、英国专家信息化教育实践交流、本溪市实验幼儿园经验介绍。并于28日观摩了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并参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次《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宇
2014年5月31日
第二篇:如何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改变教学
关于如何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
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跟大家一起探讨关于如何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的话题,借此机会,我谈谈自己的浅薄想法。
自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非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到现在时隔14年,有些大城市已经将平板电脑应用于课堂,充分的利用了网络环境,资源的便利。而我校,在农村地区来说,无论是从硬实力还是软实力方面都算的上是独领风骚。每一位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都总结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就我来说,我是这样认为的:
要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应做到一下几点:
一是,正确认识信息化、数字化资源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为了帮助我们更有效的传递知识,培养人才,使用不当则会使学生忙于应付教师的教,不利于培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也可能因为课件,固化了知识的联系,模式化了思维过程,机械化了教学程序。因此我们始终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牢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认真分析教材、学生,巧妙构思、设计教学环节,灵活使用网络资源。
二是,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适度,适当”的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无疑,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但它同时也是把双刃剑。在使用时,我们一定要做到适时,适当,适度。
先说适时原则,有些时候,我们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进行较机械的练习,这时候,多媒体的使用并不一定能达到传统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因为我们也许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板演,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多媒体的使用影响了板面的有效利用,为教学带来了一些障碍,且,一般像数学计算类题目,教师板书式子也比较方便,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再说“适度”,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为构成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提供了现实基础,信息化甚至可以支持实际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但,什么时候要大量应用信息化资源,什么时候不需要用,我们教师必须经过深思熟虑,根据学生现状进行取舍。把这一思想细化到课件中,也就是,课件制作宜简忌烦,内容宜精忌滥。一切课件的使用都以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课程效率为目的的。
最后说“适当”,适当的使用这些资源,无疑给教师们带来了许多的任务。作为老师,我们都很清楚,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不同学科的课件的偏重点也是不同的。所以资源选取,一定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启发性,交互性原则,内容一定要紧扣教学重难点,图片,动画,视频等的选取要仔细斟酌,避免应课件内容不当引起学生的思想偏差,使得本节知识没有深华,细化,甚至没有讲完。
三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水平。
关于这方面,我觉得,我校的老师都做的很好,上到几近退休的老教师,下到刚进校的新教师,都能积极,熟练的应用这些硬件,软件设施。但就我而言,我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反思,自认为,我依然处于“云深不知处”的茫然状态。例如,我经常会进入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常见误区,如,内容华而不实,有些内容偏离主题,容量太大,赶课或不能按规定时间内上完,等等,还有,在灵活应用方面,创造性不够,没有使得信息化资源及技术发挥最大效能。相信在这方面跟我有同样感受的人也是有的。因此,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也是我们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一种方式。
最后,我想谈一个自己的畅想。最近各地都在进行“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这个活动很好,我们注册之后就可以观看其中的课堂实录,文件资源也能随手拈来,那么,我想,是否我们也可以以校为单位,分教研组创建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呢。这个平台除了有现成资源还可以有许多网络链接,使得不知道去哪找资源的人也能较容易的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关于如何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粗浅想法,说的不对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发言人:于银燕
时间:2015年4月9日
第三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体会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体会
——牟芳慧
最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协作体”的“信息化教学”项目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市中职教师信息化培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有很大的收获。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应信息时代的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它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超媒体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形式的信息通过超文本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并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广泛传播的新型信息组织方式。多媒体技术具备综合处理各种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和交互特性,为教学信息组织的非线性化创设了条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数字转换和压缩技术,能够迅速实时的处理和存储图、文、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既可以方便学习,增加信息容量,又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存储的可靠性。
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是说,就是教学资源的选取和利用过程。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化资源以爆炸般的速度在增加。面对海量数字信息,我们老师要如何选取和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关乎我们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选取和利用过程中,我们从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编辑水平,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我总的原则基本是:
1、最小代价原则: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本人首先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自己以往教学中积累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但在使用时注意根据目前的教学对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删,确保新环境下资源的有效性。另外在编辑时,也尽可能使用难度较低的编辑软件进行编辑操作,确保实用、简便、有效。
2、内容符合原则: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类型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图片素材的选取上,我们一方面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另一方面还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像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取一些卡通可爱的,初中阶段的孩子就要选择一些淡雅,清新的。
3、学生易接受原则:根据本人所授班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水平,并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尽可能发挥高效的作用。针对一些教学内容和我们聋生的特点,我常常借助网上的一些视频资源,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帮助学生快速理解一些教教学知识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4、收集、更新、整理原则:图形图像一般有以下获取途径:一是从远程里下并保存;二是从素材光盘中寻找;三是从教学资源库中查找;四是在网上查找;五是从电子书籍中获取;六是从画报、画册中扫描;七是从课件中抓取;八是直接在相应图像处理软件中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文本素材的获取与处理方面:文本素材的来源主要有键盘输入、扫描印刷品、从网络电子资源中获取,也可以在一些电子书籍或网页中获取。文本素材的信息量大,当然,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用。视频的获取主要是从资源库、电子书籍、课件及录像片、VCD、DVD片中获取,从网上也能找到视频文件。对于收集好的教学资源,收集之后还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以便今后使用的快速有效。
5、自我提高的原则:在使用信息化教学资源时,对于我们教师自我掌控信息化资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编辑能力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要是自己的信息化资源变化越多,越美观、越有效,对教师的信息化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另一方面,有些新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载体硬件的操作也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才能灵活、有效的使用。
总之,要遵循以上的原则,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合理选取和有效利用,才能保证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体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第四篇: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实际,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实现。
一、对地方课程资源研究的认识
地方课程资源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现实课程资源,它的宝贵与丰富,是因为它的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和生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地方资源“活”起来、“亮”起来。
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最真实有效的。
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大意义,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指导实践,使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过去把教材作为惟一的教学蓝本,即“教教材”;而现在就应该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之一。但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既然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了,教师又该如何将其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就几个实例来讲述一下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实例一:
记得去年我第一次讲到“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我的家乡是个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出行又不方便,双休日想上街去买本书都不方便,有什么好的?”听到学生的这番话我不由一惊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会有学生嫌弃养自己的这方水土的呢?肯定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幸亏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了解四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且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图片资料,以备课上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激发他们对自己身为四川人的自豪感,方才扭转了个别学生的这种想法,从而能够由衷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正是由于用好了“可爱的四川”这一地方课程资源,才得以在加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
实例二:
在七年级讲到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当时适逢四川在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借着这个时机,我想到了与其讲那些大道理,不如让学生去进行一番调查,调查一下我们广安区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全区上下又是如何做的?根据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村和居委会的情况,于是就按照学生所属村和居委会来分组展开调查。没想到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们都表现非常积极,当时就开始推选组长,着手进行分工。一个星期下来,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大到村委小到家家户户,怎么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有的小组还以自己小组成员的家庭为实例,写得非常详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讲道理来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像这样在教学中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一点体会
1.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课堂“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所获得的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乐学了,爱学了,好学了,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教师从原先的传授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作好服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以更多的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专题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赵金春1,王志霞
2(1.遵化市水务局,遵化064200;2.遵化市防汛办公室,遵化064200)
摘要: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洪水的调控能力在不断增强,同时,持续的干旱和水资源的匮乏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治水观念和防洪减灾的思路,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即减轻洪水灾害,又增加水资源量,是解决缺水问题的必由之路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1.遵化市雨洪水资源概况
1.1雨洪水资源可利用量
遵化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古长城脚下,多年平均降雨量743.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159.6万立方米,平均径流深235毫米,水资源总量4.29亿立方米,可供水量5281.7万立方米,可利用量4958.7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2.4061亿立方米,可开采量19741.26万立方米。
1.2雨洪资源特点
遵化市属海滦河流域蓟运河水系,共有大小河流37条,多为汛期排泄洪水、汛后断流的季节性河道。整个流域东北高、西南低,因处燕山迎风暴雨中心区,汛期暴雨多,多形成较大洪峰,源流短急,洪水暴涨暴落,极易成灾。同时受水气补充条件和地理位置、地形条件的影响,年内降水量有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丰枯交替发生等特点。年降水量最低年份发生在2002年,为335.23毫米,最高年份发生在1978年1124毫米。年降水的80%集中在6—9月,而春季降水稀少。
2.雨洪资源拦蓄工程现状及拦蓄能力
遵化市现有较大的拦蓄水工程有三座中型水库,即般若院水库、上关水库和2006年续建完成的龙门口水库,两座小
(一)型水库,(大河局水库和接官厅水库),十七座小
(二)型水库,总库容13651万立方米,塘坝25座,库容120万立方米,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 49万立方米。
3.雨洪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3.1重防洪保安,轻蓄水兴利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视洪水为猛兽,一旦发生洪水,忘却了持续干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遵化市,处于北部山区,发生暴雨洪水的机会多,而那些大部分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拦洪为主的水库工程,除工程质量、安全等级偏低外,又由于经过三四十年的运用,老化失修严重,有的甚至成为病险水库。因此,每年汛期,水库的防洪安全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上级要求,为腾空库容,主汛前只好把存余的水弃掉,而这时农业灌溉需水极少,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防洪保安和蓄水兴利的关系,从而使可贵的洪水资源白白流失。
3.2蓄水工程蓄水有限,调节能力差,由于山高流急,降雨集中,大部分径流流入境外,调蓄能力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18.5%。这些蓄水工程,大部分是年调节的,由于蓄水能力的限制,造成遵化市的雨洪资源利用率极低。
4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主要对策
4.1转变洪灾及防洪减灾观念,把水多水少结合起来。特别是象遵化市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区域水资源的特点是十年九旱,极少数年份水多,稀遇大水年的短期高强度暴雨。所以应该置自己正处于一个干旱缺水的大环境之下,把洪水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发挥洪水资源的综合效益。
4.2采用科学的调度方式,按客观规律运用蓄水工程。
遵化市较大的蓄水工程是般若院和上关两座水库,是遵化市现有的主要水源,也是对防洪和径流调节起决定作用的中型水库,供水能力能否进一步挖潜,通过优化调度能否更多地增加蓄水量,是能否充分利用雨洪资源的重要措施。
4.2.1流域概况
般若院水库和上关水库同属沙河水系,沙河水系起源于兴隆县大青山南侧,主河全长70公里,在遵化境内流域面积山区272.7平方公里,平原287.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5亿立方米,丰水年为6.5亿立方米,枯水年为0.92亿立方米。建有上关水库的魏进河,属于沙河最大一个支流,总流域面积为348平方公里,主河道长48.5公里,平均坡降22.6‰,其中,长城口以上河道坡陡流急,河谷狭长。
4.2.2工程概况
般若院水库位于沙河上游峡口处,控制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包括大河局水库29.2平方公里)。该库建成于1972年7月,总库容5457万立米,兴利库容2685万立米(包括死库容100万立米)。水库设计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校核标准为千年一遇。输水洞为圆形隧洞,最大泄量为70立米/秒;溢洪道为开敞式实用堰,最大泄量2250立米/秒。
上关水库坝址位于魏进河长城口南一公里处,控制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防洪标准也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相应水位为148.09米(黄海),总库容为3690万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181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442万立方米,死库容120万立方米,放水洞为压力隧洞最大泄量为96秒立米;正常溢洪道堰顶高程为137米,闸门顶高程为143米,设四扇平卧式10×6米钢制闸门,最大泄量为2878秒立米。
4.2.3防洪调度中存在的问题
前些年,为确保水库安全度汛,水库在汛期进行洪水调度时严格遵守上级防汛指挥部批准的调度运用计划,经过多年防洪中的实际应用,尤其在处于枯水周期的近几年,原有的调度运用计划已经明显地偏离实际,从而造成汛期弃水增多,而汛后又蓄不满,甚至半库的现象,特别在主汛期到来之前,防洪与蓄水的矛盾在水库防洪调度中十分突出。如1998年,汛期,上关水库在7月15日以前的一场暴雨就使水位猛涨到139米,按照上级调度方式必须泄洪以后,汛后水位仅为140米左右,而后汛水位为143米。无形之中2米多深近600万立方米的水量人为丢弃。
4.2.4科学调度,保安全,多蓄水。
4.2.4.1汛限水位变为动态控制。由于不同流域的特性不尽相同,来水条件也不尽然,应该根据
水库多年来水的实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调整汛限水位。特别是上关水库,流域面积大,库容相对较小,集水迅速,如果在水库调度管理上改变固定时间、固定限制水位的做法,结合采用动态水位,适时对汛限水位进行调整,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水是完全可行的。
4.2.4.2搞好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抬高汛限水位。般若院水库是1959年开始兴建,1973年建成的,经过三十多年的运用,水库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情况。目前除险加固工作即将开工,完工消除病险因素后,再根据水库多年实测洪水资料和多年暴雨形成规律以及水文系列插补延长,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制定分期调度、分期蓄水、逐步抬高汛限水位是完全可能的。
4.2.4.3加强洪水预报,制定预泄、预蓄方案。
2004年汛前,遵化市在上关和般若院水库分别建立了雨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上关水库上游流域范围内增设了3处遥测雨量站,而般若院水库巨暴雨中心约20公里,汇流时间需6至9小时,目前只能靠观测水位变化来反推入库洪水,难以准确掌握汇流时间和入库流量及洪峰,对水库防洪调度极为不利。所以,应在般若院水库上游东西支流上各再增设一处雨量站,并分别在两个水库安装洪水测报系统,不仅能及时准确分析汇流时间和入库洪峰,为水库的防汛决策调度提供前提和保障。
4.3增建河库渠串联工程调蓄洪水。由于本地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如果采取工程措施,把上关水库的弃水引到般若院水库,或引入沙河,从而实现一库多水、多库串用,一河有水,多河串流联合调度进行拦蓄,以回补地下水,也可使般若院水库在平水年蓄满或枯水年蓄水成为可能。
4.4充分利用山区集雨工程拦蓄洪水。
2000年至2007年,遵化市已建集雨水窖2.42万个,蓄水容积达49万立方米。通过修建水池水窖、谷坊坝及鱼鳞坑等多种水保工程来调蓄汛期雨水,力争洪水不下山,清水缓出川。
[作者简介]赵金春(1971—)男(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Tel)***;王志霞(1969—)女(汉族),河北省遵化市人,副主任、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建设管理及防汛管理工作,(T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