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19:3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

第一篇: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

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

摘要:蝴蝶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一类在科学文化、经济、艺术、医药等诸多方面均具重要价值的昆虫资源,有巨大的美学、经济和生态价值。被喻为“会飞的鲜花”“大自然的舞姬”,它是大自然的艺术作品。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市场利益的驱动,蝴蝶的种群数量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本文简述了蝴蝶资源的概况,蝴蝶面临的威胁,以及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关键词:蝴蝶资源;威胁;利用与保护

The butterfly resources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use of

protection Abstract:The butterfly is part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Is a kind of the science and culture, economy, art, medicine and so on many aspects all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 insect resources,there is a huge aesthetic,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value.Was known as the “flying flowers”, “nature's dancer”, it is one of nature's art.But be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benefit drive,butterfly species are threatened by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overview of butterfly resources,the threats facing the butterfly,and the method of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Keywords:Butterfly resources;Threats;Use and protection

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有着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还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对人类和大自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导致生物栖息地退化和碎片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大气、土壤及水体污染日益加剧,这都对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灾难性影响,蝴蝶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保护蝴蝶资源势在必行。“凡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从根本上保护蝴蝶资源,只有深入分析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威胁,制订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措施,才能实现对蝴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蝴蝶资源的概况 1.1 基本类型

在分类学上,蝴蝶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锤角亚目(Rhopalocera)的昆虫。全球鳞翅目昆虫约20万种,蝶类仅占其十分之一[1]。国内外昆虫学家对蝴蝶研究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他们将全球蝴蝶分为2-4总科、5-17科不等。关于蝴蝶的分类,早在1735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Linne,1707-1778)就进行了研究,他把各种蝴蝶统统归于一属,称“凤蝶属Papilio”。1758年林奈创立了“二名法”的生物命名法,即一个种的学名由两部分组成,前一个词为该生物 的属名,后一个词为该生物的种名,二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学名[2]。《世界蝴蝶邮票 》一书将世界蝴蝶分为2总科:弄蝶总科和凤蝶总科及17科: 弄蝶科、大弄蝶科、缰蝶科、凤蝶科、绢蝶科、粉蝶科、眼蝶科、环蝶科、斑蝶科、蛱蝶科、绡蝶科、闪蝶科、袖蝶科、珍蝶科、喙蝶科、蚬蝶科、灰蝶科[3]。其中有5个科只产于美洲[4]。我国有12个科,33亚科,434属,2153种[5]。1.2 分布区域

全世界现有17000多种,隶属于1855属,大多数分布在南北美洲的热带丛林地区,尤以南美的亚马逊河流域最为丰富,种群数量最多[6]。我国宝岛台湾省被喻为蝴蝶王国,有410种蝴蝶,其中特有种达50种以上。云南省产蝶种数已知700余种,其中特有种达900余种[7]。2 蝴蝶资源的价值 2.1 旅游资源

蝴蝶资源美学价值无可替代。蝴蝶体态窈窕,婀娜多姿,飞舞在百花丛中,蝶花相映,点缀着青山绿水,赋予大自然以生机,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成为美的化身。蝴蝶以其身美、形 美、色美,更能引起人们的赞赏。因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7]。正因为如此,不少国家纷纷建立蝴蝶园。在保护蝴蝶资源的同时,供游人观赏。如马来西亚的蝴蝶繁殖场和英国伦敦的育蝶场,不仅成功地繁育了大批珍稀蝴蝶品种,而且每年都吸引许多游客前去观光。云南大理的蝴蝶泉、台湾的蝴蝶谷、南美的蝴蝶丛林等,都已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6]。2.2 经济价值

我国悠久而丰厚的蝴蝶文化根基,孕育了广阔的蝴蝶产品消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为蝴蝶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也为蝴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找到了新的切入点。目前,我国的蝴蝶资源开发利用已经市场化。国内各种蝴蝶工艺美术品开发制作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市场开发前景的产业 ;蝴蝶主题生态园的兴起,在城市和风景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带动了蝴蝶养殖、加工和销售产业链的发展[8]。据悉,江西省开发成功的蝴蝶工艺品系列,以其“新、奇、特、真”的特色,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各种蝴蝶标本呈畅销趋势。目前,台湾的蝴蝶贸易年收入已达2000-3000万美元。全世界的蝴蝶标本年成交额高达1亿美元[6]。2.3 生态价值

蝴蝶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蝴蝶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进化,成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4]。蝴蝶对生境结构和植物组成的变化很敏感,对生境恶化做出反应的速度比其寄主植物做出的反应快3-30倍,从而被选为生境质量变化的指示生物[9-10]。蝴蝶作为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环,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成为其他物种未来衰落的先兆。单就人类而言,蝴蝶承载着为植物和农作物授粉的任务,如果包括蝴蝶在内的昆虫种类和数量减少,必然引起植物和粮食作物的减产,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和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11]。

2.4 药用价值

蝴蝶幼虫和成虫入药,在我国有悠久历史。如金凤蝶,玉带凤蝶,碧凤蝶等的干燥幼虫入药,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功效;菜粉蝶,橙黄豆粉蝶等的干燥成虫入药,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11]。药物学家通过分析蝴蝶的化学成分,发现稻褐眼蝶、无纹淡黄蝶、黄带枯叶蝶等含有抗癌活J性物质,为研制新药奠定了基础[6]。2.5 科学研究

在近代科学研究中,蝴蝶已经对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立过奇功。人造地球卫星在离地球赤道3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时,约在65-70%的时间内受到太阳的强烈辐射,使卫星的体温达到100-200℃;而当卫星按轨道运行到地球的阴影区时,体表温度又会骤然下降到零下100-200℃,在这样的极端温度环境里,卫星内的仪器显然无法工作。航天专家从蝴蝶翅上的鳞片排列中得到启发,研制成一种巧妙而灵敏的光镜,成功地解决了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的体温相对恒定问题[6]。蝴蝶也可以作为一种太空实验生物昆虫,带入太空进行实验研究,如美国帝王斑蝶在太空试飞试验等。2.6 仿生材料

人类对蝴蝶的研究已200余年的历史,近代科学研究上,蝴蝶是遗传、进化,生物 地理、医药学、美学及仿生学研究的好材料。科学家们根据仿生学原理,将蝴蝶丰富的色彩,应用到色彩设计上,工艺美术家运用蝴蝶色彩,设计出美观新颖的工艺品,纺织设计师通过“蝴蝶色彩的研究”,采用特殊闪光色调,设计出姑娘们喜 爱的闪光布[7]。蝴蝶翅膀高度防伪,鳞片光泽具有防伪的特性,如果应用于钞票制造和信用卡的防伪标志,可使它们更难被盗版。2.7 邮票题材

蝴蝶是重要的邮票题材。蝴蝶邮票首次露面在1891年,当时夏威夷发行了1枚有女王头像的邮票,头上蝴蝶发饰非常醒目。沙捞越在1950年发行了翠叶红颈凤蝶Trogonoptera brookiana单色雕版邮票,则为蝴蝶登场揭开了序幕[12]。近几十年,以蝴蝶为题材的纪念邮票甚为丰富。1980年为纪念第16届国际昆虫学大会,日本发行了1枚日本虎凤蝶邮票;1988年为纪念第18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加拿大发行了1套4枚蝴蝶邮票。我国于1963年4-7月发行了1套20枚的蝴蝶邮票,其中1枚是金斑喙凤蝶。后来该蝶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00年2月25日发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蝶(一级)》特种邮票第2次出现了金斑喙凤蝶[13]。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共发行蝴蝶邮票1100余种。中国邮电部于1963年4月5日发行的一套蝴蝶邮票,包括云南丽蚊蝶、金斑味凤蝶、萤光翼风蝶、西藏豆粉蝶、祁连红绢蝶、峨眉毛弄蝶等计20枚,画面精美,优雅动人;方寸纸上,气象万千,成为集邮爱好者珍藏的精品[6]。2.8 工艺品和装饰品

利用蝴蝶作为装饰品历史悠久,经发掘得悉,早在唐代帝王贵族的墓葬中就有蝶纹装饰的铜镜。用蝴蝶美仑美幻的粉翅剪贴制作的山水、人物、花木和鸟兽,是一种浸透了大自然气息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6]。台湾省用蝶翅加工的装饰品、工艺品闻名于世。还可以用塑料薄膜、有机玻璃将蝴蝶粘封起来制成台布、雨伞、发卡、茶杯垫、手提包、书笺等。蝴蝶工艺品还有装饰用镜框、作为室内装潢、蝴蝶标本头饰等[7]。2.9 食用价值

与其他可食性昆虫一样,大多数蝴蝶的幼虫和蛹不仅蛋白质含量高,而且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蝴蝶蛹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功能性食品,我国茂兰保护区常见的金凤蝶、花椒凤蝶、玉带凤蝶等大型蝶类,其蛹经油炸加工后颜色鲜艳,味美可口[14]。日常生活中,墨西哥人喜欢吃弄蝶的幼虫,日本人食用凤蝶的幼虫,而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上,人们则吃烘烤的蝴蝶幼虫[15]。2.10 传授花粉

蝴蝶成虫大多采花吸蜜,可起一定的虫媒授粉作用,对人类有益。因而古人即把 “蜂媒蝶使”并提[7]。3 蝴蝶资源的威胁因素

蝴蝶的种群数量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目前蝶类多样性的威胁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农药喷洒、人为捕捉等,次要威胁因子有寄主植物破坏、放牧、旅游开发、城市化和气候变暖等人为因子,还包括低温、洪水等自然因子和天敌危害、蝴蝶自身因素等生物因子。这些因子对蝴蝶威胁巨大,不仅降低蝴蝶种群数量,可能导致某些蝶种灭绝。3.1 生物因素 3.1.1 自身因素

蝴蝶不仅受外界因素影响,也受到自身先天生物学弱点的影响,导致种群生存状况艰难,种群数量受到威胁。蝴蝶产卵量、世代周期的长短、对极端气候条件的耐受性、对寄主的选择性、对杀虫药物的抗性、对天敌侵袭的自我保护能力、迁移扩散能力等综合形成蝶类种群的生存繁衍能力[16]。3.1.2 天敌

在自然界中,蝴蝶的种群发展受到诸多天敌制约,这些天敌危害发生在蝴蝶的各个虫态。蝴蝶天敌种类繁多,可分为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主要是寄生性昆虫,以及昆虫病原微生物;捕食性天敌主要有捕食性昆虫和其他动物[17]。裳凤蝶污斑亚种卵期有小型蚂蚁取食,危害率约2%,幼虫期寄生蜂的寄生率约3%,1—3龄幼虫发现多种游猎型蜘蛛捕食,危害率约4%,因未进行生命表的系统观察,而实际天敌对裳凤蝶的危害要高出上述数据很多[18]。在甘肃省文县野外,嘉翠蛱蝶(Euthalia kardama Moore)卵和幼虫由于裸露在棕叶背面,易被天敌取食,个体损失量较大[19]。在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东南部边缘的碧峰沟,生长在杂草灌木丛中的长尾麝凤蝶(ByasaimpediensRothschild)幼虫,则易被蜘蛛、蠼螋、猎蝽等天敌捕食,死亡率高达76.9%[20]。3.2 人为因素 3.2.1 环境污染

蝴蝶对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任何污染对蝴蝶都可能是致命的,当其栖息地环境或寄主植物受到污染后,以此为生的蝴蝶便受到威胁,大气污染将引起植物生理、生化性质和组成成分发生变化,自然会对植食性昆虫(包括蝴蝶)的生存质量和数量产生影响[2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对生物多样性构成较大威胁。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可通过昆虫(含蝴蝶)的表皮呼吸和摄食等途径进入虫体,从而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22]。3.2.2 栖息地破坏 3.2.2.1 天然林锐减

众多研究表明,不同生境类型中蝴蝶种类和数量与生境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生境越复杂,蝶类物种越多,人工林蝶类多样性普遍较低。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诸多地方将大面积原始植被改造成植被单

一、生物多样性贫乏的人工经济林。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环境质量相对较差,蝴蝶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23-24]。3.2.2.2 栖息地破碎化

生境破碎化是指大块连续分布的自然生境被其他非适宜生境分隔成许多面积较小生境板块的过程,其将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进而改变斑块生境中生物多样性、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和生态系统[25]。生态环境的丧失和破碎化对蝶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稀有蝴蝶种群的生存与繁衍的影响是致命的[26]。人类经济发展和过度地开发自然资源是威胁金斑喙凤蝶生存因素。人类活动强度干扰金斑喙凤蝶的生存环境,使它们的分布碎片化,基因难以交流[27]。3.2.3 农药

中国农业上通常通过喷洒各种化学农药控制害虫、清除杂草。除草杀虫的同时,农药对蝴蝶及部分蝴蝶寄主、蜜源植物也造成了严重损害。研究表明,0.0025%施用浓度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即可导致金凤蝶(Papilio machaon Linnaeus)、玉带凤蝶(P.polytesLinnaeus)、碧凤蝶(P.bianor Cramer)和金斑蝶(DanauschrysippusLinnaeus)等5龄幼虫100%死亡。药剂配制为溴氰菊脂与柴油比例为 0.25:10,能使绝大部分箭环蝶(Stichophthalma howqua Westwood)幼虫掉落在地上,慢慢死亡,致死率达95%以上[28]。3.2.4 人为捕捉

随着蝴蝶观赏、标本制作、喜庆放飞等关于蝴蝶的利用越来越广泛,利用规模也越来越大,使得养殖蝴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蝴蝶市场需求,众多蝴蝶商人铤而走险,在野外大量地捕捉蝴蝶甚至是国家保护蝶种,无节制的大规模捕捉导致野外蝴蝶数量迅速下滑[29]。3.2.5 寄主植物破坏

蝴蝶的寄主植物比较单一,幼虫取食植物范围较窄,因此当一种或少数几种的寄主植物被破坏后,一些蝴蝶往往由于无法适应新的环境,缺少食物,生存受到严重影响。中华虎凤蝶的已知寄主植物仅为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细辛属(Asarum L.)植物[30]。在陕西太白山人为采挖细辛(A.sieboldii Miq.)活动非常严重,有90%至95%的野生细辛已经被挖光[31];即使在整个中华虎凤蝶分布区,作为药材的杜衡和细辛需求量很大且较稳定,长期以来作为传统中药材被采集利用[32],中华虎凤蝶幼虫常因食物不足死。3.2.6 放牧

放牧危害蝴蝶主要通过以下2个途径:一是直接损害附着在植物、地面等的蝴蝶幼虫、卵和蛹;二是破坏蝶类的生境,以及生长在其中的蝴蝶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在昆明市金殿国家森林公园内,存在较多放养羊群的现象。羊群取食的草本植物中多是蝴蝶的蜜源植物和寄主植物,使得蝴蝶的生存受到威胁[33]。3.2.7 旅游开发

近年来,部分地区政府及居民为追求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较好的自然区域,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给蝴蝶的生长、繁殖等活动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蝶类有10科58属82种,较为丰富,但是相较其他保护区或山地,其种类相对较少,这可能与该地区因旅游开发受到较大的人为干扰有关[34]。20世纪90年代,湖南舜皇山旅游开发使得丰富的蝴蝶资源逐渐被外界发现,众多特有珍稀种类濒临灭绝[35]。随着阿勒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多种昆虫包括蝴蝶资源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面临被破坏的危险[36]。3.2.8 城市化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硬地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绿地多数呈斑块化分布,蝴蝶幼虫寄主植物和成虫蜜源植物少,加上空气污染严重,人为干扰,导致蝴蝶种类和数量也相应减少。城市自然生境的碎片化,压缩蝴蝶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弱化了蝴蝶成虫的飞翔能力[37]。蝴蝶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沿城市化梯度变化显著,城市化水平越高,蝴蝶多样性指数越低[38]。3.2.9 气候变暖

蝴蝶属于变温动物,温度可以影响蝴蝶行为。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将直接导致蝴蝶种群被动迁移而难以适应新环境。蝴蝶类群的物候期、与寄主和蜜源植物协同关系以及飞行行为的变化甚至将引起成虫形态特征的变化[39]。另外,随着大气 CO2浓度含量增加,提高了寄主植物C/N比,对蝴蝶幼虫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幼虫生长发育缓慢[40]。其具体表现为:蝴蝶类群物候期提前、蝴蝶形态特征的变化、蝴蝶向高纬度、高海拔迁移、种群灭绝风险增加、物种多样性降低[41-42]。3.3 自然因素 3.3.1 低温

温度对蝴蝶的生长速度、发育历期、繁殖世代、滞育时段、成活率等都产生较大影响,而低温主要通过4种途径影响蝴蝶种群发展。(1)任何蝴蝶发育都是从某一特定温度开始的,其开始发育的温度就称为发育起点温度。只有在发育起点温度以上的温度对蝴蝶发育才是有效的,低于该温度则无法正常生长;(2)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增加,蝴蝶卵孵化、幼虫生长、蛹羽化速度也随之加快,低温将减慢蝴蝶生长速度;(3)低温是蝴蝶滞育的诱导因素;(4)低温可导致蝴蝶死亡。研究显示,菜粉蝶蛹的发育起点温度最低为14.5℃,卵的发育起点温度最高为8.4℃[43]。3.3.2 其他自然灾害

除低温对蝴蝶影响外,中国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也加剧了自然因素对蝴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洪水通过毁坏蝴蝶栖息地、破坏寄主植物以及直接冲走蝴蝶卵、幼虫和蛹对蝶类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17]。4 蝴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4.1 蝴蝶资源的利用

4.1.1 加强基础研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蝴蝶资源保护和利用不是两个完全对立的方面,它们相互促进。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方面是为了可持续利用,而蝴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会更好地促进蝴蝶资源保护,使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最大化[4]。4.1.2 开拓市场,发展蝶类工艺品产业 对蝴蝶进行深加工,可以提升附加价值。①制作蝴蝶工艺标本。制作好的蝴蝶标本既可供应蝴蝶爱好者收藏,也可为教学、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②制作蝶翅画。蝶翅画,作为中国独有画种,画材取于蝴蝶之翅,全手工剪贴而成。③制作蝴蝶装饰品。蝴蝶装饰品是大自然的杰作和人类手工艺术的美妙结合[13]。4.1.3 结合当地旅游资源,开展特色旅游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蝴蝶生态公园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云南的大理蝴蝶泉公园、西双版纳三岔河蝴蝶公园、美国伦敦育蝶房、新加坡蝴蝶园、马来西亚蝴蝶园、海南亚龙湾蝴蝶谷生态公园等[44]。4.2 蝴蝶资源的保护 4.2.1 保护和恢复蝴蝶生境

生境的减少退化与破碎化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最重要的威胁。全面保护蝴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境,使其免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是保存蝴蝶生物多样性,保证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永续利用的关键所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尽量减少和控制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增加有效核心区的生境面积,在害虫发生的林区尽量采用除化学药剂外的其它防治方法,减少森林大气和土壤的污染,才会有利于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持续发展[12]。目前,保护蝴蝶生境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贵的蝴蝶资源以及蝴蝶赖以生存的栖息地[45]。珍稀蝶类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对其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肆意捕捉和不正当的贸易.因此,保护蝶类的生态环境和栖息地,是最为有效的措施。对那些属于珍稀或濒临灭绝的蝶种,要及早规划,设立保护区,对栖息生境、寄主植物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施原地保护,促进种群的繁荣。对于一些濒危的特产蝶种,还应进行迁地保护,或开展人工繁育研究,以保存特有的遗传基因,挽救蝴蝶物种[6]。第二,采取人工措施,改善和恢复蝴蝶栖息的生态环境。加强园林绿化、植树、种花以及种草等办法,为蝴蝶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栖息之地[46]。第三,封山育林,促进生态环境恢复。在自然条件适宜的山区,实行定期封山,禁止人为破坏活动。通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和植物群落自然演替,恢复森林植被,恢复蝴蝶原有栖息环境[4]。4.2.2 控制蝴蝶天敌

一个地区以保护蝴蝶生物多样性为主时,利用一些手段去适度控制蝴蝶天敌是保护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有效措施。蝴蝶的卵期和幼虫期很容易被天敌寄生,这类天敌主要是寄生蜂类、寄蝇、病原微生物,这些天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蝴蝶种群的发展。人为驱赶捕食蝴蝶幼虫的鸟类天敌 ;利用农药和乐果乳油分阶段防治寄蝇[47],使蝶卵不受侵害,从而达到保护蝴蝶资源的目的。4.2.3 保护好珍稀蝶类及特有种

那些属于珍稀或濒临灭绝的蝶种,要尽早规划,设立珍稀蝶种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生境、寄主和蜜源以及有利其生存的其它生物,要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在立法基础上,对偷采滥捕者要给予法律追究。蝴蝶资源日趋商业北的今天,要防止国外有人以旅游者身分偷采或雇人高价收买珍稀、濒危蝴蝶,甚至使一些未经研究的新种外流[6]。4.2.4 加强蝴蝶科学研究

对蝴蝶生物学进行基础研究是保护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前提。首先,深入调查蝴蝶生物多样性的本底资源,建立重点保护名录。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了解物种多样性现状包括受威胁状况及特有程度等最有效的途径[48]。只有充分了解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及其生存状况后,才能更好地实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49],很多自然保护区如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进行了蝴蝶资源调查[50]。其次,应该开展蝴蝶各项基础研究,如蝴蝶保护生物学研究、主要蝴蝶栖息地及生态学研究、蝴蝶生理生化研究、蝴蝶的全虫态基础生物学研究[51]。蝴蝶的全虫态研究是人工饲养蝴蝶的前提。就世界范围而言,绝大多数蝴蝶,特别是许多珍稀蝴蝶的全虫态研究还是一片空白。珍奇蝶类发生数量少,在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室内保护性饲养,避开野外的不良环境条件;研究其人工饲料和大量饲养技术。4.2.5 加大政府保护力度

经过社会各界多年的努力,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破坏得到一定的缓解,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这些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绝对保护,即针对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采取保护措施,保护工作必须依赖于政府、国际保护组织提供资金,没有这些支持,保护工作就很难开展[4]。4.2.6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蝴蝶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多是森林植被保护较好的贫困山区。这些地区交通、通信不方便,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盗伐森林、乱捕乱猎等各种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但却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这些破坏活动。但近年来,林业基础性建设地位得到提升,资金投入增加,管理加强,林区基础建设不断完善[52]。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后,能有效防止类似破坏行为,防止蝴蝶资源被破坏。同时,良好的基础设施能很好地预防森林火灾,避免因火灾将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中蝴蝶个体、种群和群落产生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良好的基础建设也有利于蝴蝶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促进当地社区经济发展。

4.2.7 加强法制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公众参与有利于提高公民环境意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及保证。通过宣传普及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知识,使公众认识蝴蝶的重要价值和目前所面临的威胁,使公众自觉加入到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是至关重要的[4]。例如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他们能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是该地蝴蝶种类较多、资源丰富的重要原因[53]。5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世界蝴蝶资源类别多,分布广,给自然和人文社会带来了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金钱利益的趋势下,在保护意识淡薄和保护措施缺乏的影响下,蝴蝶资源面临严重的威胁,不仅种类在减少,珍惜蝶类在减少,连蝴蝶生存的环境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物种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效,保护世界蝴蝶资源迫在眉睫。原有的保护措施,无论是人工繁育还是圈地保护,或者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实施上,都显得单一,面积小,效果欠佳,寻求一种新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保护蝴蝶资源至关重要,在外国,有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成功案例—建立旅游蝴蝶园,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一方面是为了可持续利用,而蝴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会更好地促进蝴蝶资源保护,使蝴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最大化。只有通过可持续地利用蝴蝶资源,通过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到蝴蝶资源的保护,同时通过蝴蝶利用形式促进蝴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从而形成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再是单纯的投入。这样,才能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蝴蝶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步入良性循。参考文献:

[1] 寿建新.蝴蝶分类系统及最新数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3):92-102.[2] 寿建新.谈谈蝴蝶的分类[J].大自然,2006(4):54-55.[3] 寿建新,周尧.世界蝴蝶邮票[M].西安:天则出版社,1990:1-88.[4] 蒲正宇,周德群,姚俊,等.中国蝶类生物多样性生存现状及其新的保护模式探索[J].生态环境,2011(11):148-151,165.[5] 寿建新,周尧,李宇飞.世界蝴蝶分类名录[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6.[6] 杨世诚,马文俊.蝴蝶资源的保护及利用[J].滩坊教育学院学报,1997(4):43-45.[7] 李义龙,郑德蓉.蝴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J].生物学通报,1993,28(11):42-44.[8] 陈晓鸣,周成理,史军义,等.中国观赏蝴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5.[9] 王义平,吴鸿,徐华潮.浙江重点生态地区蝶类生物多样性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08,28(11):5259-5269.[10] 漆波,杨萍,邓合黎.长江三峡库区蝶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6,26(9): 3049-3059.[11] 兰洪波,冉景丞.茂兰自然保护区药用昆虫资源概述[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31.[12] 王荫长.方寸天地中的昆虫百科—漫谈昆虫邮票[J].昆虫知识,2004,41(2):184-187.[13] 张建民,李传仁,王文凯等.蝴蝶文化趣谈[J].昆虫知识,2008,45(2):340-344.[14] 曹成全.蝴蝶的综合开发利用(上)[J].农业知识,2006(10):18-19.[15] 陈 嶙,熊洪林,徐业成,等.茂兰自然保护区蝴蝶的开发价值及利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34(2):112-115.[16] 居峰,王鹏善,刘曙雯,等.紫金山蝶类区系种类变化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279-1284.[17] 蒲正宇,史军义,姚俊,等.中国蝶类多样性威胁因子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148-155.[18] 陈仁利,蔡卫京,周铁烽,等.裳凤蝶污斑亚种的生物学与规模化饲养的初步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1,24(6):792-796.[19] 方健惠,李秀山.嘉翠蛱蝶的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J].昆虫知识,2004,41(6):592-593.[20] 李秀山,张雅林,骆有庆,等.长尾麝凤蝶生活史、生命表、生境及保护[J].生态学报,2006,26(10):3184-3197.[21] 穆孜颉.大气与重金属污染对昆虫个体及群落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2013(3):62-64.[22] 孙虹霞,刘颖,张古忍.重金属污染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J].昆虫学报,2007,50(2):178-185.[23] 汤春梅,杨庆森,蔡继增.甘肃小陇山林区不同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研究[J].昆虫知识,2010,47(3):563-567.[24] 蒲正宇,周德群,王鹏华,等.昆明金殿国家森林公园不同生境类型蝶类多样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2,40(7):128-130,134.[25] 漆波,杨萍,邓合黎.长江三峡库区蝶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6,26(9):3049-3059.[26] 李秀山.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及珍稀种类濒危机制与保护措施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27] 丁冬荪.金斑喙凤蝶—蝴蝶皇后[J].森林与人类,2013(12):148-151.[28] 李百万,沈强,熊小萍,等.竹箭环蝶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J].华东森林经理,2005,19(1):48-49.[29] 吴静,张迎春,霍科科.陕西秦巴山区凤蝶调查与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90-95.[30] 汪永俊,孙巧云.中华虎凤蝶的饲养技术及其保护园的建立[J].江苏林业科技,1998,25(3):39-43.[31] 袁德成,买国庆,薛大勇,等.中华虎凤蝶栖息地生物学和保护现状[J].生物多样性,1998,6(2):105-115.[32] 高可,房丽君,尚素琴,等.陕西太白山南坡蝶类的多样性及区系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6):1559-1564.[33] 蒲正宇,史军义,姚俊,等.保护行动规划在蝶类多样性保护上的应用—以金殿国家森林公园蝶类多样性保护为例[J].山东林业科技,2013,43(1):95-99.[34] 方燕,钱蓓,陈颖,等.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蝶类昆虫多样性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2,49(5):1327-1337.[35] 吴卫明,陈满秀.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蝶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4):66-67.[36] 吕学农,段晓东,王文广,等.阿勒泰山蝴蝶种类调查及其垂直分布的研究[J].生物多样性,1998,7(1):8-14.[37] Hardy P B,Dennis R L H.The impact of urban development onbutterflies within a city region[J].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1999(8):1261-1279.[38] 林芳淼,袁兴中,吴玉源,等.快速城市化区域不同生境类型的蝴蝶多样性[J].生态学杂志,2012,31(10):2579-2584.[39] 戈峰.昆虫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7-314.[40] 房丽君,关建玲.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研究进展[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3):399-406.[41] 赵彩云,李俊生,罗建武,等.蝴蝶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综述[J].生态学报,2010,30(4):1050-1057.[42] Mikkolak K.Population trends of Finnish Lepidoptera during 1961-1996[J].Entomologica Fennica, 1997(3):121-143.[43] 徐世才,张修谦,刘长海,等.菜粉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J].长江蔬菜:学术版,2009(20):64-66.[44]徐中志,和加卫,杨燕林,等.玉龙雪山蝴蝶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研究[J].西南农业学 报,2007,20(3):551-555.[45] 毛秀梅.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现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19):54-55.[46] 陈锡昌.南岭国家自然保护区鳞翅目蝶类考察初报[J].昆虫天敌,1997,19(1):26-40.[47] 冯驰,韩兆国.柞蚕饰腹寄蝇病的有效防治方法[J].农业与技术,2007,27(2):129-131.[48] 张泽钧,段彪,胡锦矗.生物多样性浅谈[J].四川动物,2001,20(2):110-112.[49] 刘良源.江西生态蝶类志[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0] 诸立新.安徽天堂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名录[J].四川动物,2005,24(1):47-49.[51] 李典谟.昆虫学创新与发展[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4-68.[52] 刘巧娟,薛智龙.浅谈林区基本建设管理[J].陕西林业科技,2009(2):128-129.[53] 左传莘,王井泉,郭文娟,等.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资源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8,17(3):220-225.

第二篇: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摘 要】传统的乡村聚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是中国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所以它们具有极高的利用与保护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规划好乡村聚落景观环境对乡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婺源乡村聚落为例,探讨保护和利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资源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江西婺源古村落为例,论述我国在建设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对乡村聚落进行开发与保护的重要意义,同时也适时地对乡村景观进行功能评价与推进乡村景观规划,保护和加强乡村景观地方特色等几个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乡村聚落;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婺源乡村聚落

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同的乡村景观、不同的乡土民俗等都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一些城市的旅游市场开始导入乡村旅游模式。乡村旅游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传统乡村聚落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美丽家园,亦是我们后代赖以寄托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梦里的“老家”,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传统乡村聚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存在许多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促进传统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传统乡村聚落有计划的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一)保护我国传统历史遗产的意义

传统乡村聚落是中国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最基本的社会单位。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人在这一方水土中休养生息,辛勤劳作,进行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形成了灿烂的村落文化。这其中包括古建筑物、历史遗址、工艺品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风民俗、传说故事、地方戏曲、舞蹈和各种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江西婺源吉村落以传统的徽派民居建筑著称,是乡土建筑的精华,拥有江湾、李坑、汪口、思溪、理坑等许多保存良好的古村落,这里古祠堂、古民居、古桥、古亭等古建筑遍布乡野。江西婺源白墙黛瓦的古民居在炊烟袅袅中若隐若现,如梦如幻、海市蜃楼的风景与高大的百年红枫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徽派古村落形成了一幅幅天人合一的水墨山水画。同时古村落的居住理念、村镇布局、外形意蕴、三雕艺术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这笔制作精美的建筑遗产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具研究保护价值及审美价值。

(二)推动中国广大乡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乡村游的兴起,中国的古村落,以其淳朴的民风、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久经都市喧嚣的人们慕名而来。

以婺源为例,婺源近些年来一直充分利用县内保存完好的生态和传统乡村聚落的种种资源,依托“中国最美丽的乡村”这一金字招牌,着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这样,使得婺源本地的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婺源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婺源古村落的知名度,增强了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让古村落的保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三、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的文化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婺源乡村旅游发展异常迅速,也正是这样蓬勃快速的发展让婺源人民措手不及,远远没有做好对本地文化保护的思想准备。在新农村建设与全国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婺源乡村旅游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与突出。本地的政府已经逐步意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婺源县政府各个部门也都为保护乡村文化作了不少努力,但同时也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地政府的一些保护措施在乡、村一级往往会没有落到实处,这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可能会使得县政府的文化保护政策与村落实施相脱节。有的村委和旅游开发商为了眼前私利,加之保护意识薄弱、保护知识有限、制度不全、资金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对一些文化旅游资源未能实施保护措施或保护不到位。

近年来婺源县的李坑村和晓起村由于随意新、改、扩建古建筑,古村中出现了许多现代风格的民居,使用了大量的现代材料,改变了古建筑的结构和用途,让整个村落的古风消减不少。李坑村部分村落巷道青石板年久失修,下水道排水不畅,雨天雨水排放受阻,巷道里污水横流。加上垃圾的侵袭和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对村落环境造成局部污染。政府在强制保护一些重要古建筑的同时,对普通民居的维护和维修方面做得不够,出现了古村落整体风貌保存不完整的现象,对古村落的整体性保护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许多古村落试图通过发展旅游业来促进新农村建设,而原生态的古村落被开发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后,大量的游客涌入,停车场、水泥路、旅馆的修建破坏了古村落的原貌及其独有的幽静和美丽。同时,许多古村落景区不限制游客人数,大大地超过了古村落环境人口容量,对古村落的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如婺源秋口镇李坑村,在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五六千人,甚至上万人,这严重破坏了古村落及其生态环境。不敢想象,如此过度的开发,若干年后,曾经的“小桥、流水、人家”是否依旧。此外,当古村落成为“景区”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乡风民俗受到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在许多古村落,家家户户都开起了餐馆、旅馆和小卖部,景区商业味太重。当前古村落新农村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古村落中很少有人知道本乡本土的历史,很少有人能说出传统的礼仪、风俗,更没有人去关心和继承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地方戏曲等。同时,古村落的旅游开发也仅仅停留在古村落建筑、乡村自然风光开发上,而对于古村落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的开发较少,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整理、挖掘和展示。

四、对婺源乡村聚落开发中文化保护的建议

婺源丰富的古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和世外桃源式的乡村风光.是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但如不健垒保护措施,切实保护婺源古建筑及其生态环境,它们就会不断受到损害,从而危及婺源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婺源旅游发展速度极快,一切都在迅速变化之中。对婺源乡村文化的保护应该是动态的、变化的、系统整体的。要把古村落当作一个历史整体加以保护,而不是对单个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但要保护好有重大文化艺术价值的历史古建,也要保护乡村最根本的组成部分—普通民居和村民的普通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1)进一步加强对婺源古文物的保护

(2)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五、结语

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的古村落文化是传统聚落的本质属性,要使传统聚落与传统文化地对人们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重视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要让婺源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保护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和乡村文化环境是目前也是将来最重要的任务。美国有位著名旅游学专家教授指出“21世纪在世界普及的四种新兴旅游活动形式中,生态旅游居首位.其次为文化旅游渗与旅游和休闲旅游。”婺源古民居生态旅游是文化与生态即“天人合一”的旅游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空间,我们应加倍爱惜这片美丽的土地,这个绿色的生态家园。努力做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模式状态,使婺源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不断的升华,逐渐产生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其经济效益反过来又可以用于古建筑的修缮,保护,这样就做到了以古文物养古文物,从而得以进入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圈,实现真正的生态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景观资源和本地文化的个性差异是成就各地景观之美的资本和源泉,本文以婺源为例加以分析研究,是为说明保护的原则、内容。虽然万变不离其综,仍要突出创新性,提出创造性的保护及开发方案,仍有待进行专项研究。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包括文化遗产也是重要的生产力、产业与资本。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规划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农村文明的未来。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最新【精品】范文

第三篇: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 由于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只有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通过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以及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等方法才能够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关键字:中药资源,保护,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药资源是指在一定地区或范围内分布的各种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及其蕴藏量的总和。中药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矿物资源。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为生物资源,属于可再生性资源; 药用矿物为非再生性资源。我国开发利用中药资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百年来, 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兴旺发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康复保健的重要物质基础, 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丰富的科学内容, 是祖国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应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和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明显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拥有全球物种总数的10%~14%。据全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统计,我国有药用植物资源11146 种。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增长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占有资源量相对不足,人们对药用植物资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必然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的迅速降低。在被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资源中, 约80%为野生药材, 只有不到 20%药材被人工栽培。长期以来, 由于我国的中药业长期处于“ 吃资源” 以换取低成本的生产方式, 经过长期采挖或不合理的采收和采猎, 我国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贮量已逐年下降或趋于枯竭, 加之近10 年来我国天然植物药的需求翻了三番, 年需求量已高达 6 000 万公斤, 出口约 3 000 万公斤, 如此高的开采量已经致使大面积植被被毁, 导致近10 年野生药用物种分布区域逐渐缩小, 蕴藏量大为减少, 中药资源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里已经锐减至 6 000余种, 400 种常用药材中有 20%以上已经处于短缺状态, 部分常用中药材和道地药材的野生种质已趋于消失, 少数物种濒临灭绝, 某些种类已基本灭绝,近千种药用植物资源濒危。据报道[1], 在我国处于濒危状态的近3 000 种植物中, 用于中药或具有药用价值的约占60%~70%, 我国《 中国植物红皮书》 所收载的 398 种濒危植物中, 药用植物达 168 种, 占 42%。这不但使中药资源加速枯竭, 而且使生态环境恶化, 给自然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因此, 若不注意合理地开发利用我国的药用动植物资源, 不重视野生药材资源的驯 1

化栽培和保护, 对野生药材的盲目开发利用将使药用动植物资源很快被挖光采绝, 从而影响到天然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同时, 随着中药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对药材资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野生药材资源面临的压力会日益沉重, 如不加以保护, 随着市场对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长, 许多药材资源会逐渐枯竭,天然药物生产将难以为继。因此, 如何正确、有效地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 如何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刻不容缓。

首先,坚持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原则。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现状,一方面资源大量被破坏和浪费,一方面资源又严重不足。多年的实践证明,限制对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将影响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单纯的保护代价又太大,只有从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着手,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更好的保护资源,满足需求。

第二,完善和健全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机构。自 1984 年以来, 国务院已先后发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等法规, 并且公布了《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和《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等保护品种名录。但在已经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的法规相互冲突或以不适应当前形势,有的法规可操作性不强,使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难以执行。例如,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某些法律法规对来自野生动植物的中药材及中成药的使用规定缺乏准确的可操作性,虽有文件规定禁止使用人工驯养繁殖或人工栽培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作为保健品成分使用,但往往难以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了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物种的保存,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行政管理体系的配套、技术和经济措施的协调等多个方面, 只有系统的建立上述体系及配套实施措施才能实现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

第三,建立中药资源保护体系,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的建设。建立并完善自然保护区和药用植物园区,是对药用植物资源尤其是珍惜濒危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的重要对策。近几十年来,我国已先后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在生物多样性和生物物种的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必须看到对亟待保护物种的动态规律和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导致衰退的原因等的系统研究、保护措施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物种的受危情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对保护区和植物园进行科学的综合管理,要有计划的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保护区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综合考察,进行总体发展规划科学管理制度,以更好的发挥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区保存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四,建立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及预警系统, 对中药资源状态进行系统的测定、观察、记载、分析和评价, 构建中药资源专题数据库, 并初步形成珍稀、濒危中药资源预警系统, 针对药材市场对药用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状况, 从生态平衡、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角度指导药材的流向, 为国家合理管理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对于濒于灭绝的珍稀药用动植物要严格把关, 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效益, 甚至破坏生物多样性为代价来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

第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药产业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开发和生产现代中药,实现能用现代科学技术闸明其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现代化),能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产业化),并能为国际市场接受,具国际竞争力的中药制剂(国际化)。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科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药用植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长远发展。

第六,注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现实告诉我们只有加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中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药业的发展首先有赖稳定、良好的中药药材资源。我国急需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中药资源产量、蕴藏量、主产区分布及需求量进行数据库管理,形成中药材信息管理系统、中药材蕴藏——需求预测系统和决策系统。应该根据需要生产,并且规范中药材栽培种植,完善中药资源的保持与利用,防止药用资源面临灭绝的可能。事实上,传统中药的出路必须建立在保护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的基础上,确保野生资源不被毁灭。大力发展名贵药材的栽培、养殖,在资源的天然生长地,通过人工养育及科学管理,逐步形成半野生栽培状态的资源居群,以满足生产需要。因此如何做到在对中药资源进行合理地综合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药资源与开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将是重中之重。

总之, 及时准确掌握中药资源的分布及其蕴藏量和变化趋势, 综合运用上述几个方面的措施, 形成合理、切实有效保护中药资源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中药资源, 保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 使中药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巧生.药用植物资源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加强对中药材资源保护刻不容缓[ J].全国药材商情, 2007(6): 1-2.[ 3]余承文.中药资源保护区法律制度浅析[ J].法制与经济, 2007(2):86.「4」甘师俊,李振吉,邹健强.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

第四篇:《信息化教育资源研究与利用》学习心得

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心得体会

2014年5月27、28日,我有幸能到本溪市参加《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会。

按照会议日程安排,我先后聆听了课题项目介绍、课题开题报告、英国专家报告、台湾专家报告、英国专家信息化教育实践交流、本溪市实验幼儿园经验介绍。并于28日观摩了本溪市艺术实验幼儿园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手段组织实施的教育活动,并参观幼儿园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次《幼儿园信息化教育资源研发与利用的有效性研究》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能力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心,不断学习,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刘宇

2014年5月31日

第五篇: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有效研究与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教育实际,课程改革的美好愿景也将难以实现。

一、对地方课程资源研究的认识

地方课程资源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和地方特色的现实课程资源,它的宝贵与丰富,是因为它的真实、易取、有价值、可信度高和生命力强,所以应该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地方资源“活”起来、“亮”起来。

从学生生活出发,回归生活,使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社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又使实践和生活成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活的源头,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最真实有效的。

作为教师,要深刻认识和领悟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对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及提高教育教学有效性的重大意义,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从中挖掘出更加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地方课程资源的研究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指导实践,使学生从中受到相应的教育,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过去把教材作为惟一的教学蓝本,即“教教材”;而现在就应该把教材看作是课程资源之一。但如果教育教学活动仅仅局限于教材这一课程资源,就很容易陷入单一的讲授――被动接受的教育教学模式,不利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既然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出来了,教师又该如何将其充分而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就几个实例来讲述一下地方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实例一:

记得去年我第一次讲到“热爱祖国,要从热爱自己的家乡开始”这一知识点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我的家乡是个农村,没有城市的繁华热闹,出行又不方便,双休日想上街去买本书都不方便,有什么好的?”听到学生的这番话我不由一惊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怎么会有学生嫌弃养自己的这方水土的呢?肯定是他对自己的家乡不够了解或了解得不够全面。幸亏在上这堂课之前,我了解四川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并且在网上查找了一些图片资料,以备课上能够让学生全面地认识生我养我的这方土地,激发他们对自己身为四川人的自豪感,方才扭转了个别学生的这种想法,从而能够由衷的,从自己的内心深处出发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正是由于用好了“可爱的四川”这一地方课程资源,才得以在加强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真正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

实例二:

在七年级讲到保护环境这一教学内容时,当时适逢四川在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借着这个时机,我想到了与其讲那些大道理,不如让学生去进行一番调查,调查一下我们广安区进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全区上下又是如何做的?根据班级中学生来自不同村和居委会的情况,于是就按照学生所属村和居委会来分组展开调查。没想到任务一布置下去,学生们都表现非常积极,当时就开始推选组长,着手进行分工。一个星期下来,每个小组都拿来了他们的调查报告,大到村委小到家家户户,怎么进行环境整治、改造,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到更好地保护环境的,有的小组还以自己小组成员的家庭为实例,写得非常详细,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实行。”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我想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通过对地方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对于为什么要保护环境?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比起讲道理来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像这样在教学中改变原来那种只重结论而不重过程的做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这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一点体会

1.来源于生活的课程资源才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课程资源原本就应该是为教学服务的,如果对课程资源的处理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的实效性,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而将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地方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相互融通起来,学生对于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将会感受更深,意识更强,也有助于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有效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让课堂“活”了起来。

叶澜教授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所获得的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乐学了,爱学了,好学了,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能力。

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教师从原先的传授者变成了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搭建平台,作好服务,帮助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行为习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这种开放性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以更多的空间,使课堂变得更大、更活、更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载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蝴蝶资源的现状与利用保护研究(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专题

    遵化市洪水资源利用研究赵金春1,王志霞2(1.遵化市水务局,遵化064200;2.遵化市防汛办公室,遵化064200)摘要:暴雨洪水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

    张家界市红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调查

    张家界市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现状的调查为了更好的了解张家界市红色资源,更好的弘扬红色精神,我们特利用两周的时间通过上网查资料,翻阅书籍,以及询问当地专家的方式对张家界......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2001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02.2万吨,出口总量达138.86万吨。随着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茶叶生产效益不......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学苑新报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大全]

    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情况调研材料歙县旅游委员会歙县自依靠徽文化及徽文化遗存,利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开发旅游以来,探索了各种经营模式和管理体制。现以整合旅游资源为基础,以......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精选5篇)

    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研究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特别是学习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方向,趋势与潮流,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其不仅必要而且也......

    秸秆利用与现状

    雾霾来源之一秸秆的综合利用现状 摘要:我国是秸秆产量大国,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对于保护环境、缓解能源危机、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几种方式,......

    **县林地保护与利用措施与研究

    **县林地保护措施研究近年来,我县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也有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占用林地和毁林的现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