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时间:2019-05-15 04:09: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第一篇: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中国古代的离别诗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往昔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捷,单调中包含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这份缠绵。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

“多情自古伤离别”,将此次离别放入无数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

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

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有限之身。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能的途径。

“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

因:离情别意

留恋

关 键 词: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泪眼

绮筵

别路

暮雨

来帆

去鸟

散丝

念远

伤春

离别

情感基调:悲凉

缠绵

伤感

表现手法: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

以景衬情

第二篇:意境杨春俏: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的离别诗│ 说诗文

意境杨春俏: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代的离别诗│ 说诗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点击音频,听张轶男朗读全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离别是古诗中常见而沉重的主题。举杯挥手之间,凝聚着对往昔朝夕相处、悲欢与共的留恋,对别后天各一方、相见无期的恐惧,更引发人生短暂、世路茫茫的感慨。以离别为主题的诗歌,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等寥寥可数的几首诗能够唱出高昂的别调,大多数总以抒发缠绵悱恻、哀婉悲伤的感情为主。北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几乎涵盖古诗中用以表现离情别绪的所有常见要素,意境清丽凄美,堪称千古名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起首三句,通过对三种典型景物的铺叙,不仅点明地点和节序,更以离情别意笼罩全篇:寒蝉为初秋特有之景,长亭为即将分手之地,一场骤雨,将离人的心绪浇刷得分外凄凉。在渐起的暮色中,在秋雨的凉意里,断续蝉声撕扯着、侵蚀着词人的心灵。这三个四字句式蝉联而下,形成二二、一二一、二二的节拍,急促斩截,单调中包含着变化的因素,似乎在以节奏强调着“离别”这一不可抗拒的事实。接下来三句则以写实笔法描写典型场景,突显留恋与分离的矛盾:别宴上的美酒佳肴引不起词人的丝毫兴致,他将目光移向江面,精美的兰舟已经扬帆待发,催促他尽快结束眼前的这份缠绵。词人以万般不舍之情观照“兰舟”这一寻常而典型的景物,使其成为离别之紧迫与残酷的象征,具有了惊心动魄的力量。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人世死前唯有别”,伤感、牵挂、叮咛、祈盼,执手相对之际,万千言语哽在喉头,唯有相对流泪而已。这一场景太直白,太逼真,又太典型,它不仅是此次离别之情的凝结,更是古往今来无数次离别的浓缩,因而能够超越个体感受,具有永恒的感染力。无语相对中,他们的目光投向江面,行人将从此地登舟启程;他们内心的视线穿透沉沉暮霭,浩瀚烟波,遥望寥阔南天,那是行人将去的地方。由“念”字引领的这三句,表面上是通过写景而将哽咽浓情宕开一笔,实则进一步形象表达了去路茫茫、相聚何期的慨叹,同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中对别后情景的悬想。“多情自古伤离别”,将这一次离别放入无数次离别的背景之中,在“多情伤离,自古皆然”的慨叹中,似有将令人窒息的浓情冲淡之意;“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则极言此次以冷落清秋为背景的离别所引发的伤感更甚于寻常,方见舒缓的情绪复又扣紧。“今宵”描绘想象中的旅途况味,风景清丽如画,意境凄美寥落,为全篇警策之语:今宵醉中黯然登舟,酒醒梦回之际,已看不见眼前这可爱的容颜,唯有那习习晓风吹拂岸边萧疏的杨柳,一弯残月斜挂在枝头。结尾四句全用情语,分别之后,美景无人同赏,风情无人共话,“应是”之句的毫无疑问,“更与”之句的无疑而问,烘托出词人万般无奈的凄凉心境,在无限惆怅中收束全篇。同是从别宴写起,初唐诗人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一诗,也因善于融情入景、营造意境,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诗人即将告别家乡、奔赴东都洛阳去求取功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对宴会场景的渲染落笔:晶莹洁白的蜡烛喷吐着袅袅青烟,金灿灿的酒杯点缀着丰盛的筵席。这一联铺陈宴会隆重热闹的场面,遣词华美,形象鲜明,尤其突出色彩对比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但这毕竟是别宴,欢声笑语掩盖不住伤感惆怅之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引入离别主题:厅堂上优美的琴声撩人心绪,诗人不由地想到自己即将踏上未知的旅途,一个“绕”字,不仅形象展现出跋山涉水的艰难行程,更赋予想象中的道路以一种飘忽延伸的动感。在黯然神伤里,在觥筹交错中,诗人和朋友沉湎于醉意别情,待到发现明月已隐到高树之后,银河已融入曙色之中,方知依依惜别的长夜已然逝去,分手迫在眉睫。此去洛阳,悠悠万里长路,不知何日方是重会之期?同是通过铺叙宴会场景渲染离情,同是在对行程的悬想中寄寓别意归思,柳永的《雨霖铃》以冷落清秋为背景,意境凄美如画,感情细腻缠绵;陈子昂这首告别友人的诗则以明月辉映银河的春夜为背景,以秾丽之笔铺写宴会之盛,以婉曲之调传达离别之愁,又以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映衬离情的深沉真挚。虽是离别,诗人毕竟对前途踌躇满志,充满建功立业的幻想与渴望,故而诗中即使难免感伤色彩,终不同于柳词的沉郁低迴。古人有赋诗送别的传统,若干人参加的送别仪式上,常常每人分赋一种时物或时景,寄寓离情,标题中则直接出现“赋得××送××”字样。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以飘飞的暮雨作为送别背景,暗喻离情的缠绵凝重: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楚江微雨里”点出“雨”,“建业暮钟时”点出“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微雨笼罩楚江,暮钟萦回天际,描写景物的同时,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勾勒出诗人临江送别的形象。接下来四句描绘雨中江景:濛濛雨雾中,来帆湿重悬垂;飞向冥冥天际的鸟儿也因翅膀被雨打湿,失去往日轻盈迅疾的姿态。对来帆与去鸟情态的描绘,不仅侧面表现了暮雨的细密迷离,“迟”“重”二字尤有深意:上水船只航速缓慢,似乎暗示别后再见之不易;鸟飞天际的迟滞,似乎暗示着行人的恋恋不舍。沉重的画面,对应着雨中送别时凝重的气氛与心境。诗人极目远望,暮色苍苍,李曹即将乘船远去的海门遥远深邃,目不可接;唯有远处江树浸润在湿漉漉的雨雾中,苍茫寂寥,隔断诗人眺望的视线。诗人总是选取使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冥冥暮色、霏霏烟雨笼罩着的重帆、迟鸟、海门、浦树,都染上浓重的离情,凝成阴沉压抑的意境。诗人情难自已,潸然滚落的泪珠,与飘散的雨丝浑融交织在一起。将泪珠比作雨丝,不仅使飘忽的情感得到具象化的展现,又赋予漫天飘洒的雨丝以缠绵忧伤的情感色彩,使眼前的自然之景又平添一层令人回味的意蕴。以上三首诗词都着眼于表现某次特定的离别,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则将“离别”作为生命中的必然要素,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进行观照: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落花风雨此词表达人生有限的慨叹,离情别绪的困扰,鼓励自己在及时行乐中解脱生命与情感的烦恼。片刻的光阴啊,有限的生命!时间催人老去,这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以“一向年光有限身”这样凝炼的对比语句劈空呼出,具有撼人心魄的效果。随随便便的一次离别,都占去宝贵年光的一部分,都让多情人伤感不已。词人唯有强自宽解,积极享受每一次宴会,聊慰这有限的生涯。登山临水,徒然引发对远方之人的怀念,“满目山河空念远”,照应上片次句;风雨之中繁花飘零,更让人感慨春光的容易消逝,“落花风雨更伤春”,照应上片首句。这两句气象恢弘,意境莽苍,在山河风雨中寄寓人生哲理的思索。既然空间难以逾越,既然时间无法挽留,不如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这才是多情人对抗短暂生命、销魂离别的最可行的方式。意境离别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传统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综观古典诗词的历史长河,很多优秀作品都呈现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们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表情达意,给读者留下无穷的艺术想象空间。这其实也为我们阅读古诗词提供了一把钥匙:从解读意境入手来理解全诗的思想主旨。本栏目将以几种典型意境的“意”(思乡、离情、隐逸等)为统领,结合教材、高考出现过的古诗词及其他作品,具体讲解如何鉴赏古诗词。“离别”意境的阅读提示【起因】离情别意、留恋【关键词】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绮筵、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念远、伤春、离别【情感基调】悲凉、缠绵、伤感【表现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用书面语言将鉴赏结果表达出来时,要注意语言的专业化和规范性,上文中粗体部分可作同学们组织语言时的参考。本文原载《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04年第7期未经授权,谢绝转载部分图片与音频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说诗文”栏目栏目主持:杨春俏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人社部考试录用专家责编 何汉杰朗读 张轶男美编 李煜说诗文用正确的方式打开诗文,让阅读不再艰涩用当代的视角审视诗文,让距离不再遥远用专业的眼光鉴赏诗文,让学习不再隔膜

第三篇:多情自古伤离别舍弃三千繁华情感散文

多情自古伤离别,舍弃三千繁华,只为固守那一份初见的美好。曾经沧海,只为了圆一个梦,求个结果。何不退到原点,选择放手?有人曾说过: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人性贪婪,总是无法放下世俗的种种诱惑。

当你失去一切的时候,你才知道唯一想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

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的人。耐心点,坚强点,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我们最先衰老的不是容貌,而是不顾一切的闯劲。有时候,要敢于背上超出自己预料的包袱,真的努力后,你会发现自己要比想象的优秀很多。

生活不可能尽善尽美,阳光下也会有阴影,就看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生活。人生不过如此,要不你驾驭自己的一生,要不被生活牵着鼻子走,该怎么走还取决于你自己。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美好,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记忆,岁月的河流太漫长,大部分的人与事都会被无情地冲走。

干不完的工作,停一停,放松心情;挣不够的钱财,看一看,身外之物;看不惯的世俗,静一静,顺其自然;生不完的闷气,说一说,心境宽广;接不完的应酬,辞一辞,有利健康;尽不完的孝心,走一走,回家看看;还不完的人情,掂一掂,量力而行;走不完的前程,缓一缓,漫步人生!

最无情的不是人,是时间;最珍贵的不是金钱,是情感;最有力的不是老板,是大自然;最可怕的不是灾难,是灾后无援;最拿手的不是专业,是旁观;最可怕的不是失恋,是心身不全;最舒适的不是酒店,是自家。

不去追逐你所渴求的,你将永远不会拥有。给时间一点时间,让过去过去,让开始开始。

生命短暂,就几十年,活着是福,健康是福,既然活着,选择快乐是一天,选择痛苦也是一天,那为何不选择快快乐乐,平平淡淡地过完我们的这一生呢?或许生活有些许不仅人意的地方,但还有什么不活着还重要?还有什么比健康重要呢?

如果你还是单身,就好好享受这一切。你单身不是因为你不够好,而是说明目前还没有人配得上你。

人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精彩美文)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还没有来,而是这个人已从心里走了出去。人最无聊的,并不是随便拨通一个电话号码,而是别人拨错时,他还一直地说下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不要妄自菲薄,不要理会别人的质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所谓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睛里打转,我们却还能保持微笑;总会有一次流泪,让我们瞬间长大。

生命中的许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刻意强求的得不到,而不曾被期待的往往会不期而至。因此,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一切随缘,顺其自然,不怨怒,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以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珍惜和所爱的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就是贫穷,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是梦想。没有哪件事,不动手就可以实现。世界虽然残酷,但只要你愿意走,总会有路;看不到美好,是因为你没有坚持走下去。前进不必遗憾,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太阳并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蒙住自己的眼睛,不等于世界就漆黑一团;蒙住别人的眼睛,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

人生在世,总要多个心眼保护自己,并不是心计越高越高城府越深,而是大浪淘沙依然坚强的幸福。

信仰能给一个人的,是内心的平安与依靠,而不是与神明“谈条件、换好处”——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发财;我信了你,我就可以家庭和睦;我信了你,我就可以从此心想事成。当信仰沦为利益的交换,就失去了意义。

我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遇过的人,每一个现在,都是我们以后的回忆。

人的一生中需要有这样一个人:即使远隔千里,数年没有联络,见面时仍然轻松自然有说不完的话题;或者,相邻而坐,各自忙着自己的活计,数小时只是恩啊小语,仍然温暖充实;在这个人面前,你可以低眉哀叹,可以恣意张狂,可以不必有出息,可以不必有形象,可以全身是缺点,这个人就是知己。

人生没有绝望的路,只有绝望的心。绝望的另一端就是希望,危机的尽头就是转机。

有些东西,注定与你无缘,你再强求,最终都会离你而去;有些人,只能是你生命中的过客,你再留恋,到头来所有的期望终究成空。不属于你的,那就放弃吧,大千世界,莽莽苍苍,我们能够拥有的毕竟有限,不要让无止尽的欲求埋葬了原本的快乐与幸福。如果你想什么都抓住,最终只能什么都抓不住。

心灵有家,生命才有路。只有学会和自己独处,心灵才会洁净,心智才会成熟,心胸才会宽广。

当一个人感到很知足,心不烦,身不疲,无所求,心能安的时候,快乐就在其中。当一个人感到吃得下,玩得动,睡得好,没牵挂,很满足的时候,幸福就在其中。放弃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执着。

第四篇: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多情自古伤离别—谈古诗中的别离意象

芗城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各异的情感,体会诗歌韵律美。

2、引导学生探究、理解、鉴赏“离别”意象,解读“离别”的意蕴。

3、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即把握意象,再现意境,品味意蕴

教学设想:

从分析意象入手,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写法,从而学习鉴赏送别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堂类型:鉴赏课 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徐小凤《相见时难别亦难》歌,渲染情境)“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而这种激情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情感内涵的意象得以生发,这些意象被诗词作者不断袭用来表达离别的情感,久而久之,读者不需要借助任何文字,仅由交织在诗词中的意象,就能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趋向。那么,与离别结缘最深的意象有哪些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古诗中的离别意象。

二、解读意象

(一)折柳赠别

在别离词的意象群中,“柳”出现的频率最高,蕴蓄的离思最深,因而也最为引人注目。“柳”者,留也。这一字音上的联系,已足以使柳获得诗人的青睐,更何况它那长条依依的体形活脱就是一种款款惜别的天然姿势。“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周邦彦《六丑》即着眼于此。

正是鉴于它在字音上和体形上的这些特征,柳不仅成为送别时约定俗成的赠物,更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主要意象:《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出现的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因为有了袅袅的柳枝为意象,离别的伤感仿佛更多了些春意与诗情。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而“灞桥”一词,不仅屡屡出现于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且载于史籍。《三辅黄图》卷六云:“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开元天宝遗事》卷下亦云:“长安东灞陵有桥,来迎去送皆至此桥,为离别之地,故人呼之销魂桥也”。由此可知它之成为别离诗词中司空见惯的意象,决非偶然。

在诗人笔下,柳有时以“多情”的形象登场有时又以“无情”的面目亮相。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诗中,对柳的无情的判断从何而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从来都是折柳赠别,但从来都没有一次是能够将人留下来的,因此说柳是无情的。这里翻用其意,通过对柳树的“无情”的判断,更曲折、因而也更强烈的表达了惜别之情。有点类似于毛阿敏的一首歌《思念》:“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因此这是一种更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在特定的情境中,意味要比正话正说更浓烈。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一—折柳赠别(板书)

(二)芳草惜别

唐宋两代是诗词高度繁荣的时期,而“芳草”意象的内蕴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最为淋漓尽致的体现。在唐宋诗词中,漫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绵延不绝的连天碧草,不正应合了诗人心中无限的别思吗?

(播放背景音乐李叔同《送别》,情真意切,激发学生情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阳光下翠绿的野草一路蔓延连接着荒城。又要送走了那出门远行的友人,萋萋的芳草不也象极了我们此时依依不绝的别情?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同样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让人看到离情的生生不息,这里草的无穷体现出情的弥漫与更生。

芳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情,离别的愁情似乎在“芳草”意象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二—芳草惜别

(板书)

(三)长亭饯别

古人长途远行,由于道路崎岖,水陆交通都不发达,山河阻碍,跋涉艰难,且风餐露宿,路上有各种危险,亲故分别,再见难期,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别之地。当时古代路旁都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 或饯别送行,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饯行送别是古人怅惋兴悲、触动心灵之事。“长亭”成为一个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

如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写离人望着短亭长亭而不见人归来的伤心情景。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屈原《九歌` 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它不断渗透进作家们的离情别绪,终于取得了被作家们争相用作意象的殊荣。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且看李白的《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一、二句不说天下伤心事是别离,而说天下伤心处是离亭,李白另翻新意,超越了离别之事写离别之地、离别之境。

以上几种意象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见到这些意象,就有可能表达一种送别之情。似乎可以说,凡是使用“南浦”或“灞桥”一词的诗词,必定与送别有关。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三—长亭饯别

(板书)

(四)歧路歌别

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 “ 临歧 ”。聚宴送行的人,怀着离愁别恨,依着乐曲节拍和声调,边唱歌辞,边传柳条,此情此景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古人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尽管我们很难统计当时的别歌曲子,但是从“渭城”“折柳”在唐诗中出现的频度,可以窥见歌别的流行程度。

《阳关三叠》是唐代一首著名艺术歌曲,其歌词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之安西诗》。因诗中有“渭城”“阳关”两个地名,所以又称《阳关曲》《渭城曲》,又因其曲式有“三叠”的结构,故又称之为《阳关三叠》。

“长爱夫怜第二句,请君重唱夕阳关”(白居易);“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人”(白居易)。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中也唱到“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许浑历来为选家钟爱的《谢亭送别》也是一个例子: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谢亭又叫谢公亭,为谢眺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著名的送别之地,加之后来诗人在此不断的歌咏,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一层离愁了。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四—歧路歌别

(板书)

(五)饮酒劝别

饮酒送别是一种起源更早、且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和覆盖面的习俗。古籍中经常提到的所谓“祖送”、“祖席”、“祖帐”、“祖筵”、“祖饯”等,都只不过是对这一习俗的雅化的异称。正因为这样,酒也就与别离文学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

辛弃疾《满江红》“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

《送殷溆》有云: “相看不忍别,更进手中杯。”因不忍就此分别而再度干杯,意在掩饰各自的伤感之态。

贯休《古离别》云:“离恨如旨酒,古今饮皆醉。”索性将离恨比作旨酒,说二者都能醉倒古往今来的任何人。

借酒抒离情的诗句中,传诵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又作《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作者“劝君更进一杯酒”,用意是极为深长的,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在作者想来,友人多饮一杯美酒,就多带走自己的一份情谊——这酒,可是浸透著自己的相思、关切与祝愿的感情的琼浆啊!不仅如此,多饮一杯美酒,还可以使相聚的时间多延长一刻。这普普通通的一句劝酒之辞,意蕴是多么丰富、多么深厚!似乎可以说,酒之所以被后代作家一再袭用为别离诗词的意象之一,王维此句功莫大焉!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五—饮酒劝别

(板书)

(六)挥泪泣别

在中国古典别离诗中流动着两种液体,一是酒水,一是泪水。酒的味道又辛又辣,泪的味道既咸且苦,可以说是五味俱全。这种纯感性的特色几乎构成了别离作品的全部。而酒与泪的飞洒,于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意义,它们也因此成了常写常新的题材。

在别离的场合,泪总是适时地挥洒而出,以致“挥泪而别”几乎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常用语。在别离诗词中,泪往往有着神奇的效应。它不仅能损伤离人的眼睛:“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北 周·庾信《拟咏怀》);沾湿离人的衣裳:“赠言未终竟,流涕忽沾裳”(唐·杨炯《送临津房少府》);落满离人的酒杯:“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宋·黄庭坚《和答元明黔南赠别》);而且能染红枫叶、霜林:“莫道男儿心似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金·董解元《诸宫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

在以泪为意象的别离诗词中,有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既然“蜡烛有心”,那就难免为“多情”所感,而主动加入“惜别”者的行列。于是,在作者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也就带有惜别的意味了。较之正面描写离人自己通宵垂泪,这样著笔自然更加纡曲有致。

显然,泪的介入,往往不仅使别离的氛围变得更加惨淡,也使别离曲的旋律变得更为哀婉。别离,之所以为“黯然销魂者”,不就是因为它能催人泪下吗?作为内心苦水的结晶,泪的挥洒,说明离人委实已伤心到极点。而古往今来,有多少这样的伤心人啊!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六—挥泪泣别

(板书)

(七)以水喻别

水,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又一意象。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此处插播歌曲李之仪《卜算子》,在悠扬乐曲中品味离情的缠绵)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析读]词写得言短意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展现一个女子的思念与离恨,表达了她“定不负相思意”的决心,感情由低向高层层发展,起伏跌宕。上片重复长江而有变化,下片又紧扣江水写思念而不得的怨恨。语言明白如话,质朴自然,既体现了民歌的艺术特色,又极好

地传达出相思情深的意味,是一首充满民歌风味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古代作家习于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恰如他们习于借柳咏别一样。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谊。再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

水是具体的意象,作者以此来表达具体的情感,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更形象地表达离别之情,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宋丹丹说:“你要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就是此道理。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七—以水喻别

(板书)

(八)借月咏别

借月咏别,滥觞于南朝作家谢庄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这一飘落天外、匪夷所思的想像,开了借月咏别的先河。唐诗中的“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元锡》),“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等等。都是独运灵光的借月咏别佳句,而晏殊《蝶恋花》“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明月的银辉搅得离人彻夜无法入梦;天亮以后,残月的余辉仍斜射房中,不肯罢休,这是因为它不知道别离的痛苦。反用张泌诗意,而各有千秋。月,这一别离文学作家递相沿袭的意象,在宋代词人笔下分明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段几乎家喻户晓的名言以月之圆缺比喻人之离合,兼具诗情与哲理,曾激起古往今来多少离人的强烈共鸣!

教师归纳: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八—借月咏别

(板书)

三、课堂小结:

综上所述,离别诗是有些固定的象征事物,但最重要的仍是真情实感含蓄而真挚的表达。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柳”、“水”、“酒”、“月”、“泪”、“草”、“云”、“南浦”、“灞桥”等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往往被作家们交织在同一首作品中,促使它们互生互济、相辅相成,共同负起烘托、渲染或写照、象征离愁别恨的使命。有的兼用月、泪,如晚唐韦庄的《女冠子》:“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有的兼用水、酒、月、草、南浦,如明代黄周星的《满庭芳》:“新绿方浓,残红尽落,多情正自凝眸。不堪南浦,又复送归舟。便倩江郎作赋,也难写别恨离愁。消魂久,斜阳芳草,天际水悠悠。”如此变化组合,以至于无穷,而别离主题便在变化组合中不断得到新的生发。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始免别离愁。”杜牧在千年之前的一声喟叹依旧言犹在耳。离别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自人类诞生之日以来的漫长岁月里就一直是文学、音乐以及戏曲表达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与其说离别之愁是古人留下的深深印记,不如说是古人把人皆有之的离别悲情化。

四、拓展延伸

别离词大多涂抹着感伤的色彩,弥漫着悲剧的气氛。但并不是所有的别离词都一味作哀婉语、愁苦态。正如即使在乌云布满天空时,偶而也能看到一抹透过云隙的阳光一样,它掩盖不了尚有另一些别离词力图 以刚健语、旷达态冲破哀婉、愁苦氛围的事实。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作者在临别时劝慰杜少府说: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而情感交流,不就是如比邻一样近吗?可不要在临别之时哭鼻子、抹眼泪,象一般小儿女那样。王勃的这一首,一洗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被誉为“婉约之宗”的秦观也作过变奏的尝试,而且其尝试非常成功: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两情”二句对眷眷然不忍分别的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对爱情忠贞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当你独处逆境时,想到在那海角天涯,有一颗坚贞的心始终以同样的频率伴随自己的心跳动时,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在作者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词中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使所有庸常的伤离怨别之作黯然失色。

在宋代别离词,尤其是南宋别离词中,另有“悲壮”一格。即虽也有悲凉之语、沉郁之句,却不掩刚劲之骨、雄壮之气。因而亦归于“变奏曲”之列。张元干《贺新郎》是其中的显例: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我们听到的不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的凄惨之音,也不是“动离忧,泪难收”(秦观《江城子》)的哀怨之语,而是“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的金石之声——古往今来,有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却心志不灰,我们既然怀着生死不渝的报国之心,又岂肯像一般的小儿女那样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呢?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正是此词的不同凡响处。

从美学意义上说,别离词那哀婉、愁苦的主旋律似乎属于阴柔之美,雄健、昂扬的变奏曲则似乎属于阳刚之美。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审美类型,都能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美感效应。如果真要分出高下,那么,前者的哀婉与愁苦,显示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被动的消极的喟叹;后者的刚健与昂扬,则表现了对生命中的缺憾的主动的积极的挑战——一种明知如此却不甘如此的挑战。

五、教师总结: 学生朗读诗歌。

师:反复的诵读和精彩的赏析将我们带入深沉悠远的离情氛围。当我们随凄清哀婉的送别而辗转伤怀时,当我们为清新明朗的送别诗而欢欣鼓舞时,当我们为离伤中渗出的身世之感际遇之悲而扼腕叹息时,我们已经走进了送别诗。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美丽的文字中流淌出的悠长韵味;只有走进送别诗,才能感受到诗歌优美的词句中蕴含的深沉魅力。

(播放毛阿敏《同一首歌》,营造情深意重离情氛围)

结束语:人总要往前走,前进是为了更好的停留。人生如此,那我们不如祝福——当时间走过,现在的离别已为永远,变为一抹淡淡的涩,衬托这现在纯淳的甜!记住,前面有更美的圆!

六、实战演练

1、诵读各种类型的送别诗。

2、阅读下面两首诗,分析诗中表达的离别情感,各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下发材料)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七、教学后记:

1、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发现,适当引导和指点后,整节课的难点便不在理解诗歌,而在于诵读诗歌。如果能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对诗歌的理解会大有帮助。

2、努力做到将知识性与文学性有机结合起来而不顾此失彼,将是今后诗歌教学中揣摩提高的重点。

第五篇:多情自古伤离别——《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精选作文:多情自古伤离别——《城南旧事》读后感(1000字)作文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歌曲,用忧伤、哀怨的曲调,长亭、古道、芳草、夕阳几个场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经典的离别景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低吟浅唱,一次次述说着肝肠寸断的离别之情„„

《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成长的故事。英子的成长是一条不断离别的道路,曲折而充满诱惑,忧伤而几多幸福。在她身边发生了许多看似平凡又极不平常的故事,经历了许多从陌生到熟悉又不断离别的各种人物。这一件件事情,一个个人物都在英子懵懵懂懂中悄然离别,暮然回首时,英子便随着时光的穿梭长大了。

英子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北京城,住在惠安馆边上。她结识到北京后最初的朋友——秀贞和妞儿。因为英子的善良和细腻,使得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在与秀贞和妞儿离别时,英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秀贞对女儿的爱让人感动,同时英子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痛。

英子分不清“海与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她却与素不相识的“厚嘴唇男人”立下了约定:“我们去看海。”因为英子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对于他弟弟,他是一位无私的哥哥;对于那些失主,他又是一位羞愧的小偷。英子无法区分他是好人、坏人,但他表现出来的善良却牵动了英子的心。毕业会上第一次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与后来看到“厚嘴唇男人”被抓,英子体会了离别的无奈。

兰姨娘的命运十分悲惨,她的前半生被别人操控着。可命运终究要自己去控制,幸福究竟要靠自己争取。在英子的帮助下,兰姨娘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向了幸福的彼岸。又一次的离别,让英子无比的惆怅。然而父亲的离去让英子刻骨铭心,因为这一次是生离死别。那一瞬间,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离别的洗礼,英子读懂了人生。

我和英子差不多同龄,小小年纪的我也曾经经历过生离死别。在我读一年级时,爱我的外婆就去世了。那天,我跟着妈妈去外婆家,看见外婆就这么静静地躺在那,眼睛却是睁开的。我想,她是想见我最后一面吧,可是这愿望竟也没有实现。外婆静静地躺着,我默默地站着,脑海一片空白„„“多情自古伤离别”,与自己最亲的人从此天各一方,这种感觉,又是我这样一个小孩子怎么可以体会尽的!

不记得从哪本书上看过,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终究会成为过客。同学们毕业后会各奔东西,朋友们会纷纷离去。当你长大后,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父母终究也会有老去离开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离别中长大,在离别中读懂人生„„五年级:徵羽 篇一:《城南旧事》读后感

淡淡的哀愁,纯纯的童心

——读《城南旧事》有感

薛淑连

总以为混沌中的童年,没有外祖母的歌谣,没有门前的小溪,没有月夜篱下的蛙声,没有夏日老槐树的荫蔽,甚至没有呼朋引伴采蝶去,应该是忘却了吧。——直到《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自传体小影,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长篇小说,也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它描写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乐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城南旧事》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 “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八十年代还被搬上银幕,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城南旧事》,一个小女孩用清澈的眼眸看世界,不得不让心沉浸在她心灵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中??唤醒了那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

我们寻着林海音的心里情绪,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

意境,勾画出淡淡的的并不面目狰狞的悲剧场景。黑沉沉、雾蒙蒙的城门楼下,缓缓前行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的井槽,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纤美的忧伤与诗意。在《城南旧事》里,无论《惠安馆传奇》中椿树胡同的疯女人,还是《我们看海去》里藏在草堆里的小偷儿,这些不能以常人眼光理解和衡量的“另类人物”,在作者温暖的回忆中,却都含有人世的温情,闪动人性的光泽,读来刻骨铭心。书内各小标题也起得绝佳,如《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等。透过林海音的文笔,我么可以看到《城南旧事》并不是冷峻的历史角色,你可以从中感受到系人心弦的感动及亲切感,她最擅写动作及声音,不多加渲染,淡淡几笔,便将其景生动勾勒出,栩栩如生。看似简单的回忆,却能深深的感动人。

在我看来,《城南旧事》之“美”的具体内涵,就在于“童心”。文章以主人公、八岁女学生小英子的主观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的人和事,使一个女孩子的童心得以充分显现与表露,竟至于使这部描写旧北京城的旧人旧事的小说,透射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的光泽。传达了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女士对自己童年往事与旧人深切的眷恋之情。这部作品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大陆与台湾分离30多年造成的,集中地表现了童年在大陆而如今一直定居台湾这跨越了30多年漫长时世、整整一代人的深厚的乡恋与离愁。类似的感情在很多台湾的校园歌曲中也有反映,如我们熟知的那首《外婆的澎湖湾》,其中唱道: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

着脚印两对半??澎湖湾,澎湖湾,外婆的澎湖湾,有我许多的童年幻想,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还有一位老船长。”

因此,可以说,《城南旧事》也是这种校园风格作品的典型表现。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童年时代的主要生活也就是校园生活。《城南旧事》不能被视为一部一般的乡恋的离愁的作品,更在于它还把这深沉的感情与回眸童年,回归童心结合在一块;它的最深厚的艺术魅力正是深藏在这种还童的校园风格之中。如果说,林海音女士主张的“纯文学”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表达作家对自己纯真的童年时代的纯真无邪的感情,那么,应当说,这种“纯文学”无论从创作实践到理论主张都还不能说没有几分道理。纯,就纯在还具有一颗“童心”,一颗真的善的美的“童心”!《城南旧事》之“美”的内涵,它艺术的魅力的根源,正在于此。

以为忘却的东西,以为忘却的那些事那些人,却原来一直潜藏在心的某个角落里,此刻竟像潮水一般慢慢涌来。以为了无印象的童年,以为早已消褪殆尽的那些童年玩伴的脸,此刻竟又鲜活起来,仿佛就在眼前。其实每个人记性都一样好,只是芸芸如我们,总是不经意间失落了那把钥匙,无从开启罢了。庆幸有《城南旧事》。2013-12-11 篇二:《城南旧事》读后感

《城南旧事》读后感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每当听到罗大佑唱的《童年》时,我就想到《城南旧事》中的小英子的故事,她的童年。这本书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所为题材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写了20世纪20年代,英子一家的故事。它从英子那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书中。那一件件趣事,一句句言语都深深感染着我:《惠安馆》中,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所有办法,希望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她的善良、淳朴、富有同情心的本质,都已在我的心中伸根发芽;《我们看海去》中,蹲在草丛中与小偷的约定,又展现了小英子的质朴童真;《兰姨娘》中,聪明机智的小英子又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带给了她们母女快乐,减少了她们的烦恼;《驴打滚儿》中,宋妈的顽强精神与她重男轻女的思想,也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爸爸因得肺病而去世了,小英子也就从此告别了童年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书中,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花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永远的美好回忆。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渐渐消逝了,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童年的回忆,也就此慢慢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最值得珍惜回味的一段时光。童年就似人一样,充满了喜怒哀乐又似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尝到了人生的“篇三:《城南旧事》读后感

我在老师的推荐下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他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这本书具体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和睦的一家。详细地写出了英子的生活和成长,用英子的童稚来说人世间的复杂感情。

随着这个故事,我好像也融入了英子的生活中。那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很漂亮并且爱笑的兰姨娘,井边的黄辫子小姑娘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叔,东阳下的骆驼队,以及为伴的宋妈。他们每个人都在英子的记忆里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使英子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的记忆。英子遇到了很多她意想不到的事情,她用她的天真去感受这个世界:去看着他的童年,看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我看着英子,心不由自主的悬挂起来。英子开心,我也开心;英子难过,我也难过;英子无聊,我也无聊;我简直和英子成了同一个人了!故事中有一段让我十分感动:秀贞(那个疯女人)正准备要带妞儿去见思康叔,英子不管自己有没有发烧,始终要去见秀贞和妞儿,并且把她的金镯子送给了秀贞。英子这么小就懂得了关心他人,怪不得英子的童年这样丰富多彩。英子有着一颗纯洁、善良的心,她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英子正因为这样关心别人,珍惜友谊,才会有这样无忧无虑快乐的童年和这么多爱她的人。在来看看我们现在,丰衣食足,却总是不满意,像这样的生活能快乐了吗?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幸福,并且不好好珍惜情感,这样又能快乐吗?我们都应该向英子学习!

《城南旧事》很经典、好看的一本书。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通过主角英子向我们讲述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珍惜每一个人。这本书尝起来真是津津有味啊!

读完了《城南旧事》,我合上书,默默地把书中所讲的内容重新在脑海里过一遍。一个七岁名叫英子的女孩,从与疯子秀贞和唱戏的妞儿结识,到因为秀贞认了妞儿这个女儿并带她找她的爸爸而与他们分别。再从搬到新家认识了一个经常蹲在草丛里的人,再到那人因犯了法而送去枪毙。又从兰姨娘住在她家而与她的爸爸发生了私情,到她把德先叔和兰姨娘牵到一块让爸爸死心。最后到爸爸死去和与宋妈分离。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生离死别,但,这让她幼小的心灵早早的接触了它们,以至于下一次又遇见它们时,不会摔倒的那样惨。我们的眼睛还是刚刚珊珊学步是那样的纯洁吗?我们的心灵还是牙牙学语时那样的无暇吗?不,我们接触的事情越多,就越坚强。如果我们现在还是像小时候那样,那我们将永远长不大,即使我们拥有一个大人的躯壳。人是要学会坚强的,越退缩,就越害怕,说不定那时已经没有了退路,往后一步都是悬崖。可是有一点,那就是尽量用一个孩子的眼睛看这个世界,用大人的思维感受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那样,才能达到人生的高等境界。就像秀贞一样,别人都将她当疯子,可她自己呢,却不当她自己是疯子。因为她只不过是老提起小桂子(妞儿)的事情和讲这些事的时间不对罢了。所以说,别人的话语改变不了你自己。要做就做真正的自己,何必用一副伪装的嘴脸给人家看呢? 读了这本《城南旧事》,真的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启示,在读这本书时,我哭过,笑过,生气过,愤怒过······可读完了呢?心里很平静,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在心中飘荡。我建议大家去读读这本书哦,说不定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呢!

一滴清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在我内心的深处,曾经有这样一本书,它像一滴清水折射了我心中的太阳,这本书就是《城南旧事》,作者是林海音,它是以年少的心态来记叙自己在北京城南的幸福童年生活。看完书后,古城的

残片、大树的几根垂落枝条、临街老店被涂盖的字号、半扇院门的插闩以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一幕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也许,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它代表经历沧桑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读着《城南旧事》,我渐渐地走近了书里,看着英子在城南度过的幸福童年,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渗入我的脑海中: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这些地方所浮现的人物: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都与我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筑成的。

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玩时,我真担心秀贞会不会做出伤害英子的事;当看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帮助他们母女重缝,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此刻,我不禁为英子感到骄傲,一个六岁的孩子竟懂得友谊,懂得爱,这大概是一种来自生活的力量鼓舞着她在成长吧!读着读着,我时而心惊肉跳,时而轻松自在。我觉得很奇怪:难道英子不害怕秀贞吗?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她的童年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有一颗纯真的心灵,正是因为她有这样的一颗心,她的童年才那么快乐。那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不折不扣的快乐。

《城南旧事》绝不仅是一本回忆录,它还是名篇佳作,它以它独特的特点,洗涤人的自私心,让人受到教育。这本书,的确让人沉醉,它像一位绘画大师,缔造出了真实的人性世界,为我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演出。合上此书,房间里飘着一股淡淡的幽香,久久无法散去„„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它可以帮你回忆过去,可以帮你憧憬未来,而读到一本好书,可以终生难忘。今年寒假我读到了一本让我百读不厌的好书——《城南旧事》。《城南旧事》里围绕着小主人公英子的童年写了六个故事。我非常喜欢英子,她是那么天真可爱、充满爱心。记得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中英子好奇地问爸爸:“为什骆驼队打头的那只脖子上总是挂着铃铛?”在听到爸爸:“因为骆驼怕狼,为了防止狼侵犯,而被骆驼主人挂上去的”的回答后,英子一点也不满意,她认为铃铛是拉骆驼的人是为了给寂寞

的长途旅行增加情趣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在英子的心中,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惠安馆》里所有的人都认为秀贞是疯子,当我看到英子篇四:《城南旧事》读后感

这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纯朴、天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童年是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朵,增长一岁,花瓣就掉落一片,花瓣掉光了,我们的童年也就过完了。

作者林海音以她超逸的文字风格,通过主人公英子的双眼,观看大人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将小英子眼中北京城南的风光自然地融入字里行间。作者林海音的童年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的童年也不例外,也是快乐的,因为我在童年时做了许多傻事,这些事令我难忘。当然,这是一本充满人性美的书,英子的心是纯净透明的,当大人们看不清美与丑的时候,她却能看得清。英子善良、仗义、倔强、聪明、勇敢,而这些正是我们生活中所要追寻的,不管你多大,不管你在什么位置,都不应该丢失童年的那份纯真与善良。《城南旧事》这本书,展现了老北京的热闹的市民生活,也生动地展现了作者美好的童年生活,让人回味。后来,这本书还被拍成了电影呢!《城南旧事》让人陶醉其中。

童年,它像夜空中的繁星,璀璨照人;它像海贝里的珍珠,光彩夺目。童年的夜空闪耀着七彩虹光,给人无限遐想。

下载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word格式文档
下载3多情自古伤离别——中国古代的离别诗(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生自古伤离别小学日记

    随着亲人的离去,悲伤也变得如此漫长。——题记那年,我上小学,不知道为什么,家里来了许多人,不知道为什么,妈妈的眼泪会止不住的流,不知道为什么,楼下搭起了大人们口中的“灵棚”,我迷......

    离别诗

    离别诗 唐代离别诗 1、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2、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

    自古宣城诗人地

    一 凡文化名城,大都有名楼古塔,残碑断碣,也应该有荒寺古刹,斜阳一抹,衰草蔓烟。走近它,一股苍凉的意蕴扑面而来,使你顿然感到时光的幽邃,岁月的悠远。读读石碑上被风雨侵蚀而漫漶的......

    离别诗主持词

    三、离别篇: 赵雨晴:有人说,三千年来的中华诗词中拥挤着太多的游子,上演着太多的别离。() :他们求取功名,保家卫国;赵: 他们背井离乡,抛妻别子; () :他们近下江南,远涉边疆;他们行行重行行,......

    离别诗大全

    离别诗大全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诗之离别

    诗之离别 湖北省公安县甘家厂中学 李祖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八月中秋的圆月夜,在芳草萋萋的杨柳岸,在晓风习习的溪桥旁,杂树生花......

    中国古代送别诗

    中國古代送別詩 【送别诗产生的背景】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离别”......

    读离别诗有感

    读离别诗有感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