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的通知
保监发〔2007〕50号
各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各保监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我国再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会制定了《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遵照执行。
二○○七年六月十九日
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自2006年“十一五”开局之年,我国彻底取消了法定分保,全面实行商业分保,再保险市场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再保险市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接保险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是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再保险市场的发展也将在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方面,为直接保险市场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支持与保障。科学规划和培育我国再保险市场,构建一个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再保险市场体系,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与直接保险市场的协调发展,对于加强我国保险市场风险管理、扩大保险市场承保能力、促进和保障我国保险业整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确保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结合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实际,借鉴国际经验,特制定《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方向、预期目标和政策措施,引领我国再保险市场稳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再保险市场的基本情况
近十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保监会的正确领导下,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再保险市场主体稳步增加,业务规模较快增长,承保能力进一步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市场化程度显著增强。
(一)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国再保险市场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1、再保险业务稳定发展
2006年,全国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338.97亿元(不包括9.18亿元财务再保险业务),同比增长14.82%。其中,产险公司总分出保费291.42亿元,同比增长13.46%,占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的85.97%;寿险公司总分出保费47.55(不包括9.18亿元财务再保险业务)亿元,同比增长23.92%,占直接保险公司总分出保费的14.03%。
2006年,全国总分保费收入216.90亿元。其中,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210.67亿元,同比下降7.58%,直接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6.23亿元。专业再保险公司的分保费收入中,财产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168.21亿元,占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的79.85%,人身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42.46亿元,占专业再保险公司总分保费收入的20.15%。
1996年至2006年,全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16%,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2.23个百分点,低于直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12.76个百分点。1997年至2006年,专业再保险公司分保费收入与同期直接保险公司保费收入之比在4%-9%之间。其中,2004年至2006年,这一比例一直保持在4%左右;2004年至2006年,财产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与同期财产险保费收入之比在11%-14%之间,人身再保险总分保费收入与同期人身险保费收入之比在1.05%-1.67%之间。
专业再保险公司资产实力增强。截至2006年底,再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312.08亿元,同比增长了5.06%。其中,专业再保险法人公司275.82亿元、外资再保险分公司36.26亿元。
2、顺利实现了从法定分保向商业分保的转变
履行入世承诺,从2003年起法定分保比例逐年递减,国内再保险分保费收入曾一度呈现负增长。此后,随着中、外资专业再保险公司(分公司)的相继成立,我国再保险市场以商业分保为主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2005年商业分保费收入超过法定分保,达到总分保费收入的67.94%。我国再保险市场逐步完成了由法定分保向商业分保的市场化转变,再保险业务的商业化运作标志着中国再保险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我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了国有控股(集团)公司、股份制公司和外资公司多种形式并存、专兼业经营相结合、公平竞争、多元化发展的市场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专业再保险公司共6家,其中,中资公司3家(1家集团公司、2家股份公司)、外资分公司3家。2003年,中国再保险公司完成了集团化改制,控股了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华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六家子公司,并参股了保险职业学院。通过改制,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成为一家集再保险、直接保险、资产管理、保险中介、行业传媒、保险职业教育于一体、涵盖保险上中下游产业的多元化经营保险集团。保险业认真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开放再保险市场。慕尼黑再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公司、科隆再保险公司等国际知名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先后在华开设了分支机构,劳合社获准在中国设立了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的全资子公司。此外,法国再保险公司和汉诺威再保险公司获准筹建分公司,分别经营非寿险再保险业务和人身险再保险业务。再保险中介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再保险经纪人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再保险市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扩大了再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促进了再保险公司管理水平与技术实力的提高,加快了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同时也对我国保险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4、再保险功能作用不断增强
再保险在分散风险、扩大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促进保险市场的安全稳健运行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再保险通过和直接保险之间的技术传导,提升了保险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了行业规范与标准的健全完善;通过提供替代资本的产品及其增值服务,使直接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得以优化,风险得以有效控制。特别是,再保险有力地支持了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能源、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的大规模投资以及其它为数众多的大型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与和平利用核能事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协助直接保险公司推动医疗健康保险试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我国遭受地震、台风等巨灾侵害较多的地区,再保险的及时赔付有效地弥补了直接保险公司的部分巨灾损失,极大地缓解了受灾地区灾后经济衰退的压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5、再保险监管迈上新台阶
为适应入世后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保监会加快了再保险监管体系建设的步伐,颁布实施了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专业再保险业务监管法规——《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奠定了我国再保险专业化监管的基础,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性的制度保证。此外,还颁布了《再保险公司设立规定》、《财产险危险单位划分方法指引》、《外资保险公司再保险关联交易的审批规程》,建立了外资再保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规范了共保业务流程,探索有限再保险的监管政策,完善再保险统计分析制度,研究制定再保险业务的现场以及非现场检查办法。再保险监管逐步步入了专业化监管道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业务发展、主体培育以及监管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晚、基础弱,功能与作用发挥还不充分,还不能适应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表现在:一是再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二是再保险市场供给结构性不足,再保险公司的产品有限且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直接保险市场对再保险产品和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高精尖、高风险、新型业务在国内难以获得充足的再保险支持;服务性业务刚刚起步。三是法定分保取消后,短时间内国内商业分保市场承保能力不足以及存在一些不利于国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出现再保险贸易逆差。四是直接保险公司风险意识薄弱,对再保险分散防范风险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再保险在风险管理和改善偿付能力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五是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尚未建立,亟需国家政策支持。六是再保险监管工作刚刚起步,监管体系有待完善。七是再保险基础建设薄弱,再保险统计制度不完善和会计核算不规范;再保险信息化建设滞后,管理手段落后。
二、再保险市场面临的发展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的快速增长,再保险市场将进入重要的战略发展期,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社会转型加速。近几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法制建设日益完善,公众保险意识不断增强,保险需求更加多样化,保险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提出201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保持年均7.5%左右。经济总量、投资总额、进出口贸易规模将不断扩大,人均可支配收入进一步增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保险业“十一五”规划提出,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争取比2005年翻一番,突破1万亿元。保险业的服务领域将更加广泛,在国家基础建设、企业年金管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保险业功能作用充分有效的发挥,需要再保险市场的强力支持,需要再保险提供更加多样化、专业性的风险保障服务。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面临着巨大发展空间。
(三)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随着直接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保险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保险监管力度也将进一步加大,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防范保险业风险的五道屏障更加巩固。偿付能力、公司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将促进保险业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风险意识,从而更加重视再保险机制的应用,加强风险管理,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改善偿付能力状况,从而刺激再保险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为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保险市场日益国际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将会有更多拥有强大技术和资本实力的国际知名保险和再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中外资保险公司在全面开放的条件下,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这一局面,既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进程、广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专业技术与服务水平、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再保险市场开放性、国际性特点,也给我国再保险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我国再保险主体加强合作,整合力量,共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国内直接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协调、健康发展;需要我国再保险市场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提高发展的能力和水平;需要与国际再保险市场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三、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健全完善我国保险市场体系、加强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设、提高保险业抗风险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科学规划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布局,优化配置国内再保险资源,调整再保险市场结构,重点解决好国内再保险市场发展和直接保险市场发展之间、用好用足国内再保险市场和有效利用国际再保险市场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我国再保险市场改革、创新,着力提高我国再保险业的技术水平与资产实力,提高再保险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与国际再保险市场接轨的步伐;积极借鉴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的经验,加强和改善再保险监管,为我国保险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再保险支持。
(二)基本原则
我国再保险市场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按照“速度、效益、诚信、规范”的要求,着力深化再保险改革、拓宽服务领域、调整优化结构、防范化解风险、夯实发展基础。再保险市场应遵循以下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协调发展原则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完善再保险市场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加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技术进步,增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坚持市场导向、创新发展原则
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再保险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再保险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再保险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再保险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再保险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再保险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再保险服务的附加值,为直接保险市场提供灵活多样的再保险支持及风险管理服务。加强再保险监管制度和手段创新,提高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发挥再保险在改善直接保险市场偿付能力、分散风险、引导和支持直接保险公司科学经营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3、坚持防范风险、健康发展原则
按照完善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和市场行为监管三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要求,加强和改善再保险监管,完善再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强化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内控机制建设,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加强再保险业务合规性监管,运用再保险风险管理机制,分散直接保险市场风险、规范直接保险公司经营,切实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促进保险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4、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有效利用两个市场原则
我国再保险潜在需求很大。要坚持立足国内市场、服务国内市场的原则,立足中国保险市场的实际与发展趋势,通过再保险产品与服务的创新,将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形成直接保险市场与再保险市场的良性互动。同时,要处理好再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与防范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关系,在用好用足国内再保险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资源优势,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5、坚持立足全局、有效发挥风险分散与社会管理功能的原则
发挥再保险市场作为风险分散主渠道的作用,利用再保险机制,推动国家风险保障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农业、巨灾等特殊风险领域,充分发挥再保险的损失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
(三)预期目标
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用5年时间,把我国再保险市场建设成为市场主体数量适宜、经营行为规范、承保能力与偿付能力充足、竞争实力较强、业务结构合理、产品服务丰富多样、风险有效分散、再保险保障机制健全、监管制度完善、能够引导和支持我国直接保险市场发展的现代再保险体系。
业务发展目标。2010年,全国直接保险公司分出保费争取达到660亿元,直接保险公司境内分出保费争取达到400亿元。
综合竞争力目标。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的大型再保险集团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再保险公司,形成主体多元化、竞争差异化的再保险市场格局。再保险公司承保能力充足、业务结构合理、产品种类齐全、服务方式多样,风险管理技术较强,基本能满足直接保险市场多元化、专业化的风险保障需求。再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再保险专业人才队伍逐步壮大。
功能作用目标。充分发挥再保险的资本融通、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三大功能。
在资本融通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机制在改善直接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扩大承保能力、缓解资本约束等方面的作用,保证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的有效实施。
在风险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机制在管理保险业务组合、便于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业务风险状况和特征的优势,采取积极的风险管理措施,督促和指导直接保险公司加强承保、理赔管理,改善业务质量,提高风险管理技术,降低经营风险。
在技术传导方面,充分发挥再保险人在数据积累、风险识别与防范、风险定价等方面的技术优势,探索新的风险转移技术,从而推动保险业技术进步和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
现阶段重点是要强化再保险的风险管理和技术传导功能,不断提高再保险对直接保险市场的覆盖面与渗透力,引导和支持直接保险市场稳健发展。
风险防范目标。专业再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偿付能力充足;风险防范体系和制度基本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基本完善,内控制度有效发挥作用。
直接保险公司充分重视再保险机制的有效运用,审慎选择再保险接受人,科学制订再保险方案,从制度上强化再保险在直接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监管部门全面推进偿付能力动态化监管,再保险现场与非现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运行规范有序,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
基础建设目标。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数据交换机制初步建立,重点解决再保险财务制度执行不到位、再保险业务核算以及统计管理不规范、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再保险专业化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再保险专业监管制度更加完善;再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公平竞争、有序发展、和谐诚信的再保险市场环境逐步确立。
四、实现再保险市场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将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扩大国内再保险供给能力
按照集团化和专业化并重的原则,积极稳妥的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形成以专业再保险公司为主导,再保险集团、兼营再保险的直接保险公司、从事再保险业务的专业中介机构、自保公司以及特殊风险保险联合体等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主体并存,中外资再保险公司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再保险市场格局。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集团、特别是以经营风险业务为主的保险集团设立再保险公司;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再保险公司;积极引进资本实力雄厚、技术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健康险、农险、责任险、风险保障型寿险产品、年金保险、医疗保险、次标准体、财务再保险等领域有业务优势的境外专业再保险公司;引导直接保险公司科学、适度参与再保险市场供给,扩大再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培育和发展再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引入国际保险经纪人或中外合资等形式,提高国内再保险经纪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鼓励再保险公司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改善国内再保险市场的承保结构,满足多元化的再保险需求。鼓励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开展再保险交易活动,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交易平台。合理利用国内、国际再保险市场,扩大我国直接保险市场的承保能力,改善偿付能力。
(二)巩固传统再保险业务,拓宽产品及服务领域
巩固和扩大传统再保险业务,充分发展传统再保险服务功能,满足市场基本的再保险需求。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直接保险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不断创新再保险产品和再保险业务管理模式,积极研究并合理使用新型风险转移工具(ART)在扩大“可保风险”范围,在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借助资本市场的强大资金实力扩充保险人承保能力与市场容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扩展保险业社会管理功能,使再保险在社会转型与城市化进程、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风险保障体系健全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加大对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健康保险等产品与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直接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保险产品的开发,推动和支持直接保险公司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使我国保险市场逐步向以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为主的竞争模式转变,提升整个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承保技术与创新能力。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控制
专业再保险法人机构要以优化股权结构为基础,加强董事会建设为核心,健全制衡机制为关键,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切实保障被保险人和股东合法权益。加强与战略投资者的深度合作,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互相约束的多元化股权结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强化董事会职责,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健全董事会决策机制,严格董事任职资格,落实董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精算责任人和合规负责人、首席核保师等关键岗位职责。强化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规范管理层运作,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内控建设,建立分工合理、职责分明、奖惩严明、制衡严密的内部控制机制。
外资再保险分公司要着力提高内控执行力,规范分公司营运框架以及内部职责划分,规范管理层运作,完善再保险关联交易管理和信息披露制度,在总公司的授权下,严格依法合规经营。
直接保险公司要科学、规范地安排再保险分出业务,审慎开展再保险分入业务。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科学的再保险业务评价体系,并纳入公司治理结构考核中。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要对包括再保险风险在内的风险状况进行检查并定期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建立识别、评估和监控风险的机制。
(四)加强信息化建设,发挥科技的推动作用
以提升客户服务品质为中心,以控制风险为重点,加强再保险业务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业务集成管理。健全再保险统计制度,推动再保险数据标准化建设,规范再保险数据统计口径、采集标准,建立统一的再保险统计指标、财务监管指标和业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的数据交换平台与共享机制,实现行业数据集中。加快再保险监管信息化建设,实现保险公司再保险信息系统与再保险监管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五)全面推进专业化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创新再保险监管思路和方法,健全再保险监管制度。完善再保险公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财务稳定性的监管,探索建立再保险业务风险监管方法,指导直接保险公司审慎选择再保险人。加强对新型风险转移工具以及实质风险转移的监管,使新型风险转移技术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加强对跨境再保险业务的监管,建立对境外再保险人的风险监督、结付监控与评价机制,防范金融风险。完善再保险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再保险现场与非现场检查制度,加大对再保险市场行为的检查力度,维护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大对直接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监管力度,完善保险市场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督促直接保险公司及再保险公司不断改善偿付能力状况。推动再保险经纪人提高技术水平,规范再保险经纪行为。
(六)加快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和农业再保险体系,充分发挥再保险的社会管理职能
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建立巨灾风险保险体系。有效利用再保险资源,研究符合中国实际的巨灾风险模型,提高巨灾风险管理水平,推动全国性的巨灾风险保险体系的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再保险公司探索利用新型风险转移工具,促进再保险市场、直接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降低巨灾事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冲击。
落实《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完善多层次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再保险市场,优化农业风险组合,抵御和化解农业保险风险,特别是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农业保险的持续稳定经营。
(七)完善政策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
入世后,我国再保险市场已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境内再保险公司直接面临着国际性竞争。这一特点决定了监管部门在制定再保险监管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再保险业务的经营特点和环境,按照《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加快发展再保险,促进再保险市场和直接保险市场协调发展。因此,要按照国际再保险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行业惯例,结合我国法律环境以及市场条件的变化,优化再保险市场发展环境,加快再保险监管制度建设,完善再保险专业化监管,提高再保险监管政策的专业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八)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再保险理论研究
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对再保险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再保险业务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要求再保险人有较高的精算水平、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技能。特别是航天保险、核保险、电子产业、信息产业、网络保险等新兴高科技领域,都需要熟悉和了解相关领域风险性质和特点的专业人才。因此,要加快再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保险公司自主培养、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再保险公司或行业协会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国际人才交流等方式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再保险专业技能培养机制。重点加强再保险精算、再保险核保核赔和再保险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再保险人才的系统化教育,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再保险专业人才成长机制。加强再保险监管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化监管队伍。
(九)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合作共赢
进一步加强国内再保险同业之间的业务交流与沟通。同时,鼓励国内再保险公司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场,实施区域性和多样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加大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力度,加强与国外同行、相关专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搭建国际同业行业交流平台。借鉴成熟市场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模式,结合国内保险市场实际,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内再保险业竞争力及在国际保险市场的影响力,为今后全面参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竞争奠定基础。加强国际再保险监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再保险监管水平和有效性。
第二篇:2011年中国再保险市场运营态势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市场运营态势与发
展前景研究报告
报告简介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再保险基础阐述
一、再保险范围界定
二、再保险作用
第二节 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1949年至80年代初
二、初步形成阶段:80年代初至1995年
三、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第二章 2010-2011年世界再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世界再保险行业概况
一、世界再保险运行特点
二、世界再保险组织架构
三、世界再保险业务结构分析
第二节 2010-2011年世界再保险最近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瑞士再保险认为巨灾债券已度过金融危机
二、价格竞争升级
三、费率下降已成必然
四、全球再保险业前景稳定
第三节2010-2011年世界主要再保险市场运行情况分析
一、伦敦再保险市场
二、欧洲大陆再保险市场
三、纽约再保险市场
四、新加坡再保险市场
第三章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行业运行环境解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再保险面临的国内发展形势
一、国内社会经济环境良好
二、保险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三、保险监管力度不断加强
四、保险市场日益国际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2010-2011年再保险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一、《再保险业务管理规定》
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三、保险业“十一五”规划
四、《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规划》
第三节2010-2011年再保险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第四章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形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业运行现状分析
一、法定分保历经十年退出舞台,商业分保迎来新机遇
二、中国再保险市场与直保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三、中再集团的实际作用与其市场地位不相适应
四、中国再保险与国际再保险差距大
第二节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一、再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与直保市场发展不相适应
二、中国再保险市场发展滞后于国际再保险市场
三、市场容量不够,对海外再保险市场的依赖性较大
四、再保险市场主体数量少,竞争不够充分
五、再保险市场供给结构性不足
六、出现再保险贸易逆差
第三节 2010-2011年发展再保险市场的政策建议
第五章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供需态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市场供给分析
一、市场规模:再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且不健全
二、供给结构
三、将积极稳妥地增加再保险市场主体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状况分析
一、中国再保险市场需求出现的新特征
二、需求结构
三、再保险市场需求呈多样化
四、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但有效需求不足
五、2010年中国再保险需求可达千亿
第三节2010-2011年完善再保险市场供需不平衡的对策
一、增加再保险的供给主体数量
二、提高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供给能力
三、改变经营机制,适应商业性分保的运作
四、加快培养专家型再保险人才
第六章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竞争总况
一、再保险业竞争将更激烈
二、再保险市场由垄断市场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第二节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际再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
二、中国再保险市场初步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三、中外再保险公司竞争逐步升级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市场竞争走势分析
第七章 2010-2011年世界再保险领先企业运行状况分析
第一节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
一、公司经营状况
二、公司业务及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三、公司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二节 德国科隆再保险公司
一、公司经营状况
二、公司业务及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三、公司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三节 瑞士再保险公司
一、公司经营状况
二、公司业务及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三、公司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四节 劳合社
一、公司经营状况
二、公司业务及国内市场情况分析
三、公司竞争优势与劣势分析
第八章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优势企业竞争力与关键性财务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正在崛起的国际再保险巨人
三、中国再保险受让大地财险3.87亿股获批
四、光大银行与中国再保险集团启动深层战略合作
第二节 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中国人寿市值居全球寿险公司之首
三、中国人寿在沪布点首家养老险分公司
四、中国人寿再保险42.2亿股份将全部由股东以货币认购
第三节 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业务范围
三、2010-2011年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第四节 中央再保险公司
一、企业基本概况
二、中央再保险公司管理分析
三、中央再保险公司财务实力与对手方信用评级为A
四、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规划
第九章 2010-2011年中国保险市场运行局势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保险业运行概况
一、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特点
二、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分析
三、保险市场交易成本分析
四、保险市场亮点分析
五、中国保险市场步入发展新阶段
第二节近几年中国保险行业资产情况分析
一、2003-2010年中国保险业的资产规模情况
二、2007-2010年保险市场资金运用状况
三、中资寿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呈下滑状态
四、投资资产快速增值
第三节2007-2010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情况分析
一、2003-2010年中国保险业的运营状况
二、2007-2010年保险行业细分保费情况
1、人寿
2、财产
三、2007-2010年中国保险业各地区经营数据
第四节2011-2015年中国保险行业预测分析
一、保费收入年复合增长率
二、保费收入预测
三、保险业总资产预测
第十章 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第一节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业发展前景分析
一、农业再保险
二、巨灾再保险
三、汽车再保险市场前景广阔
第二节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业发展目标
一、业务发展目标
二、综合竞争力目标
三、功能作用目标
四、风险防范目标
五、基础建设目标
第十一章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
第一节 2010-2011年中国再保险行业投资环境分析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业的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再保险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投机资本快速进入
二、购买行为变化
三、自然气候灾害日趋严重
四、虚高保费后的金融风险
五、市场开放面临的风险
第四节专家投资建议
图表目录:
图表:2005-2010年中国GDP总量及增长趋势图
图表:2010年一季度中国三产业增加值结构图
图表:2008-2010年中国CPI、PPI月度走势图
图表:2005-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0-2009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对比图
图表:1978-200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对比表
图表:1978-2009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09年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0年我国社会固定投资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0年我国城乡固定资产投资额对比图
图表:2005-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支出走势图
图表:2009年1月-2010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图表:2010年4月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照表
图表:2009年1月-2010年3月中国货币供应量统计表 单位:亿元图表:2009年1月-2010年3月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走势图图表:2001-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
图表:2005-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及增速变化图
图表:2008年12月23日中国人民币利率调整表
图表:2007-2008年央行历次调整利率时间及幅度表
图表:我国历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情况统计表
图表:2005-201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5-2010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10年中国货物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走势图
图表:2005-2009年中国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2005-2009年中国城镇就业人数走势图
图表:1978-200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走势图图表:1978-2009年我国总人口数量增长趋势图
图表:2009年人口数量及其构成图表:1978-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走势图
图表:2005-2009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走势图图表:2001年-2010年全国财险市场集中度变化趋势
图表:2009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图表:2010年全国各地区原保险保费收入情况
图表:2005-2010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变化趋势图
图表:2001-2010年中国种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额分析
第三篇:探析我国再保险市场
探析我国再保险市场
——再保险市场的供求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只有唯一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代理行使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再保险市场主体缺乏、资本实力薄弱和产品品种单一影响了再保险供给水平。同时,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巨大,市场需求虽然大于供给,但总量并未完全释放。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应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关键词】再保险市场 供给 需求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保险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再保险作为保险市场的“防护墙”,具有保障保险业又好又快发展以及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逐步加快,非凡是加入WTO以来,中国再保险市场在发展速度和规模、市场化程度以及竞争格局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变化,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再保险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探析影响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并从供需层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中国再保险发展历史
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历史不长。建国后我国保险业一直是独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由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营。随着其他保险主体的出现,1988年根据《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国内开始办理30%法定分保业务,由人保再保部代行国家再保险公司的职能。1996年
人保组建集团公司,成立了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至此,国内才有了一家经营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1999年3月,中国再保险公司在中保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从此中华民族再保险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到2002年底,中国再保险公司资产总额207.6亿元,合25亿美元左右,净资产27.8亿元。后又两次改制,中心汇金公司注资40亿美元,中国再保险公司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五的再保险集团,稳居中国再保险业主导地位。但综合实力还远远落后于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有限
一般认为,再保险供给是再保险市场中,各家专业再保险公司或经营再保险业务的直接保险公司在既定费率水平上能够提供的再保险产品总量。我国再保险市场起步较晚,在发展程度、承保能力、产品服务能力等方面都显不足,影响了市场的整体供给水平。
1、再保险主体缺乏,成熟度不高,技术服务能力落后
虽然中国再保险业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但是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再保险主体是1996年成立的中保再保险公司。而中保再保险公司几经变迁,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在中国加入WTO之前,凭借市场的封闭和法定分保的政策保护,中再集团是当时市场上的惟一再保险主体,基本垄断了国内再保险市场。中再集团凭借自己的国有和垄断地位,在外资再保公司进入前基本上可以无竞争地获得再保险业务,因而不利于其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开放后很难迅速发展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的市场竞争主体。
缺乏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是中国再保险市场主体缺乏的另一个表现。在成熟的再保险市场中,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企业的项目中为再保险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国内的保险经纪公司虽将再保险列入自己的业务范围,但主要以直接保险经纪业务为主。截至2007年底,我国尚未有专业的再保险经纪公司,这大大影响了国内再保险市场主体构成的完备性,当出现复杂技术的承保项目时,国内现有再保险公司由于缺乏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就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更为重要的是,现有再保险市场主体技术服务能力落后,这是影响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的关键因素。再保险被称作“保险的保险”,再保险公司不仅要通过分保为直接保险公司分散业务风险,而且在承保过程中还要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增值服务。然而,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机制,影响了国有再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就中国再保险公司而言,其所有的再保险人才绝大多数来自于国内其他的保险公司,其本身的专业素质、技术水平并不比其他公司的人才高多少,这种落后的技术、服务水平使得中国再保险公司并无多大的吸引力,国内的保险公司愿意将再保险业务分到国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2、再保险主体资本实力弱,承保能力有限
资本实力是影响再保险主体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再保险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度非常高的行业,从国际再保险市场发展来看,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被不多的再保险巨头所瓜分,这些再保险巨头的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再保险市场的供给能力。就中国情况来看,处于垄断地位的中再集团的资本实力和承保能力基本上说明了再保险市场主体的情况。中再集团与国际领先再保险集团的资本实力差距是非常明显的。现今中再集团的净资产水平仅仅相当于慕尼黑再保险集团、瑞士再保险集团各自的20%左右,资本实力的差距决定了中再集团在再保险供给能力上是十分有限的,很难达到国际市场的水平。
3、再保险产品品种稀少造成再保险供给存在结构性缺陷
随着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全球保险业的发展也呈现了新的特点,非传统风险产品正逐渐取代传统风险产品在再保险公司业务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当今国际再保险市场中的巨头们大都拥有了自身较为完善的产品组合,他们所经营的再保险产品几乎能够涵盖主要的风险领域,这些丰富的再保险产品平衡了市场的供给结构,为满足客户多样的再保险产品和服务需求奠定了基础。如瑞士再保险公司的产品组合共涵盖财产与损害类、人寿与健康类、商业保险类、融资服务类以及全球资产保护服务五个领域,具体产品包括高管人员责任险、环境责任险、巨灾再保险、火灾保险、航空险、农业再保险等险种。
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相比,我国再保险市场中的产品在单个产品发展程度和整体市场产品结构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以中再集团为例,该集团及两家主营业务子公司分别从事财产再保险和人寿再保险业务,产品结构以低端的传统财产再保险产品为主,险种集中在车辆险、财产险等分保项目,责任险等险种业务比例有限,比例分保合约比重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业务规模很小,尚未推出巨灾再保险和农业再保险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产品供给方面的结构性缺陷,某些险种的缺乏使部分经济领域当中的风险暴露无法得到规避和保障。这样既无法充分满足市场中出现的再保险需求,再保险企业也不能分享高端再保险产品所带来的丰厚利润。
三、我国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高涨,但现阶段总量有限,且存在结构性不平衡
1、中国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再保险市场潜在需求增长的基础
直接保险的发展规模直接决定了再保险的市场规模。据中国保监会统计,2007年全年实现保费收入7035。8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997。7亿元,同比增长32。6%;寿险保费收入4463。8亿元,同比增长24。5%;健康险保费收入384。2亿元,同比增长2。4%;意外险保费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17。4%。全行业利润总额672。7亿元。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争取比2010年全国总保费收入突破1.5万亿元。这样的市场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为再保险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2、现代化产业和技术为再保险提供了更多的可保领域
近年来,航天技术、大型水利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巨额保险标的和可保风险,如三峡水利工程、众多奥运体育场馆和核电站,一个保险公司甚至若干保险公司都很难对此类项目进行承保,再保险公司的参与能够使直接保险公司的保单设计更加合理,并把巨大的风险分散出去。
3、社会意识的改善为再保险需求增长创造了舆论支持
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境内相继发生了南方冰雪灾难和四川地震灾难,国家和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相关企业和个人普遍熟悉到,直接保险市场不能完全有效地抵御如此巨大的自然灾难风险,必须依靠再保险把风险分散出去,才能更好地发挥保险业的社会保障作用。因此,关于建立巨灾再保险制度、开发巨灾再保险产品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不仅加大了社会各界对再保险的重视,而且从客观上也增强了再保险市场的需求。
4、国内直接保险公司主要分为国有保险公司和股份制保险公司两种形式。基于我国股份制改革的历史原因和保险企业的现实情况,国内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并不分散,机制风险相对集中,考虑到再保险可以作为保险企业有效的财务治理工具,众多直接保险企业在改善企业自身资本结构和转移相关风险等方面都有充足的再保需求。国内直接保险企业所有权结构现状内生再保险需求。
四、从供需层面上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相关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主体数量不足、资本实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十分有限,市场中再保险需求虽然潜力巨大,但当前总量有限。因此,现阶段我国再保险市场尚处于需大于供的低水平均衡状态。从供需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我国再保险市场供给能力、释放市场需求总量,保障再保险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采取近期和长期相结合的举措进行。
(一)近期举措
发展再保险市场的近期措施主要是着眼于尽快提高再保险供给能力和引导市场需求良性化发展。
1、充分调动再保险市场现有供给能力
在短期难以迅速增加再保险供给的情况下,充分调动和挖掘现有市场主体的供给能力是有效的措施。中再集团作为国内惟一的中资再保险公司,在接受中心汇金公司注资后资本规模已经超过360亿元,其承保能力大约在1440亿元左右,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基本满足再保险市场的需求增长。如何有效利用资本规模提高供给能力关键在于该公司经营机制的转变和集团化运作模式的确立。中再集团在2007年10月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改革内部治理机制、强化集团化管控,尽快发展成为实力雄厚的金融控股集团,是该公司提高自身再保险业务供给的必然前提。
2、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尽快建立巨灾等自然灾难再保险体系,扩大再保险可保风险的领域
我国是自然灾难频发的国家,对再保险具有内生的需求,提供这部分风险的再保险产品有助于在结构上提升市场再保险供给水平。巨灾再保险等由于具有小概率、大损失的特点,单纯的商业运作难以为继。国际上普遍采用政府支持的方式。我国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但仅是原则性的。巨灾再保险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利益主体,各级政府要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提供政策支持,包括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的支持。
(二)长期举措
发展我国再保险市场的长期措施立足于市场再保险供给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再保险潜在需求的逐渐释放,旨在保障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健全与健康发展。
1、建立和持续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
完善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主体数量是建立和健全再保险市场体系的关键。成熟的再保险市场中,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再保险经纪公司等都是有机的组成部分,发挥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不仅要通过多种形式增加市场中专业再保险主体的数量,提高再保险供给的绝对水平,而且要建立再保险经纪人制度,发挥其在业务中介、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方面的优势,有效促成再保险业务的完成,提高再保险供给的相对水平。
2、提高再保险业技术能力,非凡是定价能力
再保险是保险的保险,在风险的评估、危险单位划分、自留额确定、超额赔款再保险费率等方面更为复杂,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再保险公司具有比保险公司更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再保险业又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在竞争过程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再保险定价能力上。因此,我国再保险企业不仅要充分总结国内市场经验,分析相关业务数据,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而且要在同国外再保险公司竞争过程中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
3、培养再保险专业人才
我国再保险业专业人才,非凡是高素质精算人才和产品研发人才十分缺乏。人才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我国再保险公司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引进,通过良好的发展环境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优化和提高现有人才素质,逐步形成再保险业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加入WTO之后,外资再保险公司将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经验而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国内凤毛麟角的再保险人才可能因外资公司的高待遇、高职位而流出。如何留住现有的专业人才、增加新生力量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现代企业的做法,用期权的方式把这些人才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使之共进退,加快人才使用制度的改革,增加人才培养提高的机会等。
第四篇:中国专业市场发展步伐
中国专业市场发展步伐
第一代专业市场
是专一的摊位制的交易场所,其只负责交易,由众多需求者集中在某个场所来完成某项交易,批发市场就是完成这个功能,供应者把货卖给需求者,需求者再运给生产地和零售商,这是低级的市场形态。
第二代专业市场:
随着组织化程度的提高,采购者或供应者数量的增多,规模的增大,过去的批发市场已经不能胜任这个变化,于是开始出现拥有物流功能专业的第二代批发市场;
第三代专业市场
是专业市场开始成为商品展示为主的场所,这类批发市场往往是规模比较大,以展示为主的交易批发市场,是国内主要发展趋势,其以国际贸易作为背景,为国内众多的企业提供一个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为众多的国外企业向中国展示产品。
第四代专业市场: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四代专业市场——虚拟市场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舞台,目前其一方面作为传统现实市场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异军突起的虚拟市场(以阿里巴巴等位代表)突破了区域范围的完全限制,未来必将与传统现实市场形成激烈的竞争,而且网络集群优势一旦爆发出来,那他的能量是传统场所不可比拟的,及时发生虚拟市场经验单位兼并收购传统专业市场也是可以相信的。
第五代专业市场
集企业集群采购,商品展示、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于一体的第五代专业市场,其是以专业市场为基础的产业综合性服务平台,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采购中心,国内如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萧山中国纺织采购博览城为典型。
第六代专业市场是
以强大的发达交通路网为依托,以物流为基础,以展示、博览为先导,以设计、研发为后盾,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批量采购、集中供应、厂家直销、接单加工、电子商务、拍卖交易等位主要经营方式,多功能、全方位、强辐射、大流通、集约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大型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主要还是专业市场没有整合的资源,专业市场主要分为产地型、消费地型和交通枢纽型三类,要发展第五代专业市场,离不开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那些周边有产业基础的或者可以依托交通优势快速接触到产业基础的专业市场才可有可能升级。
第五篇:中国户外用品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户外用品市场发展迅速,目前,户外品牌的总数大约有230个,批发、零售总额为37.83543亿元人民币,据有关专家估计,2007年到2012年这五年是中国体育爆发年,我国将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户外运动市场,户外运动市场也将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阶段。
“奥运会带来或许不是直接的商机,但其吹来的暖风,足够带来户外圈里的新气象。”业内专家分析,未来的几年,将是国内外户外品牌细化市场,稳定消费群体,发展壮大的最关键时期。
大众化趋势明显
“现在的户外运动已经不再是一种专业性的运动,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了大众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而户外用品的消费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户外运动品牌开始注重产品由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是当前户外运动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一位业内经营者表示。
据介绍,由于户外运动用品本身具有的特点,尤其是户外服装在设计、款式、品位、科技含量上更多地注入了时尚元素,很多城市白领和高收入者也加入到了户外运动品的消费潮流中,消费人群也从专业到涉户外人群的普及,带动了户外运动品的快速发展。如今,户外运动用品并不局限于专业人士使用,而是更多地被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的职业的消费人群接受,户外运动品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特征日臻明显。
品牌销售渠道丰富
大型品牌和小型品牌各自的营销渠道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由此也带来了销售渠道的丰富和多元化。
不同于一般产品的销售,户外用品销售多采用多元的销售模式,除了设立专柜和专卖店之外,他们通过网络传播方式来传递户外运动产品的信息,直接进行网络销售。而大品牌倾向于通过商场专柜、品牌专卖店和独立户外专营店为主要渠道,而一些从事零售业务的小型经销商等则主要通过网络论坛、贴吧等销售自己的产品。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的户外运动市场主要存在两种形态,一种是坚持做“小户外”的专业概念,比如专业做攀岩户外和专业做房车户外运动的,另外就是做“大户外”的概念,例如大家都知道的三夫户外运动公司。
据悉,现在大部分的大品牌都实行一站式的购物形式,从专业的设备到与之配套的相关物品等。为了争取更多的消费者,国内的一些品牌已经不在技术上做更多的文章,而是在款式上与时尚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当然他们的目光还锁定在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上,他们不做专业的登山设备,却可能生产与之配套的帽子、围巾等,这类产品在价格上具备优势,因此市场前景也非常好。
由于户外运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属于比较专业的运动项目,所以在选择户外运动装备的时候,多数消费者都比较注重品牌。在从事户外运动时,装备的专业性直接影响到户外运动的质量,越专业的装备越能够降低从事户外运动的危险性,所以一些专业品牌仍然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首选。另外,户外运动项目的进行一般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团队,团队的氛围以及周围人对品牌的选择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产品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品牌在销售产品的时候主要是强调产品的功能性,因为与一般的运动产品不同,户外运动产品对功能性的要求是很高的。”
户外俱乐部渐成热点
“帐篷900元、睡袋300元、垫子100元、背包800元、鞋子850元、药箱200元„„共计8000元。”一位爱好野营的“驴友”给自己的装备算了一笔细账。事实上,他的这套装备在众多“驴友”看来,仅算得上中下等装备。
亚洲户外用品展提供的数据显示,5年前我国户外运动服装和装备的销售总量只有1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26亿元人民币。5年前全国只有400多家专业户外用品经销商和290多家专业户外用品店,到2007年就已经发展到了2125家和1500多家。而随着人们对于户外运动热情的高涨,对于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业内人士预测,中国的“大户外”市场正呈直线上升趋势,所蕴藏的市场将会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巨大的市场潜力不仅吸引了更多的知名国际品牌,也让国内品牌从无到有,逐渐发展成熟,目前已经占到了30%的市场份额。目前市场上一个新的销售热点就是越来越多的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消费,而大多数户外运动俱乐部的活动都集中在企业的集体扩展训练中。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都有上百个企业,3万余人次参加扩展训练。因此多数的户外运动俱乐部都在抓这种“团体市场”,或附带经营一些专业的户外运动设备。
现在,很多国内运动企业都在关注这个市场,除了一些传统户外品牌,有实力的国内品牌正在逐渐向这个市场渗透。据了解,今年6月,青岛双星集团就正式宣布涉足户外用品,推出了“双星登峰”系列户外运动产品,“双星登峰”系列打造的是一整套的户外运动装备,所涉及的户外用品的种类主要包括户外登山服、冲锋衣、滑雪衣、抓绒衣、快干衣裤、速干内衣裤、登山鞋、徒步鞋、涉溪鞋、户外背包等10多种专业户外用品。有关人士预测,“双星登峰”系列的诞生将打破目前国际品牌对国内户外用品相对垄断的竞争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