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精神与方法讲座大作业
科学精神与方法讲座大作业
姓名:曾学林
学号:1400030021
老师:梁昌洪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与科学有关的知识技术,比如电磁感应现象,光电效应等,我们知道的只是表面的过程和结果,好一点的可以了解到它的实质原理,但是研究这种科学的方法,思维倒是欠缺的很。二十一世纪急需创新型人才,只有怀着科学的精神,充分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成为国家的精英,才能更好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对于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就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一般说来,科学精神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而得到理解。科学规范既是技术的又是道德的。从技术上说要求怀疑态度、实证标准和共享成果;在道德上它们就是独立、自主、诚实和无私。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精神最简单的概括就是“追求真理”,在更广泛适用的意义上可以把它说成是“实事求是”。由此,“追求真理、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最为基本的内核,或者说构成科学精神的底色。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
从党的思想路线的角度看,科学精神的实质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漠视,不推诿、不“踢皮球”,真正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科学精神就是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无止境,改革没退路。只有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才能与时俱进,立于不败之地。
科学精神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既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又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科学精神是抵制缪误的武器,取代黑暗的光明,确实关乎国家富强、民族进步和人民幸福。
在有了科学的正确态度和精神的基础后,掌握正确科学的科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正确的科学方法才能尽可能少走弯路,少进误区,更加有效的完成科学研究工作。伽利略曾经提出过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可归纳为:(a)精确实验,总结实验规律;(b)提出假说,定量解释实验规律;c)根据假说,利用数学和逻辑推理,获得推论或预言;d)对推论进行客观、可重复、精确定量的实验检验;(e)修改理论及假说;(f)实验检验假说和理论;„ „ „
上述方法是一种实验和理论循环重复验证的严谨方法。
伽利略所倡导的理论和实验相互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映证方法,被认为是现代精确科学研究的最佳方法,用这种严谨方法所得出的结论是建立在强有力的实验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此是可靠的。
采用伽利略倡导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其结果才是可靠的。由于这个原因,直至今日,伽利略科学研究方法仍然是一切自然科学所必须遵循的研究方法;也由于这个原因,长期以来,“科学”一词在人们心中与“真理”一样神圣,一样崇高。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 目前社会上很多人十分喜爱将“科学”这一名词用作形容词,诸如 “科学数据”,“科学成果”,“科学理论”,“科学产品”,“科学方法”,“科学工艺”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 这样做法的前提是必须采用伽利略倡导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否则,“科学”以及所有被她修饰的名词将变得毫无意义。
现代科学呼唤创新,呼唤在严谨方法论指导下的锐意创新,它要求以精确、定量、客观且可重复的实验事实归纳理论,又以统一、简洁、逻辑、精确的理论演绎和预言尚未发现的实验现象,并要被进一步的科学实验一次又一次地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的证明。所有这些均已成为现代科学创新活动的基本准则,它和社会上的那些浮夸、急功近利、伪科学和反科学的言论和行为是格格不入的,而与诚信、踏实、实事求是、百折不挠的作风是一脉相承的。对于不同的学科,“严谨性”的含义应该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一般来说,对于经管类学科以及人文科学,“严谨性”更多的是偏重于它的逻辑性和因果关系;而对于理工学科,“严谨性”则主要应体现在它的“精确、定量、客观可重复”性。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学习理论的知识,并且多找机会用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检验真理,更深入理解,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同时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当克服浮夸、急功近利等浮躁心态,竭力做好自己的本职研究工作,本着严谨的科学精神,进行精确、客观的研究,才能得到一番成就。纵观历史,无论是哪位大师,都是悉心钻研,方能有卓越贡献。
第二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讲座心得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讲座心得
今天下午有幸听到了教育学院鲁晋书记关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讲座。我认为学术讲座,它是大学中的一种学习途径。听学术讲座过程中,不仅可以领略各行各业专家的口才艺术,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术讲座是个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听的多了,才能把许多专家的思想潜移默化的转变成自己的思想。在讲座一开始,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康德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深深感到震撼,一样是头顶美丽的星空,一样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探寻天地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
在讲座中,我知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合力的推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并举,并使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机统一起来。科学与人文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是因为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的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的倾向──尽管有人认为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但这种“艺术”与艺术本身在精神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要让科学为人类造福,首先要改变的是人文精神,是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人们对于人、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导致当前地球上种种危机和灾难(社会的、自然的)的原因很多,但最终的原因也许是我们人类的贪婪而自私的本性。这种本性在人文观念上的典型体现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考虑问题从自身出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在于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其他生物,因为这个地球上不只有人类存在。如果只考虑自己,那么到头来毁灭的就不只是动、植物,将还有人类自己。假如人类不及早改变自己以往的种种错误观念,那么这一天早晚会到来的。许多种动、植物每天都在人类的破坏和追杀之下灭绝,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可以预见的是:人类至少是地球上最后灭绝的一个物种。你可能会说,这太悲观了吧?问题是我们没有理由乐观,那种盲目的乐观主义是没有根据的,宁愿悲观一些,也比盲目乐观要好,因为乐观往往使人忘乎所以,而悲观却使我们谨慎。之所以不要过于乐观,首先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只给人带来好处而没有害处的东西,要想让科学等任何一种工具只给我们制造好处而不产生害处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就应该对我们的任何一种工具谨慎地运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害处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果盲目地认为依赖某种工具就可以为人类造福,那么这种想法不仅不能实现,而且还会造成更大的害处。其次,过于自信会产生难以预见的后果。人类自从有了意识以后,就产生了以人为万物之中心的观念,以为万物皆备于我,为我所用;在这个观念驱使下,当有了一点智慧、科学之类的东西之后,就狂妄地认为自己能够控制自然。不能不说这种盲目自信、自大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至今还有人在说:“不要自己吓自己,人类毕竟不是几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依靠我们的智慧、远见和共同行动,未来的命运将掌握在我们手中”。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吗?如果还这么自信,也许人类的结果比爬行动物还要可悲!这种自信是没有理由的。人类诚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的智慧并不足以控制自然,因为,无论科学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也无论人类有怎样的远见,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他的智慧都只是一种小智慧,宇宙是无限的,而他的智慧总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智慧不可能控制无限的宇宙。无论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到什么程度,在我们的意识面前总还会有一个无穷的未知领域存在着,我们怎么能够控制它呢?再者,人
类尚且连自己的行为都不能控制,如战争、谋杀、对自然的非理性的无限制地开发等,怎么能谈得上控制自然呢?“征服自然”,不过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罢了。第三,大自然今天的存在状态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形成的,我们以十分有限的时间怎么可能完全理解她的奥秘并控制她呢?所以,人类应当改变以往的征服、控制并战胜自然的观念,应当回复到适应自然的观念上来,难道人类不正是由于适应了自然才存在的吗?我们不可能是大自然的主人,自然不是我们征服的对象,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我们适应的对象,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把我们的这个基础破坏了,我们将无藏身之地。人类实际上一直把自然假想为自己的敌人,要去战胜她,因而他一再对自然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事实上,自然从来就是人类的朋友,自然灾害只是自然系统进行调节的一种方式,并非要和人类作对,她对人类并无敌意。其实,人类真正的敌人正是他自己,而不是自然,人祸造成的灾难远远大于天灾,天灾不足以使动物灭绝,而人祸却轻而易举地使无数种动、植物消失。
目前,地球的生态危机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该是我们人类惊醒的时候了!最为严重的是,我们天上的保护膜臭氧层已经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而海洋整个地球生态的基础部分也处于危机之中。虽然海洋在地球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受到的人为破坏相对较少一点,不像大陆上,几乎没有几座山川无人去过了。也许那些科学主义者会说,即便地球不能居住了,将来我们可以借助科学的力量到别的星球上去,比如火星。但是我们认为,移民其他星球并非上策。这种移民的代价恐怕是太高了,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移到其他星球上去,移去的只能是极少数,留下的大部分人怎么办?只能在肮脏的地球上等死吗?
面对人类的纷争和种种罪恶,有人主张通过发展物质生产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他们认为将来社会的物质财富达到极大的丰富以后,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天真的,它没有看到,自然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财富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资源总会有穷尽的那一天;它也没有看到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不可能有满足的那一天,即便有了无尽的财富,但人的欲望总会随着财富的增长而增长,人类欲望的脚步总是走在财富的前面。因而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已经有现成的例子:近代以来所创造的财富已经超过了人类有史以来所创造财富的总和,可是贫穷并没有被消灭,人们的欲望不仅没有稍许收敛,反而日益扩张。
由上述可见,导致目前生态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多样的,目前的状况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的错误观念。科学只是起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即便没有科学,人类也同样在对自然做着错误的事情,只是那时候由于没有科学技术,人类的破坏作用还没有现在这么明显,那时人类的力量还不足以破坏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不足以使大量的动物、植物灭绝。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执迷不悟,那么也许我们会重蹈古人的覆辙,甚至可能比古人的结局更悲惨!
第三篇:专家讲座大作业
结合第八讲讲座内容,谈对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看法
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之中,经济转型则是这种发展与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逐步抛弃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纷纷步入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我国也不例外,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努力地探索着符合本国国情的市场化道路。现运用我们所学的现代经济学,回顾和检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历程,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面临新环境下的全面攻坚与整合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注重整体经济素质的提高,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讲,就是要注重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提高制度的结构性效率,继续实现富有成效的制度变迁。那么,全面推进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积极发挥政府对改革的推动作用,从体制内创新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深化改革入手,采取宏观与相关其他领域同时推进的改革举措,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效应。当前这一制度变迁过程应该对渐进式制度变迁的累积成本进行合理分摊,确保进一步变迁顺利推进;从总体上调整制度变迁策略,形成由单项制度创新所引领的制度结构创新安排;针对变迁过程适时灵活转换变迁方式,使变迁方式交叉复合、优势互补,确保进一步制度变迁的效率;强化政府的变迁主体地位,以克服不利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阻碍进一步变迁的有效制度缺失问题。
2011春 国际经济与贸易7111022xxxx
第四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如何对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张志超
(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 天津 300161)
摘 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科学与人文的划分,是在工业文明占据统治地位以后才出现的事情。在今天,这两者的区别甚至对立日益明显,引起了学者们极大的关注,科学与人文的争论也日趋激烈。
在今天的中国,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讨论非常热烈,可是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以及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仍不甚明了,甚至存在着许多误解。1 科学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人文精神的内涵与特点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二者的联系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相对立而言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不同的内涵。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影响了人们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从而人为得将这两种精
神对立起来。但事实上,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性:
1、从人文视角来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作为人文精神主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之一,也是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所体现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第二,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它既能促使人类智力的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迈进,是科学作为一种智力活动所体现的根本文化精神;第三,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所体现的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奋斗的精神,也是一种根本的文化精神。
2、科学精神本身也有深刻的人文意义。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是科学批判精神对神学蒙昧主义的超越;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把人从繁重的单调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可能;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些无一不充满着人文精神。
3、从人文精神与科学研究创新的内在关系角度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具有统一性:
首先,从科学创新和突破的特点看,科学发展到现在这种高度,特别是基础理论,要想再有突破,高度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刻性是前提。而这又以来于长久地、专注如一的把思想集中于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即沉思和反思。人类科学史的实践表明,只有一个从不关心自己,以追求超个人的东西为目标的人,才能摆脱形形色色的个人羁绊,去研究那些具有崇高意义的理论。
其次,从创新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人类最崇高、最有趣,同时也是最伟大的精神冒险,要取得某种突破,不知要经历多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克服多少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经受多少挫折与失败的打击。没有纯洁的心灵,没有一切以追求真理为目标、以社会和人类的利益为依归的崇高品质,是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中做出重大创新的。
最后,从做出创新成就的结果看,从事科学探索,作出创新成就,理应得到社会的尊重,在经济上也理应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这只是指其自然而然的结果而言,而且这也只是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事实上,在一个时期内,创新者常常不仅不能因自己的创新成就得到任何好处,还可能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这种只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没有好处甚至还可能有坏处的事,没有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总之,科学研究是一项崇高无比、神圣无比的事业,研究者心灵的纯洁是创新、突破的内在要求。因此,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是统一的,也必须统一。如何处理二者关系
探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途径和共建方式结束语
第五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并坚持去做一个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