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与科学讲座心得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
从刚进入大学到而今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此间听了很多场的讲座,现在就听过的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心得。
科学和人文,它们代表着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的两个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理性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它所关注的重点是肯定人的主体地位、生存命运、社会尊严、集体情感,主要影响的是人类的灵魂世界、道德境界、心理情绪、思想品质等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科学精神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核心的工具理性的集中概括和表达,它所关注的重点是培养人的知识体系、创造能力、职业素质、工作技能,主要影响的是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社会两种既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又相互区别、相对独立、各不相同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简言之,人文精神集中回答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应该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质实体实践的价值理性问题,科学精神集中回答和解决的是人类社会怎么样、怎么办的方式方法方案的工具理性问题。通俗地讲,一个是动机目的,一个是行为过程;一个是主观态度,一个是客观标准;一个是任务要求,一个是方法途径。
人们经常说要弘扬科学精神,一个人如果有了科学精神,就不容易被伪科学迷惑。究竟什么是科学精神呢?说得最多的是探索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首先它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然后是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一种勇气,那么这就叫一种精神。那么我们说科学精神就是首先是指的一种科学的观念,就是我们不仅有这个观念,而且我们敢于坚持这种观念的一种勇气,所以它透着一个人的心理、性格和气质。科学精神就是求真务实的精神, 是改革创新的精神, 也是文明进步的精神。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动力系统从人力、畜力、水力逐步向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等方向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动力。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了核能的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性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太阳能电池等产业的发展;建立在孟德尔、摩尔根基因理论基础上的育种理论,导致了农作物品质的优化和产量的大规模提高;维纳的控制论为当代工程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催生出智能生产线。20世纪以来,科学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速度促进了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两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
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曾几何时,人类自身拥有的两种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了相互排斥、相互抵触,以至于爆发激烈冲突,发生严重矛盾,彼此相互批判、相互攻击。人们当中有的只讲人文精神、不讲科学精神,有的只讲科学精神、不讲人文精神;有的重人文精神、轻科学精神,有的重科学精神、轻人文精神;也有的比较正确和准确认为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力量,应该统筹兼顾、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事实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往往处在两者的冲突与抉择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缘于人类与自然的对立统一,缘于个体与集体、现实与未来、理论与实践、动机与行为等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内在矛盾。
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应用价值在于使人成其为人,教育的发展在于通过改变人的命运进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但传统的教育观受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的影响根深蒂固,破坏了教育目标的整体性,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发生扭曲,割裂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协调,也使受教育者个人的发展不完善。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上述两种教育观的历史影响依稀可见,尤以科学主义的教育观根深蒂固。虽然也有不少人只关注心灵、情感、人格以及个性的发展,对科学知识一知半解,没有真才实学。但主要的倾向是不少人只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的专业,而轻视基础理论和人文学科,不注重实际能力的培训,从而出现了智商高而德行低、学历高而修养差、知识多而能力差的现象。“知书”而“不识礼”,遇到困难
和挫折,心理脆弱,逃避现实,容易走向极端。这说明,如果教育只讲科学不讲人文,或是只讲人文而不讲科学,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单向度的人”。克服这种状况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教育理念,通过加强科技与人文的教育,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现代化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为确保现代化的快速实现,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首要关注点是处理好人的素质问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统一的首要价值,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人类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而科学技术就是对人类行为的符合规律性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具体人的精神世界的统一。实现两者的统一,有利于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第二篇:人文讲座心得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
在四年大学生涯中听了很多讲座,现在就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的心得。
科学和人文确实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人文精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主体精神。主体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换言之,把人看作一切价值的中心,把人看作价值的创造者,甚至看作整个宇宙的中心。总之,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象为其主要特点。就此而言,它不仅不求实、求真,相反还要有意逃避真实,因为真实的往往是丑陋的。人文精神就是多元精神。它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人文精神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人文精神所追求的不是精确化,而是模糊。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科学精神也就是理性精神、逻辑精神。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科学的实证精神有着如此的特征:真实,与虚假相反。它只关心我们的智慧能及的事物,而不关心那些能力不及的、神秘的事物,比如神等事物。有用,与无用相对。在他看来,一切健全的思辨和智慧,必定是为了改善我们个人或集体的现实状况,即必定是为了某种有用的目的,人们决不会去进行毫无用处的思辨。肯定、确定性,与犹疑相对立。在这种精神中,任何知识都是确定的,明明白白的,因而不会引起争论和疑惑。这是科学所竭力追求的目标。精确,与模糊相对。这种精确,是由于它只关心现象的、我们能够确认、能够检验的事物,只关心对我们有用的事物。在这个范围内,我们有精确的知识,它不关心超验的东西。组织,与破坏相对。实证哲学是建设性的,它不像旧哲学那样,只是批判,而没有建设。相对,与绝对相对。在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解。这些误解导致了人们对科学和人文的不公正态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首先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
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的一些高校在这一领域更是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作为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重点学府,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怎样的态度,如何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科学观是高等教育的基石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科学”的人。但在有些人心目中,科学技术是由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研究、发明的,具有某种呼风唤雨般的神奇功效的东西。这种被泛化、神圣化的科学,削弱、模糊了认识世界的专职。它盲从于科学权威而离开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来自西方体系化教科书里既定的知识、原理、成果、结论,而不是人们探索的过程。中国社会接受科学之后,科学更大程度上被作为一种为单纯的功利目标服务的工具,只是机械地学习、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导致无法走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真正超越功利目的的科学精神至今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
当我们只是注重于科学结论本身,那么科学精神始终外在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表层。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现成知识技艺的灌输和训练,而不关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上,工科专业在功能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口径上精打细算,学生也希望学那些就业容易、有“钱”途的专业,只学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原理和结论,而缺乏一定的基础理论。在这样的科学文化氛围中,科学研究缺乏深入开展基础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
由此看来,对科学的重视和普及,有些人是建立在对科学的迷信上,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原理、结论、规范、标准,是一种教条,凡是科学说什么,教科书说什么,科学家说什么,你一信就灵,只求能管用就行,至于它怎么来的,本身有什么奥妙,都不重要。中国学生去美国,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走了教科书的捷径。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
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文学和艺术给科学以想象和灵感,活生生的思想史给科学以自我认识和定位的镜子。宗教是科学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当然这宗教是摆脱了原始巫术、迷信的高级精神信仰。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学大师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的根本道理。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第三篇:医学人文讲座心得
医学人文讲座心得
今天,我们听取了陈教授关于提升专业素养的讲座汇报。身为一名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今天的讲座令我反思颇深。
首先,陈教授跟我们谈了临床医学的真谛。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导引海上的航行,但是,如果没有从病人身上来学习医学,而只读书本,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来没有出海航行过。由此告诉我们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学应当“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
要论及医学生最初的人文教育,其实在全中国几千万大学生里头只是平常,没有一点特殊。那么为什么选择从医? 在现如今这么惨烈的医疗环境之下,依然有很多人义务反顾地迈向了从医这扇大门。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作利益好。中国的医疗状况,几年前,医生的获益可谓令多少人羡慕,虽说工作强度大,但在有利益的前提下,许多希望出人头地的穷家孩子选择了从医。第二,国内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医生的缺少使得国内几亿人在就以方面遇到很大的阻拦,国家队医学生的招募也尤为重视,不断地增加,而真正心系医生的人又有多少。这一部分潜在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指责医学生的“先锋”。第三,医学生只是许多90后中的一员而已,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受过之类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上了一个专业而已。如果就因为成为了医学生就被批判,那未免也太过草率。所以总的来说,不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而是全体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社会的作用更多的不该是指责和批判,而是改变,是治疗。
社会每次在强调我们进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总是在往关怀患者取靠近,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和患者去多亲近,多快乐。我们的使命始终是治病救人,我们需要做的难道不就是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所有的所有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让患者痊愈,减少痛苦。所以完全不需要把理由讲的那么高尚,医学生还是该把做好医学当做第一要务。而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医学人文的熏陶,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医学院校应与医院合作,尝试以案例讨论或深入实践,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地体会医学的人文价值。关爱病房让弥留之际患者享受人生最后的关怀,感受到人间最后的和谐的医患关系,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得到最深刻的教育与最深刻的感悟。医学生在步人工作岗位之前接受这种培训,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人文医疗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良心的安慰与伦理的慰藉。这样,不仅提高医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其人文情操,而且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陈教授还给我们放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漫画。漫画中的夫妻关于骑驴的四种不同做法,每次都会引来旁人指指点点。由此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你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管你做得多好。所以在以后行医的道路上,我们也不能一味执着于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便有人对你提出各种不满,你也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争取无愧于心。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新时代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在谈到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慎重,由于现如今的医学状况,在没有好的人文素质的前提下一名医学生不可能会有一个较光明的前景。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医学院校理应积极引导和教育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医学生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长成,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无形的医疗资源将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总之,医学生会把自己做好,会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把自己转型成新时代的医务人员。每个医学生都有这个职责,去做好自己,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在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优秀的医学技术条件下,还能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学会两者互补,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
第四篇:人文科技讲座心得
科技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心得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听讲心得
转眼之间已经到了大四,在三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有酸甜苦辣,有欢笑和泪水,有成功和挫折!有人总结,在任何一个学校,平庸的大学生是相似的,不平庸的大学生各有各的辉煌,我们不能满足于平庸,应该以更好的方式开始新一天,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每个上午醒来。大学,是我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地方,在此,我们不仅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能力,那么,“学者视野——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拓展知识和视野的渠道。周末科技文化艺术系列讲座的开设,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结构,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受邀开设讲座的嘉宾,都是各个学术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讲座,涉及到哲学、历史学、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电子等自然科学,他们带领我们涉猎各个学术领域,开阔了我们学术视野。同时,讲座的开设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向专家学者直接学习的机会。讲座时,我们们可直接与专家学者交流,不但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治学的方法,可以激励我们践行立志、修身、博学、报国。讲座的开设,还可以使文科生增加现代科技知识,理科生增强人文知识底蕴,通过听讲座,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我也在不知不觉中也听了十几次讲座了,听讲证上已经有好多小红章,回顾之前的讲座,我觉得其实我在其中收益良多,现在来谈谈我的心得。
大一刚开学,第一次拿到听讲证的时候,我不以为意。认为这个是什么鬼,有什么用,以至于一直把讲座什么的落在一边。一直等到13年3月我才去听了第一次讲座。目的也是非常的简单粗暴,就是为了拿学分。那时候白云校区的教学资源还是非常匮乏的,晚上七点的讲座,下午五点就已经座无虚席。现在回想起来也是挺疯狂的。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思想,是一种功利主义。后面几次也是功利主义作祟。其实在身边还是有很多这样的同学,每次一说到讲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有没有盖章,这样的思想是非常危险的。之后出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又开始倦怠了,隔了好久都没有去听过讲座。可能是因为经过了岁月的和社会的洗礼,我也少了一些当年的浮躁,我又再一次走进了科技文艺系列讲座的课堂,静下心,好好的去体会,去感悟。我发现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去拓展知识,开拓视野。同时也在懊悔,为自己以前的被功利主义驱使的行为感到羞愧。
其实在大学生活里,有很多渠道,很多方法去获取信息和知识来拓宽视野。在互联网时代,作为一名大学生,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很大部分都来源网上,虽然能够上网获得很多的资料,但是网上的东西其真伪还得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辨别出来。所以我觉得有时候去听听讲座获得一些信息的来源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去听讲座也要有选择性的,不要盲目的。每一次讲座,都有可供我们借鉴的地方,当然并不是每个讲师讲的每一观点都是对,最起码有一些观点我个人并不是很赞同。但毕竟每次讲座都是经过讲师的精心准备过,就算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在这十次听讲座的过程中,有一些讲座的具体内容我自己都忘记的,但有一些却留个我很深刻的印象。
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日本侵略了中国,罪行累累。中华儿女恨不得把他抽筋扒皮。就算是现在还是有很多国人都有一种仇日心理,敌对心理,特别是近年安倍晋三的上台,他的种种行为,更是刺激了很多年青人。所以当我看到曾志灵教授的关于日剧以及日本文化的讲座时,特别感兴趣。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学者,我想对于日本文化,他是很有发言权的。静下心来,慢慢思考,其实你会发觉其实日本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不能只是一味的仇视,然后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比如说,危机教育:日本因其地域和物产的匮乏,从小就对孩子进行一种优患教育,明确告诉你我们什么资源也没有,要生存就要去争取,去创造,永远要靠自己而不能靠他人。还有就是虚心学习:向德国学习,走德国式的军国主义道路的建国方针,这也成为日本后来对外侵略扩张的原因。1945年日本败战后,再次认真向打败自己的美国学习,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民主主义改造,将军国主义的日本改造成为民主主义的经济大国。日本学习大唐文明的历史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对于日本人都可谓家喻户晓,100多年前的日本看到这个自己当年的“老师”面对西方列强是如此脆弱之后毫不犹豫的学起西方,并通过自身的改革,不但使自己免遭横祸,并很快也进入了西方的“文明”行列。其实还有很多,便不一一列举。我想说的是,爱国是必须的,但得是理性爱国,我们讨厌日本,那就超越日本,而不只是抵制他,日本的汽车产业发达,那我们就从汽车上超越他,日本电子产品先进,那我们就从电子产品上超越他。最然我们已经在经济上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条路还是任重而道远。
总而言之,对于科技文化艺术系列的讲座,请你静下心来,就像喝茶一样,去细细品味,你才会发现他的美,从而收获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第五篇:六小龄童人文讲座心得
今天去了六小龄童的亲临演讲,感触很深。这是一次自然珍贵的,专门针对大学生的传授。他带领在场二千多一起人品读西游文化,并结合他个人的人生经历点出了朴实的人生真经。这——是难忘的一课。
我从小就十分喜欢孙悟空,听着真的可笑直白,但这就是事实。敬佩他身上那种反抗精神,西游反复看,每次却都像第一次看。
美猴王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矣。我不知是否每个人都能真正读懂孙悟空,但至少我可以不止口头的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教会了我说“不!”,给了我敢于向非正义 的事情挑战。我说过头了么,也许一个90后的女孩子根被谈不上什么正义非正义,反抗不反抗。但是,生在和平时代,其中潜藏的邪恶与黑暗是更加可怕的,因为 他们被隐藏的太好。
我不能像孙悟空一样有着超凡的本领。但我相信吴承恩在赋予它一项项令人不可思议的本事时,所要让人们产生的,绝不是对他想象力的钦佩和对那种超自然的本领 的幻想。那,是一次次对封建制度,对邪恶势力的示威,警告!世界无奇不有,黑暗会吸吮人类的勇气与良知,但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力量来将你驱走!这,便是七 十二变,筋斗云,救命毫毛的真谛!
汶川地震,六小龄童亲临灾区,那里有着他的西游记忆。我也去过四川,九寨沟等景区都有西游记拍摄的影子。为了拍摄西游,他们走遍了祖国各地,如今,面对眼 前的灾难,怎能不被触动而心生哀恸?!一个孩子对他说:“章爷爷,我们被压在底下好久最后都没死,你知道问什么么?因为我们想孙悟空被压在山下五百年都好 好的,我们更不能死了!”
这是猴王精神对孩子们的力量——挽救生命的力量!
拍戏经历,一路走来,他经历了三味真火的真正燃烧,冒过被炸弹差点炸死的危险,塑造了活生生的齐天大圣。从他讲的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位美猴王背后“伤痕累 累”的六小龄童,不过却英姿飒爽,气度非凡。谈到现代演员们“眼药水之泪”,他深表无奈无不满。“那是欺骗观众!”他说。这一点也不过分。如今演员们的高 片酬,流出真实的情感之泪,那些化学液体完全是对表演艺术的亵渎!我有时对一本书中的人物去想去分析,或是设身去表演,都会不自觉的流出泪水,难道现代的 演员都是舞台上的衣服架凭什么而转?就凭几瓶眼药水么?那样谁不能去演,你没有将身心融入到角色中,从眼里流出的化学试剂就能够证明你的实力么?
不过,这就是演员,和艺术家的区别吧。
玄奘取经,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取经译经传经。但却没有人能比他做得更好。对此,六小龄童告诉我们,我们每人都在取经,人生做事不求多,只求能做好一件事,别人行,我好;别人好,我精;别人精,我绝;别人绝,我化!化,乃化境,为人生最高境界。
我要说,玄奘做到了,六小龄童,你也做到了。美猴王孙悟空的灵魂已经融入了你的身体里,连骨髓都占据了,你的每一个神态,都逃脱不了他的影子。
最后,一个时尚的飞吻给了我们一个突然的告别,显示了这位艺术大师的幽默与热情。被庞大的人流涌下了舞台。但今天,我收获太多,不敢再度奢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