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谈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光明日报》: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谈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 日期: 2012-12-10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12月10日05版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有迎头赶上的雄心壮志和紧迫感,又要牢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切不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把精力放在管根本、管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上,始终保持深刻的定见和强大的定力,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跟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文化建设就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各类量化的评价指标则为工具性的作用。偱本而求用,则用之不竭;以用取代本,虽能喧嚣一时,终难行远。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
以文化来推动大学建设
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
古往今来,大到文明兴衰,小到团体消长,无一不是以文化因素为根本推力和根本原因。任何社会和社会中的任何部分都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自觉推进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种重要性,既体现在文化对于大学的意义,也体现在大学对于文化的意义。
对于当代中国的大学来讲,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紧迫。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世界高等教育回归文化本质的发展新趋向所提出的新课题。近代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几次深刻变革,第一次是从宗教教育机构转变成通识教育机构;第二次是从教育机构发展成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机构,标志是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和实践;第三次是走向产学研相结合,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等大学的崛起;现在,世界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第四次重大变革,就是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重新以文化统领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防止大学变成单纯的科研工具和商业场所,以文化确立大学在社会体系中的核心价值。如果说前几次变革中国的大学都是后发者、追随者,那么,在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一次历史性变革中,中国的大学至少是同步者,甚至还有可能、有条件成为引领者。机遇已经到来,机遇稍纵即逝,我们理应抓住机遇而不错失机遇。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的新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了这个重大任务。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大学是一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党和国家把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大学的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就是要求大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大学要肩负好这个使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则是西学东渐、西强我弱的文化格局已形成一百多年,要重塑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根基,不容易;二则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文化日益多元多样,要在差异中重树共识,在多元多样中再立主导,更不容易。我们将交上一张怎样的答卷?国家在期待,人民在期盼,世界在瞩目。
这种紧迫性,体现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推进大学科学发展提出的新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大学的外部办学环境、内部治理方式和师生的思想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问题。只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凝聚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的精神认同,激发他们的爱校荣校意识,更加自觉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才能更好地彰显大学的文化风格,塑造大学的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大学的发展赢得更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支持;才能更好地明确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体制,为大学科学发展提供深刻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大学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什么是北大精神?
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
大学文化建设的重点是着力培育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和教师、学生、干部、后勤等各个群体。
人无精神不立,校无精神不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文化上的旗帜,在全体师生员工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抓住了大学精神建设,就抓住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制高点。
对待大学精神,一要传承,二要发展。所谓发展,就是要不断地赋予大学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不断地对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精神体系形成新的体会和认识。
在北大百年校庆的时候,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初步的共识,就是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来概括北大精神的核心内涵。现在来看,这四个词还是比较有准确性和适应性的。近年来,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常为新的姿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内涵,使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真正成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在此过程中,也进一步深化了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认识,对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基本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
首先,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志存高远的特质。
北京大学创立于清末维新运动时期,是中华民族兴学图强的产物。从创办至今,深刻的文化自觉、博大的文化关怀、高远的文化追求一直在北大生生不息。
最早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就提出了“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中西并重,观其会通,无得偏废”,要把大学堂办成“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的理念。
民国初年,严复在《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中,进一步提出了北大应当肩负的恢宏使命:“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发出与当时的世界一流大学“平行之发展”的强烈愿望,并按照“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和“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的理念,在北大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
西南联大期间,北大与兄弟高校一起,抱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信念,弦歌不辍,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北大人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许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据统计,1949年到1965年的北大毕业生中,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就达100多人。
上世纪80年代,北大学生率先喊出了“团结中华,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
近年来,北大师生按照中央的要求,集中精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度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热爱祖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胸怀天下的崇高情怀和远大理想,始终把个人发展、学校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人民幸福,甚至与全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一个有追求、有品位、有责任、有担当、有献身精神的人,办一所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动和尊敬的大学。
第二,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醇厚绵长的特质。
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淀的过程。有人说,如果说政治改革需要6个月,经济改革需要6年,文化改革至少需要60年。大学文化也是这样,必须以深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源泉和支撑。北大的历史非常醇厚,从而使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厚积薄发的重要品质。
110多年来,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至关重要的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戊戌变法时期,是北大精神的孕育时期。第二个时期是五四时期,即北大精神的形成时期。第三时期是北大精神的发展时期,即新中国成立时期。今天北大人所坚持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理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用心血和行动支撑起来的。每一项传统和理念背后,都有数不清的动人篇章。就像谢冕教授曾在《一百年的青春》中写道:“北大有它永恒的魅力。这魅力来自历史、更来自历史的漫长行进中形成的北大精神。”
第三,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海纳百川的特质。
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海纳百川的特点是由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传统和综合、多元、均衡的学科结构决定的。
上个世纪初,蔡元培在北大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闻名遐迩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根本方针,在于强调大学以学术为本,学术以自由为本。这一办学方针的实施,使北大成为当时全国学术、文化中心之一,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是北京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写下的光辉篇章。从此,“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在北大牢固地确立起来。
需要说明的是,蔡元培所讲的“兼容并包”,并不是良莠不分,而是要允许不同学术派别、学术观点的争论和争鸣,为新文化战胜腐朽、落后的文化提供条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真实含义是尊重学术,倡导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允许自由探索真理,坚持真理。
从上世纪50年代,马寅初老校长在面对不合理的批判时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到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学者在社会主义股份制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勇敢无畏的探索,都充分体现了北大人“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鼓励人们自由探索、勇开新风的精神传统。
如果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确立了北大海纳百川的精神品质,那么,北大综合、多元、均衡的学科结构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精神品质。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在北大,一个院系或许可以说是全国最好的院系;但却似乎没有一个院系敢说自己是北大最好的院系。这充分反映了北大学科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作为一定观念意义上的文化,都一定是社会事实、社会基础的反映。北大学科结构的这种特点,使北大文化不像有的学校那样,由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占据强势的主导地位。因此,北大的院系之间、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必须学会互相尊重和包容,平等交流和对话。这也是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一直延续着海纳百川的精神品质的重要原因。
第四,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有着与时俱新的特质。
纵观北大的诞生、成长和发展,都与改革和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同样地,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也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常为新的体系,具有与时俱新的重要品质。
今天,一些人对北大精神传统提出了质疑。有人说,北大文化蜕化了,北大精神失落了。那么,北大文化和北大精神究竟是封闭僵化了、蜕化失落了?还是与时俱新、生机盎然?这是北大文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
我们应当承认目前北大的确存在一些与北大优秀文化传统不相符、不相称的现象,并出现了极少数“害群之马”。同时,北大文化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但我们一定要看到,北大文化的主流是好的,北大师生整体精神风貌是昂扬向上、充满朝气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在北大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每一种精神都有许多生动的事例,有力的证明。
以爱国精神为例,近年来,许多北大毕业生自愿去西部、基层、农村就业。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学校毕业生赴西部、农村、艰苦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总人数就将近800人,涌现出一批扎根西部、奉献基层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如“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莫锋,光荣当选北京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的村官陈丽娟,主动放弃读博和在北京大医院工作的机会,而选择了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担任住院医师的朱兴旺,等等。
以进步精神为例,近年来,学校在师资人事制度、学科建设、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重要改革,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不断取得显著成绩。从2002年至2012年,北大进入世界前百分之一的学科从4个增加到18个,居国内首位。今年六月,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又制定了率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进而走在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充分说明,北大人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永不自满,不断追求进步,追求卓越,追求一流。
以民主精神为例,近年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民主精神在北大得到了很好的坚持、贯彻和发展。对于一所大学来讲,民主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学术民主精神。在北大,学术民主主要体现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传统。今天,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在北大得到了认真贯彻。学校始终坚持中央提出的“学术探索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的原则,在学术研究、学术探索、学术思考上不设定任何框框,不禁止任何实事求是的独立的正常的学术研究,提倡一切认真负责、言之有据、理性平和的学术表达,保护正常的学术争论和争鸣。当然,学校也会坚决制止和反对不负责任、不计社会影响的公开言论,这并不是违背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恰恰是从根本上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
进一步来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在今天的北大不仅得到了坚持,更得到了极大发展。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的根基是一种互相尊重和宽容的精神。胡适先生曾讲:“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这些都是非常深刻的道理。当然,毫无原则的宽容和容忍也是不应当的,对于践踏基本社会正义和人类良知的行为,一定要坚决反对和斗争。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在现实生活中,宽容精神总是比不宽容更为难得。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从各国文化经典中找到了一条最基本的伦理共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原则,就是充分表达了人类应当互相宽容、互相尊重的精神。
与此相对照,今天的北大的确是极大地发展了作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根基的互相尊重和宽容的精神。比如,在今天的北大,对于卫生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司法改革等重要问题,都有不同观点和热烈争论,但这种分歧和争论,多数都是正常的学术探讨,对于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防止政策的片面性起到了有益作用,也没有影响教师之间的团结。又比如,北京大学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北京论坛,在国内外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倡导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充分反映了北大人提倡互相尊重和宽容精神的实践,已经从一所学校的内部,走向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再比如,这次党的十八大正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北京大学自2009年起就与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了连续四届贵阳生态文明会议,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实际上也是把相互尊重的精神,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事例,无疑都是今天的北大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极大发展。
以科学精神为例,近年来,北京大学着力推进师德、学风、学术道德规范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形成了潜心育人、严谨治学的风气,涌现出王选、孟二冬、姜伯驹三个全国性师德典范和一大批先进典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迄今18位得主中,有8位是北大教师或校友;2011年“两院”院士评选,北大有6人当选,是当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截至2011年,北京大学已有36项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居高校首位,体现出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和集成创新能力;最近一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北大获奖成果总数达59项,高出第二名27项。总之,我们一定要把传承和发展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在传承和发展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文化自信,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
今后如何创建北大文化?
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是质量内涵一流、教风学风一流、精神文化一流。
首先,要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规划和协调体系。
当前,我们对文化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对新形势下文化的地位、作用,对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特点都有待深入认识。同时,大学文化建设虽然形态丰富、亮点纷呈,但仍然普遍比较分散,缺乏整合机制,发展不平衡,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特别是师德、学风等突出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这些都需要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文化建设工作体制和机制。
要牢固树立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建设人人有责、文化建设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管理服务全过程的大文化建设观,反对把文化建设界定为个别部门和单位的事情的片面倾向,每一个部门、院系、单位,每一个学科、教研室、实验室,每一个党群组织、班级、团体,每一位北大人,都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有文化建设的责任。
要健全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院系分工负责、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从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宣传引导等方面对文化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二,要大力倡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扬大学传统、特色鲜明、贴近实际、示范引领的价值理念。
一流大学有崇高精神追求方成气象,有先进文化引领方有灵魂。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是质量内涵一流、教风学风一流、精神文化一流。当前,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已进入了重质量、重内涵、重文化引领的新阶段,随着我们在办学条件、设施设备、科研成果等外延方面不断逼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人才、制度、文化、质量、效益等内涵方面的建设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对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研究,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珍惜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弘扬高尚进取的大学精神。
文化建设既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抓起。各院系、各部门都应当结合实际,从教师、学生、干部、后勤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凝炼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准则,倡导和培育有特色的先进文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精神文化条件。
第三,要坚持正面宣传和加强管理两手抓,进一步纯洁校园文化氛围。
一手抓典型示范,一手抓制度管理,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不断发现和宣传师生先进典型,大力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风教风和清除赝品、拒绝平庸的学风,倡导清正廉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党风政风,倡导文明生活、健康成才的发展理念。
同时,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文化建设、道德建设、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严肃处理个别害群之马,培育风清气正的校园思想道德环境,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校园文化。
第四,要切实履行文化传承和创新功能,推进一些重点文化建设项目。
文化建设既是贯穿在学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全局性工作,也需要一定的项目和载体;既要润物无声,也应当有声有色。要着力推进一些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大学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例如,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找准服务国家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和结合点;推动中华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加强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建设;建设人文校园、和谐校园、绿色校园;积极倡导文明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新风尚;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等等。
我们坚信,当代中国的大学一定会在文化建设上,书写无愧于历史和先贤的新辉煌;一定能在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开辟中国气派、中国底蕴、中国格调的文化新风;一定能以文化建设上的鲜明成效,为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民族心愿筑就圆梦的坦途!
第二篇:北大校长周其凤毕业致辞
胸怀祖国 心系苍生——周其凤在北京大学2011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嘉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同学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即将跨入人生的新阶段。在这个充满喜悦之情与美好憧憬,却又带着一点点离愁别绪的日子,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哺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关心和帮助过你们成长的每一位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学们,典礼结束后,你们会依次跨过学位门。在那一瞬间,我想你们也许会下意识地回回头,看看这一路走来的过去时光:
你们一定不会忘记,29楼下那铺满银杏叶的小径、未名湖的塔影、静园的草坪、还有那电教、理教里悠然的“学术”小猫;你们不会忘记在图书馆抢占座位的身影,在医学部和燕园之间选课的奔波;你们不会忘记在三角地卖力地派发传单的场景,自己鼓起勇气走上舞台参加十佳歌手大赛的瞬间„„
你们不会忘记相伴走过的同窗好友、为你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以及在宿舍楼前一笔一画写下各种通知的楼长;你们不会忘记在北大学到的知识、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社会的视角、为人立世的原则;你们不会忘记,奥运志愿服务中被汗水浸湿的衣背、汶川和玉树地震引发的同学们的关切,以及亲赴灾区参与抗震救灾服务的经历;同时,你们也不会忘记北大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品格和“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气魄„„正是这些人、这些景、这些光阴和故事,让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痛,什么是青春,什么是成长!
经过岁月的沉淀,这些一定会深深地融入你们的血脉与灵魂,成为你们身上永远不会磨灭的“北大印记”。
同学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新征程,我看到你们已经跃跃欲试,只待振翅高飞!如同当初父母送别你们到北大前夜的叮嘱,今天,我仍如他们一样。
我知道,过去几年,你们不仅刻苦学习了专业知识,也广泛涉猎了其他领域,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实现了“专”与“博”的均衡发展。这是北大赋予你们的宝贵财富。未来,我希望你们永远保持读书、思考的习惯,善于汲取精神营养,不断提升知识底蕴和人文素质。我想,作为一个北大人,如果能时时寻找出几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发展出一些不限于工作的兴趣思考,那一定会为人生的成功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过去几年,同学们都参加过许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北大是一个开放的大学,也是一座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大学,这是一个包容、和谐、多元的校园。正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北大的学生,要保持这种胸怀。在多
元文化交流碰撞的国际舞台上,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同时也要做好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以平等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迎接世界!
同学们,除了这两点我最想叮嘱大家的,还是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胸怀祖国、心系苍生的抱负。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我们刚刚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北大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两个月之前,我们的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收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对北大学子志愿服务西部给予了高度肯定,寄托了殷切期望,并且再一次强调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这么多年来,我们北大支教团的同学,不畏艰难险阻、不计个人得失,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带到西部边远地区,为改变西部基础教育的落后状况作出了贡献。支教团的同学,以及这些年来扎根西部、扎根基层的北大校友,他们的共同经历告诉我们,奉献祖国、服务人民,决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刚刚过去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到,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对广大青年的殷殷期待。我希望我们的同学,今后不管在哪里,在什么样的岗位,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把自己的事业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融,只有这样,你们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你们的人生才会无限精彩。
(周其凤:北京大学校长。本文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第三篇: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逻辑和水平
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逻辑和水平
老年闰土
一、北大校长周其凤的高论
对于现在很多人否定中国的教育,周其凤持不同态度,“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二、北大校长的逻辑
1、校长喜欢全称。上来就是一个大概念“美国的教育”。美国州与州、校与校之间的教育都各有特色,美国的教育还有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别。概念外延越大,其内涵越含混,越少实质,越空洞,越难以下断语。
2、“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
每一位总统的言行周其凤都认真研究了吗?都怎么不尊重人了?周其凤有实证吗?
他们的总统是动用权力、教育和官办媒体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自己的国民呢,还是强加于其他国家政府?我怎么就没有感觉美国总统把他的意愿强加于我呢?美国总统把他的意愿强加于周其凤了吗?
周其凤是不是在说,美国自认为自己站在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制高点上,对柏林墙东边的集团、米洛舍维奇、萨达姆、卡扎菲、金太阳„„说三道四,动手动脚,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那只是显示了美国在地球上的责任和道义。
拆除柏林墙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枪毙齐奥塞斯库夫妇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班加西举起义旗,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新思维,是美国总统强加的吗?
美国参加二战,把反法西斯的正义之战进行到底,是不是就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其他同盟国呢?
3、假如周其凤“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的结论成立,只能证明美国强大、霸道,怎么能证明美国教育的失败或成功呢?
4、周其凤认为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中国这些年都在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假如这个逻辑成立,那美国一百年来雄踞于地球,从经济、军事上、先不说政治体制运作和价值观,美国不仅取代了大英帝国,而且比死了貌似强国的苏联,美国的教育就更成功。
三、结论
北大校长就这水平?
周其凤的个性和北大的奴性
龙楚象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名流或精英们开始赤裸裸地侮辱、调戏乃至强暴公众智商,并以此彰显自我、取悦权贵。
我们尊敬的北大校长周其凤在12月24日就这么赤裸裸了一回。在其家乡的长沙的演讲中,除了多次赞颂北大是中国最好的一所大学,周校长也将中国教育狠狠表扬了一通,只不过技法依旧是拙劣地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周其凤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如此看来,他们的教育是一塌糊涂的。”中国的教育很成功,理由是:“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
首先申明,我们绝不是一听老周反美,说美利坚坏话,就义愤填膺、暴跳如雷的人。
我们之所以不认可这个论调,主要是因为我们堂堂的北大校长在中学生面前公然撒谎。
因为众所周知,至少美国的杰斐逊和林肯总统是懂得尊重人的。
杰斐逊主张民族独立,拥护天赋人权学说,反对议员财产资格,保护小农经济。1816-1825年创建弗吉尼亚大学,并任校长。现其故居蒙蒂塞洛和弗吉尼亚大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录。
林肯则在南北战争的最危急关头,颁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言不仅从肉体上解放了有色人种——黑人,而且从精神上解放了全体美国人,当然也包括白人。此其一。
其二是美国的教育并不是一塌糊涂的。
因为从耶鲁到麻省理工,再到哈佛和西点,人家确实是出来一批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文化领域的人才的。不会谷歌搜索,大家看看人家诺贝尔奖的中奖率就明白了。
在中学生面前说人家教育一塌糊涂,不但有失风度,也有失常识和诚实。估计年轻的时候,组织若给周校长留学耶鲁的机会,我们可爱的喜欢奔跳着上讲台的周校长也是趋之若鹜和心旷神怡,至少是不会羞答答婉拒的。
如此明了,如此不用讨论的问题,到我们北大周校长嘴里就成了问题,我们只能怀疑是周校长在校友会上喝多了。因为这绝不应该是中国北京大学一把手的论调。更何况你周其凤还有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三大头衔。
当然,周校长毕竟面对的是中学生娃娃么,他说煤是白的当然就是白的甚至五彩缤纷的了。问题是,教育者如果不实事求是,不讲实话,并从娃娃抓起,我们中国的教育能够说成功吗?!
北大一直没有确定校训。据说,这恰恰是北大的精神所在,因为师生可以充分发挥自由。这似乎也是我们亲爱的周校长可以由嘴胡说的一个理由。
不过,北大盛传的校训似乎有两个,第一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第二是爱国、进步、科学、民主。以周校长将人家美国教育一棍子打死的“一塌糊涂”论看,北大领导人的思想固然自由、爱国,但与兼容并包、科学、民主,似乎还有25000公里的距离。
至于进步,人家老周说了:“我们的国家在进步,靠的就是我们的教育培养的人才。”似乎也是一句真话。
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样的国家,就有什么样的进步。
北大自蔡元培那一二代人后究竟培养的啥样的人才,历史自有公论。但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在校园里贴出被毛泽东曾盛赞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以及近些年盛产像孔庆东之类的大才子,也是一种成就和进步。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在龙楚象这个与北大无瓜葛,更无纠葛和杯葛的人眼里,以上当事人的一些行径和24日周校长的一番高论,却让北大的某种奴性和戾气一览无余。
因为从聂元梓到孔庆东的种种,再到周校长的言辞,你很难善意地予以理解,说他们是站在公义、道义的地基上的,而恰恰,他们是站在主子那扭曲的价值观基础上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奴性。
当然,对这个,北大似乎也是兼容并包的。
第四篇:北大校长周其凤:梦想让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
北大校长周其凤:梦想让让全国人民共享北大
千龙网北京3月5日讯(记者柳杰 吕峥 郑涛)“希望所有想做北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北大的学生。”在5日下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微博]一次会议北京团第二次全团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微博]校长周其凤在谈到自己的“中国梦”时表示,要借助现在科学技术的支撑,来实现全国人民共享北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让北大成为全国人民的骄傲。听完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后,让周其凤代表心潮澎湃,“我们国家终于实现了教育的国家财政支出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实在是了不得的成绩。”周其凤表示,2011年大学生人均拨款是8000元,2012年达到12000元,“这对于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提高、队伍建设以及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谈到自己的“梦想”时,周其凤表示自己的最大梦想就是让凡是想做北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北大的学生。“借助现在科学技术的支撑,来实现全国人民共享北大,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目标。这是能够实现的梦想,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化的体现。”周其凤介绍,2012年北京大学获得11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差不多每一个月都要产生一项能够得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成就。在学术研究方面,每个礼拜发表一篇属于国际上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这说明北京大学学术水准、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周其凤说,希望北京大学成为全国人民的骄傲,谈到高等学府不只是剑桥和牛津,要谈到北京大学和清华[微博]。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北京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就社会教育、人口与资源、法制建设、农村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等问题进行了发言。图为周其凤畅谈自己的“中国梦”。千龙网记者 吕峥摄原文地址: 中老年服装
第五篇:校长周其凤去职 为何北大一片欢腾?(最终版)
校长周其凤去职 为何北大一片欢腾?
3月22日,周其凤不再担任北大校长一职的新闻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并引发网友热议,据说北大校园一片欢腾。虽然官方称其是因为年龄原因,但大家都知道,这不过是个托辞罢了。同其若干前任相比,周其凤既无蔡元培先生“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也无蒋梦麟先生大胆改革的胆识;既无傅斯年、胡适先生面对权贵时的从容,也无马寅初、丁石荪先生对良知的坚守。在笔者看来,周其凤是文革后几任北大校长中,官气最足、最缺少学者气质以及最“搞笑”、最具“娱乐性”的一位。
周其凤的官气一方面体现在对高官的谄媚和政治投机上。比如今年两会周强当选最高法院院长后,周侧身拍掌脸带献媚的照片让不少人讶异。而2011年5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克强视察北大时,其与李的一张合影更被指“花枝招展、奴性十足”。
当年11月,北大党委书记朱善璐、校长周其凤还率领北大各级领导成员200余人,前往重庆参加北大第八次全球校友会,并就加强重庆与北大合作于***进行了交流,亦签署了合作协议。周其凤说,北大将结合重庆改革发展实际,集中一流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重庆的好经验、好做法,为重庆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对此,薄大赞道:“北大选择重庆作为试验田,应天时,得地利,大有可为。”
从重庆回来后,北大在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76周年歌咏比赛,周其凤领唱红歌。一个号称一流学府的校长,此举不仅雷人,而且将其身上官员而非学者的气息彰显无遗。
周其凤的官气另一方面还体现在当校长当得理直气壮,完全不清楚校长应该为师生服务,如同官员不知应为百姓服务一般。曾经是另一所重点大学吉林大学校长的周其凤,对于离任时吉大负债接近30亿没有感到丝毫自责,反而说:“我没有浪费,大学债务应该由全社会承担。”这样的豪气与政府官员的霸气有何区别?
到了北大,周其凤还说,北大行政系统和学术系统是平等的。如此有违北大传统的说法,北大人同意吗?据说,在北大期间,周其凤还竭力培植自己的人马,这与蝇营狗苟的官员所为有何不同?
或许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官气,周其凤身上难见学者的气质也就不足为怪。而其在高分子合成和液晶高分子领域研究水平很高,只能证明他的学术成就,却不足以说明其人品乃至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无法证明其人文修养的高下。
然而,同众多官员乐于显示自己一样,周其凤偏偏要挑战自己的极限。当由其作词的《化学是你,化学是我》的“脑残”歌曲在电视中播出后,周其凤的人文功底彻底暴露,其“无知者无畏”的精神成为了网络娱乐的对象。当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用“三妈的”脏话拒绝《南方人物周刊》记者采访引发舆论哗然后,周其凤却高度评价孔,称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一个怀着赤子之心的学者,真诚且率直”。当毕业于美国大学的周其凤批评“美国的教育一塌糊涂,他们的每一任总统都不懂得尊重人,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别人”时,周其凤不小心将自己的人文修养差再次暴露外,又将自己在道德上的缺陷呈现给世人,即分不清好坏、是非,甚至颠倒黑白。亦或是明知是非好坏,但却因为政治原因力挺孔和反美也未可知。这样的校长,自然让北大师生很不感冒,免职求之不得。不想当演员却一次次“娱乐”了中国人的周其凤,按照官员的标准看,并没有太过离谱。让高层根本上不爽的并非是周的钻营、投机,而是其一系列所为和其治下北大发生的包括情色丑闻等事情,让人看到了因政治干涉学术和言论自由而导致大学缺乏了独立性,并且日趋官僚化、行政化和腐化等负面东西。这同时也进一步损害了当局早已不堪的形象。因此,换掉周其凤是高层新班子高调“反腐”的题中应有之意,只是我们也不必对新上任的校长抱任何的期望,因为知识份子原有的学术和言论自由早已被扼杀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