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维护实习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努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学生实习,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学校”)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和教学计划安排,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的认识实习、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活动,但不包括学生勤工俭学、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见习等活动。
第三条 学校组织学生实习,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稳定就业。
第二章 组织与计划
第四条 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由学校负责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学生必须在学校指定的实习单位开展实习。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原则上应选择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依法经营、管理规范、规模较大、技术先进,安全防护条件完备,提供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相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学生因个人原因要求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必须由学生本人和家长在规定时间内共同提出申请,经学校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方可进行实习。鼓励学生选择有就业意向的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对自行选择顶岗实习单位的学生应定期进行实习过程检查。
第五条 学生实习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组织和管理。学校和实习单位在安排学生实习时,要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实习计划包括:实习目标、内容、环节、形式、程序、时间分配、岗位、考核要求及方式方法等。
第六条 学校应当切实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校长是学生实习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应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教务、学工、招生与就业、财务、安全保卫等职能部门及各教学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安排学生的实习活动。学校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实习管理的具体职责,指定专门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实习管理,并层层落实实习管理责任。学校应当协商接收学生实习的单位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学生实习管理工作。
第七条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制度。学校应根据实习工作的需要,选派优秀教师为指导教师或聘请实习单位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为兼职指导教师,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结合的顶岗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同一专业(或相近专业)在同一单位实习人数达到50人及以上时,学校须安排至少1名专业教师或管理人员进行指导和管理;分散进行顶岗实习时,原则上由学校聘请实习单位的技术骨干进行指导。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按照指导任务计算师工作量。
第八条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原则上做到专业与岗位对口,并尽可能按照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进行交叉换岗、轮流顶岗。对于因岗位特殊无法安排顶岗实习的专业,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第九条 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顶岗实习的时间一般为3至6个月,不得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或就业实习等名义延长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统一集中安排在毕业年级进行,严禁安排非毕业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得分多次安排顶岗实习。少数特殊专业安排超过6个月顶岗实习的,或实行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方式实习的,其人才培养方案须经学校同意后,提前一年报省教育厅备案。学生实习期间其学生身份不变,学校应当按照学生的身份进行管理。
第三章 过程管理
第十条 学生顶岗实习前,学校应当对学生实习的单位、岗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应包括:学生实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健康、安全防护等方面。学校安排学生赴国(境)外实习的,应当根据需要通过国家驻外有关机构了解实习环境、实习单位和实习内容等情况,必要时可派人实地考察。
第十一条 学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前,学校、实习单位、学生应签订三方实习协议或由学校分别与实习单位、实习学生签订实习协议,明确各自责任、权利和义务。学生应及时将协议内容告知家长,对于未满18周岁的学生,还应提供监护人知情同意书。实习协议原则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实习工作负责人和实习指导教师的姓名,实习学生和家长的姓名、专业班组、注册学号及实习期间住址;(2)实习期限;(3)实习内容和实习地点;(4)实习食宿安排;(5)实习时间、休息休假;(6)实习劳动保护;(7)安全管理责任;(8)实习报酬;(9)实习责任保险;(10)实习纪律;(11)实习终止条件;(12)实习考核方式;(13)学校和实习单位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二条 顶岗实习前,学校和实习单位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宣布实习安排,严格实习纪律,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习过程中,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结合实习的特点和内容共同做好实习期间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开展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和安全生产教育。
第十三条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安全健康的实习劳动环境。不得安排学生从事具有安全隐患的实习活动或明显超过学生体力的高强度劳动;不得安排学生到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的场所实习;不得安排学生从事不符合实习特征或与实习内容不一致的劳动生产;不得安排未取得职业资格的学生在需要相应职业资格的岗位上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和接收16周岁以下学生顶岗实习;不得通过中介机构、人才培训机构等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不得强制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或每周超过40小时,如有确需加班的特殊情况,需征得学生同意,且加班时间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
第十四条 学校应安排必要的实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实习单位管理、师生实习期间差旅及食宿补助、管理人员和指导教师酬劳、相关保险、实习工具、材料和其他消耗品、特殊劳防用品及其他与实习工作有关的支出。
第十五条 实习单位培训实习学生所发生的费用,可以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实习单位应向顶岗实习学生按工作量或工作时间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并支付给实习学生的报酬,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有关规定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实习报酬的形式、内容和标准应当通过签订顶岗实习协议进行约定。学校和实习单位及相关人员不得向学生收取实习押金、实习报酬提成和其它形式的实习费用,不得借顶岗实习牟利。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
第十六条 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努力完成规定的实习任务,积极参加学校和实习单位组织的文化教育及相关培训活动,服从管理。对擅自离开实习单位等违反实习纪律的学生,应按学校与实习单位的相关规定处理。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报告(总结),并由实习单位出具实习鉴定后,方可参加实习成绩评定。
第十七条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住宿管理,保障学生的住宿安全。原则上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协商统一安排住宿,确有困难不能统一安排,应允许学生自行安排。自行安排住宿的学生,须办理相应手续,经学生家长同意,报学校批准后方可办理。对超过半年的校外住宿顶岗实习学生,学校应减免相应的住宿费用。
第十八条 学校要大力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和监控。实习工作领导小组要坚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通报、协调和布臵相关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问题;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监控,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实习指导教师应当落实实习记录制度,定期检查并记录实习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确保学生实习工作的正常秩序。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学生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平台,与实习单位共同加强实习过程管理。第十九条 顶岗实习结束后,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对学生实习共同进行考核。学生顶岗实习考核的成绩应当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
第四章 安全与保障
第二十条 学校应当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法依规开展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和落实学生实习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应当根据各项实习活动的特点,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机制,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事故预防措施,不断提高学校学生实习活动安全工作水平。
第二十一条 学校和实习单位应当加强实习学生职业道德、安全意识、安全纪律、安全生产、心理健康、事故应急、自护自救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学生安全意识,明确实习期间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安全守则,保证实习学生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实习学生,不得顶岗作业。学生在实习期间,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服从实习单位和现场指导人员的管理,注意现场人身安全,防止安全事故。
第二十二条 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针对自身专业设臵、教学安排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投保与其实习岗位相对应的学生实习责任保险。保险责任范围应当覆盖学生实习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的经费可从学校学费中列支,不得向学生另行收费。学校与企业达成协议由企业支付投保经费的,企业支付的实习责任保险费据实从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二十三条 实习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赔偿,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和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对在实习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实习单位以及实习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奖励。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学校、实习单位和个人,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五条 各高校应当根据本办法,及时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并报省教育厅备案。
第二十六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和其他高校普通专科学生实习管理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我思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办学体制的地方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对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发展以及土建类专业高等教育等方面谈谈个人见解。
Abstract: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application, professional setting of the occupati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system of running a school of local difference from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s occup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t is training for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needs of the first line of high skill talent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advance socialistic modernization process to have irreplaceable role.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higher education, talk about individual view
关键词:职业教育定位发展
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1、办学体制的定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密切关注人才市场供求变化,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知识结构和学习成果评估方法,以就业为导向配置教学资源。
(2)教学组织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要改变普通高等教育依附理论教学的模式,探索并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学校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隶属普通高等教育,属于独立的职业型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其生源可以是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也可以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定位于职业型教育依据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分类将专科教育划为第三级教育的第一阶段,高职是专科教育的一个分枝,培养方向以有针对性就业为导向。针对不同生源状况设计的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过渡课程,一般要求在入学前完成(因其不属第三级课程),根据国外相关经验也可以在入学后的短时间内补上。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阶段就要强调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入学条件,然后再实施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计划,才能有效地保证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口阶段达到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培养目标,以适应劳动力市场上所需的理论与实践要求并重的中间技术型人才规格。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将高职教育年限调整为高中毕业生3年,初中毕业生5年。
3、师资队伍建设定位
(1)现有教师在职培训。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许多院校“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若抽调教师离岗培训,将加大日常教学压力。可行的办法是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培训,这既能达到培养师资、满足教学需要的目的,又能缓解日常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2)根据需求引进人才。组织院校内部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适时引进外部人才。搞清楚本院校哪些专业的教师通过内部培训可以满足需要,哪些专业必须从外部引进人才才能满足需求;哪些专业发展潜力较大,需要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做好人才储备等,这是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的前提。人才招聘要遵循年龄优势、经验优势、德才优势并举的原则。
4、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1)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职业与技术的基础之上
2)培养学术型人才的专业要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
二、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定位的认识
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培养的人才也是多样化的,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培养的人才与普高的差别属于类型不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类型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实用型、技能
型、管理型人才;普高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基础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不同类型的人才承担着不同的社会任务,不存在等级的差别。社会上本科生、研究生工作不如意、事业发展受阻的大有人在。这里存在层次与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不同层次人才就业的层次和期望也不同,就业竞争实际是同层次人才间的竞争。无论哪个层次的人,只要位其优秀,总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受到社会的重用,成败取决于是否是一个最好的你。也就是说,“白领”与“蓝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成材途径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某方面的智能优势,只要肯努力,就有可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佼佼者。
2、健全办学理论,拓展办学空间
(1)健全教育理论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类型,其生命力全在于特色和质量,而形成特色、办出质量,就要在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高职教育发展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上不盲从于普通高教,牢牢掌握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优势,站稳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的主阵地,在高新技术与社会经济间架起直通桥梁。
3、创新观念,超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难的抉择
随着终身教育的观念愈来愈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高职教育为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应选择专业特色突出,职业定向明显的课程设置模式。须知,任何一个教育阶段的知识积压和生产过剩都是等同的,都会造成人才的结构性浪费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当然要与终身教育的精神实质保持一致。1996 年,原国家教委提出高职教育应以“必需、够用”为度设置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为 1 ∶ 1。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二者的矛盾,但要从根本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还应在观念上有以下创新:)将二者统一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应试教育,目的是结合灵活、多变、弹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全面促进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应有意识强调和贯彻素质教育,将看似矛盾、两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灵活结合,发挥互补作用。)将二者统一于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创新教育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的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为实现创新教育的目标,应放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探讨,将各自特长发挥出来,有机融合,这样才能创建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既发挥培养“逻辑——演绎”能力为特点的理论教学特长,又能兼顾培养“实践——探索”能
力为特点的实践教学,二者互不偏废。
4、健全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打破分段式,进一步注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尊重学科性,但并不恪守学科性。现存的两段式或是三段式课程体系,都过分强调分阶段。在这种体系下,分成一、二学期基础课,三、四学期专业课,五、六学期设计与实习课。各学期缺乏连贯性,导致知识的重复或支解。因此,有必要将公共文化课、专业课、生产实习课按阶段和难度连续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学年自成体系。这样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尝试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做到每学期都开设公共课、专业课和技术实习课。使知识连贯,循序渐进。首先应处理好公共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公共文化课,不同的专业公共文化课也各有侧重,做到既为学生学好专业课打下基础,又为学生能够继续深造和未来的生活、人生打好基础。例如,围绕专业设置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数学、交际实务、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说话艺术等,既与课程专业相联系,又考虑到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弱化专业基础课,将专业基础课的重点部分综合到专业课的内容中,这不仅仅表现为增加专业课时,而且在不降低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使专业课组合更加优化。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原有的基础课程包括旅游经济、会计学、财务学等,可将三者合并,取消其中重复的内容,总称旅游经济学。分一、二、三部分并分散到第二、三、四学期,难度由浅渐深,以利于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再次,将实习课分散,不仅能使学生及时地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同时也不至于造成最后一学期“放羊”式的实习和造成实习效果不理想。)专业课程力求突出实践性教学特点,适当综合化。传统学科的专业课程是以学科性为设置原则设置的,教材几十年未做大的改动,学科分支较细,课程时有交叉,教材偏难、偏深、偏细,难于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适于高职教育需要的实践性、应用性强的教材并不多见,这在客观上给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带来一定难度。这也为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不断总结、编写、完善本专业教材的艰巨任务。
高职教材应以突出实践性教学为中心,对内在联系较紧密,知识点交叉较多的课程可以适当综合成一门课程。例如,我院建工系建筑工程专业将同属于力学范畴,课程知识点交叉较多的三大力学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建筑力学)综合成一门建筑力学;将内在联系紧密的建筑工程经济和建筑工程概预算原理合并成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面广的建筑工程预算原理和电算化。经过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学生普遍认为新的教材和传统的教材相
比,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增强了,更加适合高职专业特色,值得推广。)开设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的目标,可结合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择业能力。选修课程可分为专业性选修,拓展性选修和发展性选修三类。专业性选修即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边缘学科内容的课程;拓展性选修课程即选择与本专业无关但有助于增强职业适应性的课程;发展性选修课程即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所设置的课程。对选修课程的考核实行学分制,学生除完成必修课程任务外,还应完成规定学分的选修课程才能毕业
4、顺应地方经济发展 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主导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⑴地方产业结构主要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布局形成的,不同的产业结构对高职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有不同的需求。现在地方产业结构呈集群式发展态势,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构成了不同的专业人才需求链,对其他专业人才形成排斥。⑵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的外源型模式要求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素质要与国际接轨;以经济内生增长为主的内源型模式则要求职业技术人才与本土经济发展相适应。所以,高职教育发展的学科体系不宜大而全,而要小而精,顺应地方经济,快速前瞻发展。
三、关于土建类高等职业的教育
在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不可能为每一个职业岗位或职业项目设置相应的专业,而土建类相关专业社会覆盖面不广的职业只能坚持宽窄并举的原则,以职业群、岗位群来设置相对较宽的专业。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在企业很难完成对学生进行生产全过程的训练;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远未形成;主管部门或学校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土建类专业再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严重问题。课程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活动的核心,在以后的此类专业中要尤其重视课程的设置,包括课程分类、课程模式等;同时,也要在师资等方面加强建设与维护。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建设的阶段,无论一般院校还是示范院校,都必须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改革与发展,培养适合时代需求,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浅谈土建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2)陆计明《对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几点思考》中国教育报
(3)《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几点建议》
(4)左家奇《“三重融合”下开放式办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
第三篇: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
设置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以下简称高职专业)设置管理,指导高校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国务院令第412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学校、其他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和管理,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高校的高职专业设置要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适应各地、各行业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 教育部负责全国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受教育部委托,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本行业领域相关高职专业设置进行指导。
第五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校高职专业设置的统筹管理。高校依照相关规定要求自主设置和调整高职专业。
第六条 各地和高校应做好高职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和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设置专业,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第二章 专业目录
第七条 教育部负责制定、修订和发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
专业目录是高校设置与调整高职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组织招生、指导就业的基本依据,是教育行政部门规划高职专业布局、安排招生计划、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就读高职专业、社会用人单位选用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重要参考。
第八条 专业目录按专业大类、专业类和专业三级划分。部分专业可设置专业方向。第九条 涉及医学、教育、公安和司法等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为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应在专业目录中单独标注。
第十条 专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每5年修订一次;每年增补一次专业。
各高校和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对增补专业提出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提交的增补专业建议汇总,于每年6月1日前向教育部提交本地区增补专业建议材料,内容包括:专业相关行业(职业)人才需求报告、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报告、专业简介等。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可直接向教育部提交建议材料。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确定增补专业,并于当年9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第三章 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
第十一条 高校设置高职专业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详实的专业设置可行性报告;
(二)有科学、规范、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有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和教学辅助人员,且“双师型”教师应具有一定比例;
(四)具备开办专业所必需的经费和校舍、仪器设备、实习实训场所、图书资料等办学条件;
(五)有保障开设本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各地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教育部公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和各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上述基本条件的相关细化指标,使专业设置条件要求具体化。
第十二条 高校设置高职专业应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实际需求,注重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重点发展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相一致的专业。
第四章 专业设置程序
第十三条 高职专业设置实行备案制,但设置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须依法经过审批。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工作每年集中进行一次。教育部设专门网站作为本项工作的管理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第十四条 高校设置高职专业应以专业目录为基本依据,遵循以下基本程序:
(一)开展行业、企业、就业市场调研,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和预测;
(二)进行专业设置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
(三)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教学文件;
(四)经相关行业、企业、教学、课程专家论证;
(五)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或审批。
第十五条 高校设置高职专业,须每年通过专门网站将拟招生专业(次年招生)及相关信息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于当年10月31日前,将本地区专业设置情况报教育部。教育部对各地上报的专业信息进行汇总,并于当年12月31日前向社会公布。
除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以外,高校可根据专业培养实际,自行设置专业方向,无须备案或审批,但专业方向名称不能与专业目录中已有专业名称相同,不能涉及国家控制专业对应的相关行业。招生录取和人才培养一致的专业方向可在学历证书中注明。
第十六条 高校新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须通过专门网站填报相关材料,取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意见后,于当年10月31日前,将拟新设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次年招生)申请材料报送教育部。教育部依法组织审批,并于当年12月31日前公布审批结果。
第五章 专业设置指导与监督 第十七条 教育部负责协调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以及高职专业设置指导建议等信息,加强高职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第十八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由行业、企业、教育等方面专家组成的高职专业设置指导专家组织,充分发挥其在高职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应设立学术委员会或高职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织,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学校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定期对高职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审议。
第十九条 高校应加强对所开设高职专业的评估、监督和信息公开,出现下列情形的应调减该专业招生计划或停止招生,并对该专业点进行整改:
(一)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管理混乱、教学质量低下;
(二)人才培养明显不适应社会需求,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60%、对口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50%;
(三)须参加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应届毕业生考试通过率连续3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3年不招生的专业点,高校应及时撤销。
第二十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对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情况加强指导和监督,组织或委托第三方定期对高职专业办学情况进行评价,发现存在第十九条所列情形的,应及时督促学校进行整改,逾期不改正的,可采取调减、暂停招生等措施;情节严重的,应责令撤销该专业点。
第二十一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的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把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生均经费投入、办学情况评价结果等作为优化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基本依据。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办法要求,制订本地区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实施细则,报教育部备案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教育部2004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高〔2004〕4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湖北省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办法
湖北省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为加强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规范学生体育竞赛的运行程序,提高学生体育竞赛的办赛质量,推动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湖北省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冠以湖北省、湖北、全省或者其他同义名称的全省性学生体育竞赛(以下称“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分为综合性的学生体育竞赛、单项性的学生体育竞赛。
第三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由省教育厅主办,或由省教育厅与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各市、州人民政府或各市、州教育行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及学校承办。经主管部门授权,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可组织学生体育竞赛活动。
第四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应突出教育特色,注重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通过学生体育竞赛,推动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选拔和培养体育特色人才,提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完善学校体育设施,提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发展。
第五条 全省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全省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届,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或延期举行。举办全省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的当年,不另行安排已列入运动会比赛项目的单项比赛。根据教育部和全国大、中学生体育协会的竞赛安排,组织全省性的单项体育竞赛。
第六条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制定学生体育竞赛管理实施办法,组织开展学生体育竞赛活动,规范学生体育竞赛的管理。
第二章 竞赛项目
第七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项目设置,按照基础性强、普及面广、易于开展、具有传统性的原则确定,与全国大、中学生体育竞赛所设置的竞赛项目相衔接。
第八条 全省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设田径、游泳、球类、武术、跆拳道、体操、健美操、体育舞蹈、定向越野、棋牌等项目。全省综合性大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原则上不超过12项。全省中学生体育竞赛设田径、游泳、球类、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棋牌等项目。全省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原则上不超过8项。
第九条 全省综合性大学生运动会的竞赛项目由主办单位确定,单项体育竞赛项目由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拟定,并报主管部门审定。全省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的竞赛项目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协商确定,全省中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项目由主办单位确定,全省青少年单项体育竞赛的项目,由省级教育、体育行政部门共同商定。
第三章竞赛申办
第十条
申请承办全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承办地应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发达的城市;
(二)有符合竞赛技术要求的场馆设施及其它相关条件;
(三)除上级财政或主管部门拨款外,有足够的经费来源,能保证竞赛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承办地学校的体育师资整体水平较高,具备承担竞赛裁判工作的能力;
(五)有承办体育竞赛所需的生活保障和安全设施;
(六)遵循主办单位的规定,保证完成竞赛筹备、举办和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 申请承办全省中学生体育竞赛,应在上一届竞赛活动结束前向主办单位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相关材料。
(一)承办申请书(申请承办全省综合性中学生运动会或规模较大的单项体育竞赛活动,应提供当地人民政府的批复);
(二)承办实施方案;
(三)竞赛规程草案;
(四)经费预算;
(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十二条 主办单位自收到承办单位的申办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照本办法第十条的规定,经实地考察、可行性论证后作出批复。承办单位应按照主办单位的批复开展筹备工作并组织实施体育竞赛。
第十三条 申请承办全省大学生体育竞赛,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符合竞赛要求的体育场馆设施及相关条件;
(二)有竞赛所需的生活保障和安全设施;
(三)有充足的经费来源,保证竞赛的正常进行;
(四)按照主办单位规定,保证完成竞赛筹备、举办和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任务。
第十四条 申请承办全省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应在竞赛举办的当年年初向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提出申请,由协会的相关单项体育分会组织实地考察、可行性论证后,报业务主管部门审定,符合承办条件的,列入全省高校体育竞赛计划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申请承办全省大学生体育竞赛,应提供以下相关材料。
(一)承办申请书;
(二)承办实施方案;
(三)竞赛规程草案;
(四)经费预算;
(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第四章 竞赛组织
第十六条 承办单位应在主办单位指导下,成立竞赛筹备委员会,制定竞赛筹备工作实施方案,报主办单位审定后组织实施,全面负责竞赛筹备工作。
第十七条 竞赛筹备工作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竞赛规程(主要包括竞赛名称、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参赛单位、竞赛时间和地点、竞赛分组、竞赛项目、运动队(运动员)的参赛条件、竞赛办法、录取名次、奖励办法、资格审查、裁判员选聘、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等内容)。
(二)筹备实施方案(机构设置、大型活动、生活接待、安全应急保障、竞赛组织、人员培训、场地设计、经费筹措等方案,以及竞赛筹备工作流程)。第十八条 承办单位应在比赛开始前,向主办单位报送竞赛组织委员会的成立方案,经主办单位批准后,正式成立竞赛组织委员会。竞赛组织委员会全面负责竞赛期间的组织领导、竞赛实施、后勤保障及善后工作,处理重大或紧急事项,保证竞赛公平、有序地进行。
第十九条 竞赛组织委员会应成立以下工作机构,其主要职责是:
(一)办公室:全面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负责赛事的对外联络与协调;新闻宣传工作;网络建设与维护;编排赛会日程;起草文件材料;组织重要工作会议;组织协调重要活动等。
(二)竞赛机构:执行竞赛规程,确保比赛按竞赛规程和竞赛规则的规定进行;接受参赛报名、编排竞赛日程;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保证比赛场地、器材设施的正常使用;安排赛前适应性训练;组织裁判员培训和实习;编制竞赛秩序册、成绩册,按时发送竞赛公报;组织裁判长联席会议;指导和协调各单项竞赛委员会的工作。
(三)接待机构:负责参赛单位、赛会人员的迎送;保证比赛期间所有参赛人员、工作人员的住宿安排、饮食营养、车辆交通等后勤保障工作。
(四)财务机构:根据竞赛规模编制经费,制定经费管理办法,按照财务管理规定,提出经费筹集方案;负责经费筹集和管理,合理支付各种费用;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提交决算报告。
(五)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根据竞赛规程的规定,负责审查参赛运动队、运动员的资格,受理相关举报和申诉材料,并做出处理决定;负责处理赛会期间的违纪事件。
(六)赛事宣传及营销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报道,扩大赛会影响,负责与新闻单位的联系,组织新闻发布会;编印宣传手册;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做好接受赞助、广告设置和宣传工作。
(七)安全保卫机构:负责竞赛期间所有接待场所、竞赛场馆及交通的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比赛驻地、赛场及周边的秩序,确保赛会人员驻地、比赛场地的安全。
(八)医疗应急机构:制定突发卫生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联系和协助卫生监督部门,执行食品卫生检验制度;负责赛会接待驻地、餐饮场所和赛场的医疗应急和救护工作,对赛会和人员的突发卫生安全事件提供医疗服务和救助。
(九)大型活动机构:制定大型活动方案,组织开幕式、闭幕式及相关大型活动的策划和实施。
(十)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机构:制定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办法,组织实施评选工作。
除上述机构外,可根据赛会工作的需要成立其他相关机构。
第五章竞赛管理
第二十条 全省综合性中学生体育竞赛的竞赛规程,应提前一年时间向参赛单位公布。全省中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竞赛规程应提前六个月向参赛单位公布。竞赛结束后,应在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提交竞赛成绩和竞赛总结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一条 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制定的体育竞赛计划,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应在当年初向全省高等学校公布。各单项比赛的竞赛规程应按规定程序审核后,提前三个月公布。竞赛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向省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竞赛总结和竞赛成绩等有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 参加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各参赛单位和学校应按照《竞赛规程》的规定,认真组织报名、资格审查等参赛准备工作。组织学生体育竞赛的报名费、食宿费参照国家、省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组织和参加的学生体育竞赛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十三条 体育竞赛期间,所有参赛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遵守赛会组委会或承办单位的纪律规定,裁判员与运动员应分开住宿和就餐。
第六章 运动员管理
第二十四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湖北省学生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制度,对优秀体育人才实行统一注册管理。注册信息包括:姓名、性别、体育项目、运动成绩、运动等级、电子照片、家庭基本信息、身份证号等。凡是履行了注册手续的学生运动员有资格参加省级学生体育竞赛。
第二十五条 参加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运动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思想进步、品行端正,文化课考试合格;
(二)中学生运动员取得湖北省正式户籍和参赛学校的正式学籍,应在省教育厅学生学籍网络管理系统注册;
(三)大学生运动员的学籍应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注册;
(四)符合《竞赛规程》的报名资格和运动员参赛条件的规定。第二十六条
全省各级学生体育竞赛,应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安全工作的通知》(鄂教体艺【2011】3号)要求,比赛前,组团(队)单位必须为参赛学生和教师办理比赛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含往返途中),否则不得参加比赛。各参赛单位应对参赛的学生进行健康检查,凡经健康检查确认不适合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不得报名。
第二十七条 在全省学生体育竞赛中达到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的学生运动员,体育部门应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运动员技术等级管理办法》(体竞字[2009]63号)的规定,依法办理运动员证书。
第七章 教练员管理
第二十八条
参加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教练员应由学校体育教师或从事专门运动训练的教练员担任。
第二十九条
教练员应严格遵守《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赛会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条 教练员应精通运动训练方法,掌握运动训练规律,熟悉竞赛规则和裁判法;加强学生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维护学生运动员的合法权益;关爱学生运动员的健康,履行安全职责,保证学生运动员在比赛期间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第三十一条 教练员应不定期接受业务培训,学习新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竞赛规则和裁判法,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第八章 裁判员管理
第三十二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裁判员原则上应由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必须具有国家二级(含二级)以上裁判员等级。裁判长和主要裁判员必须具有国家级或以上裁判等级,裁判员应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执裁。第三十三条 省级学生体育竞赛的技术代表(官员)、仲裁委员、裁判长及主裁判,由主办单位选聘,其他裁判员按《竞赛规程》的规定,由承办单位选聘,并报主办单位确认。
第三十四条 裁判员教师在执行裁判工作时应佩戴裁判级别标志,自备裁判服装和裁判工作用具;遵守竞赛规则和裁判员守则,为人师表、不徇私情、公平公正;对违反教师行为准则和裁判员守则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停止工作等相应处理,对触犯刑律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比赛期间,裁判员的旅差费、食宿费由比赛承办单位承担,并按国家有关规定支付劳务酬金。
第三十六条
技术代表、仲裁委员应遵守裁判规则和赛会规定,妥善处理竞赛纠纷,确保比赛顺利进行。裁判长应对裁判员的执裁工作实行监督和检查,按时召集裁判员会议,总结工作、对重大问题,做出处理意见。比赛结束后一周内将裁判工作总结的书面材料报主办单位。
第九章竞赛纪律、资格审查及申诉
第三十七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的学生运动员资格的初审工作,由组团(队)单位负责,终审工作由赛会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负责。
第三十八条
赛会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根据《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纪律处罚规定》(体协秘【2010】60号)、《湖北省学校体育竞赛赛风赛纪管理暂行规定(试行)》(鄂教规【2011】2号)和竞赛规程的有关规定,对体育竞赛中出现的运动队、裁判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及其他违纪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并依据有关规定,分别视情节做出警告、停赛、通报或取消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资格的处理决定。组委会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九条 各参赛单位有按规定程序进行举报和申诉的权力。举报和申诉时要出具证据充分、理由正当,经团(队)领导核准签名的书面材料,并按规定缴纳举报费或申诉费,否则不予受理。
第四十条 参赛单位的举报和申诉,经竞赛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核实后及时做出处理。对在比赛期间无法查实的举报和申诉,比赛后继续查实并做出处理意见。
第四十一条
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应严格执行《反兴奋剂条例》(国务院令第398号),以及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严禁在学生体育竞赛中使用兴奋剂。
第十章 推介、赞助和冠名
第四十二条
学生体育竞赛的推介、广告、赞助和冠名,应围绕“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宗旨,积极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开展赛事推介活动、营销活动和筹资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的赞助,改善竞赛条件,确保比赛经费充足,促进学生体育竞赛的健康发展。
第四十三条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学生体育竞赛活动中的广告宣传不得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得在学生体育竞赛的场馆设置酒、烟草广告。不得使用烟、酒等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产品、标志等冠名学生体育竞赛。以赞助单位产品名称、标志命名的学生体育竞赛,必须征得主办单位同意,否则不得冠名。第四十四条 凡承办省级学生体育竞赛的单位,以综合性运动会、单项运动会或单项体育比赛名义筹集的赞助费、广告费、冠名费等收入,应全部用于指定的体育竞赛活动。
第十一章 财务管理
第四十五条 举办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应本着热烈简朴、勤俭办赛的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体育竞赛的实际需要编制经费预算,并有可靠的资金保证。
第四十六条 承办全省学生体育竞赛应严格执行财务管理规定,凡是通过举办和承办体育竞赛所获得的行政拨款、集资、赞助、广告、彩票,以及与体育比赛有关的一切经费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独立设帐,专人管理,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和监督、审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
第四十七条 主办单位有权对其主办的比赛进行财务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四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导论》心得体会
财政金融系法律事务(3)班王志强
教学班主任:石阳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最具实践品格的教育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它既是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黏合剂,又是和谐教育的润滑剂,要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元素,就要主动参与其他行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政治,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为其他领域的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并且也注重道德意识和行为理论,同时也对职业教育寄托了无限的希望,并且也越来越注重职业教育我们带来的受益,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
人力走向文明社会的一个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提升,同时也是技术发挥作用的一种过程,从古到今,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人才,正是因为有了技术人员,技术的发展力才越来越先进,重视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国家栋梁,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社会之所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才能。
作为现代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学会自我规划,人的一生就像一艘船任意在海上航行,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来自任何方向的风景都是逆风,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不同,如果现代的大学生都能制定自己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实行,即使在未来道路上有点艰难,但只要有一点点小进步,也比站在原地要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合理的规划自己,努力完成指定的每一步目标。靠自己的努力,你一定会成功。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成长与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它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优化人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等作用,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将工作中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为高等职业发展,培养高等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七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如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化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大专院校中,每个学员都会制定一系列向教学倾斜的政策,以教学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加大实习实训条件建设,为实现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设立了各类教学奖项和教学建设,每个学院的学费都会逐年增加,教学中心地位得到了加强,学院领导以身作则,经常深入教学 一线听课,评课,引领广大教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大教职工团结协作,在全院形成了保障,教学中心工作的良好氛围,学院部分领导还坚守课程,关心师生生活,学院大力改善民生工作和生活环境办好环境,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给广大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与学习的环境。
人的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地塑造自我的过程。让我学会从一点一滴中发现优点,塑造一个精彩的青春。因为最美好的事物注定是为成功的人准备的,而只有懂得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才配拥有精彩的人生。我们的青春说断就断,说长就长,要看我们如何把握住青春,如何利用青春塑造自己。在大学中如何要把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在在社会中用,还要调整心态,心态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心态能使我们伟大,也能使我们平庸。对待时上的种种诱惑,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不浮躁,不眼红,相信自己,脚踏实地,按着正确的目标坚持下去,终会有成功的一天。做什么是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也决定着我的成功与失败。在现在的大学中,我要拥有辉煌的人生,成为生命的强者。
要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与政治制度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理性的,文明的,民主的政治制度,即为高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文明环境,也能规范高等职业教育行为,对不道德行为进行限制和打击,帮助高等职业教育健康运行。政治制度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体现教育民主和公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又是政治制度文明民主的理性体现,也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体现。
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且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知道的还很少。我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学习的。说实话,有时看见书就有一种厌恶感。曾经我也想很多人说我讨厌看书、学习。而他们却对我说,不是你不喜欢看书、学习,而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只要你掌握了学习方法,你就会喜欢上的。当时我也思考过怎样才能让我喜欢上学习,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但是都没有用。当我读了这本书,我有了新的看法,不是我不喜欢学习,而是我对所学的科目不感兴趣,只要喜欢上他,就会好。我要慢慢喜欢上我现在学的专业,我相信自己行的。学习是一个很漫长的道路,再长的路,一步一步也能走完,在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人一出生就要学习。常言道:人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变,二人也在变,知识也在变。走到哪里都会有新的知识,就要学懂他,不学习是对生命根本的自我否定和浪费。终生学习的理念决定了教育也应该是终生的。
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学生面临找来自各方面的竞争、挑战与压力。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应该是礼仪、社交。在进入大学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在学校里要有很好的社交能力,还要在社会上有更好的社交能力。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利益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代表一个人,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标志,礼仪无处不在,伴随着我们成长。利益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气质,和他人交往,第一眼给人留下的礼仪印象来自于你的外表整洁干净,言谈举止大方。礼仪也代表着一个人能否成功。如果你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不懂的社交、礼仪,你将去公司应聘时,是很难成功的。在现在社会中,饱读诗书是很难成功的,只有礼仪,社交才会伴随着你。所以在大学中不光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学会社交、礼仪。“以仪修身,以礼待人”,这是我们大学身必须学的。
成长是一种疼痛的美丽,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许多,快乐与痛苦、幸福与悲苦、成功与失败 一直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在我的成长中以前根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当我读了这一本书时,我懂得了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学会关心自己的学业,独立处理一些事情。离开自己的父母,学会独立,懂得独立,做到真正的独立,在遇到一些困难的事时,要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只要坚持的去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也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我要挑战自己的命运,不要被命运打败,给自己一份责任与梦想,但无论让你和时候,都要给自己一份自信,来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勇往直前。还要有理想,如果没有理想,做任何事都是盲目,理想会让你朝着目标不断地去努力,就像“流沙河”的诗“理想”一样。理想是石,抢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有是一中牺牲。这首诗写出了我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的艰辛,在实现理想中 想要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就必须的相信自己,记得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所以我们首先的相信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唤起一种新的行动,通过内心的信念来完善自己,上帝都是公平的他在每个人身上都赐与一种礼物,但这种礼物只有靠我们的勤奋,执著,坚持不懈的一种精神去挖掘,去解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成功,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舞台,不然,则会影响我们一生,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不如别人,不要一味羡慕别人,其实我们自己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了自己的闪光点,同学们请放下自己手中繁琐的事情,认真的审视自己,你会发现自己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才干,将你的闪光点发挥到最大,你一定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