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

时间:2019-05-15 04: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

第一篇: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

新闻通稿(详)

生态危机挑战的美学应答

编者按:9月14日,以“树立核心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的严昭柱美学专著《自然之美》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该研讨会由太湖文化论坛、作家出版社主办。太湖文化论坛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主持了本次会议。

《自然之美》由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太湖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同志撰著,它对人类面临的生态文明课题、生态危机挑战做出了及时应答,在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核心理念方面有着重要价值。与会专家围绕着生态文明有关话题开展了充分讨论。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建辉(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处长、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总是强调客观的美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尽管“忧心忡忡”的穷人对“最美丽的景色”也无动于衷,“经营矿物”的商人对“矿物的美”甚至感觉不到、“看不到”,但这景色和矿物仍然不失其美。

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更多地是在社会发展的重大危机中呈现出来的,它是一种批判哲学、危机哲学,其真理性和有效性在现代社会发展面临较为普遍而深重的危机时,会更明确、更有力地显现出来。当资本主义危机到来时,比如,最近的一次金融危机来临时,马克思的著作又成了热销的书籍,许多学者都跑到马克思主义那里去寻求解答和出路。同样,在一个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时代,那些在自然美理论上的唯心主义观点都开始显得苍白而脆弱。自然美及其规律不依附于人而存在,它需要我们尊重它、顺应它。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从青年时代的“新村”构想,到革命年代的植树造林,再到建设时期的“美化全中国”,不难看出,毛泽东一生探索并为之奋斗的社会理想,始终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甚至是“美化”相处的内容。

从毛泽东提出“美化全中国”,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表明我们党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是一脉相承的。毛泽东提出的“美化”内容和途径以及目标,带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主要是为解决革命和建设年代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党今天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比那时的理解丰富和具体许多,但是,“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美学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积极作用

汝信(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我去看望一位老前辈,他讲了个现象,说整个社会的审美鉴赏力太低下了,追求物质、享受的东西成为一种主导,他提出要特别重视审美教育问题。

昭柱同志的书正是提出了审美教育这个问题,审美教育从自然美着手,我感觉非常切合。当然美育不光是自然美的教育,还有艺术教育,但可以把自然美作为一个最根本的、美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自然美入手,我想对净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有很大的作用。

董学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哲学社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学研究应注意与时代发展潮流相一致,应勇于应答人类面临的时代课题和时代挑战,这样才能做出切实的理论贡献。《自然之美》一书正是出于这种努力,才使它走到了美学探讨的前沿。

“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提法为我国美育事业开辟了极为广阔的前景,也把自然美的美育事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客观上讲,“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有好的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从主观上讲,“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有大批具备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人。

自然美美育已经成为“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美丽中国”教育的关键一环,对于提升受教育者自身素质、构建友好型生态环境意义重大。

王仲(中国美术协会《美术》杂志原主编):要想改变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从长远的角度、教化的角度来看,美学家和艺术家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具体的生态治理实践,但是可以通过理论宣传、文艺感染等各种方式,挖掘乃至铲除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之根、培育人们对自然之美的爱心,为构建生态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

许多哲学家、美学家、文艺家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前苏联作家列昂诺夫和普利什文、巴乌斯托夫斯基等一批专写生态保护的作家培养了整整几代苏联人对祖国大自然的深厚爱心;严昭柱《自然之美》一书的出版,也可以归为这方面的一个新例。自然美是万美之源,严昭柱强调美育从自然美育开始,这就和当下热议的生态文明直接联系了起来。由此而召开的美学研讨会,必然也会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刘润为(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易经》提出“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上经》)、“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前一句意思是,对自然界的生产生活资料,不管是直接拿来还是再加工制造,都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后一句,我以为南怀瑾先生的解释最为准确,那就是“适当干预大自然变化,而不能有过失;小心委曲地成全万物,而不能有遗漏”。《易经》的这两句话,可以看作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总纲。我们的祖先不仅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和生态伦理思想,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落实到制度、风俗、行动的层面。据《逸周书·大聚解》载:早在大禹时期,就有春三月不得伐木、夏三月不得撒网打鱼的禁令;《礼记·王制》中明确规定:“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秦律·田律》规定:不到夏日,不得烧草为肥,不得采摘正在发芽的植物,不准捕捉幼兽、掏取鸟卵等等。至于民间,保护生态的风俗更是争奇斗艳。比如佛门的放生,就是保护动物的一种特殊形式。

身当今日之世,回顾古人在保护生态方面的所思所为,绝不是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今天的进步。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我们在生态保护的不少方面不是比古人更文明而是更粗鄙,进而可以催生出我们的羞耻感。

涂武生(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原所长):严昭柱对于自然美的奥秘探寻和追问,根基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明精髓。他从我国传统美学大量关于自然山水的描绘和体验中,提取和概括了其中丰富的精辟论述和见解,吸收了许许多多足资自豪的精神瑰宝资源,再借鉴和参照国外的有关成果,加以梳理、综合、概括、提炼和系统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浓郁民族风格的、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美学新论。

第二篇:苏州太湖文化论坛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太湖文化论坛(后更名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国有大型企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继我国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参照达沃斯论坛的模式和经验而创立的首个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

(一)发展历程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合作过程中秉承的重要主张,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力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立自主,同时探索交融与互补,繁荣与共赢的世界文化生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民间社团成立,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有助于坚持和谐相处,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有力平台与机制,在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

2008年3月12日,中国国家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中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诞生。中国文联为太湖文化论坛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前局长严昭柱同志出任太湖文化论坛法定代表人、执行主席、秘书长。

2008年3月,太湖文化论坛正式筹备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

2008年7月25日,中国文联决定作为首届年会的主办单位。

2009年12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孙家正,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同意出任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

2011年5月11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46家海内外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反响热烈。

2011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邀请了印度尼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基金会董事会副主席优素福•瓦南迪,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欧洲地中海安娜林德基金会主席安德烈•阿祖莱,匈牙利布达佩斯俱乐部主席欧文•拉兹洛,“欧元之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成为论坛名誉常务理事。

2011年5月18-19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圆满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与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参加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

2012年6月7-8日,太湖文化论坛在南昌成功举行了以“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会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会议发来贺信。土库曼斯坦副总理托伊利耶夫、越南前国家主席陈德良等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到会并发表讲话。

2013年5月18-19日,以“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莫桑比克总统阿曼多•埃米利奥•格布扎、安巴总督路易丝•莱克-塔克、希腊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荷兰前首相吕德•吕贝尔斯、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浙江省省委书记夏宝龙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讲话,来自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文化官员、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媒体人士等约500人出席了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

2013年6月26日,太湖文化论坛在京召开第二届会员大会,通过选举及任命的方式产生了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经第二届会员大会投票决定,原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同志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主席;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同志,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中国田汉基金会会长苏叔阳同志,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兼董事长钟虹光同志当选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主席。原太湖文化论坛常务副秘书长郑传焮同志被任命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秘书长,作家出版社总编张陵、上海国际文化传播协会秘书长俞惠煜、上海航建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金海军被任命为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理事会副秘书长。

2014年3月31日-4月1日,以“丝绸之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永恒通途”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2014年巴黎会议在法国巴黎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太湖文化论坛、中国文联、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和法国展望与革新基金会共同主办。法国参议院副议长、前总理,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拉法兰,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辑,法国吉美博物馆馆长苏菲•马卡里奥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世界多个国家的政治家、学者、媒体人士出席巴黎会议并参与讨论。

2014年5月27日,为使论坛这一重要的开展人文外交的国内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经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正式更名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2014年6月18日-19日,以“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在上海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文联、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共同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刚果共和国总统德尼•萨苏-恩格索,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名誉主席张梅颖,联合国文明联盟高级代表纳西尔-阿卜杜勒阿齐兹-纳赛尔,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政治家、知名学者、企业家、媒体人士出席第三届年会并参与讨论。

2014年11月13日-14日,以“创新发展传统医学,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主题的太湖世界文化论坛2014年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澳门)会议成功召开。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柬埔寨王国副首相贡桑奥亲王等中外政要出席开幕式。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开幕式上做主题发言,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做主旨演讲。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医药学专家、科学家、政治家及各界人士约1000人出席本届会议并参与讨论。

(二)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的深入、国力不断的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其间斗争也越加严酷。西方敌对势力常常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对我意识形态领域进行颠覆与破坏。为此,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民间组织形式成立,也是基于对上述形势和实践经验的分析与思考。太湖文化论坛以民间组织形式出现,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突破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封锁;在研究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与破坏。这是太湖文化论坛作为民间组织形式建立的重要原因。太湖文化论坛的建立,创新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格局,使其和当前国家战略部署,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格局变化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旨在探索了一条建立全国性、国际化文化建设大平台的新路子,对中国文化建设将起到推动性作用。

(三)宗旨

太湖文化论坛定位为学术性、非官方、非营利、定期、定址的国际化、全国性一级民间社团组织。宗旨和目标是以中国为立足点,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通过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共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和机制,打造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国家级、国际化文化论坛品牌,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与工程建设

位于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核心区域的中信太湖城总面积达7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36亿元。其中包括太湖文化论坛(国际文化会议中心)、国际五星级酒店(太湖文化论坛主题宾馆)、1600米商业文化水街和2个市政公园、湖景公寓、电梯洋房等,是一个集论坛、培训、会展、住宅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太湖文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为65603平方米,主要由中央论坛会址、西部接待区、东部景观区组成,总投资超过6亿元。论坛主要设多功能厅、600人报告厅、大会议厅、国际会议厅等。

(五)第一届论坛情况

太湖文化论坛拟定每两年召开一次年会。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于2011年5月18日-19日在苏州举办,会期两天。

1.受到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

首届年会期间,共有52家国内外媒体对年会进行现场采访和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CCTV4《中国新闻》、江苏卫视《晚间新闻》、江苏要闻等电视节目对首届年会进行了报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网、酷6等网站上传了首届年会视频。《人民日报》第三版、《人民日报》海外版第7版、《文汇报》文化专版、《光明日报》第7版综合新闻版、《农民日报》第4版时事新闻、《苏州日报》头条、《现代快报》第F20版区域新闻以及《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城市商报》、《中国青年报》、《姑苏晚报》均有首届年会的新闻发布。新华社、中新社发布了首届年会相关消息。苏州新闻网对首届年会进行了专题报道,新华网、中新网、人民网、光明网、凤凰网、网易、新浪、搜狐、中国政府网、中国证劵网、中国广播网等网站均有首届年会新闻的发布或转载。越南之声广播、印度教徒报、印度时报电台对首届年会进行了客观友善的报道。越南通讯社、哈萨克通讯社、越南人民报驻京机构发布了首届年会新闻。

2.成果

首届年会期间,共有80多位国内外嘉宾发表了演讲或宣读了论文。这是首届年会最为重大最为直接的学术成果,代表了国际社会关于文明间对话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趋势、新动向。为充分凝聚共识,进一步团结国内外学术力量,论坛在首届年会后积极组织工作人员,根据各会场速记和国内外嘉宾所提交的论文等资料,认真整理各位嘉宾的演讲内容,准备出版首届年会演讲集。

首届年会时,尚有12位外国学者、48位中国学者很早便向论坛提交了论文全文,但最后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出席首届年会、或没能在首届年会上发表演讲。这些论文同样是对文明间对话与合作理论的积极探索。论坛在首届年会演讲集初步整理完成以后,立即开始整理这部分学者的论文,计划将其作为首届年会演讲集的姊妹篇同时出版。

(六)第二届论坛情况

主题: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会期:两天(2013年5月18-19日)举办地点:杭州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主办单位:太湖文化论坛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浙江省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承办单位: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华文化学院 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 中国生态学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会议日程:

开幕式现场图片

(七)第三届论坛情况

主题:加强文化软实力互动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会期:两天(2014年6月18-19日)举办地点:上海 会议日程安排:

支持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外交学会

承办单位: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华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八)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为“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英文名称为World Cultural Forum(Taihu, China))。

第二条

论坛是由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论坛的宗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和现代发展,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为政府、企业和学术界提供一个共商文化问题的高层对话平台和机制,打造开放、多元、包容的国家级、国际化的文化论坛品牌;通过论坛与社会各界建立的工作网络,为会员与会员之间、会员与非会员之间日益扩大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服务,努力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多样、和谐共处的文化未来。

论坛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第四条

论坛接受业务主管单位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社会登记管理机关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第五条

论坛住所设在北京市。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业务范围

(一)通过举办年会、研讨会以及其它重要的文化会议与活动,讨论中国及世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提出地区性或全球性的倡议,促进和加强中国与世界其它国家的政府、企业以及学术界在文化艺术领域方面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

(三)编辑《国际文化发展报告》,跟踪影响全球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动向,并定期发布有关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研究报告;

(四)独立或合作开展与论坛有关的展览、培训、教育等活动,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及培训中心;

(五)通过论坛建立的工作网络,增进中外文化企业界的联系,促进中国文化企业及其产品品牌走向国际;

(六)开展各行业和领域的文化高峰会,探讨文化与社会各行业、阶层的关联,以文化的力量推动行业变革,为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

第三章 会员

第七条 会员种类: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第八条

会员条件:

(一)拥护本论坛的章程;

(二)有加入论坛的意愿;

(三)在文化艺术领域内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愿意履行论坛会员义务。第九条

加入程序

(一)提交入会申请书;

(二)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讨论通过;

(三)由理事会或理事会授权的机构发给会员证。第十条

会员权利

(一)个人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论坛会员大会发言权、表决权以及理事会理事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对论坛年会及其他活动议题的建议权;

3、与文化艺术领域内的政府、商界及学术界领袖优先进行直接交流;

4、获得论坛提供的信息,并经授权优先使用《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等论坛出版物和数据库;

5、优先参加论坛举办的有关商务活动;

6、对论坛工作的批评权和监督权利;

7、享有会员大会赋予的其它权利。

(二)单位会员享有以下权利:

1、论坛会员大会发言权、表决权以及理事会理事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每个单位会员可享有三名参加论坛年会的名额;

3、获得论坛提供的信息,并经授权使用《国际文化发展报告》等论坛出版物和数据库;

4、优先通过论坛建立的工作网络获得帮助;

5、优先参加论坛举办的有关活动;

6、优先享有论坛举办各类活动的承办权或赞助权;

7、委托论坛组织专家、学者及商界人士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

8、委托论坛就其所关心的问题举办专题研讨会;

9、委托论坛推荐或培训人才;

10、对论坛工作的批评和监督权;

11、享有会员大会赋予的其它权利。第十一条

会员义务

(一)遵守论坛章程及有关规定,执行论坛决议;

(二)按时参加会员大会及论坛相关活动;

(三)维护论坛形象和合法权利;

(四)依据论坛有关规定交纳会费;

(五)为论坛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与信息;

(六)履行会员大会规定的其它相关义务。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

任何会员有权决定退出论坛,但应提前两个月书面通知论坛秘书处,并交回会员证。会员退会后,论坛将在两个月内如数退还会员当年所交纳的会员费。会员如果一年不交纳会费或不参加论坛的活动,视为自动退会。第十三条

会员资格终止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组织机构:

(一)会员大会;

(二)理事会;

(三)常务理事会;

(四)秘书处。第十五条

会员大会:

(一)会员大会为论坛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举行一次。会员大会由论坛理事会负责筹备,有关会议事宜提前一个月通知所有会员。因不可抗力未能将召开会议的通知送达某一或某些会员的,或某一或某些会员因故未能参加会员大会,不影响会员大会的进程。

(二)会员大会的权力: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选举和罢免理事;

3、通过由主席提交并经理事会审议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制定和修改会费标准;

5、决定终止事宜;

6、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三)会员大会主席由理事会主席兼任。主席因故不能出席,可指定副主席或秘书长代其行使职责。大会投票出现均票时,报主席最终决策。

(四)会员大会法定人数及投票

出席会员大会的法定人数为全体会员人数的三分之二。所有会员在会员大会或会员大会特别会议上均有投票权,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五)会员大会特别会议

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理事会有权根据四分之一以上会员的提议,召开会员大会特别会议,讨论有关紧急事项。

(六)会员大会任期及换届

会员大会每届五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一年。第十六条 理事会

(一)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大会闭会期间领导论坛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

(二)理事会的职权:

1、执行会员大会的决议;

2、选举和罢免主席、副主席、常务理事,任免秘书长;

3、筹备召开会员大会;

4、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5、决定会员的吸收和除名;

6、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变更和注销;

7、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8、领导论坛各机构开展工作;

9、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10、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三)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四)理事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五)理事由会员在会员大会上通过投票方式产生。第十七条 常务理事会

(一)常务理事会负责论坛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由理事会从理事中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

(二)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六条

(二)1、3、5、6、7、8、9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三)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四)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五)论坛设立终身常务理事,在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策划与筹备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由发起人提名,经论坛法定代表人审核,由论坛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后,成为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并由此形成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小组,组长由论坛法人担任。终身常务理事终身享有作为论坛常务理事的权利。论坛终身常务理事小组为常务理事会非会议形式和论坛重大紧急问题的总召集人。第十八条 秘书处

秘书处为常务理事会常设执行机构。职责如下:

1、负责论坛的日常业务和运行管理;

2、负责包括论坛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内的所有会议的协调和组织;

3、负责执行会员大会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做出的决议;

4、负责准备论坛工作报告和预算,提交理事会审议;

5、负责论坛的对外新闻发布;

6、负责论坛资金筹措和运作;

7、负责起草或修改论坛的规章制度;

8、负责会员日常联络等相关服务;

9、组织起草并发表与论坛业务相关的预测;

10、负责为论坛年会、研讨会及其它专题会议提供智力资源;

11、为会员和其它合作方提供人力资源培训;

12、负责建立工作网络,开展信息交流;

13、负责常务理事会委托的其它事务;

14、就论坛的运营与发展进行策划与研究。

第十九条 论坛设主席一名、副主席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主席和副主席、秘书长需具备以下条件:

1、在论坛的业务领域有着重大影响及良好声誉;

2、年龄不超过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3、身体健康且能胜任论坛的正常工作;

4、没有受过刑事处分;

5、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条

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一条

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5年,连任不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会员大会2/3以上会员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二条

主席为论坛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主席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主席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代表论坛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论坛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二十三条

主席为论坛常设执行机构的最高领导,职责如下:

1、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2、提名秘书长和副秘书长;

3、检查会员大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4、审批由秘书长提交的论坛日常工作决议;

5、提出重大议案,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或会员大会审议通过;

6、负责指导和管理秘书处工作,并聘用、提拔及解聘秘书处职员;

7、负责组织常务理事对论坛策划的项目进行审议和决策。第二十四条

秘书长由主席提名,理事会任命,协助主席处理论坛日常有关事务,职责如下:

1、协助主席处理有关工作;

2、协助主席进行论坛日常管理;

3、协助主席组织除论坛会员大会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议之外的论坛所有会议;

4、协助主席执行常务理事会委托或授权的其它事务; 第二十五条

论坛设副秘书长5名,副秘书长由主席提名,并由常务理事会任命。任期为五年,期满可延期。副秘书长职责如下:

1、协助秘书长处理有关日常事务;

2、在秘书长无法履行其职责时,代为行使秘书长职责;

3、受主席委托或授权处理其它事务。

第二十六条

秘书长在下列情况下终止职务:

1、提前三个月向常务理事会提出书面辞呈;

2、三分之二以上理事提议召开理事会会议,参加会议的全体理事的三分之二通过罢免秘书长的决议。在此情况下,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3、无法履行其职务;

4、受到刑事处分。

第二十七条

副秘书长在下列情况下终止职务:

1、提前两个月向主席提出书面辞呈;

2、三分之二以上理事或常务理事提议,参加会议全体理事或常务理事的三分之二通过罢免副秘书长的决议。在此情况下,副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3、主席提议,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表决同意罢免副秘书长。在此情况下,副秘书长有权要求理事会就此举行听证会;

4、无法履行其职务;

5、受到刑事处分。

第二十八条

论坛授权事宜 论坛成员(含会员、理事、常务理事),未经论坛法定代表人、主席或常务理事会授权,不允许以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名义开展与论坛有关的任何活动和事务,如有违反将承担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九条

论坛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款;

(三)政府资助;

(四)在论坛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和服务的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

论坛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论坛所有的经费应用于实现论坛宗旨,且在本章程及其相关细则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第三十一条

财务管理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财务法规,执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接受会员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确保所有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和完整。

(二)论坛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与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

(三)论坛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时,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社团登记管理机关认可的审计机构组织的财务审计。第三十二条

资产管理

(一)论坛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二)论坛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三)论坛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修改程序

第三十三条

章程修改程序

(一)主席提前两个月向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提交章程修改议案;

(二)章程修改案在获得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同意后,提交会员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报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

第三十四条

论坛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三十五条

论坛终止动议须经会员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六条

论坛在终止之前,须在业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

论坛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三十八条

论坛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论坛宗旨相关的事业。

章程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章程经2013年06月26日会员大会表决通过。

第四十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理事会。

第四十一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关注太湖文化论坛

关注太湖文化论坛,让太湖文明代代延续

太湖文化论坛是继我国博鳌亚洲论坛之后,参照达沃斯论坛的模式和经验而创立的旨在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全国性民间社团组织,是我国第一个自主创立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它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论坛主要的工作方式是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高端平台,诚邀全球各界人士共商不同文明对话与合作大计,共建和谐文化和和谐世界。2008年3月12日,太湖文化论坛获得国家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太湖文化论坛常务理事会设在中国北京。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年会。

2011年5月18-19日,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圆满召开,这为论坛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构筑了我国“南博鳌,北太湖”的高端对话格局。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与时任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参加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

2012年6月7日至8日,太湖文化论坛在南昌成功举行了以“促进人类自然和谐健康发展”为主题的中医药文化发展高级别会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为会议发来贺信。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迫切,保护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促进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合作过程中秉承的重要主张,随着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与共同繁荣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都力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各自的文化独立自主,同时探索交融与互补,繁荣与共赢的世界文化生态的可能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民间社团成立,整合利用海内外的人才、机构等资源,以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形成东西方文化交流发展的大平台,有助于坚持和谐相处,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有力平台与机制,在突出中国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增进共识、加强合作,与世界各国文化共同发展。2008年3月12日,中国国家民政部批准太湖文化论坛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成立,中国第一个自主创新的以论坛为组织名称的文化品牌诞生。中国文联为太湖文化论坛的业务主管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研究局前局长严昭柱同志出任太湖文化论坛法定代表人、执行主席、秘书长。

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2011年5月18-19日在中国苏州太湖成功举办。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旨在深入探讨不同文明的历史启示和现实价值,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应对共同挑战、增进世界和谐,政府与民间在共建世界和谐中的作用等重要议题,倡导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共同面对全球性挑战;倡导不同文明平等相待,加强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来自世界31个国家的政要、文化官员、学者、企业领军人士、国际非政府组织代表及媒体代表等近500人出席了首届年会。

首届年会开幕式由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加强文明对话,共促世界和谐”的重要致辞。时任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印度尼西亚前总统梅加瓦蒂,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2],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顾问安德烈·阿祖莱,时

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文化与经济的对话”全体专场会议由太湖文化论坛执行主席、秘书长严昭柱主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发表了题为“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的演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发表了题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的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对两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精彩评论。来自中外的4名参会嘉宾就道德力量与市场调节、政府调节,文化建设与软实力提升,社会和谐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与世界经济变革等问题与演讲嘉宾进行了热烈互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也是当今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趋向。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维护人民福祉,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商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之大计,发挥文化的力量,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努力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取得新进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普遍繁荣。面对大发展的新前景,让我们坚持和平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平保障发展、促进发展,发展了才有力量维护和平;贫困是和谐发展的障碍,要依靠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以新的生态文明观推动各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

太湖文化论坛及其首届年会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内外嘉宾一致认为,新世界第一个十年大量的客观事实充分表明,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强烈意愿。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在眉睫。而太湖文化论坛就是为人类文明对话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1.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以“加强文明对话与合作、促进世界和谐与发展”为主题,很有现实意义。她指出,推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以增进了解、加深理解、避免误解、化解隔阂与对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使命。为推进多样文明的对话交流、促进和谐世界建设,她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与时俱进、传承创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等四点倡议。

2.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闭幕式上致辞并总结五点行动共识:

人类历史是一部跨文化交流的历史,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对话、沟通、合作。提出新观念,确立新思路,实践新规则,不仅是人类重大关切,而且十分紧迫。坐言起行,知行合一,应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有约定。我们倡导以下的行动共识:

一、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凝聚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二、追求“国际正义”,消除人类贫困,实现共同繁荣;

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跨越文化鸿沟,促进文明交流;

四、敬畏自然,保护生态,共同呵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家园;

五、倡导文化自觉,珍惜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共享世界和谐。

第四篇:承自然之美

承“自然之美”

摘要: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随时间的变迁而转变,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生改变。面对自然的馈赠和报复,人类欣喜之余会沉着面对。绿色开采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慢慢深入人心。承“自然之美”,人类的发展需要和谐。

关键词:认识自然;馈赠;报复;自然之美

引言

“人与自然”,看到这个词汇,令我最先想起的便是中央电视节目《人与自然》。渐渐远离土地的我,对土壤的味道不再像父辈们那么熟悉,却能在《人与自然》中感受到它的神奇;立足于不到40平方厘米地球面积上的我,双目直视的世界何其有限,却也能在《人与自然》中看到它的缤纷多彩。我们生于田园,又生于水泥钢铁;生于雨林密布,又生于烟云弥漫。随着我们慢慢长大,世界变的越来越不同;随着人类的进步,自然也变的越来越不同。自然眷顾过我们,也伤害过我们。面对自然的“多情善变”,我们该如何?“人与自然”究竟是像《人与自然》所言的那样,还是另有面孔?对于自然,我们一直在探索;对于它,我们一直在接受考验。

1.认识自然

1.1人源于自然

人来自哪?自古就有这个问题,至今我们仍旧在探索,寻找着自己祖先的足迹。因为思维的抽象性,我们也不太容易弄清我们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容易使我们遐想),但从逻辑上,我们却能比较清晰的认清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证明自己来源于自然。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我们吃的,用的,包括自己都是分子原子组成,他们来源于自然;从思想的角度看,我们所想的素材都来自与自然,想的物理基础-大脑属于自然界中存在的东西。所以,人源于自然。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最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粮食;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形式表现出来。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

[1] 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对于思维和意识,在他们的著作里,给出了这样的解

释,“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那么就会发现,他们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是是自然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结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像适应的。”我们可以通过几个简单的疑问来弄清这一事实。没有自然,哪来人?没有人,哪来人脑?没人脑,哪来思维和意识?没思维意识,哪来精神的世界?所以说,人及和

衍生出来的一切都可以说是源与自然。

1.2 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

人虽然来于自然,但并不是说人臣服于自然。人之所以是“人”,也表现在他对自然的影响要比其他任何一个物种明显的多。随着生产和科技的进步,这些更表现的突出,如一颗原子弹足可以是山脉夷为平地,使物种灭绝。因此,可以说人主体,自然是客体。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里,也提到了这一点,“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并且这种关系,也得到时间的延续,“人通过生儿育女是自己重复出现,所以人始终是主体。”

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体现,我们对自然的改变超乎想象。桌、房、车、网球拍等等,这些都不是自然界原来就有的产物,因而我们接触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化了,但不管怎样,这些都将随着地球的这个环境的消亡而消失,但种种可以看出,人这一主体的明显行,甚至,出现了“人化自然”这一名词,来形容人对自然的作用。

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更主要的表现是人类对自然的变革上。第一次是农业的变革,农业的产生及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和壮大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直到今天,农业不但不能控制气候,还不得不受气候的控制。”第二次是工业革命。“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往返,大陆一洲一洲的垦殖,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底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试问在过去的那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中呢?”而从如今的观点来看,信息化更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人类的足迹已经涉足到了遥远的太空。也学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紧密相连的不仅仅是地球这个小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太阳系中其他的星球,甚至是更太阳系之外其他的存在。

2.馈赠与报复

2.1自然的馈赠

最近,一部关于饮食的纪录片在网上广为盛传。《舌尖上的中国》,该系列中以生动真实的手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部系列片的台词中出现最多的一句短语是“自然的馈赠”。的确,没有原料,哪来美味的菜肴。可是,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又何止在饮食呢?

自然对我们的馈赠也可以从物质和非物质两方面来进行分类。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首先,土地是自然给我们最大的馈赠。“土地是我们的一切,是我们生存的首要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曾经这样的提到土地的重要性。的确,没有土地,我们是不能发展到70亿这么庞大的一个群体的。至今,农业仍是各国的立国之本。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对于土地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其次,丰富多彩的物种,为人类的进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光靠土地种植植物,我们摄取的能量和营养是远远不够的。比如蛋白质,脂肪等都需要动物来给我们补充。虽然大豆等植物含有丰富蛋白质,但是只有豆腐的出现,才让它很好的符合人类的进食习惯;不然,大都吃多了,我们不免有些肚胀排气之感。即便如此,我们的所需仍然不够,真不能想象如果

没有动物的存在,我们是否会有今天这般的体格。当然光靠吃,我们是不行的,动物的存在对我们还有更多的意义。作为威胁,它是我们的祖先变的强壮;作为同伴,他也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比如,打猎是,猎狗给我们的帮助,耕地时牛给我们的卖力,马就更不用说了,使我们的效率增加了数倍等等。最后,是矿产资源给人类进步带来的便是飞越。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当然这与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有关系的。但是,铁器的出现对从业来说何况不是一个化时代的事件?工业革命的出现更是把矿产资源的重要推到顶峰。到如今,我们所接触到的东西几乎都与这些矿产资源有密切的联系。汽车,飞机,轮船,卫星,房屋,电器,等等,都来自于金属矿产;在这些东西的制造过程中又离不开煤,石油,等这些重要的能源资源,当然能源资源更重要的作用也在于给人类带来了持续的光明和温暖;另外,我们也可以认为风,水,太阳能,核能等,是广义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因为他们在人类的以后发展中必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这些物质资源是自然的弥足的馈赠,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也是人类思维的根基。首先,自然为我们解决了物质上的需求,为我们进行脑力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对人类文化的繁衍,发展和传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文化的产生需要一个群体,而且很大群体,群体的生存必然靠自然资源。其次,令人争议较多的是个人大脑活动,如想象,创造等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如禅悟,这些和自然资源难道有关系吗,尤其是抛开营养上的支持。事实上,我们的思维何尝离开过自然这一母体呢?从自然科学上来说,数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绳结的出现,而绳结的诞生岂是上帝的杰作,是对自然作用(劳动)的需要激发了我们这一举动,才有现今的高等数学,甚至更复杂,抽象的理论基础,然而这一切发展的源动力就是自然本身。关于其他自然学科,可说他们大都建立在数学的基础上。当然,其他自然学科也是为我们认识自然和应用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天文,生物等等其实人的空想。人文艺术,也可以说是自然给人类的馈赠。没有神奇的自然,何来“神”的诞生,宗教无从谈起;没有千姿百态的自然,何来绘画的灵感,更没有文字的诞生;没有生动的自然,怎会有各种乐器,更何况优美的乐章;没有自然,我们也放松的感觉都没有了。

可见,自然不仅创造了我们,还馈赠给我们了很多很多。

2.2自然的报复

面对自然的馈赠,我们“受宠若惊”,然而自然是有自己的法则的,更不要认为我们的科技已经征服了自然,因为种种现象表明,我们正在受着自然的报复。“我们不要过分的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结果消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这样提到。

工业革命给人来带来了不同寻常的快感、幸福感和自豪感,无论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让我们高歌一曲,可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分掠夺,让我们也饱受创伤。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这些是当今世界的十大环境问题,自然正在用他的方式来反抗人类的扩张与侵略。就拿气候变暖来讲,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s)、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10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

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还是一颗原子弹,它可以使山脉夷为平地,但也可以是它几十年寸草不生。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征服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可是我们给自然带来的破坏潜力也越来越大,自己受到的威胁也会越来越严重。2012不是世界末日,可是自然的报复,我们怎可忽视。[2]

3.承“自然之美”

把自然当作纯粹的敌人,想要征服,我们万万不能;把自然当作奴隶,无偿的使用,我们万万不能;把自然当作“神”(姑且这么说,这里只突出它的地位),我们也万万不能(谁敢动神的一分一毫)。自然就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也是我们的家园;是我们的资源之库,也是我们的垃圾之场;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发展,更要继承“自然之美”。

面对我们人类过去发展造成的恶果,我们人类如今不再犹豫处之。5月5日,这天被定为世界环境日;“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呼声传的也越来越远;植树造林,杀而不绝;绿色开采,可持续发展等等,我们对自然的认识在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再改变,对自然的关系在改变。

当然,正如探索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的道路也是曲折的。承认“自然之美”,继承“自然之美”,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但是,“在事实上,我们一天一天地学会了更加正确地去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学会了去认识自然界的惯常行程中我们的干涉的较进货较远的后果。”[3] 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言,我们人类已经试图遵循自然的规律行事,这也许是我们人类成熟的表现,也是我们理解自然过程中的进步。4,结语

总之,如果说,掠夺式开采是孩童时期的人类的调皮所为,那么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需要悔过,但无需陷入“自然之神”而无法自拔;如果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成熟的变现,那么我们要依循规律,更要采取措施保护好自然;如果说,自然给我们像母亲一样,在给我们馈赠的同时,也给我们了惩罚,那么面对自然我们选择的是反哺与善待,而不是不理不睬;如果说,承“自然之美”已入人心,人类的发展将会更加健康,更加快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45.[2]“百度百科”,.(2012/3/30).[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350.

第五篇:浅析自然之美

浅析自然美

浙江财经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美学概论)

题目:浅析自然美

学生姓名指导教师陈朝霞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 金融学

班级学 号

2011年 12 月 25 日

浅析自然美

摘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界中的美,不计其数,有待人们慢慢去

发掘。当今,许多美都是经过包装、刻意装饰的,不是所谓的“自然美”。自然美,是一种不经装饰,由内而外的美,它包括原生态的美和人类改造过的美,它能给人们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因此,我们需要摆正自己的立场,追寻真正的自然美,并从中获得身心的愉悦。

关键词:自然美;追求;变化;人

正文

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以自己的形式向前发展着。经过一系列的地质变迁,才有了浩瀚的海洋、辽阔的草原、无垠的沙漠、巍峨的高山。。。这些形态万千的自然元素共同绘成了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几亿年以后,人,这一物种诞生了,他们开始探索自然、亲近自然,逐渐发现了自然的美丽。

那么自然之美到底是什么呢?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事物之美,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农田、园林、建筑等;另一是未经人类加工改造过的自然对象的美,如星空、大海、山川等。它们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对事物美的感知,从而产生一种追求美的动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以及一颗追求“美”的心。

美,又从何处寻得?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在碧海边,海浪拍打岩石激起的阵阵浪花。

中国人对“自然美”追求,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老庄哲学”。老子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希望人们尽量减少对自然的改造,回到“鸡犬相闻”的桃花源中去,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推崇,也体现了一种淡泊的处世观。这对后来中国美学的主流——意境理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思想,他提倡“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

物之理”。(《庄子·知北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明确地指出了美存在于“天地”,即大自然之中。庄子的这些看法,是要人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去寻求美。这也对后世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自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出现开始,“自然美”就在不断地出现与更新,各种自然之美也只有黑夜与白天相交的那几秒,他们是在一起的。然而,“自然界的生命集中于一片无边的盛白上,其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河,都蕴含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自然事物千变万化,有时候,美只是一瞬间,就如昙花一现;有时候美很简单,就如你对朋友会心一笑;有时候,美又很难被发现,如人们的心灵之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进美容院做整形、做保养、减肥等,他(她)们只有一个目的:塑造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漂亮。这也与当今人们的审美观有很大的联系,靓衣服需好身材来相配,脸上没有瑕疵才悦目。人们常说,“女为悦己者容”,打扮得体,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不过,在我看来化浓妆或整得完全不像自己,就有失偏颇了。造物主在塑造人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即使双胞胎也一样。每个人都是一种自然美,虽然有评比,但是人人都应该有自信,都应该为自己而自豪。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有另一个人来发现你的美,那个人就是你的妻子或丈夫。所以,我们不必为了自己貌不如人而自惭形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仅仅是纯粹的自然美已经绝迹,更多的是融入了人类活动的“美”。哲学上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么,自然美的领域也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才逐渐扩大的。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自然事物愈来愈多地为人类提供服务,使人们感受到自然的巨大魅力,并且这个过程还在不断地持续中。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自然界也是无限的,浩瀚的宇宙没有尽头。因此,我们可以说自然美产生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

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在论述这类自然美时说:“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人们改造过的自然美,凝聚着人的劳动,能唤起人们的审美的愉悦之情和自豪之感。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夏日碧绿的荷塘,秋日金黄的硕果,冬天墙角芬芳的寒梅,一年四季不断变化的颜色,有了人类的参与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们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是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它们是人类生活劳动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给人以美感。

当然,自然美,也有人类遥不可及之处,就如太阳。它“美得令人心旷神怡”,因为它是“自然界的生机的源泉,恩泽万物,它给了我们生活的温暖,没有它,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暗淡而悲哀。然而,由于其温度太高,且离地球大约有15210万千米,以至于我们无法靠近它,更谈不上改造它。又如深不可测的海洋,虽然有潜水艇,但是海底世界依然是人们不可触及的地方。所以,在自然美面前,人类也有渺小的一面。

总结

自然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自然美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事物中的感性显现。自然美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之中,这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审美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命之有限,宇宙之广大,历史之璀璨,都需要自然美来填充。人们的精神世界,若缺少了自然美,那就会变得空虚寂寥。所以,自然美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美学散步》,宗白华,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 《美学原理》,克罗齐(意)著,朱光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3] 《美学导论》,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 《美学四讲》,李泽厚,安徽文艺出版社;

[5] 《谈美》,朱光潜,中华书局,2010

下载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然之美-太湖文化论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奠基仪式

    太湖文化论坛永久坛址正式授权 5月19日下午,文化论坛永久坛址正式授权仪式在度假区宝岛花园酒店举行。文化论坛执行主席严昭柱,副秘书长郑传焮,度假区管委会领导黄戟、许兴林......

    文艺批评的理论反思-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读严昭柱著《自然之美》 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处长、研究员马建辉 今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召开了主题为“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

    写景作文:领略自然之美

    写景作文:领略自然之美写景作文:领略自然之美 晨起,薄纱般的雾渐渐散去了,和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我们驱车前往被誉为“疑是恐龙化此山”的三清寨自然风景区。 一路上我都在专注的看......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在上海闭幕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在上海闭幕 发表“上海共识” 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第三届年会19日在上海闭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500位中外嘉宾共聚中国上海,参加太湖世界文化......

    自然之美图片展活动总结5篇

    自然之美图片展活动总结 深秋的时节已经来临,走在校园中,落叶随风飘动,昔日的美景已经逝去。为了能让师生重温美景,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拉近与自然的距离。河南师范大学自然传......

    美、如此自然

    美,如此自然 化德县第三小学 李嘉欣 在旧中国时,人们都在说:“学习成绩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意思是无论你的学习成绩多么好,都不如买通监考老师,让你作弊。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腐......

    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玉雕艺术创作——探寻深化自然之美(二) 来源:上海成昊(微博)http://www.xiexiebang.com (三)玉雕艺术创造成“良器”的过程,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和造物原则的过程。 《考工记》上表达......

    自然之美---我眼中的美丽中国

    自然之美—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于是“美丽中国”概念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