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山子传·大铁锤传模拟测试题
《方山子传》阅读模拟测试题
原创人:陈关利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闾里之下皆宗之 宗:尊奉 B.折节读书 节:志向
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D.方山子傥见之欤 傥:或许,可能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方山子“耸然异人”的一组是()①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②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③俯而不言,仰而笑。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少时钦慕西汉时期的游侠朱家、郭解,但后来因不遇时机没能如愿以偿。在晚年的时候,他放弃车马,弃毁冠服,到岐亭隐居,过起了住草房、吃素食,与世隔绝的生活。B.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巧遇方山子,方山子竟然是苏轼的老朋友陈慥。苏轼告诉他来到黄州的原因,他先是低头不语,听后仰头大笑。
C.苏轼回忆十九年前在岐山遇见方山子。当时,他手持弓箭在西山游猎,他让骑从射马前飞起的喜鹊,骑从没有射中,就自己催马冲出,一箭射中。
D.方山子出身于功勋之家,在洛阳的园宅宏伟壮丽,在河北的封地良田足以让他生活得富足安乐。如果当年他做了官,到如今一定能够显达闻名。4.翻译句子(10分)
⑴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⑵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杰。
《大铁椎传》阅读模拟测试题
原创人:陈关利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故尝与过宋将军 过:拜访 B.饮食拱揖不暂去 去:离去 C.扣其乡及姓字 扣:通“叩”,询问 D.故仇我 仇:仇恨,以„„为仇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大铁椎“身怀绝技”的一组是()①多力善射。②右肋夹大铁椎,重四五十斤。③“吾去矣。”言讫不见。④以为豪,然皆不用。⑤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⑥屏息观之,股栗欲堕。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③⑥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铁椎相貌丑陋,饭量大,说话像楚地的口音,很少和人说话,右肋夹着一个四五十斤重的大铁椎,柄上环绕着一条一丈多长的铁链。
B.大铁椎行踪诡异,半夜离去时窗和门竟然都关闭着,回来时人也不觉,等到发觉时他已经在炕上酣睡了。他衣着也很奇怪,不戴帽子用蓝手巾裹头,不穿袜子用白布裹脚。C.大铁椎慕名到宋将军家,希望能够得到保护,失望后告辞要离去。宋将军知道真相后极力请求助战,而到了现场大铁椎却让他登高观看,不准出声。
D.在旷野里,大铁椎与一百二十左右的贼人决斗,椎裂马头,杀贼三十左右人后离去。吓得工技击而雄健的宋将军双腿发抖险些从城堡上掉下来,衬托出大铁椎的勇武高强。4.翻译句子(10分)
⑴久居,祸且及汝。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⑵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第二篇:《方山自传》《大铁锤传》复习训练教师版
《方山子传》《大铁锤传》复习导学案 编写教师:刘爱侠审核:杜小丽王筱菊孟丽娟
复习目标:
1、积累 “适、过、许、力、寝、骑、足、之”等文言实词;
2、巩固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4、训练准确地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复习题
一基础知识练习
1..指出下列句中的没有通假字()
A犹见于眉间B方山子怒马独出
C往往阳狂垢污D方山子傥见之与
答案:B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A欲以此(驰骋)当世()B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C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D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答案:C3指出下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名词动用,尊奉)
B、余既耸然异之(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愤怒)
答案:怒:使„„愤怒
4、指出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A、过岐亭,适见焉,(恰好,副词)B、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应,动词)
C、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适当形容词)D、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动词)
答案:C适:到,往,动词
5、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和意义解释错误的一项()
A、方屋而高(和,并列连词)B、何为而在此?(却)
C、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然而)D、使骑逐而射之(但是)答案:D并,接着,表承接连词
6、指出下面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B、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C、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D、臣之所好者道也()
答案:C是状语后置句,其他都是判断句。
7、指出句中加点的字词 解释错误的一项()
A、工技击(擅长)B、时座上有健啖客(健康)
C、扣其乡及姓字(询问)D、语类楚声(类似)
答案:B健:善于
8、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完)B、(勉强)
C、.(约会)D(只)
答案:B强:尽力
9、指出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跟从)B、众贼环而进(包围)
C.人马仆地(前仆后继)D.股栗欲堕(抖动)
答案:C仆:向前倒下
10、下列括号内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A、使(从事)于其间B、且欲观客所为,力(请客)
C、欲以此(驰骋)当世D、(独)来穷山中
答案:D(1从事:古义:参与政事;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B请客:古义:请求客人;今义:请人吃饭、看戏等。
C驰骋: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11、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折节:强自克制
C、方山子(傥)见之欤傥: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纵马奔驰
答案:D 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12、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何为而在此B庵居蔬食
C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答案:C定语后置,其他都是宾语前置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5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13.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B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
C 然终不遇遇:对待D 因谓之方山子因:于是
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
14.对加点虚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③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④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A.①②句相同,③④句不同B.①②句不同,③④句相同
C.①②句不同,③④句不同D.①②句相同,③④句相同
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
15.下列句中属于状语后置句式的一项是()
A.稍壮,折节读书B.晚乃遁于光、黄间
C.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D.因谓之方山子
答案:B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谪居于黄谪:降职
B.见方山子从两骑从:跟随
C.一发得之发:射箭
D.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相类似
答案:B使……跟随
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过岐亭,适见焉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B.①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②余告之故
C.①因谓之方山子②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D.①游西山,鹊起于前②余谪居于黄
答案:D介词:在/ A恰好、适应/ B.旧、原因/ C因此、趁此
18、选出加横线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
AB
CD
答案:C。(A妻子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B、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D、使动用法,使马怒,即纵马向
19、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C(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20.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6分)
①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译文:(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注意“而”和“妻
子”“ 异”的翻译)
②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译文:_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③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译文: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三默写
1、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块假我以文章。______________________,序天伦之乐事。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_______________,夷歌数处起渔樵。
5、丞相祠堂何处寻?____________________。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未云何龙?_________,不霁何虹?________________,不知西东。
9、_________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__________________?
9、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
11、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帝子降兮北渚,木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第三篇:《方山子传》教案
方 山 子 传
苏 轼
教学目标:
1、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2、学习文章通过言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3、理解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重点:运用推断法,弄懂词意,疏通文句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打动作者苏轼的方山子之“异”的内涵。教学方法:诵读法 推断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意思是“那风本没有雄和雌的差异,可人却有得志和不得志的区别。”那么,假如人生“不遇”,生命该如何取向?方山子有一份答卷,而这份答卷深深地感动了大文豪苏轼。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份答卷。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字音:
shào少时 著帽 见于眉间 阳狂 傥见之 zhuóxiànyángtǎng句读:
(1)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2)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3)方山子/怒马独出 语气:
(以第二段为例)
(1)写和方山子意外相遇,所以总的语气应是惊喜。(2)饱含惊喜的具体词句 “呜呼!”——表惊讶;
“何为而在此?”——读出不解之意,探询语气;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读出看破红尘,超然物外之意,感到奇怪;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读出不可思议,奇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掩卷而思,说说读出了那些内容。
3、齐读巩固
三、疏通文意,质疑讨论
1、疏通文意
要求:边读边译,标出疑难
2、互学互助,解决疑难
要求:同座位讨论,解决部分疑难
3、质疑讨论
要求:(1)声音洪亮清晰,说清问题出处;
(2)有意识地运用推断法,引导学生解决疑难;
字音推断法:
犹见于眉间 同“现”,显现 .阳狂垢污 同“佯”,假装 .傥见之 同“倘”,或许,可能 .
语境推断法: 光、黄间隐人 “光”“黄”皆是地名,“间”表示不确定,译为“一带”; .稍壮 uu,后面有“晚”,所以“壮”应表示年龄,译为“年纪...前面有“少时”渐渐大了”
驰骋当世 前面有“折节读书”,后有“然终不遇”,所以“驰骋”应有“纵马..奔跑”引译为“放开手脚,施展才华”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从两骑 “既”和“独”分别引导的是两个动作行..为,所以“既”译为“之后”,“独”(又)只想起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上文写“应当能够做官”,下文写“现在已经是个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了”,所以“使”译为“假使”,表假设关系
而其家在洛阳 本段是些方山子的家世既富又贵,所以“而”译为“并且” .
语法推断法:
庵居蔬食 应为“居庵食蔬” .. 所著帽 所后应为动词,所以读“著”,译为“戴”,戴的帽子 .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形容词作动词,使马怒,猛抽坐骑 . 成语推断法:
环堵萧然 四壁萧然,空无所有 .. 独来穷山中 穷乡僻壤,偏僻 . 对位推断法:
弃车马,毁冠服 “冠服”与“车马”相对,译为帽子和衣服 .. 使酒好剑 “使”和“好”相对,译为“喜欢”“爱好” .(3)总结归纳推断法
字音 语境 语法 成语 对位
4、重点语句翻译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四、阅读与探讨
1、文章通过细节突出了方山子的不同常人,列举两三处细节,并作简要分析。
指导:细节: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细节描写要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 明确:“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俯而不答,仰而笑”表现他对世俗生活的深刻认识。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表现他的思想对妻子儿女奴婢的影响。
“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一发得之。”——寥寥几笔,就画出了方山子的卓然不群、侠气弥胸的形象。
2、作者邂逅方山子之后“耸然异之”,说说方山子有哪些异人之处,作者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
指导:“耸然异之”在第三段的第一句,根据它的位置推断,应该在上下文。
明确:异人之处:(上文)(1)老朋友遭贬,竟不答而笑;(2)方山子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下文)(3)做隐士而又面显“精悍之色”(4)既富又贵,却弃之如草芥,“独来穷山中”,过“环堵萧然”的生活。态度:“余闻光、黄多异人„„方山子傥见之与?”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之情。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语境、语法、成语、对称等角度,对文言词义进行了推断,疏通了文意;
我们学习了文章通过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初步了解了方山子的独特个性与人生取向,体会到了苏轼借传主形象体现自己情志的笔法。
六、阅读拓展
1、读一读“评语选粹”
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2、写一段点评
随物赋形,因人而传。家族世系,履历生平,皆避而不言;只取其隐,其侠,彼此互见,相得益彰。传主之个性、神情全赖细节传出,甚是生动,甚是感人。附录: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
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四篇:方山子传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第五篇: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传
苏轼
【知人论世】
关于苏轼的介绍参见本书P85《赤壁赋》苏轼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方山子传》主要内容是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前十有九年:“有”通“又”。
2.犹见于眉间:“见”通“现”,显现。3.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4.方山子傥见之与:“与”通“欤”语气词,吧。
二、古今异义:
1.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遗像,古义,流传下来的样子。今义:人死后留下的画像。2.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男人的配偶。3.欲以此驰骋当世:驰骋,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今义:指纵马奔跑 4.方屋而高: 屋,古义:帽顶。今义:指房屋。
5.使从事于其间:从事, 古义:任职。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三、词类活用:
1.余既耸然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认为……奇怪。2.岁得帛千匹:岁,名词作状语,每一年。3.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名词作动词,尊奉。4.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使动用法,使„„跟从。5.亦足以富乐: 富乐,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6.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动用法,使„„愤怒。7.今已显闻:显闻,形容词作动词,显达闻名。8.与公侯等:等,名词作动词,等同,类似。9.而:
①方屋而高/而其家在洛阳:和,并且,表并列连词。
②何为而在此?/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却,然而,表转折连词。③俯而不答,仰而笑:着,地,表修饰连词。
④使骑逐而射之/而岂山中之人哉/此岂无得而然哉/不可得而见:并、接着,表承接连词。10.于: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余谪居于黄/犹见于眉间/使从事于其间:介词,在。
②鹊起于前:介词,从。四、一词多义:
1.闻:交往/出名: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2.异:对„„感到奇怪/与众不同的: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3.使:假使/让,叫: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五、特殊句式:
1.徒步往来山中:省略句。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判断句。3.鹊起于前:状语后置。
【文本解读】
(1).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2).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黄河以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3).解读:
1、文章所分成的五段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内容?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
【明确】第一段,直接叙述,简介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第二段,细节描写,写了
他乡遇故知。第三段,倒叙,细节描写,写方山子少年时的豪侠之气。第四段,补叙,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第五段,对方山子的赞颂。
2、第一段:
【原文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讲解】宗:尊奉。折节:改变平日的志向和行为。遁:隐,消失,隐居。——{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人们没有谁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而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3、第一段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作者与方山子有共同的遭遇?
【明确】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4、第二、三段:
【原文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讲解】矍然jué rán:(1).惊惧貌;惊视貌。(2).急遽貌。环堵萧然:环堵:四面土墙。萧然;萧条的样子。形容家中空无所有,极其贫困。自得之意:(1)指自觉得意、快意。(2)指自己有所体会。——{译文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原文③】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讲解】耸然:(1).高耸貌。(2).惊惧貌。耸,通“ 悚 ”。(3).诧异貌。耸,通“ 悚 ”。独:语助词,犹“其”:“弃君之命,~谁受之?” 怒马:奋马。精悍:精明能干;精锐强悍。——{译文: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5、在第二、三自然段以今昔两次邂逅作对比,指出方山子并非寻常的隐逸之辈,两次邂逅所见有何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明确】俯而不答,仰而笑。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
6、为什么方山子听了苏轼的遭遇后,表现出“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态?
【明确】这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的世道的熟悉,因为他是过来的,所以见怪不惊。又极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打击诬蔑苏轼的那些奸邪小人的蔑视。这也是一次很生动传神的人物细节刻画。俯仰之间是一份人生况味,是一种人生姿态!不答是因为不遇的人生悲苦痛楚本不可答,然亦不必答,同是天涯人落沦;继而仰天一笑,那是方山子对待生命态度,笑对人生,放下沧桑,不以物伤性,自得人生!
7、第三自然段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倒叙方山子少年时豪侠之气。
8、第四自然段:
【原文④】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讲解】勋阀:勋,特殊功劳;阀,古代指有权势的家庭。使:假若。——{译文: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
9、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要交代方山子的家世背景?
【明确】为了突出其“异”于常人之处,甘心放弃显赫的家世而庵居蔬食必有其自得之处。作者在此极度赞颂方山子超脱世俗的高尚美德,直接赞语仅最后“此岂无得而然哉”!
10、第五段:
【原文⑤】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讲解】 阳狂;假装疯颠。也作“佯狂”。垢污:肮脏;污浊。傥:tǎng,偶然,意外地。——{译文: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11、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异人”意在何用?
【明确】最后作者以光、黄其他“阳狂垢污“的异人来反衬方山子,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及其同类人生活的向往。所谓异人的“阳狂”之行乃是一种掩饰,是为了压抑心中的激情,平息心中的矛盾。方山子不也正是如此吗?作者以疑似的口吻问他是否见过“阳狂垢污”的异人,其实,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异人。提升文本的广度,表达自己对方山子及其志同道合的所谓的“异人”们的欣赏之情。
12、鉴赏提示要我们注意——方山子的“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倾向?
【明确】(1)他与常人的生活道路不同:少年——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成年——折节读书,有志用世。晚年——无所遇合,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独特:庵居蔬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所著帽,方屋而高。(3)待人接物的方式与常人不同: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家庭情况及其大气、大方的行为作风:世有勋阀,岁得帛千匹。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表彰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藉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换句话说:对老友的知音之情,寄托自己身世之感。这也是本文主旨。)
13、概括主旨
表彰方山子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借此流露出同为不遇的感慨。
14、“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请问此文是如何打破平淡,塑造丰满形象的? 【明确】本文没有像一般传记那样,平铺直叙地介绍人物的姓氏、乡里、家世、生平等。开始,只是粗略地介绍了方山子生平,并说明得此称号的缘由。但其人真实姓名、家世、籍贯等均未介绍,让读者产生一种悬念,急于知道此人究竟是谁。接着,记叙自己在黄州跟他的一次巧遇,点明人物姓氏。随后追溯此隐士曾有过的年少气盛,最后说明其拥有的显赫家世。这样,由隐而显,由略而详,层层设疑,层层呼应,愈深愈见方山子的不同寻常和卓立无匹。
15、赏析
【明确】重点写隐居时的生活和思想态度(随物赋形)。主旨:说明方山子为弃显闻富乐,独来穷山中的异人。文体:形式为应用文(传记:他传);内容为记叙文。用字准确而含蓄,字里行间饱受感情.写出作者想见已久而又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渲染了隐士的特征.。
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借他人之酒解自己胸中之不快.方山子实乃自悲不遇(暗示手法)。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藉此流露出同为“怀才不遇”的感慨。
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泊贫贱的行动,作者结合自己当时被贬黄州的处境,于文字之外,又寓有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写方山子未尝不是自悲不遇,本文可以说是作者在黄州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