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城古镇解说词
罗城古镇解说词
船形街始建于明末崇祯年间1628年,将近400年的历史,坐东向西,全长209米,其形状两头尖,中间宽,梭形的街面是船底,两边的建筑是船舷。灵官庙这个位臵是船尾,中间古戏楼是船舱.前端是船头,船形街有“云中一把梭,山顶一只船”的美称。
古人为什么会在这里修一条船形的街道呢,当时“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是出了名的,百姓喝水要到十里甚至十几里以外的地方挑水喝。罗城是有名的旱码头,自古缺水,传说在明末崇祯年间,有个外地人张秀才来到此地,坐在茶馆里喝茶,看到茶客们个个唉声叹气,临行前还把茶杯里的水喝的一干二净,这个张秀才就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叹息一声说:这镇上缺水,滴水贵如油呀,张秀才沉默了片刻就脱口而出:罗城旱码头,客商难久留,要得不缺水,罗城修成舟。大家听了齐声叫好,一致推荐张秀才作造船的领头人,张秀才带着数百名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不到三年时间,船形街就建成了。修船是为了求雨,所谓“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
罗城人捐资修船形古镇,船是修建好的,水自然没有来,最终解决水还是共产党领导罗城通过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才得解决。真正的灵官是罗城人民,他们通过艰苦奋斗于1973年10月开工的,1 1976年底竣工完成蓄水量为2890万立方米,居乐山第二大的铁山湖水库。
2007年罗城古镇船形街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月被评为四川省首批“历史文化名街”,同年5月参展了上海世博会。
船形街有五大特点,一是防地震。1992年丽江大地震时,古建筑遭到了严重毁坏,而船形街的建筑风格采取川南民居的穿逗木构架式,整个建筑群中找不出一颗钉子,房屋又左右相连,稳固性强。
二是 “晴雨市场”,古人赶场时,太阳大了不用打伞,不被太阳晒,下雨天穿布鞋走通街不湿足,可谓晴雨相宜,不管天晴下雨,人们都可在凉厅内进行贸易、喝茶、看戏、观灯、下棋等活动。
三是功德性,凉厅子是各家店铺的老板自己修建,古时以铺面为界,现代以滴水为界,反映了古人积功德,现在就是讲和谐了。
四是冬暖夏凉,冬天西北风吹不进来,凉厅子里特别暖和,夏天呢又很凉快,这条老街在明清时候是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现在人气也非常旺。
五是围城堵贼,解放前船头船尾都有守门人,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上面挂了颗红灯笼,晚上每到八点,船头的守门人就点亮灯笼,船尾人一看这信号,也关门,这个时候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进不来,再加上两边房屋的后墙相连,形成了天然的城墙,这种格局非常利于防盗。古戏楼是古镇船形街的中心,在明清时又名“万年台”,是人们比武、唱川剧的地方。戏楼四角宝顶,横联:“神听和平”,寓意川剧可听入神,韵味十足,“和平”显示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景象。两边有对联:“昆高胡弹灯曲绕黄梁,生旦净未丑功出梨园”,分别是川剧的五个名牌和五个角色。这个地方取景拍摄过《海登法师》《中国变脸王》《四川茶馆》等连续剧,中央7台的《搜寻天下》《再说长江》介绍过船形街。
古戏楼后面的石坊上四个大字“濯濯永流”,濯濯的意思是光秃秃的山顶,“永流”证明了古人做梦都在祈求老天下雨呀,右边“罗众志以成城倚铁峰枕峨秀垮八百里乌云长驱五海”,罗字道明了罗城的来历,不是这里姓罗的多叫罗城,繁体字的“罗”是上下结构的“四维”,“四维”是东南西北的名称,故得“罗”字;这里的百姓是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到这里定居呢,这是因为当时罗城的工业很发达,盛产黑白两大矿,黑是煤炭,白的是盐。“倚铁峰枕峨秀”讲明了罗城的地理位臵。左边“灵古今而作官纳优孟集高腔通四千年韶乐胞兴万方”灵指灵观庙,百姓希望灵观庙保佑这里人杰地灵、风调雨顺,“高腔”对应戏台是唱川剧的地方。
在罗城这一条长209米的船形街道的两边凉厅房屋中有杂货铺、丝绸店、饭馆、小吃店、烘房、茶肆、药房、仓铺、陶瓷铺、客栈、说书场等。老店铺如 “铁山春”、“祥泰天”、“亨又亨”、“天 然居”、“舟和圆”菜坊、名吃,“船中楼”客栈,“雅仕居”、“丰泰号”、茶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招牌。赶集和庙会,逢年过节“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数十里的乡民都来出售农副产品、竹木家具、换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晚上各色各样灯笼,如:龙形灯、狮形灯、象形灯、牛形为、麒麟灯(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灯等高悬,使夜色更为美丽迷人,人们在这尽情的品茶、划船、喝酒、吃夜宵、听川剧、看灯影戏、观木偶戏或地方民歌演唱,玩龙灯、耍狮子舞,玩纸牌、下棋等伴你度过美好的一夜,充满浓厚的乡土情调,人们心情舒畅地摆龙门阵交流信息。
船尾的灵官庙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854年)建,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民国八年(1919年)均培修过,结构上为两重式,前为正殿,后观音,现基本完好。修建灵官庙也有一段故事,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一个奇异的云游道士到罗城化缘,身背一个约三尺多,宽约一尺的木刻灵官佛,精致的闪闪发光。道士住丰泰栈患了伤寒病,病危中栈老板请了老中医为其医治,并不厌其烦地精心护理,道士病例后感激救命之恩,临别时道士向老板说:“非你,吾命休矣!小道今欲他去,因贫无物可奉,愿将随身灵官送与,以表谢意”说毕将灵宫佛托与老板,并嘱:“好好供奉,如遇不顺,可求得保佑。”说完晃然而去。街坊四邻相闻,“丰泰栈”生意热火朝天,老板赚了钱,又出面向前来求灵官老化募,修灵官庙供奉官像,灵 官会时灵官庙香火更旺,后来街道往后发展寺庙就恰似船头了。
灵官会日期以前在罗城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本应是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继后改在农历六月十五日,这里也有一个典故:清末罗城发现一无头死尸,按清朝法典要限期破案,大案办不穿,县太爷要丢乌沙帽。当时的李县太爷坐阵“丰泰栈”小楼上,让下士明查暗方,毫无下落,眼看快到期,县太爷以酒解愁,在喝闷酒时,听到灵官庙,心一动去向“灵官”救求助,县太爷手下人买香蜡钱纸求“灵官”显灵,祷告:小官今人命案办不穿,望“灵官”保佑我三天内捕获凶手,定重塑金身。因县太爷最爱吃猪前路蹄,到罗城后每天如此,并由官厨屠夫订了货,在求拜“灵官”的第二天,屠夫忘了留前蹄,官厨去拿时屠夫以后蹄代替。县太爷吃惯了前蹄,觉得蹄味不对,官厨把详情告诉了县太爷,听后县太爷更加发怒,如此刁民竟敢瞒哄我,立即发信将屠夫抓来,当差人快到屠宰店时,大声叫道:“抓住他。”此刻从店里另跑出一个屠夫,差人一见此人如此惊慌,又满身油腻,定是将猪后蹄充前蹄的屠夫,赶紧抓住,拉到“丰泰栈”公堂上。李县太爷将惊堂木一拍,大声斥道:“你会砍,还瞒本县太爷,你知罪吗?从实招来”。屠夫听后一想“你会砍”一句,吓得周身打抖,乞求说:“大老爷饶命,我罪该万死,人虽然是我砍的,但是某人叫我砍的”。县太爷心想,嘿!全明白了,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急忙追问:“哪个人头呢”屠夫说:“交与主谋了”,很快主犯也被抓到。李县太爷为感激灵官菩萨之灵 验和自己所许之愿,亲自去成都买回金粉重塑金身,另送一大匾,匾上刻有:“感灵显应”四个金闪闪的大字,送匾那天是农历六月十五日,从此罗城群众就将这一天定为“灵官会”日期。继后又整修庙宇,为了宣扬这些传说,后人在庙前又建了一戏台和一拱门既为庙门,又如衙门,因而巧妙的船形。
罗城的一事一物显然都不是继承长官意志的,建筑物是不规则的,如灵官庙不是处于罗城街中轴线,而是偏右,同时戏台离庙又稍远。更有趣的是灵官属道教,而当地人却把它作为佛来供奉,但由和尚而不是道士主持宗教仪式,这种道、佛二教互相尊重,如汉、回民族大家庭一样。
铁山:海拔723.9米,山上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的诸葛亮曾在此炼铁造兵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曾挖掘出一块刻有“诸葛武侯炼铁于兹”的石碑。铁山是:“李〃蓝起义”部队驻此的根据地,现已搜集“求贤诏”书和数万字史实资料。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罗城“红灯教”起义,驻扎于铁山上。铁山寺庙古迹众多,据记载,山上有土地庙、太子庙、观音阁等18座庙宇,由于历史变迁,山上庙宇都被毁坏,1993年,经有关部门批准,群众自发的捐款,重建了观音阁。
清真寺:清真寺(西寺)建于1876年,清真寺是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他们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 用。每日“五时拜”,每周的聚礼,每年两次“会礼”,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到清真寺举行,婴儿初生时命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举行仪式。1944年,有“小诸葛”之称的军事家白崇禧赠清真寺 “建国兴寺”牌匾。
南华宫:始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又称“广东会馆”,为粤籍人迁徒至此而建。该宫座北向南,属晚清宫庙,木制结构建筑布局,宫中戏台抱厅,耳楼相连,结构为二重正殿(分为中殿,后殿),两侧厢房及钟鼓楼组成,占地面积1450平方米。现仅存宫殿大门外一对2米多高栩栩如生、雕刻玲珑的雌雄石狮。
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灯:罗城镇的“麒麟灯”是当地特有的一种民间歌舞,又称送子舞,逢春节,罗城古镇都要耍起麒麟灯,庆贺新年佳节,寓意吉祥幸福。相传,七仙女与董永相爱,被王母将强行带回天宫后生下一子,董永强压悲愤,一心苦读,高中状元,玉帝闻讯后,派一名天将护送董永的儿子乘坐麒麟下凡,在长安会仙桥将其子送与董永,这就是民间俗称“麒麟送子”的来历。整个灯舞围绕麒麟送子到人间的故事情节展开,土地前去迎接,云童、风女、旗阵、灯队簇拥相伴,天将威风凛凛舞动花枪,麒麟欢腾跳跃起舞,烘托出一派喜庆气氛。
麒麟灯表演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的表现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表演阵容宏大,演员多时100余人,最少也需20人左右,为所有民间灯舞中罕有的庞大场面。表演中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麒麟灯流传至今,在省内一枝独秀,多年来,古镇“麒麟灯”队参加了省、市的民族民间舞蹈调演和庆祝演出,夺得多项桂冠,为古镇争光添彩。上世纪50年代,罗城麒麟灯舞曾先后代表乐山地区参加过省第二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也曾参加过在乐山举行的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选拔表演赛。上世纪80年代后,罗城麒麟灯频频亮相四川省第三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乐山国际龙舟节、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等省市大型文艺活动中,并受到中外观众的欢迎。由于其独特性和惟一性,犍为罗城“麒麟灯”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二篇:古镇解说词
谷里镇解说词
(在政府院坝,解说员解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幸福小城镇——谷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热情欢迎您的莅临!我是解说员ΧΧ,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进行解说服务,敬请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对我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我镇的基本镇情。
谷里镇位于黔西县东部,位于东经106°09′-106°12′,北纬26°59′-27°00′,东与钟山乡、协和乡接壤,南与大关镇为邻,西接绿化乡,北与永兴乡、甘棠乡相邻。因位于山谷之中,长一里而名“谷里”。
我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距黔西县城17公里;经贵毕路距毕节135公里,距贵阳105公里,有国土面积6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418亩,辖16个村,1个社区151个村(社区)民小组,8283户3326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04%,其中少数民族1108户4655人,占总人口的14.9%。我镇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1%。牧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1.5%。
全镇土地多属酸性土壤。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谷里优质煤田”闻名省内外,扑鼻清香的青龙毛尖茶——“碧螺春”畅销全国各地,有“煤海茶乡”的美誉,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和油菜、烤烟、马铃署、辣椒、地萝卜、蔬菜等经济作物。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优质无烟煤、硫铁矿、硅铁等。仅探明的煤矿储量就达2.5亿吨以上。现在年产15万吨以上的红砖、石桥、江丰、莲花、煤炭岗煤矿5个,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以及正在修建之中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硅储量在8000万吨且含硅量达98%以上,境内其它资源也非常丰富,境内生产的茶叶、老醋、糟油辣椒、土陶器等土特产品闻名县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我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谷里镇原名谷里驿,是一个早于黔西县城设立的,明朝杰出少数民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修建古驿道贯穿全镇其中,龙场九驿之谷里驿是最重要的驿站,如今古驿站的残恒断壁、断断续续的古驿道仿佛在诉说着昨天的辉煌,彝族土司土目阿能在此设衙。崇祯8年设城堡,清初开场,为谷里治地、设塘,民国6年置谷里镇。民国时为东一区(后称第二区),设治地,1950年置谷里区,1956年素朴区并入,1959年改称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素朴区分出后又复称谷里区。1991年7月撤并建后,在原谷里区的谷里小乡、大水乡、青龙乡、莲花乡的基础上并建成了谷里镇。工业发达,川剧、黔剧演出极具水平,谷里龙灯、谷里砂锅、谷里醋驰名县内外。全镇四面环山,凌涧分层,里层系土山,誉为“阴龙”,外层系石山,“誉为阳龙”两龙相接相生,脉络互承。常有小溪(名曰洗砚溪)穿越田野。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加快经济转型,增比进位、提速赶超,促进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2000年来,已有五个9万吨以上的验收和改扩建煤矿井,年产120万吨的大型青龙煤矿已经建成投产,年产90万吨的谷里煤矿正在建设当中;茶叶已形成黔龙牌的碧螺春等高等品牌茶,享誉省内外;畜牧养殖业已形成建全、中狮、新阳养猪示范村,仙鹅养牛示范村,其它养殖大户,遍布全镇各村,科技兴农辅射全镇。油菜单株移栽,目前已实现杂交玉米大面积单株定向育苗移栽水稻旱育浅植,绿肥分带聚垄。
根据地区“五古一特”和县“一古城,两古镇”的建设要求,积极探索小城镇的新路子,扎实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宽7的街道两旁房屋全部为立面改造“明清风格”建筑,街面铺青石板,强弱电下地,雨污分流,古镇融合“水西、夜郎、古彝”三种文化元素,凸显奢香古镇风貌,为带动镇域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推动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沿贵毕高等级公路,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古里古镇依稀可见,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萦绕着已近陈旧的建筑,让人感到几分沧桑和厚重。走进谷里,你可以感受到长廊似的街道散发着商贾络绎不绝的声息,淳朴而善良的人们在无声无息的劳作着,脚步也显得悠然而宁静,不知历经多少个年头,这里的一切正满满的发生着改变。
谷里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间风情,充分展示了她的广阔前景,是有识之士投资开发的黄金宝地。谷里镇将以宽松的环境和优质的服务,诚召天下客,广纳四海友。热忱欢迎各方志士前来投资开发,创办经济实体,使谷里这个“煤海茶乡”早日插上腾飞的翅膀,更加美丽富饶。(到政府大门时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我们前面是谷兴大道。谷兴大道长ΧΧ米、宽ΧΧ米,当时,四川的井盐极其兴盛,贵州大部分食盐为四川井盐,经过马帮运送到谷里。此条道成了运盐的要道,四川运来的食盐必经之路就是这里。大关设有“八大盐号”,是运往贵阳、安顺、兴义等省内外的中转站,所以途径这里的盐商、马帮、挑夫往来不断。井盐的运送为商贾提供了商机,也带动了路途中盐道繁荣发展。
(到奢乡广场是解说员解说)好啦,奢乡广场到了,我将奢乡的基本情况向领导做简要简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逝世后,其妻奢香摄贵州宣慰使。当政期间,坚持与中央政权修好,反对贵州都督马晔妄图挑起战争,乘机诛灭“水西”各部的阴谋,同时战胜内部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政权和西南各民族人民的支持下,开辟龙场(今修文)、六广、谷里、水西(今黔西)、奢香、金鸡、阁雅、归化、毕节等九驿,为巩固西南边陲,发展水西经济,做出卓越贡献,被封为“顺德夫人”。
(到朵妮大道时解说员解说)好啦,各位领导,我们的左边是朵妮大道。明朝初年,贵州都指挥使马哗巡视水西,时任水西宣慰使的奢香夫人对其无理欲求未予满足,马晔借机诬陷奢香意欲谋反,将奢香脱去衣服鞭打其背。奢香以民族大义和国家统一为重,忍辱负重,赴京状告马晔。朱元璋为其义勇感动,诛了马晔,替奢香昭雪了冤屈,并赏赐奢香许多金银和丝织品,奢香回到水西后,为报答朱元璋的恩德,组织军民修一条连接滇川黔的大路,即从现在的修文到毕节的“龙场九驿”。驿道修到现今的黔西县谷里镇与甘棠乡的驮煤河上,必须造一座石桥才能通过。奢香令部下一个姓努的头领负责修桥,努头领借修桥之机贪污修桥银两,还敲诈当地百姓和过往客商。在限定的时间内,桥没修好,拨付的银两都花光了。奢香派人查明真相后,斩了努头领并抄其家产用作修桥之资。另派手下女将朵妮全权负责修桥,朵妮带领兵士和附近招募的民工奋战在修桥工地,不论晴天雨天她都亲自在工地和大家抬石挑土。经数月苦战,桥修好了,但朵妮也因操劳过度而卧床不起,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奢香闻讯,十分惋惜,在踩桥时以“朵妮”作桥名表示纪念,并在桥头立碑纪念,碑上刻下了朵妮带领兵士和民工修桥的事迹,并将此桥命名为“朵妮桥”。
(到谷邑老街是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您们马上看到的,就是喧嚣的谷邑古街。悠悠古盐道,铸就了谷里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梅家马店旧址的规模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马店旁的道路上车来人往,唱卖吆喝的热闹场面。梅荣先是谷里镇中狮村村民,经营一个茶社,叫迎宾茶社。马呢驼盐到这个地方歇,金沙过来的马从这里过大关,大关有个盐号。沈长存家那点也有一个马店,我们这里歇满了就到他家那点(歇息),马在这歇息,人就休息当旅社了嘛。
一方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在谷里古镇的悠悠历史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从未停歇过,今天我们可以从一些古建筑上获得大量的信息符号,这些信息符号记载着谷里古镇的独特文化。在谷里的历史中,镇上曾今修建了8个寺庙。据史料记载,当时谷里由于经济比较繁荣交通十分便利,清政府准备在谷里建立县衙府,由此就修建了八大庙。然而,由于世事变迁,现在留下来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恐怕也只有文阁庙。
(到园丁路时解说员解说)好啦,各位领导,我们的右边是园丁路,这条路洒满了老师们辛勤的汗水,好啦各位领导,再往前一点,谷里小学内矗立着文阁庙,贴近驻足观赏,精工细雕,镂空支柱,朱门黛瓦,檐角上举,雕梁画栋显得雄浑、繁密、精美。庙宇分两层,全为木结构支撑,至于上下各有何用功用,不得而知。但把它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它就是谷里“一县两城隍”之称的八大庙之一。除了文阁庙,谷里镇上保存至今的还有兴盛寺,而其余的6座寺庙已经毁灭殆尽。
兴盛寺负责人:余德华道:为什么有八大庙,原来这个城(谷里)就说是我们的县城,不是在黔西城,是在谷里。如果建不到县是不能修八大庙的等于是准备在这建县城,他才修八大庙,后来呢,这个河太小了,才建到黔西。
如今,谷里镇已被定为黔西县“五古建设”规划 “一城、一镇、一村”建设中唯一的古集镇进行保护,将按照历史原貌对谷里古镇进行恢复规划。谷里镇将按照“五古建设”规划合理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利用好奢香古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把谷里古镇打造成具有黔西北风格的旅游古镇。通过精美的古建筑雕刻留在我们想象空间中的只有那些古镇里高低不一的青石板大街,感受来往商贩、街面店铺里客家喧闹的吆喝声和嘚嘚马蹄声给宁静的古街合奏出的和谐旋律。(到奢乡大道时解说员解说)各位领导,根据行程的安排,接下来我们将参观奢乡大道。岁月无痕,文化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虽然这里的一切已经改变,但始终不会改变的是历史。
(回到政府时)各位领导,休息片刻,我们马上去就餐。我今天的解说工作就要结束了,工作中有不当的地方请各位领导多多包涵,我期盼着再次为各位领导提供解说服务,谢谢!
第三篇:古镇改造解说词
今天,咱们海子街的山水有幸,迎来八方贵宾云集,海子街的人民有幸,迎来四方高朋满座。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海子街镇7万多人民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问候。
海子街镇位于毕节市东北部,距市中心13公里,辖38个行政村312个村民组,12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白、彝等15个民族,15946户73933人,是毕节市特色农业大镇、生态旅游大镇、绿色人居大镇、新型工业强镇和主城区后花园。
海子街镇历史悠久,境内的扁扁洞属新石器时期远古人类的居住遗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早在宋朝年间,这里就是黔西北的交通重镇和物流集散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灿烂的文化造就了杰出的人才,自古以来,海子街镇人文荟萃,在古代就有“贵州进士毕节多,毕节进士海子街多”的美誉。清末著名女诗人、书画家周婉如便出生于我镇的周家桥村。贵州第一份日报《黔报》的创始人,贵州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之一,被毛泽东主席称赞为:“十分亲切而又可尊敬的朋友与革命同志”的周素园更是海子街镇历史文化名人的代表。
我镇致力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发展,为了将全镇的悠久文化得以极致的体现,同时与“毕节主城区后花园”的定位相得益彰,在地市领导的直接关心下,2011年3月初,我镇开始对“兴海大街”进行古街改造,改造街面1700余米,临街住户413户,临街商铺475个,涉及人口2058人。国家为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工期为3个月。我镇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高效率管理的要求,分5个工程段,由5名党政领导分段负责,确保每天有近千名工人在场施工,一天一调度,三天一总结。经过全镇上下战晴天、斗雨天,绝不放过每一天;白天干、晚上干,每晚干到十点半的艰苦奋战,一条古朴典雅、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古街展现在世人眼前。古街改造的顺利完工将我镇建设成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示范区的同时,加快了建设海子街文化旅游集镇、小商贸集镇的步伐,增强集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今天,海子街已是毕节市一个处于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型集镇。环北高速、厦蓉、杭瑞等高速路贯穿境内,交通网络的形成、工业产业园区的落驻,使海子街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在此,我们也热忱欢迎各位到我镇投资兴业、观光旅游、检查指导。谢谢大家
第四篇:古镇新闻专题宣传片解说词(推荐)
××省××市的龙虎山中,有一座古喷香古色的××镇,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描述这里“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古镇。
××古镇始建于唐高祖八年,原称沂阳市,因唐末倪亚平定一方而得名。古镇贴水而建,全长1830米,风光旖旎,古镇依旧,仍保留着朴素的风气
。积厚流光的××河,过往的都是邻里乡亲,摆渡的船工从不收费,只在年尾任凭各家各户送些柴米油盐,工具不在若干好多,主要的是那一份乡亲乡情,那一份真诚的心。
曲弯曲勉强折的泸溪河畔吊挂着栉邻交织的吊脚楼,半边临水半边着陆。泸溪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排公顺流而下,一路山高水险,只有到了这片坦荡的水面,才能歇脚于此。每隔23米就有一上下的码埠,千百年来青石板上碾出了岁月的深沟,记实着古镇的积厚流光。进入××镇,脚下是青一色的鹅卵石年夜街,及早市的独轮车慢慢悠悠地推出了一片安好。吊脚楼临街的一面几乎是全木质结构的店肆门联,风雨剥蚀,岁月沧桑,明示着古镇古老悠长的历史。吊脚楼有三层:中层临街,都是敝开的厅堂,上层是窄小的搁楼,屋后还有一个下层直达河干,堂屋后是厨房和卧室,仅有一扇天窗采光,阴晦淡暗,不知储藏着若干好多悠深的故事。走在支支呀呀的过道上,你能感应感染到扑面而来的潮气,古老概略就就是这种味道吧。每家吊楼的背后都是清亮的泸溪河,恰是那河水优柔的流动,才富于吊脚楼一派朝气,一片安好。
吊脚楼住的是平平易近苍生家,都是世代文秘杂烩网相传简单古老的手工作坊,在能用竹制工具的情形下,他们甘愿不用铁器,也许竹器更切近真实、切近小镇的糊口。现在这样的作坊只剩下6家,以建造竹椅为生,天天一再着普通俗通的过程,可他们却是那么安祥而安然安祥。
春雨蒙蒙,水珠串串,××古镇沉浸在舒适、协调的空蒙之中。坐在吊脚内不美观景,远山近水,牧牛田园,活脱脱一幅水墨丹青。喝上一碗××水豆腐,尝一尝泸溪鱼和天师板粟烧土鸡,再听一听天师府山中宰相的由来,说一说《水浒传》108将冲出××宫的故事,那才真正体味到××古镇的文化内在。
天师府原名真仙不美观,座落在古镇中心,始建于宋崇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因身世贫寒曾请张天师叫天问卦,换来了君教神授的福命,奠基了改日后的地位。故洪武元年,朱元璋赐白金15镒重建天师府。天师府占地54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筑遗物,年夜门一对抱柱盈联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法。
天师府内古木参天,祥云朵朵,一看就知道是祖字辈的老树了,少说也有600岁以上。然而老当益壮,依然翠绿,最老的要数牝牡罗汉松了,年夜者为雄小者为雌,传说是南宋赵构之母所栽,时过千年,模拟仍是树叶丰硕,气昂不凡,颇有几分道家仙风意骨的持重和潇洒。最奇的是私第院的老樟树,枯萎多年竞又起死回生,半生不逐半生绿,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蒙发着新芽。整个院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情形清幽。
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太平无为境界,是以天师府内多植奇混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道教园林在我国为数不少,其中绝年夜年夜都属宫不美观园林,像天师府这种道教翘楚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年夜最古的一处,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两年夜府第”之一。它仍是体味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写了近2000年而且还在继续写的一部道本文来历教史籍。
古街北面的建筑年夜多为平易近清气概,砖木结构,遗留有良多封砖天窗,雕龙画栋,高高的马头墙,别致的门厅,都是为天师后人建造的留候第,每届天师只有一人继存,其它的张氏子孙就只能住在留候第了。
现在,青石庭院下住着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若是你想知道留候第里一共有若干好多户人家,只要数一数门厅过道上的饭 桌就年夜白了,巨匠合用一个厨房,一口水井,虽然有些
拥挤,却也亲善相处,从无吵嘴,这也许就是古镇太平的遗风吧。旧日的后花园酿成了养鸡场,宅院鸡鸣,古韵依旧,通俗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
××古街的东端还有留候家庙,鹅卵石铺设的八封图,喻意着天师与张良的渊源。与天师府对比,留候家庙少了一种恢宏的气焰,却多了一片安好的祥和。
古街西端遗留有天源德药栈,外面是坚贞的石墙,唯有屋顶开天窗,全封锁的结构是为防匪盗,名目分歧的天窗,恢弘敞亮,保证了充沛的光线,详尽考究的木雕门饰显示了古镇曾有的商业发家。
古镇就像一位宽年夜旷达的长者,历尽沧桑,安闲不经,又像一位孩童,舒适中透着几份顽皮。走近古喷香古色的吊脚楼、天师府,仿佛翻阅历史的画卷,浓密的乡镇古韵,令人最年夜的感应感染就是静、清、近。清亮的泸溪河,静静地流动,远远的青山,静静地卧着,清得透明,静得落水有声。你可以接近她,触摸她,用青山静水洗去尘嚣之苦,淡忘名利之念,就像小镇的洗衣女,洗出一辈子舒适而简单的糊口。走在××古镇的鹅卵石古街,看一抹菊红染上家家店肆,真是山楼历历倚云天,水气空蒙屋角悬,鸟立瘦滕闲似我,鱼下碧浪淡于仙。
第五篇:古镇新闻专题宣传片的解说词
××省××市的龙虎山中,有一座古香古色的××镇,中国古典名着《水浒传》开篇第一回描述这里“遥山叠翠,远水澄清,奇花绽锦绣铺林,嫩柳舞金丝拂地”,好一派田园风光,这就是××古镇。
××古镇始建于唐高祖八年,原称沂阳市,因唐末倪亚平定一方而得名。古镇贴水而建,全长1830米,风光旖旎,古镇依旧,仍保留着质朴的民风
。源远流长的××河,过往的都是邻里乡亲,摆渡的船工从不收费,只在年末任凭各家各户送些柴米油盐,东西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那一份乡亲乡情,那一份真诚的心。
弯弯曲曲的泸溪河畔悬挂着栉邻交错的吊脚楼,半边临水半边着陆。泸溪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排公顺流而下,一路山高水险,只有到了这片开阔的水面,才能歇脚于此。每隔23米就有一上下的码埠,千百年来青石板上碾出了岁月的深沟,记载着古镇的源远流长。进入××镇,脚下是青一色的鹅卵石大街,赶早市的独轮车慢慢悠悠地推出了一片宁静。
吊脚楼临街的一面几乎是全木质结构的店铺门联,风雨剥蚀,岁月沧桑,昭示着古镇古老悠久的历史。吊脚楼有三层:中层临街,都是敝开的厅堂,上层是窄小的搁楼,屋后还有一个下层直达河边,堂屋后是厨房和卧室,仅有一扇天窗采光,昏昏暗暗,不知蕴藏着多少悠深的故事。走在支支呀呀的过道上,你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潮气,古老大概就就是这种味道吧。每家吊楼的背后都是清澈的泸溪河,正是那河水柔软的流动,才富于吊脚楼一派生机,一片宁静。
吊脚楼住的是平民百姓家,都是世代文秘杂烩网相传简朴古老的手工作坊,在能用竹制工具的情况下,他们宁愿不用铁器,也许竹器更贴近真实、贴近小镇的生活。如今这样的作坊只剩下6家,以制作竹椅为生,每天重复着普普通通的过程,可他们却是那么安祥而平和。
春雨蒙蒙,水珠串串,××古镇沉浸在恬静、和谐的空蒙之中。坐在吊脚内观景,远山近水,牧牛田园,活脱脱一幅水墨丹青。喝上一碗××水豆腐,尝一尝泸溪鱼和天师板粟烧土鸡,再听一听天师府山中宰相的由来,说一说《水浒传》108将冲出××宫的故事,那才真正体会到××古镇的文化内涵。
天师府原名真仙观,座落在古镇中央,始建于宋崇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贫寒曾请张天师叫天问卦,换来了君教神授的福命,奠定了他日后的地位。故洪武元年,朱元璋赐白金15镒重建天师府。天师府占地54000平方米,是明代的建筑遗物,大门一对抱柱盈联是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手法。
天师府内古木参天,祥云朵朵,一看就知道是祖字辈的老树了,少说也有600岁以上。然而老当益壮,依然青翠,最老的要数雌雄罗汉松了,大者为雄小者为雌,传说是南宋赵构之母所栽,时过千年,仍旧树叶丰富,气昂非凡,颇有几分道家仙风意骨的庄重和潇洒。最奇的是私第院的老樟树,枯萎多年竞又起死回生,半生不逐半生绿,似乎每分每秒都在蒙发着新芽。整个院内豫樟成林,荫翳蔽日,鸟栖树顶,环境幽静。
因道教兴起于山泽草莽之间,道士追求超凡脱俗、清静无为境界,因此天师府内多植奇花名木,以增秀色,暗寓仙境,属兼得山光水色型。道教园林在我国为数不少,其中绝大多数属宫观园林,像天师府这种道教领袖私第园林在中国绝无仅有,它是我国道教建筑中最大最古的一处,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两大府第”之一。它还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写了近XX年而且还在继续写的一部道教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