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案例--阿里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以及详解
案例—阿里金融发展历程以及详解
目录
案例—阿里金融发展历程以及详解........................................1 一、十年风雨金融路..........................................................2
1、投石问路(2002年-2010年).....................................2
2、多方探索(2010年-2012年).....................................3
3、全面起航(2012年-2013年).....................................4 二、五大板块扬帆起航......................................................4
1、支付宝(第三方支付).................................................5
2、阿里小贷(小额信贷).................................................6
3、众安在线(互联网保险).............................................7
4、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担保).........................8
三、蚂蚁金服......................................................................9
四、以数据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平台战略.....................11
阿里金融走过的十年历程、布局的五大板块以及未来的发展猜想,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角度全景展示阿里金融的战略布局。一、十年风雨金融路
资金流的顺畅流转是商业得以有序运行的前提,因此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的阿里巴巴在打造了涵盖B2B、B2C以及C2C的强大商务平台之后,金融自然成为其下一个目标,为的是“让天下没有难贷的款”。到今天为止,阿里金融已经走过了10年多,我们大致可以将这10年多的路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投石问路、多方探索和全面起航。
1、投石问路(2002年-2010年)
大家都知道数据和信用体系是阿里金融最独特的地方,也是其有望实现爆发的关键。阿里巴巴数据和信用体系的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
2002年,阿里巴巴推出了诚信通的会员服务,这是阿里巴巴为从事贸易的中小企业推出的会员制网上贸易服务,要求企业在交易网站上建立自己的信用档案,并展示给买家。随后的2004年3月,阿里巴巴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诚信通指数”,通过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会员的信用状况。这种信用交易的记录反映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以及销售情况,并通过科学的体系来衡量企业的信用状况,具有非常高的参考意义和价值,这是整个阿里金融运作的重要基础,称得上是阿里金融的最初萌芽。
2003年5月,看到C2C业务潜在需求和商业价值的马云推出了淘宝网[微博],并于当年10月宣布了支付宝[微博]的成立。2004年12月8日,浙江支付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12月30日,支付宝网站www.xiexiebang.com正式上线并独立运营。2010年,支付宝的用户数突破了3亿,其功能不断被强化,使用领域也不断被拓宽,相继推出了公共缴费、卖家信贷、快捷支付等特色服务。
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B2B业务诚信通服务的运营思路再次运用到了淘宝上,经过几年的努力阿里巴巴围绕淘宝搭建了完备的商家信用评价体系。随着阿里巴巴和淘宝业务的发展,阿里集团建设的商家信用数据库涉及的企业越来越多,评价体系也不断的完善。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这和人民银行一直花大力气推广的征信系统并无二致,甚至更加的精准和实用。正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基础,阿里巴巴也开始有意识的在数据层面和银行进行合作,探索以数据为基础的金融体系。
2007年5月起,阿里集团联合建设银行(5.48,0.00,0.00%)、工商银行(4.57,-0.01,-0.22%)向企业推出贷款产品。阿里巴巴接受会员贷款的申请,并将申请和企业在阿里商业信用数据库中积累的信用记录交由银行,由银行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2009年,为推进与银行合作而设立的网络银行部从B2B业务中拆分出来纳入阿里巴巴集团,负责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平台的融资业务,此后更名为“阿里巴巴金融”,完成了组织架构的独立。
这是阿里金融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不管是有心摘花还是无心插柳,围绕阿里巴巴和淘宝商家建立的商家信用数据库成为日后阿里金融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面向消费者的支付宝和与银行合作的贷款产品则是阿里巴巴在消费端和企业端金融探索的开端。在这一阶段,通过与银行的合作阿里巴巴也对贷款的流程以及风险控制有了初步的理解,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多方探索(2010年-2012年)
与银行完成初步试水的阿里金融,不出意料的在2010年初与银行不欢而散。此时的马云已经为在金融领域自谋出路做好了准备。
果然没过多久,2010年6月,浙江省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宣告成立,这表示阿里金融的信贷业务正式开张。随后2011年6月,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也宣告成立,阿里小贷进入扩张期。阿里小贷面向一般银行都看不上的小微企业,以商家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为支撑,具备无需抵押,网商凭借自己的信用网上申请贷款,办理流程快捷,支取、停用方便等特点。
在这一阶段,支付宝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于2011年5月顺利拿到人民银行颁发的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并且用户数量突破7亿。此外,支付宝仍在不断的拓宽业务范围,例如上线商家服务平台、收购安卡支付进军国际航空支付、加强支付安全、获得基金第三方支付牌照等。
在第三方支付和信贷领域打下稳固基础的阿里巴巴继续拓展新领域,进军保险和担保业务。
2012年9月,网上传出阿里巴巴马云联手腾讯马化腾、平安集团马明哲成立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金10亿,涉足互联网保险。差不多相同的时间,马云旗下的三家公司阿里巴巴、淘宝以及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在重庆注册成立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马云。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马云在第三方支付、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逐步落下重要的棋子,阿里金融的业务架构也初具雏形。
3、全面起航(2012年-2013年)
在各个业务点上布好棋子的马云开始高调的抛出阿里巴巴的金融战略,并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组织和人事调整,以使之更适合金融业务的发展。
2012年9月,马云在网商大会上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将从2013年1月1日起开始转型,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业务,阿里巴巴要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
此后围绕这三大核心业务,阿里巴巴进入了调整期。2013年初,阿里巴巴集团架构调整为25个事业群,阿里金融和支付宝不在其中,这是平台和数据业务的雏形。2月22日,围绕支付宝和阿里金融阿里巴巴宣布继续调整,将支付宝拆分为共享平台事业部、国际业务事业部和国内业务事业部,再加上原来的阿里金融共同组成了阿里金融业务的四大事业群。四大事业群各有侧重,主要面向消费者金融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并分为国内和国外两大业务体系。3月7日,阿里宣布以四大事业群为班底筹备组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并任命彭蕾为CEO。自此,阿里金融的整体业务板块和组织班底正式浮出水面,阿里金融作为集团的重要组成与电商平台业务并列存在,这是阿里下一个十年的战略重点。
探索期的阿里金融更多的是以服务者的姿态出现,从属于集团内部的电商平台业务。今天对于阿里金融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战略更加明晰,业务更加独立,组织也更加完备。以平台业务为基础,以数据和信用为核心,面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行金融创新之路的“阿里号”金融战舰正式起航了。二、五大板块扬帆起航
经历了十多年风雨历程的阿里金融形成了如今的五大核心板块,涵盖支付、信贷、担保、保险等。
1、支付宝(第三方支付)
在阿里的金融体系里,支付宝是起步较早、发展得最好的一个板块。截至2012年12月,支付宝的注册账户已经突破8亿,日交易额峰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峰值达到1亿零580万笔。根据EnfoDesk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8,039亿元,支付宝占据46.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
在互联网支付领域,支付宝占据绝对的领先地位,市场优势一时难以撼动。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和线下支付已经成为热点,市场规模将数倍于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相伴而生的个人移动金融服务则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是这一领域目前的格局尚不明朗。
目前,支付宝已经将这一领域作为布局的重点,先后推出了条码收银、条码支付、摇摇支付、二维码扫描支付、“悦享拍”、声波支付等移动应用特色服务。去年12月开始公测的支付宝新版客户端更是昭示了其在这一领域的野心。这款手机客户端,不是简单的将网上支付宝平移到手机终端上,而是可以绑定多张银行卡,可以进行个人账单管理,同时也可以管理各种优惠券、会员卡、球赛门票、礼券,有点类似于Passbook,这无疑于“以用户账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应用的雏形。
看未来,预计支付宝的重点一方面是继续向更多支付领域渗透以巩固其在互联网支付中的地位,如基金市场、证券市场等;一方面是加快推进移动支付和线下支付的布局,抢占市场先机;另一方面就是基于现有庞大用户基数和平台业务,加速推进消费金融创新。
支付宝具有庞大的用户基数,涉及的业务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支付宝是阿里面向消费者最重要的金融工具,也必将成为阿里消费金融创新的支点。
2、阿里小贷(小额信贷)
小贷和微贷是阿里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水较早。借助“诚信通”、“诚信通指数”等服务建立的商家“网上征信系统”是阿里金融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和根本。
阿里巴巴的信贷业务主要是通过浙江和重庆两家小贷公司进行的,两家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共计16亿元人民币,由于政策规定可向银行借贷不超过其注册资本金50%的资金用以放贷,因此阿里金融两家小贷公司可供放贷的资金最多为24亿元人民币。
目前,阿里小贷提供两种不同类型的贷款服务:淘宝贷款和阿里巴巴贷款。其中淘宝贷款主要面向天猫[微博]、淘宝以及聚划算的卖家,分为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阿里巴巴贷款主要面向阿里巴巴的会员。淘宝、天猫、聚划算商户由于业务经营全过程均在淘宝平台上完成,其经营状况、信用历史记录等十分详尽,且系统已为其自动评价,故放贷审核、发放可全程在网上完成,而B2B业务放贷的流程中则有实地勘察环节,由阿里金融委托第三方机构于线下执行。淘宝贷款没有地域的限制,面向全国的淘宝、天猫以及聚划算的卖家。阿里巴巴贷款则有比较严格的地域限制和要求,之前主要是面向在江苏、浙江以及上海的付费会员开放。不过近来阿里巴巴贷款具有明显的扩张势头,2012年7月份,开始面向江浙沪的阿里巴巴普通会员开放,此举曾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今年春节刚过,阿里金融就宣布小贷开始对广东阿里巴巴的付费会员开放。有消息称,阿里巴巴贷款年内或将完成对国内小微企业密集区域的覆盖。
就贷款的比例而言,阿里小贷中的80%为淘宝贷款,投向了淘宝、天猫和聚划算的商家,一般情况下这部分贷款的最高额度为100万元;剩余的20%为阿里巴巴贷款,投向了阿里巴巴的会员企业,一般最高额度为300万元。
据悉,目前阿里金融的员工接近300人,其中互联网技术人员占有半数。一般的小贷公司往往只有3~4人,而且很少会有IT技术人员。阿里巴巴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末,主要负责运营阿里巴巴旗下小贷公司的阿里金融业务部门,已累计为超过12.9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而到了7月20日,阿里小贷已经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
3、众安在线(互联网保险)
早在去年9月份,市场上就传言马云、马明哲以及马化腾联手涉足互联网保险业。今年2月19日,媒体报道三人联手设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已经走完监管审批流程,预计保监会很快将正式发布同意其筹建的批文,注册资本金10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上海,阿里巴巴控股19.9%、平安、腾讯和携程分别占股15%、15%和5%,余下还有多个网络科技公司股东。众安在线的最大特点是除注册地上海之外,在全国均不设任何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销售和理赔服务。
关于众安在线涉足的险种,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预计其将分阶段、分步骤的进行扩充。结合阿里巴巴、腾讯的具体业务以及市场的可接受程度,预计开始很可能会是运费保险和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运费保险比较容易理解,淘宝已经和华泰保险合作推出了这项业务,保险标的即为因买家自身原因退货时所造成的运费。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则可能是通过给商家贷款,然后要求商家购买一份保险的形式来实现。这两个险种涉及的金额相对较小,不太容易做大规模。不排除随着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接受水平的提高,众安在线涉足互联网世界的虚拟财产保险,这是一块很有潜力的市场,而且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另外,将众安在线打造成一个大型的保险平台,吸引更多的保险公司、中介机构到上面来从事保险的销售也是很有可能的一个方向,必竟这与阿里巴巴平台化运作的思路一脉相承。
4、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金融担保)
2012年9月,马云旗下的三家公司阿里巴巴、淘宝以及浙江融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在重庆注册成立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公司法定代表人马云。坊间传言,阿里巴巴公司出资2.1亿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70%,淘宝以现金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20%,融信公司以现金出资3000万元人民币,占注册资本的10%。
业界对阿里巴巴涉足担保业早有预期,至于具体的原因则普遍猜测为放大小贷的规模和地区。一方面因为小额贷款目前的地域限制以及审批监督非常严格,无法跨省市经营,小贷公司要想在其他地方扩张,必须在其他省份重新注册新的公司,这一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和资源成本巨大;另一方面相比小额贷款不得高于1.5倍的杠杆率而言,担保的杠杆率可以达到3倍,这无异于放大了公司的贷款额度,可以服务于更多或者具有更大资金需求的商家。
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我倒更倾向于认为担保是阿里实现金融平台战略的一部分,而并非仅仅为了放大小贷的规模。一个事例可以说明,今年3月初,阿里巴巴推出一款“信用支付”产品,支付宝根据用户交易数据进行授信,授信额度由银行参与并执行,信用额度可用于在淘宝购物支付。在这一过程中,银行的每笔信用支付都将由阿里巴巴旗下的担保公司全额担保。或许这才是阿里巴巴组建担保公司的最重要原因。放大信贷规模的工作通过引入银行等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实现,而担保公司则在消费金融创新和小微信贷中作为担保方提供保障,完善交易的链条。
5、一达通(投资并购)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简称“一达通”)是阿里巴巴在2010年11月收购的公司。资料显示,一达通是国内首家B2B外贸出口服务商,成立于2001年,其主要业务是借助互联网为中小企业进出口外贸提供通关、运输、保险、码头、外汇、退税、融资、认证等全程服务。一达通设有金融中心,主要是通过与中国银行(3.88,-0.01,-0.26%)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发面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证融资、备货融资、货款买断、远期外汇保值等多项金融服务产品,全面解决中小微企业贸易环节的资金和风险控制需求。金融中心下辖四个部门:国际结算组、综合管理部、产品项目及风险控制部、融资顾问部,分别负责国际结算、融资操作及管理、金融产品开发及风险控制等相关工作。据悉截止2012年9月,一达通当年已经为近5,000家中小企业发放贸易融资16,000笔,累计金额达8亿元人民币,平均每笔融资5万,每家企业16万。这些贷款无需抵押担保,100%用于实体经济、100%投向中小企业融资。
三、蚂蚁金服
支付宝9.0改版后,许多人都在讨论支付宝的未来战略布局,从社交到O2O到对大众点评和微信的复制,众说纷纭。而笔者希望从公司布局的角度,去重新观察一下蚂蚁金服和支付宝。
而根据蚂蚁金服官网介绍,其旗下现有六员大将,分别是支付宝、芝麻信用、蚂蚁小贷、余额宝、招财宝和蚂蚁金融云。支付宝无疑是其中的上柱国大将军,而除了蚂蚁金融云外(作战方向据说是企业和网商银行,目前与支付宝交集不大,故本文略去不论),剩下的四员大将全都派重兵在支付宝的营地上驻扎着。芝麻信用、余额宝和招财宝就不用说了,在支付宝的APP上都有显著的位置;蚂蚁小贷难找一点,但仔细看看新出的电子借条和蚂蚁花呗的用户协议,你就能发现它的身影。接下来我们尝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蚂蚁金服及其伞下一众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寻找其战略布局的蛛丝马迹。
蚂蚁金服与旗下各大品牌关系图
分析:
1、从上述图表首先可以看出,就在2015年6月29日,蚂蚁金服一下子增加了11个股东。而11个股东中,我们发现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开金融、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新华保险、人保资本等一众牛逼的身影。这至少说明,阿里和社保基金以及各大保险公司的关系不是一般的深,也暗示着在互联网保险的方向上,阿里可能还会迈出更多更大的步子,而支付宝无疑会成为其最重要的渠道工具。(大家可以去支付宝的“财富”—“我的保障”看看,里面有些挺有意思的险种,目前首推的“互联网定制贴心养老险”与这次社保基金的加入相信也大有关联)
2、支付宝绝对是阿里金融帝国版图上的重中之重。没了支付宝,芝麻信用、余额宝和招财宝就完全成了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阿里小贷虽然之前一直在做天猫贷款等平台商户贷款,最近才开始在电子借条、蚂蚁花呗上发力,但归根结底,离了支付宝也玩不转。余额宝现在由于年化收益走低,已显露颓势,所以招财宝必然要担负起招安余额宝逃逸资金的重任。
蚂蚁花呗与芝麻信用分是消费信贷与征信的完美闭环结合,除了有蚂蚁小贷和芝麻信用背后的公司参与外,其中的分期业务则交给蚂蚁金服全资控股的另一家商业保理公司来操作(商融(上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因此,从蚂蚁金服在这几家公司的布局上看,理财(保守和激进通吃)、个人信用、互联网消费信贷、社交型小额借贷都将成为支付宝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四、以数据和信用为核心的金融平台战略
从支付宝到小微贷款,再到担保和保险,看着阿里巴巴在金融领域里不断排兵布阵、投子落棋,大家纷纷预测阿里银行要来了,阿里金融的每一步也都被视为染指银行的前兆,不少人甚至发出了“颤抖吧银行”的惊人之语,仿佛只有阿里金融做了银行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股力量,因为在金融领域银行依旧是提供资金融通以和金融服务的大头。
从阿里巴巴一直以来的运营思路和平台基因出发,我并不认为阿里金融一定会开办银行,即使成立了银行也只不过是为了探水之深浅,摸清了水性之后才能更好的和银行合作。因为阿里巴巴自诞生以来就是一家平台公司,以前马云开创B2B、C2C和B2C业务时,阿里没有想过要自己跳进去做电子商务。今天,马云推出千亿物流计划时,依然如此。业务虽有变迁,但是专注提供平台服务和打造生态产业链的运营思路一直都是阿里巴巴不变的战略选择,这是阿里巴巴的基因。马云曾多次表示,我们不是干互联网的,我们更不是干电子商务的,我们只是为中国互联网以及电商参与者搭建商业生态系统提供服务支持的。在任命彭蕾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CEO的邮件中,马云也表示“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金融公司,但中国缺一家真正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公司。”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及时、精准的捕获用户的需求,我们需要快速的反应,我们需要柔性化的生产方式,而这一切从来都不是大企业的优势。从长远来看,某些“大而全”的公司依然会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小而美”的企业运作模式将大行其道,尤其是在面向个人消费的领域。但是正因为小,所以这种美就需要很多外界的支撑,需要有人来提供平台管理的服务。马云看的很清楚,也分析的很透彻,不管时代怎么变,为这些公司提供平台服务的企业都会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阿里巴巴一直在鼓吹“小而美”,也因此平台化一直是阿里巴巴最重要的战略。涉足具体的业务总要面临时代的变化和对手的竞争,弄不好就成了昨日黄花,但不管怎么变,水、电、煤这些基础服务都总是需要的,这样平台化也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谈及阿里金融一定不能忘记阿里巴巴一直不改的平台化运营和打造生态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阿里巴巴对待电商是如此,对待物流是如此,我认为对待金融也同样会是如此。另外,阿里巴巴要做的是互联网金融,我们不能以传统的眼光来看,谈到金融就一定要开办银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使得金融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否则互联网金融这个词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当然,阿里今天已经有了小贷和担保,也不排除回头开办一家银行,但我不认为这会是阿里金融未来的重点,而只是为了更大一盘棋所做的探索,毕竟只有自己先熟悉了水的深浅,才不至于跳进去被淹死。自己去开办一家银行,吸储、放贷也不是阿里的优势和基因,而且这个雪球滚起来需要太久的时间,不能更多的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因此,不管是今天的阿里小贷还是担保都可能只是牛刀小试,阿里金融的未来同样是平台。
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平台,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运行机制,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拉进来提供服务,这才是马云一直在做也最感兴趣的事情。这个平台上的金融机构好比天猫上的商家,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营,而阿里金融则以自己积累的商家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为银行提供支持。事实上,支付宝最近推出的“信用支付”也正是这样一个思路。阿里金融宣扬的理念是“让天下没有难贷的款”,但是未必要自己去放贷,这并不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套用马云的话,中国不需要再多一家银行或金融机构,但缺少一家能打造平台并建立机制使得银行也愿意为普通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服务机构。
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展望阿里金融未来的发展,我个人认为三个特点将日益明晰化:
金融平台战略:
在现有的体制和技术条件下,小额贷款银行一般是看不上的,因为需要繁琐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存在不经济的现象。但是这种小额需求集聚在一起的绝对数字将是无比庞大的,如果再能产生规模效应,这块的收益将远高于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我认为阿里金融的平台战略将围绕集聚小额需求和产生规模效应出发,利用自身互联网运作的经验、积累的商家信用数据库,建立的信用评价体系以及海量的商家和用户资源等,搭建一个金融平台,并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同时吸纳银行等各方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参与,面向消费者和小微企业进行各种互联网形式的金融创新,形成一套生态体系,如淘宝一样自行运转。这样的运营思路体现了阿里巴巴的平台化基因,也是其优势所在,其所能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自己去开办一家银行。马云曾表示,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这个信用体系就是平台的运营机制。
以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为核心:阿里集团围绕阿里巴巴、淘宝、天猫、支付宝等平台上的大量商家和消费者建立的信用数据库和信用评价体系是阿里金融的核心资产,也是银行等合作伙伴最垂涎的地方,这些数据和信用体系将成为阿里金融平台战略的核心,以此为基础阿里金融将在这一体系中充分扮演平台服务商和数据提供商的角色。
消费金融和小微企业金融创新同时发力:马云在今年2月25日阿里金融团队开年会议上首次对金融业务进行了公开表态,称阿里的金融业务要回归金融本质,即金融是为了解决贸易和生活过程中的问题。一个贸易和一个生活暗示了阿里金融的两个着力点:消费金融创新和小微企业金融创新。在这两个领域,阿里已经分别有了支付宝和小贷两个核心产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里巴巴B2B业务的私有化、回购雅虎的股权以及内部各种组织和人事的调整都向外界释放了强烈的IPO信号,阿里集团的IPO应该不会太久了。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马云强调重塑“平台、金融和数据”三大核心业务,还是高调筹备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都与IPO有着莫大的关系。企业IPO的估值虽然有很多量化的手段用于辅助决策,但是更大程度上来自资本市场对一家企业的信心,尤其是面对无法量化的情况。马云抛出的三大核心业务,平台已经有了不错的业绩和财务评价标准,是比较实在的,至于数据和金融则相对模糊,这一实一虚也许在无形中就影响了投资者案头的估值模型,放大了业绩,提升了估值。因此,你可以把这看成是公司的战略,但也是阿里告诉资本市场的故事。
第二篇:互联网金融案例研究
典型案例之阿里金融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最为典型的案例即为阿里巴巴的小额信贷业务,即阿里金融。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同,阿里金融通过互联网数据化运营模式,为阿里巴巴、淘宝网、天猫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可持续性的、普惠制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其所开发的新型微贷技术的核心是数据和互联网。[5]
阿里金融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宝、支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上客户积累的信用数据及行为数据,引入网络数据模型和在线视频资信调查模式,通过交叉检验技术辅以第三方验证确认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将客户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上的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向这些通常无法在传统金融渠道获得贷款的弱势群体批量发放“金额小、期限短、随借随还”的小额贷款。
同时,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也极为重视网络.其中,小微企业大量数据的运算即依赖互联网的云计算技术,不仅保证其安全、效率,也降低阿里金融的运营成本;另外,对于网络的利用,也简化了小微企业融资的环节,更能向小微企业提供365*24的全天候金融服务,并使得同时向大批量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现实。这也符合国内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且融资需求旺盛的特点。
阿里金融已经开发出订单贷款、信用贷款等微贷产品。从其微贷产品的运作方式看,带有强烈的互联网特征。类似淘宝信用贷款,客户从申请贷款到贷款审批、获贷、支用以及还贷,整个环节完全在线上完成,零人工参与。[6]
随着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高达5.8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2%,电子商务已经广泛渗透进入金融产品消费等领域。比如,2010年平安、安邦等多家保险公司集体入驻淘宝网开展保险产品销售业务。基金管理公司等基金销售机构自有网络平台受制于多种因素,业务发展缓慢,希望可以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用户群和用户体验优势,提升自身的网上基金销售业务能力。[7]
风险控制体系
阿里金融微贷技术中有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在信贷风险防范上,阿里金融立了多层次的微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具体来看,贷前、贷中以及贷后三个环节节节相扣,利用数据采集和模型分析等手段,根据小微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积累的信用及行为数据,对企业的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进行较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贷后监控和网络店铺/帐号关停机制,提高了客户违约成本,有效地控制贷款风险
典型案例之人人贷:
所谓“人人贷”,即是P2P(Peer to Peer)(peer有个人的意思)借贷的中文翻译。简单地说,就是有资金并且有理财投资想法的个人,通过中介机构牵线搭桥,使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将资金贷给其他有借款需求的人。
其中,中介机构负责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并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等收入。这种操作模式依据的是《合同法》,其实就是一种民间借贷方式,只要贷款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就是合法的。
P2P平台英文全称“Peer-to-Peer lending”,即点对点,个人对个人的信贷平台,P2P平台首先在国外悄然兴起,美国最大的网络借贷平台是Prosper(译名为“繁荣网”),而欧洲最大的网络借贷平台是Zopa,这两大平台都通过其网站可以实现用户之间的资金借入或借出,在此之前个人借款都是通过银行来实现的,个人将存款汇集到银行,由银行作为媒介发放给贷款人。
P2P平台的兴起使得资金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实现了“金融脱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出借人可以自行将钱出借给在平台上的其他人,而平台通过制定交易规则来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同时还会提供一系列服务性质的工作,以帮助借贷双方更好的完成交易。在P2P平台诞生之前,个人如果想要申请贷款,首先想到的是银行,需要身体力行地前往银行设立的网点递交申请、提供繁复的材料,之后经过冗长的等待,才能获得想要的资金。P2P网络借贷则大为不同,个人通过登陆网站成为注册用户后,填写相关信息,通过相关验证,便可以发布个人贷款信息。P2P相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特点之一是便捷。此外P2P网络借贷对于个人及中小企业借贷方具有门槛低、审批快、手续简、额度高等优势。
2运作模式
人人贷(P2P借贷)服务平台主要针对的是那些信用良好但缺少资金的大学生、工薪阶层和微小企业主等,帮助他们实现培训、家电购买、装修和兼职创业等理想。对于这些借款人,无需他们给出贷款抵押物,而是通过了解他们的身份信息、银行信用报告等,来确定给他们的贷款额度以及贷款利率,然后,中介机构将这些信息提供给资金出借人,由他们双方直接达成借款协议,资金出借人获取贷款利息。
3发展现状
国外比较知名的有格莱珉银行、Prosper、LendingClub、Zopa等。此模式于2006年传入中国,现正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其中人人贷是该模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平台机构之一。
4三大特点介绍
1、直接透明:出借人与借款人直接签署个人间的借贷合同,一对一地互相了解对方的身份信息、信用信息,出借人及时获知借款人的还款进度和生活状况的改善,最真切、直观地体验到自己为他人创造的价值。
信用甄别在人人贷模式中,出借人可以对借款人的资信进行评估和选择,信用级别高的借款人将得到优先满足,其得到的贷款利率也可能更优惠。
2、风险分散:出借人将资金分散给多个借款人对象,同时提供小额度的贷款,以人人贷为例,投资人出借1000元,最小投标金额50元,出借给20个有资金需求的个人,风险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分散。
3、门槛低、渠道成本低:人人贷模式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传播者和使用者,信用交易可以很便捷地进行,每个人都能很轻松地参与进来,将社会闲散资金更好地进行配置,将中高收入人群的闲余资金合理地引向众多信用良好且需要帮助的中低收入人群。
5三大意义详情
人人贷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贷款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型。它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满足个人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和提高社会闲散资金利用率三个方面:
在中国,银行对个人信用贷款的条件要求很高,个人从银行系统融资面临很多困难,人人贷模式为需要资金的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人人贷模式主要是以个人信用评价为基础的贷款,它的发展有助于个人体现自身的信用价值,提高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人人贷模式扩宽了个人投资的渠道,加大了资金的流动,提高了社会闲散资金的使用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典型案例之爱投资:
典型案例之中国平安淘宝店铺:
典型案例之网盛融资
生意宝(002095,股吧)公告,公司下属子公司浙江网盛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的注册登记手续已全部办理完毕。这意味着,作为生意宝“互联网金融”战略闭环圈的最后一环“网盛融资”公司正式宣告挂牌成立。
据了解,8月8日,生意宝发布公告称已获融资担保牌照,“互联网金融”业务有望迅速推进。据悉,生意宝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核心主要由B2B在线交易平台、B2B大额支付平台和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组成,三个平台的注册资本分别为4000万元、1亿元和1亿元。
生意宝董事长孙德良表示,网盛融资前期将面向会员提供在线供应链融资服务,后期将面向全国中小企业开展多元化的第三方融资贷款服务。“每家融资的会员企业,从申请贷款——银行授信——放贷——还款,一整套业务流程完全实现了纯互联网化操作。每家生意宝的会员企业最高授信可达300万元”。
融360:
公司简介
融360,中国领先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公司,是为广大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搜索和推荐的互联网平台。2011年10月,融360由一批成功的互联网和金融专业人士组建成立,并于2012年3月完成A轮近千万美元融资。公司总部位于中国北京,目前在上海、天津、深圳等地设有运营机构,全国设有分站。
融360致力于为广大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免费提供最可靠、最便捷、最划算的贷款推荐结果。平台上的金融产品来自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市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国家认可的金融机构。广大用户可以通过融360独有的智能搜索、匹配系统一站式、直接申请到最优贷款(低息、高效、省心)。
融360团队成员曾分别供职于海内外各大互联网、银行机构和金融公司。创始人团队成员曾分别于百度、阿里巴巴、美运通、PayPal、宁波银行、第一资本银行等公司担任管理职位,拥有丰富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专业经验。
商业模式
融360并不仅仅满足于搜索,它同时将触角伸向了申请环节。用其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大清的话说,“我们希望把过去全线下的申请模式,完全搬到线上来完成。”具体而言,用户只需在网上输入贷款金额、期限以及用途等关键词,系统就会进行比对和处理,输出一份相应的银行及其他信贷机构的列表。这张列表上呈现了银行名称、信贷产品、利率、总利息、月供、放款时间和贷款总额等信息。用户进行比较后,可以在线填写申请材料,申请一家或几家银行的贷款。
申请完成后,相关银行的信贷经理会与申请人进行电话联系,确认信息,申请人可以再度比较各家银行的产品,之后就可以去分行或支行申请贷款。
对银行而言,融360是个快速获取客户的渠道,因此,融360的盈利模式是对上游合作金融机构收费,对中小企业与个人消费者则完全免费。[1]
融360专心地扮演着一个信息中介的角色,本身并不参与到交易中去,也不会触及到资金往来。“不碰钱、不放贷”是叶大清经常挂在口头的字眼,相反,公司在平台上引入了大量的银行业务人员,让用户与信贷经理直接对接。用他的话说,融360是促进银行实现互联网化的“帮手”,并不会与银行形成直接的竞争。[1]
叶大清表示,融360虽然志在成为互联网金融业的“百度加天猫”,但这绝不意味着它会对金融业构成致命打击,“融360对于银行业而言不是一股革命性的颠覆力量,我们不会自己做小贷产品,我们的角色是加速银行业适应互联网,让产品和用户的匹配更高效、信息更对称。融360是银行的帮手,也可以看做是银行一块业务的外包者,但绝不是颠覆者。” [2]
余额宝
余额宝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余额宝的优势在于转入余额宝的资金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灵活便捷。
服务特点
1、操作流程简单
余额宝服务是将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销系统内置到支付宝网站中,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实际上是进行货币基金的购买,相应资金均由基金公司进行管理,余额宝的收益也不是“利息”,而是用户购买货币基金的收益,用户如果选择使用余额宝内的资金进行购物支付,则相当于赎回货币基金。整个流程就跟给支付宝充值、提现或购物支付一样简单。
2、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
余额宝对于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一元钱就能起买。余额宝的目标是让那些零花钱也能获得增值的机会,让用户哪怕一两元、一两百元都能享受到理财的快乐。
3、收益高,使用灵活
跟一般“钱生钱”的理财服务相比,余额宝更大的优势在于,它不仅能够提供高收益,还全面支持网购消费、支付宝转账等几乎所有的支付宝功能,这意味着资金在余额宝中一方面在时刻保持增值,另一方面又能随时用于消费。同时,与支付宝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支持T+0实时赎回,这也就意味着,转入支付宝余额宝中的资金可以随时转出至支付宝余额,实时到帐无手续费,也可直接提现到银行卡。
4、安全
支付宝对余额宝还提供了被盗金额补偿的保障,确保资金万无一失。余额宝转入及转出都无需手续费,支持实时转出,及时到账支付宝账户余额中。
5、手机随时随地操作[4]
2013年7月1日,余额宝功能在支付宝钱包(即支付宝手机客户端)上线,这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每天在手机上操作余额宝账户,随时买入、卖出、查看收益。与在电脑上使用相比,也就是说,用户把余额宝里的钱转出到支付宝余额后,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转回任意的银行卡,并且不需要手续费。
相对优势
余额宝优势在于:用户转入余额宝的资金不仅可以获得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非常灵活便捷。让您赚钱花钱两不误。
在安全方面,余额宝的安全措施与支付宝余额相同。手机客户端还有手势密码、手机宝令、手机绑定等安全辅助措施。
余额宝推出之时正值“钱荒”闹得厉害,最初其年化收益能达到6%以上,随着shibor的逐步下降,它的年化收益也渐渐回归,和一般的货币基金差不多,年化收益在4%左右。不过其流动性完胜传统货基。
1.7*24小时可操作。不管是在工作日还是在周末,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都可以利用电脑、手机进行转入与转出操作。转出资金到支付宝余额中,可以立即用于银行卡转账、信用卡还款、购物消费等。
2.可随时用于购物消费。当你用支付宝进行支付时可以勾选余额宝支付,视为余额宝自动赎回。
3.手机客户端银行卡转账零手续费。先将余额宝转出,再利用手机客户端进行转账,2小时内到账,无手续费用。但是要注意转账金额限额,不同银行有所不同,并且部分银行周末转账需次日到账。
4.随时随地信用卡还款,当天到账。需要进行信用卡还款时,从余额宝转出相应金额后,可以立即用于信用卡还款,当天到账。注意根据银行的不同到账时间有所差异。例如平安银行、北京银行、广州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23家银行能实现立即到账,中信银行、宁波银行等2家银行当天到账,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在0:00-23:30当日到账,而23:30-24:00次日到账,而中国银行在0:00-17:00当日到账,而17:00-24:00次日到账。还款时要注意操作时间。
对比银行
余额宝购买的是货币型基金。货币基金是所有基金产品中风险比较低的一类产品,一般用于投资国债、银行存款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国内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至4%,而活期存款的年收益只有0.35%。简单来说,10万元,通过活期存款一年的收益只有350元,而如果通过余额宝一年的收益可以达到3000元至4000元左右,收益比活期高出近十倍。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说过,招行最大的威胁来自马云,而非其他银行。显然,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正在一点点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领地。有观点认为,除了提升客户的账户价值外,余额宝将吸引更多的闲散资金涌向支付宝,势必对银行的业务造成冲击。
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货币基金出现亏损的情况。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货币基金作为基金产品的一种,并不等同于保本的活期储蓄,理论上依然存在亏损的可能,只是从历史数据来看收益稳定、风险较小。
支付宝方面人士透露,每周一到周四的下午3点前将钱转入余额宝是最合算的。举例来说:转入余额宝的资金,随时就能用于消费,但要获取收益就要等基金公司进行货币基金的份额确认了。周一下午3点前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基金公司会在周二确认份额,周三中午12点前将周二的收益发放到余额宝内,也就是说周三中午12点前就能看到余额宝带来的收益了。
如果你现在的钱是存定期的话,特别是存2年期以上的,建议还是不要随便拿出来转到余额宝,毕竟存2年期的收益会比余额宝要高,而且余额宝是投资收益,是有浮动的不能完全百分百保证有3%或以上收益。银行的利率都是固定的,所以你要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决定是否转存余额宝.风险分析
货币市场风险:货币型基金的收益并不是固定的,余额宝也是如此,如果货币市场表现不好货币性基金收益也会随之下降,余额宝的收益是来自货币基金市场收益,并非支付宝支付。与银行竞争风险: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实际上为了提升用户的粘度,把用户闲散的活期存款吸引到支付宝中的余额宝,方便用户在淘宝购物,一定程度上会危及银行的利益。纠纷风险:余额宝明确提醒用户货币基金的投资风险
在监管方面:按照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理规定,支付宝余额可以购买协议存款,能否购买基金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余额宝借助天弘基金实现基金销售功能的做法,是在打擦边球。从监管层面上来说,余额宝并不合法。一旦监管部门发难,余额宝有可能会被叫停。个人资产风险:只要是将资金投资到基金公司,都存在资产缩水的风险。通过大陆的众多基金公司收益数据分析,充分说明这个风险较大,而不是极小。而股票和基金的投资老手,多有切肤之痛。
第三篇: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的吋间是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和住房供给体制下,城市住房建设投资是由国家财政预算统一承担的,建成的住房在全部城镇中作为福利品无偿分配给每家每户使用,而且基本上分配依据家庭人口数量。在这种投资体制和分配体制下共同作用下,房地产资金的循环被人为切断,资金周转无法顺利进行下去,呈现出有投入、无回收的特点。土地归属于国家,由政府审批划拨,不允许转让。住房则由国家分配,不允许买卖、出租、抵押,这样整个房地产交易活动基本处于停滞,房地产市场也不复存在。因此房地产金融活动也无从谈起。
第二阶段:探索住房制度改革,房地产金融的复苏
这一阶段的时间是1979年至1984年上半年。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1978年,国务院批准了《加快城市住房建设的报告》。1979年7月,“土地使用费”的概念是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法》提出的。1980年4月,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关于建筑业和住宅问题的谈话》,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建筑住宅、公房出售、提租、补贴等系列改革措施,明确提出了城镇改革住房投资、建设以及分配制度的总体设想。同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中外合营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由深圳特区首先于1982年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开始,住宅商品化工作开始步入轨道。由1979年,西安、南宁、柳州、梧州4个城市率先开始的全价向个人出售住宅的试点。到1982年,试点城市已经扩大到了50个,共售出住宅4000多套。住房改革的开始为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出现营造了氛围,创造了需求者。部分银行为了适应此变化,开始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开展住房信贷业务。由于处在初级阶段,业务范围小,仅仅是建设银行系统在一些实行房改试点城市和部分大中城市开展业务,业务内容较单一。开办信贷业务,主要是向统建部门及其他综合开发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并不大,到1984年底,累计发放的贷款共计17.63亿元,这其中的一部分资金用在了土地的开发和运作上。
第四篇: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历程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它有助于信息的使用者在经营治理和其它经济活动中作出合理和有效的决策。
我国的金融会计发展主要历经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时期(1978-1992)
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基本上是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建立。1980年中国银行从人民银行分设出来,1982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成立。1985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计划全部纳入国家综合信贷计划。不久,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中信实业银行;重新组建了交通银行;中央和地方设置了近600家信托投资公司, 在试办的基础上,发展了1000多家城市信用合作社, 恢复了集体所有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群众性、民主性、灵活性。到1987年,初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家银行为主体,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系。与此同时,为迅速恢复会计工作秩序,国务院于1978年9月12日颁布了《会计人员职权条例》,首次规定总会计师制度和会计人员技术职称制度。1984年4月,财政部颁发了《会计人员工作规则》,对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用会计科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和办理会计交接进行了详细规定。1985年1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六届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并于1985年5月1 日正式施行。
为统一全国银行会计准则,充分发挥银行会计在各项业务、财务活动中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作用,依据《会计法》和《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于1987年4月11日发布了《全国银行统一会计基本制度》。
第二阶段: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1992-2001.11)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财政部于1992年11月 30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1993年7月1日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会计基本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转换。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1993年3月17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次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考虑了金融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又肯定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确立了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体系
三、第三阶段: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时期(2001年11月至今)
2001年,继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颁布实施之后,财政部
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并重新颁布的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新《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是以《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依据,充分吸收了具体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按照会计要素的科学定义,借鉴国际金融会计的最新惯例,在分析总结我国金融企业特别是上市金融企业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后制定的。它是完善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新一轮金融会计改革高潮的到来。
三个阶段的改革是我国的金融会计制度步入了新的阶段,但在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制度规定过于笼统,与金融业的特殊性不相适应 为了保证金融业同其他行业会计制度的一致性,金融业会计制度在当初制定时对金融业务进行了高度地浓缩和概括,却忽视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在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规范上,会计科目过于概括,尤其忽视了银行业支付清算业务的特点,形成制度所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实务操作中行不通,各系统行不得不补充新会计科目以满足需要。
(二)制度规定不细致,形成账务处理随意性大 金融业会计制度对某些金融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模糊现象,规定上的模糊形成会计人员理解上的差异和操作上的无所适从或随意性,结果使不同系统或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
(三)会计制度没有伴随新业务的出现而及时地进行修订与完善 随着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出现,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会计规范相适应。但金融会计制度没有进行及时的修改,滞后于金融业务的拓展,形成各单位自行设计会计处理方法,导致会计处理方法的各异,不但影响了新业务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金融信息的共享和金融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再者,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金融会计面临着确认、计量和揭示的新问题。由于新金融工具大多是一种尚未履行的或处于履行中的合约,按现行制度规定,是不能在表内确认的。再加上新的金融工具发展较快,种类很多,不同种类金融工具的性质、条件、金额、期限均不相同,他们可能造成的风险程度也不同,金融会计对它的反映、控制显得相对落后。目前,很多创新的金融工具,都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这些资产负债表外项目对报告使用者构成了隐藏的潜在隐患,有可能形成资产负债表外损失的风险。
(四)现行会计制度与金融业会计电算化不相适应
现行金融业会计制度主要基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而制定的。金融业会计实现电算化以后,不仅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变化,会计操作技术发生了变革,而且也会对金融业会计核算的内容、方式、程序、对象等会计理论和技术产生影响。银行会计电算化以后,会计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账册、报表的设计,不但要遵循手工情况下的会计制度,还要遵循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一些特定的电算化制度,原有的会计制度必须根据会计核算手段的变化进行重新设计。但现今的情况是金融会计制度没有伴随金融会计电算化进行相应的设计,结果导致实际执行中用手工处理情况下的会计制度强硬地去套取电算化情况下的会计处理,导致各行会计资料异常复杂和不规范,从而导致会计基础数据的标准化受到影响。
(五)会计制度支撑不足
1.稳健性原则使用不到位。如: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没有按照贷款的质量状况和贷款的风险度提足,不能全面反映金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得贷款风险分类在会计核算上的体现不全面。而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另一种体现则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取舍。从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加速折旧法更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和消耗的客观事实,但目前对其限制较死,在资产更新加快的今天,势必会出现企业前期虚增利润,资产超期服役的现象。再者,稳健性原则只预计可能的损失而完全不预计可能的利得,与会计信息的充分披露和实质重于形式相悖。
2.金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构缺乏权力制衡机制,内部治理结构失衡,会计体系不完善,滥用会计科目,账务核对制度不严;现行金融会计缺乏由会计事项中反映的金融业
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路
(一)基本把握点
1.会计制度的构建具有一定的 理论 基础支持。主要包括 哲学、经济 学、管 理学 与法学等方面。其中哲学作为方法论,是构建会计制度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基石;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会计学的基础学科,是构建会计制度目标的两大支柱;法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构建会计制度思想的支柱。任何会计制度都是一定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了不同 内容 和形式的会计制度,产生了法典式会计制度、规章式会计制度、混合式会计制度和 社会 式会计制度等不同的会计制度模式。针对我国的会计环境,应该继续坚持规章式会计制度模式。
2.会计制度的设计具有多重性。不同层次的会计制度,其设计主体也不尽相同。规章级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可以是财政部、国务院其他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的设计主体是企业本身。
3.为了保证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会计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包括符合政府要求、考虑企业特点、采用综合导向、实施国际协调、坚持稳定适用、供求平衡以及遵循成本效益等方面。
4.研究会计制度 规律。总体来看,会计制度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会计制度的构建离不开会计制度概念框架的支持、会计工作的正常秩序离不开会计制度的规范、会计制度的规范内容有赖于会计实践、会计制度的繁简程度有赖于政府政策、会计制度的运作方式有赖于文化背景、会计制度的国际协调源于经济全球化等六个方面。
5.信息技术的 发展 及其在会计领域中的 应用,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建设,同时给会计实务、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计算 机的出现,将原来的手工会计改变为计算机会计,因特网的普及和发展,产生了 电子 商务、ERP,形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并引发了 网络 会计的发展趋势,由此必然引起相关会计理论和会计制度的重新思考与调整。
论我国金融会计制度发展及加强金融会计制度建设的探讨
会计086班 陈静
学号 08581084
第五篇: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成为2013年金融领域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作为互联网时代对金融的一种主动创新,其蕴藏的市场潜力让众多企业纷纷进入。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徐岩教授表示,从P2P 的盛行,到腾讯等公司积极申请银行牌照,可以预示互联网正在给银行业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面对汹涌的互联网金融大潮,上百家的竞争者,企业如何脱颖而出?著名的管理专家王育琨认为,企业做概念是没有出路的。企业要先创造需求,再来考虑解决之道。
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成为小型互联网公司撬动金融大市场的有力武器。北京的人人贷商务顾问有限公司就是具有代表性的P2P 公司之一。人人贷公司是李欣贺等三位80 后大男孩于2010 年合伙创立的贷款机构,他们在创业伊始发现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消费贷款是一个蓝海市场,于是他们迅速将目标客户定义为工薪阶层和个体商户,这个群体在城市人群众多,但这些客户大多没有抵押品,借款额度基本都在1 万到10 万以内,难以依靠个人的信用获得银行资金。三位创始人结合中国的社会信用状况,利用可靠的信用审核模型和先进的技术,创建了适合中国的P2P小额信贷网络平台—人人贷。
2013 年上半年人人贷平台成交金额达到4.73 亿元,借贷交易达成10078 笔,同比增长267%,平均投标利率为13.09%。
传统金融机构也不甘示弱,10 月底,招商银行低调上线了一个专门进行投融资业务的线上服务平台,其业务模式与P2P平台类似,上线一跃揽金近1.3 亿。不管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公司,在竞争中实现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必然是行业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还在不断延伸。展略达管理咨询和资本公司创始人兼CEO 王伟指出,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蓝图涵盖远不止P2P 借贷,会带来二个趋势:一是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进入金融,这可能带来激烈的竞争同时也可能激活金融业务的创新思维。二是传统金融行业通过互联网来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通过改造优化业务链条和消费终端的互动来形成新的金融竞争优势,比如移动互联的支付功能是微信未来的战略方向。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喜中有忧,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认为,如何保证客户信息和交易信息的安全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防控金融风险,是互联网金融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投融贷人员认为,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中的“异类”,那么,通过给予其合法身份,并将其纳入监管框架中进行规范,将促使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使其回归金融的基本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