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短信评课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的短信评课
执教教师: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林 美
+86151****5030:林美老师语言亲切,教学理念清晰。通过人物参与的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时创设过生日情景让他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86131****9678:《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这节课,林老师创设学生所熟悉的“过生日”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0595****0700:连乘应用题一课如果在找到相关联信息后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解答后,再反过来分析隐藏信息,学生是不是更有思考空间?
+86151****5030:林老师语言亲切,教学理念清晰。
+86135****5067:林老师上课从容大方,语言清晰,表现出一个成熟教师的良好素质。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进行判断这样的环节设计能让不同的学生都有各自精彩的表现,真正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86138****0033:利用学生熟悉的“过生日”情境,既激发兴趣,更易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86158****6328:同桌互说“每5天休息1天”的合作方式,更能让学生开口,人人对参与。比起立说给老师听有意义
+86137****2300:林美老师非常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信息以及不同看法,充分利用这些隐形资源帮助自己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的语言评价适时且到位,是课堂的又一闪光点!值得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好好运用。非常感谢组委会组织的这次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86138****9695:林美老师能通过恰当而积极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热情,可见她平时丰富的课堂语言沉淀。这一点非常好!
+86139****5066:生活确实是数学应用的大舞台,林美老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就是从我们的生活入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对有限和无限思想的渗透给我启发特别大。
+86139****9219:林老师的这节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但学生经验不足,无法把生活中的例子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这节课林老师把这两者巧妙结合,这正是新课改的体现啊!
0593***8039:林美老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生成资源。例如:你能找找爸爸妈妈的工作有何不同?学生答:工作周期不同。这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
+86151****5030:林老师评价语言不一,鼓励学生切入重点,问题解决环环衔结。培养学生联盟信息。
189****2882:课始师生的分析交流多向丰富,促使学生解决问题独立高效.而汇报解决问题时又有明朗的策略指导.真有大师的从容和睿智!0593***8039:学生说出用最小公倍数解决的时候,教师不应急着出现课件加以解释,可以多叫几个方法相同的学生,让他们说说。不够放得开。
+86138****3538:林美老师,你好!一个问题想跟你探讨,虽然成人的作息时间孩子不一定熟悉,但开始的组织创设是否过繁琐?本课的知识点最小公倍数千呼万唤难出现?在问题的设计上似乎缺少层次性?当学生已会运用最小公倍数计算,老师该如何应对课堂的生成资源?
+86132****9181:林老师充分尊重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元化的解题策略更有利思维发展。
+86138****0033:在面对问题时,林老师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擅长,喜欢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和构通联系中,强化对最小公倍数的理解和应用!
0595****0700:教师肯定几种解决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方便的方法,既有多种策略,又有最佳策略。
+86150****6785:导课时对问题的切入点处理得不够恰当,感觉学生对概念理解并不透彻。
0591****6888:思考: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让孩子体验策略的优化,是本节课的靓点,建议:创设情境,问题指向性要明确,宜层层递进。
0595****0700:教师如果能在巩固练习时间让学生自己说说生活中最小公倍数应用情况,甚至自己出题,是否更好?
+86137****9295:其实就是4和6的公倍数,有必要弄得那么复杂吗? +86136****5487:每隔6厘米一盏,是否需改为每6厘米一盏更严谨 +86139****1886:林美老师的课能紧扣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了画图等方法,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数形结合的方法好,同时在解决问题多样化后,又适当进行优化,强调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的应用。教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0593***8039:本节课用“生日”穿针引线,贯穿整节课,很好!小建议:把例二与基本应用一交换,比较一气呵成。0596****8233:林老师:7月8日爸妈会同时在家休息吗?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解决呢?
+86136****6908:林美老师设计的布置彩灯练习题比小玉过生日习题还要简单,是否颠倒一下更符合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
+86139****3652:林老师在给予学生充足思考的空间同时,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在优化策略中让学生完成小玉的心愿去福州一日游。
+86136****0919:林美老师的《最小公倍数》一课中,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了创设引疑、学以致用建立模型、应用拓展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了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真使我受益非浅。
0593****8039:出现的名人名言有点突兀,还以为和最小公倍数有关,不想只是让学生带着这种精神去探索,觉得没必要。
+86131****9678:《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这节课,林老师创设学生所熟悉的“过生日”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又让学生在多种策略中寻求一种最优的方法,感受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86138****0033:一系列的问题为孩子的思维发展铺设一层层台阶,帮助学生巩固用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能力
+86130****7099:抽象、枯燥的最小公倍数问题以学生熟悉的过生日串情境,使学生想学、能学,林老师,真棒!
+86134****7968:林老师在本课的设计中,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她通过学生熟悉的过生日情景,将和最小公倍数相关的实际问题包含在现实、生动的情景中,整个教学设计是一个生动、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于合理拓展教材深度,运用相关知识,升华所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治中的问题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0599****6288林美老师的课设计的很科学,上的也很活,注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对解决问题地策略进行了优化。
+86139****6935:林老师通过解决问题--概括方法--反思优化的策略让学生不但掌握知识,还学会方法.+86150****6080:上午的三位教师都能从实际的生活原型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多种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也融入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多样性指导,体现了大会的主题.但学生的激情和课堂的氛围却缺失了不少? +86135****2626:现实生活中的学生渴望亲情和家庭的温馨,林老师的课情境生动、有意义。
+86138****0983:林美老师只收集和展示学生三种解答4月27日爸妈是否同时在家休息的典型方法,信息反馈不够全面,民主,应该认识到错误也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第二篇:比例的应用评课
《比例的应用》评课稿
今天,我们听了刘老师的《比例的应用》,比例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对比例的基木性质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上教学的。整节课学生根据老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比例解答应用题的特征进行,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在理念上以学定教,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落实教学目标。刘老师充分利用课本情境教学,通过讲授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听课、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掌握学习重难点。最后巩固应用,提升认识,练习设计,紧扣例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比例关系中,进一步掌握用比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以及如正确的解比例,这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积极参与,学生在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的探究呈现素材。通过学生的解答和解题思路,学生的学习效果好,掌握情况理想。刘老师对教材处理精确,资料准备充分,问题设计简洁精妙抓住学习关键点。一节课抓住一个到两个重点展开,理论准确,条理清晰。本节课的学习是以数学练习贯穿始终的。整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以数学思考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穿插有序的进行,给我的感受是朴实无华,稳重求实,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新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篇:分数的应用评课稿
《分数的意义》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我与大家交流的课例是毛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这一节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范畴中的概念教学。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相关知识的保障。
纵观整节课,个人认为,毛老师无论是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还是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
下面结合课例,谈三方面突出的特点:
1、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媒介,它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去开发去利用。在教学中毛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使教学素材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探索。比如,在理解分数意义时,毛老师选择了月饼、三角形、棋子、糖块等物品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的材料,这些物品不但贴近生活,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操作探究。
2、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实质上就是做数学,教学中毛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分一分来创造分数,学 生很自然地体验、感受到了分数的形成,同时,在理解分数意义的过程中,毛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的基础上进行抽象、归纳、概括、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亲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另外,在练习中毛老师还设计了让学生猜一共有几根小棒的游戏,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上数学活动的设计都很好地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的理念。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用数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分东西是学生熟悉的活动,在生活中学生都有过分东西的经历和体验,毛老师在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分东西活动入手,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外,练习中的结合全班人数说分数,以及说一说现实情境中分数的具体含义等都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尽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个人认为在学生经历形象,建立表象,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创造的分数谈一谈它的意义,并追问你的这个分数是把谁看作了单位“1”,这样学生经历探索、归纳、总结、强化的过程相信学生对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的理解一定会更深刻。篇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评课稿
评课稿
中心发言人:曾德华 今天非常荣幸能有这样的机会听王老师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教学课,刚才王老师都说了,他的应用题教学是非常有经验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是一节非常扎实的日常教学课,王老师能正确把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学生动手尝试去做,去说解题思路和引导学生加强题目之间的对比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应用题教学课。本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应用题基础训练是学习应用题的基础,只有认真扎实抓好应用题的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王老师的这节课就非常注重这方面的教学,从复习题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训练,再到例2让学生动手画线段图,说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再到巩固练习时第一题找标准题,比较量,并说出求比较题的数量关系式,第二题的看图列式题,都是应用题的基础训练,教师整一节课都在围绕着应用题的基础训练进行。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到,只有像王老师那样,扎实抓好应用题基础训练的教学,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强化学生对应用题说的能力的训练,促其内化,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家都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应用题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而思维又与语言密切相关。因此培养学生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表述解题思路,是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是应用题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用题教学应着重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探求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王老师的这节应用题的教学就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说的能力,因为学生会1说了,就自然会解题了。王老师在例题学习中把关键句“噪音降低”让学生理81解为“现在是原来的(1-)”减轻了例题的难度。在例题的教学中,教者更注8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讲座题分组讨论,同位互说,个人发表意见等
多种形式训练学生说解题思路,使学生充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达到以说促学的良好效果。从这节课学生说解题思路说得非常好,我们也可以看出王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非常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果王老师能把数量关系用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就最好了。2009-9-16篇三: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这节课,戴老师教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着重培养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指导为探索,整个教学思路清晰。这节课戴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设计,既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巩固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戴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戴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1.教材简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会变吗?分数的分子分母如何变化,分数的大小不变呢?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
2、教材处理
(1)坚持以本为本的原则,把教材中的陈述性教学为猜想与验证性发现。
(2)把总结式教学为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探究性学习。
(3)以教师的主导地位转化为学生为主体的学生探究性学习。
2、教学过程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戴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戴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十册的内容之一,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通分、约分、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而通分、约分又是分数计算的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与传统的概念教学相比,有很大的改进,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角色的把握非常准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很好的为我们诠释了这句话。:老师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故事情境以及大量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去观察、感悟,及时精辟的启发点拨,加上极具亲和力的自然交流。这些都体面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中也看出李老师那种超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二、构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
兴趣的是最好的老师,李老师充分的利用这一点,以一个精彩的智力故事:和尚分饼引入新课,直接为教学服务,给人以开门见山的感觉,给学生制造悬念,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在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三、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
在练习这一环节,李老师精心设计了由浅入深的题目,既巩固了新知有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不管多么完美的课堂,总会留有小小的遗憾,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究的动力。在本节课中老师出示第二组分数时,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可从中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李老师的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无可挑剔,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驾驭课堂的能力让人佩服。尽管是一堂旧教材的课,但在李老师设计的课堂中,却让人欣喜的发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为旧教材与新理念的有机结合作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作用。下面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体会。
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在新授过程中,李老师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李老师老师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
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篇四:认识分数评课稿
评《认识分数》一课
——骨干教师开放周活动
李 弋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下面我就来评一下刚才的这节课。对于《认识分数》这个课题,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都很熟悉。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用多种形式,培养和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善于表达。学生自始至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发现和讨论的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纵观本课,我觉得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其特色,就是趣、实、活,具体体现在一、趣
1、从生活情境中导入新课,感到有趣!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本节课,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十分贴进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两人郊游分食物,从分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感悟:怎么分?平均分。平均分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了,很自然的引出分数。学生的学习完全是从生活经验中得来,怎能不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了积极的探究情感呢?
2、教学活动以操作探究为主,学得有趣!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理念。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探究环节,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并掌握分数。如,教师组织学生折一张长方形纸并表示出它的1/2,在操作中,帮助学生实现了1/2从有意义接受到自由表达的过程。而后,让学生自由说还想表示几分之一?学生有的说1/3,有的说1/8,1/6??,学生又动手折长方形、圆形或正方形,并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再围绕学生自己折的各种1/4进行比较,感受分数的本质意义。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从而达到有效的数学学习的目的。
二、实
深挖教材,步步深入,体现数学的本质属性。本课,学生对于分数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
1、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教师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在直观的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1/2表示生活中的“一半”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并让多位学生说一说1/2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这是学生有意义地接受1/2概念的过程。
2、安排学生折长方形纸并表示其中的1/2,把1/2拓展到不仅是一个物体,还可以是图形的范围,实现了知识由理解向表达,由内化到外化的过渡,并由此展开求同思考(图形一样,折法不同,为什么都是图形的1/2),剥离1/2的非本质属性,凸显了本质属性。
3、类比迁移,折不同的图形,认识其他的几分之一,再展示学生
中用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不同图形涂的1/4,展开第二次的求同比较(图形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它的1/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单位“1”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平均分成了几份”和“表示这样的几份”才是分数的最本质的内涵。
另外,在讨论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很清楚的看清并理解了平均分的分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的道理。
整个探究过程是全课教学的亮点,凸显数学教学最本真追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步步深入,层层递进,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完成几分之一概念的建构。
三、活
1、把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活学活用”
学生一旦走进生活,就容易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容易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研究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生活的意义,享受生活的乐趣。
练习中,教师出示了一幅法国国旗,一个五角星,一个钟表,一块巧克力,让学生说出能联想到什么分数?这些练习有机地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分数的价值。
2、活用教材,体现数学课的“人文性”。课末,教师把广告巧妙引入课堂,把广告中蕴涵的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就广告本身而言,小朋友横着切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体现了其思维的简约性和独创性,将自己的那一份
蛋糕再平均分成2份,送一份给第9个小朋友,则反映了孩子善良、友好的人性美。至于观察广告画面学生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尤其是第9个小朋友拿到的1/2究竟是谁的1/2,他到底有没有拿到整个蛋糕的1/9,如果没有,他究竟拿到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必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知识的后续性和连贯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上是我阐述的本堂课的优点。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
首先,我个人认为有一少部分学生虽然能直观体悟什么是分数,但是真正说的时候,仍有不少错误,所以我觉得可以在活动操作时,把学生“做”出来的1/4,1/8等再说一说分别表示什么含义,通过多种形式如同桌说、互相说、指名说等等,进一步使全体学生巩固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另外,我觉得如果课堂上教师对学困生的关注能再多一些就更好了 总之,本节课课堂时间分配合理,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宗旨着眼,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加工成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体悟和创造的活动。四十分钟时间一晃而过,给人留下“课虽完,意未尽”之感,是一节趣、实、活的好课!
我的评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评《认识分数》一课 ——骨干教师开放周活动
北新村小学 李 弋篇五:《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评课稿
汉川市垌冢镇八一小学 李林波
上课人:杨 杰
评课人:李林波
这节课,杨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清晰、数学语言表述准确。对学生的启发、点拨恰到好处,与学生的交流亲切自然,充分体现新的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她着重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活动来让学生主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引导观察→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我觉得这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从中我得到了一些鲜活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具体概括以下几点:
一、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因材施教地制定了教学思路。这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商不变的性质”复习引入,通过一组填空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再根据分数与除法德关系,引导学生把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的形式,从而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杨老师突出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通过用三张同样大的长形纸折一张的、涂色等活动来探索分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从而让学生发现规律,突出重难点的内容,整个教学做到详略得当,重难点把握准确。这样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创设情境,重视操作活动,发挥主体作用
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比较观察三幅图的异同之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从而证实变化的规律,整个操作过程层次分明,通过折涂,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不是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让学生观察三个图形来说明概念,降低了难度。通过操作,让学生既学得高兴又充分理解知识。形象直观地推导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概念,这样概念形成过程十分清晰,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把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三、练习设计具有层次性,开放性。
练习题的设计也是形式多样,富有层次性。老师说分母,学生说分子或老师说分子,学生说分母;“连续写出多个相等的分数”等都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调动了学生的多向思维,效果也不错.注重新旧知识的连接与沟通。通过一组练习题,充分复习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知识的迁移,既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四篇:最小公倍数的应用教案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在操作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掌握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理解、巩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难点:会运用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间
小长方形
方格纸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拿好自己手里的数字,号码是4的倍数起立,号码是6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师:为什么有人站起来2次?
生:因为它们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
师:那你知道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多少么?
生:回答(请这名同学起立)师:谁能说一说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生:试着总结(短除法,集合,列举法等)师小结: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用最小公倍数解决实际问题(板书:最小公倍的应用)
二、自主探究,学新知
1、初探新知
展示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提问:老师有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你能用这样的长方形摆出正方形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动动脑。师:哪位同学愿意
第五篇: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案及点评
最小公倍数练习课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 张璟芝设计 越秀区教育发展中心 张敏铃点评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41页例3 本课设计的背景:
本教学设计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概念、掌握了求两数最小公倍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单项练习课。如何设计本节课,使得既能夯实学生的双基,又能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为学习通分做好准备呢?本课做了有益的尝试,力图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发现规律,并利用规律深化求两数最小公倍数的技巧。
教学目标:
1.引导观察数字间的关系,发现求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培养良好的数感。2.运用简便方法求最小公倍数,使计算技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3.进一步深化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概念。
4、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1.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分组进行)第一组:[3,6],[7,5],[9,21] 第二组:[8,2],[5,6],[14,4] 第三组:[9,27],[4,5],[8,10] 第四组:[4,24],[1,9],[16,20] 小结:求最小公倍数一般方法:列举法和大数翻倍法
[点评:复习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每组练习中设计了有倍数关系与互质关系的数。为下一环节找到比列举法和大数翻倍法更快的方法提供充足的素材。]
2.探索规律。
(1)小组讨论:每组中的两数有什么特殊关系,两数与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又有何联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2)小组汇报,归纳总结。
两数有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大的数。
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3)通过规律,深化理解概念。
质疑1:为什么有倍数关系的两数,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大的数? 生:用列举法求3和6的最小公倍数 3的倍数:3,6,9,12,15,18….6的倍数:6,9,12,15,18….3和6的公倍数:6,9,12,15,18….6的倍数包含了所有3的倍数,它们的公倍数其实是6的倍数,而6是最小的一个。质疑2:为什么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数的乘积?
生: 7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35。7×5=35,35既是7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3.总结解题策略。
在求两数最上公倍数时,先观察数字间的关系。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的,大的数就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两数最大公因数是1的,最小公倍数就是两数的乘积;如果两数是一般关系的,就用列举法和大数翻倍法这些“万能”的方法。
[点评:突出优选法和普遍法,使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中比较和感受出哪种方法最好,算法最优化的过程成了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感受的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了学生足够的探讨空间去体验、去领悟,把主导和主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其方法是学生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生成的,达到了真正理解的目的。]
二、运用规律分层巧练,深化理解概念。1.直接写出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6,36],[13,3],[24,12],[9,10],[4,9],[32,96] [点评:本设计是直接运用规律的基本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数字特征,直接运用规律解题,提高找最小公倍数的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审题习惯。] 2.填一填。
[3,□]=12 [15,□]=15 [2,3,□]=6 [点评:该练习是规律的逆向运用,以变换练习的形式,采用“形变质不变”来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把握与灵活运用。
3.写出两个分数中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9317591315和 和 和 和 1154824121578 [点评:从找整数的最小公倍数过渡到找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变换了问题的呈现形式,既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又为沟通后面“通分”知识的联系,使知识得到延伸,让学生体会每个知识点并不是孤立有存在的。] 4.辨析练习。
(1)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比这两个数都大。
(2)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这两个数的积。(3)甲数是乙数的15倍,甲数和乙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乙数。(4)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点评:用文字表述的方式对找公倍数的方法作辨析,在一定程度上比具体例子更抽象,使学生对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更清晰,进而提高计算技能。]
5、生活应用。
(1)有一堆糖,平均分给小朋友。无论分给8个小朋友还是分给16个小朋友,都正好分完。这堆糖至少有多少颗?
(2)有一堆糖,平均分给小朋友。无论分给11个小朋友还是分给7个小朋友,都剩下3颗。这堆糖至少有多少颗?
(3)小明房间的地面是一个正方形,现在要铺地砖。不论选择边长是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还是选择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都正好铺满。小明房间的地面至少是多少平方米?
[点评:在生活情景中进一步运用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全课总结,作业布置。课后总评:
数学练习要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建立知识网络,使之能对后续的学习起到迁移及举一反三的功用,本课在这一点处理上尤为突出。本节设计的思路首先是让学生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列举法、大数翻倍法,进而在此基础上寻找求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方法——存在特殊关系的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通过相应的练习沟通倍数、互质、最小公倍数之间的联系,及时建立关于两数间关系的知识网络。本课编排的练习,凸显出教师对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每一层次练什么——练习目的;
每层练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建立知识网络,活学活用; 怎样练——独立练、讨论、辩论……,练习形式的多样化。教师能针对学生学习的状况,充分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发挥练习最大的功效是思维深度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