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对就业的看法.doc[小编推荐]
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看法
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班 201030740507 甘扬星
两会上,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代表在谈到就业难问题:“毕业生今年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学的供给扩大了许多,而需求因为遭遇国际金融危机而严重紧缩,从目前的态势看,影响还没有见底,紧缩也没有到底,需求总量很不乐观。”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就业压力增大;今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
好像正如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现如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也就有可能意味着失业。大学毕业为的就是找到好的工作,可如今这种情况却恰恰相反,未就业就先失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如今,夸张的说就是遍地都是大学生。持续的扩招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也更加稀薄了现有的教学资源,而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其实许多企业、公司存在“选才难”的问题。在过去,人们普遍都认为大学生是最棒的,拥有最好的工作,企业也很愿意招收大学毕业生。但是,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他们却是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原因就在于现在许多人上大学是为了那一纸文凭而缺乏自身能力的锻炼,试想一下,人家用人单位都是以实实在在的利益来衡量自己公司的经营成果的,他们是用你为公司所带来的直接效益以及潜在效益来衡量你的价值,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看你的那一纸文凭的。所以他们是坚决不会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大把钞票砸在为自己所带来的效益远远低于为自己付出的人身上的,他
们宁愿招一些虽然没什么文凭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人。其次,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这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就业难”问题。
现如今的我,正是一名步入大学生活不久的大一学生,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根据当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网上相关数据资料,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好的太好,坏的太坏。在那些名气不差,但是计算机专业却一般的院校中,仍有少数人找不到工作,而就业率也只有70%左右。而一些在二本、三本等院校就读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更是堪忧,本来在学校就不是太占优势的专业,到了就业市场竞争就更没有优势可言了。但这也并不是说,计算机专业只能找到一般的工作,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IT行业仍然需要很大的计算机人力资源的,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一样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总的来说,近几年来计算机专业就业率居高不下,计算机人才市场需求潜力仍然很大。
最后,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在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更为凸现。怎样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呢?我们任重而道远。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发挥政府的服务和桥梁作用,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应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实际动手能力,或许引用一句古话比较合适,那就是天助自助者,面对就业困境,大学生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敢冲敢拼的斗士状态才能让自己超越同辈中人,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还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第二篇: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
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
时间间真的很快,斗转星移间,我们已经大三了,很快我们就要面对就业的问题。也许觉得现在还早,但是早早地关心就业问题的话,我们在大学的美好时光里就能很好的把握好自己,把握好自己的前进方向,提前规划自己的就业问题将来就可以轻松地面对就业。
最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普遍存在,不容小觑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率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各种领域的人才涌现的社会,大学生就业 面临极大的挑战。常有人说: “大学毕了业就失业”先不讨论这种观点是否全面,但它反映了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就业对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来说是很棘手的问题之一。
社会上都在讨论: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不能胜任工作?当然政策和发展程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毕竟 我们的控制力有限,只能找自身的原因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萌发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是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很大一段距离。结合长远来看,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产业的自动化加强也必定会淘汰一部分人,那么欲解决就业问题我想我们还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调整一个好心态去融入社会中。所以踏上社会之前,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是指由一个“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抛开浪漫,抛开幻想,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要想正确地选择职业,就必须转变角色,不能把学校、家庭、亲友及同学所给予的关心、呵护、尊重当成是社会的最终认可。而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在选择社会职业的同时,也接受社会的选择,正确地迈出人生这关键的一步。
其次有一个说法影响很大,那就是大学生的第一份工作到底重不重要,我认为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不重要的说法,这绝对是极其错误的。它给了广大懵懂的大学毕业生一个错误的认识,对相当一部分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大学生就业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那么找怎么样的工作比较好?什么样的行业算好?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 如何正确的理解当前工资和未来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所以这就需要我们
广大大学生按上边所说的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才的人,其次摆好心态,不急不躁。相信做到这几样,找一个满意的工作也就不再是什么难事了。
尽管矛盾很多,困难不少,社会上“大学生就业的冬天”也已经叫喊了好几年,可是年年“冬天”年年“过”,我们不也迎来和煦的春天了吗?实事求是地说,大学生找个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没有必要“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没有必要患得患失、畏缩不前或自暴自弃,要看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迎难而上,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抉择。
第三篇: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2011年就业蓝皮书显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届(2130元)增长了349元。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最高的是经济学,其月收入为3023元;其次是工学(2953元);最低的是教育学(2491元)。
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㈠数据的背后: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形势乐观稳定,但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报告所述我们不得而知。有些高校为了突显教学质量吸引新生,通过扣押学生毕业证或学士证的方式要求毕业生在毕业之日起三月内拿有用人单位的就业合同才能领到证书的方式来提高本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为了拿到证书可谓用尽招数,所以数据的准确性让人值得思考。
㈡就业专业结构存在问题:2011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红牌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
2011年本科就业绿牌发展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绿牌专业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蓝皮书指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
我们大学生在科技研究领域的专业以及文化学术领域的就业比较困难,而关于资源以及生产方面的就业情况比较好。
㈢就业区域不平衡: 蓝皮书显示,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为67.3%,两倍于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东部和沿海地区对本科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最大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深圳、上海、北京、厦门、广州。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才吸引力指数最高的前5个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宁波、青岛。
从2008至2010三届大学毕业生的流向来看,中西部地区对东部和沿海地区生源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没有增加。相对于东部和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吸引和保留人才的能力
都较弱,属于人才净流出地区。同时大学毕业生对就学地有着较高的就业偏好。
㈣六成毕业生认为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2011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
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
三、个人看法
㈠过于注重数据而忽视了实质:我们中国是个注重表面数据的国度,数据是官员、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而学校的领导为了升学率、就业率费劲脑汁想出各种奇招怪招,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丢掉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方针。
㈡专业就业不平衡:高新技术专业、技术研究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差,不是我们的专业不对口,也不是我们的学生不努力,而是我们这社会对高新科技人才以及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远没达到,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并不是我们眼手手低,而是这个社会需要到大学生的岗位太少了,供给大于需求。大学生去做掏粪工、擦皮鞋的不是个例。我们这个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国度,依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下,一切跟基建有关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不错,而与创新高科技有关的则相反。我们误以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因为比例非常高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而盲目的施行高校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比例上去了,人上去了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因为我们是“中国制造”而非“中国智造”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社会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㈢东西部经济发展失衡导致就业区域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过大导致大学生往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城市涌入。在大城市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选择,在大城市大学生能有相对的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这个公平缺失的社会我们弱势群体能做的就是往相对公平的地方靠近。
㈣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当我们怀着一颗对未来充满希望,想一展身手的心踏入社会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实与我们的理想差距太大。不是我们眼高手低、不脚踏实地、浮躁,而是社会给予我们一展身手的平台太少了,试问哪个愿意读了十几年的书,千辛万苦通过高考上了大学后去做一个掏粪工,擦皮鞋,车间工人甚至公司打杂的人员。如果这样我们何必花费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去念大学。
四、结语
在中国社会问题严重,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生就业也存在的许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第四篇:我对西部就业的看法
我对西部就业的看法
我从西部而来,西部生我养我,是我永远的家乡,因此我对西部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在外求学,本就是想学好本事,回到西部为家乡明天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而西部地区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依然欣欣然的发展着,为我们的就业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锻炼成长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同时西部各项事业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毕竟绝大部分行业仍然出去起步甚至是空白的阶段,所以仍然急需大量人才前去奋斗和开创出新天地,推动西部地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前行。说道去西部就业我们不能只是空有一腔热血,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次就是我们必须对西部就业的政策充分的了解。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项目通过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进行。每年派遣万民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志愿服务期1~2年调整为1~3年。新启动的基层青年工作专项行动,向西部地区县级团体组织个选派1名志愿者,协助开展基层团建和基层工作、青年就业创业和青年志愿者等工作。继续支持支教、支医、支农、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专项行动。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享受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3年服务期限的,由政府返还学费。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代偿的学费优先用于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及其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志愿者服务期间,户口和档案保留在毕业高校,免收服务费用等。
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教会我们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让我们学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乐于奉献的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想和志愿服务西部相结合,积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投身于热火朝天的西部建设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我们在学校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西部建设当中去,不仅是推动她的发展,更要促成其健康蓬勃的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工作指导,用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去研究和指导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促成西部和谐发展。志愿服务西部,更应当团结和联系群众生活,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悦与困苦,知道大众需要什么,我们应当尽自己所能去携手赢得美好的明天。
志愿服务西部,力所能及,义不容辞!
第五篇:对钱的看法论文
一、课题名称:《对钱的看法》
二、课题组成员:邓林发,杨振阳,廖玉鹏,陈伟斌,陆善勇,乐松松。
三、课题指导师:屈嘉琪
四、课题的来源与确定:
金钱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都与钱脱不开关系,金钱的影响力充分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物质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金钱打交道,青少年如果没有正确的金钱观,将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课题研究从钱的来源入手作为起点,通过了解钱文化,使更多中学生认识到钱的来源认清楚金钱的本质。本小组通过发放问卷调查,在了解钱文化的基础上来了解当今中学生的金钱观,进而分析正确的金钱观以及其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并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走上拜金主义的道路。
六、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 活动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等方式完成对该课题的研究 活动步骤 阶段 时间(周)主要任务 阶段目标
一 1~2 收集数据 制作并发放问卷调查,收集实验数据 二 3~4 整理材料数据 收集相关资料,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三 5 归纳总结 制幻灯片,将研究的结果以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课题研究成果
一、引言(钱的叙述)钱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钱是实物。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充当,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来充当。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钱的作用。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钱是“贝”。因为牛、羊、猪等牲畜不能分割,五谷会腐烂,珠玉太少,刀铲笨重,故最后集中到海贝这一实物。海贝可作颈饰,有使用价值,便于携带与计数,因此在长期商品交换中被选为钱。在考古发掘中,夏代,商代遗址出土过大量天然贝,贝作为钱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因此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钱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钱。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钱,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综上所述,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是实物钱,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铸币,属钱的萌芽与形成时期。
二、研究方法:网络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
三、讨论与分析:
1、经过我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一致认为,当代高中生的金钱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第一题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由第一题的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高中生认为“钱这玩意,量入而出,能过日子就行”,第七题和第八题得统计结果也“告诉”我们,当代高中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钱并不能代表一切”这些观点,说明当代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素养,不盲目崇拜钱。
2、尽管这世上因钱发生的惨案和贪污事件屡见不鲜,但当代高中是还能清醒的认识到“钱不是万恶之首”,这一切都是因为人性的贪婪。说明大多数高中生在面对金钱问题时还是比较理智的,这一点很不错。
3、由第九、十题的统计结果也可以看出,当代高中生也认识到了父母赚钱的不容易,也有“节俭”的观念。但第三、四题的结果告诉我们,虽然高中生有剩余的钱会选择存起来,但大多数还不能使用银行的一些方便业务,这说明当代高中生的思想不是很进步。
4、如果高中生剩余的钱足够的话,我们建议高中生可以拿一部分去做投资,让自己的体会“社会生活”,第五、六题得统计结果说明高中生的零花钱由自己提领,花钱的方向大概在学习、娱乐和零食上。但占的比例是零食最大,娱乐其次,学习最少这样的安排还是不够科学,毕竟我们是高中生,所以一切还是以学习为主较好。据了解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中生的日常生活费用大多是靠自己打工得来的,很少是从父母那索取的,我们想,这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5、总体上来讲,我们认为,当代高中生的金钱观还是不错的,在审视金钱问题时,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较为理智。
四、心得体会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组员都感到有点不耐烦,毕竟要做一个调查报告,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时老师一直在我们身边鼓励我们,并且告诉我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想调查什么内容,调查的具体对象是谁,调查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调查结果,采用什么样的调查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这令我们顿时恍然大悟,于是收拾好心情,调整好心态,安下心来做准备。终于,我们完成了,期间遇到的困难不少:调查的学校多,待分析的内容多,分析的难度大......困难重重,使人望而生畏!但我们依然挺了过来!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一开始大家都忙着各自分头寻找相关资料,没有分配任务,开会讨论,等到组内开会召集时,才发现,不是有的资料没找到,就是同样的资料找了好几份。组员们在这种情况下并没有互相埋怨,而是赶快聚到一起开会商议补救之策。我们将任务分割成几份,派给组员,大家同时工作,比如这个组去这几个学校,那几人去那个学校,等等。如果有的组员提前完成任务,也会热心主动的帮助别的组员。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在四个人之间,合作的关系依然紧密,如果查找到与其它组员要找的有关的资料,大家都会拿出来共享,正是由于这样,虽然研究任务很重,我们却也没有耽误很多学习时间。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我觉得这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的学习,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而缺深一层次的疑问。通俗点说就只为了应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门课程恰恰是填补了我的这一不足之处。研究性学习必须包含对资料的搜集、编辑与整理,还包括实验的没计,数据的记录等等。使我们必需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这种能力被训练出来了。其次,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方式,都要求有自己来解决。而当我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时,不管是记录数据;或是做一个有关这一课题的模型时,都非常投入,无意识地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一个动手能力强的人是很容易立足于社会的,我们这一代的青少年缺乏动手能力,我虽然没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但是,也接近于这一程度。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为了我们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基础,最后,这一课程的开设培养我的创新意识。以前的我,总是老师讲什么,我就听什么,从来不会多想几个为什么,而上次研究课后,我渐渐地开始独立思考问题了。
经过我们实习小组和实习班级全班同学的一起努力合作,我们小组的研究性学习终于圆满结束。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方案的策划,实施和评价,使我对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经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运用Internet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查找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整理,利用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同学经过了第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参与,初步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分工合作的快乐。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的确遇到了许多困难。譬如:有许多同学对我们的调查问卷一顿乱填,给我们分析数据带来了许多麻烦。调查了许多同学的理财建议,却难以得到一个耳目一新的答案。这让我们倍感艰难。但同时我们又有许多值得庆幸的地方:同学间的互帮互助,老师的惴惴教导。都让我们很欣慰。所以这个调查结果渗透了众多人的心血,尽管谈不是很完美,却是我们心中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