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时间:2019-05-15 05: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第一篇: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YWC-GZZD-076:疼痛诊疗管理制度 制定日期: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术后镇痛管理制度

1、依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术后镇痛指南及医院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与程序,结合手术室、麻醉科医疗护理管理现实情况,制定本制度。

2、手术室、麻醉科质控小组设立术后镇痛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日常术后镇痛管理的监督、评价、考核工作。

3、麻醉医师应当视术后镇痛为临床麻醉的核心与围手术期患者基础性治疗措施,加大相关理论与技术学习力度,提高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合理地术后镇痛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术后镇痛管理质量。

4、手术室护士应当配合麻醉医师共同做好术后镇痛的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患方对术后疼痛诊疗的正确认识与不良事件的预测与防控能力。依据麻醉医师医嘱高质量地配制术后镇痛泵及使用背景药物。配合病区护士做好术后镇痛监护与管理。

5、明确麻醉科值班医师术后镇痛泵使用登记与巡视管理制度。麻醉医师使用术后镇痛泵应当按要求进行规范登记,值班麻醉医师依据登记每班至少巡视一次各病区PCA使用患者的效果,适时调控镇痛药物剂量并处置突发事件,指导病区护士做好术后镇痛的管理。

6、做好术后镇痛质控管理。应用PDCA方法适时分析PCA应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推广成功经验,改进存在的问题,优化PCA配方与评价措施,切实提高舒适化诊疗水平。

二、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

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手术病人的痛苦,对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助作用。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应用多模式镇痛理念,以病人自控镇痛泵(PCA)为主,通过镇痛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术后镇痛质量,践行舒适化医疗,提高住院病人医疗满意度的重要措施。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1、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

(1)对术后镇痛采取规范化管理。实施以病区护士为主体、主管医师为基础、麻醉医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小组。

(2)病区疼痛责任护士负责建立病区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包括术后镇痛麻醉药品使用登记本和PCA使用登记本。

(3)术后应用PCA镇痛患者,责任护士在麻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日常管理。实施动态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适时调控PCA输注速率与药物浓度。

(4)未用PCA者责任护士应当在动态VAS评分基础上,适时配合主管医师选择适宜的麻醉性镇痛剂与非甾体镇痛药。

(5)医护人员应当持续对患者及其亲属进行术后镇痛治疗指导,适时进行病情知情同意与风险告之,有效识别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6)病区镇痛管理小组每月应当汇总术后镇痛不良事件与镇痛效能,应用PDCA方法不断提高术后镇痛管理质量。

2、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

(1)患者主管医师与主麻医师根据患者手术方案预估术后疼痛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在充分知情同意情况下,确定术后镇痛计划并签属术后镇痛知情同意书。

(2)责任护士依据患者术后镇痛计划,术前应当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使患方熟悉术后疼痛的风险与基本的镇痛措施,并掌握疼痛描述与主要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与预防措施。(3)使用PCA镇痛者,麻醉科医师应当以麻醉为背景用药,于手术结束前15分钟左右连接PCA泵。应用以瑞芬太尼为基础的全身麻醉者宜在手术结束前20分钟追加长效麻醉性镇痛剂或非甾体镇痛剂为背景用药。

(4)应用PCA泵者返回病房时麻醉医师应当在床旁与主管医师、病区护士进行交接,重点说明PCA途径、用药、速率和观察评估要点等。

(5)PCA使用过程出现镇痛不全、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精神障碍或神经功能异常可暂停使用并对症处理。需要追加镇痛药或PCA故障应适时通知麻醉医师进行处理。

(6)术后以间断用药镇痛者,主管医师应当以多模式镇痛用药理念选择适宜的镇痛药物,并注意患者心理-社会-环境健康风险因素的识别与处理。

(7)使用PCA泵者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

3、术后镇痛医院管理培训与科普宣传制度

(1)各病区应当将术后镇痛纳入“三基”培训与人文服务管理,通过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提高医护人员合理使用镇痛药、镇痛泵的技能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熟悉国内外疼痛管理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2)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以病区术后镇痛管理小组为核心,手术、麻醉、护理共同参与与配合,采取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与患方疼痛诊疗健康指导,最大限度地获得患方的理解与配合,提升术后镇痛质量与住院医疗满意度。

(3)强化术后镇痛团队管理培训:明确术后镇痛是减缓手术麻醉后并发症,提升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满意度的重要意义。明确术后镇痛是手术诊疗团队共同努力方能做好的医疗服务项目。明确团队意识、行为、制度、监督、考核等在术后镇痛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分工负责、团结合作不断提升术后镇痛管理质量。(4)建立资料汇总分析:建立交接班制度,定时对登记资料进行汇总和总结,分析病人的疼痛感受,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改进,使得镇痛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4、术后镇痛医疗安全保障管理制度:

(1)严格查对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责任感,术后镇痛管理中严格“三查七对”,确保安全核查与安全用药质量。(2)严格交接班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责任护士要与麻醉师当面交接,并进行班班床旁交接,确保镇痛泵输注系统通畅。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在登记表上准确记录。定时查看导管接头是否固定牢固,有无脱落,导管有无扭曲或移动而损伤皮肤。(3)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治疗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使用前详细向病人说明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4)强化术后镇痛质控管理,各病区术后镇痛小组应用PDCA方法认真分析术后镇痛不良事件与特殊手术患者镇痛资料,不断改进提高术后镇痛诊疗规范,确实践行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服务理念。

三、慢性疼痛管理制度

1、慢性疼痛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持续或间断疼痛6个月以上的疼痛性疾病为主的疼痛。慢性疼痛诊疗为当今麻醉学科重要的工作内容。

2、我科目前慢性疼痛诊疗以门诊治疗为主,同时配合相关病房对部门慢性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治疗。

3、麻醉科慢性疼痛诊疗主要项目包括神经阻滞镇痛、微创介入疼痛诊疗与整体健康综合治疗。诊疗主要疾病包括晚期癌痛、急慢性腰腿痛、退行性关节痛、带状疱疹后疼痛、颈源性慢性疼痛、慢性头痛与术后慢性疼痛等。

4、麻醉科慢性疼痛诊疗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慢性疼痛诊疗指南》及其针对性不断更新的慢性疼痛疾病治疗指南为依据,结合医院现有设备与医护人员素质开展工作。

5、科室建立慢性疼痛诊疗登记管理制度,麻醉医师进行慢性疼痛诊疗应当按要求认真登记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与诊疗资料。每月由质控责任医师进行PDCA汇总分析。

6、依据三甲评审标准“跟踪检查法”要求,疼痛诊疗麻醉医师应当做好每个环节的人文关怀与患方健康指导,提高患方对慢性疼痛的认识,指导患者消除不良健康风险因素,通过整体健康行为改善提高慢性疼痛疾病的康复质量。

7、麻醉药品为慢性疼痛诊疗重要药物,疼痛诊疗医师须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管理制度与流程,做到科学、合理、依法、有效应用。

8、慢性疼痛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疼痛诊疗医师应强化整体健康风险因素评估,通过针对性健康指导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因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疼痛诊疗质量,减缓并发症的损害。

四、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一)癌痛病因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三)癌痛评估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1、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

2、量化评估原则

癌痛量化评估是指使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密切配合。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通常情况的疼痛程度。量化评估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癌痛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

3、全面评估原则。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疼痛病情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及类型(躯体性、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性质、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重要器官功能情况,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4、动态评估原则。

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四)癌痛治疗

1、治疗原则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有效应用止痛治疗手段,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及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治疗方法

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止痛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癌症疼痛的病因进行治疗。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发症等。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2)药物止痛治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

1)口服给药。口服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对不宜口服病人可用其他给药途径,如吗啡皮下注射、病人自控镇痛,较方便的方法有透皮贴剂等。

2)按阶梯用药。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强度的镇痛药物。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③重度疼痛:可选用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目前,三阶梯给药有弱化趋势。

3)按时用药。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有效的血药浓度。目前,控缓释药物临床使用日益广泛,强调以控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在滴定和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

4)个体化给药。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使用阿片类药物时,由于个体差异,阿片类药物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药物,使疼痛得到缓解。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可能。

5)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非药物治疗 用于癌痛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针灸、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认知-行为训练、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适当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

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神经松解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神经损毁性手术、神经刺激疗法、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治疗措施。硬膜外、椎管内、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而有效控制癌痛,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介入治疗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预期生存时间及体能状况、是否存在抗肿瘤治疗指征、介入治疗的潜在获益和风险等。

(五)患者及家属宣教 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描述疼痛的程度;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药剂量和止痛方案;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成瘾的现象极为罕见;从思想上消除患者及家属对吗啡类药物的恐惧心理,树立癌症疼痛病人有权利应用止痛药物思想,应当确保药物安全放置;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随时与医务人员沟通,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随访。YWC-GZZD-077:疼痛治疗风险防范与处置预案 制定日期:年月日修订日期:年月日

一、治疗的风险:

1、穿刺损伤

损伤神经致瘫痪:面神经损伤致面瘫,脊神经损伤致四肢瘫,大小便失禁。损伤胸膜致气胸。

损伤血管致出血性休克;血肿形成在眶后致眼球突出;椎间动脉损伤后出血形成腹膜后大血肿并将膈肌顶入胸腔,造成心肺压迫;血肿在椎管内形成,致高位截瘫死亡。

2、药物作用

药物逾量致药物中毒或呼吸、循环抑制。

药物误入:误入血管致抽搐;误入硬模下间隙致高位阻滞,呼吸、循环抑制;误入蛛网膜下间隙致全脊麻甚致呼吸、心跳骤停。

药物扩散过广:由于解剖变异或注药速度过快或容量过大,使药物扩散范围过广,造成周围组织损伤。

药物不良反应:如NSAIDs类的消化道穿孔、出血;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便秘;糖皮质激素的水钠潴留、向心性肥胖、血糖升高、溃疡病复发;抗癫痫药物的肝脏损害及神经毒性;酶抑制剂的过敏反应等。

3、感染:可导致化脓性关节炎、感染性脊柱炎等。

4、合并症带来的风险:如有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的疼痛患者,在诊治疼痛性疾病的过程中发生了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

二、加强防范

1、提高诊断水平

(1)耐心全面询问病史,尽量问出起病原因或诱因、发病特点、影响因素、治疗方法、药物及效果。在既往史中要特别注意询问手术史及病理结果,对重要脏器的功能也要仔细询问。(2)认真、仔细查体,除对疼痛病变所累积的系统如脊柱、四肢等运动系统仔细检查外,对神经系统要格外仔细地进行检查。

(3)结合临床仔细阅片,要独立思考,不要依赖报告。(4)重视实验室检查结果:疼痛科医生必须熟悉与疼痛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风湿病的ESR、ASO、RF、CRP、HLA-B27、ANA;多发性骨髓瘤的骨髓片特点;不同肿瘤的不同标记物;骨质疏松症确诊和鉴别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2、熟悉解剖,选择最佳穿刺进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避免对相邻阻滞的损伤。

3、根据病变特点和致痛机理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或最佳方法组合。

4、熟悉各种治疗技术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机理,选择最佳适应证。掌握各种技术的操作要领,严格遵巡其操作程序,熟悉各种技术的治疗参数。随时注意患者的反应,检查其相关肢体的活动。

5、确保手术室的无菌条件,严格无菌技术。

6、手术室的各种抢救药品和用品必须齐全并定期检查,确保随时好用。

7、患者尽量取卧位治疗,以防术中晕针。

8、以下几种情况必须在术前开放静脉,术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1)年老体弱患者

(2)半小时以上的较复杂的手术

(3)操作虽不复杂,但有可能影响呼吸循环的治疗,如侧隐窝注射。(4)有过敏史的患者

9、一般情况较差的患者,不宜急于实施微创治疗,更不宜在门诊治疗。

10、万一遇到意外情况,要保持头脑冷静,判断准确,处理及时,解释合理。

11、善于沟通:善于向患者及亲属解释清楚病情,什么病,为什么引起疼痛,应采取什么样子的治疗方案(最好有几个方案,最佳方案排在前,供根据病人、家庭、单位的情况选择),可能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有什么危险,采取什么办法加以防范。遇到复查、疑难病例或风险大的病例,还要向医务处申请,在取得领导批准后才可实施。

12、一切医疗行为均要循证守法。

13、重视做好医疗文书工作,门诊病例也必须写好、证全,尤其治疗记录及治疗后的功能检查要写清楚,如屈指肌腱缩窄性腱鞘炎治疗后必须记录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活动情况。

三、处置预案

1、NSAIDs不良反应的预防

(1)掌握常用NSAIDs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注意事项;(2)尽量避免两种或两种以上NSAIDs同时服用;(3)对于高危因素患者,选用胃肠损害少的药物,减少剂量,并预防性使用胃粘膜保护剂;(4)尽量避免长期使用,或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及大便潜血试验;(5)对于特殊患者要注意监测肾功能。

2、发生麻醉意外时的处理:(1)局麻药毒性反应 1)停止应用局麻药。

2)面罩吸氧,必要时气管插管控制呼吸,以保证氧供。

3)用苯二氮卓类等药物如安定、咪唑安定等,甚或硫喷妥钠及肌肉松弛药以控制惊厥 4)应用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等支持循环功能。5)如呼吸、心跳停止,则按心、肺、脑复苏处理。(2)高平面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阻滞及全脊麻 1)停止应用局麻药

2)面罩吸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控制呼吸。3)快速补充血容量。

4)应用升压药等维持血压、心率和心律的稳定。5)如呼吸心跳停止,则按心、肺、脑复苏处理。(3)硬膜间隙血肿和截瘫

尽早行硬膜外腔穿刺抽出血液,必要时行椎板切开血肿清除。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感染或脓肿。1)全身抗感染治疗

2)对症治疗:如发热而需降温,头痛用止痛药等 3)局部脓肿则需引流(5)神经、脊髓损伤

1)退出穿刺针等,避免进一步损伤。2)辅助应用神经营养药。

3)进行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3、腹腔内出血: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少量出血无明显症状。出血量大时,常有腹胀、腹痛,严重时有冷汗,血压下降及休克症状。预防: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肝硬化凝血功能差的患者,纠正后再治疗。治疗:检测生命体征,积极扩容、输液、止血、输血、升压等,必要时手术探查止血。

第二篇:长沙县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长沙县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处置预案

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有效防范处置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和社会秩序,确保规范经营,根据《湖南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9〕44号)、《湖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湘政金发〔2009〕1号)和《长沙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长县政办发〔2009〕46号)文件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认真监控小额贷款公司金融风险,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高速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风险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合规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县依法设立的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三、基本原则

1、强化监管,预防为主

建立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加强日常监管,增强各级各部门防范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随时做好风险防范处置的各项准备工作。对各种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及时预警、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掌握情况,采取措施 各相关部门要履行职责,持续识别、监测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日常监管部门要及时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依据风险程度,发布风险提示和预警,并责令小额贷款公司配合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及时、快速、高效、稳妥”原则,防止产生不良影响。

3、统一指挥,协调配合

在县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协调配合,有效处置各类风险。根据风险的性质、规模和影响,一般风险由小额贷款公司负责处置,较大风险由县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处置,重大风险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可启动《长沙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4、依法依规、稳妥处置

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规定,坚持积极稳妥缜密、依法依规有序处置原则,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和蔓延。

四、风险防范处置机构和职责

1、组织机构

设立长沙县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和风险防范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由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金融证券办主任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金融证券办、县工商局、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应急办、县法院、县审计局、县信访局为成员单位,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县金融证券办,由县金融证券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2、组织机构职责

⑴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小额贷款公司的各类风险,实施处置措施;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根据风险程度和发展趋势,决定是否请示县人民政府启动《长沙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协调和指导小额贷款公司重组、关闭、破产和清算事宜,并制定具体的兑付和补偿措施。

⑵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

代表县人民政府承担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监管工作;协调相关部门采集风险信息,认真综合、核实各类信息,及时提示风险和预警;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性质、规模和影响,并向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提出处置建议和方案;建立健全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和监管信息系统,提高信息采集、分析评估和预警水平;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举报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定期组织开展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及时掌握其财务、经营和融资等信息,并逐月向市政府金证办报送相关风险情况;协调相关部门落实风险防范处置措施;做好有关金融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解释工作。

⑶县金融证券办

参与风险防范处置工作;组织召开金融工作联席会,研究部署小额贷款公司风险防范、处置等相关工作;研究制定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和风险防范处置预案;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申请筹建、开业和挂牌营业资料的指导、调查和审核工作,并及时转报市政府金证办;协调做好审批核准、办理相关手续等工作;定期检查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贷款利率和洗钱等情况,督促公司落实资产分类和风险拔备制度,定期检查呆帐准备金,发现问题,负责督促整改落实;协助公司制定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管理制度。每月对小额贷款公司财务、经营和融资情况进行综合,并及时向市政府金证办和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情况;负责本地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

⑷县工商局 负责小额贷款公司工商注册登记、变更、注销、年检年审工作;对小额贷款公司和内部相关人员利用自身便利条件进行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等虚假广告的行为给予严格监管和严励打击;对抽逃注册资金的行为给予相应处罚。

⑸县财政局

负责小额贷款公司的财务指导和财务监督,督促落实公司的会计出纳和财务管理等制度;定期检查其财务状况,及时通报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并向小额贷款公司董事会提出相关建议,督促其整改落实。

(6)县公安局

依法对涉嫌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高利贷、洗钱、金融诈骗、暴力催债等犯罪嫌疑人进行调查取证,必要时可采取冻结帐号、查封资产、拘留等强硬措施,查处犯罪行为;依法派出警力参与风险处置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关闭、破产和清算工作,维护经济金融运行秩序,防止出现骚乱事件。

(7)县应急办

参与重大风险处置工作;指导、监督相关部门参与重大风险的应急处置工作;对是否启动《长沙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出工作建议。

(8)县法院

快速受理小额贷款公司上诉案件,及时审结执行;依法依规依程序查封借款人资产、冻结借款人帐号,对拒不履行偿债义务的债务人可依法拍卖其资产,维护金融资产安全;对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的企业和个人,定期通报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作为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的依据。(9)县审计局

督促小额贷款公司落实内部稽核与审计制度;定期对存在重大风险隐患和违规经营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独立审计,并将审计结果通报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

(10)县信访局

做好宣传、解释、说服工作,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好有关人员的上访、接待工作,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五、信息监测与报送

1、监测内容

根据《湖南省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湘政金发[2009]1号)文件要求,重点监测:非法集资、变相非法集资、吸收公众存款、洗钱、贷款利率、暴力催债、帐外帐、资本金来源、资金流向、资产分类、风险拔备、营业范围、股权转让、增资扩股、中介服务、财务和经营等情况,并按照《长沙县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定期检查、监测小额贷款公司其它可能引发风险的情况。

2、信息采集

小额贷款公司明确专人每月定期向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报送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贷款投放统计表和监测需要的其它数据信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安排专人根据各自职责以书面文本形式及时向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报送监测到的风险信息,采集的信息须确保其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3、信息分析和评估

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随时跟踪、监测、分析小额贷款公司潜在风险,根据采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性质、规模、影响程度,预测发展趋势,形成简要的分析评估报告。

六、风险提示和预警

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分析评估风险状况后,经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同意,向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发生地乡镇人民政府发布风险提示,提出综合预警建议,并按照风险级别采取处置措施。一般风险随时通报小额贷款公司,责令其纠正、整改;较大风险在2个小时内组织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召开金融工作联席会,研究部署风险处置工作;重大风险在3个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并提出处置建议,必要时在5个小时内请示县人民政府启动《长沙县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将处置方案、具体措施通报市政府金证办。

七、风险防范和处置措施

1、风险防范

小额贷款出现下列情形的,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可约见小额贷款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并依据情况,给予适当处罚,并下发督办函责令改正。

⑴依法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后,未按《长沙县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要求规范经营的; ⑵公司相关制度经多次督办仍未落实的;或者未按制度执行,经多次告知,仍未纠正的;

⑶收到风险提示和预警信息后,未按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正和处置的;

⑷不及时报送财务、经营、融资情况和潜在风险信息的,或所报情况和信息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的;

⑸拒绝或妨碍主管部门检查监督的,或拒绝县小额贷款公司领导小组办公室(县金融证券办)派员列席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的;

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未按要求改正的;

⑺有串连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违规评估、审计、验资等可能引发潜在风险行为的;

⑻多头开户,有规避监管部门监测资金流向和“账外账”行为的;

⑼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它情况。

2、风险处置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发生后,依据风险程度,在规定时间内,启动相应的处置预案,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主要包括:对小额贷款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冻结其银行账号;查封其资产,落实资产保全措施;责令其停止发放贷款;依法对公司相关人员采取司法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派出警力参与处置,维护好现场秩序和社会稳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金融许可证和税务登记证;实行关闭、破产和清算措施。

八、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新技术新项目风险处置预案

新技术新项目风险处置预案

新技术、新项目因技术复杂、操作难度大等原因,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事先难以预料的情况。为了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医疗纠纷发生,特制定本预案。

一、严格执行《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

(一)新技术、新项目提出后,为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在开展新 技术、新项目之前,有关医师应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著作及文献,并收集、整理、写出书面综述或报告(附相关资料),制定各种意外情况应急预案,并提交科主任进行全科集体讨论。

(二)全科讨论由科主任主持。参与人员包括科室正(副)主任医师,主治 医师、住院医师等,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认真讨论,并对讨论内容应有详细书面记录,其结果由开展项目负责人写出书面报告,讨论结果以书面形式提交科教科。

(三)经全科人员讨论同意后,应详细填写《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并附 报告及相关资料送科教科,科教科对《新技术新项目申请表》进行初审合格后,报请医院“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评估,经论证同意后,报请院长审批,院长审批后方可实施。

二、严格执行知情同意程序

为对患者的生命安全负责,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实行新技术、新项目开展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制度。

在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前,医师应向患者或其委托人详细交待病情,重点交代新技术、新项目给患者带来的好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尊重患者及委托人意见,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方可实施。

三、严格执行疗效的分析评价程序

对于新技术、新项目前,一经开展即应完善对疗效的评价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改正不足,时期更加完善。

(一)认真记录病例资料,随访观察疗效。

(二)定期总结病例,与常规操作进行比较。

(三)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其他医院进行比较。

(四)年终将本开展的新病例进行分析总结上报。

(五)根据开展情况写出报告或论文。

四、建立新技术新项目风险预警机制

医疗风险预警的实施进程可以归纳为风险识别。风险估测和风险评价三个大的阶段。风险识别时对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全面地分析以掌握其性质和特性,便于确定哪些风险应予与考虑,同时分析引发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和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这个阶段是对风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工作;风险估测是通过对所收集的大量资料的研究,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工具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这个阶段工作是风险分析的定量化,使整个风险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风险评价是根据专家判断的安全指标,来确定风险是否需要处理和处理的程度。

五、报告程序及处置

一旦发生紧急意外情况,立即启动风险损害处置预案。经现场经治医师采取补救后仍难以处理时,立即上报上级医师及科主任,必要时报告医务处或院领导。得到指示后,还应向患者或家属告知情况,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治医师对紧急意外情况出现后的病情变化、诊疗方案、上级医师意见及诊疗情况应及时记录,同时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自离开,至患者病情稳定为止。

第四篇: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条 为建立健全(以下简称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维护辖区内金融秩序,防范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支付风险及突发事件对本行造成经济损失及声誉影响,确保本行经营持续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大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及《河南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行对突发性支付风险进行预防、预警和处置。

第四条 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

(一)组织架构。本行成立“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行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业务的副行长担任,成员由总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

(二)职责分工。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本行发生流动性危机时组织、协调和处置工作。制定本行流动性风险事件应急预案,发生流动性风险事件时,组长启动本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和化解流动性风险。各业务部门负责本业务范围内流动性风险的预测,出现风险及时上报领导小组。

第五条 流动性风险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内容:

(一)客观预测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根据需要按日、月、季对本行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进行监测,对流动性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以及成因进行分析,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寻求应对措施。

(二)提高流动性管理的主动性、预见性。在原有的流动性监管周期的基础上,将现金流错配细化到每一天以及每一类流动性储备资产。

(三)加强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现资产与负债的合理匹配。预测未来时段资产负债结构状态,测算资产负债比例,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状态,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达到资产负债总量、期限匹配,合理安排贷款投放的频次及规模。

(四)定期分析潜在存款变动,防止存款流失。分析存款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的变化对本行的影响,计算存款偏离度;分析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对本行的影响;分析贷款未按预期收回或不良贷款增多对本行的影响。

(五)提高声誉风险的应变能力。制定预案,模拟声誉风险情形,开展演练;建立客户投诉监督平台,从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告知义务、及时为客户解决问题、确保客户合法权益等方面实施监督。

(六)加强业务创新,既增加本行的竞争力,又拓宽本行资金来源渠道,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流动性风险。

(七)监督存、贷款户变化情况,预测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如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情况明显增多,存款大户集中清户转出资金;超过贷款总额2%的客户资信下降,短时间贷款集中出现不良。

(八)本辖区发生自然灾害或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预测波及本行影响程度,造成不稳定或受危害的程度。

(九)定期不定期进行压力测试,提高本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 能力。

第六条 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置:

(一)发生突发流动性风险事件应依法、快速启动应急预案,制止事态发展。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相关部门各其职责,服从指挥、做到反应快速,控制局势、严格遵守保密处置原则。

(二)流动性风险事件发生60分钟内,为防止险情蔓延,应立即口头或电话形式向领导小组报告(后补书面报告),领导小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发生流动性风险,为规避风险扩大和蔓延应积极采取以下自救措施:

(1)立即派专人亲临现场调查,判断流动性风险的严重程序;

(2)做好本行员工思想维稳工作,要求员工认真履行职责,不得参与挤提存款,并动员员工向亲朋好友等做好解释工作,稳定内部员工及其密切关系人的存款;

(3)暂停贷款发放,降低存贷比例;加大贷款管理力度,降低正常类贷款向不良贷款的迁徙率,提高贷款质量;

(4)收回拆放同业资金,同时收回向股东等关系人发放的贷款;

(5)突发挤兑事件时,本行各级领导要出面做好客户安抚以及宣传和解释工作,消除谣言造成的不良影响,缓解客户情绪; 2.本行已采取自救措施而未有效控制风险时,可向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同业行等求助:

(1)及时寻找存款来源,调整资产组合。向发起行申请拆借资金、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必要时申请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 向地方政府申请对本行帮助及扶持;

(2)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让本行未到期的债权,并及时收回本息;向债权人披露本行解决支付风险的策略,以达到延期支付;

(3)库存现金出现不足时,由财会部与其他银行进行协商,及时调运现金确保现金正常支付;

(4)及时协调公、检、法等部门,查处出现的破坏性宣传行为,妥善处理可能引起的突发性事件,维护社会秩序。

(5)本行计算机系统或设备出现故障,导致客户资金无法及时入账,应立即联系科技零售部,及时与运营商联系查找原因,进行抢修,并向客户做好解释工作;发生网络被盗,应立即向小组领导报告,并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

(6)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应第一时间以书面形式向人民银行、河南银监管及当地政府报告本行流动性风险发生的原因、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效果,并通报公安机关。

第七条 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后期处置:

(一)恢复运营,严防复燃。突发性流动性风险事件得到处置后,应组织各方尽快恢复正常营业,把握舆论宣传导向,降低突发性风险事件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要密切关注流动性情况,严防流动性风险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分析成因,追究责任。流动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要及时对事件进行彻底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上报行领导,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要分析发生流动性风险的成因,启动的应急预案是否得当,对流动性需求的预测是否充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责任人按情节轻重给予行政或纪律处分: 1.故意隐瞒风险未及时上报领导小组,造成风险蔓延的; 2.风险发生后未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的,或未报规定向监管部门上报的;

3.未经批准擅自泄露机密,酿成不良社会后果的。

第八条 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实施,并由流动性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第五篇:安全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临床科研项目中使用医疗技术保障患者安全的措施和风险处置预案

为提高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能力和应对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处置能力,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金和应急对策,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1、医务处协调应急期间各个科室的工作,负责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工作。科教处负责科研项目的立项审批以及中止研究。

2、医务处为实验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机构,主要工作职能为防范和妥善处置科研性临床风险。

3、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开始前需要制定研究方案,报科教处及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

4、临床科研开始前,研究者必须向受试者提供有关治疗方法以及受试者的权利和义务等,使受试者充分了解后表示同意,并签署 “知情同意书”后方能开始临床研究实验。

5、对科研型临床医疗风险的应急处理应遵循以下原则处理:

(1)收集信息,重在防范。督促各个科室及时报告实验性临床医疗研究的风险信息,做到信息监控到位,风险防范有效。

(2)及早预警,及时处置。临床科室加强对风险的监测,定期监查,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报告,并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和化解风险,防止风险扩大和蔓延,将风险降至最低。

(3)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防范风险的整改措施。

6、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应立即启动应急处置程序,向科教处报告,停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1)从事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技术人员或者关键设备、设施及其他辅助条件发生变化,不能正常开展临床研究或可能会带来不确定后果的。(2)发生与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直接相关的严重不良后果。(3)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的伦理缺陷。

(4)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存在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隐患。(5)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临床应用效果不确切。

7、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

{1)各科室一旦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应立即启动风险处置预案,相关医务人员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务处报告,非正常行政上班时间汇报总值班,由总值班逐级上报,并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工作。

(2)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必须在 24 小时内将书面材料送交医务处。医务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向分管院长报告,评估风险危害程度,提出风险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3)当发生科研性临床医疗分先并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时,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护患者。在应急救援行动中,快速、有序、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伤员,降低伤亡率、减少事故损失。

(4)做好风险调查研究,研究分析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的安全性、应用效果,并提交医学伦理委员会讨论,是否终止该项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

8、做好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防范工作:

(1)经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前要保证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要向患者充分并客观的说明科研性临床医疗过程和知情同意书中的各项内容,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使患者懂得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要医患共同承担。

(2)进行科研性临床医疗研究必须是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严格按照治疗规范操作。

(3)要建立针对各种意外情况和不良事件的处理预案。

(4)严格掌握手术或有创操作的指征,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排出手术或有创操作的禁忌症。

(5)特殊体质及疑难、复杂患者,术前一定在相关科室会诊基础上,进行术前讨论,确定手术方式、术中和术后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拟采取的防范措施。

9、公布有关应急救援预案,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科研性临床医疗风险防范意识。

项目负责人签字: 日期:

下载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疼痛风险防范处置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险防范预案(范文模版)

    风险防范预案为保持公司持续健康运行,有效防范风险,参考监管部门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制定下列措施。 一、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事项包括: (一)经......

    环境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为依据,正确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

    防范踩踏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防范踩踏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王卜庄镇第三中小学 防范踩踏事故应急处置预案 王卜庄镇第三中小学 根据教育部和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安全工作防范踩踏事故的紧......

    不良事件防范与处置预案

    丹阳市云阳人民医院 医疗不良事件防范与处理预案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提高我院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维护医疗秩序,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有效预防及正确处理医疗不良......

    社保基金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风险应急处置预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养老保险健康安全运行,努力防范和化解养老保险风险,维护稳定,结合我区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 工作原则 (一)客观性。在进行养......

    养殖场风险处置预案及管理制度

    养殖场风险处置预案及管理制度畜牧业是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大举措。为查找、预防养殖风险,保障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及制度。一、指导......

    科技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农村信用合作社 关于信息科技风险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阿里河农村信用社、吉文与大杨树分社: 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农村信用合作社关于《信息科技风险突发......

    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针灸科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