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

时间:2019-05-15 05:40: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

第一篇: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

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

一.我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

(一)养老金的概念

养老金又称为退休金,是社会保障中的最重要的养老待遇,是指社会劳动者失去劳动力或退休后,政府和企业按照相关的政策和规范,根据享受养老金的资格,退休条件以及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按月或一次性支付养老保险待遇。

养老金的支付主体可以是家庭、团体人群、也可以是单位、国家及社会。

养老金的内容构成包括劳动者年老时获得的全部福利性支付。

不同的角度分析,养老金的分类也各不相同。从融资方式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基金制。从管理功能上分为,公共管理、私人管理、混合管理。

(二)养老金的发展历程

1.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时,全国积压了200万应该退休的人员不能退休,于是国家出台临时办法解决退休问题。企业的工人退休后由企业负责发放退休金,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出钱。由于当时所有企业都是国家的,企业的利润用来先发放退休金再上缴国家,企业和事业人员的退休金额不相上下。

2.20世纪80-90年代。20世纪80年代,国企裁员增多,建立了独立于企业的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了经济体制和企业管理制度。而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独立于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动力,因此一直到今天由国家财政负责。20世纪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参与改革试点,并参加缴费。实际上,全国范围内,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一部分人员没有参加改革,另一个是一部分参加了部分改革。

3.1992-1997年统账结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92年-97年,中国建立了统账结合的基本养

老保险制度。目前,世界上有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累积制。将两部分简单拼凑在一起,叫做统账结合。这一制度将社会互济和自我保障的优势结合起来。从缴费上来说,个人工资的80%放到自己的养老账户上,企业缴费的20%被政府用来支付给退休一代。

4.1992-2012年的改革发展

随着养老金制度的不断变革,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根据我国的国情,考虑国家、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制定了合理的缴费率。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养老保险制度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相通的社会保险机制。

5.2013年以来的改革发展

新一届政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在实现社会统筹和个人相结合的养老制度的基础上,合理消化转轨成本。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开征社会保障税,增加养老金统筹部分的收入。2014年出台相关信息,加快了养老金的集中管理。根据

我国的国情,结合就业形势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三)养老金的作用

养老金体系关系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作用有如下几点。

1. 维护社会的安定

进入21世纪,全球人口结构加速老龄化,养老金可以有效的解决已退休劳动者的生活需要,保证了十几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然而对于普通劳动者,养老金是他们年老后的基本生活保障,参加养老保险计划,有利于他们消除对于未来生活的担忧。对于社会层面来说,人们有了安稳的心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2.推动经济发展

劳动者年老后获得养老金的多少,由他们工作时的养老保险的缴费金额决定。这极大激励在职劳动者,主动自发提升劳动效率。与此同时,养老保险产品的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参加人数多、筹资方便快捷,这些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国家也可以通过对养老基金的控制,使得市场经济在其调控下发展。

3.协调城乡发展,建立城乡协调一致的养老体系。

合理的养老金体系,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公正公平的实现。

二、中国养老金制度

我国由于特殊的发展历史和国情,是的养老制度的“碎片化”十分严重,在企业、事业、机关、城镇、农村中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其支付方式、管理手段各不相同,待遇水平和运行原则也相差很大,这就造成了养老金制度不公平现象。而这种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养老金制度的“顾此失彼”,其设计没有长远打算,只是为了解决眼前问题。所以,针对不同养老金制度的并轨问题成为当前养老体系改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的问题,即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双轨制问题以及城镇农村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

(1)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双轨制问题

今年以来中国进行改革完善的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制度,实质上一直以一两个完全平行方式运行着,一个是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制度,另一个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这两个养老金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不仅表现在所覆盖的范围不同,还表现在他们各自包含了不同的待遇标准和运行方式。每次关于养老金双轨制的讨论,都会深深刺痛公众的神经,每个群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中国养老金多轨制的现状已成为当今社会分配不公中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保障问题暴露出的越来越尖锐的突出难题,养老金双轨制被认为是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与失误,并在制定政策时和执行中没有及时纠正和扭转,以至于偏离本意越来越远,但并轨问题不是很难解决。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已列入“十二五”规划,在《决定》中,对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表述为“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表现出政府落实此项改革的力度。统筹的另一层含义,是以财政为主,统一个人所得税和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缴费,形成国民养老金。如此,即使由

于收入过低而没有缴纳养老保险的人,也能够得到一份基础养老金,其本质相当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但是其水平会进一步提高。

当前我国从五个方面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改革,一是统账结合,二是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三是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四是改革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办法,五是建立职业年金。改革方案还包括,同步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以免造成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之间的群体分化和新的社会不公;并且要将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纳入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的基本养老保险缴纳,也按照企业职工的模式推进,应明确是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依法缴费。

(2)城镇农村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

近30多年来,我国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跨越城乡的人员流动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大潮下比以往更为频繁和普遍。长期以农业与非农户籍为标准,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给予区别对待,已经无法适应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不利于社会公平,因此变革水到渠成。

2014年2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农村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一起来,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在城乡之间流动、转移的群体,同时还包括农民工及其家属。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用人单位和个人要按一定比例缴纳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出台后,以前在农村缴纳的个人缴费、政府缴费补助、集体经济补助,都可以进入个人账户,“养老看身份”的历史首次被彻底革除。

三、美国养老金制度

美国是世界上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完善,美国形成了比较经典的“三支柱”养老金保险体系:即国家强制养老保险、雇主养老金计划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

1、第一支柱是国家法定养老保险,又称为美国社会保障OASDI计划,是有基本养老保障,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残疾保障,遗嘱保障、等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养老计划。该养老计划是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政府征缴社会养老保障税进行财政支持,企业和职工执行相同的缴费税率(约为6%),合起来保证国家法定养老保险的实现和覆盖,雇主在2012年的最大的保险收入已达到为10800美元。

OASDI是美国最重要的保障收入方式,由国会立法保证实施。该制度几乎覆盖了全体的社会劳动者,不仅包括全部企业中所有获得酬劳的职工,也包括了各种机关事业单位、其他非营利组织内的劳动者以及部分退役军人。美国还设立了一种补充收入保障SSI制度,专门针对一些农场临时雇佣的劳动者、家庭内部的劳动者以及年收入低于标准规定的个体经营者。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通过各类国家税收以及政府的政府的财政补贴联合建立起来的,基金账户由联邦政府设立的专门机构统一管理,并依据联邦的法律棍定运营。

2、第二支柱是雇主养老金计划,是由企业或公司的雇主、公会行业协会或职业组织发起和创办的养老金计划,政府公职人员的公共部门养老金计划也属于第二支柱。它的特点就是不具有强制性,目前已有60%的劳动人口享受该养老计划。该计划是由企业定期缴纳资金,特定的养老金管理机构运作保值。参保人的未来收益一般是由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决定的,依据职工账户上的资金的总额或与企业事先的协定,退

休职工可一次性或按月领取养老金。

企业养老金计划则指盈利性组织为其职员提供的各种养老金计划,410K计划就是典型的养老计划。该计划是指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第401条K项的规定,它的前身是雇主与雇员联合创立的一种养老保险计划,采用的是完全积累的模式。401K计划是由于美国80年代的改革产生的,它创立了雇主和雇员一起承担养老责任的局面,消除了之前由雇主独自为雇员缴纳养老费用的现象。

3、第三支柱是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其中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个人退休账户IRA,此外还有各类商业养老保险产品。随着1974年ERISA法案的颁布,个人退休账户IRA应运而生,是在借用国家各类税收优惠的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补充养老保险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自愿性,对参加者基本要求是年龄70、5岁以下。

综上所述,“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实现了保险、收入在分配和储蓄的有机融合,“三支柱”都提供了保险,同事还在其中涉及到了收入在分配与储蓄的处理方式,使得三者统一于养老金体系中。在当今社会中,单一的保险难以实现保障的目的,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才是关键。

四、中美养老金制度的比较分析

(1)从养老金来源的结构来看,美国实行多支柱的、多层次、多元的养老保障体系,而中国一直是较为单一的养老保障体系。长久以来,美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主要以完备的特点被各国所模仿,被人们形容为“三条腿的板凳”。全国统筹的社会养老保障计划(OASDI)是第一条腿,它是美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精神支柱”;雇主联合创立的企业养老金是第二条腿,还有传统的确定给付型DB则是第三条腿。

而中国的城乡养老保障呈现明显的“二元化”,而且养老保障方式过分单一:城市人养老主要是依靠国家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险,而农村人养老主要是养儿防老或者是依靠个人家庭储蓄。

(2)从账户管理上来看,美国养老金账户主要实行的是累积制,即在遵循养老金收支平衡原则的条件下制定的相关缴费率,养老保险金税率是由雇主和雇员按照固定的工资比例缴纳的,记入个人退休账户,雇员退休后可以使用个人账户中积累的所有养老保险本金和利息来支付养老金。

而我国则是现收现付的统筹制度。将年轻人缴纳的保险金用于供养上代年老人,这种养老制度与人口年龄结构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加剧时养老金的支付就会相应的急剧增加,导致年轻人需要缴纳养老金的数量随之急剧增加。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统账结合”养老保障体系,由企业按照职工总工资额的五分之一缴纳养老金,这部分资金会纳入社会统筹基金,被用于支出当期的养老金,这就是“现收现付”。

(3)与美国相比,中国养老金市场规模明显偏小,国民的养老储备明显不足。

截止2011年6月30日,美国私人养老金总资产达18.2万亿美元,占全美家庭金融融资的比例为37%。如果再加上美国公共养老金总资产2.609万亿美元,则全美养老金总

资产达20.844万亿美元,占全美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高达42.3%。而中国在2010年底养老金总资产只有2.675万亿人民币,仅相当于美国养老金总规模的十分之一,而美国的GDP只是中国GDP的2.35倍,人口只是中国的六分之一。尽管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GDP竞争差距不断缩小的外表下,中美之间的养老金市场规模的相对差距却正在扩大。

(4)从养老金投资结构来看,美国比较保守,中国比较开放。

在公共养老保障基金投资上,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自创设以来一直坚持不入市,并规定当年收支结余只能投资财政部特别发行的国债。同样,中国地方社会保险基金也是不允许入市的,只能存款或购买国债,但由中央政府单独设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则可以入市投资股票和基金。与此同时,在私人养老基金投资上,以401(K)为代表的美国私人养老金可以入市投资,而且重点投资共同基金,股票型基金投资占比高达50%左右,但股票投资一般不超过20%。在中国,企业年金同样可以入市投资,其中,股票投资比例不得超过30%。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虽然不允许入市,但资产余额超过全美股票总市值的私人养老金,却可以通过对共同基金的大量投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美国资本市场,极大地支持和稳定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相反,中国企业年金规模狭小,不足30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年金资产,占国内股票总市值的比重仅为1%,即便全部投入股市,甚至无法溅起一点浪花,更何况中国企业年金在投资选择上,大多对股票型基金不屑一顾。这与美国私人养老金对共同基金高度信任、情有独钟形成鲜明反差。

五、完善我国养老金体系的几点建议

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即中美比较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特定国情带来的问题。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养老金管理不完备,制度法规规范缺失这两点。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我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结合十八大精神,我们需要从国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制度改革,实现全社会统筹

首先,在试点地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的现行制度坐出适当的改变和调整。其次,保障城乡养老金体系衔接的顺利实施。最后,建立覆盖城乡的非缴费型老年津贴制度,以实现降低老年人口贫困的发生率、有效防止老年贫困的目标。

(2)建立统一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多层次要求在由中央政府统一建立的基本养老金体系的制度外,企业公司和家庭个人还要努力建立更多的保障层级,借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养老保障能力。美国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起到的正面作用,正说明了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对于国家建设的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建立发展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的养老金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是当今世界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之所在。

六、结束语

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一个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但是,由于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当前的养老金体系出现了诸如巨额隐性债务、城乡并轨困难等问题,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尽快地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养老金体系,实现多元化筹资、规范化保障、社会化管理,以积极应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巨大冲击。我们相信,在不断的努力下,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养老金体系中出现的困难,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第二篇:中美投资比较研究

中美风险投资比较研究

摘要: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中国,即将推出的创业板市场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开辟了新的渠道,这必将进一步吸引各类资金进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风险投资市场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与美国的比较,借鉴其经验,将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有利于风险投资的政策法规环境,形成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发挥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险投资;中美比较研究;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发展风险投资最成功的国家。由于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美国诞生了如微软、英特尔、雅虎等众多知名的企业。正是靠这些新兴的高科技企业强大竞争力的支持,使美国经济出现了近几年的持续高增长和低膨胀,高就业现象,即“新经济”现象.“新经济”现象引起整个世界的关注,也引发了人们对产生“新经济”的推动力——风险投资的探讨。美国的风险投资模式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完整范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正逢其时,很有必要吸取美国风险投资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有很大增长, 资金来源始终保持多元化特色。

美国的风险投资在近几年增长十分迅速。1994年新增风险投资不到50亿美元,1995年达到74亿美元,1996年又增至100亿美元,1995年和1996年分别比前一年增加50%和35%。随着每年新增风险投资额的增大,美国风险投资累计额也由19 78 年的不到40 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末的将近400亿美元,平均每年递增14.5%。1991年筹资承诺的累计风险资本为290亿美元,1996年为500亿美元,平均每年增长11.5%。1996年美国风险资本支撑的上市公司为261家,挂牌上市所筹到的总资金为118亿美元。

在风险投资总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始终保持着多元化的特色。美国的风险资本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其中养老基金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51%,其次是基金会和捐赠基金,再次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家庭和个人对风险资本的投入1994年仅占当年新增风险资本的8%。

(二)风险投资收益率增长迅速, 风险企业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非风险企业。

美国风险资本基金对投资者支付的年收益率波动较大,但自从进入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年收益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90年的风险投资收益率几乎为零,1995年已上升到54%。1991-1996年,风险投资平均年收益率约为29%,大大高于同期非风险企业。

(三)风险投资企业类型多样,主要形式是独立合伙公司。

美国的风险投资企业主要有4种类型:(1)、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2)、金融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管理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和银行持股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3)、产业公司附属的风险投资企业包括产业公司附属的小企业投资公司;(4)、独立的小企业投资公司,由于这类企业管理的风险资本到1989年已几乎降为零, 从1990年起把它并入独立合伙公司计算。其中,独立的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所管理的风险资本在美国风险资本总额中占的比重不断上升,1980年仅为40%,近期则已稳定在80%左右。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是美国风险投资企业的主要形式。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采取的是有限合伙公司制。在这种企业制度下,风险投资家是普

通合伙人,其他投资者是有限合伙人;大多数合伙契约的有效期为十年, 在这十年中, 有限合伙人实际上放弃了对合伙公司的所有控制权,只保留一定的监督权,将合伙公司交给普通合伙人经营;普通合伙人的报酬结构以利润分成为主要形式。有限合伙公司制的产权关系明晰,治理结构合理, 报酬制度科学,对美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四)风险投资业务程序比较规范, 投资过程分为筹资、投资和撤资三阶段, 风险投资重点在成就期和创建期。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两名学者Lerner 和Gompers 提出了“风险投资循环模型”。这个模型把风险投资过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每个大的阶段又分为几个小的步骤。

第一个阶段是筹资阶段。基金筹集是风险投资过的起点。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凭借自己的声誉和能力努力争取养老基金、银行、保险公司、个人等潜在投资者的投资, 并通过与投资者谈判签定合伙契约, 组建风险资本公司。在这里是以风险资本有限合伙公司作为风险投资企业的典型类型来讨论风险投资过程的。签订合伙契约是这一阶段的关键步骤之一。合伙契约规定所筹集资金的投资范围, 并要保证风险资本家按照投资者的最大利益行事。

第二个阶段是投资阶段。即把风险资本投入到一个选定的公司组合中去。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 选择投资对象。风险投资家要付出大量的劳动对提出申请的企业进行认真审查、多次筛选。第二, 规划投资时间, 即决定在投资对象业务发展的哪一个时期注入资金。第三, 估计股权价格, 即对投资对象每股股权的价格进行评估。第四, 选择投资方法, 即决定是否需要获得其他风险投资企业的支持。第五, 达成投资协议, 即通过与投资对象谈判, 在利润分割、绩效衡量、董事会席位分配等问题上取得一致, 然后按协议注入资金。第六, 参与风险企业管理, 即风险投资家通过在风险企业董事会中拥有的席位和投票权, 参与风险企业的管理决策, 并提供专家建议。

第三个阶段是撤资阶段。在这一阶段, 风险投资家通过风险企业股票的“首次公开发售”或把持有的风险企业股权分配给有限合伙人等方式收回投资。至此, 整个风险投资过程结束。风险投资收回投资后又会开始下一个投资过程。风险投资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循环过程, 其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互相影响, 共同决定风险投资能否获得长期的成功。

(五)民有资本在美国风险投资中居重要地位, 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力度大。

下面,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国际比较,以便进一步认识美国风险投资业的特点。

首先从风险资本的来源来看, 1985年,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及卢森堡四国的政府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资本总额的70% , 意大利、西德和丹麦三国的银行风险投资占本国风险投资总额的50% , 日本的风险投资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要投资主体, 而美国的风险资本中则有70%是由私人风险投资公司筹集的民间资金转化而来的。民间资金在美国风险资本来源中的地位比上述其他国家重要。

其次, 从风险基金来源主体来看, 美国养老基金来源主体占主导地位, 占5 1% , 而在亚洲, 企业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则占到3 8.6%(见表2)

最后, 从风险投资的投向来看, 美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电脑、通讯、医疗生物、电子四大行业, 占8 1.2% , 而亚洲风险投资在这方面的比重仅为24%。

可见, 美国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的力度大大高于亚洲国家。

二、中国风险投资的特点

(一)风险投资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

中国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深圳等一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无论从新增项目投资数量、投资金额还是新增管理资本方面,北京、深圳、上海三地都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院的调查,风险投资机构管理的资本主要集中于北京、深圳、江苏和上海的比例依次为37%,7%,9%,25%。从2007年新增投资额来看,北京地区的新增投资额最多,为13.5亿美元;其次是上海和广东,新增投资额分别为10.5亿美元和2.3亿美元,占全国新增投资总额的77%以上。从新增投资项目来看,2007年全国共有415个新增投资项目,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分别有152个、102个和27个,三地占全国新增投资项目的67%以上。除去深圳以外的华东地区获得的投资项目数量最多,达到61个。

(二)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与高科技行业

根据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院对风险投资公司认为的最优投资价行业的调查报告的结果,风险投资公司偏好的行业依次为:能源环保,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和医疗器械),互联网,IT行业,传统行业,电信及增值业,制造业,传媒娱乐以及消费品行业等。前四大行业的偏好率分别为21%,16%,13%和8%。通过分析新增投资项目分布可发现,互联网具有104个投资项目,占25%,是创业投资行业分布中获得投资项目最多的行业;其次是IT行业,获得65个投资项目,占16%;传媒娱乐行业也是2007年创业投资的热点,共获得41个投资项目,占10%;电信及增值业共获得了33个投资项目,占8%;属于传统行业的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共获得了39个投资项目,占8.5%。其他属于高兴技术行业的高兴农业、环保、光机电一体化和新能源业也都获得了相当数量的投资。

可以看出,2007年的中国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IT行业、互联网、传媒娱乐、电信及增值等行业,这几个行业获得的风险投资额占到了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50%左右。

(三)风险投资主要集中于成长期和扩张期

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调查,成长期共有163个项目,占新增数目的40%;其次是扩张期,共有142个投资项目,占新增投资数目的34%,种子期/初创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项目共91个,占22%;成熟期共得到19个项目,占5%。从投资阶段金额分布情况看,成长期和扩张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最多,分别占新增投资的32%和54%;种子期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7%;成熟期占6%。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风险投资在2007年仍然主要集中在成长期和扩张期,这一阶段获得的风险投资金额占新增风险投资总额的86%。但由于中后期阶段投资的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一定的向种子期等早期转移的趋势。这说明,随着风险投资环境的日益好转,风险投资机构承受风险的意愿在逐步增强。

(四)风险投资的退出情况

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在退出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实现退出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及退出的企业数量较前几年都有大幅增加。值得指出的是,2007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和境外资本市场IPO的数量和融资规模均创历史记录,蝉联全球融资桂冠。中国企业IPO数量为242个,融资金额为1023.72亿美元。其中,116家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IPO,融资金额为669.74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风险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全球IPO市场的回暖,2007年中国风险投资业在退出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风险投资机构的赢利能力大大增强。

三、对中国的启示

(一)风险资金来源

美国的风险资金早期多来源于富有的个人家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到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养老基金高达40%,个人与家庭的投资只占13 %。由于风险投资自身的特点,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而且投资期一般较长,达到3-7年,因此对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投资机构者相对于个人投资者,其承受风险能力较强,对信息的研究与判断更为专业,资金相对充裕,可分散到十几个项目投资中。所以应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鼓励更多的社会机构成为风险资金的主要来源。因此培育机构投资者才是拓展风险投资来源的关键所在。

(二)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政府扶持的方式必须与风险资本运作的内在要求相适应。1958年,美国政府实行了《小企业投资公司法》,从而改变了自1946年民间自发设众第一家风险投资基金以来13 年没有出现第二家类似机构的局面。美国的风险投资业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期。1978年和1981 年,美国政府为风险投资业摆脱低迷状态,出台了税收的优惠措施,使资本收益税由49.5%降至20%,形成了风险投资的第二次浪潮。由此可见,风险投资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但风险投资又是市场化很强的金融运行机制,有其内在运行规律。因此,政府对风险投资怎样扶持确实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我国,各级政府中存在着对风险投资一哄而上,从风险投资的建立,投资项目,管理等等都大包大揽,使风险投资效率低下。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应是在宏观方面,为风险投资创造适宜发展的环境如制定风险投资的行业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引,制定各类激励政策,比如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

(三)风险退出机制要完善

由于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资本投资于风险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从风险企业获取短期红利分配,而是选择最适当的时机进入企业,并在最适当的时机退出投资。因此创造顺畅的多元的撤出渠道,才能有效吸引社会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保障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如美国风险投资撤出渠道有IPO、股权回购、项日并购退出、公司清算等多种形式,而在我国当前风险资本的退出存在着一定困难。针对我国风险投资撤出难有如下建议:尽快建立二板市场;降低交易成本;成立场外交易市场;鼓励股权回购实行税费减免等。

参考文献:

[1] 胡海峰.2009.风险投资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 胡盛梅.风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1,(10).[3] 张大英.风险投资的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

[4] 孙颖杰.美国政府在风险投资中的作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0,(06).[5] 彭建.借鉴与发展——我国风险投资运作机制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0.[6]琚向红,张明泉,王宁.我国风险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J].商业研究, 2004,(20).[7]周薇.论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的选择[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05,(03).[8]徐加,徐祥柱.论美国、德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J].商业研究, 2002,(22).[9]王静.美国风险投资发展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暨南大学, 2006

[10]杨伯元,张健,陈宪.创业投资在我国发展障碍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1,(06).[11]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风险投资时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第三篇: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中美两国国际收支比较研究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逆差+顺差”的特点:

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而金融项目长期呈现顺差状态。

其中,经常项目的次级账户收益及服务项目总体均表现为顺差

状态,因此,经常项目逆差主要源于商品贸易的长期逆差。在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项14 年中有9 年表现为逆差,其余年

份均为顺差,且该账户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1996

年持续逆差,1997 年~2001 年持续顺差,2002 年以来,又开

始出现净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且呈现逐年扩大之势。另外,证

券投资账户主要表现为顺差状态,且顺差额逐年扩大,成为支

撑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差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

美国国际收支结构相比,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具有“顺

差+ 顺差”的特点。具体来讲,经常项目长期顺差,与美国形

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次级账户收益项目长期处于逆差,因而抵

消了部分经常项目顺差。另外,资本和金融账户长期处于顺

差,成为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一,与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相比,中国经常项目长期

处于顺差状态,反映出以出口导向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可能面

临巨大的风险

第二,美国投资收益账户总体呈现顺差状态,而中国投资

收益账户除1991 年及1992两年为顺差外,之后一起表现为逆

差,反映中国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存在不合理之处。

第三,同样是金融与资本项目的顺差,但美国与之对应的是经常项目长期逆差,而中国则是长期顺差

哪些国家存在国际收支危机

越南经济面临以下五个主要问题:一是超过2 位数的通胀率;二是政府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综合赤字达GDP 的12%至17%;三是货币供应和信贷仍过宽松;四是经常项目逆差规模过大;五是越南盾持续贬值。

第四篇: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研究

摘 要: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中美两国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探讨中美两国在历史课程改革方面的异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经验,为当今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比较;中国;美国

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研究中美中学历史常用的教学方法,探讨异同点,以期对我国历史课程的改革有所启思。比较

1.1 背景比较

1)文化的差异

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奉儒家思想为正宗。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氛围下教师的外在灌输与学生的死记硬背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并一直流传到今天。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独立宣言》向世人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人们追求着自由,宽松和民主的氛围培育了美国人的自主意识、自我观念。教育者更多地是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处理问题,形成自己的见地。

2)目标的差异

中国的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B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知识层面由具体的史实和抽象的认识构成。能力层面包括历史技能的培养和历史认知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知识、认知和情感方面发生心理变化,形成个性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美国历史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成为民主社会中良好公民的知识、态度与技能,欣赏并尊重美国的制度及其背景,批判与思考当前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的能力,增进对世界的了解与宽容。[1]目标分为“历史思考”、“历史了解”,重视这两者的整合,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了解美国的发展过程,以增强爱国意识。具体目标是:一,了解美国的历史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培养爱国主义意识和对民主制的忠诚。二,让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去思考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对当前国内外的形势有一定的洞察力,形成自己有见地的观点。三,培养学生澄清问题和考证事实的能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四,让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分析、研究和认识全球和美国的关系。五,为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提供一些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背景。

3)理论的差异

新中国建立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学历史教学中总是围绕凯洛夫教学论来进行的。以知识为中心,在学习方法上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通过接受学校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而美国,深受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杜威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从儿童自身活动中进行学习,即“从做中学”,反对统一的、机械的学习方法,注重实践,学生有很大的主动性,与中国形成巨大的差异。共性

2.1 重视能力培养

学习历史不仅仅要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解释、研究能力和学习历史的方法。中美两国也一直都在强调历史学习要提升分析、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探究能力的培养。

美国“做历史”教学方法中,从“历史问题”开始到最后“结论”,都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中学生自主地查阅、分析和运用资料来解决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学会了知识,也学会了学习,历史探究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中国“讨论法”教学中,也不难看到教师改变了以往“一言堂”的教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突显出来,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研究、讨论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中体现着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当然,同样都重视培养探究能力,但在具体方面还存在差异:美国的历史教育,生动活泼具有创造性并善于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从自身生活、社区生活和亲身的调查研究中来学习历史。强调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和看待历史。而中国的历史教育,尽管课程标准提出了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必要性,但这一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

2.2 重视教学方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美都创造、总结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美国有“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有“演讲法”、“计划专题法”、“讨论法”等,在应用中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讲授法仍是主要方法,实际教学中,各种方法综合使用。“做历史”改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学会学习历史,这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也都在改变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运用各种方式、途径和策略引发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从“学会知识”中转变中“学会学习”。

2.3 重视信息技术

中美两国在历史教学中都注重信息技术的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系统的历史知识,更好地接近历史,理解历史,把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促进有效地思维训练,同时也为历史教学本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广博、便捷的知识信息平台。

不论是“做历史”、“角色扮演”还是“讲授法”、“讨论法”,都必须有供学生探究、体验和自学的材料,需要借助于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在美国,大到国家、州,小到中小学都设有不同规模的图书馆,其中,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既有藏书近一亿册又能提供数据化的网络服务。该图书馆设有一个“Learning page”栏目,不仅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史料,还收录了大量的课例和教学心得,帮助教师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共享资源来指导教学,也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这些资料。

在中国,也有许多相关的历史网站,如“中学历史教学网”、“历史风云网”都设有学史入门、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战争史等专题,其中多数专题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而设计的,有一线的教师上传的教案和教学心得等,但资料分类不明确,使用起来不如美国网站那样方便、快捷,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差异性

3.1 教学内容的差异

中美两国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存在很大的差异。在美国历史课堂上,教师不仅仅会使用教科书,还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文献资料,以合作学习的形式加以阅读,并对如何分析文献,老师都会设问来引导学习并对分析资料的过程作评价。然后要求每位学生来完成一篇论文。每课都有课文简介,教学手册,学生手册和史料这四部分。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主要围绕着一本教科书,其中也涉及到一些文献资料,但大多都是在课本中、题单中集选的只言片语,学生茫然不知其解,不会分析、辨别文献资料的真伪。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就题论题地解释相关文献资料。

3.2 教学效果的差异

在中国,不论是“讲授法”还是“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学习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历史事件。每个事件的背景、内容、结果、影响等,以便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了解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只有掌握了这些系统知识才能应付考试。

在美国,不论是“做历史”还是“角色扮演”都注重的是学生亲身体验或亲身研习来体会和领悟历史。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历史”,更重要是他们体验到了历史学家做历史所运用的技能,有助于?W生达到“会学历史”的境界。也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的这种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与中国不尽相同。

3.3 教学评价的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对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的一种反馈。在中美历史教学中教学评价存在差异。

在美国“做历史”中,我们看到:通过对文献资料分析、解释,得出自己的结论及最后撰写小论文。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是进行跟踪测评的,这种测评方法不仅仅是对论文的评定,还是整个过程中的各种任务完成情况的评定。这种形式对师生来讲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评价方法在中国一般都是采用测试来进行的。如:“讨论法 ”中提到课堂内容结束后进行强化训练,是通过出示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测评,通常练习题都来自于题库中,题型主要有两种,主观题和客观题。这种传统的测试方式对于检测学生所要求掌握的各种研究能力而言较为乏力。虽然在课改中也提出了一些新颖、具有创造性的成绩评估体系来全面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但在实践中还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真正实际的作用。结语

美国 21 世纪高中教育目标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诸方面为中学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中国课标中提出?s“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培养以及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全面发展”

199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性的教育主题定为“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往”,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会学习”这一主题显得越来越重

要。在对中美历史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在致力于达到“学会学习”这个最终目标。教学方法的改革只有以“学会学习”的思想来指导才能使课程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4.1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受固有教学观念和高考的影响,中国历史教师仍是唱独角戏,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难以实现。必须彻底转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一些有效地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美国的角色扮演、做历史、辩论、模拟以及讨论法等。其次是是改造和创新,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和创新,突破旧模式,创造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2 改革教学环境

要使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新教学方法真正进入中学课堂,还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具、教材、评价方式等)进行彻底的改革。当前,中国高中历史课程还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表现为课程设计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过于政治化,远离学生生活,其次是课程的思想教育与目标相差甚远,看似重视思想教育,实则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性。再次学习中忽视科学精神教育,在课标中提到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历史过程”,得出“历史结论”,而在教学中总是把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很少自己有机会收集、探索、过程、感悟科学精神。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是与现在缺少大量史料、资料进行探究的教科书有关系,更与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王铎全:《历史教育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6 页。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历史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第五篇:中美林业发展比较研究

17世纪,美国刚移民时,50以上的土地覆盖着茂密的原始森林,随着移民后的大规模垦荒,1.33亿hm2原始森林被砍伐殆尽。占国土面积46的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带,由于毁林垦荒、战争及工业化的择优采伐,森林覆盖率从90下降到40。

1900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通过允许私人拥有森林的法律,采取优惠政策,使土地转化到私人手中。当时美国西部的森林大部分为联邦政府所有,其余的属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有。他们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将联邦所属的土地转为私有;然后对联邦所属的森林进行控制保护。联邦政府下大力气进行森林防火及防治病虫害的工作,并对森林经营、天然林及野生动物的保护、提高木材利用率等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实施了这些法律、政策,使美国70的森林变为个人所有,同时政府鼓励个人经营森林受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石油代替了薪材;金属、水泥取代了建筑用木材;石油化工原料的提取,也减少了很多林产品的消耗。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森林资源的恢复与扩大。

20世纪20年代以后,美国开始重视造林绿化,出现了大规模的苗圃,在许多丘陵地和弃耕地上造林。由于着手研究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和木材综合利用技术,经过处理的原木,其使用寿命由未经处理的5~10a,延长到25~30a。此外,先从木材中提取某些药用物质,然后再加工成建筑用材。1925年复合木材诞生并用于房屋建筑,也使木材用量大为减少。而加强森林防火巡逻和使用飞机灭火,则大大提高了森林防火能力。1930年以后,美国森林火灾发生率下降很快,而且过火后立即进行森林更新,以减少损失。1960年美国对退耕还林实施优惠政策,进一步刺激了私有林的发展。1987年美国政府又推出保护森林的政策,鼓励种树,提供种植草皮的优惠条件。由于有关法律的制定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美国从1925年以后,人口虽然不断增长,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增加。高效农业的发展,使现在的农业产值比1935年增长了好几倍。1930年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而现在却不足2。人均消耗木材的数量,从1900年到1980年几乎下降了一半。造林速度的加快,使工业林与私有林大量增加,但是联邦林增加不多,森林种植已超过森林采伐的速度,现有的成林面积比20世纪50年代增加了1倍。

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全球保护环境的浪潮,美国提出了“新林业”理论。它强调森林经营在突出环境保护价值的同时,发展多功能、集约化林业,重视森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发挥,强调林业多功能兼顾,建立合理的森林形态和森林结构。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国有森林已全面禁伐,转变为以环境保护和娱乐游憩为主的生态、森林旅游和长期研究用林。在近100年的发展中,美国的森林面积仅减少了13左右,从1992年至今,其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33左右。

1.2中国林业发展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森林资源丰富。据第5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统计,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3亿hm2,森林面积1.59亿hm2,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24.88亿m3;森林蓄积量为112.67亿m3。森林面积列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1位。从总体上讲,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相应地,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最终转向了“重予轻取”。我国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各具特色的时期。

(1)木材大生产时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贫林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大干快上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产。由于这一历史时期赋予林业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产木材以支援国家建设,因而相比较而言,当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是有限的。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量采伐为后来林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这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一时期里,尽管人们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据第3次和第4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统计数据,1988~1993年,森林面积从1.25亿hm2仅增加到1.33亿hm2,森林覆盖率从12.98上升到13.92。

(3)建设两大体系时期(1993—1997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便成为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1994年,原林业部提出要“深化林业改革”、“外拓空间,内建机制”,活跃林区经济,使林业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以减轻森林资源的压力。与此同时,顺应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原林业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在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下,林业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时期,国家对林业建设与发展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林业仍然在“自我振兴”。

(4)生态建设前期(1997—2000年)。国家的改革开放日益向纵深发展,林业也加快了其行业发展的步伐。生态建设初期,林业并没有形成系统而成熟的发展思路,同时也未能得到有关方面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因而显得有些空泛乏力。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恢复植被、保护生态”的决策,决定在政策上和资金上对林业进行重点扶持。这标志着国家对林业的定位已由过去的“产业型”转为“公益型”。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林业立即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让森林休养生息。这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5)进军生态建设主战场时期(2000年~)。进入新世纪以来,林业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示出来,国家开始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林业以较大的倾斜和扶持,林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但仅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森林资源分布不均,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国家又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成效显著。当前林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正在由主要是一项产业转向主要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由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转向既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更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造林方式和结构正在由基本以人工造林、造乔木为主转向按经营目的而采取不同的作业方式和植被组合。可以说,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传统林业的影子正在日趋淡化,现代林业的轮廓正在逐步显现。

2中美林业发展比较

2.1森林资源比较

林业是受资源约束较强的产业,森林资源存量、资源禀赋对一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从资源拥有量看,中国和美国不相上下;但从资源相对占有量看,中国则比美国少的多,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美国的森林覆盖率则达到33左右。我国的人均林地大约只有0.001hm2,约占美国人均量的1/6。

2.2林产品生产比较

我国林产工业的规模明显偏小,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在主要林产品生产上,我国与美国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整体上属于低效型结构。在技术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2.3林产品贸易比较

从九大产品(包括针叶锯材和胶合板材原木、阔叶锯材和胶合板材原木、制浆材、单板、胶合板、刨花板、纸浆、新闻纸、纸和纸板)的贸易流向看,我国是主要进口国,美国则是主要的出口国。在全球林产品贸易中,中国是林产品净进口国,并且进口量不断增大。

3美国发展林业的经验

3.1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林业的政策

(1)对国有林经营单位免征财产税。美国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向国家缴纳固定财产税(5),但国有林的财产(林木及地产)可以免税。据估算,国有林财产至少有500亿美元,这样,国有林经营单位每年可节省25亿美元,用于国有林的建设。

(2)引导小林主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美国的小私有林主达450万个,平均经营面积28hm2,拥有全国59的用材林,提供全国木材产量的一半。为了把这部分私有林纳入集约经营的轨道,联邦农业部农业稳定和保护委员会制定了“农业保持计划”、“林业鼓励计划”,对小林主进行“成本分摊援助”,在资金上保证集约经营的开展。在技术援助方面,联邦和州政府实施了“合作森林防火”、“合作森林经营”、“森林病虫害管理”等计划。此外,由半官方的森林协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标准林场活动。所谓“标准林场”其标准有3条:①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避免破坏性放牧;②林地必须固定作为培育林木之用,实行永续作业;⑧必须采用有利于改善林地条件的采伐方式。申请成为“标准林场”的小林主,由森林协会进行检查验收,合格者可以享受免费或廉价提供苗木和借用营林机械,非商业性质的抚育伐可以得到经济补助以及技术指导等优待。每隔5年进行1次复查,不合格者,取消资格。从1974年起,每年在标准林场中评选各级“优秀林场主”,国家级的“优秀林场主”还要在白宫举行特别仪式,接受总统的奖励。目前,全国有近万名林学家从事“标准林场”活动的组织工作,“标准林场”的经营面积已达3200万hm2,占小私有林面积的30左右。此项活动对提高小私有林的经营水平发挥了重大作用。

3.2林产工业和营林事业统一经营

美国的林业公司(或造纸公司)是高效林业的代表,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林业产业部门。美国高效林业的先驱——惠好公司,也曾经历过“砍完搬家”的困境,20世纪初,该公司在美国西北部创办,起初是购买森林进行采伐,出售木材。但企业在采伐10多年后,就面临资源枯竭,不得不搬往新的林区。加工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对原料林基地永续利用的要求也更为迫切。1941年,公司创办了第1个林场,着手建设原料林基地。1966年,该公司制订了发展高产林业的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公司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该公司拥有林地面积250万hm2,在国外拥有采伐权的森林424万hm2,公司下属170多个木材加工及造纸厂,另有职工5万多人。有11处种子园、7处苗圃,实行工厂化育苗。每年人工造林面积达6万hm2,占全国人工造林面积的10左右。公司每年的营林投资约1.5亿美元,每公顷营林投资相当于全国营林平均投资数的2倍。公司在造林、营林、加工、销售等方面的经营实行纵向发展,而在综合利用、产品多样化方面实行横向发展,达到了全树综合利用。公司下属的加工厂都包括了制材、胶合板、刨花板、纤维板、木片、制浆、造纸等分厂或车间。特别是制浆、造纸,作为林产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美国的制浆造纸产量居世界第1位,如果这个行业脱离了林业,就不可能发展到这样的水平。美国的林业公司是现代林业集团化大生产的体现,较大型的林业公司,平均经营面积8万hm2,其中拥有林地40万hm2以上的公司有7家。所有的林业公司(或造纸公司)都有自己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实行林产工业和营林事业统一经营。

3.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效林业

美国的林业公司都有自己的营林科技队伍,从选育良种开始,研究和总结出一整套营林技术体系,并制订出相应的技术规范。美国惠好公司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高产林业计划以来,轮伐期缩短一半,产量却相当于天然林的3倍,伐期总收获量达到1000m3/hm2。为了发展高效林业,他们还十分注意木材利用的研究。在美国,为什么能在南方13个州顺利地实施了发展“第三森林”的宏伟计划?其主要原因就是成功地研制了南方松人造板新工艺及其成套设备。利用南方松中、小径原木生产厚单板,用厚单板胶合成方材和板材,比传统胶合板节省胶料,而其性能和用途却优于传统胶合板,从而为南方松短伐期人工林生产的中、小径原木开辟了大规模工业利用的途径,促进了高效林业的发展。

4对我国的启示

(1)加强营林、造林基础。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植树造林,多次发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并取得了可喜的业绩。但我国林业的高税赋却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基础,长期以来过多依赖精神鼓励促进植树造林,忽视物质利益刺激。林业基础的加强,营造林积极性的调动离不开物质利益。当前,要调动林农和经营单位营造林的积极性,必须解决3个问题。一是税费负担,要改革不合理的林业税费,逐步减免各种收费比例,在条件成熟时,逐步取消各种收费,保证林农和经营单位的合理收益,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二是要规范林业“一金两费”的用途,该还之于林的,一定要还之于林。三是要结合国内林产工业的需求和我国丰富的自然地理环境,科学地确定营林树种,提高营林本身的经济效益。

(2)实施林区综合开发与多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林业系统发展功能。系统思考林业的发展,把发展林业同森林绿色食品、花卉园艺、特色加工业、森林旅游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多样的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的林特产品栽培。利用劳动力资源丰裕的优势,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建立较完善的林产工业体系。利用气候多样、地貌复杂、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森林旅游,推动林业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之,要通过产、供、销、服务一体化,搞好林区综合开发,推动林业内部产业的协调发展,发挥林业的大系统功能,提高林业的整体经营效益和对外竞争力。

(3)全面提高林业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林业竞争力低的一个关键原因是技术水平低。在今后的林业建设与发展中,必须把提高林业生产技术水平放到突出地位。一要加强基础研究,发挥科学技术在营造林中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培育适应性强的树种和植株,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减少病虫害;利用遗传基因与栽培技术,优化树木品种与木材品质,提高营造林的经济效益。二要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产工业中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及时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高我国林产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通过与世界经济接轨,合理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生产设备,使林产工业向深加工和精加工发展,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三要发挥林业管理人员信息来源广、信息收集方便的优势,积极向林农传播林业科学技术知识,提供科技信息服务。

下载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中美养老金体系比较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美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中美教育技术比较研究 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部领导及部队首长都对教育技术工作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少高校都把教育技术中......

    中美秘书比较研究(最终版)

    中美秘书比较研究 “秘书”这个词汇在1979年《辞海》中写道:秘书室“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秘书工作是一项机要性的工作,它的任务是收发文件、办理文书、档案和领导交办......

    中美校园文化建设比较研究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王汉伟 (哈尔滨华德学院 教务处,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校......

    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法官制度比较研究 内容摘要:我国的法官制度改革在立足于法治本土资源的基础上,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因为美国作为当今世界法治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法官制度的设计上积累......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作者: 蔡红生 (作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年6月1日【编辑推荐】《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

    中美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中美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比较研究 摘要: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私立高等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则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其拥有完善的私立高......

    中美法院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

    中美法院司法行政管理的比较研究[摘要] 法院司法行政是影响法院独立地位和法官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比较研究中美两国的司法行政管理问题,知道了中国法院司法行政管......

    中美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中美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时间:2007-11-23 11:20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赵晨;铁燕; 来源:转载 属性:期刊论文 关键词:水环境标准法律制度 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水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