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汉语句法结构比较与对比
英汉主语的对比与转换
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汉语句子逻辑性强,主题突出。这些差异给英汉转换时主语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现象,试图对比分析汉英主语,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策略。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能够正确理解英语句子中的每个单词或词组,但不知为什么译出的汉语怎么读都觉得不通顺、不地道。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而且还显着地体现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结构严谨,主语突出,属屈折性语言;汉语逻辑性强,主题突出,属分析性语言。因此,要提高翻译水平,必须对两种语言的差异有所认识,翻译时才能有意识地避免欧化的汉语或汉化的英语。进行英汉主语对比分析是关键,希望它能给我们学习英汉两种语言及互译带来少许裨益。
汉英主语对比
主语在英语句子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其功能很强,英语需要把主谓关系纳入一定的关系中去处理,谓语必须与主语一致,主谓语结构是英语句子的主轴与核心。一般情况下,英语中的主语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的。而汉语中的主语功能相对就较弱,没有主语也可以成句。另外汉语中的主谓搭配关系也十分灵活,通过语境来融合其间的语义关系,形成一种意义上的联系,主语和谓语也不需要在数、时态和语态上保持一致。汉语句法特征是意合的。
1.1主题Vs主语
主语显着的语言是指该语言的核心句型是主语+谓语构成的框架,而主题显着是指由主题+述题构成的句式。主题即句子的起首部分,相当于“话题”,述题是针对“话题”发表的信息或评论,通常是“新的信息”。汉语句子的主题可能是名词结构,与主语一致,但在很多情况下还可能是其他成分。
(1)昨天的事多亏你帮忙。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yesterday.本句的主题“昨天的事”虽然是个名词词组,但它显然游离于“主谓”结构之外,不能将其译成英语的主语。
1.2有灵Vs 无灵
英语与汉语句子的另一个重要差异是,英语常用无灵主语,即用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名词或各种形式的非谓语动词充当主语。而汉语则常用有灵主语,即用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作主语。英语较注重“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而汉语则较注重“什么人怎么样了”。
(3)我一想到还要在这里再呆一年就浑身不舒服。
The thought of spending another year makes me physically sick.汉语句子用的是有灵主语“我”,可英译文中却没有用I作主语,而是用了无灵主语thought,这一点正符合了英语中“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的表达。
1.3零主语Vs 形式主语
英语句子常常必须有主语,有时找不到表示事物或人的名词或代词作主语时,就用“it”作形式主语。尤其在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概念时,这种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显得尤为突出。相比较而言,汉语中主语的使用灵活得多,而且常常可以省略。只要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句子的主语,主语就没必要出现,此时所用的就是我们常说的“零位主语”。英语中的形式主语是汉语所没有的,而汉语的零位主语在英语中也是不存在的。
(4)刮风了。下雨了。
It is raining.It is blowing.这两句中的it究竟具体指什么,谁也说不清楚。英语语法认为它是无人称代词,表示天气、时间、距离、度量等,无词义,只是用它来占一下主语的位置。而中国人只简单地说“刮风了,下雨了”就可以了,是个无主句,至于主语是什么,用不着提。
(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Wisdom comes from experience.这类汉语句子的泛指性很强,类似警句格言,大多数不用主语,然而译成英文时却要采用意译的方法,补上适当的主语,以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汉英转换时确定主语的手段
从上文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其主语也存在各种差异。英语句子要以主谓为主轴,以动词谓语为核心,不管什么样的句型都少不了SV,少不了主语。而且,多数情况下英语句子中的主语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的词语担当。汉语句子中主语则有多种选择,可以没有,也可以有多个。汉语的主语除了名词之外,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主谓结构等都能作主语。这种种不同就使得汉英翻译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手段:
2.1补充主语
汉语有不少无主句,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西洋的语法通则是需求每一个句子有一个主语,没有主语就是例外,是省略。中国的语法通则是,凡主语显然可知时,以不用为常,故没有主语则是常例,是隐去,不是省略。”所以,对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常常要其物色一个恰当的主语。例如:
(6)出太阳了。The sun is rising.(7)累得我走不动了。I am too tired to walk on.2.2转换主语
主语的选择和转换在汉译英中极为重要,因为在许多情况下汉语原句中的主语不能直接与译文的主语相对应,这时就需要转换原句中主语,然后再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在句式上进行调整。例如:
(10)经检查,产品质量合格。
Examination confirm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products was up to specification.另外,汉语句子的主语一般只使用“人称”名词,而在英语中“物称主语”则比较普遍,所以,汉语的“人称主语”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称主语”。例如:
(11)职责所在,我不能临阵脱逃。
My duty forbids me to fly from danger.以上各个主语的确定,有的是为了译文行文结构上安排的方便,有的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概念,而有的则是使句子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总之,选择主语除了受原句总体意义框架的制约之外,不要忽视句中任何一个词语或成分用来作英语句子主语的可能性。
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种种差别,以及对汉译英时主语确定的几种手段,我们试图在翻译过程中应尽量确定最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主语,因为主语问题的处理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重要。
英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它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首先提纲挈领: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
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 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 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always)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 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学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翻译,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 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 be compared和be re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
例如: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 and this will take time, 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六、英语多变化,汉语多重复
熟悉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往往变换表达方式。第一次说“我认为”可以用“I think”,第二次再用“I think”显然就很乏味,应该换成“I believe”或“I imagine”之类的表达。相比之下,汉语对变换表达方式的要求没有英语那么高,很多英语中的变化表达译成重复表达就行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The monkey“s most extraordinary accomplishment was learning to operate a tractor.By the age of nine, the monkey had learned to solo on the vehicle.译文:这只猴子最了不起的成就是学会驾驶拖拉机。到九岁的时候,这只猴子已经学会了单独表演驾驶拖拉机了。tractor和vehicle在句中显然都表示”拖拉机“,英语表达 上有变化,而译成汉语时使用了重复表达法。
七、英语多抽象,汉语多具体
做翻译实践较多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英文句子难译主要难在结构复杂和表达抽象上。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把长句变短句、从句变分句,结构上的难题往往迎刃而解。表达抽象则要求译者吃透原文的意思、用具体的中文进行表达,这对学生往往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例子:
disintegration 土崩瓦解
ardent(热心的;热情的)loyalty 赤胆忠心
total exhaustion 筋疲力尽
far-sightedness 远见卓识
careful consideration 深思熟虑
perfect harmony(和声;和睦)水乳交融
feed on fancies 画饼充饥
with great eagerness 如饥似渴
lack of perseverance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捐款;捐助)添砖加瓦
on the verge of destruction 危在旦夕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英语表达往往比较抽象,汉语则喜欢比较具体。我们再看一个翻译:
Until such time as mankind has the sense to lower its population to the points whereas the planet can provide a comfortable support for all, people will have to accept more ”unnatural food.“
译文:除非人类终于意识到要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程度:使地球能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饮食,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人造食品”。
原文中有三个抽象的名词:sense, point和support和两个抽象的形容词comfortable和unnatural。根据大纲中词汇表提供的解释,sense可指“感觉”、“判断力”,point的意思是“点”,support的意思是“支撑(物)”、“支持(物)”,comfortable是“舒适的”,unnatural是“非自然的”,都是意思十分抽象的词,如果不进行具体化处理,译文就可能是这样:除非人类有这样的感觉,把人口减少到这样的,使地球能为大家提供舒适的支持,否则人们将不得不接受更多的”非自然的食物“。
八、英语多引申,汉语多推理
英语有两句俗话:一是You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要知义如何,关键看词伙),二是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 but people have meaning for them.(词本无义,义随人生)。这说明词典对词的定义和解释是死的,而实际运用中的语言是活的。从原文角度来说,这种活用是词义和用法的引申,翻译的时候要准确理解这种引申,译者就需要进行推理。
例如:While there are almost as many definitions of history as there are historians, modern practice most closely conforms to one that sees history as the attempt to recreate and explain 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st.译文:尽管关于历史的定义几乎和历史学家一样多,现代实践最符合这样一种定义,即把历史看作是对过去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和解释。
”recreate“根据构词法和一般词典上解释都是“重新创造”,而英语教学大纲词汇 表中只有名词”recreation“,所给词义为”娱乐、消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把recreate译成“重新创造”或者“娱乐”。仔细观察recreate不难发现它带有宾语the significant events of the part,从逻辑上来讲,”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不能”重新创造“的,作者显然对recreate一词的词义进行了引申。做翻译的人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受:某个词明明认识,可就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这其实就是词的引申和推理在起作用。
九、英语多省略,汉语多补充
英语一方面十分注重句子结构,另一方面又喜欢使用省略。英语省略的类型很多,有名词的省略,动词的省略,有句法方面的省略,也有情景方面的省略。在并列结构中,英语往往省略前面已出现过的词语,而汉语则往往重复这些省略了的词。
例如:
①Ambition is the mother of destruction as well as of evil.野心不仅是罪恶的根源,同时也是毁灭的根源。
②Reading exercises one”s eyes;Speaking, one“s tongue;while writing, one”s mind.阅读训练人的眼睛,说话训练人的口齿,写作训练人的思维。
③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在考研英译汉中,省略是一种很常见现象。例如:
Whether to use tests, other kinds of information, or both in a particular situation depends, therefore, upon the evidence from experience concerning comparative validity and upon such factors as cost and availability.译文:因此,究竟是使用测试,其它种类的信息,还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者都使用,取决于关于相对效度的来自经验的证据,同时还取决于成本和可获得性这样的因素。
whether...or...是并列连词,or前面省略了不定式to use, and upon中间省了动词depends。
十、英语多前重心,汉语多后重心
在表达多逻辑思维时,英语往往是判断或结论等在前,事实或描写等在后,即重心在前;汉语则是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即重心在后。
比较:
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斗争;比赛).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第二篇:英汉结构对比读书报告2013
读书报告--《英汉概念结构对比》
英语104 杨霞 3100311109
第一章 概念能力 概念表现
这一章里作者向我们粗略地解释了概念能力和概念的三种表现,即概念形成机制,概念合成机制和语言编码机制。为了免外语教学中过于偏重语法结构过细分析的缺陷,此章又详细地介绍了整体处理法。比如本书举的一个例子tue to form, 在《英汉大词典》中是“一如往常”,但是此习语的隐含意义是“故伎重演”,有贬义。
而接下来的三种映射也让是英语语言国家固有的思维模式即概念变换,分别是借代式,隐喻式和类比。而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我们,要避免中式英文就要了解概念结构了。从例句“我们享受公费医疗”中,典型的中式英语会翻成“We enjoy free medical care”.但殊不知我们一味追求词性,词序和词义的机械对应,而把中式语言的概念强加在英语上。这是致命的缺陷。由于enjoy与free medical care 缺乏语义相连性,这句话在概念上不连接。正确翻译的方法应该是we are entitled to free medical care.第二章 词级概念结构对比
本章主要介绍了词级概念结构的三个方面:英语的词级概念结构模式,英汉词级概念结构的相互转换和词级概念结构的联想。
首先在词级概念结构模式中,本书提到英语中的这种结构模式特点是一个词项与其他词项在语义联想和结构形式上存在着密切联系。英国语言学家Firth提出了相互期待理论。他认为,理解一个词要看它的结伴关系。如,vacant常与fall或leave连用。概念结构主要有四种,分别是:以动词为中心,以名词为中心,以形容为中心和以虚词为中心。在以动词为中心的概念结构有(1)动词+名词+介词短语,如to accuse sb.Of sth.。(2)动词加小品词,这种结构有两个特性:一是语义统一性,二是结构固定性。(3)限定动词与非限定动词连用的概念结构。在以名词为中心的概念结构中分为(1)形容词+名词:A.固定词组,eg.high tea正式茶点(此类结构为数不多,多半表示转义,需要死记硬背);B.自由词组,eg.a fast life放荡的生活 a fast dye 不褪色颜料(此类词组的对比取决于语感)。(2)动词+名词(短语),这一结构概念是以名词为中心且与动词搭配使用,这是培养语感的一条重要途径,eg.meeting一词与其搭配的动词有call, break, adjourn, close等。形容词结构主要有:形容词+介词(短语),形容词+带to的不定式(短语),形容词+子句(从句)。而以虚词为中心的概念结构中,虚词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如only if为“只有„„才”,其中only受制于if: Seat belts are effective only if they are correctly adjusted.本章节的第二部分英汉词级概念结构的相互转换可以避免认知障碍和思路阻塞。1.词性和词序的整合。如Secret information allowed the police to be ready and waiting when robbers came out of the bank.要翻译词句首先要从思维定势的桎梏里拜托出来,把目标语的概念结构转换成源语的概念结构,因此参考译文为:根据情报警方早有准备,严正以待,等着银行抢劫犯来一举擒获。2.词义和词序的整合。如The film is vintage of Chaplin.这部电影是卓别林的最佳代表作。其中vintage 是关键词。
第三部分为词级概念结构的联想。1.同义词结构概念联想,2.反义词结构概念联想,3.关联概念结构联想,如以insurance为例,可以联想出They insured their house against fire.第三章 句级概念结构对比
学习了这个章节,让我深刻理解到善于激活联想机制是实现思想与语言的映射和力求形式和意义的统一的先决条件。如果我们能掌握这种思维模式,我们就能更好得突破第二语言习得者脑中原有的机械式对应框架而运用概念结构对语言信息进行认知处理。英语结构概念的特征是关系词凸现集结,而汉语句级概念结构的特征是动词凸现集结。语义解释是两种思维模式转轨的前提,以reflect on为例,在句子The incident reflects on his honesty中,如果直译为这件小事反映了他的诚实,就铸成大错。应该理解为:这件小事说明他并不诚实。所以,最大的认知障碍是不从整体出发,而纠结与只言片语的表层意义。因此,要注意英译汉时把关系词凸现集结转换为动词凸现集结,汉译英时要注意把动词凸现集结转换为关系词凸现集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摆脱词性和词序的束缚,重新配置结构成分;根据意合和行合的需要增删词语,力求行文通畅;用词讲究得体,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如He did not remember his father who died when he was three years old.在将这一句译成地道的汉语时,要按以who为中心的结构和以when为中心的结构所显示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做出安排:先交代三岁时死了父亲,然后交代记不起他了。接下来,我们要以概念场为轴心展开联想,建立人脑概念网络。以“陶冶情操”为例:1.军训能陶冶情操。Military training is character building.2.她为陶冶情操而正在阅读最优秀作家的作品。She is reading the best authors in an attempt to cultivate mind.这说明,中译英的水平高低取决于能否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概念结构处理语言。第四章 篇章概念结构对比
篇章是使用中的语言单位,而不是指从句或句子等的语法单位。首先篇章概念结构有三个特征,分别是:概念衔接,概念连贯和概念关联。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概念衔接从概念整合的角度来看,是指篇章中词级概念结构之间的连接。这种概念结构是语法、语义和语用合成的有机统一整体。人脑就是以词级概念结构作为基本的思维单位。概念连贯指篇章中句级概念之间的连贯。这涉及到概念推进和概念传递。概念关联使概念衔接和概念连贯合二为一,在整体概念形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整体概念整合就是篇章中的好几个部分概念整合整体概念。在两种语言对比中,首先要借助语义解释和语用推理推测和确定篇章的整体概念,然后倚重思想和语言的映射以及文化和语言的映射,谋求形式和意义的完美搭配。在概念映射中,本书举出了很多英语中常用的很经典的例子,在此总结归纳:
1.Camelot原指亚瑟王的宫廷所在地,现指肯尼迪政府,也可作极盛时期解。
2.Teflon原指不粘锅材料,现指由他人承担过失,自身保持完美形象。也有保护膜的意思。
3.Albatross源自S.T.Coleridge的诗歌《老水手之歌》中杀了海鸟信天翁的老水手,后该鸟挂在他颈上成为重负。现指累赘。4.Catch-22原系J.Heller所著小说。现指难以逾越的障碍。5.D-day原指二战中大规模进攻开始日,现也指实行十进制的那一天。6.Defuse原作卸除„„的引信,现指缓和,使逊色。7.Flower power系嬉皮士使用的一种口号,主张通过爱情和非暴力的途径实现社会改革。
8.Falkslands factor指政府无法控制的某些外部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如福克兰群岛战争对英国政治所起的强化作用。
9.Fat city可指极舒适的境况,但在另一些语境中是相反的意思。这种情况在英语中屡见不鲜。这说明隐喻的用法灵活多变,有时甚至捉摸不定。10.Feelgood源自Dr.Feelgood,此人系兴奋剂医生,老是喜欢开安慰性药方。现指自我感觉良好,有时为贬义。11.12.Swing现可指赶时髦,还可指乱搞男女关系。Voice-over为画外音。
此外,在处理篇章概念结构的转换,要融合人脑中的图式结构。这就要做到结构配置合理和词藻选择得当。而要在脑中建立一个概念结构数据库,就要主题凸现联想。此环节分三步环绕主题展开联想:词级概念结构联想、句级概念结构联想和篇章概念结构联想。第五章 概念结构数据库
概念结构是一种动态的递归式结构。要使这种结构扎根于脑中,必须反复输出和输入语言信息,所以根据这个理念本书就设计出了电脑概念结构数据库。在以词语为中心的数据库中,要注重语用性和注重概念联想。如她对那次受侮辱仍耿耿于怀,译为The insult still rankled in her mind.在以主题为中心的数据库中分为六个主题,分别是:书刊前言撰写、人物外表的描写、人物动作的描写、情景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对话。
1.书刊前言的撰写
一般来说,这个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书的宗旨和内容简介(词级概念结构:deal with, discuss, be based on;句级:This book deals with reading, writing and speaking.);二是书的用法说明和编排方式(词级:parentheses圆括号,designated;句级:Curve braces indicate free alternatives);三是对有关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词级:be grateful to sb.for;句级:I am indebted to a great many colleagues for offprints and other information)。2.人物外表描写
Eg.词级:heavy-set, a finely cut face, grow a beard 句级:He was a blond, spiritless man, anemic, and faintly handsome, when he saw us a damp gleam of hope spang into his light blue eyes.3.人物动作的描写
本书列举了18种常用词级概念结构,十分有用!
Eg.句级:He sat down and fingered his tie nervously.4.情景的描写
Eg.这一意外的恶化,范博文的吃惊和失望,实在比放船的几个西洋孩子要厉害得很多!人生的旅途中也就时时会遇到这种不作美的转换方向的风,将人生的小船翻到!人就是可怜地被不可知的“风”支配着。To tell the truth, Fan Po-wen was even more dismayed and upset at this unexpected disaster than the children themselves.On the voyage of life, he thought, one is often caught in such squalls which can capsize one’s little boat.Man, poor creature,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sport of the instrutable wind of fortune.5.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
Eg.大雨在窗外倾泻着,海涛惊人地吼叫着,天宇充满了激昂的叫嚣。但是道静什么也不知道。
Outside there was torrential rain, the angry sea was roaring, and the whole universe seemed lashed into a wild frenzy.Yet Tao-ching heard nothing of all this.6.对话
Eg.迟疑了一下,王校长又用手帕抹抹嘴,摇摇头:“不相信。可是我是校长,我负着责任。一听见说什么共产党„„我就胆小。”
After second’s hesitation, Miss Wang shook her head.“No, I don’t.But I’m responsible for this school, you know.That word ‘communist’ makes me nervous.”
第三篇: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
应酬语的英汉对比研究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http:///
凡为学术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人们会记住他们并感谢他们的’据粗略统计,从年到年国内共发表英汉对比研究论文约篇,专著和论文集部。从数量上看不算太少,而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可喜的。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微观和宏观的都有。为了进一步深化英汉对比研究,我认为有必要对当前国际上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现状与动向作些探讨,根据国内学界的现实进一步发展英汉对比研究。
本世纪下半叶,语言学领域中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依然并存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流派和学说,如生成语法、蒙塔古语法、系统功能语法、认知语言学等等。
但总的说来,当前国际语言学界主要有两大潮流,一是形式主义,一是功能主义。
形式主义可以以美国·的生成语法为代表,功能主义可以以英国的···一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代表。
形式主义者注重语言的心理方面,采用假设和演绎法,并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描写和解释语言结构,强调语言的共性。功能主义者继承了布拉格学派和伦敦学派的传统,注重语言的社会方面,采用归纳的方法,重视语境、语用和功能的因素,侧重语言结构变异的描写和解释。
从目前发展的趋势来看功能主义者结合语用、篇章结构和认知进行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一情况在我国语言学界也是如此。
英汉对比研究自然也应该在上述语言学理论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学者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从我国的现状来看,很少有人采用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这跟研究者对这一理论不熟悉有关,并不说明形式主义不能用于对比研究。多数人走功能主义的道路,然而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发展了解不多,给人的印象是理论基础薄弱,甚至有些混乱,例如对结构系统和层次观念不明确。
这尤其反映在术语使用上的混乱,如主语、主题和主位的使用不当,缺乏语义系统的观念,等等。
这就削弱了对比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此外,对某一专题的系列研究不多,往往浅尝辄止,十分可惜。
这跟对比研究的艰巨性有关。对比研究除了应该对对比双方的语言有科学的认识。还应该有语言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对操这两升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微观或宏观的对比研究,对其共性和变异作出描写和解释。根据现代语言学的最新发展,我打算今后采用功能主义结合语用和认知进行英汉对比研究具体做法是先建立普遍的概念范畴,选择其中某一个或几个常用的范畴,看看英语是如何表达的以及汉语是如何表达的,即作结构和语用的描写和解释,在这基础上解释二者的异同。
在《中国文法要略》中的“表达论”部分就是从范祷出发的,可以说是“从里到外”的做法。这一工作我刚开始,只想试一试,还不知道走不走得通。目前大多数人的做法是“从外到
里”。这两条路不妨都试试看在共性和变异方面,我倾向于从共性出发,利用“原则一参数”一的方法,考察变异的制约条件。所以“参数设定”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使英汉对比研究跟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接轨。
总之,对比研究中常见的“原子主义”即就个别现象,脱离系统的作法应该改变。加强理论意识,在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基础上探素新的路子,这才可能使对比研究走上新的台阶。
第四篇:汉英对比句法练习
汉英对比句法练习
1.过去的一年,全国人民按照“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方针,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
In the past year,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seizing the current opportunity to deepen the reform and open China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promoting development and maintaining stability”, the Chinese people worked hard with a united and pioneering spirit, achieving a great success in the drive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2.The doctor’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uncommonly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rought about his very speedy recovery.医生迅速到达,并非常仔细地检查了病人,因此病人恢复的很快。
3.The computer is a far more careful and industrious inspector than human beings.计算机比人检查得更细心更勤快。
4.Every country is the best judge of what is required to safeguard its national security.每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来保卫国家安全,只有他自己才能做出最好的判断。
5.I am convinced that China’s WTO membership will do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y.我坚信中国加入WTO将会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6.Education should serve as tool for child pro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harm.教育应成为保护儿童和防止其受伤害的工具。
7.Any delay in the delivery of the textbooks will disturb our teaching plan.教材不按时送到就会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
8.He is a nonsmoker.他不抽烟。
9.She was essentially a photographer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她基本上在纽约及其周边地区从事摄影。
10.我钢琴弹得不好。I am not a good piano player.11.他酷爱古典音乐。
He is an ardent lover of classic music.12.The teacher thanked the pupil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ooperative.学生们配合地很好,老师向他们表示感谢。
13.These financial incentives can be conditional on specified levels of school participation, attendance or achievement.这些财政激励措施可根据入学情况,出勤率或学习成绩进行具体调整。
14.工人们对公司的财政状况并不了解,否则,他们会采取行动的。
The works are ignorant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otherwise they would have taken some action.15.He has someone behind him.有人给他撑腰。
16. 你得喝几口水,把药丸吞下去。
You have to wash the pills down with sips of water.17.一些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并不像以前警告的那样严重。
According to some experts, global warming is not so serious as has been warned.18.火箭已经用来探索宇宙。
Rockets have found applic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universe.19.他读书时不加选择。He is indiscriminate in reading.
第五篇: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对比
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有大量有关动物的习俗语和谚语,这些 语言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反映不同民族对动物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文章在前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动物及其它 动物词语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对汉语和英语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和谚语进行对比分析,从有关 动物词语的字面意义出发,探讨挖掘他们的比喻意义、联想意义,寻找出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的共同点和差异,揭示两种 语言中 动物词语在语义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指出英汉 语言中包含动物名称的词语语义形成的基础,两种 语言中运用 动物词语进行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以及这些包含动物的词语所蕴涵的文化特征。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 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 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 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 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 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 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 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 its way 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 snake in the 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 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 语言以丰富的感情色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 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 gentle as a lamb / as meek as a 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 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 lucky dog(幸运的人)”、“a clever dog(聪明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 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 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 语言中有关 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 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 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 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 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 its way through /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 slippery as an 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 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 paper tiger”。英语中有“a bird’s 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 dark horse(黑马)”,“an ugly duck(丑小鸭)”,“bull 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
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 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 dark horse(黑马)”,“a willing horse(积极工作的人)”,“a Trojan 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 sly/ crafty fox”,“as cunning as a fox”等。又例如:“a fish in troubled water(浑水摸鱼)”,“as timid as a mouse(胆小如鼠)”,“as 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 strong as a horse(人强马壮)”,“wolf down(狼吞虎咽)”,“a case of dog eat 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 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 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 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 wise as an 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 blind as a 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 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 a dog’s 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 /hold a wolf by the ears——骑虎难下
a fly in the 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 a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 a drowned rat——落汤鸡 beat the dog before the lion——杀鸡儆猴
donkey’s 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吹牛——talk horse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对牛弹琴——cast/ throw pearl before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the same feather
(三)英汉 语言中 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 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 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 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 动物词语在另一种 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 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 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 sb’s 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 the surface 黔驴技穷——at one’s wit’s / at the end of one’s 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 success upon 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本末倒置
a dog in the 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 cat-and-dog 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
money will make the ma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 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 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 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2] 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33-37.[3]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4] 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GU YUEGUO.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6]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7] 朱亚军.动物生肖的国俗语义研究[A].外语与文化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8] 覃先美.英语动物文化考释[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cat(猫)
俗话说“猫有九命”,这是汉语的说法。此外,中国人常戏称嘴馋的人为“馋猫”。
cat在西方是人们宠爱之物(pet),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英语俚语中,cat的含义为a spiteful or unpleasant woman(心地恶毒或令人讨厌的女人)。照此看来,似乎是中国的猫可亲,西方的猫可恶了。
2.dog(狗)
在英语中dog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个人”。如谚语: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日。)又如:a gay dog(快活的人、好玩的人)。
但dog也有形象不佳之时。如:dog eat dog(注意eat为原形),意指“人们自相残害”;同样,a dog in the manger喻“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在汉语里,尽管狗在某些地方也为宠物,但“狗”的形象总是不雅,因而用来指人时多含贬义。如“狗咬狗”、“哈巴狗”、“走狗”、“狗仗人势”、“癞皮狗”等等。
3.pig(猪)
pig所受待遇可谓最糟,人们总是一边吃猪肉(pork),一边又对猪恶语相加。
汉语里,猪集“懒、笨、馋”于一身,借此喻人具有刻毒之意,其用语不胜枚举。
英国人也给pig以丑恶的形象。a pig意为a greedy,dirty or bad-mannered person(贪婪、肮脏或无礼貌的人)。注意,最后一喻意似乎未进入汉语。
4.rat(鼠)
汉语中的“胆小如鼠、鼠目寸光、鼠肚鸡肠”及“鼠辈”等词语,皆有“畏琐、卑微”及“心胸狭窄”等含义,可见鼠在汉语中简直一无是处。
作为俚语,英语的rat指人时喻意与汉语稍有出入,但也含贬义:a rat即a person who behaves selfishly(自私的人)或a person who is disloyal(不忠的人)。
5.ass(驴)
汉语有“笨驴”之说,用来指人,则表达“愚、笨”之意。
英语同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相通之处:an ass意为a foolish person(傻瓜),同义语还有donkey,但常用来指小孩。
6.bear(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为缓慢”,因而具有“呆傻”之态;指人时常有“熊样”之说;目前形容股市不景气乃称“熊市”。
但英语用bear指人时,则为a bad-tempered or bad-mannered 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另一习惯用语be like a bear with a sore 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
7.lion(狮)
百兽之王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一点是相通的,即“勇猛”,借此喻人时,汉语有“勇猛如狮”之说;英语也有习语as brave as a lion。
在英语中,a lion亦用来指“名流、社交场合的宠儿”。
8.rabbit(兔)
“兔”在中国人心中可谓形象复杂,有好的一面,如“形如脱兔”(喻快捷);也有差的一面,如“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后者用来形容人时则分别暗示“狡猾”与“难以持久”之意。
对英国人来说,rabbit的形象亦不美。不过用来指人时,所取喻意同汉语大相径庭:a rabbit意为a person who plays a game badly(蹩脚的运动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李华.议英汉互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空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