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火葬的社会调查报告淮南师范学院
关于“火葬的利与弊”的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者:刘书宜 秦瑞 吴盼盼
指导老师:
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2013思想政治教育
淮南师范学院
2014年5月26日
目录
内容摘要
中国火葬的起源
火葬的发展
火葬的过程以及现代人对其看法
火葬的好处与危害
附录
参考文献
浅谈火葬的利与弊,弘扬绿色祭祀,保护环境。
内容摘要:中国封建时代深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入土为安”这种儒家的丧葬观在宋代以前一直左右着中国丧葬风俗的导向,但却在两宋时遭到强有力地挑战。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火葬最盛行的时期,据估计当时的火葬率因地而异在10%--30%之间,而即使在提倡火葬的今天,我国的平均火葬率也不过30%。因此本文主要调查世界各国以及各地区的火葬接受程度,以及火葬的起源,发展。通过查阅互联网得到的相关资料,客观的分析了火葬相比传统的风葬,土葬,天葬,海葬„„的好处以及危害。通过调查各地区青老年人对火葬的看法,加以自己团队的分析讨论结果,承认了火葬的相对于的好处大于其弊端。以及火葬有着其他处理遗体方式不可相比的优点。从而,弘扬火葬。让更多的人接受这种方式,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也能让绿色祭祀盛行起来。
1:火葬的起源
我国古代地域广阔,习俗各异,丧葬习俗也不一。《大唐西域记》卷二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日火葬,积薪焚燎;二日水葬,沈流漂散;三日野葬,弃林饲兽。”《南史·扶南国传》则日:“死者有四葬,水葬则投之江流,火葬则焚为灰烬,土葬则瘗埋之,鸟葬则弃之中野。”两书说法大同小异,其实一也。其中土葬外的其它葬法多见于边荒蛮夷之地;而火葬在人类的生活中很具有普遍性,不仅蛮地,中原汉地也流行这种习俗。
关于火葬风俗的起源,《辞海》、《辞源》都称始于佛教,最早盛行于古印度,是魏晋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辞海》引《立世阿毗昙论》:“剡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着空地。”按《高僧传》记载:“(鸠摩罗什)卒于长安,依外国法,以火焚尸。”其时为晋。《辞源》也称:“本为古印度丧制,随佛教入华而行于我国。”《魏书·释老志》也记载着:“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滑分碎”之语。这明言佛门有火化之俗。又宋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续笔》卷13“民俗火葬”条有云:“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其尸者所在皆然”。
由洪迈的记载可以看出:一,明确点出火化始自佛门;二,宋时火葬已很流行了。
火葬之法当真是印度的“舶来品”吗?回答是否定的,《辞海》等书皆误。中国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会。近年考古工作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火葬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证据。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甘肃临洮县寺洼山的史前遗址时,发现一个盛着人类骨灰的大陶罐,寺洼文化层属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可见,我国火葬之俗也远溯到原始社会晚期。据最新考古发现,我国辽东半岛新金县双房石棚墓葬内,有火烧人骨,随葬有陶壶和石纺轮,证实确为火化之墓。这座墓属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这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火葬实例。关于这一点,已有国内专家进行了论证。
查考我国古代文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有火葬习俗,如我国西部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这在《列子·汤问》、《吕氏春·。义赏》、《苟子·大略》等篇均有记载。《墨子·节葬下》记载道:“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仪渠在今甘肃庆阳一带,这说明最晚在先秦时代,西北地区已有火葬,并且很流行了。
甘肃、青海皆是少数民族地区,如黄河上游寺洼山遗址就属于氐羌族原始文化层带,但这并不是说火葬只行于少数民族地区。黄河下游中原汉族之地火葬之事也并不鲜见。在山东鲁地,早在西汉时就有了火葬。1928年山东泰安出土一件石函(石棺),上面刻有铭文,日:“惟五风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司隶校尉卜伊,讨北海,四十战卒上谷,火葬家焉。”五凤二年为公元前56年,这恐怕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黄河流域下游地区最早的火葬实例。
有宋一代,火葬较盛,在一些笔记野史此种记载屡见不鲜。值得提一点的是,传统的丧葬法为土葬,盖棺论定,入土为安,理学大盛后,正统思想抬头,注重风俗教化,因此宋、元、明、清官府明令禁火葬。但是,民间已成习俗,力禁难止,多不了了之。
不仅民间,皇室成员也竞有火葬的。《新五代史》记载后晋“儿皇帝”石敬瑭的妻子死后,便“焚其骨,穿地而葬焉。”另13世纪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也记录了我国北至宁夏、西到四川、东达山东、南及浙江的广大地区都有火葬习俗的情况。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洛阳西区出土的北宋骨灰瓦罐、福州的北宋元丰年问的火葬墓、山西的宋、辽、金火葬墓以及云南西部的宋、元火葬墓等,都表明在华夏大地上火化的丧俗流行之广。现在的所谓移风易俗,实乃是对古代火葬传统的继承。
2:火葬的发展
由上文可见,火葬其实是起源于中国,并且在中国的各个朝代或由于统治者的弘扬,或是制止,但总体来说还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可以由上文看出中国火葬的起源很早,最早甚至追溯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而且我国最早的火葬实例也是在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大幅度领先了其他世界各国。
在商代,一些边远名族已经有火葬的习俗,后来,受到佛教的影响才慢慢的盛行起来。在唐以前,火葬也只在边远少数民族中流行,火葬在中原地区大量涌现,即至宋辽金时代比较盛行,也是佛教盛行之时。北京也就是在这个时代出现了火葬。
燕京出现火葬的习俗,与女真,契丹等民族火葬习俗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金代在金太宗的时候,佛教传入女真部落。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的火葬盛行的地区,也都是佛教盛行的地区,由此可见火葬的盛行于佛教的的传入和盛行是相一致的。
汉人实行火葬明显是受到女真,契丹民族的影响。在宋初,火葬不仅在北方汉族地区流行,除北京外的其他地区,如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区都发现过火葬墓。明代时期,朝廷还设立净乐场等火葬场所。专门为逝去的嫔妃,宫女等实行火葬。在清代初期,满足依旧按照旧俗实行火葬清太宗皇太极等都是实行的火葬。顺治九年还议定了火葬制度。北京的火葬的逐步流行和确立是在1956年以后。1956年,中央领导倡导火葬以来,北京现代的火葬观念才逐步确立起来,并成为新的丧葬习俗。应该说这是北京火葬的新的真正的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北京的火化率极高,个别年达到了90%以上,但文革后又进入低谷。1982年7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下发《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其主旨是积极推行火葬,严格限制土葬。并在全市进行长期不懈的宣传。1985年2月8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殡葬管理的暂行规定》,提出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破除封建迷信的丧葬习俗,提倡节俭、文明办丧事。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火化率迅速上升,并稳定下来。通过多年的努力,火葬已完全彻底地代替遗体土葬,成为现代北京的最主要的丧葬习俗。
印度教,佛教盛行火葬,儒家、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盛行土葬。自从二十世纪开始,火葬在世界各地被提倡,以节约稀少的耕地。现时中国大陆的火葬比例为53%,美国为26%,英国为70%,日本则超过90%。
3:火葬的过程以及现代人对其的看法
火葬的程序一般包括:检查确保尸体的所有装饰品已移除,这个程序不会在医院进行,火葬仪式一般在火葬场举行,那里包括一个或多个的火化炉或火化。火化炉是一个工业用的火炉,它的温度可高达870-980°C(1600-1800°F)确保能瓦解尸体。火葬场可以是的礼拜堂或殡仪馆的一部分,或坟场提供的独立设施或服务。
正在进行火化过程中现代火化炉的燃料包括天然气和丙烷。然而,煤和焦炭一直用到60年代早期。很多的火化炉都是可调校的控制系统,用来监测火化时火炉的情况。
火化炉每次只准火化一具尸体,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法例,包括美国。
摆放尸体的地方称为“火化炉”。它们以耐火砖来抗衡热。为了保持其抗热的能力,这些砖一般每五年便要更换一次。现代的火化炉都由电脑控制以确保其正确和安全使用,例如火化炉的门直至火化炉抵达操作的温度方能开启。灵柩要尽快推进火化炉,以避免火炉的热经顶部打开的门流失。使用升高的手推车能快速地把灵柩推进火炉,并能够倾斜地把灵柩推进火化炉。部分火葬场容许家属观看这个过程。这有时是因宗教仪式而进行,例如传统的印度教葬礼仪式。
绝大部分的火化炉都有标准大小。但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会使用一些超大火化炉,这可处理重达200公斤的死者(441磅)。但是不是所有过重者都能使用这方法,有些必须转为土葬方式。此外很多大型火葬场会另设一个小火化炉来处理年幼或夭折的儿童。但总体来说,火葬的程序还是比较复杂的。1:主持人宣布火化仪式开始 2:由主持人带领到场人员默哀一分钟
3:由死者家属或者单位领导做简单致辞,表示悼念之情,愿死者安息,时间3——5分钟。不宜过长。
4:瞻仰遗容,到场人员绕遗体一周,并向遗体三鞠躬。有条件的可以照相,录像留念。
5:主持人宣布遗体火化开始,遗体由家属或工作人员送至火化间,目送遗体入炉。
6:亲属在接待室等待骨灰出炉
而在我国的部分火葬场,是允许亲属在炉前或者电脑监控前观看火化的进程的。
在我国,目前大部分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还是能接受火葬的,正是因为火葬有着许多跟我国传统土葬风俗不能相比的优点,节约了许多的土地,并且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但是在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着“入土为安”的观念,坚持土葬。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落后的想法。通过相关新闻,以及一些采访者的,他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实行火葬,推行文明扫墓,省事又安全。以前上山祭扫要带上不少的祭祀用品,如带上锄头去植新草皮、带上毛笔将那些字迹涂上新漆,这很麻烦。现在还好,有所改变,到陵园扫墓轻松多了。早该这样了!”。“文明祭扫,祖先安宁,我们也安全。以前扫墓,要忙着烧纸钱放鞭炮,大风一吹,纸钱灰到处都是,叫人忐忑不安的,惟恐火灾发生。如今推行火化,绿色祭祀,避免了火灾的发生,非常值得提倡。”。“现在提倡尸体火化,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我们国家的人口多,土地资源少,要珍惜土地资源。”„„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人还是支持火葬的。在我国的农村,大部分的老人都有事先定做棺木的习俗。为死后做好准备,前阵子在我省的太湖县,县政府宣布全县统一火葬,统一墓地,并且要收回老板姓自家买的棺木,为了这件事有好多老人表示不能接受,采取了一些极端的做法。太湖县,本来就不是很富裕,收缴棺木,实施火葬,死后需要买墓地。一些老辈,死后想留个全尸。我不能否认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毕竟。老一辈辛辛苦苦几十年,他们接受的当时的思想也与我们大不相同。他们的做法,也许在我们现在看来,很落后,顽固不化。但是,毕竟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想法和思想。所以,总体上我认为、国家想要统一火葬。还是先让地区富裕起来。不会为死后购买墓地的钱而烦恼。并且采取柔和一点的政策,多鼓励和开导老一辈人的思想。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那种思想,5月16日的时候,太湖县刘畈乡全力开展殡葬改革棺木收缴工作,由乡长亲自带队,乡殡改办工作人员参与。通过前期大力宣传,不少居民主动提出配合政府改革,现场破拆处置棺木,特别是党员干部带头开展。
在收缴棺木的同时,通过细心说服、开导、宣传,不少居民表示支持政府工作。本次棺木收缴由干部、党员、组长带头,采用现场登记、发放补助的方式,共收缴棺木11口,发放补助8800元,工作开展顺利,为殡葬改革的下一步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火葬的利与弊
虽说国家鼓励火葬制度,但并不是说火葬就真的一点弊端都没有。只是火葬相比于其他的处理遗体的方式有着更多的优点。
火葬与传统的土葬相比较而言,土葬适应乡村土地量大、性质稳定、地价低廉的地区。和城市相比,农村的优势就是拥有大量土地,包括林地、耕地、荒闲空置地等。这些土地性质稳定,占用机率小,而且价格低廉,为埋葬遗体提供了廉价的基本条件。
但是,土葬其实是有着许多不可否认的弊端的,而且不管是对自身还是对社会环境的危害都相当大。
1、修坟、立碑占用耕地,影响机械耕作。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土葬遗体必定造墓修坟、立碑或植树。墓在地下,不占土地。坟、碑在上占用土地。若把全国实行土葬封坟的坟头和墓碑占用的土地总起来计算一下,数字肯定大得惊人。但这和公墓所占土地情况不同。修坟头占用的土地或者说就是耕地,它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当然一些地区出现的高档石砌坟墓除外)而公共墓地包括富裕农村地区所建的坟墓占用土地不仅仅是浪费,可以说是破坏土地。因为坟头没改变土地的特性,平掉坟头以后可以继续复耕,永续利用。公墓石碑林立,成了石头钢筋水泥的世界,复耕再用谈何容易。这应引起注意。
进行土葬的坟头墓碑和所植的坟前树,成了耕地里的“拦路虎”,影响机械耕作,弄不好还会造成机器坏人亡的事故,这是令农民头疼的事。
2、棺木浪费木材,扎制“纸活”和焚烧冥币浪费纸张易引起火灾。实行土葬,必定用棺材装殓尸体,在厚葬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棺越做越大,这样把大量的木材以棺木的形式埋入地下沤烂,实属浪费。有数字表明,棺木浪费木材是惊人的。同时,“事死如事生”、“灵魂不死”等观念影响,使人们大肆扎制“纸活”和焚烧冥币,所有这些,烧掉了许多纸张,一方面刺激了纸桨生产,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环境负担,另一方面焚烧冥币和“纸活”还容易引起火灾。
3、殡葬程式繁琐,迷信色彩浓厚,不利精神文明建设。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土葬模式,附带有繁琐的丧葬礼仪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敬慕、怀念、哀思,其中有许多合理的成份,但过于繁琐,浪费时间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合拍,其传统的封建迷信的东西如看阴宅风水、选宝地一类影响人们心灵,不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对某些人来说,选择火葬可能是基于环境原因。土葬是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已知来源,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其中的防腐液里的汞、砷、甲醛都会污染地下水。而灵柩本身也是另一种已知的污染来源。其他污染问题还有,死亡或埋葬前进入人体的放射性同位素,这些尸体的腐烂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解放后,百废待兴,一切在改,殡葬活动也自然纳入新政府的视野。1956年4月27日,在毛泽东的倡仪并带头签名下,中国高层领导人身后遗体实行火化的声明诞生了,l50余名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签名揭开了中国殡葬改革的序幕,殡葬改革在全国城乡开展。其一项重要目标就是推行火葬。推行火葬的步骤是先大城市后中小城市,先城市后乡村,最后全国普及火葬。这一当时认为最先进的殡葬模式发展到目前,可以说我国殡葬改革事业是起步于60年代困难时期,走过了70到80年代摇摆时期,到了90年代初才走向快步发展之路。而这个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是艰难的,充满阻力的,是靠政府强力推动的。这种是靠强制命令得来的发展,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和积极推动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步履维艰。其原因如何呢,许多人都只是从人的思想观念落后,传统习俗根深蒂固,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工作不力及经济条件限制,投入不足等等方面找些原因。其实症结就在这种丧葬模式自身存在不足上。下面我们就分析其优劣:
实行火葬,本是符合城镇这个特殊地域的实际的,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适应城镇人口集中、地皮贵重,个人无有土地的实际。人口集中便于集中处置遗体。地皮贵重,寸土寸金,城市也提供不了更多的用于丧葬的土地。个人无有土地,要想土葬必须购置墓地,而在城镇是难以满足需求的,决定了卖方市场,墓地价格必然昂贵,土葬必定加重丧主负担。而火化遗体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是符合城市实际的。
2、适应城乡土地国有、规划严格、管理到位的实际,城市土地国有,用地有严格规划,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区膨胀迅速,城区内和城郊的空置土地地位不稳定,性质不确定,今天是荒地,明天可能就会规划建设高楼大厦、工厂设施,需要动迁,所以谁也不会轻易在此埋葬死者。再者城市政府管理部门齐全、手段先进,管理人员责任心强,管理到位,乱葬现象容易发现并及时处置。因此丧家也不敢轻易在此土葬,封坟造墓。实行火葬就省去了不少麻烦,容易被丧家接受。
3、适应城镇公共服务周到、基础设施齐全、人们思想观念开明的实际。城市水、电、气、暖、交通、通讯设施齐全,能提供人们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个环节的各种服务,因此火葬遗体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需提供的服务在城镇均能满足,城镇实行火葬条件具备,加上城镇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高,思想开明、观念易变、容易接受火葬。
但是,虽然我们宣扬火葬,但是火葬也确实有一些缺点,不管是在对环境方面,还是对财力方面。
首先,在地域上来说,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选择土葬肯定要比选择火葬的成本高很多。但是在农村,农民为了火葬缺又要购买尸体容器,骨灰盒,墓地,并且在火葬场火化遗体也是一笔消费。相对来说,在农村选择火葬的成本还是高于土葬的。
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火化过程有一个显著对环境的影响。火葬场主要的排放物有: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汞,氟化氢,氯化氢,非甲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他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都是对人体和自然有害的。
根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对POP排放目录指南的报告指出,火葬场排放物,虽然相对国际比例是小,但仍然是显著性差异。而火葬场排放的二噁英和呋喃也占了全球总排放量的0.2%。
随着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关注,火葬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消失。
但是,在目前的中国,火葬还是受到大力提倡的。不管是国家还是人民。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选择火葬这种方式。而他们选择火葬往往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所决定:
火葬可以节约很多墓地空间有些人选择火葬是基于个人原因。但对某些人来说,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传统的土葬,长远考虑觉得其分解过程缓慢,有些人觉得他们比较喜欢火葬,因为其尸体能立即处理。其他看法认为火葬能作为一种简化其葬礼仪式的方法。这些人认为传统丧葬会使葬礼的过程更繁复,因此选择火化,使其服务越简单越好。
此外,成本因素往往使火葬更具吸引力。一般来说,火葬费用低于传统的土葬服务,尤其是选择直接火葬,尸体只要依法尽快火化,而没有其他任何形式的服务。不过,火化服务的费用可以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基于死者或其家属希望如何进行火葬仪式。火葬可以在传统丧葬服务中进行,这样就增加了成本。灵柩的使用也影响成本。
经过我的团队分析讨论,我们认为,火葬相比于土葬等方式有着许多优点,鼓励火葬制度的实施。让火葬风俗盛行。也许这一观点已经有大部分人已经接受。但是希望国家能多在贫困落后的地区下点功夫,多投入资金。或者是加大开发力度。让地区富裕起来,或者是收缴棺木加大补贴力度。让地方富裕起来,开发程度高。土地变得更加昂贵,从侧面促使火葬风俗的实施。这样才能让国家的火葬的殡仪制度的改革得到更好的实施,也能更快,更好,更能让人民接受的实施。
“来自尘土,归于尘土,愿逝者安息”!
附录
提倡火葬的宗教:
印度系统宗教;印度教;佛教;藏传佛教 反对火葬的宗教:
东正教;摩门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新异教主义 准许火葬的宗教:
基督教(包括爱尔兰圣公会,威尔士圣公会,加拿大联合教会,路德教会,循道公会,摩拉维亚教会,救世军,苏格兰圣公会和耶和华见证人)、基督教科学派、山达基教会、锡克教„„
禁止火葬的宗教:
伊斯兰教和琐罗亚斯德教都是禁止火葬。中国朱熹的程朱理学也强烈反对子女火化父母的尸体,认为这是不孝的行为。而埃及人则相信火葬会杀死“Ka”(法老的灵魂),但他们并不禁止火葬。在远古时代,火葬是一种用来处理罪犯的作法,从而令其得不到来世。
参考文献
1:《大唐西域记》
2:《南史·扶南国传》
3:《辞海》
4:《辞源》
5:《立世阿毗昙论》
6:《魏书》
7:《释老志》
8:《容斋随笔·续笔》
„„
第二篇:淮南师范学院仪器设备验收报告
分类号
设备号
仪器名称
合同号
型号发票号
规格
出厂号
生产厂家
出厂日期
供货商
购置日期
单价
数量
金额
领用人
资产管理员
主要附件
外观数量检查
1.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
是
否
2.按装箱清单检查设备,使用说明及附件是否齐全
是
否
3.仪器表面(是否光洁,完好)
是
否
4.按产品说明书附件清单检查附件是否齐全
是
否
5.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质量
检查
1.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熟悉机器使用步骤及要求.是
否
2.按使用要求,接通电源(注意仪器设备要求的电压与电源是否相符).是
否
3.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要求
是
否
情况说明
如有不符情况,逐条说明:
验收结论
验收组长签名:
验收人员签字:
年月日
使用单位行政负责人签字:
经费主管部门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备注:1.本单按每一同类设备进行验收填写;
2.本由验收人员组织填写;
3.为便于资产登记请各单位验收时必须将各设备的出厂编号摘录在本单上;
4.报销时,请资产管理人员携本单,《淮南师范学院仪器设备验收单》及生产销售商开具的发票等到后勤资产处进行计算机数据审核和登记.
第三篇:淮南师范学院简介[详细]
学 校 简 介
淮南师范学院前身为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1962年院校调整后停办,1977年恢复办学。1999年淮南师范专科学校、淮南教育学院、淮南师范学校三校合并,200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淮南师范学院,是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师范类本科高校。学校坐落于八公山下、淮河之滨的国家重要能源城安徽省淮南市。学校山水相映、风光秀丽,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是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单位。
学校2004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取得“良好”成绩,2009年学校被确定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省级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开始与安徽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校现占地面积1216亩,建筑总面积38万平方米,拥有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500万元以上,馆藏图书150万册。拥有语言训练中心、微格教室、艺术实训中心、机电工程实训中心等一批校内实训基地和80多个校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经济与管理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学院、政法系、中文与传媒系、外语系、教育科学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系、化学与化工系、生命科学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美术系、音乐系等15个院系。设有汉语言文学、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园林、数学及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广告学等覆盖九大学科门类的53个本科专业。
学校现有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17888人。在职教职工918人,专任教师71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0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630人。
学校十分注重教学科研工作,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点,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实训中心,2
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实验室,1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获批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85项。近三年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教材80余部。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余项,目前,主持在研国家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50项;获省级科技奖7项,省级人文社科奖8项,各类国家专利60余项。学校设有“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高校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淮河流域文化研究中心”、“生态环境毒理实验室”、“教师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少儿艺术研究与开发中心”、“推剧研究所”等10多个学术研究机构。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先后与英、美、德、韩、澳、加拿大等国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中澳合作办学面向社会招生。
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秉承“明德、至善、博学、笃行”的校训,弘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未来教师大奖赛”、“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学校传统品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30多个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大赛总决赛、全国移动商务应用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外语竞赛、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国大学生(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多个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50多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6万多人,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全国、全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特别是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以思想素质过硬、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各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形势良好,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连
续三年被获得“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光荣称号,被授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在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改革、保稳定、促发展,办学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办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社会知名度不断扩大。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等,连续四届被授予“安徽省文明单位”光荣称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校进行过宣传报道。
今日的淮南师范学院,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大力指导下,正沿着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定位,立足淮南,面向安徽,辐射全国,认真为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数据更新时间2012年12月)
第四篇: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
淮南师范学院电气信息工程
2011级大学生
社会调查报告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题目)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调查研究(副标题)
姓名王梦珍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电工一班所在院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指导教师马丛红
二零一二年五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研究(题目)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调查研究(副标题)
调研者 王梦珍班级 电工一班学院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
调研时间2012/5/27调研地点 安徽省 淮南市 调研群体在校学生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网上查询
调查主题讲解:当代大学生虽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接受先进的文化和科技。但是我们不会一直生活在校园里,我们不得不考虑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然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也正是我们感到压力的原因所在。为了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从就业背景、主观的择业因素、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等方面展开了关于大学就业问题的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我发现了总体在某些特征上的分布状况及其特征,并就自己的认识进行了分析。
一、大家对压力产生的原因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就业的期望趋于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和区域的选择。
(1)就业策略比较成熟:普遍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据调查质料显示,除去27.84%的被调查人员选择继续深造外,几乎其他人都赞同先就业然后再择业。只有约9.35%的人坚持直到找到自己满意的职业自己才会就业。就我个人看法我觉得大多数人的对就业策略的选择是明智的。我们在就业的同时是对自己知识面的拓展也是对自己交流沟通等各种能力的提高。这会为我们以后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另外在此问题的调查中,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继续深造”,这选项占27.84%,有过四分之一学生希望继续学习,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透过大家选择继续深造提高自己,有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科技水平的上升的表象。我们不得不担心当代我们国家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过硬。大家是不是在面临压力和困境的时候比较容易退缩和回避,选择继续深造是其自身的需要还是只是为了逃避现实就业难的问题。反观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水平,我们需要的不是大量的高精尖端人才,而是一批具有良好科学文化素养的技术工人。而事实也是这群人在现今的社会供不应求。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继续深造确实能为我们将来就业提供更高的平台。但是如果一味回避,害怕挫折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通过这点希望各高校对学生心里素质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尤其是就业辅导工作。
(2)就业取向比较明确: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就业比较趋于现实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地的选择和对工作待遇的看法。
大家选择的优先考虑的就业因素(多选)在参加调查的41个人当中有28人选择工资待遇,占总体为68.94%。有21人选择了工作地域。占总体的55.22%。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还发现大家所考虑的工作地域问题集中反映为都普遍希望自己到发达大城市去发展。通过这一问题的研究我个人认为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选择就业的动机大部分都是出于自身发展和实际的生活问题的考虑。大家很少在像前几代人那样考虑到国家和社会的需要而去投身国家建设。甘愿到艰苦到基层去。大家普遍都是为了自己能够更好的发展,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更大程度的体现自身价值。这也正是我们社会现在发展面临断层问题的原因之一。大家这样的选择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这与现在大学生选择就业时所考虑的实际因素是一致的。下面会进一步分析。另外就我个人看法,大家普遍看重高标准的工作岗位,希望到竞争最为激烈的经济发达地域去发展也体现了我们当代九零后大学生在自信自强方面优势。
二、多数学生对自身条件认识充分,能够找到就业压力的来源,对用人单位看重应聘者的哪些素质有较为明确的了解。
(1)对自身条件的认识方面,大家能够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各在哪。
多数学生的优势为理论基础和文化课技能。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处于劣势状态,它们分别达到了33.07%和30.69%;在学生认为自己最缺乏的素质方面中,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践工作的经验被纳入了前三项选择。其总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识更新迅速,知识越来越深,越来越广,职业素质越来越综合;另—方面学校教育滞后,教育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使大学毕业生就业时普遍有压力感和不适应感,对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运用能力。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说得多却做得少,培养的覆盖范围也相对狭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养的环境。传统的课堂式教学除了能提高学生们专业知识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是一种扼杀。老师一味的讲解,灌输式的让大家把各种知识技能都背在脑子里,很少给予我们实际的动手合作机会。即使有时学校给我们组织一些活动,那也是缺乏新意,没有什么实际的锻炼价值的。
(2)对就业压力来源和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要求的看法
大家都认识到自己感觉到压力是因为实际工作能力的缺乏,这占到总体的62.29%。还有17.56%的人觉得是自己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这与上面大家反映的自身劣势是一致的。正是这些我们自认为自己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在就业的竞争中往往陷于不利的局面。甚至让我们的自信心遭受打击。在为什我们会面临这么大的就业压力的问题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是我们的就业期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符,另外一部分人觉得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过大。在大家认为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要求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53.66%的人认为是实际工作能力,还有29.27%的人认为是社会交际能力,只有12.20%的学生就得是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这也透视了许多人在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一个原因。大家觉得将来工作不一定要用自己所学知识。深究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家当初选专业时没有认真把握,或者是根本对如何选专业没有了解。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问题。
三、影响学生择业就业的因素突出。
(1)多数学生对职业价值标准上,把工资福利待遇、实现自我价值作为重点考虑。两项占的比例分别为36.62%、26%。
这是现在学生就业趋于现实后把薪金与个人价值和能力的体现作为等价。学生的就业除了受薪酬的影响外,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个人因素,较少考虑社会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实现时
也折射出主要强调的是“自我”而非“社会”的需要。在就业过程中,有44%的学生认为“经验及实践能力”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学历”、“毕业院校或专业”、“应聘技巧”则各占10.48%、10.34%、12.69%。这与上面提到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的要求有关。
四、大学生就业率
(1)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差别。
研究型大学(“211”高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94%,毕业时就业率为88%,半年后就业率比毕业初始就业率高6个百分点。非研究型本科大学(非211普通高校)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毕业时就业率为59%,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的。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4%,毕业时的就业率为43%,近一半的毕业生是在毕业半年后才找到工作。(2)就业率最高的本科专业前10名为。
机械电子工程(100%)、医学检验(99.1%)、医学影像学(99%)、注册会计师(98.4%)、物流工程(98.3%)、勘查技术与工程(98.2%)、建筑学(97.9%)、车辆工程(97.7%)、信息安全(97.2%)、过程装备控制工程(96.8%)。从中可见,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最高的达到100%,最低的也有96.8%。在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其专业性很强,其它专业毕业生不易进入,这些专业所就业的领域是中国增长较快的行业或职业,如医学仪器、建筑业、运输业、注册会计师等。这表明,对专业训练要求较高的专业其就业率处于最高行列
五、我们未就业都提前做了哪些准备,大家一般比较赞同哪些求职途径。
(1)在校学生一般所做准备比较积极。
通过兼职实习和学习获取工作经验的占总体的60.98%,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的占39.75%,只有4.67%的学生选择通过职业资格培训。可以说作为在校大学生这样的准备已经比较积极了。毕竟这个会占用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
但是与现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实践范围还可以再广一点,形式也有必要创新。作为用人单位总是想花最少的投资找到最快给他带去效益的员工,所以在就业之前掌握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对我们顺利就业最好的帮助。
(2)求职途径的选择
学校推荐、浏览人才网站、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等。其中大部分人选择社会招聘会和学校招聘会。这反映了在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不再依赖学校方面的介绍和分配。大家逐渐习惯到社会中凭借自己的真实能力来寻求工作。这是现在毕业生顺应时代发展的表现,有利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提高和发展。
结语:通过这次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报告的实践活动。我不仅学习了知识,增加了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调查的过程中我掌握了一些资料,理解了一些自己以前不知道的问题。对就业压力问题不光是停留在一些印象上,而是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直观的认识。对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挑战有了进一步了解。对就业背景,如何准备,怎么克服自身不足来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有了新的看法。在报告中我也分析了一些问题并指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但是这只是我个人观点。
第五篇: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中心文件
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中心文件 教师教育[2015]9号
淮南师范学院“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计划”
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顶岗实习支教”是指具有师范专业的高校在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选派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进行顶岗实习支教,选派教师进行实习组织指导,对基地农村中小学教师开展培训工作,来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提高师范专业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农村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实习和支教一举多得效果的实习方式。
具体目标是:
(一)提高实习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生在实习基地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积极开展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学设计与组织、学生教育与管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效地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增强教师专业素质。
(二)提高农村基地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村基地学校教育教学状况,提高基地学校的教学质量。实习学生通过与所在学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和高等学校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促进农村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业务素质,从而提高农村基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促进高校教师熟悉农村基础教育,增强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意识和工作,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高校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带领和指导学生实习,深入了解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提高高等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探索有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大学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顶岗实习支教”,推动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本科和本科后中学教师培养新模式,实现教育专业水平和学科水平同步提升。同时,形成一种农村学校积极为大学提供教育实习和教学改革实验的基地,大学为农村学校提供培训、教研、咨询等多样化支持服务,大学与农村学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
二、实施方式
(一)在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主要指县以下的乡镇中小学校)建立“顶岗实习支教基地”。该基地在我校和当地教育局共同协商的基础上建立。原则上,每个基地县建立10所左右顶岗实习支教基地,其中4-6所相对稳定,基地学校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将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基地提供全职的教师岗位,安排我校选派的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和住宿、生活条件。
(二)在我校建立“顶岗实习支教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办公室制定顶岗实习支教计划和实习指导与考核计划。各学院党政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一抓到底。学校每学期从三年级或四年级师范专业本科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建立由多学科组成的综合实习小分队并进行专门训练,定期、定向、定量分派到“顶岗实习支教基地”。
(三)充分利用综合实习小分队多学科和我校充足的智力资源优势,以“顶岗实习支教基地”为中心建立社区学习中心,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和咨询服务。
三、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
1.教师教育中心负责与顶岗实习支教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联系,落实顶岗实习支教学生人数;
2.教师教育中心落实各实习学校所需各专业实习生的人数后,通知到相应各学院;
3.各学院根据教师教育中心通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报名,学院结合学生意愿和实习学校情况做出具体安排,然后将名单报教师教育中心; 4.教师教育中心根据有关规定在全校范围内公开遴选顶岗实习支教指导教师;
5.教师教育中心组织即将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进行动员和岗前培训,组织专家对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和重点培训,组织学生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开展各种评课活动;
6.各队由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实习科指定二名同学担任队长、副队长,负责该队在实习期间的日常组织工作。每个顶岗实习支教基地点公开遴选一位实习指导教师。
(二)实习过程及内容
实习过程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习时间:一学期;
2.教学实习:包括备课、教学设计、听课、试教、评课、课后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周学时在4—15学时;
3.班主任工作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班团活动,主持班会,做学生思想转化工作,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等;
4.教育调查和教育研究:实习生可以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学校需要、特点选题,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题进行教育调查和从事教育科研。鼓励学生跨专业合作撰写调查报告;
5.协助实习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习期间鼓励实习生多为实习学校办好事、办实事,如结合专业特点为教师开设各类讲座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为实习学校制作课件、维修设备等;
6.每个队在当地开展文化科技赶场活动或文化科技推广主题宣传活动。
(三)总结与汇报
1.实习结束后,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做实习总结,写出个人自我鉴定,各队写出工作总结,召开座谈会,认真总结经验并推荐优秀实习生;
2.实习材料上交归档;
3.各顶岗实习支教点组织实习汇报展; 4.学校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并表彰优秀实习生。
四、政策支持
1.学校按参加顶岗实习支教学生人数的30%左右评选校级“优秀实习生”予以表彰;
2.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学校在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时享受平均分加3分的政策倾斜;
3.为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为参加顶岗实习支教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每人购买一份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五、经费保障
学校设立专项顶岗实习支教经费。经费由教师教育中心统一管理,专款专用。顶岗实习支教学生的实习经费不划拨到学院,教师教育中心按每月200元/人生活补助标准发给学生。学生的交通费按实报销或学校安排车辆接送。巡回指导教师的差旅和补助在专项经费中解决。
六、基地学校教师培训
分别以“顶岗实习支教基地”(中小学校)和“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办公室”(高校)为中心,充分利用我校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组织基地学校教师参加学历教育或系统的职后教育培训。基地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校本教研等形式在基地进行,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短期集中培训和在职脱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基地学校教师进行免费培训提高,内容主要有教育理论、课程改革和具体学科课堂教学方法和技巧等。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实现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理念、知识、能力的不断更新。
七、其它
1.各学院应高度重视顶岗实习支教学生回校后补课工作,并向教师教育中心实验实习科提交补课的计划和补课后的课程考核成绩;
2.对回校联系工作,对确有特殊困难需回校参加英语四、六级及其它国家考试的,经指导教师和实习学校领导同意、教师教育中心批准方可回校参加考试;
3.学生的请假制度严格按教育实习的有关规定执行。
淮南师范学院教师教育中心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