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沃伦大法官简介
厄尔·沃伦(Earl Warren,1891年3月19日-1974年7月9日)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担任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53年至1969年期间担任美国首席大法官。在担任首席大法官期间,美国最高法院做出了很多涉及种族隔离、民权、政教分离、逮捕程序等著名判例。
沃伦1891年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父亲是挪威移民,母亲是瑞典移民。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学获得了本科学位(1912年)和法学学位(1914年)。从法学院毕业之后,沃伦在私人律师事务所工作了5年。1942年,沃伦以共和党的身份当选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并在1946年和1950年连任两届。在担任州长时,他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扣留在美日本人和日裔,在经济方面工作出色,为二战后直到1960年代中期的近20年繁荣打下了基础,并为加州建设了声望卓著的公立大学系统,为两代加州人提供了质高价廉的高等教育。沃伦在1948年曾作为副总统候选人和托马斯·杜威搭档参加美国总统大选,但以微弱之差败给了杜鲁门。
1953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名沃伦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令很多人意外的是,沃伦比预料的更加倾向于自由派,以至于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提名沃伦乃是他“一生中所犯的最愚蠢的错误”。沃伦在任期间为美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与政府调整经济权力的扩张做出了决定性贡献。肯尼迪总统遇刺后,沃伦担任调查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又被称为沃伦委员会。在调查之后,该委员会得出结论说,行刺纯属个人所为。1969年,沃伦从最高法院退休。在沃伦担任首席大法官期间,被称为司法制度改革的沃伦时代。这段时期是最高法院最有活力的时期之一,最高法院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判决,包括1954年的布朗诉教育委员会案(裁定公立学校种族隔离违宪)、1962年到1964年期间的“一人一票”各案(极大改变了很多州农村地区的投票权重)、Hernandez 诉德克萨斯州案(裁定墨西哥裔美国人有权参加陪审团)、1966年的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要求警方羁押当事人必须告知其拥有某些权利,包括请律师的权利,常被称为米兰达警告)。
1954年“布朗诉托皮加校区教育委员会案”,最高法院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1951年,住在堪萨斯州托皮卡镇的黑人牧师布朗,将自己8岁的女儿送到附近的公立学校(在此之前公立学校中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是分开的)就读时,因为是黑人而被拒之门外。1951年6月25日,布朗和其他几位家长把校区教育委员会告上联邦地区法院法院,联邦地区法院虽然承认学校隔离的影响,但作出了有利于教育委员会的判决。12月,布朗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1954年,联邦最高法院开始审理此案,辩论进行了3天,5月17日沃伦法官宣布:蓄意推行公立学校种族隔离的做法违反宪法第14条修正案有关平等保护的条款。此案的判决说明法院当时对该条文的“法律上的平等保护”给予有利于黑人的解释.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Miranda v.Arizona)一案的判决,是20世纪美国宪政史上最重要、最具争议性的司法判决之一。随着好莱坞(Hollywood)电影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因米兰达案而名噪一时的“米兰达告诫”(Miranda warnings,中文又译“米兰达警告”)不但在美国社会家喻户晓,而且已成为风行全球的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份。在分析和讨论案情时,沃伦法官根据自己长期担任基层检察官的经历,耐心地说服其他几位大法官同意他的观点。他坚持认为,只有施行“米兰达告诫”,才能有效地约束和限制警方权力,防止警察对嫌犯进行刑讯逼供和精神恐吓,有效地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基本宪法权利。在判决书中,沃伦法官特意引用很多警方执法犯法的具体事例,详细地说明和解释施行“米兰达告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与马菩诉俄亥俄州、泰瑞诉俄亥俄州是196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有关警察执法的三大案例,它们分别确立的排除规则、米兰达警告、滞留与搜拍的权限对美国警察执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美国警察制度的改革,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人权。
沃伦法院(Warren Court 1953-1969)就得名于厄尔·沃伦,当然沃伦法院的灵魂是构成这一时期多数的七位自由派大法官。无论是厄尔·沃伦富有的责任心和可靠人格,还是威廉·O·道格拉斯对穷人和被社会歧视者的同情;无论是胡果·L·布莱克对宪法近乎教条的虔诚,还是小威廉·J·布伦南对宪法解释拥有的超人智识和忠诚„„所有这些都塑造了沃伦法院所具有的独立品格。“我希望本法院将永远作为人民的法院为人怀念。”美国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厄尔·沃伦1969年退休时这样说。
正是沃伦法院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宪政革命,推动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种种社会运动。1968年6月30日,最高法院新任首席大法官就职,沃伦法院宣告结束。此时的美国已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歧视黑人的法律纷纷落马;黑人的公民权得到了渐进式的保护;学校祈祷违宪;按照“一人一票”原则重新划分了选区、国会议席分配不再不公;旨在限制共产主义者的国内安全计划落幕;确定淫秽不在第一修正案框架之内,不予以管制;对公共问题的辩论不受限制、生气勃勃并大开方便之门;米兰达警告诞生;穷人获得了律师协助权;权利法案适用于各州„„ 这一切属于那个“从华盛顿发话的全能上帝”——沃伦法院。
第二篇:沃伦·巴菲特简介(2008年福布斯排行榜第一)
沃伦·巴菲特简介出生年月:1930年8月30日
籍贯: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伯克希尔公司
职位:董事局主席
院校: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毕业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他钟情于股票和数字的程度远远超过了家族中的任何人。他满肚子都是挣钱的道儿,五岁时就在家中摆地摊兜售口香糖。稍大后他带领小伙伴到球场捡大款用过的高尔夫球,然后转手倒卖,生意颇为经火。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做报童外,他还与伙伴合伙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 给理发店老板们,挣取外快。
1941年,刚刚跨入11岁,他便跃身股海,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
1947年,沃伦·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但他学得教授们的空头理论不过瘾,两年后便不辞而别,辗转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学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格雷厄姆反投机,主张通过分析企业的赢利情况、资产情况及未来前景等因素来评价股票。他教授给巴菲特丰富的知识和决窍。富有天才的巴菲特很快成了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
1950年巴菲特申请哈佛大学被拒之门外。
1951年,21岁的巴菲特学成毕业的时候,他获得最高A+。
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现在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虽然股市上疯行的投机给投机家带来了横财,但巴菲特却不为所动,因为他认为股票的价格应建立在企业业绩成长而不是投机的基础之上。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59%,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片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胀”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 %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费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近17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得到1130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0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11日,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网站上公开了今年的信件——一封沉重的信。数字显示,巴菲特任主席的投资基金集团伯克希尔公司,去年纯收益下降了45%,从28.3亿美元下降到15.57亿美元。伯克希尔公司的A股价格去年下跌20%,是90年代的唯一一次下跌;同时伯克希尔的账面利润只增长0.5%,远远低于同期标准普尔21的增长,是1980年以来的首次落后.~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财政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去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年为5338美元)。
1965—~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年3月1日,伯克希尔公司A股股价上涨410美元,收于106600美元。去年伯克希尔A股股价上涨了23%,相形之下,标普500指数成分股股价平均涨幅仅为9%。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论风靡世界。价值投资并不复杂,巴菲特曾将其归结为三点:把股票看成许多微型的商业单元;把市场波动看作你的朋友而非敌人(利润有时候来自对朋友的愚忠);购买股票的价格应低于你所能承受的价位。“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事实上,掌握这些理念并不困难,但很少有人能像巴菲特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去。巴菲特似乎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他购买股票的基础是:假设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在价值投资理论看来,一旦看到市场波动而认为有利可图,投资就变成了投机,没有什么比赌博心态更影响投资。”
巴菲特~年6月25日宣布,他将捐出总价达37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投向慈善事业。这笔巨额善款将分别进入全球首富、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创立的慈善基金会以及巴菲特家族的基金会。巴菲特捐出的370亿美元是美国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一笔私人慈善捐赠。
据路透社报道,波克夏-哈萨威投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巴菲特现年75岁,《福布斯》杂志预计他的身价为440亿美元,是仅次于盖茨的全球第二富。370亿元的善款占到了巴菲特财产的大约85%。
巴菲特在一封写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会的信中说,他将捐出1000万股波克夏公司B股的股票,按照市值计算,等于巴菲特将向盖茨基金捐赠300亿美元。
盖茨基金会发表声明说:“我们对我们的朋友沃伦·巴菲特的决定受宠若惊。他选择了向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捐出他的大部分财富,来解决这个世界最具挑战性的不平等问题。”
此外,巴菲特将向为已故妻子创立的慈善基金捐出100万股股票,同时向他三个孩子的慈善基金分别捐赠35万股的股票。
~年03月,不久前,盖茨刚刚宣布他将在两年内逐步移交他在微软的日常管理职责,以便全身心投入盖茨基金会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总财产目前已达300亿美元。该基金会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医疗事业以及发展美国的教育。
巴菲特由于所持股票大涨,身家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问鼎全球首富,墨西哥电信大亨斯利姆以600亿美元位居第二,13年蝉联首富桂冠的微软主席盖茨退居第三。
很久以来,数字13一直被全球各地迷信的人们认为是个不吉祥的数字。这一说法正适合比尔-盖茨(Bill Gates),连续13年位于世界富豪榜首位后,今年结束了他的世界首富地位。
尽管目前盖茨的财富价值为580亿美元,较去年高出20亿美元,但现在他只名列全球富豪榜第三位,而他的朋友兼慈善事业合作伙伴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财富净值则猛增100亿美元至620亿美元,从而跃升为世界首富。(所有的股票价格和净资产价值均截至2月11日)。排名第二的则是墨西哥电信业巨头卡洛斯-斯利姆-埃卢(Carlos Slim Helú),他的财产在仅仅两年的时间内翻了一番,至600亿美元。
~全球富豪榜:
1沃伦·巴菲特美国77岁620亿美元
2卡洛斯-斯利姆·赫鲁家族 墨西哥68岁600亿美元
3比尔·盖茨美国52岁580亿美元
4拉什米·米塔尔印度57岁450亿美元
5穆凯什·阿姆巴尼印度50岁430亿美元
6阿尼尔·阿姆巴尼印度48岁420亿美元
7英瓦尔·坎普拉德家族瑞典81岁310亿美元
8Kp-辛格印度76岁300亿美元
9奥莱格-德里帕斯卡俄罗斯40岁280亿美元 卡尔·阿尔布里特德国88岁270亿美元
巴菲特投资“金”定律
·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避税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在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巴菲特理财法:“三要三不要”
以下是堪称巴菲特投资理念精华的“三要三不要”理财法:
要投资那些始终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的企业。巴菲特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的企业,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而对于总想利用配股、增发等途径榨取投资者血汗的企业一概拒之门外。
要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从巴菲特的投资构成来看,道路、桥梁、煤炭、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占了相当份额,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同时独特的行业优势也能确保效益的平稳。
要投资易了解、前景看好的企业。巴菲特认为凡是投资的股票必须是自己了如指掌,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不熟悉、前途莫测的企业即使被说得天花乱坠也毫不动心。
不要贪婪。1969年整个华尔街进入了投机的疯狂阶段,面对连创新高的股市,巴菲特却在手中股票涨到20%的时候就非常冷静地悉数全抛。
不要跟风。2000年,全世界股市出现了所谓的网络概念股,巴菲特却称自己不懂高科技,没法投资。一年后全球出现了高科技网络股股灾。
不要投机。巴菲特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是: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亿万富翁这样炼成:巴菲特理财习惯揭秘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做演讲,当有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复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第三篇:形象大使演讲稿[沃伦修]
11法学院班级风采大赛形象大使发言稿
各位法学院的朋友们,各位领导嘉宾,晚上好!(鞠躬、掌声。)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代表法学院10级国际法二班在此发言。
朋友们!在欣赏热情奔放、青春自信的拉拉操里,还记得吗?58颗稚嫩的心在军训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还记得吗?我们在森林公园里留下欢快的脚步、留下青春的赞歌;在宿舍文化节、体育嘉年华等等的活动中,展示了咱们国际法二班的风采,我们播洒汗水、共筑友谊。来,让我们一起给各位表演者一点掌声。也同时要吧掌声献给您。
在风风火火的旗帜下,我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迎接法学院第一个大型法律竞赛—法律知识竞赛中,我们用知识宣告了冠军的诞生;在第二届班风赛中,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血与泪铸就的无比光荣的三等奖。在旷日持久的班辩赛里,我们勇闯八强。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一个完整大写的广商法律人。秉着“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挥洒汗水、再铸辉煌。下面请国际法二班的同学起立,请大声呼喊出我们对法学院的承诺:“大学时代,国二最帅;法制年代,我最精彩”(这里全班起立。)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特别鸣谢国际法二班。
各位法学院的朋友们,各位领导嘉宾,晚上好!(鞠躬、掌声。)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代表法学院10级国际法二班在此发言。
朋友们!在欣赏热情奔放、青春自信的拉拉操里,还记得吗?58颗稚嫩的心在军训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还记得吗?我们在森林公园里留下欢快的脚步、留下青春的赞歌;在宿舍文化节、体育嘉年华等等的活动中,展示了咱们国际法二班的风采,我们播洒汗水、共筑友谊。来,让我们一起给各位表演者一点掌声。也同时要吧掌声献给您。
在风风火火的旗帜下,我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迎接法学院第一个大型法律竞赛—法律知识竞赛中,我们用知识宣告了冠军的诞生;在第二届班风赛中,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血与泪铸就的无比光荣的三等奖。在旷日持久的班辩赛里,我们勇闯八强。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一个完整大写的广商法律人。秉着“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挥洒汗水、再铸辉煌。下面请国际法二班的同学起立,请大声呼喊出我们对法学院的承诺:“大学时代,国二最帅;法制年代,我最精彩”(这里全班起立。)
感谢各位,特别鸣谢国际法二班。
各位法学院的朋友们,各位领导嘉宾,晚上好!(鞠躬、掌声。)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代表法学院10级国际法二班在此发言。
朋友们!在欣赏热情奔放、青春自信的拉拉操里,还记得吗?58颗稚嫩的心在军训的点点滴滴、分分秒秒。还记得吗?我们在森林公园里留下欢快的脚步、留下青春的赞歌;在宿舍文化节、体育嘉年华等等的活动中,展示了咱们国际法二班的风采,我们播洒汗水、共筑友谊。来,让我们一起给各位表演者一点掌声。也同时要吧掌声献给您。
在风风火火的旗帜下,我们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迎接法学院第一个大型法律竞赛—法律知识竞赛中,我们用知识宣告了冠军的诞生;在第二届班风赛中,我们一起走过的那段血与泪铸就的无比光荣的三等奖。在旷日持久的班辩赛里,我们勇闯八强。
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成为一个完整大写的广商法律人。秉着“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挥洒汗水、再铸辉煌。下面请国际法二班的同学起立,请大声呼喊出我们对法学院的承诺:“大学时代,国二最帅;法制年代,我最精彩”(这里全班起立。)
感谢各位,特别鸣谢国际法二班。
第四篇:沃伦·巴菲特励志创业故事
沃伦·巴菲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投资界的精英。在2008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可是没人知道,就是这个世界首富,其实也是从白手起家干起来的。以下就小编分享沃伦·巴菲特励志创业故事,欢迎大家爱阅读!
沃伦·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叫做奥马哈的小城。他出生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几年。父亲霍华德·巴菲特因为投资股票而血本无归,家里生活非常拮据,为了省下一点咖啡钱,母亲甚至不去参加她教堂朋友的聚会。
在苦难的生活中,巴菲特作为父母的惟一男孩,显示出超乎年龄的谨慎。他甚至在学走路的时候就如此,他总是弯着膝盖,仿佛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摔得太惨。在随母亲去教堂时,姐姐总是到处乱跑以至于走丢了,而他总是老老实实地坐在母亲身边,用计算宗教作曲家们的生卒年限来打发时间。
巴菲特自小就觉得数字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并显示了超常的数字记忆能力。他能整个下午和小伙伴拉塞尔一起,记录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牌照号码。天色已晚,他们又开始重复自认为有趣的游戏:拉塞尔在一本大书上读出一大堆城市名称,而巴菲特就迅速地逐个报出城市的人口数量。
看着父母每天为衣食犯愁,5岁的巴菲特产生了一个执著的愿望:他要成为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人。
那年,巴菲特在家外面的过道上摆了个小摊,向过往的人兜售口香糖。后来,他改为在繁华市区卖柠檬汁。难得的是,他并不是挣钱来花的,而是开始积聚财富。
7岁的时候,巴菲特因为盲肠炎住进医院并手术。在病痛中,他拿着铅笔在纸上写下许多数字。他告诉护士,这些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虽然我现在没有太多的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的。一个7岁的孩子,用对金钱的梦想支撑着挨过被疾病折磨的痛苦。
9岁的时候,巴菲特和拉塞尔在加油站的门口数着苏打水机器里出来的瓶盖数,并把它们运走,储存在巴菲特家的地下室里。这可不是9岁少年的无聊举动,他们是在做市场调查。他们想知道,哪一种饮料的销售量最大。
市场调查很重要,说的多好不如实际去做
他还到高尔夫球场上寻找用过的但可以再用的高尔夫球,细心地把它们按照牌子和价格整理出来,再发给邻居去卖,然后他从邻居那里提成。巴菲特还和一个伙伴在公园里建了高尔夫球亭,生意很是红火了一段。
巴菲特和拉塞尔还当过高尔夫球场的球童,每月能挣3美元的报酬。
晚上,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流和人流,巴菲特会说:要是有办法从他们身上赚点钱就好了。不赚这些人的钱太可惜了!
拉塞尔的母亲曾向巴菲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赚那么多钱?这个孩子回答:这倒不是我想要很多钱,我觉得赚钱并看着它慢慢增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把赚钱当做一个有意思的工作,甚至是一种爱好
少年时代的巴菲特有一本爱不释手的书---《赚到1000美元的1000招》,这本书用一些白手起家的故事来激发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巴菲特沉醉于创业成功者的故事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成功景象:站在一座金山旁边,自己显得多么渺小。他牢记书中的教诲:开始,立即行动,不论选择什么,千万不要等待。
从小树立的愿望,一定会做到,因为特别的渴望因此要行动
巴菲特11岁那年,他被股票吸引住了。他从做股票经纪人的父亲手里搞来成卷的股票行情机纸带,把它们铺在地上,用父亲的标准、普尔指数来解释这些报价符号。他果断地以每股38美元的价格为自己和姐姐分别买进3股城市设施优先股股票,在股价升至40美元时抛出,扣除佣金,获得5美元的纯利。看着这具有历史意义的5美元,巴菲特感到想象中的金山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到了高年级,学校里的许多人都认为巴菲特是股票专家,就连老师也要从他那里挖一些股票的知识。
赚钱要努力,知识很重要,行动是关键
13岁那年,巴菲特成了《华盛顿邮报》的发行员,并因此成了纳税人。但除此之外,巴菲特一点也不开心,他在学校成绩一般,还时常给老师惹点麻烦。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出走后,巴菲特开始听话和用功了。他学习成绩提高了,送报的路线也拓展了许多。他每天早上要送500份报纸,这需要在5:20分前就离开家。偶尔当他病倒时,母亲利拉就帮他去送报,但她从来不要巴菲特的钱:他的积攒是他的一切,你根本不敢去碰他装钱的那个抽屉,每一分钱都必须好好地呆在那里。
对于金钱的渴望和收藏让他对于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这时的巴菲特就显示出了和他的年龄不相称的商业头脑,他制定了最高效率的送报路线,而且还在送报的时候兜售杂志。为了防止读者赖账带来的损失,他免费给电梯间的女孩送报,这样一旦有人要搬走,女孩就会向巴菲特提供消息。巴菲特很快就把送报做成了大生意,他每月可以挣到175美元。到1945年,14岁的巴菲特就把00美元投资到了一块40英亩的土地上。
14岁做地产投资,到高年级的时候,巴菲特和善于机械修理的好朋友丹利开始在理发店里设置弹子机,他们和理发店的老板五五分成,生意非常好,市场不断扩大。但是,巴菲特并没有被利润冲昏头脑,他总是很冷静地在较为偏僻的地方选址,以防地痞流氓控制他们的生意。
1947年,巴菲特中学毕业时,在370人的年级里排名第16。威尔森年鉴上对巴菲特的评价是:喜欢数学,……是一个未来的股票经纪家。
父亲坚持要巴菲特到宾州沃顿商学院读书,但巴菲特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自己已经挣了5000多美元,读了大约100本商业书籍,还要学什么呢?但是父命难违,他还是到了沃顿。巴菲特对沃顿极为厌倦,他认为他懂得的比教授们都多,教授们虽然有着成套完美的理论,但对如何真正赚钱却一无所知。巴菲特在学校里不能安心上课,而是在费城的股票交易所里耗费了许多时间。确实,在沃顿没什么东西可教巴菲特。
1949年夏天,巴菲特离开了沃顿,到内布拉斯加大学去读书。实际上,巴菲特在内布拉斯加大学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学生,他一边干着全时的工作,一边打桥牌,一边却拿到了学业成绩A。他的积蓄也有了9800美元。
后来,沃伦·巴菲特成为美国一个神话般的人物。和历史上同时代的大富豪比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内基,还有后来的软件大王比尔·盖茨相比,巴菲特不同凡响,其他人的财富都是来自一个产品或者发明,而巴菲特却是个纯粹的投资商。他从事股票和企业投资,迄今已经积累了166亿美元的财富,并成为美国投资业和企业的公共导师。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巴菲特从没有用过财务杠杆,没有投机取巧,没有遭遇过大的风险,没有哪年亏损。不管外界如何风云变幻,巴菲特在市场上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同期没有哪个人能与巴菲特相媲美。严格地说,甚至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这真是个奇迹!在市场专家、华尔街经纪人们看来,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为了参悟巴菲特成功的奥妙,人们每年一次蜂拥到小城奥马哈,像圣徒朝圣一样去聆听巴菲特的教诲,把他的著作视为《圣经》,像念经文一样背诵他的格言。但是,比尔·盖茨一语打破了人们的幻想:只将沃伦大量的格言记在心是远远不够的,虽然沃伦大量的格言值得记下来。
巴菲特5岁就开始做发财的梦,但是他并不把获取金钱看做最终的目标,他喜欢看着钱的数量增加,但绝不贪恋钱财。他的遗嘱就是这个观点的最好印证。在遗嘱中,他把个人财产的99%捐给慈善机构,只把为数不多的1%留给自己的孩子。他解释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有足够的钱去干他们想干的事情,而不是因为有太多的钱而什么也不干。
人是有天性的。所谓天性,除了我们今天还无法了解、又一定存在的遗传因素,主要是小时候由家庭等外在条件影响形成的兴趣和爱好。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是我们许多家长没有注意并加以培养。所以,有心理学家说,5岁之前人人是天才。可惜,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天性,也就是天才,都被扼杀了。从心理学的角度讲,5岁之前如果细心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创造条件给予引导,那么,孩子的天性即天才就会得到开发,孩子就会表现出超长的特质来。这会为其一生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巴菲特的父母,尤其是他母亲没有管束他的天性,而是随他而去,任其发展,所以巴菲特才造就了后来的自己。
第五篇:“沃伦法院(The Warren Court)”的贡献
“沃伦法院(The Warren Court)”的贡献
摘要:起源于西方近代宪政革命的被告人权保护制度在产生之后,在英美宪法的逐步推动之下,便开始不断走向完善。这其中沃伦法院贡献尤大。沃伦法院的宪法判例把被告人权保护理念及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随着世界性的人权公约的广泛宣讲,已得到了全球各国宪政文本的基本认可。而我国宪法文本中却对此缺乏相应条款,司法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我国宪法中人权保护的规定越来越得到关注,被告人权的保护也必将逐步走进宪法成为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
关键词:沃伦法院; 宪政体制; 宪政理念; 被告人权保护。
“你有权保持沉默,否则你所说的一切,都能够并且将会在法庭上作为指控你的不利证据;审问之前,你有权与律师谈话,得到律师的帮助;你有权请律师在你受审时在场;如果你希望聘请律师但却雇不起,法庭将为你指定一位律师;……” 这段耳熟能详的“米兰达告诫”(Miranda Warnings)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刑事诉讼程序中对被告权利的法律保护。“米兰达告诫”由美国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沃伦法院”(The Warren Court, 1953-1969)提出,也成为了沃伦法院的最大贡献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源于近代西方的被告人权保护制度走向了成熟化,并且对世界各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米兰达规则是其核心。由于这一制度进步得益于美国宪法判例的推动,以及世界人权宪政理论的发展,因而从宪政角度来重新讨论就显得不无意义。
一、被告人权保护的宪政渊源与前沃伦时代
人权是当今政治与法律用语中最突出的概念之一,对人权概念的解释亦多种多样。随着世界人权理论的发展和人权运动的方兴未艾,人权保护日渐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而诸如妇女、儿童、残疾人、难民、无国籍人、战俘、外侨、罪犯、被告等特殊主体显然更值得关注。刑事被告则是其中最经常碰到也很容易被忽视的一个边缘化群体。
刑事被告的人权保护理念起源于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意大利人贝卡利亚的《犯罪与刑罚》 堪称这方面的奠基之作。法律文本方面,如英国的《权利请援书》(1628)、《人身保护法》(1679)、《权利法案》(1689)、《王位继承法》(1701)以及法国《人权宣言》(1689)等法案对此皆有涉及,美国1791年批准的前十条宪法修正案更是将被告的权利提高到了最高的宪政高度。
如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所规定了“人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除依据可能成立的理由,以宣誓或代宣誓言保证,并详细说明搜查地点和扣押的人或物,不得发出搜查和扣押状”,第五和第六修正案更是明确列举了被告在刑事程序中的各项权利,如无论何人,除非根据大陪审团的报告或起诉书,不受死罪或其他重罪的审判;任何人不得因同一犯罪行为而两次遭受生命或身体的伤害;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或财产;在一切刑事诉讼中,被告有权由当地的公正陪审团给予迅速和公开的审判,且该地区应事先已由法律确定。被告并享有得知控告的性质和理由,同原告证人对质的权利,取得律师帮助并为其辩护的权利等。第八修正案中出现了对被告不得要求过多保释金和罚金以及不得被施以酷刑的条文,以及第十四条修正案限制各州政府的“正当程序原则”等。
然而这并不表明问题已经解决。在美国,宪法问题只能在实际的、具体的案件和争议中被提出,宪法权利也只有经过法院的适用才会变得有意义。没有诉讼当事人提起具体的“案件和争议”,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和宪政权利就无法启动,“判例宪法”也无从产生。因而有学者说,和案例同在的一个个“毫无个性的名字”对“宪法的撰写所做的事情可能与那些宪法的起草者们一样多。……正是这些案件和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保证了我们的基本章程不是一个冗长的法典,而是一个人类的文件。”
在由宪法判例逐个激活的保护被告宪法权利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沃伦法院起了突破性的作用。该时期,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厄尔o沃伦(Earl Warren,1953-1969年任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司法改革,再加上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沃伦法院在公民权利和自由方面的系列宪法判决彻底改变了美国宪法。在美国历史上,联邦最高法院第一次显示了它对社会的弱者、无权无势者以及被边缘化者的关心和保护,用布伦南大法官的话说,它对“每个个体的内在尊严和价值给予了新的关注”,“民主在美国的宪法环境中首次成为基本的价值。” 由于厄尔o沃伦是执法人员出身,对各级检察部门与全美警方中滥用职权、侵犯被告宪法权利的内幕有很深了解,因而在其任职期间,通过系列的判例给予了刑事被告人突破性的人权保护。
当然,在沃伦法院之前,保护被告权利的宪法判例已经出现。
1931年的“斯科茨伯勒男孩诉亚拉巴马州案(”Scottsboro Boys v.The State of Alabama)成为了美国民权史上维权运动的前兆,这一案例提醒人们,宪法文本上的基本权利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兑现,司法阐释将起到足够大的作用。
随后,1932年的“鲍威尔诉亚拉巴马州案”(Powell v.Alabama)规定,各州法院应免费为被控死罪的贫穷被告提供辩护律师;1935年“诺里斯诉亚拉巴马州案”(Norris v.Alabama)导致整个南方废除了陪审团全由白人组成的通例;1938年的“约翰逊诉策布斯特案”(Johnson v.Zerbst)中,联邦最高法院对第六条宪法修正案有关律师权条款作了最大幅度修改和最宽泛的解释,在联邦各级法院中,对所有受重罪指控的贫穷被告无偿提供辩护律师,但对各州法院无约束力。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沃伦法院之前,前十条宪法修正案即《权利法案》中各项保护被告的宪法权利基本上并未扩大到各州的刑事判决中,只对联邦法院有效而不能约束各州。其实早在1833年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中就已明确,《权利法案》不能用来限制各州政府,但争论一直存在,如1947年的“阿达摩索诉加州案”(Adamson v.Califonia)和1949年的“沃尔夫诉科罗拉多案”(wolf v.colorado)。直至沃伦法院时期方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二、沃伦法院宪法判例出台及其宪政学意义
在1961年的“马普诉俄亥俄州”(Mapp v.Ohio)案中,沃伦法院通过扩充对各州政府有约束力的宪法第十四条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使其具有了实体内容,即《权利法案》中对被告权利保护的宪法规定,具有了第十四条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性质,从而借此约束各州政府。
该案宣布警方非法搜查取得的证据在州法院审判中无效,随后,沃伦法院继续扩大对各州政府刑事案件的限制范围,如1962年的“罗宾逊诉加州”(Robinson v.California)中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对被告免受酷刑的保护程序适用于各州;1963年的“吉迪恩诉温赖特案”(Gideon v.Wainwright)中,沃伦法院再次借吉迪恩的“赤贫申诉书”上诉至最高法院之机,判决宪法第六修正案的律师权也属于第十四条修正案的“正当法律程序”,州法院有义务为被指控刑事重罪的贫穷被告免费提供辩护律师。1964年的“马洛伊诉霍根案”(Malloy v.Hogan)中,宪法第五修正案关于被告“不得自证其罪”的条款亦适用于州法院,被告的“非自愿供词”在州法院审判时一概无效。但该案对司法程序的各处细节未予明确,效果不佳。
1966年“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案”(Miranda v.Arizona)成为了又一个良好契机。借此案沃伦法官亲自执笔撰写案件判决书,详细讲述了诉讼各阶段的司法程序和规则,以有效制约警方,保护被告权利,此即著名的以沉默权为核心的“米兰达规则”。以至有人称叹:“宪法前十条修正案,被沃伦法院变成了对抗从警察到总统的政府官员的强大武器。”
但由于米兰达规则确实使政府付出了很大的司法成本和社会代价,所以反对之声并不缺少,继沃伦法院而上任的伯格(Warren E.Burger, 1969-1986年任职)便极力想推翻1963年吉迪恩案和1966年米兰达案,但一直未能如愿。尽管如此,1971年的“哈里斯诉纽约州案”(Harris v.NewYork)和1975年“俄勒冈诉哈斯案”(Oregon v.Hass)的判决仍然对米兰达规则进行了打击。但无论如何,以沃伦法院的宪法判例为代表的巨大司法变革对被告人权保护制度及其理念仍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米兰达案使沉默权成为了现代法治国中每一位被告的基本权利和司法公正的基本标准。
从以沃伦法院系列宪法判例的典型的被告人权保护制度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宪政制度及理念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另外一种理论争执也未尝没有道理,即详细地规定如何保护被告权利的立法活动究竟应看作是具体的刑事立法行为,亦或是应将其作为宪政权利直接在宪政文本中加以列举。
严格来讲,被告在司法过程中所应受到的保护属于诉讼权利,相关刑事立法如果缺少了对这一权利的保障显然是不完整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被告的人权保护就不能称之为宪法权利,甚而可以说,被告权利作为已经得到公认的基本人权更应该首先在宪政文本中得到确认,而这也并不影响刑事法律的进一步细化。
宪政概念形成距今不过四百年时间,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法律形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限制政治权力,保护和发展人的尊严。现代宪政理论所概括的宪政基本原则中,基本人权已成为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内容,如路易斯o亨金所言:“宪政事实上以成为保护个人权利的同义语。” 作为特殊群体的被告人权保护无论在理论界,或是在宪政文本中都已被接受为人类基本人权之一。
在英国人权学者米尔恩所概括的七项低度人权中,诸如生命权、公平对待的公正权、获得帮助权、在不受专横干涉这一消极意义上的自由权等几项均与被告人权保护相关。
此外,在已得到公认并已经我国签署的世界三大人权公约中,保护被告人权的条款亦不在少数。如1948年《世界人权公约》第10条规定:“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和公开的审判,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第11条规定了“凡受刑事指控者,在未经依法公开审判证实有罪前,应视为无罪,审判时并须给予答辩上所需之一切保障。”此即无罪推定的宣告和律师权的认可。1976年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与此相似且更为详细,概括如下:
其一,所有的人在法庭和裁判所前一律平等。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从有资格由一个依法设立的合格的、独立的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和公开的审讯,……对刑事案件……的任何判决应公开宣布。
其二,凡受刑事指控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其三,在判定对任何人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时,其完全平等地有资格享受以下最低限度的保证,诸如言语便利;享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辩护并与他选择的律师联络;受审时间不被无故拖延;有权亲自替自己辩护并选择法律援助,如司法利益有此需要时为他指定法律援助,并且在他没有足够能力偿付时不要他付费;不被强迫作出不利于他自己的证言或被迫承认犯罪等。
其四,对少年的刑事指控,在程序上应考虑到其年龄和帮助他们重新做人的需要。
其五,凡被判有罪者,应有权由一个较高级法庭对其依法进行重审。
其六,被判刑事罪而有错误的,依法应得到赔偿。
其七,任何人依一国的法律及刑事程序被定罪者,不得就同一罪名再予审判或惩罚。
该条约对被告人权的保障条款可谓备矣,而这也已经成为了以国际宪政文本形式给予确认并已得到各国认可并遵行的基本规范,成为了对被告人权保护的最低标准。
除上述基本的国际人权公约外,1985年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七条,1989年维也纳召开的第十四届世界刑法学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简易程序中对被告人权的保护的决议,1994年第十五届刑法学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问题的决议》等都对被告人权保护制度的继续完善起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动作用。
随着被告人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人权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得到承认,各国宪法亦大范围对此作出了明确的宪法保障条款。据统计,1788-1975年中制订的248部宪法中,对“受到公正及公开的审判权利”进行规定的宪法共有222部,比例为89.5%;在已查到的29部亚洲成为宪法中,22部规定了刑事被告享有公正审判的权利,比例为76%。
本就首先起源于宪政文本的被告人权保护制度与理念,在近现代的宪政环境中更是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并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而如美国《权利法案》中那样,详细明确地对保护被告权利的司法程序进行规定,显然不仅不会与相关刑事立法形成争抢势力范围之势,反而能够更加突出特殊群体人权保护的至上性,使刑事立法中的相关条款更加明确地找到其最高效力来源,以有效指导刑事诉讼实践活动,更好保障被告的相关权利。
我国被告人权保护的宪政状态及制度借鉴
从前文不难看出,把被告人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宪法人权加以保护,并在各种宪政文件中加以明确规定,已成为世界人权理论发展中的一项共识,而其中以美国前十条宪法修正案为典型。
并且以其他各国的宪法文本来看,也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趋势,如1947年意大利宪法第27条规定:“被告人在最终定罪之前,不得认为有罪。”日本1946年宪法第38条有如下条文:“不得强迫任何人作不利于本人的供述,以强迫、拷问或威胁所得的口供,或经过不正当的长期拘留或拘禁后的口供,均不得作为证据,任何人如对其不利的唯一证据为本人口供时,不得定罪或科以刑罚。”此外如越南现行宪法第72条第1款,俄罗斯宪法第49条等都在宪法条款中出现了该类被告诉讼权利的特别规定。
加拿大最高法院依1982年〈权利与自由宪章〉第7条作出的宪法判例中亦出现了如下文字:“刑事诉讼中或许唯一重要的组织原则是被追诉者不得被强制协助对自己的指控。”
由此而见,被告人权保护由英美宪法首倡并加以完善以来,已逐渐成为了各国宪法的基本人权条款之一。
在我国目前的宪政现实中,如现行1982年宪法在第48、44、49、46、50等条对妇女、退休人员、烈军属、母亲、儿童、老人、青少年、经济等特殊群体都给予了相应的基本权利保障,相比较前三部宪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对人权的保护也已经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如“公民权利和义务”一章在宪法结构中的位置调整,如2004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第四次修正案,在宪法文本第33条第3款 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一致。可谓近年来
我国宪法届取得的又一大进展,为“制度中心模式”宪法向“权利中心模式”宪法的转变起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但可惜的是我国宪法文本中并未出现保护被告这个特殊弱势群体人权的条文,如此缺陷显然也就不能为刑事司法活动中的相关规定与实践提供最高的法律保障,被告相关权利的行使也就令人担忧。
以我国刑事立法为例,自1996年刑法典与刑事诉讼法典修订之后,尽管较原刑事相关法律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刑事指控方的各阶段权利保障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如《刑事诉讼法》第9、11、12、14等条皆对被指控方提供了相应的权利保护,但实际上对不少国际上已成为刑事被告最低权利标准的事项仍缺乏明确条文。如沉默权的保障,相反在刑事诉讼法第93条却出现了被告人有如实陈述义务的条文。这不能不说和我国整体的司法价值取向以及长期坚持的国家主义、公权主义等宪法价值取向有关。国际人权学界强调,人权作为一种自然权利,宪法只是予以宣示,而不是授予,但我国宪政文本却长期坚持强调先有国家后有人权,人权由国家授予。
在司法实践中,情况显然并不乐观。一份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庭提供的名为《对刑事审判中刑事被告人权利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中强调,我国目前刑事司法活动中对被告权利的保护存在诸多问题,诸如:
1、开庭审理过程中,无故打断被告人发言的情形,出现的比例是88.2%;
2、宣判时未向被告人宣读判决文书的事实和主文,未向被告人讲解法律规定和解释裁判理由的情况出现比例为35.3%;
3、在二审案件中未提前将合议庭成员、书记员、检察员名单告知被告人的情形出现的比例是58.8%;
4、对未成年人和其他限制责任能力人犯罪的案件中,讯问和审判时未通知其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到场的情形出现的比例为29.4%;
5、不同意被告人要求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物证的情形出现的比例是82.4%;
6、在相关笔录中未提醒被告人看过就签字的情形出现的比例是11.8%。
大量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不能不再次思考我国目前立法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在宪法中明确地将被告人权作为一项基本的宪法权利加以规定,显然也是一项不可缺失的改进。
此外,由于法律环境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东西方文化中亦形成了不同的人权文化理论,如米尔恩言:“究竟什么罪状才能构成剥夺人的生命的正当道德理由因特定背景解释当然不同。” 自康德到德沃金所发展出来的“尊重个人”的观念,为西方社会的基石之一,而在中国,集体主义与儒学传统的影响,权利来源于设计,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不同的人权观。但在人类文明中,却至少存在一个共通的最低限度保护标准,此即“消极权利之说”,而这也正是我国宪政体制和宪政理念需要加以改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引自Susan D.Gold, Miranda v.Arizona(1966): Suspect's Rights, NewYork: 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1955, p10.[2]详见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肖泽晟:《宪法学--关于人权保障与权力控制的学说》,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
[3](意)贝卡利亚:《犯罪与刑罚》,黄风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Fred W.Friendly, Matha J.Elliott, The Constitution-that Delicate Balance, 1984 by Random House,Inc., Vili Prologue.[5](美)莫顿oooJo霍维茨:《沃伦法院对正义的追求》,信春鹰、张志铭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6]资料来源:《美国思想与生活杂志》,2001年第四季刊,www.xiexiebang.com.[7]资料来源:http://laws.findlaw.com/us/.下文案例皆来于此。
[8]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9]Peter Irons, 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Supreme Court, NewYork: viking, 1999, p416.[10](美)路易斯o亨金:《宪政o民主o对外事务》,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136页。
[11](英)A.J.M.米尔恩:《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页。
[12](荷)亨利o范o马尔赛文等:《成文宪法的比较研究》,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225页。
[13] 戴学正等编:《中外宪法选编》(下),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以下。
[14]转引自孙长永:《沉默权制度的基本内容研究》,《诉讼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5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依法保障刑事被告人的权利--对刑事审判中刑事被告人权利保障问题的调研报告》,《法律适用》2003年第12期。
[16(美)克莱.S.康拉德:《死刑:陪审与偏见--美国死刑案件的陪审员选择程序》,徐小平编译,《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3期。
[17](英)A.J.M.米尔恩:《人权哲学》,王先恒等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