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

时间:2019-05-15 05:4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

第一篇: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

《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电影,也是一部传记片。不是说这个电影的内容是关于知识分子的,而是指它的叙事方式和文本特点与一般娱乐片的差异,同时作为一部关于萧红的传记片,《黄金时代》是对既往全部传记电影的颠覆。

不能说《黄金时代》在电影史上完全超越了我们的艺术经验,评价《黄金时代》的主要困难会在于,它出现在了当下中国的电影院氛围当中,这将是中国院线系统的一次文化奇遇。

近几年我们正经历一场“保卫电影院”的运动,人们已逐渐重新习惯电影院观影,这个影片的出现是对这个文化系统的拓展或考验。

关于“知识分子电影”,主要是对《黄金时代》文本形式的判断。它具有明显的实验性。它最被注意的形式特征是编剧李樯设计的间离手法的使用。电影里的演员正沉浸在1930年代的生活情境中,顷刻又走向摄影机,直接向观众致辞。许广平(她的扮演者是丁嘉莉)在厨房里劳动,忽然在转身后发现了摄像机,又向摄像机走来,开始对观众倾诉自己的想法——她说萧红太孩子气了,她的不停拜访已对鲁迅的休息形成了干扰。

一般电影严禁演员的眼睛直视摄影机,怕造成梦醒的效果,而这里则是不停打断观众的梦境,干扰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沉浸。对于那些惯于和电影角色进行认同,并通过角色体验人生,进而渲泄自我生命情绪的一般观众来说,这个过程被阻断了,这将是观看《黄金时代》的第一个需要跨越的门槛。《黄金时代》无法满足一般性的享乐主义,也不追求激发观众内分泌的初级娱乐性,它对于观众的理智和精神性提出了要求。

这部电影还是对观众记忆力的考验,由于它的3个小时的片长,也由于它复杂的叙事时空。这不是一部单一视角的电影,它让民国时期的诸多文人如聂绀弩、萧军、端木蕻良,甚至萧红都对着镜头直接讲话。这些台词大多有档案性渊源或文本的出处,另有部分台词乃编剧的添加,但是这一部分需要专家才可以鉴别。

不同历史人物的回忆时常存在着事实认证上的矛盾,电影把萧红离开萧军的原因,根据萧军和端木蕻良的描述分别进行了影像再现,然后并置于影片中。关于萧红如何带着身孕逃脱哈尔滨宾馆的那一段,电影将老年萧军(他从未与萧红结婚,但是却最被文学界认为是萧红的合法丈夫)的回忆文字作为画外音使用,但是电影镜头呈现的却是萧红本人的记述,我们在银幕上看到萧红趁哈尔滨大水,自行跳窗逃跑。

不同人的讲述互相补充,也互相拆解。老年萧军、中年萧军和青年萧军的讲述一起在电影里涌现,有的以画面的形式,有的则以声音的形式。这种复调型叙事带来了丰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也同时让电影的历史发现活动似乎充满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感。

而这种做法的来源,我相信并非单单为了形式创新,或为了实现布莱希特的美学,它其实来源于创作者的一种谨慎的历史观,也来自于其面对历史素材时无奈却坦诚的态度,它裸裎了自我的认知边界,在历史结论方面显得十分节制。

这种做法曾导致我的误解。其实我看过本片两次,两次观感非常不同。

第一次观看时,我对于三个小时的长度感觉不适。它本来要求极高的专注度,但是由于当天身体不适,我一直期待影片的结束,因此忽略掉了很多细节。我当时认为本片在历史上采取了过于无为和虚无的态度。我坦白地向主创表达了我的意见,虽然我仍然认为这部影片是一个“作品”,由于它整体的均衡感,以及其形式创造的前卫性和完成度。须知并非所有电影都称得上“作品”,即使你票房很高。

但第二次观看时,我获得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感到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我曾怀疑本片对于历史的解构是否会导向历史的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但是后来我发现这种更具现代感的历史态度并没有瓦解历史这一客体。不同讲述者的言辞并陈,而非将电影创作者的研究结论直接呈现,这不是解构历史,而是让观众一起参与对历史事实进行思辨,也是对更广阔的历史进行记录和再现。它其实将自己的研究过程都呈现在电影中,这一点既具有艺术的价值,又具有认识论的价值。

多视角的叙述,就如同为萧红的形象设计了无数面镜子,让我们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同时也记录了不同历史人物的性格与情态。历史叙述的不确定感和多重展现的意味还在于,它映照出了世间的迷茫。

但是电影并没有滑向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一点我曾经十分警惕。我们对于历史真相的追寻上可以保持正当的怀疑态度,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在接近历史方面有所作为。在《黄金时代》给予的各种讲述中,我们仍然能够归纳和得出结论,萧红的确定的轮廓终于还是逐渐显现了。但是电影在叙事上经常保持了节制,很多细节的暗示和引导都十分简约,若观看时精神涣散,就会看不到这一切,从而无从得知电影的态度,而创作者其实是有自己的态度的。

观看一部分传记片,它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活动是“与历史相认的乐趣”。《黄金时代》是如何与历史相认的?我觉得这仍然非常重要。

本片当中鲁迅、胡风、聂绀弩等民国文人统统出场,这种与历史相认的乐趣十分充分。但《黄金时代》的难度在于,对于不熟悉中国现代史的一般观众来说,影片的快感必须在这有限的片长里实现,它必须不依赖于观众的历史知识就能构成自足的虚构文本。从这个角度来看,当我们发挥对于人生的想象力,也许仍然可以从《黄金时代》里感受到一种来源模糊、不知所终的人生悲欢。

但是更为重要的部分仍然是——它是一部传记电影,它是朝向历史的一次认知与情感活动,评价本片就需要一定的现代史知识,甚至某种立场。对于一般观众来说,这真的非常困难,而若没有这些,我们就很难有足够的信心去判断《黄金时代》的成就或缺陷。

萧红虽仅享年31岁,但其历史错综复杂,择其重要方面言之,有两点最应该关心,一是她的情感悲剧,一个是其文学选择。萧红一生经历的奇特在于,她和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相恋并结合时,身上都怀着上一个男人的孩子。这些男人没有因此抛弃她,甚至端木仍然和怀有萧军孩子的萧红结婚,这表现了男人们相当大的勇气。但诡异的是这些爱情并没有让萧红最终感到温暖。原因何在?在历史和外部环境的固有劫难之外,还有萧红固有的原因——其性格的缺陷。这一点今人很少谈及,电影也未曾过多着墨。因为其悲剧最为关键的因素,是隐形的男权意识潜在地涌动在萧红这位女性的世界周围。这一点其实已成为评价那段历史的共识。关于女性主义的话语,其实萧红本人生前就有明晰的表述,《黄金时代》却并未明确引用她的这部分话语。也许这些话语在今天会带来某种符号化的原因吧。不过影片却暗中铺陈了这一切,它在多处展现了男性对待萧红内心时的粗糙和漠视。影片后半部分,萧红将最后的几块钱全部用来请客,而怀着身孕在战火中独自穿梭,我们看到萧红表情豁达,但是观众难免有悲凉的感发。汤唯在后半部分成功演绎了萧红万念俱灰后的平静。

在情感上萧红具有依赖性,但在文学选择上她实现了更高的独立性。她所依赖的萧军决定去延安,她没有跟随她,这同时也是一种文学的选择。她在文学理念上与左联相隔膜,她实践了鲁迅的精神,她不接受那种迫近的功利性文学表达。电影展现了萧红和鲁迅的交往。萧红的政治选择似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事件,但是电影似乎没有直接展现这种政治论辩。整部影片基本上是将其一生平均展开,很多地方都交待的简约,但是如上所言,却又有榫卯暗中勾连。比如骆宾基是陪伴萧红走过最后岁月并第一个写萧红传记的作家,他对端木一直颇有微辞,但是他的传记是否客观仍然得到了广泛的质疑。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端木回来时,正在暗中记录萧红谈话的骆宾基慌忙将纸笔藏起来。这里面似乎别有隐情。

这其中与历史相认的乐趣,需要更多观众去发现,有些时候又需要某种专家的眼光。《黄金时代》为历史的发现提供了一个扎实、漫长的文本,但总有交待不全面的地方。它也向观众坦承了它的自我怀疑,其实这也同时是一种聪明的自我豁免。但《黄金时代》并不是现象的铺陈,它让我觉得华美的原因是,它的历史材料是被一种光穿透了的。该如何命名这束光呢? 四 影片的最后,萧红最后一次出现,再次向观众直接致辞。这段台词其实使用了萧红《呼兰河传》末尾的几句话: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仍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说完此段,萧红离开书桌,留下空镜,电影结束。而在本段落之前,萧红逝世的镜头已经展现,因此这一段放在此处,再次动员了观众对萧红一生不停地回顾、总结,然后进行左右检视、来回思量。这种方式使电影充满了对世界、历史和生命的问询。它不让人沉浸在某个悲剧当中,仅仅被动地去体验,它要求主动的观众,鼓动观众打量和观察这段悲剧。所以,我认为这部电影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其呼唤了观众对世界、历史和生命的更强烈的自觉性。《黄金时代》是一部理性化的电影,它同时又美不胜收,可以诉诸感性直觉。这里的美,不仅仅来自于其视觉部分,关于视觉部分,我还没来得及详述。一次,在北行的火车上,端木面对北方的大地,说了一句:“北方是悲伤的”。这个时候摄像机在群山上俯视,在冰河上穿梭,配以富有节奏的音乐,我惊叹于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掌控力。这种美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其中还有对于生命和世界的吟咏以及评价。《黄金时代》的华美就在于它奉献了类似这种充满历史自觉和生命自觉的人间瞬间,在这里我们有三个小时的时间与历史重逢,与生命相认。当然我觉得这个华美还来源于许鞍华导演的实地拍摄。《黄金时代》这次离开了当下的城市,也离开了香港单一的逼仄空间,将中国广阔的内陆腹地作为电影的材料。它略过了一般的娱乐性,但是却激发了更深遂的感情。

我真的很佩服让《黄金时代》得以产生的所有人,他们这种打破电影院惯例的做法,一定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要让我用更简短的词语来概括《黄金时代》的创作,我想起了两个字——“勇敢”。

第二篇:新大学时代是阅读的黄金时代

大学时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经过高考走进大学校园后,大学生们轻装上阵开始了新的求学之旅,但是很多人渐渐有了迷失的感觉,彷佛不如回高中课堂继续做习题来得更踏实。而在中学时代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进了大学后更容易适应,更喜欢这里浓厚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大学时代是阅读的黄金时期,错过了会终生有悔。

第三篇:儒林外史是知识分子的痛史

《儒林外史》是知识分子的痛史

一、《儒林外史》中知识分子对面子的维护

《儒林外史》里,吴敬梓以精确的白描手法和幽默、讽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可笑可悲的性格命运,使我们感受到知识分子文化和精神的严重危机:

(一)周进等贫苦知识分子用一生博取功名

周进等知识分子是用生命考取功名的,这恰恰体现了“爱面子”的性格。在那个社会里,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只有取得功名,才算是为自己争脸。周进为了维护面子,实现理想,一直参加科举,但考到了六十多岁也只是一个童生,这成为他平生最羞耻也最遗憾的事。也正因为他不能取得最低科名的秀才,梅玖、王惠都将他踩在脚下,私塾最终将他辞退。他所有的面子都因为科举的失败而丢失。为了维护面子,周进始终没有放弃科举,在知道几个商人想替他捐监生时,他说“便是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最终他成为国子监司业,飞黄腾达。而当初残忍讽刺他的梅玖却冒认门生,将周进以前的对联妥善收藏起来。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对于面子的维护,也体现了科举制度对于人性的摧残和世态的炎凉。

(二)娄三等出身官宦的假名士附庸风雅

娄三这一类跟周进等人相比,荣华富贵是生来就有的。但他们这些假名士为了取得“举荐”,赢得面子,弄虚作假,成为了封建时代的寄生虫,体现了这些知识分子对于面子的追求和内心的虚伪。娄三等所谓的名士一味的模范古代文人的腔调或议论永乐篡位,以显示自己的见解卓越,给自己的脸上贴光。他们生活在自己的想象中,对精神进行欺骗,企图维护自己所剩不多的面子,最终只是表现了自己的虚伪与庸俗。

(三)迟衡山等君子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

迟衡山可以说是《儒林外史》中真正的君子。他表里如一,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文中写到迟衡山想要为南京第一贤人吴泰伯设专祠,想要大家学习礼乐,成为人才。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这正是他对于自己的定位,是他作为儒家知识分子所存在的。但这里,我们也 可以看到这类人的责任感也是从另一个方面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

二、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涵,使人笑过之后又倍感痛心。

《儒林外史》的很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而又是经过典型化了的人物。很多人物身上交织着悲喜剧的命运,使我们时而觉得他们可笑,时而又为之伤心。

周进和范进是全书中最引人注目的这样两个典型。他俩都让举业和富贵功名麻醉得精神变态。周进为不能举业,竟不惜一死,向一号板一头撞去,鲜血不止,被人救醒后还痛哭不止,当众人答应周济他参加科举时,他跪在地上发誓:来世做驴做马,也要报答人家的恩德。这简直使人难以置信,年过花甲的老人为了举业如此颠狂。

范进更是可笑,这个被老岳父骂得狗血喷头、长就一副薄命相的“现世宝”为中举的喜讯搞错了神经,在集市上丑态百出。若不是老岳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位举人老爷恐怕永远难以醒转了。

这是两个多么滑稽近乎小丑一样的形象,简直丢尽了读书人的脸。然而,我们仅仅认为这是作者对他们的嘲笑,是不够准确的。通过这两个人物,我们仿佛看到无数知识分子在科举的道路艰难地跋涉,有的得意,有的碰壁;不管得意还是碰壁,实际上却成了满腹八股文、无一点真正用处的蠢物。看到这两个人物,我们不难联系到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这个人物实际上属于笼进、周进同一类人物,只不过他更落魄,命运更悲惨,更令我们同情。

三、通过潜意识的描写,可以看出人物灵魂受害之深,处干麻木和不觉醒的程度。

首先,小说深刻地刻划了人物心灵深处情与理的矛盾。在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支配下,王玉辉的人格陷于分裂状态。他一方面是“天理”的忠实奴仆,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认为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另一方面又为人的情感和良知所左右。结果女儿果真殉夫之后,精神陷入了痛苦的深渊。通过王玉辉这个具有复杂心理内涵的形象,我们看到了程朱理学是怎样以无形的屠刀栽害着知识分子心灵的。

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还有“马二先生游西湖”。众所周知,马二先生也是作者着力刻划的知识分子形象之一,作者对他迂腐而忠厚的性格作了善意的讽刺和批评。自然,他所谈的那套举业经,是那么迂腐而酸楚。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他有浓厚的道学气,见了着时装的妇女不敢仰视,见:了茶铺的老板,他宁可躲开。在这个人物身上好象没有人欲,甚至连美丽的西湖景色也无所欣赏,不感兴趣。一路只是吃,又没有钱,他一会儿看女儿,一会儿又写他怕看女人,用笔散漫,似乎与表现这一人物无关。其实这正揭露了马二先生心灵的隐秘,揭示了“天理”与“人欲”的矛盾。马二先生观察女人可谓细矣,连她们的发型,衣着,甚至脸上的疤痕都没有放过,这说明其心灵深处并非对女子丝毫没有兴趣,但同是这位对女人观察细腻的马二先生,与女人真正打了个照面,竟低着头走了过去,不曾仰视。这段游西湖描写,真实而逼真地刻划出被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扭曲灵魂的马二先生一类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把“人的欲望”、“对美的追求”只能完全、彻底地隐藏在内心深处,而行动一上,不敢丝毫超越封建礼教的规范。

更可怕,可悲的是,他们既是八股文的忠实信徒,又成了它热心的宣传者。自身受害不算,还将毒剂扩散在他人身上。如匡超人就是受其鼓动走上这一道路的。可见,马二先生这类知识分子受害之深,危害之大。其次,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在科举道路上竞进的男士,也给我们刻划了一不醉心举业的女姓,这就是鲁编修女儿一一鲁小姐。她与《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恰好相反,丫生下来,就与脂粉、描红绣凤无缘,偏偏喜读圣贤之书。正如乃父所云,如果不是女儿之身,十个状元也挣回来了。她心强命不济,自身无法走上科举之路,想找个代替自己实现光宗耀祖理想的丈夫,然而其夫对科举之事无所用心。她只有把唯一希望寄托在年仅四岁的幼子上。她每天课子到四更,无疑在摧残儿童。由此可见,科举制度不仅摧残男士的心灵,妇女也难逃其害。

四、通过典型描写,控诉科举制度使人蜕化变质,使我们对其越发痛恨,对知识分子的受容更加同情。小说揭示了在科举制度的腐蚀下,不少人蜕化变质,最为典型的是匡超人。

作者是用匡超人的际遇和蜕变,来控诉“文章举业”怎样毒害了明清两代难以数计的读书人。吴敬梓在匡超人形象中寄寓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包括了他对历史的思索,还凝聚了他对生活的发现。作者用对比手法为我们塑造了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匡超人。前一个匡超人,朴实、忠厚,对老人至孝,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年青人。

变质后的匡超人虚伪、自私、奸诈到了极点:停妻再娶,趋炎附势,替人做“枪手”,甚至于诽谤自己的启蒙老师马二先生,借以抬高自己。这惊人的蜕变仿佛在表现匡超人的人生悲剧,实际上是表现了众多本质善良、积极上进的青年被科举取士制度腐蚀的悲剧。

五、作者笔下理想人物的前途渺茫,正说明当时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首先,杜少卿应当说是作者笔下重要的理想人物之一。有人说,这就是作家生活中的原型。起码这个人物身.上多少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说,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他不应举,不做官,守着妻儿在繁华的南京过快活日子。他身.上有一种叛逆精神,放达不拘礼仪,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高洁品质和不同世俗的理想。小说详细描绘了他乘醉携妻子,穿过繁华的街落畅游清凉山的场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这方面的品格。这样的举动,在现今社会中,当然算不了什么,然而在当时,无疑象爆炸了一颗炸弹,引来无数人来围观,来看“西洋景”,只看得众人眼花缭乱,目瞪口而,杜少卿的处世哲学,也只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行为。即使有些反抗,并不是对封建社会的正面冲击。这种反抗还缺乏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者在小说结束前描写的“四大奇人”显然寄托着他对未来的希望。四个奇人,一个是无家无业,寄身和尚庙的;一个是卖火纸筒子的;一个是开茶馆的;一个做裁缝的。既非名宿,也非乡绅,完全是一个新的阶层。可是作者对这个新阶层并不很了解,他叛逆的一生是在封建仁层中度过的。因此,“四大奇人”写得是失败的,象浮光掠影一样,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吴敬梓笔下的理想人物都是没有出路的,等待他们的自然也是悲剧命运,只是结局与周进、范进、,马二先生等不同罢了。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尽管他们的性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有不同,但异途回归,终究逃脱不了悲剧命运。在这个意义上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知识分子的血泪史。作者是满含辛酸泪,十分痛心地诉说这一历史的。但封建社会的衰朽已不是谁能挽回的,这是杜少卿等人也是吴敬梓思想的悲剧。

作者对儒林士子的一些丑态是有嘲笑,象对周进、范进这样富有喜剧色彩的丑角的描绘,不无这样的态度。但对江河日下的封建制度和毒害知识分子的科举制度更多是冷笑和惨笑。

第四篇:王强: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

王强: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

王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新东方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学学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硕士,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软件工程师。北京市海淀区侨联委员、欧美同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书之爱》。1996年王强在北京新东方学校开创了“美语思维法”美国口语培训,掀起了中国英语口语学习方法的革命。迄今为止,十余万人接受了这一培训。2000年接受香港凤凰卫视台“名人面对面”专题采访时,王强被主持人许戈辉誉为“新东方明星教师中的明星”。2001年,在新东方领衔主讲“高级口译班”,获得学员的空前欢迎。从2002年起,王强陆续把自己在英语学习各个领域的教学心得进行系统总结,旨在帮助学员在短时间内真正突破英语交流的障碍,能够真正准确、流畅、地道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快乐地追寻梦想

中学时代,王强“有幸”遇上了一批从大学里下放的“右派”。这些满腹经纶、经历坎坷的知识分子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犹如失去士兵的将军重返战场,彻底地征服了这个懵懂少年,甚至指挥了他的信念。他开始梦想着将来成为一名两袖清风、风度潇洒的老师,这个理想在他1984年从北大西语系毕业留校后如愿以偿。

王强在美国一共生活了七年,七年中从读书做学生到进入美国贝尔传讯研究所做软件工程师,遍尝了留学生的酸甜苦辣。到1996年决定回国的时候,王强已经拿到了近6万美元的年薪,而且以他的能力,在贝尔的事业正呈上升趋势。可他还是回来了,离开人人向往的中产阶级花园洋房舒适生活,选择了新东方,重新创业。

“我回国创业的最直接动力是想把成功的经验展示给中国学生,使他们到美国后不再走弯路。”王强很坦率地说,“我并不是一个极为优秀的天才人物,但是我却能够在美国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压力的社会里一步步走过来,从一个在异域打工的学生到一个世界一流传讯研究所的工程师,我认为自己这种奋斗和打工的经历确实是有说服力的,这些经验也比较宝贵。随着中国的逐渐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国门,把我的这些经验和大家分享,告诉大家如何在那样的一个社会里不断寻找能够融入其中获得成功的契机,如何作好自己人生的设计,进行有效的选择或者放弃,这是我能够做而且也应该做的。”

不说也知道,在异国呆久了,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欲望和冲动,希望自己能够做老板,去做自己喜欢做并且能够做的事业。但这里所谓的“做老板”并不是一个权利层面的选择,而是意味着实现梦想。1995年,俞敏洪找到了他,王强心底的梦想就这样清晰起来。他在出国前就在北大教过六年书,一直难以割舍做老师的心愿,加之在美国生活多年,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熟悉,还有从底层到上层的从业经历„„这些和新东方以励志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非常契合。就这样,王强坚信自己是可以回国启动事业、实现自我的。换句话说,新东方提供的平台终于让他把生存手段与理想合二为一。带着快乐的心情,带着“从零开始”的心态,王强回到了新东方,启动了自己的事业。较为落后的物质状况、不太健全的法制、复杂的办事程序甚至糟糕的交通状况等问题,王强以平和的心态坦然面对。回来上课后他骑了两年的自行车,直到把家里的自行车全部丢光;去上一次两个小时的课,路上来回要花三个小时„„王强觉得这是必然的经历,并未感觉到太多不适。

一个人要想成功,梦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准且细致的切入点。1996年的新东方还没有成型的口语教学,于是王强就以口语教学为切入点慢慢开始。从口语培训部最初的一张办公桌、十名学生开始,到1999年,已经有一万名学生,而累计到现在,已经有十余万学生。王强后来又陆续在新东方启动了很多部门,比如IT教育、实用英语学院、新概念英语,听说速成课程„„在新东方,王强的事业经历了无数个从零开始,也品尝到了无数的辉煌。坚持公正与尊重个性

王强眼中的新东方精神是一种通体透明的文化。而这种文化需要有两个东西来支撑,一个是做人,一个是做事。做人要浅,要浅得透明,浅得正直,浅得公正;做事要深,要将事情做得精彩、精致、精到,做成精品。在企业的人文层面中营造出一种宽松的氛围,鼓励并尊重个性。这就是王强心中的新东方精神核心。

在日常管理中,他也是一直这样实践的,即制度是第一要领,因为没有制度的企业是无法管理的,但是在制度之外还要呼唤个性——允许、尊重并鼓励个性的存在。在他看来,做人成功有两个因素,一是要具备真才实学;二是要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许在社会和企业里要有所收敛,但是骨子里的个性应该坚持。王强认为,有个性的人必有其独特性,而有独特性就一定有创造性,有了创造性才会有价值。而作为新东方的领导者,要想留下真正的人才,就必须有包容的胸怀。

西方有两句关于职业经理人的论述王强推崇备至:“I love you, but I have to fire you.(我喜欢你,但是我必须让你走人)”和“I hate you, but I have to keep you.(我讨厌你,但是我必须留下你)”王强希望每个管理人员都敢跟员工说这样的话,通透地不含个人感情因素地管理。这一点在新东方这样一个知识分子群居的企业更为重要,允许并且尊重个人空间的存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个人拥有自己的空间,这实际上是尊重人才、尊重个性、尊重生活方式、尊重独特思想,也是尊重才华的一个具体表现。这也正是新东方的独特魅力所在,它不像中国有些民营企业那样,特别喜欢对员工进行统一,像当年秦始皇统一中国那样来让他们的个性达到出奇的一致。这样统一的结果可能是便于管理,但是扼杀个性的结果是同时也扼杀了人才的创造力。而新东方老师之所以受学生欢迎,正是因为其迥然有别、异彩纷呈的授课风格,如果都是王强,都是俞敏洪,都是胡敏,自然也就失之于乏味了。在生存与理想之间

在中国,一提到知识分子,似乎总是要用“清贫而文弱”来形容,尤其是传统知识分子,多有“尚知不尚行”的弊病,清高的结果往往是在严酷的生存现实和他们竭力固守的精神自由之间产生一种巨大的落差。一方面生活在精神和理想的云端里,强化着自己无以复加的神圣,另一方面却在现实的生存面前承受着内心难以名状的失落、惶恐、无奈甚至悲哀。然而对王强来说,在美国时能够“极其理性地把生存手段与理想分开”,为了生活转学计算机,进而进入世界一流的贝尔传讯研究所做软件工程师,然后在工作之余读书和写作,以此来实现自己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不能不说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王强认为,在现实面前首先要做的是一个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大写的人是最重要的。但是只有先吃饱肚子,才是可能进行精神的追求。这其实也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是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理论的一部分。一个知识分子在社会里当然可以自命清高,但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再神圣的人离开物质基础,其精神追求也是软弱无力的,因为一个健康的脾胃对你肉体提出的抗议,比任何示威都厉害得多。所以,在王强的字典里,追求生存和追求理想从来就不曾矛盾过。

王强最初的梦想是成为北大教授,做一个书斋学者。事实上后来辗转到了美国,从刷盘子、洗碗干起,然后读了计算机专业的硕士,到了贝尔传讯,又从美国回来,从事新东方的教育。表面上看,王强似乎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书斋学者的理想,但其实丢失的只是一个24小时坐在书斋里的姿态。到现在为止,尽管每天有诸多事务缠身,王强依然没有丢掉睡前半个小时的阅读习惯。因为他所追求的不是姿态,而是心态。

王强对自己的理解是,在他的骨子里流着两种血液:一种是赌徒的血液,另一种则是流浪汉的血液,但他可以平衡这两个极端。他常说,我们是社会的人,不仅要符合法律和道德的要求,还要遵从社会现实的需要。比如找工作,很多时候工作并不理想,但为了生存我们就必须接受雇佣。在这种情况下,生存手段和理想就是分开的,只有极其幸运的人才能够将二者合而为一。但是,如果一个人在生存手段和理想分开的情况下,还能够坚持理想,那这个人就真正是个可敬、可畏的人。而王强正是在美国的时候想通了这些,才能够很平和地把生存手段和理想理性地转换和区分。这样区分的好处是可以随遇而安并且心境平和。单纯等待的风险终归是太大,所以王强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先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即使那不是最理想的工作。在八小时之内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这样才能对得起职业和良知,也对得起作为社会人的基本要求。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寻求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

这是王强在美国得到的“最具肯定意义的”价值观。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人不要在乎别人看你是什么样的,更不要在乎按照你的职业标准来说这个东西是低了还是高了,只看事情本身是不是能够做好,在你做好之后是不是能够获得你所期待的回报,你是不是可以用这些回报来实现你的梦想。”这样想,心态自然会平和踏实得多。如果过多地抱怨社会和他人,那再好的平台也没有用。这正应了那句“智者随遇而安,不徐不疾,不烦不躁。得不足喜,失不足忧”的话。读书,在一个清净的角落

从终极目的上来说,读书是王强营造一个完全属于自己心灵世界的过程。而且从他的经验看来,读书越多,就越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困扰,越不会被寂寞孤独这样的东西所影响,因为书籍在人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完全独立于外界的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栖居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古今中外丰富而伟大的灵魂。而当一个人的心灵中拥有一个这样的王国时,他的承受能力会增大许多,他可以不需要任何外力来支撑他的生命,所以王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I read, therefore I am!(我读,故我在!)熟悉的朋友笑称他为“书痴”,因为在王强看来,读书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他有一句座右铭叫“读书只读一流的书”,所以王强平时只读中文古籍和西籍,因为在他看来,真正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书也就是这两类。而且读书的类型不可偏食,要讲求平衡,精神的脾胃才能健康,所以,无论是文学、历史、诗歌、哲学,还是宗教、科学读物,王强在日常阅读中都有所涉猎,他戏称这样的读书方法为“饮食平衡读书法”,他深信有选择和重点地进行吸收才会让精神的林木不至于因营养匮乏而枯萎或变形。当然,这只是“读书人”的读书,专家学者则另当别论。

一个把自己定位于“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人,生命的主干必然是文化。如果说读书对王强来说是接受文化,那么他的教学活动则是在传递文化,传递一种世界文明和文化。王强就这样,吐故纳新,在一个清净又方便的角落里,自由自在地读书,让内心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也让自己更加谦卑和宽容。

四十不惑,站在四十岁的年龄上看自己,王强的愿望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真正从事一些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把西方一些比较系统的优秀书目引荐到中国市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西方的一些真正有思想有分量的学术著作,他希望能与更多的人分享。此时此刻,教育是他的事业,读书是他永远洗脱不掉的挚爱,而这也正是他,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选择。

第五篇:思想政治素质是知识分子素质的灵魂

思想政治素质是知识分子素质的灵魂

一个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落实到一个实际职业中,才会真正发挥自己的真正价值。这里指的是他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人性的各种基本价值。而价值又依赖于这个知识分子的基本素质。

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的实际中,社会实践也对我们的知识分子的素质和价值,客观的提出了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下面我们正面讨论一下:

(一)知识分子的素质是各个行业最核心的素质

无论是我们的大中小学校、各种类型的医院、或者是机关企业现在几乎都是在一定的学历要求下,成为以知识分子为管理和经营的实体了。就拿我们的学校来讲,一个学校教师的集体素质直接决定着,这个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正如一些教育家讲的:学生不是一两个名师和名人教出来的,而是靠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熏陶出来的。同样在一个医院里没有高素质的医护人员,患者也不敢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这个医院;一个公务人员素质不好的行政部门在人民群众也是令不行禁不止、“刁民”满地的;我们在强化我们学校建设、医院建设,强化各种机关建设时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队伍素质。这个建设的重要性胜过单位楼房设施等建设。实际告诉我们:知识分子的素质问题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二)思想政治素质是知识分子素质的核心素质

在我长期的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基本将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归纳为(1)思想政治素质;(2)职业道德素质;(3)职业的文化修养素质;(4)从业的能力素质;(5)健康的身心素质;(6)富有魅力的、带有行业特色的、风度仪表的,外在素质;(笔者在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上,曾经发表过《从学生的外在素质实施内在教育》,就是我计划写的六篇文章之一;现在我写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的素质的灵魂》也是我要写的六篇文章之一)从1986年开始到现在一直是我教育学生的法宝性讲座。在我参加的一些保险公司人员培训中,听来听去也体会到各个行业对自己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几乎完全也可以归纳为上述六个方面。

在上述六个方面里,虽然人的外在素质是认识一个人第一感觉和第一素质,但是属于我们常讲的身外之物。我有时对学生讲:一个人要培养那种“在脱光衣服时,也具备的优秀素质”。其实这里我是在要求学生在培养自身素质时,注重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修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这些素质时一个人的身内之物,一个人最宝贵的素质!在这里起着灵魂和主导作用的时思想政治素质,当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时候,必然具备崇高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力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逐步陶冶健康的身心素质和魅人的仪表风度,必然利于自己的职业需求。

那么我们要确立的思想政治素质究竟是什么样的内涵和外在呢?我们归纳古今中外成功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可以列为以下三点:一是确信人类社会是有高级而美好发展前景的社会阶段的。他相信自己的现在努力正是为着社会的高级阶段的发展;二是实际的爱国主义精神;三是坚持真理的政治态度。任何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就是在这三方面形成和发展各自的外延。1: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列为思想政治素质的首位。这对于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员来讲是毫无疑问。但是现在我们教师队伍和各种行业的知识分子队伍已经是由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信仰的人员组成,假如我们再不与时俱进的发展我们的统一的信念,就不会形成团结统一的凝集力,也就不会形成思想政治素质的结合交点。分析古今中外的进步党派的指导思想、观察各类成功者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会发现他们再思想政治上交织点都是科学的宇宙观、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相近的人生观。他们都相信宇宙是可以认知的、也是可以征服的;他们相信人类的发展永远是发展的、而且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方向发展的;也许他们不把未来的社会叫做共产主义社会、也不叫做英特纳雄奈尔,但是他们也相信未来的社会有着自己的高级阶段;他们绝对不相信地球的毁灭、也不相信人类在毁灭和颓废;他们相信我们的一切落后和腐败问题都会得以战胜;他们也不相信反科学的歪理邪说,他们相信:停止的观点、骄傲自满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悲观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个人行为上他们以献身为人类的文化发展不懈的工作。无论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爱迪生,还是中华民族史上的英雄豪杰与现代的雷锋、张海迪、以及无数无数名我们的教师和广大的公务员、知识分子

和人民群众,我们都恪守着这种思想的信念,脚踏实地地敬业和奉献着。反之正是那些在思想和信仰上产生错乱的人,在行为上颓废和堕落,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社会完了”“信仰和誓言没有用了”“不捞白不捞、不吃白不吃、不贪白不贪”,于是乎他们就对人类、对社会、对党和人民失掉了革命性。我们分析那些形形色色的社会发展史中的败类和当代的贪官腐败分子,不难看到它们构成社会发展中的寄生虫,其根源就是产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念上。我们从小就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小就讲社会发展史、但是要形成指导自己一生的行为理念,还真需要一生的不懈坚持!

当然一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还需要解释不少内涵:例如:还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还需要坚持基本的原则等。没有明确的这些内在的基本内容,那么树立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信念完全是不可能的。

2:思想政治素质的第二个组成成分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确切的说就是:一个人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导下展现的活力。我非常认可我们习以为常的爱国主义的滔滔演讲。而真正的爱国主义精神更体现的是对自己所属民族利益和国籍利益的忠诚和热爱。

我们经常讲到祖国两个字。那么什么是祖国呢?祖国是自己所属的国家。在英文译文为:母亲的土地。人不能没有祖国!甚至于连祖国不强大都不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家庭都是祖国给予的。就凭这一点,“母丑”“家贫”都不会改变他对祖国的情感。甚至于会在享受生命的同时,也竭尽自己的人生义务。对于他来讲:祖国不仅是他生活成长的土地,更是他成功的摇篮。没有祖国就没有他的一切。固然他的言行都会充满无限的活力、充满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也深知自己所属对自己的需求,脚踏实地的承担社会职责和义务。

在我的一生中接触过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在工厂接触过工人、在北大荒接触过农垦战士、在原始深林里接触过质朴无华的林业居民、在草地上我接触了无数的少数民族兄弟、在油田我接触了石油工人和干部,这一切人们都实实在在地告诉我: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人是祖国山河的植被!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共产党员就是我们共产党的植被!我们的党和祖国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壮丽、伟大、光荣、正确。我终生不会忘记在30年前,我也26岁,我在东北一个小村庄实习时,在火炕上听两个26岁的生产队长和党支书,讲他们当年是如何在村口跪在全体要逃难的乡亲们面前,恳求父老乡亲们留下来的故事。这个村子连着两年马厩失火,全村的乡亲们绝望了,全村的乡亲们要逃难了。也就是那一年,他们俩刚好从部队复员回到村庄,一再劝阻背井离乡逃难的百姓,在他们劝阻无效的时侯,他们这两位共产党员就跪在村子口,恳求全村的乡亲们“再晚逃难一年”,让他们当一年的生产队长和支部书记看一看。就是这样他们上任的。他们用自己的复员费为村子里买了牲口,而且还带领全村的乡亲们艰苦奋斗,不到一年就扭转了百姓寒心的生活困境,稳住这个差点消失的村庄。这两个共产党员虽然没有电影里常见的高挺形象,而且还是曲腿跪下的形象,但是他们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共产党员。他们的经历教育了我一生。尤其是极其深刻教育了我:应该怎样对待对待我们伟大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这个母亲的土地。他们战场上誓死保卫祖国土地的战士一样可贵。而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靠敢于为祖国和人民竞折腰的共产党员。爱国主义是我们报效祖国的最基本的思想政治的动力和底线!是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基本的组成。

3:坚持真理的政治态度是我们思想政治素质的第三要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人类乃至宇宙之间各种事物变化规律的日趋完善的总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理论也是真理;我们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的各种学科的定理定律也是真理;还有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遵循的教育教学规律也是真理;就是我们在社会管理、城市建设规划也有真理的指导。历史上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坚持真理、哥白尼坚持日心说也是坚持真理、教师传播知识和批改作业也是坚持真理、我们的国家不断地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克服人治坚持法制,也是坚持真理。一个人民教师在坚持真理的基点上必然激发职业素质的发展和展现。他会一生坚持学习,他会活到老学到老、永无止境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会追求广博的相关科学知识、追求精深的专业技能、他在人群中永远是勤奋学习的表率;他会钻研学生,他分析学生的前提下,科学地开发和指导学生,决不会急功近利地拿学生做违背教育科学的事。他会探索越来越好的教学方法;他会一

丝不苟地科学从教;在坚持真理地思想指导下,实施素质教育,他以高尚的师德律己,也不怕唇枪舌剑、不怕诋毁、不计荣侮,一个真正能承担素质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心目中鲜艳的旗帜,他代表党和人民的教育使命、他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他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他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和品德行为的塑造者。

最近在我们《钟声教育》网站的数学论坛上,我就遇到一位古稀老人,他在辅导小学二年级的孙女时,发现在目前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个从清朝时期就遗留下的错误叙述的知识点,他为了让今后的少年儿童不再受到误导,而得到健康的教育,连续四年(我又加上了2005年),给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和教授写了不少信件,一直得不到让他满意得安慰和理睬。这位七十多岁老前辈自己不会打电脑,就把信件抄写好,然后请人打成电脑文件,自己再去网吧去发出。今年春节的三十晚上又开始起笔,初三定稿,又发表在我们的《钟声教育》的数学论坛上了,我真为这位古稀老人追求真理的精神感动了!但是我们的教育专家是太少吗?我们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件事:在一次高考阅卷中,有个试题标准答案需要修改。在我们的教育部门是无法纠正,面对天不应地不理的实际,最后麻烦了三位科学院的院士联名上书才得以解决。由此推理:这位老人的坚持真理的精神是得不到回音了。从四年前是俩位老人的呼吁,结果其中一位老人已经驾鹤离去,我们现在在世的谭老前辈以“雪里行军、情更迫”的精神,在朋友的帮助下,又在我们《钟声教育》网站的数学论坛钟发表了十几篇论证性的文章,我们这位老人简直要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要把牢底坐穿”。我们的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是不是该拿这位谭老前辈对青少年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当一面镜子呀!

上面三方面是综合一体的、是不可割裂和单一的。当你具备了社会发展的科学认识的时候,你就会产生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当你具备了对社会发展的坚定信念的时候,你才会对真理的宣传捍卫、形成自己的人生时务、只有你在具备爱国主义情感的时候,你才会真正享受到祖国和民族的价值、你才会具备对社会发展的献身投入、只有这样你才会具备对真理的切实追求,实践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思想政治其实就是在这三个方面互相依托、互相建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一个人在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健康的建构以后,一定在道德素质上、在文化修养素质上、在从业能力素质上、身心素质上、以及他展现给外人的风度仪表素质上,都会找到自己最佳点!因此我们必须体会到:思想政治素质是我们每个人的健康素质的灵魂!

(三)当前还是要坚持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

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坚持对知识分子的鼓励、信任和全力依靠的。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对知识分子的信任和依靠的最佳时代。但是我们的一些获得知识的分子,不识时务,以自己的知识和学历为资本,拿自己的知识做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勾当。例如:利用化学知识、为一些厂家在食品中,掺假。制造假腐竹、假奶粉、假粉丝;在企业中制造盗版书、盗版光盘、盗版软件;在教育系统里,长期搞地方(或地区)试题控制教学,践踏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建立自己地区的应试教育网络和体系;在社会上搞伤害人民利益的野蛮规划、搞暴利或暴力拆迁;在体育比赛中的不断更新的兴奋剂;在伤害人民战争中的导弹火药;在人民生活中搞虚假广告等等。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甚至于识高级知识分子的直接参与和策划。依毛泽东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生存和发展在一定地阶层或阶级地范畴里,每个人也依赖依存在一个阶层和阶级范畴之内,每个人都打着不同的社会烙印。

知识就是力量!一点也不假!我们的中华民族还是养不起那些,奢华堕落的知识分子的!我们的国家还需要脚踏实地的,为着中华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知识分子!那些贪婪、奢华、堕落的知识,对社会的破坏、对人类的践踏,也是不可低估的破坏力量!

我们也有必要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对任何人、当然有广大的教师、医生、工程师和各种专家们加强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和强化,在相信社会向上发展、在爱国主义上、在坚持真理上,提出毫不妥协的要求!其实这是最大限度的开发我们每个人的最大潜力。也为我们每个人奠基了最佳发展点!《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就是在紧箍咒的约束下,唐僧才开发了它们的潜力,而完成取经的伟大事业的!我们只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吸取教训,克服整人的负作用,一定会开发和焕发全体人民的社会积极性的!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原来是对学生的一个讲座稿,现在做了修改,奉献给理解我的同志。其实其他同事需要时,还是改成对学生的讲座的,但是在事例上需要再加充实。)

下载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王小鲁:《黄金时代》是一部知识分子的传记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王璇是一位尊敬老师(小编整理)

    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事迹材料 王璇是一位尊敬老师、热爱班级、关心同学、勤奋学习、成绩突出、工作积极,品学兼优的学生。该同学深得师生喜欢,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也是同学们学习的......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年级:05级专接本 姓名:李勇勇 导师:王国洪 一。选题的意义和国外的研究情况: 1,选题的意义: “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摘 要: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二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

    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知识分子小论

    知识分子小论——读《俄国思想家》有感王小泽以赛亚·伯林这本关于俄国知识分子及其思想的书读下来确实有些艰涩——这大概也是所有关于思想类的书籍给我的感觉。这或许也是......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从《诗经》开始,悲秋情结就是古代文人绕不开并热心追逐的情绪。本文引证中国古典诗词,将悲秋作品进行分类总结,得出三种悲秋,一叹英雄迟暮,人生......

    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马寅初是“始作俑者”

    1949年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马寅初是“始作俑者” 对于思想改造,大部分知识分子在意志上是不情愿的,被迫接受新的意识形态话语,尤其是被迫自我检讨,然而,在理性的层面,其中相当一批......

    王晨是好人

    王晨是好人 从事桥梁巡查工作近20年,多年来一直坚守平凡的岗位,踏踏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从一名普通的巡查队员成长为桥梁巡查队长,坚持把每一天的工作都当做一番事业去做。......

    陈小鲁,文革道歉信

    篇一: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热点:陈小鲁的道歉贵在“责任承担”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热点:陈小鲁的道歉贵在“责任承担” ;据新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前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究室研究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