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

时间:2019-05-15 05:1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

第一篇: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

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1-6-3-4-1-8-9-2-3-8更多相关资料请加扣扣

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

秦前红

马歇尔于1795年9月24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边远地区,其父亲曾是华盛顿的同事和好友,经常参与有关美国宪政问题的讨论。年轻时代的马歇尔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多年以后,马歇尔曾自豪地回忆说:我年轻时所获得的有益的东西都归于父亲的细心的照顾。他是我思想上唯一的伙伴,同时又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和一位真诚的挚友。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马歇尔与其父亲一起参加了大陆军,其军旅生活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发现地区的偏见和补给的匮乏常常困扰大陆军的时候。在独立战争中,乔治?华盛顿作为军队总司令常常因军事补给的匮乏而求助于大陆会议,这一事实没有逃脱马歇尔的注意。后代许多历史传记学者都证明是这场战争造就了马歇尔对美国的看法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信念。同时,在战争中与汉密尔顿和其他一些州革命领导人的交往以及和来自各殖民地士兵的接触,也大大开阔了马歇尔的视野,坚定了其爱国热情。战争使马歇尔成长为一位实用主义的理想者,他坚信美国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毫无限制的州的权力所导致的危险。正如后来他在自述中所说到的:“联合则存,分离则亡,成为每个美国人铭言之时,我亦深受其熏陶,久之成为我身心的一部分,在军营中,我坚信美洲是我的国家,国会是我的政府。”[1]

1870年,马歇尔开始在威廉?玛丽学院跟随乔治?威思学习法律,然后学习各州的思想史和政治史。威思指导马歇尔学习普通法基本原理和先例推理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威思还把马歇尔引入政治哲学中,并指出政治哲学在法律辩论中的地位。18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马歇尔成为弗吉尼亚律师界一位著名的律师。1787年马歇尔被选为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他积极支持采用所制定的宪法,并对所提交宪法的第

三条关于建立联邦司法系统的优点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平息州权主张者们关于联邦司法系统侵占州司法权的担忧,马歇尔充分阐述了他的想法。他认为一个联邦司法系统,包括一个规定了初始管辖权和上诉管辖权的全国最高法院,将会最有成效地保护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和联邦权利。针对反动派惯用的观点:“若采用联邦宪法,权力必被滥用”,马歇尔进行了有力地反驳。他说:“我们受压迫时,正应设法控制政府。现在在美国,并无个人特殊利益可言,社会利益已与个人利益融合不分,我个人在寻求共同利益时,亦同时在寻求个人利益。”[2]

1797年马歇尔和雷吉?格里以及平克尼一起三人前往法国,进行外交谈判,维护美国在英法冲突中的中立地位,结果表现卓越,不辱使命,深受国内的赞许。1798年马歇尔当选为联邦众议院众议员。1799年,马歇尔又被任命为亚当斯总统的国务卿。1801年亚当斯竞选总统失败,为了保持联邦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力,他在卸任前任命马歇尔为联邦首席大法官。

马歇尔在美国最高法院任职长达35年之久。在他主持下,最高法院审判了许多留传后世的案子,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案例。这些案例既集中体现了马歇尔的宪法思想,又对美国宪法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将结合有关具体案例来阐述马歇尔的宪法思想。

一、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在马歇尔担任联邦大法官期间,最高法院面临着持续不断的政治压力。这里面既有联邦党人与共和党人的激烈党争,也有谢斯起义这个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还有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和佐治亚州之间关于印地安事务的无休止的争吵。在这一系列冲突中,马歇尔努力寻求最高法院与党派政治的外部压力相分离。马歇尔认为在法律与政治之间,法院应将裁判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最高法院应确立其作为宪法性争议的裁判者的地位,而不得干预其他部门所做出的政治性行为。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马歇尔敏锐地洞察了那些激进的联邦党人欲借该案打击以总统为代表的共和党人的意图,鲜明地指出:“根据合众国宪法,总统被授予某些重要的政治权力,在执行的过程中运用他的自由裁量权,并以其政治身份,仅向他的国家

和他自己的良心负责„„如果部门领导是执法机构的政治或秘密代理,且只执行总统的意志,或仅在执法机构具备宪法或法律自由裁量权的情形下行动,那么再清楚不过,他们的行为只能在政治上得到审查。”[3]

马歇尔关于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他对法治的信念即对宪法的看法上。他认为宪法至上。宪法的至上性来源于美国人民,美国人民是政治和政府权威的最终来源。他怀疑纯粹的民主制和普选制,坚信建立一个平衡的宪政体系对当时的美国是最急需的。在这个体系中,国家一级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各在其明示和暗示或临时性的权力中保持持续的运作,切实适当地实现既定的宪政目标。他认为宪法性的限制终于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联邦政府部门造成独裁,以至损害国家和人民。同时,他认识到宪法对州的权力限制在于保护联邦政府权力免于受到地方权力的干扰,不至于使州权与联邦权力相冲突或是州权干涉了诸如州际贸易之类的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4]

二、司法审查制度和联邦法院的宪法解释权

司法审查权在美国联邦宪法中找不到任何规定-或者找不到明文规定。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明确呼吁联邦法院应该拥有此项权力并主张“违宪的任何立法不得生效。”[5]十五年后,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马歇尔运用了与汉密尔顿同样的推理方法,并且得出了与汉密尔顿一致的关于联邦法官的司法审查权这一问题的结论,从而最终确立了司法审查权作为一项宪法原则的地位。马歇尔推论说:“限制权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些限制随时可由行使这些权力的人加以自我限制,那么为何还要将这些限制明文规定?”[6]马歇尔回答了他的自我设问:“宪法是至上与首要的法律,不可被通常的手段所改变。”“无疑,所有那些设计成文宪法的人们将它设想为形成民族的基本与首要之法律,因而所有这些政府的理论一定是一项和宪法抵触的立法是无效的。”[7]由于“阐明何为法律是司法部门的职权和责任。那些把规则应用到特殊案件中去的人,必然要阐述与解释那项规则。”同时由于“合众国的司法权力扩展到起因于宪法的所有争议。”[8]因此法院有权解释和运用宪法,应当由联邦法院来裁判联邦法律与美国

宪法之间的冲突,并且宣告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因违宪而无效。联邦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尽管国会、总统或其他政府机构也可以解释宪法,并按照它们对宪法的解释行使职权,但法院的解释必须得到政府所有分支机构的遵守。马歇尔认为联邦法官值得信任的原因在于:法官的终身任职和宣誓效忠宪法将会使他们远离政治诱惑,同时也授给他们公正裁决的职责。

马歇尔认为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保证联邦司法权的统一,在于避免州权力与联邦的权力发生冲突。在马丁诉亨特一案中,针对弗吉尼亚州最高法院拒绝遵守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联邦条约的解释,马歇尔对宪法第三条“起因于”这一需求作了广义的解释,同意联邦法院可以听取一些州的案例。他认为宪法授予了最高法院对于起因于宪法、联邦法律和条约的争议具有至高无上的司法权。[9]他进一步论证说:合众国是一个单一的国家,各州仅是其组成部分,它们在若干目标下是主权者,在其他目标下,却是从属者,一州的宪法和法律,凡与合众国宪法和法律抵触者,皆绝对无效。[10]

三、联邦国家主义思想

马歇尔利用宪法解释大大丰富了美国宪法的商业条款含义,并对培育美国联邦系统内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关系的现代理念发挥了重大影响。

马歇尔深刻认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拒绝在缺乏明确的宪法性条文时,将《权利法案》适用于各州。他认为有益的联邦主义价值观应包括合法、效率和州政府处理内部事务的自治等。出于同样原因,马歇尔不愿听取公民直接提出的对州的诉讼。这一思想后来直接体现为宪法第十一条修正案对于诉州和诉州官员的差异性规定,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联邦体系内的平衡。

马歇尔认为制宪者在设计联邦宪法时,目的是经历未来的年代并且能经受各种人类事务危机的冲击。因此,某些时候最高法院在解释宪法时可以灵活运用宪法的条款而不背离宪法的基本意图。在马歇尔看来,宪法把政府的权力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作了分配。联邦权力或国家权力作为一种至上性的权力来自于全国人民的一系列明确授权。但那些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应该归属于各州或人民自己。

马歇尔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经济市场,保护州际贸易的顺利交易,对于维护联邦的生命力至为重要,因此在吉本森诉奥格登(Gibbon v.ogden)案中,马歇尔依据自己的宪法解释观对“州际贸易”这一宪法术语作了扩大解释。他说:“制定我们宪法的开明志士以及采纳它的人民,必须以文字的自然含义来表达他们的设想„„所有美国人一致理解,贸易一词包括航运。对贸易-包括航运—的权力,是美国人民采纳其政府的主要目标。”州际之间的贸易扩展到“和国际、州际以及印第安部落”的贸易。同时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国会调控贸易的权力属于一种制定规则的权力,它作为一种宪法性权力,和授予国会的其他权力一样,这项权力可行使到最大限度,且除了宪法规定之外,它不承认其他任何限制。[11]基于上述理由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判决:纽约州无权以州法律禁止那些具有联邦执照的汽船在其州内水道上行使。这些法案因违反联邦宪法而无效。本判决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纽约州对航运的垄断,更在于开启了运用商业条款,维护联邦权力,适应国内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从而打破地方主义对商业流通的阻碍的新模式。另一方面,马歇尔和其他法官也认识到了各州对于联邦存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本案中除了对国会调控州际贸易的权力确立了一个参照标准外,马歇尔也承认了州政府可以通过检疫法律、检验需求和其他措施来增进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并允许各州通过警察权力条例对商业产生附带影响。这样,马歇尔又明智地维护了各州的宪法独立地位。

此外,马歇尔还系统地提出了联邦权力在处理涉及州际贸易事务时应受到的限制这些限制除了宪法中的州际贸易条款和宪法第十条修正案之外,还应包括在民主程序下对国会的间断性政治监督。他在麦克洛克诉马里兰(McCulloch v.state of Maryland)案中说道:尽管联邦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在其行动范围之内,它却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其性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联邦在是所有人的政府;它的权力受到所有人的委代;它代表所有人,并为所有人而行动。[12] 因此所有人有权通过控制措施保证其不被滥用。

在麦克洛克案中马歇尔对宪法中的“必要和适当的条款”再次进行了扩大解释。他说,必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物质需要,也不意味着事物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它至多表明“一件事情对另一件事情是方便、有用或基本的”。[13]依据这样一种理论解释,马歇尔推导出后来学者所指称的联邦默示权力。他说:“我们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这些限制不能被超越。但我们认为宪法的完好解释应该允许国家立法机构具有选择手段的裁量权,使授予的权力得到实施,从而使立法机构能以最有利于人民的方式,履行分派给它的最高职责。假定目的是合法的,假定它在宪法的范围以内,那么一切手段只要是恰当的,只要是显然合于该目的,只要不受禁止,就都是合宪的。”[14]这一判例扩展联邦国会的权力,给予了联邦政府处理国际事务的广泛的空间和处理国内事务的必需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美国宪法对未来的适应性。

四、保护私权限制公权

马歇尔认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既是联邦政府的目的所在,也是限制政府权力滥用的必然要求,因此马歇尔积极主张通过司法审查,把宪法方面的限制置于政府的权力之上,以此来保护私人财产权和契约权免受一时的多数民主骚动之影响。他通过对契约条款的广义解释,把契约义务的主要内容扩及到土地特许、公司特许状和地方免税的许诺等方面。他反对法律溯及既往,认为这样会损害当事人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契约义务。马歇尔的上述观念反映了法官扪对保护财产权和契约神圣的全面关注。

在弗莱彻诉佩克一案中,马歇尔的上述思想得到了全面体现。本案又称亚祖河土地舞弊案。其中原告弗莱彻是一名不知情的第三者,他因购买一块涉嫌不正当交易的土地,而被佐治亚州议会以法案的形式废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起诉土地出售者佩克。最后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宣布佐治亚州的法案违反联邦宪法的“契约条款”。马歇尔的判决理由是:每一土地令状一经核准,其契约关系便已成立,如果契约无相反约定,双方应该坚决信守。本案属于公共契约,佐治亚州应严格履行契约义务。这是因为联邦宪法已明确规定,无论何州都不得通过损害契约义务的法律。既然联邦宪法是最高性法律,而佐治亚州又是联邦的一部分,所以它当然就有履行契约的义务。马歇尔在最后判决中指出:本院一致意见,认为本案中 的产业,在适当的报酬和并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已经转移到购买者手中,佐治亚州不管是依靠我们各种自由制度所共有的一般原则,或者是依照美国宪法的特有规定,不得再通过一项法律,使购买者所购置的土地产权,在宪法和法律上受到侵害,而变成完全无效。

五、简评

马歇尔是一名伟大的法官和政治家,而且是一名令人信服和敬佩的人物。他对美利坚合众共和国的忠诚和对宪法的卓越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既奠定了他在美国宪政史上的不朽地位,也培育了美国宪法能够作为“活的宪法”的良好基因。马歇尔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专门的职业法学学习生涯,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或许也应成为后世职业法学阶层效法的楷模。尽管马歇尔确立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理由在逻辑上不完全令人信服,他制作的许多判例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尽管他对奴隶制和印地安人权利保护问题的忽视,构成他法官生涯的败笔,但这种缺憾也许就是个人不能超越历史和阶级局限的表现。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

马歇尔于1795年9月24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边远地区,其父亲曾是华盛顿的同事和好友,经常参与有关美国宪政问题的讨论。年轻时代的马歇尔深受其父亲的影响。多年以后,马歇尔曾自豪地回忆说:我年轻时所获得的有益的东西都归于父亲的细心的照顾。他是我思想上唯一的伙伴,同时又是一位称职的父亲和一位真诚的挚友。

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后,马歇尔与其父亲一起参加了大陆军,其军旅生活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特别是发现地区的偏见和补给的匮乏常常困扰大陆军的时候。在独立战争中,乔治?华盛顿作为军队总司令常常因军事补给的匮乏而求助于大陆会议,这一事实没有逃脱马歇尔的注意。后代许多历史传记学者都证明是这场战争造就了马歇尔对美国的看法和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信念。同时,在战争中与汉密尔顿和其他一些州革命领导人的交往以及和来自各殖民地士兵的接触,也大大开阔了马歇尔的视野,坚定了其爱国热情。战争使马歇尔成长为一位实用主义的理想者,他坚信美国将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他也清醒地意识到了毫无限制的州的权力所导致的危险。正如后来他在自述中所说到的:“联合则存,分离则亡,成为每个美国人铭言之时,我亦深受其熏陶,久之成为我身心的一部分,在军营中,我坚信美洲是我的国家,国会是我的政府。”[1]

1870年,马歇尔开始在威廉?玛丽学院跟随乔治?威思学习法律,然后学习各州的思想史和政治史。威思指导马歇尔学习普通法基本原理和先例推理的基本观点,更为重要的是,威思还把马歇尔引入政治哲学中,并指出政治哲学在法律辩论中的地位。18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中,马歇尔成为弗吉尼亚律师界一位著名的律师。1787年马歇尔被选为费城制宪会议的代表,他积极支持采用所制定的宪法,并对所提交宪法的第三条关于建立联邦司法系统的优点作了详细的说明。为了平息州权主张者们关于联邦司法系统侵占州司法权的担忧,马歇尔充分阐述了他的想法。他认为一个联邦司法系统,包括一个规定了初始管辖权和上诉管辖权的全国最高法院,将会最有成效地保护美利坚合众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和联邦权利。针对反动派惯用的观点:“若采用联邦宪法,权力必被滥用”,马歇尔进行了有力地反驳。他说:“我们受压迫时,正应设法控制政府。现在在美国,并无个人特殊利益可言,社会利益已与个人利益融合不分,我个人在寻求共同利益时,亦同时在寻求个人利益。”[2]

1797年马歇尔和雷吉?格里以及平克尼一起三人前往法国,进行外交谈判,维护美国在英法冲突中的中立地位,结果表现卓越,不辱使命,深受国内的赞许。1798年马歇尔当选为联邦众议院众议员。1799年,马歇尔又被任命为亚当斯总统的国务卿。1801年亚当斯竞选总统失败,为了保持联邦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力,他在卸任前任命马歇尔为联邦首席大法官。

马歇尔在美国最高法院任职长达35年之久。在他主持下,最高法院审判了许多留传后世的案子,写下了许多著名的案例。这些案例既集中体现了马歇尔的宪法思想,又对美国宪法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下我们将结合有关具体案例来阐述马歇尔的宪法思想。

一、法律与政治的关系

在马歇尔担任联邦大法官期间,最高法院面临着持续不断的政治压力。这里面既有联邦党人与共和党人的激烈党争,也有谢斯起义这个重大政治事件的冲击,还有安德鲁?杰克逊总统和佐治亚州之间关于印地安事务的无休止的争吵。在这一系列冲突中,马歇尔努力寻求最高法院与党派政治的外部压力相分离。马歇尔认为在法律与政治之间,法院应将裁判建立在宪法的基础之上,最高法院应确立其作为宪法性争议的裁判者的地位,而不得干预其他部门所做出的政治性行为。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马歇尔敏锐地洞察了那些激进的联邦党人欲借该案打击以总统为代表的共和党人的意图,鲜明地指出:“根据合众国宪法,总统被授予某些重要的政治权力,在执行的过程中运用他的自由裁量权,并以其政治身份,仅向他的国家和他自己的良心负责„„如果部门领导是执法机构的政治或秘密代理,且只执行总统的意志,或仅在执法机构具备宪法或法律自由裁量权的情形下行动,那么再清楚不过,他们的行为只能在政治上得到审查。”[3]

马歇尔关于政治和法律观点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在他对法治的信念即对宪法的看法上。他认为宪法至上。宪法的至上性来源于美国人民,美国人民是政治和政府权威的最终来源。他怀疑纯粹的民主制和普选制,坚信建立一个平衡的宪政体系对当时的美国是最急需的。在这个体系中,国家一级的立法、行政、司法机构各在其明示和暗示或临时性的权力中保持持续的运作,切实适当地实现既定的宪政目标。他认为宪法性的限制终于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联邦政府部门造成独裁,以至损害国家和人民。同时,他认识到宪法对州的权力限制在于保护联邦政府权力免于受到地方权力的干扰,不至于使州权与联邦权力相冲突或是州权干涉了诸如州际贸易之类的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4]

二、司法审查制度和联邦法院的宪法解释权

司法审查权在美国联邦宪法中找不到任何规定-或者找不到明文规定。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明确呼吁联邦法院应该拥有此项权力并主张“违宪的任何立法不得生效。”[5]十五年后,在马伯里诉麦迪逊一案中,马歇尔运用了与汉密尔顿同样的推理方法,并且得出了与汉密尔顿一致的关于联邦法官的司法审查权这一问题的结论,从而最终确立了司法审查权作为一项宪法原则的地位。马歇尔推论说:“限制权力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这些限制随时可由行使这些权力的人加以自我限制,那么为何还要将这些限制明文规定?”[6]马歇尔回答了他的自我设问:“宪法是至上与首要的法律,不可被通常的手段所改变。”“无疑,所有那些设计成文宪法的人们将它设想为形成民族的基本与首要之法律,因而所有这些政府的理论一定是一项和宪法抵触的立法是无效的。”[7]由于“阐明何为法律是司法部门的职权和责任。那些把规则应用到特殊案件中去的人,必然要阐述与解释那项规则。”同时由于“合众国的司法权力扩展到起因于宪法的所有争议。”[8]因此法院有权解释和运用宪法,应当由联邦法院来裁判联邦法律与美国宪法之间的冲突,并且宣告与宪法相冲突的法律因违宪而无效。联邦法院对宪法的解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尽管国会、总统或其他政府机构也可以解释宪法,并按照它们对宪法的解释行使职权,但法院的解释必须得到政府所有分支机构的遵守。马歇尔认为联邦法官值得信任的原因在于:法官的终身任职和宣誓效忠宪法将会使他们远离政治诱惑,同时也授给他们公正裁决的职责。

马歇尔认为联邦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在于保证联邦司法权的统一,在于避免州权力与联邦的权力发生冲突。在马丁诉亨特一案中,针对弗吉尼亚州最高法院拒绝遵守联邦最高法院关于联邦条约的解释,马歇尔对宪法第三条“起因于”这一需求作了广义的解释,同意联邦法院可以听取一些州的案例。他认为宪法授予了最高法院对于起因于宪法、联邦法律和条约的争议具有至高无上的司法权。[9]他进一步论证说:合众国是一个单一的国家,各州仅是其组成部分,它们在若干目标下是主权者,在其他目标下,却是从属者,一州的宪法和法律,凡与合众国宪法和法律抵触者,皆绝对无效。[10]

三、联邦国家主义思想

马歇尔利用宪法解释大大丰富了美国宪法的商业条款含义,并对培育美国联邦系统内州政府与联邦政府关系的现代理念发挥了重大影响。

马歇尔深刻认识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他拒绝在缺乏明确的宪法性条文时,将《权利法案》适用于各州。他认为有益的联邦主义价值观应包括合法、效率和州政府处理内部事务的自治等。出于同样原因,马歇尔不愿听取公民直接提出的对州的诉讼。这一思想后来直接体现为宪法第十一条修正案对于诉州和诉州官员的差异性规定,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在联邦体系内的平衡。

马歇尔认为制宪者在设计联邦宪法时,目的是经历未来的年代并且能经受各种人类事务危机的冲击。因此,某些时候最高法院在解释宪法时可以灵活运用宪法的条款而不背离宪法的基本意图。在马歇尔看来,宪法把政府的权力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之间作了分配。联邦权力或国家权力作为一种至上性的权力来自于全国人民的一系列明确授权。但那些没有明确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应该归属于各州或人民自己。

马歇尔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统一的经济市场,保护州际贸易的顺利交易,对于维护联邦的生命力至为重要,因此在吉本森诉奥格登(Gibbonv.ogden)案中,马歇尔依据自己的宪法解释观对“州际贸易”这一宪法术语作了扩大解释。他说:“制定我们宪法的开明志士以及采纳它的人民,必须以文字的自然含义来表达他们的设想„„所有美国人一致理解,贸易一词包括航运。对贸易-包括航运—的权力,是美国人民采纳其政府的主要目标。”州际之间的贸易扩展到“和国际、州际以及印第安部落”的贸易。同时因为宪法所规定的国会调控贸易的权力属于一种制定规则的权力,它作为一种宪法性权力,和授予国会的其他权力一样,这项权力可行使到最大限度,且除了宪法规定之外,它不承认其他任何限制。[11]基于上述理由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判决:纽约州无权以州法律禁止那些具有联邦执照的汽船在其州内水道上行使。这些法案因违反联邦宪法而无效。本判决的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纽约州对航运的垄断,更在于开启了运用商业条款,维护联邦权力,适应国内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从而打破地方主义对商业流通的阻碍的新模式。另一方面,马歇尔和其他法官也认识到了各州对于联邦存在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本案中除了对国会调控州际贸易的权力确立了一个参照标准外,马歇尔也承认了州政府可以通过检疫法律、检验需求和其他措施来增进公众的健康和安全,并允许各州通过警察权力条例对商业产生附带影响。这样,马歇尔又明智地维护了各州的宪法独立地位。

此外,马歇尔还系统地提出了联邦权力在处理涉及州际贸易事务时应受到的限制这些限制除了宪法中的州际贸易条款和宪法第十条修正案之外,还应包括在民主程序下对国会的间断性政治监督。他在麦克洛克诉马里兰(McCullochv.stateofMaryland)案中说道:尽管联邦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但在其行动范围之内,它却是至高无上的。这似乎是其性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联邦在是所有人的政府;它的权力受到所有人的委代;它代表所有人,并为所有人而行动。[12]因此所有人有权通过控制措施保证其不被滥用。

在麦克洛克案中马歇尔对宪法中的“必要和适当的条款”再次进行了扩大解释。他说,必要并不意味着绝对的物质需要,也不意味着事物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它至多表明“一件事情对另一件事情是方便、有用或基本的”。[13]依据这样一种理论解释,马歇尔推导出后来学者所指称的联邦默示权力。他说:“我们承认政府的权力是有限的,并且这些限制不能被超越。但我们认为宪法的完好解释应该允许国家立法机构具有选择手段的裁量权,使授予的权力得到实施,从而使立法机构能以最有利于人民的方式,履行分派给它的最高职责。假定目的是合法的,假定它在宪法的范围以内,那么一切手段只要是恰当的,只要是显然合于该目的,只要不受禁止,就都是合宪的。”[14]这一判例扩展联邦国会的权力,给予了联邦政府处理国际事务的广泛的空间和处理国内事务的必需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美国宪法对未来的适应性。

四、保护私权限制公权

马歇尔认为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既是联邦政府的目的所在,也是限制政府权力滥用的必然要求,因此马歇尔积极主张通过司法审查,把宪法方面的限制置于政府的权力之上,以此来保护私人财产权和契约权免受一时的多数民主骚动之影响。他通过对契约条款的广义解释,把契约义务的主要内容扩及到土地特许、公司特许状和地方免税的许诺等方面。他反对法律溯及既往,认为这样会损害当事人在意思自治的基础上所确立的契约义务。马歇尔的上述观念反映了法官扪对保护财产权和契约神圣的全面关注。

在弗莱彻诉佩克一案中,马歇尔的上述思想得到了全面体现。本案又称亚祖河土地舞弊案。其中原告弗莱彻是一名不知情的第三者,他因购买一块涉嫌不正当交易的土地,而被佐治亚州议会以法案的形式废止。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他只好起诉土地出售者佩克。最后马歇尔代表最高法院宣布佐治亚州的法案违反联邦宪法的“契约条款”。马歇尔的判决理由是:每一土地令状一经核准,其契约关系便已成立,如果契约无相反约定,双方应该坚决信守。本案属于公共契约,佐治亚州应严格履行契约义务。这是因为联邦宪法已明确规定,无论何州都不得通过损害契约义务的法律。既然联邦宪法是最高性法律,而佐治亚州又是联邦的一部分,所以它当然就有履行契约的义务。马歇尔在最后判决中指出:本院一致意见,认为本案中的产业,在适当的报酬和并无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已经转移到购买者手中,佐治亚州不管是依靠我们各种自由制度所共有的一般原则,或者是依照美国宪法的特有规定,不得再通过一项法律,使购买者所购置的土地产权,在宪法和法律上受到侵害,而变成完全无效。

五、简评

马歇尔是一名伟大的法官和政治家,而且是一名令人信服和敬佩的人物。他对美利坚合众共和国的忠诚和对宪法的卓越理解与创造性的运用,既奠定了他在美国宪政史上的不朽地位,也培育了美国宪法能够作为“活的宪法”的良好基因。马歇尔复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专门的职业法学学习生涯,是他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原因,或许也应成为后世职业法学阶层效法的楷模。尽管马歇尔确立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理由在逻辑上不完全令人信服,他制作的许多判例给后世留下了无穷无尽的争论;尽管他对奴隶制和印地安人权利保护问题的忽视,构成他法官生涯的败笔,但这种缺憾也许就是个人不能超越历史和阶级局限的表现。

参考文献:

[1]爱德华·S·科温:《马歇尔和美国宪法》,台湾世界书店1960年版,第27页。转引自:李昌道《美国宪法史稿》,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54页。

[2]转引自:李昌道,《美国宪法史稿》,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55页。

[3]Marburyv.Madsion,u.s.137—180.参见:张千帆著,《西方宪政体系》(上),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4]马歇尔关于法律与政治关系的看法,对后来美国法院的宪法案件审判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至于到了今天,美国联邦法院已把受理案件“不涉及政治性问题”作为确定其管辖权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所谓“不涉及政治性”,联邦法院已发展了一整套判断性标准,它们通常是:宪法文本是否明确了美国政府其他两部门是此类纠纷的最终裁决者;解决纠纷的依据是否无法由法院决定;解决该纠纷是否会让法院作出一个政治决策,而这应当是由政府其他两部门而不是由法院决策的;法院对该纠纷的解决是否会造成对政府其他两部门明显地不够尊重;法院是否有必要遵守政府其他两部门已经作出的政治性裁决;如果法院对该纠纷的裁决与政府其他两部门的裁决不同,是否会使美国政府陷入尴尬的受批评的局面。参见bakerv.carr,369u.s.186(1962)转引自:《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到布什诉戈尔案看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两百年》,载于《法学评论》2002年第3期。

[5]参见作者关于联邦党人的宪法思想的论述,见本书第页。

[6]5U.S.(Cranch)137(1803)

[7]转引自: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43页。

[8]同上,第44页。

[9]参见:塞谬尔·R·奥肯著,赵富强译:《论大法官马歇尔在美国宪政史上的作用》,载于《东吴法学》2001年特刊。

[10]参见:李昌道,《美国宪法史稿》,法律出版社1986年版,第160页。

[11]参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134页。

[12]引自:张千帆,《西方宪政法律体系》(上),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13]同上,第121页。

[14]同上,第122页。

武汉大学法学院·秦前红

第三篇:2011年宪法多选题解析(定稿)

司考答案分析2014:宪法2011年多选题

2014-07-22 10:29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59.权力制约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下列哪些选项体现了我国宪法规定的权力制约原则?()(2011年卷一多选第59题)

A.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B.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C.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对“一府两院”监督 D.法院对法律合宪性审查 【答案】ABC 【考点】权力制约原则

【解析】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相互之间的制约。权力制约原则在我国宪法中体现为:(1)宪法规定了人民对国家权力活动进行监督的制度,如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2)宪法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监督权,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3)规定了国家机关之间、国家机关内部不同的监督形式。如《宪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等等。

选项D错误。我国法律没有规定法院对法律合宪性的审查。

60.我国宪法第六至十八条对经济制度作了专门规定。关于《宪法修正案》就我国经济制度规定所作的修改,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多选第60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B.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除第九、十二、十八条外,其他各条都进行过修改

D.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答案】BCD 【考点】宪法修订和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定

【解析】选项A错误。《宪法修正案》(1999年)第十三条规定,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条说的是法律制度,而非经济制度。

选项B正确。《宪法修正案》(1993)第七条将宪法第十五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选项C正确。现行宪法第六至十八条的对经济制度的规定,仅第九、十二、十八条没有被修改过。

选项D正确。《宪法修正案》(1993)第六条将宪法第八条第一款修改为:“农村中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

61.根据《宪法》和《立法法》规定,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多选第61题)

A.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委会提出法律案

B.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3次委员长会议审议后再交付常委会表决

C.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D.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律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 【答案】AD 【考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解析】选项A正确。《立法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选项B错误。《立法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一般应当经三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后再交付表决。据此可知,应当由常委会审议,而非委员长会议审议。

选项C错误。《立法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各机关、组织和公民提出的意见送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据此可知,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的草案仅仅是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

选项D正确。《立法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专门委员会之间对法律草案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致时,应当向委员长会议报告。

62.公民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多选第62题)

A.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来源,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化的具体表现 B.基本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公民,在我国法人也可以作为基本权利的主体

C.我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利益

D.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重要特点 【答案】ACD 【考点】公民基本权利 【解析】选项A正确。公民基本权利,指一国宪法确认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人权,是指人生而就有且普遍享有的权利。它经过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天赋人权”的思想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在早期的资本主义宪法中得到了体现,当人权进入宪法和法律的保障范围后,人权就由一种应然权利转变为一种法定权利,可以说,人权是基本权利的来源,基本权利是人权宪法化的具体表现。

选项B错误。基本权利的主体主要是公民。有些国家的宪法规定,法人和外国人也可以成为基本权利的主体。但在我国,基本权利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不能是法人。例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等基本权利,法人就无法享有。

选项C正确。《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选项D正确。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体现出广泛性、平等性、现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四大特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公民在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2)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63.根据《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多选第63题)

A.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组成 B.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C.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经参加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D.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答案】BD 【考点】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选项A错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村民会议由本村十八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该条规定并没有排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参加村民会议的资格,因此,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村民也可以参加村民会议。

选项B正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五条第一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

选项C错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罢免村民委员会成员,须有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过半数投票,并须经投票的村民过半数通过。

选项D正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实行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第四篇:“一国两制”的宪法解析

2016年是《中英联合声明》颁布32周年。这项意义重大的声明收回了中国对香港主权,并宣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基本不变。”换言之,中国内地与香港将长期实行“一国两制”。近32年来,《中英联合声明》承诺的“一国两制”得到了有效兑现,香港获得了高度法律自治。

然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与文化并存于同一个国家,是一项世界空前的制度创举,其有效维持与发展无论对于内地还是香港都是一项严峻挑战,需要高度的智慧、理解、宽容与互信。自1997年香港正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香港基本法》或《基本法》)实施以来,由于基本法附件规定的政治民主处于“进行时”,香港某些派别对于政治改革的进程和中央产生了分歧。尤其是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承诺的2017年“双普选”日期越来越近,香港部分选民对于制定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普选方案之期待也越来越迫切,有人甚至发起了比较激进的公民行动,注1引起了中央的严重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有必要保持理性克制与有效沟通,尊重《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与精神,才能顺利应对政改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形势。

本文从比较《香港基本法》中法律自治和政治自治的不同定位出发,分析了政治自治不足的制度成因及其后果。笔者认为,解决香港政改困惑的答案不在别处,正在于《香港基本法》及其昭示的“一国两制”原则本身。只要中央维持超然中立的政治姿态,积极取得香港各界民众的善意和互信,信任多数香港选民的理性与智慧,尽早实现建立在“一人一票”基础上的选举体制,那么香港的和平稳定就得到制度保障,而中央权威与主权统一也将同时受到维护。

一、高度自治的法理定位

至今仍不时有人提议,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不如欧美联邦制的地方自主权,注2但是这种理解显然误读了《基本法》“一国两制”的设计。事实上,《香港基本法》第2条意义上的“高度自治”在法律上远超以美国为代表的联邦国家乃至欧洲联盟这样的邦联实体。在立法、行政、司法层面上,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完整的法律自治。

1.欧美联邦模式

众所周知,在联邦国家,联邦法律在各地均有直接效力与最高地位,地方无权单方面抵制联邦立法的实施。虽然联邦立法权的范围是有限的,但是在此有限的范围之内,联邦宪法与法律却具有最高权威。最高地位是直接效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否则联邦立法一旦适用即发生“地方化”,各地法律可以随意超越联邦立法,或各地法院可以随意解释联邦立法,那么联邦法律的存在有何意义?因此,美国联邦宪法第6条规定:“本宪法以及根据其所制定的合众国法律„„是国土的最高法律;不论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是否与之相左,各州法官均受之约束。”联邦德国《基本法》第31条也规定:“联邦法律高于各州法律。”这里的联邦法律当然是指联邦根据宪法有权制定的法律;否则,违宪的立法并不构成有效的“法律”,但是合宪的联邦立法一定是最高的。这是法律体系的统一与完整的必然要求,因而并不限于联邦国家,只不过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一般没有疑义,毋庸赘述。在联邦国家,由于联邦立法权限于宪法授权,超越宪法的联邦立法越权无效,而各州可以在法院和联邦分庭抗礼,在权限问题上和联邦一争高下,但是一旦法院裁定联邦法律具备宪法授权,那么它就具有普遍的直接与最高效力。

早在1819年的“美国银行案”,注3马歇尔首席大法官的判决意见就已明确这一原则。马里兰州挑战联邦建立美国银行的权限,但是被最高法院驳回。既然联邦有权成立美国银行,那么马里兰州即不得通过征税等方式阻碍美国银行的运行。马歇尔法官指出:“贯穿我们宪法的原则乃是宪法和根据它所制定的法律具有最高地位。它们控制各州的宪法和法律,而不能反受其控制。”注4既然联邦宪法及合宪的联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联邦法院自然也是联邦宪法与法律的最高解释者。事实上,早在1816年的“地产充公案”,注5最高法院即已明确联邦法院作为联邦立法最高解释者的地位。如果州法院对联邦法律的解释和联邦法院发生冲突,当然以联邦法院的解释为准。联邦立法及司法判决的最高效力是其直接效力的自然结果,在美国一直没有争议。直到内战前夕,南部盛行“废止理论”(nullification doctrine),主张各州有权自行抵制违宪的联邦法院。内战结束后至今,联邦立法的直接适用与最高地位从未受到任何实质性挑战。

和联邦体制相比,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自治程度显然高得多,因为绝大多数中央法律并不直接适用于香港,自然也就谈不上中央立法之于香港的最高地位。这正是《基本法》“一国两制”的基本构想。《基本法》第8条规定:“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第17条规定,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予以保留”,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做出修改者除外。香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但“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除了《基本法》所特别列举的全国性法律之外,特别行政区一般只适用《基本法》以及特区所制定的法律。《香港基本法》第18条规定,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法律包括《基本法》、符合《基本法》的原有法律和特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除列于《基本法》附件三者外,全国性法律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任何列入附件三的法律,限于有关国防、外交和其它按《基本法》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目前主要包括《国籍法》《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领海及毗连区法》《国旗法》《国徽法》《香港特别行政区驻军法》。这些中央立法显然并不影响香港立法自治的大局。

立法自治的题中之义是司法高度自治。《香港基本法》的第19条规定,“特别行政区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特别行政区法院除继续保持原有法律制度和原则对法院审判权所做的限制外,对特别行政区所有的案件均有审判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特别行政区法院最熟悉本地法律,因而最有资格解释本地法律,而日常统治香港的法律正是其本地立法而非中央立法。在事实上,联邦国家,虽然联邦法院对联邦立法享有最高解释权,各州法律的最高解释权却在本州法院那里,即便在审理案件中遇到州法,也必须沿用该州最高法院对州法的解释。

当然,特别行政区不是法律上的独立王国;“一国两制”不仅凸显了“两制”安排,而且也包含“一国”因素。首先,《基本法》本身是由全国人大而非香港本地立法机构制定的,而香港的立法自治与司法自治都是《基本法》赋予的;《香港基本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大“授权”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在理论上,全国人大可以按照《基本法》规定的程序随时修改甚至撤销《基本法》,从而取消香港的高度自治,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国两制”及其所赋予的高度法律自治是《基本法》的核心精神,只要香港社会保持基本稳定就不会发生变化。其次,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无管辖权,因而在审理案件中如遇到涉及这些方面的事实问题,应取得行政长官就该等问题发出的证明文件,而行政长官又须取得中央政府的证明书。

最后,《香港基本法》第158条规定,《基本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后者授权特别行政区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基本法》关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内的条款自行解释”。在审理案件时,特别行政区法院对《基本法》的其他条款也可解释。但如果涉及《基本法》关于中央政府管理的事务或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条款,而该条款的解释又影响到案件的判决,那么在对该案件做出不可上诉的终局判决前,应由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有关条款作出解释,该解释对终审法院具有法律约束力。1999年的“吴嘉玲等诉入境事务处处长案”显示,注8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终审法院可能就某些《基本法》条款的理解以及提交人大解释的必要性存在一定分歧,引起了两边法律界的一些争议。但是在2011年的“刚果金案”,注9终审法院自回归后首度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的相关条款,表明双方磨合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事实上,回归近1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仅对《基本法》做过4次解释,其对香港法律体制产生的影响远不如回归前作为殖民地最高法院的英国枢密院。因此,认为人大释法会影响香港自治的观点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二、政治自治的不足及其后果

和法律上的高度自治相比,香港的政治自治程度远不如联邦国家。事实上,从条文上看,特区政府的自治还不如内地省市区政府:按现行《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中国地方的主要领导均由当地人大选举产生,而不需要上级政府任命。注10《香港基本法》第45条则规定,特区行政长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政治与法治的自治程度存在一定落差,难免会成为香港民众的关注焦点,而政治改革也正是近年来香港社会的热门议题。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明确了行政长官和立法会普选的时间表。到2017年,也就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终于可以通过普选产生特首和立法会的全体议员。对香港政制发展进程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如果香港立法会和行政长官都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那么香港政治自治不足与法治高度自治之间的落差即将自然消失。

然而,近年来发生在香港的政治事件削弱了中央和香港某些派别之间的互信,对未来的政改投下了阴影。从2003年第23条立法的提议及其引发的大游行到每年两次的夏季游行,从2012年港府提出的“国民道德教育计划”及其引发的大规模集会再到香港2014年“占领中环”激进策略,香港民众本能地希望能尽早实现立法会和特首直选,而中央则对完全意义的政治民主自治放心不下。这两种希望都是可以理解甚至完全自然的。民主固然是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但《基本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宪法安排。由于内地的法律一般不适用于香港,且香港在财政上也保持完全独立,行政控制往往被认为是维持国家统一的唯一途径和标志,因而中央政府对港府直选的担心是很自然的。于是就产生正是为了保证自治才需要削弱自治的悖论――正是为了保证香港在法律上的自治,才需要削弱其在政治上的自治。然而,这样显然只能进一步削弱中央和香港民众的互信,使得共识本难以达成的政改方案雪上加霜。

1.缺乏政治互信的制度成因

“一国两制”是空前的制度创举,其在实施过程中遭遇挑战也是势在必然。其中最严重的挑战在于,由于内地与香港之间存在巨大的制度与文化差异,双方几乎注定会产生误解和猜疑,而难以形成政治互信。香港民众认为表达自由天经地义,游行示威也是《基本法》规定的基本权利,但是内地则很可能将其理解为少数人策划的政治挑衅甚至是对主权的挑战。事实上,这正是两种制度与文化的隔空碰撞;这种碰撞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缺乏信任造成的,而这种不信任导致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都采取了一些本可以避免的过激措施,从而进一步损害了双方的感情和互信。换言之,双方都很容易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假设中央政府和香港“泛民主派”(“泛民派”)都可以选择两种策略――合作或不合作。香港“泛民主派”的合作策略是在拥护统一的大前提下渐进地追求自由民主,既不求在一夜之间实现完全的民主自治,也不诉诸过于激进的口号或行动,不合作的策略则反之;中央政府的合作策略是理解和尊重香港民众的要求,并不断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以兑现《基本法》的承诺,不合作的策略则反之。不难想象,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中央和香港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囚徒困境”之中。如果中央顾虑到它的控制放松一步,香港就会得寸进尺,那么它是不会放松控制的;如果香港民众害怕自己不争取,自由的空间就将被压缩到零点,那么他们无论如何都会尽全力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甚至不惜诉诸夸张的行动以尽量争取空间。

这种恶性循环的重复博弈过程进一步证实了各自原先对于对方的一种妖魔化假想:在港人看来,中央的目的就是要剥夺香港人的自由,只有寸步不让;在中央看来,香港就是有那么一群抵抗政府、鼓动分裂的“卖国者”,绝对不能放松控制。可想而知,虽然香港和中央都想获得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但最后的结果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最糟糕的。2014年的“占中运动”似乎验证了“囚徒困境”的不幸预言。在部分香港民众看来,既然港府并非由直接选举产生,不能代表多数民意推动政改直选,唯一的方式就是“占中”这样的激进行为表达“公民不服从”。注11在中央看来,香港正成为愈演愈烈的“反共基地”,放开直选风险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或许只有主动介入香港政治,才能保证未来选出来的特首是中央放心的人选。然而,如果因为缺乏互信而偏离政治中立,那样只会进一步削弱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

2.政治中立与香港政治生态

事实上,政改方案搁浅早有前车之鉴。2005年12月21日,香港立法会未能以2/3多数通过行政首长提议的政改方案,标志着保守政改方略的失败。后来在2007―2008年选举前确实没有新的方案出台,此次搁浅意味着香港民主化进程的一次挫折。虽然香港政改进程不会因此而停滞不前,但这次事件还是在更深层次上体现了《基本法》“一国两制”所面临的困惑。虽然政改方案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但香港的“泛民主派”却出于种种原因而不能接受方案。在此且不论他们这种做法是否值得称道,也不论究竟谁应该最终为这次政改搁浅负责,笔者的问题是,如果特首明知不能保证政改方案获得2/3多数的支持,为什么他还是仍然抱着一种试试看的侥幸心理冒险将方案提交立法会,而不是做更多的协调和沟通来获得更大多数的支持?笔者的一个或许并非虚妄的猜测是,特首之所以这么做,部分原因正是他自信有了中央的支持,更何况如果因港内需求而修改方案,又未必能获得中央的认可。由于特首是由中央任免的,且《基本法》第52条表明,除了在极少数情况下他无须对立法会负责,因而对于他来说获得中央认可是更重要的。但这种考虑的最后结果是,政改方案没有跨出立法会的大门。因此,这次政改方案的流产实际上反映了中央与“泛民主派”之间在政改进程上的分歧和对峙,而特首夹在中间只能削弱他在香港民众中的声望。

如果说中央对特首的制度性支持可能会削弱其民意代表性与执政合法性,那么偏离政治中立的直接干预将产生更为不利的后果。日常政治干预很难“一碗水端平”,而政治上的厚此薄彼很容易加剧双方猜忌、削弱政治互信,甚至人为造成冲突。事实上,这种冲突随着2017年的临近而有所激化。本来,中央已经承诺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实行普选改革,这是“港人治港”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双方互信不足,加剧了中央对香港政治前景的担忧,担心一旦政治反对力量上台会直接挑战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的底线,似乎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政治准备措施。2012年,港府推行的“国民道德教育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注12结果引起香港社会的普遍反对,进而削弱新一届政府的选民威信。

3.政治中立与中央权威

如果不能信守政治中立,那么后果必然是不仅削弱港府的执政合法性,而且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最终削弱主权统一的选民基础。其中的道理和政教分离一样:如果政教不分,政府对某个教派的偏袒看似赢得了那个教派的支持,但必将引起其它教派的反感和排斥;政府一旦涉足宗派纷争这潭“浑水”,最后必然发现得不偿失。同样,如果香港社会的某些政治势力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斥,那么他们就会从感情上疏远乃至背弃内地,进而成为“港独”思潮的俘获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就和政教分离是对政府自身的保护一样,政治中立也是对中央政府自身威望的保护。如果中央不慎卷入了复杂的特区利益纠葛,结果只能是削弱香港民众对中央的支持,甚至产生分离主义势力。

目前,几乎所有的香港政治力量都在《基本法》范围内活动,无论哪一派都承认中国的主权统一,因而没有必要夸大事态的严重程度。如果产生人为的对立,那么就必然把对立面排除出支持统一的大阵营,反而削弱统一的力量。事实上,就和某些貌似不友善的政治势力并不反对主权统一一样,某些政治力量之所以对内地显示出亲近,也未必是出于信仰或立场上的原因,而是因为这样做有好处。虽然这些团体一般不会“闹事”,但是一旦涉足他们和对立团体的政治纷争,就卷入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利益纠葛。不仅如此,中央对特定的特首人选以及特区某些派别的公开支持反而可能会干扰香港的民主治理。

三、走向政治中立的中央与特区关系

要维持中央权威、主权统一和香港地区稳定,有必要和香港各界达成互信并坚守政治中立原则,避免涉足香港政治纷争。中央对于特别行政区应有一种谦抑而超然的态度,对于香港内部的政治纷争隔岸观火、保持中立。

1.清除概念误区

要走向政治互信,前提是清除概念误区。笔者认为,目前在“一国两制”及其所统辖的中央与特区关系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误解。一是未能充分认识《基本法》对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保障,认为特首任命等机制为中央介入特区政治纷争提供了法理空间;二是未能区分政治忠诚和主权认同两种不同性质的概念,认为主权统一要求特首和中央政治立场保持一致;三是误解了香港民间政治立场的性质,认为和当前港府不一致的派别执政就意味着国家分裂。首先,《基本法》第2条保障香港特区“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虽然特首及其提名的主要行政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基本法》第15条),但是这一机制并不授权中央介入特别行政区的日常政治事务。事实上,《基本法》第22条明确禁止各级地方政府干预相关事务:“中央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得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本法自行管理的事务。”因此,对香港自行管理的内部事务的任何干预均需要《基本法》授权。《基本法》所规定的中央权力主要包括全国人大修改《基本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与国务院提议修改《基本法》(第159条)、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基本法》(第158条)、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回”(即撤销)立法会通过的立法(第17条,尚未行使)、国务院任命行政长官及主要官员(第15条)。如以其它方式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内部事务,并不符合《基本法》的规定与精神。

其实,《基本法》虽然规定了特首的中央任命机制,却并未授权国务院罢免不合格的特首。在某种意义上,这种机制和美国总统任命联邦法官相类似。虽然总统对于联邦法官(尤其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人选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但是任命之后即无法控制法官行为,因而任命之后让总统大跌眼镜、后悔不迭的也大有人在。注13当然,在司法独立的法治国家,没有人会认为法官应该对总统“负责”。同样,特首任命机制没有使之成为类似于内地地方官员的上级负责制。虽然《基本法》第43条规定:“行政长官依照本法的规定对中央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特首并不是向国务院负责的部长或省长负责。由于《基本法》附件一详细规定了特首的选举方式,第15条也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确认程序,只有在出现危机(如国家分裂)情况下才发挥实质作用。

其次,政治忠诚与主权认同是两个不可混淆的概念。政治忠诚是指某个人或机构对特定政治派别的拥护与依附,主权认同则是在宪法基础上对统一国家的认同感。《基本法》第1条明确规定了特别行政区的主权属性,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任何人不认同这一基本原则,显然都不适合作为行政长官或特别行政区的任何官员。然而,主权认同并不要求特首或任何官员和特定的中央政府立场保持一致。的确,《基本法》(第43条)明确规定特首向中央政府负责。但如果中央将此理解为特首(或中央任免的其他特区官员)必须和中央完全保持一致,那就误解了《基本法》的精神。虽然《基本法》关于特首向“特别行政区负责”的具体机制规定得不甚明确,因而实施起来可能有困难,但《基本法》关于“港人治港”的基本精神是清楚的,且第45条和第68条关于“最终达至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以及行政长官“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是明确的。

然而,由普选产生的行政长官和立法会却未必能在每一件重大事项上都和中央保持一致――事实上,对于香港自治范围内的事项,他们确实也没有必要听命于中央。反过来,中央并没有什么特别有效的机制保证自己的人选和政策意向一定符合特区最大多数人的意愿。如果中央通过任免权强求特首与之保持一致,便有可能极大缩小其政策选择与谈判的空间,最后使其面临中央和特区难以两全的困境,进而造成诸如此次政改方案搁浅的尴尬。同时,中央的支持也颇有可能使特首自感踌躇满志:既有“尚方宝剑”在手,便自以为可以呼风唤雨,而不再以谦虚平和的姿态去认真谋求最大多数人支持的方案。中央对于特区某些政治派别的支持或排斥也同样会产生类似的不良效果,使香港政治更趋情绪化,从而不利于香港各派以平等、务实、理性的态度,通过利益交换和妥协而实行自治。

最后,在落实特首和立法会普选体制之后,不论选出哪个派系的政治代表,只要能够代表香港多数选民的基本利益,只要承认主权统一并在《基本法》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就应该受到中央的承认。没有必要担心主权威胁。香港回归以来,中央一直高度关注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组成,担心和中央立场不一致的势力占据这些职位。在回归之初,这种担忧是可以理解的。但回归这些年的经验充分表明,这种担忧是不必要的。事实上,即使那些明确和中央对立的势力,也没有表示任何分裂主义或挑战“一国两制”的企图。他们和中央的分歧是政策、制度乃至文化观念上的分歧,香港的归属已经是一个不容否认或质疑的既成事实。况且即使将来有任何势力表达分离主义倾向,中央也完全有能力通过《基本法》规定的法律手段加以控制。

退一万步说,即便港府哪一天要采取分离主义措施,以目前尚不完善的人大释法机制也足以有效应对,中央可以通过撤销违反《基本法》的任何分离主义法律或政令而保证统一、团结和稳定。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没有极端的意外,这种情况绝不至于在特别行政区发生。只要香港大多数人赞成团结和稳定,那么实现团结和稳定的最可靠途径就是保证港府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在这个意义上,中央对特首人事安排的担心是多余的。

2.走向政治自治

要保证香港政治的健康发展,中央必须迈出关键的第一步,充分信任“港人治港”,逐步放松人事上的控制,并按照“一国两制”的精神完善法律上的控制。在这个意义上,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中央从现行的人治成分较多的控制模式转向法治化的控制模式。要打破政治僵局,需要各方建立在诚意和信任基础上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中央和“泛民主派”之间需要逐步建立起互信与好感。归根结底,只有相信香港选民,放心让香港选民选举自己的特首和议员,才能赢得香港社会的长治久安。坚守“一国两制”的承诺和完善政治自治非但不会失去香港,而且只会提升中央和内地形象,让多数香港选民更加认同主权统一,并对“中国”产生更大的亲和力,进而加强国家统一的纽带。反之,则可能引起香港选民的反感,从而为分离主义势力的生产、蔓延提供条件。

近来,有人对“港独”势力忧心忡忡,注14其实这在香港完全是一股边缘化的政治势力,响应者寥寥无几。但是如果香港和内地关系紧张、政治局势恶化,则很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招揽不满情绪的大本营。只要香港政局保持平稳,那么无论多么公开激烈的政治较量都不会为极端势力提供机会。只要我们信任多数香港选民的觉悟、智商和利益诉求,“一人一票”的开放选举只能使极端势力更加边缘化。常识告诉我们,绝大多数香港选民热衷的不是和中央作对,而是如何让自己的收入得益于内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保证港岛的自由与安全。在一个真正的多数主义民主体制,他们选出的特首和议员必然也和他们一样站在温和理性的立场上。虽然未必事事与中央合拍,但是绝不至于把香港带到分裂的边缘。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多数香港选民会不接受“一国两制”的合理框架,并让其选出的特首和立法会走那么远。因此,只要坚持《基本法》的承诺,保证香港的自由、法治与民主,香港就不可能出大事。当然,香港和内地的制度和文化差异还是可能产生一些碰撞。譬如《香港基本法》第27条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有人即可能利用这一条保障的自由抨击内地的政治体制,甚至有内地人跑到香港去行使这种自由。注15当然,过于激烈的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中央政府的警觉和怀疑,对于香港政治自治有害无利。事实上,“一国两制”本身意味着互不干涉:内地既不干涉香港体制,香港也不干涉内地的体制;香港选民首先应该关注自己的民主与法治建设,而非批评内地体制。但言论自由毕竟是公民受《基本法》保护的基本自由,也是“一国两制”构想的题中应有之义。只要不触犯香港法律,此类言论即处于《基本法》保护范围内。这类言论看似声势浩大,实际上并不可怕。香港的政治反对力量可能对内地的政治体制有意见,甚至批评尖刻激烈,但是并未挑战主权统一的底线。

3.借鉴政治中立的英国经验

本文的主旨是中央保持大度从容的姿态,回归《基本法》所要求的超然中立地位,积极促成和香港各界的政治互信,实现香港的政治自治。若能实现这一目标,那么这将是香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制度发展,而中央对于香港的功绩将超越先前的英国殖民者。英国殖民统治虽然为香港带来了法治,但是在民主自治方面却留下显然的缺憾。《基本法》一举改变了这种现状,弥补了香港长期以来的“民主赤字”,规定了民选产生特首与立法会。虽然选举机制未能一步到位、立即施行“一人一票”,但这些正是选举改革的内容。《基本法》的发展趋势无疑是赋予香港选民完全自治的权利,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领导人和民意代表。虽然《基本法》规定了国务院任命特首及主要官员的机制,但是从长远来看,伴随着香港政治自治的进程,这种任命方式需要相应凸显其程序而非实体意义。只要获得多数选票的候选人拥护《基本法》和主权统一,就应当受到中央认可。中央任命机制可以作为主权统一的象征,但不宜对具体人选进行实体权衡或判断。

虽然英国在香港政治自治上乏善可陈,但是英国王室的“虚君”统治颇有观照意义。至少从1215年签署《大宪章》起,英国国王不甘寂寞,不断和议会争权夺利,此后三四百年时间战争延绵不断。1689年“光荣革命”后,随着詹姆士二世(james ii)的失败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终结,荷兰王子威廉及其英国妻子玛丽联合登上王位,确立了延续至今的君主立宪制,国王从此成为“虚君”,英国宪政也走上稳步发展的轨道。其后虽然卷入美国“独立革命”等外部战争,国内至少保证了40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事实上,“虚君”统治也维持了英国王室的稳定生存,并赢得最大程度的国民拥护。试想,如果王室仍旧和以前一样卷入英国政治,哪怕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是拉一派、打一派,即便自己的政治同盟上台执政,结果也必然是失去反对派的支持。维持象征意义的“虚君”统治使之真正成为和政治无涉的统一象征。它所代表的不是某个政治派别,而是全体英国国民,也就是大不列颠的国家主权。

在很大程度上,香港回归所缔造的主权统一,宣示了中国对香港的主权,而不是让中央政府直接统治香港。这才是“一国两制”的精髓所在,并在《基本法》的架构中直接体现出来。如果中央统治香港,必须依法统治,但是适用于香港的全国性法律却寥寥无几。在香港日常事务中,绝大多数属于“两制”范畴;只有在涉及主权、外交、国防或央港关系时,才有可能进入“一国”的领域。换言之,中央对于香港来说有点像英国“虚君制”――与其成为具体事务的操办者,不如成为主权统一的象征者。中央只要对香港政治保持超然中立,主权统一就不可能受到威胁。

四、结语

要顺利推进香港政改,中央和香港社会各界必须取得互信并达成共识。《香港基本法》附件一、二分别规定,要修改行政长官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须经立法会全体议员2/3多数通过,行政长官同意,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或备案。虽然立法会的改选方案只要在人大备案,但由于中央对特首人事任免的控制,立法会的政改方案事实上也需要获得中央首肯。因此,在《基本法》的制度设定下,香港民主只有在中央、特首和立法会的2/3多数之间存在共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这意味着中央和“泛民主派”之间在政治发展问题上存在共识。但由于缺乏直接沟通,这种共识的基础似乎相当薄弱;没有共识与互信,就很难打破政改方案所面临的僵局,最后所牺牲的是香港的民主政治进程,而这又是各方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在政改问题上,《基本法》要求中央和香港各派达成共识,但由于内地和特别行政区在政治、文化和制度上的巨大差异,这种共识又注定很难一蹴而就,须经长期磨合方能差强人意。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解决香港政改困惑的答案不在别处,正在于《香港基本法》及其昭示的“一国两制”原则本身。只要中央维持超然中立的政治姿态,积极取得香港各界民众的善意和互信,信任多数香港选民的理性与智慧,尽早实现建立在“一人一票”基础上的选举体制,那么香港的和平稳定就得到制度保障,而中央权威与主权统一也将同时受到维护。对于中央与香港各界的良性互动,香港政改是一次挑战,更是一场难得的机遇。

第五篇:宪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宪法试题及答案解析

1、以下关于宪法本质的论述正确的有()

A、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

B、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决定宪法的历史类型和宪法的本质

C、阶级力量对比的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宪法本质的改变

D、与阶级力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也对宪法的本质产生一定影响

【答案】ABCD

【考点】宪法的本质

【解析】宪法是规定民主国家根本制度、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宪法表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但统治阶级不能肆意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而是必须考虑本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并以其为依据确定宪法的某些基本内容。因此,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的集中体现,A项论述正确。(1)政治力量对比首要是阶级力量对比。阶级力量对比包括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和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前者决定宪法的历史类型和宪法的本质,后者决定本质相同的各种宪法之间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差异,故B项论述正确。(2)宪法所体现的阶级力量对比关系,也表现为宪法随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改变:阶级力量对比的量的变化,只产生宪法形式的改变;阶级力量对比的质的变化,必然引起宪法本质的改变。故C选项正确。(3)政治力量对比并不局限于阶级力量对比。政治力量既包含着与阶级力量有直接联系的同一阶级内的各阶层、各派别的力量,也包含着与阶级力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力量等。故D项论述正确。

2、下列关于宪法的基本原则的论述正确的有()

A、资产阶级宪法的最一般的原则为基本人权原则

B、法国1791年宪法首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法治原则

C、苏俄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

D、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均不同形式地确认了分权原则,具体表现为实行“三权分立”,主要包括典型的美国形式、以立法为重点的英国形式和以行政为重点的法国形式等三种模式

【答案】BD

【考点】宪法的基本原则

【解析】宪法的基本原则,又称宪法原则,是指宪法中蕴含的、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目前,通常认为宪法原则主要包括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和权力制约原则等内容。故选项BD正确。本题中,A项论述错误在于,人民主权原则为资本主义宪法的最一般的原则。C项论述错误在于,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政权??巴黎公社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原则.并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奉为一条重要的民主原则。

3、下列选项中那些表现了宪法的最高效力()

A、宪法是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全面、集中表现

B、宪法是普通法律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C、宪法是一国之内所有组织和个人的最高行为准则

D、在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宪法较之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答案】BC

【考点】宪法的最高效力

【解析】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对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对此,我国宪法第5条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故选项BC正确。

4、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被称为协定宪法。根据这一定义判断,下列哪些宪法属于协定宪法()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830年法国宪法

C、1848年意大利宪法 D、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答案】CD

【考点】宪法的分类

【解析】根据制定宪法主体的不同,宪法分为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钦定宪法是由君主自上而下地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宪法,主要有1814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颁布的宪法、1848年意大利宪法、1889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1908年中国清末《钦定宪法大纲》;民定宪法是由民选议会、制宪会议、公民投票表决制定的宪法,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宪法为民定宪法;协定宪法是由君主与人民或民选议会进行协商共同制定的宪法,主要有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830年法国宪法。

根据上述法律依据,选项C、D正确。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1830年法国宪法都属于钦定宪法,选项A、B错误。

5、以下关于宪法历史发展的论述正确的有()

A、美国1789年宪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故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B、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

C、1918年的《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D、1949年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实施的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一部宪法性文件,但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BCD

【考点】宪法的发展史

【解析】有关宪法的发展史,考生需熟记的有:(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文件并实行宪政的国家。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随后,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2)美国1789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3)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4)苏俄1918年《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5)我国1949年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系一部宪法性文件,1954年宪法才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由此可知,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是英国,故A选项错误,BCD正确。

6、下列有关宪法与宪政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

B、宪法的内容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C、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离开宪政则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D、近代的宪法与宪政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的【答案】ABCD

【考点】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解析】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近现代的“宪政”也称“民主宪政”,其核心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无论是限制国家权力,还是保障公民权利,都必须以宪法的形式,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和规范。

选项ABCD均应选.7、下列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论述错误的有()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属于重要的国家机关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

【答案】C

【考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政协按照其性质,既不属于国家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而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团结协作、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同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故选项C错误。

8、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以下有关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的论述,错误的有()

A、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组织领导

B、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参政议政、互相监督

C、各政党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

D、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答案】AC

【考点】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为:(1)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故A项论述错误。(2)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多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参政议政、互相监督。(4)各政党的共同奋斗目标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统一祖国,振兴中华。(5)各政党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宪法。故C项论述错误。

9、我依照我国宪法规定,下列自然资源属于国家专属所有的有哪些()?

A、森林、草原 B、荒地、滩涂

C、矿藏、水流 D、城市的土地

【答案】CD

【考点】国家的专属所有的自然资源

【解析】《宪法》第9条:“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国家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物权法》第47条:“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均可属集体所有,但是矿藏、水流以及城市的土地在任何情况下都属于国家所有。因此,选项CD为正确答案,选项AB错误。10、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我国宪法作了重要修改,下列属于这一修正案的是()

A、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B、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C、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D、明确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答案】ACD

【考点】2004年宪法修正案

【解析】宪法修正案:

第二十二条 宪法第十三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 宪法第十四条增加一款,作为第四款:“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十四条 宪法第三十三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第三款相应地改为第四款

由此,选项ACD正确。

11、我国选举法规定,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候选人,可以由哪些方式提名推荐()?

A、选民5人以上联名推荐

B、人民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

C、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单独提名推荐

D、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提名推荐

【答案】BCD

【考点】直接选举人大候选人的提名

【解析】《选举法》第29条:“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者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选民或者代表,十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推荐者应向选举委员会或者大会主席团介绍候选人的情况。”故选项BCD正确。

12、某选区共有选民8679人,张先生是数位候选人之一。请问根据现行宪法和选举法律,在下列那些情况下,张先生可以当选()?

A、参加投票的人数为8681人,张先生获得选票4800张

B、参加投票的人数为4339人,张先生获得选票4000张

C、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01人,张先生获得选票3400张

D、参加投票的人数为6801人,张先生获得选票3411张

【答案】D

【考点】直接选举代表当选的条件

【解析】《选举法》第40条第1款:“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选举法》第41条第1款:“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

在选项A中,参加投票的人数超过选民的人数,选举无效,张先生当然不得当选。

在选项B中,参加投票的人数不足选民的一半,选举无效,张先生当然不得当选。

在选项C中,参加投票的人数超过选民的一半,选举有效,但高所得选票不足参加投票选民的过半数,张先生不得当选。

在选项D中,同时满足“所投票数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和“双过半”的投票规则,张先生可以当选,正确答案为D。

13、下列选项中,有关精神病患者选举权的论述,哪些是正确的()?

A、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的精神病患者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

B、年满18岁的精神病患者不应列入选民名单

C、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的精神病患者可暂不行使选举权

D、我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的精神病患者可否行使选举权,须经选举委员会确认

【答案】BCD

【考点】精神病患者选举权

【解析】《选举法》第3条第1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第26条第2款:“精神病患者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

根据法律规定,精神病患者享有选举权,但由于精神上的实际情况而暂不行使。但要注意,精神病人没有提到享有被选举权的问题。选项BCD的内容完全符合法律的立法原意,故为正确选项。

14、根据有关法律规定,下列有关我国选举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有()

A、不设区的市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

B、如选民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

C、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5至1/2

D、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1/3至1倍

【答案】AB

【考点】选举制度

【解析】我国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即全国人大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故A选项正确。

第38条规定:“选民如果在选举期间外出,经选举委员会同意,可以书面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每一选民接受的委托不得超过三人。”故B选项正确。

第30条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候选人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三分之一至一倍;由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五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选项CD相互混淆,均错误。

15、我国选举法以专章规定,对下列哪些违法行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罚()

A、代替他人填写选票的

B、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票数或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C、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碍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D、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答案】BCD

【考点】对破坏选举的制裁

【解析】《选举法》第52条规定:“为保障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有下列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分:(1)用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者妨碍选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2)伪造选举文件,虚报选举票数或者有其他违法行为的;(3)对于控告、检举选举中违法行为的人,或者对于提出要求罢免代表的人进行压制、报复的”。故选项BCD符合题意。

《选举法》第36条第2款规定:“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故替他人填写选票的,如果是经该他人委托的,是合法的。

16、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下列组织机构中主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工作的有哪些()?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江苏省省人大常委会

C、苏州市人大常委会

D、昆山市(县级市)人大常委会

【答案】ABC

【考点】主持选举的组织机构

【解析】《选举法》第7条规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选举委员会受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乡、民族乡、镇的选举委员会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领导。

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根据该条的规定,县级要设立选举委员会,县级人大常委会并不主持选择,而是领导本级及下级选举委员会。故而选项ABC是正确的,选项D不合题意。

17、某县一选区在举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时,应参加选举的登记选民为35301人,实际参加选举的选民17602人,该选区3位候选人赵某、钱某和孙某最后实际获得选票依次为9250票、8500票和7600票。依照我国选举法的规定,谁能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A、赵某 B、钱某

C、孙某 D、3人均不得当选 【答案】D

【考点】直接选举代表当选的条件

【解析】《选举法》第2条第2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第40条第1款:“每次选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者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第41条第1款:“在选民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时,始得当选。”该次选举中,未有过半数的选民参加投票,故本次选举无效,3人均不得当选。

18、下列有关我国选举制度基本原则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要求我国公民只要年满18周岁,都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要求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都是相等的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表明我国各级人大代表并非都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

D、秘密投票原则要求如果选民是文盲就不能参加投票,因为其如果委托别人代写,就违背了秘密投票原则

【答案】ABD

【考点】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解析】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和秘密投票原则。

在选项A项中,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并不表明公民只要年满18周岁就当然地享有选举权利,因为若其被剥夺政治权利,则不享有选举权利。故A不正确。

在选项B项中,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并不意味着各级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都是相等的,比如根据《选举法》第12~14条以及第16条的规定,农村代表和城市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是不同的。故B不正确。

在选项C项中,在间接选举时,人大代表就不是由选民直接选举,所以该项正确。

在选项D项中,选民是文盲的,可以委托其信任的人代写选票,这是变通规定,有利于选民选举权的保障,没有违背秘密投票原则。故D不正确。

19、下列选项中的中国公民,哪些属于不享有选举权的情况?()

A、赵某,刚满15周岁 B、钱某,被劳动教养

C、孙某,被剥夺政治权利 D、李某,患精神病

【答案】AC

【考点】选举权的享有与剥夺

【解析】《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由此可知,我国公民的选举权的条件是:(1)年满18周岁;(2)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选项A、C不满足这两项条件,所以应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直接选举的若干规定》第5条规定:“下列人员准予行使选举权利:(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二)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没有决定停止行使选举权利的;(三)正在取保候审或者被监视居住的;(四)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五)正在受拘留处罚的。以上所列人员参加选举,由选举委员会和执行监禁、羁押、拘留或者劳动教养的机关共同决定,可以在流动票箱投票,或者委托有选举权的亲属或者其他选民代为投票。被判处拘役、受拘留处罚或者被劳动教养的人也可以在选举日回原选区参加选举”。所以C有选举权,不选。

精神病患者由于不具有行为能力,可以不列入选民名单,但并不意味着因此失去选举权,他只是暂时不能行使选举权,并不是没有选举权。所以D不选。

20、下列选项中,哪些选项属于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

A、科学研究自由 B、出版自由

C、文艺创作自由 D、结社自由 【答案】AC

【考点】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及政治权利

【解析】《宪法》第4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公民的文化教育权利包括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其中公民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包括公民的科学研究自由、公民的文化艺术活动自由(包括公民的文艺创作自由、欣赏自由等自由和权利)。因此选项AC均属于公民的文化权利。

《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的出版自由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还包括言论自由,集会、游行、结社、示威的自由和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故选项BD均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1、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年满18周岁的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宪法规定了对华侨、归侨权益的保护,同时也规定对侨眷权益的保护

C、宪法对建立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未加以规定

D、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答案】BD

【考点】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护

【解析】《宪法》第13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选项D正确

第34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显然,选项A不正确。

第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选项C不正确。

第5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选项B正确。

22、以下对我国公民的物质帮助权理解正确的是()

A、该权利是一项受益权,享受者不一定具有劳动者的身份

B、成为该权利主体的前提是权利的享受者必须对社会作出过贡献

C、对暂时丧失劳动能力的公民也可以成为该权利的主体

D、年老的、患有疾病的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中国公民都可以成为该权利的主体

【答案】ACD

【考点】物质帮助权

【解析】所谓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在实现物质帮助权的过程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重要形式。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疾病保险、伤残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宪法》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

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由此可知,ACD项理解正确,而B项的理解则错误。

23、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有关我国公民权利的表述是正确的?()

A、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B、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C、任何国家机关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都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D、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造成损失的,受害人有依法请求赔偿的权利

【答案】ABD

【考点】公民的监督权、申诉、控告、检举权及依法获得赔偿权

【解析】《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因此,在接到公民提出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后,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的是有关国家机关而不是任何国家机关。故选项ABD正确。

24、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下对平等权的理解正确的有()

A、“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而不是指立法上的平等

B、“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意味着要取消一切差别,各方面都应做到绝对均等

C、“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公民权利能力上的平等,而不是行为能力上的平等

D、“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只是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平等,并不意味事实上的平等。【答案】ACD

【考点】平等权

【解析】“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一般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不包括立法上的平等。主要内容有:(1)所有公民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受宪法和法律约束,不允许有超越法律规定的任何特权;(2)所有公民在司法上一律平等,即实施法律、执行法律和使用法律上平等;(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法律赋予公民权利能力上的平等,同等条件下公民具有获得相同权利的资格,并不表示行为能力上的平等;(4)平等权是以法律为尺度,不同于平均主义,不主张绝对的均等。可见,选项ACD正确。

25、依据宪法,下列哪些领导人或机关或组织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B、中央军委主席

C、国务院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答案】BC

【考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

【解析】《宪法》第69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92条规定:“国务院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94条规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都向其负责,但是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另行负有报告工作的法定义务。故BC应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国家的象征,行使礼仪性、程序性的职权,无须向全国人大负责,故A不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它是一种政党合作制度,不是国家机关,无须向全国人大负责。故D不选。

26、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哪些事项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加以规定()

A、教育制度

B、卫生医疗制度

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答案】CD

【考点】法律保留事项

【解析】《立法法》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1)国家主权的事项;(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4)犯罪和刑罚;(5)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6)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7)民事基本制度;(8)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9)诉讼和仲裁制度;(10)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所以应选CD。

2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

A、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1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最高人民法院的质询案

B、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1/10以上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可以提议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大会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决定

C、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刑事拘留、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D、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表决以及在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

【答案】BD

【考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权利

【解析】全国人大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

(1)出席全国人大会议,参加各项选举活动,审议有关议案和报告。

(2)依法定程序向全国人大提出属于全国人大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3)依法定程序提出对各方面工作的建议、批评和意见。

(4)提出质询案和进行询问。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可以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及其各部、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故A项论述错误。全国人大代表还可以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由有关国家机关派人在代表团全体会议或者代表团小组会上进行说明。

(5)提议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议组成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由大会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决定。故B项论述正确。

(6)人身特别保护权。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主席团许可,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如因系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机关应当立即向全国人大主席团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故C项论述错误。

(7)言论免责权。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表决以及在列席原选举单位的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不受法律追究,故D项论述正确。

28、依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

B、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C、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D、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答案】BCD

【考点】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

【解析】《立法法》第88条规定,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六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依此,选项BCD的表述是正确的。

特别总结:(1)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经授权制定的法规,只能撤销;(2)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地方性法规只能撤销;(3)同系统的(即领导关系)可以改变和撤销,不是同系统的(即监督关系)只能撤销而不能改变。

29、根据立法法的规定,下列哪种法规、规章应由制度机关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

A、民族自治区的自治条例

B、民族自治州的单行条例

C、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D、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答案】A

【考点】法律、法规的生效与备案

【解析】《宪法》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立法法》第89条规定: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应当在公布后的三十日内依照下列规定报有关机关备案:

(一)行政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三)自治州、自治县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四)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报国务院备案;地方政府规章应当同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应当同时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备案;

(五)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应当报授权决定规定的机关备案。

故此,只有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才需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选项A为正确选项。

30、下列关于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的处理正确的是哪些?()

A、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特别规定与旧的一般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B、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C、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部门规章的决定

D、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答案】BD

【考点】法律法规的冲突问题

【解析】《立法法》第86条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一)“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故此,只有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特别规定与旧的一般规定不一致时,直接适用新的特别规定即可,选项A错误。

(二)“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故此选项B正确,选项C错误。

(三)“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故此选项D正确。

31、下列哪些国家机关中有权制定规章?()

A、外交部

B、江苏省省人民政府

C、青岛市人民政府 D、安庆市人民政府 【答案】ABC

【考点】立法权限

【解析】根据《立法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立法法》第63条第4款规定:“本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具体来讲,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城市”主要包括:(1)1984年批准的13个城市:唐山、大同、包头、大连、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青岛、无锡、淮南、重庆、洛阳;(2)1988年批准的1个城市:宁波;(3)1992年批准的3个城市:淄博、邯郸、本溪;(4)1993年批准的2个城市:苏州、徐州。

故此,答案是选项ABC。

32、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B、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C、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行使地方立法权

D、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大行使民族立法权

【答案】A

【考点】立法权

【解析】《宪法》第58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只能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以选项A的表述是正确的,B的表述是错误的。

《宪法》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立法法》第6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生效。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所以民族自治地方只有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才有立法权,人大常委会没有立法权,并且应当注意没有民族立法权的说法,所以CD都是错误的。

33、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之一是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下列有关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表述中哪些是正确的?()

A、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对国家主席的质询案

B、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lO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对国务院的质询案

C、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3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对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质询案

D、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10人以上联名有权提出对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答案】BD

【考点】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监督权

【解析】根据《宪法》第条73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在常务委员会开会期间,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提出对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所以A是正确的。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第25条规定:“在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常务委员合组成人员lO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所以C项是正确的。

国家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不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不必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所以BD是正确的。

34、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有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性机构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仅仅负责审议与其职权有关的法律草案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的组成人选,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只能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付的议案

【答案】BD

【考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

【解析】根据《宪法》第70条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5条、第36条、第37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性机构,受全国人大的领导。专门委员会由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由主席团在代表中提名,大会通过而产生。它的工作事项除了审议与其职权相关的法律草案外,还要审议全国人大交付的被认为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地方规章;除了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交付的议案,还要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交付的议案。因此,选项BD错误。

35、人民代表应当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依法行使代表的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的规定,下列人大代表中,应当终止其人大代表资格的有()

A、李某,因违法受劳动教养处分一年

B、王某,加入英国国籍但仍然定居北京

C、张某,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D、陈某,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

【答案】BC

【考点】人大代表资格的终止与暂时停止

【解析】《选举法》第40条规定,“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

(一)因刑事案件被羁押正在受侦查、起诉、审判的;

(二)依法被判处管制、拘役或者有期徒刑而没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正在服刑的。前款所列情形在代表任期内消失后,恢复其执行代表职务,但代表资格终止者除外。”第41条规定:“代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代表资格终止:

(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迁出或者调离本行政区域的;

(二)辞职被接受;

(三)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

(四)被罢免的;

(五)丧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

(六)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

由此可知,A选项中的李某代表资格不受影响;D选项中的陈某应当暂时停止执行代表职务;BC选项中的王某和张某均应终止代表资格。

36、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主要包括;

A、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

B、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C、变通或者停止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

D、经国务院批准,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答案】BD

【考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解析】《宪法》第115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行使宪法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依照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第116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12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从以上宪法规定可以看出,BD为正确选项。关于选项A,它体现的民族自治机关对一般地方国家机关所赋予的职权的行使,故A不是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而C显然不是正确选项。实际上,民族自治地方在执行和贯彻国家法律和政策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决定、命令和指示可以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37、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些属于地方性法规可以规定的事项?()

A、本行政区内经济、文化及公共事业建设

B、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

C、本行政区内外资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

D、本行政区内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

【答案】A

【考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权限

【解析】《立法法》第8条规定:“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一)国家主权的事项;(二)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罚;(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七)民事基本制度;(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九)诉讼和仲裁制度;(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立法法》第64条第1款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

对传染病人的强制隔离措施属第8条第5项的规定,外资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属第8条第8项的规定,本行政区内乡政府的产生、组织和职权的规定属《立法法》第8条第2项的规定,因此只能由法律来规定。故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38、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行政区域有?()

A、内蒙古自治区 B、凉山彝族自治州

C、本溪满族自治县 D、白关坡回族自治乡

【答案】ABC

【考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

【解析】《宪法》第30条第3款:“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根据上述法律依据,选项ABC正确。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不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自治权,是在相当于乡、镇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的行政区域,选项D为错误答案。

39、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下列国家机关中哪些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A、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

B、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人民法院

C、本溪满族自治县的人民检察院

D、白关坡回族自治乡的乡政府

【答案】BCD

【考点】民族自治地方的范围和自治机关的概念

【解析】注意本题是选非题。

《宪法》第30条第3款:“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宪法》第112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所以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均不是自治机关,选项BC合题意。又因为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故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乡政府都不是自治机关,选项D也合题意。

40、为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关有权部门决定在某省设立某民族自治县,依照我国法律规定,以下哪些人员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的是:()

A、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任或副主任

B、自治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自治县人民法院院长

D、自治县县长 【答案】AD

【考点】自治机关的组成特点

【解析】《宪法》第113条规定:“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

《宪法》第114条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自治机关的组成特点: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除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代表外,其他居住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2.人大常委会中应当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3.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4.自治机关组成人员中要尽量配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依此,上述选项中只有选项AD中的人员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41、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

B、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不以国家为单位参加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

C、澳门特别行政区各级法院的法官,根据当地法官、律师和知名人士组成的独立委员会的推荐,由行政长官任命

D、澳门特别行政区检察长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由行政长官提名,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答案】ABCD

【考点】特别行政区自治权的内容

【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又《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香港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又《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3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的外交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在澳门设立机构处理外交事务。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

由此,特别行政区自治权包括:1人事方面,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由当地永久性居民组成,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2社会制度方面,实行资本主义制度;3财政独立,货币体系独立;4司法独立,有自己的法律制度;5有自己的区旗,区徽;6有一定的外事权,可以自己名义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注意并不是外交权。通过观察ABCD四个选项,可以得知都包含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之内,因此都应选。

42、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澳门居民享有下列哪些自由?()

A、组织和参加工会、罢工的权利和自由

B、在澳门境内迁徙的自由,有移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

C、公开传教的自由

D、选择职业和工作的自由

【答案】ABCD

【考点】澳门居民享有的自由

【解析】《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27条规定:“澳门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结社、集会、游行、示威的自由,组织和参加工会、罢工的权利和自由。”

第33条规定:“澳门居民有在澳门境内迁徙的自由,有移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澳门居民有旅行和出入境的自由,有依照法律取得各种旅行证件的权利。有效旅行证件持有人,除非受到法律制止,可自由离开澳门,无需特别批准。”

第34条规定:“澳门居民有信仰的自由。澳门居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公开传教和举行、参加宗教活动的自由。”

第35条规定:“澳门居民有选择职业和工作的自由。”

43、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A、年满40周岁

B、在澳门连续居住满20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永久性居民

C、在外国无居留权

D、中国公民

【答案】ABD

【考点】澳门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

【解析】《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46条规定:“澳门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澳门通常居住连续满20年的澳门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由此,澳门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并没有“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限制,故C不选。注意与香港行政长官的任职条件对比记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44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四十周岁,在香港通常居住连续满二十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

44、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列有关特别行政区立法权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征询其所属的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后,认为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符合基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特别行政区关系的条款,可以将该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

C、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

D、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回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一般不具有溯及力

【答案】ABCD

【考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特别行政区立法权的监督

【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7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征询其所属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后,如认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关系的条款,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该法律的失效,除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另有规定外,无溯及力。”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7条规定:“澳门享有立法权。澳门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征询其所属的澳门基本法委员会的意见后,如认为澳门立法机关制定的任何法律不符合本法关于中央管理的事务及中央和澳门关系的条款,可将有关法律发回,但不作修改。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回的法律立即失效。该法律的失效,除澳门的法律另有规定外,无溯及力。”

由此可知,选项ABCD均正确。

45、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下列选项中哪些法院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的法院?()

A、高等法院 B、中级法院 C、区域法院 D、裁判署法庭 【答案】ACD

【考点】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的设置

【解析】《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1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设立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专门法庭。高等法院设上诉法庭和原讼法庭。”故选项ACD是正确答案。

应当注意将香港和澳门的法院设置对比记忆,根据《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4条规定,澳门设立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

46、下列有关我国国家主席的论述正确的为()

A、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

B、国家主席缺位时,由国家副主席代理

C、国家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一样,连续任职可以超过两届

D、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发布戒严令

【答案】AD

【考点】国家主席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解析】《宪法》第79条第3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宪法》第80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公布法律,任免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发布特赦令,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宣布战争状态,发布动员令。”

《宪法》第8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宪法》第8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副主席继任主席的职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都缺位的时候,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补选;在补选以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暂时代理主席职位。”

由此,选项AD正确,选项BC错误。

47、根据宪法规定,下列有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性质、领导体制的论述正确的为()

A、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法院负责

B、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C、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

D、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

【答案】BCD

【考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领导体制

【解析】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负责,故A项论述错误。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故B项论述正确。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上级人民检察院负责,故CD项论述正确。

48、以下关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视为基层政权的派出机关

B、在我国,村民委员会和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均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C、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可以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D、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负有协助基层人民政府或者他的派出机构维护社会治安的义务

【答案】CD

【考点】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解析】《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故选项CD正确。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按村民或居民的居住状况设立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城市的街道办事处是则相应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选项AB都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49、根据我国现行宪法和法律,下列哪些人可以具有中国国籍?()

A、张某出生在中国澳门,父亲为意大利人,母亲为中国人

B、李某出生于美国,其父母是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籍留学生

C、王某出生于中国,父亲为无国籍人,母亲也国籍不明

D、赵某出生于中国香港,其父母是具有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身份的英国公民

【答案】ABC

【考点】国籍

【解析】《国籍法》第4条的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的,具有中国国籍。”所以A项张某符合这一规定,该项正确。

《国籍法》第5条的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的,具有中国国籍;但如果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国外,本人出生时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B项中,李某的父母虽然在美国,但其是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未定居于美国,李某出生时也不具有美国国籍,所以,其具有中国国籍。

C项中,王某的情形符合《国籍法》第6条“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的规定,所以正确。

D项中,赵某虽然出生于中国,但由于其父母均为英国公民,所以其不具有中国国籍。

50、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在下列何种情况下,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A、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B、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C、法律之间发生冲突,需要裁决其效力优先性的D、执法过程中具体适用法律的疑难问题

【答案】AB

【考点】全国人大立法解释的对象

【解析】《立法法》第42条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根据这一条的规定,选项A、B正确。

第83条规定:“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第85条规定:“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因此,选项C错误。执法过程中具体适用法律的疑难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进行解释,故选项D错误。

下载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析马歇尔大法官的宪法思想及其评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解析数学归纳法思想 嘉兴教育学院 吴明华 从数学和思想的含义去理解,所谓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

    2016年司法考试试题(宪法)完美解析

    1、李某不服区公安分局对其作出的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向市公安局申请行政复议,市公安局作出维持决定。李某不服,提起行政诉讼。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李某可向区政府申请行......

    宪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宪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10小题.每题1.0分,共10.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2015年司法考试试题(宪法)带答案和解析

    1、关于甲非法获利的定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擅自经营收费站收费业务,数额巨大,构成非法经营罪 B.即使收钱时冒充国有收费站工作人员,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 C.未使收费站工作......

    2016年司法考试试题(宪法)含答案和详细解析

    1、关于法律要素,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 A.《反垄断法》第三十七条:“行政机关不得滥用行政权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竞争内容的规定。”这属于义务性规则 B.《行政处罚法》第......

    《现代教育思想》考试总复习题解析

    《现代教育思想》考试复习题 选择题: 1.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包括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_____D_____三个要素。 A.理解力 B.感受力 C.同情心 D.同理心 2. 1976年,美国政府......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宪法易考考点解析

    内蒙古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宪法易考考点解析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宪法也是常考考点,但是大多数考生对宪法可谓望而却步。中公教育团队针对宪法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出易考考点,并对......

    2010年司法考试试题(宪法)带答案和解析范文

    1、甲因琐事与乙发生口角进而厮打,推搡之间,不慎致乙死亡。检察院以甲涉嫌过失致人死亡提起公诉,乙母丙向法院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关于本案处理,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法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