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如何写得曲折波澜
作文如何写得曲折波澜 【方法指导】
清代袁枚曾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是说,好的文章在情节的展开和场面的刻画上有变化,这样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相反,文章若一味地平铺直叙,没有一点起伏变化,像流水账,容易使人感到单调、乏味,很难赢得读者的喜爱。而这种一波三折、曲折多姿、引人入胜的写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波澜”。在记叙文中,写出事件的波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几种方法是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1.顺逆穿插起伏多
顺逆法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穿插安排,能使文章波澜起伏,层层深入。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流浪汉苏贝为躲避寒冬的侵袭,决定到布莱克韦尔监狱度过不愁食宿的三个月。为此,他当着警察的面屡屡犯法,却始终未被理睬。一家老教堂悠扬的赞美诗让苏贝的灵魂起了奇妙的变化,他决定改过自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可就在此时,一名警察带走了他,已不想入狱的苏贝被判在布莱克韦尔监禁三个月。事件突然峰回路转,故事情节急转直下,这一顺逆交替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意味深长。学生练习: 雨(片段)
□柳林中学八(3)班徐美慧
„„在朦胧的雨幕中,我觉得那身影格外的熟悉。啊,好像是爸爸!我得意地望了望身边的王芳:“我们有救了!”可等人影走近了,我这才看清楚,原来是个陌生人。唉,我叹口气,无意间看见王芳书包的侧面很鼓。“王芳,你这包里是什么啊?”“好像是我奶奶给我塞的牛奶吧?”王芳说着打开去看——竟然是一把伞!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王芳兴奋地试图打开伞,可任凭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把伞根本没有办法打开。王芳悻悻地说:“一定是奶奶糊涂了,把我们家准备要扔的那把坏伞给装进来了。”雨越下越大,我们的心也越发地焦急。“王芳,你怎么还没有回家!”一个声音响起,原来王芳的姐姐路过,她也是这个学校的,看她打着一把伞,王芳可是乐了,但是也为难起来,我赶紧大度地让她们先走了。天要黑了,我一个人孤独地在校门口站着,眼泪都要流下来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一阵很急的脚步声从后面传来,这次没有让我失望,是爸爸!没等我撒娇,爸爸就说:“啊呀!宝贝,你怎么跑到学校后门等我啊,我在前门等了你将近一个小时啊!”„„ 点评:情节构思新颖,事件一波三折,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2.悬念设置扣人心
悬念法通常是精心设置疑问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最后一课》的开头,韩麦尔先生穿着只有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镇上的人们个个都显得严肃、忧愁,这种外貌和神态描写,渲染了一种严肃的气氛,预示着将有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究竟是什么事?为解开这个悬念,读者就会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读下去。需要注意的是,设置悬念要有“悬”有“释”,必须要以事实为依据,一定要适度、自然,不要脱离生活,切忌故弄玄虚,留下有漏洞。学生习作:
虚惊一场(片段)
□柳林中学八(3)班肖杰 „„我正看着刚买的《恐怖故事》,家里忽然停电了。啊!真是一片漆黑。我觉得背后凉凉的,像是有人向我走来。我慢慢地向身后转去,什么也没有,但是一身冷汗已经吓出来了。我摸索着在家里走着,努力回想着妈妈平常放蜡烛的地方,似乎是在电视柜的抽屉里。屏着呼吸,我一步一步挪到了电视柜旁,蹲了下来,在抽屉里胡乱摸着。就在这时,我又感觉背后凉凉的。这会儿我的眼睛似乎适应了黑暗,可以模模糊糊地看见黑暗中的轮廓了。我环顾四周,发现阳台的窗户没有关,阵阵冷风直从那窗户灌进来。哦,我松了一口气,继续在抽屉翻起蜡烛来。这时,门响了一下,我以为是风吹的,不大在意,不料门忽然打开了,在微光之下,我看到那人影子格外高大,头也很大,我不禁吓得“啊”的一声叫了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人影”说话了:“哎呦,小杰,你叫什么啊,妈妈吓得心都要跳出来了!”„„ 点评:小作者运用悬念法,结合细节描写,巧妙地烘托出一种惊悚的氛围。3.抑扬对比有侧重
正如摄影师用光线的反差增强图像的立体感,文章是用语言的反差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作者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的时候再揭示真相,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本要表现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但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也就是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后来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这种作文主题鲜明、情感强烈,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练习: 夜行(片段)
□柳林中学八(4)班余盛东
„„其中一个人发型很怪,正是时下社会青年流行的“飞机头”,看起来坏坏的,嘴上还挂着莫名的微笑。我和李明看情况不对,拨开其中两个,用尽了浑身的力量撒腿就跑。我听见他们在身后大叫着什么,但我们不敢回头,直到跑到大马路边上一个交警的岗亭才敢回头看,看样子他们没有追上啊。哈哈,我和李明兴奋地击了掌,心里满是胜利的喜悦。就在这时,一个声音在面前响起:“你们跑什么呀,谁是李明?”我们一抬头,顿时傻了眼,“飞机头”此时也气喘吁吁,一时间我们谁也没有说话,气氛仿佛凝固了一般。他好不容易直起身子说:“你们到底谁是李明啊!我捡到一张饭卡,旁边有人说好像是你们的,我好不容易追上你们,准备还给你们„„”我和李明顿时呆在原地,心中五味杂陈。„„ 点评:事件描述富幽默感,转折自然而出人意料。4.误会冲突推情节
误会法是因误会引起矛盾,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造成悲剧或喜剧性的冲突的方法。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甚至引导读者情绪也跟着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从而吸引读者抑制不住地往下阅读。学生练习:
一张生日贺卡(片段)
□柳林中学八(3)班瞿禧彤
„„我忐忑地回到家。父母今天并没表现出什么异样,我想这应该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吧!我偷偷一斜眼,看到茶几上放着一张纸,也许„„不!不!是肯定!那纸上肯定记载着我的“罪行”吧!看来这回是免不了一顿饱揍了,我还是主动坦白的好。我站在饭桌前,声音比蚊子叫还低:“爸爸妈妈!我错了„„我„„” 爸爸妈妈放下筷子,奇怪地望着我,妈妈忍不住说:“你怎么了?哪儿错了?快来看你姐给你寄来的生日贺卡,明天是你生日啊。”说完就拉我往茶几那边走。
什么?贺卡?看来爸妈还不知道那件事啊。看着姐姐寄来的那张生日贺卡,上面写着:“相信自己,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眼睛湿润了,妈妈摸摸我的脸:“这孩子今天怎么了?怎么一张贺卡就感动成这样?”只有我自己心里明白,这两行眼泪真正的含义。„„ 点评:通过“误会”,文章较好地展现出了小作者的心路波折。5.巧合奇遇亮点多 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如《陈奂生上城》中多处运用巧合法,把“漏斗户”的一夜奇遇写得丝丝入扣:陈奂生上城去卖油绳,赚了钱想买顶帽子,可赚了钱已是后半夜,巧的是身上又忘了带钱,只好光着头挨冻,冻出病了,躺在候车室里,却又巧遇到了县委书记,于是,他又被送进了高级宾馆,成就了自己的奇遇。“巧”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了文章主题,也增添了人们的阅读兴趣。学生练习: 周末(片段)
□柳林中学八(3)班雷巧 „„“小姑娘,你能下楼给我指一下吗?我这眼神不好,实在看不清楼号。”听到她这么说,我犹豫了起来,心中有两个念头在挣扎:“作业还没有写完,想被妈妈骂了是不是?”另一个声音却在说:“老大娘眼神不好,咱应该帮帮她!”大娘看我迟疑不定,叹了一口气:“好!好!没事,不麻烦你了,还是我自己去找吧!”
当大娘正要转身走时,我赶忙拉住了她,搀着她下楼了。大约过了二十分钟,我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可就在这时,我看见妈妈正在开门,她听到声音回过头来,不等我开口,就大骂我一顿。委屈的我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我想,解释是没用了。妈妈看我知道“错”了,才止住骂,下楼找张阿姨去了。
„„妈妈走到我面前,把买来的牛奶、饼干放到我面前,我一时疑惑了。妈妈却笑着说:“傻孩子,你做好事怎么不告诉我,是刚才张阿姨告诉我的。你帮助的那个老奶奶是张阿姨她们家亲戚啊!对不起,刚才冤枉你了!”„„
点评:文章中的巧合环环相扣,使故事曲折而完整。【教师小结】
学生在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多是平铺直叙,对事件轻描淡写,很难准确地表现丰富多姿的生活面貌,即使刻意想要使文章情节曲折起来,也常常顾此失彼,在叙述描写中显出生硬编造甚至不可信的内容。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必须要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要重视各种兴波之法,更要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描写事件的波澜,加工故事时,切不能生硬为之,我们追求文章的曲折生动性,也要以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为依据,不能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第二篇:情节波澜
【教学目标】学习运用“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例文赏析】 美国刀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了,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美国人的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杨汗光 文)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章的前半部分花大量笔墨对美国刀的锋利和坚硬进行了描写。这是一件战利品,是父亲“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父亲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这把刀也是全家的骄傲。作者从三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描写: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常借我们的刀砍;“刀王”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结果美国刀完好无损;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至此,作者完成了对“美国刀”的刻画,这引起了“我们”也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一句“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把行文引入了对人物的刻画。
作者在后半部分刻画了两个人物:姐姐和父亲。姐姐长大后去美国留学,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如果说这一次突转多少还有一点意料之中的话,那么第二次突转“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就确实出人意料了。其实本文的关键就在这两次突转,而且缺一不可:假如姐姐在去美国留学伊始就下决心几年后回国效力,假如姐姐说不回来就果真没再回来,都会使文章的艺术特色大打折扣,作者偏偏在行文上让她在“回来”之前先“不回来”,这样不但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使情节跌宕起伏,而且写出了人物思想的变化过程,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这篇文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如下启示:
一、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让人看到开头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本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时间跨度却很大,几十年的时间内围绕“美国刀”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但作者也仅写了几个片段,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无限的内容,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避免了叙事的直白。在这方面,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和《我的叔叔于勒》都堪称经典,大家要悉心研读,学以致用。但要避免“猎奇”,不能一味追求“意料之外”而摒弃“情理之中”,否则会让人感到虚假,削弱文章的情感力量。
二、写作时要化虚为实,选择一个好的叙事线索。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容易写得空泛,如何选择一个恰当的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作者以“美国刀”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带回美国刀”到“使用美国刀”再到“比拼美国刀”,从父女“谈论美国刀”到父亲“藏起美国刀”再到姐姐“发现比美国刀更可贵的东西”,一脉相承,把深刻的主题寓于一把刀的故事之中。珍藏在心底的“秘密”
我喜欢收藏,一份情,一份爱,一份友谊,一滴泪,都是我珍藏的对象。每每闲暇之时,或触景生情,我都会翻阅那些珍藏的点点滴滴。一阵微风吹过,“丁零丁零”的响声在房间里回荡,悦耳极了。我一听到这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珍藏了两年的“秘密”总会浮现于眼前——“快来买呀!精美礼品大减价,绝对全市跳楼价,快来买呀!”摊主那铜锣般的大嗓门吸引了我。挤过去一看,嘿,东西还真新颖,价钱也真怪便宜。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好友小A的生日,买一份送给他也不掉价呀。想到这,便挑了一串很时髦的风铃,回到了家。
进门后,我又将风铃拿出来欣赏。呵,纸花铜扣,精巧雅致,真漂亮,够劲!朋友收到这份礼物,一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反正后天才送人,何不先挂在屋里风光风光。哦,对了,先让妈妈开开眼吧。
我兴冲冲地拿着风铃跑进厨房。“妈,您看!”正在做饭的妈妈抬起头,眼睛猛地一亮,在围裙上擦擦手,小心翼翼地接过去,左看看右看看,说:“真漂亮,这……这是送给谁的?”“当然是送给您的!”我信口和妈妈开了个玩笑。——话说出口,我的脸发烧起来;这可是送给我的朋友的,怎么能和妈开这个玩笑呢。没想到,妈妈的眼圈竟红了,喃喃地说:“谢谢,我的好儿子!”我本想要回风铃,可看到妈妈那高兴的样子,只得违心地说:“别客气。妈您喜欢吗?”“喜欢!喜欢!”妈妈连连点头,还撩起围裙擦着眼睛,“你爸就要回来了,快去洗洗手准备吃饭吧!” 不一会儿,爸爸推门进来。妈妈赶紧上前,指着风铃说:“这是儿子送给我的!”“真的?”爸爸露出诧异的目光。“真的。是真的!”妈妈说着又撩起围裙擦起眼泪来,“孩子长大了,懂事了,知道疼人了!”此时,我看到妈妈的手在微微颤抖着。爸爸也没了往日的严肃,走过来抚摸着我的头,我也分明感觉到那手是颤抖的。“好儿子,行啊!过去从没见你这么疼过你妈,现在总算长大了,知道今天是你妈生日,还给她买了这么漂亮的生日礼物!” 什么?!爸爸的话好像一声霹雳,震得我的耳鼓嗡嗡的。我呆若木鸡地站在那儿,大脑一片空白,只是在心里重复一句话:“妈妈,妈妈的生日……”
这个误会的“秘密”已经过去两年了,但我一直把它作为生活馈赠的“礼物”珍藏在心底。至今仍想不起来当时是怎么吃完饭,回到自己房间的;我只记得那晚我哭了,哭的很痛。为什么呢,不知道。也许是为自己的虚伪而悔恨,也许是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也许是为母亲的渐白的双鬓、渐瘦的身形而心疼…… 【请你评析】请找出文中的情节发生转折变化的地方,分析其表达效果。
给同学送生日礼物,这在中学生中是稀松平常的事儿,写成作文自然也属于“老套子”文章。这篇习作妙在以一句“谎言”一转,转出了另一个故事——“我”和妈妈的故事,使得文章有了新的内容与新的意味。文章悬念的设置也很突出,开篇以听到“丁零丁零”的风铃声“就禁不住耳热心跳,低下头来”让悬念顿生;在叙述风铃故事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向妈妈说明撒谎,而是将错就错,让妈妈眼圈发红,撩围裙拭泪,跟爸爸夸耀儿子,父母的手都有些颤抖,觉得“儿子长大了”。这些平日里不能让“我”感受到的生活细节,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为感恩之心的缺失而自责”。【技法点拨】
写作是对生活的再创造,好的作品无不在给人教益的同时给人以美的享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如果能写得有波澜,行文起伏变化,有高有低,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有详有略,有离有合,有断有续,就能打破章法的平淡,增强叙述的生动性,使读者读起来身心愉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怎样才能使文章有波澜呢?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手法,“突转法”就是一个比较常用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事情的发展方向突然发生转折,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转变,或表现为喜事突然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为逆境,完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反之亦然。关键在于突转之前要选取与中心命意相反的事层层铺垫,步步烘托,再一下子倒转,使结尾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国刀》一文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再如: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接着又写道“九天仙女下凡尘”,于是满场喝彩;又写道“儿孙个个都是贼”,子孙们惊怒;最后题曰“偷得寿桃献至亲”,众人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运用“突转法”要注意:
一、情节的“突转”要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起伏变化,不能违背客观情理;
二、要交代清楚“突转”的主观和客观、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原因,否则读者会“一头雾水”。【技法演练】
1、试分析下面短文中“顺势”和“逆势”间的变化转折。猎 狮
伊丽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到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丽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 很快,收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尸在狮腹内。——佛莱特。”
【评析】:这是世界上最短的微型小说,全文一百多字,情节中却包含着三个波澜:巴布告别妻子往非洲打猎(顺势),但不幸身亡(逆势)——第一个波澜;伊丽要求运回丈夫尸体(顺势),不料运回的是狮尸(逆势)——又一个波澜;伊丽又去电再索夫尸(顺势),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逆势)——一个更大的波澜。作者就是这样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巧妙安排,使文章收到一波三折,高潮迭起,妙趣横生的效果。
2、为下面的故事续写一段100字左右的结尾。尴尬瞬间
我对已搬来一星期却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邻居很是好奇,总想一睹“芳容”。终于有一天,隔壁传来开门的声音。机不可失,赶忙打开门一看,哇,好一位秀发披肩清纯美丽的现代淑女!当我正上上下下“饱餐秀色”时,一声河东狮吼:“见鬼,瞅什么瞅,没见过人哪?”唬得我心里直发毛,灰溜溜地关了门。一天,我正要下楼,楼下传来了脚步声。糟糕,“见鬼”来了,真是冤家路窄。……
无奈,只好昂首阔步视而不见,下楼梯如履平地,一脚踏了三个台阶,结果可想而知——让“见鬼”笑了个够。而由于自己“光荣负伤”在床上趴了好几日,恨恨发誓与“见鬼”势不两立。
几天后,忽有人敲门,一看,是“见鬼”,“你的腿怎么样了?”满脸灿烂的笑容和关切的神情让我如坠千里迷雾,又受宠若惊。“没,没事儿。”“那你可以帮我抬煤气罐吗?” 啊?!
(此文获第三届“跨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特等奖)【巩固训练】
请运用本课学习的“情节突转,巧生波澜”的写法,以“真没想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本文的题眼是“没想到”,文章的内容应是由“没想到”引发出来的、出乎自己意料的震撼人心的事,即表现出生活中闪光的东西。题目限定了所写的对象是“我”,因此,文章的内容一定要自己亲身经历的,切忌编造。开头可按自己原来对事物的发展看法叙述,结尾一定要点明“没想到”这个题眼,既照应了开头,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记叙为主,可兼有抒情或适当的评论。
第三篇:学海波澜成语
【成语】:学海波澜
【拼音】:xué hǎi bō lán
【简拼】:xhbl
【解释】:比喻学识渊博的人驰骋于文坛。
【出处】:晋·王嘉《拾遗记?何休》:“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唐·崔珏《哭李商隐二首》其一:“词林枝叶三春尽,学海波澜一夜干。”
【示例】:胸次天成,口角河倾,席上风生。吞~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元·钟嗣成《双调·折桂令·西域吉诚甫》
学海波澜 成语接龙
【顺接】:澜倒波随
【顺接】:力挽狂澜平地波澜 推波助澜 学海波澜
【逆接】:不媿下学 不愧下学 长材茂学 虫鱼之学 笃信好学 笃实好学 笃志好学 断织劝学
【逆接】:学不沾洽 学不躐等 学业有成 学书不成 学书学剑 学以致用 学优则仕 学优才赡
第四篇:曲折 简历
曲折 简历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 副教授 副系主任 硕士生导师
Email:quzhe(@)mail.sysu.edu.cn
Lab:http://coglab.sysu.edu.cn
教育经历:
1993-1998
1998-200
4工作经历:
1998-200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 生物学专业,理学学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物理学专业 认知神经科学方向,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助理
(指导教授:陈霖、范思陆)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神经科学系和放射科学系 访问学
(合作教授:Eric Halgren)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 2004-20102009-2010者2011-今
教学工作:
1.讲授课程:感觉与知觉、生理学、Matlab在心理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注意与意识、认知神经科学导论、2.主持课程:认知神经科学研讨课、注意和意识研讨课、脑功能成像研讨课
第五篇:作文训练叙事如何有波澜
作文训练五怎样让叙事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把事情叙述得波澜起伏,把人物刻画得鲜明生动,就要掌握以下这些技巧:
张弛有度——就是根据文章具体内容,在情节的叙述上有紧张,有舒缓,富于变化,引人入胜。镜头组合——这正如电影中若干镜头组合起来表达意思一样,根据题目的要求,截取几个生动,典型的生活片段或情节故事,把他们用共同的中心连缀成文。
卒章显志——“卒”是最终的意思,也就是在文章的结尾把全文的中心和盘托出,让人恍然大悟,回味无穷。
悬念迭起——所谓“悬念”,就是通过设置一些情节,使读者产生一种关心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迫切需要了解事件结果的紧张心情和心理活动。恰当运用此法,能让文章跌宕起伏,摇曳生姿。
虚实相生——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等方法进行叙述描写,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巧设抑扬——运用此法,可以是文章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表达深邃的意蕴。
这些写法,不必在一篇文章中堆砌使用,只要选对了一种写法,就能让你的文章独具特色,脱颖而出。
题目《感动了我》
【提示语】
在我们生活中,令我们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
生活中你一定经历、体验过许多令你感动的事情。请以“感动了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叙述经历,抒发感受;可以发表议论,评述世态,等等。
要求:运用本次作文指导的方法,争取把文章写得波澜起伏。字数不少于600.写记叙文。
【写作指导】
人的情感、情绪总要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并才受到偶发事件的牵动和制约。感动之于人即是如此。明白这一点,我们以“感动”为中心写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曾经让我们感动的人或事,情或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写这样的作文,当然可以抒情,可以议论,但是组织上述材料作为文章的主体框架却是抒情、议论的基础。否则,所抒之情,所议之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但不能起到感染读者的作用,还会使读者望而生厌、敬而远之。这是写这类作文务必引起注意的地方。
从内容上说,既可写伟人壮举,也可写凡人小事,也可写造化奇观,鬼斧神工。但有一点,这绝对是令你感动,也能令读者感动的事情。一是读书,一是观察生活,一是在活动中:这些都是感动的载体。感动如火花一闪,倏来倏往,稍纵即逝。感动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个冲动,等到心跳减缓之后,便烟消云散。感动只是惊鸿一瞥,朦胧模糊。如果要让感动保持下来,就要有支撑。
一是要抓使你感动的表象,表象是最丰富的,注意这种表象不单是视觉的,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所以要调动我们所有的感官,主动吸纳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的感动表象。
二是要留心观察。你是否在平时对周围的生活有意注意。色、香、味、形,音容笑貌,举手投足,春花秋月,鸟鸣虫吟,流云晚照„„你是否细心地观察一些细节,因为惟有这些细节才更有价值。三是在观察中联想与想象,把生活经历过的,把书中读过的、听过的,感触过的全部调动起来,参加到整个思维活动中来。
四是在观察中进行推理与思考。一位外国作家说得好:“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帮助你通向新的境界。”
还需要注意,说到让人感动的事,决不是让你去瞎虚构,胡编乱造。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采撷生活中足以令人感动的事,用朴实率真的文字加以表现即可。
自然,上述材料在一篇文章里如何安排、如何使用,完全可以因文而异。以记叙为主,将上述材料写成文章的主体部分,然后引发必要的抒情或议论,是一种写法;依据行文需要,将上述材料加以梳理,穿插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写成“形散神凝”的散文,也是一种写法;甚至只有叙事,没有抒情
或议论,将感情融入叙事当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自己去揣摩,去把玩,也未尝不可。文无定法,只要文章内容能够围绕感动,阐发“感动”的深层内涵,表现积极的价值取向,就是成功的作文。
【示例】
1.学会感动
世上不是没有感动,而是缺少感动的心。
你难道真的没感动过?
你真的没经历过感动?
过于理智就会走向冷漠
感动源于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动源于对真善美的爱,感动源于对假恶丑的恨。
感动源于亲情
感动源于人之初性本善。
一次流泪、一次脸热心跳,一次刻骨铭心的颦笑,一次让自己顿时升华的天光云影,培养自己健康的精神,健全的人格,让它来滋养自己的感动。
2.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舞会,舞会不免有些水果点心,我发现就在我坐的位子旁边一个摆设得精美的果盘,中间中有几只梨山的青苹果,苹果之上一个色纸包扎的蓝灯,一束光正好打在苹果上,那苹果的蓝色正是塞尚画布上的色泽。那种感动竟使我微微地颤抖起来,起到诗人里克尔称赞塞尚的画:是法国式的雅致与德国式的热情之平衡。(林清玄(光之四书))
3.看看我们周围。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化妆。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它们会衰老凋零,但衰老和凋零也是一种真实。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何要将自己隐藏在脂粉和油彩的后面。(毕淑敏《素面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