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5:22: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

第一篇: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

钱鑫鑫

文言文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说是语文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是不容乐观的,钱梦龙老师就曾这样来评价文言文教学“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红火的年代,在文言文这块世袭的领地上,依然是一片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但黄玉峰老师的《兰亭集序》这堂课显然是给文言文教学吹入了春风。这样的文言文教学独树一帜,打动人心。因为他是在真正地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历史,是在将学生培养成真正的人。

黄老师的这节课可学习可揣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在这里撷摘些许,略抒己见。

一、心中有人,呈以真情

文言文教学,课堂语言是很难把握的,生硬艰涩的教学用语在日常文言文教学中司空见惯,而黄玉峰老师的课堂语言是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因为他的语言充满语文味,讲课时他总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学生,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自己的讲解语言和讲解方式,真正把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心中有学生,讲解用真情。黄玉峰老师已七十有余,他把人生积淀的经验和真正的语文知识完美结合,用真情触动学生心灵,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他的课自然是动人的。

二、独辟蹊径,注重朗读

笔者看过一些名师的课堂视频和教学实录,也听过一线教师的语文课,从名师到一线教师的课堂,“读书”已经成为课堂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读”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但是读的效果怎样我们并不清楚。相比于他们,黄老师的读书任务更不拘泥于形式,也更脚踏实地。他把读书作为重中之重,一切的根本,他说他的原则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还给他们做什么?读书。”

他对文言文读书的要求是特别而又值得我们学习的。他认为学习一篇文言文,首先要将文章反复读五遍以上,少一遍都不行,这样学生才能与老师较好地沟通。熟读五遍之后,再对照课下的注解,熟悉课文。将文章反复朗读五遍,基本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后再看注释可以让学生不受白话文的干扰在文言文的语境里体会文字的精妙和语句的通达。然后再反复诵读多遍。有了上面这些功夫,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会轻松许多,因为此时学生的学不是在空白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的点拨是针对学生有困难的地方展开的,既省时又省力。

语文能力的形成主要就是由主体的言语实践转化而来,语文素养的形成主要在主体的言语实践中积淀而成。[1]不管语文课程怎样改革,语文课堂中的“读”应当始终坚持,所以黄老师一直坚持诵读,他认为“死记硬背”才能使学生腹中充盈。

三、忠于文本,教真语文

在语文教育改革中,最难的就是一个“真”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已经习惯了不去信任孩子的能力和创造力,习惯在文言文教学中用满堂灌的形式来教学。作为老师,也不够尊重教材中选取的经典作品,很多时候对本文的思考是不严谨的,把所有的作品都按照千篇一律的形式来解释,而真正的思想却被忽视了。

黄玉峰老师是一个伟大的改革者,他说,他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辨清思想的误区,澄清找回一点被我们抛弃的传统文化的根脉,真正做到“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古人欺”。他大力倡导“真”语文,“真语文”的精髓就是:给学生材料而不是逼他们接受现成观点,相反要他们从材料中自己得出观点。[2] 《兰亭集序》要讲解的内容繁多,核心内容是对人生的感悟,对生和死的思考,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这些历史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说明王羲之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永和九年”这个时代的天空笼罩的是死人,“河南人夫食妇,河内人妇食夫”、“老翁蒸小儿为食”、“大兵晒人肉干充饥”、“人肉价贱于犬,肥壮者一枚不过十五钱。全躯曝以为脯,把人做成猪肉脯”„„这是一个变态的社会,政治昏暗,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二是阐释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上的作为和对人生的思考。在这部分,补充介绍了参加集会的贤达们,像刘伶、谢安、谢灵运的生活态度,介绍了当时盛行的“清谈”,人们无法面对残酷的现实,只得追求精神上的一种慰藉。三是对作者王羲之的介绍,有他来往的书信„„“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六月十六日,羲之顿首„„痛悼伤恻,兼情切割,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羲之顿首„„感远兼伤,奈何!奈何!”„„介绍了他儿子的情况,没有一个长寿的,都相继死去。

人的境遇不同,人的情感也不相同,而这种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理解感情的变化是教学的重点,文章开头即讲悲,“修禊事也”修禊是一个仪式。是要去祸祈福,把祸的东西去掉,然后祈福。王羲之在祈求不要再让他的儿子死去了,是从祸开始的,祸当然是悲的。接着讲乐,在黑暗笼罩的年代,群贤能聚在青山绿水之间,畅饮抒怀是何等的惬意,但这样的乐是短暂的。“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黄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这几句话,“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

可以看出作者这句话既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又是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个“死生”中心的引出。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

接着作者情感转为悲,作者批判“一死生”和“齐彭殇”的观点,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子的观点,当时的这群人都是谈老庄的,他们认为死生是一回事。用庄子的“一死生”来说明不需要怕死,因为根本不知道死是怎么一回事。用“齐彭殇”来说明寿命长短都是一样的。其实王羲之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消逝的恐惧,对虚无的恐惧,是因为死是最不确定的。所以总结王羲之的情感变化应先是悲,悲里想找乐,找到乐之后又发现是悲的,相对的,因为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最后又回到悲,所以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四、注重培育人文精神

黄老师几次在课文中穿插讲文字。汉字蕴藏着我们民族的基因密码,祖先在其中熔铸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人文情怀,几个简单的汉字就可以成为绝佳的人文主义教材。把字讲清楚了,精神也就传达到位了。讲解“与”。“夫人之相与yú”不读yù,“与”的意思是相交、交往。与者“舁”也,这个字大家不熟悉,但和“与”很像,如果这样写“臾”很像,多了个“臾”,臾是声音嘛!这个“与”就是共举也。

在讲解王羲之感情由乐转痛时,“快乐”,为什么在“乐”之前加个“快”字,因为乐很快就没有了,乐是很短暂的,而悲是很长久的。一个人考上大学了,他笑一天两天可以,到第三天别人以为他神经病了,所以说快乐是短暂的,悲伤是长久的。

汉字天天写,天天读,资源充足,热爱汉字,就是热爱我们的民族,热爱民族的文化。所谓语文,就是生命。黄玉峰老师把传递人类精神世界中有价值的东西,当做一种信仰在经营。

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存在于课堂内外,而在课堂中,每一篇有深度、有内涵的课文,都是我们培养人文精神的资源。这样的培养应该像空气一样自然,渗透在呼吸之间。然而在当下,我们的学生却被“功利主义,专制主义,科学主义、训练主义、技术主义”所捆绑,黄玉峰老师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把“人”找回来,将那些充满灵气却不得不在老师、家长和考试的攻击下行将湮没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培养一个是一个,影响一个是一个。黄老师的课堂教学是穹宇一轮明月,是山间一泓清泉。对这节课,笔者更多的是感动,为黄老师的执著探索,为他对待教学的真而感动。

第二篇:黄玉峰老师文章

沪语文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不能得了分丢了“人”

http://news.online.sh.cn 2011-08-25 07:30 [来源]:文汇报

“教学生活得像个‘人’”,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和上海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今波近日在“上海书展”现场以此博人眼球的主题展开对话,直指当前基础教育急功近利的弊病。虽是为其同名新作造势,但由此引出的教育话题却引人深思。

捡了分数丢了“人”

黄玉峰曾和几个志同道合的语文教师合作编写《教师人文读本》,首篇选了一个小学生写的短文《当个孩子不容易》,其中有一段话一直烙在他的内心深处:“大人总是羡慕小孩 子无忧无虑,哎!其实当个小孩也不容易。小孩的话,大人可以不听。可一旦小孩做了错事,大人就要唠叨个七八遍„„小孩子还要考高分,考不好就会挨大人骂„„”“这是出自一个孩子的童真之言,把它置于全书之首,为的是让老师们有所反思。”黄玉峰说,“现在的孩子活得太沉重,从小就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学生被繁重的学业压得透不过气来,为分数而起早贪黑,过的都不像正常人的生活。这罪魁祸首就是教育的急功近利。”

语文课堂上,小学生从一二年级就开始训练阅读分析,而且只允许有一种理解,一个声音,一个标准答案。大量假、大、空的分析、启发,占去了孩子们的大好时光。“小学生是记忆力最强的时期,是最应该积累的时期,现在他们却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引导来记诵那些一辈子受用的经典。”黄玉峰对如此教育现状痛心不已。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而如今,学习内容超越学生的学习阶段,课堂上只顾灌输各种思想,这种种做法违背了教育最基本的规律,违背了人成长最基本的规律。”他认为,教育急功近利,迫使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这样的教育关注的是分数,最终把‘人’给丢了。”

语文的差距是人的差距

在不少学生心目中,数学、英语突击补习一下,拉分数很容易,而语文再怎么下功夫,分数提高都不明显,因此他们对语文学习总提不起劲。黄玉峰说,语文的差距不是分数的差距,而是人的差距。“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什么是文化底气?什么是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而如今普遍的是,语文课成了数学课,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几乎天天在分析,天天在做习题;讲语法,讲“用法”,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学生对课堂所学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黄玉峰称之为“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

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中,有一道被公认为“考生最难回答”和“回答最糟糕”的题,那就是“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一些学生直言自己看得最多的是教科书和教辅书,还有一些学生虽能报出一串世界名著的书名,但被问到细节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依靠课堂上讲解的那几篇文章,学生的阅读量太少,根本不可能让他们在语言的海洋里游泳,遑论什么‘研究性’、‘探究性’学习。”黄玉峰认为,向课外延伸,精读与略读、泛读互补,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路,“尤其在今天,网络、影视等流行文化铺天盖地,孩子们面临的世界如此精彩,老师如果再把课堂搞得死气沉沉、苍白无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就只能成为束缚学生的绳索。”

语文贯穿于学生生活

黄玉峰近年来大力推行“大语文教育”,他的解释是“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广”,对语文的关注不应只在学校,而应贯穿学生的生活,而其中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胆识来拓展课堂。

每年寒暑假和节日长假,黄玉峰都会带上学生游历各地名胜,在山水古迹中触摸历史,与中华文化亲密对话。“现在很多学校都不鼓励组织学生远行,怕发生意外。这叫因噎废食,牺牲的是学生眼界和经历。时代发展进步了,如果师生仍守着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摞枯燥的参考书,这样的教学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在黄玉峰眼里,学生如果没有受过“从游之乐”的熏陶,就称不上是受到完整的人文教育。

2012上海高考高分作文(转载自文汇报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老师文章)

这些作文转载自《文汇报》2012年7月26号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文章《高考作文要少一点“逐外功夫”》。

我还没来得及细看,等空了也来乱评论几句。。

或许有同学还不明白学习高考优秀作文的意义,我是这样建议的,新高三或者新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写一篇2012高考作文,然后再来阅读高考优秀作文。只有自己经历过思考和行文的痛苦过程,你才会懂得别人比你高明在哪里或者欠缺在哪里。高考优秀作文就像我们学习的课文、课外阅读的书籍,会带给我们灵感。我会在这后面附录一篇2011上海高考优秀作文和2005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大家可以做个比较。因为2005全国作文正是2011的上海作文获得灵感的一个重要源泉。

目录

第一篇《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第二篇《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第三篇《让微光永驻》

第四篇《破茧·重生》

第五篇2005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第六篇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人生的两岸》(选自上海教育考试院编的书籍,绝对真实可信)

正文:

第一篇

蓦然回首,莫要放手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把治学的最高境界比作“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因斯坦也说过:“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东西方学者的共识告诉我们,灵感这一人们心灵中闪过的微光是多么珍贵和重要。(引用中西方学者对微光进行界定)

然而,当今社*会,人们总是在抱怨灵感的缺失,尤其是所谓“搞文艺”的,精品着实不多。真是这样吗?灵感这一微光,真的只在天才心中闪过吗?我以为不然。谁没有悲苦孤独地走在寂寂的荷塘,看那出水很高的荷叶下奶白色的水?谁没有在英雄的事迹中沉浸陶醉,大张双臂感受伟大的“停顿”?谁没有见过向日葵那金黄的色调?凡此种种一闪即逝的共鸣,休说专业者,我辈凡人皆有。可为何只有天才的大家才为我们留下了一篇《荷塘月色》、一首《英雄》、一幅《向日葵》?(所读的书,为我所用。积累颇丰。)

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人们往往会将它轻易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又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巧妙地插入题目,又是为我所用)如今这种情况更多见,究其根本,原因有三:一是“标准化”时代里,不允许有“异端”,“权威”、“专家”、“大师”层出不穷,他们把持了话语权,制订出条条框框的“标准”压抑了灵感,阻断了普通人成才的途径;二是“全球化”时代里人们的从众心理被无限放大,当个人被置于全球这一更大的“集合”下,汹涌澎湃的“群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将灵感扑灭,将平庸之作炒作成“精品”;三是商业化大潮将一切文化产品搞得像批量生产的肉鸡、奶*粉一样。(这才叫分析!)

不错,标准的普及有助于界定,但真正的灵感、天才决不限于标准。卢梭的观点不为当时主流社*会所接受,他在痛苦徘徊后醒悟:“我凭什么怀疑自己全部由思考与理智得出的结论呢?”百年后他的灵柩进入先贤祠,棺木上写“此处安息着自然和真理之人”。全球化的大潮确实有助于文化普及、大众进步,但真正的灵感却绝不能由浑浑噩噩的大众所能发扬的,须有雄心有坚持。卡梅隆在成为导演之前只是个卡车司机,他说“当看完《星球大战》后我出了一身汗,我意识到再不动手拍一部电影,好电影就要被拍完了。”当《泰坦尼克号》在奥斯卡封王的那一刻,他喊出了“我是世界之王”。(珍惜自己的思考,珍惜自己的追求,紧接上一段,具体化,形象化,语言极好!)

我们勿需羡慕卢梭、卡梅隆,事实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会带来心中悸动的光芒,抓住它、呵护它,无论它多么渺小,最终都能结出甘美的果实,也许这果实是微小的,但它带来的满足远胜于你从天才的大树上摘来同样味道的那一枚。(比喻贴切,再起波澜!)

当然,灵感也诚然来自积累和努力的铺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是人生之河航行中那“蓦然回首”见到的一尾鱼儿,莫要放手,使它溜入别人的渔网。如此方能使行程更加美妙而鲜活。(说得全面,又多么俏皮!)

【简评】 文章先是举出大量例子来证明“微光”对于成功的重要;接着从“标准化”、“全球化”、“商业大潮”三个方面分析舍弃的原因;最后,强调并不是有了灵感、有了微光就能成功,还需要积累和努力。文章如行云流水,持论平正,说理亲切,内容丰富,语言老练、活泼、俏皮,思想也较为深刻。可以看出这位考生读过很多课外书,有着大量的积累,且关心社*会现实。光做习题,只想套题应付的学生,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第二篇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

圣人之所以为圣,凡人之所以为凡,人们的界定往往会联系到他们的成就,而成就的成立,构成的重要元素除了坚韧不拔之志以外,亦必有它——心灵的微光。(成就的原因有二,本文侧重“微光”。)

燎原之火,起于微光。但是怎样才能抓住微光,并将之扩展成燎原之火呢?

荀子说过:“吾尝终日而思”,但他脑中并没有闪过微光,“不如须臾而学也”。的确,微光来自于自身。只有勤学,把脑中的空缺补满,才可以等待那道灵光的出现,许多世界重大发现都来自于苦思冥想之后的冷却期。有如凯库勒发现苯环结构,是在梦中,他梦见一条蛇咬到了自己的尾巴,醒来之后,他便写下了化学史上的突破。人们惊叹于他的幸运之时,却忽视了他为之付出了多少日夜的努力。如果没有构成微光的物质,试问空想会有结果吗?(论微光来自何方)

然而,如何将微光培养成那股燎原之火呢?李白找到了,是酒。他将明月、美酒作为自己的朋友,以酒来触发自己的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自己豪气干云的万古诗篇。无疑,他的诗歌点燃了一个时代。酒之于我们,象征着什么?是把灵感转化为现实的勇气。但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己只是一介平民,不敢与专家叫板。看来,我们的确错了,错的是把自己的点点星火抹杀在了摇篮里。(“酒”怎么就成了“培养微光”的动力?文字似乎漂亮,言之似乎成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著名探险家贝尔格雷尔斯曾说过:求生的关键在于不断探寻,不能放弃希望。也许你会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慨叹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写出这么动人的生命乐章;也许你会在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感慨如果当初自己再坚持一下,或许也可以画出这么动人的甜美微笑。可是这都只是也许,我们总是在把那些曾属于我们的微光舍弃之后,才后知后觉地在某个天才身上发现,原来自己曾经也是个天才。(这一段是呼应题目给出的材料)

如何在拥有微光之后将其扩大?当然还要有一个必要条件,那便是风。具体说来,是自然或是社*会的环境。在文字狱横行,或是焚书坑儒的意识形态下,即使出现了光,也会被那时代的阴影所笼罩。人们不愿,也不敢去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每一次的革命成功,必须先打破人们古老陈旧的意识与思想。(“微光”需要有好的环境,这一节颇有想法。单凭这一段,就足以给高分了。)

那微光,就像初燃的火花,如若不供给足够的氧气,数秒后便会自动消失,不留下任何存在过的痕迹,但若细心加以保护,便可致那熊熊巨火。燎原,才是那火芯的初衷吧。(承上分析)

火苗虽小,可以燎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把握,什么都是空谈。三毛说:我有一个想法,去做。微光之所以易于舍弃,是因为其微;然而微光之所以不应该舍弃,是因为其虽微,却有其潜质。没有人可以断定人生,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别舍弃了不该舍弃的,而导致不可逆转的悔恨。别让运势、天气成为自己的羁绊,勇敢地把微光展现出来吧,这才是一个凡人成为天才的原因。(这一段精彩)

【简评】 本文特点在层层推进,越写越出彩。由荀子的勤学,到李白的勇气,再到贝尔格雷尔斯的执迷,然后推向社*会环境,结尾处从正反两方面收束上文。文章笔调灵活,气韵流动,可见作者确是能文者。虽李白一节有些牵强,但无损整体。

第三篇

让微光永驻

早年曾举办的一次画展上,一位画家站在一幅备受好评的作品面前痛哭流涕,当人们上前询问缘由时,这位画家答道:“这幅作品中的灵感曾经我也有过,只是我当时将它舍弃没有运用。”(开篇记故事,观点即在其中。可读。巧妙。下面可顺着做文章。)

正如画家一样,许多人对脑海中闪过的微光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而将之舍弃,那就大错特错了!灵感总是转瞬即逝的,就像思想和机遇一样,这些生命中的微光总是这样,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把握、耕耘两个词是关键)

微光可以被分为三类。其一便是如同那画家一般逝去且并未被把握的;其二是被把握且最终付诸实现的;最后莫过于那被把握却未实现的。既然微光是如此易碎且易逝,那我们要如何才能让它停留,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呢?(说微光分三类,似不妥。应该是对待微光的三种态度。)

用善于把握的双手,让微光永驻。虽然微光是如此短暂,但只有把握了它,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芒。天才与凡人的区别就在微光闪过的一刹那,天才抓住了,所以他的生命光彩夺目,而大多数人未抓住,所以他们碌碌无为。如果想让人生得以升华,就要善于把握微光。(谈两种人的区别)

化学家李比希在检验一瓶工厂送来的试剂时,脑中闪过“这可能是个新元素”的灵感,但他未能把握住。最终,瑞士一个年轻的大学生发现了这种新的元素,将其命名为碘。

一念之差的错过,对于李比希而言是无可挽回的。生活中与灵感的错失亦何尝不是如此?因此,想要获得生命的价值与升华就需要有善于把握的双手,让细小的微光在心间永驻。(举例说明)

用一路耕耘的汗水,让微光永驻。微光乍现,灵感涌起,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付诸作品。将灵感实现还需要我们付出汗水,让微光停留,使其发出夺目的光彩。

莱妮·里芬施塔尔是德国纳粹时期的一位女导演。撇开其政治背景及她为希特勒工作过的经历不谈,莱妮对于艺术的执着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她在八十岁高龄时,突然有了进行水下拍摄的灵感,于是她隐瞒了二十岁去报考潜水执照。其间发生了许多波折,莱妮险些因此丧命,然而她最终坚持了下来。大难不死的女艺术家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自己的灵感,致使那片草地花开熠熠。(大胆地举例。不因事废人。可贵。)

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迷失于对名利的追逐而遗忘自己心中的那些微光。扪心自问,你有多久没有从繁冗的工作中抬起自己的那颗真心?你那美好的微光又遗失在哪个角落了呢?

本雅明说:“灵光的消失,就是水的消失。”让我们带着那善于把握的双手和一路耕耘的汗水去寻找那东逝的水,让微光永驻心间!(联系当前的失落,颇有忧时情怀。)

【简评】 从一个小故事说起,隐含对“心灵微光”的理解,推出论点:“这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并精心耕耘,从而让微光永驻!”接着从“如何才能让它停留”,“如何才能让它散发无限的光芒”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这就是“把握”和“耕耘”的内涵,与之匹配的是李比希和莱妮·里芬施塔尔的事例。文章思路清晰,论述谨严。最后用“但是”笔锋一转,直指现代社*会浮躁的现实,给人启迪。本雅明的名言总束全文,更见功力。

第四篇

破茧·重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刚入校的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随机分班。一阶段之后,事情的发展令人大跌眼镜,被编入普通班的一些天资佼佼者落入了平庸,而编入天才班的一些中等资质者却卓有成就。这是为什么?(典型的例子引发深思)

原来很多天才学生理所当然地以为分班是根据测试的结果,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质疑,下意识地走进了自己编织的贴有标签的茧中。“我不行”三个字如同唐僧的紧箍咒,磨灭了他们心头曾经闪过的微光,束缚了所有可能。(分析原因,为后面的论述铺垫蓄势。)

而在世界另一端,有那么个笨拙的男子优雅地挣脱了枷锁毅然开启未知的旅程。他是保罗·塞尚,是现代绘画之父,是曾经被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滥用色彩”而拒之门外的二流画家。

勤奋嗜画如他却天资平平,汲汲营营的父亲千方百计让他投身金融业,他坚决不从;印象派席卷天下,他却不愿意放弃心头的微光,想探索一条新道路,哪怕这换来的是无休无止的嘲笑。(举出有力的例证)

然而几百年后,谁都不能再忘记,艺术史上有这样一座丰碑。是他,保罗·塞尚,在挣脱了世上唯一的束缚后开创的时代。其实,让我们迷途的,从来不是千仞之峰、百折之谷,而是隐匿在心底的自卑与怯懦,迈过了它,人生便是亿万种可能。要知道,天赐的奇才向来只是少数,而生活中如今风举云摇的,大都是曾经的我们,区别在于,他们有着对自我的信仰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分析很中肯)

没有一个人生来注定是要平庸的,只有甘于平庸的人。(警句!)

“如果你非常想成为一个作家,每天认真写作,但同学不想看,放在网络上也没人看,出版社也没人想出版你的作品。这时,你心里就要想,我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掌声会响起来。”凭着《那些年》一炮而红的作家九把刀望着自己曾经走过的路,豪迈一笑。难以想象这样阳光的表情出现在一个曾创作了六十多本书却一直寂寂无名的男子脸上,仿佛是在无声倾诉。(此例鲜活,且有说服力。语言极佳。)

属于自己的微光,倘若连自己都不曾去珍惜,那么拿什么去期许一个璀璨的世界?属于自己的人生,倘若连自己都不敢迈开步伐,那又拿什么去期许广阔无垠的天空?(两句反问,问得有力,问得实在!)

有时候,一个人必须破茧而出,然后在坠落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有时候,一个人必须打开心门,为自己开辟一个崭新世界。(曲径通幽,到这里才点题。)

要知道,一生很短,所以别用他人的目光证明自己的存在;一生很长,足够你抒写独属于你的传奇。(诗的语言,充满哲理。)

【简评】 本文围绕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展开生动的论述。题目本身造成一个悬念,然后甩开标题,娓娓道来。先讲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案例,再讲一个西方画家的故事,三讲一个现代作家的鲜活故事,故事之间穿插警句。最后水到渠成,三言两语的论述,收以少胜多之效。考试文章写得这样轻松有趣,恐怕是凤毛麟角。

————————————

2011上海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2005全国高考作文“忘记与铭记”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5年全国优秀高考作文

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

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 ——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行走在人生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落、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在路上,我们经历着太多太多悲喜交集的事,在生命之河的航行过程之中,我们学会了忘记该忘记的悲欢之事,学会了铭记该铭记的点点滴滴。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陶潜伴着“庄生晓梦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面对南山,渊明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官场的丑恶,忘记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这是过河人在“河”的两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选择,这更是明智的“摆渡”。

人们在河的左岸停留着,在这之外,同样又有在右岸快乐生活着的人们。

坐在池边亭下泪流满面的独酌的易安居士,用她的文字告诉我她永远铭记着这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那是她在“争渡”途中所做出的选择。海子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告诉我“从明天起”他将记住所有的人生之“水”,因为那是他用于“浇灌”他的“花儿”的“玉露”。三毛用她的文字永远地记住了撒哈拉的灵魂。凡·高用《向日葵》永远记住了他的“船”……

这些是生命之河两岸的人生,这是忘记与记忆的选择。风吹起花瓣如同阵阵破碎的童年,决荒的古乐诠释灵魂的落差,躲在梦与记忆的深处,听花与黑夜唱尽梦魇,唱尽繁华,唱断所有记忆的来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忘记该忘记的不快和琐碎,来铭记该铭记的深刻与永恒。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航行于“生命之河”中,坐在自己独有的船上,知道——忘记在左,铭记在右,中间是无尽穿梭!

2011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人生的两岸

诗人席慕容曾将人生比喻为行驶于两岸之间的小舟,左岸为铭记,右岸为忘却。是的,我们穿梭于茫茫人海,最终历经世事沧桑,生命的主题恰是两个关键词“铭记”与“忘却”。游弋于人海,进出于历史之中,人生的两岸在内心的取舍间愈发清晰,在时光的冲刷后日益明朗。

同是对铭记与忘却的追问,大卫王与契诃夫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在诗意的语言中,我觅到了一丝豁达、洒脱,嗅到了一缕坚定与哀伤。一切都会过去,回忆将被抛弃,文明会化为土灰,但曾有的意志与精神长存于时光之中;一切都不会过去,每个人作为自己人生档案的执笔者,早已用一言一行为这个世界无尽的疑虑给出解答。

生而为人,我们都不断地、重复地行走于铭记与忘却之中,珍藏那些感激与幸福的羽翼,离开焦虑、困惑与忧愁。两者同是通往天堂的桥梁,却也不尽受主观意志所支配。快乐总是那么短暂,而不快总萦绕心头,一如柳宗元在山水间的自白,一味寻求摆脱,结果却适得其反。

忘记与铭记对心灵来说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倘若赋予其时光流淌的力量,又显得那般自然和富有灵气。艺术在忘却之后更拥有了动人的、值得铭记的美,恰若梵高、巴赫、尼采这些生前贫困潦倒、身后鲜花绽放的巨人,忘却给了人们珍惜和铭记的眼光和勇气。时光在一代代潮起潮落中遴选出最闪闪发光的贝壳,“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也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被铭记,是温柔敦厚的《诗经》,是感叹着、互勉着的古诗十九首。名字可以抹去、初衷可以被消解,流传下来的是至真至圣的高贵感情。

我在尘封千年的名为“历史”的匣子中寻找着铭记与忘却的踪影。我见证了罗马帝国的兴衰,“唯有法律才是最永久的统治”;我试图回到20世纪中叶德法握手言和的那一瞬间,百年的宿仇被放下了,眼泪飘走了,和平与发展成了时代的新主题。是的,为了继续前进,我们不得不卸下过分沉重的行囊,去宽容,学会成长;为了继续前进,我们不得不时时翻出行囊中那些沉重的回声,去体悟,学会品咂,譬如昔时上海的一场大火,譬如近来故宫的“再三失守”,反思中孕育着力量。

这就是人生的两岸,在时光冲刷中沉积出厚度与深度,在内心的求索与修炼中迈向成熟。我敬爱的诗人木心先生有言:“我所见过的生命,无所谓完成,纷纷行过了。”行过并不意味着被遗忘,完成亦不意味着被铭记。铭记该铭记的,忘却该遗忘的,从容自信地过完一生,该是无上的追求吧?

第三篇: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行思结合 共同发展

——听黄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一

昨天,我很有幸聆听了黄老师关于论文撰写指导报告,听后受益匪浅,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撰写论文经验的丰富和高屋建瓴,又佩服起谈吐的幽默和散发着的人格魅力。结合他的指导,我粗浅的谈谈我自己的感受和收获。

写论文难吗?我也常常的问我自己。

说到写论文,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包括长期站讲台的一线老师)大多把它看得较神圣而不敢写的事情。我也是曾经迷茫的告诉自己,写论文很难,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是会更难,于是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动笔去写,用脑子去思考。听了黄老师的报告后,我对此有了深刻的觉悟: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不难!

一、宝剑须从磨砺出——变惧怕写为热心写

假如把写论文当成神圣的事情,那就可能望而生畏。所以首先我们要去掉其神秘感,可把它看成我们教学生所写的议论文,即有三要素,是发表自己的某种见解或主张那么简单就好。其次是学会思考,选好角度,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感想、教学反思、教学收获和心得、教材疑问等等先记录下来,不断的反思积累,提炼出观点。最后是真正的实践去写,当然初次写也许不像论文,不过没关系,待写成后,把它冷处理一下,然后或找来同类文章读一读,或请别人看一看,再拿出来改一改,最后试着大胆投寄报刊或参赛,若不成功再来,若成功了自然就会再参与,说不定就成为论文写作的热心人了,特别是在第一次成功的激励下就不会有惧怕了。

二、敢想敢写敢提高——变一般总结为论文

这是多数老师成功的第一个台阶。工作总结谁不会写呢?当然总结也不能等于论文,因总结还只是事实,还无论点,自然不能叫论文了,但总结却可以提高为论文啊!可见只要“敢”,一般总结是完全可能变成论文的。要敢于发现论题,提出论点——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但若我们老是顺着别人的习惯思维走,或者说叫单向思维吧,这样别说没写的,就是写了大约也不一定成功。因为你的说法和大家的习惯看法差不多,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我们要做有心人,要敢于而且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提出新的论点,这样成功的可能就较大。确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有时会觉得教材或教参及有关资料的一些说法有问题,这时候,我们更要以多角度多向思维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会对问题的疑难越有思考越清晰,在这种情况下,若把自己的思考整理出来,那就是很有价值的论文。因为别人也可能和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有疑惑,但就只是没有再去深入思考,更没有用多向思维的方式来解决它,而你一旦解决了这个疑难,这必然很有意义,如果以此写成的论文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了。

三、万丈高楼平地起——变腐朽为神奇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写作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积累。积累知识、经验、材料。首先,我们对于教学中的心得要及时思考,随时记录,每天完善,不搞临时稿件,突击写作,不把写作当作任务,而应把写作看成自己愿意做的一种高雅情趣,一种精神食粮,素材要鲜活。其次,寻找理论,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方针与政策,全面学习了解体会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需要正确系统理解学科设置的意图,避免写作中的盲目创新,懂得德育工作与管理学的各项要求。“生活化的东西,更容易记住。思想政 治教育,是道德,是品格,是灵魂的教育”。然后,做到题目新颖,要敏锐反应当下的一些问题和困惑,要有指导意义,要生动形象,要有文采,具体,胆小精悍。还有就是切忌空洞。只是空洞的理论堆砌,机械的理论拼凑,内容软弱,缺乏翔实生动的论据,题目大而俗,内容广而空,字数多而滥。用心撰写的稿子,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理论中去,再用理论来升华分析现象与问题。以小见大,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论点要明确,论据要充足,论证要严谨,例证要有时代感,要具有充分的说服力。最后,注意文章内容观点要积极向上,不要出现一些激烈反对言辞,要符合新时期国家社会的需要和精神面貌。观点要有号召力、引领性,要有鲜明的观点,积极的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只摆困难,没有办法。要相信,想法总比办法多;困难再多,也没有办法多。

只要我们能将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实在在的观察和思考写出来,只要对社会有一定的价值,又符合论文的要求,再用多形式写作,只要做教育教学实践的有心人,勤观察,勤学习,勤思考,勤写作,功到自然成,我想自然会成功的。

讲座后的心得二

听了黄主编题为“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学术讲座。在这次讲座中,我对教学论文有了新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正视写作目的。教学论文要突显自己在教学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和理解,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论文交流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教育理论,从而提高业务素质、道德品质,培养谦虚踏实的工作作风。所以,文章中要有“我”,达到“有我之境”。

二、规范论文写作。论文的写作立意要高,高瞻远瞩,同时 内容要详实饱满不能空洞无物,所谓理论结合实际,从细微处着手,解构问题,即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论文标题新颖、角度小巧、语法娴熟、素材鲜活、观点积极。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学习积累,厚积薄发。

三、投稿讲技巧。投稿需要细研究,关注所投刊物,研究刊物栏目的相应情况,做到“投其所好”。耐心等、勿多投、途径正,谦虚请教,讲求时机,择机投递并听取意见,踏实修改,坚持写作,终能成功。

总之,要想写出好文章,基本功是一定要练的,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点滴的累积,做到 “心细”、“勤记”、“善悟”。我觉得,在这几点上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希望自已能在教育事业上多下功夫,把研究当成习惯,让过程本身成为奖励。

心得体会三

有幸在西大附中报告厅聆听了黄主编作的题为“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学术讲座。黄主编的这场报告语言生动、诙谐幽默、深入浅出,让我感受非常深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研工作实际,谈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的几点体会:

首先,写好论文的前提是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如黄主编所说的“写论文难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要去 积极思考,发现视角,思考现象,构建问题。譬如研究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情、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研究近几年的中高考试题等等,也许每天写一些自己的体会,每天都去积累,时间久了,整理起来,仔细斟酌、认真修改、对文字精雕细刻,就是自己写的一篇论文。学生、课堂、教室都是我们研究的领域,其实,教学研究就在我们每一位老师的身边。因此,我们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大胆探索,为自己进行教学研究准备素材,这才是论文写作的活力源泉。否则,离开教学实践所写出来的论文是空洞无力的。

其次,写好论文还要了解论文的写作基本规范。我们或许会反问自己,自己从教五六年了,为什么总是找不到有价值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出所谓的论文来?正如黄主编所说的论文十大规范“正视目的;寻找理论;角度小巧;语言娴熟;题目新颖;素材鲜活;学习积累;杜绝抄袭;切忌空洞;观点积极。”,对我很受启发。在以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国家教育改革的最新动向、方针与政策,同时要全面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给自己的研究论文寻找理论上的支撑。其次,要从小处着手。作为中学教师,我们和高校老师研究是有区别的,所研究的内容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所研究的成果用来指导中学教学工作,尽量从小事写起,侧重写教学教育感想类的文章,对某一方面做透彻的分析,切忌假大空,自己欺骗自己。

再次,写好论文还要掌握科学的写作的技巧。“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在练好论文写作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注意写作的技巧。我们在发表相关论文之前,先要仔细研究,看专业的学术期刊都关注哪些热点焦点问题以及论文的类型及相关栏目的对应情况,这样我们才能在投稿前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同时也要选择好的时机,一般来讲,教育类期刊开学时需要班主任管理经验、理解教材类的文章;中高考前四五个月需要预测和解析热点类的文章;教学过程中需要教育教学感悟和优秀课例点评的文章等。还要注意在投稿过程中要做到“耐心等”“勿多投”“途径正”“坚持写”。只要我们做到以上几点写作的技巧,相信自己的论文一定会公开发表在相关教育期刊上。

总之,听完黄主编的讲座,使我增强了进一步进行教学研究的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的挖掘自己的写作潜能,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用睿智的双眼,敏锐捕捉教育世界的精彩瞬间,书写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人生。

心 得 体 会 四

——论文写作的“营养剂”

今日我参加了教师技能提高培训,听取了黄老师关于论文写作指导的报告会。这次论文写作指导报告会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论文的形式将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专业论文写作的指导,我们在写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选题不够准 确,题目比较老套等等。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帮助:

一、论文选题要“准”。正确的和有意义的选题,是我们成功写作的前提。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考,但是如何选择和把握论文写作的方向是我们的困惑之一。通过黄老师的指导,让我认识到在选题的时候从小事情入手,侧重教育教学感想、心得与收获,避免选题过大且空洞。

二、论文写作要“美”。一篇好的论文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优美的文学气息。在报告中,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几篇优秀的论文,在欣赏中给人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畅快。所以,在今后的写作中,我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使自己的论文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三、论文题目要“新”。论文题目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如何能使你的论文在成千上万篇的稿件中脱颖而出,一个新颖并且极具创意的题目是必不可少的。黄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类型的论文题目,让我们在对比中发现论文题目的重要性。

“准”“美”“新”是我对这次论文写作指导报告会最深刻的体会。古人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论文的写作的道路中,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要谨记黄老师的指导,提高自己的论文写作水平,同时能够过论文的写作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心 得 体 会 五

聆听了黄老师主讲的《一支睿笔启人生,三尺讲台写青春 ——漫谈论文撰写规范与投稿技巧》的培训会后,激发了我对教学论文撰写和投稿的几点思考,现总结如下:

一、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用途

如果一位一线教师,大量的给学生布置作业,想方设法的挤时间给学生辅导,频繁的背诵、默写、考试,这样是不可能有时间进行学术研究的,更谈不上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成果,写出好文章了。所以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前提背景是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这样我们才能抽出时间反思教学行为,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培养谦虚踏实的工作作风,提高业务素质,培养道德品质。

二、论文撰写与投稿中的关键技巧

1、角度小巧,题目新颖

文章无论大小能解决问题的都是好文章,如一个疑难问题的解决,一种快捷的结题方法,一种生动的课堂语言,都能够成为一个好文章的选材,写文章切记眼高手低。在拟定题目时也要注意,醒目的标题要能刺激编辑的眼球;用工整对仗的小标题,吸引编辑的阅读兴趣;当然精彩的文笔,更能引人入胜。题目切记过大过旧。

2、积累素材,丰富理论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应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反思。教材,学生学习,答题,试卷,教课中都会出现种种问题,发现问题后要及时的思考和记录,以便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素材。在写作中要及时关注社会生活,阅读新闻,思考问题的原因和意义。背景材料,引用的数据、表格、漫画等都应具有时效性,坚持与时俱进。思想能够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体现前瞻性,突出引领性,增强鲜活性。在论文中要侧重教师业务素质培养、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侧重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成果,文章主旨的正面性,体现作者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论文投稿要谦虚,有耐心,坚持写

论文投稿时要坚持八项注意。注意不要急于求成;注意不要懒惰和找借口;注意不要“制造”文章;注意不可疏忽和狭隘;注意不要平铺直叙;注意不要胡乱投稿;注意不要心浮气躁;注意稿件的处理方式。

让我们教师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用睿智的双眼,智慧的思维,敏锐捕捉教育世界的精彩瞬间;努力实践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与时代共进,与改革同行;自青春落笔,向未来出发;将理想化为现实,精彩超越预期,书写下自己璀璨的教育人生!

第四篇:听名师黄爱华老师的

听名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有感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到了星期三。我们真的一群幸运儿,今天有幸听到深圳市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的“大问题”教学讲座,感慨良多的同时,也使我受益非浅。

黄老师从时下几句改编提歌词,既道出了学生的心声,更加剖析了现在教学中的教状:教师讲解太多,学生既学会了依赖,也有不少的怨言。接着指出课堂变革应该以学为核心,以不教之教,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上只有问题才会让学习发生,最后阐述了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步骤:

第一:建立关系,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第二:提出问题,在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并整理出大问题,整体呈现。

第三:尝试探究,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课本内容或合作学习。

第四: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实物展台或其他空间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

第五:共同概括,师生围绕大问题及大问题的解决过程,共同参与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

第六:问题延伸(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设疑解答等多种形式,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提出后续研究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否则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观念滞后,手段陈旧,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真正是学无止境啊!

第五篇: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评课稿

听黄丽君老师课有感

林海英

9月25日,上饶县一小﹑石狮小学﹑汪村小学及石人小学,本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开展“盟校联谊﹑践行课改”活动.我校英语组黄丽君老师上了一节有效教育的课堂展示课.课题是六年级英语上Unit3 My weekend plan Part A Let’s learn.黄老师不愧是上饶县EEPO课堂有效教学的领跑者,教学游刃有余,轻松自如,满堂课处处散发出EEPO特色教育的新亮点.

首先,黄老师很好地运用了自己的课堂约定“One two three, Three two one”.约定与单元组,团队配合使用.约定俗成,师生心神领会,简洁明快地调控了各项教学活动.

其次,在教学中,黄老师简洁明了地运用小卡呈现新单词,新短语,用大卡有效开展小组活动.配合板卡的使用,讲与做等要素相结合,做到防只顾单一的讲而没有其他要素和资源的配合.

再次,黄老师在处理教材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她用了很直接的导课方式,直接运用视频引出新知.她把时间留在了第二个小操练的环节上,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周末计划,并会用新学的句型去与同学分享计划,在课堂上巧妙地使用“记忆风暴”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第三人称的将来时;在最后的一个大环节上,黄老师让任务升级,开始团队合作,设计假日计划,并展示,求点赞,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成就感;最后的家作设计,有必选的,也有可选择的,更有文明小知识,设计更全面.

黄老师的课是成功的,让每一位与会者耳目一新,更让我对EEPO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定会学以致用,把EEPO有效教学方式很好地灌输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下载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听黄玉峰老师研读《兰亭集序》后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

    听黄厚江老师的课,总觉得那么简单,那么轻松;但又觉得那么丰富,那么厚实,带给学生那么多收获,带给听课老师那么多的启发。这其中的奥妙在哪里呢? 苏州中学张校长在全国中语会组织的......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转载]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 0 推荐 听黄厚江老师讲座记录前言:2012年10月26日(周五下午2:00----4:20),根据学校的安排,语文组5人到丹阳市第五中学听了省语文特级老师,现就职于苏......

    春雨润物细无声----听黄老师一节公开课有感

    春雨润物细无声----听黄老师一节公开课有感 6月12日,在第一报告厅,我听了黄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得到很多启示,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英语有个谚语:We......

    听魏老师报高后的感悟

    听魏老师报告后的感悟 对于魏老师我已不再陌生,他的大名如雷贯耳,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这一天有幸见其本人,领略起大师的风范,实数人生一大幸事。魏老师的报告字字如重锤,敲击着我......

    听艾莫老师讲座后感想

    感悟生活 听艾莫老师讲座“生命之论均衡圆满 ”后的感想 感悟:一: 凡人有庸俗的快乐,智者有高贵的痛苦,这就话值得深思。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快乐和痛苦,我没有必要去和他人......

    听张强老师演讲后的感想

    听张强老师演讲后的感想 李红 今天上午我们北房小学全体师生及各位同学的家长共同倾听了北京来的张强老师讲的“考行天下,大爱黄河”的演讲报告,我深受教育。 张强老师讲了四......

    听魏书生老师讲座后的感想

    听后感 (魏书生讲痤) 2010年10月27日,早晨,我怀着激动和心情,坐上我们方正小学的校车,向着石排镇云岗学校驶去。因为有着“当代孔子”之称的魏书生教育家莅临我集团学校——石排镇......

    听教育专家讲座后的思考

    听教育专家讲座后的思考 这几日在家闲来没事,每天下午睡醒后就打开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聆听一些教育专家的讲座。三天里我听了魏书生的《如何当好班主任》、高金英的《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