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如何提高中学生中长跑的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中跑的能力
任丘市第二中学 扈远峰
摘要:长期以来,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必须测试是否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项目就是中跑项目,因为它的路程长、消耗大、训练辛苦、枯燥、易疲劳,考试成绩往往都不理想。同时,学生又希望能考试达标,但平时又不愿意付出训练,不愿去练习长跑,其主要是怕吃苦、怕累、思想畏惧的表现。关键词:提高 能力
如何让学生提高中跑成绩,最关键的一条是体育教师必须严格地引导学生参加耐久跑训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
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由被动式训练转变为主动式训练,以下仅对如何提高学生长跑水平的训练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1.中跑项目训练原则
1.1.全面发展原则800米和男子1000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项目是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这类项目较短跑距离长、比长跑距离短,训练时不能按短跑的训练方法,也不能完全按照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方法,它有着自己独特的训练方法。要使学生提高长跑能力,仅凭单调重复的耐久跑训练那是没有效果的。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全面增强学生各器官系统功能,为此,应该在教学训练中给身体各器官以全面影响,使各器官各部位都承受一定的负荷。因此要求锻炼内容要全面多样,使身体得到全方位发展,只有在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项中跑训练,才能有稳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保证,而不致于使学生训练成为只有某一方面发展的单一人才。
1.2.循序渐进原则
中跑的教学与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过程中运动动作的难易、技术动作的复杂或简单、运动量的大小等都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踏步不前,既要循序,又必须渐进。对于初次进行长跑训练的学生,其跑步姿态、姿势、呼吸和技术动作千姿百态、不合规范、既费力、且又不实用。同时由于初次训练,身体各器官以及能量系统没有能够适应长跑强度的要求,而且出现训练成绩不好、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要有耐心,不能强加给学生过大的运动量,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如休克、中暑、低血糖、脸色青、呕吐等各种症状。因此,在长跑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3.区别对待原则
1.3.1.进行长跑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学生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以及不同训练水平进行区别对待。
首先,应从性别特征上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青春发育期,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指标差别不大,而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日趋显著。女生生长发育开始年龄比男生早2年,在11~12岁时,女生身高、体重均超过男生;到了14、15岁,女生各项形态机能指标开始低于男生;骨骼比男生轻;体重比男生低;力量素质比男生弱;心、肺重量比男生轻;心脏体积比男生小;胸围、呼吸差、肺活量都比男生小;吸氧能力比男生差。另外,在进行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性别特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女生月经期的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综上所述,男女学生在性别特征上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男女学生的训练强度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相同的刺激
对不同的个体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同一班级的学生,用相同的运动量训练,就可能有人适应、有人过量、有人又嫌太少。从生理方面考虑,在长跑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健康分组进行教学,使学生生理负荷能够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这样才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2.中跑的速度和耐力训练
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在进行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必须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能力,这种训练称为无氧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
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长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训练水平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奔跑的距离和间歇时间。
3.发展耐力素质方法分析
决定耐力素质最重要的基础是有氧供能能力,在中学长跑教学中应发展有氧耐力的专门训练。尽可能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练习。上课时可安排长距离的持续匀速跑和长段落的间歇训练。在耐力训练中,选择适当的强度最为关键。强度控制一般可用心率作为指标。长跑能力强的同学可采用使心率升高到本人最高心率的85%—90%的强度进行练习,一般的同学则用最高心率的60%—70%的强度则可达到训练目的。
众所周知,中跑训练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受长时间耐力运动的影响,心脏出现运动性肥大,即心脏体积增大,心肌壁增厚,心血输出量持续维持较高水平,使心脏容积增大。长期参加长跑训练的学生,特别是校田径队中的长跑运动员,心搏迟缓,每搏输出量大。肺功能、肺容积也大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同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与通气有关的呼吸肌力量增加的结果。同时肺的弥散能力也大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同学。通过长跑训练表明,学生的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的百分利用率也都大幅度提高了。
3.1.从能量供应方面来看
中跑运动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强度适中,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量不太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可保证每分钟需氧量的供应,所以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人体有氧代谢能力高,耐久跑的能力就越强。长跑训练可以使肌肉的有氧化过程效率提高,能在不利的条件下提高氧的利用率。通过前人的实验已经证明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增大,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中跑训练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也起着很好的改善作用。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抑制有节律转换能力,使肌肉活动节律化,节省神经劳动。同时能够提高各功能中枢间的协调关系。首先表现在各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更为集中。各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更趋于完善,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节奏更为明显,很少出现多余动作,自动化成分增强,使动作进行得更经济、更节省能量消耗,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明显提高。其次,氧运输功能与肌肉活动情况更为相适应,使吸氧与需氧量能达到相对平衡,出现稳定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坚持运动。
3.2.如何克服“极点”现象和争取“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中跑的教学训练当中,学生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眼睛出现“星星”而想终止练习的这种状态称为“极点”。出现“极点”以后,让学生们知道,只要依靠意志坚持下去,稍减缓跑速,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或消失,逐渐会变得动作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较慢,这时候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可以当作衡量中跑耐久能力的一个技术指标,可以告诉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标准:在长跑训练的运动强度大且相同的情况下,“极点”现象出现得越晚,消失得也越快,这样的同学,他们的长跑能力就越强。通过训练证明,经常参加长跑训练的同学,他们的“极点”现象会变得越
来越晚,从而提高了长跑的成绩。
4.结论
中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如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提高,不能盲目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片面的、枯燥的训练,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恐惧心理。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训练方式应灵活多变。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长跑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刊 2000 02 2《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03 8《创新教育与教师观念更新》 探索与求是 2000 04
9《关于创新素质教育的研究与思考》 吉林教育科学 1999 08 10《基础教育与创新》 人民教育 2000 08
11《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天中学刊 1999 04 12《时代呼唤创新型课堂》 教育发展研究 2000 S1 13《论创新与创新教育》 山东教育科研 2000 Z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国教育学刊 2000 02
中
第二篇:如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中长跑、教学方法
自中学体育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们在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了解到中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它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及升学考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长跑在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项目就是中长跑项目,因为它的路程长、消耗大、训练辛苦、枯燥、易疲劳,考试成绩往往都不理想。同时,学生又希望能考试达标,但平时又不愿意付出训练,不愿去练习中长跑,其主要是怕吃苦、怕累、思想畏惧的表现。因此体育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手段,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使学生由被动式训练转变为主动式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中长跑能力是新课改的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我想有必要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分享。
一、正确认识中长跑有哪些具体项目项目
众所周知,中长跑运动项目一般有:800米、1000米、1500米和3000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项目是男子1000米和女子800米。中长跑距离是发展耐长久的项目,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活动,是这个项目的特点。它一方要求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维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要求在全程跑中能根据比赛的情况具有加速跑的能力。所以,运动员在跑的全程中,正确地掌握技术和合理地分配体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跑得轻松协调,重心移动平稳,直线性强,有良好的节奏;要尽量提高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的能力,既讲究动作效果,又注重节省体力。这些要求,跑的距离愈长,它愈显得重要。各种距离跑的技术,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距离的长短和跑的强度不同,所以在跑的技术细节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原则。A、重视准备活动的安排
准备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体温,使血液循环系统功能得到增强,呼吸循环系统机能得到保证体育课基本部分练习中能量的需要和利用。另外,还使肌肉、肌腱和结缔组织的伸展性增大,关节的有效运动范围增加,减少运动损伤。
在安排准备活动的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1、应以走或慢跑的运动为主,用各种体育游戏做准备活动时要结合走和慢跑的练习进行,以使体温逐渐升高。
2、可在慢跑后做些徒手操交替进行。柔韧性练习的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加,应重点加强踝和趾关节的活动,加强小腿后群肌肉和跟腱等部位的活动。
3、应考虑季节和气候、课时的长短等因素,一般应用20分钟左右,单节体育课的时间短,准备活动的时间不够,在进行基本部分的练习时,强度应逐渐提高。
B、要区别对待男生和女生、体弱和体质差异的学生
首先,应从性别特征上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女生生长发育开始年龄比男生早2年,在11~12岁时,女生身高、体重均超过男生;到了14、15岁,女生各项形态机能指标开始低于男生;骨骼比男生轻;体重比男生低;力量素质比男生弱;心、肺重量比男生轻;心脏体积比男生小;胸围、呼吸差、肺活量都比男生小;吸氧能力比男生差。另外,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性别特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女生月经期的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
综上所述,男女学生在性别特征上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男女学生的训练强度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从生理方面考虑,在中长跑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健康分组进行教学,使学生生理负荷能够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这样才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C、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
为了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天气较冷或场地较硬时,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重视膝、踝、趾各关节和小腿、脚部的活动。另外,对脚部柔韧性和灵活性较差的同学,应加强局部练习。
2、中长跑课应要求应学生穿底部较柔软、稍厚些的胶鞋,鞋根合脚。
3、由于跑动中足部落地与地面接触时所用的力很大,地面的反作用力直接作用于脚部和小腿的各关节和肌肉群,而这些部位的关节韧带和肌肉较薄弱,容易引起局部疲劳和损伤。初学者开始练习时的跑速不宜过快,跑的距离要适宜,脚的着地动作要尽可能柔和放松,并要适当加强这些部位的力量练习。
4、应根据脚的结构特点,分别提出练习的要求。一般可分为平足、正常足和高弓形足三种,其中平足弹性较差,脚着地缓冲性不好,易引起疲劳。另外,有的学生是八字脚,由于脚着地的地方向与跑进方向出现偏差,也易引起损伤。
三、中长跑教学中学生呼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正确掌握跑步时的呼吸方法,是练好中长跑的重要一环,也是掌握中长跑的跑步节奏以及节 2
省体力提高成绩的关键所在。但一般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有意识地憋气,然后喘粗气练习
在中长跑教学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初练时,身体往往会出现无意识的紧张,从而导致呼吸不顺畅,并引起胸部和肌肉的紧张,心肺等胸腔内的脏器受到压迫,形成憋气,然后喘粗气跑步。从生理学角度来讲,憋气、喘粗气会使胸内压增大,阻碍静脉血回流,使心输出量减少。而且由于憋气、喘粗气,可反射性的使肌肉持续紧张,限制了组织间的交换,尤其是在氧代谢不足的情况下,更加剧了组织的缺氧,肌肉中的乳酸浓度快速提高,导致身体过早产生疲劳,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另外,由于学生初练,很容易影响身体动作的规格以及动作的连贯性和奔跑速度。
2、步法与呼吸的节奏感差
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奔跑中呼吸与步子配合不起来,在练习时动作不协调,一堂训练课下来,看上去十分吃力。跑步时呼吸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一步一吸一步一呼和二步一吸二步一呼。这个动作就涉及到呼吸与步子之间的节奏是否一致,一些学生由于初学不够熟练,节奏感较差,加上吸气不深,呼气不足,奔跑时就出现了吸气快,动作慢,从而造成步子与呼吸不能协调一致,最终导致喘粗气,失去了奔跑时的节奏。
3、教授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随着跑速的提高,氧气供应不足,就需要有意识地控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并根据个人的跑速和心肺系统的机能情况采用不同的呼吸节奏,即四步一个呼吸周期、三步一个呼吸周期和两步一个呼吸周期等呼吸方法。在学习正确的呼吸节奏时,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跑速,同时要求呼吸时的深度要适宜,即不能过浅,也不宜过深。
近年来,俄罗斯的一名教练找到了一种新式的中长跑呼吸方法,这种方法的基础是分段吸入空气,这样能充分地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延长氧气在体内的保持时间,同时,使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能充分排出。分段呼吸的方法是:一次吸气分成四次连续的吸气与一次正常的呼气构成一个呼吸周期,并使呼吸与步数相适应。第一步周期配合前两次吸气,第二步周期配合后两次吸气,第三步周期配合正常的呼气。这种呼吸方法可直接在跑的练习中运用,很快就能掌握。
四、运用激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
中长跑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不仅要注意训练,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a在训练和教学中,设计富有趣味的性的游戏吸引学生。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只要有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和训练就可以很好的开展。b正确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激励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取得哪 3
怕一点点进步要善于发现,并给以语言或肢体语言鼓励。如对进步的学生说:“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激励语言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以示鼓励。
五、中长跑技术动作
中长跑技术动作可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部分。
起跑:在田径比赛中,800米和800米以上项目的起跑规则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发令时,“各就位”后,鸣枪出发。其技术是:两脚向后用力蹬地,后腿积极前摆,两臂配合两腿的运动向前冲出。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并结合做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观察,挑选动作做得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或找个别反面示范亦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强化技术动作的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途中跑技术是中长跑技术的重点部分,正确的途中跑技术能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同时又能最经济省力。它要求身体的前倾角度、摆臂摆腿的幅度和后蹬的力量都较短跑的小,但是后蹬的角度要求较大,约为55度,在节奏上要求轻快、均匀,力求实效、省力。同时注重呼吸和跑的节奏相配合,比较理想的有“三步一呼气,三步一吸气”或“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这两种方法。呼气时要求学生张口呼吸,增大呼吸量,深呼吸,更多更快地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中长跑的弯道技术:身体左倾,右臂摆幅必须大于左臂,左脚用外侧、右脚用内侧落地,以此获得向心力,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保持跑速。
六、除改进和纠正学生不合理的身体姿势和跑的动作外,还应重点加强以下两方面的教学。
1、在学习和改进跑的技术期间,要使学生掌握跑的经济性。跑的经济性是耐力项目中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志。跑的经济性通常表现出跑的动作自然而放松,身体各肌群之间和内脏器官与运动系统的配合协调。练习中可采用用力与放松相交替的练习方法,以及各种距离和速度的跑。练习中力求控制跑的动作,提高跑的控制能力,在获得良好的动力定型的基础上,逐渐提高跑的距离和速度。
2、根据学生身体形态特点,选择合理的步长和步频。国外有人对在跑速一定的条件下步频与耗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人在以自由步频跑动中,其耗氧量最小。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他们分成为不同的组,在其超步幅与低步幅的对比中灵活地指导他们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跑法,也可选出跑得较好的学生领跑,避免学生盲目地跟随和模仿别人的跑法。
总之,中长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中长跑教学方法。
第三篇:如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中长跑能力
在中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中长跑项目是中学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身体锻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培养学生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勇于进取的体育优秀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往往最害怕的项目就是中长跑项目,因为它的路程长、消耗大、训练辛苦、枯燥、易疲劳,考试成绩往往都不理想。同时,学生又希望能考试达标,但平时又不愿意付出训练,不愿去练习中长跑,其主要是怕吃苦、怕累、思想畏惧的表现。如何让学生提高中长跑成绩,最关键的一条是体育教师必须严格地引导学生参加耐久跑训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由被动式训练转变为主动式训练。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我想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因为在早上的晨练时间,各中学举行的校运会和学校的课余训练中,还有大批学生以此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中长跑项目
中长跑运动项目有:800米、1000米、1500米和3000米。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常见的项目是男子1500米和女子800米。中长跑距离是发展耐长久的项目,长时间的连续的肌肉活动,是这个项目的特点。它一方要求尽量减少能量的消耗,维持一定的跑速,另一方面要求在全程跑中能根据比赛的情况具有加速跑的能力。所以,运动员在跑的全程中,正确地掌握技术和合理地分配体力是非常重要的。要求跑得轻松协调,重心移动平稳,直线性强,有良好的节奏;要尽量提高肌肉用力和放松交替的能力,既讲究动作效果,又注重节省体力。这些要求,跑的距离愈长,它愈显得重要。各种距离跑的技术,基本上是相同的。但由于距离的长短和跑的强度不同,所以在跑的技术细节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二)中长跑项目的训练原则
a.全面发展原则
要使学生提高中长跑能力,仅凭单调重复的耐久跑训练那是没有效果的。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全面增强学生各器官系统功能,为此,应该在教学训练中给学生身体各器官以全面影响,使各器官各部位都承受一定的负荷。因此要求锻炼内容要全面多样,方法灵活,使身体得到全方位发展,只有在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专项中长跑训练,才能有稳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保证,而不致于使学生训练成为只有某一方面发展的单一人才。
b.循序渐进原则
中长跑的教学与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过程中运动动作的难易,技术动作的复杂或简单,运动量的大小等都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踏步不前,既要循序,又必须渐进。对于初次进行中长跑训练的学生,其跑步姿态、姿势、呼吸和技术动作千姿百态、不合规范、既费力、且又不实用。同时由于初次训练,身体各器官以及能量系统没有能够适应中长跑强度的要求,而且出现训练成绩不好、效果不理想的现象。作为体育教师,就必须要有耐心,不能强加给学生过大的运动量,尤其在南方,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如休克、中暑、低血糖、脸色青、呕吐等各种症状。因此,在中长跑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c.区别对待原则
进行中长跑的体育教学工作,不能千篇一律、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学生特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以及不同训练水平进行区别对待。
首先,应从性别特征上区别对待。男女生的性别差异,是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青春发育期,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指标差别不大,而从青春发育期开始,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日趋显著。女生生长发育开始年龄比男生早2年,在11~12岁时,女生身高、体重均超过男生;到了14、15岁,女生各项形态机能指标开始低于男生;骨骼比男生轻;体重比男生低;力量素质比男生弱;心、肺重量比男生轻;心脏体积比男生小;胸围、呼吸差、肺活量都比男生小;吸氧能力比男生差。另外,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性别特征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女生月经期的问题,应当尽量避免强度过大的训练。综上所述,男女学生在性别特征上的种种差异,决定了在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应区别对待、因人而异、合理安排运动量、男女学生的训练强度应当有所区别。同时又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因为,相同的刺激对不同的个体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同一班级的学生,用相同的运动量训练,就可能有人适应、有人过量、有人又嫌太少。从生理方面考虑,在中长跑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做到健康分组进行教学,使学生生理负荷能够达到不同个体的生理范围,这样才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三)中长跑的速度和耐力训练
从运动生理方面来分析,中长跑的速度耐力依靠磷酸原系统供能,而且还更多的依靠肌糖元进行无氧酵解供能。在进行中长跑教学与训练中,必须着重发展无氧供能系统的能力,这种训练称为无氧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反复多次进行同一练习,在各次重复练习之间安排一些间歇时间,能使身体生理负荷达到较高程度。
间歇训练法是严格规定各次练习的距离和强度以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其主要的目的是不让身体各器官功能有足够的恢复就开始下一次练习,对机体负荷要求高,对发展心肺功能及提高抗疲劳能力效果显著。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中长跑教学,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及训练水平差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奔跑的距离和间歇时间。
(四)发展耐力素质方法分析
决定耐力素质最重要的基础是有氧供能能力,在中学中长跑教学中应发展有氧耐力的专门训练。尽可能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持续练习。上课时可安排长距离的持续匀速跑和长段落的间歇训练。在耐力训练中,选择适当的强度最为关键。强度控制一般可用心率作为指标。中长跑能力强的同学可采用使心率升高到本人最高心率的85%—90%的强度进行练习,一般的同学则用最高心率的60%—70%的强度则可达到训练目的。
众所周知,中长跑训练是一项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受长时间耐力运动的影响,心脏出现运动性肥大,即心脏体积增大,心肌壁增厚,心血输出量持续维持较高水平,使心脏容积增大。长期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学生,特别是校田径队中的中长跑运动员,心搏迟缓,每搏输出量大。肺功能、肺容积也大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同龄学生,这主要是由于与通气有关的呼吸肌力量增加的结果。同时肺的弥散能力也大于没有参加训练的同学。通过中长跑训练表明,学生的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的百分利用率也都大幅度提高了。
从能量供应方面来看,中长跑运动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强度适中,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量不太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可保证每分钟需氧量的供应,所以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人体有氧代谢能力高,耐久
跑的能力就越强。中长跑训练可以使肌肉的有氧化过程效率提高,能在不利的条件下提高氧的利用率。通过前人的实验已经证明了,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增大,提高了动用脂肪供能的能力。
中长跑训练对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也起着很好的改善作用。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抑制有节律转换能力,使肌肉活动节律化,节省神经劳动。同时能够提高各功能中枢间的协调关系。首先表现在各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更为集中。各肌肉之间的协调配合更趋于完善,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节奏更为明显,很少出现多余动作,自动化成分增强,使动作进行得更经济、更节省能量消耗,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明显提高。其次,氧运输功能与肌肉活动情况更为相适应,使吸氧与需氧量能达到相对平衡,出现稳定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坚持运动。
(五)中长跑技术动作
中长跑技术动作可分为起跑、途中跑和冲刺三个部分。
起跑:在田径比赛中,800米和800米以上项目的起跑规则采用站立式起跑姿势。发令时,“各就位”后,鸣枪出发。其技术是:两脚向后用力蹬地,后腿积极前摆,两臂配合两腿的运动向前冲出。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动作要领,让学生听得清楚明白,并结合做示范给学生看,然后再让学生练习,通过观察,挑选动作做得好的学生来做示范或找个别反面示范亦可,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强化技术动作的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途中跑技术是中长跑技术的重点部分,正确的途中跑技术能发挥人体最大的潜能,同时又能最经济省力。它要求身体的前倾角度、摆臂摆腿的幅度和后蹬的力量都较短跑的小,但是后蹬的角度要求较大,约为55度,在节奏上要求轻快、均匀,力求实效、省力。同时注重呼吸和跑的节奏相配合,比较理想的有“三步一呼气,三步一吸气”或“两步一呼气,两步一吸气”这两种方法。呼气时要求学生张口呼吸,增大呼吸量,深呼吸,更多更快地进行气体交换。另外还有中长跑的弯道技术:身体左倾,右臂摆幅必须大于左臂,左脚用外侧、右脚用内侧落地,以此获得向心力,克服直线运动的惯性,保持跑速。
(六)如何克服“极点”现象和争取“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中长跑的教学训练当中,学生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眼睛出现“星星”而想终止练习的这种状态称为“极点”。出现“极点”以后,让学生们知道,只要依靠意志坚持下去,稍减缓跑速,不久这种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或消失,逐渐会变得动作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较慢,这时候就出现了“第二次呼吸”。“极点”和“第二次呼吸”,可以当作衡量中长跑耐久能力的一个技术指标,可以告诉同学们知道这样一个标准:在中长跑训练的运动强度大且相同的情况下,“极点”现象出现得越晚,消失得也越快,这样的同学,他们的中长跑能力就越强。通过训练证明,经常参加中长跑训练的同学,他们的“极点”现象会变得越来越晚,从而提高了中长跑的成绩。
(七)运用激励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
中长跑项目本来就是一项艰苦的训练,需要很好的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不仅要注意训练,而且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两点;
a在训练和教学中,设计富有趣味的性的游戏吸引学生。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只要有了兴趣,那么我们的教学和训练就可以很好的开展。
b正确语言和肢体语言来激励学生。在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要善于发现,并给以语言或肢体语言鼓励。如对进步的学生说:“有进步,继续努力”等激励语言或走过去拍拍他的肩以示鼓励。
总之,中长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如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全面发展基础上才能够得以提高,不能盲目的从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片面的、枯燥的训练,避免引起学生的厌学和恐惧心理。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训练方式应灵活多变。在训练过程中,还应细心观察,不断总结,加以提高,只有通过正确的理论方法作为指导、科学的实践、不断地探索,才能够总结出更适合学生的实用的中长跑教学方法
第四篇:提高中学生的运算能力
提高中学生运算能力的方法
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因为数学运算始终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数学学习过程的任何方面都离不开数学运算.
1.兴趣引路,提升计算欲望
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同时,改善评价的方法,像分小组竞赛、个人加分、评选计算标兵、计算不出错的免去当天晚上的家庭作业等方法,也确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感受。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会产生自责感;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当连续几次正确率在100%时,他们会产生自豪感……这些不同的感受都会从他们的言行中表现出来,更加增强了他们正确计算的欲望。
2.训练口算,提高估算能力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明确的目的、恰当的要求,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口算、估算的积极性。
3.优化策略,强化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
4.日常入手,培养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我们善于做计算教学的有心人,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插上腾飞的翅膀.三、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的训练
优化运算方法,可以提高运算的合理性。我们要重视数学思想对运算的指导作用。数学思想是数学的基本观点,是数学中最本质、最高层次的东西,它是优化运算过程和运算方法的指导原则,是解决运算合理性的基本策略的源泉,是数学运算的灵魂。
指导数学运算最常用的是化归思想,即把要解决的运算问题转化为已经具有确定解法和程序的规范的运算问题。
第五篇:论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论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蒲江县寿安中学邓龙章
蒲江县敦厚学校徐林霞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和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个人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而作为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其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同时自信心对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发挥学习的创造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中学生的自信水平,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在阐述自信心含义,分析影响中学生自信心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学生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含义,因素,途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发学生潜力的实践中,尽管人们认识到中学生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综合水平,包括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相比而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其中的自信心,则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自信心能激励一个人下决心克服困难,成为强者。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清楚自信心的含义,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过程中,做到概念清晰,目标明确。
一、自信心的基本含义
自信心,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相信自己,用诗人但丁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具体的说,自信心就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应当指出的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是统一的。一个不相信他人的人,是很难具备真正的自信心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只有把信己与信人统一起来,即你相信我,我信任你,从而相互支持、彼此协作,才能把各自的学习干好,并出色地完成集体的各种活动。
因此,自信心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1)自信认识。自信不应当是盲目的、而必须对孕育自信的主客观条件有清楚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估。(2)自信感受。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必然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甚至干任何事情总能感受到一种有把握感、成功感。(3)自信行为。自信决不能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而必须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
自信心也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拿中学生的学习来说,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他(她)首先要下定决心,即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与方式,这是形成信心的前提。然后是要树立信心,即相信自己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最后是要持之以恒,即持续地相信自己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形成自信心的条件。这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互相交织,共同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力量把学习搞好,他就会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这间接的就等于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自信心。而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非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学习自信心,自信心也就不能重复,进而稳定的自信心也就无法形成。因此,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信心不断地重复并逐步稳定下来,方可形成认识、感受、行为三位一体的具有稳定品质或性格特征的自信心。
二、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一)自我感觉的影响。
自我感觉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感受或信念。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感觉,反之,就是低自我感觉。有研究表明,自我感觉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感觉差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二)学生心理的引导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总会首先从心理上进行总结。如果成功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归结为 1
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加其自信心;在失败时,如果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或教学质量差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因此,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至关重要。而教师是中学生心理引导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归因于学习努力时,其自信心就会提高;而当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归因于基础较差时,其自信心就会降低。
(三)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人们在对自己评价时,依赖性强的人倾向于依赖外在评价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而独立性强者则倾向于凭借自我评价或内部感知线索为指导。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自卑感普遍比初中生强烈,合理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认知越来越受到外部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但外部的评价一般是很难使获得自身完全满意的,所以导致了随年级的增长,自信程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外部不可控制因素作用下,个体自信心的水平取决于自身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如果学生独立性比较强,他就会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进取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反,如果中学生依赖性强就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难以建立起自己稳定的自信心。
三、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1、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青少年学生,几乎没有经历人生坎坷,生活磨砺,因此 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住挫折,从而导致其建立失败者的自我形象。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的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即通过设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增强其自我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对于学生我通常以两种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一是对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要善于维持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二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帮助他们制订周目标,即每周背一首古诗或者四句名言,读一篇名人故事,记忆三十个单词。这样目标订小一些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到,从而使他们每周都能明显感受到进步,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学生成功体验的增加,其自信心相应地不断增强。通过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便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这样,必将激励他们为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勇前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每个人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除极少数学生智力发展有问题外,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和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也不尽平衡,都有某方面相对占优势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在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其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学生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每天都充满自信,满怀希望愉快的学习,我采用了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一书中的方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每一天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记录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看到自己同样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我也让学生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在集体面前宣布这些获得成功的事件,并尽量联系家长,让家长一起分享子女的成功及时的给予鼓励,从而共同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提高自信心的水平。
3、要及时调整学生期望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存在差异,不能期望人人“杰出”,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成功预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避免因期望值过高又难以实现而遭受心理挫折。青少年常常耐心不足,急于求成,教师在让学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明白一个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再美好的前景也是难以实现的。尤其对“差生”,要花大力所培养其耐心,消除其急躁情绪,正确对待进步中出现的多次“反复”或“倒退”,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我常常让学生写一些谈未来、谈理想的作文,并利用课余时间来批改,这样就大概了解了学生的成功期望值,然后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其理想作出适当引导或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我始终
坚持朱熹的:“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的原则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
4、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古今中外,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又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而终于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外部环境对其心理的引导也很重要。我利用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例如世界冠军邓亚平曾因个矮、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省队退回。杰克·韦尔奇患有口吃,在他成为通用的CEO之前卖过报纸卖过鞋。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洛曾经穷困潦倒到没有大衣、外套、手套的地步。2005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表演者全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榜样示范法,能使抽象理论人格化、形象化,运用得当就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当然除了列举成功的正面事例外,也可列举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导致自己打败了自己的反面事例,让学生认识“自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因不自信制造了水门事件,而终拱手让出了本可继续稳坐的总统宝座。
5、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少批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地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师长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的,其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就好,成功的自信就强。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多肯定其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学生回答问题要多给予赞赏即使是错误也不要急于说“错”而换种说法“你的答案我们再商讨,看看还能否更完善一些。”批改作业时我们是否可以用红笔仅仅划“√”,让刺眼的“╳”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最后不要忘了写上一些肯定的评语。千万勿用贬低、否定的话语,更不要责骂学生是“傻瓜”,“笨蛋”、“不可救药”,“没出息”这样将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要难得糊涂,不要忘了有时糊涂也是一种教育。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目光,一个掌声或说声“你能行”,都足以成为树立学生信心的动力源泉,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思想成就行动,行动铸造未来。
6、信任每一个学生。一个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家长的学生,他们是难以养成自信心的。可以说,依赖心是自信心的敌人,因此,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削弱甚至杜绝依赖心。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从而放手让学生作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甚至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自觉而认真地贯彻学生主体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应当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也应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因为我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同学都在校住宿,所以舍务管理成为帮助学生建立自治能力一部重头戏。我采取了小组值周制,即男舍和女舍每周各出一人,组成舍务管理小组,每天早上、中午检查宿舍的卫生、行李摆放和纪律,晚上检查熄灯后纪律和缺寝情况,每周评出男女最好舍一个,予以加分或上光荣榜的奖励,每月评出一个优秀小组予以加分或实物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治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信心相应地也增强了。
7、不要求全责备,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思想能让天堂变地狱,也能让地狱变成天堂”外在事物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除了在于这事物本身外,更主要的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悲与喜仅仅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无论什么事都具有两面性,聪明的人往往偏重于积极的一面,而愚蠢人眼里仅仅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人生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没有失败,没有挫折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愚蠢的人是把注意力盯在失败和缺点上,一再失败,而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教训。“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学着对自己仁慈一些,选择一个好心情,做自己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及时激励自己。千万不要对失败、缺点耿耿于怀。
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唤醒心灵,启迪人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自信地走路。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有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渺小,并且自信在他心中扎了根时,他们才能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并不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之九:《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于明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之八:《竞争精神与抗挫折能力训练指导》,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之十:《中小学生智力技能与非智力素质训练指导》,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