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

时间:2019-05-15 05:5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

第一篇:“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

5月26日下午,以“绿色成长”为主题的“韩中绿色经济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大韩商工会议所会长孙京植、韩国国会知识经济委员会委员长郑长善,韩国驻华大使辛正承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出席论坛的还有cj(希杰集团)中国本社董事长朴根太、kc cottrell社长李太荣、unison社长金斗勋等韩方代表50多人,以及120多名中方企业家。

在论坛上,中国贸促会与韩国大韩商工会议所签署了《关于促进中韩绿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此次论坛的韩国主办方是大韩商工会议所,其会长孙京植近年频频率团访华,对中国情况尤为熟悉。针对中国投资环境的变化对在华韩企有何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后中韩贸易面临的新问题、新机遇等问题,本刊记者在会间采访了孙京植会长。

“韩资企业一定要适应中国经济政策变化”

孙京植高度评价两国经贸合作成果,表示韩中两国地理相近,文化相似,加强经贸往来独具优势。中国是韩国连续多年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和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对象国。

1992年两国建交以前,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的山东、辽宁等地,且以劳动密集型和中小加工型项目为主,技术水平较低,项目规模较小。两国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飞速发展,投资项目金额和层次逐步提高,投资区域也逐渐由沿海向内陆延伸。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仅在数量方面,而且在质量方面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十一五”规划以来,国家开始积极推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要求严格执行劳动、安全、环保标准,规范出口成本构成,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产品资金引进和产品出口。另外,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战略也由沿海地区转向“西部大开发”。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将发展重点放在开发中西部增长潜力上。

孙京植向记者表示,“韩资企业一定要适应中国经济政策变化。我们要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我们的运作方式。”他说,比如中国在税收政策上的变化,给韩资企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他告诉记者,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以及内需市场不断扩大,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动机开始由当初的节约成本向开拓市场转变,投资目标则由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医疗、旅游、物流等服务业以及房地产建筑、能源等行业转变。

事实上,早在2007年孙京植访华时,就特别告诫随团韩企,“中国现在不再是单纯的出口加工基地和代理加工基地。我们应该着眼于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内需市场。整个中国市场已变成了跨国企业的角逐场,进军中国的韩国企业要抱着和全球一流企业竞争的决心进军中国,如果认为适当生产便宜产品出口到第三国即可,那么十有八九会失败。”

在今年2月孙京植又一次访华时,再次警示韩企,“应该关注变化了的中国市场,并根据这种变化修改进军战略。”

韩企似乎也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sk集团总裁崔泰源曾对媒体表示,“我们已经和中国形成了非常密切的伙伴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只盯着蚕食中国市场,只有实现‘双赢’才能获得成功。”

孙京植不仅是大韩商工会议所的会长,同时也是韩国著名企业cj集团的总裁。他告诉记者,多数韩企因为金融危机缘故,业务大幅度萎缩,但是在华韩企受影响很小,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韩企,情况很稳定,并且正在谋求扩张。“进军战略也应该从目前以制造业为主走向多样化、多变化。锦湖高速等企业已经进军中南部地区,但有必要使进军行业多样化,进军流通、服务业等行业。cj集团目前也在推进在上海开展家庭购物事业,即零售业。”

“‘绿色成长’合作前景一片光明”

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大,现在世界正在因为全球性经济危机而经历巨大的困难,世界各国开始加强国际合作各种经济手段,积极致力于恢复经济和实现未来发展。为应对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出台“绿色”政策,加强在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

孙京植表示,“金融危机以来,目前两国将货币互换规模扩大至300亿美元,这充分证明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密切程度,也反映了两国政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意志。韩中两国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将对韩国克服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

他告诉记者,“绿色增长”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将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了应对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确保未来新的增长动力,在李明博总统的亲自主导下,韩国已于去年展开“绿色国民运动”,将“绿色增长”定为国家发展战略。韩国政府、科技界、产业界等都十分重视节能减排、新能源、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即将来临的低碳经济时代,政府和企业正共同研究制订具体的实践方案,并正式加以推动,比别人先行一步,实现绿色产业更有效转变的国家将主导并实现增长。”

中国在“十一五”计划中,到2010年与2005年相比,能耗要削减20%,减排10%,制订了这样的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构筑资源循环型经济而付出了政策性的努力。

孙京植分析说,“韩中两国均因为快速的经济发展而使能源消费快速增加,在提高能源效率,调整环境产业结构方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他同时解释道,“去年8月份,李明博总统提出了将绿色成长作为韩国经济成长新动力的前景。正好在3月份中国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发表了政府绿色成长的政策前景。两国政府在‘绿色成长’上达成了共识,合作的前途一片光明。”

但是相对于两国地理相近,人员交流密切,绿色增长方面的合作还有一定的不足,孙京植认为,两国在加强绿色增长领域的合作是实现共存共赢的时代课题,也是构筑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要求。他说,“为实现未来的目标,韩中两国政府和经济界构筑互利供应的合作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韩中两国在共同应对新再生能源及绿色产业技术合作和气候变化以及今后需求将会大幅增加的东南亚市场共同进入等方面要研究相互合作方案,为此举行今天的政策论坛,时机非常合适,而且意义十分重大。”

他强调,“中韩两国作为近邻和战略合作伙伴,越在困难时期,两国政府和企业界之间越应加强交流与合作。此次论坛将成为发展韩中两国绿色产业而深入探讨合作方案,贡献于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有益平台。”

绿色产业合作方案即将出炉

去年8月胡主席访问韩国时,双方签订了《节能谅解备忘录》,决定共同推进人员培训,相互举办技术展示会,发掘商业模式等具体事情达成了协议,同时在气候环保等领域通过双边及亚太伙伴关系多边渠道正展开相应的合作。这次绿色论坛的发起者――汉阳大学中国系教授柳熙汶表示,美国着眼于中国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日本着眼于技术和零配件开发的合作,韩国要和中国一起开发绿色产业市场才能找到间隙市场。

对于此次论坛,孙京植会长表示:“本次会议的目标是创造出韩中在这个领域中合作的契机。”

对于具体的合作事项,“两国企业希望在新材料、新再生能源以及节约能源和提高效率、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共同推出绿色产业发展方案。两国企业代表和专家们决定设置进行对话的机构。”孙京植表示,“两国将进行技术合作和产业合作,进而还决定讨论扩大和开发环境产业的问题。我们已经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进行了面谈,在共同进入第三国绿色市场上达成了共识。”

代表团成员、韩国国会知识经济委员会委员长郑长善表示,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太阳能、风能等非传统能源的开发以及化石燃料的清洁利用技术和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

孙京植还说:“通过这次直接的体验,我们可以知道中国政府和企业对‘绿色成长’非常关注,在‘绿色成长’上着力进行技术开发和大规模投资。这次我们还去了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止在全力研究太阳能发电、二氧化碳减排技术等。”

根据本次论坛签署的《关于促进中韩绿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今后两年中,双方将通过建立高层对话机制推动双方代表团互访,加强信息交流,增进涉及绿色经贸领域仲裁、专利、法律方面的合作,携手开展研发及人才培养,加深区域及行业合作,积极开展绿色产业展览活动,构筑中韩两国之间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努力探索可持续共同发展道路,促进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节能增效、新材料、环境保护等绿色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为推动韩中fta而不懈努力

两年前,孙京植曾在公开场合将中国的未来预测为“超过日本经济的经济大国”,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是坚持两年前的判断,理由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而且越来越好。中国在经济上有巨大的潜力,在水平上、管理上和技术上也有很大的潜力。”

关于两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孙京植说,“迄今为止,我看到了韩中之间的贸易逆差是呈现逐年缩小的趋势。我们努力平衡两国的贸易。”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韩投资的数量和规模均很小,中国同韩国资金合作的单向流动,不利于合作的持久稳固发展。早在2005年中方就已向韩国提出加快签订两国自由贸易(fta)协议、进一步提升两国贸易的建议,然而有韩美fta的前车之鉴等因素,韩国方面比较谨慎。

孙京植在推进韩中fta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2008年在北京举行“第九次联席会议”,两国签署为推动两国fta加强合作等的协议,并就此发表了共同声明,这将fta进程又往前推进了一步

据了解,成立于1884年的大韩尚工会议所前身是“汉城商工会议所”,1948年7月改称现名,拥有120年的悠久历史,该会议所是由来自韩国各行业大、中小企业组成的韩国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民间经济团体,现有会员企业7.8万,国内分支机构62个。大韩商工会议所在韩国经济界有着巨大影响力,其主爱职责是为韩国企业的经营活动营造有利的商业环境、向政府提出商业建议和咨询等。大韩商工会议所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工会议所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公证、国际贸易促进和电子商务等活动。

第二篇:企业大学,校企合作的新契机

企业大学,校企合作的新契机

企业大学又称公司大学,在世界五百强企业中,70%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企业大学,如惠普商学院、摩托罗拉大学中国区、西门子管理学院(北京)、爱立信中国学院等。在此方面起步较晚的中国目前也已建有二十多所企业大学,如海尔、联想、中兴、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仿效外国跨国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大学。

企业大学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理念和实践,以及企业通过企业大学整合产业链,捆绑人力资源的供给机制,对于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既是警示,又是挑战。

企业大学与高职均以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合理借鉴企业大学的经验,将企业要素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企业大学的出现给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与企业大学的互动。

认证体系的互动

目前,高职院校都普遍实行了“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不仅拿到毕业证书,同时也获得至少一个资格证书。各院校在资格认证上的普遍做法是与政府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如劳动局)合作,学校作为一处“代办点”来完成收费、考试和发证等工作。

从“双证书”的获取途径来看,这样的认证已经流于形式,更带有“赢利”的色彩:职能部门只管收费,试题无保密性,监考也仅仅是象征性的,通过率几乎100%。其结果是证书的社会认可度越来越低。

企业大学的资格认证目标明确,层次清晰,认证过程管理完善,行业认可度较高。尤其被产业链的第三方企业(设备制造、渠道销售商、工程技术服务外包商等)广泛接受,这些企业也往往把认证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员工的录用和升迁相挂钩。

目前,很多企业大学都推出了与高校的合作政策,高职院校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开展与企业大学在认证体系上的全面互动。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互动

学校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对于广大企业而言,它们更需要能适应职场环境、有丰富工作经验、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这是学校教育难以提供的。

调查表明,不少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不能达到企业的预期值,分析其原因,主要问题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和手段。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原理型和验证型,实践结果仅仅是从“黑板”移到了“显示屏”。这样的实践性教学只是原理的重复,无法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

企业大学的优势在于课程体系的实用性、教学场所的工厂化、教学目标的岗位化。高职院校可以就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涉及的师资、课程、场地和教学模式等环节与企业大学广泛合作,比如,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更多地借助企业大学实战型师资队伍强的优势,把企业大学的师资引入高职的课堂;在课程和教材上,可以有选择性地借鉴企业大学的课程设置;对于一些较对口的工具型、技能型课程尝试直接引进和使用等;企业大学所常用的项目教学、在岗培训等有效方法,均是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和使用的。

社会培训的互动

企业大学的代名词就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基地,其产品链上的系列培训带有垄断性,另一方面企业考虑到培训成本、区域分布等因素也希望与高校合作成立授权培训中心,来承担某一类产品方向的培训工作,这种合作模式需要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并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这些资源包括培训平台的建设、相对集中的场所、师资保障、后勤保障等。

这样的合作实体可以采用公司化运作方式,在院校内保持相对独立。对高校而言,该互动模式可以赢利并可保持合作的持久性,另一个好处就是提升其影响力,为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打下基础。

联合办学的全方位互动

从企业大学新的变化趋势看,企业大学已经成了企业用来整合战略资源的工具,这些战略性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品牌、公共关系、客户、技术等。企业大学与其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了庞大的互动群体,在人力资源供给、技术与市场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

现在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是:未来专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岗位与技能需求是什么,人才需求的趋势是什么,就业的渠道又在哪里。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企业大学里找到答案。高职院校要想取得更多的企业资源,其校企合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像“订单制”这样的单一合作模式上,符合条件的院校可以尝试联合办学的全方位合作。

联合办学的模式是校企合作的最高层次,是双方资源合作的最大化;这样的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学校的主要职责是招生、教学管理等,企业的职责是认证管理、实习岗位提供和就业保障等。在这一合作过程中,高校关注的是就业渠道、师资培养等,企业的兴趣点在人才供给及“合作赢利”上。学生是联合办学合作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他们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训练了专业技能,更在敬业精神、职业意识、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等“软素质”方面有了提升,使“职场”能力有别于其它学生,更接近企业的需求,毕业后也能够顺利的实现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

第三篇:绿色经济中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与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的形成基于绿色生活与产业的发展。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发达国家更早一步地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绿色环保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节约能源减少废气排放,既是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绿色环保问题,又是新型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

“低碳生活”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到底什么是“低碳生活”?简单说就是提倡大家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做起,控制或者注意个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让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下来。

目前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化的过量碳排放是在人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对占主流、有共识的“低碳生活”理念主旨可以概括为“适度吃、住、行、用,不浪费,多运动”。

然而曾几何时,不少人过着“高碳生活”,生活中的陋习在不自觉地增加着地球的负担。宾馆内,有人夏天盖着被子开着空调,冬天室内温度则高得让人流汗,办公室里的电脑始终不关,打印纸从来没有双面用过,出门不是开车就是打的。

普及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联系的,也就是未来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而这又是从个人的生活习惯中体现并影响的。提倡低碳生活,是和每个家庭,每个个体都直接相关系的。

要做到节能低碳的生活,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促进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

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低碳生活”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只是在保证我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走出一条高效低碳的道路。

“低碳生活”向人类提出的是前所未有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理论与选择模式,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创新,创新我们的生活模式,以保护地球家园、为人类未来造福为宗旨。低碳生活本身就是绿色经济发展的一部分,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四篇:在美的熏陶中体验“绿色”新

在美的熏陶中体验“绿色”

澧县如东乡枫林小学 杨先惠

自从洁白的鸽子口衔橄榄叶飞过长空的一刻起,那一抹绿色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和平、健康、友谊……随着人类的进步,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更加深刻起来,那就是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如同保护生命一样重要。把环境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用“美”去吸引孩子们,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引导孩子们在美的熏陶中,赏心悦目地接受环境教育,达到提高环境意识的目的,是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在感受自然美中,增强孩子的生态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尽力使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真正地看到田野、树林和河流,到过那些无名的、偏僻的角落,因为正是这些东西的独特的美构成了我们祖国的美。”大自然以其不息运动给人类以极大的审美感受,是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问卷调查显示,99%的孩子都喜欢郊游活动。如有一次我带学生到附近乐园游玩,同学们兴致很高,纷纷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好好地露一手,还带了不少食品助兴。来到乐园我先让学生观赏了乐园的美景,然后围坐在草坪上边欣赏表演边吃着带来的食品,当我们准备返校时,发现原来碧绿的草坪上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同学们把各种包装纸扔了一地,当时,我真想大声训一番,然后命令他们拾掉包装纸,但转念一想这会扫学生的兴,而且这也不能全怪学生呀,何不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一次环保教育呢。于是我又示意他们坐下,即兴讲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故事,还跟他们讲了环境保护的知识。然后又扫视了一下碧绿的草坪,同学立即心领神会,抢着拾起垃圾,不仅把草坪上的包装纸拾干净了,连乐园的角落也清理了一遍。当乐园面貌焕然一新时,我们会心地笑了。所以学校应创造机会带孩子们进行生态旅行,让孩子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体验大自然的朝晖夕阳、万千气象,看动物园里的斑斓猛虎、艳丽的鹦鹉、开屏的孔雀,憨态可掬的熊猫……植物园的蔽天大树、缤纷的花坛……以自由的方式“各取所需”,体会自然与人的内在和谐统一,老师再因势利导向孩子们介绍各种植物、动物特征以及同人类的关系,从了解它们的习性开始去关怀它们爱护它们,让它们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寓情感陶冶于环境知识的传授中,知、情、意、行熔于一炉,使孩子明白,保护野生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以最终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受益的还是人类自己。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自然积淀尊重环境、热爱天地的道德素养,受到“不教而教”的效果。

二、在创造环境美中,强化孩子的环保意识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创造生活环境美日益引起重视,而除了大自然本身,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如:针对“白色污染”的逼近,开展我劝妈妈用布袋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向父母们宣传塑料袋虽方便却增加了垃圾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上百年不能自然降解这一环保知识,劝父母上街购物买菜使用布袋,菜篮不用塑料袋。在“检回希望,保护地球”的因旧利废制作活动中,我们指导学生利用自然材料和废旧物品进行设计,加工成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制品——旧包装纸叠成玫瑰花,幸运星;废弃的小铜铃改做风铃;易拉罐砌成楼房模型;碎布裱成步贴画……然后用来装饰校园、教室,不但美化了环境,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变废为美,变无用为有用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明自废物新用,是废弃产品循环利用的一大举措,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可节省能源,减少污染,达到强化孩子环保意识的目的。

三、在欣赏艺术美中,让学生绿色情感升华

赞科夫说:“艺术不仅作用于学生的理智,而且影响到他的情感,因此艺术有助于培养信念。……越是依靠情感为基础,信念就越坚定”。情感具有奇妙的激活功能,是人们行为的强大内驱力所以借助艺术手段,可使环境教育开展得更生动、形象,更乐于被孩子们接受。如,在课改年级一年级的美术教材中有《鱼儿游游》一课,这就是教育孩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很好的契机。我先让学生欣赏海底色彩斑斓的鱼,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接下来让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如:树叶、废旧画报、矿泉水瓶、植物种子等一些生活中的废弃物。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课堂延伸我采用一个诗歌:碧水清清水草肥,小小鱼儿来聚会,东边一群排着队,西边一群赶紧追。为了家园变更美,保护水源别怕累,小朋友们来帮忙,美丽的心灵齐放飞。引申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后的收拾整理阶段,让学生主动的把学具收拾整齐,把教室打扫干净。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在这样的绘画课中,孩子们不仅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画出很有创意的美术作品,又培养了很强的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身为教师只要加以因其势而导之.使环境教育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感体验升华为环境道德信念,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寓教于娱乐,寓教于无形”之中,这比空洞的说教效果会好得多。

美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观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心理现象,开展环境教育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人手,教师再以情感春风化雨、点滴入微,去感染学生,让少年儿童在接受美的熏陶中,自觉接受环境教育。

第五篇:以绿色理念为指导_加快融入成渝经济步伐

以绿色理念为指导 加快融入成渝经济步伐

市发改委 李学锋

回眸我市发展绿色经济的“十一五”,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就,展望“十二五”发展未来,我们正面临融入成渝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遂宁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我们必须以绿色理念为指导,主动融入成渝经济。

一、遂宁经济加快发展必须坚持绿色理念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近年来,“绿色革命”席卷全球,绿色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一种共同选择。世界绿色产业产值正以4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特别是在北欧等发达国家,绿色产品占新产品比重已上升到60%以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表明,谁早日发展绿色经济,谁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遂宁市委、市政府深刻洞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科学分析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早在2006年就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相继制定了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编制了《遂宁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遂宁绿色经济研究院,完成了《遂宁市区域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研究》,举办了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研究评审会,目前,我市绿色指标体系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几年来,我市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10张城市名片;2009年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0%,在全省7个丘陵市中名列第一;电子产业从无到有,在短短3年时间内迅速崛起,2009年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4.49%;遂宁已成为国省重要的抗震防灾绿色罐装食品储备基地,在“5·12”汶川地震救援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旅游产业迅速发展,2009年全市实现旅游收入5.65亿元,是2006年的2.26倍;四川三大物流基地之一的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项目顺利推进。目前,遂宁基本形成了以农业原生态、工业可循环、服务业可持续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二、构建成渝经济区给遂宁带来发展机遇

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楚地看到周边环境的巨大变化:一是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二是重庆两江新区成为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遂宁作为成渝之间的中心节点城市,有着其它城市无法比拟的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但遂宁经济量小质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机遇与挑战面前,我们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实施“融入战略”,做到观念融入、规划融入、交通融入、产业融入、市场融入,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积极对接两个特大城市的产业,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最终实现遂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崛起。由此,我们认为,成渝经济区的构建给遂宁带来的机遇大于挑战。

三、发展绿色经济是融入成渝的最佳选择

遂宁发展绿色经济与重庆打造“五个重庆”以及成都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 在战略思路上不谋而合,都具有强烈的绿色理念,为遂宁融入成渝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因此,坚持发展绿色经济是遂宁融入成渝的最佳选择。

目前,重庆市、成都市分别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成熟期阶段,它们对经济资源和要素的聚集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特别是交通条件改善和一体化市场体系的建立,会进一步增强它们对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的吸引。而遂宁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和较好的产业基础,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强,可以为成渝经济区做好产业配套生产,提供农副产品供给服务。

融入战略上,我们必须把握四个方面:一是甘当成渝两地优势龙头企业的“小丫环”,与其配套发展;二是抢抓成渝两地快速发展的新机遇,利用政策借势发展;三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施借地发展;四是突破人才瓶颈制约,引智借脑发展。

产业选择上,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绿色经济,选择与成渝两地关联度高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主要发展七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电子产业。重点建设西部电子元器件制造中心、新光源制造中心和电路板制造中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加快物流平台建设、推进专业市场发展、建立区域市场联盟、培育发展专业物流;三是壮大提升旅游经济。突出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建设景区化城市、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协作机制;四是打造绿色食品基地。着力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培育特色基地、努力打造区域品牌、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五是培育新型材料产业。开发新型建筑材料、绿色能源材料和特种玻璃;六是提升精细化工水平。在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化工方面寻求突破;七是发展机械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汽车配件、农业机械、石油机械和纺织等专用机械。

目前,正值我市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希望以上观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下载“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绿色经济”成韩中合作新契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