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活市场杠杆 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调查(小编推荐)
用活市场杠杆 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调查
从5年多前大胆引进世界第二大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荷兰‚任仕达‛,到如今吸纳上海陆家嘴人才金港、加拿大爱思德等近40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江苏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政府在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上的转变和助推。记者近期在该园采访了解到,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初步形成了人才引进、孵化、培养;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外包;人员派遣、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研究等配套齐全的产业链,为全国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先行‚探路‛。
招人才,政府不再大包大揽
吴江目前拥有各类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3000多家,以电子信息、丝绸纺织、装备制造、电缆光缆为四大支柱产业,生产总量大、生产能力强、集聚规模明显,仅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每年用工需求量就达20万以上,对各类人才等的需求十分强劲。如何让人才和人力资源适应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一直是当地人力资源部门的首要课题。
吴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长王海鹰说,人力资源产业,简单说就是培训和引进,培训是盘活提升存量人才,引进是扩充吸纳增量人才。‚多年来,尽管我们出台了各种人才政策,并通过常年的人才市场、在国内外举办各种‘走出去’‘请进来’等活动,引进了一大批人才,也和很多高校合作,培训各类人才,但和企业需求比,依然杯水车薪,必须探索更高起点上的人力资源经营办法。‛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正是承载着这样的重任。那么,人力资源服务产
业园和目前各地普遍开办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究竟有何不同?
‚这是国际人力资源的一种潮流,是一个网上网下相结合、全国乃至世界视野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通过这些专业人才服务机构的运作,实现了人才人力资源、行政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有机对接’。‛吴江区人社局副局长朱虎金说,成立产业园后,政府不必再大包大揽,而是给予入驻企业人力、物力和政策上的全方位支持,比如三年免办公租金,帮办式‚共享‛吴江各个部委办局的政策资源、企业人才需求资源等,让他们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操盘手‛。
‚入驻产业园以来,我们每天平均引进100多个技能人才,最大的一批有上千人,全年能达到4万人。‛连通人力资源公司董事长毛宏成说,目前,手握国内数十所职业院校资源的连通公司已与江西南昌工业技工学校、云南曲靖职校中心等学校达成‚蒲公英‛合作计划,与校方、学生签订了协议。
业内人士认为,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是把属于市场的事情还给市场,政府的主要精力转向制定政策、信息服务等非盈利、公益性的基础人才工作。
集聚平台引发良性互动
‚产业园不仅提供免费三年的办公场地,还为我们公司提供全方位的人性化帮办服务。‛苏州思博人力资源公司职员张延延告诉记者。据了解,为了服务产业园,吴江专门成立了有5个正式编制的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和部委办局沟通,协调各种人力资源展示会、媒体宣传、行业交流、行业培训、人才沙龙等。
集聚引发互动,产业园内的企业‚竞‛中有‚合‛,‚1+1>2‛。吴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费学强介绍,产业园是一个公共平
台,一方面带来人力资源公司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使得各家自然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关系和错位发展、带动效应,‚因为同处一幢楼里,互通有无,一家有生意做,说不定另一家也可以从中分到‘一杯羹’。‛
最早一批入驻的苏州太湖人才金港总经理蔡树良说:‚苏南现代化,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企业要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对各种人才的需求难于估量。员工能否适应这种转型?企业的班组长、员工要不要培训?机关干部要不要培训?建设城乡一体现代化新农村,村干部要不要培训?这是多大的需求!需求就是市场,对此,人才金港迅速设计了几十门针对性课程‘菜单’,并从100多所合作高校中‘牵引匹配’对应的教授资源.现在,很多机关、企业都主动上门,洽谈人才引进、培训项目。‛
‚和普通人力资源中介不同,我们公司的特点是关注并培育技能人才的工作适应能力。‛苏州思博公司总经理俞雪峰介绍,思博已与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山东泰山学院商学院等多所学校建立合作。目前,产业园通过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已初步形成功能布局较完备、政策配套较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综合平台。
人力资源产业潜力无穷
吴江人力资源产业园的高起点开园绝非偶然。
业内专家表示,虽然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成长空间很大,但现状却是企业数量太少、规模太小、专业化水平太低。因此,地方政府构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区,应多引进国际一流企业。
费学强介绍,2008年6月,任仕达进驻吴江后,很快服务范围已经超越吴江,在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无锡等开辟人才服务渠道,业绩保持每年50%左右的增长。‚任仕达效应‛让吴江‚开了窍‛。经过几年努力,众
多人力资源‚大亨‛陆续前来。
费学强说,人力资源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说是无限的。而和人力资源不到位、管理不到位导致的经济损失和纠纷赔偿相比,购买专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所需的支出并不高,这也让越来越企业开始选择专业人力资源产业。王海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吴江一家律师事务所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招聘公告招聘律师。公告发出一个星期,很少有人问津。后来律师事务所找了一家苏州地区的知名人力资源企业,两天时间,便有三十个人来报名,其中大部分是‚985工程‛高校毕业生。
市场前景的广阔,让很多人力资源企业‚野心‛很大。上海人才金港旗下的苏州太湖人才金港就看中了苏州这块市场‚大蛋糕‛,投资4.5亿元,在吴江太湖新城开建18层(6.9万平方米)总部大楼。据了解,近期,像这样想在人力资源产业上大展拳脚的企业不在少数。
吴江的‚算盘‛是,到2015年,吴江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扩充到2000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数达250家,人力资源服务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基本建成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打造具有较完整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和较为先进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区人力资源服务业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全国范围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示范区和先行区。
第二篇: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
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规划
(2014-2020)(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市”发展总战略,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快速发展,引领和支撑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浙政办发﹝2012﹞130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4﹞7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一、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集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市场化服务平台。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新兴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前提和良好的条件。
一是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不断增强。杭州市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和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底,杭州市共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400多家,从业人员13500人左右。以窄口径计算,2013年人力资源服务业实现产值100多亿元,占服务业总产值的2.3%,占GDP总量的1.2%,从业人员人均产值达到70多万元,约为服务业人均产值的5倍。
二是产业发展的业态结构不断优化。人力资源服务内容基本涵盖了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人才招聘、人事代理、劳务派遣、服务外包、人才测评、教育培训、管理咨询以及猎头服务等,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中,提供人事代理和服务外包服务的企业分别占56.4%和46.2%,为43.6%的企业提供人才猎头服务。服务外包、人才猎头等高中端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为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并出台《杭州市中长期人力资源发展规划(2012-2020)》、《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不仅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谋划了方向和蓝图,还制定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政策内容主要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房屋补助、贡献奖励、资质评定等诸多方面。培育了一大批本土企业和地方品牌,推动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产业发展的市场秩序不断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加大。调查数据显示,有92.3%的企业为其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其中53.8%的企业提供专业培训,38.5%的企业提供一般培训。积极推广和施行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标准。当前,杭州市正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标准的
实施,并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积极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资质评定,通过评选品牌企业、诚信企业等方式完善行业自律和市场秩序。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获得杭州市品牌称号的企业有120家左右,获得诚信服务企业称号的企业有70家左右。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双四化”的良好局面,即服务的产业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和人员的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催生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快速兴起。2013年,杭州市下城区和江干区两个省级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建筑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其中下城区产业园建筑面积7万多平方米,有大中华区百强企业7家,省内知名企业4家,占入驻企业总数的一半,园区较好的实现了与公共服务的联动,使入园企业可以同时享受社会保障、劳动维权、人才就业等“一站式”服务。江干区产业园建筑面积3.7万多平方米,基本形成了以智谷·人才广场为载体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地和以智谷·教育培训广场为核心载体的人力资源培训企业集聚地。2014年初,杭州市在人社部和省人力社保厅的关心支持下,按照“一园多点、名企引领、错位发展”的理念,全力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园区共入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67家,从业人员2100余人,年服务11万余人次。2014年12月18日,国家人社部批准建立“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二)机遇和挑战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家及省市政府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产业园的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出了新规划。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明确把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十一项生产性服务业之一,并提出要“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大力开发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同时,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这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向更高层次发展创造了机遇。二是区域一体化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造了新条件。杭州市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和合作的深化将为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市场资源整合以及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等提供巨大的空间平台,为杭州市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三是杭州市产业结构调整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开发了新市场。杭州市大力发展信息(智慧)经济“一号工程”,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全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和全国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等“六
大中心”。同时,杭州市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和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三镇三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发展迅速。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创造新的的市场需求。
在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快速发展和面对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当前也面临着挑战。一是产业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少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存在规模小、档次低的现象,相对低端的人才招聘和劳务派遣是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内容,提供此类服务的企业分别占到了企业总数的51.3%和76.9%。二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相对偏低。从学历层次看,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层次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0.3%,本科学历层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5.4%,而研究生学历层次的人数仅占到了总人数的4.3%。从职称情况看,高级(含副高)职称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4%,初中级职称人数占总人数的24.8%,而无职称人数却占到了总人数的73.8%。三是业态结构仍有待进一步提升。2013年杭州市劳务派遣、人事代理、服务外包占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总量的比例为53.2%,而管理咨询、人才测评、猎头服务占总量的比例仅为25.2%。其中,管理咨询和人才测评服务的业务占比仅为5.3%和1.6%。专门从事高端人力资源服务的企业仅20家左右,中高端服务业态占比明显偏低。四是信息化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杭州市基本实现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35.9%,有64.1%的企业未实现或仅实现简单化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较低,如人才数据库的建立等相对滞后,这与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化发展趋势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五是产业园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由于园区建成时间不长,外部交通、金融等服务环境有待优化,园内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不够,还不能较好满足入驻企业的个性化需求。
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杭州市发展信息(智慧)经济,坚持科学统筹、协调发展,以扩大规模、促进升级、增强实力为主要目的,以下城、江干园区为重点园区,构筑集“产业集聚、企业孵化、服务拓展、品牌树立、产品创新、能级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一园多区”式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打造人才高地、创新基地、市场福地、孵化基地,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市场选才、市场配才、市场用人、市场育才、市场评才,为深化“美丽杭州”建设、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园多区”的园区功能定位如下:
——产业集聚功能,通过园区主核心区和辐射区平台,积极引导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同时引进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
——品牌集散功能,整合现有人力资源服务资源,实现
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市场经营性服务共同发展和壮大,使之成为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好、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品牌集聚区;
——协同创新功能,促进园内企业理念碰撞、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增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能力,推进人力资源服务领域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
——企业孵化功能,通过政策引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成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孵化区,打造杭州人力资源服务“硅谷”;
——职业培训功能,突出强化职业培训的功能,打造形成高、中、低层次布局合理,集正规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公共知识更新与能力提升、企业培训开发和海外教育培训等多个集培训教育平台于一体的综合培训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加强政府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环境优化以及组织协调,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园区规划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通过创新产业园区布局规划、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盈利模式等路径,积极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业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统筹发展,完善园区服务功能。按照统筹运作的要求,避免园区服务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加快推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不断完善服务功能,积极推动园区服务向基层扩展,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便捷和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
——坚持要素集聚,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自身优势,推动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园区集聚,不断扩大园区产业规模,逐步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生态链。加快园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园区发展的外部环境。
——坚持规范管理,促进园区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园区正常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提高园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加强对入驻园区企业的行业管理和行业自律,建立园区诚信服务体系和星级评定标准,完善园区企业入驻和退出机制,建立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一园多区”式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力争杭州市内70%以上的规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内实现集聚化、规模化和合作化发展。力争入驻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500家,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到20000人左右,年服务人次达到1000万以上。引进入选世界500强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2家,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80家以上,重点扶持总部企业10家,孵化本土企业60家,助推上市企业2家。
力争人力资源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基本建成。到2020年,力争实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功能突出、优势明显、效益稳定,人力资源服务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主要任务
(一)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聚
按照“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要求,积极引进和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全国”、具备“五高四强1”基本特征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高地。依据“总体规划、分期实施、梯度推进”原则,按照“高、中、低端结合,上下游配套”的设计,完善产业园区布局,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龙头企业。园区采用“一园多区”建园模式,以下城和江干为重点园区,把握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集聚状态多点发展,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分园区,形成多元化、差异化、辐射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健全完善发展模式和运营管理,整合各类资源,增强园区核心竞争力,打造园区品牌,提高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打造先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集群,为杭州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集聚人才和智力。
(二)孵化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
所谓“五高四强”是指,入驻企业层次高、信息化水平高、管理效能高、市场占有率高、服务效益高;产业人才队伍强、创新能力强、国际竞争力强、区域辐射能力强。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方向、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园区人力资源服务的孵化功能,大力培育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引导、扶持园区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将产业园区打造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孵化基地。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专项引导资金,加大对从事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本地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支持,推动全省人力资源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通过引进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促进园区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新服务内容、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能级。另一方面,在园区开辟专门“孵化区域”,积极培育入驻园区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特别是一些创新能力强、服务业态新、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园区每年培育孵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10家左右,推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资金,加大对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创业扶持力度。
(三)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
整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延伸服务领域,提高创新能力,优化服务项目,开发新的服务产品,把园区打造成为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强、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基地。建立和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现代人力资源服务创新体系,积极推动园区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多形式合作,引导园区企业的业务形态多元化混合经营,升级重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积极引进国际先进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服务技术和管理模式,10
引导入驻企业更加侧重客户需求导向,更加突出具有细致的专业分工,更多提供“专、精、深”的差异化、个性化服务产品,凸显园区特色的竞争优势。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扶持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开发创新服务产品,人才测评服务、服务产品研发等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按照数据网络化、信息社会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电子化的要求,促进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向现代化、专业化、综合服务一体化方向创新发展。
四、工程项目
(一)行业诚信工程
积极引导园区企业通过加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等社会自治组织严格实施行业标准,完善园区诚信管理服务体制,加快建立园区行业诚信登记、考核、评选、奖励制度,引导企业自觉实施行业规范,严格履行行业自律,规范行业服务行为。要建立入驻园区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对申请入园企业,要严格审核入驻企业的诚信经营记录,信誉良好的企业优先入驻,信誉不良的企业应拒绝入园;被服务投诉不诚信的企业,经核实的、情节轻微的先给予警告,再次被投诉的则予劝退;服务不诚信行为较为严重的,直接予以劝退,其中涉及违法违规行为的,由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对诚信服务较好的企业,要给予奖励和宣传。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引导和监管下,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信用评价活动。通过评价工作逐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信用档
案,促进上下游行业间互认评价结果,实现企业信用评价结果的上下游共享。政府和公共部门向社会力量购买人力资源服务,要更多向园区倾斜,园区要更多向诚信服务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倾斜,并将这些诚信服务的优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打造成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诚信服务标杆和榜样。
(二)能力提升工程
制订实施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借助校企合作、政府留学服务机构、国内外行业协会等平台,拓宽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路径,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背景、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行业人才,发挥领军人才的带头引领作用,提升园区企业从业人员整体业务能力。重点引进和培养急需的职业经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以及管理咨询服务、猎头服务、职业指导和培训、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专业性强的高端人才。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人才学习交流,以园区和行业协会为纽带,以市场主导和优势互补为原则,实现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培养开发交流的资源共享,优化市场人力资源服务人才开发的资源配置。实施园区人资源服务企业从业人员三年培训计划,在引进人力资源服务研究机构的同时,设立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研究院,积极开展对人力资源服务项目、服务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专业能力、职业道德等进行研究开发和专业培训,通过各种学术研讨、培训交流等形式推进园区中高级人才的交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的合作,建立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基地和实
训基地10家,每年选派100名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赴国内外培训学习,三年内人均培训不少于1次,对学习成绩优秀的个人和服务业绩提升较快的企业给予奖励。力争到2020年,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到60%以上,从业人员从事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达到80%以上。全面提高和优化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素质,建立一支职业化、知识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人才队伍。
(三)品牌建设工程
园区建设发展要实现“三步走”,即从“产业集中”到“产业集聚”,再到实现“产业品牌”的目标。通过以市场为核心,以服务品牌和服务产品为纽带,吸引优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入驻。鼓励企业注册和使用自主的服务商标,积极推行“三名创建计划”,即名牌、名企、名家计划。对新获得国家级、省、市知名品牌或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省知名商号称号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园区加大品牌创建的推介力度,开展星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评定活动,对依法诚信规范开展服务、取得良好业绩的企业,给予相应的星级评定,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园区知名企业品牌形象。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领军人才评选活动,评选一批在促进产业发展、推动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才。
(四)智慧园区工程
拥抱“互联网+”,积极打造“智慧”园区。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互联网企业深度合作,研究开发人力资源供求信息查询系统、人才测评系统、职业指导系统、远程面试系统等,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推动产业智慧化。探索建立网上人力资源产业园,建立Ο2Ο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实时交互平台,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精确匹配。加大政府对园区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推动实现“一园多区”信息联网,共享园区人才信息库和服务项目信息库,着力打造好“两港”(培训港、信息港),构建好“两个市场”(有形硬件市场和无形信息软件市场)建设,以信息港辐射打通园区,实现分园区联网,加快与全国及各市、长三角等地联网,实现“实体园区”和“网络园区”融合发展。
(五)环境优化工程
积极推动园区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环境。加强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交通、医疗、金融、会议、餐饮等商务配套,每个园区至少配备一家银行、一个员工餐厅、一个文体中心、一家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和一个公共会议中心,配备相应的业务洽谈室和培训教室等,为园区企业提供顾问式、家庭式、全方位的增值服务。积极创建和营造园区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服务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了统筹协调园区的管理,在杭州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杭州市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中国杭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管理办公室(设在市人力社保局),积极履行日常管理服务职责,协调解决分园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负责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具体指导协调工作。各分园区可成立分园区管委会,也可成立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分园区管理公司,还可以委托第三方管理机构对园区经营进行专业化管理,为园区发展提供专业的市场化服务。
(二)完善制度政策
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把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纳入杭州“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总战略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来带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发展来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认真落实园区税收、金融、职称评定、房租补贴、政府购买服务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的发展提供优良的制度政策环境。
(三)统筹资金保障
市级财政统筹资金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政府扶持资金重点用于人力资源服务业基础理论研究、信息化建设、公共平台建设、专业人才培训、高端人才引进、服务产品创新等专项补贴和支持。加大园区办公场所、物业管理、餐饮休闲、交通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并参与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打造多种要素
共同集聚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四)加强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深入宣传人力资源服务业和产业园区在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贡献和作用。大力宣传园区“服务经济、服务企业、服务人才”的典型事迹,大力宣传园区企业创新创业的成功经验,提高园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品牌知名度。积极组织开展园区各种丰富多彩的业务活动,展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风采,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社会认同度和知名度。
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5年7月20日
第三篇:宿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宣传册资料
宣传册资料整理
一、宿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简介
1、宿迁概况
宿迁总面积8555平方公里,总人口555万。今天的宿迁,正加快成长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兴工商城市、现代滨水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和创新创业城市。
宿迁位于淮海经济带、东陇海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沿江经济带的交汇区域,区位独特。拥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三台山森林公园和骆马湖旅游度假区,被誉为“华东的一片净土、江苏的一座氧吧”。宿迁市区拥有各类中高等院校20余所,在校生约12万人,其中与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毗邻的高等职教园区在校生约5万多人。每年可通过学校和社会机构为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培养专业人才5000余名,有力保障企业人才需求。
2、产业园概况
江苏宿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座落在宿迁市骆马湖畔,由苏州越吴集团投资建设,苏州吴中城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专业团队打造,是国内首个民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宿迁市两资去行政化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人力资源市场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产业园项目的落户,与两资去行政化基地——市考试鉴定中心形成遥相呼应、首尾相连的“前厂后店”人力资源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格资质事项教育培训产业化,考试鉴定与就业市场一线贯通、无缝对接。产业园将引进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品牌机构,打造苏北领先、省内有特色、淮海经济区有影响力的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
产业园项目分为两期,总面积8万平方米。项目一期重点发展人才交流、培训认证、人力资源外包及咨询测评等业务,计划到2016年实现人才交易超15万人次、培训规模超20万人次、人力资源产值超30亿元。
产业园的建设得到了宿迁市委市政府、市人社局、市软件园的大力支持。2014年5月2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天琦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
产业园以人力资源产业集聚为己任,人才建设为目标,为企业提供项目孵化、人才招聘、岗位测评、企业内训、人事外包、人事代理、管理咨询、高端猎聘、投融资代理等优质服务。为人才提供职称评审、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荐、档案托管等专业服务。为宿迁企业转型升级增添动力。为完善宿迁市人才服务体系及促进宿迁市经济发展而不懈努力!
二、产业园的运作模式
产业园实行“政府监督管理,民间资本运营”的市场化运作方式,由越吴人力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吴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立专业团队负责产业园的运营。
三、招商优惠政策
㈠、房租优惠
1、办公用房:5年内按人均不超过10平方米,零租金配套办公用房。
2、生活用房:2年内按照企业实际住宿员工人数提供廉租公寓。
3、配套用房:对于培训教室、机房、测评中心,根据企业需要,5年内零租金提供。㈡、税收优惠
1、入驻企业自投产起,企业所得税前五年奖励32%,后五年奖励16%;企业营业税前三年奖励80%,后三年奖励40%;企业增值税前三年奖励20%,后三年奖励10%。
2、对已认定的人力资源企业投资落户的,在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还享受原母公司同等待遇,有效期内企业所得税税率按15%征收。㈢、补贴补助
1、企业通过省级、国家级认证的,分别一次性给予不超过20万元、40万元的认证补贴
2、对企业参加市统一组织的国际招商推介会、专业展会及国内大规模洽谈活动的,适当给予摊位费、国际航班费用补贴。
3、企业建设、生产、经营业务发生的银行贷款,按贷款当年发利息(利率为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60%给予补助,最高不超过50万元。㈣、人才、奖励
1、经认定的我市培训机构,学院培训合格并与本地企业签订三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培训机构1000元/人补贴。
2、在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培训机构认定,可享受省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政策,即学员培训合格并与产业园内企业签订一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别给予3000元/人、4000元/人、5000元/人补贴。
3、对产业园企业引进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最高可分别补助6万元、8万元。申请补助的人才,需到所在地区人才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代理手续,并在引进企业连续工作满5年。
4、根据引进的人才项目评审情况,对创业领军人才给予50-3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对创新领军人才给予30-150万元的创新启动资金。
四、产业园产品项目
1、公共服务窗口:社保缴纳、处理劳资纠纷、工伤调解
2、人才市场:现场招聘、线上招聘、人事代理、档案托管、海外人才引进、猎聘服务、流动党员管理、职称评定、3、培训中心:职称培训、技能培训、企业内训
4、体检、健身中心:
5、活动中心:
6、物业管理:水电维修、设施维护、秩序维护、安全服务、绿化保洁、网络接入、企业服务
7、人力资源行业协会:
8、人力资源职业经理人协会:
9、人才孵化基地:领军人才基地、创新人才基地、高技能人才基地、海创人才基地、科技人才基地、蓝领人才基地、产业研究基地
10、各类人才公寓:领军人才公寓、创新人才公寓、科技人才公寓、蓝领人才公寓
五、产业园的功能分布
1)主楼16层:人才大厦(产业集聚总部),面积:3万平米; 2)1楼:人才交流中心,招商中心,面积:1993平米: 3)2楼:入驻公司;
4)3楼: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人才考试培训中心;人才测评中心;
5)4楼:体检、健身中心;
6)5楼:宿迁人力资源产业园经营管理中心: 7)6楼—11楼:30家人力资源机构入驻楼:
8)12楼:20家人力资源产业关联机构、各类法律、咨询事务所等;
9)13楼:各县市人才办事处,高职校联络处;宿迁市HR联盟交流中心;
10)14楼—16楼:人力资源产业研究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中心、行业联盟论坛等。
六、6S服务体系
1、公共技术服务
提供公共咨询平台、劳动人事办公平台、网络数据服务平台、人才信息库共享、产业联盟等。
2、代理服务
代办行政许可、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知识产权代理、统计中心
3、培训服务
企业内训、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技能型培训、政府补贴项目培训。
4、市场服务
市场推广、信息发布、推介、策划、宣传、网站、论坛等
5、人才服务
人才市场、人才网、猎头服务、派遣服务。
6、商务服务
不同规格会议室、多功能厅、贵宾厅、展厅等。
七、产业园实现目标
总目标:
2014年建成产业园并要达到初步成效,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行业产值达到5亿元;2015年产业园规模呈现,在全省有一定的知名度,行业产值达到10亿元;2016年产业园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行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人才市场目标:
人才交流:2014年人才交易规模量完成5万人次; 2015年人才交易规模完成10万人次;2016年人才交易规模完成15万人。培训人才目标:
培训项目:2014年培训人数达到5万人;2015年培训人数达到10万人;2016年培训人数达到20万人次。业务开发目标:
1)2014年完成企业走访调研100家以上,2015年走访企业达到200家以上,2016年走访企业300家以上。行业涉及四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科技创新产业、金融系统、通讯行业、教育系统、酒店餐饮行业、房地产开发、旅游行业等现代服务业、各事业单位等,完成调查问卷500份,重点关注人才需求、人才引进、企业转型、所需培训、管理咨询等,以期着力解决企业一线劳务供需、高(专)技能人才供需、管理人才供需、科技人才供需等;在扩大生产、企业建设、素质提升、科技研发、创军(领军)人才等方面给予帮助和解决。
2)走访所有宿迁各中职院校、周边部分中职院校(高校),了解学(院)校的在校学生情况、教育专业情况、每年毕业生的就业走向情况、企业与学校的专业安臵调整情况等。2014年完成学生就业1000名,2015年完成学生就业3000名,2016年完成学生就业5000名。并有效对接学校与用人企业,加强对口就业合理安排。让学校、学生走进企业,让企业在学校设立专业对口班,实现专业和就业、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3)服务外包:2015年底完成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产值3-5亿元以上,服务企事业单位50家以上,服务人数达2-3万人次。将金融、通讯、电子商务等中高端服务项目进行有效开展和对接。4)人事代理:服务企事业单位100家,协助服务就业和大学生挂靠及代理业务。人才引智目标:
1)结合宿迁市的人才要求,大力协助宿迁人社部门,到2015年实现“五个一万”目标。新引进工业企业人才1万人以上,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1万人以上,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以上,初级以上职称人才1万人以上,引导支持1万名知识型人才在中心城市创业。力争宿迁人力资源总量突破30万人以上,基本满足宿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人才队伍的素质提升上。企业人才达到区域内要求及需求,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跟上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协助宿迁人社主管部门引进大学生万人以上。培训率达到入职人员的95%以上,各类职称培训达到人社局的要求比例。高级人才、管理人才培训学习计划走在江苏前列。人事及各类资格证书培训有序积极开展。
3)积极推荐重点创新创业人才。利用人才招聘的线上线下优势,大胆搜寻人才,建立有效人才库,与北上广、苏锡常等中心城市保持联系,与国际化进行接轨。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占人才资源总量比例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20%, 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70%以上。
4)协助主管部门建立人才等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各类人才特点、有利于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开发制度体系,营造创新活力强、创业成本低、服务效能优、人居环境佳的人才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人才运行机制。行业招商目标:
1)一是主体装修工程早日竣工,顺利申报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第二是实施“引智”招商工程,即计划引进10家全球高端人力资源品牌机构,及国内知名、并有发展潜力的人力资源机构,10家省级品牌机构,10家有创新能力的市级(区级)人力资源机构入驻产业园。
2)用优惠的政策和发展创新的思路,来引进人力资源相关联的现代服务业创新机构,入驻宿迁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带动产业发展,服务宿迁企业,为千企转型、提升作出贡献。产业格局目标:
1)实现产业园一园双翼发展格局,即以宿迁市为核心,一翼辐射至宿城区宿豫区及滨湖新城,一翼南至泗洪、北至沭阳、东至泗阳。并有效整合宿迁全市人力资源优势资源。
2)是产业园建设将围绕“两大”载体、“八大”中心工程进行规划和建设。“两大”载体是:公共服务与人力资源入驻载体,及人才公寓和配套服务载体;“八大中心”工程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孵化基地、健身(体检)中心、人才测评中心、HR交流活动中心、行业联盟论坛中心等为一体的产业园未来格局。
3)是实施“3+N”工程,第一即与知名高校合作,成立人力资源产业研究院,为人力资源发展做分析及产业发展导向;第二结合提升人才为主线的高校合作挂牌项目;第三成立苏北人力资源产业联盟,共同探讨国际、国内人力资源产业走势,定期举办产业联盟活动及论谈,为人力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为宝贵的依据和经验;第四成立宿迁市人力资源行业协会,组织实施行业规范操作、诚信机构标准建设、行业桥梁搭建、解决行业的难点、热点等问题,使宿迁的人力资源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八、二期规划
二期规划5万平米: 1)人力资源博览中心; 2)配套酒店宾馆;
3)各类人才公寓(领军人才公寓、创新人才公寓、科技人才公寓、蓝领人才公寓);
4)各种人才孵化基地(领军人才基地、创新人才基地、高技能人才基地、海创人才基地、科技人才基地、蓝领人才基地、产业研究基地)。
第四篇:人力资源市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积极推动城乡就业均衡和谐发展
**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现辖*个街道,**个村居、*个社区,人口**万,区内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其他各类企业近**家。近年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横向扩展、纵向下延”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就业工作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创新了为民服务的模式,提高了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有力推动了全区城乡就业均衡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开发区畅通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四级网络”,创新实施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构筑起上下配套联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了就业信息网络全覆盖,为各类失地失海农民、失业、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近年以来,依托新平台共发布各类岗位信息**余条,为**余人次城乡劳动者提供就业服务;推荐**人次实现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余人次;推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次。由于工作成效显著,开发区管委会被评为全市就业先进单位,**路社区被评为“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社区等*个社区荣获“市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称号。
一、健全完善基层劳动就业信息“四级”网络
2011年,开发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所,从完善政策和基础设施配套入手,制定出台了《就业信-1-
息村村通工程实施方案》,按照“规划、网络、软件、标准”四统一的原则和“数据集中、服务下延、全市联网、信息共享”的目标,为全区**个村居、*个社区配备电脑,并全部安装使用“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系统”,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延伸到每个村级劳动服务站,形成市、区、街道、村居(社区)“四级网络”,保证就业信息向村居延伸,实现实时联网、资源共享。建立了完整的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并适时更新、动态管理,做到农村富余劳动力信息、企业用工信息与市、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的有效对接,统筹协调全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促进科学有序转移就业。一是开展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状况摸底调查。每年开展农村适龄劳动力就业状况摸底调查,逐户逐人进行登记并建立档案,准确掌握全区*万余名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二是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登记和区内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发布工作。开展技能提升及预备制、学历制培训;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自主创业培训,将劳动力继续教育情况及时纳入数据管理;同时,将区内企业用工需求收集整理、动态对接、及时发布。三是做好 “双零家庭”的调查登记和就业援助工作。对新摸排出的 “零就业家庭”进行重点专项帮扶,确保实现“动态消零”。开发公益性岗位**个,优先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二、创新实施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制度
健全完善对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出台了《**经济开发区村居(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办法》,实行
培训、考核、聘任上岗制度,率先实现岗位工资财政补贴制度。全区站、所配备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人。劳动保障协理员不仅要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登记、本辖区零就业家庭的调查登记工作,还担负着组织村劳动力参加农民自主创业培训、岗位开发等方面的帮扶职能。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每年定期对全区劳动保障协理员进行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颁发聘书和上岗证;实行统一聘任,一年一聘,每人每月给予岗位补贴的管理方式,建立半年一测评,年终总考核的评先树优激励机制,每年评选十名区级优秀劳动保障协理员或星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颁发证书并进行奖励。全区根据考核情况每月给予**元的岗位补贴,从就业资金中列支,由财政列入预算,近年来已发放协理员岗位工资补贴达**多万元。各村居劳动保障协理员在收集发布就业岗位信息、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开展职业介绍、组织劳务输出和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几年来,先后组织了**蔬菜大棚培训、渔民转产转岗培训、果树栽培、**路街道的渔业养殖、农村妇女创业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培训、社区的绢花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等**余期,实现培训转移就业**余人。
三、打造基层平台力促城乡充分就业
结合开发区的自身特点和优势,积极做好发展项目扩大就业、落实政策促进就业、提供服务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工作。一是服务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各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围绕区内大项目建设及新入驻区企业开展各项就业服务,突出机械制造、汽车及发动机零部件、浆纸等六大特色产业集群龙头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企业用工情况调查,适龄劳动力摸底调查,通过开展免费订单式、储备式培训,举办专场招聘会等方式,与企业用工实现有效对接,建立项目与就业部门良性互动机制,扩大了全区就业容量。二是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工作,帮扶特殊群体就业。通过基层平台,积极开展“春风送暖”、“就业援助月”等各项就业援助活动。通过入户家访,开展登记认定,送岗位和政策到人,提供即时岗位援助,并积极落实扶持政策并实行跟踪帮扶。特别是对“4050”人员、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等开展针对性、政策性帮扶。三是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结合机械制造、电工、焊工、服装加工等行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用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四是打造基层创业服务机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街道、社区基层平台积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对每一个创业者都开展创业培训、创业项目、经营场地、小额担保贷款等贴身式服务。如**路社区开发社区理发、百货、餐饮等临街商业小门面**多个;在社区内开设了早市一条街,开发早餐、小百货、蔬菜副食等临时性摊点**余个,既方便了居民生活,又解决了部分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四、强化统筹实现就业服务均等化
在搭建好基层就业服务平台的同时,努力做到三个“统筹”,实现了就业服务均等化。一是统筹城乡就业基础服务设施。投资**多万元建设成了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建成室外**平方米的全彩LED电子屏,服务厅内配备了电子大屏幕、电子小屏幕、触摸屏查询等便民服务设施,打造一流就业服务平台。着力提高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管理水平,努力向基层延伸公共就业服务。2010年,集中开展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信息化建设年活动,投资**万元统一为各基层平台更新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同时为有条件的村居配备了电子屏幕,适时播放信息。二是统筹就业信息的搜集和管理。通过就业信息“四级”网络平台,加强对全区劳动力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了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与省市及周边人力资源市场招聘、求职信息资源实现共享,与村居联网,及时传递输送各类信息。三是统筹劳动力供求衔接。大力开展职业介绍,积极进行劳动力供求信息匹配,努力开展推荐就业工作。依托人力资源市场定期举办各类大型招聘会,仅2011年就发布招聘信息**条,提供就业岗位**多个,求职登记**人次,有效辐射带动全区就业。
虽然我区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就业座谈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就业措施,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再就业政策,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保障信息一体化,努力构建结构更加优化、环境更加宽松、岗位更加稳定的就业再就业体系,为全面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做出新贡献。
第五篇: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研究
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研究
摘 要: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信息为主导形形色色的行业发展起来,人力资源是知识的主体,负责知识的创造与运用。整个社会范围内加强了人才教育与培养力度,人力资源管理事业也逐渐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服务也逐渐融入市场经济大潮中,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满意,创造更加丰硕的经济利润,实现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沛县人力资源服务展开讨论,分析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研究
社会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力量做支撑,特别是人才力量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知识资源,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力资源水平及其服务质量。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不断发展,为社会、为国家、为企业及时有效地供应了一大批人才力量和技术资源,提供了高效便捷的人力资源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日益走向科学、正规的轨道。所以,促进人力资源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势头,确保同其他经济团体的有机合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意义
市场经济环境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任何一个经济团体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都是人力资源力量,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管理,就是对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人才所创造的知识和技术的支持,所以,完善人力资源服务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将这种服务纳入市场经济中,使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1.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是确保新时期人力资源深入开发的有效途径
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主体都在经历着现代化改革,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体制使得人力也作为一种资源被纳入市场中,人才资源日益朝着市场化配置方向发展,而且这种配置也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第一,服务范围日益扩大,服务工作趋向多元化。作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不仅要为各大用人单位提供服务,同时也需要向广大的求职者服务。第二,服务工作内容更加复杂、全面。一方面要对用人单位负责,为其优选合格的人才,提供客观、真实的人力资源信息以及合理的人才评价,即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及时向社会公布招聘信息;另一方面,对求职者方面也要提供细致、周到的求职服务,这其中不单单局限于求职信息的提供,更重要的是要对各行各业的求职者进行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使他们更加适应岗位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积极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调节用人单位与求职者的关系等。第三,服务水平的需求逐步提高。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工作人员陷入了飘摇的境地,企业经济效益波动起伏,思贤若渴;个人工作与收入不稳定渴求新的工作环境等因素都加剧了对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要想满足企业与个人的需求,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掌握高科技的现代办公工具,完善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扩大办公场地,确保能够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用高质量的服务、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来实现对企业与个人的服务。
例如,沛县每年新增企业上百家,而且各个已经成立并持续经营的企业也在经受着巨大的人力资源流动问题,就本单位行政许可的40余家劳务派遣企业,近几年派遣员工年平均流动率达到40%,员工频繁的流动加剧了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对于新的人力资源的储备与开发急需一个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组织或机构做支撑。
基于人力资源市场以上的客观事实,预示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必须朝着产业化方向迈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达到对人力资源的统一、集中管理,形成一个规范、健全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
2.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是促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科学配置的有效途径
任何一个用人企事业单位,要想实现自身的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拥有一套健全的人才结构,各个岗位负责人都需要达到合格标准,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想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力的标准就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做支撑,为其提供充足的人才供应,加快企业各岗位人员的优胜劣汰,为企业提高全面、系统、规范的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解除传统“因人设岗”的用人理念的弊端,不断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使企业各岗位人员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成为支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有效力量。
二、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有效途径
1.转变思想、勇敢实践
沛县各企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积极转变思想,勇敢实践,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自身的人才结构以及人才需求尽可能多地开辟人才渠道。例如,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本着公平公正、优胜劣汰的原则来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根据岗位特征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确保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形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人才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充分选拔有能力、有思想、有作为的优秀人员,实行人才资源的市场化优化配置,同时在工资待遇分配方面也要本着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思想,人才价格需要同其所创造的价值保持一致,根据人才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以及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决定工资分配与待遇条件,实现人才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确保人才资源创造性的发挥。
2.加快体制革新,实行市场化服务与就业服务同步进展
国家财务机构以及地方财务部门要加大对劳动就业机构的服务力度,促进其朝着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发展,创建相对健全、完善的就业服务体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本着“经营与办事相分离”的原则,利用市场经济理念来经营人力资源服务,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来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优秀人才价值的充分发挥。
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应该加大人力资源服务业体制改革力度,将公共就业服务同市场竞争服务区分开来,前者的工作体现在向整个社会供应人事方面的公共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应该完善人事档案、人力资源信息的整理与公布,为大学生或者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的就业信息服务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各项工作,同时也应该根据客观形势,比如企业的人才结构需求等来科学规划人才市场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市场化服务主要包括:劳务派遣、劳务输出、人力资源培训等等,要改变这一服务模式,而是同企业建立直接的联系,通过直接向企业提供人才资源的方式来融入市场经济环境,使自身成为一支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力量。
3.积极引导,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转型
要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行积极引导,使其朝着产业化方向转型升级。可以改革经营体制、更新管理制度与组织模式,增加服务种类等来提高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制定科学的、权威的服务标准,逐步拓展这种标准的影响规模,使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都朝着统一的标准迈进,以此来规范服务业务。对于那些尚未达到统一标准的行业企业,可以通过实行自律制度进行影响与带动,例如,制定并落实服务承诺与规范,拟定公约章程等。同时,也要加强同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交流,学习其先进的管理制度与经营理念,加快同其合作的步伐,以此来促进整个人力资源服务业经营质量与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使人力资源服务更加规范、专业、科学。
4.优化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自身的人才结构,提高自身素质
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仍然是需要一批合格的人才队伍与人力资源力量做支撑,企业要利用多种方式、多途径地吸收与培养人才力量,使其成为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化发展的一大力量,人才要具备合格的信息技术水平,掌握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要根据各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以此来促进服务业务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无论是个人的生存、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人才力量的有效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人才力量的供应与服务的行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完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服务机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论知识经济与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D].北京:清华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集,2007.[2]张彦.浅谈我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现代企业教育,2010(19).[3]鞠美悦,毛立新.知识经济时代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产业化浅谈[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杨实俊,王晓红.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