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校园足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校园足球;发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0―0035―01
一、健全机制,营造氛围
首先,要将校园足球作为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素质发展工程来抓。要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足球工作三五年规划、分年度计划、落实方案和具体措施等。对校园足球开展的时间、活动范围、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人员安排及活动反馈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为校园足球的顺利、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要着力提高师生认识。要通过组织学习,使全体师生了解国家足球发展战略和政策,让师生感受足球文化,爱上足球运动。足球本身让人快乐,通过学校围绕足球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享受足球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也领悟到足球体现的拼搏、团结、坚韧等精神,使学生的意志得到锻炼,使足球精神得到体现和发扬。
再次,要营造舆论氛围。要利用网站、广播站、学习园地等广泛宣传足球知识和足球文化,要充分利用本校校讯通、橱窗宣传栏、展板、班板报等展示各班级足球活动的风采,广泛宣传开展校园足球的意义和价值,动员各班主任做好家长的工作,使全社会理解、支持学校开展这项工作。
二、抓好普及,经常训练
“人人爱足球,人人会踢球、人人踢好球”是对校园足球活动提出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开设足球课程。可以将足球纳入常规基础课程,每周每班加设一节足球课,开展足球普及教育活动,学校为全校每位学生配发足球,让学生们随时玩、随时练,手不离球,爱上足球,并将足球技能纳入体艺2+1项目,每学年对足球技能技巧进行测评,掌握学习效果,督促“人人会踢球”;二是要将足球与快乐大课间、课外活动有机结合。可将足球作为大课间活动的主要版块之一,适时运用抱球跑步热身――颠球――踩球――两脚间传球――足球活力操等环节,采取射门游戏、颠球游戏、传球、运球绕竿等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心的同时,掌握足球技能,一举两得;三是要扎实开展足球训练。在日常训练中可以分三个队,即高年级男足队、低年级男足队和学校女足队。训练中严格落实“三保证”,即保证训练时间、保证训练人员、保证训练效果;四是要抓好普及。要进一步深入普及足球教育,坚持做到四个一:每班每周一节足球专项课、每人每天活动一小时、校队每天一次专业训练、每学年开展一次校级班际联赛。
三、强化师资,改善条件
开展校园足球,条件是前提,师资是关键。首先,想要发展足球运动的学校就应该尽最大能力为校园足球提供物质保障,除为每个学生配发一个足球外,还应该全力提供足球课程和训练所需用的器材、设施设备、所需物品和经费,想法设法改善场地条件,想方设法利用邻近中学、体育场等周边场地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适用的足球训练场地,保障校园足球的顺利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足球队聘请专兼职教师,解决教师和队员的后顾之忧;其次,要抓好校本培训。要以一带三,以三带全,让专业足球教师培训和带动全体体育教师向足球专业化发展。在培训途径上,采取“内部交流、外出学习、校本实践、专家引领”的方式,力促师资队伍的成长与壮大。同时,积极引导教师做好校园足球方面的教科研,以教科研促进专业提升;再次,可以尝试编写和使用足球校本教材。通过校本校园足球教材的讲授学习,更容易让每个学生热爱足球、会踢足球、常踢足球,让每个学生了解足球的规则和足球的文化,使足球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渗透文化,提升品质
学校应该注重足球文化的渲染和足球精神的塑造,如通过开展足球啦啦操比赛、足球节征文、手抄报比赛、足球幻想画、足球广播站等活动普及足球、宣传足球,将其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当中去,让学生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喜欢上足球运动。一方面,在普及足球知识、掌握足球技能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足球文化,注重固化足球运动中形成的勇于拼搏、不甘失败、敢于竞争的品质,并把在足球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迁移到更广泛的学习生活中去,培育学生养成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善于交往合作的品质;另外一方面,要让师生和家长认识到,开展校园足球,培养运动员是次要的,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使学生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才是最主要的。
编辑:王金梅
第二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举措
消水完小
一、常规教育持续改进 “五个一活动”持续优化,“主题班会”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丰富,“成长记录袋”进一步规范,其评价、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彰显。各年级学生会组织、“学生校长助理”的自主管理职能到位,形成了学生自主管理的体系。继续实行了日常无分数评价机制,阶段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得到完善与落实。
二、专项活动统筹落实 严格执行减负规定,制定了《学生体育锻炼实施方案》并严格落实,让“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四大活动合理的贯穿到一学年的德育工作中。组织了“牵手阅读,在书香中成长”读书节、“和谐校园•快乐成长”文化艺术节、“为全运喝彩”阳光体育节和“实践•创新•成长”首届校园科技节等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徐文耀研究员、山东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来校作了专题科普报告。
积极探索情感与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与Ta16青年志愿团共同建立开放的“体验式工作坊”,举办了的“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大型公益活动。广泛开展了“班级文化氛围”建设活动。
三、系统工程稳步推进我校扎实组织实施了“2+1+1工程”,学校制订了《“2+1+1工程”暨学生特长星级达标实施方案》,对该项工程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项目内容、认定标准与办法、组织保障等做出了规划与要求。已经成功组织了两批“2+1+1工程”学生特长认定。
四、实践公益活动拓展“星级义工实施方案”全面启动,鼓励学生做社区义工,各班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班、组为单位的学雷锋活动小队活跃在各个社区。近日,我校学生到王府井广场等繁华地段进行报纸义卖活动,用所得义款购买爱心礼物,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赴王舍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淄博晚报记者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跟踪。
第三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这是在经济社会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有力推动中小学校内涵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新世纪以来,各地在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必须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此次评价改革旨在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评学校看质量,评质量看学生。科学多元,就是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还要符合评价规范,由单一评价变为综合评价。
这场意义深远的改革被社会誉为“绿色评价”,体现出对学生生命成长全方位的关怀。就像衡量经济发展强调“绿色GDP”一样,评价教育质量也应该强调“绿色”,着眼孩子们的长远发展。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关键性指标,重在综合考查学生发展状况,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又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关注共同基础,又关注兴趣特长;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益。
要确保评价改革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完善推进评价改革的保障机制,推进相关改革。一是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体育、艺术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二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兴趣特长的考查。使评价和考试招生的要求相一致,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综合评价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省级教育部门应当加强统筹规划,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实施步骤和进度安排,建立有效工作机制。各地教育督导部门要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围,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
第四篇: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力争把工作搞得更好。
对于优生有的聪明好动,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我班的卢昭,她就是非常聪明。我经常在中午出题留给他们做。由于她的不细心,很少全做对。所以我就用这点来教育她不要总认为自己聪明就可以不虚心学习。如果打击她一次上课就能好几天。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
对于中等生,他们不扰乱课堂纪律。有时你把他叫起来。他根本不知道你讲哪啦。对他们来说心不在焉。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
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订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这样不止他们自己觉得有希望,尝到成功的喜悦。只要他们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要适时的表扬。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很有希望的。用爱心温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爱。并且要想他们成功就得在课下时间多帮助他们。本身他们基础不好很容易坚持不住所以多给他们讲一些非常简单的知识,让他们一点一点的进步。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讲课时不管你多生气,多着急,在给学生讲课时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讲解。永远记住: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除了这些我觉得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实用那就是----竞赛。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从而达到进步的目的。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对症下药,针对他们的优点展开各式各样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但是,教学中,我明显存在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学中,我一定要真正让学生在主体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的探究性学习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精彩。
第五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典型材料
第二回民小学督导评估档案封面
第一卷办学方向 关键词:典型材料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整理时间:2014年10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典型材料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开展了“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音乐特色班”的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课题研究已进入结题阶段,实验研究使我们摸索出一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之路,同时也总结出一些研究的过程方法的经验和成效,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
我们之所以确信“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创建音乐特色班”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依据: ㈠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运用了现代美学研究理论、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以及心理学基础观点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㈡政策依据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平,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发展的有力手段。”政策的号召更加坚定了我们的教改之路。
二、课题的实施与控制
本课题实验方案中提出了如下解释性理论假设:
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与心理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引进现代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按国家现行课程计划,大纲实施素质教育,并作适当改革微调的基础上对实验学生实行“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可以使他在受完六年教育之后,除了具备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外,还具有设定的音乐特色的各层素质,各方面素质得到整体、和谐的发展。具体模式如下: 音乐特色(因变量)
学生个体发展 艺术活动 班级集体(自变量)建 设 全面发展(因变量)
为了使假设变为现实,为了实验的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科学的目标、计划,选择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了实验过程的控制,实行了严格的课题运行管理,使实验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开展下去。㈠明确一个目标。
我们的课题研究以课外艺术活动为载体,以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人才,创建班级音乐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总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艺术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锻炼学生的体魄,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创新等方面超出平行班的学生。
通过实验的实施,创建实验班的音乐特色,使实验班整体成为一个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做到人人擅长一种乐器,个个在演唱、演奏或舞蹈上有所专长。
以上目标,我们分成初、中、高三个阶段逐一实施达成。㈡狠抓两个渠道。
第一,优化音乐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教师范唱,学生跟唱的教法,将“唱”“听”“看”“认”“动”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好乐理知识,为课外艺术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的身心在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中得到愉悦和发展。
第二,强化课外训练活动。按照家长的意愿和学生的兴趣,采取自愿报名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将实验学生划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个大组,每个学生可参加一至两个中心组的训练,训练力求“三有”“三定”,即训练有计划、有内容、有记载,训练定人员、定时间、定场地,使学生在课外艺术训练活动中掌握音乐技能,形成音乐专长,更主要的是在训练活动中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智力、陶冶身心,形成专注、热情、富于想象、创造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良好的精神品质。㈢注重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活动相结合。2、面向全体学生与培养艺术尖子相结合。3、培养艺术专长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㈣加强四项管理
该项课题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在整个实验周期中,我们注意加强管理来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1、加强组织制度的管理。加强规范操作管理,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加强实验资料的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各级领导部门的关怀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努力下,五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班级音乐特色的基本形成。2、学生得到了和谐全面的发展。
班级以课外艺术活动为突破口,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创造了和谐、愉快的班级教育氛围,为学生搭建了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获取真知,培养真情,学做真人,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以情为本的音乐教学,促进了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3、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以课外艺术活动为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建音乐特色班”的实验研究,按照规定的方向,朝着预定的目标,我们迈出了探索的、坚定的脚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该课题的综合性高,探索性强,涉及面广,因此实验研究在规范操作,实验过程中的反馈与矫正以及资料收集整理等方面工作还做得不够细致到位。今后我们将不断充实理论知识,加强实践,努力创新,高举“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大旗,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