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物质的追求到精神的回归
从物质的需求到精神的回归
——“校长论绩效”之感悟
11月30日召开的杭州市第十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上,主办方安排了一个校长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校长论绩效”。来自杭州各县市区的40多位校长就“绩效”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绩效”背景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哪种方式为主导更科学,这两种观点的碰撞在论坛现场尤为激烈。我市晨曦小学姚校长主张的精神激励中的一种的“荣誉激励”受到了在场专家和更多校长们的赞同。
物质激励有其优势,那就是对谁都可以使用,且都会显现作用,所谓“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但其也有很大的缺憾,唯物质激励或过度的物质差距也会造成干群、同事之间的矛盾,也会把学校这个纯洁场所变成唯钱是图的拜金之地了,这与我们的教育格格不入。所以,找到恰当的物质分配的平衡点,并在此基础之上,着力营造精神激励,努力打造“幸福家园”,最终实现校园文化的积淀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方向。
那精神激励实施的途径有哪些呢?借用晨曦、城南校长们的观点,整合我校的做法,谈以下三种方法:
一、人本管理模式
城南小学在管理教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心理和个性特点,适当满足教师的正当、合理的发展愿望,充分信任和主动服务教师,学会与教师心理互换。管理者把“三分靠技术,七分靠感情”当做一种理想的管理境界去追求,善用“情感”去沟通教师,使双方有力一种亲近感、认同感、逐至产生信任和理解。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物质的东西逐渐遗忘,教师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在充满亲密感和和谐气氛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情感作用的发挥下,得到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支持和肯定。学校还特别注重团队的建设,经常通过篮球赛、排球赛等活动来凝聚力人心,职业幸福感提升了,物质层面的就淡化了。
二、“荣誉激励”模式
“荣誉激励”是晨曦小学正在实施的教师管理思想,它属于精神范畴的管理思路。学校通过组织带给成员正式给予与非正式给予的荣誉来激励教师。正式给予的荣誉通过发奖、集体表扬等形式来实现,这种荣誉涉及面稍小,但效果较好。非正式给予可以通过“好的评价”、“好的体验”等来实现,面向全体成员。非正式给予可以是来自校长的、家长的、同事的等;给予的途径也很多,可以是一堂好课,一个好的环境布置,一种好的德育方法等;甚至可以来自于外界,比如外出的一堂优秀的公开课,得到教研员、同行的肯定;外出的一个讲座,得到全市同行的赞扬与借鉴。在荣誉激励中,教师们的工作业绩被放大了,创新也得到了尊重,自身价值就得到了体现,也就不再把绩效考核当做大事来看。学校的荣誉激励把更多教师引向了比业绩、比荣誉、比贡献上,这些荣誉在家长、亲朋好友中也都被广泛传播,人人向你竖起了大拇指。在此之中,教师们有了成就感、满足感,体验到了职业的幸福感,这是物质激励无法比拟的。
三、改善工作环境
专业引领方式
我校是偏远的农村小学,原来的办公条件和教师专业引领相对滞后;在实行绩效工资的当下,很多老师为实现学校的发展而做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奉献;学校则通过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改变和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教师间接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如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办公室添置空调、电脑、更换舒适的办公桌椅、操场的硬化、添置乒乓球桌、崭新的篮球架等;条件的改善提升了教师的认同感,增强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对学校的感情。除了物质条件的改善外,我们更注重从精神层面激励教师,想方设法为每一位教师铺路架桥,提供专业舞台,通过积极争取名额、推荐上示范课、公开课、评比课等方式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一年来三位教师被评上市级教坛新秀,两位教师获得精品课磨课一等奖,三位教师获得二等奖。教师们在准备这些课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他们既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最重要的是他们还实现了马斯洛理论最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是一种精神的回归,是一种教师职业精神的回归,在这种高境界的需求得到满足的状况下,基本的物质追求就不显得那么重要了。
综上所述,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分配防止过于量化的倾向下,积极探索精神层面的激励,对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将具有长远的意义。职业带来的精神成长是教师在职业中莫大的幸福,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这才是教师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最大绩效。
第二篇:物质与精神
物质与精神
物质与精神,你会选择哪一个?
有人为了精神,放弃物质;有人为了物质,违背良心。一个显而易懂的问题,却在这个社会引起波澜。
居里夫人,大家极为熟悉的一个伟大的女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发现了镭。按理说,发现镭之后的居里夫人,应当万贯家财,但她却把所有的金钱无私的献给了社会,自己仍过着简朴的生活,然而,命运是如此不幸,长期接触放射性元素的居里夫人,最终身患绝症而亡。
像居里夫人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虽然生活贫困,但精神生活十分高尚,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对老夫妇,他们虽然没有居里夫人那样有多么伟大的贡献,但他们有同居里夫人一样的一颗为社会贡献的心,他们把平时生活积攒下来的几万元钱全部捐给了在汶川地震中需要帮助的人们。有记者采访他们,你们把所有积蓄都捐出来,那你们用什么来养老呢?老夫妇说,不要紧,我们还有退休工资,平时省着点吃穿,也能过。听过有点想流泪,社会上真的很需要多一些,再多一点这样的人。
现在的社会有很多慈善活动,比如领养小动物,放生动物等等,在人们积极去响应政府,保护动物的同时,有些不法鸟贩,为了赚钱,利用人们的爱心,大肆捕捉鸟儿,然后再卖掉,使原本的爱心大行动变成了一场丑陋的恶行。这些鸟贩们,你们不顾道德物质的追求,不顾那精神上的取向,为了金钱,你们就这样成天守候在山下,拉网捕鸟,进行一场几乎不要成本的生意;为了金钱,放弃高尚的精神追求;为了金钱,宁可不要一切……
物质这个东西,借用徐志摩的一句话:“得之我辛,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太多支柱追求恐怕是没有多少必要的,若为五斗米而折腰,甚至违背良心去追求金钱与物质,那是令人心痛的。
在物质与精神面前,我们进行了怎样的选择?
第三篇:物质爱情与精神爱情
物质爱情与精神爱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几千年来,爱情是亘古不变的话题,什么是爱情?有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有人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有人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千个人一千种爱情,这便是人的唯一性。爱情似乎总是夹杂些矛盾,物质与精神,这也成为当代中国炙手可热的一个话题。在我看来,爱情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正如 希腊神话中,亚努斯神像有两张脸,一张面向过去,一张面向未来一样,物质与精神在爱情中相辅相成。
读书年代,我们懵懂爱情,这个年代的我们义无反顾地去修炼爱情。那时的我们,对于爱情,是精神至上的,首要的感觉,就是必须喜欢这个人,然后不顾一切地追求,哪怕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其他的经常忽略不计,我们的初恋,就是在这样懵懂的年龄里发生了。许多人的初恋以失败告终,却写进了人生的史册,成为记忆星空一颗耀眼的星辰,成为此后人生怀想的镜头。象牙塔里的爱情,永远都是以精神至上者居多,所以,常常有人这样感慨,爱情,还是学生年代的好,那时的爱情不涉及面包和房子。正如电影《周渔的火车》里的周渔有一句对白:“心里有,才是真的有,心里没有了,才是真的没有了。”爱情是一种相爱的感觉,感觉没有了,爱情便不存在了。可是结束求学生涯,来到社会,没有面包和房子的爱情,犹如被连根拔起的树木,终归是无法生存的。“毕业那天让我们一起失恋。”这已成为一个口号。当大家喊出这句话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心酸。没有人会不向往童话般的爱情,校园可以制造童话,但离开“象牙塔”的那天,童话也需要接受现实的考验。
步入社会,我们面临的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人生带给你更多的是无奈和辛酸。为了家你要不惜一切地去奋斗,因为你是爬坡的车轮,你是家庭的创造者,你是独立于父母的成年人,现实的婚姻充满无奈,台湾的三毛说:“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其实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正在悄悄地变质。包括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婚姻。当人们的心变得躁动不安,当物质生活告别一贫如洗,当金钱以它锐不可挡的气势进入生活,一下子人们的精神世界坍塌了。我们享受着所有现代化的文明,唯独我们的精神变得无比空虚。所以一下子冒出那么多的新名词,离婚外遇一夜
情,知已原来也要分蓝颜和红颜。女人问男人最多的问题是:“你有房子吗”、“你有车子吗”、“你银行有存款吗”、“你需要赡养父母吗”„„这些问题很实际,听着让男人的心在冒汗,一些女人拿自己的爱人作为炫耀的资本,自己不过是一个空花瓶。爱情成为一些人不劳而获,享受安逸的借口,脱离了精神的物质爱情,令人心寒,让人们不再轻易相信爱,害怕那个人爱你是因为物质。
当爱情牵扯较多的物质时往往是为了婚姻,张爱玲曾说:为了他的爱嫁给他和为了他的钱嫁给他,本质是一样的,没有谁比谁高尚多少.结婚就是一种改变.而改变首先意味着放弃,一定会为了点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有个网友这样说道,找个中意的人谈谈恋爱无非是为了让生活增添些乐趣,而找个老公则是为了在生活上获得一个帮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诚然,爱情与婚姻不同,可是如今,许多人在爱情的选择上就加上了物质这一标准,精神这一标准大打折扣,精神真的那么不重要吗?答案是否定的,维持一段爱情的是相依相知相守,是彼此心灵的沟通,一个人会因为物质选择了你,也会因为物质抛弃你,因为你不是他的精神寄托。
爱情应当是精神和物质的有机结合,最初的爱情应当是纯粹的精神,而后物质慢慢的渗透,那种渗透是适度的,当物质渗透过度,便会降低了精神的高度,失去了精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空缺,因为人不但是物质生物,也是精神生物,物质的爱情,都是精神爱情的衍生物,再怎么折腾,都跟精神脱不了关系。有人说:“你可以在一瞬间爱上一个人,但那只是一种感觉,要让这感觉保持不变,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花,需要不同的水分和阳光,每个人的爱情也一样,有各自的成长条件。”爱情需要养料,物质与精神皆是养料。爱情是否变质在于它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自比重是什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人,精神和物质占得比重会有所偏差,一些人看别人的爱情,有时只用显微镜看爱情,有时只用望远镜看爱情,常常不全面,换在当事人身上,他们不断用着显微镜和望远镜看爱情,最通透爱情的感受,他们本人才最有发言权。
爱情应当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结合,分担烦恼忧愁,分享喜悦成功,是平等的一种关系,不限制于精神,不沉沦于物质,如此方可长久。
第四篇:物质与精神 议论文
一位著名作家近日在自己的一篇作品中写道:“在宁夏的西海固,在贵州的偏远山区,在四川小凉山的深处,到处可以看到,大人和小孩子,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得如新生羔羊„„”这位作家用很抒情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画面。
你同意这位作家的抒情吗?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这位作家的抒情的看法。
(1)白天不懂夜的黑
一位著名作家面对四川小凉山深处那种“只要吃饱了”就“万事不挂心”的生活状态,极尽赞美之词,用很抒情的语调在一篇作品描绘了一幅他很欣赏的“很穷但很快乐”的画面。对此,我只想说,白天不懂夜的黑,浪漫小资的所谓作家根本就不懂“只要吃饱了”居然也成为最高追求的穷苦人家那一双迷茫无助的眼。
两千多年前,惠子站在河边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尽管庄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回答看似睿智实则狡辩,如此循环下去,其实谁都不知道谁的心思,因为你不是我。鱼的快乐痛苦只有鱼才知道,同理,夜晚所带给人的那种恐惧感,也只有在夜晚中的迷失者,才能感受一二。一个著名作家,衣食无忧,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未成为其考虑并担心的问题。见惯了城市中的灯红酒绿,厌倦了觥筹交错的生活,看到那原始的生活状态,淳朴的乡土人情,自然就会发生返璞归真之感,然后就会很抒情的笔调去描绘那“很穷但很快乐”的美好生活。
但是,这用抒情的笔调描绘出的真的就是美好的生活吗?未必,当吃饱饭成为一个人最高的生活目标,难道不觉得这里面满是悲怆吗?他们真的是“万事不挂心”吗?吃饱了一顿,那下一顿在哪?穷苦封闭的山村,真的能让他们“安祥地坐着晒太阳,甜蜜地打盹?”这恐怕是那个从未忍受过饥饿的作家一厢情愿的想法。贫穷是最大的落后,对贫穷的歌颂其实是对问题的掩饰,更是对自身责任的一种漠视,纯粹是矫情造作的自我陶醉。要想真的了解那些贫穷人家的生活,就不如看看他们碗里盛的是什么?他们是否平等的享有和我们一样的发展机遇和权利,他们是否愿意一辈子呆在那个被抒情笔调所描绘的落后山村。他们真的很穷,但他们真如作家说描述的快乐吗?
其实,吃饱了,人会觉得满足,这只是一种基本的生存需要,有何觉得惊叹?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抚慰只能换得暂时的安逸,却不能让无助的现实有丝毫的改变,面对生活的艰难,如果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那么正在沐浴着阳光的你,永远不懂夜晚那里暗如漆的压迫,因为夜的黑白天永远不懂。
评:废话太多,入题太慢,刚提出论点,还没深入论述就已匆匆结尾。若能尽早入题,超越材料,深入挖掘,应该会是篇好文章。38分
(2)知足常乐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岁月不会因任何人任何事而停下奔跑的脚步,无情地流逝,不留痕迹。有人喜欢伤春悲秋,有人喜欢享受当下,而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现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乐。
不知足者常悲。有句俗话说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最终受苦的还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没有的,总想拥有更多,那么只能是徒生郁闷,自寻烦恼。
拿破仑有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真是这种信念使他不断进步,并很快成为赫赫有名的将军,然后是皇帝,后来又想称霸欧洲。而真是这种自我膨胀与不知足,使他给历史的最后记忆却是滑铁卢败绩。可叹可悲!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追名逐利是很多人的目标,却也有很多人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丧失了原有的纯真和快乐,甚至很多人为了名利舍弃亲情、友情、爱情,成功之后的落寞让他们明白,自己已经失去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失去的东西,再也无法找回,只空余悲叹。不知足者常悲,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
知足者常乐。常言道: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开心地过一天。多想一下自己拥有什么,要学会知足,这样你才能获得快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是孔子最看重的弟子,颜回虽生活贫苦却不改其志,每天都很快乐。为什么?不是因为他学识渊博,而是他懂得满足,是以如此快乐。还记得那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吗?“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一句话断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伤过,低徊过,但他最后选择接受命运的安排,在勾栏瓦肆之地浅斟低唱,追寻属于自己的快乐。
人生在世,有舍有得,有盈有亏,不要执着于自己没有拥有的,要珍惜自己拥有的。是你的别人抢不走,不是你的也无法得到,所以做人要懂得知足,方能常乐。
人生如梦,要做个美梦,就得带着微笑,多想想自己拥有的,比如亲情、友情。如果你懂得珍惜,明白知足,怎么会不快乐呢?
评:中心明确,结构清晰,可惜审题不够精准,仅为符合题意。43分
(3)心富有,故人快乐
人之一生,在于追求。追求高高在上的权位;追求价值连城的金银财宝;追求让人羡慕的名誉,但殊不知,真正的财富在于内心的富有,真正值得追求的是内心的富有。只有当内心富有了,我们才会真正快乐。
当心富有了,我们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平静,谱写人生的华丽乐章。孔子弟子原宪不惧贫穷,以烂衣示人,因他内心有道,他内心是富有的,故他能学道而行之,不惧贫寒,用他内心的道,谱写他人生的华章。
张纪清老人甘愿舍“万元户”,变为贫穷,连续27年为贫穷学生、希望小学等捐款。虽然从前的三间房子现在只剩下一间,但他却毫不觉得可惜。因为他帮到了别人,他心里是满足的,他的内心富有,所以他会是快乐的。
权力、金钱、名誉尽管诱人,但始终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能满足我们物质上的需要,让我们表面上富有,惟有当我们心灵富有,我们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与快乐。
然而,若我们仅追求物质上的财富,内心却是贫乏的,那么追求太多的物质也不过是作茧自缚,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乞丐。里根早期沉溺于权位的争夺,最终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这不正是他内心贫穷,最终导致他的悲惨吗?而近几年不断高调行善的陈光标,不正也是因内心的空虚,才通过这种高调行善的行为来充实自己的内心吗?权力再大如何?金钱再多又如何?始终不如内心的富有来得令人满足与快乐。
内心的满足是人类最珍贵的财富。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名利权位固然重要,更逐渐成为了评价人们成就的重要标准。然而,越是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内心的充实越显得弥足珍贵。当内心富裕,才能更好地在这个物质的时代站稳脚跟,获得这时代最珍贵的快乐。
颜回之于陋巷,孔明之于草庐,苏轼之于赤壁,都因为他们内心有道,内心有信念,让他们虽久居陋室,久居贫寒,但依然能自得其乐。惟心富有,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论述充分,但次要论据有不妥之处。47分
(4)穷的只是钱
著名作家描述的“大人和小孩只要吃饱了,就会很安详地坐着晒太阳”的场面,让我很向往。在贫穷落后的地方,能吃饱便是件很幸福的事。人常道“知足常乐”便是如此。只是在经济上的穷,而不代表是精神上的穷。
贫穷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人格上的贫穷。孔子的弟子原宪在孔子逝世后选择隐居,作为宰相的子贡竟上前拜访问道:“你是不是害病了?”作为饱读诗书的人竟说出这样放肆的话,原宪反驳道:“无财者叫贫,学道而不行者叫病。”知道道理礼仪却放肆不遵守才是真正的穷得可怕。日后子贡想起也是终身都惭愧。显而易见,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而人格乃至精神上的贫穷才是真正可怕的。
经济上的贫穷并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快乐与穷是不矛盾的。近期阅读的《还能在一起多久》,这本写给亲人的最深沉的爱与愧疚的书,不少作者都十分怀念与亲人住在乡下老屋子里的日子,有的怀念与奶奶推石磨做豆花的日子,说那些最纯最真的味道现在是怎样也吃不到了;还有的怀念清晨里异样清亮的水花,怀念中下的芸豆,怀念用双手从土里挖出的土豆;还有脚边嗡嗡作响的蚊子,杂物房里投下的那束忽明忽亮的光。那些因为贫穷所带来的不便,并没有给人留下不好的回忆。谁能否认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不是一件有趣的事儿?谁不怀念夜晚里那清脆的蛙声。贫穷的乡下里装载着大桩小桩幸福而快乐的日子,并不是高楼大厦提供的舒适所能媲美的。真正的快乐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占据人的心头,那些种种都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获得。穷的只是钱,而不是快乐。快乐与穷不是自相矛盾的。
一个人若能拥有一颗丰富的内心,穷也能快乐。“炎黄”张纪清穷吗?有的人说穷,有的人不以为然。三间屋子变两间,又变一间,再换小套的,不穷的话至于吗?穷?你见过穷人资助希望工程、灾区?人人都夸他是极具人格魅力、内心善良、道德高尚的人。他穷的也只不过是钱而已。可是帮助了那么多人的他内心是多么满足啊,他总是在路上奔波,一路上也收获了不少快乐。助人为乐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吧。
人穷,分穷经济、穷精神、穷文化„„而快乐的人不多穷的只是钱,他们的内心世界极其富足。人可以穷,但不能穷精神、穷文化。
评:本文为层递式结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说理充分。47分
(5)安于贫穷,笑对生活
现今社会人们对财富的重视已化为生活幸福与否的衡量,贫穷的人就一定是不快乐的,富裕的人就一定是快乐的。可事实告诉我们,富人有他的忧虑,而穷人却也可快乐。所以,我们不应因贫穷感到悲哀,虽然身处物质贫乏困顿之地,但我们也可内心富足,笑对生活。
物质资料的贫乏并不能阻碍内心富足。“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极度欣赏的弟子颜回,他生活的贫穷并不能阻止他的向学之心,相反,在贫困的境地中,他亦能从容生活,活出他个人为后世所传颂的精彩。除了颜回,我们的诗圣杜甫在他的敝庐中也能大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期待。
无论是颜回还是杜甫,他们都是贫困之人,但他们的贫困都只是物质资料上的,他们的内心却是富足的,他们对生活的希望还是充盈的,他们对精神思想的追求也是不为贫困所阻碍的。
物质资料富裕,却未必能让我们感到内心的满足。《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他的财富总不至于让他在临死前为多烧一天灯芯而咽不下去吧!但是他却紧张得连一句遗言或是对家人的话都不在乎。严监生虽是小说中的人物,但现实生活中,为钱财奔波而不管亲情,无暇顾及生活的人和严监生又有何区别呢?每年国内都有关于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的结果总显示北上广这些繁华、富裕的大都市幸福指数普遍低于三四线的经济不发达的城市。
大小城市财富的对比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他们的幸福指数也值得我们思考。财富也许能给我们无虑的衣食住行,可是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匮乏,财富却不能如衣食住行般有效地给予我们。贫困必定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而被改变,但财富却未必能为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
贫穷就如黑夜,也许不如白昼明亮,但黑夜里的星辰、月轮依旧美好!别让一时的贫穷遮住我们的视线,在物质缺乏的时候,我们就丰盈我们的内心吧!精神上的富足才是永远的富足!安于贫穷,笑对生活!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说理充分。46分
(6)放慢步伐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高速发展的科技,川流不息的车流,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学生,社会就像是被摁下快进键的录像带,快速变换的画面,人影幢幢,纷繁杂乱。在这样高进度的生活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沦为时代发展的“机器”,失去了幸福的感知。因此,我们不妨适当地放慢步伐,享受生活的美丽。
放慢步伐,我们才能更容易地从生活中得到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晋朝著名诗人陶渊明,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放弃官场,归隐田园过上隐士的生活。纵使条件艰苦,却也乐在其中。正是因为他能有一种缓慢的姿态,贴近生活,看清生活美好的本质,才能处处得着满足与快乐,才能吟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样淳朴清新得诗句。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的诗佛王维,同样也退出了世俗官场,过起悠闲自由的隐居生活。在这样慢节奏的生活中,他从旁人眼里平凡无奇的景色中看见了“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清雅画面,在被他人忽略的美感中,又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与幸福。
如此看来,在我们生活中的确需要适当地放慢步伐,从身边细小的事情上找到快乐。
过于快节奏的生活,会让我们失去感知快乐的心,以致丧失幸福感。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在繁华的大城市,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急匆匆的,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压力太大,稍一松懈就远远落后于他人。于是大家都慢慢习惯于这样的节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渐渐地,大多数人都变得冰冷麻木,对周围的失去都失去了热情,再也没有什么能使他们感到快乐。现今许多富人坐拥千万家产,却总是郁郁寡欢,毫无幸福感可言,便是这个道理。
所以,若你在路边匆匆地行路时,记住走得慢一点,抬头看看头顶蔚蓝的天宇,闻闻路边馥郁的花香,感受下阳光温暖的温度。放慢步伐,从身边平常的景色里,也能找到振奋人心的快乐。
评:切合题意,中心明确,结构清晰,但事例老套,说理还有所欠缺。44分
(7)不是所有的苦难都可成诗篇
安祥地晒太阳,甜蜜地打盹,万事不挂心,目光温和如羔羊。乍一看这分明描绘的是桃花源的“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之景。谁想到过竟出自某名作家所描绘的贵州山区、四川小凉山深处。
或许我们能有另一番解读——屋内阴暗潮湿,没有供暖设备,取暖只能坐在家门口的草垛上晒太阳;日夜辛劳做些强度大却只能维持温饱的活计,常常疲惫不堪,偶有间隙歇息便眯个眼打盹放松;的确没有城里人油价升了房价涨了工资少了福利薄了等烦心事,只惦念着下一顿有着落就好。生活的重负消磨着人生的激情与理想,所谓温和不过是在艰苦求生后被驯服的黯淡无光„„
作家的描绘,是浪漫主义的诗篇,而以上,却是大多现实主义的画卷。
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画成诗篇。过于理想化的加工不是美容,而是毁容。毁去了他人原本已不忍直视的颜表添以不恰当的粉饰。如扑上厚厚的一层铅粉,颊上补两坨猩红,就像痛苦着的小丑,看了只会让人有种复杂错综的情绪横梗在喉头。
近年来,坊间对央视的质疑声愈来愈响。人们直讽其有“回春之手”,“于苦难中发现美”等等非凡能力。比如在穷乡僻壤,政府不管不问之地发现“最美乡村教师”,在几乎被遗忘的草原部落,找到最美医生。人们并非不支持央视传播正能量的善意,但深知在重灾区亟需救援的背景下报道党员在残垣坍圮下入党之欢欣,未免有将苦难化为诗篇的嫌疑。
或许人们总相信积极美好的事物更能催人奋进,于是夜莺啼血的哀歌也可被化为欢快的乐曲。但并非所有的苦难都应加上粉饰再现于人前,只有亲历苦难者,才有资格品评其中辛甜,才能决断那于其身能否算作人生行进路上一泽清泉,一首诗篇。光凭旁人的主观臆断万万不能轻易判定这其中喜悲滋味。作为未亲身经历者。若我们要再现一些事物时,最好便是直接表达所闻所见,欲添入心中所想,那应注意有无尊重客观实际,注入的是否最贴近当事人的思想。
他人的血泪,怎能加成胭脂变作美丽的红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化作诗篇。
第五篇:从港澳回归 看军人使命
从港澳回归
看军人使命
作为军人,在为港澳回归欢呼,为港澳回归热血沸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牢记军人神圣使命。
大家一定还记得迎接澳门回归时举国上下齐声同唱《七子之歌》的动人场面。作为军人,在为港澳回归欢呼,为港澳回归热血沸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牢记军人的神圣使命。
港澳回归的重大意义
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殖民统治在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彻底终结。回首中国历史,我们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为了捍卫国家的主权,维护领土的完整,赢得民族的尊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孙中山先生早年的革命活动是从澳门开始的,郑应观先生富强救国的《盛世危言》是在澳门完成的。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把西方列强侵占的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的七个地方,比喻为被迫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第一个就是澳门。但是,由于旧中国政府腐败无能,国防开同虚设,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只能是好梦难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国家的日益繁荣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港澳回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香港和澳门,作为列强在亚洲最后的殖民地,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香港和澳门和顺利回归,再一次证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符合时代潮流,合乎中国国情,是完全能够行得通的。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解决台湾问题,更加急迫地摆在了全中国人民面前。港澳回归祖国,标志着彻底洗雪百年耻辱的中国亿民将以崭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如果说香港到澳门的失去是东方巨人由盛变衰的标志,那么,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则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重要象征。尤其是在新的世纪到来之际,港澳的回归,必将极大的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快的建设步伐,在新的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后,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也一定会在祖国大家庭中实现长期的繁荣和稳定,我国南海的这两颗明珠也一定会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统一大业,任重道远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后,实现统一大业就剩下一个台湾问题。作为军人,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一些同志可能会说,香港和澳门问题都已经顺利地解决了,台湾问题的解决指日可待。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人民为之进行了50年不懈努力。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51年前,国民党反动派被我军打败后,狼狈逃到台湾。50多年来,我党一直没有放弃解决台湾。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决台湾》的社论,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台湾”的口号。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抓紧进行军事部署,成立了前线指挥部,由粟裕任总指挥。194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告前线将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是“解决海南岛、台湾和西藏,全歼蒋介石集团的最后残余势力”。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推迟了解决台湾的进程。直到1954年7月,我军再次提出解放台湾,于9月3日开始炮击金门,并于1955年一二月间,发动了渡海战役,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钳岛。此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还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争取和平解决台湾的倡议。此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阐明了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政策。1963年周恩来又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使对台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惩干扰,对台工作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制定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又提出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纵观对台方针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过程经历了一个从“解放台湾”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维护民族尊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可以说对台方针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殚竭虑、矢志不渝的历史。
台独势力的猖獗活动,给祖国统一大业增加了新的难度。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88年初,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台后,背离一个中国的反动本质逐渐暴露了出来。一是1990年5月以后,台湾当局开始推行“宪政改革”,其中一个重大问题是要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废除“动员戡乱临时条款”。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接过了“台独”势力早就主张的“两个政治实体论”。二是1992年以后,台湾当局一再强调不能盲目坚持一个中国,自我限制。进而于1993年毫不隐讳地提出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两个互不隶属的主权国家”,赤裸裸地暴露出了“两个中国”的实质思想。三是1994年,台湾当局发表了“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把两岸关系的政治性质说成是“两个对等且互不隶属的政治实体”,“在国际是互为两个平行的国际法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台湾当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政府与策略、积极开展所谓的“务实外交”,大量地采购先进的武器装备,主动迎合西方反华势力进行政治渗透及和平演变,以维护台湾安全为借口,拒绝两岸直接“三通”。尤其是今年陈水扁上台后,继承李登辉的衣钵,在“两个中国”的反动道路上越走越远,多次大公开场全宣传他的反动观点。这一切都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增添了难度。
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的重要障碍。对中国完成统一大业,以美国为首的外国反华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阻挠活动。早在1949年8月,美国就提出了“谨慎地与有希望的台湾当地的领袖保持联系,以便将来有一天在符合美国利益时利用台湾自治运动。”1950年6月27日,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三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他还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须等太平洋安全恢复之后,由对日和约或由联合国决定。”朝鲜停战后,美国又与台湾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公然把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1958年开始,美国又怂恿台湾加强对大陆的骚扰,并在我炮击金门时,以使用原子弹相威胁。美国与我国建交后,也没有改变他们把台湾当作其全球战略中“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的初衷,并出台了一部《与台湾关系法》,继续向台湾问题制造麻烦。法国一再向台湾出售军备,日本、美国又签订了所谓的“新日美防卫指针”,把台湾划入日本关注的周边态势范围之内。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干预和阻挠,才造成了台海紧张对峙局势。应当说台湾问题至今不能彻底解决,美国等西方国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牢记使命,积极作为好军斗争准备
面新新的形势,作为军人,我们必须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我们实际行动,作好军事斗争的一切准备。
强化思想战备,时刻准备为祖国统一而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不承诺不使用武力,这也是我们的原则。因此,作为军人,我们必须时刻作好为祖国统一而战的思想准备。正像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主要是我们的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一个兴旺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台湾问题也是这样,只有我们的军事力量强大了,为统一祖国的军事斗争准备作好了,我们才有了和平统一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牢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牢固树立战备观念,高标准地作好军事斗争准备,随时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加强知识储备,争当科技精兵。现代战争已经进入了高科技时代,我军也不再是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现代化军事科技知识,就无法驾驭我们手中的武器,就无法同强敌作战。因此,我们必须破除各种模糊认识,切实认清知识就是战斗力的道理。像苏宁那样重视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用好我们的课余时间,多浏览一些军事科技书籍,多了解一些军兵种知识,多钻研一些军事谋略,多研究一些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训练水平,在战时有勇有谋,所向披靡,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作好打赢准备,练就过硬本领。战争是血与火的较量,战场就是真枪实弹的拼搏,需要的是硬功夫、真本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练就过硬的军事技能呢?一要以练为战的思想指导训练。摒弃一切华而不实的行为,扎扎实实的按照训练大纲搞好我们平时的训练,宁可把弱点暴露在平时,不能把隐患留到战时。二是用苦练出精兵的精神状态投入训练。坚持冬练三九不怕冷,夏练三伏不怕热,自觉在艰苦的训练环境中锻炼作风,锻炼意志,提高训练水平。三要用战场无亚军的观念指导训练。未来的战场上,我们要靠一流的军事技能赢得胜利。今天的训练场上,同样需要我们有一股不服输的精神,站排头、当标兵、扛红旗。这样才能够涌现出更多的神枪手、神炮手、技术能手,提高我们的整体训练水平,才能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