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督教中国化专文
营造美满的婚姻
江西吉安
游斌
经文:创2:22-24弗5:22,25 我们都知道婚姻是上帝所设立的,是神圣的。整体上说,基督徒的婚姻是比较稳定的,但在社会大环境下,也出现了基督徒处理不好婚姻家庭问题的情况。据统计,近年来离婚率不断升高,家庭暴力事件日益增多,因离婚导致的青少年无人监管,进而引发犯罪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因婚外恋、婚外情引发的刑事案件也屡见不鲜,如何享受神赐予婚姻的美好,如何实行圣经对我们的教导,作为神儿女,我们都需要活在神的心意里。
一、认识圣经的婚姻观
1、婚姻始于神的创造 创2:18“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在第一章中我们看到神依次创造了空气、水、土地、树木、飞鸟、鱼和走兽,每一次神看祂自己所造的都是好的。但在这里我们第一次读到“神说„„不好”,指“那人独居不好”,而这个“不好”从上下文来看就是--没有配偶来帮助他。神了解人的这种缺乏和孤单,于是神就为亚当造了一个配偶帮助他。这个配偶,就是他的另一半,能填补他生命的缺欠。婚姻来自与神,是神给人类的美好礼物。
2、婚姻的目的
婚姻是神圣、荣耀、美好、享受的;上帝设立婚姻有他的目的。从创世记1:26-28节;2:18节;玛2:15节;三处经文中可归纳出神设立婚姻的目的。其一,互为终身伴侣,一起服事神;其二,成家立业,治理管理;其三,传宗接代,得虔诚的后裔。旧新约圣经中都不断看到神对基督化家庭的重视。要人建立在与他的关系里能够彼此相爱、彼此接纳、彼此顺服、彼此相顾、彼此饶恕、彼此建立、彼此认罪等。婚姻中有神,婚姻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3、婚姻的制度
基督教的婚姻观是以神为本,具超越性,排他性。我们都知道神为亚当造了是一个女人而非两个。圣经的婚姻制度是:1.一男一女(太19:5;弗5:31;林前6:15):神起初造亚当和夏娃,是一男一女,两性神圣的结合--骨中骨,肉中肉。2.一夫一妻(创2:24-25):人离开父母,二人成为一体。没有多妻多夫制。3.一生一世(太19:6):婚姻是终身的,直到其中配偶一方离世为止。4.一爱一服(弗5:28-33;彼前3:8-9):幸福婚姻的基础,就是彼此相爱相顺服,因为有爱才能有绝对顺服,有完全的顺服,才能有完全的爱。
二、探究婚姻密码
1、共同信仰
在讲到弟兄姐妹的婚姻前提,我们常常就想起保罗的教导:信与不信不能同负一扼。其意有信应当与信的结婚,信与不信的结婚是会带来不堪局面。信与不信的若同负一扼,会导致一个往这一边走,另一个要往那一边走;一个往天上去,一个往世界去;一个要得属灵的祝福,一个要得世界的丰富;这样志不同道不合的两个人,如何能协力向前? 纵观旧新约,我们看到神对他儿女婚姻的要求:不可娶外邦的女子为妻。要想婚姻幸福,婚姻密码是你的配偶最好是同信仰。
2、了解男女差异性
男女的差异性很明显的一部分在于女人喜欢唠叨,男人需要空间。上帝造男女的时候是有分别的。男人头脑里单线,你跟他说什么他就听什么,而女人有多条线,你跟她说这个她就会听出许多味。所以很多男人就觉得女人是胡搅蛮缠、无可理喻。在男人的词汇里,差不多一天讲七千句话就讲完了,而女人呢天生喜欢唠,一天可以讲两万句还不过瘾。
男女还有别,譬如男人重理性,女人重感性;男人喜冒险,女人则喜安宁。一般来说女人的记忆力比男人强(所以吵架时女人很会翻旧帐)。上帝创造两性的差别,不是为了产生矛盾、制造冲突,而是为了配搭互补、互相平衡。上帝造女人是为了帮助、补充男人之不足,使他完全。如钥匙之于锁,胶卷之于照相机一样,是缺一不可的。
3、爱与尊重
“女人需要爱,男人需要尊重”这句话大家赞同吗?是的!女人需要男人把她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女人需要男人的呵护宠爱;而男人需要女人的赞赏与肯定,当女人尊重男人时就是对男人最深层价值的体现。如果问男人最讨厌女人是怎样的,可能很多男人都会异口同声的说“胡搅蛮缠,有理说不清的那种”。女人最受不了男人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不爱卫生,大男人主义,小心眼”等等。
夫妻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幸福秘诀是你不动我就先动。上帝造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造的,所以女人不要以为去迁就男人就是卑下,男人也不要以为宠爱女人她就会无法无天。两人总要有一个先动,就算你学习了婚姻课程你不动还是无济于事。一旦有一个朝着好的方向行动起来,另一个也会跟着行动起来,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如果你要得到爱,你必须先尊重对方,一样,你要得到尊重,就要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记住这句话:婚姻是接纳而非改变。婚姻不是为了改变对方,乃是要先改变自己。
三、处理婚姻危机
1承认过去的失败
大部分不良的婚姻,包括丈夫与妻子之间一道多年来即已筑起的坚硬石墙,每一块石头代表一次过去彼此伤害的事件,而这些事件就是人们常常所谈论的。
我们要承认婚姻中的两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承认我们都是罪人,都需要改变。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不是说你就是个失败者,而是承认你是个人,身为人,你我都有缺陷,需要互补,体谅、包容、接纳,肯定。2启动婚姻里的良性循环
例:感情存款:为什么婚前恋爱时候甜甜蜜蜜,恨不得连体在一起,婚后不久审美疲劳,三天两天吵?其实人类存在的中心,是渴望和人亲近,被人所爱的。如何表达爱意呢?心理学家盖瑞.普曼列出了“爱的五种语言”值得我们学习。
A肯定的语言:每天寻找配偶的优点,并加以赞美。如:称赞她今天做饭很好吃;衣服穿的很漂亮等。B精心的时刻:与配偶同在一起,参与她喜欢的,分享她的趣闻烦恼。给于双方全部的注意力,让他感受到被专注的喜悦。C特别的礼物:配偶无意中说出喜欢什么,悄悄记下。有时给些小惊喜,制造浪漫氛围。礼物是爱的视觉象征,借着礼物知道你想到了她。D服务的行动:为配偶分担一些事。如:感冒为她买药;小小动作都会让女人欢心。也可以问对方“如果这一周我能做一个特别的服务行动,你想要什么?E身体的接触:身体接触是沟通婚姻之爱的有力工具。可以常搂这她,拥抱她,挽着她的手臂或者把你的手放在她的肩头上,就可以得到双倍的情绪高点。
四、营造婚姻秘诀--从圣经角度看角色功用
1、如何做好妻子
A是帮助他不是绑住他。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 2:18)所以帮助“他”是上帝创造女人的本意,也是上帝对女人最大的托付。箴言14:1说:“智慧妇人建立家室。”由于女人较细心、敏感、富创造力、想象力,可以使家成为温暖、舒适的居所,这是对丈夫最好的帮助。在哪方面可以帮助他呢?
B是顺服他不是胜过他。以弗所书5:22-24“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教会怎样顺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样凡事顺服丈夫。”有些姐妹一听说要凡事顺服丈夫如同顺服主,就不服,“凭什么?现在是男女平等嘛!我的智力又不比他差,为什么凡事都要听他的呢?”这些都是不对的。C是敬重他不是挑剔他。“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弗 5:33)敬重的意义:给他高度的价值感,让他知道他在你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他在家庭中的重要性。“敬重”也包含极度的关心、重视、称赞及欣赏的意义。D、是感化他不是改造他。彼得前书3:1-2节“......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为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
2、如何做好丈夫 A是领导者。“丈夫是妻子的头,如同基督是教会的头。”(弗 5:23)头是人全身的控制和指挥中心,全身的动作和活动都是由头来支配的。在夫妻的婚姻生活中,上帝设立丈夫作头,扮演一个领导者的角色。丈夫应凡事负起带领的责任,作妻儿的榜样。领导者应注意领导的态度和领导的范围。
领导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和辖制人的独裁者。而是主耶稣在太22:26-28节他教导我们:愿为首就当为仆;丈夫领导的心态应效法基督对待教会的态度,站在服事的地位,处处以妻儿的利益为重,用智慧、爱心、耐心来负起领导的责任。
上帝既设立丈夫作头来领导妻子,那么在婚姻中对丈夫最大的伤害,就是否定他的领导权,但丈夫若不追求长进,又没有好的榜样,许多时候让妻子难以顺服。让丈夫作最后的决定。在家庭中不要争权,而是彼此谦卑,聪明的妻子,千万不要顾此失彼!B是施爱者。“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弗 5:25)上帝一再地吩咐作丈夫的当爱妻子(弗5:22-23;西3:19)。因为上帝知道妻子最大的需要是“被爱”。
C是保护者。“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体,总是保养、顾惜,正象基督待教会一样。”(弗 5:29)“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知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与你一同承爱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的祷告没有阻碍。”(彼前 3:7)丈夫应当保护妻子的理由:(1)“因她比你软弱”,一般来说女人在情感上、体力上均较男人软弱。(2)她是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许多祝福与恩典必须二人一同来领受,缺一不可。有些女权运动者很傻,总是逞强地说:“我们跟男人一样,男人能作的事我们也能作!”其实上帝造男女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女人比较聪明、细心,以及其它很多的长处,何必一定要跟男人抢男人当做的事呢? D是供应者。“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创 3:19)从这节经文中可以读出上帝的心意是要丈夫负起家庭的经济责任,所以赚钱养家是丈夫理所当然的基本责任。
我们透过如何经营婚姻更加的清晰,也认知到自己之前对婚姻认知的错误方式。爱情需要保养,婚姻需要经营;美好的婚姻生活需要你我的改变。换位思考,启动婚姻里的良性循环,使我们的婚姻爱箱常满荣耀神!听到神的话语希望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操练应用,爱需要说出来。美满的婚姻是:
1、绝不轻言离婚。
2、恒久的婚约是神的心意。
3、完全接纳配偶是幸福婚姻的起点。
4、先努力改变自己。
5、把配偶放手交给神求神改变,并等候神的作为。
第二篇: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
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
基督教是注重信心的宗教同时也是注重行为的宗教,是有教义注重理论的宗教,也是有爱心注重实践的宗教。现在基督教中国化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已经有了趋于完善的理论,那就是以圣经信仰为标准,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吸收中国文明精华,剔除中国文化糟粕,振奋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梦想。只有这样,中国基督教才能积极地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尤其是当代的中国社会,引导广大信徒与全国人民携手并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那怎样将这样的理论化为实践,发挥它的巨大作用呢?下面就以基督教中国化的实践为题来共同来探讨:
一、社会实践
在社会层面,基督教中国化必须能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能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塑造基督教“爱人如己”的宗教形象,进一步改善人们对基督教的认识和观感。能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承担民族复兴使命,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所以教会要进一步拓展公益慈善事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近些年来,基督教界在公益慈善和社会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有很大的成绩,但在基层教会,积极性仍然不高,重视传教事工,轻视服务事工,不少公益慈善工作是在响应政府和社会号召而为,而不是教会自发的自然的主动的行动。所以我们还要加强引导广大信徒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加强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文化建设。组织更多的基督教场所、教职人员、信教群众参与公益慈善工作。有条件的团体和场所开展公益慈善工作,设立慈善基金会及基督教界有优势、并且是社会需要的领域工作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基督教中国化的社会融入是爱神爱人的直观表现,也是爱神爱人的具体统一。《圣经》中“帮补穷乏”、“扶持孤寡”的教导,以我们主耶稣教导的“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的服务精神,为慈善事业注入神圣的内在动力。服务社会是实践耶稣爱人如己的教导,中国基督徒可以本着积极的态度尽力而为,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养老、救灾、助残、义诊等方面的活动,尽心服务社会,做好公益慈善事业,努力走出一条有益于社会和谐与进步,又有益于中国基督教健康发展的社会服务之路。
当今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慈善在某些方面已经发挥了正能量:
如:
1、医疗卫生。教堂组织基督徒专业医生进行巡回义诊;或者免费在社区身体检查、医疗咨询、卫生讲座、艾滋病防御、禁毒宣传等活动。
2、养老幼托。这方面主要指开办养老院、孤儿院等机构,给老人、儿童提供条件,分担年轻人的社会压力。
3、公共设施。包括水利设施、修路筑桥、对口援助等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公益活动。
4、捐款捐物。中国基督教努力开展捐助服务,在发生灾害时,及时给灾民和灾区带去物资和精神援助;平时在助残、扶贫、助学等方面也开展各类捐助项目,根据对象所需提供资助。这些事工对中国基督徒来说,是信仰的具体实践,亦是在社会上学习耶稣“爱人如己”的有效途径,在客观上为社会和谐、民族安定等方面起到推动和安稳的作用。
因此,中国基督教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社会上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尊老爱幼、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与社会正能量的契合度,引导并提升广大信徒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努力建设一个信行合一的伦理型、道德型、服务型的中国基督教会,一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这样才能让人认识基督教不但是因信称义,更是因义证信,这样的教会才有生命力,影响力和凝聚力。教会被社会承认,才能有生存的空间,被社会称许,才能有发展的空间,被社会向往,才能有复兴的空间。
二、教会实践
2016年4月22-23日,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广大信教群众,支持各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总书记的讲话,为如何开展包括基督教在内的宗教中国化指明了方向。
在教会圣工中,怎样才能把基督教中国化应用在我们的事奉中呢?首先是对教义和信仰的阐述上,这就要深入研究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用中国文化或中国人所熟悉的方式来诠释基督教教义和表达基督教信仰,以中国文化为资源来丰富基督教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文化。
所以我们要一方面努力学习圣经文化和教义,对基督教的真理能融会贯通,对真神有纯正的信仰。存有“永不磨灭的宗教本真”这一信仰自知。
另一方面,要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要努力学习,能够掌握其精髓,承认中国文化保留着“精神生活方面的遗传”的文化自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根基。中国基督教神学只有通过深入中华文化传统、把握其思想精神之真谛来诠释基督教思想,达到两者的融会契合,才能使中国基督教神学经过中华文化的母体而健康生长,也才能使有正确神学思想指导的中国教会在祖国大地欣欣向荣、得到众民的喜爱。
因此对传统文化要有认同、尊重、信心,然后才能再来继承和发展。加强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对基督教而言,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利于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爱教意识,更加懂得爱国爱教的意义;更有利于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促进基督教中国化。
各级教会组织应该积极营造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多请有相应资历的讲师开设一些传统文化课,把民族精神融入神学学习中,在教职人员日常培训中补好传统文化课,将传统文化知识适当地纳入教育培训中,在教会中鼓励和倡导基督徒熟读传统经典。使教牧人员和各地教会的领袖多接受专题传统文化培训。
更要挖掘基督教教义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通的思想,要明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当代社会主义的爱国观、法治观、民主观、平等观和自由观,融合吸收了中华文化中的和谐、仁爱、诚信、敬业等思想精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指引,这是引领基督教中国化的文化资源。
还要构建中国化的神学思想,只有扎根于本土文化的神学思想,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教会要通过在新中国成长的历程,尤其是三自爱国运动的实践,梳理出符合中国教会发展的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体系,作出符合中国社会和文化处境的独特见证,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
最后,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还需要在人才建设上下功夫。基督教中国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运动、几个口号就能够有效的,需要扎扎实实的长期“建设”。要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循序渐进、长抓不懈。深度上,要立足实践,深化理论研究,为基督教中国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广度上,要抓成果转化,在普及上努力,调动基层教牧人员把基督教中国化的认识,变成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信息资源。指导信徒的信仰实践,使更多人把基督教中国化融入到生活实践中。
美国学者科布说过:“基督教必须深深植根于他所处的文化的土壤,不然,它便只会成为与众隔离的狭小群居点。”在推动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华文化融合方面,近代有很多神学思想大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发表了真知灼见。如,当代神学家陈泽民教授倡导“和好神学”,无疑是将基督教神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资源相当丰富,有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被当今世界广为接受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间交往“和而不同”的处世准则,有“家和万事兴”的家庭生活理念,“和好神学”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深度契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的神学,为当前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提供了良好的神学思想资源。中国基督教要通过长期中国化的努力,使神学思想里渗透着中华文化气质,思维方式、理论阐述、语言表达等都具有中国文化内涵。总之,基督教中国化在教会的实践就是以基督教教义为起点基础和中心内容,以中国文化为说明阐述和载体表现,以国家地域性来表达基督教的世界性和宇宙性,在不违背信仰和教义的情况下,与中国文化的最大的融合和接轨。
结语:基督教中国化虽然我们都在大力提倡,努力实践,但仍任重道远,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有很多认识需要认同和统一。愿我们所敬拜的神能祝福祂要我们做的工作,保守中国教会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完成她的历史使命,给国家社会和教会带来更多的祝福!
第三篇:2014基督教十大焦点回顾(四):“基督教中国化”的探讨
2014基督教十大焦点回顾
(四):“基督教中国化”的探讨
引言:人类历史如同一趟趟列车,载有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一千多年来,基督教与中国这两趟不同的列车,曾有过多次短暂的交集,却又都转瞬分来。两百多年前,这两趟列车终于再次相遇,并且至今未再分开。
不过,它们并行的过程,也就是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磨合的过程,也摩擦出许多火花,虽曾几度绽放光芒,却也的确灼伤不少人,直至今天这些火花仍未完全止息。2014年,“基督教中国化”仍是国内基督教界和学术界所广泛关注的话题。
“基督教中国化”在基督教界和学术界引关注
无论如何,2014年对于中国基督教两会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一年。整整一个甲子(甲子为中国古代纪年法,即60年)之前的那个8月,第一届中国基督教全国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60年后,仍然是在8月份,基督教全国两会在上海举行了60周年纪念活动,并将纪念活动重要内容之一命名为“‘基督教中国化’研讨会”。
将“基督教中国化”提上重要议程,显然并非基督教全国两会一时之举,早在今年7月18日,他们就已经召开了一次座谈会,邀请全国各地教会、神学院近20位教牧同工,就“基督教中国化”的议题进行了探讨,为8月份所要举办的“研讨会”做准备。紧随着全国两会的步伐,江苏省、河北省、湖北省、陕西省、福建省、北京市、天津市、浙江省等地基督教两会,纷纷以纪念为契机,以“基督教中国化”为主题,开展了讨论,试图进一步推进“基督教中国化”。
在基督教内部探讨“基督教中国化”这一主题的同时,学术界也对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10月26日至27日,第二届“基督教中国化”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社科院宗教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术、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就“基督教中国化”的诸现象、基督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10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还在浙江乐清柳市基督教调研基地(温州基督教会柳市堂)举行“基督教中国化”专题研讨会。11月18日至19日,第四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社会变迁中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教育”。
“回眸”基督教与中国的四次相遇
如果说基督教和中国文化本是两辆不同的列车,那么在它们彼此融合的过程中,到底谁更主动一些呢?到底是基督教这趟列车驶入中国文化的轨道之中,还是中国文化纳入基督教的车厢之内呢?抑或是两趟列车真的能够合并在一起呢?
早在一千四百年前,唐朝时期驶入我国的景教,曾一度试图走进中国文化,其教义甚至一度佛教化,经典也多采用佛教用语翻译,甚至《四福音书》的作者均改以“法王”称呼,例如马太被称为明泰法王,教堂叫做“伽蓝(寺)等。景教曾在贵族中有一定的传播,对皇室依赖性较强。不过,景教虽曾有过150年的发展,后来却因唐朝灭佛浪潮遭受殃及,趋于式微。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这两趟列车,在拥有短暂的交集之后迅速分开。
几百年后,当历史年轮驶入我国元朝之时,基督教的车轮也再次走进了中国,被称为“也里可温教”。不过,这次的传入与唐朝景教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对元朝皇室的依赖性非常强,虽后来发展有3万信徒,且多为色目人,未能传于汉人,后来就随着元灭明立而再次推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相比唐朝和元朝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与中国文化的碰撞程度而言,明末清初基督教再次驶入中国之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这两趟列车则发生了非常猛烈的冲撞,基督教这趟列车几乎被撞了个“四脚朝天”,甚至连列车的残骸都被收拾干净,“扔出家门”,大量传教士被“驱逐出境”,更多的传教士则再也不能走进中国的大门。
事实上,明末清初这批传教士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沟通做了大量工作,尤其在“中国孝文化”与“敬拜独一真神”的基督教教义之间建立起一个互相交流的桥梁。只可惜后来因着著名的“礼仪之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的裂痕无可弥补,最终两趟列车几乎是迎头相撞,“基督教”被撞得原路退回,“中国文化”也因着这次冲撞变得更加封闭固守。
不过,基督教与中国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或许中国是上帝所特别眷顾的国家之一。19世纪初,基督教这趟列车第四次驶入中国,将她再次带来的是那位至今仍被许多中国基督徒纪念的年轻人马礼逊。不过,马礼逊带给中国的与之前唐朝、元朝、明朝的传教士有所不同,他带来的是基督教新教。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基督教这次驶入中国之后,虽然将要面临着与中国文化更大的磨合和碰撞,却终究在中国站住了脚跟。
马礼逊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沟通做了很大的贡献,可以说如果有一天基督教真的能够与中国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话,马礼逊实在功不可没。他是第一个将《圣经》全文翻译成中文并予以出版的人,他独自编撰了中国第一部《华英字典》,编写了《中国一览》、《广东省土语字汇》(1828年)等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品,他还和另一位传教士米怜创办了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开办了第一所传教士中文学校英华书院,按立了中国第一位牧师梁发。
19世纪初这段时间,当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这两列车在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一个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结合体产生了,那就是“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从梁发手中得到一本福音册子——《劝世良言》,从中吸取了某些基督教教义,后来自行洗礼,创办拜上帝会,并将《圣经》的《旧约》和《新约》加以篡改,成为拜上帝会的教条,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发动金田起义,后来更是一度占领半个中国,最后因为内外原因被北洋军队所灭。尽管太平天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但是作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一种结合方式的“太平天国”,对于研究“基督教中国化”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至今,在我国许多农村教会里面,基督教信仰往往容易变成其他种种民间信仰的替代品,村民对基督教信仰和其他民间信仰的态度往往是“哪个灵就信哪个”,这种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结合之后的产物,与太平天国实有太多“异曲同工”之处——都对基督教信仰一知半解,都把基督教信仰当做一种工具,都没有真正讲解清楚基督教信仰最核心信息„„
不过,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这两趟列车不断磨合的过程中,所碰撞出的火花并不仅仅是“太平天国”,还撞出了另一个影响多年的火花,灼伤了中国基督徒几十年的时间,那就是基督教当时被称为“洋教”。之所以被称为洋教,一方面与中国人将西方人称为“洋人”、把西方进口物品称为“洋货”有关。不过,“洋教”一词与“洋火”、“洋车”这些“洋货”有一点不同之处,那就是“洋教”本身就含有轻蔑之意,而“多一个基督徒就少一个中国人”这一说法也由此而来。
基督教之所以被称为洋教,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因为基督教第4次传入中国,跟西方列强以武力轰开中国大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对于很少见到外国人的中国人来说,想要分辨清楚哪些外国人是传教士,哪些外国人是侵略者,就像让西方人分辨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一样,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何况,但凡外国人都能在这块本属于中国人的土地上,享有比中国人要多很多的权利,怎么能不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呢?
“基督教中国化”在基督教两会的探讨
事实上,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的成立,本身就与基督教在中国被冠上“洋教”这顶帽子有着关系。“三自”就是“自治、自养、自传”的简称。中国基督教协会前会长曹圣洁牧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她是60年前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她认为,当19世纪基督教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时,立刻就碰上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难题;加上传教运动在殖民主义文化的推动下,基督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成了带着侵略色彩的宗教,因此,“如何在中国的社会中做基督徒,怎样的行为才是荣耀上帝,这是中国的基督教无法避免的问题。”
2014年,基督教两会在探讨“基督教中国化”这一话题时,所关注的核心已经不再是“洋教”的问题,而是神学思想建设的话题。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主席傅先伟长老的话来说,“基督教中国化”的关键是通过神学思想建设,建立中国基督教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在谈到“基督教中国化”这一话题时,则在细节操作上谈了5个需要努力的方面,其中第一条也是有关神学思想建设。对于神学思想建设的具体内容,傅先伟长老的观点是,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要指导教会事工的开展、信徒灵命的培养和教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高峰牧师认为,要以神学思想建设为实现中国化的核心,它将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证、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高峰牧师所谈到其他4个方面分别是文化、教会建设、服务社会和信仰表达形式。关于文化方面,以前是中国将基督教当成“洋教”,高峰牧师则强调现在的基督徒不能把中国文化看成“异教文化”,而要“以中国优秀文化为土壤,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基督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教会建设方面他则认为今日的中国教会要探寻“既遵循教会传统又适应处境”的教会论。在他看来,服务社会是“基督教中国化”得以实现的重点,基督徒可以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接纳。他还认为,当今基督徒应当探索适合中国基督徒的信仰形式,以此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载体。
“基督教中国化”在中国学术界的讨论
如果说基督教两会主要是站在基督教这趟列车的一节车厢上思考“基督教中国化”的话,那么学术界则是站在中国文化这趟列车的一节车厢上研究“基督教中国化”这一话题。如果说基督教两会这节车厢内表面上是声音一致的话,在学术界这节车厢内部则发出不同观点的碰撞之声。这些不同表现在基督教是否需要中国化上,以及怎样中国化之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符合圣经的教导,是必须要坚持和发扬的。他认为,使徒保罗早就说过:在什么地方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体现什么样的特色(参见林前9章)。所以,保罗在《圣经》中已经定下了适应地方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本的教会生存的原则。他还指出,本土化就是要符合我们今天的社情、国情,要复合目前的社会结构,要为中国社会、尤其现在的新城镇建设作贡献,弘扬基督教的传统。
不过,山西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与基督教研究教授安希孟所持有的观点则不同,他认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有着根本差异。基督教原本是标举世界主义和“人类一家”的旗帜的,但到了中国,却被歪曲为民族的、国家的宗教,被迫挂起民族主义和邦国主义的旗帜,这可以说是基督教在中国的不幸命运,是对基督教从内部所做的人为阄割。他认为,基督教教义同中国固有封建传统文化是势不两立的。过早地使基督教适应和屈服于中国文化,磨去其锋芒,只会造就一种与中国旧礼仪妥协的变质了的不伦不类的宗教。
对于安希孟教授的这类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主任唐晓峰曾加以反驳。他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基督教“普世性”与“本土性”(即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无可否认,“传福音给万民听”让基督教拥有了普世传播的倾向和特征,但这种普世倾向必须与特定的文化、特定的社会脉络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效力,否则这种宣称为“普世性”的存在只能成为一种“特殊另类”,只是徒有“普世”之名。因此,普世性是建立在特殊性、即本土化之上的,建立在中国的社会文化处境中,即基督教的“中国化”。中国基督徒应该有其解读基督事件、诠释基督教经典、表达基督崇拜的独特角度、方式。
安希孟则认为,把基督教在世界传播的全部历史归结为“福音与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而这一过程又是“按照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来理解福音的精神。这种看法同历史的真实相去甚远,它忘记了基督教曾经使一些原始的、几乎没有哲学思维、没有语言文字、生活于不毛之地的民族进入文明状态。
不过,安希孟也并非反对所有形式的“基督教中国化”,他引用世界知名神学家汉斯孔的话说,“基督教的本色化寻求的不应当是单纯把西方神学译成中国概念,而应当追求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一个独立的教会框架内反映基督教的概念。”他认为基督教在中国的本色化一方面是一种进步,另一方面也包含着许多混乱。他认为今天世界已经联成一体,教会的出路和前途在于,使中国基督教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使中国教会汇入世界共同文化潮流,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民族化”公式。
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谢文郁教授则认为,基督教本身不是一种文化,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文化形态来表达自身。耶稣传教时是通过希伯来文化来阐发教义的。后来保罗在希腊化世界传播福音时,则使之和希腊——罗马文化结合。基督教传入中国时首先表现的形态是西方文化。然而,这种结合是以基督教本身不是一种文化作为前提的。我们是通过西方文化来接触、了解,并进入基督教的。当基督教进入一种文化后,这一文化的现有形态一如既往,但它的未来形态必然变样。
上海大学文学院执行院长陶飞亚认为,自从基督教进入中国,以汉语向中国人传播以来,就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中国化的进程。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它始终是涉及到基督教界、中国社会和中国政府三个方面的一个交叉互动的过程。基督教界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主角,除了探讨“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还应关注信徒对教义、礼拜仪式、组织形式、圣乐、教会建筑等方面认识和转变;中国非信徒群体特别是世俗主义的知识界应该理性地认识基督教,积极参与到推动基督宗教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政界的努力应当包括,梳理和总结历史上处理政教关系的经验得失,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为“基督教中国化”提供政治和政策上的条件,使得“基督教中国化”得到推进。
小结:时至今日,从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算起,已经1400多年了;即使从基督教最后一次传入中国来算,也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如今,尽管基督教在中国仍会受到部分人群的排挤(例如今年12月24日,西安某高校还以封校的方式禁止学生过圣诞节);不过总体来讲,大部分人已经不再将基督教当做“洋教”来看待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就好像两列火车,在彼此长期碰撞和摩擦之后,其中一节车厢终于合在了一起;我们不一定说得清楚这节车厢是什么,我们却知道它真实地存在着,以至于基督教和中国文化虽然仍有两个不同的车头,却能因着这节车厢不至于完全分开。不过,基督教和中国文化都不只一节车厢,至于其他车厢是否能融合在一起,或者何时会融合在一起,我们将拭目以待。
第四篇:学习杨澜老师路程纪念专文
学习杨澜老师路程纪念专文
虞其君/文
【前言】
2011年4月4日至2011年5月3日,向中国女强人之一——杨澜老师学习,学习杨澜老师在舞台上的侃侃而谈,学习杨澜老师的经典名言,学习杨澜老师的“杨澜访谈录”,学习杨澜老师的谈话水平和谈话技巧,让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谈话、谈判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杨澜老师学习历程】
2011年4月5日下午,观看了《杨澜访谈录之专访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德鲁.福斯特”》,从中我了解了一个美国女强人在面临学术、科学、政府等各级压力下的从容、冷静,学到了一个历史学家在以一个未来学家的角色主导着美国高等院校——哈佛大学的未来命运和科学、学术的发展前景。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2011年4月18日之前,观看了杨澜访谈录之专访赵薇、刘翔、奥兰多布鲁姆、克林顿、希拉里.克林顿、马云等视频,并观看了杨澜老师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议上代表北京作申奥的文化主题陈述(英语版)。
2011年4月21日,观看了杨澜访谈录之专访韩寒、希拉里.斯旺克、安娜.苏等视频,并观看了COSMO《心灵读本》专访杨澜、杨澜老师的经典视频,即博鳌亚洲论坛之:女性—被低估的影响力以及杨澜老师在中央财经大学所作的以“成长与成功”为主题的演讲。
2011年4月22日,观看了吴征杨澜访谈秀,在这个视频中,我了解了阳光卫视的成长历程,以及吴征、杨澜老师在创办阳光卫视时的艰难历程和创造的辉煌。
2011年4月29日前,观看了杨澜访谈录之专访陈凯歌、姚晨、巩俐、王菲、李亚鹏、刘心武、姜文、陈道明等视频。
2011年4月30日,观看了杨澜访谈录之专访成龙、刘德华、王光美、李冰冰、王永庆、郭德纲、赵本山、林丹等视频。
期间,我还学习了杨澜老师写给女儿的十四条忠告,对她的很多经典语录进行了揣摩和评析,在百度文库中制作了杨澜老师经典文辑,并且阅读了《像中国人一样思考》、《像西方人一样行动》、《企业家的成长历程》、《掌控好自己的情绪》等优质书籍,从中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虞其君特别奉献:读杨澜老师最新著作《一问一世界》之感
读杨澜老师最新著作《一问一世界》之感
虞其君/文
【购书背景】
2011年5月1日下午,我决定去绍兴新华书店购买有关杨澜老师的书籍。在二楼的某个柜台中我惊奇地发现了这本杨澜老师最新著作《一问一世界》。封面是杨澜老师主持人的形象,乍看一下价格,还觉得有些贵。但后来我发现这本书很好地阐述了杨澜老师的成功路程和心里路程,看了看自己的钱包,买了这本书不会影响我的正常生活。所以,我决定买下这本著作,可以好好地了解杨澜老师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在新华书店付账台,我捧着这本书,很激动,付完钱后正准备离开,却被收款员叫住,说“你的零钱还没找?”,我顿时傻了,就回了句“大概我太兴奋了”,给自己一个从小错误下来的台阶,也很好地掩盖了这种尴尬局面。
我走出了新华书店,虽然还是有些不愉快,但拿着手上的那本书,倒是让我的心情又开心了许多。
【阅读背景】
2011年5月2日晚上,我决定腾出所有休息时间,从晚上6点钟一直看到了晚上12点钟,中间还是稍稍休憩了一会儿,但绝
大数时间都在杨澜老师的智慧之海中遨游,看完后虽然有些累,但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感受】
总的来说,整本书涵盖了杨澜老师从一个普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女大学生到一个中国知名电视品牌的灵魂人物的整个心里路程,一路上,杨澜老师有过艰辛,有过痛苦,有过失败,有过无奈,但最终在其丈夫吴征先生的帮助下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成就了自己的媒体事业,创造了中国媒体界的无数奇迹。
从《杨澜工作室》到《杨澜访谈录》,她已经采访了许多国内外的政治界、新闻界、娱乐界、体育界等各界知名人士,并获得了这些知名人士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认可。这本书正是对这个成功路程的最好记录。
从凤凰卫视到中央电视台,再到自己和丈夫一起创立阳光卫视,一路上发生了很多辛酸故事,但坚强的杨澜,伟大的杨澜终于挺过来了,将阳光卫视办得越来越出色,并在香港成立阳光文化基金会,以此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从北京奥运会形象代言人到中国无偿献血义务形象代言人,再到上海世博会形象代言人,杨澜老师向全世界展示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示了她高超的英语水平,展示了中国成功女性最好的一面。
总之,我觉得花这几十元的钱是值得的,花6个小时看杨澜老
师的成功历程是值得的,花一个多月时间研究杨澜老师的成功路程是值得的。一言以蔽之,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杨澜老师相关链接】
2000年,创建第一个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卫星频道—阳光卫视2000年和2001年,阳光文化两次入选由世界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的全球最佳小型企业;
2002年被评为“中国企业女性风云人物”之一。
2003,杨澜女士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09年12月20日,获民政部“中华慈善奖”。
2010年2月25日,因“奋发有为、在传媒领域和国际文化交流中追求卓越”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称号。
2010年4月22日,被任命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大使,由此,杨澜成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中国办事处所任命第一位大使。
2010年,与歌后席琳· 迪翁联手创办国内首家高端定制珠宝品牌——LAN 珠宝,并担任创意指导。
注:以此文表达对杨澜老师的崇高敬意以及感激之情,也为我的杨澜老师研究之路挂上圆满的句号。
虞其君2011年5月3日于绍兴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内涵及重
要意义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1938年最先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经过历史潮流的反复陶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成为了中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方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
(1)这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落脚现实世界,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
(2)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一种是实事求是。教条主义态度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将之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使之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①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领导人早期就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在一大,二大,三大四大分别确立了最终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形成的初步成果。
(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毛泽东坚决领导纠正“左”倾错误,注重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形成了合乎中国实际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强调:按中国的特色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对后来党的理论发展和事业推进产生了深远影响。·
(3)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45年的十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毛泽东思想是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党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汲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在实践中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个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到现在一共产生了两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是: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1、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巨变的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并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这是关系中国革命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等方面,以独创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
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党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就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总结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鲜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又从理论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回答和概括,使邓小平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从而走向成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巨变的伟大成果。
(2)与时俱进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继续。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全球化不可阻挡,科技革命化突飞猛进。在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在党内,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党员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的建设存在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三个重大变化,这一切既给领导人民并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江总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
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应了世情、国情、党情的重大变化提出的崭新课题,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政治宣言和执政兴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的理论成果。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历史进程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思想以胡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的背景下知难而进,勇于创新,大胆探索,一方面继续以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这一系列新思想,在实践上,有助于我国在战略机遇与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以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新局面;在理论上,进一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新成果。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毛泽东思想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毛泽东思想既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正确思想,也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我们在探索中做出的重要成果和严重失误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着重思考和回答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重大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从井冈山斗争算起到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已经经过了80多年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在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大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两大理论成果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1、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为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开花、结果,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进向前。
(2)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团结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转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起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3)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导我们前进。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1)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2)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
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3)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实践证
明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注:
1、文中标注:①②引自百度文库
2、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4年1月第4版,高等教育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第二版,人民出版社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1994年版,人民出版社
[4]《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