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博空间的政治议题:呈现与建构
微博空间的政治议题:呈现与建构
——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新浪微博客说起
2011-12-29 10:39:12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48期)作者:陈昌凤 虞 鑫
微博在中国充分发挥了公共媒体的功能,在2011年举行的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成为一次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独特展示平台。微博这一新的媒介形态,无疑是迄今为止最好地体现了网络社会特征的媒介形态。相应的,微博也兼具网络社会与生俱来的两面属性,它瓦解了以前的结构,但也正在试图建立一个新的结构。
Web2.0带来了社会性媒体的兴盛,在美国的Facebook、Twitter的引领下,中国的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的微型博客引发了中国的信息传播变革,媒体内容、形式、传受机制、管理机制在深刻变革中。同时,微博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却呈现出了与西方的Twitter不一样的格局。相比Twitter上私人化、琐碎化的信息内容,新浪微博上的热点话题却往往与公共事务密切相关。从“钱云会”事件中组成的公民调查团,到于建嵘发起的“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邓飞为贫困学童组织的“免费午餐”计划,再到“郭美美”事件、“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和“小悦悦”事件中微博网民的刨根问底和激烈辩论,微博已经凭借其独有的传播特性,成为一个公众关注和讨论公共事务的公共平台。
中国微博在现实社会中的“公共”特征,使其在2011年举行的新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中,发挥了一种独特的功能。今年的区县、乡镇人大代表选举不仅是《选举法》修改后的首次城乡代表同比例选举,同时也是微博这一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在中国出现以后的第一次人大代表选举。
与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不同的是,今年的人大代表选举似乎变得异常“热闹”。从2010年1月起,就有天津网民王忠祥在微博上表达了对于来年新一届人大代表选举的关注,他在微博中提到“天津滨海新区了解第一届人大代表选举情况的朋友请和我联系!滨海新区第一届人大代表选举第137选区的朋友请和我联系!第137选区开发区逸仙园工业园区各单位的朋友请和我联系,我希望知道你们参与本次选举所知道的情况及你们对选举问题的见解”,并留下了电子邮箱和手机号码。但是由于博主本人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所以这条微博迄今为止的转发数和评论数均为零。
随着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日期日益临近,2011年5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大四学生蒋凯在微博中宣布将自荐参选家乡长兴县的人大代表。到了5月25日,作家李承鹏通过微博确认将参选成都市武侯区人大代表,之后短短几日,上海市静安区夏商、杭州市江干区梁永春、北京市海淀区吴丹红、广州市天河区梁树新、北京市海淀区熊伟、北京市东城区徐春柳、广州市荔湾区万庆涛、昆明市五华区霍泰安、曲靖市麒麟区蔡馥敏等都在微博上表示将正式参选本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
这些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背景、持有不同观念的参选人通过微博这样一个媒介聚合在了一起。类似“人大选举研究”这样的微博ID开始搜集、转发每天发生的关于人大代表选举的动态信息或者相关知识,在很多时候,当一名自荐参选人发布或转发微博的时候,往往也会通过“@”功能将其他参选人联系在一起。四面八方的自荐参选人仿佛通过微博的媒介,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发端于微博的参选议题也同时“蔓延”到了网下。门户网站、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无一例外地对这些自荐参选人进行了报道。随之而来的,是更多人对于此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关注。根据百度指数统计,用户对于“人大代表选举”的关注度在2011年急速上升,尤其是进入6月份以来,用户关注度达到了巅峰。而相比上一届区县、乡镇人大代表换届时的2006年,用户关注度几乎为零,查看详情发现只有寥寥数条类似于“某某区(县)完成本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之类的新闻标题。
在公众的高度关注之外,也有一批人“跟随”李承鹏等人的脚步,加入了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行列中。据《新世纪周刊》报道,与1998年自荐参选成功的前湖北省潜江市人大代表姚立法直接联系,明确表示将参加本次人大选举的,已经有1000多人。①
看到这样的现象,我们不禁想问:微博的出现是否提升了公民政治参与的热情?如果确是如此,那又为什么是微博,是微博的什么特性培育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和判断这一新现象对于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的利弊影响?本文将试图从媒介现实构建的角度对这一现象做出阐释,而后在新媒体与社会变革的宏观框架下,对这一现象进行评论。
媒介现实的构建:时空聚合
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1922年提出,由于认知框架的存在,人们所读到、听到和看到的新闻实际上是一种复杂的文化产品,是对客观现实有选择的取舍和倾向性的建构。媒介向人们展示的所谓“脑海图景”(pictures in our head)与社会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②1966年,社会学学者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和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在其共同撰写的《现实的社会构建》一书中,进一步将社会现实分为三类:客观现实、媒介现实和主观现实。③这一观点也因著名社会学家尔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1974年提出的“框架理论”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解释。框架理论认为,人们在接受和认识社会现实时,总会受到自身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历的影响,从而无意中选择、强调或排除了某些信息。新闻记者受到框架的制约,而无法将客观现实呈现在大众传媒的受众面前,从而构建起了一个介于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之间的媒介现实。
在李普曼和伯格、卢克曼的时代,信息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快速的发展,现在意义上的互联网也没有出现并普及,所以他们研究的媒介对象仅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他们所谓的“脑海图景”或“媒介现实”也都是建立在传统媒体机构的职业记者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基础之上。那么在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的今天,当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业不仅仅局限于来自职业记者和媒体机构时,“媒介现实”的假说是否还依旧成立?
在传统媒体,或曰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现实得以构建是由于新闻记者——大众传播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因受到框架制约而形成的对客观现实的偏离。在新媒体技术深入到日常生活的今天,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已不仅仅局限于新闻记者,而是扩大到了所有人,因而信息生产受到框架影响和制约的程度应该会更深更广,所以媒介现实的假说应该仍然成立。
事实也确实反映了这一点。在此轮微博网民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波浪中,身处不同空间的参选人,因为微博这一媒介一同呈现在了用户眼前,所有人在此时好比共享着同一个空间,那些来自东南西北的参选人没有空间的隔阂感;而在不同时间宣布参选抑或是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各类事件,也因为微博这一媒介在同一时间呈现在了用户眼前,所有人在此时又好比共享着同一个时间,那些前前后后相继发生的事仿佛就堆在了一起。微博“@”功能的应用又加剧了时间和空间的模糊性,不同时空中的人和事就像滚雪球一般,通过不断地被“@”而完成了聚合。很显然,在客观现实上,这些参选人与相关事件是孤立地存在于其所在的时空中的,但是通过微博媒介却被聚合在了一起,构建出了一个与客观现实有所差异的媒介现实。
媒介对政策议程的推动
微博特有的信息传播特性聚合了时空,在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事例中,可以理解为微博扩大了“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受众进行了议程设置,并强化了信息对受众的冲击力,增强了信息传播对个体观念和行为影响的效果。
唐纳德·肖(Donald Shaw)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Maxwell McCombs)论述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不能告诉人们应当怎么想,但是却告诉人们该想什么。议程设置的理论在微博时代有其新表现,是以一种更加草根、更加自发性的方式发起,并通过大范围传播而成为微博的公共话题。如果考虑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媒介体制,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这个相对开放的环境里似乎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从2011年5月底以来的半年中,虽然微博中的公共话题层出不穷,但是关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话题却始终热度不减,在某些节点性的时刻热度亦达到峰值。这场源于微博的风潮,给全社会——包括大众传媒及公众——设置了一个媒介议程,而后影响了公众的关注,互动之下形成了公众议程,引发了更多人参与到对于该话题的讨论中,甚至直接加入了自荐人大代表候选人的行列。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在媒介形成“媒介议程”,影响公众形成“公众议程”后,还将影响政策制定者,或与政策制定者进行互动后形成政策议程。目前来看,这一议题还没有进入政策议程的阶段,甚至决策者在回应和互动时往往会显得更为谨慎保守。不过,通过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微博博主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成都市武侯区李承鹏、上海市静安区夏商、曲靖市麒麟区蔡馥敏都表示他们自荐参选的举动得到了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的私下认可和鼓励。当然与此同时,也有自荐参选人在微博上揭露了某些地方选举委员会阻碍候选人公开竞选、以学历限制参选人登记等违反《选举法》的事件。这样看来,政策议程虽然还没有大规模地形成,但是媒介引起的公众议程并非对政策制定者没有影响。
由于“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议题直至今年才刚刚风起云涌、大规模地进入公众视野,而且这一议题也涉及到中国政治体制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政策议程的形成很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微博的出现将是影响这一进程的因素之一,对于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也会产生难以忽视的作用。
网络社会的两面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步瓦解了现代社会中业已建立起的制度和结构。网络社会是一个历史趋势,其中主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进程都是围绕着网络展开的。网络构成了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的内在逻辑主导了生产、生活、权力、文化等重要社会活动。④
在微博中,信息技术将时空聚合,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扩大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距离,影响了政治民主等方面。但是另一方面,微博扰乱了人们原本对时空的概念,分离了时间与空间,这就使得人们以往依托于空间地域因素而建立起的归属感逐渐消弱,过于快速和夸大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体验——比如,微博作为一个媒介,放大了客观现实,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快马加鞭”式地催动了政治民主的进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也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最著名的那句“媒介即信息”说的那样,媒介除了所传递的内容外,它作为一种手段也影响着个人和社会。⑤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快速”导致了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这种不确定性造成了“理性”的混乱,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被挑战和质疑,这也就是目前微博中非理性情绪和非理性观点肆意横飞的诱因之一。
从媒介现实构建的角度出发,微博世界里的媒介现实与传统媒体世界里的媒介现实实际上又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更强的竞争性。传播学者丹尼斯·麦奎尔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⑥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大众传媒机构所构建的媒介现实是趋同的,对其产生影响的框架亦是趋同的。然而,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了信息传播主体更高的多元性和自由度,逐渐瓦解了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社会整合的功能以及趋同的媒介现实,不同主体间的框架竞争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在此次关于微博自荐参选人大代表的不同声音里,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网民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等相关规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借此对公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一部分人则注重于对竞选技巧的探索实践,认为这是中国进入现代民主选举的必经之路;而和上述较为积极的观点持相反意见的,则消极地认为这场自荐参选人大代表风潮只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做秀,根本无法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这些不同的观点在微博这样一个“言论的自由市场”中共同出现,彼此竞争,构建出了一个相对混沌的媒介现实。
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然赋予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多样性,理论上给予了所有人“话语权利”,但是真正的“话语权力”掌握者仍然是少数。比如天津市民王忠祥早在2010年1月就表达了参选人大代表的意愿,但是他的微博却几乎无人关注转发,直到2011年5月之后,一批微博活跃群体和知名人士宣布参选并经常在其发布的微博中“@”王忠祥的微博ID后,他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根据加拿大一家名为Sysomos的社会化媒体分析公司的统计,一项针对1150万个Twitter帐户的研究表明,Twitter发布的86%的内容是由10%的注册账户发出的。⑦也就是说,微博具有 “一对多”的“大众传媒”的特性。
这些少数掌握“话语权力”的人其实也是不同框架间竞争的意见领袖。比如在自荐参选人中,以时评人、作家李承鹏、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为主的参选人则较为理性和温和,而以民间智库负责人熊伟、天津市民王忠祥为主的参选人则更具有批判精神,语言表达也较为情绪化。可以说,微博使每个人获得了“话语权利”,也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机缘给予了某些普通人“话语权力”,但是更多情况下,微博世界“话语权力”的掌握者仍然是来自那些在现实世界中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人群、某种意义上的精英,并且这些在现实世界某个领域拥有较高社会资本的人群,可以在微博世界中将其该领域的社会资本扩展到其他各个领域,形成垄断。进一步说,其他普通人要想获得“话语权力”,也必须通过“@”精英、意见领袖或“转发”来赋予。(作者分别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蓝方:“中国公民选举元年”,《新世纪周刊》,2011年10月22日,第74~77页。
②黄成炬:“媒介社会学”,载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4页。
③Peter L.Berger & Thomas Luckman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 Tr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New York: Penguin Books, 1991), 205.④[美]曼纽尔·卡斯特尔斯:《网络社会的崛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569~578页。
⑤[美]斯蒂芬·李特约翰,凯伦·福斯:《人类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35~340页。
⑥[荷]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71~73页。
⑦Stone, Brad & Noam Cohen, “Social Networks Spread Defiance Onlin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5,(2009):11.转自赵民,张军锋:“社会运动中的Twitter现象——兼论Twitter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新闻大学》,2009年第04期,第34~44页。
郑韶武
第二篇:《空间与政治》读书笔记
读《空间与政治》
《空间与政治》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亨利勒菲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完成的一本有关城邑、都市和空间的问题构成的思考成果的著作。
亨利勒菲弗是法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曾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巴黎第十大学等院校。他在社会与政治的论题上有多年的研究,主要著作有《被神秘化的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当前问题》、《都市革命》、《空间的生产》等。本书写于1970年后,与《空间的生产》联系紧密,并先后出版。
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对空间进行了多方面剖析和解读。他认为:“关于空间的问题,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种进入方式。”各个领域和阶层在审视“空间”上都有着不同的角度,譬如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就建立在身体、身体形象和邻近的空间上,而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落脚点,则是与空间偏侧的相关问题。而通过作者缜密的逻辑分析下,政治中的空间则有了很多种形式:它可以是一种透明的、清晰的、纯粹的形式,这种纯形式,被掏空了所有内容,形成了一种绝对的理念,属于柏拉图哲学;它亦可以被认为是社会的空间,它产生于劳动和劳动分工,因而,它是产品和物品的总集所占有的一般性场所;由此引申,空间便成了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空间与政治在作者的思路下一步一步地联系在一起,内容也自此逐渐展开。
在对空间的阐述之后,作者对空间政治的反思,城邑与都市,恩格斯与乌托邦,“后技术”社会机制,资产阶级与空间,工人阶级与空间进行了分章的论述。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城邑与都市这一章节。
亨利勒菲弗在20世纪50年代时期,作为当时著名的乡村社会学家,他的目光开始从乡村移向都市的发展。在日后二十多年的研究中,勒菲弗从城市规划,工业化等多个角度入手,并驻留巴黎第十大学潜心总结,使他在20世纪70年代转变成了一个都市研究专家。在城邑与都市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将城邑与都市做一区分,他指出:“城邑,是农业时代初期以来人类的一个创造,是一个典型的作品。”它早于都市的出现,是都市的前期化身。首先,城邑作为一种空间性的东西,处于一定的场所和位置,它的生产方式以及通过生产方式,造就了它与乡村的不同。它被组织和建立起来,并迎合群体和群体的需求,也就是说它是意识形态来塑造成型并加以调整的,所以,它的体系并没有实际化系统化,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政治体系来维持它的正常运转。随着工业的建立以及现代性的确立,城邑开始大规模的重建,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发现原本的权力中心集中了财富和压迫性,这一发现和正在行进的重建相互结合,使得原有的社会关系解体,从而导致城邑的瓦解,都市这一概念随之产生。都市与城邑不同,它在城邑的分化过程中表现出来,作为一种无拘无束的形式逐渐发展。都市作为一种构成性中心,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并将权威贯穿,形成了空间上的政治管辖。物品,人,符号等在都市中被集中和同时化,从而使得都市达成一种质的飞跃,并不断充实丰富。都市和城邑的比较,使得空间和政治的结合更有说服力更具体,让我从全新的角度认识了政治。
《空间与政治》这本书立题虽简单,但角度新颖,作者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式的写作风格,极具说服力的语言使我对政治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今后的政治学习会变得多彩有趣。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很大的启发,一定会让我终身受益。
第三篇:心情的QQ空间微博说说
心情的QQ空间微博说说
心情的QQ空间微博说说1
1、爱情只是个泡沫,脆弱得一触即破。
2、可不可以在我累的时候,二话不说给我一个拥抱。
3、难过了,不要告诉别人,因为没有人会在乎。
4、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具,而我们往往不知道别人面具下是一张怎样的脸。
5、一个完整的东西,总是在不经意之间被四分五裂。
6、从没想过,自己可以爱的这么卑微,卑微的.只因为你的一句话就欣喜不已
7、戏子入画、一生天涯。
8、我们都还是孩子、痛了会哭的孩子…
9、一旦触动心里的那个开关、疼痛就会不由自主地蔓延。
10、敲在键盘上的双手一直在颤抖,滴在键盘上的泪水,你永远不了解
11、花虽然喜欢上了大地,但是他为了不在受伤而选择凋零后依然留在枯枝上。
12、当你做对的时候,没有人会记得;当你做错的时候,连呼吸都是错。
13、嘴上说,戒掉我,心里说,记得我。
14、身虽在,但心已死,你还在,但不在爱。
15、不是我们变了是我们懂得了现实。
16、不是学会了坚强,那只是逼自己逞强。
心情的QQ空间微博说说2
1、心静下来,静下来就好,总是对自己安慰的说,☆.上错了号码牌的公车,谁领我走回家的路。
2、不要太把个人放在心上因为在那个人的心里你或许什么都不是。
3、这个世界大复杂,每个人都喜欢说着相反的话。
4、有些事,无论我们再怎么努力,回不去就是回不去。
5、有时候,我们自以为伟大的`爱情,不过是成全了爱情的伟大。
6、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现在笑着笑着就哭了
7、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外人如此的小心谨慎
8、我每天更新着动态,你每天注意着这动态!
9、若不是青春苦短,誰会想来日方长。
10、好多人分手后,总有那么方说哎~我们做朋友么。怎么会知道这句话多伤人
11、说完分手我们都没有回头有什么资格说是谁背叛了永久,☆.总有些事情,让你在不经意中就看清些人
12、我很想知道,当我的名字滑过你耳朵,你脑海中会闪现些什么。
13、你只为自己活,而我却为你活着,我多么可笑?
14、我躲在角落里看着你经过然后假装是你错过了我,☆.当初知道你不爱我,却要强留你在身边,即使受伤也是咎由自取。
15、我做的再多,也不上她什么都不做。
16、或许,我们终究会有天,牵着别人的手,忘记曾经的他。
17、不要去骗人,因为你能骗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18、我永远记住,你那个永远的承诺,我不会忘记。
19、她笑得对我说,我也不会开心的
20、莫名的时候,心里会突然出现个人
21、每个嘴里说不想恋爱的人,心里都装着个无法拥有的人。
22、亲爱的自己,请好好的爱惜自己,善待自己。曾经的,请结束吧。
23、这个世界到底在热闹什么。
24、可惜信太单薄怎可填密落空
25、我现在明白了,那第百天的尊严,真的很重要。
26、我心疼你,疼到忽略自己;我相信你,信到怀疑自己
27、我们都努力的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到头来连自己都忘了真实的自己。
第四篇:微博与微信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设备的出现,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得到了蓬勃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从原来的电视+电脑两屏进入了平板+手机+电视+电脑的四屏时代。根据最新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74.5%。而微博与微信正是顺应这一发展潮流,在移动互联时代创立、发展起来的,随着手机网民的快速增长,未来微博与微信的使用人群必将稳步增长。本文就微博与微信给大家做一个简略的知识介绍。
一、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等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
twitter(推特)。通俗的解释:微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发布者,在微博上发布内容供别人浏览。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布信息简捷,信息传播的速度快。2009年8月新浪网站在我国率先提供微博服务,从此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四大门户网站(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均开设微博服务。目前微博已经成为中国网民使用的主流应用,成为网络舆论传播中心,正重塑社会舆论生产和传播机制。截止2012年底,手机微博的用户数为2.024亿,占手机网民数的48.2%。
二、微信
对于微信,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是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的短信沟通方式相比,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微信注册用户已超过3册,并支持100余个国过QQ号直接登录注册网络调查,微信附身于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彩信等方式的联系。与传统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收取。截止到2013年1月,亿。微信推荐使用手机号注家的手机号。微信也可以通或者通过邮箱帐号注册。据手机之上,打通了传统电信界线,把交换寂寞和沟通渴望变成人类的基本需求。即时通讯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网民使用率持续上升;而使用手机即时通讯的用户截止2012年底已达3.52亿,覆盖率达到手机上网用户数的83.9%。
三、微信和微博的差异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有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即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们关注的人不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想象一下吧,如果你走在路上,正在寻找吃饭的地方,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附近某某馆子有优惠券、可以打折,你是会高兴还是会反感?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关注某个服装品牌,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哥们,你附近的某专卖店3折大甩卖,你会不会觉得很实用?
微信上,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才能互相发布信息,是一种闭环的结构。这构成了对等关系,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是不适于信息的广泛传播的,交流形式是一对一的。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微信与微博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移动3G、4G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使微博、QQ、微信、淘宝、UC浏览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移动互联网时代是社交,是娱乐,是信息,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有什么惊奇„„,让我们一起开放思想,跟上移动互联时代的步伐吧!
第五篇:微信与微博
微信与微博
微信和微博最大的区别在于精准两个字。微博是有微博主发一条微博,然后粉丝就可以通过看自己的微博主页就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内容了,但是现在一般人关注的人太多,所以能看到微博主发的微博就是随机的。而微信就不同了,微信公众平台帐号发一条群发消息,所有关注的人都会收到这条消息。想象一下吧,如果你走在路上,正在寻找吃饭的地方,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附近某某馆子有优惠券、可以打折,你是会高兴还是会反感?再想象一下,如果你关注某个服装品牌,微信突然弹出消息说,哥们,你附近的某专卖店3折大甩卖,你会不会觉得很实用?
微信上,用户之间是对话关系,微信普通用户之间,需要互加好友,这构成了对等关系。而微博普通用户之间则不需要互加好友,双方的关系并非对等,而是多向度错落、一对多。
微信是私密空间内的闭环交流,而微博是开放的扩散传播。一个向内,一个向外;一个私密,一个公开;一个注重交流,一个注重传播。
微信用户主要是双方同时在线聊天,而微博则是差时浏览信息,用户各自发布自己的微博,粉丝查看信息并非同步,而是刷新查看所关注对象此前发布的信息。这种同时与差时也决定了微信与微博的功能与内容之差。
很多人会问,微信用户会超过新浪微博用户吗?现在只能说,微信的前景十分客观。因为你可以没有微博,但你肯定有QQ号。根据双方的数据,截止6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数达到3.68亿,而目前,腾讯QQ账户数7.84亿,同时,截止到2012年3月,微信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1亿,根据推测,到2012年底,微信将达到2亿的用户数,最终将超过QQ的用户数。有这样一种说法:微信1万个听众相当于新浪微博的100万粉丝。这种说法有点夸大,但仍然有一定代表性。在新浪微博中,僵尸粉丝和无关粉丝很多,而微信的用户却一定是真实的、私密的、有价值的。微信与淘宝
1、淘宝是一个商城,微信则是一个生态圈
淘宝的黄金十年已经过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无店铺经营的理念,但同样今天面临着一个平台内数十万商家互相竞争的局面。微信在拥有了3亿个人用户后,做出关键性跨越,率先革掉自己QQ的命,推出企业公共账号,瞄准数以百万计的企事业单位用户。一举洗刷腾讯只会做用户交互平台的帽子。如今的微信,个人用户交互更强的同时,出现了众多银行服务、机票服务、话费服务、甚至以后的购物、逛街,微信将变成一个手机端的生活应用平台,营造出一个地道的生活服务生态圈。
2、两者的发展步伐有着超越两极的差别
淘宝一边喊着商家、铺着SKU的同时,一边拼命吆喝着用户光顾,还要费尽气力培养教育互联网用户,这一干就是六年。如今的微信,是在所有通讯商、互联网巨头打盹的时候,偷偷摸摸一年半时间把自己养成一个庞然大物。现在拥有6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开始企图完成自己生态圈的闭环,搜索、支付、交互全做了,你们爱咋咋滴吧。
3、淘宝是线上购物平台,微信是线上用户管理平台
淘宝是让商家把店铺搬到网上,无店铺经营,节省经营成本,满足网络用户的购物需求。微信则是通过更多开放的应用让商家建立一个网上的云端营销平台、用户管理平台,便捷化用户管理、针对性用户互动、高质量口碑传播,帮助本地商家让线下店铺生意做的更好。
4、微信能够帮助商家解决的需求,淘宝做不到。
目前的合作客户中,有两个层面的微信平台解决方案,好像淘宝都做不到。
解决广告投放成交率的问题;
广告投放打上二维码,首先就锁定了多少用户看的问题。只要潜在意向用户关注了商家的微网站平台,商家就有了跟用户二次、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互动营销的机会。用户还可以传播分享,关注用户储备多了,就不用长年累月的打广告,花钱买流量。
解决用户多频次重复消费的问题;
已经来店消费的用户,关注了商家微网站,商家就可以通过亲情营销、生日关怀、节日促销、有奖参与、在线预约等多种方式与用户进行高质量互动。微网站同时是一个窗口,可以让用户随时知道商家店铺里边发生了什么?甚至分享传播,引起用户围观。
5、淘宝更多是实物交易,微信改变的是本地服务。
十年的实物电商发展挺吓人的,但接触的商家对十多年的互联网发展知之甚少。只接收到一个信息,立马把店铺关掉别开了,线上店铺会取代线下店铺,实体店会消失。对于本地生活商家来说,他们缺少的是一个适合自己的营销平台或应用工具,今天,开放的微信应用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