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翻译人才背后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解析
翻译人才背后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键词: 专业口译 会议口译 商务口译 联络陪同口译 专业笔译 文学笔译 小语种翻译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自由翻译人员李先生说,他刚入行时在翻译公司做牛做马苦熬,最长纪录是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为老板赶稿子;如今8年已经过去,他已经可以在家轻松地做一个自由译者了。若确实功底够好,获取到高级翻译学院的毕业证书也是一条途径,但人数很少。据柴明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招生共有300多人报名,但是最后只有10个人符合招生要求,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翻译人才的潜力和素质。
人们往往看到翻译人员高薪,但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很多人知之甚少。
为了翻译好每一场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对当天会议的内容、洽谈方双方的文化有个深入地了解。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点分心,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一场翻译下来,身体虚弱的人都会虚脱。而笔译人员,要坐得住,尤其是翻译上万字的专业书籍时,不仅要广泛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遇到任务比较急的工作,还要挑灯夜战几个通宵。一位翻译的网友称:“其实,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
破解翻译两大误区
翻译不是“机器”
据上海市翻译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周晓峰介绍,当前,社会上对翻译行业认识不是很充分,当急需要翻译人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无关紧要了。确实,很多人对翻译人员的工作不够理解,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把别人说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言;翻译人员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对比,周晓峰认为,“翻译不是机器”,一个好的翻译人员,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把别人的观点活灵活现地翻译出来,尤其是遇到文化差异,或各个国家独特的谚语时,这时翻译人员的主动性更能凸显出来,其广博的知识容易被他人认同。
翻译不是“救火队”
经常听到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他翻译水平真高,能到处救场。”周晓峰说,实际上,翻译不是“救火队”,救火的人员实际上很难把当场的翻译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在做某场会议翻译时,事先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与会务部门沟通,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对象等,对一些专业的用语或特殊的词汇要事先准备等。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了同声传译,就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内容都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些专业会议,如果不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钻研和准备,是不可能翻译好的。
翻译人才“晴雨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表示,目前各个层次的翻译人才都比较紧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虽然不大,但是相应的高级翻译人才也相对比较难找;低层次的翻译人才虽然人才数量巨大,但是需要的岗位数也不少,尤其是世博会来临,对低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做兼职的翻译人才较多,导致有需要时却一筹莫展。柴明认为,根据翻译水平寻找就职岗位可以缓解市场紧缺状况,因此柴明以翻译水平和需求状况来划分专业翻译人才。
专业口译
专业口译是最高端的口译,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法庭口译,随着国际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
会议口译,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而在上海,接受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的同声传译人员,仅20人左右。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也不过8名。对于上海每年举行的200多场国际会议来说,这自然是杯水车薪。这类人才的薪资可以达到每场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万元以上。而在法庭口译领域,国内的高级口译人才非常紧缺。会两门或者是三门语言同声传译的人才,更是难觅。
商务口译
主要负责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类活动的翻译工作,基本上要求2-3分钟比较短的交替口译。如今,上海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
联络陪同口译
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能。主要负责外事接待、联络安排和沟通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世博会的召开,此类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专业笔译
属于文本类翻译,需要掌握俩个语言的文字功底,主要负责文件、合同和法律文本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因为企业、出版社等单位都需要笔译人才,所以需求量非常大。
文学笔译
属于文学类翻译,除了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学的再创作过程,主要从事文学和艺术类作品的翻译工作。这类翻译需要经过再创作,从而形成新的词、句。
柴院长举了个例子,《海底总动员》的英文名叫“FindingNemo”,中文直接的译名应该叫“找到尼莫”,但是却被翻译成“海底总动员”,其中夹杂了非常多的文学要素。
小语种翻译
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小语种的人才都属凤毛麟角。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泰语、意大利语等。随着世博会的来临,这方面的需求将迅速扩大,小语种翻译的人才非常紧缺
键词: 专业口译 会议口译 商务口译 联络陪同口译 专业笔译 文学笔译 小语种翻译 中国论文
职称论文
自由翻译人员李先生说,他刚入行时在翻译公司做牛做马苦熬,最长纪录是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为老板赶稿子;如今8年已经过去,他已经可以在家轻松地做一个自由译者了。若确实功底够好,获取到高级翻译学院的毕业证书也是一条途径,但人数很少。据柴明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招生共有300多人报名,但是最后只有10个人符合招生要求,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翻译人才的潜力和素质。
人们往往看到翻译人员高薪,但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很多人知之甚少。
为了翻译好每一场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对当天会议的内容、洽谈方双方的文化有个深入地了解。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点分心,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一场翻译下来,身体虚弱的人都会虚脱。而笔译人员,要坐得住,尤其是翻译上万字的专业书籍时,不仅要广泛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遇到任务比较急的工作,还要挑灯夜战几个通宵。一位翻译的网友称:“其实,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
破解翻译两大误区
翻译不是“机器”
据上海市翻译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周晓峰介绍,当前,社会上对翻译行业认识不是很充分,当急需要翻译人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无关紧要了。确实,很多人对翻译人员的工作不够理解,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把别人说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言;翻译人员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对比,周晓峰认为,“翻译不是机器”,一个好的翻译人员,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把别人的观点活灵活现地翻译出来,尤其是遇到文化差异,或各个国家独特的谚语时,这时翻译人员的主动性更能凸显出来,其广博的知识容易被他人认同。
翻译不是“救火队”
经常听到社会上这样的说法,“他翻译水平真高,能到处救场。”周晓峰说,实际上,翻译不是“救火队”,救火的人员实际上很难把当场的翻译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在做某场会议翻译时,事先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与会务部门沟通,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对象等,对一些专业的用语或特殊的词汇要事先准备等。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了同声传译,就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内容都翻译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些专业会议,如果不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钻研和准备,是不可能翻译好的。
翻译人才“晴雨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表示,目前各个层次的翻译人才都比较紧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虽然不大,但是相应的高级翻译人才也相对比较难找;低层次的翻译人才虽然人才数量巨大,但是需要的岗位数也不少,尤其是世博会来临,对低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做兼职的翻译人才较多,导致有需要时却一筹莫展。柴明认为,根据翻译水平寻找就职岗位可以缓解市场紧缺状况,因此柴明以翻译水平和需求状况来划分专业翻译人才。
专业口译
专业口译是最高端的口译,处于金字塔的“塔尖”,包括法庭口译和会议口译。法庭口译,随着国际诉讼、仲裁事务日益增多,对法庭口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法庭口译译员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对法律知识也有较高要求。
会议口译,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技能。而在上海,接受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等专业机构培训的同声传译人员,仅20人左右。今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毕业的首届硕士研究生,也不过8名。对于上海每年举行的200多场国际会议来说,这自然是杯水车薪。这类人才的薪资可以达到每场5000元以上,高的甚至万元以上。而在法庭口译领域,国内的高级口译人才非常紧缺。会两门或者是三门语言同声传译的人才,更是难觅。
商务口译
主要负责商务谈判、商务接待等经济类活动的翻译工作,基本上要求2-3分钟比较短的交替口译。如今,上海对外交流应接不暇,在会议旺季,会议口译供不应求。
联络陪同口译
在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翻译技能。主要负责外事接待、联络安排和沟通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世博会的召开,此类人才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专业笔译
属于文本类翻译,需要掌握俩个语言的文字功底,主要负责文件、合同和法律文本等翻译工作。这类人才因为企业、出版社等单位都需要笔译人才,所以需求量非常大。
文学笔译
属于文学类翻译,除了翻译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学的再创作过程,主要从事文学和艺术类作品的翻译工作。这类翻译需要经过再创作,从而形成新的词、句。
柴院长举了个例子,《海底总动员》的英文名叫“FindingNemo”,中文直接的译名应该叫“找到尼莫”,但是却被翻译成“海底总动员”,其中夹杂了非常多的文学要素。
小语种翻译
不管是口译还是笔译,小语种的人才都属凤毛麟角。如阿拉伯语、波斯语、泰语、意大利语等。随着世博会的来临,这方面的需求将迅速扩大,小语种翻译的人才非常紧缺
第二篇:翻译人才酸甜苦辣知多少解析
译人才“酸甜苦辣”知多少?
自由翻译人员李先生说,他刚入行时在翻译公司做牛做马苦熬,最长纪录是三天三夜不曾合眼为老板赶稿子;如今8年已经过去,他已经可以在家轻松地做一个自由译者了。若确实功底够好,获取到高级翻译学院的毕业证书也是一条途径,但人数很少。
据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介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招生共有300多人报名,但是最后只有10个人符合招生要求,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翻译人才的潜力和素质。
人们往往看到翻译人员高薪,但其背后的酸甜苦辣很多人知之甚少
为了翻译好每一场会议,他们都要提前对当天会议的内容、洽谈方双方的文化有个深入地了解。临场翻译时,要投入全部精力,容不得一点分心,还要随时做好准备,应对突然出现的特殊场面。一场翻译下来,身体虚弱的人都会虚脱。而笔译人员,要坐得住,尤其是翻译上万字的专业书籍时,不仅要广泛阅读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耐得住寂寞,遇到任务比较急的工作,还要挑灯夜战几个通宵。一位翻译的网友称: “其实,翻译是很孤独的职业。”
破解翻译两大误区
1.翻译不是 “ 机器 ”
据上海市翻译服务中心的副主任周晓峰介绍,当前,社会上对翻译行业认识不是很充分,当急需要翻译人才的时候,就非常重视他们;而当不需要的时候,就觉得他们无关紧要了。确实,很多人对翻译人员的工作不够理解,认为翻译只不过是一个传声筒而已,把别人说的话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而言;翻译人员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等等。对比,周晓峰认为,“ 翻译不是机器 ”,一个好的翻译人员,需调动各方面的知识,把别人的观点活灵活现地翻译出来,尤其是遇到文化差异,或各个国家独特的谚语时,这时翻译人员的主动性更能凸显出来,其广博的知识容易被他人认同。
2.翻译不是 “ 救火队 ”
经常听到社会上这样的说法,“ 他翻译水平真高,能到处救场。” 周晓峰说,实际上,翻译不是 “ 救火队 ”,救火的人员实际上很难把当场的翻
译做到尽善尽美。一个合格的翻译人员,在做某场会议翻译时,事先要做很多功课。比如,与会务部门沟通,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出席对象等,对一些专业的用语或特殊的词汇要事先准备等。有些人认为,只要学了同声传译,就可以把各行各业的内容都翻译
得很好,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一些专业会议,如果不对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钻研和准备,是不可能翻译好的。
翻译人才“晴雨表”
柴 院长表示,目前各个层次的翻译人才都比较紧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需求虽然不大,但是相应的高级翻译人才也相对比较难找;低层次的翻译人才虽然
人才数量巨大,但是需要的岗位数也不少,尤其是世博会来临,对低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做兼职的翻译人才较多,导致有需要时却一筹莫展。柴明认为,根据翻译水平寻找就职岗位可以缓解市场紧缺状况,因此柴明以翻译水平和需求状况来划分专业翻译人才。
在昨天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举办的翻译文化免费系列讲座上,该中心主任王欣透露,目前我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而此行业的保守需求值约50 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可能就会达到100万”,翻译人才缺口高达90%.王欣认为,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 和必须面对的问题。
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仅在北京注册的翻译公司就有400余家。据了解,这些翻译公司大多规模都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翻译水平参差不齐。
王欣认为,翻译能力薄弱的问题如果不给予充分重视,就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翻译文化、学习翻译,今年,国家外文局培训 中心与国家图书馆联合推出了翻译文化免费系列讲座,每月一到两次。昨天,前联合国资深翻译家王若瑾教授讲述了她做同声传译的经历。3个小时的讲座使能容纳 几百人的报告厅挤满了翻译爱好者。下一期将于3月5日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继续举行。
第三篇:10首儿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0首儿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儿歌是幼年时期的游戏冲动,是成长路上的心声模拟,它们简单、素朴,以稚嫩的声音唱出童年的花纹和底色。然而,这些童谣小曲背后藏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是时代的某个注脚、一些碎末,年岁渐长之际和它们不期而遇,让人感慨万分。
10.《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大概是每个人会说话时就会哼的歌了。小时候还总在纠结为什么是一只老虎没有眼睛,另一只老虎没有尾巴?这两只老虎岂不是比动物园的老虎更可怜?长大后,才发现,歌里的老虎不可怜,可怜的是这首歌。
《两只老虎》的曲调来自于法国童瑶,因曲调轻快上口,而被多国引进作为本国的儿歌而广泛流传于世界。而最早有记载在1930年引进中国,正值北伐战争的关键时期,为了鼓舞士气,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邝睟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重新填词,改为《国民革命军》。至此这首歌在中华大地上广为吟唱。
而这被重新填的词是这样的:“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而在中共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中,又为这首歌重新填词,犹记得在《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走在田野上,欢快兴奋的唱着这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小时候,当你在爷爷怀里欢乐的哼唱这首歌时,你是否捕捉到了爷爷瞬间即逝的表情。这首歌于我们,也许是个平安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于爷爷那辈人,也许是一个军阀混战、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
9.《兰花草》
《兰花草》是台湾歌手刘文正在70年代发行的专辑里的一首歌。曲调欢快,歌词易懂且朗朗上口,故成为校园歌曲中的常青树,连稚童都喜欢的很。初听这首歌的孩子们,总想去买盆兰花草放在窗台前,好生呵护,期待花开。喜欢这首歌的孩子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
《兰花草》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这歌的歌词是胡适先生早年留学归来所作的诗歌——《希望》。从国外学成而归的胡适先生带着从国外所学的自由主义(兰花草)信心满满的想移摘在中国贫瘠的大地上,所以“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心情急迫可想而知。过了些时日,发现花迟迟不开,沮丧不已,不过,胡适先生骨子里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击碎了这种沮丧,遂作诗一首,取名为《希望》。知道了这首词之后,每当再听这首歌时,你是否隐隐约约的看见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中华崛起而执着的身影?
8.《送别》
《送别》想来是一首极具民国风的歌曲了。无论何时何地,每当这首歌的前奏响起,都会把我们送回那个人文风情适宜的二三十年代。
《送别》这首歌的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被日本的作词家犬童球溪重新填词为《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被出家前的李叔同发现,利用中国传统的离别元素“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重新填词,成为中国不二的骊歌。在那个如琉璃般的民国,这首歌更是学堂中的毕业歌,此外,李叔同还为学堂里的孩子们写了一首《校园夕歌》。这两首歌可称为当时孩子们人人会唱的学堂之歌。
由于写完这首歌之后不出几年,李叔同就遁入空门。所以常常有人说,这是弘一法师告别红尘的前奏曲。每当听这首歌,依稀之间,看见佛香袅袅升起的青灯古寺里弘一法师身穿僧袍瘦削清冷的背影。
7.《童年》
《童年》是一首一听就会让你回到童年的歌曲。池塘、秋千、蝴蝶、老师叽叽咋咋的粉笔声、诸葛四郎、魔鬼党、水彩蜡笔、万花筒等无一不让人想到那个游戏、迷糊、渴望长大的童年。
想来,《童年》是一首让人无比怀恋不懂事、没有任何压力的童年的歌曲。可是,这首歌却是首批判歌曲,批判的正是成人们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利。由于罗大佑出生于一个名医世家,懂事之日起,就被父母们安排学这学那,童年没有任何快乐所言,高中毕业,如父母所愿考入中国医药学院的医学院。
考入大学的罗大佑终于有自己的时间玩音乐,遂写了许多批判社会的歌,他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就是很好的例子。《童年》、《鹿港小镇》、《恋曲1990》、《光阴的故事》等都属于这张专辑。《童年》里传递出来的快乐童年是罗大佑童年都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创作这首歌,观察了许久那些在无忧无虑童年里长大的孩子们的活动。
这首歌的目的就是想让人能迅速回到欢乐童年,而不再剥夺下一代童年。而现实并非如此,那些在成人世界呆久了的长大的孩子们,听到这首歌,会在歌曲中找到童年的美好,而回到现实,又会压迫孩子学这学那,难道,被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人们,不知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吗?
6.《蓝精灵之歌》
前段时间,《蓝精灵之歌》被人不断填词,一时成为吐槽神曲。《蓝精灵》作为美国动画片的主题曲,与《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一样,都被刻板效应的认为是中国人根据原本的歌曲重新填词而成。可是,这首《蓝精灵之歌》却不是,它可是地地道道的百分之百纯中国创造。
这首歌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团长瞿琮和副团长郑秋枫共同创造,这对黄金搭档还创造过《我爱你中国》等歌。关于这首歌,有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件事是,一开始,这对黄金搭档以为这又是一部从日本引进的动漫,所以就写了一首日本味十足的词,配了一曲大和风情的曲,等到送审才发现闹了一出乌龙,后来花了半天不到,创造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蓝精灵之歌》。第二件事是这首歌选送参加全国少儿歌曲比赛时,居然被评委退稿,声称这是一首美国歌曲,真让人哭笑不得。
再次哼唱“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 时,你是否为这首歌因中国创造而自豪?
5.《卖报歌》
《卖报歌》当然是卖报儿童卖报时所唱的歌曲啦。但是,小时候,哪会管这么多,也不会琢磨这首歌词是描写的什么,只知道自己想当报童,每次过家家时,好多孩子都争抢着当这个报童,如果那些想当报童的孩子们知道了报童的生活,他们是否还愿意当报童呢?
《卖报歌》这首歌起因于聂耳,1933年,上海人潮拥挤的大街上,电车叮铃叮铃来来往往,一个饿得发晕的卖报女童在大街上摇摇晃晃,被电车下来的人群撞到了在地上,头破血流,报纸落洒一地,坐在地上不由的哇哇大哭,一位路过的先生见其可怜,买走了所有报纸,这位先生就是聂耳。回家后,聂耳想写一首能反映报童心酸生活的歌曲。
遂与安娥创造了这首《卖报歌》的原稿。当聂耳拿着这首歌唱给那个卖报小女孩听并征求其意见时,小女孩想了一下说:“如果能把报纸多少钱加进去就更好了”,所以有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首歌朴实诙谐的描写了卖报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其对未来的希望。多多少少让人为之怜惜。
再次听见这首歌,你是否还能跟着音乐没心没肺的大声高歌呢? 4.《鲁冰花》
那些年我们听错的歌曲中,总是会有《鲁冰花》的身影,听成“爷爷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中,有没有你?
鲁冰花是一种花,台湾的茶农在茶山周围总是要种上这种花,因为这种花具有让茶叶健康生长并使茶叶更加香甜的功效。而等到花叶凋零,这种花就自然“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这首歌是电影《鲁冰花》的同名主题曲。电影讲的是一个父母早逝的小男孩具有绘画天份,梦想参加绘画比赛,而学校的领导狗眼看人低,不让其参加,等到喜爱小男孩的老师终于为小男孩挣得一个参赛名额,兴高采烈的跑去找小男孩时,只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坟墓。鲁冰花象征着母爱,春天花香满园,帮助茶叶成长,花期逝去,入土为泥更护花。如母亲呵护孩子一样,鲁冰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茶叶。所以,“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
3.《七子之歌·澳门》
《七子之歌·澳门》是90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唱的歌了,作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而广为传唱。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1930年所写的《七子之歌》这首诗歌中的一首。《七子之歌》写于1930年,山河破碎、列强当道、祖国国土被瓜分的年代,正值在纽约的闻一多先生得知祖国又一领土被割据,遂写了《七子之歌》,七子代表着七个被迫离开中国的母亲,分别为: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年少时有没有被澳门为什么被叫做Macau而纠结着?原来,葡萄牙占领澳门时,问当地人这个地方叫做什么名字,当地人不知所然,误以为是问庙堂是所在,故,指了指山顶的妈祖庙说:“妈祖”,遂,葡萄牙把该地方音译为Macau。
现如今,七子中的六子都已回到了祖国怀抱,多希望第七个孩子也能回到祖国怀抱。到时候,希望中华大地上这首歌能广为流传:“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读书郎》
《读书郎》是一首刚刚达到读书年龄的小朋友所唱的一首歌,总想用这首歌表达自己假借上学之名去学校跟一大堆同学玩耍的心情。如果你是贵州安顺的苗族人,这首歌你应该特别熟悉。
时光倒回几十年,贵州安顺汪家山苗寨的男子几乎每人都会吹芦笙,而有一首歌是学习芦笙必学的曲目,那就是《小嘛小儿郎》“小嘛小儿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三字经文短,一天读一行。桃花读谢了,又见柳丝长。读书不用心,无颜见爹娘。呐耳呐,咚咚呛!呐耳呐,咚咚呛!”
1945年,宋扬跟随抗日文艺宣传队伍来到安顺,白天在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晚上进行文艺汇演。偶尔听见学堂的孩子们在唱这首歌,有想法把这首歌稍加改编,让中华大地上上学的孩子们都有一首上学歌。所以,特意找到了汪家山的农民们,仔细听了一遍普通话版的《小嘛小二郎》,但由于在创作期间,宋扬只记得这首歌的前面两句话,所以,我们现在哼唱的版本,这两句还是与最原始的版本相关的。
1.《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大概是每位母亲在孩儿有意识的时候,就开始在孩子跟前哼唱的一首歌了,母亲总想让孩子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但年幼的孩子总在想,为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而爸爸不好呢?
《世上只有妈妈好》总是会和一部全程催泪的电影联结在一起,那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妈妈再爱我一次》是根据台湾的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改编而成的,是198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时间已过去27年,现在回想该部电影,犹记得,妈妈抱着发高烧的孩子一步一磕头地拜观音的桥段,不禁视野模糊。
《妈妈再爱我一次》让《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广为流传。而这首歌最早诞生于1960年,作为电影《苦儿流浪记》的插曲。这部电影是根据法国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被誉为香港“秀兰邓波儿”——萧芳芳主演,也是一部超催泪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里,还有一句歌词是现有流传版本已删除的。那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她们知道,梦里也会笑。”纵观整首歌,作为已成人的我们,这句被删除的歌词最贴近人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态,最让人想起妈妈了。
文/蓝胖子 审/加七 编辑/旭旭
第四篇:10首儿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0首儿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10.《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大概是每个人会说话时就会哼的歌了。小时候还总在纠结为什么是一只老虎没有眼睛,另一只老虎没有尾巴?这两只老虎岂不是比动物园的老虎更可怜?长大后,才发现,歌里的老虎不可怜,可怜的是这首歌。
《两只老虎》的曲调来自于法国童瑶,因曲调轻快上口,而被多国引进作为本国的儿歌而广泛流传于世界。而最早有记载在1930年引进中国,正值北伐战争的关键时期,为了鼓舞士气,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邝睟根据《两只老虎》的曲调重新填词,改为《国民革命军》。至此这首歌在中华大地上广为吟唱。而这被重新填的词是这样的:“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而在中共的第二次土地革命中,又为这首歌重新填词,犹记得在《闪闪的红星》中,小主人公走在田野上,欢快兴奋的唱着这首歌“打倒土豪,打倒土豪,分田地,分田地;我们要做主人,我们要做主人,真欢喜,真欢喜。”
小时候,当你在爷爷怀里欢乐的哼唱这首歌时,你是否捕捉到了爷爷瞬间即逝的表情。这首歌于我们,也许是个平安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于爷爷那辈人,也许是一个军阀混战、颠沛流离的战争年代。
9.《兰花草》
《兰花草》是台湾歌手刘文正在70年代发行的专辑里的一首歌。曲调欢快,歌词易懂且朗朗上口,故成为校园歌曲中的常青树,连稚童都喜欢的很。初听这首歌的孩子们,总想去买盆兰花草放在窗台前,好生呵护,期待花开。喜欢这首歌的孩子们只是单纯的喜欢,懵懵懂懂,什么也不知。
《兰花草》这首歌的词作者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先生。这歌的歌词是胡适先生早年留学归来所作的诗歌——《希望》。从国外学成而归的胡适先生带着从国外所学的自由主义(兰花草)信心满满的想移摘在中国贫瘠的大地上,所以“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心情急迫可想而知。过了些时日,发现花迟迟不开,沮丧不已,不过,胡适先生骨子里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击碎了这种沮丧,遂作诗一首,取名为《希望》。
知道了这首词之后,每当再听这首歌时,你是否隐隐约约的看见了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为中华崛起而执着的身影? 8.《送别》 《送别》想来是一首极具民国风的歌曲了。无论何时何地,每当这首歌的前奏响起,都会把我们送回那个人文风情适宜的二三十年代。
《送别》这首歌的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被日本的作词家犬童球溪重新填词为《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被出家前的李叔同发现,利用中国传统的离别元素“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重新填词,成为中国不二的骊歌。在那个如琉璃般的民国,这首歌更是学堂中的毕业歌,此外,李叔同还为学堂里的孩子们写了一首《校园夕歌》。这两首歌可称为当时孩子们人人会唱的学堂之歌。
由于写完这首歌之后不出几年,李叔同就遁入空门。所以常常有人说,这是弘一法师告别红尘的前奏曲。每当听这首歌,依稀之间,看见佛香袅袅升起的青灯古寺里弘一法师身穿僧袍瘦削清冷的背影。7.《童年》
《童年》是一首一听就会让你回到童年的歌曲。池塘、秋千、蝴蝶、老师叽叽咋咋的粉笔声、诸葛四郎、魔鬼党、水彩蜡笔、万花筒等无一不让人想到那个游戏、迷糊、渴望长大的童年。
想来,《童年》是一首让人无比怀恋不懂事、没有任何压力的童年的歌曲。可是,这首歌却是首批判歌曲,批判的正是成人们剥夺孩子们享受童年的权利。由于罗大佑出生于一个名医世家,懂事之日起,就被父母们安排学这学那,童年没有任何快乐所言,高中毕业,如父母所愿考入中国医药学院的医学院。考入大学的罗大佑终于有自己的时间玩音乐,遂写了许多批判社会的歌,他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就是很好的例子。《童年》、《鹿港小镇》、《恋曲1990》、《光阴的故事》等都属于这张专辑。《童年》里传递出来的快乐童年是罗大佑童年都没有经历过的,所以,他创作这首歌,观察了许久那些在无忧无虑童年里长大的孩子们的活动。
这首歌的目的就是想让人能迅速回到欢乐童年,而不再剥夺下一代童年。而现实并非如此,那些在成人世界呆久了的长大的孩子们,听到这首歌,会在歌曲中找到童年的美好,而回到现实,又会压迫孩子学这学那,难道,被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人们,不知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简单的道理吗? 6.《蓝精灵之歌》
前段时间,《蓝精灵之歌》被人不断填词,一时成为吐槽神曲。《蓝精灵》作为美国动画片的主题曲,与《聪明的一休》、《铁臂阿童木》、《花仙子》一样,都被刻板效应的认为是中国人根据原本的歌曲重新填词而成。可是,这首《蓝精灵之歌》却不是,它可是地地道道的百分之百纯中国创造。
这首歌由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团长瞿琮和副团长郑秋枫共同创造,这对黄金搭档还创造过《我爱你中国》等歌。关于这首歌,有两个有趣的故事,第一件事是,一开始,这对黄金搭档以为这又是一部从日本引进的动漫,所以就写了一首日本味十足的词,配了一曲大和风情的曲,等到送审才发现闹了一出乌龙,后来花了半天不到,创造了我们现在听到的这首《蓝精灵之歌》。第二件事是这首歌选送参加全国少儿歌曲比赛时,居然被评委退稿,声称这是一首美国歌曲,真让人哭笑不得。
再次哼唱“他们齐心合力开动脑筋斗败了格格巫” 时,你是否为这首歌因中国创造而自豪? 5.《卖报歌》
《卖报歌》当然是卖报儿童卖报时所唱的歌曲啦。但是,小时候,哪会管这么多,也不会琢磨这首歌词是描写的什么,只知道自己想当报童,每次过家家时,好多孩子都争抢着当这个报童,如果那些想当报童的孩子们知道了报童的生活,他们是否还愿意当报童呢?
《卖报歌》这首歌起因于聂耳,1933年,上海人潮拥挤的大街上,电车叮铃叮铃来来往往,一个饿得发晕的卖报女童在大街上摇摇晃晃,被电车下来的人群撞倒在地,头破血流,报纸落洒一地,坐在地上不由的哇哇大哭,一位路过的先生见其可怜,买走了所有报纸,这位先生就是聂耳。回家后,聂耳想写一首能反映报童心酸生活的歌曲。遂与安娥创造了这首《卖报歌》的原稿。当聂耳拿着这首歌唱给那个卖报小女孩听并征求其意见时,小女孩想了一下说:“如果能把报纸多少钱加进去就更好了”,所以有了“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这首歌朴实诙谐的描写了卖报儿童的生活状况以及其对未来的希望。多多少少让人为之怜惜。
再次听见这首歌,你是否还能跟着音乐没心没肺的大声高歌呢? 4.《鲁冰花》
那些年我们听错的歌曲中,总是会有《鲁冰花》的身影,听成“爷爷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中,有没有你?
鲁冰花是一种花,台湾的茶农在茶山周围总是要种上这种花,因为这种花具有让茶叶健康生长并使茶叶更加香甜的功效。而等到花叶凋零,这种花就自然“化作春泥更护花了”。
这首歌是电影《鲁冰花》的同名主题曲。电影讲的是一个父母早逝的小男孩具有绘画天份,梦想参加绘画比赛,而学校的领导狗眼看人低,不让其参加,等到喜爱小男孩的老师终于为小男孩挣得一个参赛名额,兴高采烈的跑去找小男孩时,只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坟墓。鲁冰花象征着母爱,春天花香满园,帮助茶叶成长,花期逝去,入土为泥更护花。如母亲呵护孩子一样,鲁冰花无微不至地呵护着茶叶。所以,“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的娃娃想妈妈”。3.《七子之歌·澳门》
《七子之歌·澳门》是90年代出生的人都会唱的歌了,作为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而广为传唱。
《七子之歌·澳门》是闻一多先生1930年所写的《七子之歌》这首诗歌中的一首。《七子之歌》写于1930年,山河破碎、列强当道、祖国国土被瓜分的年代,正值在纽约的闻一多先生得知祖国又一领土被割据,遂写了《七子之歌》,七子代表着七个被迫离开中国的母亲,分别为: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广东湛江)和旅大(旅顺、大连)。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年少时有没有被澳门为什么被叫做Macau而纠结着?原来,葡萄牙占领澳门时,问当地人这个地方叫做什么名字,当地人不知所然,误以为是问庙堂是所在,故,指了指山顶的妈祖庙说:“妈祖”,遂,葡萄牙把该地方音译为Macau。
现如今,七子中的六子都已回到了祖国怀抱,多希望第七个孩子也能回到祖国怀抱。到时候,希望中华大地上这首歌能广为流传:“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2.《读书郎》
《读书郎》是一首刚刚达到读书年龄的小朋友所唱的一首歌,总想用这首歌表达自己假借上学之名去学校跟一大堆同学玩耍的心情。如果你是贵州安顺的苗族人,这首歌你应该特别熟悉。
时光倒回几十年,贵州安顺汪家山苗寨的男子几乎每人都会吹芦笙,而有一首歌是学习芦笙必学的曲目,那就是《小嘛小儿郎》“小嘛小儿郎,骑马上学堂。先生嫌我小,肚里有文章。三字经文短,一天读一行。桃花读谢了,又见柳丝长。读书不用心,无颜见爹娘。呐耳呐,咚咚呛!呐耳呐,咚咚呛!”
1945年,宋扬跟随抗日文艺宣传队伍来到安顺,白天在学堂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晚上进行文艺汇演。偶尔听见学堂的孩子们在唱这首歌,有想法把这首歌稍加改编,让中华大地上上学的孩子们都有一首上学歌。所以,特意找到了汪家山的农民们,仔细听了一遍普通话版的《小嘛小二郎》,但由于在创作期间,宋扬只记得这首歌的前面两句话,所以,我们现在哼唱的版本,这两句还是与最原始的版本相关的。1.《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大概是每位母亲在孩儿有意识的时候,就开始在孩子跟前哼唱的一首歌了,母亲总想让孩子知道世上只有妈妈好,但年幼的孩子总在想,为什么世上只有妈妈好,而爸爸不好呢?
《世上只有妈妈好》总是会和一部全程催泪的电影联结在一起,那就是《妈妈再爱我一次》。《妈妈再爱我一次》是根据台湾的民间故事《疯女十八年》改编而成的,是198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时间已过去27年,现在回想该部电影,犹记得,妈妈抱着发高烧的孩子一步一磕头地拜观音的桥段,不禁视野模糊。
《妈妈再爱我一次》让《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广为流传。而这首歌最早诞生于1960年,作为电影《苦儿流浪记》的插曲。这部电影是根据法国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被誉为香港“秀兰邓波儿”——萧芳芳主演,也是一部超催泪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初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里,还有一句歌词是现有流传版本已删除的。那就是“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不知道。要是她们知道,梦里也会笑。”纵观整首歌,作为已成人的我们,这句被删除的歌词最贴近人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态,最让人想起妈妈了。
第五篇:教师的酸甜苦辣解析
教师的酸甜苦辣
我1976年上小学时,本村小学只有5间破旧的土坯房,其中有两个教室,一个办公室;两位村办教师,一位老师教一、三年级复式班,另一位老师教二、四年级复式班。到了五年级只能到邻村三教堂小学借读。教五年级的是一位和蔼的50多岁的老教师,言谈举止间流露着儒雅之气,这可是我早有耳闻的当地名人——申老师。申老师有两项“绝活”:一是课下能给学生讲全本的《杨家将》、《水浒传》、《岳飞传》、《小八义》等古书,能把学生讲的忘记上课;二是能用毛笔悬肘“题壁”,字体端庄、俊美,还能自编内容; 并且给周围十里八乡百姓写对联、题影壁、写中堂,分文不取。就是在那时起,我喜欢练毛笔字的。第二年小学毕业考初中时,全班学生均考入了当时的乡重点中学——康寺联中。
就这样一位老师,在那个时代,因身份是村办教师,在我们毕业后不久便被辞退了。老人曾说过,教了二十多年书,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做一名“公办教师”。被辞退后申老师精神抑郁,没几年便去世了。那时,教师真是令人心酸的职业。
我上初三时,庆幸的是当时全乡唯一的新分配大学生——李兆贵老师成了我们班主任,教数学和化学两门课。李老师面色稍黑,穿着当时流行的黑色小喇叭裤,白短上衣,带着眼镜,说话平易近人。李老师课讲得极棒,感到听他上课真是一种享受,数学竞赛时,全县30名获奖者我们班就有五人,其中一名同学以全县第一名的身份代表全县参加全国竞赛;在自习课上李老师还经常给我们读《人民文学》、《小说月报》上的一些作品,还组织了“小红花”文学社。李老师那时几乎成为我们的偶像,在他的影响下,也唤起了不少同学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教师的强烈愿望。我们初三毕业后,夏津四中的校长欲把李老师调到本校教高中学生,当时老校长流着泪挽留住了李老师。在以后几年,康寺联中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曾创下德州一中农村班全市招50名优秀农村学生,该校一次就考入5名的优异成绩。李老师留下来一干就是十年,在这十年李老师虽然没有攒下多少钱,但在乡村却也生活的清闲。
在1994年夏津县教育局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时,李老师因获全县综合考评第一名,被县一中校长要走。那时,我县是省级贫困县,工资不高,拖欠工资是家常便饭;李老师又是家中长子,上有老人,负担又重,调入一中后,学校曾先后两次组织教工集体购买宿舍楼,李老师都因囊中羞涩而放弃。他“情急”之下辞掉公职,去闯荡南方。那时,在贫困地区,教师真是一个令人无奈的职业。
我1988年师范毕业,回到了母校康寺联中,做了一名公办教师,和李老师在一起工作,耳闻目染,从李老师身上受益匪浅。上班第一学期,学校因缺教师,安排我一人教初二两个班的数学和地理,那时我每天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听李老师的课,忙的不亦乐乎,期末全乡统考,自己所的教班级两个第一,两个第二,心里也高兴。那几年我几乎每年都被评为镇乡优秀教师,93年被评为德州市优秀教师;闲暇时,在乡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我就读点书,写点论文,临写点毛笔字贴,倒也有一番闲情逸致。95年以后我也遇到教师工资拖欠,待遇不高的尴尬,心里难免有些些失落,但每当自己教得学生升学考出好成绩,竞赛获奖了,论文、书法获奖了,发表了,就和同事们神侃一番,填补点心里的失落。那几年我做班主任最怕收钱,杂费、书费、自行车管理费、作业费、住宿费、试卷费、桌櫈押金、书费差价、取暖费、补课费、勤工俭学费等等,一学期几乎没有一周不收费的时候,有时学生没带来钱,还要责令学生停课回家去拿,把教育的高尚,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尊严全给“收”没了。
2000年开始我县教师工资不再拖欠,2004年开始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并大幅提高工资标准,教师不再“愁资”。特别2007年我顺利通过中学高级教师的聘任,在当地,我每月2000多的工资收入确也有点令人羡慕。我现在也是西装革履,精神焕发,在县城也买了住房,生活得挺充实。2006年8月我被任命为常安集中学校长,正赶上国家还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但新建一栋办公实验楼,新上了微机室,远程教育接收系统,多媒体教室,美化了校园,而且国家从07年春季起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对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助,秋季起又免除书费,08年春季还将免除学生的住宿费。这些都极大的增强了我做教师的自豪感。
2008年暑假李老师回家,我们在一起相聚时,看到家乡教育的变化,李老师感慨颇多,但更多的流露出高兴的神情。
现在,当我走进美丽的校园,回应着学生一声声亲切的问候,细细品味教育这些年的变化时,站在讲台上就特别自信,感受到做一名教师的快乐和崇高。周锋